中国的气候特征复习

2025-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的气候特征复习(精选11篇)

中国的气候特征复习 篇1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教学建议知识结构:

我国气候特征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气候特征的方法。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课时安排:

计划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

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雨热同期。

〔板书〕

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没有好处?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板书〕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数呈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点。

〔板书〕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中国的气候特征复习 篇2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

这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太阳辐射、下垫面、天气状况。

(一)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最终来源, 因此, 太阳辐射的强弱最终决定气温高低。而太阳辐射又要受纬度位置决定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 下垫面

下垫面,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下垫面的性质不同, 吸放热特点不同, 也会影响其上空大气的温度高低和变化。下垫面又包括三个方面: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

1. 海陆位置。

下垫面最大尺度的差异表现在海陆位置上, 海陆位置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影响气温。例如, 40°—60°之间的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 无论冬夏, 气温特点差异很大, 主要就是因为海陆位置不同, 大气环流形式不同, 气温高低不同。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 冬不冷, 夏不热;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 冬冷夏热;大陆内部距海很远, 气候的大陆性很强, 气温年较差很大。

2. 洋流。

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寒流经过降温减湿。因此, 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气温如果不考虑地形因素一定是东岸高于西岸, 而中高纬度一定是西岸高于东岸。

3. 地形。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二是山脉的坡向和走向也会影响气温高低。例如, 印度是同纬度地区中冬季气温最高的, 这是因为北部弧形走向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又如, 我国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这是因为北部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南下的冬季风。再如, 同一山地通常阳坡气温要高于阴坡。

(三) 天气状况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同时对地面又有保温作用, 因此, 天气状况也会影响气温高低。例如, 世界的炎热中心不在赤道而在7月份30°附近的撒哈拉沙漠, 这与赤道终年多雨,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0°附近的撒哈拉沙漠终年少雨,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有关。

显然, 以上三个因素在影响气温高低时表现在不同尺度上。因此, 在分析大尺度的气温分布特点时, 我们首先要以纬度位置决定的太阳辐射入手, 然后进一步再从下垫面具体分析气候的特殊性, 必要时还要分析天气特点。

二、影响降水的因素

具体来说,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大气环流和下垫面。

(一)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状况直接决定了降水多少。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多雨, 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少雨;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多雨,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少雨, 因此, 世界降水分布是很有规律的。赤道多雨, 副热带大陆中部和西岸少雨, 副极地多雨, 极地少雨。信风带大陆中部和西岸少雨, 西风带大陆西岸多雨, 盛行冬季风时少雨, 盛行夏季风时多雨。

(二) 下垫面

下垫面同样包括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三个方面。

1. 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也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多少的分布。最典型的仍然是40°—60°之间的大陆, 西岸终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 因此终年多雨;东岸盛行冬季风时少雨, 盛行夏季风时多雨;内陆由于距离海洋远终年降水少。

2. 洋流。暖流经过多雨, 寒流经过少雨。

3. 地形。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山脉的坡向和走向。迎风坡一般多雨, 背风坡一定少雨。二是海拔高低。山地迎风坡的降水随海拔高度升高呈现“少—多—少”的规律。

在分析某地降水特点时。我们同样要先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入手, 再从小尺度的下垫面分析其特殊性。

中国的气候特征复习 篇3

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特征

利用1949-<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主要分析了1949-20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频数、登陆位置、登陆季节延续期和登陆强度等要素及其概率分布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年频数有减少趋势,但登陆时达台风强度的年频数变化不明显;按登陆地点分区统计发现,登陆华南地区的热带低压及(强)热带风暴年频数以减少为主,而登陆东部地区的热带气旋年频数变化不明显.登陆点历年最北位置(最南位置)有南移(弱的`北移)趋势,导致登陆点历年南北最大纬度差逐渐减小,这表明热带气旋登陆区域更为集中,在23°-35°N增多,而在35°N以北和23°N以南以减少为主.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季节延续期缩短了近1个月.热带气旋年平均登陆强度及其概率分布偏度有增加趋势,表明登陆的强台风有增加;登陆中国华南和东部地区的台风强度都有增强趋势,前者比后者趋势更明显.另外,热带气旋年最大登陆强度差长期呈现减小的趋势.

