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制度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日本教育制度

日本教育制度 篇1

日本留学之考试制度特点:1、由于目前日本高等教育的水平比中国国内要高,但“留学生考试”的竞争程度可能不如国内高考,所以很多优秀中国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在日本考入了综合排名超过国内大学的日本知名大学;2、由于“留学生考试”在中国没有考场,而且知名大学除了要求该考试成绩外还会要求学生参加附加面试,所以优秀的中国高中毕业生想从国内直接申请进入日本的优秀大学非常困难。即便是在国内已经有了相当的日语基础者,也要先选择日本语言学校作为过渡,一方面强化日语,一方面作参加“留学生考试”的最后准备。3、由于“留学生考试”是与日本本国高考分开举行,而且几乎所有日本名校(但个别专业除外)都会有招收留学生的名额,这就保证了中国学生是通过日本学生以外的渠道进入世界级的日本名校深造;首先,日本留学生考试每年有2次,分别是6月,11月各一次。地点在日本各地和日本以外的部分国家及地区举行两次(在中国暂无考场)。

日本留学之考试报名时间:2月10日-3月7日;6月30日-7月25日;学生可以选取成绩最好的一次,学生上语言学校的话,学校也会帮助学生报名的,注意留学生考试提前5个月左右报名,不要错过了。

日本教育制度 篇2

一、缩减国立学校定量拨款,增加学校自筹资金比率

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设置者……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应负担其学校的经费。根据这一规定国立学校教育经费应由国家负担。从日本国立学校财政收入构成情况看,20世纪60年代国家教育财政拨款高达80%多,充分体现出“谁设校谁支付”的原则。90年代下降到50%左右,近年一直保持在50%~60%的水平。相反,学生缴纳的学杂费等学校自筹资金迅速提高,由20%上升至50%。出现这一结果的背后实际反映出一种观念的转变——由教育投入向教育消费观念转变,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又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和高等教育财政的短缺性密切相关。在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或“普及化”阶段以后,一方面强调受益者为国家,另一方面也开始强调个人,这样受益主体为国家、个人双方,且出现受益主体不断偏重于个人的趋向。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引发出高等教育费用应“用者自负”、“国家负担”或“政府与个人成本分担”等争议。其结果出现了国立学校教育经费应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分担,减轻国家负担,增加个人或地区社会负担比率的政策导向,使国立学校财政收入构成中呈现出政府财政性拨款与学校自筹经费两条曲线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结果。

二、减少私立学校定量性财政补贴,增加倾斜配置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对私立学校给予财政补贴。日本政府对私立学校补助分为一般性补助和特定补助 (专项补助) 两种。一般性补助主要根据学校是否按计划招生、师生比例等指标进行配置,是一种定量性分配制度;而专项补助则侧重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学术研究、实施情报化和国际化活动、促进大学教育改革等等,属于一种倾斜配置制度或差额配置制度。上述两种分配制度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各有侧重。私立学校教育事业费中来自政府的财政性补贴比率不断下降,1981年为28.9%,2000年为12.2%,大大提高了私立院校财政收入依存于市场的程度。相反,国家对私立学校的专项补助大大提高,通过竞争机制使补助资金达到有效配置。

三、私学主导型特征进一步突出

国立高等院校数量不断下降,1990年为15.9%,到2000年降为12.2%,进一步突出了日本高等教育私学主导型的特征。从学校经费来源分析,私立大学主要依存于学生缴纳的学杂费,国家只支付极少的补贴,而且政府还可根据教育财政状况、教育政策的调整减少其补贴金额,因此大力发展私学是减轻高等教育财政、引入竞争机制的有效途径。国立大学特殊行政法人化也是如此。随着国立大学特殊行政法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2003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国立学校特殊行政法》。法人化以后的国立大学与政府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契约关系。基于这种关系的变化,高等教育财政制度亦随之作出相应调整,如原来财政制度中禁止接收地方公共团体捐赠款的规定得以缓解,规定可根据具体情况接收捐赠款。国立大学法人化后也要求国立大学通过各种渠道广开自主财源,鼓励国立大学进一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实施受益者负担的原则,不断强化学校自筹经费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将国立大学过渡到由地方政府管理。

四、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国际化倾斜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围绕着接收留学生和海外教师的国际交流等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措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国际化的重点转向大学教育计划、教育课程、学校经营管理等领域,要求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从而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加强国际学术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竞争力,最终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立国论”的战略目标。

