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历程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国工业革命历程(精选11篇)

英国工业革命历程 篇1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2014-1-24

●英国“破碎化”电改的国情背景是:撒切尔政府推崇私有制、市场化和自由化,迷信“市场万能”,这与我国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国情截然不同。

●“破碎化”改革后,英国电力市场主体从“各环节独立”演变为“一体化重组”:厂网分开时的12家供电企业整合为6家发输配售一体的集团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

●本土电力企业丧失市场主导地位,德、法企业成为英国电力市场上主力军,占据60%份额。

●电价持续上涨,工业和居民电价9年间分别上涨47.1%和31.6%,居民电价涨幅比法国高28.7个百分点,比欧洲平均水平高13.1个百分点。

●2014年英国将实施的新一轮电改方案不再以“促竞争、提效率”为目标,而以保障安全供电、促进低碳发展和用户负担最小为目标。

●电改没有统一成熟的模式,各国电改须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地探索改革路径,决不能照抄照搬,还应根据形势变化和改革实施情况进行调整。

英国电力改革的背景及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电力工业改革作为撒切尔政府推行的整体经济体制变革的一部分,伴随着这一阶段英国国有行业的私有化步伐拉开序幕。

改革前,英国由国有化的中央发电局统管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发、输、配电业务,实行垄断经营,下属12个地方电力局,按照所划分的区域进行供电。另有一个协调组织——电气委员会负责电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关事务的处理。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也有类似的垄断机构,如苏格兰发电局。

1989年,英国对原有中央发电局资产实施厂网分开和私有化重组,同时建立了竞争市场,并在后续的20多年中不断总结和调整改革模式。市场模式经历了从集中竞价到双边交易的转变;市场主体经历了从各环节独立到发、配、售电环节一体化重组的过程。

改革第一阶段是行业结构重组、私有化和电力库模式建立。19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989年电力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原中央发电局拆分为3个发电公司(国家电力公司、电能公司和核电公司)和一个输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然后,将分拆后的公司和原有的12个地方电力局逐步实施私有化。在苏格兰,南苏格兰发电局和北苏格兰水电局在民营化后股份全部售出,成立了苏格兰电力公司和苏格兰水电公司,统一经营发、输、配、售电业务,各部门独立核算。北爱尔兰电气服务部在1992年私有化中将所属4个发电厂售出,同时成立了北爱尔兰电网公司,经营输电、配电和零售业务,并于1993年转变为股份制公司。

在进行电力重组的同时,英国电力工业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了竞争性的电力库。在这种模式下,电力输出超过5万千瓦的电厂必须持有发电许可证,通过电力库进行公开交易(直供除外)。供电公司、批发商、零售商及用户(除直供用户之外)也必须通过电力库来购买电力。一个名为电力联合运营中心电力市场交易机构成立,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运营。

改革第二阶段是建立新电力交易制度。由于强制电力库存在定价机制不合理、市场操纵力等问题,英国议会于2000年7月28日批准了新的公用事业法案,对电力市场的框架和行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新的管理机构OFGEM和新的用户组织Energywatch。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以双边合同为主的新的电力交易机制完全取代了电力库模式,建立了新的经营执照标准,重新规定了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改革第三阶段:BETTA模式建立。1990年以来的改革,主要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没有建立竞争性的电力市场。2005年4月开始,英国政府决定将NETA模式推广到苏格兰地区乃至全国,称BETTA计划。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竞争性电力市场,统一电力贸易、平衡和结算系统。第二,实现全国电力系统的统一运营,由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负责全国电力系统的平衡,保障供电质量和系统安全。苏格兰原有两个电力公司保持输电资产所有权。

英国电力行业结构演变及现状

耐人寻味的是,在拆分中央发电局和私有化电企后,受市场利益驱动,英国电改初期“破碎化”的电力行业结构竟然重新出现了一体化并购趋势。

厂网彻底分开初期产生的12家供电企业逐渐整合为6家同时拥有发电、(输)配电、售电或发电、售电一体化集团公司,占据英国市场大部分份额。经过20多年的不断重组、并购和改革,目前英国电力行业呈现以下结构:

发(售)电环节:6家同时拥有发配售(或发售、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集团公司,占据英国发电市场65%和售电市场87%的市场份额,其余市场份额由独立发电或售电公司占有。

输电环节: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输电资产归属于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苏格兰地区输电资产归属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的苏格兰电力公司以及苏格兰和南方能源集团公司。输电网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以及苏格兰地区实行全国统一调度,调度机构隶属于英国国家电网公司。

配电环节:英国有7个主要的配电网运营机构拥有并运营配电网资产。此外,英国特定地区还有一些独立配网运营机构,主要拥有和运营部分接入既有电力配送网络的电网扩展项目。

政府监管机构体系:英国的政府监管机构主要包括4个部门:一是能源气候部,是能源宏观政策的制定部门;二是天然气与电力市场监管办公室,是英国电力监管部门,独立于政府,受议会监督,同时监管天然气和电力两个市场,主要监管手段是价格监控;三是公平交易办公室,主要依据反垄断法、竞争法及公平交易法对操纵市场、企业并购等行为进行监管;四是竞争委员会,主要应前两者的要求对纠纷处理进行详细的调查、仲裁。

