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价值观教育(精选8篇)

价值观教育 篇1

2012年4月指导自考实际操作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容易造成自考的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之流弊。因此,树立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进而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自考学术界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专门论述自考教育价值取向的专门论著,但在部分学者以自考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中,直接或间接地提及了一些对于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看法,不乏闪光之处。

李荣希、于信凤针对自考的培养目标与前人相关的论述,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自学考试的定位引,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看法已经呼之欲出。此外,提及到教育价值取向所属范畴相关概念的专著和论文集也层出不穷。专著、期刊论文和其它文献的出现,极大夯实了学界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质的飞跃提供了量的基础。

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不少学者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主要是用经济学视角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下教育价值应然取向,用历史学的视角回顾建国以来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几经变更,用逻辑学的视角纵观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博弈,用文化学的视角论证“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本位”取向,用唯物主义哲学的视角提出辩证、唯物、历史地把握教育价值观J。尽管不同的视角研究的侧重不同,但着实为学界对自学考试的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益观点层出不穷。从宏观的社会层面,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促使自考的功能发生结构性改变。因而,有学者针对现阶段自考的价值取向,以学习化社会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价值观教育 篇2

“尊重”是一个有尊严的生命存在的前提, 是一个人能形成良好品行的开端, 是自信、宽容的人必备的精神品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 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因此, 在美国小学的教育实践中, 学生随时随地都会体验到被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独特的个体, 学生在充满尊重氛围的环境中成长, 学会自尊自爱, 也会给予他人以尊重。

一、渗透“尊重”的美国小学教育实践

1.尊重体现为学生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2002年, 美国总统布什签订《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令, 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学校必须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 缩小或消除劣势群体和优秀学生在学业上的差距。该法令体现了从政府层面意欲实现平等, 希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愿望。

美国的小学生可以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为所有学生提供便利的入学机会;免费的班车确保学生正常上下学;丰富的免费图书资源和便利的借阅程序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阅读机会。不仅如此, 学校还会针对不同收入家庭的实际状况为学生提供细致、具体的支持和服务。例如, 学生可以申请免费的早餐、午餐和学习材料, 这些制度和措施确保学生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丧失最基本的受教育机会。

美国小学存在各种各样的体现学生平等并缩小学生之间差距的项目。例如, ESL项目是针对进入美国的非本土学生语言提高而设立的项目, 学校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单独抽离出来配备专门的语言教师进行辅导, 提升这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此外, 一些学校还设立了针对性较强的教育项目, 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项目, 即要提高阅读能力欠佳的学生的阅读水平, 由学校配备最好的教师对需要的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也会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笔者所考察的一所小学采用“教师轮班”制, 即同一班级的学生有机会感受其他教师实施的语言或教育活动, 学生可以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 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

2.尊重体现出学生的独特性

进入美国学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笔者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 那就是美国小学不会让人感受到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美国小学生之间不会进行比较、不会树立典型, 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享受尊重。

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 美国小学强调学生的“集体性”表现和平等的参与机会。在各项文艺体育活动中, 学校尽可能让所有学生拥有同等的机会, 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笔者曾经参加过美国学校的表演活动, 各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依次轮流上台, 唱歌、跳舞、打击乐合作, 没有主持人, 也没有主角, 学生演出的机会是相同的。美国学校的教师指出, 通过这些集体性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懂得个体角色的重要性, 强调学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通过同学之间良好的合作来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同时, 美国小学的运动会强调“运动的乐趣”, 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 不会根据个人水平进行甄选, 也不强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每一位坚持跑下来的学生都会得到热烈的掌声。

美国小学的尊重教育, 突出表现在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他们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 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一些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佳, 但是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突出的领导才能;或许他们不擅长写作, 但有艺术天分, 画画和手工艺作品很棒。笔者在参加美国学校的社会实践时发现一位本土的小女孩, 语言不好, 每天会单独参加学校的ESL课程, 但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会由衷地赞美她的艺术天赋。

