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七颗钻石教案(精选11篇)
1、能正确读出“唾沫、焦渴、喜出望外”等10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水的重要性和小姑娘的孝心。
【教学难点】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看看吗?
(出示图片,音乐)一些学生常见的经典童话故事画面,如:《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让学生一起说说故事的题目)
师:这些都是什么呀?(童话故事)喜欢吗?为什么?
师:是呀,童话就是这样的生动、有趣、精彩、吸引人,难怪大家都这么喜欢。你们知道吗,童话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的想像,特别的神奇,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可以在童话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板书:神奇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钻石: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题目叫——《七颗钻石》。
1、出示课题,齐读。
2、师:钻石,你了解它吗?
师:是啊,钻石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七颗钻石》。
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提出自读要求)
2、检查字词,随机正音:(关注“唾沫”)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说
(2)出示填空:
地球上发生了,一个小姑娘,水罐发生了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涌出。七颗钻石变成了。
(自由说——齐说)
(过渡语)师:多么神奇的故事啊,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研读第1自然段,感受旱灾:
师:读读这一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1、自由读。
2、师: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大旱灾
师:你从哪些词语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3、体会“干涸——干枯”
师:你从哪个词读懂了?
师:让我们去看看当时的场面吧——(出示图片,背景音乐)
你看到了什么?
(过渡语)师:再来读读这一段,还从哪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4、理解“焦渴”。
师:你有过口渴的经历吗?(体育课下来、有时半天没喝水等)
这是“焦渴”吗?那么,什么是“焦渴”呢?你能想像一下吗?
(嗓子眼里有火烧火燎的感觉,就像要冒出烟来的样子。)
5、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这场大旱灾的严重。
(配乐朗读)
(四)研读第2自然段,感受爱心:
(过渡语)师:地球上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大旱灾,有一个小姑娘却要给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喝,发生了什么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划出最感动你的词语或句子。
板书:找水
1、自由读,教师随机地进行指导。
2、交流:
(出示一):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哪里感动了你?
(1)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抓住“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生病的母亲”)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2)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师:你能想像当时小姑娘都找了哪些地方?或“你看到她到哪儿去找水?(想象说话)
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板书:空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师:找遍了那么多的地方,她都没找到水。这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
生:沮丧、伤心、难过、绝望……
师:就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当她醒来时,拿起罐子一看——
(3)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高兴呀?
师:这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啊,难怪小姑娘如此的——喜出望外
谁也来喜出望外地读一读?
你读得这么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板书:满
师:空罐变成了满罐,这就是童话故事的——神奇。(指板书)
(过渡语)师:还有哪里也感动了你?
3、(出示二):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1)“喜出望外”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2)“真想喝个够”说明小姑娘自己也是又渴又累,但想到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喝一口水,充分感受小姑娘的孝心。
(3)“赶紧跑回家去”……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里也读出了她的急切?
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4)体会“抱着”(说明两点:对水的珍爱;心情的急切。)
(五)设疑存疑,课堂小结:
师: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按照你的经验,掉在地上的水罐会怎样呢?
生:(自由说)水都洒了出来
师:那小姑娘的水罐呢?
生:还是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摆着……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1、学生自由做。
一、认识——整体把握是前提
导学措施根据不同学段有所侧重, 通过单元导语、吐泡泡、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形式有机渗透、有序编排。黄色的提示性文字“小泡泡”作为导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材的一大亮点, 大部分是体现该学段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要求的提示语, 承载着导思、导学、导行的作用。细细翻阅12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小泡泡的出现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各个年级下册为例, 小泡泡具体出现频率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吐泡泡编排的三大特点:第一, 吐泡泡频率随着年级上升呈递减趋势;第二, 五六年级课文中没有涉及吐泡泡, 而集中出现在综合性学习和课外导读;第三, “小泡泡”在二三年级课文中出现最为频繁, 往往成为课文学习的方向和拐杖。
但事实上, 小泡泡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此类教学研究薄弱, 许多教师对其编排意图不领会, 地位认识不深刻, 要求把握不到位, 或视而不见我行我素, 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或干脆将其作为一项可有可无的课外作业放任自流, 现状不容乐观。
二、思考———精心梳理是关键
面对教材中出现的许多小泡泡,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散落在教材角落的小泡泡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 提示型
每个“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在低年级引导发现识字方法、词句规律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以拓展。在出示具有同一规律的词句后, 均以吐泡泡的形式予以提示, 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寻找语言文字背后的规律。如:“我发现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思……” (反义词构词方式) “我发现每组的第二句话……” (比喻修辞手法) “我发现同一个字的意思……” (同一字不同语境的意思) 这些小泡泡语言简短, 配以一个省略号, 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 激励学生读而思, 思而行, 从而总结、归纳有趣的语言现象, 揭示了遣词造句的规律, 强化了语文本体。
2. 任务型
“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没有标题, 只有学习伙伴的图片和泡泡吐出的文字, 因此, 这里的小泡泡其实就是给学生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学习任务。如语文园地二中“展示台”三个小伙伴分别吐出这样的话:“这是我写的关于保护环境的建议书。”“这是我设计的保护环境的标语牌。”“这是我们办的‘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这里虽没有提出要求, 但胜过明确的要求, 小泡泡充当了标题的角色。学生可以在建议书、标语牌和手抄报三者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与设计制作, 既落实了本单元保护环境的主题, 也锻炼了语文实践能力。
