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方法研究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反思性教学方法研究(精选8篇)

反思性教学方法研究 篇1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由于物理学科的抽象性和物理课堂教学的计划性,逻辑性和程序性,反思性教学将直接影响教师物理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因此,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观念,把物理学科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使广大教师由被动反思转为主动反思,由不会反思变成善于反思,由片面反思变成系统反思,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燃眉之急。培养初中物理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是终身教育和学习的需要,也是当代教育对教师个才的基本要求。

课题界定: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不仅改进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教学反思同时也是广大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课题目标:重在培养教师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作风,积极锻炼提高自身文化职业素质,养成经常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指导一线教师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优质的教学方式、掌握教学专业的规律,探索适合当前教学环境的新思路,创出有利于课堂教学新模式;挖掘有限的教学资源,走出一条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加快促成高效课堂。

课题内容:

(1)、如何引导教师进行教学自我反思的内容、策略、模式。

(2)、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的一般步骤和基本策略)──在行动中研究)。

(3)、中学生对物理学科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内容与形式。(4)、物理学科反思性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情况

(1)、更新观念:收集国内外与此课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结合我校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与反思案例,不断更改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形成自己的符合教学实际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取得最新资料,分析综合进行调整修改。及时修改原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力求用最优质的方案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3)、采取行动: 选定实验教师,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析和控制,确认有效反思对教学和教师发展的联系。归纳出有效反思的实施方法,并逐步推广。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形成“反思性学习能力现状”调查报告。(见附件)(2)、收集《反思性教学典型案例集锦》。(见附件)(3)、撰写论文

2、实践成果

(1)、随着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从老师们的教学方式、课堂组织到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多改变,老师们都能尽快适应课堂,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体现以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主体学习地位。

(2)、课堂教育实施我们提出“自学——合作——展示——反思”教学模式,模式的使用更加娴熟,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目标达成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了。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了,教师的引导、点拨、组织、调控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课堂上提供了宽松、和谐、互动的氛围,学生参与性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熟练运用,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素质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5)、导学案的运用日趋合理,学生对导学案也已经认可,师生在导学案的运用上达成共识。

(6)、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备课不充分,不能搞清楚哪些是知识问题,哪些是能力问题,没有找到共性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3、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个别环节还存在粗放的现象,不能注意细节问题,细节问题是我们永恒的问题。

4、学生的讲解只注重过程,不能对知识点、关键点、重要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作出解答。

5、学生展示时,其他同学只听不记。或学生展示时,其他学生不补充或者补充的不积极不到位。

6、教师缺乏预见性的课堂调节,往往随意性太大,调控力度不够,时机不准确。

7、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待提高。

8、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教学反思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举办各种交流、展示会。我们实验小组拟定举办教学反思心得体会交流会,建立“反思袋”。

8、鼓励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做到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9、课题实验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成果。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

反思性教学方法研究 篇2

一、自我反思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不能仅仅依靠外在条件来帮助自己达到发展的目的。教师自身要有问题意识,不断检视自己教学的合理性,并且敢于正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想办法积极改进。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与发扬。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自我反思。

1.学习教学理论。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新上岗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更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教育研究者H.G.Widdowson在他的著作《语言教学面面观》中指出,“教学的成功在于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于教师采用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并根据特定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的创造性”。[1]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一直保持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用其指导我们的教学。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阅读教研论文。教研论文是教师们自己的理论学习或者教学总结。通过阅读他人的经验总结,我们可以慢慢学会如何把教学理论和具体课程相结合,和学生实情相结合,在理论指导下尝试新的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效果最大化,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2.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教师教育领域里被国外学者及教师所广泛关注、深入研究且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长足发展的一种手段。写教学日记的最佳时间是在课后立刻写。内容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需要而定。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教学日记至少应该包括教学过程、教学亮点及教学遗憾这三个部分。教学过程主要记载自己的实际授课流程;教学亮点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良好和学生反应热烈的部分,同时也包括教师临场发挥的小火花;教学遗憾主要记载自己觉得需要改善的地方。与此同时,要想教学日记真正发挥作用,为教学实践服务,还必须对教学日记进行分析。所以,我们应该在记日记的同时认真阅读日记,分析、研究日记,并努力改进教学中的缺憾,以提高教学效果。

