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课题研究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作文教学课题研究(共8篇)

小学作文教学课题研究 篇1

定林小学08-09学年 《小学作文教学》 课题研究计划(校级)

本课题经过学校领导提议,结合本校具体实际,针对教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使每位教师的业务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此特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研讨下,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教学生作文是为了达到将来即使没人教,他们自己也能写文章。几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兴趣,开拓写作思路,让学生在多种题材的写作过程中锻炼写作兴趣,发展写作的创造力。结合教改的新思路,扩大好作文的范围,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工作要点

1、深入学习新课标、学习本课题有关方面的理论,在其指导下,通过研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文教学新观点、新理念及生活化的作文教学目标体系和模式。

2、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密切结合,更新观念,形成新的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张扬,不断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

三、研究内容

本我们着力于习作课堂的教学研究:

1、着力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养成习作习惯。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增加作文的素材,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在课堂作文训练中,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缩小作文和生活的距离,实现“生活向作文的转化”,让作文成为儿童生活的有趣部分。作文内容要让学生想表达,要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作文,让学生渐渐喜欢习作。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习作评价方式,如取消不及格分,作文实在不行的暂不打分等方式,实行自批互批,家长批,社会批,面批,重批等。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这是我们的习作教学所要追求的。

(2)在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上下功夫。良好的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但一旦习惯养成就会接响一生。为了儿童一生的发展着想,在我们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把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着重培养下列习惯:独立主动地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重谈、跳读、精读、猜读的习惯;将观察到的情况用一句话记录,作素材笔记的习惯;做资料卡式剪报等词句段积累的习惯;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限时作文、快速作文的习惯;让耳朵做“老师”,自己当堂修改,请别人修改的习惯;保存作文本重读整理的习惯;主动应用语言实践的习惯。

2、着力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语言。

(1)教师的习作指导课要研究一些新训练:如口语交际的训练、大胆的想象创作训练、序列作文的训练、实践应用的训练等。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多层次训练。

(2)小学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因此,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不要强求儿童选材典型,结构独特严谨;不要希望全体学生的作文文句生动优美,但是必须要求学生作文文句具体通顺。具体通顺是小学生学习语言合理合适的要求,字正句顺,把事情写得比较具体清楚,学生应该也可以通过努力做到。只有做得到的要求,才有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是作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有可能。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生活和情感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

四、工作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例会,定期进行集体理论学习。同时抓好个人学习,随时将学习心得体会、教学随笔记载下来。把握教改动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向书本学习。发动教师查阅、收集、印发各种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丰富作文教学的经验。

2、搜集作文素材。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内到课外,以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为出发点,选取作文素材。

3、请进来,交流信息。邀请专家、学者上门指导,并作专题报告。

4、走出去,吸收信息。每学期提供每位语文老师外出学习、听课、培训回校后汇报、交流。

5、鼓励教师上作文研讨课,对取得研究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

璧山县定林小学校语文组

小学作文教学课题研究 篇2

一、训练的随意性

一些教师的作文教学没有整体的、全局的计划和安排, 碰上作文课, 全凭“心血来潮”和“灵机一动”而随意出道命题作文, 然后“提示”几点, 放手让学生去写。作文训练在随意、顾此失彼、主观地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直观感受进行。至于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什么目的, 需讲究什么艺术手段、采取什么方式, 有什么要求等, 却缺乏研究。

二、出题的陈旧性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们似乎都遵循着这样一条“祖训”——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是完全正确的。但许多教师在理解上存在着片面性, 缺少创新意识, 给学生布置的题目往往是《我的爸爸 (妈妈) 》《我的老师》《一件小事》《我的好伙伴》等像狼外婆的故事一样陈旧的话题。学生年复一年地重复, 写出的东西千篇一律, 毫无新意, 让人不忍卒读。

三、训练的模式性

初学写作的学生, 一般并无写作体验, 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是不自觉的, 浮光掠影的。于是一些教师“拔苗助长”地对学生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诸多方面进行指导, 使作文课成了方法课、技巧课。还有些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 喜欢给学生朗读相关范文。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和创新意识,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几乎是一个调子, 毫无创意和个性可言。

四、立意的虚假性

旧学作文常常以古人先哲的名言为题, 以代圣贤立言为好文章的评价标准。今天我们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作文本应“发之于口舌, 形之于笔墨”。可现在, 强调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的文章, 已远远逊色于强调主题提炼的文章。无论大事小事, 都要上纲成大道理, 连想象作文也被逼入这条大一统的路上:见了石子, 就颂石子的铺路精神;见了绿叶, 就赞绿叶甘作陪衬的精神;见了蜡烛, 就颂其燃烧自我、光照人间的共产主义风格……天下哪有那么多哲理?奇怪的是, 我们的评价标准还在推波助澜, 把虚假的东西, 当成好文章来标榜。这种好文章的判断观念不改变, 任你怎样前馈、后馈, 作文课都只能把学生培养成唯书、唯上、唯心的“三唯”庸才。

