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惑中成长
——读《幸福了吗》有感
继10年前出版《痛并快乐着》后,白岩松又于2010年出版了《幸福了吗》。和那些以个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名人出书不同,这本书不能满足人们的偷窥欲,它的重心不是白岩松的私人生活。白岩松在书中的角色相当于导游,带领人们游历2000-2010年的中国,后者才是作者要展示的风景。用封面上的两行字来概括这本书是最贴切的:“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
读《幸福了吗》,书中散发的困惑感紧紧吸引着我。阅读中,经常会感受到作者用那种不怎么确定的语气讨论某个问题。我喜欢这种不确定,它没有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说教,有的是与读者真诚、平等的交流。从书名到目录到正文,从代序到代后记,有那么多的疑问句,那星星点点的问号,常让我想起白岩松紧皱眉头的标志性表情。问号告诉我们,作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有时这些问题可能也是问读者的。比如书名,幸福了吗,有个大大的问号,却没有主语。作者是问自己,还是在问读者,抑或两者都有?即使随便地浏览,也会感受到作者的困惑。随便摘几句书中的例子吧,幸福在哪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新闻进步了多少?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SARS真走了吗?灾难中,我们要学到什么?看日本,看什么?美国,美吗?感动,有没有用„„
困惑源于变化。那么多的困惑,似乎都是由一个困惑衍生出来的,那就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问题太抽象,于是白岩松开始讲故事,以轻松自在的方式,把他的想法一点一点表达出来。我们不妨随着他讲的那些故事去看一看,这十年中,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成长。
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角色的变化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是一道现实的问题。当911事件发生后,针对国人解恨的感觉,白岩松指出,这是对生命的漠然,一种可怕的情绪。针对由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失控引发的抵制家乐福事件,白岩松反驳了标榜爱国、骨子里是盲目的激情宣泄的抵制事件,坦言用爱国主义绑架别人行为是不对的。从没能直播拉萨314事件到乌鲁木齐75事件直播产生的良好效果,在对比中说明了,要满足老百姓的知情权,哪怕是负面事件,及时透明的报道,对事情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在对SARS的阻击战和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救助中,我们有了长足进步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事过之后亡羊补牢,事发之前防患未然。白岩松反思问题,着眼长远,提出“后救援”概念,不让爱的潮水退得像来得那样快,不让感动在一觉醒来后无影无踪,记住苦难是为了让苦难不再发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岩松看香港》、《岩松看美国》系列节目,看什么呢?白岩松选择了看那些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助我成长;而不愿看缺点,以此麻醉懈怠自己。取人之长,补我之短,这正是进取开放的少年中国心态,升腾着自信和从容。
在每一次新授课时, 我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布置课前不同的预习作业。在这一方面上,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生字词分层。一般的预习方法是把一节课的生字词摘抄到练习本上标注拼音, 并组一个词。在这基础上, 我会让基础好的学生多组几个词, 并用这些词试着造句。其次, 阅读分层。一般学生在预习时要求他们保证阅读次数为3遍, 对于个别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读几遍。第三, 批注分层。首先, 把自己有体会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其次, 让一部分同学可以试着在句子的旁边标注一些简单的词, 表达自己的体会。能力强的同学可以直接标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体会。第四, 预设问题分层。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 只处理课文里的字词部分和阅读就可以。第五, 检查预习分层。检查基础部分由小组长或同桌完成, 如生字词和用横线标注等部分。其余的由教师来完成检查, 并粗略的进行分类统计, 有哪些学生选择较简单的预习方法, 有哪些学生选择有深度的学习方法, 根据每次预习统计的结果进行比较来发现学生在预习这方面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教学分层, 目的在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张扬个性
在每次授课前都要认真钻研大纲、分析教材, 最后确定三维目标。我在分解教学目标时, 就特别注意“了解”“掌握”“欣赏”“理解”“拓展”等用语的不同水平,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在每次授课前还要认真分析学生。在上课一开始的导入中, 出一些与本课知识相关的, 并且范围广易于回答的问题让学困生来答。这样的问题对于学困生来说回答起来是很容易的, 当他回答完这样的问题, 之后的课他就来了兴趣, 课堂中注意力和参与度都明显提升, 课堂知识的接受率大幅度提升。
从授课中要坚持面向中等, 兼顾优差生的原则。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将学生隐性的分为ABCD四个层次, 举一课教学事例说明。例如, 在教授《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 研读、探究“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一问题, 教师可以按照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层教学。这里提到的四人为一个单位的小组, 是课前教师根据四个同学学习能力的差异, 用ABCD四个字母指代小组内的四个成员, A同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好, BCD则依次递减。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是从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五方面介绍的, 根据五个方面的难易程度分别由位置D同学、作用C同学、材料B同学、结构C同学、文化特征A同学完成, 以表格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这样的操作既关注到了学困生, 又兼顾到了优等生, 这样在课堂上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 既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又能让那些层次不好的学生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从而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三、课后辅导分层, 目的在于尊重差异, 发现个性
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主要是在课堂上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个别辅导主要是兼顾优等生和后进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让优等生“吃得饱”的同时, 还能“吃得好”, 而让后进生能够“吃得消”。比如在授课单元中日积月累部分的内容时, 对优等生的要求是不仅能够记忆, 还可以做到理解意思;相反要求后进生仅仅是能够掌握内容即可。
课内辅导与课后辅导相结合。课内的辅导更多关注的是优等生和中等生, 而课后辅导更多关注的是后进生。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班级的“小练笔”作业的布置上, 对全班同学相同的要求是大家都进行小练笔, 但不同的是要求不同, 最后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四、作业布置分层, 目的在于激发兴趣, 唤起热情
在作业分层方面也有自己的方法, 那就是遵循“两部四层”的原则。“两部”是指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四层”是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选择练习要具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知识的夯实练习;第二层次为简单综合题;第三层次为综合性课外阅读题为主;第四层次为小练笔、课外拓展学习。通过这样的分层, 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同时, 在作业批改时采用以下方法:1.生字词语、同步练习册全部批改;2.课内、课外阅读每班改四组, 挑有问题的集体讲解;3.小练笔和课外拓展, 优秀的两个班展出并学习。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令我兴奋的是,2006年6月,在我校举办的第三届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上,我向全校领导和师生上了一节课改汇报课,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夺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同时,在两年多的历次考试中,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生都很喜欢上我的化学课,用他们的话说是“我们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并能体验到化学的独特魅力”。我和他们一起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时常遇到一些矛盾和困惑,但最终都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找到了平衡点和解决的方法。现将我的感受与同仁们做一个交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解放与规范
