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篇1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意识。整体而有序地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结构成分及相互联系,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设景激趣,提升导入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离不开好的起点。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就是指“导入新课”,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导语上费尽心思,因为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必要前提。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可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课文的方法有很多;成语引入法、故事引人法、迷语引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法,等等。只要老师在导入时能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都可以说是好的导语,是一切成功课的好的开端。对这一环节的处理,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忽视导入。视其为可有可无;二是机械地模式化地导人,局限于组织教学的起始环节,不考虑时间、地点、内容、对象,千篇一律。导人新课的方法很多,或直接导人,如释题介绍作者与背景等;或间接导人,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巧妙设疑,自然过渡;复习旧知,由旧导新,等等。设计导人要做到科学得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实,导人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如趣味性开场白、哲理性开场白、抒情性开场白,等等。突出学科特点。丰厚课堂内涵。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就必须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文学素养、语文能力的原则去实施,训练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使课堂彰显活力与生机。语文说到底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理解外界传递给你的信息以及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语文的规律就是理解和表达的规律,语文的真本领就是理解和表达的本领。因此语文课要强化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惟有如此,学生才可以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才可能有扎实的基本功。优秀文学作品的优美意境、动人情感、深邃思想无不要借助语言的外衣来表现,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品味便成了语文课中很重要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便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向导,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寻找兴趣的源泉、生活的真谛。教学中尽可能地启迪他们的心志,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极尽所能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中要认真区别讲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继承创新,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控制和自我控制学习认识活动的过程。优化教学过程,要力求使教学复杂、多因素、多层次、多变的活动过程有规可循,力求最优。首先,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上,太严不利于学生自控能力发展;太松则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降低教学效果。因此,要全面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科学系统地规划教学单元,精心组织实施。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指导阅读、征文、小论文写作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中的控制联系与学生主动性关系掌握恰当。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组织形式,各有优点和弱点。根据具体需要在教学过程的相应环节中突出某种组织形式,以其它形式为辅。语文单元教学中,或是全班讲解,全班讨论:或是小组学习,小组互评:或是独立阅读写作,教师面批指导。综合地使用与处理教学形式,使各种教学形式发挥最大效用。“传统教学”与“发展性教学”二者各有其历史背景,持完全对立的观点,认为不可调合,是失之片面的。教学的辩证法要求二者不可偏废,我们应采用综合性观点,按最优化标准决定取舍,扬长避短,选择最优的结合。在教学方案选择上应以科学系统的单元教学为主要形式。并在单元划分、篇目重组、能力训练体系、材料的增补上都作精心研究,做出最优选择和编排。开放自主,合作互动中发展。“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和鼓舞。”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不再全由教师主宰,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或者学生被动思考问题,而应将课堂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他们自主阅读、写作,自主探究、对话、实践、质疑、析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精神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积极培养;在对话、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个性风采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熟悉了原来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步骤,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建议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对以往有所超越。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征的基础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就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激发创造的事业。老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解放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篇2

一、提供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语感

语文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词汇和语义教学活动,我们能够从一个字、词中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感受,随作者的喜而喜、忧而忧,并久久沉醉其中,可见语文就是一门情感展示学科。朗读是感受人文气息、体会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所传达的感情和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此外,朗读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汉字读音和进一步理解课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但是,机械重复的朗读方法会让听的学生感到乏味,读的学生感到疲惫,所以教师要设计多元的朗读模式来鼓励学生多朗读。

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哪些词语需要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它们的时候加以注意。例如,在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过程中,讲到苏轼心理活动“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标出“无情”“为什么”“这么圆”“这么亮”并有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在中秋佳节不得与家人相见的苦闷心情。朗诵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若是自己在中秋佳节时与家人分离,会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种朗读加讨论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对文章所传达的感情体会加深,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对事物的理解也存在着不同的角度。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不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而不是一味模仿课文录音。以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的节日》中的“感谢亲爱的祖国,让我们健康地成长”为例,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并在有需要的地方加重感情朗读,并说出选择这个地方的原因。有些学生会重读“感谢”,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感激之情;有的会重读“亲爱的”,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种个性化的朗读方式下,学生能充分展现个人风采与特点,教师也能更加了解学生的特长,从而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各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总体上提升教学质量。

二、提供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1. 多动手

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记笔记,让学生在听与写的过程中增强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在动手又动脑的双重效果中加深记忆,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内或课外书时把自己觉得精美的词句记录在笔记本上,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说出自己摘录的原因,从而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 参与板书

课程大纲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通过板书清晰地展现出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板书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倘若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以适合自己的角度设计板书,更能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西湖》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个性化基础上把课文内容设计成板书并展示出来。喜欢用文字表达的学生会以关键词的方式板书,以“人间天堂”“山水画”“三个小岛”等关键词表达出文章内容;喜欢绘画的学生会通过简笔画画出大致的山水轮廓图作为自己的板书,把课文立体化展现出来。在参与到板书过程的练习中,学生能够通过板书将课文“输出”,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了个人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升个人素养。

3. 表演课本剧

表演课本剧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排演课本剧的时候,学生要学会理解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并用自己的方式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主旨,体会人物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成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与实践。笔者希望本文所提供的方案能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在丰富课堂实践的条件下,能够有力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让他们的语文学习更上一层楼,并为其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新课标对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传递给学生正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习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 篇3

