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内容及教学目标(推荐10篇)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位置 位置 1、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
2、让学生从习惯上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
3、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二、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一) 1、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新课标第一网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一个数乘分数(二) 1、一个数乘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和分子相乘,分数和分母相乘。
2、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2、解决问题 1、单位“1”的确定:找出分率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分数乘法的法则的运用。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3、倒数的认识
1、倒数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难点: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分析单位“1”的量。
2、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3、利用方程解决问题。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比和比的应用题。 1、比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比的基本性质。
3、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方法。 1、使学生能够应用比的意义,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2、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3、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四、圆 认识圆
(2课时) 例1、例2
(P56---58) ⒈认识圆的圆心O、半径r、直径d
⒉同一个圆内d=2r ⒈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教学活动,认识圆并掌握圆的特征。
⒉让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⒊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重点:直观地认识圆的特征,学用会圆规画圆。
难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圆的大小的关系
例3
(P59---61) ⒈圆是对称图形,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⒉画多个圆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轴。 ⒈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⒉让学生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根据对称轴画出给定图形对称的图形。
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精神。 重点:能准确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能根据对称轴画出与给定图形对称的图形。
难点:画出由多个圆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轴。
圆的周长
(2课时) 例1
(P62---66) ⒈认识圆周率π及它的近似值
⒉知道圆周长公式
C=2πr或C=πd ⒈通过对圆周率的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⒉使用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熟练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⒊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重点: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
圆的面积
(3课时) 例1
(P67---68) 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圆的面积公式S=πr2 ⒈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例2
(P69---72) 圆环的面积公式 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学会求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主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求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确定起跑线
(P75---76) 标准跑道的有关知识,
跑道宽与相邻的两个半圆形跑道直径之间的关系 ⒈通过教学,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圆的周长的知识。
⒉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能运用周长的知识确定起跑线
难点:理解相邻起跑线的距离与跑道宽度之间的关系
五、百分数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课时) (P77---79) ⒈百分数的意义
⒉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⒈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⒉通过对百分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⒊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体会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区分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2课时)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P80)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⒈使学生学会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⒉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并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⒊通过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 重点:理解并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P81---84) 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熟记常用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⒈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⒉利用已有的知识迁移、类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⒊通过合作交流、探索比较等教学活动,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重点:使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难点:把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例1(2课时)
(P85--89) 发芽率、达标率、出勤率、出油率的意义 ⒈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发芽率、达标率等问题。
⒉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重点: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理解发芽率、达标率的意义。
六、百分数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例2(2课时)
(P90-P92)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⒈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⒉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能力。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例3(2课时)
(P93-P96)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⒈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⒉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折扣例4
(P97) 折扣的含义;原价、现价、折扣的关系 ⒈使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的基础上,明白有关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能正确列式计算。
⒉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理解“折扣”的含义,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是相同的。
难点:独立分析,找准分析方法
纳税例5
(P98-P99) 纳税、税收、税率 ⒈理解税收的专用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⒉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重难点:理解税收的专用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利率例6
(P98-P100) 本金、利息、利率 ⒈理解“利率”的含义,体会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⒉能应用分数、百分数的知识,灵活解答有关“利息”的问题。
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理解概念,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六、统计 扇形统计图 1、认识扇形统计图
