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计划书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仓储管理计划书(精选7篇)

仓储管理计划书 篇1

计划书提要:

一、仓储规划;

二、仓储团队建设;

三、仓库业务流程操作;

四、物流承运商管理;

五、物流异常处理;

仓储管理计划书

计划目的:通过对公司仓储初步了解,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依据本人对仓储多年管理与实践经验,针对仓库现状,提出具体细致的工作计划,布置与实施改善方案,保证仓储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运作,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为相关单位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资资料,更好的服务生产,本着出货的精益化,服务于销售,服务于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工作范围:仓储部 计划时间:待定 计划人:某某 计划内容:

一、仓储规划

1、仓库现场计划

1)仓库区域规划:制作仓储平面规划图,划分办公区、包装作业区、出货区、进货区、储存区;储存区域按照货物品种、货物状态分类摆放储存,制作区域标示牌,货物定点定位摆放,制作标识卡,物品出入卡,并达到以下要求: ① 货品摆放规范。②区域分类明确。③货物标示清楚。④仓储储存环境达标。

-------实施目视化管理

A、制作仓库平面规划图,张挂仓库进出口醒目的位置 B、仓库各区域编号管理,悬挂标识牌 C、货品储存区域摆挂货品看板图

D、货品存放位置编号,定点定位定量管理。

E、货品存放位置张贴物料标识牌、建立货品卡出入管理。

F、建立长效检查机制并不断循环整改,确保仓库目视化管理形成日常管理工作中一部分

2)仓库环境规划:

①仓库现场强贴宣传语,作为一种激励与警示方式,提高员工的受岗敬业意示:如,“仓储原则要遵守,先进先出是基础”、“进货出货要记清,数帐管理更分明”等。

② 仓库储存环境要求,做好防水、防火、防潮、防电、防压、五防工作。制定《环境要求点检记录表》,执行7S管理。

仓储管理计划书

“7S”推行计划:

Ⅰ、成立推行小组Ⅱ、拟定推行方针与目标Ⅲ、制定小组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法Ⅳ、教育培训Ⅴ实施前动员Ⅵ实施Ⅶ、活动评比办法的确定Ⅷ、查核Ⅸ、评比及奖惩 Ⅹ、检讨与改进并入管理工作中

③ 仓库安全管理要求,做好人防、物防、技防,确保货物的储存安全。④ 仓库操作安全要求,制定《货物、设备安全操作规范》,《设备操作点检记录表》。

⑤ 仓库规划消防安全,规划是严格按照“五距”一远离要求,确保仓库安全。2、仓库作业、管理制度计划:仓库工作流程与管理制度的建立,确保仓库作业的顺畅。

1)制定《仓储管理程序》、《仓储管理制度》、《仓储安全管理规定》 2)制定仓库作业流程:《仓库收货作业流程》、《仓库发货作业流程》、《仓库货品储存作业流程》、《仓库出货作业流程》、《仓库包装作业流程》、《仓库不良品收货流程》、《仓库盘点作业流程》、《仓库帐务处理作业流程》、《仓库单据归档作业流程》等相关流程。

二、仓储团队建设

1、部门规划、编制设定、人员考核,依据各作业KPI制定员工个人综合考核标准。

1)依照仓库业务、作业量,合理的设置人员岗位编制,加强员工作业指导与管理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工作积极性。

①轮岗制②交叉管理③工作流程培训④定期组织团队活动。2)依据仓库作业流程与实际业务要求制定作业考核标准: ①仓库收货入库准确率=月收货正确批次/月总收货批次% ② 仓库出货差错率=月发货错误次数/月总发货次数% ③ 仓库包装差错率=月包装错误次数/月总包装次数% ④ 仓库包装损耗率=月包装损耗数/月总包装数% ⑤ 仓库盘点准确率=盘点帐物一致项次/盘点总项次% ⑥ 仓库帐务处理准确率=月度帐务处理单数/月度帐务处理总单数% ⑦ 仓库作业效率=月度按要求时间内完成作业单数/月度总完成单数% 3)依据2)各作业KPI考核员工总绩效,公平公正公布,并按规定执行奖惩。

2、管理体系建立与维护,部门档案、资料、文件整理归建;部门服务意识体系建立.1)分门别类、归档,作好标识标签,方便核对与查阅

仓储管理计划书

2)设立客户投诉与服务档案,提高部门服务意识。

3、部门成本预算与达成、部门资产资源管理与维护。

编制部门成本预算计划,人力、设备、物流运输、其它成本,加强部门成本控制。

4、部门工作规划与主管人工作计划制定与达成。

编制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完成进度跟进表,定期组织部门会议,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传达上级要求,处理并跟进工作中的异常,针对前次工作完成状态与结果进行检讨,并改进,确保再次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与正确性。

三、仓储操作控制 1、确保仓库操作帐务卡一致:

① 仓储人员正确的操作(方式、方法、技巧、流程)② 仓储实物流与信息流的同步。③ 建立盘点抽查监督制度。④ 仓储安全管理机制

⑤ 进行培训、纳入常规考核、目标管理。

2、日常作业现场监督、指导,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带领员工进行实践操作作业。

① 建立新员工培训操作制度,以老带新,主管考核,方能正试上岗作业。② 定期进行工作技能提高培训,一般经常性组织部门、公司内训,个别技能申请公司外训,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③ 人性化的管理,使员工感受来自企业、部门团队的激励。

3、货品优化管理:

针对仓储储存的货物,日常进行不定时检查,定期进行品质维护,不定期的进行储位调整,提高仓储储存空间,提高仓库利用率,使储存空间最大化,储存成本最小化。

4、特种设备安全操作,必须经过正规培训,方能上岗,工作之前应做好相关的检查准备

四、库存控制计划

1、建立库存安全存量预警机制,制定库存最高存量、最低存量安全标准,与相关部门作好沟通,确保最优库存。

2、呆滞品、不良品、客退品的储存方式、处理方法,加强协调沟通、提高库存货品利用率:仓库建立专案提报处理制度流程。

3、保证库存物品安全,确保库存准确率。

①日盘②月盘③循环盘点④抽查盘点

4、库存货品周转控制:库存周转率=年销售量/平均库存水平%

5、库存管理成本控制,定期向公司领导汇报库存成本管理状况及相关库存管

仓储管理计划书

理报表:

①庫存存貨成本分析,运用ABC類法或CVA分类法,做好分類管理。

②人力成本控制:针对现存人员管理及效率、用人所担负的管理费用成本进行全面了解并分析,合理的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作业效率,在保证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精兵筒员,化繁为简,做到开源节流,人尽其能,岗尽其效,创造效益最大化。

③设备资源控制:对现在所用的搬运工具、办公设备,操作设备货架及仓库所用到一切资源应有一个总体的维护与保养计划,尽可能的减少开支与维修费用,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对整个仓库用地应做到规划,尽可能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货品储存成本。

6、物料进出控制

坚持仓库收发原则,对于没有审核的单于指令,对于没有领导批示的作业,坚决拒绝,仓库包装材料合理进行回收利用。返库品要处理及时,主管责任制,仓管员提报制。

四、仓储承运商管理

1、建立发货承运商、快递公司管理平台,制定物流发货、跟进处理制度,满足客户购物对发货物流要求。

2、物流承运商的考核:

①考核要求运输能力、响应程度、时效、安全、异常处理能力、成本、物流信息

②KPI: 交货及时率=当月准时交货次数/当月交货总数% 货物破损率=当月交货破损次数/当月交货总数% 接货及时率=当月接货不准时次数/当月通知接货总次数% 货物丢失率=当月丢失货物次数/当月发货总数% 物流信息准确率%、库存准确率%

五、物流异常处理

1、建立物流发货异常处理流程:《客户收货异常处理流程》、《客户收货异常处理时效规定》

2、制定货物异常,客户服务满意度调查机制,定期反馈:

订单满足率、交货及时率与时效、交货安全性、服务沟通质量、异常处理及时率,物流服务质量。

仓储管理计划书 篇2

屋面专业人员很早就认识到, 功能完备的低坡屋面取决于4个主要因素的配合, 也就是合理的设计、合适的材料、好的施工质量以及正确而及时的维护。

过去, 人们对如何将这种认识付诸实践并不重视, 特别是屋面维护。例如, 20年前, 就有人严肃指出, 整个行业对屋面维护几乎漠不关心, 对此业主应负责, 因为他们不重视维护。许多人认为, 这与业主的短视、不愿在维护上花钱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 许多专业人员开始意识到, 屋面是需要保护的, 并开始提倡屋面维护管理计划。到2008年, 这种屋面管理计划已经在美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应对业主不断增长的维护需要, 屋面行业有关人士从制造商、咨询师乃至承包商似乎都在制定相关计划和设立相关部门。

屋面管理计划的目标是延长屋面系统的预期使用寿命, 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屋面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修理以及屋面产品的正确施工。

美国空军 (USAF) 是美国第一批采用正规屋面维护管理计划的主要单位之一。首先, 他们通过检查, 对屋面的状况进行定量的评定, 接着根据对各个屋面状况的评定结果, 对屋面排序, 以确定进行维修的先后顺序。如今, 很多维护计划都包含屋面状况排序的内容, 并据此确定维护资金的分配。

本文简要介绍一个可用于由若干建筑物组成的综合场所, 如校园、军事基地、办公楼群等的屋面维护管理计划的基本内容。

屋面排序的因素

屋面维护计划基本内容中关于屋面状况的评定和排序, 主要考虑以下十大因素。它们是:

年限 (既有屋面系统的期望使用寿命)

重要性因素 (建筑物的用途)

易损坏程度 (与屋面交通有关)

卷材状况 (指既有卷材状况)

泛水状况 (指既有泛水状况)

固定 (固定方式)

坡度和排水 (朝向排水管的坡度、一般屋面坡度;排水管、檐槽等尺寸和数量;功能)

可施工性 (修理和更换的难易程度)

渗漏记录 (观察或有记录的渗漏)

耐久性 (既有卷材的韧性)

根据屋面管理计划中制定的排列方法, 可对上述每个因素评分 (1~10分) 。除特别说明外, 一般1分表示差, 10分表示好。

年限

虽然屋面系统的年限可能是评定屋面功能的一个合适的指标, 但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如此。例如, 由若干建筑物组成的综合场所, 有各种不同的屋面类型, 如EPDM屋面、单层屋面、叠层屋面、金属屋面等, 每一种屋面又有不同的预期使用寿命, 于是对于屋面年限这个因素就有这样一个问题, 即屋面的年龄到底多老才算老, 如何根据屋面的年龄进行评分?具体方法是将既有屋面卷材的预期使用寿命与实际使用的年限比较进行评分。例如, EPDM卷材的预期使用寿命约为12~15年, 那么使用了6年的屋面可得5分, 而使用了1年的屋面可得9分;叠层屋面的使用寿命约25~30年, 则12年的屋面可以得5分, 而24年的屋面得1分。

