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下企业调研总结(共7篇)
一、开展企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
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教好学生,踏踏实实从生产一线做起,抓住一切机会自己动手操作,积累经验,提高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下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实践技能,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提升了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熟悉企业生产,了解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通过企业实践,了解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对应企业、行业的生产技术、工艺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中,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轨,不至于让学生走出校门,与行业实际脱离太远,从而产生种种不适应。
三、通过企业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这次企业实践活动,了解了目前行业、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业状况,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掌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返校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同时根据企业要求与工作过程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按知识结构分模块,采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根据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培训课程比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
四、通过企业实践,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学习技能积极性
由于教学条件所限。教师讲理论难,学生学习更难。抽象的理论及讲解操作,不直观,学生难掌握。通过企业实践能较好地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到工厂实践所学专业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这样的目的,就有了下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五、边学习、边思考、边提高
1、教学理念的新突破
下企业实践,像企业工作人员一样上班下班,从事企业员工相同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企业工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的距离,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与管理制度,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规格、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奠定良好基础。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新提高。
2、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
下企业实践,了解了本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了企业的现场环境。收集了工作流程、岗位操作规程、化验过程中的技术指标,并且拍摄了现场照片。一方面,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更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实际、生动的素材、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这些资料还可充分应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实践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企业在技术人才需求方面存在的需要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要能够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使他们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就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企业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来适时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动手能力很重要
企业需要的是技术熟练的工人。因此,作为中职院校来说,就应该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熟练和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到毕业时就能够在短暂的培训后马上进入正常工作,给企业带来稳定和及时的利润,职业教育的目标也就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学校应该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作为大事来抓,除了公司投入的资金外,从实际情况出发,下大力气、花大成本来搞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大力发掘社会资源,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培训基地。采取校际间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缓解大多数学校基地建设的资金缺口难题。
二、教材改革很重要
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就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定期地到企业进行市场调研,不断地改进教材内容,把最新的东西不断地加入到新的教材或讲义中去,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通行的教材不符合职校生本身的特点——职校生就是由于学习能力差而被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如果继续强调教材的知识系统性,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开发校本教材可以说是不得已,也可以说是处于自发的一种选择。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要关注企业的需求,要关注社会的需求,主动改革教材的编排,把问题的关键放在通过怎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上。只有自己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才能在职校之间的竞争中展现自己的亮点,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抓教师素质建设
一、调查缘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然而, 目前部分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本次调查, 目的在于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 明确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内涵和提升途径, 以供教师借鉴。
二、调查样本体系及指标选择
按照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技能、评价结果等四个类别, 设计了调查指标。问卷调查要能够反映不同年级、性别等教师的评价意愿。按照样本分层抽样、交叉控制配额、等距和校区拦截等原则, 考虑样本误差和成本, 每个校区为35个样本, 并对调查员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和具体的要求。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内涵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人群对课堂评价素养有不同的理解, 大多认为评价技能、评价内容是课堂评价素养的主体。其中, 高一年级教师、县级高中的教师认为评价技能是课堂评价素养的主要部分, 分别占到比例的45%、43%, 原因是高一年级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 教师认为运用不同评价技能能促进上课习惯的养成;高二年级教师侧重于评价内容, 原因是高二年级是学生学习最不稳的阶段, 重视学力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动机的提升和学生观察力、判断力培养;高三年级教师侧重于评价目的, 如为考试、为改进教学、为促进学生学习等, 原因是高三年级教师任教的学生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 教师课堂评价受个人目标、社会期望值影响。
2. 课堂评价目的调研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教师对课堂评价目的争议比较大, 为考而评占到45%的比例, 说明选拔性考试还是广大教师的评价关键;为教而评占到34%, 表明部分教师认为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 认为评价有利于教学;为管而评虽然最低, 但也反映一些教师认为考试可以促进管理;通过表4还看出一惊人的现象, 作为教学的落脚点———为学而评仅占11%, 说明新课改理念下评价目的方向性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
3. 课堂评价内容的调研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教师注重学习评价的比例最高, 达到37%, 原因是教师都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技能训练;学习动机的评价比例占其次, 占到35%, 说明教师认识到关注学生兴趣、愿望、态度等能让学生保持长时间学习热情;学力评价比例最低, 仅占28%, 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力、观察力、表现力这些隐性的综合运用能力关注比较低, 而这些隐性的能力恰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创新性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师对课堂评价、学力评价的重视亟待加强。
