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 教案 第2课 我的母亲(精选10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
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积累成语:
蹑手蹑脚 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 热泪盈眶
循循善诱 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二、导入:
1.多媒体播放满军的歌曲《懂你》,创设情境。
2.朗读散文:《母亲》(朗读略),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由于这篇文章的年代比较久远,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一下相关的资料。
(参考略。)
通过介绍,我们可以感知到胡适的母亲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妇女,年轻守寡,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这样一个女人要承受的苦痛和压力是很难得一想象的。在阅读时,我们必须要把握住这个要素来把握文章。本文是一篇传记散文,人物如何的刻画得饱满应该是作者要考虑的前提条件。请你迅速的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
三、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配以《苏格兰摇篮曲》)
(一)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师点播,落实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九岁前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1)交代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原因和母亲原因(社会环境)(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3)写两次失去发展的机会。(4)自然过渡。
第二部分:写母亲。
(1)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A、罚跪——严师 B、治眼疾)(2)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A、对大哥 B、对嫂子的无理取闹)(3)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分析可以结合旁批。
思考
1、传统的教育希望孩子是怎样的?你认为好不好?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不需要有标准的答案。
(可以联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私塾教育对孩子的天性无疑是一种压抑式的教育,因为这那个时代里,只有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文,考科举,才是读书人的正途。但是如鲁迅,胡适这些经历私塾教育的学者在中国文坛上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所以要指导学生辨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但我们今天是一个多元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今天的教育应该要能够发现并激发人的优点。)
2、母亲对我的影响教育。(包括主体部分。)
(教师点评:母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在文章中,她又是一个年轻的后母,有比他的年纪小不了多少的前妻子女。父亲的早亡使她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处境是很尴尬的,要想在这样一个家庭能够生存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有出息,将来才能够有所依靠。)
3、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解答: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四、布置作业:
1.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或者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2.熟记本文的字词,完成《词语手册》相关练习。
3.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读了__________,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的母亲。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4.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总:第22课时,时间:08年3月18日,星期二)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现在我们进一步来学习本文。二.分析主体部分: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解答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1、分析(结合)略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解答: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句子分析:
(1)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这一段在全文中既起过渡的作用,又起点明题目的作用。“究竟”是“到底,毕竟”的意思,在这里强调了母亲对作者在品行方面的教育让作者感到弥足珍贵,作者将这一点铭记在心。母亲既是“恩师”又是“慈母”,“恩”与“慈”字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2)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看过作者的身世,我们知道胡适先生三岁多时父亲就去世了,只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并没有对他娇惯,而是担任起子“严父”的职责,对儿子管束得近乎苛刻,“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对我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虽然母亲对作者管束非常严厉,但是她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她管束孩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她是希望孩子能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在孩子得眼翳病时,“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深。因此,母亲既是严父又是慈母。
(3)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母亲23岁做了寡妇,23岁正是风华正茂时,刚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开几步,尝到了一点生活的甜蜜,便丧夫做了寡妇,这大概可算是——个中国妇女的人生中最大的不幸!而她又要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仅要带好自己的儿子,还要“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撑起这个八、九口的大家庭。况且家中经济并不宽裕,大哥又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
为了能让家庭平静而和睦地过下去,母亲在家庭中忍辱负重,对待大哥、大嫂、二嫂多宽容隐忍、仁慈温和,“从来不骂他一句”,“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儿子那时还年纪尚小,做母亲的受尽了人生痛苦和折磨,也无从诉说。所以作者说“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4)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写此文时,年已四十,而且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而且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还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先生的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胡适先生的文风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白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丁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四.试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作一点评论。
学生1:作者的母亲是传统的旧社会“母亲形象”的代表,她教会了我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这些美好品德即使是在今天仍有教育价值。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和情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3.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和方法目标:
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领悟作者追求光明,赞美为追求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导学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 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四、探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
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五、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六、延伸(课后)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对生者的期望)教学后记:
第8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3、分数的简单应用
第2课时 分数的简单应用(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例2.【教学目标】
1.在理解分数的基础上,能求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2.提高学生对分数的简单应用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导入课题
1.回想一下,前面我们在研究分数时,可以把什么拿来平均分? 2.把什么拿来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1份涂色,要涂几个○.(3个)
把其中2份涂色,又涂几个○.(6个)
3.如果把23的涂色,又涂几个○?怎么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分数的简单应用(2)
二、探索新知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出示例2.1.阅读与理解.(1)读题,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2)说说“其中是女生,是男生”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分析与解答.(1)①怎样求女生人数呢?关键是理解哪句话?(其中是女生)
②画12个○表示12名学生,涂色表示其中的.③看图再说说“其中是女生”的含义.(要求女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是多少)④怎么列式?12÷3=4(人).(2)又怎样求男生的人数呢? ①尝试画图表示题意.②反馈你对“是男生”这句话的理解.③列式解答.12÷3=4(人)4×2=8(人)3.回顾与反思.回顾一下我们分析解答的过程,检查一下有无错误的地方,写出答案.4.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出几份是多少.三、巩固提高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1.练习二十二第5题.(1)尝试填写.(2)说说你的想法.2.练习二十二第6、7题.(1)板演齐练.(2)点人口答算理.3.练习二十二第8题.(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2)反馈两种比较方法.a.直接比与.b.先求出各吃了多少条鱼,再比较.4.练习二十二第9题.(1)小组内讨论完成.(2)全班反馈: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其中的道理.(3)全班评价:谁表达得最清晰?