根据作者的经验, 有极少数的屋面1~2年就失效, 也有极少数的屋面经过很长时间也许30年的使用以后才失效。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屋面失效年龄是在平均失效年龄的标准离差范围内。仍以EPDM卷材为例, 其平均的失效年龄为12年, 标准离差3年, 那么大约60%的EPDM屋面可以预期在9~15年失效。其他类型的屋面系统情况亦大体如此。然而许多使用寿命较长的屋面类型, 其标准离差也大, 换句话说, 预期失效年限的范围也大。表1为一些屋面系统根据使用年限和预期使用寿命进行评分的结果。

重要性因素

这个排序因素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使用者的情况确定的, 也就是根据屋面整体性对建筑物内部使用功能的重要程度, 换句话说, 根据屋面破坏或失效会对使用者的影响程度有多大来确定的。例如, 建筑物内有灵敏的电子仪器的, 得1分 (影响最大) , 而存放机器备件的建筑物可得10分 (影响很小) 。

易损坏程度

指诸如屋面交通以及周围的条件等因素使屋面损坏的可能性大小。屋顶上机械设备是否需要通道?有无可保护屋面的铺面砖或通道板?通道是否清晰可认?所有这些都可能在屋面上产生影响。以3~4层叠层屋面为例, 表面有粒料的抗屋面交通性能好, 表面光滑的为中至高。这样交通少、有粒料的屋面可评为10分, 交通频繁的评为8分;光滑的屋面, 交通少的为9分, 交通频繁的6分。

卷材状态

这是根据屋面检查结果对卷材的一种主观看法。在评估中考虑的是屋面缺陷的数量、种类和范围等内容。状态好的卷材可得10分, 那怕已经用了30年, 差的只能得1分, 那怕还相当新。这个因素的要点是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录每一种缺陷, 而是用目测法对缺陷程度作出相对的评估。

经验表明, 大多数训练有素的人员作出的主观评估与实际情况相当符合。

泛水状态

一般来说, 对泛水的评估与对卷材的评估相似, 评估中考虑的同样包括泛水缺陷的数量、种类和范围。此外, 有两个重要的关注点:一个是泛水直立部分的固定端部应连续, 另外要有倒泛水, 如果缺少其中1项, 这一因素的评估就得低分。防水和状态良好的泛水评分就高, 反之得分就低。

固定

大多数设计规范对抗风揭性有专门的要求, 卷材固定失效是屋面破坏的一个原因。卷材被吹起至少会使防水系统不起作用, 有些情况下还会伴有结构破坏。另外, 固定的破坏也会引起卷材的破坏。

无论何种情况, 都会对现有的屋面长期使用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对特定的屋面板的固定方法以及固定状况进行评估, 对屋面板的使用年限至关重要。

固定方法的评估采用比较的办法:固定恰当的屋面系统, 没有看得见的破坏的, 评为10分;固定方法不恰当但仍能起作用的, 评为5分;固定件拔出, 刺破卷材的得1分。一般, 固定件的缺陷很难用肉眼察觉, 因而进行排序的人员还必须查阅施工文件, 查看对固定的要求。根据经验, 大多数的评估人员对于这一因素的评分大体分为10分或5分或1分三档。

坡度和排水

坡度是屋面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适当的坡度可以弥补材料和施工质量的不足。因此具有朝向排水管正向坡度的屋面得高分, 坡度小的得低分。卷材的防水性能不太可能通过屋面的快速排水提高。屋面坡度和排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参数。坡度适当的屋面可能排水并不好, 平屋面可能排水不错。坡度适当而排水不好的屋面会造成屋面上的水排不掉, 增加了泛水的负担, 可能导致渗漏。坡度合适几乎不积水的屋面得10分;无坡度又大面积积水的得1分。

关于排水, 建筑规范通常规定屋面最低排水要求, 常规设计要求较大的屋面至少要有4个排水口, 小于929 m2的屋面至少2个。排水口的间距不大于23 m。若符合这些要求, 屋面得分较高, 不符合的得分较低。此外, 排水系统评估包含现有屋面排水管数量是否足够, 布置是否适当以及功能等内容。堵塞的排水管, 不能将水从屋面排走或溢出的得分较低, 排水顺畅的得10分。坡度和排水的得分应是坡度得分和排水得分的平均值。

可施工性

这个因素与人为因素有关, 如果上屋面困难, 那么需要修理和改造的屋面系统往往被推迟和搁置。根据经验, 上屋面越困难, 推迟和搁置屋面更换的时间越长。为了克服这种不及时修理和更换的倾向, 相对而言, 评分时不容易上的屋面比容易上的屋面得分低。

可施工性涉及到屋面维护和更换的一些因素, 如考虑建筑物的位置、高度、类型、屋面的位置和数量、用途以及使用者。建筑物高, 上屋面较困难。更换和修理容易方便的屋面应当得10分, 由于各种原因难以更换的得1分。

渗漏记录

根据向建筑物使用者的了解或对建筑物内部的外观检查, 可以很快确定渗漏记录。每次下雨都会大范围渗漏的屋面得1分, 从来不漏的得10分。得分在1和10之间的, 则根据漏点的数量和每个建筑物全部漏点数比较确定。注意只考虑漏点数量, 不考虑损坏了什么以及损坏程度。此外, 这一因素得分的确定, 也可根据非破损检验如屋面含水红外测定仪或核扫描仪的检测结果评定。

