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精选5篇)
一.精神疾病康复概论
康复医学及康复精神医学的发展史
(一).康复医学
1.初创期(1910以前)
2.形成期(1910—1940)
3.确立期(1940—1970)
4.发展期(1970以后)
(二).康复精神医学
西方:70年代开放式管理→ 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中途宿舍、日间看护中心、庇护农场)→ 70年代后期家庭干预+心理教育→80年代广泛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历管理、职业康复方案。
国内:50年代末起步,主要有:音乐治疗社交技能、绘画书法训练、行为矫正训练、就业技能训练。
我区精分患者四级动态康复程序
社 会 中 精 神 分 裂 症 患 者
↓↓
新患者慢性波动病人
↓↓
市级专科医院家庭病床
↓↓
区级精神病医院日间农疗
农疗康复中心
↓↓
镇村监护网
二.康复医学精神病人
分为二大类:住院和社区住院综合症
表现:
情感淡漠 始动性缺乏 兴趣丧失
顺从 不能表达感受 丧失个人的人格
个人的习惯、修饰及一般生活标准的退化
主要是住院环境和管理模式所致
产生的原因:
丧失与外在世界的接触强加的懒散
暴行、恐吓和戏弄病室的不良气氛
工作人员的专横跋扈药物作用
丧失出院的指望
丧失个人的朋友、财产和个人的事物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康复原则
生理、生物、社会功能训练的巧妙结合:
1、药物:
维持量:该病人有效治疗量1/2—1/
4提倡逐渐晚上顿服
出院后服药原则:新发病6个月以上,第二次发病三年,第三次以上发病终身服药。减少复发1/3—1/4。
2、改善环境和管理模式
环境设施—社区化病房—家庭化
善病室的环境气氛:病人和病人之间
工作人员和病人之间
管理模式:分级管理安全第一
3、始终贯彻心理支持与心理教育:
阳性强化===行为疗法===认知训练
4、康复程序:
病人从住院开始进行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把目标 制订康复训练计划 鼓励病人参加记录 定期评估 总结5、争取家属支持:
(三)医院康复的临床意义
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了住院的精神病人与现实社会中人和事的接触机会,改善了精神面貌和心理处境,减轻精神症状,减慢了功能衰退。
(四)医院内的康复训练:
1、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行为疗法)—养成习惯
文体娱乐活动训练(工娱疗法)—培养兴趣
原则:症状缓解期的病人,内容因人而宜,循序渐进。
作用:
A 自然表达本性,一般不受症状制约——消除病态
B 抵消敌意和攻击性——减轻病情
C 推动和发展患者间的合作积极性及加强集体观念——改善社交能力
D 富有吸引力有愉快感和满足感——稳定情绪作用
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C训练、示范——介绍社交技能训练的基本语言、口语、问候语、对话、如何自我表达,赞扬别人
角色扮演:短句
指导:
2 学习行为的技能训练
——教育疗法
文化知识,卫生宣教和一般技能学习:
包括服饰,合理用钱,交通工具,烹饪等
3、职业技能训练——作业疗法
简单作业训练:
工艺制作训练——工艺疗法
就业前训练:
身体、心理、疾病情况
提供活动内容——病人有体验
谋求病人主动参与
人际关系
训练适度
集体活动
注意安全
总结和评估
4出院前训练
出院愿望和自信心
了解自己病的特点—自我批判
依从性: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家庭情况:人员、环境、人际关系
鼓励生活自力
社会环境
求助方式
5出院后追踪
出院前与病人和家属征求意见
联系方式
有格式有记录有服务
谢谢!
