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通用9篇)

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 篇1

内容提要:

诵读作为一种感知语言的手段,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尤其对于教学难点文言文,诵读有着独特优势。那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如何实施诵读指导,让其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乐趣,有助于化难为易。

关键词: 新课程文言文诵读

诵读是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封建社会从童蒙入学集中识字后,便开始训练诵读,他们对于诵读作用作了精辟论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由此可见,诵读作为一种感知语言的手段已引起了我们祖先们的足够的重视,诵读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新的教学大纲“鼓励学生多背诵,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质,感受到文言文特有的生命力,培养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大纲要求学生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附录中推荐背诵文言文20篇。可见,教学中要求背诵、诵读的篇数增多了,也就加大了积累、体验领悟的权重,在教法上要求返朴归真。那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如何实施诵读指导,让其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呢?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

一、重 “硬读”,读通大意。

“ 硬读”,宽泛地讲,即结合文下注释,不查字典,不翻参考书,硬着头皮读下去。一而再,再而三,弄清楚文章大意,理清大致线索。对于比较难懂的书,鲁迅先生就主张“硬看”,他说:“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这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一致的。文言文向来被列为教学难点,难就难在句子难懂。因此把文章读懂、读通是学好一篇文言文的前提。但是在对一篇新的文言文进行初步诵读指导时,往往会有学生发问:好多字词读不懂,怎么办?老师能不能先帮助翻译呢?能不能先逐字查意思呢?新的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要求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如果老师事先分析翻译好了,势必省略了学生的初步阅读体验,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因此,“硬读”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章的整体感知,对文章大概意思的整体把握,前后贯通。另外,尝到“硬读”甜头后,学生自主预习文言文也会变得轻松有趣,教师可以酌情将这一环节移至课前,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容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硬读”习惯培养起来后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学生在考试时遇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不再畏惧,硬着头皮读三遍就会豁然开朗。因此,新课程环境下,当重视“硬读”。

二、创设情境,读出独特体会。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诵读的情境,适时点拨。让学生根据自己

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和体验,调动生活体验积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诵读。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体验,接通文本与自己的阅读与生活经验的积累,就能从课文中读出形象,读出意境,从而跨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便如临其境,如睹其人,构成鲜活的生活画面。经过生活情景的再造,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也就心神领会了,内心深处所体验和积淀的思想感情和原生态的个性就会得到萌发。如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让学生假设是自己和同伴组成的一次愉快的出游,仔细体会那种身临其境的愉快感觉。诵读时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和尽性游玩后的快乐心情会自然流露出来,做到声情并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为了使诵读在一定的情景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为古诗词配曲,以吟唱强化诵读效果。例如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教学生唱王菲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的意境会很快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读出独特的体会也就很容易了。

三、师生共读,读出共鸣,强化背诵。

教师示范读是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其示范诵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当学生对一篇文章有了较深的体验后,老师和学生在师生情感的互动渲染下,一起享受诵读的乐趣,不仅能诱发情感共鸣,还能激发他们寻找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这个过程中师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一种交流互动、思想的碰撞与对话。教师用自己成熟的人格、能

力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浓浓的人文情感得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便得以唤醒,熟读成诵也就顺理成章。对一篇文言文课文,在硬读、、默读、朗读之后,对全文的基本结构和各个重点句段所在位置应该有一个大体的印象,这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尝试着去背诵,第一遍肯定很难完整地背诵出来,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背诵。例如,老师可以依据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再让学生尝试背诵,师生接龙,师生共背。教师还可以将背诵的文章根据考试默写的要求,事先制成课件,打在屏幕上,对学生进行检测,以巩固背诵效果。可见,在新课程环境下,老师不仅是示范者、指导者,还应是参与者。

以上方法依四个步骤:读通大意-读准字音-加深体会-理解背诵,层层加深进行指导,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乐趣,有助于化难为易。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新课程环境下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让学生乐学、会学。因此,重视文言文诵读指导,尤其是诵读方法的指导,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这将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参考资料:

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 篇2

必须指出的是, 诵读与感悟、理解、创造力的培养并行不悖。我们不能狭隘的理解诵读, 在具体教学中, 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 或侧重启发感悟, 或侧重指导表达, 都应该视为“诵读”的必要环节。体悟文意是读, 揣摩语调是读, 交流感受是读, 朗朗书声也是读。完整的诵读教学体系内, 应该涉及这些方面。一节课内只能根据具体诵读材料来定轻重, 不能简单机械地设定朗诵的时间标准, 重要的是看所有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助于学生“心悟”而后“口诵”, 在诵读中积累, 在诵读中发展, 在理解、思考中记忆。“口诵其言, 心惟其义。”在诵读中, 老师要适当地加以指导, 这种诵读, 不是“死”读, 而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文言文诵读的意义

这种传统而实用的教学方法要研究要弘扬, 正如韦志成在《语文教学思维论》中所说“中国的语文教育学, 根必须扎在中国的土地上, 体现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汉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 正视这种历史积淀。”“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强调的就是学习古诗文要注重诵读。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上说:“背诵是熟记教材, 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 背诵对于巩固字词, 加深理解课文, 提高读写能力, 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均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我认为解放前的学生古诗文学得比较好, 就是因为在古诗文教学中比较重视诵读。当然, 以诵读为主的古诗文教学, 要想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还必须有足够的诵读量, 没有足够的诵读量, 往往会半途而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时间里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文。高中课本中选来的古诗文, 都是名篇佳作, 三分之一以上的篇目都要求背诵, 这样也有助于匡正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而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的状况。同时, 古诗文的增多, 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是培养语感、口语改造的需要。就口语而言, 学生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 由于受方言土语和习惯表达的影响, 往往不规范、不精炼、不准确, 而课文中的书面语言是规范的白话文, 大都是经过锤炼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生通过熟读、背诵加以消化、吸收, 久而久之, 文章中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口语的表达之中, 从而对口语进行改造。

