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奖的启示

2025-03-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诺贝尔物理奖的启示

诺贝尔物理奖的启示 篇1

【内容提要】理查德・费曼,美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曾对原子弹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1988年患癌症逝世。《纽约时报》曾赞誉他是“二战以后理论物理学家中最智力超群、反传统习俗,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科学家。”本文摘自他的《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一书。

父亲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在我出生前,我父亲对母亲说:“要是个男孩,那他就要成为科学家。”当我还坐在婴儿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我父亲把它们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父亲让我变出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

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父亲就是这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认识世界和它的奇妙。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章节。有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随后父亲对我说:“呀,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够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想象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极了,新奇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父亲使我很早就懂得“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那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那是纽约市的人们伏天避暑消夏的去处,在漫步丛林的时候他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其他孩子的父亲也纷纷学着做,带着他们的小孩去山里玩了。

周末过去了,父亲们都回城里去做事。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么?”他说,“那是只斯氏鸣禽。”(我那时就猜想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是在啄它的羽毛,看见了吗?它一边走一边在啄自己的羽毛。”

“是的。”我说。

他问:“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呀,”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应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

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

“因为有虱子在作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

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我长大了一点,他摘了一片树叶。我们注意到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向边缘蔓延。“瞧这枯黄的C形,”他说,“在中线开始比较细,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一只黄眼睛、绿翅膀的蝇在这儿下了卵,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蛆以吃树叶为生。于是,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黄眼睛、绿翅膀的蝇,从树叶上飞走了,它又会到另一片树叶上去产卵。”

同上一例一样,我现在知道他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不管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我没有接触过其他人的父亲,所以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父亲有多么了不起。他究竟是怎么学会了科学最根本的法则:对科学的热爱,科学深层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值得去探究。我从未问过他,因为我当时以为所有的父亲都理所应当地知道这些。

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

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车往前拉的时候,球相对于地面确实是向前挪了一点。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盎然的讨论,没有任何压力。他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上瘾了――就像一个人在孩童时尝到什么甜头,就一直念念不忘。我就像孩子,一直在找前面讲的那种奇妙的感受。尽管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却也时不时地能做到。

诺贝尔物理奖的启示 篇2

诺贝尔奖是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奖项, 2008年的诺贝尔自然科科学奖在物理学、化学、医学或生理学领域分别奖给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四国的9名自然科学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发100多年来, 基本上都是奖励给了在自然科学领域作出重大发现的科学家, 2008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也不例外, 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由德国和法国科学家共同分享。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蒙塔格尼尔和西诺西在20世纪80年代因发现了爱滋病病毒而进入了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名单。德国科学家楚尔豪森, 因为发现了人类乳头瘤病毒和宫颈癌的关系, 荣获了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一半。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由三名美国科学家共同分享, 由于他们在绿色荧光蛋白方面的重大科学贡献。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给了在宇宙起源方面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由两名日本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分享, 这些科学家毫无例外在科研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科研创新。综观他们成功的科研历程, 回首他们成功的科研创新经历, 也许能给立志为我国科研创新作出贡献的自然科学科研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2 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科研创新的启示

2.1 继承“已有知识”是科研创新的基础

任何创新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作出来的, 正象牛顿所言, 他之所以作出科学成就, 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科研创新与继承“已有知识”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这里的“已有知识”可以是前人的, 也可以是同时代的科学家所贡献的与自己的科研相关的知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名科学家在“绿色荧光蛋白”方面的研究就是一个科研创新的“接力棒”。科学家下村修是第一个发现“绿色荧光蛋白”的科学家, 之后他没有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马丁·沙尔菲是第一个把“绿色荧光蛋白”引入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 华裔科学家钱永建在此基础之上把“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更推进一步, 就是不仅可以使这种蛋白质发绿光, 还可以使它发蓝光和黄光等。三名科学家的科研创新成就, 体现了继承“已有知识”是科研创新的基础。

2.2 打破教条、突破传统思维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条件

科研创新就是打破常规思维, 突破教条主义, 因为科研创新的对立面就是教条, 如果不能打破教条的“束缚”, 就会在教条束缚中作茧自缚, 永远做不出科研成就。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德国科学家豪森在科研上的成就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德国科学家豪森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癌症研究学者, 由于他在癌症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 他个人分享了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一半。他和其他的医学研究者一样从医学院毕业, 之后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他的早期研究生涯似乎是非常平淡, 但是在他成为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一名教授以后, 开始关注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系。他提出了病毒HPV与宫颈癌相关联的科学推断, 但在当时的医学学术界并不认为他的观点有什么科学价值, 因为医学学术界普遍认为, 癌症是与环境和遗传有关, 病毒是不会引起癌症的[1]。, 同行们对他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进行冷嘲热讽, 但他并没有因此止步。从1972年开始研究这一问题, 到1991年他的理论最终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花费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最终证实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由HPV16 和HPV18引起 。更为重要的是在德国科学家豪森的努力之下, 先后推出的两种预防宫颈癌的疫苗得以问世, 对于杜绝这种癌症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科研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 体现自身科学研究价值的就在于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德国科学家豪森之所以能够在科研上取得成功, 是他敢于打破教条主义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 开拓出一片科学的“绿洲”, 收获属于自己的科研成功。

打破教条主义, 突破常规思维, 就要敢于向“权威”说“不”, 因为在某一个领域的“权威”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掌握着“真理”, 否则, 真理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2003年的“非典” 方面的研究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就有深刻的教训。2003年年初, 非典流行病在中华大地上开始肆虐,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年轻科学家在“非典”研究上就打起了攻坚战, 他们在寻找“非典”的病因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他们最先发现了“冠状病毒”。但是他们却不敢挑战当时中国医学界权威的“衣原体说”, 不敢向世界公布自己的科学发现, 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 实质上是他们无法打破“权威掌握真理”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 最终丢失了在“非典”研究领域的科研发现优先权[2]。

2.3 追踪前沿, 勇于探索是科研创新的本质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一些科研上的前沿问题不断出现。能不能在有限的科研时间中作出科研创新成果, 在很大的程度上和科学家追踪前沿, 勇于探索有着密切的关系。2008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法国科学家蒙塔格尼尔和西诺西的科学成就就说明了这一点。在爱滋病病例出现之前, 他们都是研究癌症的专家。首例爱滋病病人是出现在1982年美国洛山矶的一家医院, 当时医学界对这种疾病是一无所知,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蒙塔格尼尔, 虽然已经在癌症和逆转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他意识到这项研究在科研上的重大意义, 开始组织科研团队, 在蒙塔格尼尔的领导和西诺西的参与下, 他的实验室在1983年就发现了导致爱滋病的新病毒, 蒙塔格尼尔把它命名为“淋巴腺相关病毒”, 这就是他首次发现的爱滋病病毒, 后来医学科学界把爱滋病病毒命名为HIV。20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在爱滋病的研究方面颁奖, 作为拥有爱滋病病毒科研发现优先权的科学家蒙塔格尼尔和西诺西, 能够进入诺贝尔获奖者的名单中成为理所当然, 因为诺贝尔奖特别注重科研的原创性创新。

时代在进步, 科学在发展, 小科学时代的终结, 大科学取代的到来, 科研创新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 而是世界性的科研竞争, 追踪前沿, 勇于探索, 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才有可能在科研上作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2.4 为科学的进步而努力拼搏是科研创新的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关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动机作过论述, 他认为一种“为科学而科学”的动机是科研工作者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样的一种科研动机是来自科学家的内心深处, 把科研看作生命意义的体现, 科研创新表现出强大动力。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科学家下村修就是一位为科学的进步而每天不懈努力的典范。下村修之所以进入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名单中, 是因为他是“绿色荧光蛋白”的第一个发现者。他从博士阶段进入科研领域一直到现在, 虽然已经从单位退休, 如今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 但他依然在自家的地下室建立起了自己的实验室, 每天坚持作实验。科研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为科学的进步而努力拼搏成了他科研创新的强大动力。 同样, 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西诺西也是一位具有为科学进步而努力拼搏精神的科学家, 西诺西每天工作异常刻苦, 承担着多项课题和科技论文的写作任务[3]。他们每天为科学的进步而拼搏的献身科学的精神, 也许是他们能够最终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原因之一吧。

2.5 “灵感”是科研创新的“催化剂”。

自然科学研究具有无计划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4], 因为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探索过程, 犹如在漆黑的夜晚走路, 不知道前面的路是否平坦, 一个想法或者称之为“灵感”往往能使科学家的研究发生转向, 也往往成为作出科研成果的一个契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马丁.沙尔菲在绿色荧光蛋白方面的贡献要得益于他的一个“灵感”。这个灵感来自于他在1986年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 马丁.沙尔菲第一次从一个作学术报告的科学家那里了解到有一个叫做“绿色荧光蛋白”的蛋白质, 他立即就想到如何把这个闪闪发光的蛋白质运用到他的生物学研究中。因为他是一位生物学家, 他研究的模式生物是线虫。如果他的模式生物小线虫能够闪闪发光, 那样观察起来就非常的“美妙”。仅仅这样一个想法, 使马丁.沙尔菲成为第一个成功地把“绿色荧光蛋白”引入生物学领域的人, 成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灵感”在马丁.沙尔菲的科研生涯中起到了一个研究方向的导向作用, 如果没有1986年他参加的那样一次学术会议, 他是不会想到把绿色荧光蛋白引入到生物学研究的, 他的科研人生轨迹将会是另一番景象。重视灵感这些非智力因素对科研创新的作用, 是从马丁.沙尔菲这里得到的一点启示。

