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囚歌》教学设计及反思(推荐11篇)

《囚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一、学情分析

课文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浮于表面,所以要在充分的朗读中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认识革命英雄的气节。

二、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人的精神的建设,这种建设要在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运用中存在。所以本课教学应当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走向高层次的精神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三、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革命而献身的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

(板书:“囚歌”)请学生读课题。观察“囚”的写法,从字面看“囚”该怎么解释?交流对“囚歌”的理解。(二)回顾历史,了解叶挺

1.回顾历史: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英雄,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被捕入狱,经受着敌人的拷打和迫害,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顽强地斗争着。(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了解叶挺: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叶挺的资料。(在交流汇报中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三)初读诗歌

1.自由读文,感受叶挺的革命气节。2.小组读文,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①诗中“人”、“狗”、“门”、“洞”、“活棺材”、“地下的烈火”各指什么? ②作者用什么手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对比)3.指名朗读课文,小组竞赛朗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品格,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四)细读诗歌

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2.学生提问,筛选出中心提问:叶挺想要的“自由”和敌人给予的“自由”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区别?

3.小组阅读诗歌,并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两种“自由”的区别。4.小组交流汇报。

叶挺的自由: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做革命者、真正的人的自由。敌人给予的自由:放弃真理,叛变革命,投降、出卖战友,做他们的“走狗”的自由。

(诗歌充满了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凭借分析讲解会使其中饱含的情感大打折扣,所以在指导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抓住一个重点问题讨论,会有助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5.想像叶挺当时在怎样的心情下写成这首诗的?(学生交流)让我们带着对叶挺的敬佩之情来朗诵这首诗,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背诵。(五)总结

战争的岁月里,无数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坚贞不屈,追求革命理想,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收集革命诗歌,了解革命英雄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壮志豪情。

五、教后反思

《囚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1.培养学生阅读中质疑———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2.从品味个性化语言入手,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把握人物性格, 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

3.更多地从人性化层面解读文本, 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开展探究式学习, 揣摩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收集曹禺及《雷雨》相关资料, 了解戏剧的特点。

2.布置看《雷雨》全剧

3.学生自读课文, 并提出不解之处。

第二课时

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探究造成周朴园悲剧的原因。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探究周朴园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

由第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

一、探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在戏剧中, 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 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

分析: (黑格尔显然是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 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 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下面我们就从语言角度去分析周朴园的性格。)

问:你认为文中周的哪些话最能看出他的内心情感变化? (生:找, 议, 读)

在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前的对话中, 周朴园在多次问及侍萍的真实姓名时用词和语气各有变化, 这些句子最能表现周朴园的心理状态。 (让学生谈, 老师引导点拨。)

多媒体:

1.你, 你贵姓?

2. (抬起头来) 你姓什么?

3. (忽然立起) 你是谁?

4. (徐徐立起) 哦, 你, 你, 你是———

(明确:周朴园涉及侍萍真实身份的问话共有四处:

1.你, 你贵姓?

———见侍萍的关窗动作似曾相识, 顿生疑窦, 但内心仍很平静, 因此发问的语气略显迟疑。

2. (抬起头来) 你姓什么?

———在问及梅家小姐的事情之后, 侍萍的回答使周朴园深感意外, 阅读时要读出惊讶与疑惑的语气。

3. (忽然立起) 你是谁?

———“你是谁?”已不是前面“你姓什么”的简单重复, 而是含着对侍萍前两次回答的否定, 其中包含着显而易见的潜台词: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对这件事了解得如此清楚?阅读时, 在表现其更疑惑的同时要突出其内心的慌乱。

4. (徐徐立起) 哦, 你, 你, 你是———

———此时, 侍萍已经道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情的现实如同一声巨雷, 使周朴园惊恐慌乱, 手足无措, “徐徐立起”, 说话也前言不搭后语。“你, 你, 你是———”这一特定环境下的人物语言, 生动地描绘出周朴园不想正视这一现实, 可又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 而又非常希望这不是现实的复杂心理。

(生:再读, 师评)

问: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赶出家门的侍萍时, 他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明确: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 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 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 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 离开了无锡, 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 可侍萍的突然出现, 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 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问:周朴园毕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 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品读分析, 师评)

多媒体: (雷雨片断, 师评)

(明确:他认出侍萍后, 首先是翻脸不认人, 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 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 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 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旧事“又何必再提呢”, 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 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 ———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 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 保留着关窗的习惯, 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 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 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这些正是他自私, 冷酷丑恶心理的暴露。)

小结

多媒体:周朴园丑恶的内心世界:虚伪、自私、冷酷……

二、从人性化层面探究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

多媒体:“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曹禺《雷雨》序

师问:“悲悯”是什么意思? (明确:同情, 可怜。)

师问:曹禺先生为什么悲悯周朴园, 他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比较快的跳读课文, 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讨论。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提交的问题进一步适当引导深入探究思考: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到底如何?是否有真的感情在里面呢?

多媒体:1.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

多媒体:观点一: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诚的。

(示例: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 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侍萍。每年都不忘为她过生日, 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 他房间内的一切摆设和夏天关窗的习惯也依然保留着, 甚至连穿衣服 (不管是雨衣、衬衣) 都爱穿旧的, 而不爱穿新的……这一切表现难道不是出于真心吗?如果说他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 那装给谁看呢?就时间上来说, 虚伪30年太难以理解。就情理上说, 周朴园没有必要虚伪。而且从侍萍的话语中, 我们似乎也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 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第二个儿子才三天, 你为了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你们逼我冒着大雪出去, 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这段话中的人称由“你”变成了“你们”, 这一微妙变化暗示我们:在侍萍的潜意识中也认为造成自己出走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周朴园, 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强大的封建势力。因此正像作者所说的,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是真实的, 绝对真实的”。)

多媒体:是真实的, 绝对真实的。———曹禺

多媒体:观点二: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虚伪的。

周朴园对待萍的怀念如果是出于真心, 为什么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后, 他的那几缕温情就立即消逝, 而代之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对付下等人的惯用手段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呢?该如何解释周朴园又变得异常冷酷了?