4. 课堂评价技能的调研分析
表6反映出教师的测验评价技能都比较高, 比例达到87%, 说明教师对定量评价非常重视。但试题的效度、信度常常会引起不少教师的质疑。发展性评价认识比例最低, 说明教师对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地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等还不太熟悉。表现性评价比例达到41%, 说明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定量评价存在着一些缺陷, 需要对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价值观等进行定性的评价。
5. 课堂评价结果的调研分析
从表7可以得出教师自我评价能力比较低, 理解实践仅占25%, 说明教师对评价结果的自我反思、自我研究意识还比较低, 原因是教师一方面教学任务繁杂, 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自我评价对个人教学成长重要性认识不足。交流评价占的比例比较高, 达到35%, 原因除了对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是教师通常的教学常规以外, 还有是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长期关注。多元评价比例最高, 达到58%, 说明新课改的多元评价的理念已经深入教师课堂实践。
通过以上分析, 课堂评价素养的内涵, 是指拥有关于合理评价实践的基本原理的知识, 包括术语、评价方法,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对象, 尊重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强调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 注重评价对象发展变化的过程。课堂评价是为了改进而不是证明, 教育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注重诊断、激励的目的。
四、提升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建议
美国评价专家斯蒂金斯认为, 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都取决于该课堂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应当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 评价目的的转变———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终极点
当前课堂评价素养没有引起教师、社会、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的普遍重视, 高考成绩仍然是教学业绩的唯一评价方式。教师自身必须率先从“功利化课程评价”向“人性化课程评价”的目的转变。
(1) 确立新型的教学观———教师课堂评价的基础
新型的教学观是教、学、评共生。首先应该处理好三对关系, 即评价素养与专业素养的关系、评价与教学的关系以及教师评价素养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教师要成为一名专业人员, 必须既会教学, 也会评价, 评价在教学之前、之中、之后交替执行, 评价才能起到监测、判断或鉴定的作用, 为教学提供足够的反馈信息。评价与教学之间形成一个连续的循环过程, 评价一直镶嵌于教学过程之中, 这样有利于教师作出教学决策、改进教学行为,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2) 确立生本目的———教师课堂评价的核心
教师首先提出评价与清晰的目标, 明确成就期望。教师评教要以学生的学情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点、以情感为关注点、以生命状态为终极点。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元素, 具有不可替代的支配力和导向性。因此, 教师要高举“生本”大旗, 生本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根本, 教学评价不管多么复杂和多变, 其终极的目的还是要落实到学上,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评价永恒不变的追求。
2. 评价内容的拓展———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聚焦点
教师要知道每一种评价形式以及不同评价任务与评价目标的匹配性, 能够根据评价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形式和评价任务。
(1)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结合———教师课堂评价建构的基础
选择性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和交流式评价等是常用的方法。在以往的教师评价中, 往往忽略了学生参与的评价, 由于教育直接面对的是学生, 学生操作模块让教师的评价更加全面、立体、客观。不过由于学生评价能力的限制, 以及考虑到教师信息的隐秘性, 学生评价栏目可以以“老师, 我想对您说”这样的形式出现, 可以促进教师评价矫正。
(2) 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的运用———教师课堂评价建构的中心
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量性评价注重甄别和选拔, 而忽视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功能;质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情感、动机、思维能力的隐性评价, 质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评价是构建师生共同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无论运用成绩报告单、考试分数、档案袋还是会谈都能有效地反馈评价结果, 通过学生参与评价、参与记录和参与交流过程, 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优化。
3. 评价方法的选择———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立足点
为教师提供发展评价能力的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的意愿, 不但需要外部和内部的专业支持, 更需要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多种多样, 最为重要、更为有效的机会来自教师的实践。
(1) 课堂评价的范式转换———教师是课堂评价素养重建的发现和享受者
教师能运用测验结果进行自我反馈, 借助于课堂评价收集的教学信息, 了解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在一定范围内对后续的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规划。聘请评价领域专家进校指导或进行专题讲座, 来不断地引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实践;主动与高校“搭链子”, 吸引高校有关学生评价方面的科研项目进驻学校做行动研究, 通过研究项目改进教师评价实践;通过深入课堂和教学实践进行课堂评价语言观摩、示范, 举办关于教师评价技能、方法的研讨会与报告等方式提升教师评价素养。
(2) 解释运用评价结果———教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伙伴和被改变者
教师能对评价结果进行正确的、适当的解释, 以诊断为目的, 结果解释就必须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差距;以激励学生为目的, 结果解释就必须参照学生过去的学习状况。同时能设计并运用融合多次评价手段, 如采用分数、等级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 接受来自学生的评价和冲击, 教师要借力发力, 建立了学习伙伴者同盟的角色等等。随着这些课堂评价实施, 教师和学生也都逐渐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与学的行为。
4. 评价结果的反馈———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关注点
教师应能综合运用过程性的评价信息与各种考试结果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 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误用与偏见。
(1) 家、校、师交流一体化———教师评价素养的参与和鉴赏者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和家长交流评价结果, 定期向学生和家长报告单元与学期评价结果, 评语应采用描述性的语言, 报告真实情况, 不对学生作价值判断。教师还可以开放自己的评价过程,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是避免发生评价偏见的良策。在提高教师鉴赏力的基础上, 课堂评价的成果与更多教师分享。不同学校之间通过“手拉手”活动, 积极组织观摩和研讨会, 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评价活动。最主要的是通过课堂评价的反思, 提高教师的再学习意识, 重视团队合作, 充分调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等途径,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 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格理想———教师是课堂评价素养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师应能运用评价结果检视自己的评价方案、教学计划与过程, 反思评价与教学的成效, 规划和改进后续的课程、教学和评价事务, 提升评价质量。评价监控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考试的审查以及个人反思结合起来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 因此这也是教师评价素养专业发展的重要机会。积极塑造教师学者型、研究型教育专家的新形象, 促进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独立自主人格的养成。
总之, 课堂评价是教室里的强大动力。教师学会课堂评价意味着尊重并发展学生的内在价值、教师自身的内在价值、课程方案及其实施的内在价值, 除去上述一般教师的课堂素质评价以外, 教师还需提升自身的个性评价素质, 注重本土化课堂评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学研究的转型及其课题.教育研究, 2008 (1) .
