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2025-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精选12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篇1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从最开始教育观念的革新到计算机技术的溶入,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两者的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很多教师都误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这我阐述一下本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说法是从国外传来的,因此,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和认同度较高的说法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该标准的原文对整合的定义是:CURRICULUM INTEGRATION:Use of technology to support and enha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daily course of studying academic content.翻译过来是:课程整合: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1)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祝智庭教授:

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4)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

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我通过对以上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解如下,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表达出来,只有这样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才是有效的。使信息技术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根据近年来国内对课程整合的实践,我们体会到,所谓“整合”,有三个关键点:

一、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

二、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

三、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归纳起来,我对“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定义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含义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主要分为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是指将许多教学所需的信息,编成软件事先储存在计算机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方便、随意和迅速地调用这些信息来为教学服务,从而使计算机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教学辅助工具。

狭义的是指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压缩的视频信号等多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将教学中需要展示的内容以多种媒体信息的方式制作成交互式的软件,储存在计算机里,教师根据需要可通过其交互式功能,灵活地调用信息以辅助其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区别一:从含义上看

“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所考虑的是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强调的是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区别二:从范围上看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如课件的制作,多媒体光盘的使用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不仅有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还包括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区别三:从目地上看

“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区别三:从作用上看

“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区别三:从实施上看

“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实施上难度较大。以上分别从五个不同的方面,简单的区别了一下,这两者的不同之外,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下面我们分别从以下两个例子的对比,来看一下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区别之处。

【例一】

这是一个有关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小学生识字。

方法一: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来讲述这节课,教师先做好一个用来辅助的课件,上课的时候,教师只需要这个课件取代课堂上的板书整节课按照已做好的课件给出的顺序进行讲解。

方法二: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来讲这节课,采用的是双主教学模式——“看—听—说—写—打—想”

看:看字形,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 听:听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读音;

说:说出生字的拼音、部首、笔画顺序、生字的字义和生字的“认知码”编码(一种符合汉字笔画、笔顺和部件规范,又符合识字教学规律的编码);

写:进行拼写和汉字书写练习并写出生字的“认知码”编码;

打:按所写出的汉字编码,用键盘输入,看是否能打出所要的汉字;

想:激励学生联想。如:组新字、组词、造句等。并要求把这些全部输入到计算机中,以达到加深对汉字的音、形、义理解的目的。

我们分别对这两种教学方式分析可得:

方法一的这种教学方式,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为主,整节课只有一个主讲——“教师”,仅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过程,很少有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课件的使用只是取代了黑板,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信息技术的使用。

方法二的教学过程中,在“看”与“听”的环节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汉字部件,间架结构,正确的读音和汉字编码,在“说”、“写”、“打”的环节中,通过人机交互,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手脑并用,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能够加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十分显著。【例二】

运用几何画板做“数学实验”——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方法一: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在课前做出有关课程内容的课件,在课堂上,完全由教师操场作和讲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

方法二: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个直角三角形,并可以通过参数的变化,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从而使学生自己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不需要象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我们从上两种教学方式可得:

“几何画板”利用在数学教学中,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两中教学方法都利用了这个工具。但是从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第一种方法只是教师一人的利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以“听”、“看”为主还是以教师的讲解密切相连,第二种方法,教师仅仅起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使所有的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这个软件,通过实践最终自己得出结论,这种由自己得出结论与教师讲授出结论的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篇2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己成为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计算机教学中, 我们也应该利用本身与信息技术接触的先天优势, 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

1 概念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 并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各要素中, 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认知的工具。也可以说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整合,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的传授与计算机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并运用系统方法, 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 协调教学系统中诸因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步调一致, 维持整体的过程和结果。这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渗透的过程。既把信息技术作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工具和手段, 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认知工具。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2 意义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作用是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网络信息的日益丰富,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2)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和强大的认知工具必将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产生冲击。

(3) 网络资源以其丰富性和共享性为优势推进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给课程资源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4) 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的整合, 革新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3 实践与探究