五、提高的无序性

作文由较低级的结构转变为较高级的结构, 称为有序。而纵观作文的教学现状, 仍拘于应试作文的泥淖之中, 认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的落实让人忧虑。作文课上, 一些老师只是随意地出道作文题, 让学生在半自由化状态中习作, 结果造成有训无序, 训练达不到目的, 作文水平迟缓不前。各年级的训练没有层次性, 没有由低级向高级写作转化的内在机制。

六、评改的偏颇性

我国自古就有“文章不厌百回改”之说。人们写文章, 都要进行修改, 就是作家也不例外。作家何其芳曾说:“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 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我们不仅要善于评价学生的作文,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让学生学会修改文章的本领。可是在教学中, 一些教师受“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这一传统训练模式的禁锢, 片面地认为“精批细改”是语文教师负责任的表现。于是不管教学工作怎样忙碌紧张, 教师都要面对“作文山”, 每天“挖山不止”, 力求做到精批细改。他们或者将学生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删掉, 或者改得面目全非, 作文本上“满堂红”, 或者写了满目的评语, 或者罗列了作文中大大小小的毛病。教师虽然很辛苦, 可学生们却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 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结果正如叶圣陶总结的那样, 可谓是“徒劳无功”。

要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说, 教师还要把学生当作主体, 使他们成为写作文的主人, 不要“只顾到学生作的文, 却忘了作文的学生”。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要贯彻以正面指导为主的原则, 充分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引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究 篇3

一、植根农村生活,开发农村作文题材,厚积乐写

开发农村作文题材,是作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入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让他们真正从“作文难”的阴影中走出,彻底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困苦。其实,农村不是缺乏新鲜的事例,而是我们没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特别是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多的素材可供学生去思考去写作。比如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可指导学生现场观察,状物写景,感受自然的奇丽和家乡富饶的特产;可写农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农事活动等;可写身边忙碌的劳动场面,可写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平日里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撷取反映农村特点的人事景物,写自己身边的事,熟悉的事,有感触的事。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不再是胡编乱造的空洞无味的东西。

二、树立大语文观,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架起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沟通桥梁

要使学生乐于习作,就必须重视说话和写话训练。让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主动告诉父母一天当中觉得最新奇、高兴的事,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学生的说写材料都是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只要是新近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说、可写,不必要求一定要有意义,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好,逐渐使学生懂得把想说的话通顺地写下来。这样开始习作训练,学生不仅毫无压力,而且真正把记录生活当成了一大快事,我手写我口,既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了说写能力,又为中高年级的读写打下了基础。只要教师正确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就会变得清晰明确,真正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就能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旨在教给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具体做法是:首先做好书刊导读工作,调动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其次是做好读物的评析、欣赏课。通过让学生诵读、评析、欣赏摘录下来的名言、佳句,更好地理解和积累写作素材。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从中感悟的不仅是篇章结构、层次段落等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

三、科学评价学生习作,创设张扬个性的空间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作文教学成功与失误的重要尺度。作文的成败得失,不应以本本主义的标尺来评判,而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基本原则,倡导把评价的权利交由学生的作文评价思路,为学生创设张扬个性的空间。因此,对于评价学生作文的标准,必须牢牢恪守“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的标准。抱着这样的观点,对学生的习作,我们就会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苛责。作为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要进入学生的经验世界,体会学生的心理,学会以学生的眼光观察生活。多批少改,鼓励进步,把批改作文当作一次与学生的交流,哪怕是对一个词、一个标点正确使用,进行鼓励或表扬性的评价,也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评价标准是多样的,而不是唯一的。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篇4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综述展望

一、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本文主要从当前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即存在的问题、教学发展情况、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教学比较等方面进行综述,引用和罗列了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旨在帮助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走上正确的教改之路。关键词:小学作文、教改、教学研究

二、前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本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资料。在CNKI中,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提名,1979-2011为年限,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747条结果。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653条结果;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8条结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86条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部分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三、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来说

首先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写好,挫伤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1】

其次,教师的作文批改和讲评不到位。批改作文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教师也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仅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显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作文批改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念还没有转变,没能很好落实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没有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2】作文讲评也是是一门艺术。评讲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定期对学生积累的素材和练笔的“周记”进行批改讲评,鼓励优秀者,并指出普遍问题,让学生改正,这样就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3】某位教师曾说,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及评语。我们的标准是,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都会给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在评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欣赏。同时,我们每次都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劲。【4】