3.尊重让学生尊重自己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

美国小学的尊重理念不仅表现为视每一位学生为平等的个体, 而且也体现在接纳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上。课程的螺旋式编排, 保证学习内容的递进, 也给学生提供了弹性学习的空间。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 会留意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因材施教。美国小学的“两端教育”做得都比较细致, 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会有单独的补习课程;天才儿童也会得到针对性的提升。同一班级里, 教师也会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一些数学能力强的孩子有机会得到教师提供的“额外数学任务”;阅读水平不同的学生, 会在班级和图书馆的分级阅读书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教师还会单独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日常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经常会按照孩子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分层, 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有人曾经试图运用一个典型的案例来描述美国小学是如何体现“尊重教育”理念的:教师在让学生发卷子之前, 对这些学生说:“要记得没有表情哦!”避免学生看到获得好成绩的同学会不由自主地露出羡慕的表情, 而面对成绩不好的同学时会露出同情的表情, 以免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尽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 但是这些学生各有所长, 他们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 也要学会尊重别人。

二、尊重教育对我国小学教育实践的启示

1.尊重应体现在教育氛围和环境创设上

尊重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浸润式的教育, 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感知到被尊重, 才可能真正建构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品行。教师拥有的平等教育态度是尊重教育的体现;以学生主体为本位的教育环境创设也是尊重教育实施的表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隐私的保护同样是尊重教育的表现。美国小学的教师会对学生说“请”、“谢谢”、“对不起”。美国小学举办活动时, 奉行“女士优先”的原则, 女同学先取餐, 鼓励男同学尊重女同学, 做个绅士。教师会尊重学生的隐私, 他们的成绩单会单独用信封封好, 直接投递到家长手上。如果我国学校教育能够提供一个真实的充满尊重的教育环境氛围,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直观体验中了解尊重, 这样的教育才是无声的、最有力量的教育。

2.尊重应指向学生自信心的建构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教师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认知, 不自卑。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上具有的独特性,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 怀着欣赏的态度肯定、放大孩子的独特性, 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长处, 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被尊重。

有人说, 美国学生各个都充满自信,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尊重教育让这些学生有了自信心。自信源于自尊, 一个人首先要有自尊, 然后才会有自信。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是内在的, 是关乎自己的, 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自尊首先来自外界的尊重, 实施尊重教育, 就是要让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认知, 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 拥有闪光点。

价值观教育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价值观 教育价值 价值教育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

(一)马恩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阐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生活过程与活动”是认识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这是马恩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的源头。社会价值观是从“社会”这个视角去看待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所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价值观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其实,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一切社会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短短的二十四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良药,它指引着我们每个人向前发展。

(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从精神层面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对人们的精神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国家能不能繁荣富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作用。当今的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这就更需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如果要更好地表現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还必须积极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的民族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视域下对教育价值的反思

(一)教育价值的涵义和特点

1、教育价值的涵义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作为客体对教育主体活动需要的满足程度。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是人们有意识的接受教育,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人们总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对教育价值进行评判。

2、教育价值的特点

教育价值的类型是根据教育价值的取向划分的,所以研究教育价值取向至关重要。教育是人们的价值观自我形成的过程。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发现、挖掘、发挥、形成、引导和限定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的最高价值是精神价值,是人的价值与其他价值的根本区别所在,其实质是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就是要通过有价值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的教育过程形成人的精神价值。

3、教育价值的实质

教书育人的实质就是使人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内在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以及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能够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利益及其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关系。教育应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发展为不懈的追求和最高奋斗目标。

(二)教育价值的分类

1、教育的人文和科学价值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接受文化知识,并在文化的传递与接受文化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的情操得到提升,这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所在。“应试教育”在过去的年代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应该适当调整。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应该是教育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统一,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高度统一。当代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新的教育价值,形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2、教育的继承和创新价值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又要超越传统,创造未来。创新教育必须要处理好传统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培养创新能力与养成良好品德的关系。民主的教育对于创新价值尤为重要,教育的民主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

3、教育的其他价值

教育的其他价值,比如社会性价值是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教育从诞生的时候就具有社会属性。虽然人类社会经历了多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演变,但教育的社会属性始终没有改变。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 社会发展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同时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超越现实,实现理想化的教育模式,教育是通过选拔培养人才的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视域下对价值教育的反思

(一)价值教育的基本特点

1、价值教育的来源

我们今天所说的价值教育是从教育界借用过来的,我国教育界把价值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目前研究价值教育的不多。“价值教育”这个思潮最早是在西方崛起,如同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影响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它的影响力广泛,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西方提出“价值教育”这个思潮,对我国当前社会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2、清晰的逻辑主线