多媒体:2.如何解释周朴园知晓侍萍没死且就在眼前时他又变得冷酷无情呢?

(明确: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符合其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 总是特别觉得可贵, 特别感到留恋的。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 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 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 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但他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梅小姐, 而不是现在这个会对他构成威胁的鲁妈。因此, 当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 当他感到自身的形象将要受到破坏, 名誉、地位将要受到威胁后, 自然也就变得自私和虚伪了。

多媒体:他 (周朴园)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 心狠起来了。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 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 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现, 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30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 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 立刻审时度势来对付。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曹禺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尾声中这距故事发生已经是十年了, 十年后的一天周朴园去看望医院里边的鲁侍萍和蘩漪的时候和医院的护工之间的一段对话。

多媒体:电影片断

姑乙:楼上您的太太, 看见了?

老人: (呆滞地) 嗯。

姑乙: (鼓励地) 这两人, 她倒好。

老人:是的。——— (指鲁妈) 这些天没有人看她么?

姑乙:您说她的儿子, 是么?

老人:嗯。一个姓鲁叫大海的。

姑乙: (同情地) 没有。可怜, 她就是想着儿子。每到节期总在窗前望一晚上。

老人: (叹气, 绝望地, 自语) 我怕, 我怕他是死了。

姑乙: (希望地) 不会吧?

老人: (摇头) 我找了十年了, ———没有一点影子。

姑乙:唉, 我想她的儿子回家, 她一定会明白的。

老人: (走到炉前, 低头) 侍萍!

(老妇回头, 呆呆地望着他, 若不认识, 起来, 面上无一丝表情, 一时, 她走向前窗。)

老人: (低声) 侍萍!侍———

姑乙: (向老人摆手, 低声) 让她走, 不要叫她!

师:最后老人对侍萍的两声呼唤反映了他此时什么样的心理?

(明确:忏悔、愧疚, 是一种真爱的体现)

多媒体出示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 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 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 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 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 这也是他的人性。

———曹禺

师:这是一个矛盾的、真实的周朴园, 作为一个人而言, 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多元的, 同时也是流动的;他在感情和利益的天平中是不断倾斜摇摆变化的。

多媒体:

(明确) :从以上我们对人物的探究来看, 周朴园身上确实有他真情的一面, 但是他人性中自私狡诈、专制残忍、冷酷虚伪的一面是我们应该反对和唾弃的。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戏剧语言, 注重从人性层面上来探究周朴园这个人物, 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多重性, 从中我们看到人性和生命的丰富与复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允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从今天的学习中, 同学们也开始学会用辩证的的眼光, 注重从人性层面去解读人物、透视人物, 进而去创造人物。

四、作业:

囚歌 教学设计 篇3

号。我讲课的题目是《

》,下面开始上课。(师喊)上课!

同学们好!(鞠躬)

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并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优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板书时说:相信大家一定会表现得更出色。然后转身面向大家说:大家有信心吗? 现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几次提到“自由”?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诗歌里?把它圈出来。

(1)谁能来读一读第一节诗歌?请其他同学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所谓的自由)

(2)这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要从狗洞子里爬出。)

(3)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4)怎么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什么人?(“狗” 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

那与之相对应的“人”又指什么人?(革命者、真正的人)

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敬佩、崇敬)

(5)我们这样想,敌人又是怎样对待“人”和“狗”的呢?(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这是一组什么词?

(7)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诱惑革命战士投降)

引导学生分男女生比较读这两句。

(8)这个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师引读)

“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反动派)

“高叫”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能想象出敌人是怎样的一副嘴脸?

他们阴险恶心地叫什么?(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11)这“爬”是真的爬吗?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

(12)请生读、生评、再读、齐读。(13)连起来再读一读第一节诗歌。

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师引读:“我渴望自由„„)

第二个自由:

(1)在这里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自由,叶挺想不想得到自由?(想)从哪个词可以看得出来?(渴望)

(2)是的。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自由一样吗?(不一样)

对,敌人给的是所谓的自由而叶挺想要的是什么样的自由?(真正的自由)

(3)而且,这种所谓的自由还要怎样才能得到?(从狗洞子里爬出)

(4)从狗洞子里爬出,叶挺愿意吗?(不)

(5)所以他是怎样回答的?(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的意思吗?(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分两组比较读这两句话。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哪个句子更好?好在哪里?再带着体会读,读出将军宁死不屈的决心。

(6)齐读第二小节。

(7)看来敌人用“自由”来诱惑革命者,根本无法达到革命者投降的目的。此时,你觉得敌人还有可能用哪些办法让革命者投降?

(8)是啊,当敌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用死亡相威胁。当年蒋介石派叶挺军校的同学去劝叶挺投降,叶挺不但没有同意,而且还把眼睛一瞪说:“要砍脑袋,就砍吧!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接着蒋介石又让叶挺的亲人去劝降都一无所获。无奈之下,他

只有亲自出马。威胁叶挺说:“你服从我,你一定可以得到成功。不然你就算完了。”而叶挺却回答到:“我不能这样做,你枪毙我吧!”