诵读为思维和写作积累了语言材料, 同时, 中华古诗文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 对塑造青年学子的心魂, 陶冶情操, 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也有着重要作用。《名家谈语文学习》一书中有很多名人都写了自己熟背很多篇古文的经历。著名美学家及文学理论家敏泽回忆:自己五岁进私塾学习, 《百家姓》、《千字文》蒙童读物背熟之后, 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等, 都是从头到尾背得烂熟。 (《名家谈语文学习》 (王丽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二.如何指导文言文诵读

首先, 要扫除学生背诵的心理障碍, 培养他们背诵的自信心。学生原本文言文底子薄, 再加上时代距离远, 文言语感差, 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 又加上文言文要求背诵的篇目多, 识记量大, 学生可能产生恐惧心理。为此, 教师要多鼓励。有些学生开始即使少背一些, 也要给予肯定, 内容由少至多, 不能让学生有畏惧情绪。有些难背诵的文言文,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齐背诵, 并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提高意义识记的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要消除学生对背诵的畏惧感, 树立充足的信心, 教师的示范很重要。在教读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时, 我常常先背诵一遍, 每当我背完后, 有的学生表露出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情。这样做, 学生背书的热情提高了, 同时老师背熟了, 讲课时能够熟练地举例、引用, 检查背诵时感到得心应手, 而且自己有过背诵经验, 熟知该课文在背诵方面的难点, 便于指导学生背诵。

其次, 要指导学生理解性诵读。 (1)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读出语气和语势, 这些对句意、文章的理解非常重要。对于有些文章中的理解障碍, 可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去扫除。 (2) 指导分析背诵。如果学生对所诵读文段的内容不够了解, 只是摇头晃脑地念着, 这是死记硬背, 这样的结果, 一是速度慢, 二是容易忘记。我在指导学生诵读时, 先是粗知文段层次内容, 接着分析作者写作思路, 并适当加以品析, 让学生背诵时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指导这一环节, 问题的提出比较关键, 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又要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 利于背诵。我在上《陈情表》这一课时, 第一段提出:该段哪一句是总提句?作者遭受了哪些“闵凶”?作者的成长能离开他的祖母吗?现在的祖母能离开他吗?这些问题既不难回答, 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课文, 理清了思路, 再反复朗读、背诵。第二段诵读时, 可首先提出:一心想侍奉祖母尽其孝道的李密有没有偏要让他离开祖母的事呢?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察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等。理解了文意, 层次疏理清楚之后, 分层诵读, 全段诵读, 自由背、齐背、分组背。在一节课内, 课文前二段, 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背出了。

再次, 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掌握诵读的技巧, 探讨诵读的方法。在诵读技巧和方法上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一般情况, 中间段落位置不明显, 精力多用一点, 文章首尾段落是突出的段落, 相对容易记住。也有的同学提出强记段首、段尾的标志语和转换语, 串起来组成一个框架, 再去背诵全文, 就不会脱节。有的文章应依序而背, 如《石钟山记》, 即依照“郦元之见———李之见———寺童扣石———实地考察———结论”去试背。有的文章适合化整为零, 分块而背。在背诵方式上当然也应灵活, 可以领诵、齐诵、分组诵、男女交叉诵读等。

浅议初中文言文的诵读指导 篇3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兴趣 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对我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然而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多感生疏,加之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让学生感到很困惑,基于此原因,教师就特别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强调文言文基本功,夯实基础。但这样做往往就侵占了学生自主诵读文本的时间。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无形中也受到影响,认为文言文学习只要掌握了字词、死记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对文言文的学习便觉得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感兴趣了,部分学生甚至到了“望古文生畏”的地步。其实诵读本来就是语文课堂的一大特色,现代文教学需要加强朗读,文言文更是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诵读。

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本人实施了如下几点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1、读音

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通假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读“yuè”。

二是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 hán”。

三是破音异读,即用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的词义的变化。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读 “sì”。“陈胜王”中“王”读“wàng”。

四是文言虚词通常轻读(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要重读)。

2、停顿

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古人称语意完足处为“句”,语意未尽,诵读时略作停顿处为“读”,这里的“句读”,即为现在的标点符号。古代文言文标点,课文所选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平时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应告诉他们注意以下四点:

①句首语气词和“发语词”后应稍作停顿。如“若失/日出/而林霏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②两个单音词之间稍作停顿,如“方/七百里”;③骈句,凡是四字句均两字一顿,相邻两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作稍长停顿,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④五、七言诗和词曲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3、语气

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注意 《醉翁亭记》中以“也”结尾的句子的语气。举例如下: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教学中,只要注意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渗透,学生就会特别注意读准字音,掌握断句的方法,读出感情就不难了。

其次,掌握多层次、多方式的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前应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初读文本,扫除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的障碍。课堂上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 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记住生难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准确传神的范读,再借助重音、语调、停顿、语速、音量等不同的变化,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文章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接着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朗读时一方面可要求学生边读边勾划出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及名言警句,重点记诵;另一方面可以具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达到既定的目标。再次是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学习古人的样子,摇着头大声地朗读,这样更有利于熟读成诵。当然,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在诵读过程中也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文言文诵读教学困境与建议论文 篇4

1.文言文诵读的时间紧张

中学每堂课的时长普遍为45分钟,在这样的时限之内完成传统教学任务(如字、词、句的翻译,句式的应用等)已经比较紧张,诵读作为次要教学目标一般作为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中学生学科项目多,学习压力大,对于诵读这种软作业的态度通常是置之不理,可以说除部分对语文极有兴趣的学生外,诵读作业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出现学完课文,却不会读,也读不懂的尴尬。而以往15分钟的早读课,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没时间诵读的窘境,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全国中学的推行,以弥补诵读的缺失。但随着新课标的下达,国家主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早读课被取消,对原本已经非常紧缺的文言文教学时间,或可谓雪上加霜。如何在限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保证诵读质量,成为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2.应试下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意识淡薄