在西方哲学价值论的基础上产生了价值教育,它与我国的应试教育相对立,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然而价值教育的内容存在着逻辑联系,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逻辑联系,从而使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实现了理论层次的系统化,从而消除了各种教育领域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3、全新的观察视角

自从有了教育,人类的文明才得以传承和发展;西方所讲的价值教育,在我国的传统教育里并不缺乏,比如西方把道德教育作为价值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传统道德里就包含了这一点。价值教育可以使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倡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追求个性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下的价值教育是建立在新的理论基础上,从新的角度进行观察,以新的思路进行研究。

4、逻辑规则的严密性

价值教育遵守着缜密的逻辑规则,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视角,具有层次分明的逻辑结构,保持前后一致的逻辑线索,这样以来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非智力因素教育的过程将不再枯燥乏味,非智力因素教育的内容将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就像玩游戏一样,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心态,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5、严密的科学性

价值教育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前提,带有一定的科学特性,教育者在价值教育过程中不需要以灌输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以共同探讨和学习的方式顺其自然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教学难度将会降低,教学兴趣也会得到提高,并且有助于教师对于价值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6、充分体现时代性

价值教育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着一种实践活动,伴随着教育实践问题的产生而产生,与具体实际情况相关。价值教育的理论体系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它们之间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生接受价值教育的过程,也接受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的过程,学生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又促进了价值教育的学习。

7、发展空间的广阔性

价值教育与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息息相关,在现代的教育研究中,探讨现代教育价值已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教育界倡导“素质教育”,有史以来一直没有解决深层次上的理论问题,其发展潜力受到很大的约束。由于价值教育解决了这个理论问题,这就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价值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生信仰教育

人生信仰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的最终价值目标,价值目标是用来评判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有效程度。人们选择怎样的思想和行为,取决于人们对行为和思想的价值有效率的选择。人生的最终价值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着人们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标准将会贯穿人生的全过程。

2、价值观教育

一个人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分析,引导人们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使价值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率。价值教育要求人们的价值观必须与客观事物的价值特性相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价值评判,产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收获最大的效益。

3、道德品质和法律法规教育

道德和法律法规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其客观目的在于对社会的价值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降低社会损耗,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实现价值资源的最大效率。价值教育要求人们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法规,形成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4、政治思想教育

价值教育告诉我们,社会事物的存在与价值率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一个政党只有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具有较大的价值率,才能形成旺盛的生命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任何形式的价值教育与课程结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找到立足之地。在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情感教育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程度,而情感的本质是人们对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它以个人的价值特性为参照系数,对事物的价值率进行反映,情感的强度取决于事物的价值率与个人的平均价值率之差。情感教育是非智力因素教育的一部分,情感因素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重要,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6、自觉性教育

价值教育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提高价值评判标准的准确性,有利于增强行为与思维的合理性,促进其价值效率的最大化。自觉性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者自觉地接受教育,使教育事业从被动转向主动。

(三)我国素质教育存在缺陷

西方的价值教育这个概念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的概念有点类似,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体系仍然很不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由于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和科学的理论体系,所有的观点都建立在主观假设和经验判断的基础上,没有遵循严密的科学理性思维,因而不具有顽强的理论说明力。

1、各种观点过于零散

素质教育的各种理论和思想观点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缺乏系统性;许多政治思想的理论没有科学依据,都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以及政治领袖们的原著为理论基础的,零星地吸收了一些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合理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思想观点和政治观念相差很远,甚至互相矛盾,故缺乏连续性;不同历史时期所提倡的政治口号和思想宗旨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2、缺乏客观性、精确性和公理性

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观念,没有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更没有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潮流之中。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没有一个明确的宏观轮框,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教育评价指标和参数的选取往往是各执一方,这表明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总结

在进行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新的方向,也是教育走向世界新的途径。研究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 ,无论对教育学科的建设还是对教育实践的发展 ,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追求,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研究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社会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教育改革使我国保存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接受普世价值,使我国真正走向世界,复兴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杨志成 柏维春 教育价值分类研究[J]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0期