关键词:中学 优化 语文 教学过程

苏联教育学家罗廖夫说过:“有兴趣,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半,这就是教育的潜力所在。”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熟练自如地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学生。因此,在课堂内外,教师要营造充满“爱心”的学习氛围,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以体贴、关怀和帮助,以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每名学生,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愉快的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真正形成朋友般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更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们渴望交流,渴望被关注,较之小学生更懂得掩饰内心的渴求,使之封闭起来。作为教师,就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感情融洽了,学生才会有振奋的精神,才会产生向往和追求学好语文的愿望,在学习上更加自觉、主动,就会多一份浓厚的兴趣。

二、营造活跃的语文课堂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在相当范围内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往往是机械沉闷,没有生气,缺少活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搞活课堂,使之富有情趣,让学生乐此不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1.要让学生动起来,改变以往课堂静听静观的沉闷,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鼓励、信任、尊重等感情信息,激发、鼓舞学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2.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做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化静为动,寓教于趣,使教学过程由抽象变具体,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

三、指导语文实践活动

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习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联系学生生活,因势利导地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增进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墙报、板报、学习走廊、校园通讯站等各种教育设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开拓学生语文学习的园地,让学生自己去学、去发现、去收集、去积累。要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小组、辩论会、校园小记者采访活动、演讲比赛、戏剧表演、影视影评等等,使学生从狭小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使学生从有限的课本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使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转化为技能。

实践证明:只要师生关系融洽,有效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红总编.《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第三期

2.徐巧英主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第94页

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策略论文 篇4

一、以丰富的抒情性语感优化教学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我们对于一篇课文,要读出和讲出语感,就必须深谙课文内容及其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的语感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叫抒情。我们在教学中同样可以把这种本来属于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用发自对课文的一片内心情感去范读课文,而且以丰富的语感去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产生极大兴趣,抒发情感,得到学习。如朱自清的《春》,语言简练、生动、形象,富于生活的气息,给人以生活的希望,结构一目了然,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和音韵感强,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课文好读好懂。我们在教学中即兴抒情,以满怀热情的语感感染学生,学生也喜读本文,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又如在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里,作者借观赏满月下的荷塘景色抒发不满当时社会的黑暗,内心的苦闷和徬徨,但因脱离不了现实,心情因而苦闷矛盾。正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感,月色的美是惨淡的,荷塘景色是凄凉的,所以我们教学时就应进入作者在本文中的角色去范读和讲解这篇课文,去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

二、以形象化的体态语言优化教学策略

体态语言又叫“动作语言”, 具有传递性和互感性,是人际交际中一种传情达意的方式。教学本来就是通过师生语言互动来实现。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体态语言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态语言以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作与语言文字结合,使教学信息更完善。特别是我们在教学有些古文时,恰当的体态语言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内容。就拿教学《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的语段来说吧,我们一边讲解一边就可以做着武陵人打渔时顺着溪水划船前行的动作,不知不觉,一下子发现到一片桃花林,眼前一亮,继续一边前行,一边左右欣赏。我们以打渔人的身份面对这种从未见到的美景,很是惊异,并作出再往前划行、想走完那片桃林的动作。老师的口语与身体语言有机结合,绘声绘色,自然把学生引导到课文中去了。

再如,我们讲解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一个语段时,就可以作品中滁州太守欧阳修的角色,好象真和宾客们来醉翁亭饮酒一样。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一下子就勾勒出来,作者借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抒发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得到表达。

三、以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优化教学策略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剧或音乐不少,我们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即兴给同学们播放播放,能把同学们的学习带到文学欣赏的新境界。像我们在教学《邓稼先》时,把电视剧《钱学森》中有邓稼先的镜头给同学们播放,并告诉同学们:“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获得者、共和国一代核物理巨匠邓稼先的生平故事的电影已经开机拍摄。通过这些介绍,营造学习科学家的浓烈氛围,使同学们对邓稼先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既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又使本来是一篇比较严正的写人叙事作品增加了生动性和形象性,邓稼先的光辉形象以生动的画面和背景跃然纸上,学生在这样一个感人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地便对科学家邓稼先产生敬爱之情,树立远大理想。

还如《黄河颂》一课就选自《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我们教学《黄河颂》时,就可以把《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和电视剧《冼星海》里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关键情节播放给同学们,既烘托了课堂学习气氛,使同学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又使同学们因为祖国有伟大的黄河而骄傲、自豪。

四、以相关典故或传说穿插课堂,优化教学策略

典故一般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它分为事典和典制典故两类。其中,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历史上的好些典故不乏其哲理性。有时,为了我们更好地教学某一课,特别是古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课中的历史背景很茫然,对课文的字词及内容感到枯燥,在理解与掌握上比较难。我们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短小的典故,增添几分兴趣,能较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上可以叫做典故传说插入法。如在学习《<庄子>故事两则》时,我们在简介庄子时,就可以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个成语典故给同学们讲讲:诸子是以前把“姓”以“子”为称呼的形式,这里特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列子、韩非子等;百家是“百家姓”的简称。在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庄子便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通过这些背景性的典故讲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两则故事。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篇5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新课标增加了这么一段话:“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样的改动,进一步凸显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使朗读教学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呢?

