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房子有窗户,就象人有眼睛。透过窗户,我们能看到变化万千的风景。窗,是我们了望的视点;也可以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感悟也各有不同。
以“窗”为感触点写一篇记叙文,鼓励选择较新的视角。
要求:
1.记叙文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选题原因:
学生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中,题材选择范围过于狭小,雷同化、模式化比较严重,所以这次作文想要通过这个选题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让他们的思维能够更好的发散出去,写作对象更加丰富。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皆可入文章。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这片土壤,他们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新视角,新观点。这段话题材没有确立相对的意义指向,只提供了供思维发散的点,学生可以把思维触角伸向古今中外、四面八方,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角度。
写作思路:
对本题而言,“窗”是一个特别的对象。一方面,从本身而言,它可以是有形的窗,也可以是无形的窗,如心灵之窗、文化之窗、社会之窗、国家之窗等;另一方面,从包容性而言,它可以装纳广泛的内容,“窗”外“窗”内“窗”自身,发生过多少故事,出现过多少景色,这些,生活在“窗”下的人,都会有宽裕的选择。话题:感恩 选题原因:
现代社会强调对生命的尊重,鼓励人追求个性自由,强调自我的价值。但这一切投射在学生身上,有时却成了自我中心主义,反应为对他人的冷漠。学生对父母师长的索求过多,而少有感激之情。学生身上出现了一种道德缺失。“感恩”的话题可以让学生重温父母师长的呵护关爱之情,从而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思路导引:
(1)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
(2)对师长培养的感恩
(3)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恩
(4)对对手的感恩
(5)对顺利或不顺的经历的感恩
(6)对自然界的感恩
一、让“情”发泄
情文并茂, 以情感人, 可以说是记叙文的最高境界。张志公指出:“最生动的文章还是来自那些能牵动你感情的主题。”有无真情是记叙文成败的关键。当你真正将生活的喜怒哀乐付诸笔端时, 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 如遇其事, 如见其人。
要有真情, 就得让情发泄, 我认为写好“三个一”是关键, 即写好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一件事情中的一个细节。
首先, 创设特定的环境, 选取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进行渲染。如《金黄的大斗笠》设置的环境为晴转阴转狂风雨稀, 最后为狂风暴雨, 极力渲染暴雨的情状。而《背影》的背景为祖母去世, 家境凄惨, 父亲赋闲只能借贷, 将祸不单行的日子渲染出来, 让人体味到生活的惨淡。通过特定的背景设置, 为“情”的发泄埋下了伏线。
其次, 选好一件事件。选好事件是完成记叙文的必要条件, 它可大可小, 而初中写作应以小事为主, 通过对小事的叙述描写, 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如《金黄的大斗笠》写的是姐姐通过观察乌云、风声为弟弟送来斗笠的事情, 《背景》说的是父亲送“我”上火车, 并在车站买橘的事情, 作者都是通过小事件来提示主题的。
再次, 刻画好一个细节。刻画细节是让“情”发泄的关键。叶圣陶在谈到朱自清的《背影》时是这样说的:“我常常想, 他这样的经验, 他这样的想头, 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是一闪即逝, 他却紧紧抓住了。”他抓住了什么?由“车站买橘”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朱自清先生从感觉的角度出发, 对人物进行描写, 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还有心理活动的外在展示, 将父亲的爱充分地表现出来, 留下了一位至亲至爱至善的父亲形象。由此可见, 写好“三个一”是让“情”发泄的重要手段。
二、把“情”留住
阅读实践告诉我们, 久久难忘的情怀来自栩栩如生的形象, 忘不了的“情”, 实际上就是忘不了的“形”。六七百字的记叙文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可言, 要使文章产生久久难忘的效果, 必须根据形象与情感的内在联系使之与内在的旋律合拍。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正当每个人炽热的爱国情感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 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心的时候, 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 令人心碎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此刻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 作者应说明出处。这引号内的文字来自哪里?他“脸色惨白”到嘴边的话都哽住了, 说不出来。于是“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这振奋人心而含义深刻的几个大字, 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 表达了韩麦尔老师此刻的心声, 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表现, 这样收尾, 使文章的主题升华, 同时收到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也正是这“用力写”“呆”“靠”“不说”, 令人终生难忘, 将韩麦尔先生高越激昂的爱国情与无可奈何的亡国恨相互交融发展到了一种外泄的极点, 有力与无力的交替正好与他内心滚动的感情旋律合拍, “这内蕴的情感真而且深, 自然成了很好的文字, 它对人家具有一种近乎压迫似的力量, 使人家不得不感动”。
三、让“情”闪光
张志公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 至少要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打好必要的, 结实的基础”, “必须根据中学作文教学任务, 针对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实践, 把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搞清楚”。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创作的冲动,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命题选好材料提炼出健康向上而又符合要求的文章主题来。
我认为, 要想解决此问题, 在深入思考筛选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必须做到:首先, 要让“情”发泄, “把自己的情感加上一番融凝烹炼的工夫, 很纯粹地拿出来”。把“情”留住, “使人忘却人己之分, 同自己感到的一样地感受得深切。” (叶圣陶《作文论》) 其次, 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此情的认识理解, 加以分析、判断、归纳, 得出恰如其分的人物性格品质。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将其品质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由一人拓展到一个群体, 一事拓展到一种社会风气, 让“情”放射出光芒。
1.探讨以记叙文体写新材料作文题的选材要诀;
2.研究以记叙文体写新材料作文题的立意要诀。
【课前思考】
面对新材料作文考题,选写记叙文时该如何凸显题意,明示自己确实是扣供料构思的?
