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共11篇)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1

开 题 报 告

肥西县官亭镇江夏学区黄店小学 陈华刚

接肥西县教育局小教室通知,本课题确立为二OO七年县级研究课题之一。经课题组成员研究讨论,自即日起正式开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1、背景: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由“应该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我们积极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多智慧人才。小学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要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高效性,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现代教育手段的掌握和运用。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已不能满足教改的需要。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的矛盾日益对立,为适应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的需要,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我校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努力打造一批创新型骨干教师,并使全体学生成绩大面积提高,为此我们特申请本课题的研究。

2、国内外现状:

在如何突出多媒体教学,使教育与学习资源共享,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实现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实现师

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局面等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和尝试。

3、突破:

本课题研究将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彻底把多媒体引进课堂,实现教学统一,使课堂教学具有信息性、时代性、趣味性,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探究型师资队伍。

二、课题研究目的:

1、彻底打破“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2、优化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提高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和实用率。

三、课题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师培训教程》、电化教育通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下的教师专业化研究及现代教育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意识、创新能力,要让学生由未知到已知再到未知,不断探究新的学习领域等为理论指导。

2、实践意义:

随着农远工程的开展,我们将积极组织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度教育”向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以推动课程改革。

采取以科学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体现教中学,学中研,并取得成果。

1、教学实践法。在语文、数学、音乐等科目教学中,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进行总结、反思,再提出改进计划并落到实处。

2、调查研究法。以本校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教学中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教学情况,并研究出一套改进方法。

3、资料查寻法。通过运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对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到教学中,以形成自己的成果。

五、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充分利用农远工程资源,具体落到实处并有实用价值。

2、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打造一批教学新秀、骨干教师。

3、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使学生成绩大面积提高,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局面。

重点:现代教育方式中多媒体在小学各科教学中的有机融合运用。

难点: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各科教学中的运用。

1、人员结构:

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均为小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负责人陈华刚为黄店小学副校长,0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小学高级老师,曾多次被县、乡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形象代言人”、“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等,教学上更是屡获各项嘉奖;夏伦福为黄店小学校长,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经验丰富,成绩显著。主要成员大多具备专科学历,专业包括语文、数学、信息技术、音乐等多个学科。其中夏明昭是汉语言专业毕业,陈习满、彭玉兵、王世宏三同志在市、县刊物中发表数篇论文及教学设计,并参加县级信息技术培训,熟悉多媒体操作,江燕同志是县音乐委员会常任理事,曾获县音乐教学大奖赛“二等奖”,也发表了数篇论文于各级刊物上。

2、资料准备:

本课题组成员家庭均有电脑设备,可以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另外校内藏书丰富,各类教育书籍齐全,教学软、硬件设施充裕,可随时查阅并运用到教学中。

3、科研手段:

本课题将通过教学实践、调查研究及资料查寻进行研究。

4、经费保证:

学校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每学期将提供足额经费供课研活动日常运行。

七、课题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a、多媒体教学开放周(实施方案);b、多媒体教学论文;c、优秀教师课堂实录;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2

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其实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小学教学课堂中, 通过尝试利用现代多媒体, 合理安排师生双边活动, 形成较好的的教学结构, 并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实践, 我们深深感觉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灵活运用电化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对于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作些分析, 以求教于同仁。

一、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教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 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多媒体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 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 而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 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 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 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如时、分、二十四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 但往往是“知其然”, 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 我们运用现代信息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如学习二十四时记时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钟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面, 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 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 使学生赏心悦目, 真切地体会到一天二十四小时, 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