2.6 “良好的合作”是科研创新的保障

大科学时代的科研特点是它的复杂性, 科研的难度在不断地加大, 为适应大科学时代科研的特点, 许多科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合作”研究。科研上良好合作的典范在科学史上是不少的, 如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和克里克就是成功合作的典范。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名日本科学家的科研合作就非常成功。2008年的物理学奖奖给了在宇宙起源方面研究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名列其中。他们二人在宇宙起源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小林-益川理论”。资料显示[5], 小林诚和益川敏英都是从日本的名古屋大学毕业, 两人先后到日本的京都大学任教, 两人读大学期间就已经认识, 到了工作岗位以后, 决定开展一些有意思的课题研究, 随后他们共同商量做关于宇宙起源方面的研究并达成一致意见。由于两个人根据各自不同的特长, 小林思维慎密, 动手能力强, 而益川思维活跃, 但不喜欢动手做实验。益川负责数学模型, 小林动手验证的分工合作。良好的合作, 共同的努力, 合作的科研成果在宇宙起源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科研成果是提出了一个理论, 被称之为小林-益川理论。这个理论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引起重视, 但是以后的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这个理论所预测的三种未知夸克的存在, 小林-益川理论最终被证实, 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 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合作”, 正是良好的合作奠定了他们在科研创新方面作出丰硕的科研成果。

3 结语

截止到2008年, 中国本土的自然科学家还没有一人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 每年10月份公布诺贝尔奖名单的时候, 我们都期盼有中国自然科学家的名字出现在诺贝尔奖名单中, 遗憾的是至今我们的期待还没有变成现实。我国科学家何时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有零的突破, 症结点是我国自然科学家在科研创新方面能否作出具有重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2008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这些科学家在科研创新方面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科研创新的成功也许能够对我国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或者对于准备献身于我国科研事业的科研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同时对于提高我国的科研创新水平和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08诺奖解读, 科学时报2008-10-15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8/10/15/16/10/52.htm

[2]马丁, 恩斯林克.非典在中国:中国失去的机遇英文发表在《科学》杂志

[3]08诺奖解读, 科学时报2008-10-15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8/10/15/16/10/52.htm

[4]欧庭高, 肖成池.论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J].科学经济与社会, 2004 (2) :65.

诺贝尔物理奖的启示 篇3

在这所大学发布的声明中,希格斯说:“接受这个奖项令我不知所措,感谢瑞典科学院……我要祝贺所有为发现这种粒子作出贡献的人,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我的支持。”

希格斯还说:“我希望,这种对基础科研的认可会有助于提升对这种‘没用’研究价值的认知度。”

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篇4

1 诺贝尔物理学奖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 获奖成果是现代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1 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9世纪末, 经典物理学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力学、热力学和分子动理论、电磁学以及光学, 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果。这时物理学家普遍认为, 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 伟大的发现不会再有了, 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 使常数测得更精确而已。然而世纪之交新的物理学发现, 如X射线、放射性的发现、电子的发现大破了这一局面, 将物理学的发展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

1895年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的过程中, 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的射线, 由于当时尚不清楚这种射线的性质, 伦琴称之为X射线。

X射线的发现是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特别是电力工业的发展, 电器照明开始广泛应用, 促使科学家研究气体放电和真空技术, 才有可能发现阴极射线, 才有可能导致X射线的发现。伦琴因发现X射线而获1901年的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2 近十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0年授予半导体异质结结构的研制、集成电路的发明, 2001年授予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集的发现, 2002年授予宇宙中微子的探测、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 2003年授予对超导电性、超流性作用的解释, 2004年授予发现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5授予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做出的贡献及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2006年授予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2007年授予发现“巨磁电阻”效应, 2008年授予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及对称性破缺的来源, 2009年授予“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用于光学通信”及半导体成像器件的发明。2010年授予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授予方面的开创性实验, 2011年授予因超新星的研究而对宇宙学的贡献, 2012年授予一种突破性的实验方法, 这种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

这些获奖的成果都是在现代科技的前沿领域如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学、光学、天体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低温物理与超导等方面作出开拓性或突破性进展的成果, 反映的是前沿科技的辉煌成果, 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促进了相关领域科技的发展

2.1 X射线的发现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X射线一旦发现, 立即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医学上成为透视人体、检查伤病的有利工具, 后来又发展到用于金属探伤, 对工业技术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又掀起了人们研究物理学的热潮。随即放射性的发现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2 光学新发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光学发展史上, 汤斯小组发明了微波激射器而获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索夫和普罗霍洛夫提出激光器的放大原理,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美国休斯研究实验室的梅曼博士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此后自由电子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离子激光器等相继出现, 以适应科学技术各方面发展的需要。1966年高锟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 提出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 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 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逐步变成现实, 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 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高锟。光学新发现使古老的光学焕发了勃勃的生机,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3 凝聚态物理中的发现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对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工作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不同部分卓有成效的应用;另一半授予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所作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对磁性和无序系统的电子结构所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对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所作的理论贡献, 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更复杂的物理态, 特别是液晶和聚合物所做的贡献, 这些贡献推动了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和纳米技术的发展。1995年, 三位科学家冷却一种名叫玻色子的粒子, 得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物, 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而引发国际竞争, 各国争相研究费米对的凝聚问题, 2003年1月, 随着杜克大学的托马斯报告强相互作用下费米气体的普遍性质, 同年5月美国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亚裔科学家金报告了一种费米子配对或结合成分子的有效方法, 11月Innsbruck、JILA和MIT的研究小组分别宣布实现了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4年1月, 金的小组获得实现费米子对凝聚的证据, 此项研究在国际上激发了大量的相关实验和理论工作, 推进了科技的进步。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发现“巨磁电阻”效应, 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开发的“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 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有了这两位科学家的发现, 硬盘存储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 这对笔记本电脑、MP3音乐播放器以及其他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 启示

诺贝尔奖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及权威性的科学奖项, 它的颁发反映了原子分子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天体物理学、无线电学的发展, 对科技进步起到了推进作用。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物理学的主要成就和物理学的发展情况, 百年诺贝尔物理奖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研究诺贝尔物理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为我们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的成就及科学对技术、社会的巨大促进作用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坐标, 对预测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趋势也有重要意义, 同时, 获奖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及科学方法对我们从事物理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诺贝尔物理学奖从颁发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目前它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及权威性的科学奖项, 本文从几个不同的领域入手, 论述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诺贝尔物理奖的启示 篇5

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大多标注出提名人和被提名人的国籍 ( 很可能由提名人提供或工作人员自行录入) ,且倾向于以当时的工作地 ( 被提名人甚至兼顾其主要成果研究地或贡献地) 为标准而不完全反映其实际拥有的国籍, 且人为因素较多,不太科学合理,比如说同一被提名人在同一年度内都可能分属于2个国家,甚至还存在明显的错误归属,被提名人和提名人的国籍归属都显得比较混乱。 诺物奖被提名和提名人次按国籍分布情况见表10 ( 为了忠实地反映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国籍归属的原貌,明显的错误和跨国籍情况均未做调整) ,被提名人共涉及23个国家,提名人则涉及36个国家。24位诺物奖被提名人的跨国籍情况 ( 其中不少因各种错误而引起) 见表11,其中迈特纳和奥基亚里尼跨3国国籍,前者所跨3国还不包括其祖国和出生地国奥地利。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未标注国籍的6位诺物奖提名人的情况见表12,35位诺物奖提名人的跨国籍情况见表13,其中詹姆斯·弗兰克跨3国国籍, 薛定谔甚至跨4国国籍。