耐久性

材料的耐久性是指屋面耐候和耐自然或人工因素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卷材及其表面必须经受因极端温度变化产生的膨胀和收缩而不开裂和撕裂, 并在整个屋面预期寿命期间始终保持一定程度的耐久性。

如今的卷材都具有上述的耐久性, 然而有些屋面材料可能不适合现场的气候条件。相对较薄适用于阳光充沛、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单层卷材, 多半不适合温度季节变化大的地区。

应用实例

根据对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地区一个由许多幢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进行的评估, 得出每个屋面在上述十大因素中的得分, 再把10个得分相加就是该建筑物屋面的得分。该建筑群总共有130幢建筑物, 对其中的20幢用这种方法进行了评估, 结果见表2。

一般来说, 得分低于60的建筑物要优先考虑更换, 而80分以上的表明屋面处于良好状态。从表2还可以看到, 有许多屋面得分在50至70之间, 表明屋面需要维修, 以防止屋面进一步变坏, 低于50的说明处于破坏的边缘, 需要资金, 准备更换。

结论

仓储管理计划书 篇3

薪酬管理,生活中您可曾忽视?

2005年11月1日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向社会各界推出“薪酬管理”计划,此计划利用交通银行现有柜台、自助设备及网上银行功能构筑综合性个人金融服务平台,针对企业员工,以太平洋借记卡为载体,为企业员工提供代发工资、奖金、各类补贴等业务,同时结合太平洋卡转账、消费、缴费等功能及相关配套理财方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薪酬管理方案。“薪酬管理”计划的主要特征是彰显个人价值,为您提供最快捷的理财方式,免除您日常奔波之苦。

另外交通银行为参加此次“薪酬管理”计划的企业员工提供“免费套餐”优惠,包括:免除太平洋借记卡(工资卡)年费、免费开通“银信通”服务、2005年12月31日之前代发企业员工申办贷记卡免首年年费。

家庭理财,平日里您可曾烦忧?

如果说品牌是竞争原动力,那么功能一定是产品的生命力。每天工作繁忙,常常让您无暇顾及管理自己的资产,工资发下来往往放在卡上听任其存活期。交通银行推出的“薪酬管理”计划,力求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更细致、更周到、更便捷的服务。此计划概括为四大功能:

一是便捷缴费计划。针对企业员工日常缴费需求,推荐太平洋卡“缴费通”,实现一卡在手各项缴费不用愁。配套办理贷记卡,开卡有礼。代缴联通、移动、网通手机费、水费、电费、燃气费、固定电话费、小灵通话费、宽带上网费、公积金余额查询等。

二是无忧差旅计划。对于经常到境内、外出差等商务活动及旅游的客户,通过太平洋借记卡全国通、购汇通、环球通、速汇金业务,使您现金使用更方便、更安全;为您提供银信通业务,使账户信息变化随时以短信的方式发送给您,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国通业务可以使持卡人进行无卡存款、汇款,款项实时入账。另外太平洋银联卡可在香港、澳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的办理业务,即“环球通”业务。此卡可在上述5个国家贴有“银联”标识的自动柜员机(ATM)、商户销售终端(POS)上提款以及刷卡消费。交通银行推出的面向个人的国际间特快汇款业务——速汇金业务急您所急,境外汇款10分钟到账。

三是轻松理财计划。通过交通银行“滚金账户”、“双利账户”等理财产品,配合开放式基金定期定额、国债、代发保险等业务,满足企业员工的理财增值需求。同时,免费的银信通业务将实时为客户提供账务核对信息,资金安全有保障。双利账户是交通银行推出的智能账户,该账户以太平洋借记卡为平台,实现卡内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的自动转存。对于短期内有大额资金闲置不用的客户,通过滚金账户可自行设定太平洋卡活期留存金额,当卡内金额超过客户约定留存额并符合滚金账户开户标准时,客户资金灵活使用的同时,享受1天或7天通知存款的利率。

四是子女教育计划。“七彩帆”青少年教育投资计划是为学生积累中学、大学以及出国留学学费而进行的理财规划。通过交通银行的“七彩帆”青少年教育投资计划,在为孩子树立理财观念的同时,为孩子准备一份充足的教育资金。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与国家开发银行营业部签署业务合作协议

2005年11月30日,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副行长刘建军与国家开发银行营业部总经理朱裕峰,代表双方签署了《业务合作协议》。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王滨和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出席签字仪式并致辞。

据悉,这个协议是在2005年10月14日,双方总行签署的《业务全面合作协议》框架下,为双方在北京地区的业务开展搭建了一个合作开发的平台,充分发挥开发银行的融资优势和交通银行的网点结算优势,在资产管理、银团贷款、担保互换、结算代理等诸多业务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管理中心计划书 篇4

一:对于工作表

首先当然是招新的活动。活动计划相信理事会已经有所想法,具体事务也相信已经在准备之中,只是我适当的提几个要注意的小地方。第一,招新时间最好提早,因为还有学生会和社联,如果招新晚,新生已经加入了其他的社团就不愿意再参加了,招新的效率与速度要高;第二,希望协会部门的负责人主动向新生宣传青协,做到宣传到位,吸引新生入会;第三,每个部门都有分工,每个人都有招新的工作,做到质量与效率的统一。

9月22日的共迎中秋活动是不是有点晚了呢?我觉得中秋已经过了就不需要再办这个活动了,可以改办国庆的活动之类。

“心连心”服务广场活动是重要的活动,为什么这么大的活动有人不知道呢?前期宣传工作不到位,后期人数太少,活动没有气氛可言,这种活动必须前提是同学有足够的时间,有吸引人的活动,协会可以考虑时间的制定和节目的安排。