我的认识: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一、师生针对“课前思考”题,归纳出如下几点
①选材(故事)本身应扣合供料(神似而非机械的形似);
②拟好题目。比如:父亲,真爱“找”事;这些年,你顺手做的事(2012 年全国课标卷)。
③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来点击材料。比如:
父亲脸一红,忙说:“举手之劳,不必放在心上!”两人相视而笑,二宝满脸写着感动。
妈妈一阵数落:“你这人啊,自己活没干完,天天‘找’事,没完没了,真是个‘雷锋’呀!”(选自《父亲,真爱“找”事》)
亲爱的爸爸:
现在外面应该很热吧?考场里还算舒适。其实考卷一发下来,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作文题目,几秒钟后,我嘴角上扬。因为,我觉得把你比做那修船工再贴切不过了。(选自《这些年,你顺手做的事》)
④直接抒情与议论(对于记叙性散文尤其适合;但要控制好篇幅)。比如:
在西藏遇到的一位喇嘛告诉我,不必四处找寻香格里拉,试着打开紧锁的心门,驱除物欲与私念的折磨,过上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那么,香巴拉就在我们心中。
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富有诗意的生活。(选自2012年广东卷佳作《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终于度过了三天的黑暗,再度恢复光明,才发现原来爱与光明一直在自己身边,习惯一味地不满让我只看到黑暗,只感到黑暗。你是否能感到家人“唠叨”中的温暖?是否能看到生活中那陌生人的微笑?是否能看到社会中的一个个“最美”?光明就在我们的世界中,不要给自己一双黑色的眼睛,去寻找黑暗。(选自2012年天津卷佳作《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
二、题目与例文展示、探究
[典型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另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精彩例文(旁批为学生所加)]
奶奶的智慧
齐 越
一辈子,忙忙碌碌一辈子了。到现在,满头银发的奶奶手头上还有着似乎永远干不完的活儿。还有,还有那慈祥的微笑。【突出“微笑”。】
奶奶的一生,是平凡得只认得“柴米油盐”的一生,却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了“智慧”的真谛。【以“别样的方式”暗扣作文供料。】从奶奶身上,我明白了“智慧”不是博大精深的奥秘,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奶奶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一辈子只知道和皇天为伴,和后土结友。奶奶年轻时赶上饥荒年代,加上当时要抚养5个孩子,生活的窘迫便可想而知了。“愁苦”是当时最普遍的表情,可是,奶奶的微笑始终没有消失过。听爸爸说,奶奶总是说人这一辈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笑对难事,难事就变易了。在那灰色的年代里,就是因为奶奶的微笑,爸爸才觉得生活还是美好的。也正是因为奶奶的这句话,爸爸才重拾生活的信心。【凭“智慧”化解“难事”,并感染了身边的人。】
不同的生活打造不同的人,而生活的艰辛打造了这样一个奶奶。
一件衣服从穿到老大身上开始,不知历时多久,不知缝补过多少次,直至穿到最小的孩子身上还是那么整洁。而原因就在于,奶奶打的都是“内补丁”,并且在衣服最易磨破的地方又加厚了些,针脚比较明显的地方奶奶又别出心裁地绣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左邻右舍都说奶奶多此一举,可奶奶总是微笑着说:“人不能因为穷就穿得不体面啊!”邻居们则都笑说,人都穷到没吃没喝的地步了,还要什么面子啊!对,奶奶确实要的是面子,可奶奶要的更是一种做人的尊严,再穷,也要把“人”字摆正。【细节之一。】
灰色的年代,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是奶奶的“花招儿”多着呢。【“花招儿”三字耐人寻味。】她总是能给孩子们带来惊喜,一顿掺和着野菜的窝窝头就能使全家开胃一次。每家每户都在吃野菜、窝窝头,奶奶家的有什么不同呢?原来奶奶把野菜先在盐水中泡一段时间,使盐味都浸入到了野菜内部,然后剁成菜泥,和棒子面搅和均匀,再捏成窝窝头蒸熟。这样就使全家免受干窝窝头就着生野菜蘸盐水吃的难以下咽之苦。每到过年,由于配给的面粉实在少得可怜,奶奶便把面团包在窝头的外面,然后蒸熟。虽然它实质仍是窝头,却足以让孩子们眼前一亮。滋味几乎没变,但是幸福的烟花已经在孩子们的内心悄悄绽放……奶奶总是说,这个人啊,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一直想着把这件事办得更好,那么它就会办得更好。人最怕的就是“懒”,没有上进心啊!奶奶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野菜窝头”“白面窝头”就是最好的证明。【细节之二。】
微笑着忙碌了一辈子的奶奶现在已经85岁了。满头的银发,满是岁月刻下的皱纹的脸,还有那蹒跚的脚步、忙碌的身影,我觉得奶奶就是一棵古树,一本泛黄的老书,充满沧桑美。
从奶奶平凡得只跟“柴米油盐”打交道的一辈子,我读懂了“智慧”。
[师生思考、交流]
1.本文选材要诀:不写“工作的智慧”“处事的艺术”而转写“生活的智慧”“把苦日子过出甜滋味的艺术”——此之谓“求神似而避免形似”;
2.本文立意要诀:深入一层,揭示出了“智慧”的来由是“要面子”“有上进心”——此之谓“源于供料又高于供料”。
三、继续选取典型题细加探讨
[典型题目]
(2010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满满地抓了一大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都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学生解读:不愿放弃,以致无法得到。】
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20岁的托尼看中一个装得最满的大筐,费了半天劲也没搬动。他喘了喘气,重选了一小筐,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学生解读:在取舍过程中,要考虑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换言之,即“追求要适度,人生才幸福”。】
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贷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给他。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后就将追回的20万贷款交给了老板。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得到1万英镑的奖金。【学生解读:舍9万而得1万(老板得到20万),这表明处理“舍与得”的关系时,还要懂得变通、善于转换思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师生思考、交流]
1.本题选材要诀:不必拘泥于物质利益,可转写“舍爱情后收获了友谊”“得到了内心的‘轻松、坦然’”“获得充盈、丰富的精神生活”等——此之谓“求神似而避免形似”;
2.本题立意要诀:不妨一针见血地指出“‘取’只是一种本能,‘舍’才是一种境界”(可拟题“从‘本能’走向‘境界’”)——此之谓“透过供料揭示其本质”。
【课后作业】
1.总结本堂课学习心得;
2.修改自己就“托尼的故事”所写的作文。
记叙文的内容一般为记叙人物经历,故事、事物发展过程、游记等
记叙文的选项特征
1.提供大量细节,选项中经常有时间名、地点名、人物名。
2.选项基本是完整的句子主语常为he / she / the man / the women
3.选项多位叙述性的句子,比一般说明文来的长
4.选项符合时间顺序,但没有逻辑关系
记叙文的文章特点
1.人物简单,事实清楚,中心明确
2.故事情节相对完整
3.故事本身无主题无重点
4.写作方法一般有顺叙和倒叙两种,以顺叙为主倒叙为辅
5.叙述顺序一般有两种:时间顺序和事务发展顺序
记叙文可能出现的考点
1.考主题 前三句后两句
2.考原因
3.考转折
4.考顺序,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
5.考对话,可在选项旁边适当做笔记如:a选项是tom说的那就在a旁边写个t,反之如果选项是人名,那么就在每个人名边上写下这人说的话中最关键的一词
记叙文解题应该重视的原则
1.听即原则,尤其重视重读、重读现象
2.主题原则,段首往往是考点
3.特别重视三类标志词:因果 转折 时间
4.光明原则:事情一般都是逢凶化吉的