我们巧妙地运用知识自身魅力, 通过电脑动态操作画面的处理, 创设了上面这样一个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情境。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沃, 兴趣浓厚, 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二、应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不易被学生理解或者容易引起混淆而产生错误的知识点, 称之为学习上的“拦路虎”。如果不及时解决, 将直接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反之, 如能顺利突破难点, 则有利于激发求知欲, 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难点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而言, 某些教学内容抽象,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 缺乏生活经验, 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 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二是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 利用电脑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 形成声、图、文并茂的现代信息教学系统, 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等方面的不足。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 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 而且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助于学生理解要领, 促进学生的“建构思维”。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 我们可以在屏幕上先显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 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的匀速延伸形成射线, 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现代信息技术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 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 (定点) 顺时针旋转, 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接下来, 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 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 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三、应用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 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 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的兴奋, 从而增强他的直观印象。例如: 在讲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时, 若用传统教学方法, 拿一些教具比划演示, 总是难以讲清, 多媒体教学可让两个图形旋转180度, 并把这个过程保留下来。旋转过程中还可以配音乐, 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建立起了“中心对称”的概念。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 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 应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思维能力。根据少年儿童的思维特点, 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有恰当的媒介,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 呈现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我们利用计算机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 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化为目的, 最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潜能; 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变难为易,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以教学“同样多的认识课为例, “同样多的知识是一年级下学期的中心内容, 在课堂上通过“认识同样多”、“找同样多和“变同样多’’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在认识同样多时, 利用游戏课件演示: 一年级一班和二班举行拔河比赛, 但老师的哨声一直不肯吹响, 请同学们观察出了什么问题?学生会发现一班16人, 二班15人参加, 不能开始比赛, 教师问其原因, 学生回答:“两班参加的人数同样多时, 比赛才公平。”简短的语言, 却极有力地说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同样多的概念, 并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讨论问题, 一班下去1人或二班增加1人, 两班的人数同样多, 可以参加比赛。如果两班都站20人, 比赛会更激烈, 学生的点子越来越多, 思维也活跃起来。本节课进行到第二层次难度较大, 通过动手操作和计算机演示学生已初步掌握在不同样多的两种事物中找出同样多的部分。于是我设计了“比水果的游戏, 请学生找出“同样多”, 这一练习要求学生找出水果个数同样多的, 也可以找出同样多的部分, 打破了两两对比的形式, 给学生的思维敞开了一扇宽广的大门。当学生看到电视脑屏幕上那鲜艳诱人的图画时, 更是兴奋异常, 开始积极的讨论, 孩子们有的找出桔子和苹果都是3个, 所以同样多; 有的找出5个桃子中3个这部分和桔子的个数同样多; 最可喜的是孩子把四种水果放在一起比较, 得出3个桔子、3个苹果、4个香蕉和5个桃子里3个这一部分是同样多。

在学生每次发现同样多时, 教师都通过动画闪烁加以强调, 有利于在孩子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几次将水果分解, 一一对应排列, 重新组合, 学生们不但拓展了思路, 而且发现了两个规律: 即同样多是以少的为标准找; 以多的里面找出同样多的部分。而这两点正是本节课要使学生理解的重难点。孩子的思维能力在提高, 由此外化的语言在发展, 这一切, 电脑课件的闪烁、移动, 为学生所提供的感官冲击和灵感提示起了重要作用。

有了“找同样多”的知识经验, 当把不同样多的两排圆变成“同样多”时, 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象电脑内存一样扩大。在学生说出加上一些、减去一些、补齐一些等方法后还意犹未尽地说着: 把两排各留1个圆保证同样多, 把两排多的转移到第三排, 使三排同样多……孩子们活跃的思维肯定了现代信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驶上了一条认识和发展的高速公路。

总之, 有效运用现代信息这个新型的教学手段, 将会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 解决传统教学法不能解决或难于解决的问题, 能更有效地把枯燥、无趣、抽象、静态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素质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3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

场景,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小学数学论文,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在创设的场景中尽情地发挥作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统计”内容时,我设计课件引入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给孩子们以美的享受,在比较真实的展现教学过程的同时,使他们体会到记录的重要、方法的多样,进而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以《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为例,就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用手指指法记忆九的乘法口诀的图片和一段关于乘法口诀的动画视频,这些资料都可以在网上点击预览,需要的话直接下载到指定的地点就可以使用了。如果还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百度、 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资料。多媒体凭借其特有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掌握数学知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学贴近生活实际