二、对于管理中心

我个人比较注重效率,如果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或者是小事的话就不需要开例会了,一旦开例会就把这阶段的所有的事都交代好,因为成员之间的时间与校区问题,例会必须是有效率的展开。

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进青协一年,发现每个部门都非常独立,不与其他部门交流,积极适当的与其他部门交流协会的今后的发展与走向,说出自己的想法,集思广益,这样才有利于青协更健康的发展壮大。

作为有团结心的部门,大家应该积极参加本部门的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改革,最好活动的主题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部门!倪洁燕

企业资金管理计划书 篇5

资金是企业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企业的资金状况既表明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的资本构成和产权关系。企业的生产经营、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都是以资金为纽带,从起点到终点,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资金流量指标已经成为企业信誉评价、发展潜力、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在有些地方,银行已开始把企业现金流量情况作为是否给企业提供信用的重要依据,有的甚至把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还款的担保。因此,加强资金 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是 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如何加强现金管理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是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保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的编制、分析、考核,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的资金收支均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之中。企业的预算应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分级预算,母公司应侧重搞好投资、融资预算,以资本经营预算为主,实行资金的统一筹划,集中管理;子公司则以生产经营预算为主,加强成本费用和资金流量预算。公司预算一经确定,就应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而企业资金预算则是企业全面预算的核心,包括、月度预算。资金预算是测算内公司资金的流入、流出规模。根据规模可以确定公司的融资、投资的政策。而月度预算则比较接近实际,能较准确的反映每月的资金流量情况,据此也可以具体的调整融资、投资计划。另外按照资金的用途,还可将自尽预算分为 以下三个方面的预算: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预算:主要包括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预算。经营收入是指公司销售产品、提供劳务以及出租资产等取得的现金流入,的经营收入反映的是公司能收到的资金规模。是公司的各项支出预算的保证。月度收入预算则能较为清晰的反映资金流入的大致时间,为公司的资金运作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经营支出预算则包括公司经营活动所有资金支出的预算,与收入的差额则是反映公司在投资时所能提供的自有资金规模,也是公司投资、融资政策选定的重要依据,而月度经营支出预算与收入的差额则能准确的提供公司的融资、投资计划依据,增加公司的资金运营效益,减少财务费用支出。、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预算: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盈利,扩大企业的规模必须进行有效的投资。它分为两类:一是长期投资,必须用净现值等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属于投资回报期长的资金支出,但也是增加企业发展潜力的有力保证,长期投资的资金使用期都较长,资金使用额也较大,因此要求根据自有资金量及较低的融资成本来确定投资资金支出预算。二是短期投资,它强调的是短期现金的流动性,是一种在长期规模既定状况下的短期资产存量的收益问题,它是指在没有选定有效的长期投资计划时,选择风险低,受益高的投资方案,将企业的存量资金盘活起来,取得较好的收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预算:融资预算是指在选定好优化的投资方案后,去除自有资金额后,选择较低的融资方案融通资金的预算。而且有效的融资政策还要求从负债资本的内部期限结构上来强化企业资金的管理水平。它强调形成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的结构对应性及相关性的融资策略。

二、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核算是以财务公司为载体的集中式资金管理模式 , 是集团母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与下属公司自主管理的结合、集团所属单位资金结算与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的结合、资金有效平衡与资本结构优化的结合、资金占用目标与过程管理的结合、外资高效利用与风险管理的结合、资金信息化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的结合。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可以 “ 四个统一 ” 来描述,即:、统一银行开户管理,确保货币资金安全。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内部控制的最关键环节。为强化货币资金的事前控制,在健全货币资金基本内部牵制制度的基础上,撤销集团内部各单位在社会金融机构的多余账户,保留使用唯一基本付款账户及多个上划资金专户,实现资金的收支两条线。即所有子公司需用的资金均由母公司每日进行划拨,所有的收入资金则按规定的途径每日上划至母公司的账户内,从而保证了集团公司对资金的收付的统一集中管理。另外子公司还在集团的财务公司内开设收付账户,为与集团公司内部单位间的产品劳务结算提供支持,并发挥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以内部往来结算代替货币资金结算,实现了集团内无货币资金的流转。、统一资金调度,强化资金运作监管。为满足生产经营与建设的需要,统一重大资金调度权,尤其是统筹规划,控制投资规模,将资金投资引向高回报低风险的地区,同时也给予子公司日常的资金管理权限,实现集团对下属单位资金运营的有效监控和防范资金结算风险。集团公司根据子公司的资金预算排定子公司的资金使用规模,要求子公司按照资金预算编制月度资金预算,并将资金使用额度分解至每天,集团公司据此划拨资金。子公司的所有资金流入则通过收款专户按照规定的路径上划至集团公司的帐户内,由集团公司统一调配使用,从而保证了集团公司对所有资金的有效控制,降低了资金的外流及沉淀风险。据此集团公司还可规划使用资金,将富余资金采取有效的运作模式,取得较好的收益。、统一资金信贷管理 , 确保筹资效益和安全。一是统一内部信贷管理,通过集团财务公司集中对成员单位实行内部贷款制度,合理调节集团内部资金流向,优化资金信贷结构,为集团内部提供高质量的贷款支持。二是统一对外筹资职能,根据集团资金结构优化以及各单位发展的需要,统一向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筹措资金,同时作为信贷管理的延伸,强调由母公司统一对外担保,未经集团批准 , 各成员单位不得自行对外担保,以降低筹资成本和减少或有负债的发生,防范担保风险,确保筹资效益和安全。、统一资金过程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资金目标控制上,每年编制资金占用预算指标,与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挂钩。通过预算的跟踪考核,对资金从物资采购、存货的盘点和处置、产成品销售等全过程实行过程控制和管理。加强外资利用的过程管理,在引进外资时强化对国内外有关贷款政策和利率水平及走势的研究,把握好利用外资项目的决策关,合理确定贷款有效使用方案。注重外资风险防范和管理,利用货币调期、利率调期、提前还款、远期外汇买卖等多种形式化解外债风险。