作 者:杨玉华 应明 陈葆德 YANG Yuhua YING Ming BAODE Chen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上海,30;中国气象局台风预报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30 刊 名: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67(5) 分类号:P467 关键词:登陆热带气旋   登陆位置   陆强度   偏度   Landfall TC   Landfall location   Landfall intensity   Skew  

大寒节气的气候特征 篇4

鸡乳

古时候,人们把母鸡孵小鸡,称为“鸡乳”。按照古人的解释,家禽鸡宜在立春前孵小鸡,随阳气生发而成形。所以,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将“鸡乳”作为大寒节气一候的候应。

征鸟厉疾

古时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每年一到冬季大寒节气,老鹰之类的征鸟就都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每日盘旋于空中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寒冬。因为这些鸟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比较突出,所以,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征鸟厉疾”作为大寒节气二候的候应。

水泽腹坚

古时候,人们就发现每年一到冬季“三九”“四九”期间,水域中的冰是冰冻得最结实。尺寸也是最厚的时候。所以,古人多在小寒与大寒时取冰。放入冰窖中收藏以备夏天之需。因此,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将水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这一反映,归纳概括为“水泽腹坚”作为大寒节气三候的候应。

专题复习七影响气候的因素 篇5

一、中考目标要求:

1、理解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4、记住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能够绘制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知道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5、知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知道五带的名称和范围以及各带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基础知识回顾:

地球的形状:低纬度地区气温_____,高纬度地区气温_____

特点:_____交替

影响:一天中天气变化 自传产生: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

特点:赤道以外的_____长短变化

公转影响寒带地区的__________现象

影响气候温带地区的__________现象

公转产生: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一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因素气温:同纬度地区,夏季陆___海____,冬季陆___海___

_____

近海但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降水____

______。

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____

降水:迎风坡降水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

影响局部气候

气候反常: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热岛效应等

27月,海洋出现在8月;北半球陆地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出现在2月。南半球相反。

3、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②变暖的危害:

③措施:

怎样记住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可对照“地球公转示意图”,明确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掌握四季的划分,并通过列表归纳,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

三、中考链接:

1、(2011黑龙江哈尔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更替B、四季变化

C、太阳的东升西落D、全球

变暖

(2011江苏无锡)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市举行。某小学计划9月11日全体师生参观世博园。据此回答2~3题。

2.9月11日,地球运行到(上图轨道中)

A.A—B之间B.B—C之间C.C—D之间

D.D—A之间

3.这一天关于上海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上海昼长夜短B.上海市寒冷干燥C.恰逢上海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一天D.上海进入闷热潮湿的梅雨期

(2011江苏无锡)读右图,判断4~5题。

4.在该图中()

A.太阳正好直射在赤道地区B.南

极地区笼罩在黑夜之中

C.北京的天还没亮呢D.对

全球来说,白昼范围大于黑夜范围

5.如图中所示,北京()

A.正午太阳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位置B.正好是新学期刚开学

C.白天短,黑夜长D.是一年中风沙天气最多的季节

7、(2011安徽巢湖)人类活动中可以调节气温增加降水

量的是()

A.填海造陆B.围湖造田C.植树造林D.毁林开荒

8、(2011安徽巢湖)造成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洋流因素D.地形因素

四、训练题:

1.下列气候特点或现象与其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青岛避暑胜地——地形因素B南北半球季

节相反——地球运动

C山前桃花山后雪——纬度因素D海南岛终年

如夏——海陆位置

2、同一纬度地区,A地海拔400m,B地海拔1900m,B地的气温是3℃,则A地的气温是()

A.9℃B.12℃C.21℃D.-6℃

3、一些科学家预测,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燃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中排放的CO2日益增多。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进而使全球有变暖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适宜的方法是:①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④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4、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赤道雪

峰”,主要原因是()

A.海陆分布B.人类活动C.地球运动

D.地形地势

5、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地势B.地球的形状C.人类活动D.植树

造林

6.图示为山东某地春秋分和冬至日、夏至日正午射入窗户的太阳光线,其中表示冬至日的光线是()A.1B.2

C.3D.没有

7.下列节日时,我国昼夜长短相差较大的是()

A三八妇女节 B五一劳动节 C七一建党节D九月十日教师节

8.我们身边有很多现象,如果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它们是有规律的,如一天

内物影长度的变化。下面是早上—正午

—下午物影长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A.短—长—短B.长—短—长C.长—再长—更长D.短—再短—更短

9.读地球公转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地球由A—B运动期间,南半球由冬季过渡到春季

B.当我国人民欢庆春节时,地球运行在CD之间

C.我国某地每年只有一天有太阳直射,该天日期应在地球运动到C 位置时

D.终年昼夜等长地方是赤道

10.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⑴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用箭头标出地球