英国电改四大问题不容忽视

总体来看,英国电力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市场的良性竞争,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发展了大量联合循环天然气机组来替代燃煤机组,促进了电力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009年天然气发电量占44.1%,而改革前不足2%。

但英国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首先,改革后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吸引投资,造成系统备用裕度下降,2006年英国发电容量备用系数已经从改革之初的35%降到22%。

其次,改革导致英国本土电力企业失去了电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德国E.ON、RWE,法国EDF、GDF-Suez等企业逐渐成为英国电力市场上的主力军,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

再次,受到电网监管方式的约束,电力企业的研发投入连续多年逐步降低,英国电网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从改革前的2%下降到2011年的0.1%。

最后,进入21世纪后,随着供应冗余度降低和一次能源价格的增长,英国电价持续上涨,2000~2008年,英国工业和居民电价分别上升了47.1%和31.6%,升幅高于同期法国(法国工业和居民电价涨幅为11.7%和2.9%)和大部分欧洲国家水平(欧盟15国工业和居民用户电价平均涨幅为37.7%和18.5%)。

值得关注的英国电改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北海油气资源的逐渐消耗,从2004年起,英国结束了能源自给自足的局面,开始成为能源净进口国(2011年能源对外依存度为36%),保持能源供应安全的压力开始显现。

此外,碳排放目标的压力使得英国需要在未来的20年中将其碳强度快速下降。《大型火电机组法令》和《工业排放法令》的实施,意味着大量燃煤和燃油机组都将关闭,取而代之的是可再生能源机组和其他运行灵活的低碳机组。这些低碳技术都将是高成本或者具有明显的出力间歇性(例如可再生能源),需要通过充足的电网备用、先进的需求侧管理机制、储能以及电网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支撑其发展。英国原有的市场机制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需要对市场模式或机制进行变革。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英国能源部制定了低碳减排路径,提出需要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2011年7月,英国能源部正式发布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白皮书(2011)》,开始酝酿以促进低碳电力发展为核心的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英国新一轮改革将以保障供电安全、实现能源脱碳化以及电力用户负担成本最小为目标,改革主要内容包括针对低碳电源引入固定电价和差价合同相结合的机制、对新建机组建立碳排放性能标准、建立容量市场促进电源投资等。2013年10月10日,英国能源气候变化部发布了《电力体制改革实施草案》,针对差价合同和容量市场两项政策提出实施草案,计划将于2014年正式实施。

英国电改对我国电改的启示

电力改革没有统一成熟的模式,深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国情,因地制宜探索改革路径。

英国电改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特点:撒切尔政府推崇私有制、市场化和自由化,迷信“市场万能”,对电力行业推行拆分式改革,走“破碎化”的道路,很大程度是为了私有化电力资产。此外,英国改革初期能源自给率高(90%以上)、天然气供应充足,还具有经济增长缓慢、电力工业发展成熟、生产力水平较高等特点。而且,英国本身在实施了最初的行业拆分后,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重新出现了整合趋势,形成了如今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格局,由6大同时拥有发配售(或发售、发输配售)的垂直一体化集团公司主导市场。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逆向分布的格局和电力工业处于较快发展期等基本国情,都决定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只能从我国能源电力工业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促进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历程 篇2

1985年5月,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将高速铁路 (以下简称“高铁”) 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规定为客运专线300公里/小时, 客货混线250公里/小时。1996年欧盟在96/48号指令中对高铁的定义为:在新建高速专用线上运行时速至少达到250公里的铁路可称为高铁。国际铁道联盟 (UIC) 给出的标准是新线运行时速250公里以上。但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本国高铁的概念, 在既有线上提速改造, 营运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也可称为高铁。目前, 国际上公认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200公里/小时及以上的铁路叫做高铁。

一、英国高铁发展历程

英国的第一条高铁 (以下简称HSR1) 是在既有铁路线上改建而成, 连接伦敦圣潘克勒斯火车站和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HSR1自1996年开工建设, 共历时10年, 于2007年建成投运, 全长约109公里, 最高运行时速约320公里。这条高铁线路穿越英国东南地区, 经过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 与欧洲境内的高铁网络相连, 可以快捷地到达欧洲各国主要城市, 从而改变了以往“欧洲之星”从欧洲大陆高速穿越海底隧道后减速至80公里/小时, 然后通过普通铁路网进入英国境内的状况, 大大减少了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旅行时间。根据帝国理工大学提供的资料显示, 现在“欧洲之星”从伦敦到巴黎需要2小时15分钟, 比以前减少了40分钟;从伦敦到布鲁塞尔仅需要1小时51分钟, 比以前减少了近45分钟。除了作为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一条快捷的连接通道外, HSR1还承担了英国国内东南地区的日常通勤功能。从伦敦到爱斯福德仅需37分钟, 减少了47分钟;从伦敦到康德堡也减少了将近一半时间。