3.撰写教研论文。我们在学习教学理论和写教学日记的基础之上,可以尝试撰写教研论文。教研论文是教研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是教师就教学工作中的某些问题所撰写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研论文的方式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因此,撰写教研论文的过程也是自己再学习、思考与提高的过程。而且,撰写论文可以锻炼教师的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写论文,我们可以与他人共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得,达到教师间的共同进步。

二、集体反思

集体反思,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或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强调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正如卢真金教授所说,“反思性教学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的投入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好的反思性教学既是自我批判的又是合作式的”。[2]由于教师的自我反思有时候难免主观、狭隘和不够深入,所以,集体反思是反思性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反思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启发自己的思维,引导我们深层多维地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

1.同伴互助。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在授课理念和方式上也有所差别。比如说,有的教师善于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等等。别人的成功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可以针对自己的弱项寻求同事作为互助帮手。互为帮手的教师可以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在课后及时进行讨论,帮助对方找到教学的优缺点,并且尽可能给对方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教学研讨会。因为专业设置的需要,每个系都有一个或者多个教研组。我们可以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努力营造一种真诚、开放、相互信任的研讨氛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同一个教研组或者不同教研组的教师可以聚集在一起就某个主题进行研讨,做到真正的集思广益,共同进步。教学研讨会的内容可以多元化,比如,教师们可以提出各自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或者,教学研讨会也可以针对某种新的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方法,讨论如何将理论与方法结合到各自的教学里。再有,教师们可以在教学研讨会上相互分享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可行的具体做法,还可以讨论对所教内容的理解,以及各自的教学教研成果。

3.讲课比赛。在日常工作中,许多教师仅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习惯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反思自身教学的合理及有效性,而参加讲课比赛就是一个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学的有效途径。为了能够在讲课比赛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参赛教师需要认真钻研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用语。在传达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自己的教学仪态。而为了能够有最佳表现,参赛教师一般都会在赛前反复演练讲课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益求精,以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对于参赛教师来说,赛前的准备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而对于观摩讲课比赛的教师而言,在向优秀教师学习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教学。这同样是一个珍贵的学习过程。

4.师生互助。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中互相对应的主体,学生是教师教学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按照教学论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教材的选择、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为基础。所以在教学内外,教师都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继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效性,最终让自己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总之,作为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要想获得教学发展,我们必须始终把反思性教学贯穿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养成反思的习惯。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自我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相互学习、相互批判,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积累经验,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最终达到个体互相促进、团体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G.Widdowson.语言教学面面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实践

一、对反思性教学的一点看法

首先是课前反思。课前反思主要体现在备课上,教师在备课时手边要准备5本书——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标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考试和教学要求。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要逐字审读,力求深刻理解教材,在编写教案时,用词要准,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明白教材中哪些东西是应该删减的,哪些是需要补充的,哪些知识点的呈现顺序可以调换,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在备课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听课、观看教学实录帮助理解教材,往年的备课笔记、教学反思是备课的第一手资料,因为那是教师自己思维的产物,最易被理解和认同。

其次是课中反思。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反思,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也是由教师主导的,但学生毕竟有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相比原来“填鸭式”的教学增加了很多,而且现在的高中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多,知识面广,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既要对课堂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详细而周密的预设,又要能够快速作出合适有效的反应。

最后是课后反思。实施完课堂教学后,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这一节课做全面的回顾与反思。笔者认为,传统的两节课排在一起上课不利于教师进行课后反思,也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教师本身要善于抓紧一切时间及时反思。曾经有位优秀教师说过:“有时上完课,即使厕所来不及上,也要把教学中的相关反思写下来。”足可以看出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课后反思的重要方法就是写反思日志,其实在教学中,教师普遍都有写教学后记的习惯,只不过很多教师更习惯于将课中的一些相关思考直接写在书上,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系统性,但是操作起来更加简单,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为“遗传信息的传递”。

1.教材分析

通过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有关实验方法,从而了解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DNA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

2.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了解DNA分子的基本构成的基础上,概述DNA复制的过程,并归纳其特点,可以简述DNA复制在遗传上的意义。

(2)能力目标。让学生对DNA分子复制方式进行大胆猜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策略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然后,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分析,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对难点的学习要借助多媒体技术。

4.教学过程

第一步,以“宝贝回家”的公益广告进行课程导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问题探讨,方法是:首先请学生根据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推测DNA分子可能的复制方式,并构建模型;然后,由学生上台展示模型和构建过程。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两种复制方式,提出半保留复制和全保复制的概念。