四、课堂小结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分数的研究告一段落,你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本课是运用分数的意义,反过来求这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是否理解分数的含义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本课通过画图、看图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说出分数的意义,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在生活中,学生对于万花筒这种玩具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更好的了解和创作,通过引导学生玩万花筒的过程,学会探索万花筒成像的奥秘,发现其图案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的图案,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出其图案的特点。
2.学生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绘画等方法画出或做出类似万花筒里的美丽图案。
3.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验三菱镜的反射现象,了解万花筒的成像原理,并能主动地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万花筒中的美丽图案,体会其形式美感,并能用中心对称的方式创作表现。
※教学难点:
学生充分体会三菱镜反射产生的奇妙现象,发现万花筒团千变万化的奥秘和美感。
※教学准备:
教师:万花筒、课件、作业纸、作业展示板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实物引导
刚才进来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都盯着老师手里的小玩具在看,你们是不是很好奇?不要着急,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也放了一个,抓紧拿起来玩一玩吧!
同学们都很开心的在玩这个小玩具,谁能来分享下
提问:透过这个小孔,你们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学们通过小孔看到了一朵美丽的花,而且我们发现随意的转动又可以换一朵,原来它可以变出怎么多美丽的花呀!因此,咱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万花筒。【板书课题:万花筒】
二、体验探索
怎么好看又有趣的万花筒你们喜欢吗?想不想要?那我们今天就来玩个小游戏,通过游戏获得抽积分的机会,最后积分高的小组可以获得万花筒的奖励!
环节一:
首先考一考同学们的观察力,提问:万花筒里一朵朵漂亮的花都在什么形状里?学生小组活动在玩中观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颜色获得积分
环节二:
刚才的问题没有难住大家,我要再出一题,提问:万花筒里一朵朵美丽的花都藏在一个个六边形里,那谁能发现这六边形里面其实是由一个个什么图形组成的?学生边活动边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获得抽取积分的机会
环节三
同学们,为什么万花筒里的图形由一个个三角形组成?为什么可以变出怎么多好看的花?老师这里也有个万花筒,我们一起把它拆开来看一看,里面都装这什么神奇的东西!
1.我们从这个小孔看到了美丽的图案,我们把这个小孔叫做观察孔;
2.从观察孔打开,发现里面装有三片长方形的小镜片,这三个小镜片在万花筒里组成了一个三棱镜,怪不得万花筒的图案是由一个个三角形组成;
3.万花筒的另一端是一些彩色的玻璃片,原来万花筒里美丽的图案就是由它们组成的,再通过三菱镜的反射,形成了六边形里一朵朵美丽的花。
因此,我们看到的六个三角形组成的万花筒图形里,只有一个三角形图案是真实的,其他都是通过三菱镜反射出来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找哪一个是真实的。
环节四
刚才我们一起发现里万花筒里面的秘密,但是,万花筒里的秘密可不止这一点,里面的“花”藏着更大的秘密。走,咱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万花筒图片观察思考,这些图案都有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对称】
我们把它分成六个三角形,你再看看,在一个万花筒里的三角形之间有什么特点?