3. 理解型
这类小泡泡都随文出现, 有帮助理解词语意思、掌握解词技巧的, 如在《亡羊补牢》文题下面, 吐泡泡:“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 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又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 在“输血迫在眉睫。”一句旁边, 吐泡泡:“联系上文, 我读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于无形中落实了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两种方法。也有帮助理解句子、品味语言的, 如《七颗钻石》开篇描写人们焦渴难耐的情境时, 吐泡泡:“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
4. 疑问型
这类小泡泡一般出现在课文中间和结尾,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把握本文价值取向。这些疑问, 有些是学生读着文章油然而生的, 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 如《燕子》结尾“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有些是紧扣关键词句要重锤敲打的, 如《画杨桃》中“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有些是编者有意而为之的、在课文有悖常理之处引发学生矛盾冲突的, 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为什么说地球变成了小村庄呢?”这样不断用吐泡泡的形式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和路径, 学生不仅解决了疑惑, 也学到了质疑的方法, 而且活跃了思想, 发展了思维, 有助于培养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
5. 拓展型
《珍珠泉》文后吐出泡泡:“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美好的景物……”旨在让学生仿照课文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动笔描绘家乡的美景;而《一面五星红旗》文后吐出的泡泡“我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说……”则是让学生一吐为快, 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悟和收获;《可贵的沉默》一文, 在学生读懂应当学会表达爱的基础上, 文后吐出泡泡:“我也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更是联系儿童生活实际, 给那些天真纯朴的孩子布置了回报父母的实践作业。这类小泡泡一般出现在课文的结尾, 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或练笔, 或交流, 或导行, 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宝贵资源。
三、实践——智慧引领是保障
针对小泡泡不同的导学功能,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 探索出相应的五种导学策略。
1. 整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本册教材中八个“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共有七个小泡泡, 都提示了构词规律和修辞手法。唯有“语文园地七”中的“我的发现”没有配以小泡泡。为此, 我运用迁移理论, 将多个“我的发现”进行整合教学, 提高了教学实效。
如: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 (没有吐泡泡)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前六个“我的发现”, 在小泡泡的提示下, 我们发现了哪些有趣的语文现象和规律?
生:我们发现了由反义词构成的词语, 有形声字、多音字, 有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 还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一样。
师:这里没有小泡泡, 你能帮他补一个吗?
生:“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
师:真聪明, 你已经学会自己吐泡泡了, 可以当小编者了。大家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生:这些词语都是AABC类的。
将八个训练点进行整合教学, 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能让学生尽早将所学的知识辐射到日常学习, 及时积累运用, 形成读写能力。
2. 前置———引领单元整组教学
有些小泡泡的提示语和单元提示语、课文导语紧密结合, 浑然一体, 提示整组课文学习重点, 此时可把它当作“大任务”, 放在一个单元开篇教学之前, 将其前置。
如:《夸父追日》文后, 吐泡泡:“我想写一写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
师:今天我们走进第八组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单元导语, 想想这组课文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师:是的, 学习这类题材的课文, 我们要边读边浮现画面, 感受神奇的想象, 读出自己的感受。请看135页小泡泡, 希望同学们做学习的有心人, 带着这个任务,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积累真切的感受和学习的方法, 等学完这组课文后我们将进行读后感交流展评。
此法开门见山, 直击重点, 教学目标鲜明, 教学任务清晰, 使学生有的放矢, 避免了课文结束后重新梳理回顾。
3. 涵泳———探寻语言精妙秘诀
涵泳的“涵”是“沉浸”的意思, “泳”即游于水中。语文教师要学会指导、诱导、开导、教导、倡导涵泳,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涵”, 自由地“泳”。许多文本将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置于“小泡泡”中, 可以帮助学生感受遣词造句的精妙, 揣摩表达方式的精准, 这些小泡泡往往是最佳语言训练点。教师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 在课堂上捕捉这些训练点,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推敲语言, 既丰厚文本的内涵, 也丰厚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
如:《荷花》一文写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吐泡泡:“‘冒’用得真好。”
师: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冒。
师:它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长、露、钻、冲、顶……
师:读读这段话, 想想怎么样长出来才算冒?
生:一下子、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喜气洋洋、满心欢喜、兴高采烈……
师: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 仿佛_______
生1:想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
生2: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生3:想和飞舞的蜻蜓亲吻。
……
师:就这么一个“冒”字, 它不但把白荷花写美了, 而且把一池的荷花都写活了, 好一个神奇的“冒”字!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段话。
师:我们写文章就得这样, 反复琢磨, 不断推敲, 使词句不光优美, 而且传神, 这也是写作的秘诀!
上述案例中, 教师紧紧围绕小泡泡中的提示, 重锤敲击“冒”字。这样引导学生逐步体味“冒”所传达出的神韵, 思维训练和语言实践并重, 整个课堂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 学生不但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也探寻到了语言精妙的秘诀。
4. 追问———激活学生无限思维
本册教材的课文中共出现34个小泡泡, 问题式的小泡泡多达11个, 约占三分之一, 而且这类问题都是围绕课文中心和重点编排, 是学生思维的指明灯, 也往往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 要把这些问题作为中心任务, 深究重点, 不断追问, 及时跟进, 让学生困惑迎刃而解, 使教学目标不攻自破。
如:《燕子》结尾, 吐泡泡:“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
师:蓝蓝的天空, 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多么像五线谱啊!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
师:这里的五线谱指什么?音符又是什么?
生:电线和停在上面的燕子就是五线谱。
师:难道仅仅是外形上像五线谱吗?
