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项羽作文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近项羽作文(精选12篇)

走近项羽作文 篇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崇敬的心情,敬佩的心情写下了那个“不肯过江东”的你――项羽。

初次见你,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那司马迁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先主刘邦――你的对手,大费笔墨地赞扬了一番,却也给了你这失败者以足够的尊重――你是唯一一个没有却被写入本纪中的人。这颇与“成王败寇”的历史准则不符,也令我将《项羽本纪》认真读了几遍,这才明白,这,是你应得的荣耀。

你出身于贵族世家,却不与一般的纨绔子弟为类,你胸怀大志,少年时便许下:“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志,并不断为之努力。壮年时的`霸王举鼎使你崭露头角,那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使你的才华得以充分体现,在那混乱的战场上,你镇定自若,当真应了那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你的勇猛与谋略,便是那周郎也望尘莫及。

出身于贵族世家,书香门第的你,骨子里却有武人那种不拘小节的坦率,一诺千金的气概。在刘邦攻入关中,“欲称王,使子婴为相”的情况下,你仍能在鸿门宴上坚持对叔父项伯的承诺。放掉刘邦,完全不曾考虑放虎归山对你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你只知,君子应一言九鼎。这种气势,哪是刘邦那猥琐的市井混混比得上的呢!况且,若非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刘邦那厮怎能先入关中?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样的你走到了乌江边,却没有惊慌,只是最后一次舞动手中的宝剑冲向敌人。历史是公正的,刘邦胜了,胜利的光环却掩盖不住他性格上的污点,而你,虽败,犹荣。

走近项羽作文 篇2

那是上个月的一节语文课上, 有几个男生的精神不太集中, 小手都时不时地往抽屉里摸, 是不是他们又把玩具带到学校里来玩?我盯着他们看, 可是那几个男生的目光仍旧不时地往抽屉里瞟, 我正想警告他们, 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他们在玩蚯蚓。”原来因为雨下了好几天, 学校草坪里有好多蚯蚓都跑出来了, 吸引了很多孩子去观看, 有几个胆大的男生便捉了几条蚯蚓偷偷地带进了教室, 没想到蚯蚓一点也不乖, 老是往外爬, 所以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听到孩子们的话, 我想起上周的作文课上, 老师同学一起观察小金鱼。一篇篇习作在认真地观察、仔细地思考后诞生了。又是一篇观察作文的好材料, 何乐而不为?于是我因势利导:“哦, 蚯蚓也挺有趣的, 你们女生也可以玩一玩。”我的话音刚落, 几乎所有的男生如获至宝般叫起好来。可是有几个女生却不高兴地撅起了小嘴。过了一会儿, 有个女生大声问我:“老师, 我们女生不喜欢蚯蚓, 我们养蜗牛行吗?”我不假思索地说:“行啊, 喜欢什么养什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一个个眉飞色舞的模样, 可爱极了。

接下来的两天, 教室里简直成了小动物们的乐园, 窗台上、课桌里, 到处是一个个小瓶瓶罐罐, 小蚯蚓、小蜗牛、小蚂蚁自由自在地爬来爬去, 小金鱼、小乌龟快活地游来游去。

第三天, 我突然发现教室里瓶瓶罐罐和小动物们的踪迹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忍不住好奇地问学生:“近期蜗牛和蚯蚓养得怎么样?是不是觉得不好玩, 全扔了?”教室里顿时一片沉寂, 孩子们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谁也不说话。过了一会儿, 班上一个又聪明又调皮的男生小声地说:“玩了又要我们写观察作文, 我们不玩了……”

不好, 看来大家都知道老师的小伎俩, 再刻意要求他们玩就太没有悬念了。我的心里忽然有点难过, 才三年级的孩子, 一天到晚伏在书本上, 连和蚯蚓、蜗牛玩玩也要写作文, 真够可怜的!

这么转念一想, 我笑了:“孩子们, 放心吧, 不让你们写作文。”孩子们不相信地看着我, 但见我坚定地点了点头, 教室里顿时又充满生机地唧唧喳喳起来, 话题当然又不知不觉集中到了“好伙伴”身上:

“蜗牛顺着那么光滑的瓶壁往上爬, 爬过的地方会留下发光的脚印。虽然速度很慢, 但就是摔不下来。”

“我知道蜗牛身上有粘液。我在网上看到, 粘液还可以保护蜗牛身体不被擦伤。”

“它有一个很硬的壳, 我动它的头, 它觉得遇到危险了, 会立刻缩回壳内。”

“我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段, 再把它们放回土中, 过几天后就会变成两条完整的蚯蚓。”

“那是因为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可是切成三段或更多段, 蚯蚓就不能活下来。”