公转的方向

⑵地球公转至B点时,北半球的天气是_______,地球公转

至C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⑶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______,这时是____月____日.⑷地球公转至D位置时,南半球是_____季,这时北半球昼___夜____.℃

11.(2005.山东)下列哪些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A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冬季比夏季晚

每天东升西落

C极地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

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昌吉州蝗虫灾害的气候特征分析 篇6

1 昌吉州蝗虫的特征特性

1.1 昌吉州蝗虫优势种类的分布

昌吉州地处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南缘地带,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平原,北部为沙漠,南北高度落差大,而东西地貌、气候较为相似[2],因此植被分布也相似。昌吉州因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决定了蝗虫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的前山丘陵地区,海拔在600~1 600 m的低山丘陵地带。该地区气候干旱,以山地荒漠和山地荒漠草原为主,年降水量在200~400 mm,植被多以蒿子、苔草、叉毛蓬、角果藜为主,主要作为春秋草场使用。而在昌吉州中部平原和北部沙漠只零星分布着少量的蝗虫种类。蝗虫种类的分布也与土壤、植被一样随海拔高度的不同有其地带性的分布特点。在海拔600~1 100 m的低山丘陵带,主要以黑腿星翅蝗、红胫戟纹蝗、小米纹蝗和伪星翅蝗为优势种类,而在海拔1 100~1 600 m的山地荒漠草原地带,主要以意大利蝗、黑条小车蝗为优势种类。

1.2 昌吉州蝗虫优势种类的生物特性

蝗虫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建立了长期的适应关系,通过长期适应而具有近似的生态学特性。昌吉州的优势种类蝗虫的生态类型属于地栖性蝗虫中的露地类,1年发生1代,虫卵在土中越冬。生活在海拔600~1 100 m的优势蝗虫种类一般在4月下旬或5月初开始孵化,5月上旬至中旬为孵化盛期,5月下旬孵化结束;蝻期为5月初至6月底,5月下旬至6月初为羽化盛期;6月中旬至下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最活跃时期,是该区域蝗虫灾害暴发的高发时期。而生活在海拔1 100~1 600 m的优势蝗虫种类一般于5月初开始孵化,5月中旬至下旬为孵化盛期,6月初孵化结束;蝻期为5月初至6月底,6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7月上旬至中旬为产卵盛期,7月为成虫最活跃时期,是蝗虫灾害暴发的高发时期[3](表1)。

1.3 蝗虫灾害的气候特征分析

蝗虫是一个长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自然体,具有特定的自然属性,并与外界环境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综合而密切的关系。以各种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蝗虫的影响作用可分为2类,一类属于蝗虫必需的生存条件,如食物、温度、湿度、光照等;另一类则属于对蝗虫生存的影响条件,如天敌、反常气候条件等。气候因素与蝗虫的繁殖、生长和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度、光照、湿度、降水等因素常相互影响并作用于蝗虫,且各具特色,影响着蝗虫的生长发育并造成不同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昌吉州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利于蝗虫的生长发育,容易形成灾害。

2 气象条件对蝗虫成灾的影响

蝗虫在完成生命周期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热量,它的主要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周围热量交换和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蝗虫是变温动物,其新陈代谢率常随外界温度升高而增加,而新陈代谢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蝗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生存及生活行为。在适宜的温度环境里,蝗虫的生命活动最旺盛,繁殖后代也最多,易成灾。温度对蝗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较大主要是在蝗卵越冬和孵化2个时期,而产卵期间(6—7月)的平均气温偏高则利于翌年蝗虫灾害的发生。另外,在蝗虫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多降水则会抑制蝗虫的发育生长。

2.1 冬季温度对蝗卵越冬的影响分析

一般情况,昌吉州冬季虽然气温较低,但较厚积雪覆盖地面,保持了土壤温度,有利于蝗卵的正常越冬。但在特殊年份里,若前冬(11—12月)偏冷,则造成蝗卵越冬成活率降低,第2年不易形成蝗虫灾害。如1993年夏季蝗虫成虫密度很高(平均12头/m2以上),产卵数量较多,但当年11—12月气温较常年偏低2.3~4.4℃,蝗卵越冬基数小,造成1994年蝗虫密度较小(表2)。

2.2 春季温度对蝗卵孵化的影响分析

春季气温若回升很快,蝗虫虫卵孵化较为整齐,常会导致蝗虫成暴发性灾害;反之则不易成灾。一般在正常年份,昌吉州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大都可满足蝗卵孵化需要。但特殊年份,蝗卵孵化时期气温偏低,使得虫卵孵化早晚不一,成虫密度较低,不易暴发严重蝗灾。较为突出的是1995年,在蝗卵孵化盛期的5月中下旬,气温较常年偏低2.7~2.8℃,造成成虫密度较低,蝗虫灾害程度较轻(表3)。

