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精选8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 篇1

交卷时间:2016-02-20 10:48:54

一、单选题

1.(5分)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   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A.真理

B.事理

C.法理

D.道理

2.(5分)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秩序等。

   

得分: 0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A.社区

B.社会

C.机关

D.网络

3.(5分)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  

得分: 5 A.平等

B.尊重

C.自由

D.公平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4.(5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

   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A.重要内容

B.重要标志

C.重要作用

D.重要特点

5.(5分)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就要: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培养优良学风。

   A.学习方法

B.学习习惯

C.学习理念 

得分: 5 D.学习目标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6.(5分)人生目的决定人生(),决定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   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A.奋斗

B.道路

C.进取

D.实践

7.(5分)爱国主义包含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   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D A.艰苦奋斗

B.率先垂范

C.开拓创新

D.身体力行 解析

8.(5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一是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二是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三是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   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A.社会需要

B.个人需要

C.个人兴趣

D.经济发展

9.(5分)我国()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   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A.国家机构

B.国家机关

C.国家制度

D.国家机器

10.(5分)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   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A.价值意义

B.价值取向

C.价值目标

D.价值体系

11.(5分)“八荣八耻”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  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A.个人奋斗

B.艰苦奋斗

C.乐于助人

D.谦虚谨慎

12.(5分)现代公共生活的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 A.公正性   

得分: 5 B.公众性

C.公平性

D.公开性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13.(5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为原则。

   

得分: 0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A.集体主义

B.个人主义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4.(5分)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包括: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与()相统一。

   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A.效率

B.效果

C.效用

D.效益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15.(5分)自由平等观念的内涵:一是()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 A.平等

 B.依法

 C.充分

 D.自由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二、判断

1.(5分)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解析

答案 正确

解析

2.(5分)态度决定一切。()

 

得分: 0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解析

 

答案 错误

解析

3.(5分)当事人如果想通过仲裁解决经济纠纷,在纠纷发生前或后,需要具备自愿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 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正确

解析

4.(5分)商标不论是否注册,一概受法律保护。()

 

得分: 5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错误

解析

5.(5分)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得分: 0

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 篇2

课时数过少而教材内容专业性强。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的安排, 法律教学部分的课时数为十个左右。在极为有限的法律教学时间中要讲述法理、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系列法律内容, 显然对于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在课时数过少的状态下, 教师只能尽力赶进度, 一些很重要的法律知识无奈下只能一带而过, 没有足够时间深入讲解, 更不用说一般法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富有魅力的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几年来学生的反馈我们看到, 原本学生对于法律部分非常感兴趣, 但是由于讲述内容多、时间短, 好多东西来不及消化, 浮光掠影一般, 并未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 法律教学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

案例使用率不高。在法律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运用大量的案例, 可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加强记忆。但是由于课时紧, 导致无法将更多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之中, 很多法律知识仅仅靠教师单纯讲解法律内容来灌输给学生, 这样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困难。

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落实到实处。《基础》课中一般含有6个课时左右的实践学时,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可以说, 如果这点能够顺利实现的话, 将是最有助于大学生接受相应的教育的教学手段。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种客观问题的存在, 实践教学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专业素质欠缺。目前任教的《基础》课教师, 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有其他专业的老师。更有甚者, 有些学校用辅导员来做《基础》课教师。真正学习过法学专业的教师数量非常少。法律知识的积累在短期内很难形成。一知半解的教学必然会带来一些知识传授中的错误发生。还有一些老师虽然具有相关的法律背景, 但是缺乏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讲授中就会过于强调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法律精神的培养, 这也有悖于《基础》课法律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目的

最基本的是要明确课程法律教学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些老师认为, 法律教学应该给学生传输更多的法律知识, 特别是生活中较为实用的法律知识多多益善。在他们看来, 应用型的法律知识掌握之后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生活, 至于一些“无关痛痒”的法律就懒得去讲解, 比如宪法的相关内容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内容。

不得不承认, 《基础》课中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 大部分大学生并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靠着十个课时左右的时间是很难掌握现行的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的。综观整部教材的编排, 也不难发现《基础》课中的法律教学的目标很显然并非法律知识的传输。这是因为:

首先, 没有详细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必要。在校的大学生, 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外, 所修读的专业与法学并无多少关联。社会的分工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需要研读好本专业的相关内容, 这才是未来其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法学专业知识, 并不符合现今这种专业分工的趋势。如若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使其具有法律精神, 培养其具有法律意识的话, 才真正达到了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 短期内全面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不可行性。法学专业的学习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部门法的学习都会持续一个或两个学期。就算是有专业教师的指导, 学生依然会有诸多不甚明了之处。现行的《基础》课本中每一章内容里都含有几部甚至十几部法律。每部法律的介绍都非常简单, 甚至会给人一种概念罗列的感觉。如果教师定位于教授专业法律知识的话, 在十个课时左右来学习这几十部法律是绝对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最后, 《基础》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性。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一个方面需要专业法律人士的推动, 另一个方面需要提升非法律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法律专业人士毕竟只是社会中极少数的一部分人, 绝大多数还是非法律专业人士。如果能够使绝大多数的非法律专业人士了解法律规则、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那么依法治国的基础才会打得足够深厚。反观《基础》课, 它的受众绝大多数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应有目的地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培养对法律的了解, 宏观把握依法治国理念, 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律规范。单纯几个条文的宣讲自然达不到这个目的, 因而, 还是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

三、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对策

1.改革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重点

为了走出现今《基础》课教学困惑, 首先应该转变教学的重心。从原本的法律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法律意识的培养。尝试按照法律体系总结归纳后进行框架式法制教育, 尤其注重宪法思想的教育。在法律体系教学中, 适当引用全民比较关注的案例, 除了法理分析外, 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治思想的总结。另外, 可以搜集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法律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 生动有效地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于我国的法律制度产生更为直接且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去关注法治动态以及阅读何种法律书籍等, 注重从宏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学生答疑解惑,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升法律素质。

2.强化案例式教学

法律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 使学生在思考、分析、研讨中从现象分析出本质, 从而得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中最为关键的是寻找经典的案例, 只有找到这种案例, 学生通过分析必然可以有效地开阔视野, 加上教师从提升法律意识的角度加以引导, 自然会达到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在这里, 教师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如何能够找到简单却有代表性的案例, 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努力。

3.尝试丰富教师角色, 进行分工授课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法律专业学习的背景, 可以尝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分工授课的模式。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讲授道德教育部分, 而法律教学的内容则交由学校中专业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来承担。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法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法律应用经验, 也可以尝试邀请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从业人士从实践的角度来学校和学生交流, 开阔学生的视野。

4.改革考试考查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课程考核的主要模式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相加所得总成绩。卷面成绩一般会占到总成绩的60%~70%, 这就是说, 在学生考试成绩中还是以理论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变知识为实践。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不仅要了解这种规范, 更应该学会去实践这种规范, 做到“知行合一”。因而, 《基础》课考核方式应加大对法律实践内容的考核力度。比如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为题目, 开设学生模拟法庭或者模拟事件现场, 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也可以学生之间根据对实际生活的了解, 做相互之间的法律实践水平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来给出具体实践分数, 以便于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全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0) .