2005.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5年10月入住我院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纳入标准:①经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版(ICD-10)诊断为精神分裂症;②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35分;③年龄18岁~60岁;④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⑤有一定认知、理解能力,沟通无明显障碍;⑥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由其本人或监护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韦氏智力测验IQ<70;②伴有严重躯体疾病;③伴有酒精或药物依赖;④已参加过或正在参加类似的研究。将入组的95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中途拒绝继续参与退出1例、因躯体疾病要求转科治疗2例(两组各1例)。实际研究对象92例,每组46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②住院精神病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5]:量表由12个条目构成,具体测评内容涉及受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始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量表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0分代表该项功能缺乏,1分代表完成该项功能需要协助,2分代表该项功能尚存在但需监督完成,3分代表能自行完成该项功能但积极性及主动性较差,4分代表该项功能始终能保持良好。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越好。SSPI适用于评价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区分度[5,6]。③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7]:该量表是Epstein基于Mcmaster的家庭功能过程取向理论编制的,共60个条目,包括6个分量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一个总的功能评定,共7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1分表示很像我家,2分表示像我家,3分表示不像我家,4分表示完全不像我家,分值越低表示家庭功能越好。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8~0.86,重测系数为0.66~0.76[8]。因其所测评的家庭功能内容范围与临床关系密切且信效度良好[9],现已普遍用于临床工作及研究,并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病人[10]。
1.2.2 测评方法
采用盲法评法由经过培训的测评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48h内对病人通过交谈和观察法进行一对一测评。测评共涉及2名测评者,进行统一培训且Kappa为0.84。
1.2.3 干预措施
两组病人在研究期间均维持原药物治疗方案基本不变,均接受精神科常规护理(含健康教育及个体康复训练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5周的团队技能训练,实施前将46例病人随机分至3个小组,每组1 5例~1 7例,每周1次。具体如下。
1.2.3. 1 实施前组织团队建设
由精神科主治医生、主管护师、护师、心理治疗师等人员组成。主治医生主要负责指导治疗相关方面及观察临床疗效;主管护师担任本研究小组长,主要负责指导具体干预方案的设计实施及监测临床疗效;护师(研究者)主要负责活动方案的设计、组织协调及具体实施、总结。心理治疗师主要负责对有需要的病人进行心理辅导等。
1.2.3. 2 实施前准备
针对本组病人入组时始动性差、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状况,在组织团队的共同讨论下确定本研究的训练重点(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及具体5周实施训练计划,确定以语言沟通对话、生活技能训练、健康教育为活动主要内容。1.2.3.3实施计划第1周活动主要组织病人完成自我介绍,研究者介绍团体活动规则、要求等,借由护患互动、患患互动达到锻炼语言沟通能力的目的。第2周~第4周主要进行技能、角色训练,开展主要包括打招呼、问好,帮助他人,主动请求帮助等场景式训练,通过设定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病人始动性,帮助其缓解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压力,体会来自同伴及医护群体的支持与鼓励,提升其有效陈述自身问题并寻求帮助的能力,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及生活技能的目的。第5周主要调动、组织病人进行自我评价(每人3min~5min),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训练的收获,以达到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的目的。
1.2.3. 4 实施方法