注 1: 表中特意增添相应的获诺奖人数 ( 共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 15 个国家) ,以资对比。需要注意的是,诺奖得主的国籍是以其获奖时实际拥有的国籍为准,双 0. 5 人计[1 ~ 2]。 注 2: 汤川秀树的 22 人次提名已全部归属于日本,但其中却有 12 人次提名 ( 12 = 10 /2,2 = 1949 /50) 被重复归于美国,故重复者需剔除。 注 3: 前苏联 ( USSR /CCCP) 于 1922—1991 年存在,后解体为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 ( 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和其他 11 国,诺奖官网数据库中只将波,其他 11 国在前苏联时期均融入俄罗斯 ( 前苏联) 。 注 4: 在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被提名人 “R. Widere”未标注国籍,现已明确其为挪威籍。 注 5: 归属于捷克的被提名人次是 6 ( 6 = 1 /5,2 = 1927 /40) ,捷克斯洛伐克于 1918—1992 年存在,后解体为捷克和斯洛伐克 2 个国家。 注 6: 法国细菌学家和病理学家尼科尔 ( 1866—1936,1928PM,1927 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于 1903—1936 年出任突尼斯巴斯德研究院 ( Pasteur Institute in Tunis) 院长,突尼斯的所有诺奖被提名和提名均由尼科尔 1 人包揽。尼科尔所获诺奖提名情况是 PM: 13 = 1 /1 /2 × 3 /5,6 = 1919 /20 /25 ~ 28; 尼科尔以突尼斯籍身份参与诺奖提名情况是 PH: 10 = 2 × 5,5 = 1928 ~ 31 /33 和 PM: 8 = 1 × 8,8 = 1924 /30 ~ 36,以法国籍身份参与诺奖提名情况是 CH ( 城市却标注为 “突尼斯”) : 6 = 1 × 6,6 = 1928 /29 /31 /33 ~ 35 和 PM ( 城市标注为 “巴黎”) : 10 = 1 × 10,10 = 1907 /08 /10 ~ 14 /16 /17 /19。 注 7: 在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以下 2 位被归属于前南斯拉夫,因它已不存在,故改归属于克罗地亚: 1物理化学家普洛特尼科夫 ( Ivan Stepanovich Plotnikov, 1878. 12. 04—1955. 07. 31) : 原是俄国人,1918 年移民今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以光化学研究而著称,死后葬于萨格勒布。1933 年其诺物奖提名函编号是 29 - 0。 1916 年其诺化奖提名函编号是 10 - 0,当时的国籍被标注为 “俄罗斯联邦”。2苏佩克 ( Ivan / Ivo Supek,1915. 04. 08—2007. 03. 05) : 前南斯拉夫 ( 现克罗地亚) 物理、哲学家、剧作家、和平活动家与人道主义者,1951 年他参与提名时 ( 编号: 37 - 0) 所在城市是 “Zagreb”( 萨格勒布) 。

注 1: 此列国名后带 “ × ”者表示纯粹是因各种错误而引起的,下同。 注 2: 文献 [4] 从 1934 年开始将斯特恩所获提名归属于美国,这样才是合理的,此事再次说明诺奖官网上的资料太过随意,很不严谨。 注 3: 1935 年泡利的 4 人次提名分属于美国 ( 1) 和瑞士 ( 3) ,文献 [4] 将泡利 1933—1937 年所获诺物奖提名均归属于瑞士。 注 4: 拉特斯 ( Cesare Mansueto Giulio Lattes,1924. 07. 11—2005. 03. 08) 是巴西实验物理学家,参与发现带电 π 介子,文献 [5] 中 4 位作者的单位均是英格兰布 ( University of Bristol) 物理实验室,拉特斯当时是该大学的进修教师。 注 5: 科诺尔 ( Max Hans Hermann Knoll,1897. 07. 17—1969. 11. 06) 是德国物理学家和电气工程师,电子显微镜 TEM ( 1932 年) 的发明者之一。 注 6: 杰弗里·泰勒 ( Sir Geoffrey Ingram Taylor,OM,FRS,1886. 03. 07—1975. 06. 27) 是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是流体动力学和波理论 ( wave theory) 。 注 7: 此处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将英国剑桥 ( Cambridge) 误为美国坎布里奇 ( Cambridge)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 注 8: 女原子物理学家迈特纳 ( Lise Elise Meitner,1878. 11. 07—1968. 10. 27,王淦昌的博导,1945LVAF826→1951LVA968) 出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1939 年与其·弗里施 ( Otto Robert Frisch,FRS,1904. 10. 01—1979. 09. 22,1943 年入籍英国,终身未婚,其母 Auguste 是 Lise 的二姐) 合作,率先从理论上解释了 1938 年奥托·哈恩发现的核裂变现象。迈特纳所获诺化奖提名情况是 19 = 1 /2 /1 × 4 /2 /2 /1 × 4 /2 /2,14 = 1924 /25 /29 /30 /33 /34 /36 /37 /39 /41 /42 /46 ~ 48。奥托·弗里施所获 11 = 1 /3 /3 /1 × 4,7 = 1945 ~ 48 /59 /61 /63,所获诺化奖提名情况是 2 = 1 /1,2 = 1947 /48。 注 9: 德国物理化学家克鲁修斯 ( Klaus Paul Alfred Clusius,1903. 03. 19—1963. 05. 28) 在 “二战”期间参与过德国的核能源项目,主要从事同位素分离技术研究。 注 10: 罗伯特·波尔 ( Robert Wichard Pohl,1884. 08. 10—1976. 06. 05) 是德国物理学家,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 1959 年提名资料中城市标注为 “Gttingen” ( 哥廷) ,国籍却误为 “法国”。 注 11: 1955—1964 年 3 位荷兰科学家 ( 胡勒斯特、克里斯蒂安·穆勒和奥尔特) 共获 57 人次诺物奖提名,其中 3 人联合获提名 11 次,胡勒斯特和奥尔特联合获 9 次,胡勒斯特单独获提名 2 次 ( 1960 年和 1964 年) ,奥尔特单独获提名 3 次 ( 1956 年、1959 年和 1960 年) ,另 1958 年奥尔特和塞格雷获 1 次联合提名。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归属于德国的 20 + 9 + 20 = 49 人次全都是错误的,他们的相关被提名资料中城市均标注为 “Leiden”( 莱顿) ,国籍却都误为 “德国”。此处戈特的 9 人次被提名以及 1960—1964 年戈特的 5 次提名被误归属于德国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注 12: 荷兰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戈特 ( Cornelis Jacobus ″Cor″ Gorter,1907. 08. 14—1980. 03. 30) 是顺磁弛豫 ( paramagnetic relaxation) 现象的发现者 ( 1936 年) 。 注 13: 法国物理学家韦斯 ( Pierre Ernest Weiss,1865. 03. 25—1940. 10. 24) 于 1907 年首先提出铁磁性 ( ferromagnetism) 的分子场理论,引入磁畴假说,对居里定 ( 1895 年,皮埃尔·居里) 予以精确化,后称居里—韦斯定律。 注 14: 奥基亚里尼 ( Giuseppe Paolo Stanislao ″Beppo″ Occhialini,1907. 12. 05—1993. 12. 30) 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参与发现带电 π 介子。 注 15: 意大利实验物理学家帕西尼 ( Ettore Pancini,1915. 08. 10—1981. 09. 02) 与合作者通过实验表明,当时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带电 μ 子 ( 后被归类为轻子) 并不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强相互作用的传递者[6],后发现真正具有强相互作用的微观粒子是带电 π 介子 ( 后被归类为强子) 。1957 年帕西尼的那次提名在诺奖官网提 “University of Genoa”( 热那亚大学) ,国籍却误为 “瑞士”,也许是将前者误看为 “University of Geneva”( 日内瓦大学) 了。 注 16: 1926 年荷兰物理学家基萨姆 ( Willem Hendrik Keesom,1876. 06. 21—1956. 03. 24) 在莱顿低温实验室通过在液氦 ( He4) 上加压 2. 5 MPa 实现 0. 71 K 的低,氦是唯一不能在常压下固化的物质。1927 年基萨姆及其合作者发现液氦在 2. 1768 K 时会发生特殊的相变,正常的液氦被称为氦 I,发生相变后 II[7]。1937 年卡皮察 ( 1978PH31●) 在莫斯科发现氦 II 在 2. 174 K 时具有超流性[8],几乎同时加拿大物理学家约翰·艾伦 ( John Frank 'Jack'' Allen,FRS,FRSE,1908. 05. 05—2001. 04. 22) 和米申纳 ( Austin Donald ″Don″' Misener,1911. 02. 19—1996. 03. 05) 在英国剑桥也发现了氦 II 的超流性[9],发现氦 - 3 ( He3) 的超流性则是 1996 年诺物奖的获奖成就。1955 年基萨姆的那次提名在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的单位被标注为 “Leiden University” ( 莱顿大学) ,国籍却误为 “奥地利”。 注 17: 霍尔斯特 ( Gilles Holst,1886. 03. 20—1968. 10. 11) 是荷兰物理学家。氦有 2 种天然稳定的同位素: He4和 He3,其相对丰度分别是 99. 999866% 和 0. 000134% 。氦没有三相点,其气液固三相不能同时共存。1908 年 7 月 10 日莱顿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昂尼斯及其同事首先在 4. 19 K ( - 268. 96 ℃ ,即液氦温度) 时 ( He4) 的液化,1911 年 4 月 8 日昂尼斯及其助手霍尔斯特 ( 完成最初发现超导性的直接测量工作) 等人偶然发现纯水银样品在液氦温度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 ( 即超导性) 。1914 年霍尔斯特获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其博导是法国物理学家韦斯,同年创办飞利浦物理实验室 ( Philips Physics Laboratory,荷兰 Nat Lab) 。 注 18: 瑞典气象学家伯杰龙 ( 又译为贝吉龙,Tor Harold Percival Bergeron,1891. 08. 15—1977. 06. 13) 在 1919 年 11 月 18 日的天气图上首次发现锢囚现象和锢囚锋 ( occluded front) ,提出气旋锢囚阶段的理论,构思出天气图上沿用至今的冷暖锋的标记方法,充实和完善了卑尔根学派的锋面气旋生命史模式和天气学分析方法。1933 年提出冷云降水的机制 ( 冰晶效应) ,即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魏格纳—伯杰龙—芬德森降水过程 ( Wegener - Bergeron - Findeisen process,有人称之为 Wegener - Bergeron - Findeisen - Langmuir 理论) ,为人工降雨和消冷云提供了理论依据。

