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通用8篇)
在2013年5月10日到11日,我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的教学与辅导,首先我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次参加培训的机会,经过短短两天的培训,各位老师的讲解让我感受颇深,通过这次讲座让我懂得了关于心理学精品课程的如何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方案,以及如何应对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因为我是一位去年刚刚入职的老师,我所从事的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因此,对本次培训有一下几点自身的体会。
首先是5月10日,分别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蔺桂瑞教授和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赵丽琴教授,她们主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的教学方法为主题,讲述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会和掌握心理调解的方法,提升心理素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学生的学习收获和进步作为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为主旨。只有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互联网庞大的体系,将知识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便于知识的流通和交流。通过这次讲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蔺桂瑞教授所讲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和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创建体验情境、观察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迁移应用,以及赵丽琴教授讲授的讲授法、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心理训练、案例分析、视频赏析、情景剧表演等多种手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虽然我并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代课老师,但这些方法我认为是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前一段时间我听到一个学生告诉我:“大学不逃课等于没有上过大学。”虽然这种行为对于我们代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我们在批评学生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身是不是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通过这节课的培训,我更加明确了自身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善于举身边的例子,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现在社会的发展接轨。
一、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民族班的学生, 采用整体分层抽样, 发放问卷573份, 收回问卷565份, 回收率为98.60%;剔除无效问卷43份, 有效问卷522份, 有效率为92.39%, 最后进行统计的样本为522人。522名被试年龄在17—2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20.82岁。
2. 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量表采用L.R.Derogatis1975年编制, 1984年王征宇等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 (Self-reporting-Inventory) , 又名90项症状清单 (SCL-90) 。该量表测验被试的躯体化 (12个项目) 、强迫症状 (10个项目) 、人际关系敏感 (9个项目) 、抑郁 (13个项目) 、焦虑 (10个项目) 、敌对 (6个项目) 、恐怖 (7个项目) 、偏执 (6个项目) 、精神病性 (10个项目) 、其他 (7个项目) 等十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5级评分制法: (1) 表示没有 (2) 表示很轻 (3) 表示中等 (4) 表示偏重 (5) 表示严重。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 研究程序和统计方法。
本研究集中7天进行心理测验, 当场发放并收回问卷,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1) 少数民族大学生SCL-90评分与国内一般青年常模的差异比较。根据心理健康因子阳性筛选标准:总分≧160或者任意因子分≧3。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阳性检出结果显示, 在单考虑阳性检出率总分标准时, 阳性检出率达到了41.19%, 即41.19%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表现。如果考虑单项因子分筛选, 阳性检出率将会增大, 人数会增多。从单项因子分筛选检测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题按照分值由大到小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和其他。
对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全国青年常模进行t检验比较, 结果发现,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 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一般青年群体, 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SCL-90评分的性别和生源地的差异比较。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男生与女生在统计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其中男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表明, 在这几个因子上, 男生比女生表现出的问题更突出。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在生源地上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除敌对因子不显著以外, 在其他因子上农村学生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城镇学生, 这表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学生。
(3)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SCL-90评分的各年级方差分析。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年级变量上对SCL-90总均分的方差分析得出:各年级在SCL-90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F (3, 518) =5.75, p<0.05) , 各年级在SCL-90总均分上主效应显著, 即不同年级的消极情感体验有着显著的差异。经事后检验得知, 大一学生的总均分显著低于大二学生 (Mean Difference=-0.25, p<0.05) , 大二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学生 (Mean Difference=-0.21, p<0.05) , 其余年级比较不显著。因此, 我们认为, 大二、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大一学生, 大四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无显著差异, 说明大四学生在大二、大三以后无明显变化。因此, 给予大二、大三学生更多的积极注视和关怀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1. 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析。
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 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得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 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 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这可能是由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本省, 相比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来说表现出一定的地方性有关。这也可能与他们来自不同的各民族地区, 而这些地区又长期缺少与外界的沟通, 信息比较封闭有关。而且,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 面临着重大的人际关系变化, 这样的冲突容易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李文成等 (2004) 归纳了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五个方面的问题:语言交际方面、生活习俗方面、背离本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的思维形式和情感表达方面、价值观及行为导向与新环境中新要求的不适应、原有宗教信仰与周围人不一致而引起的不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意识较强, 在现实生活中, 不应过分强调和夸大不同民族的异样成分或族群对文化适应的过分影响力。因此,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需要各学校格外的关注和帮助。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生理特点是其影响的重要方面。同时, 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值得分析的。笔者针对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在生源地上除敌对不显著以外, 其他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 农村学生阳性项目数和大部分因子分均高于城镇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等因素发展相比城镇地区更为落后, 而相对简单的生活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发展滞后;而且, 这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 周围环境的巨大变化常常遇到与原有文化、观念产生矛盾和冲突, 从而导致他们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 随着同学之间的不断接触和各种攀比的增多, 相对城镇学生来说, 农村学生更易产生自卑感。所以, 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扶持与帮助, 尤其是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 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健就显得非常必要。