在我刚开始学习练字时,我的分数总在七八十分左右,满分是九十分。这时我把自己的这个分数定为一个基础,并且不断在刷新着这个记录,我用自己一点一滴晶莹透亮的汗水谱写了属于我自己应得的成绩。一次次的失败没有打败我,而是令我更加地兴奋,对书法有了很大的兴趣。
刚开始,练习书法时,我写字时总想急于求成,却总是不成功,分数一直没有变化。我有些着急,老师开导我,书法讲究心平气和。越着急,越会错,相反越心静,字越好。听了老师的话,我把之前每天的任务改的少了一点,但是态度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风风火火,急于求成,而是心平气和,一丝不苟。我的成绩提升地很快,终于我的各项分数都达到了八十五分以上。虽然还没有到达我的目标,但是进步却很大。
后来我的成绩又得到了刷新,但还没有到达目标,不过没有事,就像老师说的不可急于求成。后来在最后一学期的学习中,我终于得到了我一直想要的成绩,但当我知道这并不是书法界分数最高的程度,只是我这个年龄分数最高的程度。在这里我又再一次定下了新的目标。
今天,是我们再次献出爱的时候了,但这一次不同了。我们用买的钱捐了。
中午,我看到孩子们有序地排队进入操场。其他班陆续到了。活动开始了,安静的操场突然爆炸了。我看到了玩具、文具和各种各样的书,操场变成了百货商店。时光流逝,我却依然空虚。所有人?有自己的东西。我听到“不要错过路过!”于是我挤进去,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子弹做的坦克。我立刻就被迷住了,问:“这个东西多少钱?”那人说:“真的很抱歉,我们刚刚被预定了。”我不得不绝望地离开。突然,我看到了一个精致漂亮的存钱罐。我想:“我刚才不想要存钱罐,现在有了。真的很容易得到全部!”我二话没说就卖了,摸了一遍又一遍。我又卖了一张地图的拼图。
这个活动真是一举两得!
一、侧重写人的记叙文
范文:《音乐巨人贝多芬》《背影》《列夫·托尔斯泰》《孔乙己》《变色龙》等。
写作技法:1.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方式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第九段写道:“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这段肖像描写就写出了贝多芬生活的窘迫,压力的巨大,和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忍无比的意志。《背影》中父亲替儿子买橘子的那段动作描写更是感动了无数人。《孔乙己》中的环境描写也加强了文章的悲剧效果。2.反衬,夸张,对比。《列夫·托尔斯泰》中用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精美绝伦、灵魂的高贵;《变色龙》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艺术刻画了见风使舵的小人物,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案例:学生谢某,记忆力、阅读理解能力都不错,每次写的作文语言流畅、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但难以出彩,看过即忘,未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对他的作文面批了几次,主要是引导他将教材中的手法活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之后,谢某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了。一次期末阅卷,同事将谢某的试卷递给我:“看,这篇作文肯定是你们的学生写的,写潘老师的。”我一瞧,其中有这样的文字:
威严的脚步声会突然在教室门口停顿两秒,伴随着一声习惯性的清嗓,一个被西服包裹着的肚子先挺进了教室,全班鸦雀无声,迅速凝神死盯课本……他总会大吼一声:“是不是的啊,嗯?”……别为我们班的同学感到悲哀,因为“魔鬼”有时也很温柔。
应该说,这篇作文写得比较成功,因为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透露自己的班级、姓名,更没有提到所写对象的姓名,但读者却能从文字中准确地推断出被描写人为何许人。事后,潘老师喜滋滋地说:“先写我凶,再写我好,是不是叫欲扬先抑啊?”
二、侧重记事的记叙文
范文:《皇帝的新装》《爸爸的花儿落了》等。
写作技法:1.通过完整的事件来突出主题。《皇帝的新装》中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比较明晰,在揭露皇帝、大臣等一些人的虚伪丑陋的同时赞美了无私的童心;《爸爸的花儿落了》用第一人称插叙了多件事,有详有略。2.写事有起伏,增加吸引力,有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如《皇帝的新装》;有伏笔、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花儿落了”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又象征了秉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学生容易将记事的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混淆,以致作文偏题。的确,写人的文章无法离开写事,写事的文章无法离开写人,但教师必须让学生分清两者:要求写人,我们就要以人为描写对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点等;要求写事,我们就应该以事件为叙述的对象,来揭示事件的实质和意义。
案例:去年,我们班的一名学生交给我一篇题为《变化》的作文,说是想参加作文竞赛。我粗略看了一遍,他写的是自己读九年级后思想行为的改变,真实诚挚,但没有什么新意。于是我让他将语文课本拿出来,找找叙事性强的文章,揣摩这些课文的写作技巧,他马上指出了《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心声》《杨修之死》等,并发现其共同点是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过渡自然。接着,他将作文的结构作了调整,以日记的形式表述,分为“现在”“过去”“空白的将来”三大板块,其中,“过去”属插叙部分。两个月后,这篇作文为该学生赢得了第一张作文获奖证书,更为他赢得了自信。
三、侧重绘景状物的记叙文
范文:《春》《猫》《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等。
写作技法:1.抓住景物的特征,景与情、物与情和谐交融。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春草,用一个“钻”字传神地写出了草的生命力;那花儿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色彩美丽;那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温暖柔和;“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绘出了雨的细密。《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洁白广阔的雪景让人拍案叫绝。这两篇写景的记叙文都没有直接抒情,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小石潭记》用鱼来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又用“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来抒发贬官后失意的孤寂凄凉之情。郑振铎写了三只猫,每只猫的外形性格都不相同,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还有无尽的懊悔。2.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如《春》;也可以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来写景,如《湖心亭看雪》;还能移步换景(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如《小石潭记》。
案例:写绘景状物的记叙文,学生还是能抓住景物的特征的,但表达得还不够形象,描写欠深度。不久前,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学教材,写美文”的活动,从课本中找了几篇例子后,我让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以下摘录部分优秀习作中的句子:
1. 春风一吹,把小草又吹活了。
2. 太冷了,太阳都躲了起来。
3. 我们学校的招牌松树早就秃了顶,但它依然执着地坚持着。
4. 抬头西望,今霞已逝,挥手间,纠结不再。
5. 这个暖冬,就像我亲爱的妈妈一样,不动声色地表述着温柔,偶尔严厉。
6. 我家的猫最喜欢在太阳底下练瑜伽,骨骼柔韧多好呀!