再次,教师作文指导出现套路化模式。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写作教学都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都是套路。显然这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因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符合某些所谓的要求,才能得高分。于是,写作指导成了不少教师难于应付于容易对待的“怪胎”。【5】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往往不完整,每一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也常流于形式而很难到位。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价赏析五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五个环节简化成了指导——写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是这三个环节,落实起来也有难处: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构思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以做到有启有发。【6】

(二)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

首先,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他们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更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发,自然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7】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习作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题的思考与设计。在命题上,切忌呆板、落套,应力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其次,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培养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个性化是写作活动的必然追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作文活动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其语言外壳—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我们无法规定学生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间题,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思考的结果符合统一的法则。如果想这样去做的话,只会扼杀学生丰富生动的思维。【8】当前中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素养的苍白,已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地步。翻开学生的大作、小作,周记、随笔,但见态度方正,满纸满篇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9】所谓文以载道,个性化的感悟,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是文章的魅力之所在、价值之所在。所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很重要。

第三,多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的确,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面窄,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凭空想象。【10】

四、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11】

五、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作文序列训练:

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2)作文分格训练:

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3)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4)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5)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6)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7)童话引路作文训练:

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8)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一种假设的用)中学。

以上小学作文教学流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作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上,有以下共性:a、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必须科学有序。b、强调作文要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坚持把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c、强调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内容决定形式;读写要有机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怎样写”的方法。d、强调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热爱作文和成就动机)有机结合起来。e、强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作”服务,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二)百花齐放的教改实验

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深受社会政治影响到回归尊重儿童生命的曲折过程: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如: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艺术作文”,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

二是以章法、技巧为构架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

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这是他在建国之后第一个为我们介绍国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又能紧密结合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作出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我们还看到过形形式式的诸如“四步作文法”、“三环节作文教学程序”、“作文分格训练序列”等等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对作文教学文体、章法和技巧的训练。这些众多的流派在一定时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之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原因便只是在寻找方法中轮回往复而显得大同小异,都没有直达作文是生命表达的这一本原。这也是作文教学过分看重章法、技巧的局限性所在。

四是从思维、内容入手探究作文教学:田本娜教授在【13】《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中的《论作文与思维训练》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对所认识的事物,要经过思维过程,才能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学生作文能力低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差。确实,“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2页)。作文“从内容人手”的研究有“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或描下来再剪,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写成一个故事),“音响作文”(借用1986年暑假,全国12家电台联合举办“听音响编故事”征文比赛的形式,根据一组组合的音响来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科学作文(以一次科学观察或一项科学实验为作文题材),再生作文(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

五是“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放飞自由表达,认为作文不用教,它深层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引发巨大争论后达成共识:小学生学作文要教——教会他们掌握语言的规律;也不要教——充分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六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重新的定性和定位进行的改革:如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注重“前”作文的启发准备,避免了传统“后”作文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下写作文,从根本上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课标”语)的要求。

如柯孔标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14】倡导任务驱动习作,让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如徐应桥、肖华美等所提出“开放作文理念”。

又如生命作文、生活作文。有强洪权的《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15】,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 原汁原味;建立为生命而作的大作文观,和健康生命对话;张扬个性,倡导缘情言志的绿色作文,凿开生活的泉眼,打开理性的枷锁, 抓住宣泄的时机;体验成功,促进持续发展的作文评价。李蓉和李辉的《把生活融入习作用作文表现生活》,主张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把习作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

又如个性化作文。有黄喜文的《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16】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具,让他们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从而开辟出广阔的习作天地。又如何中德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17】,从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视角出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理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 到庄子的“顺其自然”, 再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恢复人性”, 到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这些无不折射出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到了21世纪, 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其中个性的释放与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提出:个性化作文教学界定为能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作文教学。学生作文能以自己的笔写自己内心想写的话, 做到说真话, 吐真情,“能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并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作文兴趣提高、自主作文能力、作文的个性化等问题。

七是“关爱儿童发展”是作文教学实践:周一贯2003年首先在《新作文》刊物上以5期连载发表《儿童作文宣言》,率先提出“儿童作文”的概念,以后又在多家杂志发表多达30余篇有关“儿童作文”的研究文章,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其实更应称之为“儿童作文”。王乐之的《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18】认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针对小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出东西等问题, 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19】中认为, 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近几年来,把西方理念“生态理论”引进作文教学,倡导原生态作文教学,如张祖庆的《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20】,撤消作文教学中的人为框框,在习作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听,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原生态的自我。

还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于作文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21】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指导作文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利用多媒体制作再现实况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多媒体评价鉴赏作文以激起学生创新涟漪。如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22】提出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的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他认为通过将自然音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器乐曲等引入作文课堂进行序列化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23】一文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探索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外,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人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六、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的纯理论研究比较少,大多都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