[2]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钟启全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王少非.教师评价素养的现状、框架及发展建议.人民教育, 2008 (8) .
[4]谢利民, 褚慧玲.多元评价体系中制定评价标准的思考.全球教育展望, 2009 (2) .
关键词:双转移;珠三角中小企业;管理人才
一、 前言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风暴,对以外向型经济和加工贸易为主导的珠三角地区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复杂动荡的经济环境中,“危”“机”共存。众多中小企业为生计举步维艰的同时,也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绝佳时机。“双转移”主要是指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即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而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经过技能培训后,一部分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一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双转移”战略是广东破解科学发展难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广东先行先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率先实现调结构和保增长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双转移”战略自2008年实施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双转移”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联动,实现了产业转入地与转出地互利共赢、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为了解“双转移”战略政策实施以来,珠三角地区现有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课题组历时半年时间,对珠三角地区九个市的中小型企业进行抽样调研。目的在于了解“双转移”背景下,企业内部管理的现状以及企业未来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 研究方法及程序
1. 被试。课题组2011年8月~2012年5月,分别对珠三角地区九地市的中小企业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中小企业的界定按照2011年工信部等四部委下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进行操作。课题组首先通过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黄页、展览会、招聘会等渠道,确定本研究的样本框。然后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了500家企业作为研究总体。最后课题组分成4个团队开展实地调研。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共实地调研了477家中小企业,收回有效问卷465份。调研样本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见表1。在这465个样本中,家族企业378家,占总样本的81.29%,非家族企业87家,占总样本的18.71%。OEM(原始设备生产)企业162家,占34.83%,ODM(原始设计制造)企业197家,OBM(原始品牌制造)占42.37%,企业106家,占22.80%。
2. 研究问卷。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所在地、成立时间、资产规模、产权性质、员工人数等。第二部分为双转移政策实施之前企业的内部管理状况及管理岗位供求状况。第三部分为双转移政策实施至今以及未来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均由企业负责人填写。
调查问卷中涉及的管理岗位,课题组共提供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成本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管理类(如企业文化管理、知识管理等)7个模块。每个模块的管理人才供求状况,采用五点计分法,依照严重紧缺、紧缺、平衡、充裕、严重充裕分别给予1分、2分、3分、4分、5分。
3. 研究程序。所有问卷调查均在企业完成。问卷调查均由课题组成员主持,并在现场对如何回答问卷进行了详尽的指导,对个别问题也进行了解释。在调查之前,告诉参与调查者所有调查结果将完全予以保密,且调查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课题组成员进行。参与调查者填完问卷后当场回收。在所有问卷回收后,进行废卷处理工作。首先将空白过多、反映倾向过于明显的问卷剔除,问卷的有效率为97.48%。然后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复核。最后利用SPSS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三、 调研结果分析
1. 双转移政策实施前后的企业内部管理情况对比。在被调研的企业当中,“没有听说过”双转移政策的仅占1.59%,其余98.41%的企业则对双转移政策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这说明在关注和把握宏观政策方面,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已具备较强意识。
在“双转移政策对所在企业的影响”问题上,30.43%的企业回答“影响深远”,60.87%的企业回答“影响较小”。这说明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双转移政策的洗礼后,目前尚在珠三角地区运营的中小企业,
在“双转移政策实施后,企业内部管理的变化”问题上,98.32%的企业回答相比双转移政策实施前,企业更加重视内部管理。并且,70.62%的企业已通过聘请外部专门机构制定企业战略规划,23.18%的企业自己来进行战略规划。这说明,双转移政策实施后,企业更加注重自身长远规划和内部精细化管理。
2. 双转移政策实施前后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比。在2008年双转移政策实施之前,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最强烈的(前3位)分别是供应链管理(22.75%)、生产运营管理(17.80%)和人力资源管理(15.05%)。双转移实施至今,企业主要补充的管理人才(前3位)分别是供应链管理(18.72%)、人力资源管理(18.23%)和生产运营管理(17.08%)。上述两组数据相互验证,充分说明问卷所获取的信息具备较为可靠的信度。
3. 企业未来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预测。通过对珠三角地区465家中小企业在未来1年~5年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查,将统计数据绘制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未来1年~5年时间里,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是珠三角中小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的重要缺口。但这三类岗位的需求变动趋势又是不一样的。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趋势是逐渐下降的(从29.8%到13.29%),而市场营销管理人才的趋势则是逐年上升的(10.5%到24.07%)。生产运营管理人才的趋势比较稳定,稳定在25%左右。另外,图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其他类管理模块的人才需求趋势也是逐渐上升的,而其他类管理模块涵盖了企业文化管理、知识管理等管理职能。