三、推行内部审计制度

现金流量控制是指企业所有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手段,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部门依据有效的制度来控制。公司财务部门只是实施的一个方面,还需要有审核部门进行把关。主要包括:

1、组织保证。应围绕财务控制建立有效的组织保证;组织和实施日常财务控制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仲裁、考评机构,将这些机构的职能合并到企业的常设机构中。应建立各种执行预算的责任中心,使各责任中心对分解的预算指标既能控制,又能承担完成责任。

2、制度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

3、信息反馈保证。财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要确保财务预算的实施,必须对各责任中心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跟踪,不断调整偏差,使预算更加合理,执行更加有效。

具体做法有:

1、统管资金,统一调配使用资金,加强对企业现金的管理。为防止资金的体外循环,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许多企业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现金管理的措施。可以借鉴的现金管理制度包括:对自己的企业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对各部门实行备用金制;严格分公司开立银行帐户的管理: “ 收支两条线 ”,所有收入都统一上缴企业总部统一划拨,分公司所需资金,则由企业总部统一审核和安排等。

2、加强对往来款项和存货的管理,加速资金的周转。企业应下列措施,减少现金的流出,增加现金的流入,减少资金占压时间:加强应收帐款、应付帐款的管

理;加强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管理;加强预收帐款、预付帐款的管理;加强存货的管理;严格企业收款责任制,加快现金的回流,减少和控制坏帐的比例;同时尽可能利用商业信用,合理利用客户的资金。

浅析计划用水管理 篇6

计划用水是为实现科学合理地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而对未来的用水行动进行的规划和安排活动。任何一个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都是有限的,无计划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不仅天然水资源环境难以承受,而且还会破坏水资源循环发展的基础条件,使本已紧缺的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浪费,并使管理水资源和用水的各项活动都不能有效地运作,造成更大的缺水。因此,有计划地用水是实现用水、节水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这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

2 计划用水管理层级和对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计划用水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区域层面的计划用水,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可供本级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向其所辖各行政区域下达年度用水计划指标;二是对用水户的计划用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用水户的用水申请和历年用水情况以及上级行政区域下达的本级行政区域的年度计划用水指标,向纳入计划用水管理的用水单位下达计划用水指标[2]。

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年度用水计划的对象不同。①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年度用水计划的对象为所辖各地、市级行政区域,属于区域层面的计划用水。②地、市级年度用水计划对象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所辖各县(市、区)级行政区域,属于区域层面的计划用水;二是其直管县(市、区)级行政区域的计划用水户,属于用水户层面的计划用水。③县(市、区)级年度用水计划对象仅为计划用水户,属于用水户层面的计划用水。

3 几类关系论述

3.1 计划用水与总量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我国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要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这是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需要,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3]。总量控制是审批取水许可、制定流域(行政区域)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水量分配方案、下达年度用水计划的基本目标,计划用水是总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下达的计划用水指标要以整个流域(行政区域)用水总量为边界条件。

3.2 计划用水与用水定额

用水定额是用水管理和用水行为应遵循的标准,是制定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科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明确规定,用水定额是各地编制水量分配方案、下达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编制用水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的重要标准。因此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必须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4]。

3.3 计划用水与取水许可

计划用水与取水许可制度是体现国家对水资源实施权属统一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调控水资源供求关系的基本手段。实行取水许可制度,是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协调和平衡水资源供求关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靠保证[5]。《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实施取水许可必须符合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水功能区划,遵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尚未制定水量分配方案的,应当遵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间签订的协议。”第十六条规定:“按照行业用水定额核定的用水量是取水量审批的主要依据。”

因此,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或者签订的协议以及用水定额是确定流域与行政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的依据。下达给用水户的计划用水指标要小于取水许可审批指标。

3.4 计划用水关系图

总量控制、取水许可、定额管理、计划用水都是实施节水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用水、取水许可是实现总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而实行计划用水和取水许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总量控制;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是下达计划用水的量化控制指标;用水定额是审批取水许可指标、下达计划用水指标以及实现总量控制目标的手段和制定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依据,如图1所示。

4 计划用水管理网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相关法规,在分析计划用水内涵以及对计划用水与总量控制、用水定额、取水许可几类关系剖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张纵向按照行政层级从国家到流域、省(市、自治区)、市、县(市、区),横向从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到水量分配方案、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年度用水计划逐级递进的计划用水管理网络图,如图2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以及《水量分配暂行办法》是实行计划用水的基本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四条到四十九条中提出的全国、流域、行政区域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用水计划之间有着密切关联。

4.1 水中长期供求规划

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应当依据水的供求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流域规划、区域规划,按照水资源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制定[6]。

全国和流域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经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地方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4.2 水量分配方案

水量分配方案要充分考虑流域与行政区域水资源条件、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供用水历史和现状、未来发展的供水能力和用水需求、用水定额、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关系,协调地表水与地下水、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与环境用水[7]。