每次活动时间约100min,主要包括两大部分。①第一部分:历时约70min,以小组活动方式开展,围绕互动、生活技能训练为活动主题。实施时首先进行热身活动,历时约10min,包括团体操、太极拳、头部穴位按摩等,目的是调动病人情绪,使之达到愉悦状态,从而确保病人更好地进入训练角色。热身活动后即可开展正式的小组团队活动,历时约60min。确定活动主题,由医护人员和病人共同制订群组活动的行动计划,明确群组管理目标,提出活动要求,团队小组活动结束后给病人布置训练后作业,在下次活动时由病人自述汇报。②第二阶段:历时约30min,以个别交流、针对性健康教育为主的方式进行。依据病人实际所需为其提供康复室的工娱疗活动或聊天室“一对一”心理咨询。病人可与病区医生、护士进行单独交流、心理咨询或寻求指导。每次活动结束后由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本组活动总结,讨论活动开展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并确定下周的活动内容。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团队技能训练结合生活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与放松疗法,集诊疗、管理、群体健康教育与个体化治疗为一体,通过精神科专科医护及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参与,对住院精神障碍病人实施生活技能康复训练,整个实施过程以提升病人的生活技能、药物自我管理能力及求助他人的能力为任务,最终以达到社会心理功能良好康复的目的[8]。本研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团队技能训练,每周每次干预训练主题各有侧重,动态变化,训练方式较以往简单,病人易于接受、依从性良好,临床疗效观测主题明确。针对病人阴性症状明显、始动性差、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差的现状,每次实施SST前通过10 min形式不一的放松疗法(团体操等),有效放松病人心情,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快地进入训练角色完成训练活动,依从性更高。通过团队护患、医患、患患互动,使病人逐渐体会人际交往的乐趣,提升了人际交往的信心,增强了合作及团队意识,调动了自身主观能动性,并在无形中提升了病人的社会支持力度。
本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团队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社会功能,这也与张有星等[11,12]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针对性训练有效地补偿病人现有的身心及社会适应方面功能残损,促进了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病前社会角色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干预的实施同时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家庭功能,考虑与其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治疗依从性提高、社会功能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人家庭的负担,从主客观两方面积极影响病人家庭功能的恢复有关。
目前国内相当大比重的精神病病人的康复治疗护理在医院内进行,医院不仅仅是急性期精神病病人治疗与护理的主要场所,还同时负担了大量慢性期精神病病人的康复治疗护理,供需不平衡,这就给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造成较大的压力。因此探寻成本低、覆盖面广、见效快的精神康复治疗模式是当今精神卫生工作的努力方向。本研究干预措施有效促进了病人身心康复,符合精神康复治疗护理的社会需求。
摘要:[目的]探讨团队技能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及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团队技能训练,采用住院精神病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两组病人进行干预前后社会及家庭功能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AD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SPI得分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技能训练能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及家庭功能,促进病人康复,帮助病人更好地回归家庭、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46-01
通过对…例我院康复期精神病人的随访,社区护理人员的调查,有针对性的社工介入分析。得出:康复期病人在家庭环境中,社区护理是非常简单,有效的预防病人疾病复发的关键,社会工作者的有效介入是对社会关怀的另一种延伸,体现国家,社会,家庭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的升华
1、精神疾病的家庭及社区护理是精神病护理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在家庭中对病人实施特殊护理的一种形式。尤其是老年抑郁症病人,他们经住院治疗好转返回社区、家庭后,很多病人未得到跟踪随访和社区康复治疗,使一些病人很快复发,导致反复住院。反复住院其原因一方面系病人回家后未能按医嘱维持服药,疗效未得到巩固有关;另一方面与病人回家后与医护人员中断了联系,缺乏及时心理支持有关;加之社区及家庭环境某些负性影响,未引起家属的重视,使病人本来比较脆弱的精神状况得不到及时调节与改善,影响了精神健康。我国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主要集中在精神疾病患者的药物生理治疗和管理以及精神卫生健康的教育宣传等方面,与实际的需要存在巨大的差距,也与国外成功的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的先进理念存在不小的距离。社会工作作为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配合药物治疗,从多个切入点介入,注重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本身资源的运用
