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意义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一国际劳动节意义(精选8篇)

五一国际劳动节意义 篇1

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者是一切文明和财富的创造者,劳动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总结了体力劳动的经验,体力劳动者实现了脑力劳动者的设想。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意义,应该让人民认识到这一点。尤其脑力劳动者更应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

历史上,体力劳动者【即无产者】用生命和鲜血与脑力劳动者【即资产占有者】的斗争的意义,两者不应该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人类的私欲制造了无数的矛盾,结下了穷与福的恩怨,如今,脑力劳动者【即资产占有者】应该为体力劳动者【即无产者】服务,体力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应与大家共享。两者是一个整体,离开谁都无法发展人类文明。劳动的光荣在于科学的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根本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结果。

每年五一节是劳动者的节日,五一节不是那些靠掠夺劳动者的智慧和物质财富而发家的强盗的节日。

引用雨后彩虹只一瞬 的(转)“五一节”到底是谁的节日?

众所周知,“五一节”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节日。1886年5月1日在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斗争,尤其是芝加哥城的无产阶级不怕流血牺牲的斗争,使资产阶级做出了重大让步,被迫承认了八小时工作制。这次伟大斗争得到国际无产阶级和伟大导师恩格斯的支持,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正式决定每年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

由此可知,“五·一”本是产业工人的节日。但随着社会发展,“劳动者”概念逐渐泛化,为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初衷也渐渐被遮蔽,“五·一”成了“全民共享的假日”。早些年是法定一天,串休一天,其间还少不了半天乃至一天由官方举办的政治活动。

六、七十年代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五·一”必张灯结彩,全体人民向领导阶级致敬。等到后来设了双休日,劳动者的节日改为放大假,一些对经济效益敏感的头脑希望用它来拉动gdp,让劳动节变成了黄金周。从今年起,又改为短假日。然而不管怎么改,都

全然忘却了劳动节的本来意义,有多少人还记得122年前芝加哥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而举行的大罢工?

“五·一”到底是谁的节日?如果说是工人阶级的,那么显然不合适。试问,当今还有多少人在正式的国有企业上班?更多的产业工人集中在发达地区,而这些人绝大部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五一节不属于他们。他们的根在农村,只有春节才属于他们。

“五·一”也不属于正在上班的一线工人。试问,谁给在矿井里、车床边、织机旁、流水线上机械地重复着相同动作的工人放假呢?——即使有人给他们放假,以他们尚未鼓起的口袋,能挑着沉重的生活担子去潇洒休假吗?“五·一”更不属于失业人员。因为他们连劳动的权利都几尽失去。当他们在劳动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时,一声国企改制,老总们趁机侵吞了国企,把主人们赶出了国有企业。当他们准备再就业时,却被告知“年纪大了”,而被新兴产业拒之门外;而那些新兴资本家们为了降低成本,更是毫不留情的拒绝下岗职工,宁可要更廉价的失地农民。当他们拿着可怜的积蓄准备自谋生路时,高昂的创业门坎让他们难以超过。有实在难以维持生存的失业者想下乡种地时,他们又发现土地被国家征用了,征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现在,连农民自己的土地都不够用,哪有土地给下岗职工„„

“五·一”,更不属于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因为很多农民还很穷困,播种成了劳动节的重要日子,过了这个季节,他们就没有收获的那一天。“五·一”只能成了白领的节日、金领的节日、小老板的节日、大老板的节日、大小官员的节日;成了在校学生的节日、旅游公司老板数钱的节日,甚至成了小偷收获的节日、骗子大行其道的节日、抢劫犯数钱的节日。

事实上,当前的贫富悬殊,已让我国从业者的心理失衡度不断攀升,劳动最光荣成为一个暂时还不能丢掉的口号。一项上海的调查显示,当代青年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因为,在人们眼里,工人成了干体力活的代名词,不乐意

谁给他贴上一个劳动者的标签。即便是劳动模范,也有被人揶揄为卖力气的傻帽。这是社会的真实,现实的残酷。

五一国际劳动节意义 篇2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并不是我国所独有的国情。在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国家, 也存在着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统一、区域差距明显的状况。国外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和理论以及实践都不乏成功的先例。“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借鉴国外成熟的区域政策对我国当前的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区域发展比较

最早提出区域经济政策并实施的是英国政府。早在20世纪20年代, 英国政府就认识到了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于20世纪20年代末, 开始着手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政策。英国之后,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也加快了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促进落后地区快速发展。在20世纪末, 基本完成了均衡区域差距的任务。