2、填写扇形统计图
3、根据扇形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回答问题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能够看懂并会填扇形统计图。
3、会根据扇形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5、通过对相关素材的整理和分析,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扇形统计图的练习体会条形、折线、扇形各种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 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扇形统计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合理存款 合理存款 1、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2、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1、使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3、经过分析、计算、比较、概括等过程,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七、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的问题 猜测、列表、假设和方程解法。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一、写作内容探究
(一) “写作导引”探究
教材“写作导引”告诉学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并指出,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应注意一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观察是写作的“铁门限”, 写作就是写生活。
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4点:1、名称变化。在小学阶段, “新课标”把这个内容称之为“写话”和“习作”, 现在称之为“写作”, 目的就是告诉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增加, 教材对这方面的学习也有了更规范的要求。2、观察生活是“写生活”唯一正确的途径。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就是记叙内容抽象笼统,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使记叙的内容生动逼真。需要强调的是,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 更要用心去“感知”。3、只有观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作文。观察有助于思考, 人们在观察时, 总是在脑子里进行排列组合,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 才能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才会产生“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冰心《荷叶母亲》) 这样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4、观察是写作训练的一个基础, 无论写作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 都必须牢牢遵循观察这个基本原则。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
(二) “写作实践”探究
教材“写作实践”中的3个题目, 其实是两个方面: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和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把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比作室, 那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则是入“室”的“堂”。从内容上看, 200字可以写花草树木, 写作题材较为宽泛, 而两个500字的作文都是写人;从目的上看, 花草树木是练笔, 写人是综合能力的展示;从作用上看, 200字的写作片段是为写500字的作文服务的。仔细揣摩, 我们发现两个500字的作文也各不相同:第二个题目要求写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 写一个相识瞬间;第三个题目要求写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通过比较这些不同, 我们发现, 写作实践的3个题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也是“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之, “堂”是“室”的基础, “室”是“堂”的提升。
二、教学策略研究
(一) “写作导引”教学策略
教材“写作导引”中1、2自然段可由学生阅读、讨论并归纳,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谈谈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教材3~7自然段比较重要, 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观察生活”这部分, 无论教师讲述还是学生合作探究, 效果都不会很好, 因为这一问题过于抽象。教师不妨在课前先安排学生收集戴嵩画《斗牛图》的故事, 课堂上让学生讲述, 这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画画需要认真观察, 写作也如此;写作就是写生活, 要写好作文, 就要认识生活;有时由于缺少观察, 不了解生活, 名家也会闹出笑话。
“感受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品读 (不是朗读) 《散步》这篇清新优美的散文, 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认真默读课文, 然后找出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初春的一天;地点———田野里池塘边的小路上;人物: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孩子;事件:散步) 。品读课文的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散步这件平常的小事中表现出的浓浓亲情, 之后由学生合作探究, 总结本文立意选材的技巧———以小见大。最后, 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选取生活中看似平凡而实则韵味深刻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学生在自己的习作结尾处可以仿照课文提炼出蕴含哲理的一两句话。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对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小故事。例如,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他之所以成功, 写的就是他“自己熟悉的生活”———山东高密“东北乡”;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朝花夕拾》写的也是作者熟悉的生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写的就是自身的经历, 所以真实可信, 动人心魄……通过这些小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 写出来的文章也才不会空洞、思想贫乏。
总之,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出发点。
(二) “写作实践”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语) 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方式大多对事物还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教师不妨采用举例法, 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学。举例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写作实践”的具体要求, 认真甄选;2.举例既可是全文, 也可是重点段落;3.举例的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
如“写作实践”的第一个题目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这个片段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自己眼睛观察到的事物, 而不是凭空想象拼凑的内容。教师可举下面甲、乙、丙3段文字进行对比, 让学生谈感想。
甲
春天到了。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每到春天, 万物苏醒, 到处都是万紫千红, 充满了生机。
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草地上, 马路边, 公园里, 处处都可以看见五颜六色的鲜花, 红的、黄的, 各不相同。春天不但植物是多彩的, 人们的衣服也是花花绿绿, 显得潇洒万分。
春天更是动物们的天堂。小河身上那厚厚的冰融化了, 发出潺潺的流水声。鱼儿在河里自由地游着, 只见它们摇着尾巴,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游到那儿, 欢快极了。在春天, 不仅鱼儿高兴, 鸟儿也很愉快。只见它们扑腾着翅膀, 嘴里还不停地放出叫声, 好像在说:“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乙
在学校的小花园里, 我也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干枯了几个月的树木终于又有了生机。梧桐树的枝头已挂满了嫩绿的树叶, 瓜子黄杨上也长满了新的芽苞, 云南黄桉的枝条上已簇拥着层层金黄的颜色。最吸引眼球的要数垂柳了, 那随风拂动的枝条荡漾在水中, 轻轻地画着一圈又一圈的水纹。
丙
正是早春时候, 到处都生机勃勃。譬如, 我们小区的草地, 虽然还没有绿油油的一片, 像地毯似的覆盖着大地, 但那黑褐色的泥土里, 小草们分明已经探出了它们嫩绿的小脑袋, 尽管若隐若现, 尽管他们的数量像星辰那般稀少, 但远远望去, 还是能让人感到春的脚步。
我们来比较这3段文字, 甲文虽然也写了花草鱼鸟等具体事物, 语言也流畅, 但文章写的是书本上的春天, 是别人眼里的春天, 是拼凑出来的春天, 所以是概念化的春天;而乙、丙两段文字则是作者经过仔细观察后, 描绘的自己亲眼看到的春天。这样的春天才是自己的, 才是形象生动的, 才是有生命力的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这3段文字,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 然后再去写这200字左右的片段。