注 1: 奥斯本 ( Henry Fairfield Osborn,Sr. ,For MemRS,1857. 08. 08—1935. 11. 06) 是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优生学家,1908—1933 年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 ( AMNH) 馆长,1909 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注 2: 埃克曼 ( Vagn Walfrid Ekman,1874. 05. 03—1954. 03. 09,1935LVA857) 是瑞典海洋学家,被誉为现代物理海洋学的第 1 人。 注 3: 莫里斯·德布罗意 ( Maurice de Broglie = Louis César Victor Maurice = 6th duc de Broglie) 是路易·德布罗意的长兄,也是 1 位很有成就的物理学家[10],所获 6 = 1 /1 /2 /1 /1,5 = 1925 /26 /28 /39 /46。 注 4: 拉什布鲁克 ( George Stanley Rushbrooke,FRS,1915. 01. 19—1995. 12. 14) 是英国理论物理学家,1951—1980 年任英格兰纽卡斯尔大学 ( Newcastle University) 理论物理学教授。 注 5: 安巴楚勉 ( Victor Amazaspovich Ambartsumian/Ambartsumjan,1908. 09. 18—1996. 08. 12) 是前苏联 ( 1991 年前苏联解体后为亚美尼亚籍) 天体物理学家,理,1961—1964 年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长。 注 6: 维西罗夫 ( Mikhail Grigor'evich Veselov,1906. 11. 20—1987. 11. 04) 是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出生于圣彼得堡。

注 1: 舒曼 ( Winfried Otto Schumann,1888. 05. 20—1974. 09. 12) 是德国物理学家,以研究舒曼共振 ( Schumann resonance,1952—1954 年) 而闻名。 注 2: 维斯科普夫 ( Victor Frederick ″Viki″ Weisskopf,1908. 09. 19—2002. 04. 22) 是美国籍奥地利裔理论物理学家,在量子电动力学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1960 年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 注 3: 温策尔 ( Gregor Wentzel,1898. 02. 17—1978. 08. 12) 是德国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原子核、量子电动力学、介子理论和统计多体问题,WKB 近似 ( WKB approximation / method) 是量子力学中的 1 种半经典计算方法[11 ~ 13]。 注 4: 萨瑟兰 ( Sir Gordon Brims Black Mc Ivor Sutherland,FRS,1907. 04. 08—1980. 06. 27) 是苏格兰物理学家。 注 5: 拉斯蒂 ( Franco Dino Rasetti,1901. 08. 10—2001. 12. 05) 是意大利物理学家,1933 年末至 1938 年以罗马大学 (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又译为罗马第一、罗马智慧大学) 为主形成的费米学派 ( 又称罗马学派) 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原子物理学成就,包括 β 衰变理论、利用中子轰击产生多种人工放射性同位、慢中子理论和对 “超铀元素”的研究 ( 为奥托·哈恩发现核裂变现象开辟了道路) 等。以费米为首的费米学派主要成员还有科比诺 ( Orso Mario Corbino, 1876. 04. 30—1937. 01. 23) 、拉斯蒂、阿玛尔迪 ( Edoardo Amaldi,1908. 09. 05—1989. 12. 05,1952—1954 年任 CERN 秘书长,1960—1965 年任 INFN 第 2 任所长) 、塞 ( 1944 年入籍美国) 、马约拉纳 ( Ettore Majorana,1906. 08. 05—1938. 03. 27 离奇失踪,可能死于 1959 年以后) 、达戈斯蒂诺 ( Oscar D'Agostino,1901. 08. 29— 1975. 03. 16) 、庞蒂科夫 ( Bruno Pontecorvo,1913. 08. 22—1993. 09. 24) 和佩西科 ( Enrico Persico,1900. 08. 09—1969. 06. 17 ) 等,其中达戈斯蒂诺是化学家,其余都,他们构成了意大利现代物理学的核心[14]。 注 6: 贝尔纳迪尼 ( Gilberto Bernardini,1906. 08. 28—1995. 08. 04) 是意大利物理学家,1954—1959 年任意大利国家核物理学研究所 INFN ( 意大利语 Istituto Nazionale di Fisica Nucleare / 英语 National Institute for Nuclear Physics,1951 年 8 月 8 日成立罗马) 首任所长,1968—1970 年任欧洲物理学会 ( EPS,1968 年 9 月 26 日成立于) 首任会长。 注 7: 奥曼 ( Karl Yngve hman,1903. 03. 27—1988. 06. 17,1947LVA935) 是瑞典天体物理学家,1955 年其编号为 53 - 2 的提名函中的城市标注为 “Saltsjbaden”, 国籍却误为 “美国”。 注 8: 汉斯·彼得森 ( Hans Pettersson,For MemRS,1888. 08. 26—1966. 01. 25,1948LVA945) 是瑞典物理学家和海洋学家,他是无机化学家和物理海洋学家奥托· 彼得森 ( Sven Otto Pettersson,1848. 02. 12—1941. 01. 16,1889LVA653,1893—1896 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校长,1900—1912 年任化诺委成员) 之子,奥托·彼得森所获 7 = 1 /2 /2 /1 /1,5 = 1908 /14 /16 /26 /40。1957 年汉斯·彼得森编号为 19 - 0 的提名函中的城市标注为美国海外夏威夷州首府 “Honolulu” ( 火奴鲁鲁, 华人称檀香山) ,其中的缘由不明。 注 9: 齐恩 ( Giovanni Zin,1921. 11. 06—2006. 11. 01) 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是都灵大学数学家阿斯科利 ( Guido Ascoli,1887. 12. 12—1957. 05. 10) 的学生。1958年其编号为 17 - 0 的提名函中的城市标注为 “Torino”( 都灵,英语 Turin) ,国籍却误为 “美国”。 注 10: 1961 年欣谢尔伍德编号为 28 - 2 的提名函中的城市标注为 “Oxford”( 牛津) ,国籍却误为 “美国”。 注 11: 英国原子能研究机构 AERE ( Atomic Energy Research Establishment) 俗称哈维尔 ( Harwell) 原子能研究所,1946 年 1 月 1 日成立,位于今牛津郡迪德科特镇 ( Didcot town) 哈维尔村 ( Harwell village) 。1954 年 AERE 被并入新成立的英国原子能管理局 UKAEA ( United Kingdom Atomic Energy Authority) ,1990 年代逐渐退役。 注 12: 此处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将英国剑桥 ( Cambridge) 均误为美国坎布里奇 ( Cambridge) 。 注 13: 维也纳镭研究所 ( Institute for Radium Research,Vienna) 成立于 1910 年 10 月 28 日,1956 年更名为核物理学研究所,1987 年更名为中能物理学研究所 ( Institute for Intermediate Energy Physics) 。1907 年斯特凡·迈耶成为维也纳大学物理学家埃克斯纳 ( Franz Serafin Exner,1849. 03. 24—1926. 10. 15) 的助手,1909 年晋升为。1910—1920 年埃克斯纳任维也纳镭研究所首任主任,斯特凡·迈耶则负责计划的实施和监督。 注 14: 德绍尔 ( Friedrich Dessauer,1881. 07. 19—1963. 02. 16) 是德国放射科医生、物理学家、哲学家和企业家,1924—1933 年任德国议会议员,最终因放射性污。 注 15: 罗森菲尔德 ( Léon Rosenfeld,1904. 08. 14—1974. 03. 23) 是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他是尼尔斯·玻尔的得意门生、私人朋友和合作者,1937 年与合作者根 1 个星际分子甲川基 ( CH) 的存在[15],1948 年首创 “轻子”( lepton) 这一术语。 注 16: 费雷蒂 ( Bruno Ferretti,1913. 07. 01—2010. 08. 11) 是意大利粒子物理学家,CERN 成立初期的领军人物,其研究领域涉及宇宙射线、量子场论、引力波探。 注 17: 巴克 ( Cornelis Jan Bakker,1904. 03. 11—1960. 04. 23 因飞机失事而逝世) 是荷兰物理学家,CERN 创始人之一,负责建造 CERN 的同步电子回旋加速器。 注 18: 范霍夫 ( Léon Charles Prudent van Hove,1924. 02. 10—1990. 09. 02) 是比利时物理学家,其研究领域横跨数学、固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和宇。