看到这样的句子,我倍感欣慰。
以上只是归纳课本中的一点点技巧,并不是说写人的文章一定要这样写,记事的文章一定要那样写,写作技巧可综合使用,也要就所写内容的需要而定。
一、注重选材
秦代末年的项羽,是一个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一生的经历,涉及到军事、政治、外交诸方面,十分复杂。司马迁写《项羽本纪》,不是去记项羽一生的流水账,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片断着重叙述。首先,作者把重点放在项羽二十四岁以后的活动上,即从起事开始到乌江自刎结束。二十四岁以前,只简略地说了两件事:一是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却要学“万人敌”,也就是兵法;二是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会稽,渡浙江,竟冲口而谓:“彼可取而代也。”就这么两件事,便充分表现了项羽少年时的悍鸷与粗率。起事以后,军事上只着力写了几场大的战争,外交上只写了鸿门宴,最后以乌江自刎而告终。
时间的跨度这么大,事件的牵涉面这么广,涉及到的人物这么多,司马迁在取舍、详略的处理上,抓的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事物,足以概括项羽某一个时期的经历,把项羽整个一生的活动,有声有色地交待得清清楚楚。
这是克服记流水账的有效方法。叙述贵简明,是古代记叙文的一个特点,而着力于代表性的事件的记叙,便是达到简明的途径。
二、多用顺叙
古文中的叙述,也偶有用插叙、倒叙方法的,但不占主要地位,即便偶然使用,也要明确的交代,如用“按下不表,且说”之类提示语言,提醒读者注意。这种以顺叙为主的特点,想来是受史家笔法影响而形成的。《左传》是编年体,逐年逐月顺时记事。到了汉代,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但记事的方法,还是以顺叙为主。
中国的读者多有这个习惯,看戏,听说唱都比较喜欢“有头有尾”,即注重事件的完整性,反映在记叙上,便多采用顺叙的办法,把一件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终局交代地清楚明白。这个特点,在小说与戏剧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水浒》《三国》《红楼梦》这些名著,无一不对书中人物的来龙去脉作明白的说明。这种顺叙方式,在优秀的作品里毫无流水账的弊病。《水浒》介绍林冲,不过集中在四、五回中,每一回都有相对的完整性,直到他上了梁山,杀了王伦,才告一个段落,以后便不着力去写他了。这种一步步叙述的办法,使情节发展的线索清晰。近代小说大量使用倒叙、插叙,显然是受外来文艺影响造成的。
三、追求简明
近代小说,作者自己出面叙述较多,并往往因此花很多笔墨。古代小说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为去完成,作者一般是避免直接出面叙述的。因此,故事的连续性要明朗得多,特别是古典小说,这个特点尤其突出。古典小说,作者出面的介绍,往往只在开头部分,而且,多数情况下是概念的,如,某某人,某地人氏,多大岁数,性情如何,等等。先给读者一个梗概的印象,帮助他们清楚领会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性格,然后再展开情节,这样,读者便不致感到突如其来,思想无准备,这种方法,几乎成了一种模式。概括性的介绍完后,故事开始了,又多数是这样的,一日,行至某地,……这种办法,中国读者很容易接受。
古典小说由作者出面的叙述,在多数情况下,只限提供背景,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这类,一旦故事展开后,就极少作这种概念性的介绍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这方面是很有代表性的。当然,作者出面作直接叙述,并非总只在文章的开头,在凡须作者交代的情况下,也并不回避,尤其是背景情况,作者不作出交代,便可能造成读者领会上的困难。
至于散文、游记之类,因以第一人称叙述为多,所以,叙述便取直接出面的方式,用陈述、介绍的办法。唐、宋以来的散文、游记,几乎如此。
这种方法简明扼要,现在许多人不知道行文以简明为贵的道理,往往花了许多笔墨去做无谓的描写,讲了半天,才说出时间、地点、人物。这是造成文字冗长的一个原因。
四、单线结构
以一人一事为主构织故事,这是古代叙事性作品一个明显特点,不论是长篇与短篇,多数如此。我国古代的小说,即使是长篇小说,也都是由单一的线索去构织故事,几条线平行或交织推进的,几乎没有。这种办法,情节的发展十分明晰,主次很分明。由一人一事牵动全局,次要的人物、事件无不围绕中心,主线推进到什么程度,次要性的也相应发展,直到终结。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要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比如它当中的《促织》这一篇,故事极其曲折,却始终未偏离主线。皇室贵胄以斗促织为戏,强迫天下供奉,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得到一只,又不幸为儿子弄死,他一气之下,重责了小孩,小孩竟投井了,虽幸免一死,却始终神智昏迷。虫死子痴,几乎是绝望了。可是,竟又得一只促织,献上后,所向无敌,主人公因此而免于难,最后,作者才交代出来:原来那只促织是儿子变的。全文紧扣着主人公捉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再得促织这个事件去构织故事,虽然曲折离奇,却因着力写一个人,扣紧写一件事而并未影响情节的清晰。
——题记
前年暑假,我在商店看到一套乐高,便缠着让爸爸买。爸爸看了看价格,笑着对我说:“这个不是很贵,只要三百多,但你这么大了,自己想要的,就要自己去争取。这样,你从现在开始,做家务、考试、获奖,我们都会激励一定的钱,看看你什么时候能买上,怎么样?”“好吧,哎……”我不情不愿地说。这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有啊!