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小学数学论文,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積”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比较容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声、形、色并茂,给小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的知识更多更广。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放开一些,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从他们最近的发展区出发,给其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体尝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应用电脑课件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用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学校派来了三辆汽车来接同学们去旅游的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你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小学数学论文,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向,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极高的热情,很快理解了题意,进行了解答。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在思考发现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的进行练习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龙源期刊。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的练习环节中,学生可以任意点击课件动画图中的任意景物,问题和答案是不惟一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均得到训练,这一点光靠教师是很难做到的。

在练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小学数学论文,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4

摘 要 分析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优势,探究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帮助和影响。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40-02

前言

小学语文是整个小学学科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对推动学生知识和交流能力的综合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设生动的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促进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创设课堂学习情境 多媒体的影像展现功能可以有效地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将语文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记忆,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这点,积极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比如通过影像展现的形式来展现与小学语文课本教学知识相关的影像,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祥林嫂》,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家乡一位死了丈夫和儿子的可怜寡妇,家中无依无靠,由于亲人都死了,精神也变得不太正常,终日以泪洗面。虽然鲁迅先生用他的文笔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生动地写了下来,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是很丰富,对于文字的理解不理想。只通过对于文字的阅读,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鲁迅笔下祥林嫂遭遇的凄惨和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蕴藏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影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到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促进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

化抽象知识为具体 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语文知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将较为抽象的语文知识点变得具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减轻语文学习的压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涵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知识和文化,因此,它的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时而会遇上一些较为困难的知识点,普通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会花费大量时间,效率很低。多媒体的影像功能可以直观地将知识展现给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晏子使楚》,这是一篇语言水平较高的文言文阅读文章,学生年龄小,语文知识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对于古代文言文更是知之甚少,所以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中的影像将这一文言文中的历史典故完美、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将抽象的文言文转化为具体的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拓展学生知识层面 多媒体的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可以有效地拓展小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范围,深化语文知识层面,增强语文知识的积累,促进语文知识学习的科学发展。书本上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学生要想提高语文知识素养,拓展知识视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必须不断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然而,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无法像成年人那样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学生性格较为活泼,更容易被内容精彩丰富、形象生动、简单易懂的图像所吸引,而现代多媒体的资源又很丰富,知识面又广,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采用多媒体来辅助学生的学习,拓展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范围,深化学生语文知识的层面。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小学课文阅读教学 多媒体可以创新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的便是课文教学,课文阅读是教师传授学生识字和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本手段。然而,小学语文知识较为繁杂,涵盖了大量的知识文化,这些繁杂的知识文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教授起来压力很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改变传统低效的口头讲述式教学方法,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另一方面,由于小学语文涵盖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知识文化,这便加大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当许多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由于地方文化的不同、语言运用手法的不同等,造成许多翻译过来的文章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加大了学生对于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理解的困难。然而,多媒体是不受地域文化限制的,它能够直观地、准确地为学生展示各种文学风格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作文教学非常重要。普通的语文作文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效率低,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影像展现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作文题材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图像语言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小学生喜欢看多媒体,因为多媒体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而且小学生的模仿能力也非常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写作的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优秀文章的模仿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效果。

小学语文表达能力教学 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学是检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是否平衡、发展是否合理科学的重要尺度。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记忆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看重,而对于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度不是很高,这种语文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的影像功能可以将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用具体的影像和连续的流程进行直观的展现,为其模拟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应用环境,为学生展现如何才是正确的语言运用方法和环境,提高学生对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认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魅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小学语文表达能力教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增强语文学习综合实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5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利有弊。例如,“拿来”痕迹明显,课堂缺乏个性化等。笔者针对这些弊端研究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灵活驾驭多媒体等。

关键词:小学英语 多媒体辅助教学 负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6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受到小学英语老师的欢迎。凡事有利必有弊,小学英语老师们在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时候,发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一、小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负效现象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手段的缺陷,丰富了师生们的课堂活动,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经过这些年的运用和观察,笔者发现了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拿来”痕迹明显,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

老师们为了方便,直接采取“拿来”主义,直接从网上下载或者拷贝以前执教老师使用过的资料。做得稍认真一些的也不过将几个课件机械地拼凑起来,如此随意、不精心的多媒体课件不但不能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还会使学生因其突兀的任务环节产生疑惑,导致英语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