中学文言文教学服务于“高考”总指挥,翻查全国、各省历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的比例却不大。考察的知识重点多集中于字词句的翻译与名句的默写,总体上客观性浓厚,而主观性淡薄。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功利性几近于无,而是作为一种极富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教学方法和感知方式存在,在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最终在一段时间内被完全遗弃于高考这一鱼跃龙门的机遇之外。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翻译与默写的不可或缺,诵读的可有可无。师生通力合作,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提问回答、课后练习、考试巩固、试后加强。从教师的角度说,如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知识以应对考试,成了教学的当务之急;从学生的角度说,如何在考试中正确完成试题的回答,成了学习的首要任务,纵使是枯燥的训练也乐此不疲。师生共同漠视了最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诵读,以灌输掩盖探索,以“填鸭”替代体验,学习文言文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诵读自然就不能走进千千万万的课堂和师生的目所能及之处。

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 篇5

1、这位老师注重了情感场景的创设,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感情景中朗读这首诗,体会不同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读出了相同的感情。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

2、这位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横向知识的传授和横向知识的联系,如她在教学中引用了不少同类的诗,让学生读,体会情感,既让学生学习了同类的几首诗,又让学生深化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引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3、这位老师还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肯定了学生的几种学习古诗的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自学古诗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4、这位老师在阅读方面做的很好,会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阅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5、这位老师还会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的意思,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值得借鉴。

下面谈谈我在古诗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诵读的几点做法:

1、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提出不认识的字,通过小组或班际交流解决生字问题。

2、教师范读,扫清学生阅读障碍。

3、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进行评价,再分组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读法。

4、学生进行比读,评价、鼓励。

5、品读,边读边悟,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一句,与大家交流,再提出不懂的词句,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探究 篇6

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在语言交际应用层面,文言表达几乎从未走进过我们的生活,因而也就不会有鲜活的语境。加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上升到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体认的高度上,因此学起来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于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来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面对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采取了类似八九十年代学外语文白对译、语法分析教学的方法,在文言字词句、文言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可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造成了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学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兴趣就会丧失殆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扭转这一尴尬局面,就要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而诵读正是提高这种兴趣的有效手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红楼梦》中贾宝玉学习文章。其老师贾代儒先让他诵读,然后述其大意,然后谈谈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效果非常好。实质上,这与贾宝玉熟读诗词文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诵读其他非道德文章的过程中,宝玉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因而一试中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今天的文言文学习而言,反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可以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对文本的会意和理解)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意的整体感知,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学生面对文言时出现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为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扫清心理上的障碍。

由于缺乏基本的诵读时间和必要的诵读训练,诵读文言文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字词句篇翻译以及文言知识的讲解上,挤占了学生诵读的时间,以致文章学完了,学生还不能准确、通畅她诵读文本,更不用说能读准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气、语调了。这样,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很难体味到乐趣,更不用说享受到成就感了,他们怎么能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呢?

基于上述两点,教师要把诵读训练作为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第一个触发点。诵读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粗解文意;一个层面是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文言诵读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领略到诵读的乐趣。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揣摩文本,反复练习,范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乃至背诵中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了诵读的愉悦,才会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笔者大学毕业已经快了,可是当年汪德修老师朗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那陶醉的神态每每还会浮现在眼前,那带有浓重南方地方特色的低回清丽的声音每每还会在耳边萦响。正是汪老师的范读影响了我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我喜欢上了文言诵读,喜欢上了古典文学。所以说,学生对文言诵读和文言学习的兴趣,首先是从聆听教师的高水平范读和背诵开始的。

在学生受到教师的熏陶而对文言诵读乃至文言学习感兴趣之后,接下来就是让他们在自己的诵读中体验到文言诵读乃至文言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一改以往的生涩的教学模式,突出诵读在文言教学中的地位,使诵读成为学生学习文言的重要步骤和过程,在学习每一篇文言文时,都把诵读作为吸引学生研读文本的开端。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言诵读,把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作为文言诵读的最低要求。这一基本要求的完成要放在课下的预习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查准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并进行标注,划出文中的长句和结构复杂的句子,然后至少高声朗读二至三遍,并形成习惯,逐渐把这种预习变成主动行为。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文言诵读进行技巧指导, 让学生在文言诵读中体会到文言学习的快乐。教师要为学生诵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至少要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诵读,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还要作背诵指导。诵读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第一层面的要求是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节奏。这个层面的训练主要以教师的范读和领读为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在语法知识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揣摩涵泳,找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一句的停顿和重音,可能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强调的是是和寡人之间的句中停顿(语法上主谓之间应有短暂的停顿)以及子过的重读处理,这样就可以读出节奏并很自然地读出郑伯当时坦荡和自责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受能力,让文言的音韵和谐美感染每个学生,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第二个层面是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懂文意,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文言诵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使学习兴趣持久高涨。这个层面的训练应主要采用自读方式。如一位教师教读《勾践灭吴》,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主朗读,30分钟后教师检查,让学生分段朗诵,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人物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阵阵掌声。在接下来的思路分析中,同学们分析概括得快而准确;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迅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对勾践和文种两个人物的个性化理解。这一切都是在30分钟的自主诵读中 会意得来的。通过诵读,学生理解了文本,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以及对文化的体认,开阔了视野,陶冶了心灵。这样轻松的学习学生怎么可能望而生畏呢?在这个层面的训练和实践中,可采取的诵读方式有很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还可以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个性化读、竞技性读等,以保证学生的诵读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和保护。

再有,学生充分诵读之后,教师还要有更高层面的要求。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诵读《语文读本》以及其他材料中的文言作品的习惯,以从中获得文言学习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样,学生的文言语感和文言学习兴趣才得以永久地巩固。

诵读指导课教案1 篇7

[教学目的]掌握语调的基本类型,并能自觉运用到朗读中去。[教学重点]语调的四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曲调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语调?