【板书:重复】
小结:原来万花筒图案里藏着这样的秘密,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
获得抽积分的小组选择颜色抽积分
环节五
还没有获得积分的小组不要气馁,现在每一个小组都有一次抽的积分的机会,但是在抽积分之前需要完成一个任务,敢不敢接受这个挑战?
出示作业要求:
1.以六个人为小组,运用绘画的形式共同设计一个万花筒纹样
2.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不着急动手,在设计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万花筒里的图案由哪些图形组成?拿起身边的万花筒抓紧看一看。学生小组观察讨论
同学们看到的这些图形,原来在平时的作业中也经常出现,我们在美术中把它们统称为面【板书:面】
出示作业图片1,观察思考:这张万花筒的图形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板书:点】
出示图片2,在这张图形里除了有点还有什么元素?这种不规则的图形和之前的长方形,心形都属于面。
出示图片3,这张图里除了点,面还有什么元素?【板书:线】
小结:原来我们运用美术中最基本的点线面的组合,再加上鲜艳的颜色就可以变化出漂亮的万花筒图形。
三、激情创作
再次出示创作要求:
1.以六个人为小组,运用绘画的形式共同设计一个万花筒纹样
2.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小组合作创作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成果
学生以小组的单位,把作品贴在展示板上,体会创作的成就感。
学生评价,教师点评
五、课后拓展
出示图片,生活中的“万花筒”,如剪纸作品,地毯上的图案,显微镜下的雪花等。
只要同学们处处留心,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
课后尝试用剪纸,拓印的方法可不可以表现万花筒图案?
六、板书设计
万
花
筒
对称
重复
点
线
面
【教学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应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②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③能够进行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②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③运用联想与想像,扩写、续写、创写句子,来欣赏、感悟《日》。④通过自主合作、对比阅读,来欣赏、感悟《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教学重、难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②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④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法】 ①创设情境法 ②疑读法 ③议读法 【学法】 ①小组竞赛法 ②想象法 ③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了解巴金的创作经历;搜集有关日月的故事,各准备一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作好简要分析。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故事导趣。
1、三分钟讲故事比赛:“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学生简单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
1、自由朗读(音准、节奏)
2、同桌朗读(初步评价感情把握)
3、教师范读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学生默读全文,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3、分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
(教师巡堂,适时引导,并搜集有价值问题或观点。)问题如: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4)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课时
四、朗读:
1、各小组派代表感情朗读;
2、全班感情朗读;
3、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师生共评)组 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等 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读flash:
1、小组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2、请你将巴金对“日”的情感进行延续,自由选择《日》中任意一段(句),进行扩写或续写,也可仿照其进行创写。(学生完成后将所写语段读出,师生共评)
六、播放《月》朗读flash: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1)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3)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炽热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作业:
1、选择你最钟爱或最有感触的物品,仿照《日》,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2、搜集带“日”或“月”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工整地抄写在《素材本》中。板书:
日 月
发光、发热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死 ————— 不如 轰轰烈烈(对光明的强烈追求)冰冷、死光 姮娥奔月 ————— 生 寒冷、寂寞
灞桥区东城第二小学
张 碧 【课 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单元第2课《桂林山水》。【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四年级孩子对于学习写景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但因为年龄的局限、空间的局限,孩子们无法真正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因此在课堂上,我运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和多媒体课件来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同时,现在的孩子一直学习语文,但常常遇到作文退缩,或虽写出作文,言语苍白,不够生动。而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是指导孩子写作的好契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同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说一说、写一写(即“小练笔”),以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渲染下,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言语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想象,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在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并从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说一说”、“小练笔”活动中,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教学目标】
1.使孩子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风光,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独特之美。【教学难点】
1.培养通过丰富想象、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课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想象体悟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提示“木”做偏旁时书写注意事项)。
二、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1.播放桂林山水视频,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美景。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播放桂林山水美景图片,伴着悠扬的乐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对桂林山水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对后面的学习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2.朗读课文词语,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词语归类学习,让孩子初步体会了作者表达的丰富性,积累词语,对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3.指导“澜”的书写,回忆汉字字型记忆方法、书写规则。
三、走进文本,感悟漓江水之美、山之美。