(二)一味依赖多媒体,教师应有的角色弱化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部分英语教师把自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课件放映员。英语课上新单词或语法的教授,不板书也不讲解,只用多媒体展示;教读课文时,也不对阅读进行指导,只让学生跟读课件的录音,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练习题从网上下载到课件上,也不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长此以往,课堂教学形式将会走向另一个单一。

(三)过度追求多媒体的外在效果,忽视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切合

实践中,绝大部分英语教师习惯并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因此,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宜使用多媒体,他们都一味地套用。把大量的时间纠结于多媒体课件是否形式新颖别致。过分追求声音、图像、动画效果等造成的视、听觉冲击,忽视了声音、图像和动画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形式和内容主次不分。在这种情境中,小学生渐渐由语言的学习者变成了课堂中的“看客”,注意力被分散,直接影响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多媒体成了高科技的“黑板”

有些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将大量的板书内容直接搬上了多媒体课件。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将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但也不能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从表面上看,多媒体辅助教学保证了课堂教学时间,但从长久看来,反而会影响小学生对英语书写重要性的认识。

二、小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负效现象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灵活驾驭多媒体

多媒体也是一柄双刃剑,只有熟练掌握使用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才能把它挥舞得游刃有余。成功的小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不但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还要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乐在其中。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不仅要汲取别人的金点子,还要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素养,从教材、学生和教者的实际出发,设计出个性化的课件,唯有个性化才是最好的。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多媒体为我所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以多媒体操作为核心。依循英语新课标的要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导作用是不可以抹杀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而不是因一个现成的“好”的多媒体课件而设计这节课。小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学过程有预设也有不确定的生成,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会经常有所调整,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得到发挥,需要根据生成的课堂能动地调整课件,让多媒体课件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结合教学内容,用最简洁的手段达到最实在的效果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考虑教材的内容,遵循小学生的特点,适时地选择多媒体信息,如图片、音效、视频等。避免附带信息的干扰,创设各种清晰明了的教学情境,把握课堂中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多媒体教学真正起到作用。

(四)使用新媒体,莫忘旧媒体

多媒体教学给小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很多便捷。笔者认为教师的板书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压缩或替代的。小学英语教学中书写训练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仅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训练小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教师板书能帮助小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帮助记忆,起到了书写的示范作用。

让我们做小学英语教学的有心人,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突出教师主导性,使学生们感受到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6

任丘市吕公堡南庄小学 袁振玲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师结合精心设置的画面,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从而达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多媒体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也是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创造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可以使沉闷、单调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录像、声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第一课时,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多媒体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

再如:在学生学完“认识人民币”后,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巩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制作了“虚拟商店,”让学生去实践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看商品上的标价,还学会了拿钱找钱,也学会了合理花钱,懂得了节约用钱,这一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镜,近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并满足了学生喜欢参加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用脑去想,而且学会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表达,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传统电教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等可以同时表现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功能,而计算机最具胜利、最能显示多媒体特点的技术——人机的交互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计算机可以控制某些对象(文字、图形等)使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而不是由老师说出),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功能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多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度。例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钟面学具,通过自己拨时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开始我问:把8个分成2份,有几种摆法?我先让全体学生用小塑料棒动手摆,有的摆成1个和7个,有的摆成2个和6个,有的摆成3个和5个„„我利用投影出示了4种不同的摆法,让学生观察哪一种分法得到的两份同样多?学生很容易从“同样多”过渡,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

我上《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有许多知识并不是按照惯有的模式直接讲给学生听,然后再让学生去记。在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环节中,我先是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小木条,并在两端打好一个孔,用来灵活固定,也有用塑料条来代替的,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实践、组合成可以活动的三角形和长方形。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完成。完成后,我请同学们用双手去拉伸这两个图形,并把得到的结果告诉给你的伙伴们,看看你们的结论是否相同?结果是什么?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老师只是适当地进行点播,从制作到实践操作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拉伸不易变形,而长方形则有相反的结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学效果特别好,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应该用几根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画面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2=16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寓学于乐。