“写作实践”的第二个题目, 是写一位升入初中之后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完成这个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写好“瞬间”这部分内容。那如何写好“瞬间”呢?写人的文章, 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 具体要求如下:1.肖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 也就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身形服饰、表情姿态的具体描写。因为人物的生活经历总要在人物肖像方面留下痕迹, 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总会在肖像方面有所流露。因此, 在人物塑造上, 我们应抓住人物肖像的细节特征, 加以描写和刻画。这样才能既绘其形, 又传其神, 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当然描写人物外貌, 不可泛泛描写, 一定要抓住特征, 要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2.动作细节描写。人的所作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是其思想性格、情感心境的表现, 绝没有凭空发生的。所以, 写人的作文, 必须重视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 这也是构成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3.语言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 是人物语言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人物的语言能揭示人物的个性、性格和情态等。一篇好的文章, 这些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 如鲁迅在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 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相识瞬间”。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 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糊了,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 (肖像细节) ;“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动作细节)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语言细节)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 一位生活简朴、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看来, 写好了“瞬间”这部分内容, 再加上开头、结尾, 以及相关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了。
“写作实践”的第三个题目, 要求从家庭成员中选择一位给你留下美好记忆的人物进行记叙。写好这个作文可引导学生利用《秋天的怀念》和《荷叶母亲》两篇课文作范文, 可借鉴这两文中任何一种写法。如借鉴《荷叶母亲》,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荷叶母亲》,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中什么事物曾触动了自己的情思, 并引发了自己的联想, 触动自己的“物”是否与自己生活中的什么情景相类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把记叙要素交代清楚的基础上, 重点描写自己选择的“物”的特征, 并把自己抒发的感情有机地融合在叙述之中。在抒发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可以提醒学生描写事物时要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样会使文章更生动传神。用课文作例文的好处:一是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减少教师课外搜集资料的劳苦;三是更为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进度
周次 授课内容 课时
一 位置、分数的乘法 5
二 分数的乘法、解决问题 5
三 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中秋放假1天) 4
四 整理和复习、分数的除法 5
五 国庆节放假 5
六 分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5
七 比和比的运用 5
八 整理和复习、认识圆 5
九 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5
十 整理复习、确定起跑线 5
十一 期中复习考试 5
十二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5
十三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5
十四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5
十五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5
十六 扇形统计图、合理存款 5
十七 数学广角、总复习5
十八 总复习5
十九 期末复习5
二十 期末复习
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学习对象分析:本班学生上册应掌握的知识基本掌握较好,尤其是分数计算方面准确率较高,但在实际应用类,如应用题,还有个别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解题困难。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主动,能自觉进行课后复习、课前预习,课堂上发言较积极,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习成绩较不理想。同时,本班同学学习习惯大多较好,课堂听课认真,作业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只有少数学困生学习上仍有惰性,完成作业比较应付。
全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6)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7)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教学方法:
(1)运用知识迁移,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比例尺、正反比例的意义;解比例应用题,通过分析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成哪种比例关系,再列出方程解答。
(2)充分利用电教媒体,通过演示,学生实验,操作,揭示规律,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协作探究出多种方法来推导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确实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贯彻数学课标标准的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比例这一单元先教学正比例的量,接着教学成反比例的量,然后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联系、对比,最后再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反比例有关系列概念并能正确判断,避免发生混淆;对于应用题,安排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道题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解题能力。
(3)圆柱及圆锥的教学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通过课件演示及学生实验来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及圆锥的体积。
(4)统计图教学时首先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紧接着让学生知道在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上,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然后依次说明三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在例题和练习中,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使学生学会看统计图表、会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学生应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5)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则加强反馈,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及时补习学生的知识缺漏。
专题落实措施:
(1)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
(2)结合整理与复习,设计系统性较强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29页例
1、例2,练习八第1、2、3题。【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3.渗透转化的教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一个数除以几,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
×=
×=
×=
2.同学们,你能口算95930÷362等于多少吗?为什么?(数据太大,不好口算)
3、如果已知265×362=95930,你能说出答案吗?为什么?(引导说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在上一章里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这一章我们要学习分数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板书课题:分数除以整数。
二、理解意义,发现算法。1.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乘法算式。(2)怎样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呢?