过渡:所以说,叶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宁死不屈)

那他就失去了自由,但他却得到了什么?(永生)板书:得到永生

用文中的诗句是(我应该在热血和烈火中得到永生!)

这句话在文中哪里?(第三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思考“永生”的意思。

2、“永生”什么意思?(指虽死犹生,浩气永存,精神不朽)

3、是啊!有的人死了,他的一切就随着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而有的人死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因为他们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给了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他们为了国家、人民不惧煎熬、不惧死亡。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个希望、有个信念——“那一天”一定会到来。他们盼望哪一天?

4、“有一天”是哪一天?

师:就是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也就是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的那一天。

5、谁能说一说让革命取得胜利的“地下的烈火”指什么?(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

6、这样的革命烈火要烧掉的是什么?(活棺材)

仅仅是烧掉烧掉活棺材吗?(还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7、就是为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9、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他们的无限崇敬之情一起来读一读二、三小节吧!

10、让我们再次齐读整首诗歌。

四、总结

1、《囚歌》这首诗,后来被关在歌乐山集中营的同志谱成《叶挺囚歌》广为传唱,鼓舞人们的斗志。让我们带着学习的感受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在歌声中缅怀那些革命先烈吧!

2、同学们,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自由,我国有无数的像叶挺将军这样的战士,他们忍受囚禁、甘洒热血。用血肉、生命为代价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请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们、怀念他们!让他们在我们的心中获得永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大家今天的表现令老师非常满意,和大家在一起学习老师很开心,老师都有点舍不得离开大家啦!可是下课时间快到了,下节课我们讲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最后,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课讲完了。

把黑板上的板书擦干净,然后离场。

板书设计:

失去

得到

囚歌 ——

自由 ——

15.1 囚歌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革命灵魂,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革命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后题目的要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革命烈士叶挺将军和陈然同志在狱中写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忠心耿耿,英勇顽强,坚定机智,最后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在狱中面对死亡,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写下了动人的诗篇。

二、新授

(一)揭题解题、介绍作者: 1.揭示课题

《囚歌》是叶挺同志1942年11月21日写的。(出示《囚歌》)“囚”是什么意思?“囚歌”是什么意思?(囚,被囚禁的人。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2.简介作者: 叶挺:广东惠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因负伤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同年4月8日自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二)讲读《囚歌》。1.讲读第1节。

(1)指名读第1节。划出一组对比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诗中“人”指什么样的人?“狗”又是比喻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把叛徒比作狗?

(作者把叛徒比作狗,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门”和“狗”各自比喻什么?“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分别是什么意思?

(“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2)敌人对待革命者和叛徒各持什么态度?从诗句中哪两个词语中年看出来?(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意图是什么?从诗中找出有关诗句。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

(“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他们高叫:“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爬”字有什么含义?(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3)这一节揭露了什么?(揭露了敌人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

(4)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板书:面对威逼)2.讲读第2节。

(1)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2)革命者想不想得到自由?哪个词反映了他的心情?作者为什么渴望自由?(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因为革命者有了自由,便可以投入人民革命的洪流;有了自由,就可以更有力地参加埋葬蒋家王朝的战斗)

(3)但是,作者深深地知道什么?(板书:深知)

(4)“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句反问句,意思是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样写强调了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板书:怎能)(5)这一节写什么?表现了什么?(立场坚定)3.讲读第3节。

(1)“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分别比喻什么?(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2)“永生”是什么意思?(永久的生命,指革命者的理想气节永存世间)(3)齐读“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理解“烈火”与“热血”的含义。

(烈火,指革命的烈火。热血,指革命者的流血牺牲)

(5)从“应该”“永生”等词语中看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节中还有哪些词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板书:一齐、应该、永生、甘愿献身)

(6)联系整节思考:“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革命胜利的一天,也是准备自己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一天,也是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崩溃的一天)(7)试讲诗意。

(作者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把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边同自己一起烧毁。我虽然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了,但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万古长青,永世长存的)(8)这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坚信革命必胜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

三、练习

听写文中的新字新词。

四、总结

这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全诗。

六、板书 囚

歌 叶挺

《囚歌》公开课教案 篇5

段涵博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囚歌》这首诗,掌握朗诵诗歌的技巧。

3、初步感受革命先烈们崇高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教学重难点:

感受革命先烈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它、继承它。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自主探究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平而幸福,可是这种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付出生命才换来的。从我们刚学过的《不平常的信》中,我相信大家已经深有感触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革命烈士写的现代诗,再一次走进那个年代,感受他们的爱国热情。

2、下面,我要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习一首诗歌,我们应该解决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好,说明同学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这首诗,《囚歌》,大家先齐声朗读一遍。

二、师生联动,合作探究

过渡:大家读的很好。我想问问大家,这首诗是谁写的? 追问:他是什么人?他是在哪里写下这首诗的?

(学生反馈预习成果,讲讲叶挺的资料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过渡:听完同学们介绍的背景,我都产生了很大的欲望,想看看叶挺将军到底在牢狱的墙上能写下一首什么样的诗呢。这说明大家的课前预习是有成效的,接下来给同学们一点时间,在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自己预习的内容方面的成果,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有不理解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问题一】

过渡:时间到,让我们一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1、先看第一小节,谁先来跟大家说一说,你在预习中找出来的重点词,你是怎么理解它们的?