2、我们对精神科康复病人出院后进行社区干预时, 首先建立家庭病案,并与社区社工取得联系,在工作中形成良性互动。病案由护士指导家属完成,主要记录病人主诉及家庭情况,在社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护士检查和处理的情况,它能反映出不同病人的病情特点、个体差异、生活习性,以利针对性地拟定社区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时强调病人的心理特点,对其患病诱因、疾病性质、治疗前途及要求配合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逐一向病人介绍,将解释、疏导、鼓励贯穿其中,使病人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使病人能够面对现实,树立社会参与意识。另外通过帮助病人识别和排除认知性错误,重新建立评价自我效能和良好,"精神康复小组活动"的介入,介入结果表明:小组工作在巩固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心理和社会的支持, 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社会给予慢性精神病人的关爱不够,使得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的自我认知不清,自闭心理增长,对自己前途丧失信心,从而形成了自我认同降低、责任意识下降、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管理能力下降等态势。虽然他们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在接触过程中社工发现,患者都有不同的能力和潜力,有些患者的表现可以说让人惊讶;同时社工还发现对于患者的关注度越高,他们就越会将这种能力表现出来。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主要是指使精神病患者中不同程度的残疾者剩余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的过程,以达到患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并完成工作任务,承担社会角色,能和健全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达到社会康复的目的。
3、精神病人家庭护理的关键就在于要让病人按时按量吃药维持治疗。如果不按时服药,精神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很高。精神病人在医院经过一个系统的治疗痊愈后,一般需要维持2~3年的持续用药,这对病人以后的康复有很大作用,达到遏制病情反复的作用。但不少精神病人对长期吃药有抗拒心理,这时家人一定经常向病人灌输坚持服药的必要性。
4、社区精神病人护理及开展社工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1)建立良即的护患及家属关系:社区护士、社工与病人家属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这是搞好家庭护理的基础。因此护士、社工要掌握有关的医学业务知识,具备与病人交往的方法,观察病人的技巧,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医学教育,网整理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有关疾病咨询问题等。在工作中注意职业道德,关心病人,礼貌热情,说话要留有余地,以实际行动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
(2)注意不断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定期有计划的有目的的随访,解决问题,准确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新问题,妥善处理。如遇有疑难问题必要时,及时与医生联系解决。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
(3)提高警惕,注意安全:家庭随方时,应有两人同行,以便利工作,可协同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如病人有冲动行为时,首先保护病人及自身的安全。遇有特殊情况要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与家属合作共同排除困境
(4)适当安排患者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在由社工组织的一些游戏活动中,指导病人学会与别人沟通,鼓励参加集体工娱活动。帮助病人树立融入社会的信心和能力
(5)康复期精神病人存在心理问题较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心理治疗,改善其心理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为止于我院住院时间大于5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100例。均符合下列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至少2年未完全缓解,近2个月病情无明显变化;(3)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定困难,排除慢性躯体疾病、酒及药物依赖;(4)病人及其家属(有家属时)均知情,并同意参加本研究;干预期间保持精神药物治疗剂量不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6岁±9岁;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9岁±3岁。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措施
两组病人均使用常规精神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根据医嘱按时发药,督促病人服药、进食,简单娱乐活动(即非指导性的娱乐活动)。观察组由责任护士和主管医生共同制定干预计划,措施如下。(1)文体娱乐活动训练:指导病人参加集体文娱活动,逐渐有计划地安排带有提高学习和竞技性质的参与性内容,如体操活动、唱卡拉OK、球类比赛、棋牌活动、智力竞赛及电影乐曲欣赏等,每天2次。(2)阳性强化行为疗法:针对病人的操作性行为(如起床、洗刷、进食、服药、睡眠)和社会活动(如按要求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交朋友),以“代币奖励”强化训练,病人的目标行为一旦出现,即给予适宜的奖励。(3)认知行为矫正:由心理治疗师给予治疗,每次40min~60min,让病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假设对象等,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布置治疗性作业,让病人用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去应对日常生活,让新的认知模式得到检验和强化。(4)职业技能训练:教病人使用计算机、手工制作、农耕疗法、家政服务等。