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后执行。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水量分配方案既是下达取水许可控制指标的重要依据,也是下达计划用水指标的重要依据。

4.3 年度水量分配方案

年度水量分配方案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编制。

4.4 年度用水计划

年度用水计划是在明确了本地区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当地经济技术条件、用水定额、用水现状及需水预测,编制本地区年度用水计划。不同级别行政区域计划用水管理的对象也不同。

5 结 语

本文阐述了计划用水的内涵,明确了不同级别行政区域年度用水计划的对象,并进一步对计划用水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水许可的关系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提出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年度用水计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梳理。最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基本依据,建立了一张纵向按照行政层级从国家到流域、省(市、自治区)、市、县(市、区),横向从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到水量分配方案、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年度用水计划逐级递进的计划用水管理网络图,对于规范各地区计划用水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高效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曦,孙艳,王秀茹,等.北京市计划用水方案实施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1):166-168.

[2]冯利海,王新波.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21(3):99-101.

[3]张婕,王济干.水资源管理系统初探[J].水利经济,2005,23(6):56-58.

[4]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建设部,2006.

[5]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全国节水规划纲要及其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6]陈祖军,周建国,徐贵泉.上海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方向与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9,25(3):92-93.

员工绩效计划管理研究 篇7

摘要: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根据组织目标对员工的绩效行为进行组织的管理活动。从心理学的个体心理、经济学的理性交易和社会学的群体影响等三个角度分析,绩效计划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和个体的互动过程。文章提出了绩效计划管理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员工;绩效计划;激励理论

一、引言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根据组织目标对员工的绩效行为进行组织的管理活动。相对于绩效评估而言,绩效计划被学者和实践者关注的较少。因此。有必要对绩效计划中的激励理论和管理策略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绩效计划中的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和管理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各种理论对绩效计划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对实践中的管理策略给出建议。

二、绩效计划管理中的相关理论

1以心理学为视角的理论。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看,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绩效。而从组织角度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看,是为了提高组织绩效,达到组织的总体目标。前面我们已经把绩效定义在个体层面上,所以我们可以把绩效管理定义为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与特定的组织战略、目标相联系的对雇员的绩效进行管理,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绩效计划实施的主体,员工个人的心理动机在绩效计划制定过程中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心理学研究成果为绩效计划管理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设置理论。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Locke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执行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1967年他最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该理论模型的主要变量包括目标清晰度和难度、目标承诺、自我效能感、任务策略和信息反馈等。

(2)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是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在心理学的社会应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形成起来的。社会角色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对角色行为改变及其原因的研究。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在组织管理领域社会角色理论也得到了研究和发展,形成的组织角色理论重点在于预先计划、任务取向和等级制的社会体系的角色理论的观点(Biddle,1986)。形式组织中的角色被假定为与认同的社会位置相一致,由规范性期待所产生,但规范在个人之间可能发生变化,而且可能反映这些组织提出的一些要求。反映非正式群体的压力。其关于角色采择(Roll Taking)以及角色期望、角色参与和角色失败的研究成果(叶浩生,2000),在绩效计划的管理行为中能够解释诸多现象。

(3)社会信息处理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eessinTheory,SIP)。社会信息处理理论是一个工作动机模型,其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地方在于其认为工作态度和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社会环境而非个人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需要、态度和行为是基于社会化来源的信息和个人自身的行为。例如社会信息处理理论不同于那些强调个人感知的重要性而非情景因素的组织公平理论,SIP认为各个人是适应性的群体,他们会根据社会情景和他们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和情形的实际情况来改变他们的态度、行为和信仰(Salancik&Pfeffer,1978)。因此,Salancik和Pfeffer认为通过研究行为发生和改变的信息和社会环境能够最好的理解个体的行为。当一个私人信息被上级关注或公开,也就是社会化之后,会对个体产生压力。绩效计划过程就是把个体的岗位工作内容,用一种计划书或上下级约定的方式给社会化了,最为一种组织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员工,对个体的行为会产生压力,存在社会助长的效应。

2以信息经济学为视角的理论。绩效计划是上级给下级制定的一个任务合约,约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下级将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标准和汇报等内容。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内部的短期交易行为,绩效计划是其进行交易的价格约定过程。当然,这种内部交易行为是基于一种相对稳定的雇佣关系,不是纯粹的市场化交易行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理论,对这种合约的制定过程给予了详细的研究(Jean-Jaeques Laffont、DavidMartimort,2002)。

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3以社会学为视角的理论,绩效计划作为一种组织内的管理行为,是一种个体行为在一个相对微观的社会群体内的行为,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对绩效计划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个体做出某种行为,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动力:一个是态度。另一个是社会规范。

(1)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规范指的是一定的社会情境对个体应该做出怎样的行为的期望(Pillutla M、Chen xP,1999)。研究发现(Pillutla M、Chen x P,1999),个体感知到的社会规范比隐含的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个体感知到的社会规范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从社会规范的角度来分析,绩效计划过程实际上是组织在为个体设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行为规则和内容,让个体的行为符合组织的期望。

(2)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从个体的心理研究出发,该理论认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是彼此相互置换“资源”的一种过程。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对员工进行激励、使其更好工作的行为实际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交换。从这一理论出发,分析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和心理特征,有助于管理者改进和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绩效计划作为一种内部的管理契约,计划执行者和组织进行的交换不一定完全是经济上的奖金或物质奖励,还包括了个人荣誉、职业声誉、组织认同、群体信任等多方面的收益,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交换的过程。

(3)差序格局理论。作为一种内部的管理行为,绩效计划在组织内持续多个周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