HSR1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英国政府对建设高铁的关注程度。2008年之前, 英国政府对推行高铁鲜有问津;随着HSR1的投入运营, 增强了政府高层对建设高铁的信心。2009年, HSR的高层官员Steer David Gleave在一次国会演讲中就提出, “现在建设高铁已不再是原则性问题, 而只是时间问题。”同年10月, 英国政府就宣布了建造第二条高铁线路的计划。按照规划, 新高铁线路将在HSR1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北延伸, 连接伦敦与英格兰中部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兹, 最远计划一路延伸到苏格兰的爱丁堡, 总长度将超过200公里。新计划的高铁线路计划推广时速最高可达362公里的列车。新高铁线路开通后, 届时伦敦至爱丁堡旅程将由4个多小时缩减至2小时。从伦敦到伯明翰的一期工程计划2015年开工, 2026年投入运行, 目前正在等待政府批准。

英国高铁列车现在全部用于旅客运输, 但与货运列车混行并共用轨道等基础设施。与英国其他轨道交通的投资运营方式基本相同, 按照正在推行的新一轮私有化改革进程要求, 英国铁路的基础设施投资由政府承担, 其日常运营则是由私有企业承担, 其中HSR1就是由Eurotunnel集团独立进行运营和管理。

二、英国高铁发展的借鉴意义

欧洲的高铁发展较早, 法国、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和德国等许多欧洲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建造高铁, 目前欧洲大陆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高铁网络。我国高铁起步较晚, 但近几年来却发展迅猛, 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高铁线路已经超过7 000公里, 居世界第一位。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 英国高铁发展尽管起步相对较晚, 与中国高铁发展速度相比更是不能同日而语, 但其在前期研究、实时监测、安全评估及节能设计等方面的一些科学务实的先进理念和独到做法, 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这种借鉴意义不仅仅体现在高铁方面, 还可以扩展到所有城市轨道交通领域。

1. 前期研究

欧洲高铁项目通常需要10年以上的修建期, 英国也不例外, 第一条高铁建造就历时10年, 规划第二条高铁建造期需要15年时间。我认为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充分的前期研究的需要;二是合理工期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 英国高铁项目前期研究大致都需要进行5个方面的工作: (1) 确定项目, 即严格遵循政策研究、市场调研、功能分析和设施构成等工作顺序提出项目的战略框架; (2) 确定合理参数, 包括对旅行时间、运行速度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合理配置分析; (3) 制定战略选择, 就是确定需要哪种高铁, 包括制式、功能、需求、站点布局和投融资方式等方面; (4) 确定从何着手线网设计, 比如考虑是从新建线路还是利用既有线作为切入点来开展设计等; (5) 进行投入产出比分析, 以此来选择合理的线路走向和建设规模。

与我国建设项目基本程序和决策过程相比, 总体要求看似基本相同, 但细细体会还是有很多思路和理念上的不同。这些不同恰恰正是值得我们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去进行思考和借鉴的。比如讲, 英国在确定项目时以需求和功能为导向开展初步论证;我们很多时候是逆向操作, 先确定项目走向和规模, 然后再来验证其需求和功能及其必要性, 经常会使我们陷入形而上学中, 不利于项目的科学论证。又比如, 英国在建设包括高铁在内的轨道交通时非常注重对城市规划的引导, 很多站点都选择在城市内部, 为的是控制城市的无限向外扩张, 同时也为了保护英国人引以为豪的田园风光;我们在这方面却恰恰背道而驰。再比如, 英国在论证从伦敦到伯明翰的线路时, 从沿线的主要城市分布、人口密度、社会经济水平、客流特征和投入产出比等角度综合分析, 提出数十条线路走向和组合进行比选研究, 并广泛耐心地征求民意, 从而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政府的批准;如果都以这样的标准和速度来衡量, 真不敢想象我国7 000多公里的高铁线路何时才能建成。

还有一个很值得我们反思的方面, 就是合理工期问题。英国在建设第一条高铁中使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让路基进行自然沉降。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节省工程造价的有效方法。但对于我们而言却是不可想象的, 献礼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让我们不惜成本, 短短的几年中我们修建了7 000多公里高铁。这所谓的世界第一位, 会不会造成我们对于质量和成本的失控呢?看来, 这只能留待历史来检验了。

2. 实时监测

对基础设施在不同阶段状态的实时监测工作, 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安全的需要, 是一项十分严肃和重要的工作。英国在包括高铁在内的有轨交通项目建设方面, 非常注重这项工作。从系统和方案设计时就开始系统地考虑这方面的需要和投入, 并在建造和运行阶段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进行监测, 以确保包括车厢在内的整个基础设施体系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处于安全可靠的状态。除了需要在轨道、车站、车厢和信号系统等基础设施上设置监测设备外, 更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通过这些设备设施收集大量检测数据来进行分析, 为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提供基础。其实, 对于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使其成为有价值的信息, 而不是一堆无用的数字, 才是实时监测工作的关键。我国高铁建设和运营中恰恰在这方面的工作较为薄弱, 这也可能是导致几次出现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 安全检测评估

英国政府规定, 高铁建设必须要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咨询机构的安全检测评估。这项工作是受业主委托的, 可以是贯穿设计、施工、试运行和运行的整个阶段, 也可以是其中的某个方面, 主要目的是确保整个运行系统和设施设备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运行。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或安全事故, 第三方咨询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前, 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安全问题, 部分城市已经要求将工程质量安全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篇章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进行专题研究论证, 并在施工阶段加强这方面的安全监理。高铁由于速度快的特点,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常常后果严重。我国高铁发展时间不长, 许多方面都还在不断完善中, 因此, 安全检测评估工作更加体现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 目前国内开展的相关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缺乏实际效果, 对于安全事故的权责对等问题也没有明确法律规定。但是不管怎样, 英国在安全检测评估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无疑给我国高铁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当务之急应该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方法、制度、规章和法规, 尽早实施系统、有效的安全检测评估措施。这是减少和避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手段。