[2]王坤庆 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3.08

核心价值观教育简报 篇4

2012.03.27 00:00:00河北

河北省人民检察院

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3月27日

沧州市院围绕四个重点制定七项措施做到三个坚持切实加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

沧州市院把开展集中学习教育,努力提高检察干警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作为扎实推进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围绕四个方面的重点学习教育内容,制定七项措施,做到三个坚持,加强组织领导,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深入把握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分层次、分专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忠诚履职教育、执法为民教育、公正执法教育、廉洁从检教育。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专题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联系司法个案和检察实践,自觉在执法思想、检察工作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三是保持检察机关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以维护党纪检纪、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检察机关自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维护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四是正确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学习教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六观”、“六个有机统一”、“四个必须”等正确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的丰富内涵、基本要求。重点学习“十三检”会议精神、“十二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检察长会议精神、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近年来出台的重大检察改革措施等。

为确保学习教育效果,该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组织开展“七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相关知识考试,以考促学,帮助检察干警加深对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结合“七一”、“十一”开展一次升国旗、唱国歌活动,组织全体干警重温入党誓词、检察官誓词,增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适时召开一次先进典型践行核心价值观事迹报告会,并在全市检察机关进行巡回演讲;组织一次有奖征文,增进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每个干警围绕学习内容,写出一篇心得体会,开展交流互动,营造浓厚氛围;以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敲警钟日活动的形式,开展一次警示教育活动,使大家牢固树立法律法规和廉洁从检意识;在当地党委的统一部署下,组织一次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题的党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找准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提高领导班子和检察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核心价值观教育剖析材料 篇5

陈建奎

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在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和“八看”“一算账”“一揭批”“四增强”主题教育相关材料及文件精神,并认真做了学习笔记,撰写了心得体会,认识到了新旧西藏的巨大变化,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感受到了咱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也体会到了只有真正维护了民族的团结才能维护好社会的稳定和祖国的统一,对自己肩上的职责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下面就结合此次学习对个人思想和认识进行深刻的剖析。

一、对西藏在和平解放后的巨大变化认识不深

在参加工作之前,对西藏没有较深的认识,只知道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是祖国的边疆,经济落后,需要更多的内地有志青年为祖国作贡献,于是在大学毕业时响应号召就到西藏来了。到西藏后因为分在拉萨,觉得拉萨虽然与内地是有些差距,可还是比较能接受。对西藏过去的状况虽然也从书上看到过,也听一些人讲过,可从没有认认真真去思考过,所有这些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经过这次学习,我找到了自己的认识差距,也觉得自己应该脚踏实地的好好从源头上去认识一下西藏的发展变化,这样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经历和阅历,对自己教学也有较大的帮助。如在课堂上以前给学生讲到西藏在和平解放后发生了变化,只会说你们的爷爷奶奶一定给你们讲过去西藏是怎样的落后,如何的穷,现在你们是如何的幸福,没想过从“衣、食、住、行、文、教、医、位”等具体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八方面去思考或者提示学生去思考这些具体的变化让他们明白新西藏的伟大成就,现在通过学习自己明白了,也让学生明白了,所以这是我认识上的一大提高,同时也是过去的一大不足。

二、对党在西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曾是模糊的

可以说,过去唱了很多年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我除了讲述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建立新中国,经过民主改革,改革开放让中国逐步富强起来,还真说不出多少党的恩情。尤其是对西藏历史了解甚少,在教学中也很少敢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为自己知道的少,怕讲错。通过学习惠民政策,了解西藏历史,通过清算新旧西藏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对比帐后才真正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西藏,人民才真正有了生产资料翻身做了自己主人,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享有人权,生活水平得以大幅提高。也明白了在西藏,咱们党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远远超过在内地的任何地方,应该说党对西藏是宠爱有加。

三、忧患意识有待加强

由于一直生活在和平年代里,从小又在内地长大,边疆意识、国防意识一直都不是很强,没想到过战争、**,只想着干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顶多就是在工作上多卖力,多干点,少拿点都无所谓,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计较名利。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过了就觉得自己无怨无悔,可以说这种思想其实在和平年代里应该也是很正常的,可是身处边疆,身处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边疆教育战线,尤其是**集团从未放弃过对我西藏进行分裂活动的政治斗争前线,我这种思想还是有着不够警惕的。同时总觉得**集团的分裂活动是不可能有好结果,其阴谋是不可能得逞的,因此也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想如何反击它,只想着教好自己的书,把自己的学生教好,让他们还是有着松懈的,忧患 意识不够强烈。