带病人外出购物,让病人掌握购物的基本知识,如何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提高购物技能及使用金钱的技巧,分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5)服药训练:首先进行药物知识授课,每周1次,为期1个月。向病人讲解精神科药物的作用、副反应和出现副反应的应对方法,鼓励病人自行管理精神科药物,课程结束后,每次服药时由病人自己捡出所服药物的粒数,再由护士核对后服用,帮助病人正确的认识疾病和服药态度,提升病人的自主性。(6)家庭干预:首先由病人的主治医生利用电话或面谈的方式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取得家属的配合;然后由心理咨询师对观察组每个病人家属进行家庭会谈,给予支持性心理疏导;最后定期开展精神疾病健康知识讲座,邀请家属和病人共同参加,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能力,对病人有进一步的理解和宽容[5],让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和接纳他们。
1.2.2 量表评定
在1名精神科主治医生及1名主管护师指导下进行了为期1周的评定训练,统一标准,对病人进行评定。(1)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使用张明园等[6]编制的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中NOSIE为评定工具。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0个项目,每项为一描述性短语,如肮脏、对周围活动感兴趣、自觉一无是处等。按照具体现象或症状的出现频度,分为0分~4分的5级评分法:0为无,1为有时是或有时有,2为较常发生,3为经常发生,4为几乎总是如此。结果归纳为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精神病性表现、退缩、抑郁7个因子分。分值越高社会能力越强、社会兴趣越高、个人整洁越好,激惹、精神病性表现、退缩、抑郁越严重。(2)自尊量表(SES)。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总分范围是10分~40分,分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对于1,2,4,6,7,8题(正向记分题),“很不符合”记1分、“不符合”记2分、“符合”记3分、“非常符合”记4分;对于3,5,9,10题(反向记分题),“很不符合”记4分、“不符合”记3分、“符合”记2分、“非常符合”记1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7]。(3)NOSIE除30项各项计分为0分~4分外,第31项,系病情严重程度,按评定者经验,计分为1分~7分。第32项,干预前后的比较,同样按1分~7分评定;其中以第32项得分为标准评估疗效,分别为:1分~2分为无效,3分~5分为有效,6分、7分为显进。有效率=(显进+有效)/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分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常因反复发作而多次住院,有的家属干脆让其长期住院治疗,生活和活动的单调,依赖,被动,加重了孤独与退缩。社会功能缺陷越明显,精神残疾的风险越大,这与王万章等[8,9]的研究结果一致,这类病人适应了住院环境中机械呆板的生活模式,脱离了外界环境,原有的社会功能丧失,生活质量日益下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疾病本身及药物副反应的影响,也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为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存环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在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精神病性表现及抑郁情绪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而对于衰退症状,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未见明显差异,观察组干预的有效率为78%,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干预后SES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激惹、抑郁等消极情绪,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提高病人自尊心,改善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精神康复作为精神疾病领域的发展核心方向,是一个综合的干预过程,包括药物、心理及人文关怀等。充分发挥自身的岗位优势,为精神病人康复提供最大的帮助是医护工作者,特别是护理人员职责。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更需要一个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本课题探索优化的护理干预方案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是明确的。但试验过程还是存在许多不足,如病人依从性不高以及心理干预的执行者经验欠缺等,有待于日后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75-776.
[2]刘德军,郭守兵,魏云.精神病病人长期住院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1)期:1130-1132.
[3]江开达,周东丰.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4]韩风行,詹来英,孙秀娟,等.康复期精神病病人自理行为能力训练需求和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26(9):69-70.
[5]崔凤琢.社区精神病病人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临床护理杂志,2005,4(6):9-10.
[6]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7.
[7]韩向前,江波,汤家彦,等.自尊量表使用过程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行为医学学,2005,8(14):763.