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1、重视单元起始课的情境导入

师: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五彩缤纷,美不胜收,都会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请同学们说出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名句。生:„„

师:老师还想问问大家,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几个春、夏、秋、冬了,能否用饱含情感的话说说你在每个季节里的深刻感受? 生1:当我看鲜花遍地盛开的时候,心中就会涌起一种喜悦,快乐的情怀。

生2:到了夏季,我会感觉它的热情,到了秋季我会品尝收获的滋味,到了冬季我会学腊梅笑傲风霜雪雨。师:这说明美好的大自然往往会触发我们心中美好的情感。下面我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对于我们七年级学生来说,学好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师:老师以为,学好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做到美文美读。生:您能不能和我们说说什么是“美文美读”? 师:好,大家看了本单元的《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及《古代诗歌四首》这几篇课文,都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呀? 生:这些古今诗文写得都很美。

师:说得不错,像这样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遐思,美的启发的文章,我们就把它们称之为“美文”。

生:噢,我明白了,那为什么要美文要美读呢?

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就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我想用这句话来解释再恰当不过了。接下来老师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之后,你觉得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想想,我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一种热爱春天、赞美春天、歌颂春天的那种兴奋、喜悦之情。

师:那你是怎样获得这种兴奋、喜悦之情的? 生:读的过程中感受出来的呀!师:对呀,这就是所谓的“美读”呀,也就是说对文学作品进行朗读和背诵。简称为诵读。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蕴等是可以通过读书而领悟出来的。生:那为什么通过诵读就能体味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呢?

师:这是因为再好的内容都要通过声音来表达。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了。萧乾曾说:“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无论多么明显地写出,后面总还跟着一点别的东西:也许是一种口气,也许是一片情感,即就字面说,它们也只是一根根的线,后面牵着无穷的经验。”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诵读能否过关,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风格。还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从文章中所受到美的熏陶。并以此来达到提高听、说、写的能力。

2、巧妙设疑,激发情趣

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老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语文知识。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曾满怀激情地提出问题:“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当我们进入《春》的艺术境界中,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被文中所洋溢的诗情所感染。

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描写春天的?”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

3、进行仿写训练

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尤为重要,它可以避免写作的盲目性。如何仿写呢?对学生来讲,要经过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而最基本的就是从教材中模仿。叶老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有模仿价值的文章,进行仿写。如笔者在教授了朱自清的《春》后让学生仿写《春》;学了梁衡的《夏感》后让学生仿写《夏》;学了何其芳的《秋天》后让学生仿写《秋》;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让学生仿写《冬》等。这样的习作模仿,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学生写作的思维表达能力。

二、重视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让学生通过朗读实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中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就阅读教学来说,适合采用朗读、诵读以及背诵等方式,这一学段要求学生“会”朗读外,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教学中采用多种的朗读方法,如师生范读、领读、轮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等。利用情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针对中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用模仿、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引导提问,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和常用的教学手段。朗读教学在新课改中的运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用好朗读这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我在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天上的街市》一诗时,尤为重视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生朗读——生动学习的重要保证 朗读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对文本的阅读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能够高度集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可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一般来说,学生常用的朗读形式有单独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散读,齐读等等。

1、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朗读形式。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应该是教师能明确让学生朗读目的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它可以跟其他形式的朗读交叉使用,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检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在执教《天上的街市》“赏读诗歌”环节时,我这样设计:(1)自读。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44页,先把诗歌自己读两遍,可以出声地读。”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接触文本之初,充分发挥自主性,对文本内容有所感知,逐步熟悉。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诗歌做感情和思维的铺垫。(2)紧接着我提问:“同学们说说刚才读着这首诗歌的时候,你的心里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一问题的设计顺应了学生初步感知诗歌以后生发的情感。在课堂上学生非常快速准确的表达出“浪漫,轻快,愉快”等自身感受。这正是基于先前对文本投入的、专注的自由朗读。(3)接下来,我又建议学生:“其他同学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自己再试着把这首诗读一遍,尽量地读出这种浪漫的感觉”,以此来强化全体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知。再次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

2、学生个别朗读

学生个别读的作用在课堂中是检验和展示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还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而更重要的是个别朗读为学生认知文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在《天上的街市》“赏读诗歌”环节中当全体学生第二次自由朗读全诗以后,我问道:“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把那种浪漫的美好的感觉通过朗读展现出来。”以及“还有谁想为大家读读,读一段也可以。”两次要求个别学生来朗读文本。在我范读后,我说:“刚才同学们给了我很多鼓励,我倒是觉得我读得还不够好,同学们用童稚的声音更能把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充沛,童心是诗,童声也是诗!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又一次要求学生在同桌范围内进行个别朗读。这样,除了给一些对诗歌朗读比较感兴趣的同学以展示的机会外,更重要的是我要充分挖掘朗读这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借此帮助学生逐渐理解诗意、诗情,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当然,学生精彩的朗读也增强了课堂唯美意境的营造。