1. 建设30所国际一流水准的院校。

日本科学技术省制定的《日本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力争在未来50年内培养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就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制定了具体目标。文部科学省在《大学改革计划》中重点指出:要建成一批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学,数量为30所,占日本高校总数的5%。为此在政策层面上首先出台了重点调整院校结构、增加竞争性研究资金的投入力度等措施。根据日本大学类型的划分标准,研究型大学一般指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它包括: (1) 在所有的学部之上均设有博士课程, (2)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率:国立和公立大学为9∶100,私立为6∶100,医学专科院校为20∶100。有关研究生院大学的选拔方法在《大学改革计划》中明确指出,不考虑设置的主体 (国立、公立、私立) ,所有研究生院大学均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产生,产生后为改善更新其学校或学科的研究设施设备,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财政给予重点配置。这样的选拔方法扩大了选拔范围,将私立大学纳入了选拔范围之内,在政策上缩小了国立与私立大学之间的距离。

2.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挑战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成为日本高等教育财政向国际水准倾斜的另一大举措。日本科学技术省制定出两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计划期间为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在这两次计划期间逐步扩大科研经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成为实现总目标的关键。因此日本文部科学省率先在高等教育预算中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把材料工程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及能源四大科学领域作为投入的重点给予极大支持。从分配方式看,日本文部科学省所管辖的科研经费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科研经费,另一种是竞争性科研经费。一般性科研经费属于定量分配,而竞争性科研经费是通过科研人员或研究小组提出研究开发项目,经专家小组事先审查、评议后发放的一种研究项目的资助经费,属于倾斜式分配方法。竞争性科研经费是科研经费发挥高效率的载体,是产生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2000年在文部科学省所管辖的科学研究补助费中竞争性科研经费的比率不断提高,占科研补助金总额的27%,2003年达到了近40%,竞争性资金增长幅度之大显而易见,它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活动、战略性创造研究以及科学技术振兴等项目上,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进一步向高质量、高效率,即高、精、尖领域转移。

摘要: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 是当今世界上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 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高等教育也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本文重点研究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财政制度改革方面的做法和效果, 并初步探讨了日本高等教育财政制度改革的特征与趋势。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特征,趋势

参考文献

[1]小川正人.教育财政政策与法律制度[M].北京:研究所出版.1996:152.

日本政府着手英语教育制度改革 篇3

有教育专家表示,现行的日本英语教育系统侧重阅读理解和语法,无法使学生充分发展英语交流能力,这将会阻止学生适应全球化浪潮。一位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师说:“如果考试形式不发生变化,我们教学的方式也很难改变。”下村博文表示:“学生上中学后应该能用英语进行交谈,但在日本情况并非如此。我们正在把英语教学的目的从应试转变为交流。”

文部科学省认为,入学考试的变革能推动英语课堂的变革,而改革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培养合格的教师,该改革计划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国家能培养多少有能力的英语教师。文部科学省计划规定中小学英语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能力测试,已有大量的教师为此开始参加辅导班。此外,学校将聘用更多母语为英语的助教。

英语教育专家伊藤检索说,如果学生在小学时就把英语作为一门正式学科来学习,在中学有更多实用英语的课程,那么教学将会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有的学生在中学一开始学习语法就厌恶英语,如果小学只是教中学目前在教的东西,只会让学生更早产生“英语过敏症”,因此培养合格的教师、采用适合于不同年龄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日本教育制度 篇4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 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篇5

日本的近代金融制度始建于明治时期,从初期效仿英国到二战后美国主导,日本金融制度的政府管制色彩较为浓厚。经过不断发展,日本形成了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金融革新的深入,泡沫经济的破裂,金融大爆炸式推进资本市场变革,才能适应近来金融形式日新月异的变化。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1872-20世纪40年代)

明治维新后1872年日本公布《国立银行条例》,受英国商人银行主义的影响,日本的现代银行制度按照资金需要的不同性质进行设置,由普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特殊银行构成,分别履行作为商业银行、大众储蓄机构以及长期金融银行的职能。银行业之初企业与银行关系紧密,银行家通常由企业家兼任,成为“机构银行”。银行业早期监管较少,银行数量发展较快,一战后的1927年发生大规模挤兑事件,称为“昭和金融恐慌”。此后,首个银行法开始实施,对银行业有了最低资本金制度等监管要求,行业整合使得银行数目大幅度减少,至1945年战败时,普通银行数目由战前1283家缩减为61家。二战结束后,金融制度重建受到美国金融主导,但基本沿袭战前以及战时的框架,形成了分业经营、政府管制、间接融资为特点的金融制度框架。