(一) 美国的发展经验。

美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37万平方公里, 幅员辽阔, 地理地貌、自然气候差异明显。早期的资本主义登陆北美大陆是在大西洋一侧, 也就是美国的东海岸, 主要是在波士顿、纽约一带。美国的东北部由于先天的优势, 经济发展起步早, 发展水平比较高, 至今仍是美国经济的中心地。而广大的西部地区, 在美国的建国初期, 实际上是一片荒漠地区。美国中部的沙漠和严重的交通闭塞, 使得在这一时期美国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联系非常少, 东、西的发展差距也就越来越大。19世纪下半叶, 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 以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北方获胜而告终, 此时的美国, 北方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优于南部地区。至此, 总体上美国的经济重心位于经济发达的东北部和五大湖区, 地域广大的西部和南部地区处于落后地位。

很快, 美国政府就意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 为了缓解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区域发展政策, 大力开发后进地区。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有:

1、建立直属于总统府的中央联邦开发机构, 协调中央与州之间的关系。

联邦政府制定政策, 建立中央结构, 提高政策的执行行政级别, 统一实施各州之间的政策实施。制定多种财政补贴和法案, 提供最大范围和深度的政策支持, 提供完善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 逐步缩小在基本公共服务上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此外, 通过立法的形式, 确保中央开发机构的行政地位, 确保落后地区享受优惠政策的法律地位, 在法律层面给予国家宏观政策的地位。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使落后地区能够获得持续的支持。

2、通过税制差别和转移支付制度, 支持后进地区的发展。

通过财税制度, 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税制。对北部发达地区多征税, 把增量部分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转给落后的地区;对落后地区, 则是少征税, 更多地将税收留在落后地区。通过税收制度“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培育落后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和良性循环发展机制。随着落后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一总体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所调整, 减小了南北税负差异。

除了税收制度, 联邦政府还通过大量的转移支付对于后进地区予以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政府通过大量的军事拨款和军事项目的建设, 支持西部沿海一带制造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美国很多的尖端军事装备制造业、军事基地、航空航天中心等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

3、建立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

在国家层面, 有计划地划定功能清晰的经济开发区, 打破地方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 消除了各地方之间的隔阂, 实现跨行政区域开发工作的协调进行。

4、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大力投资。

通过修建铁路和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使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随着航空客运的大力发展, 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地理上的距离被进一步缩小。要素的便捷流动, 人才的大规模交流, 很好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政府很重视信息网络建设, 使各地区均能享受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科技等信息, 为一些落后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及时掌握市场、科技信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后来居上创造了条件。

(二) 德国的经验。

德国原本并不存在特别大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但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德国已经是一片废墟, 在经过战后最初几年的恢复之后, 原有的比较均衡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被打破, 主要形成了北部老工业区、东部边境区、中部农村地区等落后地区。为了缓解地区之间的差异, 德国政府开始着手制定区域政策。德国的区域政策发展和政策目标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淤1951耀1958年消除战争损失与促进东部边境地区的发展;

于1959耀1968年促进结构薄弱地区包括农村中心地和北方经济萧条的老工业区的增长潜能;

盂1969耀1989年以“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为工具,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榆1990年至今, 东、西德统一后, 东部成为统一后的严重落后地区, 促进重点即转向东部地区, 同时兼顾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上, 德国的做法主要有:

1、划定联邦和州联合管理的促进地区, 统一协调联邦和州之间的责任、事权。

为履行既定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 联邦和州制定一项共同的框架计划。该计划每四年制定一次, 在全联邦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分促进地区;确定促进目标;制定统一的促进规则以及统筹安排区域发展各项措施的实施等。

2、应用财政平衡政策及财政补贴, 改善区域经济结构。

德国区域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就是应用财政手段, 通过实施财政收入平衡法及财政补贴促使国民经济活动的空间均衡。德国政府允许各州之间的人均收入可以有10%的差距, 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州, 要拨出部分收入给低收入的州;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州有得到财政补贴的权力。

德国财政平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横向财政平衡, 目标是使各州人均税收平衡化, 努力缩小各州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主要是采取法人税的分配、税款转移和联邦特别拨款, 促使各州人均税收均等化。通过法人税分配, 可使财政弱州达到各州平均财力的92%;通过税款转移, 可使穷州人均财政收入达到全国人均的95%;最后不足部分由联邦财政提供, 称为特别拨款;二是纵向财政平衡, 指州与乡镇之间的财政平衡, 做法与横向财政平衡类似。

3、扶持中小企业, 提升中小企业的活动和竞争能力。

在德国, 中小企业被称为经济的脊梁, 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依据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对市场变化反应快、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保障社会稳定, 推动经济增长。但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如融资渠道窄, 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市场信息不足等。

在共同任务框架内, 德国特别重视中小企业尤其在其创业阶段, 对中小企业给予较大企业更多的补贴, 采取咨询、改善融资条件等措施加以扶持, 对非投资性活动的促进也旨在加强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日本的经验。