生1:燕子在跃动, 就像音符在跳动, 在演奏。
生2:燕子有大有小, 停得错落有致, 就像是音符。
生3:燕子是春天的音符, 正在唱春天的赞歌。
师:猜猜, 还有谁也在演奏着春天的赞歌呢?
生:小鸟、小虫、小鱼、风、小朋友、作者……
师:是啊, 我们也何尝不想唱一支春天的赞歌呢!让我们以读代唱, 一起美美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郑振铎的《燕子》文质兼美, 画面感强, 但不少学生在理解“五线谱”时存在着肤浅现象。文中的小泡泡将学生疑惑抛出, 通过追问, 激活了学生思维, 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 学生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欣欣向荣的春之画, 也水到渠成地感悟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和喜悦之心。
5. 拓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不少课文中间和结尾处吐出泡泡, 一般用“我想对某某说……”的形式表述, 这其实是进行文本拓展最佳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利用小泡泡, 找准课堂的延伸点, 用口语、书面、实践等形式进行拓展训练, 最大限度发挥小泡泡的作用。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后, 吐泡泡:“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
师:课文学完了, 我们看着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变成了一片废墟。此时你站在小村庄的遗址旁, 看着被洪水肆虐过的地面和残存的树桩, 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请你用这样的句式写两三句话:人们啊人们______, (生交流)
师:的确, 这场灾难, 让小村庄的人们幡然醒悟, 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 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简短的提示, 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但不是每个提示都要求动笔, 除了拓展练笔,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劝说, 将阅读资源转化为口语交际资源。不同形式的拓展和延伸, 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实践天地, 语言训练更富有新意和实效,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攀枝花市米易县麻陇中心校 祁艳
教师简介:
祁艳,1984年11月生,是米易县麻陇中心校的小学教师,具有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学科成绩位于全县前列,著有论文《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探索》。联系电话:159835615** 教学教材简析:
(一)本课教材主要内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著的童话--《七颗钻石》安排于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的精读课文。本课主要内容是以“水”为切入点,描述的是:在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生命都因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为了生病的母亲抱着水罐出门找水,自己克服种种艰辛找到的水,自己一口没喝,却让给了小动物,让给了路人。每一次奉献水的爱心表现都使水罐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很大的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接着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个童话故事里,隐藏着作者倡导的道德价值和社会理想:对世间万物都要报以博大无私的爱,让“善”的光辉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普照人间。
(二)本课教材内涵特点:
1.文体内涵特点:本文是以童话的文体出现,童话即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又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诠释,童话建构的是参照现实社会问题的幻想世界,表现出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思想情感,往往以勤劳、勇敢、善良、智慧作为歌颂的主题。童话这种文体类型通常最具有象征涵义,它的象征隐喻之美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美学特质。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就是一篇典型的以歌颂“爱”为主题的童话,对“善、爱”的赞美。故事里的“水”是本文最大的象征物,也是全文主题的重要载体。
2.内容内涵特点: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水在这里的重要性,水就是生命。然后在这个故事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层次爱心的理解,也就是对“小爱”,“大爱”和“至爱”的界定。小姑娘送水给一只小狗,她毫不犹豫地在手掌中倒了一点儿水给小狗舔,小狗欢喜了起来,于是水罐变成了银的,这是小爱;送水给自己的母亲,母女之间互相让水时水罐变成了金的,这是大爱;送水给不认识的路人,水罐中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巨大的甘泉,万物都得救了,七颗钻石也升上天空化为了星星,照耀人间这是至爱。从中可以看出,送水对象和水罐的变化是有层次的递进,在水罐的每次变化中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爱心神奇力量。
3.文化地域内涵特点:故事中的水是隐喻物也体现着文化特点。作者所在的俄国横跨欧亚两大洲,在文化上既有东方色彩,也有西方色彩。在东方文化思想体现上,老子论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中所提到的大善即大爱,大爱是对所有生命的滋养与奉献,水与生命,水与善行的爱紧密连接着。在西方文化思想体现上,“水”同样象征着生命之源。新约圣经《约翰福音》第四章中,耶稣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要在他身体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世人得到上帝赐予“生命的泉水”,水为生命之源泉。所以在本课童话故事中,东西方文明互相交融,文化融合,对水、生命、善行都进行了文化关联,才能对“水”这一文化意象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深刻理解全文的思想内涵,也就是作者对所有生命的关怀,对善行爱的颂扬。送水给小狗,只需要一点儿水就够了,这样的爱心和善行很多人都会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它的作用和力量终究有限,作者显然也认为这是一种“小善的小爱”,因此水罐只变成了银的。把能带来生命存续的水送给母亲显然比给小狗一点水的善行高了一层,因为此时小姑娘要付出的代价不是手掌中的那一点儿水,而可能是一整罐水,给了母亲自己也许就没有水了,这种对亲人的爱显然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善良,是一种大善的爱,因此水罐成了金的。然而,在作者看来这还不算是人间至善,只有当小姑娘对母亲的关爱能投注于和自己不认识的路人时,水罐里才跳跃出了钻石,上升成了星星,普照人间。对万物博大无私的爱才是至善的爱,并且作者认为这种至善的爱才能让所有的生命都得救,人间才能生机盎然,故事结尾处那股巨大的水流似乎是对“上善若水的至爱”这一哲理的诠释。
(三)本学段相关课程目标及教育意义:相关课程主要出现二年级上册是“关爱他人”;二年级下册第二组是“奉献与爱”;三年级上册第八组是“献出我们的爱”三篇文章中。本课的主要教育意义体现在情感教育方面,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爱心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乐于助人是多么崇高的事,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十分有利。从小爱--大爱--至爱的逐级升华的文专题编排脉络,不断引导学生递进对“爱”的认识和理解。本课及之前课程安排主要是让低年级学生初步感知认识“爱”,这只是认识感知奉献的过程起始。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中,要把阅读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本文采用教师范读加学生多种形式尽情地读的形式,通过重复的量读到读中有悟的质读的深入,并通过读达到积累语言的任务,包括语言材料(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三方面的积累,才能培养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需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需制作反映课文主要内容的课件。学生回忆攀枝花地区近两年防旱相关知识和学过的童话故事,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一般情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认知本课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知水罐的多次神奇变化与爱心之间的联系;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故事中小女孩的善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通过新字词认知,使学生在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知水罐的多次神奇变化与爱心之间的联系;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导入:(教师叙述)同学们知道吗?