经济增长期的金融制度(50年代-70年代中期)

二战结束后,金融业也成为日本管制最严的领域之一,分业经营是金融制度最显著的特点。分业经营包括:

1、长短期融资业务分离,2、银行业与信托业分离,3、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4、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分离。从二战时期延续至70年代中期,日本一直维持着以低存款利率为中心的管制利率体系。其中国债利率成为决定其他金融产品利率的基础,而存款利率则存在着由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决定的最高限度。通过设立外汇专业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制,日本通过外汇管理隔断和防范外部经济变化对日本国内经济的影响。以上利率管理需要分业经营,有可巩固分业经营,而内外分离的制度又对此起了一定保障作用,因此三种特征相辅相成。

间接融资成为日本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通过分业管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界限划分较为清晰,但即使在直接融资领域,如债券市场,其发行金额与利率等也受银行影响。造成间接融资压倒直接融资的原因之一在于允许银行持有股票,从而通过持股对企业形成控制系统。

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70年代中期-90年代末初)

背景:1971年与1973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扩大造成国债发行增加,对流动性要求越来越高。银行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分离出现松动,长期信用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份额下降至30%以下,利率管制使得资金向不受利率管制的短期金融市场流动。1973年日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内外分离的管制受到冲击,国际化压力日益强烈。1981年银行法的修改使得银行获准国债的窗口销售、交易并推出存款与国债的组合金融商品。银行业进入国债市场的发行与流通,进一步使日本传统银行、证券分离出现裂痕。1984年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成立,以此为契机金融自由化逐步推进。

利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是金融改革中另一重要因素。1979年为了完善短期金融市场,允许发行可转让存款(CD),其利率不受限制,成为利率自由化第一步。日本的利率自由化采用先定期后活期,先法人后个人,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进行。《临时利率调整法》中的利率管制对象不断减少,还采用了市场利率联动性定期存款等过渡性金融商品。至1993年6月,定期存款利率实现完全自由化,1994年10月,除支票账户以外的活期存款也实现了自由化。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特点在于

1、日本利率市场化受到国际社会的推动与干预:银行资金供给长期占全社会融资主流,当局缺乏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医院,而正是美国的直接干预,使得市场化进程尤为迅速果断。;

2、日本利率市场化伴随着市场化性质的存款与贷款新品种,比如大额CD,MMC,以平均融资利率决定短期优惠贷款利率,通过不断降低限额、放宽期限、增加品种等方式扩大新金融产品的份额,从而达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目标。

3、日本利率市场化推进分层循序渐进,先国债利率后存贷利率,先长期资金市场利率后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先大额存款利率后小额存款利率,从1979年至1994年共用了16年,具体推进中较为审慎与保守,可保持经济金融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而这种循序渐进,也是的日本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大部分都存活下来,其正常经营没有收到较大影响。

4、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并不完全。事实上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并不由各金融机构通过市场资金供求决定,而是受到货币管理当局的限制。不同产品的利率需与国债或大额CD的利率挂钩,各个金融机构必须支付统一的“市场利率”。

放宽并废除外汇管制:1949年制定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原则上禁止所有对外资本交易,仅允许破格引进个别交易品种。1979年《外汇法》得到全面修改,居民外汇存款实现了自由化。1984年《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发布后,撤销了对日元汇兑业务的管制,此后逐渐放松对欧洲日元的管制,允许外资银行参与日本信托业务等。

资本市场的自由化:70年代后,日本公司债市场上存在许多制度方面的限制及约束,使得大企业倾向于在海外市场发债,国内公司债市场空洞化较为严重。1987年废除了对公司债发行业务的管制,采用国内公司债评级制度;1988年4月引进申请制,取消发债协会。1993年取消了受托制度,撤销公司债发行额度管制措施,1996年公司债发行市场完全自由化。自由化后的公司债市场降低了国内公司债市场发行的成本,发行量大幅攀升。

泡沫经济时代(90年代初)