二、为适应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总是要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了语调。

语调是有声语言所特有的,它是句子的语音标志,任何句子都带有一定的语调。边疆是口语中表达各种语气的声音色彩。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

同样一个“我”字,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师读,生分析)①谁是班长?——我。(语调平稳,句尾稍抑)②你的电话!——我?(语调渐升,句尾稍扬)

③谁负得了这个责任?——我!(语调降得既快又低)④你来当班长!——我?!(语调曲折)

同样一句话“他怎么来了?”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气。

他怎么来了?——柔而扬,表示询问。

他怎么来了?——柔而抑,表示疑问。

他怎么来了?——刚而抑,表示责问。

他怎么来了?——刚而扬,表示反问。

可见,朗读中的语调是细致而复杂的,它可以表达各种丰富的感情。二、四种基本的语调

语调是千变万化的,它的基本类型只有以下四种。

(一)平调——语调平稳,没有什么重读或强调的显著变化。一般的叙述、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的句子,用这种语调:

1、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

2、在一个睛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来到了。(刘坚《草地晚餐》)

3、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生读以上例句)

(二)升调——语调由低逐渐升高。常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异、命令、呼唤、号召的句子:

1、“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2、“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3、……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4、如今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不正是齐先生实现多年梦想,大有作为之时吗?(沙叶新《陈毅市长》)

(生读以上例句)

朗读指导课《金色花》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爱。当太阳升起,我们会感到光明与希望;而母亲的拥抱,我们会感受到温馨与幸福。今天,让我们带着这种对母亲的爱一起走进泰戈尔先生的《金色花》,一起来感受母子至深之情。

2、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

3、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衍(yǎn)

4、检测同学们朗读准确性,注意纠正字音。

二、整体感悟

(录音范读)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清新自然,韵律优美,我们要读好这首诗,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然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你听诗文后的感受。

(可指导生从语速、语调、重音、节奏或诗文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谈论)

听过之后,我们都醉了。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三、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抓关键词:“笑嘻嘻”、“ 摇摆、跳舞”。

朗读指导:关键词重读、读出轻松、欢快的语气,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教师提示,学生读)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不见了孩子非常着急,语速稍快,读出焦急之情,“哪里”重读,语速稍快。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哪里、坏”重读。语速稍快。语气: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

“告诉”重读,这句应读出 “我”的顽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四、配乐齐读:(钢琴曲《至高无上的爱》)

五、拓展朗读选文: 《当我送你彩色玩具的时候》 当我送你彩色玩具的时候,我的孩子,我明白了为什么云中水上会幻弄出这许多颜色,为什么花朵都用颜色染起—— 当我送你彩色玩具的时候,我的孩子。当我唱歌使你跳舞的时候,我彻底地知道为什么树叶上响出音乐,为什么波浪把它们的合唱送进静听的大地的心头—— 当我唱歌使你跳舞的时候, 当我把糖果递到你贪婪的手中的时候,我懂得为什么花心里有蜜,为什么水果里隐藏着甜汁—— 当我把糖果递到你贪婪的手中的时候。当我吻你的脸使你微笑的时候,我的宝贝,我的确了解晨光从天空流下时,是怎样的高兴,暑天的凉风吹到我身上时是怎样的愉快—— 当我吻你的脸使你微笑的时候。

《天上的街市》朗读指导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熟读本诗,掌握一定朗读技巧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进行个性化“美读”训练,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及写作背景,寻找文章美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朗诵、研读,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深意,更深入地体会感受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的朗诵、研读,使学生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深意,更深入地体会感受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并在次基础上可对。【学情分析】

1.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现内初班民考民学生已基本适应了新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对文章有自己初步的认识了

2.学生在教师经常性的诗歌朗诵熏陶下,已开始表现出对朗诵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本诗教学和顺利进行。

3.在教师引导比较的朗读方式下,让学生对本诗情感把握有更好的理解。

【学法指导】

让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学会品析诗中语言的优美。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星空总是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吸引着许多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展示幻灯片)而图片中的这些孩子,当他们仰望群星星空时,老师猜想他们一定会有许多美好的想象,那么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当中的某一个,当你看到群星闪烁时,你会想到像些什么呢?谁愿意来说一下。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来感受郭沫若先生带给我们的神奇吧!(展示幻灯)

师:(配乐示范朗读并展示幻灯)同学们听完刚才老师的朗读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不错,只是如果能把节奏掌握得再准确一点,我相信那一定可以读得更好,那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咱们这一小节的诗是应该读慢一点儿好呢?还是快一点儿好?下面由老师示范一下前两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一种节奏快,一种节奏慢)。同学们感觉哪一种好呢?

生:慢一点的好

师:那老师再给大家来读一种(此种节奏更慢)这种好不好? 生:不好。师:为什么? 生:因为太慢了。

师:是的,太慢就不能表达诗人的感情了,这首诗我们应该读得舒缓一些。而节奏应该诗按照这样来划分(展示幻灯老师领读第一小节)。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按照上面的节奏,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读得时侯请用笔在书上标明节奏,我们划分节奏的标准基本上是按照一个词语或词组后停顿为主。准备好,跟老师一起来读。

生:(学生跟读)

师:下面请女同学再读一遍 生:(女生齐读)

师:男同学咱们女同学读得好吗? 生:好(男生齐说)

师:是的,今天咱们女同学表现得非常棒!生:(全体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正是有了这样舒缓的节奏才使得我们诗人的联想展示的更加淋漓尽致,(展示幻灯片)作者由地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这一联想的过程正为我们第二小节的内容打下了伏笔。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小节的内容,按照刚才我们学习第一小节的舒缓节奏,我们男生来试着读一读吧!