4. 不同类型企业未来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对比。通过对未来1年~5年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管理人才需求趋势的对比,可以发现,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未来管理人才需求中比例较大的均是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运营管理类人才,两者虽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差别不大。而在市场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方面,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需求均呈上升趋势,且家族企业对这两类人才的需求增长趋势要明显高于非家族企业。
通过对未来1年~5年OEM和OBM企业管理人才需求趋势的对比,可以发现,OEM企业未来需求最多的是生产运营管理(24.52%)和人力资源管理(21.74%),而OBM企业未来需求最多的是市场营销管理(28.92%)和生产运营管理(25.29%)。上述数据充分说明,珠三角地区的OEM企业正在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生产效率,而OBM企业则在尝试提升自有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可以说,目前来看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从OEM到OBM的道路还充满荆棘。
四、 结论与启示
1. “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珠三角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双转移”战略实施的不断加深,对应的高能耗、低科技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珠三角,而珠三角不断引进高新企业,以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对于留在珠三角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在企业实地访谈中发现,大部分企业表示目前经营的难度相对以前更加难,一方面是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是土地价格、人力成本等不断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下降。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显得相对以前更加困难,尤其对于以规模经济为主的制造业。随着现代新型的劳工关系的兴起,企业在近几年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由过去简单的注重机械带来的效率,开始转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试图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营造企业文化,激励鼓舞员工,激发员工的潜能,使企业价值观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可,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人的潜能。因此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几乎达成一致共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尤其是提高对人的管理效率。
从企业对内部管理的重视程度上来看,内部管理在企业中已提升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双转移之前,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很好开发到管理效率上的优势,人力资源的潜力也没有通过管理的优化而得以释放。而现在,珠三角企业日趋重视于管理,重视人力资源潜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强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优化管理效率来为企业增加效益。因此,未来企业的竞争方向不仅仅是产品竞争,同时也是优秀人才的竞争,服务的竞争,文化的竞争,管理的竞争。同时,文化、人才、管理这三个因素作用将更加明显,往往能够激发企业更大的潜能,同时也是企业的活力来源。
2. 与生产运营有关的管理人才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珠三角中小企业需求的重中之重。从调研中样本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不难看出,未来的主要人才缺口还是涉及生产活动的管理人才,包括生产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双转移”之后,大部分企业借机进行了规模扩张和产能扩大,有些还加大力度实施了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以产业链的形式增强整体的实力。在实地调研与企业交流中,我们发现,企业在人才的使用情况上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往往企业在使用管理人才的时候,第一选择是企业内部培养。这种方式的人才选拔,不存在人才与企业由于不熟悉等原因产生的“兼容”问题,短期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从长远看,管理上的创新可能会有所欠缺,不能够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拓宽用人的渠道,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的方式,解决企业未来在管理人才上的用人瓶颈。
3. 未来珠三角中小制造企业普遍面临从OEM向OBM的转型升级之路。从珠三角中小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未来1年~5年的变化趋势来看,未来1年,企业急需的是与生产活动有关的相关岗位,包括供应链、生产管理、资金筹措方面。由此可见,企业强化的重点是生产扩张或者产能提升。从未来3年的需求情况来看,企业重点是加强市场营销以及供应链模块。当企业已经属于行业的上游企业,供应链的优化与市场营销应是相辅相成的,供应链的优化能够给企业在营销能力上面有较大的帮助。企业将专注生产,同时兼顾市场。从未来5年的情况来看,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基本呈持平状,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现象。
总的来看,双转移之后存留在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普遍面临着“产能扩张——营销扩大——经营稳定”这一发展过程。企业在成本竞争上获得优势后,在一定程度上有向产业链下游发展,乃至最终走向OBM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汪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创科学发展优势.求是,2010,(14):5-7.