(一)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

上述作文教学流派及其实验研究均是。李吉林的“情境作文”【24】、吴立岗的“素描作文”【25】。

(二)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理论研究:

朱作仁、祝新华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2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中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也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研究者就写作过程的具体环节(审题立意及选材、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作文评改)来阐释其心理过程,对传统的先阅读后写作的观念有一定的启发。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研究者等在其研究成果《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以致在作文教学中出现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等问题。研究者根据波里特一维模型和朱京曦的准二维模型所进行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众多试验学校中进行的作文教改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即“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从小学生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词语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和道德、审美、价值等有关的思维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 情操决定“为什么写”。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27】中就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在揭示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作文规律。对于作文心理转换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内部言语经过二级转换后进入到外部口头言语的输出,而外部书面言语的输出则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相同点与本质区别,从而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诸如书面言语表达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写之间本质关系的形成原因、书面言语表达更易丢失信息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说为表达思想, 写为完成作业”思想认识的根源,并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口头作文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等作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区分加工水平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和“书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

作文心理学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限于传统作文范畴,涉及到小学生作文心理机制、心理过程、言语转换和心智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落实到实际运用层面的就更少了。如陈树民在《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28】指出: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对学生作文表达功能的意义研究得多,而对作文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得不够对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工具方面的训练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研究得比较少。从作文教学方法说教师教的方面研究比较多,学生写的方面研究比较少学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研究比较多,而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研究得比较少。有些关于消除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方面的尝试,往往停留在操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上,就事论事,而未深入到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进行探讨。显然,作文教学的改革,存在着一个如何深化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主编戴汝潜研究员在这本书中写道“教师教学生作文只有教到‘心理’上, 才能让学生写出‘心里’的东西来”,“袁浩这样做了。大家都该这样做, 作文和作文教学才有希望。”这些话十分贴切地道出了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1.日本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变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写实作文——日常生活作文——社会需求作文。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要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课程目标中有关“写作”的内容有许多重点项目与“听说”一致。如“对方意识”、对应不同目的“的目的意识、有意图地表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思考”等要求,表明了在“听说写”的技能学习中对学生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清晰的思维以及尊重对方的他人意识的重视。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作文和生活联结: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日本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艺术”的培养;文体教学的序列性;写作知识的具体性;作文指导的过程性;重视实用性;重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写作教材主要以活动形式来呈现。从讲故事、自我介绍,到制作年历、相册、图画书、图书腰带、报纸,到相互介绍、调查、参观、阅读分析等, 每一个单元是以活动为线索来组织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尽管各国作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性;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2002年版《语文教育展望》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的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 以全球视野, 来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

2.美国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三艺”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存在主义的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美国当代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使其对写作不再恐惧,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主要体现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他们希望通过作文题目的题型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命题常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倾向,对于作文的文体则不太看重,常常是出示一些情景式提示,让学生由此进行一些想象,进而生发开去。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方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作文教学观点: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其次,美国作文教学很重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演示、写作教练的作用,加强教师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作文教学还十分重视观察与思维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段落的写作训练和重视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上。美国作文教学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重点进行应用文(包括事务性书笺、报告、说明文等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文章)训练。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是为一个具体目的进行的, 当他们在不同时期面对各不相同的写作目的时,他们就必须学会各种不同的组织策略,不同的遣词造句的方法, 不同的表达需要的语气和语调。美国把“处理好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

3.其他国家的写作教学理念。英国的母语教育中一直有重视文学性的传统,鼓励学生写虚构性的作文。从小说、诗歌、散文到剧本,重视文学写作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指学生, 编者注)逐步理解别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英国文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注重学生与作家、作品的交流, 强调表达个人反应、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感到的和想象出的东西。

德国的写作教学注重人的素质、修养、能力的全面发展。他们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一个高远、空阔的心灵空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产生自由的自动的创造性。在写作指导方面,他们一是给学生提供的写作材料或范文均是清楚的、易懂的, 不给学生在学习和模仿上造成困难;二是注重学生从阅读中借鉴文章、章法, 从阅读中去借鉴、去模仿、去创造;三是十分强调弄清每一篇文章的读者和对象,从而决定写作的内容和语言,使文章写得得体;四是强调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善于用多种媒体(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等)、多种技术手段(简图、模型、资料等等)进行作文指导。德国中小学越来越重视电脑写作教学。在德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电脑写作是作为写作的一种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提出的, 每周有1~2 课时的辅助电脑写作课和不计时数的课外电脑写作任务。