[2]胡姝, 刘宇.加强高校法制教学的几点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6)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 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艺术

讲好一堂生动的政治理论课,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妙语连珠地精彩讲课、理论联系实际地启发学生思维等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妙趣横生的开头与结尾,作用也是丝毫不能低估的,它将给学生留下终身的记忆,并对学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湖北职教学会、年会上的公开课,成功地运用了妙趣横生的开头和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尾,受到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好评,现将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归纳几种不同的开头与结尾,以求教同行。

一、妙趣横生的开头,增添课堂魅力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开头十分重要,既要注意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又要容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还要紧紧扣住学生的思绪。

第一,用生动的描述开场,引人入胜。描述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使情景再现,吸引学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讲绪论第二节“有关历史使命”时,我走上讲台,环视四周,当教室安静后,第一句话就说:昨天晚上我看电视里央视名嘴水均益作客艺术人生,他以自身的经历讲做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讲了一段非常动情的话,他说:“做人首先要孝顺,不孝顺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孝顺父母的人,是不可能爱祖国,不爱祖国的人,怎能完成肩头的历史使命?”继而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孝顺吗?用这种方法开头导入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设问式的开头,发人深省。教师在选择上课内容时,可以不直接按章节入手,而是选择与教材的本章节有直接关联的问题,用设问方式入手,扣住学生心弦。如讲“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人生观”时,我设计一个学生很少思考的问题。——“你为什么活着,你打算怎样活着”。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寂静,沉寂了一分钟后,我请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以前没有想过”,有的说:“为父母而活着”,“还有的说为活着而活着”等想法,千奇百怪,无奇不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诱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再导入新课,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用叙述式的开头,激发思考。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教学内容,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开头,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如:在讲第二节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从古代的爱国者的爱国主义故事入手,继而分析历史人物爱国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教育学生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在讲第二章人生价值观时,讲感动中国人物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带着没有血缘关系小妹妹,靠自己勤工俭学求学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第六章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时,列举学校校友在外创业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总之,用精彩的绘声绘色的语言叙述故事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人生,思考未来。

二、精彩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

课堂小结是每位老师上完一堂课后必须进行的内容,是教学重要环节,笔者在“基础”课教学中通常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小结。

第一,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能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如:讲第四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时用《楚天都市报》上刊登的四川某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利用自己高学历、高身材骗婚、骗情、骗财的不道德行为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崇高道德情操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告诉学生,同是一片蓝天下的社会主义大学里的学生,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通过对比,热情欧歌了社会主义道德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明确告诉大家,“有才无德是次品”。要想成才,必须有德有才,德才兼备。最后我说:“既然道德观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青年学生应怎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呢?这正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我的话音一落,下课的铃声就响了。这种方式结束本次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既避免了老师拖堂的尴尬,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下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二,演讲式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当一堂课内容基本完成后,老师可根据当堂课的内容,用经典的语言、用富有激情演讲的方式进行小结。使课堂生机再现不断,同时也会赢得阵阵掌声。以此方式结束本节课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如讲“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时,当教学内容结束时,我用这样的几句话小结,我慷慨激昂地说:“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阳关总在风雨后。只要我们有不畏艰险的勇气,有不折不挠的精神,我们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我的话音一落,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如讲第一章第二节课树立科学“理想信念”一节,讲“做忠诚爱国主义者”等,都可以用演讲的方式精炼的语言结束本节课。

总之,课堂上良好的开头与结尾是创新教学方法的要求,是“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只有不断地创新“基础”课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使用新教材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最终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基础”课的“规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厚刚.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谈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J].成功(教育),2007,(11).

[2]颜廷华.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的提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周三庆.紧跟时代引领风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谈[J].成功(教育),2007,(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 篇4

单CABCCADBCB判断AABABAABABAAAAA多选 ABCDABCABCDABCDABC

大工12秋《计算机文化基础》在线测试2

单CDBACBCCAA判断 BAAAAAABABABBAA多选BCDABDABDACDABCD

大工12秋《计算机文化基础》在线测试3

单BBAAAABDDD判断AAABBAAAABAAAAA多选ABCABCDBCABCDABCD

大工12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线测试1

单 CBAACBCACC多 1ABCD2 ABCD3 ABCD4 ABCD5

7ABCD8ABCD9ABCD10ABC

判断ABBBBBBBBA

大工12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线测试2

单 BCCBACCDCD多 1 ABCD2ABC3ABCD4ABCD5ABCD6ABCD7 ABC8ABC9ABCD10ABC

判断BBABABBABB

大工12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线测试3

单BCBBAAAABA多ABCDABCDABCDABCABDABCDABCDBCDABCDABCD

判断BBBBBBABBA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5

一、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韩德培

韩德培(1911年2月——2009年5月29日),江苏如皋人,生前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国际法研所名誉所长,系中国国际法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名誉会长、“新中国国际私法学的一代宗师”、“中国法学界的镇山之石”、《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代中国的法学人物”专条之一;学术论文有《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国际私法中的反致问题》等;《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和《韩德培文选》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好评。

1、人物简介

出生日期:1911年2月

去世日期:2009年5月29日21时

出生地 :江苏如皋

研究方向:国际私法

工作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

荣誉: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国际法研所名誉所长,系中国国际法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名誉会长、“新中国国际私法学的一代宗师”、“中国法学界的镇山之石”、获美国密苏里州首府堪萨斯市市长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代中国的法学人物”专条之一。