(“人”“狗”“一个声音”“自由”)

大家说的非常好,所以第一小节的内容谁能总结出来?(革命者面临的两种道路)

要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诱惑)来读一读。

2、再看第二小节,我再找一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小节的?(“渴望”“深深地知道”)再来总结内容。

过渡:“我”身陷囹圄,最渴望的是什么?(自由),这个自由与第一小节的“自由”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非常好,这不是“我”想要的自由。“我”渴望的是真正的自由,所以“我”的选择是?(绝不要苟且偷生的自由)。

这就是第二小节的内容,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坚决)读一读。

3、这是个艰难的选择,但也是个坚定的选择,与其苟且偷生,不如怎样?让我们再看第三小节。

哪一位同学说说你的理解?最好能抓住重点词。(“底下的烈火”“活棺材”“永生”)所以第三小节的内容是?(同学回答)

非常好,这第三小节,就表明了叶挺将军的期望与决心!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读出叶将军勇敢的气魄。

【问题二】

过渡:我看到同学们都已经被叶挺将军的这首诗深深感动了,那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学生回答:崇敬、感动等等)

看着同学们跃跃欲试的表情,老师也想和大家比拼一下,我们开个诗歌朗诵比赛好么?

老师先读,学生再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女生赛读)好,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好,那么从我们的诵读中,我们能感受到这首诗表达了叶挺将军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三、总结引导,知识生成

1、大家想一想,叶挺革命是为了什么?他献身是为了什么?(国家和人民)

2、所以这首《囚歌》正是叶挺爱国的呼声!(展示其他战争诗)诵读并体会,这些都是像叶挺一样的英雄!

3、学了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老师总结)

4、在这里老师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斗转星移,在众多像叶挺一样的先烈们的努力下,我们迎来了新的中国。那我们想一想,这样的爱国呼声过时了吗?(学生回答)

好,那在当下,爱国要求我们怎样做呢? 大家先看一下老师的这个意见:

战争时,爱国是为国捐躯;而今天,爱国是爱岗敬业。能不能模仿着老师的句子,自己也写一写?

战争时,爱国是________;而今天,爱国是_________。(学生反馈)

我相信同学们的话,也相信同学们能完成你们的誓言!

四、科学训练,提高能力 写一写读完诗歌的感受。

板书设计: 囚歌

1、内容

《怎样搜集资料》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1.探究搜集资料的方法, 将课堂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

2.在对内容的质疑与建构过程中, 体悟语文学习的方法, 养成批判精神;

3.通过调查采访, 培养学生对书籍的感情。

【教学重点】

资料搜集方法的质疑与建构。

【课前准备】

与学生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和优秀的同学们相比, 我有很大的差距。在上学时, 我有三怕:一怕写大字 (板书:字) 。因为我的字老写不好。二怕上美术课。因为我画不好茶杯, 画不好苹果 (板书:画) 。三怕写作文。上初二时, 我的一篇作文被语文老师拿到班里读了。不是因为写得好, 而是因为写得烂。那次的作文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搜索枯肠, 怎么也找不到一件有意义的事可写。怎么办?编 (板书:编) 。我编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地主到生产队里偷东西, 被我本家大哥发现了。地主请求我大哥放过他, 还许诺了许多好东西。我大哥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 将他扭送到大队部。老师把我的作文拿到台上读的时候, 我虽然不至于无地自容, 却也特别难受, 特别难堪。那么, 现在的问题是:写作文时, 我为什么要编?

(明确:没有资料可用)

(屏显:怎样搜集资料)

二、质疑探讨

1.质疑之一:文题和内容的错位。

(屏显:我思故我在———本次综合性学习讲述了哪些内容? 它们和“怎样搜集资料”这个题目能“准确”对接吗? )

(明确:内容讲的是资料的搜集, 还有资料的整理, 而题目说的是搜集资料的方法, 题目和内容对接不上, 产生了错位)

(要求:根据内容, 重新设计题目)

(屏显: 收获总在研究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新沂市钟吾中学八 (5) 班学生, 新沂市阿湖中学冷学宝)

师:冷老师为什么要把“新沂市钟吾中学八 (5) 班学生”和自己的名字展示出来?

(明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这个题目是大家智慧的结晶, 有权署名)

2.质疑之二:三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屏显:我思故我在 ———文中介绍了几种搜集资料的方法? 将它们并列在一起合适吗? )

(明确:① 文中介绍的搜集资料方法:到图书馆查找、实地调查采访、上网查找;②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只是知识、信息存在的媒介, 可以把它们归并为借助媒介查找; ③课本中的搜集资料方法实际上有两种:借助媒介查找, 实地调查采访)

3.质疑之三:搜集资料方法的欠缺。

(屏显:我发现, 我快乐———除了借助媒介查找和实地调查采访, 搜集资料还有别的方法吗? )

( 明确: 搜集资料, 可以不到图书馆、 阅览室、网络上查找, 也不必面对面地调查采访, 更多的时候, 应该在平时留心观察生活。 如果大家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那么, 搜集资料的途径将更多。 实际上, 借助媒介查找, 就是我们常说的向书本学, 而实地调查采访和平时留心观察, 就是向生活学。 或者再换一种说法: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4.资料的整理。

(屏显:我思故我在 ———下面三种整理资料的方法, 分别照应了综合性学习里的哪几个关键词? 在一篇文章中, 它们分别对应什么? 写作时, 我们要解决的相应问题是什么? )

(方法:围绕主题取舍、分门别类梳理、注意内在联系)

(明确:它们分别对应的关键词是:简洁, 分类, 有条理、有层次。 在一篇文章中, 分别对应:思想、内容、结构。 写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何写, 写什么, 怎样写)