80年代也是日本金融业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1990年日本利润前10名的企业中有8家金融机构,而1980年尚无一家公司排至前10。金融业发展超出实体经济,1979年至1989年日本的金融资余额增长了3.2倍,而同期的GDP只增长了1.8倍,金融交易日趋活跃,金融机构开始设置大量的海外分支机构。尽管利差不断缩小,银行收益仍不断扩大,其主要收益偏向纯金融资产,股票资本收益对金融行业影响明显。对于银行业来说,城市银行扩张迅速,其资产规模,业务范围均与地方银行拉开较大差距。

由于消费品物价在80年代与90年代均保持均衡,日本央行为了应对日元升值保持了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放松了对资产价格的管制。而80年代进行的金融自由化又意味着国内间接贷款与直接贷款相转化,分业经营的存在使得银行通过设立住宅金融专门公司拓宽银行的贷出渠道,导致这些非银行机构承担了大量风险。1991年资产泡沫破裂以后,非银行机构纷纷倒闭,其持股银行也产生了大量不良债权,从而日本经济步入失去的二十年。

金融大爆炸(90年代中期)

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银行业进入兼并重组大潮,对分业经营的讨论最终促使1993年《关于为了金融制度以及证券交易制度的改革完善有关法律的法律》的实施,银行业与证券业关于分业之争实际上成为90年代金融变革的核心。1993年通过的《关于为了金融制度以及证券交易制度的改革完善有关法律的法律》规定不同行业间以行业子公司的方式实现向对方领域的渗透,银行可以拥有证券公司或经营信托业银行所发行的半数以上股票。但当时不同行业渗透设立的子公司还有一定业务范围的限制。1996年,日本提出“金融大爆炸”,加快之前循序渐进的放松管制步伐,全面实现国内外资本账户的自由化,改革证券市场,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1999年又进一步废除对银行子公司业务范围的限制,从而取消了银行业,证券业与信托业的界限。2001年又进一步放开银行兼营信托业的管制。

金融大爆炸时期,多数政策与证券市场有关,如在证券市场实行登记注册制,放开委托交易手续费,废止股票交易必须集中于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使得证券公司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场外市场发展迅速,交易量与交易品种增多。1997年解除了对银行控股公司的禁令,增加了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停止使用效率低下的通告及事务联络体系,实行国际化的会计制度。

进入二十一世纪,日本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对各行业的管制几乎消失,金融大爆炸式的改革颇有成效。

参考文献:

日本的金融制度,鹿野嘉绍,中国金融出版社

日本土地征收及损失补偿制度 篇6

一、日本宪法29条3项「正当补偿」之 内容

日本宪法29条3项规定,「私有财产,在有正当补偿之下,可供公共所使用。」根据此一宪法条文,作为有关以公共为目的所为土地征收之一般法的土地收用法在1995年被制定;该法就损失补偿设有相关规定。因公共目的有兴办事业之必要,并基于该必要性而拟征收土地之场合,成为征收对象之土地或建筑物上所存在的所有权或租借权等,将因公共利益而从己身所有土地上被剥夺。原本,在利益为 社会 全体所共享之场合,本即应当由社会全体平等负担之;但实际上,某特定人因特定事业而需用土地之场合,却不得不让土地所有人负担该需用土地,而将之充作公共事业之用。此虽然是现实(实际)情况,但是本来应由社会全体分担的负担,却由该土地被征收者个人所承担者,乃是不平等之负担;因此为将此不平等负担转由社会全体负担而被承认的制度,即为损失补偿制度。因此,日本宪法29条3项所规定的「正当补偿」,若举土地征收的案例来说,在对照私有财产权的旨趣及平等原则之同时,因土地征收乃是个别且属偶发地剥夺土地所有权之故,对其补偿必须是完全补偿;而如此一想法正是议论学说或判例之出发奌.二、土地征收法之程序及征收补偿等之内容

浅谈日本主银行制度 篇7

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形成是有着相关历史背景的。1868年明治维新后, 日本的银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此时的政府对银行实行宽松的政策。而1927年的“昭和金融危机”之后, 政府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约束。后随着日本对外扩张, 1944年日本开始实行“军需指定融资金融机构制度”, 这被看成是日本主银行制度的雏形。而二战后, 主银行制度越来越多地在战后经济重建中发挥了作用, 随即定形、发展起来。