其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国际私法中的反致问题》、《应该重视对冲突法的研究》、《国际私法的晚近发展趋势》、《论我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等。主编的著作主要有:《国际私法》、《环境保护法教程》、《现代国际法》、《中国冲突法研究》、《中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私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等。其中,《国际私法》。

近年来,由他撰写的《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和《韩德培文选》又相继出版,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好评。

主编的统编教材:《国际私法》先后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首届中国图书提名奖;

任总主编的《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曾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0年主编的新的法学核心课程教材《国际私法》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是建国后第一部有关环境法的教材;还主编有:《中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环境法知识大会》等,发表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等论文。

现代意义上的法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的中国方始引进西方现代法律科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上),可以找到名列其上的10位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法学家,韩德培先生是最后一位离开人世的——2009年5月29日晚9时,一代法学泰斗与世长辞。

2、人物生平(1)从私塾到大学

韩德培幼时常在祖父膝下听他讲述当年驰骋马背的军旅生涯,继承了祖父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来到人世间的韩德培却是个苦孩子——那时韩家已逐渐败落,更惨的是韩德培8岁便失去慈母,小小年纪便尝到了家庭贫寒、幼年失母带来的世事炎凉。6岁时,韩德培进入私塾,期间读了《大学》、《论语》、《孟子》、《幼学》等,接受了严格的书法训练,因此打下了扎实的旧学基础。10岁时,韩德培转入京江小学读书,京江小学是旅居如皋经营钱庄和银行业的镇江人开办的,对语文、算术、英语课程特别重视——熟悉韩德培的人都知道,他不但懂英文,还懂法文、德文、日文和俄文,出色的语言能力与他小时候所受到的良好外语训练有关。1928年,韩德培师范毕业。

1930年,他又赴杭州赶考,一举考中浙江大学史政系。半年之后,当时的教育部决定将浙大史政系合并到中央大学,韩德培也随之转入中央大学。初到中央大学,一次旁听课却改变了韩德培的志向与爱好。当时,讲课的教授是后来当过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时任中大法律系主任的谢冠生,他主讲的是“法律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韩德培还清晰记得,“谢教授讲话不带讲稿,只拿粉笔一支,他教法理学,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仅条理分明,而且把一般人心目中枯燥无味的法学课程讲得趣味无穷”。后来,韩德培还旁听了谢教授主讲的“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和“罗马法”,教室里坐不下,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听。

由此,韩德培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知道了法学是一门解决人与人之间纠纷的一门学问,对社会非常有用。因此,他找去谢教授谈了自己想学法律的想法,在谢教授的帮助下,他如愿以偿从史政系转到了法律系。当时,中央大学法律系开设课程非常齐全,比如,刑法、民法总论、物权法、亲属法、程序法等,有许多来自于司法实务部门的人前来授课,包括最高法院的审判员、司法行政部的官员等。“从史政系转到了法律系,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但我无愧于我的选择”,如今已是一代法学大家的韩德培如此评价当年自己的选择。

(2)留学北美

1934年,韩德培从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旧中国贫穷落后,备受列强欺凌,韩德培深感要提高民族素质,实现国家富强,教育十分重要。求知若渴的他希望能到国外去深造,然而出身贫寒的他只能等待时机考取公费留学。时值中大需要一位主编学报和校刊的编辑人员,韩德培毛遂自荐,承担起了这项工作。机遇在5年后才终于降临,中英庚款董事会在中国招留英公费生,然而24个名额中,攻读国际私法的名额只有1个。经过激烈竞争,28岁的韩德培夺得留学剑桥大学的机会。可正当韩德培等准备出发之际,欧战突然爆发——韩德培只得回到中央大学一面等待消息,一面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可是,欧战愈演愈烈,到英国去留学已经非常困难。

1年后,中英庚款董事会决定所有考取的24名公费留学生一律改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学习。1941年7月底,韩德培和一道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的钱伟长、张龙翔等人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韩德培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去便是5年。在多伦多大学学习的第二年,韩德培在著名国际私法学者莫法特·汉考克教授指导下写作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是《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他搜集和引用了大量的英美和加拿大的判例,结合英、美、加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汉考克教授审阅过这篇论文后,很高兴地评价道:“你写的论文很好,我不用改任何一个字。”这样,韩德培很顺利地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这是当时该法学院所能授予的最高学位。

1942年,韩德培以特别研究生的身份来到当时世界上声望最高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利用那里世界上最好的一个法学图书馆所收藏的极为丰富的书刊,进一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研究。在哈佛的3年,韩德培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阅读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和法理学三方面的书刊,并尽量搜集有关的资料。特别是在国际私法方面,他花了较多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详细的笔记。此外,他还选听了当时几位有史学者的课,如格里斯沃尔德的“国际私法”、赫德森的“国际公法”和庞德的“法理学”,受益颇深。在哈佛,韩德培还撰写了一些国际私法新著的书评和评介庞德的社会法学派学说以及凯尔森的纯粹法学说等文章,发表于浙江大学发行的学术刊物《思想与时代》及其他刊物上。

(3)与董必武结交

1945年应著名法学家周鲠生校长之聘回武汉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后兼任法律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副教务长兼法律系主任。1980年、1981年分别创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和全国唯一的环境法研究所。先后任武大法学院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和第三届特约成员,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顾问,国家环保局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等。现仍任职于武大法学院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等学会名誉会长。在国外,还曾兼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理事,环境法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理事等。

1945年秋,建立联合国的筹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董老应邀到纽约演讲。在演讲过程中,一些亲国民党的留美学生别有用心,提了一些无理取闹的问题。当地的华文报纸还进行了歪曲报道。

韩德培感到非常气愤,提笔给董老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那些无理取闹的人根本不能代表留美的中国 学生。韩德培知道董老曾经在日本研修过法律,本身也是个法学家,所以还在信中向董老请教:未来的新中国是否需要法制建设?应该怎样进行法学研究?