我回家后,看到外婆在做饭,我连忙跑过去,对外婆说:“外婆,我来帮你做吧!”外婆答应了,我就去拿起切菜板和刀,开始细心地切起来。“哎呀!”菜刀一滑,不小心擦破了我的手指。我疼地哇哇叫,立刻跑到妈妈那里,妈妈帮我清理了后,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切菜了!”妈妈安慰我:“没事的,一会就不疼了。你如果不切菜,不做家务事,那你就没钱买乐高了,别忘了压岁钱我已经帮你存进银行了哦。”完了!乐高的要飞走了!我又精力充沛得像打了鸡血一样,跑去切菜了。做好饭菜后,我吃米饭时都觉得像放了糖。“来!两元钱!”妈妈把我的第一笔“工资”给了我。接着,我考试100分,爸爸奖励我5元钱……
我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一个盒子,把挣的钱都放进了盒子里。这样,爸爸妈妈在休息时,我正忙着带妹妹;爸爸妈妈去逛街时,我主动留在家中拖地,打扫卫生。我手上的茧、身上的伤也不少,可我一点也不在乎,像一只蜜蜂一样辛勤地劳作着,努力着。两元,四元……越来越多。
过了五个月,经过我从时间海绵中挤出的分分秒秒来做家务,天天认真学习努力考出好成绩、拿到好名次。终于,我集齐了四百元,立刻飞奔到商场买了那套我梦寐以求的乐高积木,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可我一点也不觉得累。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勤于帮助他人,学习成绩也提升了不少呢!
我渴望得到它,我终于得到了!这里有无数流着汗坚持的日日夜夜……成功的滋味,这么甜!
初尝苦瓜在我小时候回家,见厨房里一根长相酷似黄瓜的东西,便什么也不想,掰开来就往嘴里塞,即使一小块的苦都让人难以接受,而我却一塞塞一大把。顿时间,一股苦涩之流便贯穿了全部的口腔,越嚼那苦味越浓,我急忙吐出了被我嚼的稀碎的苦瓜,味道久久还未散去。事后从妈妈那里得知此物名“苦瓜”,后悔不已。
当我第二次尝苦瓜使我一次发高烧的时候,妈妈听说苦瓜清热解毒,便说要做苦瓜给我吃,我急便再怎么拒绝也还是躲不过这一“劫“.还记得妈妈当时做的是蜂蜜拌苦瓜,我看到了它,原本还算湿润的嘴唇立马变得干燥,仿佛那次苦瓜味还在舌尖打转。可在母亲的”威逼“之下,我只好拿起来筷子,因为怕苦我在苦瓜上沾满了蜂蜜,迟疑的送进嘴里,苦瓜的苦味开始完全被蜜甜遮住了,可嚼到后面,苦味逐渐浮出,可相比那次,苦味完全淡了许多。蜂蜜被我完全吸收了,嘴里剩的只有苦瓜了,出乎我意料的是苦瓜虽苦可嚼到后面竟有些甘甜.......总之,还算是有惊无险。
此后,母亲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厨房研究新菜式,”苦瓜肉片“”蜜桃汁淋苦瓜皮“”苦瓜浓汤“......似乎每天都能吃到新奇的菜式,菜每天都变,可不变的是包含在苦瓜里的母爱。
关键词 记叙文 快速作文 四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快速作文呢?快速作文是将思维训练和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文写得又快又好。它训练了学生的快速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又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写出的作品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下面就结合笔者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快写记叙文必须过好如下四关。
1 过好创作冲动“难”关
教学活动与任何活动一样,都处于一定的环境影响之中,不和外界环境发生联系,处于真空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作文课堂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驱动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拉近学生和写作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思维不能活跃,潜能也就不能发挥,行文都很困难,提高速度当然更不可能了。由此看来,快速作文除了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外,还必须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作文题《助人为乐》,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题目的变换,就可以找出我们熟悉的材料来。如:从人际关系方面,可转换成《同学情》;从社会影响方面,可转换成《路遇》;还可以转换成诸如《邻里之间》等等。这种变换,其实在我们的课文中也比比皆是:《社戏》难道不是《我的小伙伴》?因此,只要使题目与我们所熟悉的材料联系起来,选材就有了根据,就可以活跃思维,引起内心的共鸣,激发创作的冲动,就会战胜作文时的畏难心理。
2 过好审题立意“准”关
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认真揣摩作文所提供的题目,材料或话题,分析、判断和把握题目或话题所昭示的特定要求,确定文章的立意、范围、重点、体裁、布局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作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将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
如何快速审题呢?我们可以从题目的基本意义、内在含义、联想意义入手,很快就能审清题意。例如2009年湖南命题作文“踮起脚尖”的基本意义:提起脚后跟。内在含义:努力向上或者极力望远。联想意义:“踮起脚尖进宿舍” 、“踮起脚尖摘桃子”、“踮起脚尖跳芭蕾”。我们也可以从基本意义入手,进行横向思考和纵向思考,从而很快审清题意。又如:2010年重庆命题作文“难题”的基本意义:不容易解决或解答的问题。横向思考:学习中有难题,工作中有难题,生活中也有难题;个人有难题,家庭有难题,学校乃至社会都有难题。纵向思考:过去有难题,现在有难题,将来也会有难题。从对待难题的态度上思考:要关注难题,直面难题,反思难题直至攻克难题。从解决难题的方法上思考:解决难题既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用思辨的观点看难题:难题看似很难,但只要你下决心想办法去攻克它,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如何快速立意呢?首先,方向要正确,就是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绝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其次,情感要鲜明;其三,思考要深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审题立意的成功便使作文快速成功进了一步。
3 过好选择材料“贫”关