学者一般认为, 主银行有以下4个特征:⑴对于企业来说, 持有客户企业的大股东是主银行。同时, 对于主银行来说, 一般不会持有与自己没有业务或交易关系的企业的股份。⑵主银行向客户企业提供系列贷款, 包括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主银行向企业提供占有绝大份额的贷款, 也因此承担相当大的贷款损失责任。一旦企业不能如期归还贷款、或者出现坏帐时, 主银行还要分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⑶主银行向客户企业派遣董事或经理。具体分为两种情况:正常情况下——以大股东的身份派遣董事或者经理到客户企业;企业出现问题时——派遣人员接管企业。⑷主银行管理客户企业的结算账户。主银行几乎都是所属企业的结算银行, 负责企业的账户管理、现金支付和结算。

综合主银行的概念和特征来看, 主银行既是企业最大的债主, 往往又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二战后, 日本经济一片废墟。要从废墟中起步发展, 最大的问题之一是资金。在这种情形下, 主银行制度很好地满足了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 及时、大量、低成本地向企业提供了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此举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又提高了银行资金运用的效率, 成功实现了企业和银行的共同发展。可以说, 主银行制度为后来日本的经济高度增长做出了贡献。同时, 主银行可以对企业进行内部的监督控制。因此在日本, 基本上不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或者股票市场来监督企业。除此之外, 主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保险, 保证企业日常经营的稳定, 或者在必要时刻给企业提供救援, 避免企业遭受巨大的经营危机。可以说, 主银行制度促进了日本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 主银行制度有所削弱。究其原因, 便要说到主银行制度的基础。主银行制度的基础和发展在于企业和银行的关系。而主银行和企业的关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规模。主银行的优点在于能够及时、稳定地提供借款, 这和从不稳定的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相比, 是一个很大的优势。除去企业中的大家——这些大企业本身资金力量雄厚, 又有着多种资金筹措渠道, 对主银行的依赖相对较小, 其他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 在筹集资金方面确实存在困难, 所以必须和主银行保持密切的关系。而现在的一种发展趋势是资金筹措越来越多样化, 使得企业对于银行的借款依存度降低。这样就导致了主银行和企业关系的疏远, 主银行制度也便逐渐削弱。

综上所述, 日本主银行制度体现了银行和企业之间密切的联系。曾经靠着这样紧密的银企关系, 日本经济创造出“高度经济成长期”的奇迹, 主银行的效用不容否定。可是20世纪90年代起,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不景气, 主银行制度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这一点同样不可否认。

导致主银行双重作用的原因在于, 主银行制度发挥良好作用必须要有经济增长这个外部条件的配合。经济增长, 则企业与主银行之间形成资金需求和供给的良性循环:经济增长——企业经营良好——主银行获得持股企业的股票溢价收益和贷款利息——支持企业投资——企业和银行共同收益, 两者就是这样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而若经济萧条, 企业与银行会产生不良债权的恶性循环:经济不景气——大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银行无力救助——企业危机——银行危机——企业与银行共同萧条。

现在日本经济依旧处在低迷期, 怎样才能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主银行制度虽然是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但是除此之外, 日本经济萧条的原因还有许多, 如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传统的年功序列、社会现象——少子化和老龄化等。总而言之, 日本经济想要重新获得活力, 需要整体的变迁。而主银行制度在这场变迁中, 又将扮演什么角色、走向何方, 这也是亟须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日本大企业的成长模式[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 2002 (09) .

日本的“变态”租房制度 篇8

如果你是第一次在日本租房子,可要做好心理和金钱的准备。因为这个国家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葩制度:签订新的租房合约之时要向房东缴纳意义不明的“礼金”(礼金)和“押金”(敷金)。这项制度即使是日本人也怨言连天。所谓的“押金”很好理解,预先付1-2个月的房租,待退房的时候房东查看房屋内部状况,有损坏的情况下的从押金里扣除,并返还余下的部分。

而“礼金”,一如字面意思,则是完全赠送给房东的1-2个月房租。一般来说,越高级的公寓,礼金就很可能越高。这一项收费一是鼓励租房者长期租赁,防止频繁的租房退房,二是通过这种筛选保持住户人群的质量。

不得不说,这种收入筛选有的时候非常有效。正式的公寓租户素质都较高,无论认不认识,在大厅里见面都会打招呼。甚至还有人变态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之后会出电梯之前按下1楼的按钮,以方便以后可能来等电梯的人,可是附加的费用远不止于礼金和押金。