4. 节能设计

高铁技术发展至今, 对于节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包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 在高铁车辆研制和线路设计等方面都十分注重节能理念的贯彻与应用。其主要体现在:运用动力学原理来不断改进车辆外形;通过对新材料的运用及对合理载客量等方面的研究, 不断减轻车辆自身重量;优化线路线形和纵坡设计, 合理设置站间距和确定运行速度, 尽可能保持车辆匀速运行;综合平衡电机功率、行车速度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 进而节省电厂用能和加强环境保护。总之, 通过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阶段尽可能多地节省能源消耗, 实现可持续发展。

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篇3

关键词: 英国    议会制度    发展历程

英国议会制度的兴起发展,不仅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而且对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在参考众多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希望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所借鉴。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议会

13世纪初,英国封建贵族实力强大,王权薄弱。1215年贵族起兵占领伦敦,和国王签署《大宪章》,限制王权,保护封建贵族、教会和部分市民上层利益,这是一部约束王权的封建性法律。

因为国王亨利三世不遵守《大宪章》,内战爆发,1264年,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军队打败国王的军队。封建贵族等为维护自身权利,迫使国王同意成立议会。1265年,第一次议会召开,标志英国早期议会产生。早期议会有决定国家征收新税和特别税的权利,有同意制定或废除法律等权利,限制了王权。议会的参加者有贵族、教士和市民的代表。

1342年开始,议会发展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下院又称平民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议会的权利主要在下院。

14、15世纪,英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产生和力量迅速壮大,包括部分封建贵族逐渐资产阶级化,称为新贵族。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下院占多数,控制了下院和议会,议会实际上逐渐资本主义化,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和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斗争的工具。

1629年议会因反对国王查理一世税收政策而被解散。1640年,查理一世为了筹集对苏格兰战争的费用,重新召开议会。新议会一召开便对查理一世的暴政进行猛烈抨击,很快被国王解散,只存在三个星期,史称“短期议会”。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议会

迫于形势,1640年11月国王查理一世重新召开议会。新议会企图控制国家政权,与国王进行激烈斗争,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这届议会存在了十三年,史称“长期议会”。

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基地,通过了一系列废除封建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法律,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克伦威尔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先后多次解散议会。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联合支持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任荷兰执政的女婿威廉,发动光荣革命,把信奉天主教并竭力在英国恢复封建秩序的詹姆士二世赶下台,1689年1月,玛丽和威廉被英国资产阶级迎立为国王,英国议会从此掌握国家大权,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以议会的胜利而结束。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议会

1689年10月,议会制定并通过了《权利宣言》,内容共十三条,通过法律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立法权、财政和行政监督权等权力,“它明确了国王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的基本原则……以议会立法主宰国家,国王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必须执行资产阶级的意志”[1]。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利中心,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国王逐渐处“统而不治”的地位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2]。

1701年,英國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了王位继承的原则,王位继承由议会决定,这是对《权利法案》的补充,通过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确立。

18世纪初期,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议会下院大选后,第一大党领袖提请国王任命为首相,组织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真正“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最终确立。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市镇分布和人口分布发生巨大变化,英国议会下院议席的分配方式不合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强烈要求参与管理国家,工人的斗争不断。1832年议会通过改革法案,重新分配下院议席,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修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这次改革以和平方式削弱了议会中贵族保守势力的权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了政权,这是英国议会史的一次重大改革。但工人、雇农、妇女仍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对议席分配再作调整,取消46个“衰败选区”,空出52个议席分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这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获得选举权,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得到发展。但下层工人和农业工人仍没有选举权。

1884年,英国出现第三次议会改革,议会制定通过《人民代表制法》,使部分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城市和农村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1885年英国议会通过《重新分配议席法》。全国分为617个选区,每5.4万人分配1个席位,基本实现平均代表制原则。这次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但选举权仍受财产资格限制,妇女和财产未脱离父母的男子及佣人没有选举权,没有实现普选。

1918年英国议会通过《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男性公民从21岁起,妇女从30岁起,享有普选权,使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第一次赋予部分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得以实现。

1969年《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依法均享有选举权。下院议员的选举根据该法进行。将选民的年龄由21岁降低到18岁,英国现代选举制度较完整确立起来。

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过程,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是民主代替专制的过程,英国资本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宗绪.世界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41.