董必武很快回信:“我能辨别会场上的人,我能区别凤凰和乌鸦。”董老还很明确地告诉韩德培:新中国当然需要法制,没有法制不行;研究法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中国的法学就必须联系中国的实际。

新中国成立初期,韩德培任武大法律系主任,但怎么从事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才能适应建设新的国家的需要,他心里没谱。于是他又请教主持全国政法工作的董老。

1955年前后,董老到武汉视察,专门把韩德培叫到他身边聊天。韩德培还向董老谈了谈武大法律系的改革情况。

3、学术成就

其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国际私法中的反致问题》、《应该重视对冲突法的研究》、《国际私法的晚近发展趋势》、《论我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等。主编的著作主要有:《国际私法》、《环境保护法教程》、《现代国际法》、《中国冲突法研究》、《中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私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等。其中,《国际私法》。近年来,由他撰写的《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和《韩德培文选》又相继出版,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好评。主编的统编教材《国际私法》先后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首届中国图书提名奖;

韩老被公认为是我国当代的一位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德高望重的法学家、教育家,特别是国际私法领域的一代宗师,在国内外法学界久负盛名。[2]

1993年,韩德培在“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重构”一文中,提出了重构我国国际私法的基本思路,他1999年主编的《国际私法新论》创立了现代国际私法学新体系。

在法学领域,韩德培造诣最深的是国际私法,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际私法学理论体系,被公认为是新中国国际私法的一代宗师。

韩德培有个形象比喻,国际私法就好比一架飞机,其内涵是飞机的机身,其外延则是飞机的机翼——内涵既包括冲突法,也包括统一实体法,甚至还包括国家直接适用于涉外民商事关系的法律;而两翼之一则是国籍及外国人的法律地位问题,这是处理涉外民事关系的前提,另一翼则是发生纠纷时,解决纠纷的国际民事诉讼及仲裁程序,这包括管辖权、司法协助、外国判决和仲裁裁决的承认执行。

在探寻法学理论前沿阵地同时,韩德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取得了突出成绩。鲜为人知的是,韩德培的这门学问曾给国家挽回了上亿美元的损失。

1981年,我国国民经济计划进行幅度较大的调整,需要终止“文革”后期签订的几个重点工程项目的涉外合同。然而,合同的另一方——日本、西德等公司提出,终止合同必须赔偿100%的经济损失,还要加上因与中国签订合同而未接受第三国订货的间接损失,赔偿额高达数亿美元。

受当时的国家进出口委员会特邀,韩德培和另一位研究国际公法的法学家周子亚先生及李双元副教授一道进京提供咨询,仔细研究了合同书和国际上有关法律条文,写出了一份报告。

报告引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日德两国民法典,充分说明了中国公司不是根本违反合同,不应当承担100%的赔偿责任。报告还指出,对方也具有采取合理措施帮助减轻损失的责任。中方只能“适当补偿”,而非对方提出的“充分、有效、即时的赔偿损失”。这份报告有理有据,经过谈判,将损失减少了3/4。

3、学术观点

韩德培关于国际私法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立现代国际私法的理论体系

对于国际私法的范围和体系,韩德培强调用发展的观点,结合国际民商事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提出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统一实体法是现代国际私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确评估冲突法的前途和作用

对于冲突法的发展前景,韩先生认为,尽管冲突规范并不规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缺乏一般法律规范所具有的可预见性、明确性和稳定性,但不能据此否定它是一种法律规范,因为法律规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国家在调整这种关系时,既需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又需要在无损于自己权益的前提下,发展平等互利的对外关系。因此,它需要一种比较精巧的法律制度能够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能同时实现上述两方面的任务。冲突法如果运用得当,就有助于实现这样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冲突法不象实体法规范那样明确、具体,而保留一定的灵活性,这不但不是它的缺陷,而且可以说正是它的特点与优点之所在。所以,只要民族国家还存在,各国民事法律就不可能完全统一,冲突法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法律制度。当然,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冲突规范进行改进,而西方国家对冲突规范采取“软化处理”的潮流值得中国学者密切关注。

论述国际私法的发展趋势

韩先生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当代国际私法的晚近发展,高度概括和论述了国际私法的若干发展趋势:(1)传统的“分配法”框架与重视政府政策和实际结果相结合的趋势;(2)冲突法与实体法相结合的趋势;(3)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趋势;(4)偏重适用内国法和国际私法的法典化、国际化。(5)设计解决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方案。早在1983年,韩先生就注意到,香港、澳门的回归和中国的统一事业将使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区际私法在中国的国际私法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他除了在他所领导的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组织全国的学者来研究这个问题以外,自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超前研究,并在1988年6月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法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论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的专题发言,从整体上探讨了中国区际法律冲突是如何发生的,它有些什么特点以及应如何解决区际法律冲突问题。后来,韩先生与黄进教授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中国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研究》,详细讨论了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产生和特点,探讨了解决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途径和步骤,并从总体、识别、反致、外域法内容的查明、公共秩序、法律规避、属人法、合同关系的法律适用、物权关系的法律适用等方面对未来的中国区际冲突法作了一些设计。

探索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体系

在中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韩先生立即提出应该重构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体系,在1993年于深圳召开的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年会上,他与肖永平博士合作发表了《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重构》。韩先生提出重构中国国际私法的基本思路是:(1)更新观念,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2)改善领导,实现立法程序的民主化;(3)增加投入,实现立法手段的现代化;(4)脱离民法,实现立法体例的法典化;(5)大胆引进,实现立法内容的国际化。因此,会议成立了一个以韩先生为组长的《示范法》起草小组,并确定了小组成员及其分工。1994年7月,韩先生在外交学院主持了第一次起草小组工作会议,完成了《示范法》第一稿。以后,他组织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对《示范法》进行了5次讨论和修订。该《示范法》是中国国际私法学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法学界第

一部完全由学术研究团体起草的《示范法》。

倡导比较国际私法的研究

在九十年代初期,韩先生提出要组织力量对不同国家的国际私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便开展国际私法的比较研究,为中国国际私法的完善作充分的理论准备。因此,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些研究生相继以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荷兰等国的国际私法为题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

与此同时,韩先生自己对美国冲突法、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和欧盟国际私法也作了深入的研究。

二、欧美著名法学家

1、人物简介 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1939年1月11日--)是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曾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经济学运动的重要人物。

波斯纳1959年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196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曾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William J.Brennan的法律助手,1969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

1973年美国法官Richard Posner(也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发表《法律的经济分析》,奠定了“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架构;Richard Posner曾说:“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于其代价!”,就是指法律原则,不能缺乏经济学的效率概念。