月租8万日元 首付却要48万

绝大多数情况下,房屋租赁都是通过中介进行的——日本的房屋中介标准价是一个月的房租。通常外国人租房子都是要有保证公司进行保证的,而保证公司收取的费用一般为0?郾5—1个月的房租。(一些学校可以给学生做保证人,省去了这一部分的开销,请留学生租房前务必咨询你的学校的相关办公室)

而且,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租房的时候必须购买火灾保险,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保险公司还是房东指定的。每年都要交保险费用,通常为1—2万不等。如果你租的是像模像样的地方,很多时候还会有一个“配钥匙费”。简直就是漫天要价,公寓一般都为 8000 起,最贵的可以达到2万。再加上千奇百怪的各种名目,比如“24小时保障服务”“清扫费”“??”等等,最终头一个月要缴纳的费用甚至可以高达一个月房租的5—6倍。

以下是一张可能出现的头金(第一个月费用)的清单:(以下数字为日元)

月租8万x2个月

礼金8万(一个月房租)

押金8万(一个月房租)

中介费8万(一个月房租)

保证公司4万(0.5-1个月房租)

火灾保险2万/年

配钥匙费2万

共计48万

这样的清单很稀松平常。只是根据具体情况不同,也会上下浮动。可能运气好遇到免礼金的房子,也有可能要给保证公司交1个月的房租。一般头金为房租的3倍左右,就算非常便宜了。所以租房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地点和房子。搬家重新租赁的成本,简直太高了!

“我们就是不相信你,要不你就交钱”

正如日本的中介之黑在优质的日本服务里是一朵奇葩一样,日本的房东,一改整个社会的信任链机制,也许是这世界上最麻烦的一种生物。

有过找房子经历的留学生几乎都会见过这种情景:你面前的中介人员打电话给房屋管理公司,询问外国人是否能租这间房子。有时候仅仅因为是外国人就会被拒绝。还有的时候,房子可以租给外国人,但是中国人除外(这一点不是一开始就歧视中国人的,而是311大地震之后很多中国人不和房东打招呼就突然搬走并且拖欠房租。在那之后不租给中国人的房子一下多了起来)。有的时候对方要求看租房者的学校,公司和年收入,或者要求必须由保证公司进行担保。

为什么要保证公司呢?其实在日本,房东非常厌恶提前解约退房的行为,因此他们要求租房必须有第三方担保。担保有两种方式:担保人和保证公司。一般的日本学生通常让父亲出具收入证明和公司信息等,以家人为担保人。但外国人,除了一部分学校给留学生免费担保以外,非常难找能为自己担保的个人。只能出钱让保证公司为自己担保。

保证公司在对租房者进行审查之后,如果觉得没问题,就会对房东拍胸脯说我做担保。租房者无故不交房租,突然退房,所产生的损失都由保证公司赔偿给房东。每个月的房租也是租房者打给保证公司,保证公司再转交给房东的。也因此,拖欠房租时第一个发来催促消息的也是保证公司。审查越严格的房东,用的保证公司的保证费就有可能越高。而租房者大部分情况下只能乖乖交钱。

“我们正在交涉中,请耐心等待”

初到日本的外国人,想在三四天找完房子?几乎不可能。提前打出一个月的量都不一定保准。这其中主要花费时间的部分,就是保证公司的审查。另外还有和管理公司、房东等各个关卡的交涉,我们汇去第一笔房租到对方核实之间的时间差,钥匙和相关文件从管理公司到中介的过程等等异常繁杂。

笔者曾经两次挑战从确定房源到入住的极限,如果是日本中介,一视同仁,再着急也不会帮你特别加急,最快最顺利也基本要一星期。如果是可以为自己催文件的中国人中介,可以压缩到4-5天入住。这还不包括确定房源之前看房子的过程。

在新学期和新生活开始之前的1-3月份,更是房源紧张,看好的房子不马上预定立刻就会被人订走,好房子1个月以后才空出来的坑爹事儿也数不胜数。可以说从看房子那一刻开始,一直到搬家,每一个步骤都是鏖战。提前准备好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以及提前准备好可能需要的各类文件,才能更快更顺利度过这场鏖战。