发展历程——煤炭革命 篇4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中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目前探明的保有储量为一万亿吨以上。1949年,我国煤炭总产量只有3240万吨,然而今天,一个采煤队的年产量就达500万吨。采煤是煤矿生产的基础,是煤炭工业的核心。因此,采煤机械化就成为煤矿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从1978年的32%提高到现在的73.6%。采煤作业中的落煤、装煤、运煤、支护、放顶五大工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地面上的控制中心可以使上上下下的采煤工艺在时空上协调一致,综采技术革新了整个采煤工艺,同时引起了整个矿山在矿井设计、开拓准备、生产系统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划时代变革。综采代表着当代最新的矿井采煤技术,是一个国家煤矿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989年至今,中国的煤炭年产量一直保持着10亿吨,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0多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煤国。如果说机械化采煤是煤炭生产技术的一次飞跃,那么,洁净煤技术则是煤炭应用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80年代初期,“洁净煤”这个名词在中国出现,洁净煤技术是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在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的国际高新技术,也是21世纪的能源新概念。当美国“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欧共体“未来能源计划”、日本“新阳光计划”纷纷出台的时候,我国已将洁净煤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1月19日考察煤炭部水煤浆和煤炭液化科技开发工作时指出:“煤炭是我国工业的粮食,从战略上讲,中国的燃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依靠煤炭,而煤里面要有一部分转化成油的替代品。”煤炭的气化技术和液化技术是煤炭技术的又一大革命,我国适于气化的煤炭资源约占80%。把煤变成气,可以明显提高煤的利用率。中国的煤炭科学家首先在地下煤气化的领域里取得了突破,将开采与气化集中为一个过程,提高煤层的挖潜能力。煤炭地下气化是不经矿工开采,而在原地将煤炭直接化为可燃气体的技术。实际上就是把巨大的煤气炉搬到了地下。我国的科学家用报废矿井中的废弃煤作为地下煤气炉,通过加大氧化器、还原器和干馏器的各种技术,使在地下的煤炭生产出高质量的煤气。煤炭地下气化的煤气成本按照热值计算,仅为地面气化的1/3左右,对留在地下无法采出煤的利用,可达近70%。燃烧过的煤碴、氧化物等工业废料都留在了地下,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煤炭的液化就是把煤变成油,在我国适用于直接液化的煤储量多、分布广,大约有2000亿吨,占保有储量的1/5,液化后能得到1000亿吨的燃油。在我国政府富有战略眼光的支持下,已经建成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煤炭液化实验基地,并准备筹建百万吨级的实验工厂。如果把目光转向世界,从整个世界的石油储量大约只在1370亿吨这个角度看问题,我国的煤炭液化大约能使这个数量增加一倍。煤炭液化对合理利用煤炭资源,远期逐步替代石油能源提供技术储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煤炭技术的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个能源利用的新的概念,一场新的革命。

重温红色历程,传承革命精神 篇5

———革命圣地遵义行

利用六月的第一个双休日,技术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举行了主题为“重温红色历程,传承革命精神”的庆祝建党90周年实践活动——革命圣地遵义行,通过实地参观革命圣地遵义,重温中国革命历史,追溯我党光辉历程,缅怀革命先烈,更加直观地接受敬党爱国教育。

5日一大早,技术中心“三所一办”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冒雨来到遵义会议的会址。首先,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全体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重温了入党誓词。随后,大家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博古旧居、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及红军干部大会场,切身体会了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丰功伟绩。下午,大家又奔赴黔北娄山关参观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实地感受了革命先烈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

这次实践活动,让技术中心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深刻理解了遵义会议对我党的重大意义,重温了我党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程,思想上受到了圣洁的洗礼,灵魂上受到了强烈的触动,进一步提高了党性修养、坚定了革命信念。大家都表示,这次活动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将积极投身到“我为10亿作贡献,创先争优献厚礼”的党内专题劳动竞赛活动中,用实际行动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毛泽东的诗歌与革命历程 篇6

有人说,不了解毛泽东,就不可能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毛泽东将伟人之大气魄、诗人之大手笔、兵圣之大智勇,浑然集于一身。伟人、诗雄、兵圣之最集中诗意凸现,莫过于数十首毛泽东诗词。我们可以通过欣赏毛泽东的一些诗词,来了解毛泽东其人,来感受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波澜壮阔。

(一)1919-1927年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四首:《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一首《菩萨蛮·黄鹤楼》体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夕凄凉的心情。茫茫、沉沉、锁,几个字眼勾勒了一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1927年春,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右派投降主义日趋严重,大革命处于失败的前夕。毛泽东心情沉重,不知如何是好。随后反革命政变,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二)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艰难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局势也逐渐由内战走向抗日。此时毛泽东的诗词,既有对革命斗争写实般的记载,如《西江月·秋收起义》《七律·长征》等,又有因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如《清平乐·六盘山》等。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创作诗的高峰期。

《西江月·秋收起义》,这次起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领导了军民进行土地革命,终使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三)1937年7月-1945年8月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斗争中得以巩固和扩大,直至战争完全胜利。这时期毛泽东很少写诗。但他理论方面的著作却很多,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这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1945年8月—1949年10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这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艰难地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取得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时期毛泽东的诗主要有三首:《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两首描述的是作者离开延安后转战陕北时战斗的场面或战后的感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渡江战役后。诗中提到“不可沽名学霸王”,使得这位政治家诗人能够遇喜不亢,临胜不骄。

(五)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浪淘沙·北戴河》《五律·看山》《水调歌头·游泳》等。

一阕《水调歌头·游泳》是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词中提到的 “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它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词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指的是三峡工程。由当时正成为现实的“一桥飞架南北”,而憧憬“高峡出平湖”,正是毛泽东勃勃雄心的诗化。