四、团结意识需要用行动去践行

一直以来,我都明白“三个离不开”思想的重要性。在生活方面也很注重尊重民族同志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也认识到在民族地区工作要注意这方面自己的言行,可是我觉得我还是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没能和民族同志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更多的是在形式上的相互尊重,真心的交流,贴心的交谈不多,虽然也有许多民族同志都表示愿意和我交朋友,我也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可我在这生活了十多年了,也没找到与他们交朋友的方式。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我还得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事,让团结意识变成团结行动,更要达到团结的成果。

五、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够强烈

不知是见惯了生活中那些特权事件还是因为自己学习的法律知识太少,总认为法律是给老实人制定的,是为了维护那些制定者的权益的或者为他们争权夺利、捞取政绩升官发财提供保障的,所以一直不太相信法律或者相关规章制度,尤其是当自己感觉自己成了牺牲品也不想去争取什么,听之任之,这样久而久之也没有了积极上进的心,觉得反正努力与不努力都一样,争取与争取都一样,甚至如果维权还有可能被当作出头鸟打掉,打死了还好,半死不活的且不更难受,所以就这样懦弱的活着。通过这次学习再一次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这些消极的思想,觉得这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有的思想。想想当初敢作敢为,初生牛犊的冲劲真得值得回味。在学习与思考中,也时不时有一种冲动,想要再搏一搏的感觉,可这种想法却不够坚定,不过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再次扬起生命的风帆,为自己有个精彩的人生而努力的。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定理想信念、践 行执法为民、推进民政工作为主要内容,以基层、企业和群众满意 为目标,着力解决全局干部职工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为民服务 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 优良的民政队伍,使全局干部职工在思想认识上有大的提高、精神 面貌上有大的提振、工作水平上有大的提升,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要求 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努力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一)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始终做到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动摇,坚定不 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坚定不移地做中 1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贯彻者、实践者。

(二)宗旨意识更加牢固。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宗旨意识更加牢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细化服务群众措施,真心 实意地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服务群众贯穿于民政工作全过程。

(三)党建工作更加有力。局机关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观念,党建工作更加有力。XX 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明 显提高,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 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带队建的成果不断巩固和发扬。工作成效更加明显。

(四)工作成效更加明显。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牢 记服务大局使命,自觉立足本职,扎实推进重点工作,深化平安武 清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退伍安置、困难救助、老龄保 障问题,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区跨越发展,努力创造和谐稳定 的社会环境。

三、实施步骤 主题教育分为动员部署、落实活动、查摆整改和总结验收 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 XX 局成立由党组书记任组长、党组成员为组员的主题教育 领导小组。各科室、局属各

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进行动员部署,教育引导党员充分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统一 思想认识,增强参与主题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

(二)落实活动阶段 落实活动阶段

1、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通过认 真组织学习,如举办专题培训班、研讨班等多种形式,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切实把思想认识行动统一 到中央、市委和区委政法委的指示要求上来。紧密结合民政工作,使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坚定“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治信 念,自觉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指导做好新时期的工作。广泛开展群众观点教育。

2、广泛开展群众观点教育。按照中央、市委和区委政法委的要 求认真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强化 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自觉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真正将政法干 警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专门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开展走 访群众工作,采取“接访” “走访”“下访”等形式,组织回访信、、访当事人、帮扶困难群众等活动,围绕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征 求群众对民政工作的意见建议。以科室为单位与困难群众、信访老 户等特殊群体和普通群众家庭建立“一对一”的群众工作联系点,倾听群众意见,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以不同形式 建立群众工作联系点,增强与人民群众的直接联系,拉近与群众的 距离,夯实民政工作的群众基础。大力开展警示教育。

3、大力开展警示教育。结合实际,采取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途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警示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 3 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坚守公正廉洁文明规范执法的职业 操守。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大力推进办公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 监督机制,确保干部公正廉洁。

(三)查摆整改阶段

1、查摆突出问题。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查摆突出问题。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等形式,认真查找在践行“忠诚、为民、公 正、廉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集中整改做好准备。落实整改措施。

2、落实整改措施。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对查找出的问题,要深 入剖析,分析原因,坚持边查边改、集中整改,对查找出来的突出 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要及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落实的具 体措施、整改时限和具 体责任人,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四)总结验收阶段 总结验收阶段 验收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及时组织“回头看”活动,回顾检查主 题教育活动所有内容完成情况,全面总结主题教育的经验、做 法和体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对主题教育活 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局人事科。