费孝通先生于1947年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中国人以“己”为中心。就像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面出现的波纹一样,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后“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的网络。因此,对于关系深度不一(前辈和新人)的员工,上级会表现出不同的绩效计划标准,而不完全是基于组织目标和效率的考量。

三、绩效计划管理策略

1绩效计划目标设定策略。工作目标的设计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目标确定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个人目标、部门或团队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目标设计也是一个员工全面参与管理、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的过程,是绩效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员工只有知道了组织或部门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他们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期望的结果。在目标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策略:

(1)个人目标应与部门或团队目标保持一致。个人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为一个从组织目标到部门或团队目标再到个人目标的目标逐步分解的过程,个人目标是部门、组织目标的细化,个人目标的实现应能促进部门或组织目标的实现。个人目标的确定应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自己所在岗位的主要职责以及内部和外部客户的需求。

(2)工作目标的设计是员工与部门主管共同的任务,员工应自主设计自己的目标并与部门主管达成一致。在过去的绩效评价中,员工的目标设计往往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目标是强加给员工的,不管员工愿不愿意去做,也不关心员工能否实现。一般做法是年初上级领导为员工设计目标,年终进行目标完成情况考核,没有任何中间过程。正是因为这种“强加性”和缺乏员工的全面参与,使得绩效评价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3)所确定的目标的表述应简洁明了,符合"SMART'目标原则,即Special:工作目标是准确界定的;Measurable:工作目标是可测量和评价的;Agreed:工作目标是双方认可的;Realistic:工作目标是可达到且富有挑战性的:Timed:工作目标是明确规定了最后期限和回顾日期的。

(4)应确定主要目标,一般为5个目标。7个目标,而且,每一个目标都应赋予权重,并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列,最重要的排在最前面。

(5)每一个目标都应有可衡量的标准。所定标准应尽可能量化,可根据可量化的程度选择数量、质量、时间、成本等作为衡量指标。

2绩效计划管理质量体系。绩效计划就是确定员工的目标,因此,根据目标的两个基本属性难度和明确度,绩效计划系统的质量中的两个二阶指标为计划目标的挑战性和计划目标的清晰度。绩效计划的的形式是对目标的确认和约束,同时也是一个成员的角色创造过程。因为它描绘了一个成员在一个绩效周期内应该达到那些组织期望的目标,这也就是创造了一个角色定位。

根据角色理论中角色创造的定义。绩效计划能够突破岗位职责的限制,为员工完成岗位角色以外的行为提供角色定义上的支持。同时,员工参与绩效目标的讨论和制定,能够提高其对目标的理解和清晰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参与了企业的管理过程,这种参与的程度能够提高影响其对目标的承诺。根据社会同一性理论。这种目标制定的过程能够降低团队的冲突,促进个体作为组织成员的身份认识,形成群体内偏好,有利于工作绩效的达成。

根据上述讨论,结合目标设置理论、角色创造理论和社会同一性理论,作者认为评估绩效计划管理质量的维度为绩效目标挑战性、绩效目标正式化、绩效口标参与度等3个方面。绩效目标的挑战性是指绩效计划对员工的任务要求要高于其实际水平,达成目标时能给员工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绩效目标的正式化是指组织给员工的绩效任务的清晰程度和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制度承诺性和对双方的约束力,使员工相信这些任务的内容是严肃的和重要的,目标制定的参与度是在绩效计划形成的过程中员工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计划制定过程的深度参与能够提高目标的认同程度,提高员工对目标的承诺。

四、总结

绩效计划作为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具体的内容包括绩效计划的制定、修改和实施等内容。绩效计划涉及的主体由上级和下级、绩效管理部门,绩效计划的体系形式为书面的绩效合约或者绩效指标表格等文件。绩效计划的内容要素绩效周期、指标范围和定义、目标值、评价尺度、计分方法、考核关系、数据来源、奖惩幅度等等。作为绩效评估的依据,绩效计划管理是在绩效评估之前进行,是上下级之间的一种投入和产出博弈的互动行为,也是上下级之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的任务合约。绩效计划作为上级和下级之间的达成绩效目标的过程,涉及到了双方的心理活动、理性的利益博弈以及群体规则的影响。因此,其中以心理学和信息经济学及社会学为背景的相关理论,对绩效计划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从上述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从心理学的个体心理、经济学的理性交易和社会学的群体影响等三个角度分析,绩效计划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和个体的互动过程。理论分析的深入和细化,并不等于管理实践的复杂化和不知所措,我们这种以绩效计划活动为连接点的跨学科对话,是为了能够为管理实践提供更有效率和效果的管理建议,实现组织效率和个人福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Pillutla M,Chen X P,Social norms and no-operation in social dilemma s:The effect s 0f con-text and feedback,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Human Deci sion Proces ses,1 999,78(2):81-1 03,

2Salancik GR,Proffer J,A social inform-tion proces sing approach t0 job attitudes andta sk desi gn,Admini st 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8,(2 3):224-253

3Kang XIE、Xiaol ing WANG and Dongmin ZHANG,Bnterpri 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Quality andIt s Evaluation System,In edited by Shuming ZHAOet a1,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Nanjing UniversityPres s,2005:253-267

4Jean-Jacques Laffont、David Mart imort,激励理论,委托一代理模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叶浩生,心理学理论精粹,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6王淑红、龙立荣,绩效管理综述,中外管理导报,200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2053)资助。

作者简介:谢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东民,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联欢会词2012-1下一篇:两节前安全大检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