可以说,毛泽东一生奋斗,一生有诗。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是他个人的心理实录,也映射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发展。也正是战争生涯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大家能通过毛泽东的诗词,加深对中国革命的理解。

外语系 本六班 组员: 沈丽阳(05)

英国工业革命 篇7

教学内容:《工业革命》一课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3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上承“新航路开辟”和“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下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确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以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为切入点, 从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巨变进行介绍:工业革命的兴起———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的新阶段———进入电气时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学习该课内容, 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加深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明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教师整合本课的教学资源, 计划用两课时,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重点讲授“英国工业革命”。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讨论与合作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技术准备:ppt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进程, 探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影响, 培养阅读材料、知识重组和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相关图片、史料和现实生活, 处理信息, 探究问题, 初步掌握运用材料学习历史的方法, 体验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维的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 感悟工业文明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关注“可持续发展”, 理解“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战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和影响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双重影响

我参加革命的历程 篇8

1928年,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东江特委书记、农民运动先躯彭湃为肃清残敌,巩固革命根据地,令红军二师一部与陆丰县西此区赤卫队抵达螺溪。当时,我的父亲叶纪养是大革命时期农会副会长,在红二师军队打仗时曾送过茶水。我出生未满一个月,母亲背着我到山岗上放牛时,突然有人向母亲高呼:你家房子着火了!诺大的房子全部被烧掉,家当、衣服、猪等也被烧掉了,仅剩下一头牛。父亲逃到坜背亲房家,母亲则背着我,牵着仅存的一头牛到螺溪欧田的舅舅家居住。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十三四岁时,父亲临死前把我叫到床边叮嘱的那句话:“不要忘记共产党”。当时我还不懂什么叫共产党,到读书时还一直在思索和追寻。我共有三兄弟,大哥早逝,二哥叫叶营。叶营小时候由于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获得坜背村公费读书,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汕尾水产职业学校,被学校留校任教,在该校担任总务工作。我9岁开始在螺溪进化学校(现螺溪中学)读小学。1938年父亲病故后,我就跟二哥叶营到了汕尾水产职业学校读书。当时一同到该校读书的河田同乡还有彭广生等6、7人。

1946年,同学们组织起来反对学校贪污学生的饭钱,当时还编了一首歌谣:“打响吃饭钟,饭堂摆好‘送’(饭菜),冲到中途没了‘送’……”有一位闹事的同学被抓到警察所。我后来转到梅县华光高中读书,读了一年半后,跟随当时已任上海招商局大副的二哥叶营到那里考大学,但没考上。当时上海还在国民党的管辖中。在对前途十分茫然的时候,有个教授介绍我到上海光湾路的暨南大学先修班进行学习。上海的形势越来越紧张,于是我到亲戚家借钱南下到广州彭家祠。当时彭家祠不用钱可以住,我落脚后,就到了广州市文德路法学院读大学。

大约是1948年下半年,五云客家人彭克(时任地下情报员)给我送来一封信。至今我还不清楚这封信是谁写的,有可能是彭广生,因为他那时已参加了韩江游击队。信很短,有句话我至今还记得:“你还戴着有色眼镜读书?”这实际上是对我婉转的批评,成了我参加革命的催化剂。

过了春节,我找到时任中山大学助教的叶仰邹,及其正在读高中的弟弟叶林英,从广州坐船回家乡参加革命。经过汕尾时在同乡叶虹家的小店住了一晚。叶虹问我们回来干什么,我们就骗他说回来清明扫墓。他的叔父说外面已戒严,在这住一晚后,明天叫三辆自行车送我们回去。第二天,当我们经过海丰公平冷饭蒲的一个茶亭时,突然响起两三声枪声。原来是碰上游击队在放哨。我们被围了起来搜身,没搜到什么。他们问,是同志吗?找谁?我们三人说去找叶佐恕。叶佐恕是陆丰县人民游击队主要创建人和指挥员,游击队员一听到他的名字,立刻对我们说对不起,并沏茶招待我们。走的时候,他们一再叮嘱我们不要经过砂公溜,因为那里埋伏着国民党,还派了一位游击队员为我们带路。我们放下自行车,步行经过新田和上护,到达河田,在天主堂找到了叶佐恕。叶佐恕了解我们的来意后,立即让我们去紫金县龙窝。我们问到紫金县龙窝的路怎么走,叶佐恕说,路在嘴里,然后写了一张纸条给我。我们三人带着这张盖上印章的纸条,直奔紫金县龙窝。

走到螺溪镇时,我们在叶仰邹家住了一晚。当他父亲得知我们去紫金县龙窝的目的时,便把家里的门都紧锁了,不许我们出去。叶仰邹说不怕,还有后门可以出去。半夜两三点钟时,我和叶林英从后门逃出,叶仰邹留在家里,说是到龙窝后再联系,结果一直没联系上,后来他到了河田中学任教导主任。