师:搜集资料, 占有了材料, 加以整理, 将其写出来, 可以让别人分享你的智慧, 甚至会让你名垂千古。

三、拓展延伸

1.确定主题:阅读与成长。

2.调查采访对象:上课师生 (互相) 。

3.方法:调查采访, 留心观察。

(屏显:敞开心扉话阅读 ———冷老师, 我问你。 要求:小组讨论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一人代表小组提问。 希望:快速记下采访关键词和回答要点! )

4.现场采访:学生采访老师。

5.学生整理采访内容, 准备说给大家听。

6.教师提示:由“三怕”到自信, 阅读功不可没。

7.学生述说。

8.教师评点。

(屏显: 敞开心扉话阅读———冷老师, 你来问。 小学阶段, 你大约读过多少本书? 进入初中后, 你读过几本书? 你是利用什么时间读书的? 哪些书给你的印象较深刻? 你能记住书中的精彩情节吗? 阅读中, 你有记录的习惯吗? 阅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收获? 你是怎样看待阅读与成长的关系的? 你对自己的阅读现状满意吗? 如果不满意, 你有什么打算? 在你的阅读过程中, 家长, 还是老师, 或是其他人, 谁给你的影响更大? )

9.现场采访:老师采访学生。

10.帮助老师:替老师整理采访的内容, 说给其他同学听。

11.教师点评。

四、总结

1.思考:上学时, 我的“三怕”真的那么可怕吗?

(明确:每个人在成长中, 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我们没有必要放大自卑, 要学会自信)

2.思考:编出来的作文, 真的那么“可恨”吗?

(明确:编的另一种说法是创作。 而创作, 离不开想象。 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 就是要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发挥, 并且是充分地发挥)

3.结束语。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文本里有很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 利用好的前提是有所发现。要想发现, 必须精读。精读文本, 可识文脉、知意旨, 进而找到解读文本的最佳角度, 引领学生察优劣、辨真伪。

教学本课时, 我就受益于对“文本”的认真阅读。借助阅读, 我既发现了内容上的不完整, 也窥见了逻辑上的不严密。将这些发现展示出来, 让内容本身吸引学生,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能让学生领悟到语文学习的方法。

当然,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也要巧妙预设, 用一根线串联一堂课。本节课的教学, 我在引入阶段讲述了上学时的“三怕”, 并在后面的学习中多次使用, 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价值:在探究搜集资料的方法时, 让学生明白平时留心观察的重要性;在采访阶段, 让学生知道它可算作采访内容的前置;在整理采访内容时, 又可以由“三怕”说起, 突出阅读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总结时, 由“三怕”引出“自卑”, 再引出“自信”。至此, 各教学环节实现了有效的衔接。

囚歌说课稿 篇7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红色经典,赞颂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品质。《囚歌》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首作者在狱中写成的歌,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2、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诗时的险恶环境。理解本课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②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此诗。试背这首诗。

③情感目标:感受革命烈士在生死关头的革命气节和坚定的意志,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①、了解诗人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②、体会诗人在万般折磨情况下表现出的凛然、大无畏气概。

【说教法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起导航的作用,在疑难处要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突破口,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2、朗诵法:本课主要是从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入手,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增强语感,以促进思考。让学生体会情感并受到震撼,领会文章的主题。

听说读写贯穿始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说教具】

多媒体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由革命烈士故事引入,出示了课件叶挺的`《囚歌》、烈士人物的简介及有关叶挺的故事,接着拓展了此诗的创作背景并出示了课件。

2、同学们,这些诗歌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的篇章。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我们感动不已。他们在敌人白色恐怖区内,甚至在敌人又阴暗又潮湿的牢房里与敌人斗智斗勇,有的献出了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叶挺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国民党反动派在对叶挺使用老虎凳、辣椒水、火烙、皮鞭等各种酷刑后,威逼他屈服。让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写下这首诗,你们知道什么叫囚歌吗?

3、齐读课题。想:叶挺为什么要写这首歌?情景渲染导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叶挺。(出示课件走近作者)欣赏一下有关作者视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字词积累

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字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文朗读

注意朗读字音、节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及感情的把握。通过朗诵法,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培养诗歌的朗读能力。

五、合作探究

通过课文三个小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进行人文教育。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八.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说板书设计】

囚歌读后感600字 篇8

读了《囚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慷慨而悲壮,至今我的心都无法平静下来,文中有两个自由”,其中的深刻含义却大不相同,“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其中的“自由”指的是放弃真理,叛变革命,投降敌人,做他们的走狗,得到所谓的自由。那是一种毫无尊严的自由,让我们更加痛恨那些革命队伍中的叛徒!而“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里面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是指革命胜利了作文wWw.ZuoWenwang.Net/,人们得到了解放,过上了自由、和平、安定的生活。

叶挺将军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甘愿牺牲也不背叛革命,他是我们祖国伟大的英雄,我们都应向他学习!《囚歌》中还有一句话,也让我深深感慨——“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里的“地下的烈火”指的是革命,“活棺材”比喻叶挺将军身处的监狱,也比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写出了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让我知道了《就义诗》中“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真正含义!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课。

[教材分析]

小壁虎的尾巴断了, 是被蛇咬住以后为了逃命挣断的。没有尾巴多难看呀, 可是, 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都不肯把尾巴借给它, 它可伤心了, 还是壁虎妈妈聪明, 让小壁虎发现自己的尾巴已经长出来了。通过这个故事, 小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 从而也了解了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