2、人物生平

1)思想形成

波斯纳,1939年元月11日出生在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一位“非常左倾”(波斯纳语)的公立学校教师。他1959年以最优生毕业于耶鲁大学英文系,1962年以全年级第一名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在法学院期间,他担任过《哈佛法学评论》主编(president)。他没有拿过Ph.D,但他曾获得过包括耶鲁、乔治城等国内外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1962年毕业后,一直到1967年,他曾先后在联邦最高法院担任大法官布冉能法律助手一年,并先后在其他政府机关任职,同时开始接触并自学经济学,形成了他的学术思想。1968年,他加入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成为副教授;次年,他来到了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1973年一部《法律经济学分析》,给整个法律界带来了一场“革命”(《纽约书评》语);1978年以后又成为法学院讲座教授。1981年,里根总统提名他出任联邦第七上诉法院(在芝加哥)法官至今,并在1993年到2000年间因为资深担任首席法官(院长),兼管该法院的一些行政事务。

(2)身体力行

任法官期间,波斯纳还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高级讲师;每年至少上两门课。同时,他每年平均撰写80件以上的上诉审判决意见(这意味着每周近2件),这个数量之多位居撰写司法意见最多的美国联邦上诉审(包括最高法院)法官之列(比美国联邦上诉审法院法官撰写的司法意见平均数大约高出两倍)。重要的是,不像绝大多数法官,波斯纳从不用法律助手捉刀代笔,他总是自己披挂(或赤膊)上阵。他说出来的话,用我遇到的一位他的前法律助手说,打出来就是一段文稿,几乎不用修改。他不仅产出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他的上诉审判决意见也是为其他联邦上诉法院引用率最高的法官前茅(大致高出平均数3倍)。而他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据1999年的几个研究分别发现,1978年以后出版的引证最多的50本法学著作中,波斯纳就占了4本(并属于前24本之列),数量第一;他的总引证率也是有史以来最高的(7981次),比位居第二名的学者(德沃金,4488次)高出近

80%。无怪乎,一个有关波斯纳的幽默就是,“谣言说,波斯纳每天晚上都睡觉”。

3、人物评论

1999年底,《美国法律人》杂志年终刊评选了100位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国法律人,自然有霍姆斯、汉德、卡多佐等已故法官、学者、也有不少实务律师、法律活动家,其中有13人有专文介绍,其中之一就是波斯纳。当时的哈佛法学院讲座教授、现任斯坦福法学院讲座教授理查德·莱西格(曾担任过波斯纳的法律助手)撰写了一篇极为精炼且很有意味的、题为《多产的偶像破坏者》的波斯纳简介,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全面、复合的法官、学者波斯纳。经莱希格教授同意和杂志社的授权,我将这一短文翻译如下,作为这一文丛译序的结尾,在必要的地方我还加了脚注。

理查德·波斯纳自1981年以来一直是美国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法官,自1993年以来一直担任首席法官。他是著述最丰的联邦法官,前无古人。任职上诉法院、却仍属最多产的法学家之列,同样前无古人。如果引证率可以测度影响力,那么当仁不让,波斯纳是在世的最有影响的法学家,他的30本书、330篇论文以及1680篇司法意见都是引证最多的;同时也属于受批判最多之列。

人们称波斯纳为保守主义者,但真正保守主义者也许会质疑他是否忠诚(因为他怀疑原初意图论,批评反毒品战)。他是法律经济学运动的创始人,但他对法律经济学的影响却不限于此。他既是这一运动的詹姆斯·麦迪逊,又是亨利·福特:他把一套关于法律规则与社会结果之间关系的实用主义见解(规则如何影响行为;行为如何更能适应相关的法律规则)都投入了生产,他把这套方法运用于无穷无尽的法律题目,运用于一切,从合同和反托拉斯到宪法的宗教条款以及法官行为。

在过去的几年里,波斯纳写作的题目有些与性的规制相关,其中还包括一本有关艾滋病的著作。他还把经济学镜头对准了老龄化。他考察了引证率,努力测度了另一位非同小可的法官本杰明·卡多佐的影响。他还是“法律与文学”运动的一位中心人物,并就法理学、道德理论和司法行政管理问题有大量著述。在他1995年的著作《超越法律》中,他坚定确立了一个承诺,很可以抓住他的个性:没有单独哪种进路,包括法律经济学,能永久地捕获法律的复杂性。

因为波斯纳有他自己的生活。波斯纳的童年是左翼的(一个著名的故事是,他曾把自己的电动玩具火车送给了卢森堡夫妇的孩子),此后他逐渐右转。当年,他的本科教育是英国文学;如今,他的影响却是在经济学。他当过法官亨利·弗兰德利和大法官威廉·布冉能的法律助手,后来又出任过瑟古德·马歇尔的下属,但波斯纳的思想属于他自己,似乎没有受这些导师的影响。他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变化,都出于他的问题,或来自他对对象的质疑。没有谁可以声称波斯纳属于自己这一派。

波斯纳法官的杰出之处还不仅这些。波斯纳写作就不是想让人舒舒服服(他最新的著作,有关弹劾克林顿的《国家大事》,肯定不会让任何人舒服。),当然,这倒也不是说他写作就有意让人不快,或是要让人犯难。仅此一点就区分了他的语词世界与那个以符合民意调查为宗旨的语词世界;也就区分了他与公共生活领域内的几乎任何其他人。也因此,哪怕有种种更好的理由,波斯纳也完全不可能被任命为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波斯纳从没想过要保持智识的诚实,他只是诚实而已。他让过于简单的分裂双方都很失望。他写作严肃且涉及广泛,目的只在参与。这是位不懂得算计的经济学家和公众人物,在他身上,确实有些世所罕见的和非同寻常的东西,或许还有点反讽。但这正反映了波斯纳最深刻的信念:一个学者――进而一个法官――的最大罪过就是循规蹈矩。

成就与著作 波斯纳定理

该定理是指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理查德·A·波斯纳提出的法律的经济分析进路(即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法律问题),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假设条件的基础之上的:

1、行为人的行为是他们在特定法律条件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当事人对一定权利的不同估价是其交易得以进行的原动力;

2、法律制度在运行中会给当事人带来收益和成本,故可用最大化、均衡和效率来评价法律行为;

3、财产权利界定清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制定使权利让渡成本比较低的法律,可促使资源流向使用效率高者手中,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2)波斯纳法律经济学 波斯纳学说的三大终极难题

1、波斯纳所讲的要最追求财富“最大化”究竟是什么意思?

2、“财富最大化”一定带来幸福吗?人的所有各种幸福都可以用财富换取吗?会不会有时候人更大的幸福之源是财富以外的事物,要得到它正好必须放弃全部或一部分财富?