第三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问题可以为:DNA分子究竟是半保留复制还是全保留复制?就需要区分亲代DNA和子代DNA,如何区分呢?首先由学生进行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介绍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学生要听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并积极思考问题,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即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在这一步中培养严谨、重视实验的态度,并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体会实验的设计思路。

第四步,对于难点的学习,由教师播放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动画,然后请学生描述复制过程,加深学生对复制过程的了解。

第五步,回归课本巩固知识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完成学案中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表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表达能力。

5.教学反思

(1)生物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反思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将教学方法和生物学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该案例通过DNA分子的结构与半保留复制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沃森和克里克科学发现的相关生物学知识,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发现中的科学方法。

(2)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标的实施应由手把手地教,逐步过渡到放开手让学生自学。本节课采用了问题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对DNA的复制过程展开探究。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蓝永平.创新教学法:新课改生物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10.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篇4

汾西县第一小学 刘宇洁

《研究透镜》这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后,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

在问题导入这一环节上,我先提问学生前面的知识,通过回顾再引出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先猜测,既而我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光进入透明物质后传播的方向都发生偏折,再引出透镜。继续提问:“想探究透镜吗?”在这一环节中,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浓郁,为后面的探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先让学生从镜片的特点入手,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再联系实际,让他们找找生活中的透镜,学生根据特点很快就找出了放大镜和近视镜。使课内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以及学科学的重要性。设计的其他几个实验,逐层探讨,步步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最后通过两种透镜的对比,使学生对两种镜子的作用了解很清楚。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比,对两种透镜的作用掌握很清楚,特别是研究是否成像时,学生热情很高,当用凸透镜看到成倒立像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顾了做实验,纪律保持不好,有的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堂秩序显得很乱。而我又忽视了 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组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语言过于成人化,使学生有是怕概括特点不具体,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敢放手大胆动手操作。再就是强调纪律时语言不够幽默。老觉得纪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过分强调却适得其反。对学生表现好的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对教学内容完成的好坏也没有评价只顾了赶教学进度。

在“教学现场”中研究教学反思 篇5

【案例背景】

学期初,教研室发出通知,将在三月底进行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要求各校以省农村初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内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为主题,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初评学校优质课。城北中学是我的联系学校,参加他们的校本教研活动是我的工作职责。三月初,我与教研组长商议,要以此为契机,尝试一种新的校本教研形式──“一人多轮上课”:确定一篇课文,全组教师同步备课,经过集体研讨,优化教学方案,然后由一位老师进行多轮上课,精心打磨优质课。

沈优鸿老师成为了这个活动的主角。她很乐意。她认为,这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接受任务意味着锻炼与成长。毕竟一个能挑战自我,不讳疾忌医的教师才有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沈老师选择了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下册的课文《春酒》。经过自主备课,集体研讨,反复修改设计方案,3月28日上午第二节课,在多媒体教室,她进行了第一轮试教。下面以课堂“剪辑”的方式呈现教学现场:

师:“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出示幻灯片)这是作者琦君所说的一段话,多么感人呀,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对故乡、亲人师友、童年的怀念。那么同学们知道作者的根在哪儿吗?

生:作者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故乡在浙江温州。

师: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万水千山隔不断那幽幽思乡情!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同去看看她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去品尝那甜美的春酒!

……

师:读罢此文老师产生了一个疑问,作者在文中说是“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既然是如法炮制那又为何不是“道地家乡味”呢?

生:因为作者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而不是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

师:家乡味是什么?

生:美好的回忆。

师:说得多好。我们看儿子怎么说:“你用的美国货葡萄酒”。儿子似乎不领情。那么如果你是母亲,听了这话后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

师:那么什么是春酒的“家乡味”?你能在文中品尝出春酒的“家乡味”吗?

请大家 以“在春酒里,我品尝出了……….”的句式对家乡味作进一步探究。

要求: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抓住关键字词品析。(出示幻灯片)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准备在全班作汇报发言。

生:在春酒里,我品尝出了我的童年乐趣。我找的句子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醉仙呢!”