我们走到撑腰石时,被家人派来追赶的“长年”李学文找到了。他对我说:“你母亲想你想得吃不下饭,已睡在床上几天了,叫你一定要回去。”我心想,如果这时回去,母亲一定不让走,肯定去不成紫金县龙窝参加革命了。一支黄烟后,我告诉李学文,要么他自己一个人回去,要么一起去紫金县龙窝,革命道路一定要往前走!他不肯跟我走。我思绪万千,但坚决地写了张纸条,让他带回去给我母亲。据说我的三叔公收到信后,大发牢骚:以后不要回来了,回来后一定要把他大打一顿。当时我想,革命如果没有胜利,我就不回去了,如果革命胜利了,家人也不会对我怎么样。

1949年4、5月,我在紫金县龙窝粤赣湘边政治部直属政治工作队,学习宣传解放的有关政策法规。接着我们编组进村,联系和发动群众,访贫问苦,找上层人士为解放捐钱、捐米、捐柴。

我一生中参加过好多次战斗。有一次参加打五华县町斜的地方反动头目温百洲,他的房子很大,墙很厚,游击队打了6天都打不进去。后来很多解放军来支援,最后用炮从大门打了进去。战斗中有两个解放军牺牲了,安葬时把温百洲的儿子抓来生祭。战斗结束后我发现右腿上有很多血,才知道自己中枪了。卫生员把我腿中的子弹取了出来,现在我的右大腿上还能看到明显的伤疤。

还有一次是1949年5月在紫金县秋溪乡。我被国民党军队的枪林弹雨赶到了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我钻进了半山腰的一个埋过人的洞里。当时一直下着雨,我心想如果被敌人发现就把手榴弹扔过去。当时手榴弹的盖子都打开了,我已做好一切准备。也许由于一直下雨的原因,国民党军队撤退了。那天晚上,我的衣服湿透了,于是脱去上衣,涂上黄泥作掩护。天还未亮,我趁着月光,沿着山凹沿水流方向往外走。到天亮时正好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个青年刚从屋里走出来。他为游击队送过信,看到我后立即让我进门换上衣服。我吃了苋菜粥,可能是天气热的原因,竟然全部吐了出来。后来吃了布惊茶,精神又振作了起来。正在这时,门前的狗大声吠,原来还有几个被打散的自己人也走了过来,身上还背着米条。后来,我们一起回到紫金县秋溪。

1949年7月,我回到河田,参加陆丰西北区工作队,宣传解放建政。解放后,我曾任民政委员、副乡长、土改组组长、文教卫助理、工会秘书等职务。1979年10月,我被安排在陆河县河口镇任文教助理,一直到1983年光荣离休。我一生生活俭朴,工作积极,任劳任怨,不计得失。近年来,我积极参加筹建螺溪富角坜革命烈士陵园。当时在螺溪有80多位红军壮烈牺牲,但烈士陵园尚未完工,这是我当前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习题 篇9

一、选择题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A、苏格兰人民起义 B、1642年内战开始

C、1640年议会中,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 D、查理一世上台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是()①农民阶级 ②封建地主 ③新贵族 ④资产阶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1640年议会的召开 C、查理一世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D、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4、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A、詹姆士一世 B、查理一世 C、克伦威尔 D、查理二世

5、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国家最高权力却掌握在国会而不是君主手中,这种政治制度源于英国历史上哪一部法律文件?()A、《古兰经》 B、《权利法案》 C、《共同纲领》 D、《汉谟拉比法典》 6、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性质是()A、资产阶级推翻复辟王朝 B、人民群众推翻复辟的封建王朝 C、统治阶级上层争夺权力的斗争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7、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A、改变了社会性质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处死了封建君主 D、颁布了《权利法案》 8、17世纪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指()A、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B、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 C、无产阶级革命取代资产阶级革命 D、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9、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这样英国建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这里“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A、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君主制 B、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不受宪法限制的君主制 C、资本主义国家君主制定宪法的君主制 D、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宪法产生君主的制度

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的标志是()A、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B、英国成立共和国,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二、非选择题

11、读右图,回答后面问题。

(1)该图片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标志是什么?

(2)克伦威尔及其军队在哪次战役中一举击溃王军之后不久,议会宣布英国成立什么政权?

1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的爆发到1688年的结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反复斗争,推翻了封建制度。它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又一重大胜利。” 请问:

(1)当时世界主流是什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反思 篇10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改变学生单一的历史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图像欣赏、识图找图、人物角色、自主探究、合作讨论、阐述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处理这节课的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充分运用了多种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利用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效果;利用教材中的介绍、学生收集的文字资料等增加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交流机会,并且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在教学中渗透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思想。目标定位明确,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历史,学习学生身边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历史。在学习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价值观、人生观。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交际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了,尤其是里面的一些具体环节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的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我还是感觉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好,在讲课过程中总感觉自己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够,觉得非常遗憾,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打了折扣。通过这一点我也深深感到一个文科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感染他们,这也使我今后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俗话说“教然后知困”。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我想关键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学生是否融入课堂,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思考。如何把学生引入课堂呢?我看这还得要求我们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相互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感情,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浅析刘青霞的革命思想历程 篇11