二战后, 日本作为一个挑起侵略战争的战败国家, 在战争经济主导下的生产秩序和对外经济贸易全面破坏, 工业滑坡, 粮食紧缺, 600多万军人复员和海外侨民归国面临着就业危机。因此, 日本试图加快开发那些国土资源利用潜力大的地区来解决上述问题, 其结果自然也就缓解了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日本的区域规划同德国的相似, 也是分阶段地制定和实施,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0年, 提出低度开发地区工业开发构想, 鼓励东京、大阪地区的工业企业迁往北海道、东北及日本海一侧等落后地区;第二阶段:1970年, 调整发展战略, 把基础设施、工业、环保、交通等因素糅合在一起综合发展。在工业重新分配时, 注重把高新技术产业设立在落后地区;第三阶段:1980年至今, 开发政策由单纯重视生产向生产和生活并重转变, 提出“生活圈”概念。在具体的政策实施时, 日本的做法主要有:

1、通过立法的形式, 保障国家重大财政项目的可持续性。

日本是一个法制完备的国家, 先立法、计划与立法相结合是日本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之一。

2、公共财政金融支持与国家开发计划。

为落后地区开发发行特别公债。主要用于为落后地区筹建道路建设、渔港建设、住宅建设、医疗设施、老人儿童福利设施、通讯设施以及振兴地方传统产业所用资金。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文教、医疗、福利设施加强投资, 改善文化生活环境。

3、建立中央级别的协调管理部门, 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

日本是政府干预型的市场经济国家, 在总理府内设立了三个开发厅原北海道开发厅、冲绳开发厅、国土开发厅。负责制定开发计划、政策和措施, 对开发工作给予行政上的指导。

4、突出地方特色, 均衡各地公共服务。

发展特色经济,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日本根据落后地区的特点, 在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注重发挥地方优势, 为了振兴落后地区教育, 日本制定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振兴落后地区特别措施法》等法规, 对教职员发放教育津贴, 补助教育。

三、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国外的经验对我国当前区域规划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我们尽快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失衡状况, 有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区域规划的顺利实施。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一) 统筹管理中央财政支出, 助力各地区经济发展。

国外政府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时, 通常都会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 以此来统一领导和协调地区的发展。在我国, 各相关部门虽各有一定的资源, 但却没有一个协调区域政策行动的机构。另外, 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有法治保障和稳定的法制环境, 政府必须提供有效的制度供应。但是,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政策制度基础。虽有许多中央部门涉及地方的援助, 但几乎无一部门拥有立法意义上的区域政策资源。因此, 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 我国应该设立国家级有权威的区域经济领导机构,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并通过法律制度建设, 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责范围, 保障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的出台和顺利实施。

(二) 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 保证国家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开发难度大, 时间周期长, 再加上我国经济实力有限, 因此西部大开发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西部客观实际, 因力、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分阶段开发目标, 适时转换和扎实推进, 注重开发的实效。

(三) 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灵活使用财政支出方式。

很多国家政府对于本国不发达地区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倾斜, 体现了援助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但是, 我国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绝大多数采取的是自主方式而非自动方式, 而且除扶贫政策外尚缺少针对其他问题的政策。我们应该继续完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并对区域政策工具灵活组合。笔者认为, 可以以年度财政预算、五年计划等方式, 使政府投资的区域倾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统一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增加对不发达地区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补助;深化税制改革, 建立起具有区域调节功能的税收体制, 完善中央与地方分税制, 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在统筹区域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设立国家区域共同发展基金, 对问题区域实行支持性政策, 等等。

(四) 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支出, 为国家的开发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人力资源的开发既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注重人力资本投资, 实施灵活的人才约束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应通过东西部企业合作和引进外资等方式, 实现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吸引人才落户西部。同时, 实施职工培训计划, 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国外经验告诉我们, 借助高科技发展的浪潮, 在有条件的地区兴建科学技术中心, 可以为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构建新的增长极。西安、成都、兰州、沈阳、武汉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大企业集结的省会、中心城市, 要发挥其经济基础与投资环境较好, 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 使其成为高科技研究与生产的基地, 依托科技进步, 实现跳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倩.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基于财政竞争视角[D].云南财经大学, 2013.6.

[2]张霄, 刘京焕.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研究的新进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1.

[3]李博.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为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20.