2. 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首先, 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关测评方式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也可使参测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素质。学校应尊重差异,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树立开放包容的多元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凸显出学校文化传统性和精神价值特色。学校应正确把握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教育观, 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开发和制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制定相应的心理支持计划, 定期对其进行心理调查与测试, 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和信仰, 学校应该在尊重他们文化和信仰的同时帮助他们适应以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 在教育中做到重点突出, 因人施教。同时, 学校应该认识到不同性别的学生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比女生, 男生感受到的压力和困惑更多, 因而, 学校需要加强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也应更多地对男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慰藉, 可以适当开展生命教育和团体训练。不同地方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 农村学生相对城镇学生主观幸福感更低, 产生的心理落差更大, 因而学校应给予农村学生更大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资助。
再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尽快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要想真正帮助学生做到良好的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 教师应具有神圣的责任感和真诚的爱。我们知道, 如果学生的心灵受到扭曲, 可能是终生教育都无法弥补的, 因而教师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逐渐融入大学新生活。而且, 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 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帮助他们处理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辅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要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边疆落后地区, 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 学校应该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他们与社会交往的能力, 如, 体育活动、社区服务等等。在社会实践中, 教师需要对一些不良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 帮助他们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当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适应, 尤其是文化上得到适应后, 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性健康教育;中学生;家长培训;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74-02
家庭是教育的重要途径,家长性健康教育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科学性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积极的性健康态度、情感以及正直合理的性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同时,必须取得家庭的支持。
今天的家长正处于性健康教育新旧观念更替的矛盾时期,他们的教育经验已经不适应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实际。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性教育进行到何种程度等问题困惑着家长。如何为家长提供相关指导,提高性健康教育能力,增强性健康责任意识?我们尝试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就如何对家长进行指导培训进行了探索。
我们随机抽取初二年级某班家长作为指导对象。培训指导前,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家长都能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能就性与生殖健康问题与孩子沟通,但是家长对性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却感到困难。
课题组邀请的荷兰性教育专家Sanderijn强调,性健康教育培训的互动性非常重要,态度改变必须在活动中,而不是讲授,讲授不能改变人们的态度,只能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为此,活动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提纲,设计了互动活动,从知识、态度价值观、技能三个方面制定了目标。知识:理解性的含义,认识这些概念对于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性;态度价值观:处理性及相关问题时应抱以开放、非批判的态度,充分尊重青年人的人格和隐私;技能:与孩子沟通有关性与生殖健康问题时能采用一定技能、技巧。
在专家指导下,学校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组织初二某班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培训。培训活动由两位负责性健康课题的老师主持,该班班主任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主持人把家长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家长两两互相认识和介绍,并且用绘画的方式介绍对方的姓名、从事的工作、孩子年龄以及参加此次活动的目的,在全体家长面前展示。此活动让与会家长们很快熟悉起来。
接着就性与性健康的认识进行了讨论和互动,请与会的家长写下对“性与性健康”的认识,每人写出三个词语。主持人请每位家长解释自己所写词语的含义,并进行分类,比如,有的是性生理方面,有的是性社会方面,有的是性心理方面,有的是性态度价值观方面,还有的是法律伦理方面。对这些词语汇总后发现,“性”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只是性生理和性交方面,性的含义还包括性健康与生殖、性认同、亲密关系、性渴望、性欲表达等方面,而这些都以性价值观作为统领,即:性价值观念决定对“性”的含义的认识。有积极的性价值观或者以人为本的性价值观的人,与具有消极的性价值观的人,在对性健康与生殖、性认同、亲密关系、性渴望、性欲表达方面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设计这一环节,是期望通过全面理解“性”含义的活动,让家长们抛弃性禁忌的看法,且不把“性”仅仅局限在性生理方面。“性”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以积极的、以人为本的性价值观开展性教育,才会对孩子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要让家长懂得:能够理解孩子们的性问题并且帮助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父母,比起那些采取回避态度的父母,更有机会将孩子培养成健康和有责任感的孩子。能与父母自由交谈有关性话题的青少年进入成年以后,在性问题的处理上会更加坚定和明智。
在前期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网络色情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比较大,青少年不具备区分色情和性健康的能力,常常误认为色情就是“性”,这显然是对“性”的误解和歪曲。老师和家长对网络色情信息的泛滥也一直深恶痛绝,但完全禁止青少年浏览色情信息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成年人的禁止不但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越发会让青少年感到好奇。与此同时,青少年在对“性”的认识还不全面的时候,浏览色情信息的结果就是扭曲对性健康的认识。除了色情信息之外,异性交往也是老师、家长担忧的事情。一方面,家长、老师能够理解青少年对异性好奇和好感,会产生懵懂的恋情;另一方面,家长、老师也担心他们不能正确处理异性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异性交往还会占用他们的时间、分散他们精力,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更担心青少年会因为一时冲动发生性行为,造成不可弥补的身心伤害。此次培训中,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和性行为也是我们重点讨论的话题。