2.3 湿度对蝗虫成灾的影响

湿度可直接影响蝗虫的生长发育和生存、繁殖,不同蝗虫种类对湿度环境要求不同[4]。蝗虫生长环境湿度调节主要由自然降水控制。昌吉州大部地区(除中、高山区外)的自然降水较少,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十几倍,因此该地区蝗虫优势种类都适宜干性气候。事实证明,干旱年份的蝗虫灾害发生程度偏重,一方面是干旱年份蝗虫易形成高密度,对草场破坏大;另一方面干旱造成牧草本身长势很差,促使蝗虫大量觅食各类农作物,进一步加重灾情。

2.4 降水对蝗虫成灾的影响

昌吉州蝗虫优势种类好干性。在蝗虫生长发育关键期降水偏多,则会影响蝗卵孵化、蝗蝻发育及蝗虫发生,不易形成蝗灾。如昌吉州1998年4—5月降水量显著偏多(偏多1.5倍),造成蝗虫孵化期孵化率低。又如玛纳斯县1988年6—8月降水量持续偏多(偏多5.76倍),且7月出现高温(日最高气温在30℃以上有28 d)、高湿度天气(月相对湿度偏大12%),造成玛纳斯县蝗区抱草瘟大流行,大量蝗虫死亡。

2.5 干旱对蝗虫成灾的影响

虽然昌吉州蝗虫优势种类是好干性的,但特别干旱牧草稀少或枯死时,蝗虫得不到生长发育所需的食物或水分而出现发育不良或成活率低,也不易发生严重蝗灾。如1989年,昌吉州发生了春夏季持续干旱,自然降水比正常年份偏少36%,特别是蝗虫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5—7月的降水偏少60%,长时间持续干旱造成牧草长势极差并过早死亡,蝗虫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出现个体小和发育不良等现象,种群数量自然下降。1997年的干旱也造成了类似情况。因此,干旱有利于蝗虫灾害的形成,但极度干旱将抑制蝗虫灾害的暴发[5]。

2.6 光照对蝗虫成灾的影响

光照对蝗虫生长发育虽然不是一种生存条件,但与蝗虫的趋性、活动行为和生活方式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时光照条件也十分重要。在蝗虫生长发育的春、夏季,昌吉州一般光照丰富,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但在蝗虫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在产卵期若遇上多阴雨天气,将影响其产卵数量。如1987年6月出现多阴雨天气,月内日照时数偏少20%,当年蝗虫产卵数量明显下降。

3 结论

通过对昌吉州蝗虫灾害发生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在蝗虫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暖、干气候是草地蝗虫大范围发生的必要条件。二是蝗虫灾害发生的关键气候因子是当年5—7月的气温、降水及前一年11—12月的气温。一般持续的暖冬天气和冬季多雪利于蝗卵安全越冬;春季干暖气候利于蝗卵孵化,蝗蝻发育速度加快,种群量上升;前一年夏季和当年温暖少雨利于蝗虫生长发育。三是蝗虫灾害的暴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种因子配置恰当将造成蝗灾的大暴发。四是造成蝗虫灾害除气候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分析预测蝗虫是否成灾,需要综合考虑[6]。

参考文献

[1]陈永林.新疆的蝗虫及其防治[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2]邱式邦,林汉连,蒋元辉.蝗虫的分布消长和活动与植被关系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62(2):19-24.

[3]吕国强,王建敏,朱恩林,等.黄河滩蝗区东亚飞蝗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8(11):99-101,125.

[4]张孝羲.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

[5]杨洪升.基于MODIS-NDVI的新疆典型蝗区植被动态及蝗虫发生的气候背景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7.