那天之后, 教室里又陆续出现了各种小动物的身影。

由此, 我想到了作文教学的一些问题。

以往, 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观察一个小物件, 说一段话, 然后写下来。记得我们从二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 先观察文具盒像什么形状, 呈什么颜色, 然后, 又观察盒子表面、背面, 再揭开盒盖观察里面, 之后, 我就提问学生:“同学们, 刚才我们观察了文具盒的形状、颜色, 这文具盒到底有什么用途, 能讲给老师听吗?”由于这样一观察, 学生便有很多话可说可写了, 当时做教师的我们还经常为自己的行为窃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作是生活的再现。教师有意识地经常安排学生观察生活, 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于是“带有学习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玩是快乐的, 让玩走进作文课堂, 学生活泼好动, 玩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作文。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经常这样做, 比如说带学生放风筝、做游戏、做树叶粘贴画、抓蚂蚁, 等等。学生在玩中得到了乐趣,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 所以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体验写出来。有一次, 我在一个节目中学到了一个《踩影子》的新游戏, 于是带领学生做完这个有趣的游戏后, 我让学生讨论写什么、怎么写。可有时候对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 往往是观察了、做了也可能是“无话可说”, 甚至“无材可写”。我们有时实在是太急功近利了, 似乎孩子是为了考试和作业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必须与“学习”有关联。他们多像一只只渴望自由却被限制在壳里的小蜗牛, 身上有种种束缚, 刚要把触角探出壳, 就又匆忙地缩了回去, 因为他们的玩耍是要带着“学习任务”的。这样的童年已经异化, 变成了学习的童年、考试的童年、不堪重负的童年……

而让孩子们不带任务与蜗牛与蚯蚓相处一些日子, 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对大自然的热爱;观察能力的培养;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的放飞……。前几天, 孩子们在语文单元考试中的作文“一件有趣的事情”中, 好多孩子竟然不约而同地写了养蜗牛、养蚯蚓的事情。于是我深有感触, 作文并不单纯是为了练笔, 不单纯是为了学会运用你所学的语文知识。它同时是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说给别人听, 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让别人了解你的感受, 分担你的欢乐和悲伤, 共享你的收获。在习作的起始阶段, 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不能一开始就使学生感到作文很难, 作文很神秘, 而要使学生感到作文不难, 对作文有浓厚的兴趣, 而且拿起笔来就觉得有很多内容可以写。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 最大的开心是成长的开心、发现的开心和创造的开心。对自己的发现和对外部世界的发现, 促使每个孩子不断进步并长大成人。我们倡导孩子记录自己的成长, 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

让作文走近生活 让生活走进作文 篇3

对生活的感受是作文的基础。为什么同样是写一个题目,有的人可以写得很充实,有的人却感叹生活单调,缺少色彩,认为没啥可写?笔者认为区别就在于对生活感受能力的高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要以开放的思想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与生活亲密接触,捕捉写作材料,为学生的作文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使作文变得新鲜、有趣,学生想写、乐写,并逐步成为精彩生活的一部分。

一、热爱生活——作文的前提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个取之不竭的写作题材库。孩子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个体,理应让他们融入社会——你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人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接触、感受、领悟、认识社会。学生的作文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对社会的这种感悟与认识。作文要能充分表达孩子对生活的理解,表白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求得孩子们纯真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的作文教学理念终将使孩子们的作文变得富有童趣而真实,充满生气而富有活力,因此要让学生对生活有热情。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位艺术家用大理石雕刻仙女的像。这位艺术家一凿一凿地精心雕刻,将全部的感情倾注于这位仙女的身上。当凿完最后一凿时,雕像竟然活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一个作品要获得成功,就要求作者对于所表现的对象,充满热情。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要写好文章,就必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如何去投身生活、拥抱生活呢?

1.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活动是多方面的,植树、打扫卫生、给邻居做好事、加入兴趣小组、参与文体竞赛等。可是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总是把自己关在教室或家里,除了做功课,还是做功课,使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广阔天地。其结果,作文的源头活水给堵住了。打开学生优秀作文选,那些生动的新鲜的独特的故事,大多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得来的。最近读到一组热爱艺术的学生谈音乐的文章,这几篇文章,情文并茂,十分成功。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呢?原因就是: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有益的艺术活动,所以他们对艺术有着特别强的感受力,也就为写出好文章打下了基础。

2.走出校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观访问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有走出校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参观访问,广听博闻,增长见识,在头脑里留下许多难以望怀的小故事。有了这些,作文就有了素材。一位作家这样说过:“人的生活就像条河,没有经历就像干涸的河床没有水的流动。”同学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机会,满怀热情地到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去经风雨、见世面,去采掘生活的矿藏。

二、留心生活——作文的基础

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就是生活,关键是要用你的慧眼对生活进行零距离观察,从生活中留心素材,积累素材。每天上学,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道路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路边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渐渐变绿,充满生机;马路上的交警不论严寒酷暑,为我们指挥交通……还可以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表象,所以习作无从下笔。

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小题材,让留心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留心生活的同时,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自己的情去感受,用自己的爱去认识生活。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了,也就会有写作的“泉源”,那写作的“溪水”还能不欢快地流淌吗?

三、思考生活——作文的升华

学生留心了生活、也观察了生活,但却写不出很精彩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去思考生活,没有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通过留心观察,认识、了解了一些事物,但是没有思考、没有真情实感,思想贫乏、空洞。而《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在讲解完课文后,让学生就教材的某个或几个问题再作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考。学生凭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再根据自己及周围的生活情境,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感受和思考社会、人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合理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创新的佳作来。比如可以让学生改编课本剧、排演课本剧、改写故事结局、续写新的故事、创造新的寓言童话等。