3、学生齐声朗读

在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当然还有齐读的形式。齐读的主要作用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锻炼,同时它还是加深全体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执教《天上的街市》时,我在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之后这样设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好不好?”这使得学生在自由朗读、个别朗读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至少参与一次正式的朗读展示机会。从而,从整体上培养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多种朗读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各种形式不仅可以分别使用,也可在课堂上交替或交叉使用,教师应针对课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适合学生实际且实效突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绝非一日之功。语文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举办班级,和校级的相关活动,在丰富学生语文课外生活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增强信心,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担任七年级九班和四班语文教学之初,就非常重视利用早读课来指导学生的朗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感。从我执教《天上的街市》一诗的情况来看,这些努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二)教师范读——永远的优质教学方式

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示范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范读,是朗读教学中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手段。但是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等基本功有“退化”趋势。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倘若执教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在执教《天上的街市》过程中,我在选择了两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之后,说:“同学们读得都不错,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歌,在这里我也试着给大家读读。欢不欢迎?”随即,我进行了配乐朗读。我这样做的目的有三:

一是更加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由于有一定的朗诵功底和精心的准备,我的精彩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文本中那淡淡的情思,浪漫的气氛,美好的向往,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作为一门艺术的个性化色彩。我的音色较为浑厚,朗读这样充满童趣的诗歌不是易事。经过我授课前的反复练习,我终于读出了神似童趣的语音。我的一番范读,赢得了学生的一片掌声。我用自身的实践展示给学生一个道理:朗读、朗诵虽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但同时,只要我们努力,这门艺术是能够被我们这些普通人根据自身的特点出色演绎的。正如徐世英先生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三是将范读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着学生喜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对文本进行学习、解读的直观展示。当我范读《天上的街市》诗中:“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个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之后学生再读起来更加有声有色,充满想象,那语气、那神情美极了!就这样,师生都把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从而使范读也成为一种优质的教学方法。范读作为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在我执教《天上的街市》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于此。它更能和前面学生的个别朗读形成对比,从而引导学生对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进行总结。因此,范读之后,我立即提问:“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两位同学和老师的朗读,说说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果然,在学生中掀起一次关于朗读方法的热烈讨论,学生对我和前面两位个别朗读的同学各有褒贬。最后,我汇总大家的意见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读诗,首先感情要特别投入。拿诗中的第二节来说,这是对天上街市的描述:‘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要读出街市的漂亮,街市的美;后边两句‘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界上没有的珍奇’要怀着新奇和喜爱的心情来读,因为有“珍奇”啊!除了感情投入,还要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好重音,还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像今天的这首诗歌节奏要舒缓一些,充满着想象。这些方法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非常熟练了,我就不多说了。教师声情并茂、富有个性魅力的范读,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同时把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尤其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语文素养积淀不深,语感不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教师精彩到位的范读可以牵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启发学生对文章词句乃至整篇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即便是在教学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忽视,更不能摒弃这种原始、质朴,同时又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化应试目标,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兼顾不足。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空间拓展情况也不够理想。笔者对此开展了积极的探究与尝试,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发挥信息媒体作用,有效优化教学过程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手段具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需要这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多媒体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具有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可以对教学内容开展有效补充,让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同时帮助学生深化教学内容理解。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来,想直观了解一下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对此,笔者从教学网站上下载了专门介绍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专题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演示,这种形象的手段让学生对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具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对课文内容中介绍的生产过程的特点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是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得力的助手,笔者才能够将学生从枯燥口头说教的氛围中解脱出来,结合视频资料掌握专业术语以及整个生产工艺,为说明文教学活动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进一步增强了对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敬佩之情。

二、强化师生教学互动,有效培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充当知识传授的容器,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主动参与的因素,为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搭建有效平台,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学生多设计一些提问、板演等教学互动内容,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之中增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与此同时,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是笔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主要侧重于重难点与思维方式点拨,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不断深入。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课文时,笔者在要求学生开展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究题思考引导,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作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分别是什么?

2、铜胎是如何制作的?文中如何体现“掐丝”工艺的精湛的?烧焊、酸洗的方法与作用是什么?

3、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等工艺具有什么特点?

4、强调景泰蓝手工操作作用是什么?

5、景泰蓝制作过程如何体现详略得当的?

6、举例说明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的效果。”通过这样一组内容全面、层层深入、紧扣重点的探究题,笔者引导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入,在思考与探究之中逐步接近教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笔者还针对制作工艺和说明方法等方面教学难点进行了补充与启发,保证学生探究活动深入进行,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通过对探究题的思考与研究,基本上能够掌握了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最后进行总结性点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提升与优化,圆满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有效兼顾发展差异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在学习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更加明显,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兼顾到这一点,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开展分层教学要求,通过因材施教来促进学生整体进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针对优秀生与后进生两头进行改进,优秀生拔高,后进生降低。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在要求学生掌握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这一方面,对于优秀生,不仅要求他们在文章找出实例,进行领悟,还要求他们达到灵活掌握与实际运用的效果,对后进生则只是要求他们对照文章寻找到,加以理解就可以了,通过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来体现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笔者还充分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在开展分组探究教学过程中,将后进生均衡地分布到各个小组,发挥优秀生对他们学习活动的示范作用,实现良性互动。在提问中,笔者还专门为中后学生设计提问内容,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程度。此外,在考试考核环节,笔者也兼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主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内容设计,在难度方面区别对待,尤其是专门为后进生设计降低难度的考试内容,保证后进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考核之中体现激励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思维过程教学的探索 篇7