新课程将解放教师,这种解放整合了“自主”和“责任”,体现在“赋权于教师”的指导思想上,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是研究者”的观念转变过程中,体现在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上。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次解放的机会,个性张扬、自主选择将会受到充分重视,这无疑是正确而值得追求的。但教师还必须注意“自主”背后的“责任”。学生毕竟是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和认识不可能很到位,因此有效的教学又必须有规范,如果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结果只能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同时,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课堂上的热闹,会导致学生用大部分时间来讨论,却很少静下心来读点书,提些问题。那种你说我说满堂说的教学不仅说了白说,浪费时间,而且助长了学生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风气,使一部分学生只顾说不善听,优秀生握有言语霸权,而多数学生则成了陪客,那么教学效率就会成为教师担心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育要适合学生;但是教育又是一种有着自身规律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因而又要使学生适应教育规律。因此在课堂上,在解放学生思想的同时还要适当规范他们的行为,既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此所谓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有为与无为
反思我前几轮的化学教学,自认为对高考大纲和高考脉搏有了较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再加上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于是我暗下决心:在教学中一定要“大有作为”。当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恨不得一口气将这些年的心得体会毫不保留的灌输给他们。我一遍遍地解说着学生不清楚的知识点,对学生易犯的错误提前警告,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搭好梯子,以一种“举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虔诚努力着。可是令我失望的是,我的学生学得很辛苦,他们不仅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反而越来越畏惧学习。而且他们常在下课后很同情地对我说“老师,你太辛苦了!喝点水吧”。每当想起那样的场景,我就觉得自己和学生都很可怜。其实这也是传统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存在的共同问题。他们对学生不放心,过于强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把学生的作用“挤”到课堂的边缘。
经过这一轮的教学实践我终于体会到:一个好老师,不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锋芒毕露的“智”者,而是一个懂得适当“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拙”老师。一个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师,必须学会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弱一点、拙一点,真正把学生推到课堂的前沿,自己退而欣赏他们的创造美,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在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于是我不停地告诫“好为人师”、喜欢炫耀的自己:千万不要把自己看成高山,视学生为小草,让他们靠着我、仰视我、惧怕我;而应该让学生做高山,做大伞。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才能勇敢坚强、才能顶天立地,才能聪慧机敏有创造力。每当学生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奇招妙法时,我是快乐的;当他们将我从讲台上“取代”下来要大显身手时,我是幸福的;当他们让我“退居二线”时,我是无比光荣的。所以我说在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传统与创新
由于过度迷信新的教学模式,加之对新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我曾在进行课程改革初始,走入了一个误区:传统的都是落后的。于是,我“大胆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发”或“模仿”新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被冷落在角落里。实际上新、旧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在新课程推进逐渐深入的今天,在人人口诛笔伐“一言堂”“满堂灌”的现在,也应该正确地认识传统讲授法的价值。客观地讲,讲授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些概念、定理以及一些间接获得的、难以再现其发现过程的知识,应用讲授法教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尤其在实行班级授课制的今天,讲授法显得更加经济、实惠而有效。但在继承传统方式的同时,还要注意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对新的教学模式,也应该理性对待。就拿探究性学习来讲,如果运用得当,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也要看到,探究性学习比较费时费力,同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探究的价值。学生的探究就其知识的发现过程而言只是知识的再生产过程,正确地讲就是对人类正确发现知识历程的浓缩。因此,总有一个探究的界限和一条正确的探究路径,而不是漫无边际没有一点限制。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和获得正确的探究路径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我想,探究性学习是这样,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在推进和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认为既要反对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思想,又要反对否定传统、一切推倒重来的虚无主义。需要在新与旧中把握分寸,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也只有将新旧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让它们各尽其能、扬长避短,才能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有限与无限
高考的发展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于是高考试题变化的无限性不断凸现,对试题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难以预测。那种靠扩大训练量,增加学生接触不同题型以使学生应对无限变化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而猜题押题的做法更不可取。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有限的教学空间,帮助学生赢得无限可能性的问题呢?
高考变化无限性的凸现,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认真思考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价值;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由于无限性的凸现,通过题海战术,学生能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难以满足考试内容的无边界变化,而相应的对策则是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无边界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活动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技能;体验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限的训练难以使学生应对无限的变化,而相应的对策是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综合能力来增强对无限变化的适应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追求和实现的目标,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应对高考无限的变化上三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知识与技能是抓手,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基础和前提。
快与慢、多与少