尽可能地多阅读书报,收集各种资料,获取种种信息,扩大知识面。如何才能快速地选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选取材料美感性。就是选取足够让人赏心悦目的材料。像和谐、匀称、健康、适度。凡是太恐怖、太凶残的东西,凡是明显的低级趣味的东西,容易引起读者肮脏、污浊、丑恶联想的东西,应尽量回避。如湖北省有一学生高考时,就写了《站在发廊的门口》,而得了低分。
(2)要注意了解选取材料的情感效用。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效用。大致有如下几种:崇敬感(《谁是最可爱的人》)、亲近感(《琐忆》)、悲怆感(《最后一课》)、爱怜感(《项链》)、愧疚感(《背影》)、除此之外,还有新异感、舒快感、壮烈感、紧张感、幽默感、压抑感、甜怡感等,了解了这些,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记叙类作文的材料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材料的情感效用,往往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也影响主题的体现。所以当我们进行记叙文类作文的写作而需要思考和处理材料的时候,如果懂得了这些材料的情感效用的差异,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对材料进行提炼,从而使传达的感情更加清晰、真挚、独到,更加有力地感染人。
(3)要注意选取人物行动的独到性。选择材料时注意了美感性,文章的立意就会高;懂得了材料的情感效用,就能对材料进行精确的提炼,从而加快写作的速度;注意了人物行动的独创性,我们笔下的作品就不会千人一面,真正地写出个性和特色,进而使自己的作品跨入優秀者的行列。
4 过好写作构思的“快”关
假如路轨是一种束缚,但可以通过路轨大大地加快速度,这又是一种解放。从形式到内容,从选材到立意,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等多个方面掌握其模式,为“搭好架子”快速写作做准备。
写作时根据自己熟悉的作文模式给自己的作文准备一个模式,如:三段式结构(开头 主体、结尾)、纵式结构图(适用于按时间顺序)、横式结构图(适用于按空间安排)。再按照模式操作,就可以更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设定文章的格局,安排文章的层次,剪除文章散乱的枝节;就可以由往昔构思的信马由缰到现在的有条不紊,由往昔的茫无头绪到今日的成竹在胸,这难道不是写作上的解放吗?
总之,我们写作时,只要过好创作冲动关,就能克服作文前的畏难心理,以乐观的心态去写作;只要过好审题立意关,写作就不会出现偏差,就不做无效劳动;只要过好选择材料关,我们的材料就会丰富,选择的材料就会精准,文章的立意就会高,写出的作品就会跨入优秀者的行列;吃透例子,搭好架子,就能快速地过好写作关,使我们的写作活动迅速迈向“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 新作文·满分作文快递[J].新作文杂志社,2007年10、11、12期合刊.
[2]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7.
[3] 左兵.宽题窄做[J].湖北招生考试·出采作文.2005(11下).
在敦煌戈壁滩与柏油路缝隙间生长着一种野草, 细长的叶子枯黄地蜷缩在一起, 却掩饰不住顽强的生命力。这方圆几百里才有的一点绿色让考察者惊呆了, 有人拿出矿泉水就要往上浇, 司机喊了起来:“别, 千万别浇它。”“为什么, 它很快就会被晒死的!”“它是一株生命力极强的草, 白天它会把叶子从尖部开始一圈圈地卷起来, 周围的黄叶会把新生的嫩叶围得严严实实, 减少蒸发量, 夜晚气温下降, 它们会舒展开来, 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司机解释道, “你们今天给它浇了水, 它一夜之间就会郁郁葱葱, 失去应有的本能。但明天就会被晒死。你们给它浇水, 不是救它, 而是害它!”
要求:①选准角度, 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④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
以上是2013年本校期末考试作文题, 属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是指只给出材料, 不规定话题,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可选一个侧面、角度构思”“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作文, 它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作文形式。
新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 有利于学生发挥聪明才智, 展示才华。但这并不说明材料是可有可无的, 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弃材料不顾, “另起炉灶”各说自话, 结果是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悲惨”可想而知。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材料, 大致分三类:“导出式”, 材料是标题的出处, 如山东卷“光明与阴影”;“提示式”, 材料不但是标题的出处, 还提示写作, 如重庆卷“我与故事”;“限制式”, 材料除以上条件外, 还限制了主题、范围等, 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认真分析此材料, 应属于“限制式”。它限制了写作的主题、范围, 不是由学生随意发挥。因此, 要所写作文的立意准确, 当然就先要正确把握材料本身。
对材料的把握可从三点入手: 内容, 含义, 角度。笼统地说, “内容”就是语言文字表层意思;“含义”则是材料的深层、整体的意思; 而“角度”便是审题的准确程度。
要使作文审题准, 立意高, 就必须重视材料分析, 把握材料深意, 不能偏离材料。如果学生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一句话, 就会造成审题的偏差。不少同学看到了“它是一株生命力极强的草”, 而立意为“生命源于坚强”, 就是偏离了中心。这个故事有句让人“如梦初醒”的话, 就是“你们给它浇水, 不是救它, 而是害它”, 问题的关键在于“浇不浇”和“能不能浇”, 结论是“浇水是害不是爱”, 自然这则材料要说明的观点就分析出来了。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立意:关爱, 有时就是放手;好的教育就是恰当的放手;关爱, 不一定是给点什么; 多余的施舍, 不是救人而是害人; 爱要讲究方式;爱与碍等等。
总之, 笔者认为, 新材料作文写作一定要注重对材料的分析, 首先不能偏离材料, 才可能写出一篇合乎要求的文章。例文:
把握爱的方式
“人生就像一朵玫瑰, 每一个花瓣代表一种希望与爱, 每一根刺代表一种现实与结局。”戈壁滩上屹立着干枯的野草, 行者见它可怜, 便欲用水浇灌。殊不知这会使他失去抗旱的本能。因此, 方式不对, 爱却成了伤害。把握爱的方式, 关爱之花方能无比娇艳。