四、具体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主题教 一思想认识。认识 育活动,对于全局干部职工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利 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局干部职工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和区委政法委的决策 部署上来,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以饱满的政治 4 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活动之中。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 XX 局党组书记任组长的主题教育 加强组织领导。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局属各单位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本单位 的主题教育,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 主题教育各项部署和措施落到实处。

价值观教育 篇7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要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满足培养人的实用理性的需要, 这是人类教育发展长期博弈的历史选择。但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大众化和社会化, 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和期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 这种对待高等教育的“关注”和“期望”, 却往往使公众容易丧失应该持有的“理性”, 而陷入一种“盲目”乃至“盲目后的困惑或迷茫”之中, 从而在实践中违背教育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本质, 违背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规律, 这自然成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极大障碍, 也成了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大隐忧。这促使我们一方面要反思这些年来形成的对待高等教育的思维惯性, 也就是我们持有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要把高等教育改革的起点放在公众价值观念的改造上, 从而把高等教育建立在“健康”而“务实”的基础上。

一、“浪漫”而“功利”: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一方面, 公众在对待高等教育时容易表现出过于“浪漫”的一面。多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给予了受教育者很多明显的“回报”, 如身份地位的改变、收入的增加等等。这种“回报”往往会在公众头脑中形成一种观念, 成为其坚持的“信念”。从古代“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的企盼到现在“传递高层文化, 研究高深学问, 造就高级人才”的“三高”定位, 我们的高等教育理念主张将学生培养和训练成权威知识的吸收者、优秀思想的坚定支持者、社会规则和制度的维护者的“完人”角色。公众过多地把对高等教育的希望寄托在情感、意志上, 寄托在本能和欲望的释放上, 并以“非理性”取代“理性”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力量, 从而把高等教育的未来过于浪漫化。马尔库塞说, 这种“浪漫”所憧憬的未来是建立在“人的解放”的基础上的, 而“解放”是“一种最现实、最具体的历史可能性, 同时又是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压抑着的, 因而也是最抽象、最遥远的可能性。”[1]一直以来, 公众把高等教育建立在非理性的本能的基础上, 把真理和价值割裂开来, 不愿正视其所依赖的客观基础。如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中, 正规教育受到关注, 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遭受冷遇;强调用充满情趣的教育过程感染学生, 强调自由、个性和未来生活的美好, 而淡化责任、义务和未来生活可能的艰辛;各高校也拿出了过多的“许诺”……凡此种种, 都表现出极强的“准备体验成功的乐趣”的浪漫色彩。这种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浪漫化构想虽然是美好的, 但却不能唤起人们改变现实的力量, 恰恰相反, 它只能使人感到沮丧和失望。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 (T. W. Schultz) 和加利·贝克尔 (Gary S.Becher) 到80年代以来的卢卡斯 (R.E.Lucas) 和罗默 (P. Rome) , 都把教育视为决定个人劳动收入的手段。但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到底起多大的决定作用, 在一个人“成功”的背后到底扮演着多大的角色, 二者之间是不是一种“正向”的关系, 目前尚不清楚。正如瑞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 (G.Myrdal) 所认为的那样, 教育为人们增加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机会。但这只是一种机会, 一种可能性。这也就是说, 如果我们把教育看成一种投资方式的话, 它仅是一种对人们“预期收入”的投资而已。

而另一方面, 公众在对待高等教育时又往往容易表现出过于“功利”的一面。人们总是希望尽快将自己变成某种适合社会的“才”, 而高等教育也在“功利”地关注人, 使其迅速成为人才以满足人的“功利”需要。从我国古代的科考制度到最近几年兴起的“考研热”、“证书热”都是功利性教育的表现, 从实科教育到科学教育、实用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 甚至等级教育、权力教育, 都无不体现着教育的功利性。如目前在大学课程设置的取向上, 人们更加注重所谓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 忽视了被看做“无关”的却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意义的知识课程。而在课程的内容表现上, 往往注重形而上的高深知识却忽视了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知识的表达, 关心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却忽略了大学生精神的满足和向往。如果高等教育只致力于解放人的物质欲望, 那么它就会成为单纯的谋生手段, 就会偏离“育人”这一根本目的:不再关心人的心灵世界, 不再企盼精神的解放与崇高, 不再基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而是帮助人们取得专业上的提高和社会地位的升迁机会;教育过程将被忽视, 社会只重视教育的结果, 重视学校发给学生文凭的职能。学生也就为了某种“身份”、“资格”, 把考上大学作为将来就业的唯一希望, 把追求文凭和证书作为交换优裕物质生活的“凭证”。这就必然会导致三种结果:一是高等教育基于这种“情结”而不顾质量的发展, 追求提供给更多受教育者转变身份的机会。二是受教育者在乎自身身份的转变超过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并以“身份”去对应社会相应的工作。如免费师范生之所以不愿意从事农村教育, 是因为他们认为从事这样的工作与他们的身份和追求不符;县乡基层政府之所以对投资教育缺乏激情, 因为教育质量提高会导致农村改变了“身份”的人才更多地流失。三是一些自感无法通过教育改变“身份”的受教育者, 会早早放弃接受教育, 这是免费教育也无法挡住近年来大量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健康”而“务实”: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重塑