浅析我国强天气气候的特征 篇7

浅析我国强天气气候的特征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强对流天气在全国各地十分活跃,造威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详细研究了我国强降水,雷暴,冰雹等极端天气的气候特征,这些因子对天气预报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 者:任艳玲 陈建萍 郑凌琳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气象局,福建闽侯,350100 刊 名:科技风 英文刊名:TECHNOLOGY TREND 年,卷(期): “”(15) 分类号:P4 关键词:强天气   气候特征   强降水   雷暴   冰雹  

雨水时节气候特征 篇8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既不甘退出主导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这时的大气环流处于调整阶段,全国各地的气候特点,总的趋势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温暖过渡。

节令雨水有什么特别意义

雨水在农历的24节气中,仅次于立春,排行第2。每年立春后15天,即2月的18日前后,当太阳黄经处于330度的位置时,就到雨水节气了。雨水节气过后,万物呈萌动状态,充满生机的春天就要来临了。这时,不仅天气逐渐变暖,冰雪也开始融化,而且降水量开始增加,因此这个时节就叫做雨水。雨水节气始于2月18日或19日,结束于3月4日或5日。名俗专家告诉我们,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一共有四个,分别是春季的雨水、谷雨和冬季的小雪、大雪。

20在雨水当中适合的水果

1、樱桃:樱桃含有维他命C,有抵抗玄色素的形成功效,还有美白肌肤、补充肌肤所需水分的好处,在雨水时节适当的多吃一些还能够让肌肤光彩鲜艳、晶莹美丽。

2、苹果:苹果果肉非常的清脆香甜,含有果胶、锌、铁、维生素B2、充足的水分、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B1、纤维素等等。这些成分都有很好的美容、保湿效果。

3、梨:梨含有蛋白质、粗纤维、糖、铁、钙、磷、多种维生素,具有养阴清热、润肺、降低血压、消痰、清热、解毒的功效,对肌肤的补水效果也是很明显的,雨水节气后梨是很新鲜的哦。

4、菠萝:菠萝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B1,具有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菠萝的消食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因为有菠萝蛋白酶的功效,不仅能够有效地溶解脂肪,还能分解蛋白质,对减少人体脂肪的吸收也有帮助。

5、香蕉:雨水节气前后大家会有精力不集中、肠胃不舒服、浑身乏力、嗜睡、头晕、烦躁、焦虑等问题,这时候吃香蕉可以缓解,香蕉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有效的美丽面孔,还有效减少脂肪和多余水分在下身积聚。

雨水关心的祝福

雨水气节到,天越来越暖,雨越来越多,我的祝福也泛滥:愿雨水落下,你的幸福发芽;愿雨水落下,你的快乐长大;愿雨水落下,你的好运开花!雨水快乐!

春雨绵绵贵如油,愿你更上一层楼;春风缕缕拂金柳,为你销去万古愁;春云片片飘悠悠,愿你快乐上心头。时值雨水节气,祝你平安无忧!

雨水节气祝你:好运连连如春风化雨,家庭美满如和风细雨,工作顺利如兴云致雨,财源广进如枪林弹雨,事业进步如疾风骤雨,爱情甜蜜如巫山云雨!

风柔雨润月半弯,良辰美景年年盼,幸福生活天天随,东去春来水如烟,流年一去不复返,人生得意需尽欢,雨水节气送祝愿,说声珍 重道平安,祝雨水快乐!

一滴两滴三四滴,五滴六滴七八滴,春雨滴滴传真情,春风绵绵送叮咛:薪水涨不停,快乐好心情,天天走红运,年年都安宁。雨水时节,祝你开心!

中国的气候特征复习 篇9

1资料来源

所用资料为甘南州8县市1976—2015年国家气象观测站冰雹观测资料, 2013—2015年5—9月合作高空站探空资料, 2013—2015年5—9月甘南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 包括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径向速度、回波顶高、垂直液态积分水含量等产品。

2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

2.1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甘南州8个国家气象站1976—2015年降雹次数分布, 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 降雹频次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近40年西南部海拔超过3 000 m的玛曲、碌曲降雹次数最多, 分别达343、291次, 平均每年8.6、7.3次, 而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的迭部、舟曲降雹次数最少, 只有104、28次, 平均每年2.6、0.7次。

近40年来, 全州各地降雹次数自东向西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图2) , 年降雹次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 海拔高度平均升高100 m, 年降雹次数增加15.86次。

2.2甘南高原冰雹的时间变化特征

2.2.1甘南高原冰雹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近40年来, 甘南高原8个气象站共出现冰雹1 692次, 其中1976—1980年出现302次, 20世纪80年代出现617次, 90年代出现477次, 进入21世纪以来, 2001—2010年出现224次, 2011—2015年出现72次。可以看出, 20世纪80、90年代是降雹的高峰期, 总的趋势来看, 冰雹发生的趋势是减少的。从1976—2015年降雹日数的年际变化 (图3) 可以看出, 近40年来甘南高原降雹日数的年际变化显著, 降雹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 达到76次, 1992年次之, 达74次, 降雹日数最少的年份是2009年和2013年, 仅有12次。降雹次数呈现线性减少趋势, 每10年减少15.773次。