比如一个学生的日记:“今天我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许多人围在一起,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婴儿被遗弃在地上。这个婴儿被花布包包着,很可怜,而周围的人都说这小孩父母狠心。”这只能算是留心或观察了生活,但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后来我让他对观察到的进行思考,加入自己的感想。后来他接着写道:“这是一个多么无辜而可怜的小家伙,她是那么的天真无邪,可是命运却将她丢弃在路旁,她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狠心呢?回想起来,我要比她幸运多了,我的爸妈是那么疼爱我,关心我,我真该好好学习,将来……”这样一来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维得到了锻炼,认识也有了提高。

总之,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如果你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就积累不起写作所应有的生活素材,也熔铸不出写作必备的充实的感情,你的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作文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生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应该遵循“让作文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的作文教学理念。

项羽作文 篇4

项羽

哈哈哈!!!没想到我项羽也有这么一天!刘邦小贼,没想到我鸿门宴上放你一马,你却恩将仇报夺我荣阳,我手软放你老父一命,如今你却屡来犯我,鸿沟边上,你我化地为盟,以楚河汉界,你却反复无常。如今,你又围我垓下,令我与虞姬双双自刎于乌江,落得如此下场。我该恨你心狠手辣:还是怨我心慈手软,我该恨你逼死虞姬,还是怨我不能变通。

虞,你还在奈河桥上等我吗?我来见你了,我没有斩掉刘邦,我只能用自己的头来祭奠你,西楚霸王的我,如今也只能魂断奈河。也许喝了这碗孟婆汤就不会再悲,也许喝了这碗孟婆汤就不会再怨,也许喝了这碗孟婆汤就不会再恨。也许我该隐退江东,休养生息,重振霸王威名;也许我该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斩下刘邦小贼的头。可是,我是沽名钓誉的项羽,我不是处事灵动的刘邦,我不能忍受失败,即便是死,也不能吧!可我不是已经死了吗?

虞,如今你是爱我的吧1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他刘邦侵犯,我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失败,再也不用担心你再一次自刎于我身旁。刘邦,今生我无法败你,来世我定报垓下之仇,哈哈哈!

后记:

虞和项羽一起喝了孟婆汤,走过奈河桥,然后传来虞的回声,羽,来世,我希望你快乐平安,别再痴迷,别再固执,因为;恨,并不能拯救世界;爱,才是治理天下的良药。忘记一切吧!

项羽

忆秦末群雄并起,江山更替,项羽名籍,会稽起义,为人信义,愿让天下寒士欢颜庇,辗转天地,一呼百应,所向披靡,为王称帝,此等壮举, 有谁能比!

信手翻看篇篇叙项羽的文,说他太过妇仁,兴起行事过于天真。我却由衷赞叹他是如此有爱有恨,有义有仁,实乃举世无双的英豪堪比为神!

思过往:上将军宋义为图安详,帅命一下只准观望。霸王为天下一统怒发冲冠杀主将,年少轻狂,血气方刚,面对败军之像,一人撑天力抵挡,披着战甲烁烁,听着战马声嘶,踏着尸骨遍地,举着宝剑锋利,登巨鹿战场之上,一身荣光,九战九捷,臣民敬仰,热血洒土汇流成江,尸骨漫地推积哀伤,犹见项羽挥剑直指秦都咸阳。

一战之后,仰天长啸,豪气冲天,威扬天下,此等荣耀,已胜千万英豪。

赞叹千载历史腥风血雨苍茫路,万里征程多少豪杰已故,中原逐鹿项羽出征谁又能阻,豪气万丈傲视群雄争荣辱,独项羽为红颜冲冠一怒,唯项羽惹天下英雄尽妒,又怎奈乌江水边一代英豪白骨枯。

白骨已枯,尸骨无存,那又如何,是霸王知耻重义,他又岂会弃众违义,仓皇出逃;是霸王犹记得当年率领八千子弟浩浩荡荡过江争天下,现环顾而今身边仅剩可数人马,实愧于江东父老,无颜以对,只能一死以谢天下;是霸王大义当先,不愿生灵再遭涂炭,不愿战火燃尽江东之水,用一死挽救苍生黎民,换太平岁月。遥想当时境遇,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土地,西楚霸王,用最近乎完美的方式,结束了他短暂却又无比绚烂的英雄一生!剑轻抹过喉头,血溶于江东之水。这样的死,死得悲壮,死得英雄,这样的死,死得豪气冲天,感天动人。这样的死也足以远胜多少英豪!

纵然坑杀二十万秦兵,尽失民心,可这亦是为了兄弟情谊;纵然在战场上他永远不会停下杀戮的脚步,看似冷血无情,可他对于虞姬的感情,却始终热烈激荡,矢志不渝,纵然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放走刘邦,错失江山,可这亦是为了为人的信义,纵然项羽有着万般过错,千般不是,可他依旧是那个堪比为神的举世英豪。因为他战无不胜,有爱有恨,有信有仁。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只是一生浮梦。当历史的章节已经翻过了这一页,闭目沉思,放肆得问,英雄谁是,诚然,西楚霸王,一代天骄,堪比为神!