记得在刚接这届高一时,我所教的两个班的教学进度总是滞后于平行班,这主要是在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上花费了很多时间。现在习惯已经形成了,自主探究开展起来便得心应手。我的感受是: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养成以后,学生的学习进度明显加快,而且教学效果令大家都很满意。因此我说: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可以多花一些时间,此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从这两年多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能单纯用“这节课讲了多少道题或进行了多少内容”衡量课容量的大小,而应该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大小作为评价的标准。经常性的一节课中只讨论一至两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内容很少,但学生从中收获了很多,我认为这便是成功的教学。
节奏的快慢需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体系与安排有整体的把握,教师需要有一种开阔的、宏观的教学视野,才能慢中求快、慢中求实。
经过这几年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在多次的困惑和成长中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判断是不是新课程,首先是看实施课程是否全力追求和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后再看是否采取了与实现此目标追求的有效教学手段和措施,而不是首先看教学的手段和措施是否创“新”。新课程既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也不像想像中那么难,只要从心开始,伸出手就能成功。教师只要心中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信念,脑子里有培养学生能力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意识,那他和他的学生就能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询武汉都市学堂——
家庭教育不足导致困惑青少年
“我们对大量的困惑青少年进行了系统的原因分析,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困惑青少年成长的背后,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家庭教育的不足。”昨天,《辩护》主要起草者、长沙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负责人黄晓玲称,他们的调查显示,家庭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溺爱、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专制和粗暴、父母缺乏榜样力量,不能言传身教、家长缺乏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等5个方面。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与孩子相处时,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不能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心声,不能了解孩子内心需求的家长比例最大,这样的父母约占68.3%。”黄晓玲分析说,这些父母大多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和孩子沟通,“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懂得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家庭教育不足多为沟通障碍
企业文化如何落地的问题,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关键是要让企业员工能够认同创建的企业文化,这是来自于广大员工群众,又高于广大员工群众的。就像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一样。企业文化的困惑在成长型企业中有5种表现,解决这些困惑的根本是能够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1.没有文化或者企业文化反复修改。
没有文化的企业有的尽管可以红火一时,但都逃不出短命的下场,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什么都不可能做好。做企业重要的是要顺应形势,有高度。可持续发展诞生于非凡的高度和角度。
企业文化是灵魂,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企业的运行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是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可以说,没有文化的企业尽管可以红火一时,但都逃不出短命的下场,它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正因为如此。
海尔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很好的文化。海尔本是一个连续几年都亏损的集体企业,1984年张瑞敏到任以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准随地大小便”,开始走上了“以规治企”的道路。
海尔的“零缺陷”的管理思想也是深入人心,在冰箱还是凭票购买的紧缺年代里,张瑞敏为了突出“零缺陷”的管理思想,连续砸了17台冰箱。
“如履薄冰,永远创新”是张瑞敏的座右铭,也是海尔企业的精神——永远都在创新,永远都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做每一件事情。有人说,海尔商标上的两个男孩,一个是我国的张瑞敏,一个是美国通用公司的韦尔奇。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是什么都做不好的。在我们身边,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的老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人员不是太多,管理相对不规范,企业成长、发展的很多东西比较欠缺,属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小企业大多信奉“发展才是硬道理”,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缺哪补哪,没有太多的战略和规划。
特别是面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小老板们分几种类型:一类是“无知无畏型”,这种类型的小企业根本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该如何建设,重要性在哪里,所以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一类是“一知半解”型,这种类型看到很多成功企业或企业家的文化建设,自己也跟着“照猫画虎”,创造几条口号和标语,或从书本,或从其他企业照搬点文化的东西组装起来作为自己企业的文化进行推广。
这些小企业对“文化”都一知半解,企业的员工就更可想而知了。很多小企业都认为,企业文化对自己如今的发展阶段来说,是太大、太虚、太空的东西,他们不需要这些“大文化”。真的是如此吗?如果,他们小富即安,没有太大的志向,文化并不急需。因为我国这种的小企业多如牛毛,大多也过得还滋润。如果你远远不满足现状,梦想有朝一日成为叱咤风云的大老板,就要尽快在自己的企业里建立起“三头”文化,即奔头、对头、干头的文化。
(1)“奔头”文化。
企业要有“画大饼”的能力,指明企业发展是为了什么?企业的未来前景是什么?用正规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企业的愿景。没有愿景的企业是永远做不大的企业。道理很简单,员工根本不知道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是什么,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有方向感和目标感。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工作当成挣钱的手段。其实,人活着,都需要目的和意义,都需要精神的支撑。特别是对于“一穷二白”的中小企业来说,员工的待遇一般、福利一般、工作环境一般,如果没有精神支撑和动力,员工的流失率会很高,更谈不上对企业的忠诚和患难与共。这时候,小企业对未来画的“大饼”,对于员工来讲,就是在这个企业里干下去,有没有奔头的问题。
这方面有许多案例可以说明问题。比如,皇明太阳能创业者黄鸣先生在自己刚创业不久就勾画出了企业的未来愿景——“为了子孙的蓝天白云”。这句话激励了多少员工与他艰苦创业,在“沙漠里盖起了房子”。许多加盟皇明太阳能的经销商也是受到了这句话的感召,认为能提出这种口号的企业,日后一定是了不起的企业,从而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皇明。
再如,阿里巴巴的马云更不用说,他“画饼”的能力也是超一流的,从创业期就跟定他的“十八罗汉”,至今不离不弃,在企业充当重任。许多外企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也是跟马云一席谈话,就毅然放弃外企优厚的待遇,投身到阿里巴巴的怀抱,尽管那时阿里巴巴还没有今天这么风光、强大。(2)“对头”文化.是指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俗话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的“道”是什么?认为做什么事情是对的?做什么事情是错的?做什么样的事情有价值?什么样的事情没有价值?“对头”解决的是员工做事的行为准则,只有按企业的价值观做事才“对头”。
上面例子中的皇明太阳能的“对头”文化就是追求可持续:追求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追求消费者利益的可持续;追求人才培养的可持续;追求品牌的可持续;追求员工个人发展的可持续等。不可持续的东西,一定是被企业和员工唾弃和不齿的东西。所以,皇明太阳能能在鱼龙混杂的太阳能市场上一骑绝尘,持续领航,因为它追求的是可持续。