2.2.2甘南高原冰雹的月变化特征。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明显, 40年来甘南降雹天气最早的月份为3月, 出现在舟曲县, 最晚结束在10月, 全州各地均可出现, 可见甘南高原降雹期长达8个月, 从降雹总次数分布 (图4) 可以看出, 从3月开始, 降雹次数逐月增加, 5月达到最大, 降雹总数为385次, 每年5月平均降雹12.4 d, 随后又呈逐月下降趋势, 主要降雹时段为5—9月, 占降雹总数的93.1%。

2.2.3甘南高原冰雹的日变化特征。甘南高原降雹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对近40年全州降雹起始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甘南高原降雹多在午后出现, 11:00前和23:00后没有降雹发生, 降雹时间出现在11:00—13:00的占10%, 出现在14:00—17:00的占58%, 出现在18:00—23:00的占32%, 根据各地降雹出现的时间, 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 分别为午后型、傍晚型、午后傍晚双峰型。

3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天气学特征

3.1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

冰雹天气往往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发生的[7], 对2002—2012年5—9月全州共出现冰雹195站 (次) 进行统计分析, 按照环流形势可以分为3种类型:高空冷槽型、高空冷涡型、纬向环流型。

3.1.1高空冷槽型。降雹总数的70%属于此种类型, 5—7月较多。500 h Pa蒙古中部到河西西部为一冷槽, 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 河套以东为一长波脊, 在33~40°N、90~105°E范围内有明显锋区。此形势下24 h内甘南州大部分地方可能出现冰雹天气。降雹机制是锋面移动抬升锋前不稳定的暖湿空气产生强烈对流。

3.1.2高空冷涡型。降雹总数的25%属于此种类型, 6—8月较多。500 h Pa河套一带有冷中心或有冷槽配合的低压中心, 系统深厚, 移动缓慢, 本地位于低涡后低部, 有时可连续几天降雹。其降雹机制是低涡的辐合作用使低层暖湿空气在高空冷平流的影响下产生强烈对流。

3.1.3纬向环流型。此型较少, 约占降雹总数的5%, 但5—9月均可出现。500 h Pa中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 青藏高原上有西南气流发展, 30~40°N、90~100°E范围内有短波槽或切变线东移, 则在未来24 h内甘南州局地会出现冰雹。

3.2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探空层结特征

冰雹天气是一种强烈的对流运动, 其发生要求有一定的不稳定能量的积累[8,9,10,11,12]。利用2002—2012年甘南州8县市发生的192次冰雹天气过程, 统计过程前一日和当日合作站的探空资料发现, 冰雹发生日8:00或20:00合作探空层结有明显的特征。

3.2.1层结稳定度。选取700 h Pa比湿、SI指数、700~300 h Pa温差、700~500 h Pa风速切变、700 h Pa假相当位温等探空参数进行分月统计发现, 冰雹日当天700 h Pa比湿≥5.0, 7月、8月≥7.3, SI指数除5月<6外, 其余各月冰雹日当天均<4, 700~300 h Pa温差均≥34℃, 700~500 h Pa风速切变均≥5 m/s, 700 h Pa假相当位温均≥50℃ (表1) 。

3.2.2 0℃层高度和-20℃~0℃层厚度。冰雹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环境场温度, 合适的0℃层高度和-20℃~0℃层厚度是冰雹形成的必要条件。统计发现, 冰雹日当天合作站0℃层高度在3.0~5.5 km之间, 其中5月和9月略低, 7月和8月略高, -20℃~0℃层厚度在2.5~4.0 km之间, 各月之间差异不大。

(km)

4甘南高原冰雹天气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特征

甘南新一代天气雷达从2013年汛期开始投入试运行, 利用2013—2015年5—9月合作雷达产品资料、冰雹观测资料, 用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强回波底高、强回波顶高、VIL、速度场 (辐合、中气旋、逆风区等) 进行分析 (表3) , 统计冰雹发生时雷达产品资料, 通过统计方法建立冰雹雷达临近预报指标。

通过对甘南州雷达有效探测距离内36个站次的冰雹雷达资料统计分析, 得出了甘南州冰雹雷达回波特征。

4.1回波强度

通过对出现冰雹站点附近的雷达回波强度统计分析发现, 冰雹发生时最大回波强度在30~50 dbz之间, 超过40 dbz的占92%以上, 因此, 把冰雹发生前雷达回波强度阈值确定为40 dbz。