生:(全体男生朗读)

师: 好,部分节奏如果体现的更明显,我想男生读得就会更成功了。下面老师来把第二小节给男同学们示范一下(老师读第二小节)。

师:男同学听了后,愿意和老师比试一下吗? 生:愿意

师:那再来给大家朗读一遍吧!生:(全体男生朗读)

师:太棒了,女同学咱们为他们鼓掌吧!生:(全体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读诗不只是应该注意节奏,还应该注意诗句中的重读词语,也就是朗读时的重音。而这些重读词语又恰恰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同学们,你们认为第二小节中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生:缥缈、物品。生:定然、珍奇。生:美丽、街市。

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在第二小节诗人把他那丰富的想象运用在这儿了,当他仰望天空时,想到天上有街市,而且是很美丽,同时街市上还陈列着许多的什么呢? 生:物品

师:而这些物品又是怎样的? 生:世上没有的珍奇。

师:因此我们说第二小节应该重读的是这几个词语。展示幻灯(板书)因为他想天上有美丽的街市,而且物品珍奇。所以我再读得时候应该重读这几个词语。

生:全班齐读。

师:好,下面通过第一、二小节的朗读所学到的节奏和重音的运用来读第三小节。咱们女同学先来读一遍。

生:女生齐读。

:师:不错,若在练习一下的话,女同学们都可以成为小播音员了,那谁来给我们大家明确一下,第三小节具体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生:浅浅、不甚宽广 生:牛郎织女 师:好,老师先不告诉大家答案,我有一个问题要问问你们。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吗?谁来给我们讲一下。

生:学生讲故事

师:针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补充

师:大家听完这个故事后的感觉怎么样呢? 生: 很悲惨,很难过

师:那我们再回到课本第三小节(展示幻灯)。在第三小节中,作者所写得天河是怎样的呢?

生:浅浅的,不甚宽广

师:牛郎织女还有没有被天河阻隔? 生:没有

师:而是骑着牛儿来往,这说明牛郎织女生活得怎么样? 生:很自由,很幸福,美好

师:了解这些之后,同学们应该知道在这一小节中重读的词语是哪几个了吧!第三小节中,诗人把牛郎织女写得这么自由自在,其实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一种向往之情,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呢?

生:是!

师:好,谁愿意来展示一下呢? 生:请一位学生朗读。

师:读得非常有感情!同学们正是因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追求才想象天河浅浅,不甚宽广,牛郎织女骑牛来往,下面我们就带着这种向往自由的情感,一起来看第四小节。谁来给我们把第四小节朗读一下呢? 生:请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非常棒!同学们你们认为第四小节应该重读哪些词语。生:流星、灯笼 生:天街、闲游

师:好,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第四小节中诗人继续在写牛郎织女。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天街闲游

师:而且手里还拿着灯笼,作者又把流星比作灯笼,所以这样看来我们应该重读的是什么呢?

生:闲游、流星、灯笼 师:谁来给我们朗读一下? 生:请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非常不错(展示幻灯)。同学们此时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天街闲游,表现出他们生活的怎么样?

生:幸福美好

师:那你们想知道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 生:想!

师: 好,老师来告诉大家,郭沫若出生在1892年,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值青年时期的他将一腔热忱和对美好、幸福的希望都寄予“五四运动”之中,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五四运动”造成中国仍然处于北洋军阀“黑暗如漆,冷酷如铁,腥秽如血”的统治之下,虽然许多人都已放弃希望了,但诗人仍然想象牛郎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同学们,诗人这样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生:对自由、美好、幸福的向往。

师:好,讲得非常好!带着这种感情,咱们全班一起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全班齐读

师:老师这有一首小诗,名为《母亲》请大家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朗读技巧来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展示图片,播放配乐)。

生:请一位同学朗读

师:朗读得非常好!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位慈爱的母亲,大家给这位同学掌声吧!

生:(全班鼓掌)

《爱之链》朗读指导教案4

教学目标:

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并学会运用方法理解文中几句比较难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说: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拴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一个个爱的故事。

1.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爱之链》,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板书:爱之链

齐读课题。质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爱的故事?)2.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3.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主要讲了在一个风雪之夜,乔帮助了孤立无助的老妇人修好了车,不受报酬;老妇人帮助了乔的妻子多给了她一些钱。)

板书:乔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

二、明确要求。

1.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2.你真的读懂了吗?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你理解了吗?请你细细地读文章,找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学生仔细读文。

3.交流不理解的句子。教师出示句子:

(1)如果她真想答谢他,就请她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也给予帮助,并且“想起我”。

(2)她面带甜甜的微笑,是那种虽然站了一天却也抹不去的微笑。

(3)你不欠我什么,我曾经跟你一样。有人曾经帮助我,就像我现在帮助你一样。如果你真想回报我,就请不要让爱之链在你这儿中断。

(4)一切都会好的。

4.明确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理解这4句话,从而来理解文章。

三、新授方法。

1.出示句子:如果她真想答谢他,就请她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也给予帮助,并且“想起我”。

2.读句子,看清句子的主要意思。(乔告诉老妇人不要回报,只要想到他,给需要的人以帮助。——转述语气)对,大家已经理解了句子的表面意思。

板书:表面意思

3.联系上下文,想想乔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是怎样想的?(乔却没有想到钱,这对他来说只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上帝知道过去在他需要帮助时有多少人曾经帮助过他呀。)乔在过去需要帮助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他只是把这种爱传递下去。

4.于是他这样对老妇人说——齐读句子。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这样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是的,这就是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真正含义。

板书:深层含义

5.出示句子意思:乔给了孤立无助、车胎瘪了的老人无私真诚的帮助,乔老人也能同样把这种对人无私的爱与帮助传递下去,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快乐。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这样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齐读句子与意思。

6.小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读到一句话,首先要看清句子的结构与特点、层次,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接着要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的内容,最后要能根据句子提出与中心有关的问题,如句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赞扬什么品质?表达什么情感等?也就是读懂句子的内涵,深层含义。

板书:看清意思——联系上下文——提问想内涵

四、初步运用。

1.出示句子她面带甜甜的微笑,是那种虽然站了一天却也抹不去的微笑。

2.练习说说句子的意思。交流,注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女侍者已有近8个月的身孕,站了一天,身子已经过度的劳累和疼痛,但她依然面带微笑热情地服务。赞扬她是一个热情待人的人。)

1.齐读这句话。

五、再次运用。

1.出示句子你不欠我什么,我曾经跟你一样。有人曾经帮助我,就像我现在帮助你一样。如果你真想回报我,就请不要让爱之链在你这儿中断。说说句子的意思。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乔无私地帮助了老太太,老人也像乔一样无私真诚地给予了女侍应帮助,不需要报答,只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你也能这样做,把在这种爱传递下去,就是最好的回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心中有爱,并把这种无私的爱传递下去。——这也就是题目《爱之链》的含义。)