资料一:据四川省民政厅报告,截至2月28日9时统计,1月份以来发生的干旱灾害造成凉山、攀枝花等4市(自治州)16个县(区)90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0.1万人,5万人需救助;饮水困难大牲畜2.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79.1千公顷,其中绝收8.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出示图片)
资料二: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刘其祥校长告诉记者:“学校自来水从去年12月就已经断了,后抽地下水,最后地下水也越来越小。”学校开始限时限量供水,最后彻底断水。五年级五班的纳春艳同学说“每天我只有半盆水,洗脸、漱口、洗脚后,水还要用来浇学校院里的花草树木。”(出示图片)(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我攀枝花地区干旱的理解,相机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首先是“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水源;其次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描绘出当时地球上的状况:植物干枯了,人和动物也因缺水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教师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关于一个小女孩和水的童话故事。这故事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2、3步骤为教学重点;
3、4步骤是重难点突破;4--7为探究后的拓展;8--11为本堂内容的巩固。)
1、初读课文,勾画出新字词,教师指导认识字词。
(一)教师范读+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二)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用线画出来。
钻石 焦渴 水罐 唾沫 涌出 新鲜 凑上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忍不住 绊倒 递给
(1)指名读+练习读(分组出示本课新词会读哪个读哪个。)(2)检查读音情况+师生正音(意图:着重注意“咽、唾沫”的读音。)(3)通过“演一演”理解“喜出望外、绊倒、递给、凑上、咽”等词语(意图: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中年级字词教学依然是重点。适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出示自学提示:(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课文)过渡:在这个旱灾面前,每个人都渴望清亮的水,一位小姑娘也拿着水罐,走出了家门。(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
(1.)小姑娘找到水了吗?她身边发生了什么神奇的故事?(2.)找一找,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同时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在课文中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想为什么?哪个地方让你最感动?先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并说说原因,其他小组有不同也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养成良好思考阅读的习惯。尝试教学更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3、教师引导学生领会水罐的不断变化的神奇,领悟小女孩的爱心不断升级。
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爱的力量: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很神奇呢?)(板书:为母找水 有水)(要是遇上这样的情况,小姑娘当时的心情会怎样?谁能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突出“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意图: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
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你认为这罐水为什么不倒掉呢?)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也突出孝心感动天)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为什么木罐会变银的呢?板书:给小狗喝 变银)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为什么银罐会变成金的呢?)(板书:母亲让女儿喝 变金)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再次体现了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而无私的。)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最后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事发生呢?)
(板书:跳出钻石,涌出水流)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教师板书:给过路人喝 爱心感动天地)
4、齐读abcde五句话,把它的神奇之处读出来。
5、这篇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提示: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经小狗喝,经过路人喝,(三个地方比较得出“爱心”的主题。)
6、在这时,你有什么话要向小姑娘说?
7、讲到这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课题不用“一罐水”……而用“七颗钻石”作标题吗?
8、有感情朗读课文(这篇课文这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去读)
9、小结: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景象,到最后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将会怎样?(反映久旱逢甘露的欣喜之景。)
这一切都是爱给带来,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会成为怎样的世界?
10、总结: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一首歌里的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老师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板书 爱心永恒 爱洒人间)(意图:超越文本。即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为学生创设由教材走向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交流为主,我则作为学生的伙伴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让生与生、师与生共同交流)
11、体会:通过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四、作业:
思考:为什么题目不用“一灌水”而用“七颗钻石” ?
五、板书设计:
教师:魏晓菲
指导老师:杨宁霞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高尚的道德品质。2. 初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想像、联想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构思课文结尾 三.教学方法
听——议——想——续接故事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夜晚仰望天空,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像七颗钻石,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好吗?
(二)初读课文 1. 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评价,对学生朗读得不准的字音给予纠正(干涸
水罐
捡
瞬间
舔
唾沫
绊倒)2. 作者及课文体裁简介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经常采用拟人的手法。列夫.托尔斯泰:(请学生介绍)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 师问:“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七颗钻石是怎样来的?” 生答,师对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肯定。
(三)分析课文
教师:下面请大家自主、合作的研讨课文,要求:(出示投影片)A.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故事内容。
B.小姑娘的爱心行动有哪几次?她的水罐又神奇在哪里呢? C.你读了课文后有哪些感想呢?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故事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让水的感人故事。
3、水罐一共发生了五次变化,首先„„接着„„紧接着„„然后„„又„„最后„„
4、分段朗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这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什么?(时间、地点、旱灾严重)
2、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旱灾情况很严重?找出词语
3、能说说“干涸”的意思吗?