前苏联的作文教学经历了一个由“文体中心”向“能力与文体并行”的转变。前苏联语文界认为: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仅能安排文章的体裁,学生还不能独立写作。因此,他们把观察作文看作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提出了最基本的七种写作能力: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选择文章体裁的能力。这七种能力中,前六种是一般写作能力,最后一种是特殊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他们主要抓住了两个环节:一是创设诱人的作文情境,设计具有刺激性的作文题目,激发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二是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从而激活写作思维,让学生写好作文。【29】

外国的作文教学也经历着改革的过程,共同点是:1)从外而内注重学生的写作需要,把写作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结合起来。2)注重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指导。注重作文的过程性指导已成为各国作文教学共同的追求,即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而我国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的指导还不深入。3)更加注重实用作文的教学。实用文从立意到构思、到语言表达, 同样有意境高下、运思巧拙、语言美丑的区别。而且这类实用文,更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即思维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更为洗练, 容不得拖泥带水、冗言赘句,以显现它的精干和灵巧。【30】

八、综述展望 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改革体现了自外而内、从单一到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能力等特点,总而言之,各领域的研究都非常丰富,但是,以前的作文研究大多从哲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的,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如对于学生作文构思的研究、大脑思维特点和作文心智技能的研究依然很不充分,如对构思的理解还是传统的“构思”,没有从思维角度研究构思,对于作文作为学生一种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意识有待开放。笔者认为,应该从心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小学作文教学作纵深研究。【参考文献】

【1】耿红卫,张丽娟.《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25 【2】张小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希望月报(下半月).2007/07 【3】韩丽晶.《浅谈中学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4】石启奎,徐西遵.《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新课程(教师版).2006/08 【5】俞永军.《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作文教学研究.2004/06 【6】冯静.《中学语文作文教学_亚健康_状态的现状及对策》.昌吉学院学报.2002/01 【7】程行军.《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新课程(小学版).2007/08 【8】曾燕美《试析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9】杨恒.《浅谈中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中学语文.2008/27 【10】李秀英.《浅议如何突出写作课教学的主体意识》.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11】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12】郭根福,《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2 【13】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1 【14】柯孔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2 【15】强洪权《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基础教育》,2004,7 【16】黄喜文《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校长阅刊》2007.11 【17】何中德《“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文教资料》2006年7月号下旬刊 【18】王乐之《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9 【19】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小学教学参考》, 2006, 7~8 【20】张祖庆《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浙江教育科学》,2005.1,P10-12 【21】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陕西教育》,2006,9 【22】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1,1 【23】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3,4 【24】李吉林《李吉林情境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

【25】吴立刚《小学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6】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7】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篇5

唐桂银

摘要: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体验,为习作开渠导源。

【关键词】: 小学生 作文教学 生活化 引导学生 语文教师 感受生活 针对性 体验生活

教学方法 自然

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学生,他们不但觉得作文难写,而且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无从着手写。为此,我校提出了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今年,我校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的热点就是“生活化作文”。因此,我在教学中就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将收获总结如下:适用范围:小学三、四、五年级

理论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我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生活作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操作要点: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先要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丰富生活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途径,学生亲自实践,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奇妙无穷的美及投身其间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另一条是间接的途径,是通过阅读书籍、听广播、看电视等来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想写。

透视小学生作文的现状,我们在反思作文教学的困惑之余,不难捕捉到问题的实质:小学生封闭机械的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屏闭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剥夺了他们扩展生活外延、品味生活内涵的权力——生活底蕴的丧失,自然成了写作灵感枯竭的根本理由。小学生作文的悲剧实际上就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悲剧。近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是由于忽视了以真实为原始生态的生活作为学生写作的逻辑始点,才走进了一条令人悲哀的死胡同。因此,进行小学作文教学中以交流促写作的策略研究,改变小学生作文的现状,革除学生作文“假”、“空”、“套”的弊病,为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带来活力。首先,我们应让学生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2)体验生活的快乐,写出生活的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比如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玩”出文章——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如作文小组、“小荷尖尖”班报等,学生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把结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生命的律动。

二、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刚开始写作时,有些学生常常叼着笔杆发椤,觉得每天的生活差不多,就是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这主要是同学们还没有学会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历史,感受人生,丰富生活经历,丰富人生体验,就能更好地感知作品形象。这种人生体验可以来自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来自他人的生活经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种体验就能丰富起来。在写《我学会了------》这一文前,我先让学生参加一次洗手帕劳动,鼓励学生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进行观察和体会,才能把本次作文写好。要写作文,不仅要认真仔细看,还要用心记。