3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之最

最早获得诺物奖提名的女科学家是居里夫人 ( 1902年) ,其次是其长女伊伦·约里奥—居里 ( 1934年) 。最早获得诺化奖提名的女科学家也是居里夫人 ( 1911年) ,其次是迈特纳 ( 1924年,未曾获得过诺奖) 。

连续被提名年度数之最由里纪和索末菲共同创造,他们分别于1905—1920年和1922—1937年连续16年获诺物奖提名。其次是诺奖得主斯特恩所创造的15年 ( 1927—1941年) 。连续提名年度数之最是诺奖得主冯·劳厄所创造的22年 ( 1916—1937年) 。

自首次被提名到荣获诺奖,间隔时间最长的是布里奇曼的27年 ( 1919年首次被提名,1946年获诺物奖) ,其次是玻恩的24年 ( 1930年首次被提名,1954年获诺物奖) 。

1件提名函中被提名人数最多的是8人,仅发生过1次,1960年由MIT物理学教授戴维·弗里施 ( David Henry Frisch,1918. 03. 12—1991. 05. 23) 提名 ( 编号: 64 - 0,提名人的唯一一次提名) ,他们依次是: 1维格纳 ( 1963PH31 ●) ; 2费曼 ( 1965PH33) ; 3施温格 ( 1965PH32) ; 4美国籍奥地利裔物理学家多伊奇 ( Martin Deutsch,1917. 01. 29— 2002. 08. 16,1942年入籍) ,1951年发现电子偶素 ( 又称正电子素,positronium) ; 5美国籍奥地利裔物理学家戈德哈伯 ( Maurice Goldhaber,1911. 04. 18—2011. 05. 11,1944年入籍) ,1957年与合作者证实中微子的左手螺旋性; 6吴健雄 ( 女,1954年入籍美国) ; 7意大利实验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 家罗西 ( Bruno Benedetto Rossi, 1905. 04. 13— 1993. 11. 21) ; 8美国太空科学家范艾伦 ( James van Allen, 1914. 09. 07—2006. 08. 09) ,1958年发现范艾伦辐射带。诺奖得主1件提名函中被提名人数最多的是6人,即1958年鲁齐卡 ( 1939CH22) 编号为57 - 0的提名函。诺物奖得主1件提名函中被提名人数最多的是5人,共发生过2次,即1958年和1960年卡斯特勒 ( 1966PH) 编号分别为50 - 0和62 - 0的提名函。

在1个年度内,同1位提名人可提交多件提名函,其分布情况见表14。此项历史最高纪录是5件,1916年由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马塞尔·布里渊 ( Louis“Marcel”Brillouin,1854. 12. 19—1948. 06. 16) 所创造,当年他一共提名1 + 2 + 3 × 3 = 12人,此人数也创历史最高纪录 ( 被提名人数分布情况见表15) 。其子莱昂·布里渊 ( Léon Nicolas Brillouin,1889. 08. 07—1969. 10. 04, 1949年入籍美 国 ) 是布里渊散射 ( 1922年) 的发现者。莱昂·布里渊的祖父和曾祖父也是物理学家,这就是全球物理学界著名的 “一门四杰”。1个年度内诺奖得主提交提名函件数的最高纪录是詹姆斯·弗兰克所创造的3件,共发生过3次,即1929年 ( 3 + 2 + 2) 、1933年 ( 2 + 2 + 3) 和1940年 ( 2 + 2 + 3) 。

诺物奖被提名总人次最多前十名 ( TOP10) 见表16,12人中仅索末菲、庞加莱和帕邢3人是非诺奖得主。总计提交诺物奖提名函件数最多的前十名 ( TOP10) 见表17,10人中的埃米尔·瓦尔堡、莫里斯·德布罗意、贝内迪克斯和阿达玛4人是非诺奖得主。

注 1: 1 个年度内获诺物奖被提名人次最多前十名依次是 ( 除庞加莱以外均是诺物奖得主) : 1庞加莱 ( 1910: 34) ; 2汤斯 ( 1964: 29) ; 3汤斯 ( 1963: 18) ; 4爱因斯坦 ( 1922: 17) ; 5伦琴 ( 1901: 16) ; 6斯特恩 ( 1934: 15) ; 7爱因斯坦 ( 1921: 14) ; 8斯特恩 ( 1940: 14) ; 9鲍威尔 ( 1950: 14) ; 10汤斯 ( 1962: 14) ,汤斯 1 人就独占 3 席,爱因斯坦和斯特恩则各占 2 席。被提名年度数最多前十名依次是 ( 11 人中仅 3 位诺物奖得主和 1 位诺化奖得主) : 1索末菲 ( 25) ; 2斯 ( 19) ; 3意大利物理学家里纪 ( Augusto Righi,1850. 08. 27—1920. 06. 08) ,热磁效应中里纪—勒杜克效应 ( Righi - Leduc effect,1887) 的发现者,所获诺物奖提 40 = 1 /1 /2 /4 /1 /5 /1 /3 /5 /4 /1 /2 /2 /1 /3 /4,16 = 1905 ~ 20; 4帕邢 ( 16) ; 5德拜 ( 16) ; 6美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伍德 ( Robert Williams Wood,1868. 05. 02— 1955. 08. 11) ,红外和紫外摄影的先驱,1910 年他在英国 《皇家摄影学刊》 ( the 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Journal) 上作为其论文的插图而发表了世界上第 1 幅红外照,所获诺物奖提名情况是 39 = 2 /1 /1 /4 /3 /2 /1 /3 /3 /4 /1 /1 /2 /8 /2 /1,16 = 1914 /15 /20 /24 ~ 33 /37 /42 /50; 7汉斯·贝特 ( 16) ; 8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 ( Paul Langevin,1872. 01. 23—1946. 12. 19) ,主要贡献有朗之万动力学和朗之万方程,所获诺物奖提名情况是 25 = 1 × 3 /2 /1 /1 /3 /6 /1 /2 /2 /1 × 4,15 = 1910 /16 /21 /22 /25 /27 ~ 31 /33 ~ 35 /37 /46; 9法国物理学家克顿 ( AiméAuguste Cotton,1869. 10. 09—1951. 04. 16) ,1895 年发现克顿效应,所获诺物奖提名情况是 26 = 1 × 5 /4 /1 /1 /2 × 3 /1 /6 /1 /1, 15 = 1915 /16 /20 /22 /25 /27 ~ 34 /44 /49; 10卡尔·安德森 ( 15) ; 瑏瑡迈特纳 ( 15) 。 注 2: 文献 [16] 中的索末菲 “曾被提名 81 次”有误,应为 “84 人次”。

注 1: 参与提名年度数最多前十名 ( 全部出自表17,仅是序次有异而已) 依次是: 1冯·劳厄 ( 30) ; 2埃米尔·瓦尔堡 ( 29) ; 3路易·德布罗意 ( 29) ; 4普 ( 28) ; 5詹姆斯·弗兰克 ( 25) ; 6莫里斯·德布罗意 ( 22) ; 7尼尔斯·玻尔 ( 21) ; 8贝内迪克斯 ( 20) ; 9阿达玛 ( 20) ; 10密立根 ( 19) 。提名总人次最多 ( 含并列) 是: 1詹姆斯·弗兰克 ( 71) ; 2埃米尔·瓦尔堡 ( 43) ; 3路易·德布罗意 ( 43) ; 4冯·劳厄 ( 41) ; 5普朗克 ( 38) ; 6莫里斯·德布罗意 ( 37) ; 7尼尔斯·玻尔 ( 37) ; 8斯特凡·迈耶 ( 34) ; 9贝内迪克斯 ( 32) ; 10维恩 ( 31) ; 瑏瑡密立根 ( 31) ; 瑏瑢布莱克特 ( 31) ,12 人中仅埃米尔·瓦尔堡、莫里斯 ·德布罗意、斯特凡·迈耶和贝内迪克斯 4 人是非诺奖得主。 注 2: 德国生物化学家、诺医奖得主奥托·瓦尔堡 ( 1883—1970,1931PM) 是其儿子。 注 3: 贝内迪克斯 ( 1924LVA804) 的研究领域涉及物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和数学。 注 4: 1896 年阿达玛 ( 1920 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 ( Charles - Jean tienne Gustave Nicolas de la Vallée Poussin,1866. 08. 14— 1962. 03. 02) 各自独立地证明了素数定理。

4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中的趣闻轶事

以下事例都仅发生1次: 1诺物奖得主提名文学奖: 马可尼 ( 1909PH21) 以意大利皇家学院 ( Royal Academy of Italy,1926年1月7日成立,1944年解散) 院长的身份提名 ( 编号: 17 - 0) 同胞皮兰德娄 ( 1934LI) 竞争1934年诺文奖并获得成功。皮兰德娄一生仅获这唯一一次诺奖提名便功成名就,凸显马可尼这一提名是弥足珍贵的。2诺物奖得主提名生理学或医学奖: 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迈克耳孙 ( 1907PH) 提名 ( 编号: 52 - 0) 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理学教授洛布 ( 美国籍德国裔生理学家和生物学家,Jacques Loeb, 1859. 04. 07 - 1924. 02. 11) 竞争1909年诺医奖但未获成功。 3诺物奖得主获诺医奖提名: X射线发现者伦琴,因他发现X射线在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而5次获得诺医奖提名。