板书:300÷3=100(g)
300÷100=3(盒)
(3)如果将100g改写成分数1/10kg,那么这3个问题相对应的算式会是怎样的呢?看书上28页,将课本上三道整数问题,改成分数问题,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3道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小结:分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5)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填在课本上,并说一说是怎样填的。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2: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自己试着折一折,算一算。
(2)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同桌合作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3)汇报交流各自的折纸方法、计算过程及其算理。
预设学生两种折纸方法与相应的算法:
① 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就是。
② ÷2=×= 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也就是×。
(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会用哪一种方法去计算呢?
把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的,也就是×。
÷3=×=
(5)比较两种算法,说说哪一种算法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
(当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一种方法才方便,当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二种方法简单,并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计算,可普遍使用。)
(6)根据上面的折纸实验和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用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7)齐读法则,质疑。
三、巩固练习1.口算。
÷2=
÷3=
÷6= 2.完成课本第32页1、2两题。第1题说明根据什么得出的除法算式。第2题说明左右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3.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 ÷5=
÷7=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知识?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略)
÷15=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2)计算: 1/6+2/6+3/6= 3/10+3/10+3/10=
2、引出课题。
3/10+3/10+3/10=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利用 3/10+3/10+3/10= 教学分数乘法。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3/10)。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
(乘法,3/10 ×3)
3/10+3/10 +3/10 =9/10,那么 3/10+3/10 +3/10 = 3/10×3,所以 3/10×3= 9/10。同学们想想看,3/10 ×3=9/10 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2/11”,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2/11,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2/11 是多少?(列式:2/11 ×3 = 6/11)
总结: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4、教学例2:(1)出示 3/8×6,让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的第1、3题。
2、练习二第1、2、4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3/10+3/10+3/10= 乘法:3/10 ×3=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一、填空题。1.18×表示,积是()。62.3里面有()个;()个是4。59
3.2小时的是20分钟;3千米的8倍是()米。10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的比是(),把这个比写成分数形式是()。
5.在括号内填上“﹥”、“﹤”或“﹦”。
757811()×()101210944
16316168117×()-()÷6 25825259318
,每份糖重()千克。2 6.一袋糖重千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袋糖重的5
7.一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48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立
方厘米。
8.小红身高1米,她妈妈身高160厘米,小红和她妈妈身高的比是()。9.一根绳子剪去它的,正好是米,这根绳子原来长()米。5510.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X千3
米,相遇时乙车行了Y千米。A、B两地的路程是()千米。
二、解决问题。
1.李明收集邮票40枚,王红收集的邮票比李明 4.润发超市卖出啤酒,八月份卖出的箱数与七2月份卖出的箱数比是4 :5。八月份卖出了多。李明比王红少收集邮票多少枚? 180箱,七月份卖出了多少箱? 7
2.学校种植一批树苗,其中樟树有10棵,桂花
树的棵数是樟树的,同时又是广玉兰的。5.一个农业专业户养的鸡和鸭共有180只,53
2学校种植了多少棵广玉兰? 其中鸡的只数是鸭的。鸡和鸭各有多少 3
只?