本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 课文中没有注音, 连生字也没加注音, 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或阅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认字、朗读。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因为他们在幼儿园时都听过这个故事, 对于壁虎都看见过甚至观察过。这样熟悉的学习内容应该可以很容易吸引学生, 让他们有得说, 有得想, 有得讨论, 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对于如此熟悉的学习内容, 我打算采用课件以及书上的插图,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使课内外的知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做到课外服务于课内。

[学习目标]

1.会认“壁、虎”等6个生字。

2.会写“姐”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4.初步了解动物尾巴的一些作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语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 我们了解到夏天里总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动物伙伴们在美丽的季节里开心的玩耍, 但有一只小动物却很伤心。它是谁呢?出示短尾的壁虎图, 喊它的名字:“小壁虎”。教师伺机板书:“小壁虎” (红色粉笔写课题) 。师:细心的同学看看教师手里的壁虎有什么特别吗?原来是一只断了尾巴的小壁虎。没了尾巴, 小壁虎感到很伤心, 于是它要去借尾巴。随机补充课题:17.小壁虎借尾巴。认识“壁虎”“借”几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课件)

1. 同桌合作, 把课文读通顺。

2. 用铅笔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3. 边读边想, 课文中小壁虎先后向谁借过尾巴。

三、检查自学

1.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 你一定发现了许多生字, 愿意和他们见面吗?

(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组词, 交流识字方法, 游戏壁虎抓蚊子) 师:这么难的生字都记住了, 老师相信同学们课文也一定能读好。

2. 指名读课文。谁敢说我是班上朗读最好的?大胆站起来吧 (请小老师评价读课文情况) 。

3. 你能说说小壁虎向谁借过尾巴吗?

简略说课文内容, 用上“先、然后、最后”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 (教师板书画图) 。

四、品读课文, 注重感悟

1. 展示头饰。

今天小壁虎想邀请小朋友和他一起表演借尾巴这篇童话故事呢, 愿意吗?要表演好, 首先要记住他们的对话, 首先我们来看看小壁虎怎么向小鱼借尾巴。

教师语言描述情境:小壁虎爬呀爬, 爬到小河边, 看到了什么? (小鱼摇着尾巴。为什么摇尾巴?拨水。) 请你把“摇、拨水”两个词画下来。

你能学学小鱼的样子吗?

小壁虎怎么对小鱼说? (你认为用什么语气读?指名, 评价) 分角色读课文。

它借到尾巴没有?是它没礼貌吗?从哪些地方看出?

“姐姐, 您”这两个表示礼貌用语的词语可以看出小壁虎很有礼貌。

2. 随课文识字。

大家经常和“姐”这个字打交道, 你怎么记住“姐”?写时该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姐”字, 学生练习“姐”字。

3. 说话练习。小鱼姐姐快活的游来游去, 而小壁虎只能爬来爬去, 你能用“ () 来 () 去”这样的句式说话吗?

练习:小鱼游来游去, 燕子 () 来 () 去, 老牛 () 来 () 去, () 来 () 去。

五、总结学法, 自学课文

刚才大家学得真好, 你能说说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吗?

1. 总结学习方法 (读一读, 画一画, 说一说) 。

2. 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 他会怎样去跟老牛、燕子借呢?自学课文四、五自然段。

3. 检查自学成果, 展示自学成果。

4.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分角色读课文, 戴头饰创造性表演课文内容。

5. 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 心情会怎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第六自然段。

6. 看见妈妈后, 小壁虎会怎么说?怎么做?课文里没有写,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吧。

表演课文:同学们, 可爱的小壁虎回家了, 找到了妈妈, 假如你是那只小壁虎, 你会怎么对妈妈说呢?谁愿意上来和老师妈妈一起演一演呢? (教师语言情景描述, 师生共同表演课文。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尾。)

六、总结课文, 渗透思想教育

小壁虎终于长出一条新尾巴了 (出示壁虎图) , 师语言:壁虎断尾是一种自卫的现象, 在美丽的地球上, 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 我们只有用心去保护他们, 关爱他们, 他们才能和我们一起构成和谐的家园。

七、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吗?和大家交流交流吧。 (展示课前收集的动物尾巴作用的资料) 希望同学们以后多留心我们的生活环境, 多去亲近自然, 你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板书设计:

17.小壁虎借尾巴小鱼 (图) 拨水

小壁虎借老牛 (图) 赶蝇子小壁虎再生

(断尾) 燕子 (图) 掌握方向 (长尾)

[教学反思]

1. 以读为本, 渗透思想教育, 训练语感。

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 也离不开朗读, 两者互为促进, 互为补充。因此, 教学一开始, 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 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随着教学深入, 采取不同方法, 以读促思, 以读释疑。如出示“小鱼姐姐, 您把尾巴借给我。”和“小鱼姐姐, 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教师扮演小壁虎分别说出这两句话, 让学生扮演小鱼。问:“小鱼喜欢小壁虎的哪种说话方式?为什么?”学生比较读、反复读后, 纷纷选择第二句, 觉得这句多了有文明礼貌用语, 说明小壁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还可以看出壁虎想借尾巴的着急心情。于是, 借读训练学生语感,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后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范读、齐读、分角色读, 层层深入, 突出体会“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吗”等礼貌用语, 道出壁虎委屈、难过、焦急的心情, 从中领悟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2. 表演进行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最容易进入情感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学生一旦进入角色, 情感就被激起, 情感与角色交融, 就开始了丰富的想象。如在小壁虎与小鱼、老牛、燕子对话时, 让学生分角色读, 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展示出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在这基础上, 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同伴看。这样, 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 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 为说话、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自学课文。

《囚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从生活经验看,五年级学生大多有打电话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支持完成此任务。但学生在平时打电话时一般都是一个一个通知,没有想到要尽量节约时间,选择最优方案来打,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充分联系实际,从通知人数较少的开始,想一想、画一画,再通过比较,知道有最节省时间的方案,然后再找出设计最佳方案的规律。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2-10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多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四)教学难点

根据最佳方案探究其中隐含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境导入

师:上周晚上8点,王老师接到一个紧急通知,要求15名舞蹈队员第二天早上演出,你们认为可以用哪些方式通知?