项羽

看完《鸿门宴》后,很多人都有会认为项羽是“妇人之仁”,错失了杀死刘邦的大好时机。但苏轼却认为项羽有“君人之度”。这并不是因为苏轼一时新血来潮,来个唱反调,这是他发自内心地赞赏。

当时的时局对刘邦是不利的,若项王一举入关杀死刘邦还好说,问题是他若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就不好了,刘邦手下虽说只有十五万余兵,但尽待在关内,加之刘邦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他们大多对刘邦十分忠心,倘若得之刘邦已死,必尽其力而反之,彼可于大路埋伏(项羽素傲,必取大而舍小),但见来时可往来冲突,却不与其正面交锋,此可疑其兵也,然后可使一人佯装投降,传书与羽言其为内应,里应而外合也,羽必信之,待羽入城,三下围攻,可擒矣(此乃关门打狗之策)。

项王可能考虑到此为人和与他势力不利也,故作个顺水人情,放刘归去。

刘邦善用人,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也正是如此,项王手下如韩信、陈平等皆降刘邦。项王会败,这是一个原因,可胜败兵家常事,一场战争的胜负不会抹杀真英雄的形象。

项羽不肯学书,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不肯学剑,剑一人敌,要学的是万人敌。他打仗不管兵法,每战必披甲持乩,亲自出战。一者鼓舞士气,二者削敌锐气。真英雄莫过于此!羽曾以3万楚军大破汉兵56万,打得刘邦抱头鼠窜。这是多么的霸气啊!项王曾和刘邦讲和,划鸿沟为界,这是多么的豪气啊!他曾因兵败,而在乌江自刎,这是多么有骨气啊!

无论是打仗,做人,甚至是作诗,都掩饰不了他的英雄之气:

力拔山兮气慨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可奈何

项羽的这首诗也因此流传千载。

司马迁说过:“他爱马,爱美人,爱故交,最后自刎而死!这是一个十足的让人快意的英雄……”我想这是对项羽英雄之气的最好诠释吧!

项羽的死,不在与别的,只是他的英雄气,是他那天生的英雄气,注定了他悲剧般的命运!

项羽

第一次认识项羽,就是在李清照写的《绝句》中。当时没有深深地去体会与理解,只觉得项羽是一个败军之将,不值得去欣赏。

直到后来,我对项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知道他失败的原因是“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以一句“天要我亡,我还渡江干什么!”慷慨自刎。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俱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他无愧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

项羽放弃了虞姬,放弃了江东子弟,放弃了他的帝王梦。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

至今思项羽,思的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思的是宁折不弯的武将,思的是情深意重的男儿。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一身乌金甲,在清冷的月光下泛着点点银光,一匹乌骓马,在冰凉的河水中发出声声哀息,一位大英雄,他走了,他给后人留下的依旧是一个英雄的影子,一个英雄的梦。

残阳如梦,记下了多少恩怨情仇;冷风依旧,留下了多少悲喜乐欢……

项羽

英雄从茫茫人海中,莽莽尘土中走来,他昂首走过,留下的是或深或浅的脚印,留下的是或清晰或模糊的身影,留下的更有后人不断的景仰与溢美之词!

纵观历史,英雄万千,风流无数,但谁有他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迈,谁有他釜底抽薪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谁有他的铮铮铁骨更具柔情。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我,喜欢他不久,却又是那么深,那么深……。

他仿佛就是生而为英雄的。他的气魄,他的性情,他的行为,无不显露着英雄本色。想取代秦王,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不正显现着他的大志吗?果断斩宋义,不正是他识时机而为吗?破釜沉舟,不是因他魄力大吗?不肯过江东,他只为一个愧字,够仁义。他那铮铮铁骨下,却有柔情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个威慑天下的英雄在穷途末路之时,最痛惜的莫过于爱马美人,他的豪情万丈,他的柔情万千,怎能不令人敬佩?霸王别姬,不正是这段悲壮历史中一段感人伤情吗?

乌江自刎,中原一败势难回,很多人认为这是英雄人生的败笔,一代风云人物落得如此下场。

可,又有谁曾想过,项羽,他用死保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他用死诠释了英雄的真谛。这一刎,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却更是英雄气质的升华!

他的.气魄,他的率性,他的宁死不回头,让古今多少人为之倾倒啊!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历史上又有几个呢?

霸王倒下了,可他身后还有茫茫的一片天地……那落日浑圆,很大,很大,落一地绚烂……

英雄倒下的是躯体,前进的是灵魂,中断的是人生旅程,不朽的是灵魂!

英雄,永恒不灭的灵魂!

项羽

项羽,那在反秦战争中名声大噪的西楚霸王,至今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他称无人能敌,却最终倒在刘邦一个混混的脚下,纵使结果不尽人意,但没有人敢说项羽的一生是失败的,因为,他是真正的英雄!

年少时的项羽,少有大志,力能扛鼎,小小年纪,却敢于破釜沉舟,赢得巨鹿之战,那时,他何尝不是在以全军做赌注呢?但他以这出乎常人的胆量与机智证明,他是一世枭雄。

之所以说项羽是英雄,因为他有一颗仁义的心,但这却害了他自己。鸿门一宴,他念着旧日的情意,使刘邦与死神擦身而过,却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世人笑他傻,但你何尝不知,项羽在坚诚地守护这他的仁义,纵使他明知在这乱世中,仁义会成为他致命的弱点。

项羽的败,是必然的,因为他的仁义。刘邦无非一市井流氓,没有项羽的义薄云天,没有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但他却利用机遇代替了自己的愚蠢无知。明确的说,刘邦胜,胜在他能用人,韩信、萧何、张良,无一不为奇才。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无疑是“天亡我也”。如此有才有能的霸王,却不能称霸天下,不由得令人深思,令人遗憾……