3.引读13节。出示句子(4)一切都会好的。理解句子意思。4.交流。(当乔帮助老妇人和乔的妻子得到老妇人的帮助后,工作中的艰辛、生活的孤独、艰难、这些难关都会过去的,这是因为有了爱的传递。告诉我们每个人世界因为有爱将变得更加美好。)

六、总结

1.教师小结:是啊,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

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就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就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就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就因为爱,奇迹正在赶过来。

就让我们一起把爱之链的故事延续下去吧!板书:…… 2..齐读句子:如果你真想回报我,就请不要让爱之链在你这儿中断。

3.今天同学们真聪明,能运用学到的方法理解了文中句子的意思读懂了课文。告诉大家,今天的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美文诵读指导与欣赏(一) 篇8

教学目标:把握美文诵读的基本要求,提高美文诵读的技能和欣赏能力。

导入:播放《金色花 》诵读录音,引出“诵读的定位 ” 附: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提到诵读,我们马上会想到 “朗读”和“朗诵”。什么叫朗读?朗读是要按照规范的普通话的要求,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新闻联播就是朗读。

朗诵是结合各种语言手段,完善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它有夸张的成分,有创造的过程。它是经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一门表演艺术。我们经常在文艺晚会上看到诗歌或散文朗诵。

何谓“诵读”,它既包含有朗读的基本特征,又合理运用了朗诵的相关手段,它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诵读注重在读中想像、体会,想像描绘的情境,捕捉每篇课文特有的语感,将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融进诵读的声音,使之生动丰满,引人入胜。

第二:诵读的前提是多读熟读。古人云“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反反复复的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体会,一次次理解,课文的语言连同它丰富的内涵,自然而然会烙在人的脑海里,让人铭记不忘。

第三:诵读讲究音韵节奏的变化。结合具体语境使节奏、声调相应地富于变化,准确生动地表现课文的内容与情感,在声音形象上体现出美感。

二、诵读的基本要求

课文诵读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用心吐字,用情发声。诵读注重的是“口到心到”。所谓“口到”,就是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所谓心到,就是专心体验,用情发声。诵读有两个功能,既是吸收也是表达。只有诵读者很好地吸收后才能更好地表达。这种表达是在朗读中融入情感,但不是夸张的表演。

诵读是朴素的表达,要摒弃浮于表面的、流于形式的东西。有的人音色很好,在诵读时着力于展示他的声音,注重语音的外在美,而忽略了语音的内在意义,就不能很好地把文章的意思表达出来;有的人很注重气势,诵读时为了气势几近于“呐喊”,虽然很有力,但是听上去很空。

声不在高,在于用心,真诚自然才是最好的。

三、怎样诵读 ?

准确认读词句,整体感知课文;透彻理解内容,感悟思想情境;用心内化传情,实现语言积累。以朱自清的《匆匆》为例。

(一)准确认读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准确认读课文是诵读的前提,就是初读课文时做到正确流利、字正腔圆,声音响亮。

所谓正确流利,就是对文字的朗读要准确熟练。准确到什么程度呢?准确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还要做到不重复、不破句。只有准确地读好课文,才谈得上准确地领会课文思想情感。那么,怎样做到字正腔圆呢,字正腔圆就是吐字清晰、声音圆润(即吐字归音)。吐字归音是咬字的方法,诵读的时候做到“吐字归音”,就是咬紧声母,拖足韵母。它将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

出字——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立字——韵腹拉开立起,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归音——干净利索,注意口型变化。

(二)透彻理解内容,感悟思想情感。

第一步:初读全篇,了解主题,确定基调。一篇文章的的基调,是作者的情感在字里行间自然的流露。每篇课文的基调都是不一样的.第二步,分清层次,理清要点,关注联系,加深理解,缩短理解与表达的距离。

第三步,了解背景,体会语境。通过了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激发情感共鸣。

第四步,推导语义,细扣课文的重点。第五步,进入情境,进入角色。

在这五个步骤中,我们要坚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即紧紧地扣着读书,引导学生,理解其语言,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感情。

(三)用心内化传情,实现语言积累。师生配乐同读《匆匆》。

四、美文诵读欣赏 : 学生诵读展示:

1、配乐诵读《西湖的绿》

2、配乐《夕照》等。

五、课堂小结(略)

六、结束语:诵美文,学做人。今日的诵读,仅仅是个美好的开端,希望同学们每天都置身于琅琅的诵读中,将诵读进行到底。附:匆 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 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 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 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 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 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 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 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夕照

李颖

小屋的窗子是朝西开的,我便有机会尽情地欣赏那迷人的夕照了。

透过窗子向下看,是一排整齐的红砖瓦房。砖瓦房后面立着一排挺拔的钻天杨。每临近黄昏时,太阳顺着这排杨树缓缓滑落下去,便出现了如诗的夕照。

太阳被裹上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那排杨树的树梢上,没有丝毫衰老的样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很明显,这雀跃着的“波纹”是夕阳得意的杰作。那平静的“湖面”难道不是被它踩碎的吗?啊,它和我们一样调皮!这样想着想着,眼前的太阳便又向下溜了一截。

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不一会儿,那红色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害羞的红云了。

一会儿,那张可爱的脸渐渐变红,变红,最终一只熟透了的“大石榴”出现在树杈当中。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

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

渐渐地,夕阳在我的视野中远去,远去,最终完全消失了。我知道,此时它已经到了地球的那一面,又为那里的人们带来一个美丽的黎明。西湖的“绿”

宗璞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琮净,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励志美文赏析教案

(二)一、赏析篇目《让经典在人们够着的地方》

二、赏析目标:

1、经典道出了人人心中有的道理

2、真正的经典是接地气的

3、经典与草根的对接,才是显示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三、赏析重点:明大道理,做小事情