于是,我们把性的敏感话题分为四个方面:早恋、色情信息、自慰、青少年性行为,请每组家长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讨论这样展开:这些话题的事实和观点分别是什么?事实和观点的区别是什么?事实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观点是指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或者说是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对于性健康的话题,每位家长都会因为自己的成长环境,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自己所受到的教育而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讨论,他们达成了共识,比如:
在色情信息方面:色情信息是以盈利为目的引发性欲望的网站,内容多是夸张、扭曲的。产生的原因是满足人们的性欲望,并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色情信息的正面信息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性欲望,但它不是学习性知识的正确途径。负面信息是:呈现的是夸张的性行为,不是真正的爱情,以盈利为目的。选择色情信息的后果,常常会让学生沉迷其中而诱发性冲动,甚至可能引发性犯罪。
在青少年性行为方面:青少年性行为指在未履行法定结婚手续的情况下,没有配偶的青少年发生的两性关系。产生的原因:恋爱中的青少年在亲密行为中无法抑制性冲动而产生;好奇心驱使下尝试性体验;一方不愿意,受另一方被迫发生;开放包容接纳的社会中更容易产生;受媒体大众传播影响,引发性冲动。青少年性行为的正面信息是:是缓解性冲动的一种方式;增进了解、增进感情、体验和谐;有人选择发生、有人选择不发生。负面信息是:许多人为此付出健康代价;会导致意外怀孕或性健康疾病;有处女情结存在。青少年发生性行为带来的后果:体验性满足、增进感情、促进婚姻和谐;导致怀孕,感染艾滋病、性病;心灵创伤;未来家庭因此不和谐等。
活动中,每个家长都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充分思考,提高了对“性”的认识,能够以比较开放的、非批判的态度面对青少年,愿意采用适当的方法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和引导。有家长说:“我们可能真的不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为了方便省事直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是导致孩子不与自己沟通的主要原因。要是能够真的从青少年角度出发,给孩子陈述事实信息,正面的以及负面的,告诉孩子选择它带来的结果,也许就培养了孩子自己探索、自己决定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更有说服力。自己回家该和孩子好好聊聊了。”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北京 100013)
(精选多篇)
做人做事创“品” 心康体健迎“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14年8月23日“有幸”参加了3013年江苏省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班,“走运”聆听了江苏省委教育纪工委蒋书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一、重新认识了“健康”、“心理健康”
蒋书记在报告开始前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健康?”培训班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也思量着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一种积极且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为身心无
恙、品行端正,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和谐……但是听了蒋书记转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让我自惭形秽。这也让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关心学生的“身”“心”方面,还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然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系统学问,不可能紧靠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它需要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各方的合力才有可能解决。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之一,在倍感荣幸之余也有些许压力,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误人子弟,虽然这份担心有点夸张,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还是应该力求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在辅导学生前扪心问一下,自己凭什么去辅导学生,这样才会更加有责任使命。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辅导同时,自己也快快 的成长起来。当然短时间内成长的快,也就意味着成长伴随的“痛苦”来的也越加猛烈,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多学习,多锻炼,争取让自己有能力、有方法去为学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我在做兼职辅导员老师前,在学生工作岗位历经班长、协会主席、学工处助理,加起来已经4年多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积极肯干、身心健康的人,却一直没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遗憾之余多了一份庆幸,庆幸的是接下来我将担任学院心理自助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这份熟悉但并不擅长的工作,相信我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因此肩负重任,所以更需加倍努力,在这里也悄悄许下一个愿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能够更加专业的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难之余也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回到报告来,其实听了蒋书记的报告,我还是体会颇多,辅导员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之一,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育人技能外,更需要的是辅导员老师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辅导员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刚刚入学的新生同学们眼中,辅导员老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权威者--甚至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因此辅导员老师的言谈风度、待人接物……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老师更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这也是不久的将来和新生同学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包括我在内,期许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好的去“辅导”学生。假如有一天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在一起有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紧张、如坐针毡的感觉,我想这应该
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老师了。
二、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原因
正如报告中蒋书记所说,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压”社会,来自竞争、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甚至是家庭、恋爱……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面会遇到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啊,我也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身边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同学让我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学校园里面正是这些不可测的变数是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报告现场淮海工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分享的两个案例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个人也是存在着些许不足,还是刚才说的那句话,让自己快快成长起来,吃点苦、受点累不要紧,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误人子弟”。所以辅导员老师们,我们应该更加努力了。
三、辅导员要有“品”:谦虚、随和、公平……
不管是处理好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还是处理好学校事务、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都必须谦虚、随和、公平又不失严格……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其他问题时,要有平等、共同学习的意识,遇事多一些商量、多一些沟通,或者和学生经常性的多一些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辅导员老师更需要心胸宽广一些,要有一种容人、容事的胸怀,甚至要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学生的批评,宽以待人,多一些理解、关怀和友爱之心。这样在给学生做好示范的同时也会使做人做事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育人同时自己也要学会减压