4.2强回波顶高

对流的强弱和回波的伸展高度有关, 回波高度结合回波强度可以判断冰雹天气发展的强弱[7]。在多普勒雷达资料中, 新的冰雹算法中判断冰雹的主要判据是检验0℃与-20℃以上有无超过45 dbz的反射率因子, 0℃层高度与45 dbz的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度的距离差用于判断冰雹的有无。由于甘南州海拔高, 2013—2015年所有冰雹个例中强中心超过45 dbz的个例较少, 而往往强中心高度超过40 dbz的个例占92%以上, 因此确定40 dbz反射率因子顶高为甘南州强回波顶高度较高。经统计, 40 dbz反射率因子顶高度高于3 km时, 降雹的可能性很大。通过对回波顶高统计分析发现, 40 dbz回波顶高平均高度为3.5 km, 0℃层平均高度为3.0 km, 因此40 dbz反射率因子顶高平均略高于0℃层高度。

4.3 VIL和VIL跃变

VIL (垂直液态水含量) 和VIL激增 (跃变) 是判别强对流天气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主要指标[9]。VIL值表示的是将反射率因子数据转化成等价的液态含水值, 因此VIL值随着反射率因子的增强而增强。通过对降雹前1h VIL值统计发现, 当垂直液态含水量超过0.5 kg/m2时即有降雹的可能。通过对冰雹发生时和发生前VIL激增 (跃变) 值统计分析, 所有个例中VIL激增 (跃变) 不明显。

4.4速度场特征

对冰雹发生前1 h到冰雹发生时的速度图进行分析, 发现有超过60%的个例有明显的速度场特征, 其中超过50%的个例速度图中发现明显的辐合特征, 超过10%的个例中发现明显的中气旋特征。因此, 当速度场中出现明显的辐合和中气旋特征也是对甘南州出现冰雹天气的一种指示。

5结论

(1) 甘南高原冰雹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降雹次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呈线性增加趋势, 海拔高度平均升高100 m, 年降雹次数增加15.86次。

(2) 甘南高原冰雹的年代际变化显著, 20世纪80、90年代是降雹的高峰期, 总的趋势来看, 冰雹发生的趋势是减少的。

(3) 甘南高原降雹季节性变化显著, 最早出现在3月, 最迟出现在10月, 雹期长达8个月, 其中5月出现次数最多, 6月次之, 5—9月冰雹次数占全年的93.1%。

(4) 甘南高原降雹多在午后出现, 根据各地降雹出现的时间, 大致可以分为午后型、傍晚型、午后傍晚双峰型3种类型。

(5) 甘南高原冰雹当日合作探空站层结有明显的特征:700 h Pa比湿≥5.0, SI指数除5月<6外, 其余各月冰雹日当天均<4, 700~300 h Pa温差均≥34℃, 700~500 h Pa风速切变均≥5 m/s, 700 h Pa假相当位温均≥50℃, 0℃层高度在3.0~5.5 km之间, -20℃~0℃层厚度在2.5~4.0 km之间。

(6) 甘南高原冰雹云雷达回波强中心强度大于40 dbz垂直发展旺盛, 回波顶高都在3.0 km以上, 垂直液态水含量超过0.5 kg/m2, 60%的冰雹云速度场有明显的辐合或中气旋特征。

参考文献

[1]刘德祥, 白虎志, 董安祥.中国西北地区冰雹的气候特征及异常研究[J].高原气象, 2004, 23 (6) :795-803.

[2]赵红岩, 宁惠芳, 徐金芳, 等.西北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J].干旱气象, 2005, 23 (4) :37-40.

[3]丁瑞津, 董安祥, 李荣庆, 等.甘肃省区域性冰雹的源地及移动路径[J], 甘肃科学学报, 2006, 18 (2) :12-14.

[4]王建兵.甘南高原雷暴的气候特征[J].干旱气象, 2007, 25 (4) :51-55.

[5]吴爱敏, 薛景轩.庆阳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新一代雷达资料对比分析[J].干旱气象, 2007, 25 (2) :43-49.

[6]王若生, 张彤, 樊晓春, 等.甘肃平凉地区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和雷达回波分析[J].干旱气象, 2013, 31 (2) :373-377.

[7]雷雨顺, 吴宝俊.冰雹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

[8]刘惠云, 李进忠.乌鲁木齐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1 (2) :16-22.

[9]金飞胜, 黄飞羽.一次早春多单体冰雹分析[J].气象科技, 2010, 38 (5) :577-580.