父母的爱如一株淡淡的蔷薇花, 它看似遥远, 却最能给人力量。有时, 保持距离, 才更能使希望的种子自立自强, 茁壮成长。
知道傅雷的人都了解, 他不只是著名的翻译家, 在教育上亦令人称敬。读过《傅雷家书》, 便知道傅雷对子女要求严格, 注重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 最终使他们在各自领域卓有成就。有时候, 爱就该这样, 不过于热切又不失温情。恰到好处, 才能还被爱之人一片自由的国度。无论种花还是育人, 需要土壤和肥料, 之后的汗水需他自己努力和拼搏。如此, 爱的蔷薇才能日渐繁盛。
“爱, 得之, 我幸;失之, 我命。”爱并不意味着拥有。有时候, 静静守护着的爱会更动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是天作之合, 众所周知。但默默喜欢林徽因的, 还有一个人, 他就是金岳霖。他怀着对林纯洁的爱, 一直伴其左右, 成为知己。直到林去世几年后, 他突然宴请许多好友, 只因那天是林的生日。至此, 世人对他的爱心生敬意。那不是简单的得到与失去, 那是世间最珍贵美好的永恒。
相反, 若是爱的方式错了, 则不能顺遂世人心意, 往往适得其反。
溺爱, 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近日有报道菏泽一父亲因女儿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买下整所幼儿园。也许, 在他看来, 自己富甲一方, 只要能博女儿一笑, 便是值得。殊不知如此却是剥夺了女儿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这些都说明人们对爱和表达爱的方式认识尚有欠缺, 如何正确表达关爱, 应成为世人学习的课题。
把握爱的方式, 让爱浇灌出更美的花朵。
【点评】本文是一篇非常好的考场作文, 文章有以下几处亮点:
第一, 材料把握准, 立意角度新。文章紧扣“给它浇水不是爱它而是害它”这一寓意, 立意“把握爱的方式”, 正确运用方式, 才得长久。材料分析准确、到位。
第二, 联系材料, 结构清晰。作者开篇由材料引出, 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很多学生在写考场作文时, 看不到与材料有任何的关联, 这是材料作文的大忌。其次, 文章结构清晰, 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法, 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据说这是由于生命是条无法回头因此必须义无反顾的道路。终日奔波在声马犬色里的人们,来不及去感受这生活。感受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时间,精神,都需要投入进去。而获得的,往往却是这个世界的不欢与不爱。相比之下,年少的日子,闲散无事,如同木心的那首诗里写得那样: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遍遍在行程的间隙回忆,甜美却又虚幻不真。
我们便是这样疲倦的。因此这些年,看破红尘的,或遁入空门的,或大隐于市的,都不少见。只是我不知,这样停下,是否值得。
我仍不舍这俗世繁华。停下来更多带有魏晋士人的风格,而当今的世道,还没有到只能用老庄之学去麻痹身心的地步。如果不愿奔波,不肯停下,何不转身而行?
不是说时间是在坚忍决绝地前行的吗?哪里转得了身?那是我们以为世上只有这一条路了,行进总是匆匆,不少人甚至一直都是低头而行,不曾注意身旁路过了谁,有何种风景,此时转身,第一件事儿,倒不是再度急行——那便失去了转身的意义了。
先看看过去失去的。一条完全相同的路从两个方向看去,便开始完全不同。逆反的路标,转向的树叶,都有了变化。何况那么久的岁月,哪里会没有变化。你会发现那扇木栅栏之上蔓延了青藤,各色的花早已开满,这都是你从前路过时,看到那棵幼苗所未曾想到的。可以说,一转身,世界已经是另一般模样。
等到看得差不多时,便可以重新考量那些分叉路了,此时你也休息得差不多,或许还会觉得,从前的那条路也还不错,那么此时回头,也还有着充裕的时间。但你仍要感谢这次转身,它使得你坚定了心中所想的方向,下一次,不必再犹豫。
回去看看吧。你会发现童年未曾远去,从前的人儿也还在那儿。既然已经决定放下,不如就去见见他们,许多的心结,再见到时,一瞬就会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两个了无羁绊的少年,四目相对,留下阵阵爽朗的笑声,及为岁月感叹的眼泪。
由于视角的变换,此时从前未见过的许多小路也会从此出现。你会惊喜地发现那儿在闪着光,吸引着你前去。实际上那个只有你一人知道的地方一直都在,只是被掩埋在了内心最深处的角落。转身的一瞬间,心事放下,它方才出现。我想雷军在40岁时办起小米时,或就是看到了那样的一个角落,并豪壮地饮下小米粥,出发前行。
四十岁仍有转身的余地,何况更多的年轻人?很多事情不是用年龄去衡量,框住自己的,都是内心的羁绊。既然身已回转,心也应当回过头,正视这一切。选择一条全新的,内心所召唤的路所前行,你会感谢人生何其长,还有机会去重新选择;也会感叹人生何其短,同喜欢的事与人一起,时间哪里长得过深情。
【背景介绍】
上周,曾布置过一篇题为《琐忆》的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复杂的写人记叙文。
【课前准备】
从学生习作中摘录出有代表性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的文字各5个片段,打印出来,作为讲评材料。
【讲评过程】
一、导入
上次作文过程中,同学们都深刻地体味了一次“琐忆”,今天,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大家手中的文章片段,看看他们“忆”的怎么样。
二、展开讨论
师:先请大家就所选的《琐忆》的开头谈谈看法。
习作材料1: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一棵老树和一棵小树。老树枝叶枯黄,根已衰老;小树枝叶茂盛,正在茁壮成长。这就像我的外婆和我一样,外婆现在年事已高,不能劳累;我正值青春年华,茁壮成长。
生1:究竟是写“我”还是写“外婆”,看不明白。
生2:“老树”与“小树”的比喻用在这儿不妥当,它们不能成为回忆的实体。
习作材料2:
又是绵绵的小雨,我来到了外婆的坟前,四周一片寂静。坟上,已经开出了小小的紫花,那是外婆最喜欢的。“外婆,我来了。”我轻轻地呼唤着。可是,却没有人回答。我的眼泪一滴滴地落下,勾起了对外婆的回忆。
生1:景与情结合得好,把作者带到特定的情境中。
生2:有些语言还不够自然,最后一句改成“我轻轻地呼唤着,眼泪一滴滴落下,历历往事涌上心头”更好些。
习作材料3:
你是我眼中稍纵即逝的流星,一闪而过,悄然隐去。我惋惜这相逢的短暂,但更珍惜这短暂的相逢,因为,你一路燃烧而来,你曾将我的一段人生历程照亮。
生1:有浓浓的诗情,但有点朦胧。
生2:第二人称的使用使怀念之情更浓,但“你”到底是谁应在下文中点明,不能朦胧到底。
习作材料4:
在学校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会想起家里的那串紫色的风铃„„
生1:别具一格,能引起悬念。