例如教学“9加几”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了动画片:“小动物数学竞赛”的故事情境。即小花猫自夸是数学的小天才,数学题难不倒它,小狗一听,立即出题目考考它,这时屏幕呈现一个有10个格子的空牙刷盒,接着画面变成盒子里放有8把牙刷,盒外有3把。小狗提出“共有几把牙刷?怎样列式?得什么?”的问题,前两个问题的确难不倒小花猫,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花猫给难住了,这时引出新课内容。

四.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出示3梱零4跟小木棒表示34,再出示2梱零8根小棒表示28,整捆与整捆对齐,单根与单根对齐,接下来演示把10跟单根的梱成一梱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电脑操作演示把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再如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和”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实物和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总结求出两地距离就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这一规律。再如,教学角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五.运用多媒体,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在这种愉快的情绪下,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难点逐层剥离,使学生突破掌握。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并创设了按题配置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再如: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时,”我首先出示电脑软件《八戒分桃》的“童话”故事,屏幕上出现了声情并茂的彩色画面: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红的桃子,然后对小猴说:“你们30人,每人分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我吧!”八戒怕小猴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呢!屏幕展示。

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了小猴,吓得八戒连连磕头求饶,小猴们被弄得莫名其妙。童话故事放完后,老师紧接着问学生:八戒为什么欺骗了小猴,悟空指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在哪里,在学生绕着情趣的情况下,老师趁热打铁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这样导入新课自然,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解答方法及答案。因此教师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实践表明,多媒体是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走向世界的窗口,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里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优势

(一) 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因生活经历相对较少, 接触的事物也不多, 他们脑海里储存的素材也就不多, 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 信息量多样化, 内容丰富, 可以通过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把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一些课堂中的演示无法完成或实现, 教师可以借助教具、学具、多媒体实现声音、图像、投影、模拟实验与演示实验的有机结合, 变抽象为形象,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突破视觉的限制, 多角度地观察对象,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书、电子教案等使教学内容发生了质的转变,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能进入一个引人人胜的教学情境之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 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环境, 使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知识获得, 而是师生认知、交往和审美综合发展的精神互动的过程, 让学生的思维在全方位参与中与老师的思维进行交互和碰撞,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一) 多媒体课件的选择难把握“度”

一个高质量的课件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候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因此在备课时加大信息量, 不能把握好“度”, 上课时又加快教学进度, 很少在黑板上书写, 留给学生思考、交流、记笔记的时间过少, 学习变得被动, 使学生产生懈怠情绪。

(二) 多媒体课件的过多利用影响了师生间的交流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材更加完善, 更立体化、多元化, 更利于教学, 但我们终究要把多媒体技术放在“辅助性”定位上。因为教师的师德素养、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成长, 而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师生的交流也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多媒体技术的过多利用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课上教师不断操作电脑, 对教学内容不做详细讲解, 与学生的交流相对减少, 使本应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放影课”。

(三) 多媒体教学使教师产生依赖、懒惰心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一种依赖, 当部分学校出现停电、设备故障等情况时, 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应急环节, 正常的教学活动受阻。还有一些教师没有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个人风格精心设计课件, 常常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课件或者资料图片存人自己的资源库中反复使用, 没有做到随时更新, 千篇一律的模式使课堂变得沉闷、乏味。此外, 过多的多媒体教学让教师不再伏案书写教案, 传统的板书设计、汉字书写退化, 最终影响学生不能熟练、准确地书写汉字, 规范地使用汉字。

三、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要科学合理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 如心理特点、年龄层次、知识积累等各方面的因素,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并设计出适合于教学的课件,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逐步掌握教学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 要注重优化组合, 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 避免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师应依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过程的要求, 在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同时减少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设备的依赖, 尽量加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交流, 更好地促进教学。

(三) 正确选择和处理多媒体课件

教师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 精心制作课件, 在教学中要根据要求及时调整、更新课件内容。另外,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一定要适量, 方可保证学生理解、质疑和记忆所学知识, 以及保证教师有归纳和总结的时间。

(四) 避免多媒体教学取代传统教学

实践证明, 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始终要起主导作用, 不能用多媒体授课取代板书教学, 而要将两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走进小学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它, 才能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果使用不当, 则会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金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 2013 (10) .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运用