1、记洗的过程是分几步进行的。

2、记这几步的顺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3、记每一步是怎样进行,要用哪些东西,有哪些动作,只有记得准确,才能写得通顺、具体。通过洗手帕的劳动,再让学生到家里去亲自实践洗衣服一次,记住洗衣服的过程要领,在写作前还要同学们把每一步说清楚,再连起来完整地说一遍,这样通过亲身实践,观察体会,学生就能有条理地把《我学会了------》这篇作文写好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只要被一双充满兴趣的眼睛捕捉到,就可能成为美妙故事的开端。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都能成为作文中鲜活的材料,教师要给他们一个充分自由的取材空间,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作文训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我指导《智慧》这一主题的作文时,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让他们分成小组自己批来柑橘十斤,然后在街上叫卖,看谁的办法多、方法巧,能使自己的柑橘在最短时间内卖完。学生们对这一活动感到特别新鲜有趣。因此,特别投入。有的学生卖了一上午,只卖了一斤,赚了一元伍角钱,而有的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孩子,一下就把柑橘卖完了。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受益非浅,他们总结了许多经验,如:要善于吆喝,要找准目标……他们的感受也非常多,有第一声吆喝的艰难,卖出第一次的惊喜;也有赚钱的艰难,从而更加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还有的从卖报这次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再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学生怎能不文思泉涌呢?看来,只有把学生融入到社会 之中,融入到生活当中,让他们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 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

三、作文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乐写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的,我们在研究作文生活化策略时,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内容系列。提高生活认识水平,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生活认识水平的反映。我们要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观赏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作文经历了一个“物”(客观事物)——“情”、“识”(观念情感、认识水平)——“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因此,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育中必须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这样,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

学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内容。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内容,要以自我表现、生活写照、应用、议论文字、说明文字等作文内容将生活的一切作为作文内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间与时代的空间,与学生生活的空间相融。

活化生活积累,促使学生“一写为快”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脑中沉睡着的生活积累,一旦被激活,情感的大海就有壮丽的浪涛。这样火热的情感与内部语言有机融合,所写之作才有血有肉。因此,平时应抓拄契机,活化学生丰富的积累,让学生有强烈的写作冲动,促使学生“一写为快”。

活跃思维,给学生以自由命题的空间,我经常选取报刊上的短文和电视上的一些热点新闻作为作文材料。选取的材料短小精悍,情节性强,贴近生活。学生思维活跃,视觉敏锐,能联系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作文,自由命题空间大,真正做到了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然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

优化习作方法指导,让学生能写 在实践中,笔者初步探索出一种“以学定教,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互改→誊写→再改……”,学生完全不受时空限制完成习作,最大限度张扬其个性。教师在了解了最真实具体的学情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师生互动点评,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秘诀。

其次,“小学作文教学中以交流促写作的策略研究”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具体体现。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四、博览群书,让学生胸有成竹

阅读是吸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积累词汇,锻炼语言,还可以提高审美水平。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注意了课文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新增了不少传世名篇,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积极从课文中去寻找语言营养,对其中的重要篇目,不仅要精读,更要深读、体会、感受。不仅如此,还要有选择有目的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阅读促积淀,以积淀带提高。

小学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6

在现代汉语中,“开放”一词的一个义项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内涵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开放作文教学目标开放作文教学目标是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习作本身的需要。浙江教育学院汪朝教授认为,开放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多元性、交际性、个体性和内隐性的特点。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目标也应具有以上特点。(1)多元性。笔者认为至少包括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人文情感的张扬三方面内容。(2)交际性。开放式作文教学提倡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倾吐与理解、表现与欣赏等,这就赋予了作文另一层意义——交际性。作文书信化、日记化、表演化等就突出了它的交际性目标。(3)个体性。开放式作文教学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地制订个体性教学目标,变换教学策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4)内隐性。教学目标有外显性和内隐性之分,内隐性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潜能。根据作文教学的自然进展和学生在习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恰到好处地制定内隐性的教学目标,是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开放的必然要求。