四面楚歌,西楚霸王已经走到人生的尽头,但那八百骑兵仍然生死相随。项羽乌江自刎,已成定数。世事是如此的不公,刘邦凭着手下的文臣武将,却打败项羽,得了天下,只因为,他的机遇。

刘邦和项羽作文 篇5

项羽有“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这两个充满了矛盾的缺点。他强壮,勇猛,所向披靡。他渴望战斗,渴望和对方的主帅战斗。喜欢单打独斗,喜欢斗勇。这也就是项羽的匹夫之勇。他不适合当一个主帅,而适合当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

项羽的仁而爱人也是公认的,为什么没有傲慢骂人的刘邦得人心呢?这就归功于他的“妇人之仁”。人家刘邦派人攻打城池,谁打下来的,就赐给谁,而项羽,只是在平时嘘寒问暖饭。但是,在攻下城池的时候,项羽却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肯分人。比起升官发财,分地封爵,嘘寒问暖算什么呢?所以,又引出了项羽另一个缺点——小家子气。

当时项羽占领了咸阳,只是抢掠了一番又回老家了。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做,又回去坐他的楚霸王去了。项羽却觉得,如果有钱了不会老家去,岂不是衣锦夜行,谁看得见?由此可见,怪不得有人说楚人不过是沐猴而冠。

项羽也因为他的小家子气和小心眼,导致许多得力干将都离开他投靠刘邦去了。韩信,陈平,范增,钟离昧……哪一个不是出色的谋士?而项羽很幸运的拥有这么多能干的人,却不会用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错,项羽的种种做法,导致了他的失败。

刘邦虽然自己没什么本事,却会用人,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出色的领袖。韩信,陈平,张良,萧何……一个个为他所用;项羽能忍,公元前2刘邦进入咸阳,那么多的金银珠宝,但是张良一劝说,他毅然决然的退出寝宫;刘邦大方,谁攻下的地盘就归谁;刘邦不拘小节,为成大事从车上把自己的孩子推下来;刘邦不清高,他错了就会道歉,是英雄就赞赏。不管是敌还是友。

关于项羽的作文 篇6

面对浩浩荡荡的乌江水,面对昔日击掌誓为兄弟的豪情,是愤慨?还是无奈?面对心爱女人的死,面对八千江东兄弟的誓死力保,是煎熬?还是无法忘却的哀伤?

剑挺出鞘,拔出锋利的宝剑,刹那间,所有的悲愤化为力量,剑鞘傲然挺立在沙地上,虞姬已死,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拿出一泻千里的豪情,杀向昔日的兄弟,问世间,心中的情,心中的意。谁人能解?壮志未酬的不甘只能向奔流的江水倾诉,舍我其谁的气概,满腔热情的抱负,可.....又能怎样!

怒喊着冲向前,回荡着昔日的辉煌,天赐神力,为盟兄弟,慷慨的祸根,鸿门的遗憾,在心头冲击着,汹涌着,澎湃着,可如今,只剩一江乌水为伴.........他不甘,他不服,但他也无奈...

奋力一击,一剑穿三心,惊得马悲鸣,人心惊,西楚霸王项羽,谁奈何的?

回首,疯狂的剑法寄托了多少!悲愤的眼神倾诉了多少!

血流成河,尸骨如山又怎样!亦换不回虞姬的回眸一笑!

好一个侠骨柔情的热血男儿!

天下英雄谁敌手?谁奈我何?

我,项羽,永远的西楚霸王!

拔剑,自刎,滚滚热血闯进乌江........

血如流,尸如山,霸王不复返。

泪如注,情如海,历史依旧转。

儿女情长,红颜命,命陨江山。

沧海桑田,英雄泪,泪洒九天。

项羽的高贵 篇7

诚信是高贵的代名词。“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此言一出, 世人皆指责项羽胸无城府, 自矜功伐。殊不知, 这正是他的高贵处——诚信。因为刘邦说:“吾入关, 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 封府库, 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又说“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郤。”言辞卑微恳切, 诚信之人当然会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那么, 曹无伤说的就是假的了。说假话的人供出来也无妨, 顶多一顿处罚罢了, 哪知刘邦会说假话呢?这只能说项羽不会骗人, 所以也不相信刘邦会骗自己。这是诚信之人上了卑微小人的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需要诚信。如果人与人之间都是尔虞我诈, 那人们该如何生存?

义是高贵的又一体现。项羽出身贵门, “项氏世世为楚将, 封于项”, 代表封建贵族地主阶级利益, 满脑子的卑不逾尊、疏不逾威的“义”, 项羽放走刘邦正是出于义。刘邦率南路义军渡黄河, 入关中, 破咸阳, 隆子婴, 对摧毁秦之暴政立下汗马功劳, 刘邦也因此而赢得较高声誉。项伯那句“今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的话深深深触动了埋在项羽内心深处的礼义, 就是内心最深处的“义”使他不得不考虑到社会影响, 最终也不得不许诺, “因善遇之”。

更能体现他的义的是霸王别姬一段。危急时刻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他个人的安危, 而是他心爱的人, 还有时时跟随自己的乌骓马。想想刘邦, 在项羽的追击下, 可以把老婆孩子都扔了, 项羽要烹他的父亲, 他也若无其事, 还笑着说:你煮熟了喝汤的时候别忘了分我一杯。