[10]朱平, 田成娟.青海东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 2011, 29 (3) :336-342.

[11]张正国, 汤达章.VIL产品在广西冰雹云识别和人工防雹中的应用[J].热带地理, 2012, 32 (1) :50-52.

福海县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分析 篇10

采用福海县1958-2050年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据统计等方法对福海县雷暴天气的.时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了福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海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辐度大,最多年为35d,而最少年仅为7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5倍,并有减少的趋势;6~8月是当地的雷暴高发期,并且雷暴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前后.大多数的雷暴持续时间在30min以内;初雷暴一般出现在5月上旬,终雷暴一般出现在9月中旬,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d.

作 者:谢秀英 谢秀琴 作者单位:谢秀英(福海县气象局,新疆福海,836400)

谢秀琴(阿勒泰地区气象局信息服务中心,新疆阿勒泰,836500)

中国的气候特征复习 篇11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B132 游诚

摘要:气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应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即适应气候的地域技术。本文将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简单举例说明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 地域 气候

引言: 建筑,最初不过是庇护人类活动的掩体。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建筑呈现为秩序化、习俗化的空间形态,并且把各个时代的工巧匠心凝聚其中,以至在古典美学里被看作造型艺术之首。建筑由此而成了保存文化史迹最完整的载体。众所周知,某一地域建筑的特征与该地方的气候、地形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现在我们主要就建筑与气候的关系进行讨论。

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降水降雪量、温度、光照、风、相对湿度和南北差异对建筑特点的影响。

一.降雨降雪量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关系到屋面、地面和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另外,雨水通过墙壁上的缝隙向室内渗透时导致墙体内部发潮,从而降低热工性能;会使屋面油毡鼓泡、变形、裂缝,造成渗漏,会使墙面出现斑迹,影响美观,甚至使面层剥落的损坏。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二.温度对建筑的影响

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厘米;德国西部、德国东部38厘米;波兰、立陶宛50厘米;俄罗斯则超过63厘米,也就是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0℃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42℃。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子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原来这种房屋的墙壁厚达83厘米。

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建成半地穴式,我国东北古代肃慎人就住这种房子,赫哲族人一直到解放前还住着地窨子。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地窨子,如我国高温冠军吐鲁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间半地下室,是用来暑季纳凉的,据测量在土墙厚度80厘米的房屋内的温度如果为38℃,那么半地下室里的温度只有26℃左右。我国陕北窑洞兼有冬暖夏凉的功能,夏天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洞外如果38℃,洞里则只有25℃,晚上还要盖棉被才能睡觉;冬天却又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盈满室内。我国云南省元阳县境内有一种特殊的房顶—水顶,平平的屋顶上又多了一汪水面,屋外阳光热辣,屋里却十分荫凉.第三.光照对建筑的影响

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①采光面积,②房间间距,③朝向。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傣族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了避雨,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另一个目的是遮阳。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辐射,但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

免寒气侵袭,如我国东北地区。宁夏的“房屋一面盖”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辐射。

第四.风对建筑的影响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我国台湾兰屿岛,距台风策源地近,台风强度大,破坏性极强,因此岛上居民雅美族人(高山族一支)创造性地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缺点,还在地面上建凉亭备纳凉之用。我国冬季屡屡有寒潮侵袭(多西北风),避风就是为了避寒,因此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如北京四合院。

风还会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在山区和海滨地区,房屋多面向海风和山谷风。城市街道走向如果正对风向,风在街道上空受到挤压,风力加大,成为风口,因此街道走向最好与当地盛行风向之间有个夹角。

第五.相对湿度对建筑的影响 相对湿度使许多建筑材料受潮后降低其保温性能,这对冷库等建筑更为重要。湿度过高,会明显降低材料的机械强度,产生破坏性变形,有机材料还会腐朽,从而降低质量和耐久性,潮湿材料上容易繁殖霉菌等,一经散布到空气中和物品上,会危害人的健康,促使物品变质。

第六.南北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北方降水较少,北方建筑屋顶比较平坦,有利于白天晒东西。屋体比较厚实,有利于冬天保暖。而南方由于一年到头降水较多,所以屋顶成倾斜状,有利于雨水的排泄,还比较容易通风散热。总结:就某种建筑物风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阳、防风、纳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

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气候不是唯一决定建筑特征的因素,地方文化、宗教色彩还有建筑设计师的风格等等,都是决定建筑特征的因素。

上一篇:汶川地震捐款倡议书内容下一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来年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