4、小结:在如此干旱的情况下,活着的鱼儿最需要什么?活着的花草树木最渴望什么?活着的人呢?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在这种情况下,水的珍贵和重要吗?出示课件图片。
5、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吗?
五、全课小结
1.会认会写3个一类字,会认5个二类字。理解漫画大意。
2.通过为漫画配上适合的词语,使学生理解每幅漫画的意思,能讲一个完整的幽默故事。
3.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体会漫画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12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词卡、字卡、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字,学成语,看漫画,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一类字,认读二类字。
痴:书痴、痴狂、如醉如痴、痴心妄想。
偿:如愿以偿、偿还、赔偿、有偿。
贯:全神贯注、一贯。
二、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贯”的上半部分。
三、读成语,理解成语意思。
课后作业:写生字,写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积累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课后读写词语习题。
二、读名言,理解其中深意,丰富学生积累。
三、拓展课堂知识,引入漫画新题材。
作业:正确书写生字;自主创作漫画。
书痴
教案背景:
《画杨桃》一课是我在一次公开课竞赛中的参赛课。这堂课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上一节成功课的快乐和回味。品尝了精心研课后的成功快慰,更为巧妙解决了课堂上的精彩生成而激动不已。至今对这节课仍历历在目。虽然我只是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可我也立志想为大自然增添一份绿色的记忆。因此,特将此课教案归纳整理,请专家指点迷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奇葩争艳。教学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画杨桃》 教材分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展开。本组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含义深远,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
本篇课文循循善诱,饱含哲理,字里行间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课文脉络清晰:先略写父亲教育“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的叙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抓住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教学方法:
按“看—找—读—说”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用心看、仔细找、反复读、大胆说。通过直观看杨桃图片、杨桃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圆柱形物体;找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反复朗读关键语句段落,感悟文本,大胆交流练说,联系实际表达见解想法。在分析重点段落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再配以不同方式的朗读,换位体会,亲身体验,升华感悟。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前排、教诲”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教具:多媒体课件、五角星形杨桃图片、长、正方体、圆柱等包装盒。
第一课时 一 释题引入:
出示杨桃实物,引导生观察,描述你见到的杨桃。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杨桃》。二 初读感知: 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词句,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多媒体出示词语:
叮嘱
前排
靠边
准确
审视
讲台 神情 严肃
半晌
轮流
和颜悦色
熟悉
角度
相似
教诲(生开火车轮读,正音。)2交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生汇报。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写“我”读小学四年级时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三 探究结构: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图画课上画杨桃的事?(生快速读文,找一找,画一画。)汇报(2—18自然段。)
再读开头结尾两段,又分别说了什么?生快速读文,归纳、汇报。(第一段: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第十九段:老师和父亲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四 了解父亲。
1生轻声读第一段,快速找一找父亲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生自由读文,交流。
3汇报。(父亲告诉我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4师引导体会“叮嘱”,你能换个词理解吗?
生:嘱咐
练习说一句话。(妈妈经常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呀!)5追问“想当然”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推想起来一定如此。生:想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6练习朗读父亲的话。同桌练读,指读,评价。
7师过渡小结:那么“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五 巩固练习1、2、《画杨桃》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
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道理。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物杨桃、五角星形的杨桃图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还记得我们学习的词语吗?多媒体出示词语,生读。思考:课文围绕画杨桃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画杨桃》。(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2、同学们是怎样评价我的画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画出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生读,其余思考。
生快速自学,有疑问汇报。生汇报问题:杨桃都是五角星形状的吗?
三、品析文本,解决问题
1、汇报同学们的嘲笑。(1)读读文中同学们嘲笑的句子。
(2)追问: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心理是怎么想的?(生汇报)(3)体会同学们嘲笑的语气。
a、引导:在同学们说笑的时候,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b、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c、选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继续思考。
追问:你们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正确抄写词语 有感情朗读课文。生谈看法。
2、理解老师的态度和做法(1)指名读文中的语句。
理解“审视”,生说字义,做动作体会。
a、当老师审视了讲桌上的杨桃,听见同学们还在嘲笑“我”,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为什么变得严肃呢?
b、这段话中哪个词说明了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一会儿?(半晌)半晌的时间有多长?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既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如果你就是文中这位老师,你会思考什么呢?
生:老师在想该如何让学生们明白呢? c、老师想出的一个好办法是什么?
(2)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从杨桃的一端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结果跟同位交流。
(3)想象: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的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
(过渡语: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师生分角色读文,了解同学态度的变化。
(4)(课件出示老师对学生说的那番话)教师用严厉的语气读其中的一句话给同学们听,学生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和颜悦色”一词的理解。(5)指导朗读。(指名朗读,思考每句话的意思,汇报—齐读)(6)引导理解: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同;不要随意嘲笑别人。)追问:刚才那位同学问:杨桃都是五角星形的吗?同学质疑。师出示恰巧课前准备好的从侧面看是六角形的杨桃。师出示 生观察:两只杨桃有什么不同?露出惊讶、恍然大悟的神情。
师趁机提示:所以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7)指导背诵。(过渡:老师的话朴实而深刻,让我们试着把它记下来吧!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它?)