(1)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 指的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在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它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如在讲解WORD的排版、编辑时, 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自己去网站下载一份学习小报, 然后对照那份学习小报, 自己做一份相应的学习小报。在实际的教学效果中, 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想方设法对自己的小报进行设计、编辑、修饰, 力求个性和完美。甚至很多人附带用到了画图、Flash、Photoshop等多种工具。这种方法, 既能让学生主动地掌握教学内容, 也能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 通过自己去网上搜索信息, 也能加强他们自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了计算机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一种特殊性, 就是在二三年内教学内容就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因而计算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更主动的从书本和网络资源中找寻知识。例如, 我们在讲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这一知识点中, 要求学生提前从网上搜索至少五个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描述, 同时, 注解其出处。学生在主动搜索和查找中, 不仅能多方位地加深对网络概念的理解, 也能学习到关于网络的更多知识。再如, 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路由器与交换机这一内容时, 要求学生从网上找到通常的路由器厂家和相关产品的情况。学生在查询过程中, 很自然的就了解了路由器和交换机各自的功能及区别。这种自学能力对学生是很重要的。这能让他们慢慢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并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多方位获取信息的能力。

(3)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重视与学生的互动。计算机教学的交互性是指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授课指导, 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领悟能力, 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教学调整, 以期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如今,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 在充分享用了多媒体教学的便捷、直观和高效的同时, 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师生较少互动的问题, 也越来越突出。为此,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如今信息技术的多种手段, 加强与学生的交互。例如, 在教学网站中添加课后学生反馈的功能, 及时获取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情况, 并搜集有益的教学意见, 在以后教学中及时做出调整。同时, 我们可以利用其它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地交流。通过这种方式, 既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使他们感觉受到了重视, 提高了他们的自信, 也对拉近师生的距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地培养。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个独特而鲜明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动手能力地培养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计算机动手能力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操作任务, 在计算机理论知识地指导下, 合乎逻辑地操作计算机, 使具体的信息处理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学生动手能力地培养提供了一些新的途径和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虽然也提到了要努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由于设备的不满足和操作课的时间安排困难, 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充足的动手机会。为此, 我们建立了一些网上实验室。例如, 在讲授计算机组装的基础课时, 学生通常很少有机会能直接的进行计算机组装和检修的实际操作。我们建立了网上实验室后, 学生可以随时连接到网络中, 进行计算机组装的实验。有了此经验后, 再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 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 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通过多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学课程的整合,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计算机教学环境, 提升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信心和兴趣, 并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给他们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空间,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 综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 在利用丰富的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 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讲解和管理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 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给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探究,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计算机教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N].中国教育报, 2001 (7) .

[2]顾炎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学研究, 2003 (4) .

[3]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及基本原理[J].教育研究, 2002 (9) .

[4]张秀芳, 吴欣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

[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

[6]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 2002 (2) .

[7]姜大燕.新课程改革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篇3

关键词:辅助教学 学科整合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192-01

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含义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网络通信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情景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2 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特征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学科整合的基本特征包括:

(1)学科整合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科脉络,学科教学安排必须是合理的、优化的,在此基础上要找到学科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2)整合的基础是充分挖掘计算机技术的优势。(3)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解决学科当中的困难,不是计算机技术技术简单地应用到学科当中,而是要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思考教学问题。(4)整合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整合在一起。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是:整合要从教与学过程入手,系统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有效合理的教与学过程,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困难,计算机技术手段能够解决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结果什么样,并在充分考虑硬件环境、区域条件、师生情况等因素基础上研究资源配置及应用等问题。

3 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计算机远程教学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学生与教师分离;采用特定的传输系统和传播媒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与面授教育相比,远距离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的成本。

远程教育的缺点是,面授时间少了,但通过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所以,要充分利用远程教学的优势,将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

4 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借助一些实用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既方便教师教学,又可以方便学习的需要,那么,目前这么几类软件比较适合使用,简单介绍如下:

(1)控制类工具软件,这类软件可以将教师要讲解的知识点信息或者课件信息,动态的广播到学生机器上,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这里比较推荐洪恩教学软件,它可以实现广播教学,可以方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很方便的将作业传到学生电脑上,也可以收取学生电脑上的作业。

(2)课件写作系统,它是一种为了免除教师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而设计的应用软件。教与学之间的连接关系、问题与答案等,系统就能自动生成课件。这种课件写作系统大大减轻了教师编程的负担,这里推荐PowerPoint、Authorware两种软件,简便实用。