3.小强看一本科技书,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
3天看了25页,两天正好看了全书的。这本科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常见的直线图形和对圆已有了感官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能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一些新的内容,并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同时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其它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为学习《圆的认识》提供了条件;由于几何知识是由直观到抽象的特点,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以及多媒体的演示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和了解圆心、圆的半径、直径及相互关系;能用圆规进行画圆。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经历圆的特征的发现过程,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使学生体悟探索发现和问题解决的快乐,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圆的价值和圆的美。
四、教学重点: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教学难点: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本课可操作性与合作性强,教学中教师采用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把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融入课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
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美丽的圆,导入新课
二、探究圆的特征
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三种不同位置——圆内、圆上、圆外。
3、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探究圆的特征
三、用圆规画圆
1、尝试画圆
你觉得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些什么呢?(1)画的好的,谈一谈你有什么体会,或发现(2)画的不好,说一说你画得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件演示:画圆的方法。(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3、再次画圆
换一个位置,画一个比刚才大一些或者小一些的圆。生按要求画圆。
由此可以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四、延伸练习
1、“圆,一中同长也。”
2、“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3、太极阴阳图。
五、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第1节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教学目标:
1、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明确其具体含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明确分数与与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交流、讨论、辨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质疑的学习态度,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明确其具体含义;抽象百分数的意义;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学具:“百分数的意义”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百分数。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
(1)一张衣服上的成分表: 面料 65.5% 羊毛 34.5% 锦纶
里料 100% 聚酯纤维
(2)关于A品牌汽车的销售情况:
A品牌的汽车1~2月实际销售11000多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20%,其中刚刚过去的2月份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甚至达到241%。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教育,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
问:你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像上面这样的数,如65.5%、34.5%、120%……叫做百分数。(3)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百分数资料。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百分数资料可真多啊!看来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一些相关的百分数资料引入,引发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百分数。设计这样的引入,目的是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究新知
1.感知百分数的意义。
(1)结合课件信息,说一说每个百分数的意义。
①第一幅图中的14%表示已经复制的文件容量占所要复制的文件总容量的。②第二幅图中的65.5%表示羊毛占总成分的。……
2.明确百分数的意义。
(1)看看这些百分数的意义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引导学生观察,和同桌交流。(2)引导学生得出: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板书)问:这句话中提到几个数量?(两个)百分数表示它们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倍数关系)指出:正因为百分数表示的是一种倍比、倍数的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3.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1)问:百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哪种数比较相似?(分数)百分数与分数完全一样吗?(不一样)那么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2)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①从表达方式上看。
百分数是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几”转化成“百分之几”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②从意义上看。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3)举例辨析。
①一根绳子长 m,可不可以说一根绳子长59% m?(不可以,因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就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并不表示具体数)②一根绳子,用去它的,可不可以说用去了它的59%?(可以,用去了它的59%是说用去的绳子占绳子总长的59%)③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分母是100的分数既可能是指具体的数,也可能是指两个数的倍比关系,而百分数只是指两个数的倍数关系)(4)总结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从意义上讲,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而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如 m。
也就是说,分数后面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后面不可以带单位名称。4.探究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1)探究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师:同学们认识了百分数,那百分数应该怎样读和写呢? ①学生尝试读百分数。(读作:百分之二十五)②学生尝试写百分数。(写作:25%)③反馈练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写10个你喜欢的百分数。师:你能用一个百分数来表示你完成的情况吗?(100%)师:100%,这个百分数应该怎样读呢?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课件出示几个百分数,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36%、56.8%、98%、0.85%。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①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基本相同。
②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我们写百分数时要注意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写百分号时先写左上角的圆圈,再写斜线,最后写右下角的圆圈,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点,以免与数字0混淆。例如:课件出示几个百分数,请学生小组内比赛读。0.85% 读作:百分之零点八五 101% 读作:百分之一百零一 71% 读作:百分之七十一 5.小结。
我们看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也可以是整数;可以大于分母,也可以小于分母。百分数不需要约分。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然后把百分数与分数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比较。抓住“一个数”和“另一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发现两者意义上的区别,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试写、试读及订正,规范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完成知识的构建。⊙巩固练习
1.写出下列百分数。
百分之四十五
百分之九点六 百分之一百五十 百分之零点二三 2.填空。
45% 150% 0.001%
(1)一本书已经看了全书的(),还剩下全书的55%。(2)一根铁丝长()米。
(3)一辆汽车严重超载,装的货物是限载重的()。(4)你认为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3.判断。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2)一批米,卖了 吨,也可以写成37%吨。()(3)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4)六(1)班男生占全班的45%,女生就占55%。()⊙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臵作业
完成教材83页1、2、3题。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因为百分数表示的是一种倍比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第2节 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教学目标:
1、运用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自主探索互化的方法,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方法。
2、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等逻辑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数感。
3、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掌握灵活互化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教学设计: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你们最佩服的篮球运动员是谁?(生自由抒发看法)师:前两天,姚明来到了实验小学,为这里的同学讲授了投篮的技巧,还留下他亲笔签名的篮球。学校为了开展健身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组织了一次投篮比赛,冠军可以获得姚明亲笔签名的篮球。很多同学踊跃参加,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战,六(1)班的王涛和六(3)班的李强脱颖而出。到底谁是冠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两人的成绩。课件出示:王涛 5投3中 李强 6投4中
师:怎样判断他们两人谁是冠军呢? 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
引入新知:要比较两人的成绩,必须求出两人的命中率分别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百分率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投篮情境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探究新知
1.学习求命中率的方法。(1)命中率的意义。师:什么是命中率呢?