师:你能抓住关键字词作具体的品析吗?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品出童真、童趣的。

……

生:在春酒里,我品尝出了乡邻的和睦融洽(或“热情好客”)。 ……

生:在春酒里,我品尝出了母亲的施(或“乐善好”)。 ……

生:在春酒里,我品尝出了阿标叔的淳朴善良。……

生:在春酒里,我品尝出了节日的热闹喜庆。 ……

……

师:“春酒”已不仅仅是春酒了。春酒是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作者思乡情结的寄托!它里面融入了乡情,亲情,民俗,童趣。春酒是一根红线,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故乡,春酒是一份牵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春酒更是一壶佳酿,醉了母亲,醉了“我”,醉了乡邻,更醉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记忆中的故乡总是那样的美,逝去的一切也总是那么的珍贵。这一切曾经撩惹起多少游子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啊!思乡之情成了游子们的共同心声。台湾诗人余光中就是其中的代表,一首《乡愁》道尽了游子的心声,深受读者欢迎。(出示幻灯片)

生:齐读《乡愁》。

师:这首诗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表现“思乡”的主题,和本文作者以春酒为载体来突显“思乡”主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感。

……

初次研讨:

课后,语文组进行了研讨。沈老师进行了说课反思:《春酒》的主旨是思乡,作者用一种洗净铅华的笔调絮絮诉说着对自己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该教学生什么内容?在教学上又该如何设计?我反复阅读文章,觉得文章最打动人的是细节。我决定抓住这一点,在课题“春酒”和主旨“思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于是,确定教学目标为: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品读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3、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俗人情来表达思乡这一主旨。

目标确定后,就对教学作了这样的设计:用琦君自己的话引出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通过品读精彩语句,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并用余光中的《乡愁》来拓展延伸,最后再列举古往今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课后再留一个作业:阅读琦君的作品,并推荐给其他同学。

自己觉得这节课,教学任务完成较好。但是,总感觉时间很紧,所以,我自己讲的很多,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有一个困惑,需要大家帮助: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很多,这些教学内容怎么取舍?

组里的老师进行了评议。大家认为,这节课颇有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有些教学环节的安排也不太合理:在第三个教学环节“品读精彩语句,感受细节描写”时,让学生以“在春酒里,我品尝到了……….”这种整齐的句式对春酒的家乡味进行品味,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观点,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

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我先对沈老师的困惑作了解答:要抓住文章最生动的细节进行品读,比如描写我和母亲的细节,不仅要再现形象,更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如果面面俱到,找出所有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当然就会出现“越俎代庖”的情况。

接着进行鼓励: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且内容正确,并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想教的与在课堂上教的基本一致,学生学的与老师教的也趋向一致。按照王荣生先生的标准,是一节“好课”。

然后坦言:它离“优质”还有距离。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她和组里的教师共同思考,并要求修正教学方案,在下午进行新一轮的教学:

1、要注意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从效果上看,这是教师在朗诵,学生在看表演,然后也就是把学生已经知道的“这个台湾作家是温州人”说一说,至于那“幽幽乡情” “魂牵梦绕”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就此引出课文的朗读,是谓“整体感知”,就显得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切实把握的反馈。因此,需要对开讲导课的环节进行重新设计。

2、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于“家乡味”的讨论,是研读文本的切入点。先行的设计中,是在讲了“真正的家醅”后,再研究“家乡味”的。课堂上,当学生已经感悟了“家乡味”就是“美好的回忆”时,教师本该在“说得多好啊”后,引导学生把回忆的内容,美好的所在,揭示出来的,但是,这个环节,教师关注的是预设的教学方案,心不在焉的肯定后忽视了“生成”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放弃了进入文本的最佳契机,实在可惜。这个教学细节,反映了教师教学机智的问题,也反映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分裂”。

3、要摒弃教学组织形式化: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现场的“新宠”。对上课老师来说,采用它,可以博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美誉,冠上“积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美名,对学生而言,可以自由一下,轻松一刻,颇受欢迎。因而,大凡公开课,几乎是每一节都有合作学习──讨论。这堂课场面热闹的大讨论,也是教师为制造看点而刻意安排。我认为,语文学习更多地与人生经验有关,更多地与悟性禀赋有关,因此更提倡个人体验和独立思考。只有在独立阅读中有一定难度,必须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而且要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品读富有“家乡味”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纯属个性化的学习,没有合作的必要性。要忍痛割爱。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

4、要考虑拓展延伸的必要性:

与小组合作一样,“拓展延伸”也成了新课堂的“标志”,是教师们热衷的环节。《乡愁》的引入,固然与文本的主题相关,游子的乡思情结是一样的。但是,学生能在一两分钟的时间里,理解这意象的“异曲同工”之妙,读懂余光中那份沉甸甸的乡愁吗?这个环节,看似使课更有宽度与深度,实则是个摆设,去掉这个环节,不仅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在深入感知文本后,对文章进行“情读”和“美读”;如果教师想在课堂求新出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须知:“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如增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等,是扎扎实实的拓展。如此,“深读一句话可能比上网6小时更有拓展性。” 建议对文章最后两段文字进行重点解读,使这节课有深度。

反思研讨后,沈老师利用上午第四节课和午休时间,再三斟酌,反复修改,形成了新的教学设计。下午第一节课,在教室,进行了第二轮试教。下面仍以课堂“剪辑”的方式呈现教学现场:

师:有人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看一本旧的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下面,我们就来翻一本名为《春酒》的旧相本。配乐,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有哪些旧照片在大家的记忆中定格?是用哪些文字“拍摄”的?还有张新照片……

……

师:我们就在《春酒》中好好品尝它的“家乡味”吧。要求大家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抓住关键字词品析。建议大家采用:“在春酒里,我品尝到了………。”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

生:在春酒里,我品尝到了母亲慈爱。我找的语句是: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师:你能把母亲对我的关心、慈爱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读。

师:不错,重音处理得好。老师觉得“但是你呀”的“呀”字也很有讲究,可以把声音延长。老师也想读一读。 ……其实母亲在说这句话之前还说了一句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师:母亲为何得意?

生:酿制了与众不同的八宝酒。别人的春酒里没放八宝。

师:此处还可以看出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聪明能干..........

师:是啊,我的母亲确实兰心慧质,那么母亲的得意劲用哪个字表现?

生:“哟”字。

师:大家把两句话连起来,一起读一下,体会语句中所包含的不同情感。

……

生:“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我在这个句子里,品尝到了乡邻的和睦融洽。我能够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点一下酒”说明邻里之间关系是亲密随和,温馨融洽的。

师:对啊,从另一侧面也可以看出小姑娘怎么样呢?

生:小姑娘很讨人喜欢,活泼可爱。

师: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

生:“靠、点”这两个动词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生:“舔一舔,才过瘾”在这儿我还能感觉小姑娘很机灵,可爱,还有向长辈撒娇的味道。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来朗读一下,要体现小姑娘的活泼可爱,读出情感。

……

师:作者的思乡之情在文中哪句话上得以充分体现呢?

生: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其情感基调和前文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文的情感基调是轻松、明快的 ,而现在更多的是沉重、无奈。

师:请大家先自由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再请学生作示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

【再度研讨】

课后,全组教师又集中在一起,先由沈老师进行说课反思:《春酒》一文的语言没有任何雕饰,平淡质朴,但平淡中见隽永,质朴中见真情。要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力求让学生做到“用我的声音触摸你的灵魂”!自己觉得这节课有些环节做的比较好,学生语言品味十分到位,比如:在朗读时,一学生认为:“补气、健脾、明目的哟!”这个句子中的“哟”该拖长调(升调)来表现母亲的得意劲,而另一学生则不同意这样的读法,认为这和母亲的个性不符,以拖长调(降调)处理更适合。这些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

组内教师评价比较一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更趋合理,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调控更娴熟更有效。语言品味比较好,进步显著。

在大家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我谈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这是节真正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对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渗透着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与学习。这样的课已经是“优质课”了。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它总有不完美之处。我着重就“读”的设计谈以下建议:

有些作用不大的手段和环节要割爱:比如配乐,只是为了营造课堂的某种情调,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没有直接关系,反而造成干扰。而朗读也要和教学内容“配套”,如果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就安排默读为好。不同的阅读形式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更适宜于个体的阅读;而朗读在发音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记忆的.效果,更适宜于背诵;所以,这节课的“配乐朗读”与其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就显得不“搭配”。其实,速读,可以很快地把握全文思路,了解文章大概内容,适宜于像《春酒》这样比较好理解的文本。

此外,这节课上“读”的环节安排不合理之处还有: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采用的是“大家一起”“集体朗读”的方法。须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默雷特”,虽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本感情的把握基本达成一些共识,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语句,个别的词语,学生的理解还是会有不同,所以,采用自由读,可以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能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而集体朗读,具有相互暗示和提醒的作用,恐怕难以真正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当然集体朗读,对提高记忆的效果有一定的好处,这种方法更适宜于要求背诵环节。此外,指名朗读能够准确表现个别同学朗读的质量和对文本感受理解的程度,适宜于这个环节的教学,以达到检查、示范、比较的教学目的。