上面例子中阿里巴巴的马云也形象地把自己的企业的价值观梳理成了“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团队合作,共享共担,平凡人做非凡事;拥抱变化,迎接变化,勇于创新;诚信,诚实正直,言行坦荡;激情,乐观向上,永不放弃;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3)“干头”文化.是指的企业确定的企业使命是什么?员工应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员工如何才能正确地做事情?如果把“对头”看作一个人的“言”的话,“干头”就是指的一个人的“行”,优秀的个人都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优秀的企业也概莫能外!“干头”文化解决的就是企业的员工应该具体干什么?是在“抬头看路”后的“低头拉车”的具体动作。
皇明太阳能在创业初期就确定了自己的企业使命是“倡导绿色生活,营造绿色家园”。为此,该企业要求自己的员工自觉向全社会倡导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不以浪费资源也牺牲环境为代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企业在以光热、光电、温屏节能玻璃、建筑一体化全方位为人类的安居乐业营造节能环保的绿色家园的同时,也为员工提供美满人生所需的安居乐业的绿色家园。
有人说:“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诚如斯言!很多顶级企业诸如联想、海尔、平安保险、华为、万科获得成功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都有强势的企业文化。于是,更大一批的我国企业便都达成了一种共识:要赚钱,要持续地赚钱,得有文化!2.规章制度的执行步骤。
有法不用,要法何用?执法要令行禁止,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管理要令行禁止,企业才有生存的希望。令行禁止,法律才有尊严,制度才有效力,管理者才有权威,队伍才有战斗力,才会战无不胜,否则充其量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稍有挫折就会作鸟兽散。
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是搞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但是有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按章办事。有制度容易,按制度办事难,让每个能人都按制度办事就更难。因此,企业领导者对这些问题要常抓不懈,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能不能按章办事决定了领导有没有威信,决定了领导者能否把队伍带好。就每个人来说,要自觉按规章制度来办事。特别要强调的是,领导要带头执行这些规定,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执行者必须严肃认真。这种态度本身也应当成为一条纪律,一项制度。同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还要定期检查。要使组织的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其管理功效,在执行规章制度时还必须遵循正确的步骤。
概括起来,规章制度的执行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是执行规章制度的前奏,只有做好了准备工作,执行的过程才能顺利且达到预期效果。一般情况下,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动员和落实要求两个方面。思想动员,主要应该强调执行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执行后所产生的效果;落实要求,主要是落实范围(在什么区域执行)、期限(执行时间)、负责者(谁来执行)。
(2)付诸实施。
一般来说,实施前要正确理解制度的内容,然后制订措施,认真贯彻。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和数据收集与管理。
(3)检查执行情况。
在实施过程中,要检查各项工作是否按制度要求执行,并找出异常情况及其原因。同时,还要检查实施效果,看最终目的是否达到了,要用事实说话,不凭印象办事。
(4)抓好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一切经济系统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信息反馈可以了解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从信息整理中找出规律,再做出新的规定,这样才能使制度不断完善。
(5)综合考核。
一般来说,考核是强化规章制度的一种重要手段。考核的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技术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等。通过对能人的技术和业务的考核,可以确切地掌握每一位能人的工作状况和业务能力,作为能人定级、降级、提升和授予职称的重要依据。
(6)总结经验。根据检查考核的结果,企业领导者可以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使其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这样,下一次进行相同工作时就不必再重新讨论、研究和请示了,可直接按标准进行,并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对于没解决的问题,找出原因后放到下阶段的修订工作中去。
在现代社会,许多企业都制订了成套的管理制度、规章标准,大到厂规厂纪,小到领物规定、作息规定,不可谓不完善。如果这些制度都能真正地执行和贯彻下去,对企业绝对有着莫大的助益。
3.没有人对结果负责,面对问题总是选择借口、推诿。
“没有人告诉我这个项目周五到期”、“但是团队领导的工作就是在任务优先级改变时让大家都知道”、“我们部门的责任不是打扫另一个部门犯错留下的残局”,等等,这样的借口经常从办公室小隔间、最高管理层办公室和工厂车间传出。如果他们对企业的项目态度如此肆无忌惮,那么这就是企业的责任问题,而且这会造成比你所能想到的更多的伤害。
对项目领导、公司和客户缺乏责任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会降低执行力以及个人和团队的业绩,并且导致和助长相互指责的企业文化。如果大家都忙于相互指责,却不能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工作,那么工作将不能达到标准,客户也不会满意。
另外,逃避责任对优秀员工会有消极的影响。他们经常被要求清理低效员工留下的混乱状况,这让他们筋疲力竭并心存不满。与此同时,那些责任较少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同行却在享受较轻的工作压力,这其实是对糟糕表现的纵容。
如果今天的组织缺乏责任会是多大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为什么不能一直让员工对结果负责呢?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1)“等待和希望”综合症。
“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假设糟糕的表现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自己改善。“他们将会学习,”没有人会真正讨论满足承诺和交付结果。或者,假设员工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即使你会给他们一些质疑的好处,但“这次”往往会变成“下次”,随后的情况是:“什么?再次发生这种情况?”
(2)“他们知道我的感受”。大多数人喜欢用假设来释放间接的信息和微妙的信号,一则表达我们的不满,二则阐明需要做的不同事情以及需要如何做。其实,结果极不可能是这样!可是,很多人更喜欢这样做而不是更直接地讨论问题和对承担责任的需要。不幸的是,这样做没有任何作用。
(3)“这将变成争吵”。
即使与另一名员工的协作并不困难,但是几乎可以百分百地确定这名员工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许多领导人认为这样的不愉快的谈话将转化为争吵,最好是任其自然,避免冲突。虽然在短期内“任其自然”可能更容易,但从长远来看,事情将发展成为更难以处理的问题。
(4)“我阐明了明确的期望,当时我就认为如何如何”。
说出这样的话,事实上并没有阐明明确的期望。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么在你听到不止一个观点或者当话题转变为争吵时,请不要惊讶。记住:要求团队成员的所有事情都是可计量或已知的,甚至客户服务或质量等定性输出的一些组成部分在他们做好时领导者也是知道的,完全可以设置这些事情的期望值并进行监测和计量。
(5)“我将使失去动力或失去他们”。
项目经理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使优秀员工对其行为负责,这与工作流程和组织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你可能会倾向于给这些“超级明星”一些回旋余地,因为认为他们对团队的成功很重要了,你不想破坏他们的势头。不幸的是,这会在团队中形成一种不受欢迎的动态,因为人们开始认为,你如何达到目标都不重要了,只要你这样做,你就不会对其他方面的业绩负责了。
(6)“他们会认为我是微观管理者”。
多年以来,顾问和学者们已经把对微观管理的恐惧根植于许多项目领导人的内心深处,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受到它的影响。在世界上,“合作”风格是受人尊敬的,而“命令和控制”风格是令人不悦的,监控实践有一个不应得的坏名声而且不受欢迎。其实,你委派并授权给别人的越多,你越需要监控和跟踪进度。跟踪和监控进度不是微观管理的同义词,如果做得好,监控能够成为建设性的活动,可以提供机会修正进程并对优秀业绩进行表扬。
(7)“如果我亲自做,事情将更容易”。
当你拨打电话时,自己亲自做可能看起来像一个好主意,但这却是很少见的错误谬见。如果你无法让别人负起责任,而是你自己承担该工作,那么你将成为糟糕业绩和缺乏责任的恶性循环的帮凶。如果你不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将永远必须亲自做该工作,因为你已经错过了可训练的时刻和设定预期的机会。你可以帮助创建一个工作环境,使员工在工作时具有更高的责任水平。
4.员工遇到问题,把责任上移。
企业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当这些问题遇到喜欢推卸责任的员工去处理时,往往会将事情推得更为复杂凌乱。这类员工非但不反省自身的错误,反倒指责其他部门或个人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他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作为管理者,你会选择用何种方法来解决此类事件呢?