(3)课程软件,它是根据实际教学要求,软件工程们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的教学应用软件。这类软件中涵盖了某一门或者多门课的所有知识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练习题等,使用起来就如同有一个教师在授课,例如:南开大学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

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可以将多门课程的相关性融合在一起,便于跨学科知识点的共享。

5 加强教师水平的培养力度

(1)思想认识要提高。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學模式,优势很多,但也应看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存在不少缺点。有些教师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来代替传统的板书,使得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灵活性,结果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意识到计算机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合理、恰当的使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计算机进入教学本身并不能直接推动教学改革,真正推动教学改革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而计算机只不过是引起教师观念变化的催化剂。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不转变教育观念的话,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是极为有限的。

(2)计算机能力要加强。

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这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解决。

第一方面主要提高教师计计算机基本技能,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

第二方面主要是组织教师多听一些示范课,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最好能够听一些专家的示范课,效果更好一些。

第三方面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大赛,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比如,组织一些多媒体大赛,提高大家使用课件的水平,通过交流经验提高大家制作课件的水品。

(3)教学方法要深入研究。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目前,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演示法、探讨式、个别指导、对话、教学游戏、操作与练习法等。其中,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6 结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缺点,以及各类学科的基本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整合恰当的结合起来。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应奎.计算机辅助教学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2.

[2]贾国栋.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3]王建华.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用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从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用合理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会判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但是在日常生活等熟悉的情境中,学生对轴对称现象的存在并不是一无所知,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时,以合作与探究为主,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中实例,帮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更加系统和清晰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探知欲,所一针对这一具体内容,课的开始是以蝴蝶飞舞,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学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比较感兴趣。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了我们眼前,(电脑出示半只蝴蝶)。可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藏起来了,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是怎么样的吗?【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教师出示多种翅膀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种?(因为和身上的半边翅膀是一模一样的。)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游。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馆,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天安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2)谈话:我把这些物体的平面图形送给了每一位同学,请你们拿出这些平面图形。同学们都觉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那我们怎么样来验证呢?(学生说用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

谈话:自己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全班汇报。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说。

反馈: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边演示边说。

学生1:这些 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学生2:他们都是对称的。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重叠在一起,也可说是图形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那其他两个图形是不是对折后也完全重合呢?

指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谈话: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有一条什么?(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一起来认识天安门图的对称轴后,请学生指出飞机、奖杯的对称轴。

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之间轴对称图形特征及指出轴对称图形。【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通过实际操作,使一般问题转化为今天所要解决的内容】

2.教学试一试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圆形,并按顺序给图形编号。

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每个图形是不是?

(可把这个图形对折,看折痕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学生动手折。反馈:指正方形,请学生判断并演示不同折法。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能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都能完全重合。不管怎么样对折,只要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都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指出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及时巩固,深入认识

1、找一找

谈话: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想认识更多更美的轴对称图形吗?那就和我一起去展览馆看看吧。看,里面有很多美丽的图形,你能回答展厅的问题吗?出示想想做做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2.做一做 谈话: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你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吗?请同学们拿出材料,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将做的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3、画一画

谈话:这些图上都只画了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指导学生先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4、猜一猜

谈话:我们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遮住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电脑出示五角星、奥运五环旗、中国结、工商银行标志等图案一半,学生回答后,展示整个轴对称图形。[在联系中增加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

四.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性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并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运用。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发现等活动,发展平面几何观念;

2、通过实践去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

2、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实验、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

四、教 法:

新的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践和猜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发现新知识。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及时点拨,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使学生思维逐步扩展。

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模型教学;

2、实践式、讨论式教学;

3、评议结合教学。

五、学 法:

从实践中探索―――在讨论中发现―――到生活中对比。

六、教学设计

准备问题: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课件演示: 如果我们要从A地到B地,你会选择哪种走法呢?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回顾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进行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姚明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篮球明星,根据篮球明星姚明的有关资料,你能算出姚明的步幅有多大?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件演示:

(说明:设置悬念,从情境中营造可探索的环境,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用同学们感兴趣的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讨论与探索中尽可能地展示学生丰富的资源、儿童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精彩,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2、自己实践,发现新知:

① 动手做一做:

用长度分别为7cm、2cm、5cm、4cm的四根小棒,同学们发挥想像,任意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搭成三角形。并思考以下问题:

(说明:学生有了好奇心,同时将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一步是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自己发挥创造力、发现各种可能的结果。学生进行分组实践,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这时引导学生实践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等实践到一定时机时,转入下一步。)

② 交流反馈

③ 形成性质

(说明:通过“做一做”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直观的推理,获得新知,并学会初步说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点评,并用课件总结各种可能。)

④ 作图验证

⑤ 再试一试(说明:既使得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三角形,又让学生在作图中更加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也为下面三角形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3、继续实践,继续发现: ① 再动一动手

(说明:通过“再动一动手”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 得出性质

通过展示教具三角形与四边形。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感性认识。课件演示

(说明:展示教具,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课件,带领同学们到生活实践中的去寻找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同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图形之美。)

4、重点内容,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困难在哪里,这就为后面教师讲解提供信息,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

5、针对困惑,教师讲解:

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尝试题进行点评。

(说明: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教师讲解的火候已到。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学重点和难点地方进行讲解。这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步。在“想一想”这一题的启发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6、会学数学,学会小结

在课堂小结前,问一问同学: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后,返回到本节课的开始,让同学讨论姚明步幅有多大的问题。

(说明:通过小结,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时学生已经能很轻松得回答姚明的步幅到底有多大了。)

7、推荐创新,布置作业

计算机课与信息技术课的区别 篇6

在于观念的不同

与从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从1982年起开始起步,所教内容教编程,到教工具软件,再到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出现,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篇7

借用专家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定义, 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整合的过程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二、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结构是极大的冲击。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面对真实的问题, 参与逼真的实践;学习任务应该是抛锚式的, 新知识的学习应当是情境化;学习不是孤立的活动环境中而是在共同体活动中发生的;使用认知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认知能力的扩大和增强。

2) 教师有意义的知识传递-教师主导下地自主探究, 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结构模式, 这种新型教学观念强调“有意义的传递和教师主导下的自主探究相结合”为标志的教与学活动———这种观念要求教师的的讲授是符合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要求的“有意义传递”;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也是有具体要求的, 并非完全放手让让学生自学, 而是在教师的设计、引导、启发下的自主学习, 即“教师主导下的探究”。

3)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的内容要进行合理的研究和设计。该理论支持“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整合与具体课程时, 不能仅仅将各种信息资源设计为辅助教师讲授的各种多媒体的教学工具, 同时在应用这些信息资源时还要试着将他们设计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小组协作交流学习工具。

三、中职学生特征分析

(一) 学生的基本特征

中职学生活泼爱动, 喜欢电脑和网络。喜欢生动直观的课堂教学, 但同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有习得性无助感, 没有机会表现和发掘自己的潜能,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

(二) 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脑和网络正改变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在计算机基础课学习中, 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计算机办公应用软件的重要性。学生好学远比教师好教来得更为重要。

(三) 学生目前具备的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 具备简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但有遗忘, 学生个体差异, 共同学习和生活, 他们相互了解对方, 在课堂学习中具备了小组协作的能力, 个别优秀的学生能初步形成自己的学习“小团队”, 有成就感。

四、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的具体实践

在今天职业中学的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中, 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做了如下实践。

依据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 中职学生特征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元素, 创设一种“有意义传递—主导下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生必修的信息技术课, 其课程本身就是科学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更能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的魅力, 从而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同时该课程内容知识更新快, 操作性强, 传统封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只能使学生学会单一的软件的使用, 不适用快速更新的计算机知识的掌握, 对于该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的学习,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数制转换部分内容的学习中, 该内容抽象难懂, 将Win XP中的画图和计算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该部分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信息化教学资源如雨后春笋般种类繁多, 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两大类。多媒体课件首先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在课首、课中或课尾通过情境创设达到预期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其次对于该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原理、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不容易讲解清楚又不便进行示范的重点、难点内容,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效果及一些实时互动的功能, 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 学习效果也明显提升。网络课程通常指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 比如开发的教学软件, 针对于模块教学的学习网站等, 在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具有三重交互、网络资源共享、小组和生生之间的协作及学生自主自愿等基本特征。本课程中设计的超媒体学习网站就是网络课程的典型应用。因此对于课程中我们使用何种信息技术, 就要求我们学会“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实际问题, 不同的具体情况能运用不同技术去解决”。3) 因此我们今天的计算机基础课堂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混合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 使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学习兴趣激活背景知识, 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非任意实质性联系。创设学习情境, 设计符合学生特征, 在学生最邻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任务,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lanstar教学软件中屏幕广播进行讲解示范, 实现教师有意义的知识传递。屏幕转播功能即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即时反馈演示,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消息发送和作业传送功能有效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即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学软件即时传送填写的学习效果自评表, 填写学习平台上学习评价表, 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教师通过反馈表更好的反思学习环境的质量和效力, 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进步。