a、练习背诵,练背,指名背。b、集体背诵。
(8)师引导:再来读读父亲的叮嘱。想一想:父亲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齐读。(9)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谈体会,(发现它们相像)师:对,这就是文中的“相似”。
3、理解“教诲”一词。
(师:虽然杨桃**在这里悄然的结束了,但老师的话却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叫做“教诲”。)
追问:他们的话仅仅是在说画画吗,为什么说她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生联系实际汇报。
师出示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牙膏盒、正方体纸盒、圆柱形饮料盒)对比体会。
多媒体出示:老师、父亲的话,齐读。
点明写法: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言行给我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呀,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四、归纳概括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生汇报,师总结。人文性: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工具性:首尾呼应写法,对比应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知识树。)
五、拓展应用
多媒体出示:
1、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了《画杨桃》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任选一题)
3、生汇报
六、生成创新
1、师述:岑桑在老师和父亲的影响下,最后成了一名作家,听了你们刚才的话,我相信你们将来也一定很有出息。最后,我把岑桑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多媒体出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这样你才能不断设计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
2、学生齐读。
3、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后请你们仔细的查找资料,深入领会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
画杨桃——五角星
父亲
是什么样
画什么样
我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老师
看到什么样
画什么样
《画杨桃》的教学反思
针对本文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我从文本整体出发,通过“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动作这三大板块整合实施。逐步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事实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本节课,我根据中年级阅读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查字典,结合情境体会词句含义。如我抓住“严肃、审视、和颜悦色”等词和父亲、老师的话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讲解与朗读的关系。讲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推评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因而在朗读方面,我侧重了多种方式的读,自读、练读、指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进行,让学生浸染在语言中,逐步进入一种言语情境,撩起他们的悟性与灵性。再通过有滋有味的说,读体现以读代讲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与文本的交互达意,达到了“与我为文”的境界。
在随文理解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老师在思考什么?”和“如果你是嘲笑同学中的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适当拓展文本,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真切感悟,如身临其境。通过表情表演对比,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让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读、想、练、评等教学手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用不同别人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认识事物的本质,学习运用语文技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在教学策略上我注重了强调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三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做到读中感悟、读中选脸,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解更为深刻。
1、学会12个字,会认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了解动物远游的本领,激发学生了解动物、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知道动物具有的超越人类的本领,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2、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神气,学习动物们惊人的耐性、毅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位可爱动物朋友。它们都是谁呀?(学生看图)
2、这些动物朋友都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本领,甚至超越了聪明的人类,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篇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课文读流利。
2.同桌自学生字。
3.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我也忍不住想考考大家了。
(CAI出示一类词语 开火车读、齐读)
4.同学们这么棒!相信这些字也难不倒大家了。(CAI出示二类词)来一起读一遍吧。
5.真不错,生字连成词语了,能读好吗。(CAI出示课内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段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这种特殊的本领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评:对,这就是动物远游的本领。(板书远游)
请同学们再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2-6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远游的本领?
学生回答(蜜蜂、鲈鱼、鸽子、燕子、三文鱼、夜莺)
能用书的一句话来概括,看了它们的本领后你的感受吗?
(CAI出示句子:“这真是令人惊讶啊!”)
小结:是呀,这些动物即使到遥远的地方,也可以认路回家。比我们人类的本领还要强。这真是令人惊讶啊!
(“惊讶”)体会朗读(指名)
(2)我们先来看看蜜蜂和鱼的远游本领吧,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你对谁最感兴趣,就读哪一段,勾画下让你惊讶的地方画波浪线,好好读一读,
(3)今天咱们先来看看小小的蜜蜂远游的本领吧。谁来说说看蜜蜂远游的本领怎么令你惊讶了?从哪里看出来的?能读一读吗?
A 生谈第一句:最远去过哪些地方?你们一个人去过解放公园?说说你的感受。来联系一下自己的生活来谈谈(惊讶)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真是了不起呀,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读吧。(齐读)
还从哪里体会到蜜蜂远游的本领强的?
B 生谈第二句:关于这个方面的知识 我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了解到蜜蜂他是靠眼睛来认路的,而他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只要是沿路上有的一些事物,他都能记住,因此把他们放到盒子里,带到较远的地方也能很快飞回来。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惊讶)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真是令人惊讶呀,女生一起把这句话读读吧。(女生齐读)
(4)蜜蜂远游的能力已经很强了,还有比蜜蜂还强的呢!(出示鲈鱼的图片)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来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5)从课文的哪一个部分看出鱼的远游的能力比蜜蜂还强呢?