(1)让员工学会尊重他人对问题的所有权。
要教育管理者和员工懂得,问题是有所有权的,要学会尊重他人对问题的所有权。
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部门间、员工间相互指责、相互埋怨,甚至相互拆台的严重危害,旗帜鲜明地反对并及时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逐步养成出了问题重在研究解决问题以及防范问题再发生的好习惯。只要不是管理者或员工故意为之,就应该对问题当事人采取包容的态度。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明确规定,部门间、同事间不允许简单指责对方的不足或问题;实在需要谈论问题的时候,也必须是善意的和建设性的。只要能够持之以恒,部门间、员工间的争吵就会越来越少。(2)让员工学会自省。
要让管理者和员工懂得,是人就会有问题,是人就会犯错误,学会自省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成长。要培养管理者和员工自省的习惯,除了革新过去那种爱追究责任的恶文化之外,还需要更深层次地颠覆对问题的认知。要将管理中的问题当做是改善机会,甚至是财富。看到了问题,就是看到了改善的机会,所以要奖励发现问题的人。
在精益管理实践中,要适时开展全体员工找宝活动,即动员员工查找自己和自己身边的问题,为集中解决问题、快速提升管理水平创造条件。只要坚持这么做,管理者和员工从此不再惧怕问题,不再回避问题,并逐步养成自省的良好习惯。
(3)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要设法引导管理者和员工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精神主动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当我们要求尊重问题所有者的时候,人们也许会担心,尊重问题所有者会不会造成问题的搁置。而正确的思维是,尊重不等于放任,与尊重问题所有者同等重要的是,激励并约束问题所有者更主动发现问题,毫不拖延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果只强调尊重问题的所有者,而不能及时动员他们解决问题,不仅会造成具体问题的搁置,还会助长他们的惰性,是十分危险的。
在企业内成功推行精益管理的关键,就在于通过积极运营改善机制,营造浓厚改善氛围,促使管理者和员工在反省自身或工作中的不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乐此不疲,快速成长。
5.老板有方向却无力量,员工有力量却无方向。
因为老板要决策,他的资源相比之下更多元化,力量也比员工分散。员工的力量体现的更具体。不在老板的位置上,看不到很东西,所以看上去老板有力量没方向。
方向也只有少数人制订,多数人去解读和服从,所有也不能说员工没有方向,只能说老板在意的和员工的站的角度不全相同。老板的方向和员工的想法一致,方向相同员工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很受打击。员工的方向大多数时候,最多被倾听,没有被重视,时间长了也就不去想方向了,想了又不长工资,想还累。老板不一定要你有想法,想升职还是做好领导给的任务比什么都强。所以说,员工看上去又力量没方向。老板有方向、却无力量,员工有力量、却无方向,根本原因就就在于企业缺乏组织执行能力。
(1)创造基本条件。
要使提升企业执行力的方法取得成效,是有一些基本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是诚信、优秀的战略和以人为本。
所谓诚信,这里的“诚”就是指真诚,也就是说,公司要对客户、消费者真诚,老板、管理者要对员工真诚,不能有欺骗、玩弄、轻视客户、消费者、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信”指信用、信任、信誉,也就是说,企业要说到做到,老板、管理者不能言而无信,或者不遵守诺言,同时要学会信任员工,才能维护自己的信誉。
诚信和执行力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诚信是执行力的必要前提。所谓“人无信不立”,企业也是一样,如果不首先建设企业,建设管理者的诚信,再多的方法也无法真正提升企业的执行力。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动不动就说话不算话,今天答应员工要提高福利待遇,明天就忘了;今天说要解决员工的生活问题,明天就不提了,那么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会有执行力的。
优秀的战略其实是指工作的方向要正确,方向都错了,再怎么执行,也出不了成果,当然就无所谓执行力。这一点很重要,有些管理者往往自己决策失误了,到了最后,找个借口说下面的执行力太差,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所以,每个管理者要经常反思一下:我的决策是不是科学的,我做的是不是正确的事?然后,再才回头研究一下,是不是执行上除了问题?如此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以人为本”喊了很多年,但是,如果问一问一些老板、管理者,估计很多人无法说清楚这其中的含义。很多民营企业存在很狭隘、很短见的用人思想,都是考虑我的企业需要什么人,不需要的时候就一脚踢开。这样的用人思想,必然导致员工的对抗、应付、阳奉阴违。试想,一个没有安全感、没有发展方向的环境,能产生高执行力的团队吗?
“以人为本”至少有尊重人、了解人、依靠人、服务人、发展人这样一些内涵。对于尊重人,有一些企业,对员工很不尊重,动辄开口大骂,很让员工寒心。对于了解人,管理者要用心去了解员工,不要把员工假设成是无所不能的、是十分理智的,或者是很坏的、是天生很懒的,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对于依靠人,要把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相信企业的业绩是团队取得的,而不是管理着一个人取得的。
对于服务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每个人健康、富足、快乐,而不是单纯利润的增长,只有让员工安居乐业,才能构建和谐的百年基业。
对于发展人,要建设学习型团队,要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
(2)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提高企业的执行力,构建企业的竞争力。有了以上的这些基本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提高企业的执行力,构建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领导者要反思自身的问题。企业的执行力低下,不要一句话说,就是下面的人怎么样怎么样,而是要先反思一下自身是不是有问题。只有先改正自己的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解决。
可以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反思:从执行力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我们做了哪一些,哪一些做得不够好;从宏观上分析,有没有哪些用人、机制、组织上面的决策失误;自身性格、知识、技能有没有哪些不足需要提升的;从组织客观环境方面考虑是否满足相应的要求。
二是要分析你用的重要干部是否称职。高层管理者很可能是执行力低下的罪魁祸首,所以,要提升企业的执行力,要好好看看,你的高管们是不是用错了,是不是让无德者居高位,是不是让无能者当大任,是不是让不合适亲人把持重要岗位,如果是,那就赶紧采取措施,该换的换,该撤的撤。
三是看看你的组织是否科学。组织上面,要注重以下几点:设计科学的组织架构,确保不会出现职能缺失,不会出现繁多的工作重复与交叉,不会流程过于复杂,不会信息传递缓慢,不会决策缓慢等等;不要出现组织的臃肿现象,裁撤不必要的部门与岗位;不要出现组织的倾斜,要有互相制衡的机制。
四是建设人才梯队。要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用人计划,并考虑人才的晋升、替代、储备、流动、更新的问题。
五是建设系统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发展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向现代化企业迈进,才能提高管理效率,真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企业只能有一个管理体系,而其他体系只能是这个体系的组成部分或者补充。因此,要认真看待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各种认证标准体系、各种信息系统、各种为满足客户需要而建立的文件体系、各种为满足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的文件。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对这些体系的有效梳理,导致员工无所适从,最终导致管理效率的极其低下。