1.感悟漓江水之美。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读文,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孩子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静?该怎样朗读呢?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清?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播放音乐,师:此时,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荡舟于漓江之上,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低下头,我们看见了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可以看见……)
从“无瑕、翡翠”感受漓江水绿,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多彩。
(3)总结,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小结学法----“四读学习法”:初读、精读、悟读、诵读。
3.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自学第3自然段,感悟山之美。
(1)读“温馨提示”。
(2)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补充“象鼻山”的传说,感悟山的“奇”,进行说话练习。)
(4)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
四、以读代讲,体会山水交融之美。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质疑:如何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总结全文,了解文章结构(总-分-总),体会文章表达特点。
六、学习致用,练笔模仿: 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
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得(),奇得(),奇得()。
世园会的花真香啊,香得(),香得(),香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巧借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搭起了写话的平台,这样既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阅读《浓碧》,懂得多种形式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
2.阅读其他文人墨客游览过桂林以后留下的足迹,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再次了解关于桂林山水的作品,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向往,同时体会到了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八、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阅读《徐霞客游记》,感受我国大好河山之美。
2.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里推荐相关资料,就是要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分)
水:静
清
绿
比喻
(总)
(设计意图:板书紧扣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山:奇
秀
险
排比
二、 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 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中国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茫茫人海中,有缘才能相识,这份师生之缘非常值得我们去珍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自我介绍)。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怎样学习语文。
初二的同学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和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时刻--因为在初中阶段,它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在二年级进行的,我真诚地希望每一名同学都明白这一点,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在初一至初二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为自己在新学期制定新计划、新目标。尤其,语文的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同学们有明确的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达成。
1、师:同学们经过从小学到初一的语文学习,对这一学科应该比较了解。
哪些同学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说说你感兴趣的方面。
哪些同学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比较吃力?在哪些方面不够得心应手?
2、通过师生交流可以把语文学习概括为两大方面:⑴阅读(现代文、古文诗词)⑵写作
3、教师简单讲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①.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②.有所取舍的精读。
③.美文、诗词的背诵。
④.定期整理读书笔记、摘抄。
⑤.通过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点滴,作为写作素材。
⑥.与优秀范文进行比较,突破自己的写作瓶颈。
①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
②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并非无须费劲就能轻松前行。许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努力,便白白地错失了成功的良机。结果便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③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你认为哪些比较可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请另一人发言。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课内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3.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㈠、做好课文的预习:
①.标好自然段序号后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预习本上抄生字词,给生字注音、生词解释一遍,词语抄三遍。预习本第一行写课题,第二行开始写内容,抄生字词要标序号,预习作业题要写题号、抄好题目,空好位置作答。次日老师(小组长)课堂检查或者上交。
②.再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③.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㈡、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禁止一切违反课堂纪律的举动!
㈢、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及时掌握好字词,每篇课文字词上完后的第二天准备好听写,字词听写不能有错,(古诗文默写也不允许有错),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十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书上课后作业的,做在书上。练习册或者周报按要求完成,不能有空着不做的,一经发现,将此题抄写20遍。
㈣、其他事项:
1.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
2.做个随笔集、摘抄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配点画。老师有安排则按老师要求做,如果没有就每周随笔1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
3.按要求做好名著阅读。
4.每人每天练习一篇钢笔字。
5.背诵默写每个人都要过关,先找组长背,老师抽查,然后默写巩固。
6.关于早读:(自由背诵古诗词/朗读训练)、检查(古诗词背诵/默写)、订正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同学们,你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
但是,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强调三点。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我批改过你们的试卷,有一部分基础很不错,相对差一点的,也很有潜力。二是你们要充分相信我。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
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中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中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出来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很多,此处我不多讲,在今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就此打住。
中途换了一个老师,讲课风格也换了,同学怎么也要有个适应的过程的。我虽然谈不上是个优秀老师,但自认是个善解人意认真负责的老师。准备好了,我热爱的课堂,我回来了!