教师指导明确:命中率指的是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2)探究命中率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①探究计算方法。
师:根据命中率的意义,想一想,如何求命中率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命中率应该用命中次数除以投篮总次数,并将结果化成百分数。②列出算式。
你能根据前面的学习列出表示两人命中率的算式吗? 王涛的命中率:3÷5,李强的命中率:4÷6。2.探究小数、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1)试一试,你能求出两名同学投篮的命中率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2)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师:大家都是怎么计算的呢?谁来将你的计算过程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计算过程。
方法一 先用小数表示结果,然后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王涛:3÷5=0.6==60% 李强:4÷6≈0.667==66.7% 方法二 先用分数表示结果,再将分数化成百分数。
质疑:①4÷6用小数表示结果时,除不尽你是如何处理的?
②4÷6用分数表示结果时,无法将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你是如何处理的?(3)讨论,明确分数、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师: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你能归纳出将小数、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母能化成100的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分母不能化成100的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教师小结:计算过程中,如果除不尽,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3.解决问题。
师:我们求出了命中率,你知道谁的命中率高吗?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因为66.7%>60%,所以李强的命中率高。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正是有了问题,学生才有主动探究的欲望,所以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有能力探究出小数、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有规律的总结,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拓展延伸
1.学习出勤率、发芽率。
(1)师:在实际生活中,像上面这样常用的百分率还有许多。如学生的出勤率、绿豆的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树木的成活率等。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出勤率吗?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学生的出勤率就是出勤的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小组内讨论、交流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发芽率就是指发芽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所以
2.你还能说出其他百分率的例子吗?你了解它们的意义吗?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 设计意图: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出勤率、发芽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了解出勤率、发芽率的意义和方法。通过对比,可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85页1题中小数和分数改成百分数的部分。2.完成教材85页2题。
3.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0.67% 0.67 66.7%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臵作业
完成教材86页4题。板书设计:
百分率,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
方法一 先用小数表示结果,然后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王涛:3÷5=0.6==60% 李强:4÷6≈0.667==66.7% 方法二 先用分数表示结果,再将分数化成百分数。
发芽率=
×100% 第3节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例3。教学目标:
1、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百分数问题。
2、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复习。
(1)课件出示复习题。
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春蕾小学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2)引导学生思考。
①解答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列式为750×)(3)尝试解答。(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做)2.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用分数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及解法,为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准备。⊙学习新课
1.旧知迁移,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改编后的例2。
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20%。春蕾小学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2)学生尝试解决,交流解题思路。(全校人数×20%)方法一
750×20% =750×
=750×0.2 =150(人)方法二
750×20% =750×
=750×
=150(人)(3)比较改编后的问题与复习题中问题的异同。(引导学生从题意及计算方法、思路等方面比较后得出以下结论)①解题思路相同:都用全校人数×对应的分率。
②计算过程不同,复习题中的问题是用整数乘分数计算的,而改编后的问题是用整数乘百分数计算的。(4)小结。
解决百分数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进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关键是弄清谁是单位“1”,谁和谁相比。2.探究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1)尝试转化。
师:例2的解题过程是分别将百分数转化成小数和分数进行运算的,你能将下面的百分数转化成小数或分数吗? 120% 35% 学生尝试后汇报:
120%=1.2 35%=0.35
(2)观察、讨论:怎样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
(3)汇报: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去掉百分号;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先将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将能约分的约成最简分数。
(4)小结:在计算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运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巩固练习
1.教材85页3题。2.教材87页7、8题。⊙课堂总结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布臵作业
教材87页9、10题。板书设计:
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方法一
方法二
750×20%
750×20% =750×
=750×
=750×
=750×0.2 =150(人)=150(人)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去掉百分号;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先将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将能约分的约成最简分数。
第4节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教村第90-91页。教学目标:
1、能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会分析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2、能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对应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3、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面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会用举例法解决单位“1”变化的百分数量应用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激趣导入 1.猜成语。(课件出示)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成语,比一比谁能用数学上的数来表示它们。百发百中(100%)百里挑一(1%)平分秋色(50%)十拿九稳(90%)事半功倍(200%)这些都是什么数?你能说说它们的意义吗? 2.复习导入。根据题意列算式。(课件出示)(1)有8个红气球,10个绿气球,红气球的个数是绿气球的百分之几?
(2)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3千克香蕉,买的香蕉的质量是苹果的百分之几?(3)想一想:如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3.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我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巧猜成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理清解题思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探究新知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减少了百分之几?