一个企业能够有效地整合以上所有的管理体系,当然最好。但是事实上,一般企业的管理水平难于同时满足多种体系的要求,如果同时建设多个管理体系,有可能就会每个体系都难于发挥真正的实效。
根据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科学的制度体系建设方法应该是选择基础的、重要的管理体系进行建设,待时机成熟再逐步引入其他的管理体系。
建立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要用制度管理来替代人治。因此,在管理体系的落实上,管理者应该起表率作用。只有真正确立“制度第一,总经理第二”的管理思想,管理体系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管理体系建立后,逐步根据企业具体环境加以变通和灵活应用,“活化”这一系统,为企业创造价值。要逐步推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经营者与生产员工的积极性,把企业经营目标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和努力方向,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发展从整体上推向一个更高的档次。
六是重视培训工作。关于培训工作,以下几点是最重要的:如何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学习的氛围,而是靠强硬的灌输方式进行培训,效果不会很好;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必须能够真正体现企业的经营阶段的需要与重要,又能体现员工的意愿;讲师队伍建设。一个企业其实存在很多人才,我们如何摆这么优秀人才找出来,并让他们来教其他人,这其实是培训的核心工作;加强教材库建设,只有形成自己的教材体系,才能使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七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没有监督,就没有办法对执行的情况进行控制;没有考核,就没有办法,有效对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监督考核是执行力提升很关键的一环。
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直线监督,每一个上级都要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去监督下属的工作;行政监督,主要是通过行政部门的监督;数据监督,主要通过财务与信息系统进行监督。
八是建设科学的分配与激励机制。分配机制上,要体现几个原则:稳定性,即薪酬福利里面一定要有稳定的、固定的薪资构成;公平性,包括外部公平与内部公平,外部公平是指薪资水平与同行业、与社会行情比不能低,内部公平是指分配要合理,要根据价值要判断;渐进性,要有晋升的机会,比如工龄、级别等;绩效性,薪资福利要与企业绩效及个人工作绩效挂钩。
九是与时俱进。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管理始终是动态,所以,企业一定要有持续改进、与时俱进的思想与做法,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不断修订制度,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修正组织上的不足,这样,确保执行力的不断提升。
十是培育企业文化。文化是一种积淀,是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不断形成。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不来的。在企业的各个阶段,企业家的一言一行、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都在不自觉中形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在不自觉中灌输到企业员工的脑子里,因此,只有在企业的各个阶段注重企业的行为,注重企业家的行为,一个企业才能逐渐积淀出健康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什么都不可能做好。令行禁止,法律才有尊严,制度才有效力,管理者才有权威,队伍才有战斗力,才会战无不胜。
如果大家都忙于相互指责,却不能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工作,那么工作将不能达到标准,客户也不会满意。
要培养管理者和员工自省的习惯,除了革新过去那种爱追究责任的恶文化之外,还需要更深层次地颠覆对问题的认知。
一、主题美读:唤起学生内心的独醒
人物素描:六 (3) 班学生姜涵, 成绩曾差到老师盼着他转学, 他到我班后, 我发现他酷爱学习美食、旅游、生物方面的知识。我抓住这个切入点, 不断地向他推荐相关的中外名著阅读, 同时为他设计了以写作为突破口、带动其他达到全面发展之路, 并为他在班上开设了一个“生活万事通”栏目, 展示他所知道的美食、旅游、动植物等知识。
像姜涵这样的学生, 其赖以成功的强大学习动力, 就是得益于一个又一个引擎主题的阅读。
文本主题。主题是文本的灵魂, 一旦被触动, 读者的思想感情、人生阅历、阅读积累都将会被激活。教学中, 我以语文教材里经典的课文为圆心 (文本主题) , 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精心挑选、链接相似主题的其他文本汇编成册, 并命名为《美文共赏集》。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展开多向交流互动对话, 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
如讲到为了自立自强并热心服务于社会的海伦·凯勒, 我链接汇编了《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中国式保尔———张海迪》《史铁生:敬重病痛》《霍金奇迹》等一组文本, 使学生们对文中人物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再如, 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 我以“善·孝·德”为主题和学生共同搜集一组表现父爱、母爱的文章:《父亲的情怀》《父爱的天空》《母亲的心》《父亲的手》《母怡天下》《藏羚羊跪拜》《父母与孩子的爱》等。然后与学生共同设计阅读方案: (1) 为这组文章撰写一个序言, 写在扉页上; (2) 从这组文章中, 摘抄出1500字左右最受感动的情节, 熟读成诵; (3) 设计并实践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回报自己的父母; (4) 组织以“母爱”为主题的演讲、辩论等活动, 让学生置身于近乎真实的情境当中, 化课文语言为真实的情感, 在语言的习得中磨炼自身道德品性。
人本主题。人的个性是独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他们爱好、志向各异, 阅读取向有别。我采取“因材施读”的办法, 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特点引导或推荐阅读带有主题性的经典文本, 进行强化或补救。例如, 对过失屡错的学生、悲观失望的学生以“责任·脊梁”为主题, 指导他们阅读曹操的《观沧海》、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气势磅礴的篇章;对体弱病残的学生、懒惰干坐的学生以“健康·脊梁”为主题, 引领他们研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等作品, 培育挑战生命极限、永不服输的精神;对不爱学习、不善阅读的调皮学生, 引导他们去领会俞平伯的《读书的意义》、邓拓的《有书赶快读》、周作人的《入厕读书》、毛子水的《书籍与修养》等, 帮助他们明晓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对个性鲜明又面临成长困惑的学生, 则推荐他们读《中学生的自我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等。这种个性化的推荐阅读, 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受不良作品的消极影响,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深化他们的阅读进程。