乡下人家(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构、冠”等
个生字,会写“构、饰”等
个生字。
2.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
3.抓住关键句子,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
抓住关键句子,初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掌握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重点)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陈醉云先生走进乡下人家,领略一下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
二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构(gòu)
冠(guān)
朴(pǔ)
素(sù)
率(shuài)
倘(tǎng)
附(fù)
捣(dǎo)
绘(huì)
谐(xié)
练
构(构造)
饰(装饰)
蹲(蹲下)
凤(凤凰)
序(顺序)
例(例子)
率(率领)
觅(觅食)
耸(耸立)
踏(踏板)
倘(倘若)
绘(绘画)
谐(和谐)
寄(寄信)
眠(睡眠)
3)词语积累,解释重点词语。
练
屋檐
构成装饰
顺序
华丽
独特
和谐
照例
催眠曲
率领
甜蜜
踏步
梦乡
倘若
装饰:装饰品。时令:季节。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率领:带领(队伍或集体)。耸着:立着、挺着的意思。
捣衣:洗衣时用木槌在砧板上捶击衣服,使之干净。
天高地阔:天空高远,大地辽阔,形容空间大。
(2)
会写生字,并组词。
(三
细读课文
1.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预设: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景美人勤。乡下人家总喜欢在房前屋后种瓜、养花、种竹、养鸡、养鸭。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幸福生活。乡下人家夏天傍晚和秋天夜里的美好景象。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都有独特、迷人的风景。
2.为什么说乡下人家时时处处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预设:乡下人家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鲜
花;屋后春雨过后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芽,觅食的鸡群,戏水的鸭子;乡下人家在门前
边吃晚饭边唠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进入梦乡……无不显示了
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美好。无论春或夏或秋天,无论白天或傍晚或夜
里,无论房前或屋后,乡下人家的生活无不反映出这样的美好。因此乡下人家时时处处都有
“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读课文,说说作者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场景。
预设:作者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六个生活场景,分别是“瓜藤攀架图”“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门前晚餐图”“秋夜睡梦图”。
4.这些场景的独特、迷人之处是什么?
预设:“瓜藤攀架图”中,瓜藤上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鲜花绽放图”中,花儿在门前的场地上依
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雨后春笋图”中,春雨后,许多鲜嫩的笋,如同一个个淘气的娃娃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
机。“鸡鸭觅食图”中,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
到水中觅食,一点儿也不怕人。“门前晚餐图”中,傍晚,红霞辉映,微风轻拂,倦鸟归
巢,乡下人家在这天高地阔中享用晚饭,唠家常。“秋夜睡梦图”中,月明人静的夜里,人
们在纺织娘的歌声中,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5.作者怎样通过描写普通的乡村景物来体现乡村生活的独特迷人?
预设:作者善于通过对普通的乡村景物拟人化的描写来体现乡村生活的独特迷人。如鲜嫩的竹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
来走去,极具人的情态。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起歌来,渲染了乡村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预设:本文通过描写乡村房前屋后和春夏秋三个季节及白天、傍晚和夜晚的独特迷人的景
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7.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读完课文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生活。
8.冬季的乡下人家会是怎样的?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预设:在白雪皑皑的寒冬,大雪在北风的呼号下敲打着窗户,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着一大桌子好菜,喝着小酒,烤着一大盆呼呼冒着蓝色火苗的炭火,有说有笑……
四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描写乡村风光,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重点)
教具准备
3.掌握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方法。(难点)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品读释疑
1.瓜藤攀架图
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预设:“别有风趣的装饰”指屋前瓜架上的青的、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把乡下的农家装扮得非常美丽,有特殊的情调和趣味。开头寥寥数语描绘了瓜藤攀架爬檐的场景,展示了乡村自然质朴、恬静祥和的农家风光。第三句话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前者是用有生命的瓜藤做装点,屋前架上、屋檐上爬满绿绿的藤和叶,青、红的瓜做点缀,色彩明丽,生活气息浓厚,无人工雕琢之感;而石狮子、大旗杆这样的装点则显得呆板、严肃,让人不由得拘谨、胆怯,难生亲近之意。从这可以看出乡下人家房前装饰的独特。
2.鲜花绽放图
预设:“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作者在这里列举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朴素”是说它们在乡下随处可见,“华丽”是说它们色彩艳丽。
3.雨后春笋图
预设:有些人家会在屋后种上几十枝竹,“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把鲜嫩的笋当作人来写。
4.鸡鸭觅食图
预设:“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
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
母鸡犹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寻找食物,雄鸡则俨然是一位在阅兵的将军,又如同一个尽职尽
责的丈夫在保护家人、守护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5.门前晚餐图
(1)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把“天高地阔”换成“津津有味”或“狼吞虎咽”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1:不好。“天高地阔”这个词既强调吃的动作,又强调吃的心情,还有边吃边聊的意
思。而“津津有味”和“狼吞虎咽”则感受不到那份愉悦和惬意。
预设2:不好。“天高地阔”在这里一是指饭桌上谈论的话题广,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
边际,意思与“天南海北”“海阔天空”类似;二是形容吃饭的场地大,把桌椅饭菜放在门
前,便是天作屋顶地作房了。
(2)
“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这两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这两句话把红霞、微风、飞鸟、乡下人家在一起的画面比作田园风景画,描绘了
一幅乡下人家吃晚饭的画面。傍晚,红霞辉映,微风轻拂,倦鸟归巢,乡下人家在这奇
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饭边闲话家常。作者将这美好的景象比喻成“一幅自然、和
谐的田园风景画”,同时称红霞、微风、归鸟为农家人的“好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