辅导员老师在大学校园里面似乎是一个超级忙碌的角色,正如一位老师举得一个例子:“千根线下面只有一根针。”学生党建工作,学校的组织部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学生团建、校园活动,学校的校团委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学生资助、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学校的学生处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甚至学生在课堂上迟到、早退、旷课,学校的任课老师也会找辅导员老师;每年的新生入学就更是忙上加忙了。辅导员的工作苦、累、压力大。尽管如此,我们周围还是有很多辅导员老师爱着这份职业,因为辅导员老师这个职业赋予了我们太多的赞美,但同时也给辅导员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正是如此有时会感觉有些许的的压力,因此辅导员老师在育人的同时也要学会自己减压的方式,心情郁闷的时候,打个球,出身汗,吃点零食,看个电影。找个知心的领导也好、朋友也好、家人也好聊聊天,心情自然会好了。正如报告中蒋书记所说郁闷的时候谁都会遇到,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郁闷和抑郁症的最大区别就是,郁闷找个合适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变好,抑郁症就是郁闷的持续了,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说我或者辅导员容易出现郁闷,同时也是号召大家生活中多一些观察、多一些细致,很多同学、朋
友诱发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往往是缺乏早期的关注、关心和正确的疏导。
最后想说的是,高校的最大功能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健康”的人才。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辅导员老师更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风趣的谈吐、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品德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希望每一名辅导员老师都能够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将来桃李满天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7月份参加了教师发展在线赵丽琴老师主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课程学习,赵丽琴老师讲授的课程指导,使我收获颇多,现就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
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在现在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高等学校的角度分析,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合理疏导,是这门课程讲授的意义。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
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我通过这十一节课程的学习,对这门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每一章的重点,怎么进行课程导入、课程设计、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赵老师用比较平实的语言详细讲解,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将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融合进日常的例子中去,学生们接受这些理论的阻抗会很低。把学生的需求与我们课程的理论有机结合,对于不同的专业用不同的事例,课程更加切合学生的理解。课程当中注重互动,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效率比较高的。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清晰了今后课程改进的努力方向,认清了从哪里入手效果好,将这门课程不断的总结,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次培训是我今后课程教学工作的一个
新起点,同时对赵老师表示忠心的感谢。
大学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是在我听了周明成老师的课后之后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为重要了。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
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
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是本人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
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心理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
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
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一个人如果有再健壮的体格,可心理不健康也只能是行尸走肉。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是什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个性、工作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人人的沟通和交流,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主要内容。在学校里天天和同学在一起学习,与舍友之间一起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一起探讨和研究,同时这也促进了学习的进步;生活中遇到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开心的时候有人分享,难过的同时也有同学一起分担。所以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进步、以及情感的分享等等;如果我们学校很少跟同学说话遇到不懂得问题也不能够及时的解决,日积月累问
题越来越多,这也会使我们产生厌学,导致学习退步。但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也只能憋在心里,这也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人际交往不良可能会引起我们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学业。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才能让我们自我完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健康者与外界正常交往的结果,是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的结果。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面对不一样的事物
和环境会使我们产生不一样的情绪。就像刚入大学的时候,生活环境的变化,使我产生了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第 一,在高中,每个班都是固定,学的课程是固定的科目。而在大学是不一样的的课大都要换教室,有专业课、有必修课、还有选修课;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不同,每门课考试的方式不同,每门课 的学分也不同,这些变化令我摸不着头脑,很
是焦虑、烦躁。第二,大学里再也没有人跟在后面督促你干这干那了,而是有大量的“自由时间”。真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不知图书馆、机房、自习室去哪,往往一个学期就荒废了感到很迷茫、恐惧、失落。第三, 觉得进入大学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已感到筋疲力尽,认为进入大学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以补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于是失去了奋斗目标,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内心却无比的空虚和失落。总总的不良情绪不仅仅影响学习和新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及时的调整。当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我们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排解内心的焦虑、烦躁、郁闷或其他不好的情绪。一旦出现焦虑、烦躁、情绪不安等症状,要学会向朋友、同学倾诉,或者转移关注点。我们也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感觉比较舒适的方式,或坐或卧,慢慢地通过调节呼吸或放松使心情平静。积极乐观的情绪使我们充满信心,精神充沛,能够良好地适应周围新的环
境。反之不良的情绪使我们焦虑、烦躁、郁闷、易怒、从而导致不良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产生。善于到生活中去发现新意,和同学去操场散步,聆听鸟儿的歌唱,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为生活增添活力。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段温馨的音乐,也足以让你新 的生活充满惬意和浪漫。
人与人需要交流,有好朋友才有好健康。人类本来就是群居性的。亲密的朋友会使我们生活充实,让我们在孤独和脆弱的时候找到精神的依靠。友情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让我们不会被困难击垮,勇敢面对挑战和考验。另外要确定适当的目标。过高的要求会使自己丧失前进的动力,屡次失败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和激情。建立适当的目标,让自己取得一定的成功,使自己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建立良好的情绪。
4月18至19日两天时间,我有幸参加了在台州学院临海校区举办的北京大学徐凯文博士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收获很大。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按章节进行了详细梳理。
第一讲:九〇后大学生肿么了?