在鸿门宴的最后, 刘邦丢下张良一人后, 自己带兵脱逃, 还说:“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生怕自己不能逃脱, 根本不顾张良的安危。与项羽相比, 刘邦太卑微太渺小。

而项羽死也要死得崇高死得伟大。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 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大约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 因此早早等在那里, 一心要救项羽过江。他对项羽说, 现在整个乌江之上, 只有臣这一只小船, 请大王立即上船, 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江东虽小, 地方千里, 数十万人, 完全可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 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 冲入重围, 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 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 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 举手投降, 束手就擒, 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 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从他拿起这武器的那一天起, 就没想过要放下它。相反,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更应该把它高高举起, 就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高潮一样。这也是项羽随扈亲兵们的共识。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 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 自己也受伤十多处。这时, 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 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项羽笑了。他大声地招呼说:啊哈, 这不是老朋友吗!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为情, 不敢正视项羽, 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这可是“新朋友”了。于是项王对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 赏千金, 封万户, 买我的人头, 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说完, 便一剑砍下自己的头颅。

走近项羽作文 篇8

一.因为傲慢,所以失去机会

太史公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可谓一针见血。过分自信导致自我迷恋,项羽总觉得自己处处高人一等。《鸿门宴》中有一细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说,刘邦是客人,理应居尊位。但当时,项羽在鸿门驻有四十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所以项羽有足够的资本端坐首席,哪怕是虚情假意的客套话都不屑于说。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庇护刘邦时,项羽也没有任何的表示,足见他对刘邦的轻视,意识不到“鸿门宴”是他打败刘邦最好的机会。

后来刘邦不辞而别,傲慢的项羽则收下礼物,没采取任何行动,从而失去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意识不到他是在“放虎归山”,意识不到他已经亲手埋下失败的种子。

二.因为妒忌,所以失去帮手

“一个好汉三个帮”。然而,堪称绝世好汉的项羽却几乎没什么帮手。虽然范增对项羽忠心耿耿,项羽前期的辉煌少不了范增的全力辅佐,但范增也得不到项羽的真正信任。在鸿门宴上任范增急赤白脸、急火攻心,项羽就是装聋作哑,毫不理会。后来陈平使反间计,项羽中计,怀疑范增“与汉有私”,夺其兵权,范增只得“愿赐骸骨归卒耳”,未至彭城,一命呜呼。对待亚父尚且如此,何况是其他人?诸如陈平、韩信、龙且等贤臣名将,不是主动“弃暗投明”,就是被动“择木而栖”,这都是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的结果。

妒忌之心使项羽对谁都不放心,对谁都不会以诚相待,因而没了帮手。最终,项羽众叛亲离,将天下拱手让给知人善用的刘邦。

三.因为自私,所以失去人心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也是极其自私的。范增苦心经营鸿门宴,本想替项羽扫除“大一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项羽却无视范增的良苦用心:范增朝他使眼色、举玉玦,他“默认不应”;范增指使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他也默不作声。他为维护自己“伟大”的形象,而把范增的一片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完全不顾范增等人的感受。

他的自私还体现在决战时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最后关头他最关心不是怎么用兵布阵,将大家带出绝境,而是关心他的美人。《项羽之死》一文中,他深情款款地对着美人悲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关心的不是“江东子弟奈若何”。他对着美人“泣数行下”,大家也都哭作一团,士气可以说是低到谷底了,这仗还怎么打?

一切以寡人为中心的项羽,自顾和美人演绎“霸王别姬”,让那些随项羽出生入死的江东子弟情何以堪啊?这种自私也注定了其一生的悲剧。

四.因为暴怒,所以失去民意

关于项羽暴怒的例子不胜枚举,他的暴怒直接催生残暴。项羽的残暴与暴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是队伍打了胜仗,项羽就会把对手“屠之”,如秦将章邯投降以后,“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鸿门宴失手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其暴行连太史公也不得不大为感慨:“羽岂舜帝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项羽的残暴致使民怨沸腾,民意尽丧。《项羽之死》有这样的情节,项羽突围时“迷失道”,向路边的老农问路,老农欺骗说“向左”,继而项羽“乃陷大泽中”,无路可走了。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可见项羽已无民意可言,已丧失人心。

五.因为沮丧,所以失去信念

在楚汉相争的最后时刻,项羽半是逞强、半是炫耀地主演了“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杀到乌江边。项羽曾想过东渡乌江,可当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好像一下子就心灰意冷了,“东山再起”的念头顿时倦怠,他竟然拒绝渡江,决定坐以待毙。难道他不懂得“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道理吗?鸿门宴上,老对手刘邦不也装了一回孙子?在最需要项羽振作起来的紧要关头,他选择的却是沮丧——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沮丧:项羽连垂死的挣扎都不愿为之。失去最宝贵的信念,他的人生只能到此为止了。

不可否认,项羽的人生确有一种悲壮之美,这也是后人为之唏嘘的主要原因。然而,研读课文,独立思考,我们便会发现,满纸刻着项羽的罪与罚!