当前,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方式。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改革。中国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并得到迅速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1.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新课伊始我就用多媒体播放各种轴对称图形的建筑、图形、鲜花等画面,让学生开始就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和普遍存在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求知识的欲望。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如教学“相遇问题”时,首先借助计算机演示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然后提问:“谁能从刚才的画面中说一说汽车的运动状况吗?”因为有了直观动态的演示,学生很快就将相遇问题的关键词“两地、同时、相向、相遇”说了出来。正因为有了直观的感知,学生解答相遇问题也就不困难了。

3.创设应用情境。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纲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出示各式各样的柜子,然后提问:“如果老师要你们帮忙设计一个衣柜,你会怎样设计?”学生汇报时老师再用计算机进行演示说明。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或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模拟购物。利用计算机教学媒体创设应用情境,可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现实世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注重视听结合,集中学生注意力

感觉和知觉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大门,小学生感性知识缺乏,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差,思维直观、不连贯、抽象概括能力差。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对视觉媒体以多种变换形式同步合成技术,突出其直观性的特点,吸引学生对刺激物的注意力。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例如: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圆柱体的表面,拆开与组合的画面,通过画面的配合教学,学生注意力更集中了,学习热情更高涨了,对于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得很清楚,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2分钟,有2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传递了教学内容,多媒体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四、对多媒体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误区的思考

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多样的表现形式深受师生的青睐。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不考虑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制作课件而制作课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真正作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没有有机整合,发生了错位,走进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数学教学的软件工具,如果刻意使用就会适得其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识传授的密度,把“人灌”转变成了“机灌”。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会干扰课堂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的画面和声音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被一个冷冰冰的机器隔开。这种方式违背了现代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过分依赖课件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学具等。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多媒体当做传统教学工具的改进,设计课件主要是为了直观地呈现自己讲授的内容,一堂课下来不用黑板和粉笔,将要板书的内容全部显示在大屏幕上。表面上看,这样可以加快课堂节奏,实际上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失去了大量技能训练的机会。发展现代教学技术是要把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的教学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的协调和整体发展。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9

新方法

新效果

——谈多媒体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漕河镇芝麻山小学

胡小敏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而对于许多农村学校来说,教学资源匮乏的程度,几乎可以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来形容,这无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造就高素质人才。多媒体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它成为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后,语文课堂便像注入了一溪活水,让置身其中的学生学得主动、快乐,而教师教起来也游刃有余,备感轻松。多媒体资源的魅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有利“激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可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自觉,自然而然,学习效率就会提高。然而,一般语文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是静态的信息,缺乏灵动和个性,学生学习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动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联想。可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很难准确领会并进入角色,即使教师在备课时下足了功夫,预设各种情境,并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但收效仍然有限。自从多媒体被引入课堂后,教师就可以大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科学地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音、光、形、色、动画等形式,全方位地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我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的激趣导入部分时,就是利用剪辑的音像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地震时公路断裂、山体滑坡、楼房倒塌、人们惊惶失措的场面(这些触目惊心的场面伴随着强烈震撼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情绪带到了要学习的课文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增加了教学容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媒体资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音像资料,而且也可以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列举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补充练习题等)来增加教学容量。教师在课前

搜集大量的形、声、色多元素相融合的教学信息,或提供给学生多维的阅读材料„„这样既能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到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同时还能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更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还是以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课为例。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要突出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我在课堂拓展延伸部分里,就是利用课前在网上搜集到的大量的汶川地震中房屋严重损毁、官兵冒险救援、总理亲临现场指挥的图片,再配上音乐,制作成动感影集,放给学生们看。同学们看到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图片,听到催人泪下的音乐,个个眼睛潮湿,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学生很容易从对父亲的小爱上升到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中来。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将学生的爱心辐射到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里有这么一段话: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允许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专题性、探究性、综合性学习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养成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生动、多变、互动的形式,使这种理念变为了现实。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长城的资料?于是,有条件的学生就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搜集了许多有关长城的资料:有长城的故事、传说,还有与长城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同时,也逐渐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更好地把握重点,更有效地突破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能是该课的重点,也可能是教学中的难点。有时在讲解疑难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老师会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了半天,学生反而如坠云里雾里,找不着北,使学习成为负担。此时若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文字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资料,学生反而能较快地抓住问题的关键,经过分析归纳,轻松地突破重难点。