3、如果“财富最大化”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等于“最大的幸福”,甚至有时候“财富最大化”还正好带给某些社会成员痛苦而违背正义,(例如我们要牺牲某些社会成员的尊严使其痛苦,才能促成社会总体财富最大化),那要请问波斯纳能不能划清范围,或至少提供一组抽象的准则以供人判定哪一些法律案例是财富最大化哲学可以合理适用的、哪一些是不能适用案例?

(3)名声与成就

波斯纳是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最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是经济分析法学说的集大成者。波斯纳作为经济分析法学最杰出的代表,其经典著作《法律的经济分析》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深刻的经济分析法学著作。在1991年5月24日的美国法经济学学会全体会议上,科斯、卡拉布雷西、梅因、波斯纳被授予法经济学的“四位奠基人”的荣誉称号。

(4)著作

2007.Economic Analysis of Law,7th ed.(《法律的经济分析》)2003.Law, Pragmatism and Democracy(《法律,实用主义与民主》)

2001.Antitrust Law,2nd ed.(《反托拉斯法》)2001.Frontiers of Legal Theory(《法律理论的前沿》)

1999.The Problematics of Moral and Legal Theory(《道德与法律理论的疑问》)1998.Law and Literature(revised and enlarged ed.)(《法律与文学》)1996.The Federal Courts: Challenge and Reform(2d ed.)(《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1995.Overcoming Law(《超越法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6

1.(单选题)“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格言说明了同学们应培养的优良学风是()。

(本题4.0分)A、严谨

B、求实 C、勤奋 D、创新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这是唐代思想家韩愈的名言,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得分:4 2.(单选题)创新学习的基础是()。

(本题4.0分)A、标新立异

B、求真务实 C、开拓创新 D、博大精深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得分:4 3.(单选题)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

(本题4.0分)A、实践性

B、预见性 C、层次性 D、科学性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得分:4 4.(单选题)信念的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

(本题4.0分)A、信仰

B、理想 C、志向 D、意志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得分:4 5.(单选题)钱学森被评为“两弹一星”的功臣而受到国家表彰时,他这样说:“说是表彰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我想在这里‘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对钱老这段话的理解是()。

(本题4.0分)A、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B、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应为全人类服务

C、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联系

D、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得分:4 6.(单选题)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本题4.0分)A、是否促进个人的发展

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得分:4 7.(单选题)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本题4.0分)A、促进世界和平

B、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D、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得分:4 8.(单选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本题4.0分)A、集体主义 B、诚实守信 C、明荣辨耻

D、为人民服务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得分:4 9.(单选题)在人类历史上,原始社会的经济关系产生了原始主义道德,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产生了封建主义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产生了社会主义道德。这说明()。

(本题4.0分)A、社会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B、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C、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并不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D、社会道德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道德。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得分:4 10.(单选题)社会公德涵盖了()之间的关系。

(本题4.0分)A、人与人

B、人与社会 C、人与自然

D、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得分:4 11.(单选题)法受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法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是()。(本题4.0分)A、历史传统

B、基本国情 C、统治阶级意志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得分:4 12.(单选题)维护正义是法律的重要使命。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的是()。(本题4.0分)A、实体正义 B、程序正义 C、分配正义

D、结果正义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法律通过规定明确的程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明确的程序”是可以“看得见”的。

得分:4 13.(单选题)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是()。(本题4.0分)A、制定与修订 B、制定与认可 C、修订与认可 D、制定与沿用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得分:4 14.(单选题)在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本题4.0分)A、凡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必定是法律所制裁的行为 B、法律是道德形成的基础,能够为道德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 C、法律的调节更具有广泛性,能够渗透到道德不能调节的领域 D、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得分:4 15.(单选题)在保存或收集证据的时候应当注意证据的特性,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这强调的是证据的()。(本题4.0分)A、客观性 B、关联性 C、合法性

D、完整性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证据的特征:(1)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2)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3)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得分:4 16.(多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审判权由下列机关行使()。(本题4.0分)A、人民检察院 B、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C、军事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E、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学生答案:B,C,D 标准答案:BCD 解析: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法院。得分:4 17.(多选题)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本题4.0分)A、“法治”与“法制”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B、“法治”与“法制”的内涵与外延完全相同,只是文字表述不同 C、“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实现“法治” 的前提

D、“法治”强调个人的威望、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作用,与“法制”相对

学生答案:A,C 标准答案:AC 解析:(1)两者的区别:法制的一般涵义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则强调依法治理。

(2)两者的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将是最终实现法治。只有有法律和法规存在,法律制度就存在,但不一定就实行了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本质特征之一。

得分:4 18.(多选题)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有()。(本题4.0分)A、讲法律

B、讲证据 C、讲程序

D、讲法理

学生答案:A,B,C,D 标准答案:ABCD 解析: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有(1)讲法律——要以法律为准绳;(2)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3)讲程序——要从法律程序出发;(4)讲法理——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

得分:4 19.(多选题)证据的特征有()。(本题4.0分)A、合法性

B、客观性 C、关联性 D、合理性 E、科学性

学生答案:A,B,C 标准答案:ABC 解析:证据的特征:(1)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2)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3)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得分:4 20.(多选题)下列有关爱国主义的表述正确的是()。(本题4.0分)A、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B、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C、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

D、爱国主义是五千年来形成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学生答案:A,B,C,D 标准答案:ABCD 解析:选项叙述的是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得分:4 21.(多选题)端正人生态度需要()。(本题4.0分)A、认真 B、务实 C、乐观 D、进取

学生答案:A,B,C,D 标准答案:ABCD 解析:(1)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是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2)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3)人生应乐观,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体现了对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4)人生要进取,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不能贪图安逸、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碌碌无为,否则,人生就会失去应有的光彩。

得分:4 22.(多选题)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是()。(本题4.0分)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宽容原则 D、互助原则

学生答案:A,B,C,D 标准答案:ABCD 解析:(1)平等原则,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2)诚信原则,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3)宽容原则,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4)互助原则,在人和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对增强彼此的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得分:4 23.(多选题)下列有关道德的叙述正确的是()。

(本题4.0分)A、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B、人类最初的道德是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史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D、语言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学生答案:A,B,C 标准答案:ABC 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选项AB正确。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选项C正确。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选项D错误。