[8]王万章,田桂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长程住院的社会功能调查[J].中国民政医学,2001,13(3):139-14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2) 无药物过敏史; (3) 无脑部器质性疾病、躯体严重疾病、酒精药物依赖等; (4) 在了解试验过程后表示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表法, 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接受Orem自护模式的观察组患者, 每组各64例。观察组中, 男性35例, 女性29例, 年龄18~69岁, 平均 (35.37±6.23) 岁, 病程2~8年, 平均 (3.43±1.21) 年;对照组中, 男性33例, 女性31例, 年龄19~68岁, 平均 (36.43±6.21) 岁, 病程1~7年, 平均 (3.24±1.16) 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常规干预方式, 除监督定时定量服药以外, 注意增加与患者的互动与交流, 了解其真实想法并及时疏导, 改变其错误偏执的观念。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及鼓励, 使其感受家庭的温暖。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干预方式之外, 给予针对性的认知行为干预, 具体如下: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与其进行亲切的交流, 建立良好协作的治疗性关系, 全面了解患者的家庭、工作、学历、生活经历等背景资料;采用EPQ简式问卷了解患者的个性特点及自我评价、自我接纳情况;运用绘画、拼图、写日记等方式, 了解患者的真实思维方式, 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对其思维进行引导, 使其正视自我、逐步摒弃非理想信念, 增强自我接纳意识[3]。为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 使其正视自身病情, 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其中, 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支持, 激发其治疗疾病并回归社会的渴望。认知行为干预每周进行1次, 每次40~60min, 根据病情可酌情增减次数, 每个患者不少于6次。
1.3 观察指标
1.3.1 社会功能
采用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SSPI) 及护士观察量表对患者的干预后社会功能进行评价, 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缺陷量表的分值越低, 社会功能越好;护士观察量表包括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和病情总分, 第1项分值越高, 社会功能越好, 后两项分值越低, 社会功能越好。
1.3.2 精神病症状评分
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 (PANSS量表) 对患者接受干预后的精神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包括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三项, 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
1.3.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
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 (ITAQ) 对患者接受干预前后各个时间点 (入院前、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年) 的自知力及治疗态度进行评价, 分值越高、病情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 检验标准:P<0.05。
2 结果
2.1 社会功能
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护士观察病情总分及总消极因素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护士观察量表总积极因素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精神病症状评分
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病症状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ITA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接受干预后观察组的各个时间点ITA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为一类临床严重、持续性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终生患病率较高、患者自杀自残率逐年递增, 是临床治疗难点[4]。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精神分裂症研究发现, 其最主要症状为慢性自知力缺失 (97%) , 目前自知力缺失已经成为各国诊断精神分裂症的一致性标准[5]。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 过去集中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维持, 对于认知行为干预存在较大的盲点。王长虹在其研究中就指出, 单纯进行药物治疗而忽视对患者的认知干预可能是导致其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逐步深入, 我们对导致该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了解更全面, 对患者认知行为干预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以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思维贫乏、行为懒散、意志缺乏为主要症状者居多, 而抗精神病药物对此类症状疗效甚微[6,7]。鉴于此, 认知干预疗法最初在英国开展, 其为建立在患者自我康复基础上的一种治疗方式, 采用绘图、泥塑、拼图等投射患者真实想法, 使其反思过去并激发其获得帮助的期望, 为其提供释放内心受困情绪的渠道, 通过纠正患者不合理的想法、思维, 结合一定的行为训练, 最终达到改变其情绪及行为、改善病情的目的[8]。
药物结合认知行为干预的治疗方式在国外已经获得广泛认可, 相关的临床实践报道也较多[9]。Piyabhan[10]研究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的自知力情况后发现, 相较于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接受认知治疗组患者的自知力显著增高且可持续较长时间;Wong[11]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后复发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 在药物治疗基础之上, 加入认知行为干预可以降低患者出院后各个时间点的复发率。在国外的研究报道中, 认知行为干预为精神疾病患者带来了普遍的正面影响, 有望成为大幅提高精神类疾病治疗效果的全新方式。反观目前国内的治疗情况, 我们对于认知行为干预也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已有部分学者将其应用于临床研究中, 如周保慧[12]的研究中显示认知行为干预对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积极的作用, 可提高其社会功能。但是此类研究目前开展范围仍较小, 研究的深度不足, 某种程度限制了认知行为干预在国内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普及应用。
从以上已经得到的结果中, 我们可以知道:观察组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 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护士观察病情总分及总消极因素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护士观察量表总积极因素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可见对患者的认知纠正及行为影响, 有助于逆转其消极情绪、提高出院回归社会后的社会功能;观察组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的精神病症状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可见相较于以往单纯的药物治疗, 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后对患者的精神症状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 降低各类症状严重程度;观察组接受干预后, 出院后各个时间点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可见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患者出院后的病情稳定, 对降低复发率也有正面的意义。
【住院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推荐阅读:
住院病人健康教育规范12-10
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09-27
精神病人管控方案07-19
社区精神病人管控措施11-26
精神病康复知识12-18
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知识10-11
住院患者住院安全方面05-25
住院说的祝福语05-27
住院患者发生摔伤的应急预案06-19
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影响论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