在获奖当年 ( 包括延后1年颁奖的情况) ,诺物奖得主既是被提名人,又是提名人的情形共发生过4次,即1901年的伦琴、1903年的贝可勒尔、1932年的海森堡和1954年的玻恩。

英国政治家、保守党党魁和首相 ( 任期: 1937. 05. 28— 1940. 05. 10) 内维尔 · 张伯伦 (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 1869. 03. 18—1940. 11. 09) 竟然获得1940年度诺物奖提名 ( 编号: 13 - 0,其中还有广义相对论的激烈反对者、法国物理学家Henri Bouasse) ,真是咄咄怪事! 提名人是法国物理学家马勒曼 ( René de Mallemann,1885—1969) ,其动机和目的不明。内维尔·张伯伦是对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1939年共获10人次诺和奖提名。其同父异母兄长奥斯汀·张伯伦 ( 1863—1937,1925PE21* ) 是英国政治家和前外交大臣 ( 任期: 1924—1929) 。英国张伯伦兄弟与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欧文·张伯伦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关于内维尔·张伯伦和科学的关系,大概只有他对植物学和鸟类感兴趣并成为业余鸟类学家,与物理学并无瓜葛。根据 《英国皇家学会章程》第12条的规定,1938年内维尔·张伯伦成为该会会员 ( FRS) 。

父亲提名儿子: 威廉·皮耶克尼斯以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1905年当选) 的身份提名 ( 编号: 1 - 0) 以下3人 ( 均是气象学卑尔根学派的重要成员) 竞争1928年诺物奖: 1伯杰龙; 2雅各布·皮耶克尼斯 ( 提名者威廉 ·皮耶克尼斯之长子) ; 3挪威气象学家索尔伯格 ( Halvor Skappel Solberg,1895. 02. 05—1974. 01. 31) ,流体内部惯性波研究的先驱。

同一诺物奖提名函中的父子、夫妻和兄弟见表18 ( 很可能是不完全统计) ,诺化奖得主所获诺物奖提名情况见表19,诺医奖得主所获诺物奖提名情况见表20。

注 1: 哈罗德·巴布科克 ( Harold Delos Babcock,1882. 01. 24—1968. 04. 08) 和贺拉斯·巴布科克 ( Horace Welcome Babcock,1912. 09. 13—2003. 08. 29) 父。贺拉斯·巴布科克于 1953 年在威尔逊山天文台海耳太阳 ( photoelectric magnetograph)[17 ~ 18],将太阳弱 2 ~ 3 个数量级,开创太阳磁场研究的新局。父子俩利用该仪器证实太阳普遍存在磁场并发现磁变星。自适应光学源自贺·巴布科克首先提出的实时校正光束动态畸变的思想和工作原理[19],但它已。1964—1978 年贺拉斯·巴布科克任威尔逊山天文 ( 即后来的海耳天文台) 台长。哈罗德·巴布科克仅获这唯,贺拉斯·巴布科克还于 1950 年和 1956 年各获 1 次诺物奖提名。 注 2: 1935 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同一提名函中还获 3 次诺化奖提名,物理·居里夫妇的长女。 注 3: 杰 瑞 · 伯 奇 ( Geoffrey Ronald Burbidge,FRS,1925. 09. 24— 2010. 01. 26) 和爱莲娜·伯比奇 ( Eleanor Margaret Burbidge,née Peachey,FRS, 1919. 08. 12—) 夫妇都是美国籍英国裔理论天体物理学家,1948 年 4 月 2 日结,1942 年和 1977 年分别入籍美国。他俩的主要贡献是参与建立著名的 B2FH 理论,它是建立在宇宙大爆炸理论基础上的一整套关于宇宙间化学重元素起源的,认为随着恒星的形成、演化和衰亡,在其核心分阶段地生成由轻到[20]。杰佛瑞晚年因推出与大爆炸理论相抵触的准稳恒态宇宙学 ( quasi - steady state cosmology) 而招致骂名。伯比奇夫妇仅获这唯一一次诺物奖。 注 4: 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是指美国发明家威尔伯·莱特 ( Wilbur Wright, 1867. 04. 16—1912. 05. 30) 和 维 · 莱 ( Orville Wright, 1871. 08. 19— 1948. 01. 30) ,威尔伯逝世后仍获提名,似乎不合规范,也许与提名人、德国外 ( Vincenz Czerny,1842. 11. 19—1916. 10. 03) 的信息不灵通有关。 威尔伯和奥维尔所获诺物奖提名情况均是 9 = 8 /1,2 = 1909 /13[21]。 注 5: 法国发明家奥古斯特·卢米埃尔 ( Auguste Marie Louis Nicolas Lumière, 1862. 10. 19—1954. 04. 10 ) 和 易 · 卢 埃 ( Louis Jean Lumière, 1864. 10. 05—1948. 06. 06) 兄弟共同发明奥托克罗姆 ( autochrome) 彩色摄影法, 被普遍认为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共享 “现代电影之父” 的美誉。 1895 年 12 月 28 日 ( 电影诞辰纪念日) 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开售票放映。奥古斯特因 “疾病和健康方面胶体状态的工作” ( Work on the colloid state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还获得过 1937 年度诺医奖提名 ( 编号: 37 - 0) 。

注 1: 卢瑟福是新西兰和英国 ( 双重国籍) 原子物理学家和放射化学家,德,他俩是诺化奖得主中典型的物理学家,所获诺 4 = 1 /3,2 = 1907 /08 和 14 = 2 /2 /1 /1 /2 /1 /1 /2 /2,9 = 1927 ~ 29 /1931 ~ 36。

爱因斯坦不愧为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慧眼识珠,9次诺奖提名 ( 其中1929年是诺化奖提名) 中的12人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荣获诺奖, 从而在诺奖提名中取得百发百中的惊人业绩 ( 见表21) , 展示了他对现代物理学家进展的深刻认识和精准判断。此外,爱因斯坦还写给7封关于诺和奖的提议信和1封关于诺文奖的提议信以及1封讨论授予弗洛伊德诺医奖的信函[22~23]。皮埃尔·居里夫妇所获诺物奖提名情况见表22, 现顺便指出文献 [24] 中的4处错误或不当: 1文中说 “瑞士数学家列夫勒是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委员”,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 “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米塔—列夫勒 ( 1883LVA627) 是瑞典数学家,具有永久提名权。2文中说 “瑞典科学院中的外籍院士具有永久的投票权”,实际上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具有提名权和投票权,而外籍院士则恰恰只有 “提名权” 而无 “投票权”。3文中描述的所谓物诺委自行把布查1902年的提名更 新为1903年, 纯属臆断。4文中说 “在诺贝尔物理奖的历史上,获得提名最多的人最终也没得到该奖,这个人就是彭加勒”, 实际上获诺物奖被提名总人次最多的是索末菲 ( 庞加莱仅名列第6) ,庞加莱只是获得过1个年度内被提名的人次最多。

注 1: 布查、达尔布、李普曼、马斯卡和庞加莱分别于 1887 年、1884 年、 1886 年、1884 年和 1887 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其中布查、达尔布、马斯 1896 年、1901 年、1896 年和 1900 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

5诺贝尔奖提名与中国

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被提名人国籍标注为 “中国 ( 含香港) ”者共计13人次 ( 见表23,1957年胡适的提名函中遗漏其国籍) ,其中久野宁和苏里耶·德·莫朗都不是华人,只是早年分 别在沈阳 ( 1657年在此始 设奉天府, 1914年设沈阳县,1923—1929年和1932—1945年称奉天市) 和北京 ( 1928—1937年和1945—1949年称北平市) 工作过。1950年苏里耶·德·莫朗被提名时和1953年久野宁被提名时都已不在中国境内,仍将他俩归入 “中国”名下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太过牵强,应属错误。诺奖官网提名数据库中提名人国籍标注为 “中国 ( 含香港) ”者共计14人次 ( 见表24) ,但大多是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