四、赏析过程:明白大道理与做好小事情的关系,是弘扬经典文化的关键

让经典在人们够着的地方

朋友与我同样喜欢阅读经典,我们一切诵读经典志同道合,已经有六七年了。但是,对于经典,还是常读常新。朋友看了网上有关视频以后,总要相互交流一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己,更好的去挖掘自身潜能,去更加快乐充实有意义的活着做着事情的过程。

记得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他要把天上的东西,拉到地上人们能够得着的地方。我想就是经典的草根化。也就是在那次报告中,他形象的将孔子释迦摩尼耶稣等等,形象的成为最早的多元文化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没有政府投资,没有校舍没有师资等情况下,从事大众或者社会的教育活动或者工作。

凭借他们的努力,现在有了几亿几十亿的信徒。他们的人格和文化,无疑具有一种巨大的魅力。与他们相关的经典文化,从诞生之初,就有广大的民众基础。他们的人格和文化的丰碑,就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经典深入人心

记得有人说过,圣贤们的经典之作,就是道出了人人心中有且喜欢向往的东西和道理。如人人都向往一种,自己被尊重的生活。孔子就讲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人们都喜欢交流,怎么说,掌握一个什么原则。孔子对于《诗经》进行了重新编辑,让人们去阅读。这个时候的《诗经》不再是宫廷里的专属品,而是学者的最爱。孔子告诉人们,读了《诗经》会提高自己说法表达的能力。

孔子的这种倡导读《诗经》的做法,从教导儿子开始。人们的需求是不同的,怎样让每个人都喜欢呢?就要让每个人,都从中读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孔子在推广《诗经》阅读时,是这样做广告的:

1、可以更多的熟悉一些草木鸟兽虫鱼的名字。

2、可以在说话的时候,用诗经中的句子,作为话头。

3、可以明白一些与父母兄长相处的道理。

4、可以懂得一些侍奉君主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看来,诗经是非常接地气的。

众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经典经典,都如《诗经》一样,经过了几千年风风雨雨的考验。时间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和一代代人的更替,没有磨灭他们的光辉,而且证明其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不朽价值。

经典为我所用

大家都知道经典的好处,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却是不懂或者无法学以致用。如同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好,要真正学会太极拳并让自己从中受益,却必须要老师引领。

随着网络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提高,能够读到经典或者看到专家教授们对经典的解读不难。但是要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却是很多学习者的困惑。这就需要许多精通经典,又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的人,起到很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或者某些专家学者,深入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工作学习实践,予以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经典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经典,在于无所不包蓉,在于贯彻一种正能量,在于融会贯通。当人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每个念头和每个细小的习惯,都与经典融为一体,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走向了一条自我教育管理的成长之路。这是一条转凡成圣之路,是一条促进个体和集体综合素质提升之路。

经典惠己及人

经典如阳光,洒遍每个角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幸接触经典的人,或者自身充盈着经典文化基因的人,让周围的人,或者更大范围的人,都感受到经典的温暖阳光。

长期的经典诵读和内化,会让我们的身心发生一些令人惊喜的变化。或者表情,或者心态,或者知识见解,或者言谈举止,都自然而然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只有人能影响人,只有性格能影响性格。每个受到经典熏陶的人,都充满着深深的感激之情。这里面凝聚着古今中外几千年古圣先贤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最大的感恩,也包含将这种经典进一步的推广弘扬,让更多的人乃至所有的人从中受益。

导入:经典植根人心。学以致用,经典被弘扬广大。学生自由阅读。相互交流学习

1、打破文本解读的局限,经典植根人人心中更灿烂

2、经典的意义,在于济世救人

3、经典,让人们走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同世界 方式方法: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各组推举一名代表说说大家的见解。教师点评。

五、列举相关的哲理美句(或者名人名言等)

1、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教后小结

美文欣赏——《母亲》教案

(三)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朗读和展示能力;

2、写一首小诗或几句话送给自己的母亲,练习写作能力;

3、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回忆母亲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重温母子、母女亲情,使学生今后更体谅父母、尊重父母、热爱父母。

教学准备: 《母亲》(诗歌)

《烛光里的妈妈》《父亲》(歌曲)教学过程:

一、导课:

有一个人,在儿女们外出时她有几个孩子心儿就分作几瓣;有一个人,为了孩子吃苦耐劳从不叫屈;有一个人,总是把好吃的、好穿的留给孩子;有一个人,儿女伤痛时她更悲伤;有一个人,儿女成功时她会比任何人都快乐……儿女渐渐长大,而她却渐渐衰老,她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我曾问她(他)我该拿什么去报答她,她总是慈祥地望着我:孩子,只要你好,我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所以,她叫我们宝宝、宝贝、乖乖……

作为儿女,在什么情况下能想起我们的父母呢?想家时?有困难时?缺钱时?还是……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思考,不要求发言。)

二、指导朗读:《母亲》(课前发放学习资料)母亲

您的头发一丝一丝地白了,那是秋冬的雪吗? 母亲,为了我的春天,您却饱尝了漫长的冬。

您的背一寸一寸地弯了,那是风雨中的老树吗? 母亲,为了我梦中的温馨,您却饱受了太多的艰辛。

您的皱纹一道一道地深了,那是我最初的小道吗? 母亲,没有您额上的小路,我怎能踏上人生的旅途。

您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远了,我久久地凝望着您的背影,母亲,透过迷蒙的泪水,您是一只疲惫的老船啊,我一辈子含辛茹苦的母亲!

1、学生自读,了解诗文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5、分组了解朗读情况。

6、指导学生朗读。

7、学生展示朗读。

三、学生写一首小诗或几句话送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前十名完成者可以在班级内展示)

四、我为爸爸妈妈歌唱。

老师为学生播放《烛光里的妈妈》、《父亲 》,学生边听边修改自己的写作。(回家后有感情的朗读读给爸爸妈妈听)

美文哲理故事欣赏平分生命

男孩和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到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得了重病,医院的血液太昂贵,虽然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便会死去。

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和妹妹的血型相同,医生问他:“能不能忍受抽血时的痛苦。”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他经过了一番思考,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静静地不发出丝毫响声,只是向邻床的妹妹微笑,手术做完后,男孩走到医生面前颤抖地说:“医生,我还能活多久?”