高中阶段开设国际课程的现实意义 篇3

【摘 要】文章首先针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展开了分析,而后进一步就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 国际 课程

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诸多领域都呈现出了显著的全球化特征,教育的全球化一样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对于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都有所震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将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将来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毋庸置疑,在当前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总体环境之下,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想也必然会面对同样的开放态度,才能获取到不断前进的生命力。

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而言,国际化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当属高中阶段。如果说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走上岗位之后的生存能力培养,那么高中阶段教育的国际化,对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更为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方式和形式,以及更加深入的实现文化的全球融合并且推动教育的深入发展都必然会有着极大的帮助。

从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规律看,在当前文化融合的新时代中,教育事业必须要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积极吸收更为广泛的思想才能切实实现我国教育事业自身的前进和繁荣。这个开放的态度不单纯是高校的职责,更加应当是基础教育的职责,必须明确这个开放的态度应当是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整体作为目标的,而不单纯是服务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个群体的学生,也不是单纯是加重教育体系中外语课程的比重,而是需要通过文化的融合来实现打造我国教育事业前进推动力量的目标。

从学生本身的发展角度看,只有以一种更为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积极吸收中外文化,才能够实现自身素质的有效提升,而这个目标也只有通过教育本身的国际化才能实现。对于高中阶段教育的国际化而言,其意义并不在于为学生打造一个综合性背景,提供更为宽泛的知识帮助其申请国外大学的就读机会,而应当重点关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基于中西方差异化文化之上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法。这不仅仅需要学生能够认可和传承我国国学文化,更需要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西方以竞争作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并且汲取其积极精神。

二、高中阶段国际课程的开设注意事项分析

我国沿海地区以及一线大城市中,高中阶段的教学环境下国际课程以及专门的国际班纷纷涌现,而在内陆地区,此种课程的开设相对较为少见,仍然以集中性试点作为主要形式。综合河北省当前的教学工作展开状况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河北省的这种发展阶段,决定了其在开设高中阶段国际课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作为最终的服务对象

开展国际课程,或者是单纯的在高中教学阶段将教学活动的内容增加国际化的成分,都只是教育体系国际化的表象,最为重要的主旨目标仍然需要归根到对学生的服务方面。我国的教学大纲一度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接班人作为主要的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后经过不断反思,教学大纲逐步将教育的目标方向转移到服务学生的方面,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作为主要目标,而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互统一协调,形成持续发展的态度。对于教育国际化而言,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应当以服务学生作为主旨,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眼界和素质作为衡量准绳。必须注意将教育国际化视为服务教育体系的态度和做法,不能将对于西方文化和英语的引入当做是对于我国教育的建设。我国教育建设是否成功以及应当如何建设的问题,只能通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利来衡量,即便是加强英语的教学地位确实能够起到推动教育发展的作用,也只能通过学生需求的满足来体现和衡量。

2.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不放松

教育的国际化,是我国教育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身进行再建设的过程,在高中阶段而言,就是通过开设必要的国际课程来实现。这种教学形式本身是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将更多的国际化的思想引入到中国的教学环境中来,帮助学生了解和融合到国际化环境中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思想和操作上的偏颇。应当注重不要将国际化课程本身视为高中教学课程的一种固定形式,而应当关注引入的内容是否符合我国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必须杜绝出现可能存在的崇洋思想。而从学生角度看,国际课程的开设,必然为学生打开了一条更为直接的通向国外高等学府的路,这对于学生更为理智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方式必然大有帮助,但是同时也必须明确国外的高等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形式,与我国高等教育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对于此类问题的防范,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教育,必须明确我国的教育,即便是开放的、具备国际化思想的教育,也仍然是并且只能是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

三、结论

当前全球化的趋势,决定了各国教育均会受到冲击,因此只有以开放的态度展开发展,积极汲取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才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五一劳动节的意义及由来 篇4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

劳动节为啥改成5天

一:促进消费

每个假期一般都是我国居民消费比较旺盛的季节,大家外出旅游、购物、消费都是非常旺盛的,所以为了刺激内需,提高大家消费的积极性,我国增加了很多节假日。而五一刚好是春季,不论是天气还是景色都比较宜人,外出旅游的人比较多,这时候多放两天假,可以促使大家外出旅游,甚至是长途旅游,这对于带动全国消费市场的增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放松休闲

劳动节改5天,以民生保障的角度来看,有利于人们放松休闲、缓解工作压力。这我国几个“小长假”分别处在春季和秋季,相对分散并均匀分布的“小长假”能够让更多人有更多机会踏青远足,或结伴郊游,或休闲娱乐,或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或观看电影、戏剧等等,从而丰富生活内容,缓解工作压力。

三:分散客流

五一劳动节以前是放7天假的,但后来我国把五一劳动节当中的两个法定假日分到中秋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去,所以五一假期就变成三天了。我国实行小长假,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分散客流,但因为假期只有三天,分散客流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因为只有三天时间,很多人都是在附近旅游,而不是到长途旅游。结果导致在每年的十一以及春节的时候,人员都集中长途旅行,导致客流量非常多,每年到十一很多景点都挤爆。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人都呼吁恢复五一7天长假,但假如真的恢复五一7天长假了,对应的其他小长假就有可能取消。