首先,徐博士从原北大校长周其凤、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富士康老总郭台铭、IBM的困惑谈起,揭露90后大学生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接着,他就北大入学大一新生的自杀率逐年增高这一事实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大一新生多为带病入学,是当前变态的高考教育体制所带来的结果。然后,徐博士将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和北京大学学生用刀伤人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了比较,让我认识到在报道危机事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官方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持续提供最新消息,这样做能够有效阻止谣言四起。
2.对(自杀)危机事件的信息报道不宜过于详细,尤其是不能包含细节,避免有人效仿。因为诸多事实表明,媒体报道的(自杀)细节越多,(自杀)模仿行为就会越多。3.发布的信息要客观真实。
4.发布信息时不要将焦点关注在事件的起因上,而应该将焦点放在对受害者的人文关怀上。
紧接着,徐博士又从为洗刷“死亡之桥”而改造后的韩国麻浦大桥高自杀事件讲起,向我们阐明了自杀的著名效应、模仿效应和呼救效应,同时也告诉我们: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然后,徐博士紧密结合自己的调研和所干预的个案,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抑郁症和神经症;自杀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自杀在理论上是可以预防的,从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显著低于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率这一事实发现,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之所以低于其他国家和中国其他群体,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辅导员队伍。据北京大学统计,危机事件的反馈有73%来自院系,自己求助的仅有18%。由此可知,院系辅导员的作用甚为关键,做好危机干预的第一步是要学会识别心理危机事件,并做好信息上报至关重要。
最后,徐博士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特点进行概括:1.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和严重,主要体现在极端个案;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神经症为主要问题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人格障碍问题为主要问题类型和工作难点。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问题,而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早期创伤和寄养经历,应试教育体制等成为心理问题的越来越重要的根源。3.理想、信仰、价值观、生命价值与意义、学习价值与意义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第二讲:理解危机中的人
在徐博士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中午利用休息时间观看了电影《少女初体验》,直观地了解到抑郁症病人自残、自杀的原因。在下午的课程中,徐博士紧密结合电影情节和多个案例讲起,让我很形象深刻地认识到:
1.失恋只是自杀的诱因,其核心原因来自家庭。
2.对于人格障碍患者,很重要的是重新获得关心与界限。
3.有儿童期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强奸与性侵犯的人属于高危人群。性侵创伤后,当事人一般会有压力减少行为:自毁行为,无节制地狂欢、发泄,过度地和不适应地性行为等。
4.在处理群体性的PTSD时,一定要团队工作,做到彼此相互支持、及时督导,否则很快就会崩溃,出现替代创伤。
第三讲:心理危机的行动干预
首先,徐博士提出心理危机干预的树理论。他指出,树理论对于心理危机的评估与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树理论对自杀风险个案评估的有效性高达90.1%,远高于MMPI的有效性(26.2%)。他把一个人看做一棵大树,树根是指家庭与依恋关系,树干是指社会支持和信仰、价值观,树叶是指成就感、自我实现,阳光雨露是指社会环境。
接着,徐博士利用10道测验题目指出了我们对自杀的认识误区。我认识到了:
1.自杀身亡的人中有25%-50%的人曾有过尝试自杀。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掌握曾有自杀尝试的学生信息,并给予高度关注。2.心理健康与性格外向、内向无关,性格奔放活跃的人也可能出现问题;性格外向的也会有抑郁,是常被我们忽视的微笑抑郁或阴性抑郁。3.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这是错误的。谈论或关注自杀十之八九是一个呼救的信号,我们应该科学决断,不能自欺欺人。
4.考试、失恋不是心理危机的根本因素,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才是根源。5.有自杀倾向的人恢复正常时,危险并没有结束,心理危机者往往经历一个“挣扎—呼救—平静”的过程,平静期往往是最危险期。因此,对于刚康复出院的病人,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干预。
6.心理干预是干预者不能回避自杀等敏感问题,需要用坦诚和专业与被干预者建立信任关系。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并不会引发他下决心自杀。
7.如果一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自杀,他人则通常无法控制。这种认识错误的,因为没有谁真的想死,自杀成功的人多是因为身边没有人制止,或者没有人可以求助。在我国,人没有自杀权,阻止他人自杀不属于侵权行为。
下午,徐博士从“如何拯救危机干预67小时”个案出发,对咨询师的评估记录和干预过程进行点评,指出了该咨询师的诸多不当之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危机个案处理办法。具体如下:
1.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安全。不管危机个案在哪里,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当事人的生命安全,打探当事人的地点、通知他的紧急联系人,确保他的身边有人,暂时打消自杀念头。
2.做好自杀风险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家族有精神病史、身体久治不愈无比疼痛、人际关系问题、被抛弃或被拒绝、丧失、工作和经济状况差,使用网络等媒介发表自杀相关文章、诗句、说说、日记、艺术作品等发布自杀信息时,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做好监视。
3.自杀风险的警示主要有4个:1)自杀计划的特性,越详细越危险;2)自杀方式的杀伤力,越危险,自杀风险越高;3)选用未完成计划的方法的可行性(帮助当事人寻找替代自杀的方法);4)在计划中帮助个案的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资源,身边有人可以避免当事人自杀)。
4.徐博士分享《自杀自伤评估表》,根据评分进行判别其自杀风险高低。如果是0-2分,则可以让当事人回家,需要进一步观察随访;3-4分,则需要报告院系领导、院系辅导员,密切观察随访,24小时监护,24小时候再做评估,可联系家长;5-6分,报告院系领导,院系辅导员,做好密切观察随访,通知父母,送精神科门诊或精神科会诊,24小时监护,强烈建议住院治疗;7-10分,通知父母,立即住院。
5.康复后的个体回到生活环境后一定要解决“社会支持”问题,解决问题远不如建立关系重要。
6.心理干预必须要团队协作。在干预团队中,学校领导充当“司令员”角色,心理咨询师及督导担任“参谋长”角色,学生工作者担任“主战部队”角色,精神科医生及医院担任“攻坚部队”角色,学校保卫部门担任“辅助战斗部队”角色。
7.发现自杀危机事件时,院系必须做两件事:通知父母前来、对当事人给予24小时监护。
8.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愿意前来时,我们务必要求家长授权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一定可以保证当事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家长时,我们要向家长如实反馈学生情况;不让家长告知学生要到学校事宜,不要提及学校发生的事情;向家长保证,在家长到校之前,我们会安排24小时监护保证当事人安全。
9.家长不同意授权,也不前往学校时,可要求家长发个《免责声明》,并注意全程录音。如若家长也不同意发免责声明时,我们可告知家长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内容,告知家长我们可联系当地公安机关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10.24小时监护是指分分秒秒都在视野范围中。安排监护房间时,尽量选择一楼房间,房间内无煤气,无刀具等锐器;陪护人尽量选择有责任心的并且与当事人关系要好的人来做;陪护人分分秒秒看护,不让当事人离开视线,重点看管好门、窗位置。最后,徐博士总结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九点: 1.付出任何努力让个案放弃他所选的方法; 2.减压,评估导致自杀想法的应激源,设法处理;