“訳あり”房源

在这样变态的房地产市场中,偶尔会出现看起来条件很好却异常便宜的房子。可别高兴得太早,有时候这样的房子就是传说中的“訳あり”(有特殊原因而打折的房子)。

“訳あり”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自杀或者孤独死,也就是之前死过人的房子。或者同楼里发生过杀人事件的房子。另一类就是有着奇葩构造的房子,比如一进屋就是厕所,或者完全没有窗户,或者噪音非常的大,最好实地去看房,至少也要好好的看平面图。有时候这些奇葩的布局很容易在平面图中被忽略。

日本甚至还出现了一种职业:专门住之前死过人的房子。住过一段时间后再出租,就是“死过人之后住过人也没事的房子”了,等于说房子被洗白了。就可以多少恢复原有的价格。

切勿太信赖中介

是的,日本的服务业是全球闻名的。但是整个日本,最不值得信赖的服务业,就是房地产业。甚至可以用一团漆黑来形容。

大多数房屋中介都会用同一种伎俩:他们把特别好的房子放到网上,租房者搜索到这间房子联系他们之后,他们会让对方去他们的办公室。当你到他们的办公室的时候,他们会给你至高无上的服务,同时告诉你,你之前看的那个房子其实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或者干脆就已经被租出去了,然后给你介绍其他房源。而这些房源往往是他们拿报酬比较多的。

有一段时间我因为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到房子,疯狂的跑了十多家中介,经验多了,就知道大部分日本中介都玩这种伎俩。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得知一些幕后消息,才知道这一套日本中介很早就玩的很熟练了。和日本中介打交道,笔者有一段实在可称得上惨痛的经历。可以告诉大家,在中介的世界,表面和蔼的服务,真的就不代表负责。

那是在去年的12月。我因为换签证在12月20日左右才拿到护照和日本身份证(没有这些身份证明没法找房子)。但1月2日就离开日本,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找到新房子。问题在于日本从12月26日左右,就会全国进入元旦假的状态,大部分公司都会从年末放到第二年1月3日以后。所以我必须在一星期内找好。

我在网上找了很多家中介,每一家都详细写了我的绝对要求:1月2日之前必须搬家!否则之前的房子到期,我也不在日本了,东西没有地方放。跟着几家中介看过房子之后,有几家承诺可以年内找到。其中有一个地方和房子都比较满意的,中介的人服务也很热情,告诉我材料怎么写,申请有几个步骤,还说27号我就可以拿钥匙入住了,天真的我就相信了他的话,并且停止了在其他中介的申请。

就这样,递交了材料的我开始等待并且安排27号的搬家。之前口口声声说27号可以入住,并且同我一起幻想搬家后美好未来的中介,到了26号也没信儿。我已经约了27号的搬家公司,觉得蹊跷,就打电话过去问,结果中介的负责人很敷衍的说,“哦,你的保证公司申请没下来,他们已经休息了,你要搬只能1月8号以后了。”

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于是我告诉他,1月8号我都不在日本了,不可能那时候搬家。我之前就告诉你的。

中介负责人说:“这件事我并不清楚。你当时没说。”好个我不清楚,当时到他办公室看房子的时候,1月份明明有很多好房源,我都因为那时候不在日本而放弃的事情难道他也忘了?从头到尾我一直在跟他确认是否能年前搬家,反复说明我1月2号就出国了,他也丝毫没有跟我说过保证公司的申请可能年前下不来的情况。更过分的是,其实保证公司当天早上就已经和我电话确认过审查通过了,只是还没做成文件提交而已。中介催一催完全是可以出来的。事实就是他完全就是没考虑客户的要求,只是机器一样所有人走同样的流程而已。

他不负责任顶多失去一个客户,但是第二天不搬家我就没地方住了,所有的东西都没地方放,十几个箱子总不能扔大街上然后睡公园吧?无奈之下我只好当晚在所有的SNS发求救消息,同时询问我认识的几个做中介的中国人。他们都表示找到第二天入住的房子在日本实在是太难了。还好很多人表示可以把东西暂时放在他们那,热情的想要帮助我。最后很幸运的,正好有个朋友之前租的房子人刚搬走,1月份都空着,我才避免了流落街头的命运。

可是这样的中介,因为还没有发生合同关系,被坑的再惨也只能暗自叫苦,学习教训了。

后来2月份再找房子的时候我就学“坏”了。同时看好几个中介,最后是找自己认识的中国人朋友的中介帮忙申请。我才体会到,知根知底的中国人中介其实是比日本中介负责不知道多少倍的。朋友每天反复给保证公司和管理公司打电话催,不断地帮我跑,短短四五天就让我搬到了新家。为此我特别感激,逢人就推荐他给找房子。