所以为了增加五一休息时间,同时又保留现有的休假制度,让其他小长假也能够存在,我国就推出了另一种休假制度,那就是增加调休时间,从而增加五一长假的放假时间。五一长假三天变成五天之后,大家出游的时间就增加了,这有利于分散客流,减缓十一的客流压力。

劳动节去哪里旅游好

湖南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

凤凰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石板小街,古代城楼,明清古院;城外沱江蜿蜒,河水凤凰城清冽,浆声舟影,山歌互答,好一派宁静安祥的小城风光。

厦门鼓浪屿

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岛西南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层叠错落的彩色房子,欧陆式的百年古宅,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斑斑驳驳的小巷街道,树木苍翠,繁花似锦的岛上环境,实在令人着迷。

鼓浪屿还是有名的“音乐之岛”,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的珍贵乐器当然不可错过观赏,还可以前往海天堂听木偶戏,南音音乐厅每晚也有免费的表演。在这里,和三五知己谈天说地,感受琴声在风中飞舞扬,喝一口温热拿铁,便让人浅醉在鼓浪屿的璀璨夜景里。

江西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正是婺源四月五月份(农历四月份)时候的写照。青山碧水的柔美,高达82%的森林覆盖率,高负离子的天然氧吧。

另外,江西婺源作为绿茶之乡“绿丛遍山野,户户有香茶”,是中国着名的绿茶产区。唐代着名茶叶专家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婺源李坑景区内可以入住,观赏夜景。

陕西西安

“长安自古帝王都”,中国最古老、最有历史韵味的城市非西安莫属,五一劳动节假期,来这里感受古城当年的王城气概,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西安最有名的景点,当属兵马俑和华清池。兵马俑地处西安市以东30余公里的骊山北麓,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华清池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着称的中国古代离宫。

劳动的意义作文 篇5

何为劳动呢?奋斗在一线,为人们的健康做努力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在劳动。一周内平地而起的火神山医院,是靠人们顶着寒风与春节不能回家的失望,靠双手建筑起来的,他们是在劳动。而如今坐在教室中的`我们,奋笔疾书,这,也是在劳动。我们如今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城市的繁华,生活的祥和,都是无数劳动者靠双手,靠努力而得来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有梦就别怕痛。劳动需要我们有决心,倘若一件事,只坚持几天就放弃了,那到最后一定什么都完成不了。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是豁出去的决心。我们要做的是“驽马”和无爪牙之力的“蚯蚓”,真正切实做到功在不舍。而不是做用心躁也的“螃蟹”。

做事光有决心,也是在做无用功。我们必须学会劳动的方法,一条曲折的路和一条平整的路,相信大部分人所选都是后者。同一件事,没有人会喜欢事倍功半,只有真正找到了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

劳动的意义作文 篇6

我和妹妹打上一盆水,拿上抹布,刷子,洗衣粉去刷门,很快门被我刷的亮晶晶的`,但是,门上有一块墨迹,怎么擦也擦不干净,于是,我拿上刷子边刷边唱起了歌:我左刷,右刷,上刷,下刷,刷子半天还是刷不干净……我越刷越黑,最后我站着发起了呆,这时我脑海里浮现了老师常对我们说的话:做事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可不能半途而废啊。我想到这,拿起刷子刷起来,干净啦!我干完客厅的活,就心满意足地观看自己的“战果”,看着看着,我叫起来:我还没有打扫厨房和卫生间,妈妈就要回来了,我飞快地干起了活,边拖边扫,终于,厨房打扫完了,我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卫生间,手忙脚乱的干起了活,完工了,妈妈也回来了,看到整齐干净的家,欣慰地笑了。

这次的劳动真有意义,意义在于我有很大的收获,我知道了,干活虽然又苦又累,但这会使家务成为世上最伟大的劳动。

★ 劳动的意义作文

★ 劳动的意义优秀作文

★ 劳动的意义的叙事作文

★ 小学作文:劳动的意义

★ 劳动的意义小学作文

★ 劳动的意义作文600字

★ 劳动的意义演讲稿

★ 生命的意义高三作文范本

★ 高三写生命的意义作文800字

《劳动合同法》的经济意义及实践 篇7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经济意义,建筑行业,人力资源实践

一、《劳动合同法》的经济意义

《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初, 正值美国次贷风暴引发世界金融危机, 中国东南沿海众多出口企业受到严重波及甚至倒闭破产。在这种情况下, 国内不少学者矛头直指认为《劳动合同法》, 认为该法导致了员工成本上升、企业竞争力下降、产生破产后果, 是“恶法”。香港经济学教授张五常就认为“新劳动法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致命伤”。

判别法律良恶应该看它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所谓良法, 就是能“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法律, 反之才是恶法。