为学生设计开发超媒体学习网站内容包括了课堂教学所用资源, 也包括了供学生扩展性学习的网络资源, 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课堂, 就是要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创设教师主导下地自主探究, 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教的轻松有序, 学生学的高兴高效, 并未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是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利器, 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实践, 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摘要:21世纪,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重视并努力去实践。本人就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课程本身的特点及中职学生的特征、整合中的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应用、相关软件及工具的运用做了浅显的论述, 今天的计算机基础课堂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混合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程模式;教师发展

一、教师研习、准确定位,崇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教师应加强研习,认识到大多数的学校处于信息技术设施不足和缺乏状态,考虑到社会和教师、学生家庭拥有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教师应明确,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学习,准确定位,熟悉信息技术应用,熟练解决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教与学问题。

二、教师树立课程目标,追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促进人的发展,完成课程任务,发挥课程的社会、经济等功能。教师可以树立课程目标,从以下两方面追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

1.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是实体,而技术是载体,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媒体工具而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课程内容可通过恰当技术手段的组织和管理,发挥整体教育效果。课程内容与技术手段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形成功能完整、表现力强的整体。

2.加强课程评价的整合

评价是保证整合进行的关键环节,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和实施结束后的评价。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主体性是课程评价的出发点。“以人为本”要求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我们评价一堂课要重点评价课堂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关键要看兩点:

(1)适应社会的要求。结合时代特点,评价中要体现今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评价要重点体现人本的特色,以人出发进行评价,回归到人的要求上。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潜力,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三、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基本原则,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就是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几个基本要求。

1.教师要加强任务驱动,促进教学进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知工具”,优化学生学习

在课程整合中,教师要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授业要做到能力和知识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要起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精化教学结构

课程整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它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讲求个别化和协作学习相统一,营造和谐课堂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我们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后,可整合不同任务来实现,每位学生也可采用不同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

教师采用个别化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异的教学。教师要教育人们协同工作,让多个学生能对问题发表不同观点,并综合评价,协作完成,这为网络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推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能力目标一致,都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它可分为三种基本的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生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境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信息技术教师应追求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以实现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共同进步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其次,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了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信息技术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学习工具,进而作用于学习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来看,它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的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教师发展追求高标准、高境界,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和发展是阶段性的。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怎么做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学生会经历:挣扎阶段,学生心理上抵制技术,处于心理挣扎阶段,被技术问题所困扰;掌握阶段,学生学会了策略,提高了技术能力,对新的课堂结构和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产生了兴趣和感情;创新阶段,技术整合到学习活动中,带动了学习,学习环境也改进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知识,更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接受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逐渐带动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在其他领域不断发挥作用;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实施课程整合,不能仅懂得信息技术一门学科,需要既专又博,对其他学科也有所了解,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为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带来新的教学模式,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随机应变和因势利导,善于处理“突发”的情况,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特灵活;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理解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和评价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发挥自身的科学魅力,以达到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总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能够用作绩效工具以及评价工具。这种工具的应用,使原本難以实现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并产生用其他手段难以得到的效果。

为了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用参与方式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让教师自己动手进行用于整合的教学设计,并利用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和评价,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之后还要适时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整合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2(8).

[2]师书恩.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4).

[3]王鹏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2).

[4]钟和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4).