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已学问题,汇报交流方法。(学生解决前两个问题,汇报解题过程)3.从问题中提炼出例3:我们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1)分析数量关系。①画图。
用线段图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②理解题意。
根据线段图说一说“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如何理解。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2)探究解题方法。
①想一想,这样的数量关系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类似,你能据此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②学生讨论,小组内交流。③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实际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原计划的公顷数
方法二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实际的公顷数÷原计划的公顷数-原计划公顷数所占的分率(即单位“1”)(3)解决问题。
师:结合上面的讲解,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此题? 预设:
方法二
14÷12-100% ≈1.167-100% =0.167 =16.7% 4.拓展提高。(1)提出问题。
如果把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2)生自主解答。(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理清解题思路)(3)集体订正。方法一
(14-12)÷14 =2÷14 ≈0.143 =14.3%
5.观察比较。(1)寻找不同。
将例3中方法一的算式与改变后的问题的方法一的算式相比较:这两个算式的不同点是什么?(14-12)÷12(14-12)÷14(除数不一样)(2)总结方法。
为什么除数不一样?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讨论、交流,再次明确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明确,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然后改变例题,解答后与原式进行对比,加深对解决此类问题注意事项的理解。⊙巩固练习
1.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等话的意义。2.完成教材89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准单位“1”的量,然后找准数量关系,列出算式。3.独立完成教材92页1、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布臵作业
教材92页3、4题。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方法一
(14-12)÷12 =2÷12 ≈0.167 =16.7%
方法二
14÷12-100% ≈1.167-100% =0.167 =16.7%
第5节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94页。教学目标:
1、复习百分数的有关知识,理清百分数知识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百分数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2、在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清百分数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正确分析分率句。教具学具:实物投影仪。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说另外一个量怎样表示。(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2)香蕉比苹果多20%。
(3)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5%。2.某种产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这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多少?(1)引导学生找出单位“1”。
(2)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降低的20%。(3)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00-100×20% =100-20 =80(元)3.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80元,5月的价格比4月涨了20%,这种商品5月的价格是多少?(1)引导学生结合复习题2的思路来解答。(2)列式计算。
80+80×20% =80+16 =96(元)4.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习题层层递进,对所学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进行回顾,使学生明确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究新知
过渡:如果我们把复习题2、3中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合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 1.课件出示例5。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2.引导学生读题,思考。(1)题中一共有几个量?(2)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3.分析题意,探究解题方法。
(1)提问:你能直接说出5月的价格和3月的价格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吗?(不能)(2)教师启发引导。
①在这两个已知条件中,单位“1”是相同的吗?
学生找出关键句分析后明确“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中的单位“1”是3月的价格;“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中的单位“1”是4月的价格。②想一想,题中存在几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1-20%);5月的价格=4月的价格×(1+20%)](3)探究解题方法。讨论:
①你觉得这道题与我们平时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数量)②根据所求问题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可以用设数法来解答)(4)尝试解答后汇报。
方法一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
4月的价格:100×(1-20%)=100×0.8=80(元)5月的价格:80×(1+20%)=80×1.2=96(元)96<100,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0-96)÷100=0.04=4% 方法二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4月的价格:1×(1-20%)=0.8 5月的价格:0.8×(1+20%)=0.96 0.96<1,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96)÷1=0.04=4%(5)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思路。
(6)拓展:如果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a元呢?结论是否一致? 小组讨论、探究,解题:
4月的价格:a×(1-20%)=0.8a 5月的价格:0.8a×(1+20%)=0.96a
因为a>0,所以0.96a<a,即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a-0.96a)÷a=0.04=4% 4.师生共同总结此类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练习巩固
1.教材91页3题。(1)题中一共有几个量?
(2)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别是什么?
(3)分别找出题中两个已知条件中的单位“1”。(4)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尝试独立完成。2.完成教材94页1至3题。
结合本节课学到的解题方法,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对本节课所学新知进行巩固,加深了学生对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的理解。⊙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臵作业
教材95页练习二十。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方法一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
4月的价格:100×(1-20%)=100×0.8=80(元)5月的价格:80×(1+20%)=80×1.2=96(元)96<100,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0-96)÷100=0.04=4% 方法二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1。4月的价格:1×(1-20%)=0.8 5月的价格:0.8×(1+20%)=0.96 0.96<1,5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
5月的价格比3月降低的幅度:(1-0.96)÷1=0.04=4% 方法三 假设此商品3月的价格是a。4月的价格:a×(1-20%)=0.8a 5月的价格:0.8a×(1+20%)=0.96a
(分数除法)
一、直接写得数
(1)(2)
(3)
(4)
二、应用题
①一根木棒长 米,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长多少米?