不可否认, 《劳动合同法》关于合同期限、裁员补偿、工龄计算等方面的一些条款, 使得用人单位用人成本明显增加。而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效益下降, 出现减产停产甚至破产, 用人单位被迫减薪裁员, 降低用人成本。《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增加用人成本与金融危机迫使企业降低用人成本的矛盾, 使得《劳动合同法》实施不久就面临挑战。

《劳动合同法》出台尽管会造成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导致中国的出口受到影响, 但是, 《劳动合同法》将把被侵占的属于员工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还给员工, 十分有助于拉动内需, 提高消费水平, 可以使中国的三驾马车 (出口、投资、消费) 高速可持续的发展。中国不仅有世界上最多的劳动者, 同时也有世界上最多的消费者, 必然会逐渐转型到内需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全企业社会保险, 对劳动者的付出给予更加公平稳定的回报, 会使他们的消费更积极、更大胆, 从而创造更多的需求和更大的市场, 这有助于打破消费不足-依赖出口-低价竞销-利润低下-劳动收入增长缓慢-消费不足的恶性循环, 更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二、《劳动合同法》在建筑企业的经济实践

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 用工形式多样, 工作特点突出。研究《劳动合同法》在建筑企业的适用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度影响, 在法律层面和社会层面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劳动合同法》已实施三年, 是不是“恶法”就由实践来证明吧。

(一) 《劳动合同法》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相比, 除在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因为劳动者本人原因不续签合同而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补偿金这一点外, 并没有提高劳动基准, 只是明确了试用期成本, 提高了违法责任, 企业直接增加的用工成本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建筑企业而言, 《劳动合同法》大幅提高的企业用工成本主要来自于“间接成本”和“违法成本”。

间接成本包括缴纳社会保险、支付加班工资, 相关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方面的达标投入成本。

社会保险作为劳动合同必备条款, 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本来应该是用人单位必须付出的成本。由于此前建筑行业一般只为固定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对于临时用工一般不缴纳, 《劳动合同法》导致企业为这类人员的社会保险支出增加, 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由于国家现行保险制度的不配套, 对大多数农村户籍劳动力而言, 规范企业缴纳社会保险义务并没有使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如社会保险, 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能有效流转、对接, 导致农民工参保后又退保;又如失业保险金的支付也需要在当地劳动部门登记失业才能享受, 而登记失业目前也是针对本地户籍劳动力建立的一种制度, 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能从失业保险制度中得到的救助非常有限。这一规定目前来看是超前的, 将农民工纳入城乡保障体系目前来看还有一定难度, 这也是《劳动合同法》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但是随着城乡统筹、保险流转制度的完善, 这一制度必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劳动合同法》对于那些经常加班又未支付加班费的而言, 必须支付的加班费用成为其人工成本增加的一个重要方面, 支付加班工资增加使用成本。

这一问题,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 由于施工季节、工期等原因, 导致员工正常的双休日或法定节假日仍需工作;或者因工程项目的施工会产生环境污染, 如声音、灰尘、石渣等, 必须在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的情况下施工, 导致员工不能按正常的工作时间工作;又如工程项目的施工可能需要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的配合, 导致工作时间不得由自己确定。由于工作时间的不固定, 其超时加班往往是“用人单位安排”, 必须支付的加班工资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还有就是企业的“违法成本”, 违法成本的提高在于违法责任的加大。建筑行业存在的违法用工方式一般有: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用人单位任意罚款;工作时间长且没有加班费;缺乏必需的职业培训;对安全疏于管理, 缺乏安全防护用品, 不执行安全守则;社会保险缺失, 工伤赔付艰难。《劳动合同法》的出台, 大大增加了违法用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如不订合同、应订而不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要支付两倍工资, 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要支付赔偿金。

由于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而且利润率较低, 所以《劳动合同法》的影响要大于其他经济体类型的企业。但需要注意的是, 目前国内建筑产品的生产成本中, 建筑材料的成本占到总成本的60%-70%, 人工费虽然是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其占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比重仍然很低, 较发达国家可达50%以上的人工费比重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尽管《劳动合同法》导致了人力成本的上升, 但对于合法用工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 影响不算太大。

(二)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约定违约条款的范围仅限于两种情况, 并制定了违约金的赔偿计算标准。对违约金条款的限制有利于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以往用违约金留人的方法。另外, 《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相比, 增加了无须通知立即解除, 使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所受限制更少。

限制设定违约金条款, 特别是使建筑行业工程技术人员解除合同成本更低。保护了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权, 企业不得不对员工支付相对合理的报酬才能留住员工。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 集团本部2002年-2008年的工资增长幅度为15%, 实行《劳动合同法》以来, 为了防止人才流失, 近两年来, 员工工资增长幅度达到了25%。