3.要打破保密原则,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关材料,如遗书等);
4.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建立一条[生命线](电话保持畅通); 5.和个案订不伤害协议; 6.立即处理;
7.尽快约定下次访谈时间; 8.制定行动计划; 9.随时可用电话联络到
在学生入校后两个月时间内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得到宝贵的原始数据,如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学习焦虑等指标数据,方便今后做数据对比;通过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的测试,还
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预警工作机制,可以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实施心理干预。心理档案系统可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指导工作,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行诊断、入学适应性指导、考前减压、专业选择咨询和升学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以利学生做出合适的选择。教师通过心理档案的科研模块,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长春市教育局和长春教育学院共同组织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培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截止到2012年底, 通过六期的培训, 共有610多名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培训, 并取得了初级岗位资格证书。为了解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参加了本轮培训后的需求, 及时巩固培训效果, 进一步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 我们通过到基层学校听课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状况形成感性认识, 了解培训后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听课之后和基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座谈、与各区教研员座谈等形式, 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我们还利用发证仪式, 将发证工作和进一步研讨相结合,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原有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了《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需求问卷》, 对长春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该问卷围绕培训内容、时间、形式、培训者、评价考核的需求等方面展开调查。被试包括长春地区的中小学现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其中:小学心理教师占51.2%, 中学心理教师占48.8%。我们在培训结束后发放问卷520份, 后追加问卷100份, 共620份问卷。回收问卷600份, 其中有效问卷585份, 问卷有效率为97.5%。为了检验中学和小学心理教师的培训需求差异是否显著, 本调查采用SPSS统计方法, 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差异检验, 结果发现中学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需求差异均不显著 (P>0.01) 。
1. 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在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 30.6%的教师希望在教学研究方面接受培训;34.1%的教师希望培训内容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还有16.5%的教师在管理和评价方面有培训需求;并且78.8%的教师也希望接受学生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培训;27.1%的教师还希望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说明教师希望接受针对性强和教育教学中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在能力提高的需求方面, 27.1%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心理课程开发能力;也有55.3%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培训也能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还有75.3%的教师期望能够通过培训来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说明教师更重视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
2. 教师对培训时间的需求
在培训时间上, 有38.8%的教师希望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培训;11.8%的教师希望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受培训;45.9%的教师希望在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3.5%的教师希望在开学初或者是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可见, 大多数教师不希望培训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 希望在工作时间进行培训。这说明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导致的身心疲惫, 更珍惜休息时间调整身心。这一方面可以理解, 另一方面也使工学矛盾更为突出。
3. 教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在培训形式的需求方面, 55.3%的教师希望以专家讲座、报告的形式培训;47.1%的教师还希望以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的形式培训;74.1%的教师希望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来学习;54.1%的教师以案例评析、参与式的方式培训;7.1%的教师还希望以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和共同研讨的形式培训;37.6%的教师希望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自学———反思;14.5%的教师希望以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培训;还有31.8%的教师希望还有其他的培训方式。这组数据说明, 教师们接受培训的形式不拘一格, 更愿意接受观摩名师课堂、案例分析和专家讲座的形式。
4. 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在培训者类型和特征的需求方面, 有21.2%的教师希望只由高校教师来培训;5.9%的教师希望只由课改教师来培训;还有5.9%的教师希望只由教科研人员来培训;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只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来培训;其余36.4%的教师希望由以上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功能的培训者团队。30.6%的教师希望培训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专业性强;56.5%的教师希望培训者幽默风趣、感染力强、善于调动学员;41.2%的教师还希望培训者具备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操作性强的特征;也有51.8%的教师期望培训者的理论功底深厚、了解中小学实际、讲课深入浅出。
5. 教师对培训考核的需求