②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是 米,它边长是多少米?
(二)1.直接写得数
2.应用题
一个正方体棱长总和是 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
(一)1、小冬家养黑兔20只,相当于白兔只数的,小冬家养白兔多少只?
2、六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五年级学生人数的,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小刚家买来一袋面粉,吃了 千克,正好是这袋面粉的,这袋面粉还剩多少千克?
4、一个长方体的宽是20厘米,宽是长的,长是高的,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二)1、看图列式计算
2、对比练习
(1)水果店运来40筐水果,其中苹果占,苹果有多少筐?
(2)水果店运来苹果40筐,占运来的水果总数的,运来
水果多少筐?
3、应用题
(1)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正好是30千米,这
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2)农场收青菜1800千克,是收的萝卜重量的,收的萝
卜是多少千克?
(3)果园里有桃树45棵,梨树棵树是桃树的,有梨树多
少棵?
(三)一、填空
(1)已知甲数的
是36,甲数是()。已知乙数的 是,乙数是()。
(2)40分钟是1小时的(),1小时的 是()分钟。
(3)铅笔的单价是钢笔的,把()看作单位“1”。
二、根据算式补充条件
(1)停车场有24辆大汽车,(),有多少辆小汽车? 24÷
(2)停车场有24辆大汽车,(),有多少辆小汽车? 24×
(3)停车场有24辆小汽车,(),有多少辆大汽车? 24×
三、应用题
(1)一个长方体的宽是长的,长是高的,它的宽是10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2)六年级(2)班学生人数是本年的学生人数的,六年级学生人数是全校的,如果六(2)班有学生48人,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一)1、填空题:
①六(1)班有男生20人,女生3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与总人数 的比是()
②甲数是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③一本书,看了,看了的与没看的比是()
④21∶10=
读作:()
2、求比值
24∶32=
56∶14=
15∶25=
∶ =
3、应用题
甲数的
和乙数相等,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二)一、填空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是10厘米,长和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把0.85吨∶170千克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3、甲数比乙数多8,乙数是4,甲、乙两数的比是(),比值是()
4、某班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这个班男女生人数的最简
整数比是()
5、∶ =2∶()=()∶10
二、判断
1、如果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那么乙数∶甲数=5∶2()
2、一杯盐水,盐占盐水的,盐和水的比是1∶9()
3、小英买5个练习本用1.50元,练习本的总价与个数的比是1.50∶5()
4、比的后项不能是0()
5、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4人,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24∶25()
6、÷ = =()
三、化简比
63∶27 45分∶1小时 0.07∶4.2 2.5千克∶400克
400厘米∶6米 ∶ 毫升∶1升
黄羊镇新店小学 陈兴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3)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说出我们以前学过的有规则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出示课件图片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圆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新知 1.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布袋,里面放了一些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卡片,闭上眼睛,你能很快摸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
活动后汇报:你为什么一下就能说出摸到的是圆?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师: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摸着圆的边,想象一下圆的形状。设计意图:通过摸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圆,通过想象、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初步感知了圆的基本特征。
2.画圆。(1)自学画圆。我们先研究圆的画法: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学生小组尝试画圆,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自由画,稍后,老师评价学生画的圆: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用手画,借助圆形物体画,用圆规画)师:比较一下,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比较好?(圆规画圆)(2)尝试画圆。
学生操作,每个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每四人一组,把四个人画的圆放在一起,相互欣赏。
师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上。
(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来体现画圆的方法多样化 3.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1)探讨圆心。
请学生拿出刚才的圆片来,然后象老师一样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反复从不同方位对折几次,这些折痕用铅笔画下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2)探讨半径。
在你的学具圆上任意找一点,连接圆心和这一点得到一条线段,你还能画出这样的线段吗?
师小结:像这样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3)探讨直径。
拿出你的学具圆,用尺子沿着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再画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像这样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的过程,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和掌握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体验自主感悟新知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通过填空、判断、操作等练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做到首尾呼应,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内容及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09-10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09-26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及内容简介09-25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案06-17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06-16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日积月累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