[5]王静,李葆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国电化教育,2003(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篇9

基于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

本文探讨通过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习得的`研究性学习思维方法整合的手段或途径,来进行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

作 者:梁松鹤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整合 任务型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篇10

只是辅助,缺乏对整体教学的考虑

强调事例、融入。强调从教学整体考虑

信息技术的作用

辅助的工具或者媒体

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范畴

范畴较小

范畴较大,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的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学习

实施

对老师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整体能力要求不高

实施较难,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菜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件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及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上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年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许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等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同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认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浇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8)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3)

[3]秦力,网络环境下卜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02,(6)

[4]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2,(9)

[5]杨光辉。发辉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 2002(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篇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环境 整合模式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所需要的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在线网络教学互动环境以及提供丰富的辅助教学资源。通过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管理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种类型的制作手段和工具,实现网络辅助教学。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传播和运用,有利于创设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四种要素的理想学习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中“三个中心”的改变

在教学调控中打破了“课堂为中心”,在网络环境下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学习环境,即打破教学形式环节的界限,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进行远程学习和协作学习,使教学灵活化。教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引导、调控,帮助学生学习,起到了辅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在信息的反馈调控中,打破了“教师为中心”,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有效地发现、收集、获取、处理和创造信息的同时,注意畅通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强化正确的知识,调节思维方式,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准确有效。教学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教学任务设置所采取的步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把具体学科的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融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般地可按提出问题、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交流讨论、巩固创新和评价提高等环节进行设计。

1.提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

2.以模块的形式分析、分解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完成任务。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以学生的具体操作为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间适度的交流。当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应该进行引导。对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统一示范。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控制教学进度。

4.交流讨论。在现代学习中,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教师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对典型的实例进行点评,还可以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开阔思路。

5.巩固创新。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后得到启发,做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用时提高创作水平。

6.评价改进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步伐的催化剂。不管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课后以自评为主,与互评、他评相结合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利与弊,实现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各环节、各要素加以改进,这样的氛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教师的内动力。

只有当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从外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能适应当前提出的终身教育,才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效的。

(作者单位:河北承德围场县第四小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篇12

1 二者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的探索。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经过整理、组合, 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实现教、学、做合一, 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变课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就要把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教教材”的教学, 常常把目标单一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最大的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就会引发其好奇心, 而好奇心是推动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动力。化繁为简, 突出教学重点;化难为易, 突破教学难点是大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巧妙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 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

3.1 教学资源的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智能性得到不断地增强, 它是人脑的延伸, 甚至可以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 所以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储存部分教学内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筛选和梳理网上的有关信息;二是发掘、整合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并完善教学资源, 电子教案库, 电子讲稿库, 题库, 图片库、视频演示库、操作演示库、精品课程授课库、疑难讲解库、实验视频指导库、作业解答库、应用案例库、参考资料库等。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 编写适合本学校本专业的PPT文稿或其他多媒体课件, 丰富教学信息, 使教学资源丰富、结构清晰;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寻资料, 通过电子邮件、微博、微信、飞信或bbs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方式来完成学业。

3.2 搭建网络互动平台,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采用网络教学方式, 结合互联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 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自制的教学网络课件, 同时也从网上找寻些有代表性的教程, 链接到自己的教学网站当中, 扩大学生的学习面。同时, 利用网络优势, 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使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给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 组内同学之间要分配好各自的任务, 共同进行查阅。

3.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 以扩大学生探索知识的视野,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要注意设置认知冲突,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 其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让学生逐渐进入主体角色, 能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4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次整合的方法

课程建设者使用不同的技术、对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有着不同的整合方法, 需要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去探索。一是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二是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三是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四是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五是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模式。这五条原则对于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比其他学科更有操作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在提高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 还有利于学生的全体发展。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而代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 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学校要积极建设诸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或局域网等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硬件环境;教师要依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 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不断提高自身要求, 和学生共同进步, 使“好学生”、“中等生”和所谓的“差生”, 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课程建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需要加大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力度, 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吕传英.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J].科技信息, 2010 (1) :25-28.

[2]陶菊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等数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5) :89-90.

[3]谢幼如, 姜淑杰, 张艳红.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J].中国远距离教育, 2008 (1) :44-48.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5) :43-48.

[5]王胜利.高校校本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其管理机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3 (6) .

上一篇:普罗米修斯教案上海下一篇:房产置业与客户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