英雄项羽作文 篇9

凌云壮志,少年英雄

一代英雄项羽,年少之时,见秦王出游,曾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之!”当时与他同游的小叔父项梁对此感到惊奇,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虽然项羽当时高大威猛,力气过人,但纵观历史,有多少人能在他这样的年纪就能勇敢说出自己的理想,而不畏惧任何势力。于世人而言,它可能只是痴人说梦的笑话,但在我看来,项羽想要取代秦王的念头,已从那刻起萌芽,并决定为此奋斗,勤练兵法。是何原因使项羽是这位将门之后产生了做一国之主的念头呢?其实也不难想到,是心怀壮志的他,是心系苍生的他。他心忧百姓的伟大形象,突然树立在我心间,像万丈光芒一般耀眼无比。一代英雄,少有凌云之志。此壮志,使项羽冲出平庸的桎梏,脱颖而出,在中国史坛上留下光辉形象。

自扛秦鼎,别样英武

一代英雄项羽,凭己能耐,毫无权利傍身的他在秦国政局混乱期间,于民间兴起势力。仅短短三年,他便集结五诸侯将秦灭亡。此刻,我眼前浮出项羽与敌人厮杀的战斗场景:身披红袍的项羽,利剑指天,骑跨着一匹红鬃烈马,率领千军万马,纵横奔驰。马蹄震响,黄沙漫天,一代英雄项羽在这场战争中横空出世,闻名于天地间。无人不赞项羽之武艺卓绝,无人不叹项羽之英姿飒爽!从他的一生事迹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位英雄是如何从不学无术,总半途而废的庸人,成长至骁勇善战的别样英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一代英雄项羽,书写了战场神话,闪耀了历史的星空。

光明磊落,鹿场清流

一代英雄项羽,楚汉相争中,亲征战场,叱诧风云。虽然争霸中,项羽以失败而告终,但让我敬佩的是,他在战争中能够亲身浴战。自古战争,无不是刀剑无眼,暗箭难防,随时都有战死沙场的可能。尽管如此,但项羽这位英雄却亲身带兵打仗,不惧危险,以己作为士兵的表率。相比于与之抗衡的刘邦,却总躲在将军士兵的背后指挥他人,在危及自己性命的情况中,总拿他人人身当肉垫。与之相较,我更欣赏项羽的英雄豪气,光明磊落的正气。在中原逐鹿中,一代英雄项羽,不仅战出魄力,更是成为鹿场清流!

情系东江,义照千秋

一代英雄项羽,于乌江亭畔,自刎而死,快意英雄结此生。出于愧疚,他放弃了渡江东的求生机会,而选择自刎。可想而知,在他心中,早已对自己参与楚汉纷争而导致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过意不去。而且,就在他死前,也不忍心将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杀死,而是赠给老者;甚至,他还将自己的人头送给与他有交情的故人,去换千金万户侯。作为一方统领的他,竟能放下心中成见,失败了绝不苟且偷生,他这种绝不因个人而误天下苍生的英雄胸襟和境界,让我对他更是感慨不已。也许,时不利兮骓不逝。但不肯过江东的项羽,生是人杰,死是鬼雄!

项羽作文500字 篇10

残阳如血,乌骓马突出重围,越过土坡,穿过树林,一声长嘶,猛然将前踢高高扬起,有天塌地陷般地坠下,再也止步不前了。西楚霸王陷入了他生命的绝境——眼前是汹涌的乌江,身后是穷追的汉军,他飞身下马,提槍按剑,魁伟的身躯耸立在岸半。没有了万里江山!没有了八千弟子!没有了一代佳人!他仰天长叹,两行清泪流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上,往事在脑海中翻腾。

当年楚汉争霸,狼烟四起。他兵多将广,本可以一鼓作气歼灭对说,但是他却有妇人之仁,不忍骨肉相残,使百姓流离失所,重陷水火。鸿门宴上,他显示出了“诚信”的一面。

而此后形势大变。正如亚父预言的那样,汉王包藏祸心,背信弃义。楚王铸成大错,屡战屡败,落的个垓下被围。四面楚歌响起,数十万精兵全军抚摩,只剩他单骑一人……

危亡迫在眉睫,他正待上马,一个声音从江面穿来:“大王莫惊!我来助您!”转身一看,原是乌江亭长。但是,他一句“我心已死,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拒绝了东山再起。最后他挥起利剑,一道寒光从颈部划过,轰然倒在血泊之中。

项羽江东过不得 篇11

哪晓得,这样一个硬邦邦响当当的大英雄,如今却被人从故纸堆里看出破绽来了。朱东润的一位学生撰文说,有一天朱先生问学生,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学生们七嘴八舌,搬出一些前人的说法来作答。

朱先生说:“都不對。其实当时江东早已归降刘邦,哪还有什么江东子弟?《项羽本纪》中没有提到这一点,司马迁是想让项羽死得更像个英雄些。”

朱先生还说,从《史记》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可以看出,项羽江东旧部有十人在汉初封侯,他们的功劳就是以江东之地归顺刘邦。项羽逃到乌江时,知道江东已属汉,自己已无路可逃,自然也就不必渡江了。

原来这样啊。说什么不肯过江东,原来是江东过不得。不一样,全不一样了。不肯过悲壮,过不得可怜;不肯过宁为玉碎,过不得走投无路。原因不同了,结果便大相径庭。不过轻轻一戳,几千年的一个英雄神话就这么破灭了,噫。这个司马迁啊,骗了多少人,骗了多少年。

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今而后,怕也就当闲文章看看了吧。那么,从古及今,那些所谓英雄豪杰,所谓圣贤伟人,又有多少是文人摇笔杆子摇出来的骗人把戏呢?不可问,不可问。