医生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所震撼:在男孩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死的,却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他所做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他一生的勇敢并下定死亡的决心。

医生手心渗出了汗来,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孩子,你放心吧!你不会丢掉性命,输血是不会死的。”

男孩兴奋地说道:“那我可能活多少岁?”医生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举起手臂,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让我们每人活50岁。”

所有的人都震撼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而是人类最纯洁无私的诺言,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夫妻,又有几人能够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

简评:生命诚可贵,但比生命更可贵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作者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体会的心灵,借一个小小的“误会”来感悟人世间至情至爱的兄妹情深。作文进行了细致的语言和心理刻画,很感人。

学会欣赏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

没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名话,却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 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回头想想,如果没有林清玄当年对小偷的“欣赏”和企盼,恐怕也就不会有他今天的事业和成就。不难看出,欣赏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啊。

欣赏,是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赏,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其实,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学会欣赏,是一种爱。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欣赏是更深层次的接受。从欣赏自己开始,欣赏家人,欣赏朋友,欣赏敌人,欣赏蓝天,欣赏白云,欣赏身边的一切,欣赏这个世界。欣赏也是创造爱的方式之一。

礼物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自主权。

缺角的圆

有一个圆,被切去了好大一块的三角楔,想自己恢复完整,没有任何残缺,因此四处寻找失去的部分。

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花草树木,还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

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都留在路边,继续往前寻找。有一天,这个残缺不全的圆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碎片,它很开心地把那碎片拼上了,开始滚动。

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快得使它注意不到路边的花草树木,也不能和毛毛虫聊天。

它终于发现滚动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象完全不同,便停止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慢慢滚走了。

你体会出这故事的寓意了吗?

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 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第二个故事: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 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把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些牵强,但他们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故事中的小战士和弟弟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故事中的上尉和大哥,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

美文欣赏《昂起头来更美》

教课目标:让孩子们树立自信,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他们明白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聪明还是愚笨,自信都可以让自己变得美丽,变得富有。

首先播放《挥着翅膀的女孩》等励志歌曲让孩子们欣赏

讲读原文

原文: 看它是一头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内在比外表更重要)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通过这个小故事你觉得珍妮为什么在以为戴上蝴蝶结后昂起头呢?如果有一天就算你没有漂亮的蝴蝶结,在一群漂亮的孩子们中间你会用什么方式让别人发现你的美丽呢?)启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小故事结束后介绍一些有关于自信的名人,启迪孩子们树立真正的自信,告诉孩子们自信源于一种内在执着的努力而不是虚浮的自负)

小学古诗文诵读指导浅谈 篇9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电化教育馆

甄西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几年来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的教学实验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按照“先求熟读,不急求懂”的原则上,组织学生吟诵。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讲究吟诵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吟诵诗文的方法:一是琅琅出声诵读法。让学生高声朗诵,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二是低声慢吟诵读法。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读出诗文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三是欣赏入境诵读法。把诵读过程作为欣赏诗文的过程,积极想象,把自己融会到诗文的意境之中,今天读,明天读,逐渐读出诗文的韵味。四是“不求甚解”诵读法,对内容难懂,生字较多的诗文,则让学生一知半解的诵读,只求熟读记牢,为学生“反刍”提供材料。在注重学生的吟诵方法的同时,我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地处理“诵,说,写”的关系,在低年级重点进行诵读训练,在中高年级则以诵读为手段,着力于学生“想,说,写”能力的培养。这样使诵读训练与说写训练有机适时地结合起来。

二、诵读古诗文,可以不讲诗文意思

有人一听不讲诗文意思,大约立刻就要想到死记硬背上去了。其实这里的不讲意思,并非一点不讲,而是区别于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分析而说的,详细讲解诗文一则没有时间,二则学生也难于理解。老师只对诗文背景内容作一简介,让学生大致了解即可。这一尝试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1、儿童时期是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具有的能力被称为“童子功”,是日后无法弥补的。一个成人与一个孩子背诵同样的内容,成人记得快,孩子记得慢,但过上几天,成人就会忘了,而孩子记得。有规律地进行复习,孩子则能达到终生不忘,而这一点是成人做不到的。

2、有位教育学教授把孩子背诵古诗比作是在孩子脑中形成一座冰山,随着时间推移,阅历增加,它会慢慢融化,滋养他的一生。我班上有名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背诵了《白雪歌》,到下学期写作文时,他描写雪后树木挂雪的景色,就恰当地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

三、开展“我们一起来”活动

因为我很喜欢古诗文,所以非常愿意与学生们一起高声诵读。“我们一起来”是我朗诵指导中常说的一句话。一首新诗,我愿意先读给学生听,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诗韵,并扫清生字的读音问题,然后,我喜欢请全体同学起立,站得挺拔,放开声音跟我一起来读,开始大家声音小,两边之后,他们已经把握了快慢高低,声音逐渐朗朗起来。而且在共同诵读中感觉我和学生的情感似乎流淌在一起。老师的情感倾向自然影响了学生,使他们更喜欢诵读古诗文了,班上曾有一个极少开口讲话的女学生,在同学们朗朗诵读的感染下,也对诵读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大大增强了自信心,语文课上也开始举手发言了。有学生在班内“悄悄话小信箱”中给我写下了这样的话:“老师,我喜欢你跟我们一起背诗„„”

四、诵读古诗文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结合

诗的特点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有感情诵读,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要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诵读古诗就是一个语言感受过程,而语言感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欣赏一首诗,便是在造一首诗。”学生在诵读诗文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正如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会产生一千个林黛玉一样。学生加入自己的情感经验把文字这原本抽象的符号进行创造和想象。基于此,我尝试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文配以画面。事实上他们能创造出一个想象的、合情合理的图画,也颇有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受。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整个小学阶段不下三十首古诗,再加之现在要求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必背古诗在70-100首。可见,要求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数量是不少的,古诗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

上一篇:高三开学誓师教师发言稿下一篇:工程保障部服务规范与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