本土主题。人的成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仅仅靠某一类内容的学习无法解决成长的全部问题。推行主题阅读“本土化”, 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也是一个很好的阅读策略。
2011年5月18日, 中国第8届刘邦文化节在我校新校区举行。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主题, 我设计了以“汉文化100课”为主题的读书作业, 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钻进书本好好地啃一啃《天下汉风》《中国的布衣皇帝》《沛风汉韵》等作品。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开展以“汉风沛韵”为题制作、互赠反映沛县地方文化的贺卡、交友信件等活动, 让孩子们在制作、赠卡、写信的过程中, 敞开心扉, 舒其心志, 润其心性, 凝其心气。
茫茫书海, 让学生有主题的阅读;浩浩文化, 让学生有阅读的积淀。
二、课题活化:长出学生生命的形态
聚焦方向:教育实践中, 我始终围绕“语文·人生”这一总课题, 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 “化大为小”“变长为短”, 以一些快活、灵活、鲜活的小课题来活化思想, 活化队伍, 活化环境, 活化评价, 让学生“自己思索, 自己做主”, “用自己的头脑来想, 用自己的眼睛来看, 用自己的手来做”, 强化上升力, 把学习新知作为探索创新的历程, 使教学活动充满快活, 实现鲜活, 展现灵活, 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起点, 永远处于前进之中。
1. 活化班级集体:一条开满鲜花的通道
“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一直是我建班带队的座右铭。我每接手新的班级, 首先必须做的工作就是观察、了解、物色、匹配, 组建前后两座四人小组, 好、中、差搭配, 四人再分成同桌两对子, 构成大班全面管理, 小组具体管理, 对子相互管理的“班组对”立体网络。三种组织, 小组是重点, 它是大班的“派出机构”。小组人少, 灵活, 便于单独活动, 也便于“连组成班, 拆组成对”。教学过程中, 把“班组对”联合起来, 就能使教学与管理进行得更灵活, 更有成效。如在归纳《槐乡五月》的段意时, 我插问:“不知‘漫’字写对了没有?”“请组上检查一下。”不到一分钟, 检查完毕, 写错了的得到了纠正, 加深了印象。过去忽略这种小组, 只要教师一说“不知写对没有?”全体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写对了!”因为学生知道老师无法一一查对。其实有的人写错了, 有的人甚至根本就没有写。现在使“空对空”变成了“实打实”, 唱好“关心、尊重、友善、督促、鞭策、激励”人文核心六步曲, 避免出现置身于活动之外的“干坐生”, 改变了得过且过的“应付生”, 减少了跟不上班的“掉队生”。使孩子们在帮助同伴成长的过程中, 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 体现自身的生命的价值。
2. 活化教室环境:一种诗意四溢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走进我班的教室都会感觉别具一格。这感觉从何而来?在于教室环境布局的和谐性、艺术性和独特性。每个月我都精心设计“墙壁文化”:教室后墙, 集民族艺术为一体的“诗书画印文化墙”首先映入眼帘, 那中国特有的书法、国画、诗词、篆刻等民族艺术品皆出自于本班学生之手, 让同学观之亲切, 想之贴近, 学之有形。室内两边廊柱上形态各异的“百学图”在瓦当背景的映衬下, 熠熠生辉、催人内省, 营造了一个随时学习、随处学习的求学氛围。教室正前方的黑板分为左、中、右三栏:左边一栏标上“每日赠言”字样, 每天按学号由一名学生轮流负责推荐一句自己撰写的或改写的或引用的名言警句, 用正楷字工工整整地写在“每日赠言”栏内, 并署上推荐人姓名;右边一栏上边五分之四标上“每周一诗”, 下边五分之一标上“每日一成语”, 也由一名学生轮流来负责推荐, 谁推荐, 谁解析, 并说明推荐理由, 然后全班同学抄写背诵;黑板中间为师生日常教学活动的交流阵地。
充满人文色彩和文化气息的教室环境便成了一种示范, 一种教化, 它以一股强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
3. 活化评价机制:一个激发生命的支点
有序评价。实践中, 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 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全班交流的时候, 学生是要上台的, 走上来走下去都是有掌声的。我总是让学困生第一个上台受到表扬激励, 然后让中下生上台扩大战果, 接着让中上生上台向纵深发展, 最后让优等生上台唱“压台戏”。认识逐渐深化, 螺旋上升, 形成高潮。假如前面谁有特殊发挥, 意外地一鸣惊人, 决不再叫下一个上台, 以免相形见绌。
星级评价。实行红星—明星—金星三级评价。“红星”由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后自荐产生。“明星”由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评自荐后, 由小组评价产生。“金星”由学生自我申报并在班级中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后, 经全班同学进行集体评价而产生。红星、明星、金星这三星的逐级转换便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足迹, 后进生赶“先”, 中等生竞“优”, 优等生争“特”, 特长生更“靓”, 星群争辉。
家访评价。我每周的家访跟别人不同的是:变学生有问题时才家访为学生进步了就家访, 再进步再家访的“生进师访”的“催熟”策略。一个叫徐欢的学生, 在我的不断关爱、宽容、赏识、期待中进步特别大, 她的母亲在感谢信中写道:“您让孩子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 使她在浓浓的爱意中获得了信心, 看到了未来。……”
三、专题趣写:释放学生个性的光谱
班级故事:今年三四月间, 班上学习成绩一般的胡媛成了学校名人。让她“出名”的是学校的“心灵时空”节目———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播放5分钟中外故事。那段时间, 中外故事换成了胡媛自己创作的童话作品———《花开的声音》, 她的名字因此让师生们耳熟能详。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在我的眼中,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金子。对“学困生”, 更要“骨头里找肉”, 哪怕是找到一丁点“肉丝”, 也要把它看成是一块好排骨。只有这样, 才能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 带着欣赏和赞美的眼光与他们一路远行……
1.“我的优点”之一百
我们不必总盯着一张白纸上的一个黑点而忽视了那大面积纯白的部分。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你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 他那根“缺点神经”就总处于兴奋状态, 而他的“优点神经”由于总不被提起和激活就总处于休眠的状态, 结果导致缺点不断得到强化, 而优点则渐渐弱化以致最终消失了。魏老师幽默地说这叫“用进废退”。在转化“学困生”的实践中, 我针对问题学生身上的优点常常被屏蔽的现实, 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做法, 让学生撰写“我的优点之一、之二、之三……”“我的朋友之一百”“我的成功之一百”等专题文章, 让学生进行“滚雪球”般地发展, 不仅学生个体的“雪球”越滚越大, 班级整体的“雪球”也越滚越厚, 越滚越紧, 科学发展。
2.“我的成长”之系列
异彩纷呈的“课堂记实卡”。教学不是卖弄, 学生的头脑也不是容器。质量是一堂课一堂课上出来的, 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是关键。实践中, 我用“课堂记实法”盯住学困生, 实现堂堂清, 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 课堂上“书间笔记” (直接把笔记做在书上) 。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解边圈点勾画, 生字注音、生词解释、重点词句的勾画以及旁批旁注、文旨的归纳, 特点的揣摩, 统统写在书上, 向训练理解教材使劲, 并定期组织“谁的课本最文化”展评。