【关键词】刘青霞;乐善好施;兼济天下;兴教办学;民主革命;同盟会

刘青霞(1877-1923),原名马青霞,祖籍河南安阳,清末重臣马丕瑶(1831-1895)三女,1894年嫁与开封尉氏县刘耀德(1875-1902)为妻,遵夫姓,改称刘青霞。她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慈善家,人称“辛亥女杰”,与秋瑾齐名,享有“南秋瑾,北青霞”的盛誉。一个在封建社会深宅大院出生、生长的女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女子,如何一步步解放思想、兴教办学、追随民主革命?本文将以刘青霞的生命轨迹为序,淺析其思想变革之路。

一、扶困济贫、乐善好施思想的起点

安阳马家是名门望族,马丕瑶字玉山,官至广西、广东巡抚,为官清正廉洁,多有政绩,人称“马青天”。马氏家族也是晚清时代一个慈善之家,“修家庙立塾于旁,诲族之子弟,并仿范氏义庄,以赡其穷,咸有条理”。马氏家谱上亦记载有马丕瑶所建义庄一处。马家开通明达、乐于济人的家风影响也造就了刘青霞扶困济贫、乐善好施的可贵品质,其同情贫弱病患的思想也由此萌芽并贯穿其一生。

二、修桥筑路、扶弱救困,兼济天下思想的形成

光绪二十(1894)年,十七岁的马青霞与刘耀德结为连理。当时的刘家是河南首富。婚后七年刘耀德病逝,无后,青霞抱养了丈夫胞姐的儿子刘鼎元,并将更多精力放在慈善事业。她在尉氏县师古堂专门辟出一处小院,收养刘氏无依无靠的寡妇,以安刘氏族人;在饥馑之年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捐银9000两在贾鲁河上修筑石桥一坐,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在开封,刘家典当铺“桐茂典”等也由刘青霞接手管理。这样,青霞有机会从深宅大院中走出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她毁家纾难义举自此开篇,兼济天下思想也逐渐形成。

三、放眼看世界,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萌芽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次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唤醒无数具有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1895年春,刘耀德赴北京打理刘家生意,新婚燕尔的刘青霞随夫前往。5月2日,刘青霞随丈夫视察完位于北京宣武门外的一个店铺后,提议到附近嵩云草堂看看。嵩云草堂是当时京城最大的河南会馆,在旁边的松筠庵,刘青霞远远地看到了有人言辞激昂,此时恰逢科举会试,各省应考举人会集京城,她眼前的这个人正是主张变法图强的广东举人康有为。刘青霞见证了“公车上书”这一历史性时刻,强烈的民族情感由心底升腾。这样的经历,为她后期走上革命之路埋下伏笔。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割地赔款政策使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华民族危险处境,清政府痛定思痛,于1903年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掀起留学热潮。动荡的社会现实改变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命运,1906年,刘青霞族孙刘恒泰及尉氏另外两名留日学生回国,在谈到清廷腐败,欧美列强欲瓜分中国等情况,刘青霞愤愤然。其父马丕瑶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曾力主抗战上书《力阻和议折》,却终因志未遂忧愤而死。彼时,青霞次兄马吉璋(1859-1931)奉派去日本考察政治,青霞遂请求随兄赴日,并于1907年成行。在日本,留日学生反对清王朝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冲击着刘青霞的灵魂,她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萌芽。

四、追随革命,天下为公

在东京,刘青霞开始接受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深受影响,在目睹了清王朝的腐败、以及国土被列强瓜分的伤痛后,她认识到要忠于时代和人民,毅然决然加入同盟会,追随革命事业。自此,她的一切行动皆履行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的誓言,刘青霞成长为坚强的反清志士。从封建社会宦门千金,到孀居以后慈善立身,最后成长为彻底的革命者,这样的思想转变,有时代背景的影响,更是以兼济天下高贵品质和积极投身革命的先进思想做支撑的结果。

回国后,刘青霞投入到国内革命斗争中。她创办“大河书社”作为辛亥革命秘密阵地,斥巨资购置武器弹药,支持革命。她倾力支持河南辛亥起义,掩护同志、传递消息、筹办起义经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刘青霞在北京参加了爱国学生的大游行,抗议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1922年,为了支持河南教育事业,她将家中价值300万的财产、细软清单和现洋120万元亲手交给了时任河南督军的冯玉祥(1882-1948),至此,倾其所有,天下为公。

五、生命的丰碑

辛亥革命的失败致使刘青霞理想破灭,1922年她独自回到故乡安阳,当年的大家闺秀,已然成为了一位久经战场的革命志士。次年,刘青霞病逝,走完了年仅46岁的短暂人生。

“自由好,中夏少萌芽,月色河声飞笔底,洛阳纸贵泄春华,开遍自由花。

……

自由好,五岳独称嵩。燕赵健儿身手锐,犬羊部落羽毛空,撞破自由钟。”

这是刘青霞于民国元年7月1日发表于《自由报》上的一首诗——《自由好》,表现了其对自由的追求和热烈的向往。刘青霞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极具变革的年代,她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胸襟和胆识,以自小便形成的兼济天下思想为起点,冲破传统束缚,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随着命运的改变、阅历的增加和境界的提高,她将短暂的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慈善事业、教育事业、民主革命,这既是她自身品质的升华,也是时代的造就。刘青霞用生命铸就了“巾帼英雄”这一历史丰碑。

参考文献

[1]李秉衡.广东巡抚马公神道碑铭//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上一篇:长征的诗词下一篇:大四学生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