生2:既然是写人的,应点明“风铃”与所写之人的关系。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写人记叙文的开头通常要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有时留点悬念固然好,但要在其后适当的地方交代清楚,不要让其成为“悬案”。下面请大家总结一下,写人记叙文究竟怎样才能开好头,最好结合观点举点更有代表性的范例。
生1: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生2:一般要写明时间、地点、人物,最好能给故事的叙述打下伏笔,设置悬念。
生3:要能渲染一种气氛,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故事背景之中。
生4:要能落笔生情,以情动人。臧克家的《老哥哥》一文的开头就是这样:“秋是怀人的季候。深宵里,床头上叫着蟋蟀,凉风吹一缕月光穿过纸窗来。在我没法合紧双眼的当儿,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影像便朦胧在我眼前了。”
师:大家谈得好极了。刚才这位同学举的例子给大家的小结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证明:特定的季候、具体的时间、特定的环境气氛、特定的形象,怀念之情渗透其中。我送大家四个字作为对开头要求的概括,那就是(板书):明题激欲。明题就是揭示主旨,写谁,写什么;“激欲”就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情绪的感染,乃至悬念的设置,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关于写人记叙文开头的写法我们暂且讨论到这里,请大家接着评析主体部分。
习作材料5:
一次体育活动,顾老师兴致勃勃地来到乒乓球台旁,要和我们打乒乓球,我们大笑,因为大家都知道她不会打。可她却是一副不服输的样子:“你们别笑,不会可以学嘛!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呀!”说完便投入“学习”。她右手持拍,背稍弯,一双有神的眼睛直盯着白色的小球,那略显肥胖的身子左右移动着。偶尔打了一个好球,她就会兴奋得跳了起来,有力地晃动着手中的拍子向我们示意,如果你是外人,你一定不会想到她是我们的老师。生1:顾老师的形象生动感人。我认为关键是细节描写起了作用,给人留下很具体的印象。生2:顾老师的形象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惟妙惟肖的描写生动地体现出来的,生活气息浓,真实感很强。师:两位同学从多个侧面评析了节选的文章,较具体、全面,对我也很有启发。在这个基础上请大家谈谈写人记叙文主体部分写作时应注意些什么。
生1:记叙的事情要具体,有细节,要展现过程,不能像写评语那样干巴巴的几条筋。
]
生2:如果要写几件事,互相之间要有内在联系,所谓“形散神不散”。
生3:尽可能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让人物自己展现内在的精神风貌。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棒,为了便于记忆,我再将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求概括为(板书):具体化、立体化、一体化。“具体化”就是刚才大家说的用具体细节展现主人公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立体化”就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从外形到精神气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情节上跌宕起伏,甚至有令人意想不到之处,能扣人心弦。“一体化”就是讲求叙写的事情之间成为有机整体,血脉相通,共同表现同一主题。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阶段,谈谈写人记叙文的结尾。
习作材料6:
我永远不会忘记有一个向导的身影--感谢你,蒋老师!
生:一句话就戛然而止,简洁。
习作材料7:
是啊,5年的学习生活,顾老师慈母般地悉心照料着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当我们都已长大懂事了,她又要去迎接另一批不懂事的孩子。她不是我们的亲妈妈,但她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1:有抒情笔调,但语言罗嗦。
2:“慈母”“亲妈妈”“母亲”三种说法不统一,最后一句宜改成“她不是我们的亲生母亲,但比亲生母亲给予我们的更多”,这样前后关系会更和谐。
习作材料8:
雨,还在下着。这绵绵的细雨,就像我的思绪一样长,一样永无尽头,我站在外婆的坟前,眼泪又一次地流了下来„„生:特定的景,特定的情,让人感受到怀念的沉重。
习作材料9:
--姐,天气凉了,可增添了衣裳?
生:一句问候情意深长,余味无穷。
师:好。看来关于文章结尾的评价我也没有更多的话要说了。下面请大家接着谈谈关于写人记叙文结尾要注意的方面,可以结合一些典型范例来谈。
生1:要能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生2:要能抒发真情,感染读者。
生3:最好能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生4:结束语应像豹尾,简短有力。
生5:我还是觉得臧克家《老哥哥》一文的结尾值得我们学习:“又是秋天了。秋风最能吹倒老年人!我已经能赚银币了,老哥哥还能等得及接受吗?”
师:大家做了非常好的总结,关于结尾的要求我也进一步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板书):揭旨升华。“揭旨”就是揭示主题;“升华”是指使情感、境界能进入更高层次,耐人咀嚼回味。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将写人记叙文的要求最后浓缩成五个字(板书):格、事、脉、戏、情。“格”就是写人记叙文(其实所有文章都这样)要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式,也就是说是起、承、转、合的基本模式;“事”就是要有特定的事情,具体的描述;“脉”就是血脉相连,所写的事与事之间有内在联系。这三个字体现了文章的基本要求。“戏”就是记事富有戏剧性,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情”就是字里行间饱蘸感情,用真情撞击读者心扉。
三、布置作业
【新材料作文记叙文】推荐阅读:
新材料作文类型10-31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06-21
高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12-17
新材料作文拟题技巧教学设计09-26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14题11-04
生物基新材料05-27
汽车新材料的应用06-01
新材料产业分类体系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