师:通知可以用许多种方式,我们就选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打电话)

(2)设疑思考

师:如果每1分钟通知1名队员,通知完15名队员需要多少分钟?

师:我们把这种打电话的通知法叫逐个通知法。(板书:逐个通知法)

师追问:如果你们是老师,会选用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都认为这种方法很费时间,看来大家有比上面这种通知方法更省时的方法了。

2. 探究策略,逐步优化

(1)合作探究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设计要求),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以同桌为小组合作设计出一个比逐个打电话更省时的方案。听清楚要求了吗?现在开始,看哪个小组设计得好。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有目的找到学生不同的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分成三组或五组的打电话方案。

师小结(分组通知法):这几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比我们逐个通知的方法要省时,都采用了先分组,由老师先逐个通知组长,然后再让各个组长在相同的时间内通知组员。这种方法我们在数学上叫分组通知法。(板书:分组通知法)

师追问:分成3组,5组都用了7分钟,大家想一想是否把组分的越多用的时间就越少呢?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比分组更省时的方法。

(3)探究无空闲通知法

师:先分组通知中,当小组长在给组员通知时,谁休息了?

师追问:如果老师和得到消息的队员都一起不空闲的向下通知,会不会更省时间呢?下面我们就在黑板上摆一摆。

师:我用一个正方形代表老师,用不同颜色的圆片代表队员,打电话用直线连接。

师:第一分钟老师最多可以通知到几个队员?

师:第二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到几个队员?

师:第三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几个队员?

师问:这4名队员又是谁分别通知的呢?

师:以此类推,大家想一想第四分钟我们最多可以通知到多少名队员?

师:是这样吗?我想请一名同学上来给大家摆一摆,谁愿意?

其他学生可以仿照老师黑板上的图示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找一找。

师巡视指导。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8名队员是谁通知的吗?

师:大家同意吗?现在我们一共通知了多少名队员?用了多长时间?

师:为什么这种方法更省时呢?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立即和老师一起通知其他队员,每个人都不闲着,直到通知完所有队员,所需时间最少。我们把这种打法叫无空闲通知法。(板书:无空闲通知法)

3. 填表观察,找出规律

出示表格(表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将我们所得出的结果填入表格。

(1)让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2)师:第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你是怎么得到的?5分钟一共通知了多少人?

(3)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人数是2倍2倍递增)

师:大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现在我就要考一考大家了。

三、教学反思

(一)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把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我创设了紧急通知舞蹈队员活动中打电话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找出打电话的方法,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

(二)图表结合,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伊始,我以接到要紧急通知15名舞蹈队员第二天早上演出为线索,用打电话的方式如何尽快通知引入课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比较方案—得出结论”七个步骤经历了“逐个打电话太慢—分组打电话较快—无空闲打电话最快”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借助了学具小白板,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相互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摘要:<正>一、教案背景从生活经验看,五年级学生大多有打电话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支持完成此任务。但学生在平时打电话时一般都是一个一个通知,没有想到要尽量节约时间,选择最优方案来打,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让学生充分联系实际,从通知人数较少的开始,想一想、画一画,再通过比较,知道有最节省时间的方案,然后再找出设计最佳方案的规律。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页的内容。

参考文献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11

在进行《故都的秋》教学准备过程中, 我的设计理念就是简化课文, 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文本的解读:⑴散文是反映“自我”的镜子, 郁达夫在文中是通过“情景”到底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自我”;⑵课文故都的秋味到底体现在何处, 文题能否改为“北平的秋”;⑶作者在文中所谓的“悲凉”应如何理解, 为什么文中秋景都带有如此浓重的“清、静、悲凉”特点。前二者作为课堂学习过程中解读文本的核心,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本, 理解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眷恋之情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方式;第三题作为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郁达夫的其它作品, 了解作者生平、思想的引子。

【课堂再现】

师:美学家曾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无疑自然、人文风情的描绘是散文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一个重要依托, 而《故都的秋》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你读本文的第一感受是怎么样的, 你觉得郁达夫在文中通过“情景”到底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自我”呢? (板书:自我;师范读, 学生感知全文。)

生:我觉得应该是细腻的自我。如作者对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的描写, 只有细腻的自我, 用心细腻地体会, 然后细腻地抒写, 才能有如此细腻的笔触。

生:是敏感的。依据也是课文的第四段, 我觉得只有作者感受到, 他才能写出来。

生:作者很“悲”。如在课文的第一段中, 就感到北国的秋“来得悲凉”, 作者自己就感觉很悲凉啊。 (有近半数的学生表示同意该生的观点)

生:我不能同意。如果作者感到“悲”, 为什么还要不远千里去饱尝故都的秋呢?