谐。
6.秋夜睡梦图
预设1: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纺织娘“唱起歌来”,流露出作者对这声音的喜爱之情,拟声词“织,织,织,织”渲染了这种声音的美妙。
预设2:“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催眠曲的特点是轻、柔。连这么轻、柔的声音都能听见,说明乡下人家的夜晚宁静祥和。
三
方法探究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关键词句是指能体现课文中心意思的词语或句子。关键词不等于生词新词。
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分析出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把握词语表达的情感。如《乡下人家》中的关键词是“独特、迷人”,文中“别有风趣”“探”“天高地
阔”
等关键词,都让人感受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二是先分析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重点理解,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然后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想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笋的喜爱之情。
三是比较分析作者在文章语句中对关键词的选择。
如:本文中的“探”换成“冒”“钻”好不好,一比较,就知道换成“冒”“钻”不好,“探”表现了作者对春笋的喜爱之情。
抓住关键词句,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和感悟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按方位变换的顺序写景
按方位顺序写作,多用于写景状物。由于观察景物的方位和角度不断变化,因而写作的顺序也就随着观察点的不同而不同。有时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有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
下到上;有时也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还可以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不管按什
么顺序观察和写作,一定要符合人们平常的观察习惯和语言习惯。本课在写春天的农家时,作
者是按照屋前——门前的场地上——屋后——小河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将景物有条不紊地写
出来的。
如:“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
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从前的样子,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
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
书、习字,有时还画画,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
屋”的陈设,是按空间顺序来描写的: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画)→画前面(先生的座位,八
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鲁迅的书桌),这样写一目了然。
四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乡村房前屋后和春夏秋三个季节及白天、傍晚和夜晚的独特迷人的景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
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五
课堂小结
《乡下人家》是一篇描述“乡村生活”的精读课文。那些简朴的房屋前,挂满瓜架的是青的、红的瓜,朴素而艳丽的是各色的花,屋后是一片青翠的竹林,母鸡带着小鸡们在竹林中觅
食,鸭子在小河中嬉戏……文章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六
课后作业
你眼中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板书
不同空间
乡下人家
不同季节
房前:种瓜、养花
屋后:种竹、群鸡觅食、鸭子戏水春天:雨后春笋图
夏天:门前吃晚饭秋天:夜听催眠曲
美丽农家
美好生活
总结全文:独特、迷人的风景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大意;再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
容,理清课文的6幅画,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完整的乡下人家图。
不足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围绕泡泡中的提示,理解中心句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最感兴趣的景致,想象画面,表达
感受,体会乡下人家生活的独特、迷人。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读了课
文,你体会到了什么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个话题交流。集体交流时,可以指
导学生跟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创设情境,想象乡下人家生活的情趣,适时指导学生精读课
第5课《中彩那天》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缓缓驶过、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难题,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钱财和信用的名言、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世界上有比金钱财富更珍贵的东西吗?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彩那天》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读课题,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或采用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导入课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出自学后还不能理解的词语。
(2)、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准备复述故事内容。
三、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为复述做准备。
四、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思考:父亲中彩后,”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各自试着把这种感情变化用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来。
(3)、指名试读,评价、点拨。
五、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探究问题一:”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一个道德难题?
探究问题二:父亲最后拨电话给库伯,让他把车子开走,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1)、学生各自针对上述问题阅读思考,准备交流。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德想法,教师可将学生的想法加以归纳,引导学生讨论。
(4)、教师对各组的发言作点评。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
(1)、体会开头与结尾之间的联系。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
四、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小练笔”。
提示:展开想象,把当时家里各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方面写成一段话。
五、课外作业。
【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 教案 第2课 我的母亲】推荐阅读: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10-25
202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06-14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4课《诗经两首》语文教案06-28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07-03
人教版语文2年级上册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