不管怎么说,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感悟,加强朗读,是要肯定和提倡的;为了使正确的理念能有更好的效果,我们要认真去研究和探索读的有效形式。

【案例思考】

上课教师:语文阅读的教学设计,从教学方面来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作出的精心安排。可以这样说,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保证有好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过去我的教学设计,只注重教学前设计,一旦教学预设完成,就万事大吉。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课堂地位应是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过程必定是师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预设的教学在互动、对话的教学情境中,也必然遭遇“不确定性”的伏击,作为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的生成问题。因此教学前设计即教学预设要设计主问题、教学板块,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搭建平台,还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即教学生成。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发现学生的需要,从而调整原先的教学流程,根据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再选择、再决策、再设计。这样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然而”课无完课”,教学总是遗憾的,对于已成“历史”的课堂还需要我们去反思,反思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科学,这样的课堂是否受学生欢迎等。语文教学设计也只有本着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课文,组织课堂教学,才是新课程下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我愿在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中,继续进行“教学现场”的研究,在这样的研究中感悟教学的规律真正学会教学,获得发展。

教研员:城北中学是我的“联校”单位,平时交流频繁。这次,我“策划”这个“一人多轮上课”“教学现场”研讨活动,并全程参与,同步反思,感触良多:

就活动本身来说,它并不特别新颖,也是以课例为教学研究载体,活动的主角把主观的、凝聚了集体智慧的、理想的“平面蓝图”“演示”为客观的、带有个性特色的、现实的“立体场景”;所有的参与者,“聚焦”这个教学现场,在教学思想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共同研究教学设计与教学呈现的合宜性,研讨出从课文本身、从老师所长、从学生已有的语文实际出发的富有独特个性的教学方案。通过多轮上课,使活动的主角,在这个“教学现场”中,真正学会教学;让其它教师,参与活动全过程,在这个“教学现场”中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仔细观察、理性分析,从而研究教学设计、教学艺术等问题,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提高研究活动的实效性。

再说,语文课堂情境是极为复杂的。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课堂,它展现的是不同的场景:从社会学角度看,它呈现的是人际交往的画面;从文化学角度看,它呈现的是化(教师为代表)与少年文化的互相沟通、整合的画面;从心理学角度看,它呈现的又是师生心理不断冲突、调适的画面。一个教师文化底蕴、专业水平、教学经验、教学理论的积淀,都会在课堂上张显。这样,原本更多考虑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符合课改形势下学生发展的需求的“课程的语文”教学预案,会带上教师个性的风采,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进行了转化和提升。课堂又是动态不居的,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料一切。“一个人两次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变化与“不测”挑战着教师,使“多轮”上课更有研究价值,也使这样的教学现场具备了生成的特点,呈现的教学问题往往是个性与共性的“糅合体”,使研究的意义不断建构与升值。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 篇6

这一课我选择的是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教材上的活动方法,让学生经历不同状态下杠杆尺的调试活动,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我们曾经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并要求学生能画出工作图,以巩固这一方法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可以说,探究活动是成功的,但是还是有个别同学没有完全理解,分析本次课,我认为是我自己把教材复杂化了,其实在本课中并未强调重点和力点,而我在学生们没有任何基础的条件下将重点和力点强加给学生,本身对学生来说又加大了难度,所以影响到了部分学生的理解。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篇7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改革, 新课程不断强调提高教师的素质, 建立教师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的体系, 相关部门要求教师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与进步, 实现教学实践, 努力使得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 学生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 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基本在于学生的发展,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 符合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 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 他们的身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比较强烈, 因此, 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使行为符合学生的切实需要, 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生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 教师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是教师发展的需要。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突破, 就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吸取新的营养,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

因此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必然, 并不是偶然,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1. 教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 首先就应该进行教的反思。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 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反思。在教学准备工作方面, 教师应该保证历史教学内容的充实, 借助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媒体来丰富教材。并且还应该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奥妙。再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不断反思, 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恰当, 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 结合学生的反应情况, 如果遇到不合适的环节, 要适时地做出调整。在教学后, 教师依然要进行反思, 找出前一堂课中的优点与不足, 扬长避短, 来不断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2. 学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 还应该进行学的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在教的方面进行努力, 还应该在学的方面进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种途径, 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 不断促进教学的进步。