得分:4 24.(多选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是()。

(本题4.0分)A、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B、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独立的一个系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

C、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

D、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会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学生答案:A,C 标准答案:AC 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应当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上,在此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

得分:4 25.(多选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表现在,诚实守信是()。(本题4.0分)A、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D、对共产党员和少数先进分子的先进性要求

学生答案:A,B,C 标准答案:ABC 解析: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等,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求所有社会公民都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得分: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 篇7

一、“基础”课是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的重要窗口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1月17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1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学实效,首要的工作是摸准学生思想脉搏。人的思想具有隐蔽性及曲折性、复杂性、间接性等特点,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差,接触不多,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形成了师生关系的隔膜;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民主精神,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有的教师自身理论和修养功底不足,不敢直面学生的提问。诸多原因堵塞了本就很难沟通的师生交流的渠道。不少大学生进校后感到孤独和寂寞,不再像中学那样无拘无束,不愿轻易透露内心的困惑与烦恼,使了解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把握其思想脉搏变得更加困难。

在了解学生真实思想方面,“基础”课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基础”课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政工领导角色不同,任务不同,他与学生没有利害冲突。调查表明,学生有困惑苦恼,一般不愿对班主任、辅导员和校系领导诉说。这当然与一些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工作艺术、方式、态度等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多地考虑职业前途、在校表现,所以他们有所顾忌也是正常的;而专业课教师又难以承担这样的任务。与他们相比,“基础”课教师主要职责就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有这方面的基本训练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且与学生没有直接利害冲突,地位超然(“基础”课教师一般属于独立的教学部门),还可以创造各种机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学生较少顾忌,乐意倾吐内心的想法,所以能够了解学生真实思想和心态。

其次,与社会调查相比,“基础”课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社会调查,尤其是跨地区的大型社会调查,其局限性在于调查问卷设计的简易性,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关联程度低,调查结果偏于概率统计,被调查者回答的主观随意性高,调查者提出对策也具有普泛性、滞后性等。有时,在大型调查中忽略不计的微小比例可能正是某一学校、某一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思想问题。而“基础”课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提问、课余谈心、作业、考试等各种渠道来了解情况,不仅形式多样,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及时回答学生问题,与学生思想交锋、灵魂碰撞、意见争执都是面对面的,具有亲和力,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所以,“基础”课与社会调查相比,更能切准学生思想脉搏,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过去,我们长期忽视了这一特殊功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缺乏针对性,效果低微。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这一重要窗口的作用。“基础”课教师应主动接触、主动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及时向有关领导、主管部门反映,与班主任、辅导员通气,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的特殊渠道

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和对未来的角色期待使得他们比同龄人更关注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较深厚的知识素养和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不再轻信盲从,而是更喜欢独立观察和思考问题。长期受到理想价值观的熏陶,加上其固有的非顺应性倾向和逆反心理,又使他们具有一种天然反叛精神。但受到社会经验和思维方式等局限,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带有浓厚的主观性、片面性。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给大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和就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市场经济的利益交换原则渗透到大学校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少数学生中颇有市场。在意识形态方面,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不可撼,但是杂音时有干扰。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媒体大肆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人,从根本上否定我们的国体和政体,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在思想理论战线上,诋毁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西方司法制度,否定我国的司法制度。这些尽管都是非主流的,但是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各种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积压了过多的不满、颓废等不良情绪,需要有适当的渠道让他们宣泄,也需要有人给予正确地疏通、引导。

“基础”课正是通过对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中相关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抒发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各种看法,暴露其真实思想,释放学生的烦恼、怨恨、颓废、痛苦等不良情绪,从而起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缓解矛盾、消除冲突、发挥社会安定的“安全阀”功能。2

必须指出,这种思想困惑的宣泄绝不能仅仅视为肆无忌惮的牢骚和不满,而是要求“基础”课教师由此抓住学生思想问题的病症所在,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找到打开学生思想症结的锁匙,让正确的社会思想意识顺利占领学生头脑。另外,对于大学生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和对权威的反叛意识,如引导得法,就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近来年,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或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截然分开,实际上,解决了某些思想问题也就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反过来,消除了某些心理障碍也就为解决思想问题铺平了道路,但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仍不能替代“基础”课作为学生宣泄思想困惑、疏导思想症结主渠道的特殊功能。这是因为,首先,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综合。思想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思想品德的核心要素,思想不仅制约着心理,决定心理的方向和内容,而且也支配着行为。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意志、性格、能力、品德等个性的充分发展的内涵,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仅是心理学的任务,更是思想理论教育的任务。再次,心理咨询是一种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确有少数学生患有纯精神因素的心理障碍,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把心理咨询作为切入点,但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问题的层面上,如果不能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上引导学生,心理咨询的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

三、“基础”课是指导大学生内化社会意识、实现价值认同的主要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传递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信息和受教育者个体内心体验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态度,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内化。而态度的形成本质上是价值取向,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社会价值认同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作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为社会意识形态经灌输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个体思想意识。但社会意识与个体思想意识毕竟不是一回事。将社会意识形态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识记社会意识,不是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知识来储备,而是要使这种社会意识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基础”课能否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一个必须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社会价值认同。

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交往、互动,不断调适自身的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它标志着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社会共同的价值要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使之内化为自己实际行为选择的自觉的价值取向。3

大学生并非生活在象牙塔中,他们总是从周围可感知的现实出发,对事物做出与他们感知程度相吻合的是非判断。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世界观尚未定型,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会更加突出和尖锐,这个时候主要或直接支配他们行为的是个体思想认识,即具体问题的看法、观点(有时甚至是情绪、感受等心理层面的东西)。可以说,错误思潮的影响主要是从这里开始的,正确的思想教育也要以此为切入点。因此,如何合理地保持价值一元化和多样化、群体共同的价值要求与个体的价值取向之间的适度张力,如何在大学生的实际价值生活中构筑实现个性与共性、本质与现象、共同意识与个体行为选择相统一的基础,是实现价值认同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修养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础”课从感性心理层面入手,从学生高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和自身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从认识大学生活特点开始,引导学生探讨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思考并实践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人生课题……4,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把“八荣八耻”的要求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把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欲求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与自身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澄清其模糊看法,纠正各种错误认识,学会价值选择,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学生头脑消除障碍,开辟道路;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生实践,深化认识,坚定信念。可见,“基础”课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把社会意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体思想意识,实现价值认同,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落到实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深入人心。