如我在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人”字形

线路。由于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想象不出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为了降低教学坡度,突破教学难点,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列火车向东北驶去,到了“人”字形岔路口就倒过来,原先在后面推的火车头就变成在前面拉,原先在前面拉的火车头就在后面推。学生通过观看火车沿着“人”字形线路上陡坡的全过程,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文的含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优化朗读,突出学科特点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创造与渲染气氛,就能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推,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总理的感人场面。但是,那段历史对学生而言有些陌生,他们无法体会人们沉痛的心情,这个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教学助手。当学到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人们为总理送行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当时的实况录像:夜幕中,漫漫的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幼,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对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油然而生,再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入情入境。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地应用多媒体资源来优化学生的朗读。如朗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一些表示固定含义的符号出示给学生,让学生看着句中醒目的符号读;出示美景图,使学生身临其境,再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让学生配乐读;利用音像渲染气氛,带着感情读„„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综合能力。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摘要】从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角度阐述了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关 键 词】多媒体

课件

教学

运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现代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到课堂中,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电、光、形、声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调动视听感官,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联想思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为现代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就必须选好素材,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动画、音乐等手段,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动画、音乐、视频之中,使学生爱看、爱听、爱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年、月、日》第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着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我先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讲给大家听,然后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多媒体演示出: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旋转。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同时我配上解说,学生耳闻目睹,很容易就明白了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分别称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于是就有了平年和闰年之分,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二月份。多媒体课件形、声、色、光等相互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看到了奇异的天文现象,对学习《年、月、日》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刻理解了这一知识。这样教学,使学生从心理上避免了单纯听课易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感,获得了轻松、舒适、怡然的心情,在和谐、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地学习。又如教学《时、分的认识》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小白兔和小乌龟在一个圆形的跑道上赛跑,跑道圈上均匀地分布着12棵树。他们同时起跑,当小白兔从起点跑到终点时(跑了一圈),小乌龟刚好跑到第一棵树下(跑了一个大格),可是裁判却宣布他们“打成平手”。正当学生疑惑不解时,我顺水推舟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数学知识与学生十分喜欢的动画故事结合起来,诱发了学生的血虚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数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点,光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难点,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模拟、演绎的特点,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数学学习情境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个内容很抽象,教学的重、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如果运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如果改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半圆中移出排成红绿两队,又把两队合并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模糊变得清晰,能够想象到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得到认知感知,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且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探究和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运用课件时,应考虑通过课件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情感,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得以形成。

如在教学推导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展示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围成长方形的四条线段在闪烁,长和宽也分别用数据表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到长方形周长的求法。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列出三种不同算式: 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 2=16(厘米)。然后通过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个教学环节,培养了探索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设计和运用多媒体课件应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教师、学生、多媒体”交互性的活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学会动口、动手和动脑地解决问题。必要时可出示一些引导性的图文和动画,也可设置相关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会脱口而出:“圆形的。”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的呢?能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并趁机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三角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向前运动的情境。学生们连忙回答:“不行!因为三角形、正方形有棱、有角,开不动。”接着又出示椭圆形车轮的汽车费力地滚动的镜头,接着提问:“椭圆形没有棱角,这样行吗?”学生们思考片刻后回答:“汽车前进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不平稳,还是不行!”渐渐地椭圆的轮子变圆了,汽车飞快地跑起来。这时学生“哇!圆的才行呀!”可见,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领悟到车轮造成圆形的原因,正确建立了圆的概念,明白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在设计练习巩固中,教师也可以把预先拟好的题目运用多媒体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答对时,课件里的老师会表扬他“你答对了,真聪明!”当学生出错后,会耐心地劝他 “请你再来一次吧!”学生在多媒体的表扬和鼓励下,便会认真思考。