第一, 对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因为学习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 学生能够端正态度, 必然会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第二, 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反思, 才会明白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现在很多学生依然喜欢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其学习效率并不高。老师应该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反思, 学才能真正致用, 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果。

第三, 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尝试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能够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 然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改进, 提高学习效果。

3. 教与学的反思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 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在我国现阶段,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施,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除了对教的反思与学的反思之外, 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双向反思, 从而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配合程度。

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应该采用新的指导方法, 对学生进行引导, 还应该在学生反馈方面进行努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 开展积极、广泛的沟通交流, 了解其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采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补救, 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 老师要避免对学生采取生硬的管理方法, 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 反思性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进一步落实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获取知识, 同时让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地创新, 必须具备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 不能凭借原有的经验, 重复、机械地教学。要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要对教材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处理,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拓展教学思路, 选择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文章讨论了进行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白桦.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5, (7) .

反思性教学方法研究 篇8

【关键词】中专英语 反思性教学 作用

反思理念不仅仅适用于教学过程,对于人类各类型行为活动而言,反思行为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督促自身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反思行为需要有合适的范围和限度,一味的反思只会舍本逐末,逐渐偏离原有的行为目标。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反思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于中专英语教学而言,相关教师对于反思性教学的应用和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一、反思性教学概念解析

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主要由教学行为主体借助有关行动、研究对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解决的行为。其教学方式的设定目标在于统一“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进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可见,反思性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包含四个:第一,反思性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解决教学问题,其对教学创新性的激发作用较强;第二,反思性教学以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探究为原则;第三,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提升;第四,反思性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效果的切入点在于教师道德感的增强。

反思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教师对其目标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位,切勿在过程中出现偏离的情况,否则极有可能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反思性教学的目标在于增强教学目的实现方面的有效性,并发展教学工具使用的合理性。反思性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中专英语教师对于课程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对于中专英语教学目标的进一步体会,这一效果的直观表现在于提升中专英语教学的效果方面。新课程改革要求环境下的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在追求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教学效果的升级,对于中专英语教师而言,对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反思性教学对中专英语教学的作用分析

第一,反思性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改变中专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传统经验式教学的弊端,对中专英语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更加注重中专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现阶段大部分中专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手法源于过去中等职业学校中所运用的手段。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式单调。在实际教学中未能有效注重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直观反映。正是由于反思过程的欠缺,造成现阶段中专英语教学的效果一般,学生与老师之间就教学内容的互动性不强。而应用反思性教学手法后,中专英语教学相比于其他阶段的英语教学所具有的特征便会越来越凸显。中专英语教学目标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更为明显。换言之,受到反思性教学的影响,有助于中专英语教师及学校进一步认识到其英语教学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对于学校在寻求合适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较大促进作用,中专英语的实用性要求也就更为明确。

第二,反思性教学不仅有助于中专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及能力的提升,对于中专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自我综合素质进步的过程。由于中专生对于英语课程的掌握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相比于其余类别学校而言有明显不足,这也成为中专英语教学相关从业者需要不断加大对自身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策的研究力度。在中专英语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溜号、学习气氛严重不足等不良学习状态。这些现状都需要通过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予以不断完善。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过程,相关教师需要认识到中专英语课程效果不好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学生本身,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有很大关联。据相关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中专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并不低,但现阶段的中专英语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的利用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削减一部分基础不错、兴趣不低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相关教师经过反思性教学可以进一步明确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中心主体身份。

三、反思性教学应用于中专英语教学的原则

中专英语教师对于课程教学过程的反思需要贯穿英语教学课程的整个流程。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前期备课阶段就要开始进行反思,其反思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备课内容本身,也同样包括对于所带学生的反思。而在中专英语的实际教学课堂进行过程中,需要将学生对于中专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课程大纲要求的英语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此时需要中专英语教师所反思的内容主要在于人文教育与情感教学部分。而在英语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对课堂流程中学生的表现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进行反思,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中专英语教学效果为反思目标,对自身的教學过程的细节以及整体进行回顾。相关中专英语教师在进行反思过程时,需要保证与学生、教师之间的沟通,作为改进建议。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高清教学问题后,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调整。采用相互沟通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快速纠正。提高了反思性教学的应用效果。

上一篇:感受这样美好的秋天作文下一篇:《谈生命》节选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