《项羽之死》说课稿 篇12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具体就《项羽之死》来说, 学生们在高一时已经学过《鸿门宴》, 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而《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的最后阶段, 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 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 表现了他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壮谢幕!至此, 项羽这个形象在太史公笔下得到完满的诠释。对项羽形象的赏析有助于学生赏析推荐作品中的西门豹和大铁锤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对于选修课程的“诗歌与散文”部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基于此, 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梳理知识点,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疏通文义。

能力目标:学会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与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品读诗人、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从悲剧英雄项羽身上吸取失败的教训,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项羽之死》是一篇人物传记散文, 因而把握作品如何通过颇具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项羽这一形象, 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而如何把握诗歌和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项羽之死》是一篇自主赏析的课文。因而在教学中, 主要采取诵读法、自主翻译法、小组合作法、拓展探究法。将分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主要采用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和质疑法、小组合作法。第二课时重在赏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把握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 主要采用比较阅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在难点的突破上, 引导学生结合史家的评论, 合作探讨并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 以造成多种不同认识交流和争论的局面, 充分利用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 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让学生自主形成有关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项羽之死》虽是自主赏析课文, 但篇幅较长, 也是《史记·项羽本纪》最精彩最荡气回肠的一幕, 因而课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疏通文义和理清故事情节。分为四个步骤: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标注通假字。二是边读边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 大致疏通文意。三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就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义设疑、解疑, 难点词句由小组提交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四是理清文章脉络, 复述故事情节。而赏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放在第二课时。

导语: (多媒体显示项羽图片并配项羽生平的文字)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 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 《鸿门宴》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胸无城府、暴躁易怒、骄傲自大、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缺乏远见、缺乏政治头脑等) 这样的人是“英雄”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是”) 可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入给历代帝王作传的“本纪”中, 并且把他放在《高祖本纪》之前。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骚客讴歌项羽, 把他称之为英雄豪杰、西楚霸王。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咏项羽》诗云:“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的眼中, 项羽是“人杰”, 是“鬼雄”, 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本节课将通过《咏项羽》诗与散文《项羽之死》对比阅读, 来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按照教学流程, 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大问题 (问题用多媒体展示)

1.想一想:李诗评价项羽生时是“人杰”, 文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杰”?作者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杰”形象的?

这一环节我将用吕良伟主演的《西楚霸王》中的一小段视频, 设置情景, 形象化地再现四面楚歌之际的“霸王别姬”。并提问:四面楚歌之时, 项羽惊而起, 起而饮, 饮而歌, 歌而泣。慷慨悲歌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项羽? (明确: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 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 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 哀叹时运不济, 诀别名骓美女, 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进一步提问:“多情善感”似乎不应是英雄所为, 项羽还能堪称“人杰”么? (明确: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 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泣数行下”, 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的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 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而“东城快战”则尽显其英雄本色。)

三问: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 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明确:东城快战中, 项羽三次出战, 第一次他“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第二次“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第三次“驰, 斩汉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这一段在对比衬托中, 太史公用精彩的语言、动作和场面描写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无人匹敌、气势如虹的战神———项羽。但快战之前, 项羽则放言“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而不自省。)

概括:项羽的“人杰”形象———骁勇善战、多情善感。 (语言、动作、场面描写、对比衬托)

2.说一说:为什么项羽“不肯过江东”呢?李诗为什么说项羽死了也是“鬼雄”?

(明确:在“别姬”时“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 面对死亡, 却毫无惧色。“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 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 寥寥数语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声。“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敢”, 而是“不愿”。面临一线生机, 不是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 而选择了慨然赴死。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战场, 涤荡秦军。而一旦意识到自己对不起人民时, 选择了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才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他死了, 也必为“鬼雄”。)

拓展延伸:结合文后四首诗讨论, 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呢? (可以评价诗歌的观点, 也可以有自己的新看法, 倡导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多媒体补充:易中天评项羽之死———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 项羽死得壮烈, 死得英雄, 死得气势磅礴, 惊天地, 泣鬼神, 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 为之洪波涌起, 浊浪翻腾。显然, 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 他的死, 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概括:项羽的“鬼雄”形象———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手法)

通过赏析全文,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总结项羽形象: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 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 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骁勇善战、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而又极度自负之人。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 潸然泣下, 悲歌慷慨痛别佳人。以数十击数千, 当者披靡, 斩将刈旗。身处绝地, 杀人无数, 放言此天亡我, 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 善战之能激荡天地。乌江岸边, 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 实知耻重义之人。

3.比一比:李清照的诗歌《咏项羽》和司马迁的《项羽之死》都塑造了项羽的形象, 二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李清照的《咏项羽》给我们一个印象或者是结论:项羽是“人杰”, 是“鬼雄”, 他“不肯过江东”展现了人格的伟大。而《项羽之死》则通过具体描写项羽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项羽的英雄形象。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 说:“意喻之米, 文喻之炊而为饭, 诗喻之酿而为酒。”由此可见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a.诗歌的形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 散文形象着眼于具体逼真。b.诗歌形象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散文形象则更明白显豁。)

4.研一研:探究项羽悲剧产生的原因, 真如项羽所言“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吗?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多媒体补充太史公和刘邦、韩信等人对项羽的评价)

上一篇:小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下一篇: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鸟儿鸟儿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