高等教育价值观, 从宏观上来讲, 它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 更深刻地说, 它是特定主体对于高等教育的根本需求和职能期望的体现, 或者说是特定主体对“高等教育应当满足什么需要”所持的主张, 是其高等教育目的观的反映, 是形成高等教育发展观乃至人才观的基础。与高等教育系统相关的每一主体, 无论是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 还是高教理论研究者、用人单位或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育质量认证机构, 由于各自需求和利益的差别, 形成了各自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即使我们不去甚或不能明确阐明何为高等教育, 这种价值观念也会反映在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看法上, 渗透到我们谋求和评价高等教育的方式中。这就是说, 人们心目中的高等教育总是与其高等教育价值观紧密相联的, 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导致对高等教育的不同理解和把握。上文这种“过于浪漫”而又有些“急功近利”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违背了教育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本质, 也违背了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规律, 成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极大障碍。

20世纪以来,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迈入了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在进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 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进行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 其改革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的合理与否。为此, 当我们在寻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创造性转型的力量、因素和途径时, 不能忽略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动力作用和指导性意义, 一定要把改革的起点放在公众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改造上, 从而把高等教育建立在“健康”而“务实”的基点上。只有这样, 我们的政府以及千家万户才能理性地投资教育, 我们的大学才能科学地培养人才, 我们的社会才能合理地使用人才, 我们的人才也才能安然地在社会中体现自己作为一个人才的价值。

1.立足于高等教育的本质。

这是我们树立健康而务实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第一步。高等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为了人的生存, 也在于为了人类的向善和利他, 这是教育发展博弈的历史选择。要思索教育对人生的意义, 教育人去追求自己的健康而非“完美”生活;要着眼于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使他们获取知识及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提高他们认识、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并能够在将来运用理智进行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学习和思考, 这样他们才有充分的能力和心智来应对现代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开高等教育的本质, 往往会导致社会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极度焦虑和不信任, 导致激进的甚至浓厚乌托邦色彩的改革方案满天飞。

2.立足于社会现实。

只有立足于社会现实, 与社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才能保证我们的高等教育沿着健康、务实的道路向前发展。为此, 要让高等教育尽可能贴近社会现实生活, 帮助学生通过现实的努力奋斗去寻求走向理想的道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客观实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是他们的客观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水平。也只有从现实生活人出发, 才能客观地把握现实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的真实面目和内在规律, 任何无视、淡化、回避、歪曲乃至否定追求需要满足和能力发挥的现实生活人, 试图从“设想的东西”出发来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社会现象, 都是不符合其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因而是不科学的。

3.注重开放。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在对待高等教育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的意义层面, 而是把高等教育融入开放性的社会, 在与社会各类表现形态的交织中考察它的开放性价值, 从而为社会发展性学习观的确立提供有效价值指引。同时, 我们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多样的、发展的和生成性的, 以开放的态度协助大学生个体生命成长, 从而通过高等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创造性地实现知识和思想的转化, 让大学生在与各类大学教育情境 (课堂、社团、社区等) 的交互作用过程中, 使自己的思想领域和知识结构发生自我转换, 自觉地具备批判的意识, 建构自我生命成长的意义, 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化的人。

4.更加关怀人。

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关怀人, 关怀完整的人。教育不仅是个人生存之所需, 更是帮助其确立价值观念、推动人的价值生命实现的过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 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民主主义的促进者、世界的公民、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2]如果忽略了“人的教育”, 我们将无法破解当前的教育难题, 无法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将永远围绕升学而展开, 高等教育也将仅满足于数量与规模的发展, 而无法提供给社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 必然是学校制造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身份”过剩。

总之,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的确立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具有新的视角和方法, 具有反思、质疑、超越固有思维的勇气, 在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 实行精神观、社会观和发展观的革命, 从而树立健康而务实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进而在其指导下不断优化教育模式, 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217.