(第二句话:路程远、时间长)
蜜蜂喜欢早出晚归,但是很多鱼远游却有季节性和规律性。比如大马哈鱼 、小黄鱼 、胭脂鱼,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有人研究过鳜鱼的旅行。鳜鱼在河里长到2岁游入海洋 ,张大以后又回到河里产卵,而且总是回到幼年所在的地方。这样远的路,鳜鱼即使只走过一次,也决不会走错。并且一路上,他常常要越过很大的障碍物。
我国的鲈鱼也有这个本领(CAI出示图片)自己去读读课文吧。(指名读)读到这里又给你什么感受呢?(惊讶)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6)我们学习了蜜蜂和鱼远游的本领有什么感想呀?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学生自由谈感想)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2、3自然段吧。
四、小结本课学习,布置课外学习活动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王国里了解了蜜蜂和鲈鱼令人惊讶的远游本领,其实还有比它们更加令人惊叹的小动物呢,我们下节课再去探寻它们的奥秘吧。
2、查询有关动物的知识,办一份有关动物知识的小报。
五、教学生字
[板书设计]
17、动物的远游
蜜蜂
鲈鱼
鸽子
燕子
三文鱼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语文上册《这条小鱼在乎》。本课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它们。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对字形中易错笔画,“蒸”字进行形象识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是:
由一个捡鱼的小动作、小故事中,深化学生对弱者,尤其是对受伤的小动物的爱心帮助,从而引导学生要爱护小动物。所以根据教参的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字音,认读本课字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8个生字,并会组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到小动物受伤时,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他们。增强孩子对弱式群体的关心与帮助意识。
二、说教法
1、转变教与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时,努力体现这一理念,在教学2~6自然段时,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内容或读书,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并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2、以读为主线,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我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如自由读、学生个人读、分角色读、同桌合作读,找重点句读,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由学生自由读,体会小鱼的感受,再让学生看课件,结合具体情境再次体会小鱼的感受,然后带着感受再读课文,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落实读的训练目标。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学生用朗读感悟和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培养阅读和领悟能力,在情感体验中感知课文内容、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我先重点讲解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森林是小鸟的家,小鸟在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歌唱;大海是小鱼的家,小鱼在蔚蓝的大海里自由地遨游。你们看![此时播放课件: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自由快活的生活情景。]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2、可是有一天,大海涨潮了,巨浪一层一层阵拍打着岸边,小鱼也被冲到了沙滩上。后来,潮水退去了,可是可怜的小鱼回不了家了,留在了沙滩的浅水洼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八课《浅水洼里的小鱼》。(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引人入胜的课件和优美的语言迅速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好了感情铺垫。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注意甚至的甚和蒸发的蒸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水洼”辅助学生理解“水洼”。指导学生用“成百上千”“忍不住”说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个别读,以流利、准确为标准,师生互评。
(三)深入学文、感悟真情。
A 再现被捆小鱼,引起学生关注
1、出示第一段话,指名读。根据课文内容,用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说一说。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想象潮涨潮落的情景,理解这些小鱼为什么会被捆在水洼里。那么被困小鱼的是数量多吗?通过理解“也许、甚至”知道程度不断加深。引发学生思考这些被捆的小鱼面临怎样的后果呢?学生交流后课件展示:无数小鱼在沙滩上,有的喘着粗气,有的在做最后的挣扎,有的已经奄奄一息。……在音乐帮助下,把学生的关注点进行了聚焦,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谁不在乎?
再次在阅读本文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两个心理冲突:
1.小鱼那么可怜,大人为什么不在乎?
2. 大人不在乎,男孩为什么在乎?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是让小学生谈谈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引领学生体会小鱼的感受,激起学生对小鱼的同情。同时拎出整篇课文的一条主线:浅水洼里的小鱼,谁在乎?
B 产生认知冲突,研读感悟生命
1、读课文中的“我”的话“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
生读到在乎时,我问:在家里谁最在乎你?那在学校呢?因为“在乎”是本课的重点,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在说话中自然地理解“在乎”的意思,为后面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指导学生从谁在乎呢?这句话和两个问号着手理解。这里要让学生知道不是说这个“我”没有一点儿爱心,而是大人只关注着整个海滩。
2、读男孩
让学生带着:你们从哪里发现小男孩在乎浅水洼里的小鱼呢?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2—6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小男孩的一系列动作的词:走、弯腰、捡起、扔回、走得慢、不停、用力了解小男孩做事的态度和他的心理想法。
出示第六自然段的文字:第一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问题一:小男孩在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叨念”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回答:念叨、自言自语、小声说、不停地说。)问题二:细细读这段话体会。此时,小男孩的心情怎样?(学生可能回答:担心、着急、紧张、伤心、难过等等)。第二层课件辅助读,课件再现海滩小鱼被捆的画面。引导说——这条小鱼在乎吗?这条呢—那一条呢—最后引导读这段话。第三层换位体验读,当你看到小男孩在不停地捡鱼扔鱼,听到不停地叨念,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通过3个层次的研读,让学生的情感与小男孩产生共鸣,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角色替代。又在对比中学习更突出男孩的品质。
(四)深化情感,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大
自然的美好。
4、重点难点:
重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难点: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看图朗读感悟。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引入课文题目,了解作者:
1、教师范读,板书题目。
2、解题。
3、介绍作者。
三、自读自学:
1、熟读这首诗。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看图思考: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
四、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练习读诗。
3、理解重点词语。
五、逐句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六、欣赏诗句,体会诗的意境:
1、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七、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预习:
1、自渎古诗。
2、检查预习。
3、简介作者。
4、解释诗题。
二、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理解“胜日、寻芳、泗水、滨”。
2、全句意思。
3、理解“光景、一时、。”
4、全句意思。
5、理解“等闲、识得、东风面”。
6、全句意思。
7、理解“万紫千红、总是”。
8、全句意思。
三、欣赏诗句。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写实
咏柳赞美春天
想象
写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认11个生词。
2、正确读写本文的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读描写小虾吃东西时、生气时的语句。
2、德育目标:培养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品读描写小虾吃东西时、生气时的语句。
2、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大家看过小虾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小虾? 课前大家都收集了小虾的有关资料,相互交流一下收集的结果。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小虾的文章《15*小虾》。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请学生填空:这篇课文主要讲我家的一口大缸里 养了一些(),通过观察,我发现它们()、()。突出了小虾()、()的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A、重点字音:搏、卵、甚。B、多音字:撒、翘、苔。
C、生词:空隙、撒落、追逐、立即、猛烈。
2、再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些小虾是怎样进入作者视野的?
(2)学习第一自然段。A、生自读,读懂了什么?