五、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要真正地上好一堂课,事先要认真考虑:在哪个环节用什么手段,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不要为运用而运用,或单纯为引起兴趣而运用,那样只会喧宾夺主,节外生枝,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对于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课前学生各自准备好一个圆柱及一个与这个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以及适量的细沙子。上课时,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然后用装满沙的圆锥,往圆柱内装沙,三次正好装满。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让他们动手试试看,将沙倒满圆锥,再倒入圆柱内,三次正好装满。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新知的认识,从而很自然地得到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这个结论。“是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这时,可以根据学生带来的学具,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不等底但等高,或不等高但等底的圆柱和圆锥来按照刚才的实验做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从而进一步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正确结论。在这堂课中,通过现代与传统两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会了探索与思考,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使教师摆脱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画图片、写卡片等,节约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多研究教学教法。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增添或筛选内容,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课件,它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要素,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展开,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运用多媒体,主动设计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训练中理解并掌握教材,进而运用,达到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境界。例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6A第一单元E部分小故事一课时,我先采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Mr Smith在公园里踩草坪捡到十元钱的动画,然后设计了问题:假设你是Mr Smith,你会去踩草坪捡钱吗?如果捡到了钱,你会怎样处理?学生分8个小组讨论,接着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汇报,汇集各组的想法和处理方式后,再与教材中的Mr Smith的处理方式作比较。这样一来,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运用多媒体,往往可以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感性起来,就这样刺激并促进了大脑皮层各种联系的形成,提高了记忆力。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6A第六单元Holidays 一课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导入Merry Christmas这首歌曲,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Day?然后问Do you know other festivals in foreign countries?进而引出了Halloween这个外国节日。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Halloween的图片,经过加工在图片下配上相关的文字和音乐,并利用多媒体呈现人们庆祝万圣节的情景,看到这些学生们一下子好像感觉自己也在庆祝万圣节,顿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么一个情境中来教学有关节日的知识,学生们兴趣浓厚,学习起来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三、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英语知识又有繁、多、杂的特点。多媒体可进一步吸引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听、说、读、写训练机会,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得到发展的同时,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让学生在上完一堂课后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我在复习牛津小学英语6B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中所涉及的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这个语法项目时,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的知识点,并配上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来做比较,然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一般用法和基本构成内容逐条呈现,让学生直观、清晰地掌握这些内容。这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既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训练逻辑思维的同时对所学知识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四、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体验快乐的教学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一堂充满乐趣的课是学生难忘记又非常乐意接受的。利用多媒体软件authorware制作游戏,结合课文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第一单元Public sings时,在学生学完一些公共标志后,利用网络补充了大量的公共标志图片,这些公共标志都是平时生活中在公共场所能看到的。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游戏,呈现各种公共标志,并提供一些公共场景,让学生来做一回设计师,设计什么样的公共标志适合出现在这些公共场景中,学生兴趣浓厚,个个都想点击鼠标,都想表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样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第二单元Ben’s birthday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呈现一张“捐助希望工程”的图片,并引出任务:“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有许多农村孩子读不起书,更谈不上过生日,拿生日礼物了。图片上的人们就是为了这些孩子们在筹集资金。国庆节快到了,让我们来拍卖你收到的生日礼物,也出点力,这也是你们献给祖国母亲最好的礼物。”拍卖玩具要求由学生自己来主持,以“元”为单位拍卖,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复习1到30的数字,为进一步学习序数词做铺垫。为了使拍卖更容易操作,利用多媒体先放一段英语拍卖场景的电影录像剪辑。由学生选择一种形式来主持拍卖,在拍卖的时候学生都主动运用学过的数字,反复操练,熟能生巧。活动结束时,当学生们看着他们拍卖得到的资金,脸上无不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五、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成为教师的良友

多媒体走进课堂,使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平时学生在查找资料方面十分积极、踊跃。每次制作课件时,学生会主动向我提供许多有用的东西,如图片、歌曲等。我再加以补充和完善,一个精彩丰富的课件就生成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这么说:我的许多课件里都包含着学生的很大功劳。在与学生的一次一次接触中,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可爱和需求。我也十分注意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困难,帮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信心,从而成了许多学生信赖的老师,也促成一部分学生爱上了英语。

由此可见,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推动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当然,我们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它,应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英语课堂将会更精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

上一篇:黄河与《黄河大合唱》下一篇:论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