二、开放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学内容是对课程、教材内容的具体体现,同时又受它们的制约。然而,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以及社会、学生,教材总是相对滞后的。机械地照搬、生硬地处理教材内容肯定不合时代潮流。为此,作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即不应将课程和教材看成是一层不变的,而要多方联系、系统思考,灵活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使用教材。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上做到既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衔接,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潜能。1.拓展内容立足课内,面向课外,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对习作内容作适当拓展,有时确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之效。如将第十二册的作文《____爱我,我爱____》改成《我和_____》。这样扩大了选题范围,有利于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写作资源,自由自在地选择所爱,敞开心扉。结果,学生写作内容的宽泛让我们始料未及,《我和电脑》、《我和同桌》、《我和兰花》、《我和“宝贝”》„„文章流露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一篇篇各有特色。2.改编内容对于教材中滞后于学生生活、束缚学生思维、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内容,我们要大胆改编。如第十二册的习作训练《烧不坏的手帕》,教学中要先做实验。然而此前学生已有《烧不坏的纸船》的经验,这一实验没有什么新奇可言,加之为了安全起见,实验由老师操作,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只能观看,因而吸引力不大。于是我们把实验改为人人都可动手又有新意的《造纸桥》。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情趣高涨,既独立探索,又合作研究的。结果,他们作文时得心应手,文思泉涌。又如我们把第十二册的习作训练《好____》改编成《我的故事》,让学生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像。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情、一点小小的向往,都可以在笔下自由表现。这真正做到了《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3.巧妙练笔要拓展作文教学的空间,开放作文教学的内容,加大习作训练的力度,笔者认为读写结合,随文练笔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经验。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就能实现文本阅读的超越,创出习作教学的新洞天。如模仿性练笔、想像式练笔、改写缩写式练笔、感受式练笔等。小学作文教学内容的开放还应体现在课外练笔,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走进生活,时时处处绽放作文之花。首先引导学生融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尤其是小学生,需要引导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观察春天淅淅沥沥的小雨,捕捉它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观察奇峰怪石、山川激流,体会大自然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性,领悟大自然赋予它生命的意义,等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作文的好材料。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必定会写出文思独特之佳作。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广纳信息,加强实践,增加体验。美好的书报读了写,精彩的影视观后写,生动的叙述听了写,憾人的事件见了写,奇妙的想法想着写,好玩的活动搞了写。

小学英语作文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作文教学,教学研究

对小学生来说, 写作是困难的, 而用英语写作更是难上加难。 英语写作相当于英语学习这座大山的“冰山一角”, 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笼统的把握。 想要那“一角的冰山”高大, 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抓好根基性的知识, 只有通过长时间地学习和积累, 有量的堆积才能有质的飞跃。 所以英语教师要从学生第一天接触英语课开始, 就让学生对词汇、语法知识作牢固的掌握, 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注意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想提高小学英语作文教学质量, 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牢牢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到一定时间之后才进行的, 英语写作要建立在前几年英语学习的基础之上, 这就提醒小学英语教师:英语作文需要长时间的语言积累, 英语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教师在学生最初接触英语时, 就要为以后高年级的英语写作做准备。 第一, 牢固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教师应该熟知新课标的要求, 明确每个学期学生大体要掌握多新词。 在教学中把课标的要求实施到位, 教师可以通过对已学单词进行反复的复习与巩固, 让学生牢牢记住。 教师可以给学生编顺口溜, 用以记住某些单词, 如一年的十二个月: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May—June;July—August—September;October—November—December, 教师编顺口溜, 把相连的月份连起来, 再用顺口溜全部记下来, 学生以后想到这十二个月时, 只要想到教师教的顺口溜, 就不会忘记十二个月的读和写。 第二,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良好的英语语感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有促进作用, 而英语语感的增强是靠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的, 所以从学生第一天学习英语开始, 就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这是小学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帮助学生除去畏难情绪

英语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语言, 学生不免会有陌生感, 只有具备英语综合能力才能进行英语写作, 小学生难免忐忑不安, 除了班上喜爱英语的同学以外, 相信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写作是感到困难的、无从下手的, 进而对英语写作产生畏难情绪。 小学英语教师要英语作文教学有成效, 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第一, 英语写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英语教师不能到了高年级才对学生说, 这就是英语作文, 然后让学生去写。 教师要在学生刚接触英语时就要让学生体会语句, 当学生的单词有一定量之后, 让他们试着用学过的单词进行造句。 从三年级开始可以做些简单的语句的训练, 通过三、四年级的准备, 当学生五年级接触英语作文时就会感到相对容易。第二, 恰当的训练方式。 在对英语作文准备的阶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句子或短的语段进行填空, 如:“introduc-ing yourself”,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________, I come from___________l.I’m doing well in____________.I like_________.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地做这样的填空训练, 久而久之, 就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到高年级进行英语写作时, 学生不会觉得英语作文陌生, 进而很好地进行英语作文的写作。 通过一些基础性的训练, 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其实没那么难, 是与学生自身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 从而树立学生写作文的信心, 消除英语写作的畏难情绪。

三、阅读为输出做准备

写是学生把自己脑海中的知识输出的过程, 要小学生写得出、写得好, 除了必须具备一定量的词汇和英语语法知识外, 还必须让学生有输入, 输入可以通过阅读英语类的书籍实现。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英语阅读, 可以在课堂上, 也可以是课堂外。 如:教师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英语小故事、幽默的英语笑话等, 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朗读。 一些英语绘本可以提供给学生阅读, 小学生对形象可感的图形是最感兴趣的, 绘本的图画形象生动, 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所以教师可以投其所好地选择配有英文的绘本故事, 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 阅读英语小故事, 这样有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 学生读得多了, 遇到英语写作时, 就有写的内容。 如:“A BOY AND HIS TREEA”是一篇英文绘本故事, 小故事通过一些简短的英文短句, 向人们展示一位小男孩与一棵苹果树之间的故事, 生动的图画配上感人的故事, 让人回味无穷, 这样的故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是长久的、深刻的。 另外, 教师要提倡学生读英语读本, 可以到书店买, 可以到图书馆借阅, 也可以自己上网站看。