一抓住矛盾与问题, 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 展示作者写作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 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 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 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一般有四个环节: 一是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 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体的思维任务, 也就是提出问题。二是明确问题。面对着所发现的或所提出的问题, 加以分析, 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地抓住问题的核心。三是提出假设。找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四是检验假设。一靠实践或操作, 二靠思维活动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解决矛盾与问题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 因此抓住矛盾, 抓住问题, 抓住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展开思维过程教学的第一步。

二抓住思维过程的阶段性, 概括不同阶段特定思维过程的特征, 促使学生掌握特征, 学会思维。

就抽象思维而言, 思维过程主要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及其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 等等。就形象思维而言, 思维过程主要是表象的运动过程, 主要形式是联想、想象等。分析与综合, 联想与想象, 这是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把思维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概括出来, 指导学生把握特征, 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要素。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方面、特征、要素联系起来。

分析和综合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两个主要思维过程。分析是把文章分解为各个部分, 对它们的意思进行单独考察的过程, 以便掌握每一个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综合是对文章进行整体考察的过程, 把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的意思集中起来, 掌握全篇的意思。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概括是把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联系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同时也是形成概念、揭示规律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抽象是透过文章的内容认识其所表达的观点的过程。概括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的过程, 区分出文章的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 抓住文章的最核心的内容。

比较与分类。比较是确定这一事物或特征与另一事物或特征异同的过程。分类是按照事物的异同点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

比较与分类是比较阅读的基础, 通过确定比较阅读对象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异同点进行阅读, 从而把握阅读对象的特征。

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 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归入某种顺序, 在这个顺序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过程中所获得的某种一般的、抽象的东西, 用相适应的实际的东西具体说明的过程。

系统化与具体化对理解文章的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想象与联想。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 在言语的调节下, 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产生新表象的思维过程。联想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的思维过程。想象是读者根据文章所描述的内容, 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的情景和形象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想是由文章内容引起的, 与其他事物广泛联系的思维形式。联想有时表观为把文章与客观现实相联系, 有时表现为把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相联系。

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地把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充分地展示开来, 指导学生有机地运用于读写之中, 在应用中把握其特征。

三抓住思维过程发展的 “中介”, 展示作者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依靠什么和怎样把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联系起来, 使之产生震撼的力量。

事物的本质、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并非显而易见, 具有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 要透过事物的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揭示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必然要通过 “中介”的过渡而实现。中介是连接不同事物、不同过程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在一事物的内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 又可以在两个相关事物之间存在, 它联结着运动着相异的两方, 使之具有不可否认的同一性。一件件事, 一个个过程, 一个个人, 在作者的思维活动中可以在同一时空、不同时空、或超时空里发生着多方面的本质联系, 靠的就是 “中介”的作用。对于教材选文来说, 这中介可以是人, 是事、是物, 是过程, 或是观念; 这中介凝结着作者的人生观、生活经历、文化和心理素养以及特有的观察角度等。正是因为有了它, 在作者思维活动中, 那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才联系了起来, 然后通过作者的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分析、综合、加工、升华, 才产生一种震撼的力量。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总结评价;高效课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常常受到大多数语文教师的青睐,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语文课堂无疑是有序的、有效的,但同时又是死板的、无趣的。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无论是课堂氛围还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都是较低的,因此,为了打造小学高效课堂,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刻不容缓。

一、精彩导入——“旧”上加“新”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无疑是由精彩的导入环节、有趣的中间环节和意犹未尽的收尾环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导入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就像是一篇作文的第一段,读者的阅读兴趣完全取决于它,因此,为了吸引学生这一“读者”的听课兴趣,教师务必准备一个精彩的导入。而怎样的导入才能称之为“精彩”呢?当然是“旧”上加“新”的了。这里的“旧”指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师生共同回忆已学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更易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课堂中去;而“新”知识就是学生未知的知识,最好是带有疑问的、用已有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鲸》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可以抛出一个“大家知道的海洋里生活的动物有哪些?”这一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共鸣。而当他们说出“鲸鱼”时,再抛出一个“鲸鱼是不是鱼呀?”这一带有怀疑色彩的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带着“难道鲸鱼不是鱼?”这个问题,学生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二、小组合作——提“疑”、解“疑”

与客观性较强的数学课程相比,语文这门课程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去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将是单一的、死板的知识,它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易使学生逐渐养成逆来顺受的学习习惯,这绝非学习语文的初衷。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积极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可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地发现、寻找问题,然后试着去解答,待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针对提出或寻找的问题进行讲解,如遇到教师也难以解释的问题时,师生可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这无疑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拓展语文思维——学科渗透

语文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更是众多学科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切记不可只限学生用语文的思维去思考语文问题,这样的局限性教学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会打破各学科的联系性。基于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时地将各学科的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美景,这种将语文与美术巧妙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另一方面能大大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评价——掌握语文技巧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但是引导学生理解某一课文或某一知识点,而是教给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初衷。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环节中,不仅要总结某一课文的知识点,也要注意总结同一类型課文的阅读技巧。

例如,在学习完第三组的第一课《鲸》时,教师不仅要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还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出说明文的特征以及阅读技巧,以便于下面《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这三篇课文的学习,那么以后遇到类似的说明文时,学生将熟练掌握阅读技巧。

经过调查显示,在传统的讲授式的语文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都已丧失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仅仅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这种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摒弃。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承担起挽救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的重任,尽自己最大可能地去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爱上语文,这当然要从小学语文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吴冕.建构有效课堂,体味语文魅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J].新教育,2015(4).