注 1: 伍连德 ( 字星联,Lien - Teh Wu,又作 Gnoh Lean Tuck)[30 ~34],祖籍广东新宁县 ( 今江门台山市) ,出生于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槟榔屿 ( 今马来西亚槟城州) 一个金匠之家,拥有英国国籍。1896 年考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而成为该大学首位华人医科学生,1899 年获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 BA) ,1902 年获该大学文学硕士学 ( MA) 、医学学士学位 ( MB) 和外科学学士学位 ( Bchir) ,1903 年8 月提交题为《动物胶中破伤风杆菌芽孢的出现》( The Occurrence of Tetanus Spores in Gelatin) 的论文 ( MD) 学位答辩,1905 年实授学位 ( 当时剑桥大学要求博士和硕士学位之间相隔至少 3 年) ,1908 年回到祖国,就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帮办 ( 即副校长) 。中国检疫和防疫事业创始人,国际微生物学会 IAMS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icrobiological Societies,1927 年成立时称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icrobiology, 今国际微生物学会联盟 IUMS 的前身) 发起人之一[35],中华医学会 ( 1915 年) 、北京中央医院 ( 1918 年,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沈阳东北陆军总医院 ( 1924 年,今中国 202 医院) 、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 ( 1926 年,今哈尔滨医科大学) 和南京中央医院 ( 1932 年,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的主要创始人,北京协,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之父”和 “中国现代医学教育之父”。多次领导和组织全国的防疫工作,控制住了 1910 年冬东北肺鼠疫 ( 鼠疫又称黑死病,与霍乱被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认定为甲类传染病仅有的 2 种) 、1918 年山西和绥远肺鼠疫、1919 年夏哈尔滨霍乱、1920 年东北肺鼠疫 1932 年上海霍乱等流行病。1912 年创建北满防疫处 ( 即后来的东北防疫事务总处) ,这是中国常设卫生防疫机构之发轫。1913 年在著名英国 《柳叶刀》 ( The Lancet) 杂志发表论文《关于蒙古旱獭与鼠疫关系的调查》[36],通过科学考察和实验确定啮齿类动物旱獭 ( 土拨鼠) 是中国东北肺鼠疫疫源宿主,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在国际。1926 年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 ( 今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前身) 出版其专著 《肺鼠疫论述》 ( A Treatise Pneumonic Plague) ,全面系统地阐述,该书被誉为“鼠疫防治理论的里程碑”,它是中国本土科学家撰写并出版的首部国际性学术专著。因伍连德在科学抗疫实践和对瘟疫的研究方面作出,1927 年被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授予“鼠疫专家”称号,是当时享誉国际的“黑死病斗士”和“抗疫斗士”( Plague Fighter) 。1911 年清廷监国摄政王载沣特“医科进士”学衔,1916. 02—1917. 01 任中华医学会第 2 任会长,1922 年获上海圣约翰大学 ( St. John's University,原校址后划归华东政法大学) 荣誉科学博士学,1926 年获日本东京大学 MD ( 首位获此学位的非日本人) 。1930 年任上海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处长兼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37],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定居马来西。他被提名诺医奖的动因是“从事肺鼠疫研究工作,特别是发现旱獭在其中的传播作用”( Work on Pneumonic Plague and 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 Tarabagan in its transmission) 。伍连德的诺奖提名评审人是瑞典医生和病理解剖学家汉森 ( Folke Henschen,1881. 11. 07—1977. 12. 22) , 1920—1946 年汉森任卡罗琳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授,1935 年起任医诺委委员,1942—1946 年任医诺委主席。汉森在其专著 《疾病的历史学和地理学》 ( History & Geography of Diseases,1966) 中的一句名言 “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 被广为引用。提名函中的 “Shanghai University” ( 上海大学) 不正确,因伍连德并无上海大学的就职履历。 注 2: 美国医生吉百利 ( 中文名嘉惠霖,William Warder Cadbury,1877. 10. 15—1959. 10. 15) 出生于费城一个教友派 ( 即贵格会) 基督徒家庭,1902 年获宾夕法 MD,1909—1949 年行医授教于广州,数度出任广州博济医院 ( 其前身是 1835 年在广州新豆栏街成立的眼科医局,1859 年定名为博济医院) 院长,曾任博济 ( 其前身是 1866 年成立的中国第 1 所西医医校———博济学堂,学制 3 年,1903 年更名为南华医学堂,学制改为 4 年) 和岭南学堂 ( 1927 年更名为岭) 医学院教授[38]。提名函中的城市 “Canton”是 “广州”的威妥玛式拼音写法。 注 3: 久野宁是日本生理学家,汗腺生理学先驱,以人体排汗生理和体温调节研究驰名于世,被誉为 “日本热生理学之父” ( Father of thermal physiology in Japan) 。 1911 年任沈阳南满医学堂 [1922 年升格为满洲医科大学 ( Manchuria Medical College) ,1945 年随日本战败而告终,其旧址后归属于中国医科大学] 生理学教授,1937 年任名古屋医科大学 ( Nagoya Medical College) 生理学教授,1939 年因改组任名古屋帝国大学医学部生理学教授。1953 年 4 人次提名函中仍将城市列为 “Mukden” ( 奉天) 是错误的。科学界为了纪念久野宁,将南极洲比斯科群岛 ( Biscoe Islands) 沃特金斯岛 ( Watkins Island) 西南端的一个海岬命名为久野岬 ( Kuno Point) ,现由 ( 1961 年 6 月 23 日起生效) 管理,现行中文名 “库诺角”显然是误译。 注 4: 苏里耶·德·莫朗 ( George Soulié de Morant = Georges Soulié) 是法国外交官、汉学家和作家,被誉为 “法国针灸之父”。1901—1911 年他先后在北京、汉口、 上海和昆明等地服务,1906—1909 年任法国驻云南府 ( 今昆明市) 领事馆副领事期间,曾关注、学习和使用过针灸,回国后从 1927 年起向法国医生传授针灸临床技。1939 年和 1941 年在巴黎先后出版其 2 卷本专著 《中国针术》( 作者手书中文名是 《针灸法》,L'acuponcture chinoise) 。文献 [39] P82 说 “1952 年苏氏获诺贝尔生、医学奖提名 ( 法国该年唯一一位被提名人) ,可见其影响力”,这句话存在 2 处差错: 1苏氏获诺医奖提名是 “1950 年”而不是 “1952 年”; 2除苏氏以外,1950 年和 1952 年法国各有 17 人次和 33 人次获诺医奖提名,并非是什么 “唯一一位”。提名函中将城市列为 “Peking”是错误的,因为早已时过境迁,当时被提名人在巴。 注 5: 潘福和 ( 很可能是香港人) 被提名的动因是 “他的文学作品,其 《福利国家》( Welfare State) 一书是一个现实和具体的贡献,以确保世界和平”。 注 6: 1947 年私立珠海大学 ( Chu Hai University) 创办于广州,1949 年迁至香港并易名为珠海书院 ( Chu Hai College) ,当时港府不承认其所颁学位。2004 年其所 ( Chu Hai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 。