(2) 课后整理笔记, 形成“课堂记实”。“课堂记实 (实录) ”是我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独创, 让学生依据“书间笔记”里对教材的熟读精思, 对课堂情景的反刍回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素描式、日记式、随笔式、整合式、联想式、点拨式、评点式进行“创作”, 达到每课有所获, 每日有所得, 持之以恒, 便能“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自然就品尝到成长的快乐。
独具个性的“个人作品集”。指导学生自编作品专集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有效方法之一。多年来, 我一直坚持指导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自编一个作品专集, 让学生从一学期的课堂作文和课余练笔文章中选取10余篇自己满意的作品, 精心修改, 制作目录, 撰写序言, 配上插图, 设计封面, 命以名称, 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展览交流, 评比奖励。这一活动的开展, 不仅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而且有些家长也积极参与策划。一本本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的自编小册子, 正是学生自我价值的充分展示, 也是一种生命行走的方式。
6月份以来,债券市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债券市场的整肃、监管政策的频出、货币政策的主导、银行间流动性的稀缺、债券供需的阶段性与时点性失衡、宏观数据的冲击等,都使得债券市场走势难以如往昔般可研判。10月至今,收益率不断创出新高,研究员亦唏嘘传统分析架构与逻辑似乎受到了重大挑战而濒临失效,个中无奈诸多。
10月至今,债券收益率走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一长假后至10月中旬。收益率较节前小幅上行,主要是节后首周资金面整体保持相对紧张,利率债一级市场供给接近千亿规模对需求造成了较大冲击,信用利差有所收窄。
第二阶段:10月中旬至22日。期间收益率有一定跳升,源于9月宏观数据的继续好转,一级市场供给继续大幅增加,市场对资金面的担忧等。
第三阶段:10月23日至11月5日。收益率处于高位区间震荡并有小幅下行,期间面临企业缴税、央行暂停逆回购操作、宏观数据回暖以及供给端冲击等。随着央行重启逆回购,虽然中标利率有所上行,但维稳意图明显,随后资金面有小幅好转,对市场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收益率维持相对稳定并有小幅下行。
第四阶段:11月6日之后。收益率继续大幅跳升,主要原因是一级市场债券发行仍保持高位,一级市场中标利率对二级市场产生带动作用,二级市场收益率反过来影响一级市场中标利率。此外,受市场对未来通胀担忧的影响,机构对未来资金面的改善不抱预期,恐慌性抛盘涌现,机构开始止损清盘,使得收益率急速跳升,而高位接盘机构却聊聊无几,预计近期收益率仍将在高位盘整。
下半年以来的市场走势,债市人虽身临其境,却又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疑惑与迷茫,市场走势变得难以判断,经验主义者损失惨重。不论市场走势分几个阶段,亦抛开具体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6月以来债券市场主要受监管政策主导,可以称之为“政策市”、“改革市”。
首先,资金面唱主角。“6·20”给债市人上了一节生动的教育课。长期以来,在“双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强、FDI稳定增长的共同作用下,外汇占款维持高位,国内流动性充裕,资金利率低。但2012年开始,上述因素波动性明显加大,外汇占款数月呈现负增长态势,传统的资金投放模式受到冲击。随着外汇局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的通知出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预期增强,游资流出新兴市场压力加大,银行间流动性受到严峻考验。
其次,资金需求旺盛强化了流动性紧张。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扩张主要依靠基础设施建设。但长期以来,投资拉动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加之企业杠杆率已经达到高点,地方融资平台还本付息压力巨大,都增加了对资金的需求。但资金供给端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总体要求下难以大幅度宽松。银行间市场经历了债市整顿,也在逐步降低杠杆,交易量急剧减少,银行间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加之传统资金融出机构拨备率提高,融出意愿降低,使得资金需求更加难以得到满足。
再次,金融改革推进,监管不断强化。债市清理整顿“丙类户”,限制代持交易等杠杆行为,债券发行市场灰色地带阳光化,机构自营户与理财户的防火墙设置等措施都大大净化了市场。但同时市场交易及债券需求也出现了阶段性下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定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客观上加大了市场对资金的争夺,整个社会资金利率中枢有趋势性上行态势。
第四,机构投资交易行为转变。债市监管制度趋严,市场交易类账户偃旗息鼓,一级半市场价差趋零,代持类交易骤减,去杠杆化加速,银行间交易量不断走低。作为需求主力的投资类机构一、二级交易亦受到影响,随着收益率的不断走高,投资意愿逐步下降。银行理财账户失去了与其自营账户的交易权,虽然取得了法定的二级市场交易权,但受制于一些机构部门设置的限制,多数理财账户并未取得在二级市场直接交易的权利,限制了其波段操作。加之监管部门规范非标资产后,其绝对收益的吸引力使得理财账户更倾向于做大非标资产,而对标准债券的需求并未有多大提升。泛基金类机构债券需求不断萎靡,主要倾向于高收益债券和通道业务,对普通债券的需求大大降低。需求端的行为变化直接导致供需矛盾加大。
最后,供给冲击明显。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增强,但信贷可得性降低,由此对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的需求增加,造成债券供给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上述因素造成的需求萎靡以及需求转向使得原本较为合理的债券供给量变得相对超需求,供需矛盾突出,一级市场带动二级市场收益率不断攀升。
笔者认为,现阶段债券市场的走势与基本面背离只是阶段性的,并不能得出传统的债市分析逻辑已经失效的结论。在利率市场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政策措施超出市场预期实属正常,对市场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债市人感觉迷茫是因为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的变革。随着市场的逐步稳定,机构从业人员思维的转变亦应有所突破,债券市场必将实现新的均衡。但是,债券收益率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高低,资金面和政策面的变化只是阶段性的,虽然对中短期交易影响很大,但对长周期的大类资产配置影响有限。随着本届政府对经济增长容忍度的提高,“调结构”、“促改革”的推进,债券收益率长期大幅背离经济基本面并不可期,在到达一定高位后必将遇到天花板效应。
【在困惑中成长】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09-21
在记忆中成长06-25
《在风雨中成长》07-01
在磨难中成长07-23
在自信中成长11-02
在研修中收获 在思索中成长06-13
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成长09-09
在阳光中成长作文07-01
如何在感恩中成长09-10
在书香快乐中成长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