[2]刘小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11).

构建目标序列优化教学过程 篇9

[作者]  诸城市教研室李怿臧志运

[内容]

――初中作文教学“整体设计,循序训练”改革初探任李怿同志对此从理论上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体教改实验,创出了“有序、高效”的新路子,作为一项作文教改成果,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是这一教改经验的浓缩,其中“三段五环节”为其精髓,读者从中自会受到诸多启迪。

作文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学生要学会写哪些文章?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怎样使学生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一直是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都在研究、探索的大课题。

近年来,我们在现代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原理的启发和指导下,以贯彻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试用义务教育新教材为契机,对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构建目标序列,优化教学过程”的整体改革试验,初步开辟了作文教学“有序、高效”的新路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本做法是“构建目标序列”和“优化教学过程”两个方面。

一、构建作文教学目标序列

初中学生要学会写哪些文章?国家教委1992年颁发并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初中作文目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为了落实《大纲》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有效地克服目前初中作文教学面上普遍存在的缺乏计划性、费时低效的局面,我们以新的目标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大纲,紧扣教材,将大纲规定的作文教学整体目标和教学方法,分解成若干个分目标、细目标,构建了一个互相联系、层次清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系统完整的初中作文教学目标序列体系(以下简称目标序列),结合教学实际,在全市55所初中学校5万名学生中进行了历时3年的试教,收到了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

目标序列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学体裁、应用文五类,每类又有若干个训练专题,每个训练专题又分为若干个训练点,每个训练点设计有目标要求,习作指导,例文评析,自析例文,习作选题五部分。其中例文评析附有眉批和总评,自析例文附有思考题3―6个,习作选题3―5个(详见案例)。整个目标序列一共分5大类,15个训练专题,89个训练点。总计安排习作指导104次,例文评析89次,自析例文89篇,自析思考题445个,习作选题356个。训练点按写作知识序列和教学规律编排,每次突出一个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可供初中学段各年级选用。记叙文一类,在小学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设计有记事、写人、写景、写场面4个专题,写好事件的关键情节、倒叙记事、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动静结合写景、有重点的写场面等28个训练点,旨在配合初一记叙文的教学和写作训练。同理设计说明文类2个专题9个训练点,主要配合初二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与训练;议论文类2个专题9个训练点,配合初三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使用;文学体裁类6个专题35个训练点,应用文类18个训练点,分别配合初中各册语文教材中的相应写作训练使用。5类15个专题89个训练点,全部拟订了适当的训练目标和写作指导,训练目标成网络结构,纵横联系,主线清晰,构成了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系统、完整的目标序列。使用这个序列,可规范作文教学,使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由于篇幅所限,仅以目标序列第二类“议论文”为例,列表说明如下:

初中作文目标序列

(附图  {图})

这个目标序列,是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总体规划和设计,集中体现了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实施这个序列,可以有效地解决初中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然而,要将这个目标序列真正转化为学生作文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的写作技能技巧,还必须改革和优化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科学的实际写作训练。

二、实施目标序列,优化教学过程

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理论指导与习作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过程。在日常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讲与练脱节的现象。一般是“讲――写”两段式教学结构,即先由教师命题,讲授作文知识和写作要求,然后学生写文章。这样,使教与学割裂了,讲与练中间缺少了一个消化吸收形成认知的`过程环节,因而学生往往有教师讲得虽好,而自己仍然不会写的困惑。我们在构建目标序列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理论指导,对这一“两段式”作文教学结构进行改革,试行“三段五环节”作文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基本作法是把作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分为“认定写作目标――感知写作知识与技巧――形成写作技能”三个阶段,具体方法步骤是师生共同参与,实施连贯的紧密衔接的五个教学环节,即“教师提出写作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师简要讲解进行理论指导――师生共同评析例文,感知写作知识与技巧――学生自析例文,深化感知――学生选题习作,形成技能。可概括为:

(附图  {图})

案例:第29训练点  论点与分论点

教学过程:

1.展示目标

明确什么叫总论点,什么叫分论点,总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学会用提出分论点的形式证明总论点。

2.习作指导

语文课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又叫总论点。一般短小的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些比较复杂的议论文,作者还会提出其他一些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来支持和证明中心论点,这些论点叫分论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有两种:一是各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分别证明中心论点;另一种是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证明中心论点。

用提出分论点的形式证明中心论点,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证严密。但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各分论点必须是中心论点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中心论点是各分论点的统帅,分论点既不能雷同、重合或大于中心论点,也不能与中心论点无关而论述了另外的问题;二是要注意各分论点不能互相重复,采用的论证方法也应尽量多样化。

3.例文评析

“黄金宴”的思索

据报载,某“大款”财大气粗,为攀比摆阔,花70万元摆了一桌“黄金宴”。据说这种“黄金宴”所上的菜肴,都包了一层经过特殊加工的超薄黄金,看上去金光灿灿,满席生辉。读了这则消息,真令人为那位“大款”的豪奢之举拍案叫绝。但“拍案”之后,不禁又令人心中隐隐作痛:不仅仅为那被吃掉的能救助七千个失学儿童复学的70万元而心疼,更为那被吃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而痛心!