价值观教育 篇8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我校实施“一名校级领导具体主抓,各职能部门主管负责到人”的工作机制,下设德育领导小组、教学领导小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文化宣传领导小组、后勤保障领导小组等几个分支机构,着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育人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更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竹林、花坛、甬道、小池、音乐吧、知心小屋、宣传栏、提示性用语,无不体现“校园处处皆教育,润物无声育新苗”的深刻内涵。

学校积极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时空的育人环境,倡导“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全体教职工立足本职,用行动践行《首都市民文明公约》。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我校制定了《西中街小学学生行为六项达标要求》《西中街小学学生学习习惯“五到”“五心”“五要”要求》,形成了个个讲文明、人人护环境、全体争上游的良好氛围。

着力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提高教育质量

近几年,学校将提高干部的领导力作为班子建设的核心,确立了“崇德尚行、求真务实、善学笃思、创新进取”的干部队伍建设目标,提出了“增强三种魅力”、做好“三种添加剂”的要求:增强干部的人格魅力、情感魅力、学术魅力;做催化剂——以自己的激情引领全体教职工不断追求卓越,做调味剂——让每一位教职工在工作中经历心灵融通的情感体验,做粘合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以教师的卓越发展为自己的幸福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是精神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为此,我校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聘请专家讲座、举办学术报告、进行学习感悟交流等活动,开展“四有”“五爱”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逐步形成了教师“敬业乐群、善思互助、求实创新”的团队文化。从2011年的“三八”节开始,学校已经连续召开了四届“品茶、品书、品人生——教职工悦读交流周”活动。每年,学校都要选送二十余位教师赴外省市、外区县进行观摩、学习,并召开“幸福历程齐分享,快乐传递共成长”外出骨干教师学习交流会,实现了“个人学习接受气流,交流感悟形成气场”的教师文化学习目标。每年教师节,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师德演讲暨拜师会。四年来,学校先后有32对教师之间结成师徒对子,优秀教师带徒弟,充分发挥了精神塑造、专业引领的“传、帮、带”作用,促进了学校青年教师的全面成长,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代代相传。

抓实养成教育,丰富实践活动,弘扬民族精神

为使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深化开展,学校积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1.注重习惯培养

学校在养成教育中提出了“起点低一点,坡度小一些,要求细一些,效果实一些”的观念,制作“礼仪口袋书”(分学校、家庭、社会三册)下发到每一名学生,明确规定、一抓到底、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文明、守纪、互助等行为习惯和乐学善思的学习习惯。

2.传承中华美德

继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现代公民道德素养。

多彩节日传承中华美德。在庄严的入队日里,中山公园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前,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都留下了学生的誓言;在光荣的“五一”劳动节,学校都要组织“我是劳动小能手”劳动技能大赛;在快乐的“六一”儿童节里,全校师生都会齐聚东城区少年宫“天地剧场”,所有的学生都登台表演,庆祝自己的节日;在传情的中秋节里,学校以“明月传情福满园”为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与学生、家人共同分享幸福团圆的中秋节。

爱心募捐传递感恩助人之情。2010年4月以来,学校相继开展了“灾难无情人有情”“小手拉小手,共建书香校园”等爱心募捐活动。“捐出一日工资”“少吃一次快餐”“节省零花钱”等倡议,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深地感受到祖国在经受磨难时团结的力量,感受到社会爱心传递的巨大力量。

主题活动培育社会主义好公民。我校明确提出:树立爱国之心,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树立责任心,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小公民;树立感恩之心,做关爱家人、孝亲敬长的小公民;树立上进之心,做勤奋好学、身心健康的小公民;树立友善之心,做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小公民。围绕这一核心,积极开展“做好课间文明监督员”“我是社区小主人”“我是小小楼门长”“我是环保小卫士”“我是社区小义工”“走进敬老院”“走进贫困家庭”等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开展“社区文明小使者”“优秀小公民”等评选活动,树立身边的小榜样,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上一篇:阳光校园,我们幸福成长演讲稿下一篇:操作工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