在东京想找房子的朋友,觉得我可以信赖的请单独私信询问,我可以把他介绍给你。尤其是还没来东京,对日语没信心或者想要提前看房尽快入住省点旅馆费的朋友也比较推荐。(不过,对我半信半疑的,害怕被坑被骗的就不要联系我了,解释什么的很烦很浪费时间。)

如何在日本看房子

东京有几个老区,比如荒川区,大田区,环境相对没那么好的房子价格会相对便宜些。

离红灯区近的,比如新宿一些地方,还有山手线的莺谷(うぐいすだにえき),房子会便宜。有趣的是,很多明明离莺谷很近的房子,为了不让租房者觉得是红灯区,在登录最近车站时都会特地写离房子较远的日暮里/西日暮里站。

在非高峰期(1—3月),提前几个月看房子,能找到好房子的概率最大。

有些新建的公寓一开始标价很高,一旦没人租就会逐渐放低条件和礼金押金价格,如果时间充裕,不如关注着等等。

在1981年以后建的房子,防震都会比1981年之前的好。因为日本在1981年把建筑物必须遵守的防震规范修改的更严格了。

窗户面对大马路或者铁道电车线的房子有可能夜晚噪音很大,看房子的时候务必注意马路噪音是否明显。

顶楼和窗户朝西的房子夏天很热。

日本进口检疫与食品卫生制度. 篇9

1、日本的进口动植物和食品的检疫、防疫体系

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自海外进入其境内的动植物及食品实行严格的检疫和卫生防疫制度。相关法律有《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预防法》等。

2、动物检疫

日本从外国进口动物以牛、马、猪、兔等家畜及各种家禽为主。

日本动物检疫的指导原则是《家畜传染病预防法》,以及依据国际兽疫事务局(OIE)等有关国际机构发表的世界动物疫情通报制订该法的实施细则(即禁止进口的动物及其产地名录)。凡属该细则规定的动物及其制品,即使有出口国检疫证明也一概禁止入境。如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因易感染口蹄疫,日本对其进口十分警惕。日本认为,全世界仅有韩国、菲律宾、美国等32个国家、地区属于无口蹄疫的“清洁地区”,可以正常进口。另有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的猪牛羊肉及肉制品要经过指定设备加热进行消毒处理后才可进口。而来自其它国家的上述货物均被禁止入境。

日本进口商自海外进口动物及其产品,须提前向动物检疫所申报。一般牛、马、猪等需提前90-120天申报,鸡、鸭、狗等提前40-70天申报。动物进口时,由检疫人员登船检查确认,检查无问题后,检疫所发给进口商《进口检疫证明书》,作为进口申报书的附件办理进口申报手续。

3、植物防疫

日本进口植物防疫的指导原则是《植物防疫法》。与动物检疫类似,日本依据有关国际机构或学术界有关报告了解世界植物病虫害分布情况,制定《植物防疫法实施细则》(即禁止进口的植物及其产地名录)。凡属日本国内没有的病虫害,来自或经过其发生国家的有关植物和土壤均严禁进口。

货物经植物防疫所检查确认无病虫害后,颁发《植物检查合格证明书》。进口商进行进口申报时将此证明作为进口申报书的附件。

禁止进口植物获得农林水产大臣特别许可也可以进口。获准进口时,日本进口商须将进口许可书寄送给出口商,令其粘贴在该商品上。入境时,与一般植物同样办理检疫。

对于某些仅凭进口时的检疫无法判断病虫害的植物,日本要求置于专门场所隔离栽培一定时间接受检查。

4、食品卫生防疫

本的进口食品卫生检疫主要有命令检查、监测检查和免检。

令检查即强制性检查,是对于某些易于有残留有害物质或易于沾染有害生物的食品要逐批进行100%的检验。

监测检查是指由卫生检疫部门根据自行制定的计划,按照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对不属于命令检查的进口食品进行的一种日常抽检,由卫生防疫部门自负费用、自行实施。若在监测检验中发现来自某国的某种食品含有违禁物质,以后来自该国的同类食品有可能必须接受命令检查。

进口食品添加剂、食品器具、容器、包装等也须同样接受卫生防疫检查。

上一篇:社区安全生产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七一党员知识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