在培训的考核评价方式的需求方面, 14.1%的教师希望通过考试的评价方式来考核;56.5%的教师期望通过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的方式来考核;16.5%的教师期望通过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的方式考核;14.1%的教师希望通过提交教学案例的方式考核;17.6%的教师希望采取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的方式培训。可见教师们不太喜欢对他们进行考试评价, 而希望作业等其他方式的评价, 这提示我们成人学习的特点需要在评价时进行考虑。
二、培训建议
1. 对于培训的组织和实施的建议
(1) 培训的管理和组织方面。完善岗位资格制度, 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具专业性的一项工作, 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强。然而, 就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 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学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更谈不上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 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理解, 这就必然导致工作的肤浅、表面化、片面化, 甚至是错误。况且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问题重重, 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 又如何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所以, 我们要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制度来逐渐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淘汰那些不合格的教师, 形成良性循环, 用几年时间逐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分层培训, 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梯队。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差距明显, 针对目前现状, 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分别促进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那些专业素质好、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 对其他教师的发展起带动作用, 成为其他心理教师的培训者。我们要努力为他们的学习提高创造条件, 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参加更高水平的高级培训和高级研讨;对那些中等水平有发展潜力的心理教师参加拔高培训, 使他们逐渐向高水平教师发展。为这些教师创造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 鼓励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理论, 组织他们研究实践问题, 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专业发展水平较低、比较外行的教师, 通过恶补专业知识, 使他们的专业水平获得较快提高, 通过考核逐渐淘汰不合格教师。在形成专业梯队的过程中, 创造条件以高带低, 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帮互学的团队氛围。
(2) 培训内容要能及时跟进教师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非常广泛, 既有理论基础方面的内容, 也有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 更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着不同的需要, 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针对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为教师设置培训课程, 安排培训内容。对那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内容要通过适当形式引导教师系统学习, 对那些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和咨询技能的实用性内容, 要按专题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 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跟进, 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所以, 我们培训者要不断研究教师的发展需求, 按需设计培训内容。
(3) 在培训形式上要做到几个结合。一是要组织集中培训和教师的自主学习结合。没有教师的自主学习, 任何培训也难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只有教师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培训的效果才能落到实处。培训机构在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 使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 让教师的自主学习延伸培训的效果。二是要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专家的讲课要密切结合教师工作实际, 引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 应该充分调动一线优秀心理教师的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实践领域的培训者, 通过现场观摩、演练进行学习。一方面通过理论提高素养、内涵;另一方面, 通过实践学会操作。三是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结合。过多的集中培训不仅成本高, 集中困难, 而且会加重工学矛盾。在现代远程培训条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 应更多采用远程培训的形式, 关键的问题是要重视远程培训的合理安排和互动平台的互动效果, 使远程培训中师生互动起来, 生生互动起来, 及时讨论问题, 及时解决教师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四是培训和教研、科研结合。长春市近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益于引导心理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教师的培训工作离不开教研, 也离不开科研, 我们培训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难将其与教研科研分开, 所以, 我们应将培训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结合起来。五是多样化考核方式结合。对培训效果的考核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考试。新课程改革以来, 评价方式多元化已经在学生评价中得到落实, 实践证明, 执行考核更易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所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如, 作业、论文、网上互动频度、提交案例、个人评价、档案袋、教学设计、所在学校工作效果评价等等。
2. 对于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的设想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充分考虑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现状和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为基础, 我们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做出如下设想:
(1) 教师专业基础和专业思想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和方法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研究。