注 1: 本列提名人中的单位名称 “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 均不正确,都应是 “北京协和医学院 PUMC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1917 年 9 月由美国洛,1919 年 10 月开办 8 年制医学本科) ”。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日伪控制下的 “国立北京大学”是所谓的 “伪北大”,北大正史不予承认。 1941 年 12 月至 1945 年 8 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和燕京大学被日本宪兵队接管。 注 2: 德国人类生物学家 ( human - biologist) 和优生学家冯·费许尔 ( Otmar Freiherr von Verschuer) 时任柏林郊区达勒姆 ( Dahlem) 的威廉皇帝学会人类学、人 KWI - A ( Kaiser - Wilhelm - Institut für Anthropologie,menschliche Erblehre und Eugenik,1927 年成立,1945 年解散) 副教授 ( 1935 年晋升为教) ,该所首任所长是德国医生、人类学家和优生学家菲舍尔 ( Eugen Fischer,1874. 07. 05—1967. 07. 09) ,1942 年末冯·费许尔接任所长直至德国战败而解散。冯· 费许尔因人类双胞胎方面的研究工作而被提名。实际上,他当时是在主持一项臭名昭著的 “种族卫生”和双胞胎的研究,为纳粹政权的种族政策服务[40]。 注 3: 布莱克 ( 中文名步达生,Davidson Black,FRS,1884. 07. 25 多伦多—1934. 03. 15 北平) 是加拿大解剖学家和人类学家,北京猿人 ( Sinanthropus pekinensis, 现称 Homo erectus pekinensis) 学名的命名者,1919 年来华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神经学和胚胎学教授,1921 年起任科主任直至逝世。1927 年底至 1928 年秋在步达,由荷兰解剖学家福顿 ( Aemilius Bernardus Droogleever Fortuyn,1886. 11. 07—1970. 08. 13) 主持解剖科和新生代研究室周口店的发掘工作, 后接替步达生出任解剖科主任。福顿在协和期间主要从事遗传学研究,养数百只小白鼠,每天观察做记录。 注 4: 吴宪 ( 字陶民,Hsien Wu,1893. 11. 24—1959. 08. 08) 是中国生物化学、蛋白质化学和营养学领域研究的先驱,1919 年以论文 《一种血液分析系统》 ( A System of Blood Analysis) 获哈佛大学生物化学 ( 血液化学) Ph D,1920 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化学助教,1924 年任生物化学科首任主任 ( 该校历史上首位中国) ,1928 年晋升为生物化学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最早的 3 位中国教授: 1刘瑞恒 ( 1890—1961) : 1913 年获哈佛大学医学院 MD,1918 年起任协和外科教,1925—1934 年任首任华人院长; 2林可胜 ( Robert Kho - Seng Lim,1897—1969) : 1919 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医学和化学双学士学位,1925 年起任协和生理,美国国家科学院首位华人院士 ( 1942 年以英国籍身份当选为外籍院士,1955 年入籍美国,1956 年当选为院士) ,中国生理学奠基人,被誉为 “中国 ( 消化) 生理学之父”和 “中国生命科学之父”; 3吴宪[41]。 注 5: 托马斯·刘易斯 ( Sir Thomas Lewis,CBE,FRS,FRCP) 是英国威尔士心脏病专家 ( 心血管病专家) ,1910—1945 年任伦敦大学学院附属医院 UCH ( 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 in London) 医师,1932 年首创 “临床科学” ( clinical science) 这一术语,被誉为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之父” ( Father of clinical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 注 6: 杰拉德 ( William Innes Gerrard,1884. 05. 13—1956. 03. 07) 出生于苏格兰阿伯丁 ( Aberdeen) ,1929—1939 年任香港大学医学教授。 注 7: 1920 年代巴黎巴斯德研究院 ( Institut Pasteur,1887 年 6 月 4 日成立,1888 年 11 月 14 日举行揭牌仪式) 的拉蒙 ( Gaston Ramon) 应用化学灭活方法获得白,对白喉和破伤风的防治作出重要贡献。1926—1944 年任巴斯德研究院加尔舍 ( Garches,位于巴黎南部的郊外) 实验室主任。因类毒 ( anatoxins) 方面的工作而被提名。 注 8: 1899 年 3 月上海工部局卫生处曾在公共租界内建立起巴斯德研究院 ( 又称狂犬病治疗所,其后来的归属不详) 。1938 年 1 月 1 日上海巴斯德研究院在法租界,它是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在上海的分院,其前身是公董局公共卫生救济处医学化验所,雷乐尔 ( Jean Henri Raynal,1897. 12. 27—1954. 10. 20) 任首任院长,提名 “Municipal laboratory”( 市立实验室) 。上海巴斯德研究院被并入 1951 年 8 月 1 日在上海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1958 年迁至北京) 。 注 9: 勃伦特 ( Alexandre Joseph mile Brumpt) 于 1919—1948 年任巴黎大学医学部寄生虫学教授,其大部分职业生涯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专业研究。1935 年 9 月 7 日勃伦特教授到北京中法大学校做题为 《非洲之睡病》的学术演讲,并播放幻灯片加以说明。 注 10: 比西埃 ( 中文名贝熙业,Jean Jérme Augustin Bussiére,1872. 07. 09—1958. 02. 05) 于 1913—1954 年在中国行医和生活,先在法国驻华公使馆任医师,后在,出任过北堂医院 ( 法国教堂医院,北堂是今西城区西什库天主教堂的俗称,宣武门天主教堂则俗称南堂) 院长、燕京大学校医、北京中法大、上海中法大学分院 ( 即震旦大学医学院) 院长和北京协和医院大夫等职,1954 年返回祖国。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作出重要。其北京西山别墅———贝家花园 ( 位于海淀区妙峰山下苏家坨镇大觉寺北) 于 2001 年被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 11: 库欣 ( Harvey Williams Cushing) 于 1895 年获哈佛医学院 MD,1912 年晋升为该院外科教授。脑外科先驱和神经外科手术技术革新家,因提出库欣反射 ( Cushing reflex,1901 年) 、库欣病 ( Cushing's disease,1912 年,专指由原发性脑下腺瘤所引起的库欣综合征) 和库欣综合征 ( 又称库欣症候群,Cushing's syndrome, 1932 年) 而享誉医学界,1900 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成功实施第 1 例脑瘤手术,1917 年首先提出神经外科手术精细操作原则,被誉为 “现代神经外科之父” ( Father of modern neurosurgery) 。1920 年 3 月 19 日神经外科医师学会 SNS ( The Society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在美国成立,库欣出任首任会长。尊遗嘱在其墓志铭中刻有 “第 1 个做帽状腱膜缝合者长眠于此”,他深为此而自豪。因 “神经外科,特别是生理学、病理学和垂体外科方面的工作”( Work on neurosurgery,in particular the physiology,pathology and surgery of the pituitary body) 而被提名。 注 12: 1899—1901 年义和团运动之后,1902 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差会联合组建山东新教大学 ( Shandong Protestant University) ,1904 年开始办学, 1909 年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大学 (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中文名是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 ,1915 年以 “齐鲁大学” ( 校址位于今济南市历下区,现为山东大学趵突) 作为非正式校名,1952 年在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被解体撤销。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西奥多·格林 ( Theodore Chase Greene,生于 1900 年,卒年不详) 博士于 1926—1949 年在中国北京、济南和广州等地工作,其夫人菲比 ( Phoebe Cutler Greene,1900—1987 ) 跟随他在中国生活,1928 年在北京生子拉尔夫 ( Ralph Cutler Greene,1941 年 5 月死于脑炎) 。西奥多·格林时就职于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 ( Cheeloo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1911 年 4 月 17 日成立) ,1926—1931 年曾在北京 ( Douw Hospital) 工作。1949 年以前中国共有 13 所基督教教会大学: 燕京大学 ( 北京) 、齐鲁大学 ( 济南) 、东吴大学 ( 苏州) 、圣约翰大学 ( 上海) 、之江 ( 杭州) 、华西协和大学 ( 成都) 、华中大学 ( 武汉) 、金陵大学 ( 南京) 、福建协和大学 ( 福州)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 福州)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 南京) 、沪 ( 上海) 和岭南大学 ( 广州) 。 注 13: 德容 ( Hendrik Gerard Bungenberg de Jong) 等人于 1929 年首先提出 “凝聚”( coacervation) 的概念[42],1932 年德容首先研究出凝聚层 ( 又称团聚体,coacervate) 的结构。当时德容供职于莱顿大学哲学学院生物化学系。 注 14: 弗雷泽 ( 中文名傅瑞思,Chester North Frazier,1892. 01. 27—1973. 02. 01) 于 1917 年获印地安那州大学 MD,1924 年到北京协和医院开创皮肤梅毒科,任教。与中国皮肤病学家李洪迥 ( 1908. 03. 28—1993. 10. 14) 合著专著 《梅毒免疫学的种族差异》( Racial Variation in Immunity to Syphilis,1946 年,芝加哥大)[43]。 注 15: 北京协和医学院寄生虫学系 1919 年由美国寄生虫学先驱佛斯特 ( Ernest Carroll Faust,1890—1978) 教授创立并任系主任至 1928 年,继任系主任是瑞士籍 ( 中文名何博礼,Reinhard Jakob Christian Hoeppli,1893. 05. 28 德国威斯巴登—1973. 02. 28 瑞士巴塞尔) 教授。1929—1941 年和 1948—1952 年何博礼任,太平洋战争期间 ( 1941. 12. 07—1945. 09. 02) 他成为瑞士荣誉领事,还负责处理美国、英国和荷兰在北京的事务。何博礼还是 1 位医生和,长期致力于东亚和非洲人类寄生虫疾病的研究,业余时间爱好收集中国玉器和鼻烟壶,其藏品后捐给瑞士政府,1960 年瑞士政府将这批藏品借给苏黎世莱 ( Museum Rietberg) 作为永久展品。 注 16: 佛朗哥 ( Afrnio Camorim Jacaúna de Otingi de Melo Franco,1870. 02. 25—1943. 01. 01) 于 1930—1934 年任巴西外交部部长。莱蒂西亚 ( Leticia) 原是印第安,1867 年成为秘鲁的军事要塞和河港,1922 年根据 《所罗门—罗萨诺条约》( Salomón - Lozano Treaty) 划归哥伦比亚。1932 年两国因边境港口城市莱蒂西,经过数月的外交争论后,两国政府接受国际联盟的调解而于翌年签署临时和平协议,1934 年两国正式签订和平协议,秘鲁将莱蒂西 1932 年的入侵事件正式道歉。时任巴西外交部部长的佛朗哥受国际联盟的委托担任调解员,为结束双方的军事冲突发挥过重要作用。 注 17: 孙科 ( 字连生,号哲生,Sun Fo,1891. 10. 20—1973. 09. 13) 祖籍广东香山县 ( 今中山市南朗镇) 翠亨村 ( 原名蔡坑村)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其母是孙中山的元配夫人卢慕贞 ( 1867. 07. 30—1952. 09. 07,1885 年 5 月 26 日结婚,育 1 子 2 女: 孙科、孙娫和孙婉,1915 年正式离婚) 。1917 年获美国。中华民国历史上唯一曾任考试院、行政院和立法院三院院长职务者。时任中 民 第 4 任 民 府 法 院 ( 任: 1932. 01. 29—1948. 05. 17) 。

6结束语

上一篇:大闹天宫影评赏析下一篇:酒店管理人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