2. 王佳佳,侯艳艳,梁云,左小德.广东省双转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价值工程,2010,(8):215-216.
3. 罗明忠.”双转移“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岭南学刊,2009,(2):19-22.
4. 高怡冰,张建武.广东“双转移”过程中的人才流动分析.广东经济,2012,(5):40-43.
5. 万建民, 庞彩霞.广东“双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日报,2011-12-05.
基金项目:广东工业大学合生珠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号:HSZJ2011062)。
作者简介:晋琳琳,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博士后;唐国雄,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
今年暑假,学院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根据学院下达的文件精神,暑假期间我们院里派我深入到企业进行2个月的实践锻炼,在这段时间里,其间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以市场为导向,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精品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建设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提高动手能力,为专业设置、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国家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作好市场调研。我的实践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与,深入企业
在实践期间,我始终保持积极主动,严谨勤勉的工作态度,虚心接受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员工的指导和要求,自觉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具体工作中,我与他们企业的主管、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一起了解他们企业的生产管理、生产工艺、设备的操作维护等等。*****轮胎有限责任公司是隶属于自治区二类企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集轮胎制造、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公司自1971年建厂至今,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年具备工程、家用、特种胎120万套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以上,现有职工1500余人,年人均收入达到地方城镇人均收入水平前列。企业毗邻博斯腾湖下游的孔雀河畔,环境优美、食宿设施齐全,交通、信息便利。公司先后荣获巴州、自治区和原化工部文明企业称号,公司生产的***轮胎先后荣获“新疆名牌产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质量监督免检产品”“新疆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深受广大新老客户的好评。企业为职工购买各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各项劳保福利待遇优越;公司通勤车免费接送员工上下班;单身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配备电视,专人管理,免费住宿。职工食堂饭菜品种多样,实行优惠就餐制。****轮胎生产工艺流程
工序一:密炼工序; 工序二:胶部件准备工序 胶部件准备工序包括 6 个主要工段.这 6 个工段分别为: 工段一:挤出工段;二:压延工段;三:胎圈成型;工段四:帘布裁断 ;工段五:贴三角胶条;工段六:带束层成型;工序三:轮胎成型工序 ;工序四:硫化工序;工序五:最终检验工序
二、通过企业实践锻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企业锻炼,了解了目前该行业、企业对电气自动化高职人才的需求主要在维修车间的电气工段、从事企业设备的电气维修维护保养工作,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掌握了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返校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同时根据企业要求与工作过程特点,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根据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培训课程比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
祥陵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一家规模中型的专门生产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的公司,现有员工二百多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及专业技术人员八十多人,公司的机械制造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国外进口设备,是一家实力较雄厚的民营企业。
在实践期间,主要向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员和能工巧匠学习,从基层做起,同工人们一起上下班。了解行业企业设备、技术、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对机械加工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主要参加了以下内容的实践。
1、零件毛丕的铸造。
2、零件的粗加工,精加工过程
3、零件的检测与检验
4、设备的维护、维修和保养。
通过一个半月的生产顶岗实践,熟悉了工厂生产作业流程和安全操作规程,加深了对机械加工基础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对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加工的方法,加工的步骤,对零件的加工质量,零件的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掌握了更多的控制方法。对机床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机床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设备的安装调试、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对一般机床设备电气故障进行检测排查与解决。为以后的课堂教学与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打下扎实基础。
通过企业实践,了解了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对机械加工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为我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使我们教学更有针对性与适应性,以便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结合企业要求与学校实际情况,我个人觉得学校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1、加强学生爱岗敬业教育,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诚实守信,从基层做起。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企业管理。学校聘请更多的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等。
3、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理论功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4、加大实习实训投入力度,建立基于工作过程与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
5、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团结协作,安全第一。
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工作总结篇二为响应学校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号召,更为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有幸参加了学校教务处暑假组织的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在实践锻炼过程中,我深入企业,参与企业日常业务实践,以掌握最新的企业用人需求,现总结如下:
从校园走向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教师转化为一个员工,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的差异,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理论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下到企业去实践去锻炼,则意味着继续学习深入学习,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应用于实践。我感到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一定是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讲,进企业学习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通过锻炼,能拓宽视野,了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了解当前社会就业新形势,找到改进教学方法的新思路。在企业实践锻炼期间,我认真了解这个企业所从事的业务,把各方面的业务逐一和我校学生专业所学课程进行对照,发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感觉到了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的局限性。我们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学,教授学生只是书本知识,我觉得通过这次实践开阔了青年教师的视野,在以后的课堂上讲些企业方面的知识,讲自己企业实践的切身体会,讲自己在企业实践中的具体工作,讲企业生产中需要什么样的人,行业需要怎么的人,企业喜欢的人是什么样!企业的要求,企业的制度等。结合学生平时上课不好的现象
与企业的管理相结合,提醒他们,教育他们,如果在企业中出现这种现象会有什么后果!通过这次企业实践,告诉学生,企业的考勤制度,迟到的员工采用扣工资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我将把这次活动的收获运用在今后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中,争取对今后整体教学水平和对学生的管理能力都有所提升。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还体会到今后要多教育学生养成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提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觉得以上能力至关重要,没有这些能力,即使在学校很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后开始非常受欢迎,因为在学校学习努力,基本功扎实,但是几月后或一年后,他们的问题就暴露了,会的只是学校学习的一些知识,自学能力差,在工作中不善于总结,不善于分析问题。有些员工上班就是为了拿工资,像这种情况的员工就不会动脑思考,只要工作说的过去就行,而有的员工上班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思考怎么样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才能可持续发展。
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工作总结篇三现阶段,我院正处于创建全国高职示范院校100强的关键时期,在创建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提高在岗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我系大部分专业老师积极响应号召,抓住这假期这段时间下企业进行了下厂锻炼,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要和我院同周边企业的合作情况,我到淄博大江电器责任有限公司集进行锻炼。一共工作一个月左右,其间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现将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身临其境体验吴中的体会汇成文字,作一下总结。
一、对生产性岗位及企业认识明显加深。
在下厂期间,我认识珍惜机遇,严格要求才能使自己全身心投入下企业锻炼;另一方面,赴跟职业教学过程的相关专业对应的岗位进行挂职锻炼,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通过锻炼,不仅能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更能宣传我院,展现我淄博职业学院的风采,在这一个多月里,我一直坚守在挂职岗位上,严格遵守大江电器有限公司的作息规则,做到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认真调研,刻苦学习,深入细致地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对实践教学的理念方面实现了转变。
在这段时期里,我认识到下企业实践,就像企业人员一样上下班,从事企业员工相同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普遍感受到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的距离,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到企业实践。我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通过与企业人员的交流,明确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与此同时,我通过参观、座谈会和个别请教等形式,重点对技术岗位的分设,电器生产的主要流程等方面作了调研,尤其对公司如何组织生产,如何为员工定岗,如何培训员工,如何招聘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三、在培训形式、内容上实现了突破。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脚踏实地深入生产一线,将培养环境从传统的教室、会场转到企业的生产现场,把传统的学科专家讲学变为和企业行家的工作交流,传统的就书论事转为真实训练,把传统的以教学大纲、专业教材培训为主转为以企业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培训为主。培训的形式、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师资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操作性方面实现了大的突破。
四、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得到了提升。
到企业实践,了解了企业的生产实际,也带着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了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能力。掌握了跟我系电子类专业发展相关的生产工艺和新的技术信息,同时对企业运作模式、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也对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切实的了解。
五、在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能力及课程设计方面发生了观念上的转变。
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不仅使我体验了企业工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发现了教学内容和实际职业工作需求的脱节,了解了职业岗位(工种)对岗位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高职职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构高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高职教育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围绕发展,下企业锻炼也不例外。因此,从一开始,我就把学习听取作为我此次下企业锻炼的目的之一,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计划。在工作中认真听取老师傅的意见,吸取经验,在教学中运用进去。
在参加实践工作的同时,我时刻不忘加强现代管理理念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刚到吴中不久,我们就荣幸地聆听了淄博大江电器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精彩授课,主要领会了四个创新理念,即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通过学习,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理清了自己的发展思路。