难道勤俭的传统美德真的已经成为该弃之的“敝帚”了吗?历史不曾媚俗,它让诗人教训人们:“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由此可见,勤俭是一种治国、理家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奋发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力量的概括和体现,不但不应丢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今,更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首先,勤俭是兴国之本。1936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采访了革命根据地延安,写下了闻名于世的《西行漫记》。在延安他看到了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看到了周恩来睡在上炕上,看到了林伯渠的眼镜腿断了,用绳子系在耳朵上将就着戴……,斯诺从革命家俭朴的生活身上,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他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本,胜利之兆。后的“开国大典”,证明了斯诺先生的“东方魔力”说。其实,这种“魔力”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秦时的大臣由余也说过:国“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如果说凭摆几桌“黄金宴”显显阔气,出出风头,就能成就事业,那岂不是无稽之谈。

其次,勤俭也是治家之道。治家与治国同理,也可以套用由余的话说成“家以俭兴之,以奢败之。”像那位“大款”,花70万元摆一桌“黄金宴”,也许在经济上败不了家,但不知他想没想过,他的如此“豪举”会给儿孙后代带来怎样的影响!有人调查了某地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为“奢门”,真可谓“奢门多败子”了。由于这些家庭片面追求“超前消费”,不重视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得这些青年不爱劳动爱虚荣,不讲贡献讲吃穿,为填欲壑,走入歧途,陷入法网,成为“败家之子”。从这个角度讲,欲使家道兴,勤俭不可弃。

第三,勤俭还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失掉了勤俭的原则,奢侈就会乘虚而入,甚至会被贪欲引向犯罪的道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手大脚惯了,滑入了奢侈的斜坡,那道“廉明”的防线很快便会被冲破,而一发不可收拾。如果说那位“大款”花的还是自己的劳动所得,那么,某些国家工作人员甚至是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慷国家之慨,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任意挥霍民脂民膏,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了党的形象,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数家珍而遗珠,弃勤俭如敝帚了。所以说,勤俭是砺志砥,是防锈剂,是养成廉洁清明美德,抵制糖衣炮弹袭击的有力思想武器。从这个角度讲,勤俭仍然是丢弃不得的。

《“黄金宴”的思索》,这题目也许是个热门,但我绕来绕去,竟又绕到了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上。我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国之宝、传家之宝,就像陈年的佳酿一样,年岁越久,就越醇美,即使到了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将来,也不应看作是过时的东西,何况在我们大多数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当今!让更多的宝贵资金用到发展社会经济,创造社会财富上去,种种为追求享受、显豪摆阔、淫逸奢靡的“黄金宴”可以休矣!

以“黄金宴”引题,语言简洁,话题火爆。

一个“心疼”,一个“痛心”,破题入。

引用诗人名句,指出了“勤俭”的深刻内涵,提出了“勤俭不应丢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中心论点。

以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俭朴的生活作风为例,论证“勤俭是兴国之本”这一分论点。例证准确有力。

由兴国谈到治家,以大比小,提出“勤俭也是治家之道”的分论点。运用“奢门多败子”的反面例证,强调勤俭不能丢。

论过兴国、治家之后,又从做人的角度提出“勤俭也是做人的原则”的分论点,层次何等清晰!

联系开头的话题,总结全文。指出俭朴之风不过时,“黄金宴”应休矣。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篇10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因素组成,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依据和物质保证。所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优化。

优化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教材的优化,优化教学手段主要是对讲解与示范的优化和课堂组织管理的优化。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借鉴一些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新课导入的优化

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优化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下面几种方法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一课的导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先谈话:小朋友,你们有水彩笔吗?有几种颜色?再介绍:在商场里购买的水彩笔,通常一盒有16色的、24色的、48色的。老师这里也有一盒水彩笔,是48色的。出示两盒水彩笔,每盒上注明48枝。请你们帮个忙算一算,大约有几枝?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说算式,我板书:48×2。由此展示新知识的学习。

2.动手实验,导入新课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先把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要求大家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接着我问有困难吗?生回答平均分成4份、5份不好分。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想办法。最后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交流一下小组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3.设计习题,导入新课

“比较大小” 先指名学生比较:67和57、23和32、9和10 的大小,说说为什么。我再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数位相同,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个位上大的数就大,一位数总比两位

数小。再说说下面各数分别是几位数以及它们的组成:436、288、52、1000、998。从而揭题:今天我们来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二、新知探求的优化

新知探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优化新知探求设计应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必须把课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要“活”起来,即教师要“活”讲,学生要“活”学,课堂上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学生爱表现自己,我们教师应该也不难满足学生这种心理。“你一定行”,“相信自己”虽然是寥寥数语,但是对学生来说如沐春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创设数学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思维积极地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注重知识设疑,当学生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陷入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我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

(3)新知的探求过程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可由学生回答的问题由他们自己回答,说不完整的可以互相补充,可由学生做实验的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可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内容让他们自己总结,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学生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物化活动,学生对本来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深感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巩固练习的优化

课堂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更是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在巩固练习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几点:

(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

(3)练习要有层次性,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

(4)练习注重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

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

(5)练习中有反馈评价,根据学生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板演练习前,有预见地让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的学生来板演,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真正起到课堂练习的效果。