(三)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用人单位解雇一个人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劳动合同法》对解雇和终止劳动合同做了详细规定, 避免企业滥用权力随意解雇员工, 杜绝以往企业大量招人不满意再解雇的现象, 迫使企业招聘态度趋于谨慎, 对新招人员的挑选更加慎重、把握招聘质量更加严格, 员工必须提高自身技能本领, 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才容易找得到工作。

用人方面, 过去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形式大于内容。《劳动合同法》的出台, 有助于推动企业认真实施绩效考核。其中规定, 企业在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必须对“不能胜任”、“给予培训或调整岗位”、“仍然不能胜任”进行三次举证。企业只有认真实施绩效考核, 才能准确结论哪些员工已经培训或调整岗位了还不能胜任工作需要辞退。企业解雇前必须先给员工提供培训机会, 也有助于员工提高个人素质。

《劳动合同法》引导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以期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一般来说, 劳动者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的时间越长, 对该单位的贡献也越大。《劳动合同法》设计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新规则, 可以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较稳定长期的劳动关系, 保证劳动者职业稳定, 保证用人单位的用人规划预期和连续性, 是一项双赢的法律制度。终身为一个企业服务的日本劳动者, 归宿感和安定感更强, 更愿意提高专业技能, 这对用人单位是非常有利的。这里要指出的是, 《劳动合同法》并没有要求用人单位一使用劳动者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而是在使用了劳动者两次固定期限或在该单位连续工作了十年后等情形才存在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问题, 用人单位在相当长的使用期间内的自主权是非常大的。无固定期限合同并非是不可解除的, 从用人单位长远来看,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运用得当, 能给用人单位带来吸引人才、激励员工, 提升凝聚力等效力, 同时可以降低企业劳动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 从在建筑企业的实施实践上来看, 《劳动合同法》并没有过多增加守法企业的人力成本, 而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促进了经济发展, 实现了劳资双赢。

劳资双方双赢主要表现就是劳动合同期限的延长。根据全国总工会2010年统计, 新签劳动合同平均期限延长。如广东省新签劳动合同期限3年左右的占60%以上;江苏省1年-3年期限劳动合同增加12.89%, 劳动合同期限在3年左右的占60%以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Z].

[2]、徐伦.罗斯福的遗产[J].环球企业家, 2009 (5) .

五一国际劳动节意义 篇8

【关键词】货币配置;国际资产配置;资产收益;汇率收益

通过资产配置的模型建立分析,国际资产的货币配置的资金主要分散存在于多个不同国家,而且每个国家的资金又经过投资,再到本国的其他资产配置组合中去。所以在国际资产配置中,国际收益率的波动变化受到各国的资产组合和各国货币的汇率两部分影响。而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经济增长处于波动浮动较大的形势中,所以分析货币配置在国际资产配置中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有效的市场模型,并从美元、人民币以及其他国家货币的贬值情况来分析其是如何对非有效市场模型进行微调所呈现的有效意义。

一、国际资产配置概述

(一)资产配置的过程实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影响下,资本国家化的程度在不断提升,全球资产配置所涉及的大类资产配置、货币配置、行业配置和证券配置都在资本配置的作用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通过国家资产所组合形成的收益比重在不断扩大,而且我国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资金分配也有差异,但这种过程有助于对投资经营的个体来降低风险,这种风险的控制几率较小。若整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就会出现所有货币资产的价值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和跌落。即使在世界各个地区,因为国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但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所建立的关系十分紧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和经济发展能力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区别,所以在资产配置上,货币可利用这种国家之间的这种区别来进行系统风险的降低和分散。国家在资产配置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把资产通过无形转化成来自其他国家的货币,并配置到对应的国际资产配置上,从而实现对货币配置的国家资产风险的分散。一般的金融资产都有自己的风险和收益率,资产之间也是具有一定的收益联系,所以其实资产配置的整个过程就是将个体风险分掉的过程,使得组合的总体风险降低到系统风险的水平。

(二)货币配置的特点

货币配置与货币本身是有很大的特点区别的,货币作为一种基本的计值标准,不等同于产生收益率的银行存款、债券、股票等资产形式。只有投资在具体某种资产上时,在该货币上的资产配置才能产生一定的期望收益率,所以如果仅仅从货币配置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期望收益,那么就只会给汇率变动带来巨大的风险。与此同时,资产配置在货币之间不会形成系统风险,因为货币的不同会在货币之间进行相互作用,形成一种价值标准,而一种货币的贬值所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另一种货币的升值效应。货币的币值变动是通过汇率的浮动变化来呈现的,而汇率的波动趋势是对整个全球国际资产配置的货币因素的最大影响因素。20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体系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变动和革新,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也处于经常性的波動中,全球资产组合中的货币配置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货币配置中汇率的发展和形成