这次下厂锻炼结束了,但通过这短短一个假期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我学会了着眼全局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了全盘考虑处理事情的工作方法;提高提高了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企业领导和同事们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我;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支持、帮助时时感动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争取吸收消化下厂锻炼的心得体会,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学院百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工作总结篇四我认为,实习生实习关键在于与学生打交道,与他们打交道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语文老师是所有老师中最累的。(要批改的作业最多)不仅仅教知识,还教大家如何做人。最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教育对语文也不似其他课重视。大家都觉得语文最简单,语文的研究生最好考,真的吗?在这里我不想同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听语文课,对于指导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很是佩服,越听越没底气,越听越觉得自己大学四年白混了。后来想想,其实要弥补这个缺陷并不难。第一,指导老师们教了十几年,翻来覆去就这么几篇课文,想不深厚也难啊;第二,大学教育是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中学教育是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他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到时候教学相长,边教边补还来得及。我想最难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我们都是从学生过来的。
我们都深深的明白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我们的教学理念有时候可能会左右一个学生的一生!当然,我并不是什么经验丰厚的专家,甚至什么经验都没有,只是对最近实习心得和各位同仁讨论一下而已。以下总结出三点。
一、开展企业实践锻炼活动,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
中职学校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教好学生,故我积极参加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
二、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熟悉施工工艺流程,了解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我们下到施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熟悉了解施工工艺流程,了解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对应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中,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轨,不至于让学生走出校门,与行业实际脱离太远,从而产生种种不适应。
三、通过企业实践锻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教师下企业锻炼,了解了目前行业、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业状况,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掌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返校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同时根据企业要求与工作过程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按知识结构分模块,按能力结构分项目,按认知规律分任务,采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根据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培训课程比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
一、重庆企业知识产权状况
在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和外经贸委的支持下, 2009年3月至4月, 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对我市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对象包括重庆2008年出口30强企业, 重点外资企业、外包企业等50家企业;实地调研企业采用重点取样的方法, 针对重庆工业基地的经济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 选取了十家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企业和单位, 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这些企业涵盖了重庆支柱型的汽摩及配件制造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根据调查资料, 我们认为重庆市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可作如下概括:
(一) 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制度
1、知识产权管理组织。
接受调研的企业自2003年以后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增强, 但整体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实地调研企业中除一家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外, 8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技术部门共同负责知识产权工作,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知识产权维权, 技术中心主要负责专利申请, 1家企业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隶属关系上, 4家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与技术中心共同隶属于企业负责人领导, 5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隶属于技术研发部门, 1家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作为技术研发、产品营销、广告宣传部门的辅助咨询部门存在。2家企业 (建设、鑫源) 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为2人, 其余7家在5-6人之间。9家企业共有知识产权管理人员38人, 本科及以上学历者36人, 占全部人数的94.7%;25人具有理工科背景, 占全部人数的65.7%;具有知识产权代理人资格或律师资格的11人, 占全部人数的28.9%。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运营经费为20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 (包括对企业职工技术发明的奖金) 。企业普遍感到人手不够, 经费不足。
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10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 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员工职务发明创造的成果归属, 商业秘密保护和对发明人的奖励。9家企业有定额奖励的制度, 1家企业 (西南合成制药) 在定额奖励之外还有按润提成给予奖励的制度, 最高提成比例为40%。此外, 有2家企业规定员工在发明上有突出贡献的, 可以选拨为公司的设计师, 最高可享受副总裁的待遇等人事待遇规定。总体上看,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只是最基本的、低水平的, 未能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二) 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重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强, 98%的企业还没有专利, 工业企业50强企业也只有40%拥有专利, 而且多数企业的专利数量很少。重庆商标、专利获权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 注册商标不足3万件, 不到四川的一半。全市2000多家进出口企业仅有23家在海关进行了知识产权备案。2008年, 全市企业在境外的专利申请数为66件, 仅相当于上海的29%、北京的11%、广东的4%。重点调研的十家企业的专利主要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发明专利的数量很少, 海外专利更少。发明专利比例最高的是隆鑫, 为16.05%, 多数企业在4-6%, 最少的为零。力帆拥有专利的数量最多, 为4571件, 但发明专利也只占4.33%。重点调研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情况较好, 民营企业力帆和隆鑫拥有的注册商标最多。力帆海外注册商标为650件, 隆鑫海外注册商标412件。国有企业长安海外注册130余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仍然比较薄弱, 多数企业没有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强, R&D经费投入偏少。管理组织不够健全, 人员配备和工作经费不足, 知识产权营运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局限于代理, 营运策划、信息查询分析、价值评估、预警等高端服务十分缺乏。按照知识产权模范城市的指标——创新活力强劲, 运用成效显著, 保护水平一流, 管理体系高效——来衡量, 重庆知识产权工作存在“三个不适应”:知识产权拥有量与西部重要增长极的地位不相适应, 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营运能力与创新主体地位不相适应, 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在重庆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落户重庆的新形势下, 重庆的知识产权工作必须有大的突破, 为重庆市大开放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政策导向, 整合资源, 促进重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上台阶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指出, 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可概括为:积极创造, 有效运用, 依法保护, 科学管理。积极创造是基础, 有效运用是目的, 依法保护是关键, 科学管理是保障。这是对知识产权战略的正确阐释和定位。获取知识产权的目的是运用, 即运用知识产权占领市场, 获取竞争优势, 遏制竞争对手, 发展壮大自己。相对于这个目的, 其他都是手段。从企业的角度而言, 企业只有在运用知识产权中尝到甜头, 才会真正重视知识产权。因此, 引导和帮助企业积极创造、有效运用知识产权, 是重庆市当下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