四、归纳小结的优化

课堂教学结束前,要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同时要强调重点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准确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指出下一步要求。小结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获取知识所用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回忆和总结。突出教学目标,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语言要简明扼要。课堂小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知识更为系统,同时也易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研究 篇11

一、语文教学实践归纳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各方教育者的努力,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方面均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进步之处: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很多教学观念得以更新和完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知识传授为主,老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满堂灌”的课堂随处可见,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以升学考试为最终目的,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地位,还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兴趣爱好、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师也转变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由以前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完善

新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对新教学方法的探究,其主要标志是有关“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涌现,使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深化。[1]我们接下来阐述一下这几种学习方式。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们在一系列实践学习活动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也很注重学生对各科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在研究过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大大促进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探究性学习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改变了接受学习的弊端,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归根结底,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2]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这是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学习方式。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们为完成学习任务,各司其职,既分工又合作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

二、语文教学实践的丰富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方面有了显著变化,比如说课堂气氛活跃了,同学和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与对话明显增多了,课上的小组讨论也日趋丰富。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课堂教学形式把握不当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负责引导、组织学习。探究、合作、自主成为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然而有的老师对以上课堂教学方式把握不当,一堂课下来,看似非常热闹,气氛很活跃,但实际上学生们并没有学到什么。

(二)多媒体的过度应用

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性、能动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但是,有的教师上课时整堂课都应用多媒体课件,比如放音乐、图片等,对文本本身的研究不够透彻,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任何板书,这样的语文课堂实际上架空了语文文本。

(三)教学方法过于固定统一

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特点,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所有文体都用同一种教法,比如先让同学们朗读,然后分段,概括段意,最后总结中心思想,这种过于落后且刻板的教法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会扼杀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有效教学关注的是教学效益,是从学生的发展这一角度来判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学效益其实就是教学产出,如果教师教得很认真,把教学内容讲解得细致入微,但是学生学起来感觉很辛苦,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反感教师的授课方式,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认真,这样的课堂也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因此,投入多少不代表就能产出多少,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其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简单地说,“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以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3]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特点,有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兼顾着这两大特性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可以看出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必备工具。教师授课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为其他学科服务,同时还要让学生们重视语文基础的积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感悟生命,教师在讲课时,通过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让学生们感受到人格力量的传递和情感魅力的感染,不断促进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及道德修养的提高。

四、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

确定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三维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就是让授课教师明确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明确每堂课学什么和怎样学,所有设定目标不能太空泛,而应该是具体的,可以落实的并且可以进行检测和评价的。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教授《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时要设置三大教学目标,设置知识与能力目标时,要落实到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上去,比如:学习文中常用文言词句,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并要求背诵全文。这样的知识目标能让师生一目了然,所以教师应尽量少用“品味”、“理解”等词,而应把教学中的知识点落实到实处。又如,“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是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方法”则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与情感的训练方法,二者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合适的方法,而方法的应用也是伴随整个过程的。比如《与朱元思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应当是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文本。最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教师立足文本,用作者的思想感情去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给学生传递精神上的正能量。老师设置该目标时要抓住文章中心思想,在探究过程中一步步完成该目标。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整合,不能把三者分割开来,不同文体的课文要有所侧重。

(一)教师有效把握教材内容

1.优化导入设计,促进教学的优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对一堂课至关重要,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能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反之古板老套地导入或单刀直入地讲解课文,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本堂课根本提不起兴趣,更无法较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导入,力求新颖创新地导入。

2.推动深入对话,有效引导学生思考

新课改越来越受关注,“对话教学”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教育者们的重视,对话教学提倡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提高对话的真实性。同时,不断挖掘对话的深度以及广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向深层次发展。[4]例如,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教学法,就很好地体现了对话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课堂上解决问题也主要依靠学生的努力,但教师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穿针引线、随机点拨,学生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

3.加强积极讨论,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常用到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那么如何让讨论有效呢?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班级学生特点,并据此给学生们分组,分组后教师要把讨论任务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比如说每组都有发言人、主持人、观点统合者等,这样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只有每个成员都尽职尽责地讨论才可以完成老师下达的讨论问题。以上做法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还能避免那种看似热闹却无实效的讨论。

(二)教师有效把握课堂教学

1.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课堂纪律把控能力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教学监控能力,我们知道良好的课堂纪律始于公正,所以授课教师要一视同仁,对待学生不能有所偏袒。同时,教师要持之以恒地落实课堂纪律,要将奖惩制度长期落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且稳定的课堂纪律观,当学生能明确课堂纪律时,老师就能较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2.教师要有调动课堂氛围的能力

一堂课成功与否,从学生的上课状态就能判断出来,有的老师上课很卖力,整堂课在不停地讲解,然而学生们听得很疲惫,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吸收的知识很少,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们的状态,从学生的状态中判断自己授课方式的效果,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语文的高效教学。

结语

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所关注的主要方面,教育工作者也在探索更适合的方法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正是基于此,笔者从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进步与不足之处,并阐释了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旨在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起到一定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孔义.三十年语文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张云亭.探究性学习的几个基本问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

[4]刘丽.摭谈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四个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6,(3).

上一篇:加强企业家队伍下一篇: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