B、师质疑: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回答,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漏过葡萄架空隙的洒在水面上的阳光比作圆镜。)请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并 把它转化为陈述句。并试着说一说这样用的好处。(我想这正好用来养小雨小虾。)(加强语气)
(3)学习第二自然段。A、生自读,读懂了什么?
B、师质疑:小虾的年龄是靠什么来识别的?(颜色:通体透明---才长大;稍带灰黑---老、千年虾)这里用了“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来描写小虾请你完成以下的练习:
a、草地上有许多狮子,它们有的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描 写动作)
b、海洋里鱼的种类很多,有的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样子。)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既是学习的个体,又是学习的伙伴,在小组中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伙伴分享,将个人的智慧融于集体的智慧中。本节课我采用如下教法:1.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2.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4.启发式教学方法。5.媒体演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思──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整堂课的设计上,我始终贯彻我们学校“学会参与”的思想,以二期课改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放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教材分析:
《西门豹》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他了解到是巫婆和官绅借口河伯娶媳妇欺骗老百姓,他将计就计,最后惩治了官绅和巫婆的事。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课的特点,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重点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随后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破除迷信的;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运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二是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人烟稀少、眼睁睁、旱灾、提心吊胆、灌溉”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情感目标: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为百姓除害的。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西门豹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释疑、作业布置)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播放课件,说说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西门豹的资料。
3、揭题谈话。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吗?是从哪里知道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提供图片、文字等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烦”的“烦”读轻声。认清字形。“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 的区别。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己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当然,我不以唯一答案来判断学生的回答,学生既可以具体地说课文的内容,也可以概括地说,只要能了解课文内容即可。]
三、课文释疑,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
2、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a.了解原因。
b.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c.了解受害者。
d.了解漳河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4、引导学生探究。
a.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b.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c.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要解决“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找找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几个问题,学生有困难的是西门豹问的第一个问题,因为书上并没有直接些西门豹是怎么问的,所以我建议学生联系上下文看看第一个问题是怎么问的。第二步是让学生同桌读读两人对话,说说从对话中了解了哪些情况。我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思──说──读──悟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胆质疑然后在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研究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研读探究、自读自悟、课后延伸)
一、复习导入
1、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西门豹从老大爷那里了解到了哪些问题?
二、研读探究,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要求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记下读不懂的问题,准备和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a.西门豹怎样惩治巫婆的?
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的有关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西门豹的巧妙之处。西门豹惩治巫婆的关键,是说新娘不漂亮,这个借口既救了新娘,又为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提供了理由,一举两得。一句“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就客客气气而又坚决地叫卫士抱起巫婆,将她投进了漳河。
b.西门豹怎样惩办官绅头子的? 启发学生体会假戏真做的妙处:西门豹待巫婆“沉下去了”后,还“等了一会儿”,对官绅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又叫卫士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c.西门豹怎样教训其他官绅的?
引导学生读有关语句,体会西门豹讲究策略、区别对待:“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请你们去催催吧!”“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官绅一个个求饶,西门豹还说“再等一会儿”,显得煞有介事,最后才让官绅们“都回去吧”。达到了惩办首恶、教训胁从的目的。
d.教育了广大老百姓。
要引导学生知道西门豹不仅惩治了恶人,让百姓看清巫婆、官绅骗钱害人的真面目,还破除了百姓心中的迷信,明白要防涝必须治水、兴修水利。
3、观察插图,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对照插图,发挥想象,说说他们怎样“求饶”,“求饶”些什么,让学生借官绅之口说出河伯娶媳妇的真相,加深对官绅们丑态的了解,进而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所达到的效果。
4、练习,训练思维。在研读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地评价西门豹破除迷信、惩办邪恶的方法,先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完成以下填空题:
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办法真()!他要巫婆和官绅头子下漳河去找河伯说情。如果他们下漳河去,就会被(),而他们不愿下河,怕下河,就说明漳河里()。他们进退两难,就证明了给河伯娶媳妇是()的,他们的鬼把戏()。
所填内容,只要意思对即可。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西门豹摆在巫婆和官绅前面的是一道难题。去不是,不去也不是,其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漳河里没有神,给河伯娶媳妇是骗钱害人的。这实际是一个两难推理,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在这一环节我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进而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所达到的效果,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
三、自读自悟,学习“兴修水利”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读课文,讲一步领悟“破除迷信”与“兴修水利”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若不兴修水利,破除迷信将不会彻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课后延伸
练习排演课本剧。
[设计意图: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进一些语言和动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检测题:
资料平台:
1、关于课文的故事 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记载。司马迁作《史记》,在其中专门写了一章《滑稽列传》,记载齐国的淳于髡、楚国的优孟、秦国的优旃等人如何用“滑稽”批评君王,魏国的西门豹如何用“滑稽”战胜迷信,为民除害的故事。
2、西门豹 战国时期魏国人。西门,复姓,名豹。魏文侯时任邺令。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以发展农业生产。
3、巫婆 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4、官绅 指旧时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5、西门豹罢官 西门豹初任邺地的县官时,为官清廉,终日勤勉,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深得民心,不过他对魏文侯的左右亲信从不去巴结讨好,所以这伙人怀恨在心,便勾结起来,说了西门豹的许多坏话。年底,西门豹向魏文侯作述职报告后,政绩突出的他本应受嘉奖,却被收去了官印,魏文侯罢了他的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七颗钻石教案】推荐阅读:
公开课 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案01-12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07-03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案09-07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教案01-02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习作教案07-18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第二课时教案12-21
小学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的教案12-27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06-05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