货币配置第一要务是对汇率的分析和研究,但汇率波动曲线的根本作用力来自货币。当货币产生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得到交换应用时,人类开始离不开货币的使用,也让货币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东西。不论是货币的表现形式还是货币所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纵观这些,货币都是最不可替代的一种关键人类发展的因素。在通过把黄金作为货币流通的年代时期,国家之间的交易关系是一种较为简易而美观的活动,没有汇率的变动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量,在这种趋势下,黄金产量供不应求的问题直接让纸币最终替代了黄金的价值和流通形式。纸币是货币发展中所形成的高级形态,但它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也成为了各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权衡标志和经济危机发生的一个杠杆,甚至使不同国家的货币失去了统一的衡量基础。虽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纸币依然是把黄金作为交易流通的根本,但由于这两者之间在交易流通过程中存在的巨大冲突和矛盾,所以使得黄金和纸币之间最终必须二选一,使得黄金被淘汰,从此世界进入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汇率波动时代。

二、汇率变动对资产配置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不同的国家组合形成了一定期望收益率,这种组合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民币的汇率变动会产生一定风险的资产组合配置集合。其中根本的主要原因是无风险资产是一种普通资产,所以当所有资产都配置在中国的一年期国债上时,就没有必要承担汇率风险,因此组合的收益率风险为零。在对无风险资产进行单独配置的模型中,风险资产的边界是有效边界,而组合的有效边界是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边界所结合连成的切线,也就等于是无风险资产与一个不变的风险资产组合两者所配置起来的一种模型。

三、国际资产配置中汇率的地位

(一)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不同国家与国家之间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是通过汇率表现出来,也是通过汇率形成所有国际交易的第一价格。所以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贸易经济和投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关联,而且国家的贸易经济和投资发展也相应地反过来对汇率造成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得益于汇率的低估,才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发展,而相应的,日本由于货币升值而最终导致日本经济的打击和影响。随着剩余资本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资本的全球化流动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且以更快的速度在不断推动着各个国家与世界之间的资产联系,使得国际资本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影响力逐渐在掌握着更大的主动权。而处于核心地位的货币汇率,就是这种国际资产配置的最关键因素。资本项目的交易额早已超过贸易额,成为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二)汇率的反作用力

汇率对金融资本的流动过程会产生反作用力,从而对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即使通过非常简单的操作即可形成对汇率风险的精确对峙,但汇率的波动变化也相应地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如今当前众多投资项目都是通过对汇率的变动趋势来进行一定的评估预算,来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但是这种一方面可能会产生对货币的冲击;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对汇率波动产生良好的投机环境获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对外贸易在不断成熟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商品基本实现了自由贸易,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开始逐渐增加,我国各行各业的投资者的目光开始逐渐转向国外资产的投资和发展。中国经济在经过多年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变革发展,产业投资的机遇和发展速度也开始运筹帷幄,能够在增长积累的资本需要寻求更高的收益率,国际投资需求渐渐出现了。在未来的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国际投资会不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而货币配置作为国际资产配置的关键前提,也是国际投资发展所走的必经之路。

四、资产配置与国际资产配置的关系

(一)资产配置的收益特点

资产组合的收益特点是与其配置风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对是否能够长期获得收益也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区别。在有关货币配置的历史研究数据中呈现,如果世界发生重大的经济危机时,世界上不同的国家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在无形之中会提高,这就让人们开始对国家之间所存在的分散投资的最终效果产生一定的质疑。在国家发生危机的时期,不同国家之间的资产收益相关性如果是增大,那么收益的波动性也会相应提高。如果在组合管理的过程中加入标的国家的变换,那么资产在不同国家间分散配置依然是利大于弊,货币之间的分散和对冲也对国家造成的影响力同等关键,但在市场动荡的危机时期就要付出较高的代价。

(二)资产配置与国家资产之间的结构关系

资产的国家分散与货币配置之间是位于同一个级别层次,而且在货币配置对国际资产配置的研究分析中,国家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货币配置的策略是与正常货币配置之间有很大区别的。但是在资产配置方面的研究体系主要依然是根据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作为研究分析的根本理论基础,从而形成一种较为有效的资产配置办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外汇市场通过自身价值计值的资产来进行交易,这个过程中只存在相对收益,也就是只有升值或者贬值的一种资产状态,不同资产之间的价值变动会产生相互抵消的配置作用,从而使得相关性较低而系统风险较小,货币配置对于国际资产配置的收益也就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货币配置对国际资产配置的作用,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涛.货币配置对国际资产配置的意义[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64(4).

[2]王海涛.中国投资者角度下的货币资产配置[D].上海交通大学,2011.

上一篇:年度社区服务工作计划下一篇:《采茶舞曲》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