生:我也不同意, 我倒感觉作者对故都的秋是非常依恋的, 以至于“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去享受。

生:我觉得有些“悲”。文段中写到“……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在领略秋的过程中, 是不适合的”, 而且在写到秋雨时, 作者所写到“青衣”、一二个“闲人”、“桥头”看上去就很悲凉呀。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否相似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生:好像是。 (周围有学生反对, 但都无法言之成理。)

师:那我们不妨把课文的这几处读一读。

范读第一段及课文秋雨部分。突出“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唉, 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然后, 就这几处稍作改动, “可是,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静, 悲凉”, “天可真凉”, “就是”,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体味其中的差异。并引导学生回顾骆宾王的《咏蝉》与课文第五段进行对比。

生:多几个感叹词似乎就有多了几分闲情, 感觉作者柔情脉脉, 非常细腻、闲适。

生:看来相同的景致, 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的作用多少会有不同。郁达夫的“桥头树底的闲人”写要表现的更应该是北京人的闲情, 而蝉声要道出的是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师:由此, 请大家结合课文第三段的色彩, 看看这些色彩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故都秋色?

生:“碧绿的天空”、槐树地下缕缕的阳光、牵牛花的蓝、白色就色彩而言都属于冷色, 但应该偏中性, 不能归入绝对的冷色, 而且前二者本来就是秋天的颜色, 而作者对于牵牛花颜色的蓝、白二色偏好也很接近于秋的颜色, 说明作者喜好的是故都之秋的“清”和“静”。 (教室安静)

师:很好。从大家的沉默中, 我感受到是大家对他的认同。现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的文眼句。

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师:郁达夫在文中所展现的“秋花”、“秋树”、“秋声”、“秋雨”、“秋果”其实是中国北方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 如果不是作者如此细腻、敏感的体会和描写, 甚至不能称其为“景物”, 那么课文的秋韵到底体现在何处, 文题能否改为“北平的秋”? (静, 但有人言语“不能改”)

众生:“故都”和“北平”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体现出的是“故”。

师:那么, 这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生:北京是古城, 不同于苏州上海杭州, 也不同于厦门香港广州, 生活不是混混沌沌的, 是闲适的, 是“泡一碗浓茶, 向院子一坐”, 看蓝天, 听驯鸽飞声的惬意。

生:作者文中所写的“秋花”之类的, 其中还带有很浓的人情味, 如民居、扫帚的扫痕、闲人处处都充满生活气息, 而且这一份心情似乎是别处没有的。

生:故都, 体现在这个城市的文化积淀之中, 因为别处没有的不是芦花而是陶然亭。虽然将这些一笔带过, 但引起的思古幽情是难免的。当然历史的悠远、深沉也不仅仅积淀在名胜上, 毕竟连北京的胡同都都有其独特的“胡同文化”嘛。

众生:对啊。

生:“故”当然包含“古”、“旧”的意思。北京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精华所在, 但在近代的风风雨雨中, 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颓败, 这也可以看作是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写照……

生:故都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眷恋。

师:大家说得真好。作者文中的故都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书写, 更着重于生活情景中流露出的对故都人文情调的眷恋。

【教后反思】

1.对问题设计的分析

任何一篇文章, 都能从不同的角度, 激发起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提出具体问题。这些角度可以是文本的矛盾处, 可以是文本的反常处, 也可以是文本的强调处, 还可以是比喻与概念处。同时我认为我们还能从一些普遍性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对于现当代散文而言, 展现“自我”、张扬“个性”, 抒写出作者的真性情, 这些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也是引起读者共鸣的核心。而在实际教学中, 情感却是最难讲解的, 所以在散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更愿意注重对文本所描写对象、文本语言进行分析, 以此带动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这样当然能对学生的理解文本、积累语言知识起到一定的帮助, 但却可能使学生忽视对作者、对文本的认识。因此, 在课堂一开始, 我提出了“文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自我’”, 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 以一个普遍性、一般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在心中快速地勾勒出作者的形象。在随后围绕一个“自我”的讨论中, 学生在谈心中的作者形象时, 不仅谈对作者的理解, 涉及到作品是如何表现“自我”的, 即文本“情景”描写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 这使学生深入到作者创设的意境, 多层次、多角度地谈出自己的理解。而在讨论后一个问题“课文故都的秋味到底体现在何处, 文题能否改为‘北平的秋’”时, 则能促成学生对文本展开进一步的解读, 领悟其中“情境”的“清、静、悲凉”的特色, 而这对于理解作者情感亦起到了帮助。

2.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分析。

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其自身的感悟, 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本身会问、善问, 这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学生为创设整体阅读的氛围, 引导其明确学习要点, 质疑问难之外, 学生从自身角度对文本展开解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解读更能以自己和学生都适应的方式展开, 不墨守陈规, 不易为外界因素所束缚, 更容易开放地对待文本, 便于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模式, 以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 在关键处重锤敲击, 制造矛盾, 引起争议。在争论当中, 发现疑点, 引爆出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感悟能力和深入揣摸文字背后隐藏的内蕴的自我领悟能力。

3.问题教学的效果及本课教学不足的反思。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反应真的有些出乎意料, 虽然有过几次的“静默”, 但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的, 这样“静化”了课堂, 避免了很多无意义的喧哗。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时, 能畅所欲言, 这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 也激发了学生展开了阅读作品、解读作品的兴趣, 绝大多数学生是带着一种喜悦完成本文的学习的, 并在课后也对郁达夫作品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 在一定范围里形成了“郁达夫作品热”。同时学生能渐渐学会了自己找解读文本突破口, 这在之后篇目的自读学习课程中得到了体现。

上一篇:家庭亲情助廉倡议书下一篇: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