小学英语教师要从重“听、说、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对写也要有所侧重。 小学英语作文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 需要长期积累,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积累, 提前对与英语写作有关的内容进行训练。 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并大力倡导英语阅读, 这些对小学英语作文有促进作用。 希望通过广大的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实践与探究, 总结出提高英语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秋玲.小学英语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J].学周刊, 2013 (3) .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写作 走进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49

语文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能力的统称。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交流的工具,而写作能力是考查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一项重要依据。作文分值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同时,写作也是家长和老师关注的焦点,如何写好作文也一直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讨论的热点话题。

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写作具备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归纳、表达能力,并不像数学等理科学科一样有公式、步骤可以照搬,全靠学生自己组织、运用语言,所以不少擅长逻辑思考的学生在作文面前败下阵来,苦恼于如何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其实写作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一件事情,古今中外的不少著名文学巨匠的作品,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呈现在读者面前。要写好作文不能仅靠方法,首先要有写作的兴趣,其次要深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的美好品质,充分调动学生想要写作、抒发感情的热情,才能真正写好作文。

一、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积累作文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性。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写作,难免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将具体的写作要求、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教给学生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善于从身边收集写作素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利用周记或日记的形式记下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进入三年级后,认字能力开始提高,经过一二年级的积累,开始看没有拼音、图画的书籍,阅读面变广,真正开始接触严肃的文学作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阅读他人的文章时,必然会读到很多描写精彩的段落或是运用恰当的词语,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将这些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会为他们的作文增添不少光彩,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有时候遇到写的的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学生也可以摘抄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中模仿他人的思路进行描写,长此以往,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写作的奥妙。

例如在学完三年级下册的《荷花》一文之后,趁着大好春光,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公园、小区或家周围观察一种自己觉得漂亮的花,然后按照写作顺序,描写一下你所观察到的开花植物。这样一来,学生克服了写作时词汇贫乏的困难,可以模仿叶圣陶先生的语言进行描写,一面拆分课文,一面添加自己的语言,一篇状物作文毫不费力地就完成了,学生纷纷表示体会到了写作过程的美好,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用心记录身边的小事。清代的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之前专门到茶铺子收集鬼神故事,在文学史上留下一段趣闻,这充分说明了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的重要性。学生每天徘徊在家与学校两点之间,除了寒暑假之外少有机会到所谓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在这种情况下要写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就要多从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入手,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咬破笔杆子都想不出到底要写什么内容,才能算是“有趣”、“印象深刻”的事情。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学校里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在每次课外活动之后将自己的感想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周末的时候多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然后将这一过程记在自己的笔记本里,教师及时批改,指导学生如何精炼的写好一件事,如何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这些日常的练笔,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合理指导,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做一件事情有很大的热情,就愿意拿出比平日里多几倍的时间、精力做好这件事情,并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若是写作的热情提高了,作文课的课堂效率就会提高,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写作之中,调动全班同学的写作热情,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教师要注意评改作文的方法,多多鼓励学生。三四年级的学生接触作文课的时间短,掌握写作方法可能会慢一点,在写作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作文写的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教师在批改的时候要有耐心,监督指导学生改正作文中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用错的地方,对学生写得好的语句、段落要鲜明地标出来,在评语中提出表扬,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能够写好作文的自豪感,愿意努力尝试、修改作文,从而不断获得进步。另外,教师可以将每次写作训练中写得好的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里传阅,利用小学生想要被老师表扬的心理特点,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传阅过程中的互相交流,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遣词造句的方法,感受到和同学之间的差距,共同学习优秀的地方。

其次,鼓励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学生写完作文后自己再读一遍,很容易发现作文中语句不通顺、表达不流畅或者是出现错别字的地方,通过一遍遍的修改,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减少错别字的出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不打草稿,写完直接交给老师,把修改作文的任务完全交给老师,好像写完作文之后就完成了任务,和作文完全脱节,不再是自己的事情。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认识不到自己在写作中的错误,经常犯的错误依然改不了,就会觉得写作很枯燥无味,开始应付老师,也就导致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鼓励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让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所了解,下次再写的时候就会多加注意,在一次次修改中得到进步,获得写作的乐趣,从而对写作重拾信心。

上一篇:09行政部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商务男装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