(2) 知识类课程。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专题研究, 如学习心理规律和学习心理问题, 人格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和人格发展问题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防范;教师心理不适应以及心理问题的调适;认知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心理疾病,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社会环境,并能够有效地、富有建设性的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二、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一)精神需求带来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员工也从物质生活的需求转变到精神需求。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让员工的心情越来越糟,单纯的物质生活提高已无法满足员工精神需要,从而出现职业抑郁、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
(二)工作局限性带来的心理问题。
企业一般实行倒班制,导致员工交际面狭窄,社会关系单纯。工作环境闭塞,工作流程单调,长期缺乏与人交流等情况会对员工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市场竞争带来的心理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状态和情绪,容易出现心理失衡,意志消沉,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四)职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工作难、结婚难、买房难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员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学习、生活、工作的困难和挫折使有些員工不由自主地产生偏执、迷茫、信心缺失等心理问题,增加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
(五)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
企业有限的资源和岗位会导致显性或隐性竞争,压抑的工作氛围,会影响同事间的协作关系,给员工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压力,导致缺勤率、离职率及事故率上升,人际冲突增加、工作效率下降。
(六)个人因素带来的心理问题。
恋爱、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个人心理困扰等带来的心情烦躁、疲惫不堪、厌倦沮丧、悲观失望等心理问题,也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员工心理健康培训及其意义
员工心理健康培训是为了预防和治疗员工的心理疾病、促进和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升组织文化,提高企业绩效,对员工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影响活动,使员工保持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企业开展员工心理健康培训,一方面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员工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带来无穷的效益。一是减少人才流失。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加强员工的心理健康培训,能使员工更有归属感和工作热情,有利于增强员工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从而降低人才流失,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良好的心理教育、疏导和训练,能够增强员工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协助员工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愉快的心境,能高效开展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预防危机事件发生。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心理健康培训,调适员工心态,提升意志品质,开发潜能,从而预防员工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员工心理健康培训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员工心理健康与企业效益之间呈正比关系,可以说员工健康就是企业的财富。企业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是一种新的“精神福利”,这样做不仅给员工带来好处,也增加了企业凝聚力。员工心理健康培训的宗旨是帮助员工疏导心理压力,改善负面情绪,使员工保持在高效、健康、愉悦和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要在管理中理解员工、关心员工,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其心理障碍才可能真正减少。员工本人也要积极调整心态,学会自我放松和平衡心理压力。
(二)加强领导,完善队伍。
心理健康培训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职工培训形式,必须组建一支由单位领导和专业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由他们来具体负责、开展、指导心理健康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可设置员工休息室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开设员工心理保健咨询热线缓解员工压力;或制订员工健康计划,帮助员工克服身心疾病,提高健康程度;积极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期刊、书籍、光盘,利用内部网向员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三)制定规划,加强培训。
要将员工心理健康培训纳入更新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将心理健康培训在全体员工中轮训一遍,以培养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适能力,促进员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一方面开设有关心理卫生的课程或定期邀请专家作讲座、报告,让员工学会缓解压力、应对挫折,另一方面要进行员工技能培训,使之工作起来更为得心应手,从而减少员工完成工作的能力压力。
(四)以人为本,优化环境。
企业可采取一些积极的人性化管理措施来缓解员工心理压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形成部门间沟通与配合、同事间团结与协作、上下级间尊重与合作,共谋事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户外活动等集体活动,活跃员工身心;关注员工生活上遇到的难题,让员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企业及领导对自己的关怀,产生归属感;完善薪酬体系,向员工提供公平的、富有竞争性的薪酬,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较为稳定的就业心理。
(五)建立档案,有据可查。
积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测试,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措施,帮助员工摆脱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定期采用心理学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对员工进行心理问卷测试,及时掌握员工心理变化,详细记载员工心理健康情况;建立专门的保健室和内部健身中心,组织员工定期体检,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编辑王影)
【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推荐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07-20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件1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10-21
小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6-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09-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策划1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案10-2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1-01
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10-2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