(一) 优化激励政策措施, 引导和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政府应出台激励技术创新的更有力的政策, 对于采用新技术、使用自主品牌的企业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专利、版权、商标、植物新品种管理部门的专项工作经费, 充分发挥这些职能部门在推动重庆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主导作用。
建议政府制定《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行动计划工作方案》, 将高新技术企业划分为A、B、C三类, 主管部门组织力量, 分类指导, 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内培养一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 发挥其示范效应。
政府对专利的资助应当从资助申请转向资助获权, 从所有申请都给予资助转向重点资助发明专利申请和获权之后的奖励, 转向国际专利申请和国际商标注册申请, 以引导企业提高专利质量, 并为重庆市的产品出口创造条件。
(二) 加强政府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工作, 提高企业利用专利信息的能力
资料显示, 全世界每年诞生的专利中85%没有申请中国专利, 目前全球5000万件有效专利中, 只有70多万件在中国有效, 其余均为公知公用技术。据统计, 世界上95%以上的技术创新信息, 首先通过专利申请披露, 因此, 专利数据库是一个巨大的“金矿”, 充分利用这座专利金矿可节约40%的科研经费和60%的研发时间, 而且可以寻找到大量处于公共领域, 可以自由使用的新技术。但是, 我市企业利用这个资源的能力较差, 政府在这方面发挥服务职能的空间很大。政府可以利用两车信息中心主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但主要应委托中介机构和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做, 由政府从知识产权专项经费中拨付一定的经费支持, 政府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等工作。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做好了,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 节约大量研发经费, 而且可以获得大量有用的可以自由使用的技术, 少花钱甚至不花钱而收推动我市技术升级之功效。
市科委在对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立项审批时, 应当要求申请人提供技术信息检索分析报告, 并在审批之前委托重庆市两车信息中心或有检索分析能力的中介机构、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机构进行独立的检索分析并出具报告, 作为立项审批的重要依据。此举一可避免无价值的申请立项, 节约人力和财力, 二可促使企业增强技术信息检索分析的意识, 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
(三) 扶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发展
中介机构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重庆市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水平较低。政府应出台扶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 如一定期限内的税收优惠。学习江苏的经验, 吸引外地高水平的中介机构到重庆开业。中介机构全方位、高水平的服务可以弥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足和能力方面的缺陷, 对于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大力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和融资, 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
出台知识产权投、融资办法和优惠政策, 鼓励风险投资, 鼓励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的价值只有在交易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 离开市场, 离开交易, 知识产权就毫无用处。企业不但要通过产品的销售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 而且需要将知识产权作为投资和融资的工具。由于知识产权的信息产权特点, 其价值比有形财产更难以确定, 给知识产权投、融资带来困难。破解的办法一是政府要出台政策和办法, 对于风险投资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二是要培育、发展为知识产权投、融资和交易服务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
(五) 建立和落实引进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的知识产权审查评估制度
2008年1月, 张玉敏教授向薄书记和王市长建议, 对引进项目应当进行知识产权审查和评估, 王市长批示:“这个意见值得重视。”并转有关部门研究落实。目前, 高新技术项目落户重庆的越来越多, 政府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 知识产权审查、评估显得日益重要。政府应出台有关办法, 将这个问题落到实处。
(六) 坚持不懈地狠抓知识产权人才培训
知识产权工作千头万绪, 人才培养是关键。缺乏高水平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和中介服务人才, 是重庆市知识产权工作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 重庆市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应着重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对企业领导层进行培训, 目的是提高领导层的知识产权意识, 使企业领导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统一考虑和部署, 这是企业做好知识产权工作最重要的保证;二是继续抓好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普遍培训, 以推动面上的知识产权工作;三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式培训, 如如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 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问题, 技术研发与专利信息检索分析, 市场拓展与专利、商标信息检索分析, 技术交易、商标交易 (引进、转让、许可使用) 合同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等。培训可委托有条件的高校知识产权研究机构负责, 政府负责培训费用。
摘要:重庆市企业整体上知识产权意识、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与直辖市的地位和大开放战略不相适应。政府应从强化政策激励、做好信息服务、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持续抓好不同层次的培训等方面, 推动重庆市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上水平。
【教师下企业调研总结】推荐阅读:
教师到企业调研报告06-08
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总结07-07
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总结报告06-10
教师企业实践实践计划06-02
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评语06-20
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办法10-01
下企业实习总结会计07-24
企业实习生指导教师评语09-24
暑假下企业锻炼学习总结07-21
下企业工作总结报告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