四、“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实践场所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是提高思想觉悟,二是提高认识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并把发展能力放在主要地位,帮助大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步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自我教育、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帮助他们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培训班讲话中指出,开设“基础”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5众所周知,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方法论,坚定的信念,不是只管一时一事的,它们对于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将终身受益。信念的坚定来自于理论的坚定。理论的坚定不是靠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靠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解决重大现实课题,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思想理论教育难道也是一种实践吗?回答是肯定的,理论实践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实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客观物质活动,而广义的实践包括在人们思维、大脑中进行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理性活动,理论实践就是其中的一种。理论实践即是理论活动。卡尔·马克思指出:“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6这是指哲学批判也是一种实践形式。这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实践,是思想的批判和自我改造,是灵魂的洗礼。

“基础”课就是这样的一种理论实践课。在这样的理论实践中,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内化社会规范,改造原有的主观认知结构(形式主要有澄清、纠正、批判、改造、确立等),掌握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立场、观念、方法,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

“基础”课为大学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在这个特殊的实践基地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实践,进行反复的思想操作,实现社会价值认同,化世界观为方法论,化理论为德性,亲身感受其魅力,才能被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的重要窗口,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的特殊渠道,是指导大学生内化杜会意识、实现价值认同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实践场所。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功能

注释

11.胡锦涛.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3/3129328.html,2005-01-19.

22.毛豪明.宣泄·疏导·建构——基础课教学模式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4):133-135.

33.《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记者.认真做好修订工作.进一步增强教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修订课题组首席专家唐凯麟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4-8.

4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55.教育部.教育部培训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EB/OL].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zdt/ 2006-08/06/content_355714.htm,2006-08-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 篇8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问题;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1-0058-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了科学的概括,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等。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師将这些重点问题作出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详解。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在理想信念认识上的误区和迷惘影响着青年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人生的发展。例如,有人认为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途就是“有钱就图”。因此,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进行理论阐述,更要给予大学生一些实践指导。

(一)理论问题分析——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理想信念是人的本质规定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思想: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劳动过程开始之前,未来的结果已存在于观念之中了[1]。人要高于动物,因为对于动物来说,它只是做了它本能的事,而人则不同。人类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无论从事任何一项事业,对自己活动对象的未来状态都在观念中有一个自觉的意识建构。这样一种对事物未来状态的自觉意识建构,我们可以通称为理想。从这点上讲,人类和动物界的分别,除了人类活动总有自觉的理想构建之外,很难再有别的标准了。可见,在马克思那里,理想同样构成了人的本质规定之一。

2.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理想信念的定向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定向机制,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2]其次,理想信念的动力作用。理想信念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它是人生内部的恒久的动力系统。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3]第三,理想信念的提升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它能够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第四,理想信念的凝聚作用。理想信念不仅能将一个人的全部力量凝聚起来,而且能把许多人的力量凝聚在一个目标上,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成为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共同的理想信念,它将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实践问题分析——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

1.要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种价值观并存竞争,它们都以不同方式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心灵。这些价值观念往往都以理想信念的面目出现,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仅在境界的高低、眼界的宽窄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是非之别、正邪之辨上也不相同。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自觉选择的能力,就会随时受到不相干观念的影响,也会不知不觉间成为某种不良信念的俘虏,甚至成为一些邪念的殉葬品。因此,青年大学生在确立自己人生理想信念的时候,要运用自己的理智,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对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进行比较和鉴别,选择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

2.要正确认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辩证统一。一方面,个人理想离不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也离不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有赖于个人理想的实现。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紧密联系,防止片面强调个人理想而忽视甚至否定社会理想。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坚持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一致,就能够摆脱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容,也要把握当今时代的特点,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一)传统与现实结合之一——民族文化的学习与坚持

1.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一个民族的心连在一起。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2.学习和热爱民族文化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总是力图推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政治体制等,从而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文化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4]。民族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因素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体系等,民族文化成为其重要来源。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诸多要求体现了对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

(二)传统与现实结合之二——时代精神的确立与弘扬

1.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共同发挥着对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

2.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为根本前提,其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知识不间断的更新和创意,知识更新、创意度的大小决定着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综合国力的提升速度[5]。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德育必须围绕这一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发展。

三、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1.摒弃“对立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其中一个核心是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相对立,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天然障碍”,一些人甚至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求利,就必须不择手段,什么国家利益、社会正义,都是过时的旧观念,应当统统抛弃。这种将经济与伦理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显然是极其错误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证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需要道德文明来保证。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这些狡猾手段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6]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

立和完善的道德价值导向。首先,从市场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来看,经济不能脱离道德。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离不开伦理精神的支配,离不开道德准则的规约。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特点诉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大力加强诚信教育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点

1.正确认识当代社会诚信危机的深刻原因。当前的诚信危机现象主要是社会转型的急剧变迁发展带来了社会主流道德体系的相对滞后和规范失约所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生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的变迁发展与道德规约之间产生巨大的历史反差,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真空”,造成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从而产生了社会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就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表现。

2.当代大学生应塑造诚信的道德人格。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当代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杜绝不诚信行为。在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品质修养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道德要求与法律要求相结合。

四、大学生科学发展的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科学发展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也应把促进大学生的科学发展作为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促进人的科学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二者共同

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促进人的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人的科学发展的内在

动力。人的科学发展表现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首先,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促使人从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出发,树立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的目的,从而能够获得持久而稳定的学习效果。其次,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人正确地认识世界、社会、人生和自己,并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有助于人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二)构建大学生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

1.注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发掘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一年级大学生来说,激发学习动力除了需要培养求知热情之外,还需要通过实现由被动接受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方式转变来保持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第三,建立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成才的一项基本要求。第四,培养优良的学风。一个学生的学风是其整个精神风貌和各种人格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自觉培养优良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

2.注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经常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独等不良心理状态,是不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得到发展的。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特定的社会角色以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智力正常,情绪乐观,意志健全,人格完善,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环境以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注重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首先,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個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的理论前提。其次,积极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性质和交往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水平。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4.注重大学生生态道德品质的培养。首先,生态道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只有大力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生态道德是公民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要积极践行社会公德要求,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202.

[2]刘忠信.新编人生格言大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61.

[4]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C]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2:390.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5:23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厂房整治工程施工方案下一篇:大班科学《蜡烛的探索》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