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智慧旅游建设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景区智慧旅游建设(通用8篇)

景区智慧旅游建设 篇1

以下是智慧旅游专家齐晓波博士总结的九大经验:

(一)智能自助导游系统的讲解内容应细分为多种风格、特点、欣赏水平。游客服务中心可根据游客年龄、兴趣、性别协助游客进行选择。

(二)智能自助导游系统应具备游线设计功能,游客可按照内置游线或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游线。

(三)智能自助导游系统手持终端应具备智能引导功能,在重要景点、道路或十字路口,具有语音指路功能,自动提示游客选择最佳道路。

(四)智能自助导游系统可通过GPS、RFID等技术,实现游客定位。景区中央控制室可根据各景点游客密度,自动向游客自助终端发送指令,引导游客分流。

(五)智能自助导游系统手持终端应实现多媒体展示功能,可显示景区全景导览图和景点音视频资料功能,实现同步实时显示。

(六)智能自助导游系统手持终端应具备与景区监控系统联接的扩展接口,游客可通过终端向游客服务中心提出帮助请求;游客进入非游览区域时,终端能够自动向监控中心报警。

(七)智能自助导游系统应具备记录功能,将游客游览路线、各景点停留时间等信息记录下来,供景区进行汇总分析,为提升旅游产品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供真实数据。

(八)智能自助导游系统终端应具备电子商务接口,游客可持终端购物,在离开景区时统一结算。

景区智慧旅游建设 篇2

2014年国家旅游局“智慧旅游年”的提出促进了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在2015年,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也是大数据的时代,同年9月19日至9月20日,国家旅游局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2015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9月20日的当天,国家旅游局授予常州市中国“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称号。

常州市是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信息化水平及较高,基础设施健全。2014年,常州市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3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为了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景区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景区的智慧化显得越发重要。何为智慧景区?智慧景区简言之就是,景区能够通过网络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进行全面透彻的感知,其最终的目的是使游客能够重复游玩景区,感受景区的智能化与个性化服务的完美结合,最终使景区有着长远的经济效益。

二、常州三大主题公园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现状

常州原本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通过“无中生有”的方法发展旅游业,成功开发了中华恐龙园、环球动漫嬉戏谷、淹城春秋乐园三个特色鲜明主题公园。同时景区注重智慧旅游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自身景区建设中,不断完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APP的内容和功能,并能通过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实时获取进出景区的车辆信息,通过LED显示屏预报天气、客流、游玩项目动态和拥堵情况等。通过智慧旅游的各类应用,使得景区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服务不断升级,游客体验不断提升。

其中,2015年中华恐龙园仅十一长假期间接待游客就达到了53.12万人,而仅网络预订额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春秋淹城APP系统也在江苏省旅游局在无锡召开2015年全省智慧旅游推进大会中被评选为江苏省“旅游+互联网”模式创新优秀项目。环球动漫嬉戏谷则更是以满足逾4亿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庞大娱乐需求为目标,以更适合未来前往的体验型公园为前瞻,注重现代数字文化互动体验,不断发展创新。

三、常州三大主题公园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本文从智慧营销、基础设施、智慧游览、智慧管理四个方面着手对常州中华恐龙园、环球动漫嬉戏谷以及淹城春秋乐园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其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2.3%。

(一)智慧营销

智慧营销主要是分析游客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支付的倾向于哪些方式。从问卷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据调查显示,2014年底,常州移动电话用户数为491.33万户,比上年增长7.1%,年底互联网用户数为159.44万户,比上年增长16.6%。手机的普遍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手机上直接预定和在线支付。在手机APP的使用中,中年人大多数会选择美团的购票,而在美团中,由于某些景区和美团没有直接合作,而是通过第三方渠道,会使游客和商家间产生误会,比如有些门票当天购买是没有用的,需要提前购买,而商家没有注明,使得游客白跑一趟。所以,作者认为商家应该更详细的标注产品信息。其次,当前社会微信的使用度很高,所以景区应该抓住这个契机,不断推广和完善微信公众平台,用其推送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产品,产生二次营销。

(二)基础设施

一个智慧景区的建立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营销系统还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准确的了解景区的动态,获取景区的有效信息。

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景区的触摸屏抱有很大的期待,而这正是三大主题公园欠缺的地方。作者建议,为了使游客获得更好的体验,应该在景区入口处或重要游玩项目附近建设景区触摸屏推送景区实时信息,增加游客体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游玩项目内虽然可以连接上无线但是无法使用,更有一些游客表示不知道景区里有无线,这就需要景区在无线的建设上增加技术投入,并且增强智慧景区的宣传力度,让游客知道景区都有哪些智慧旅游设施与服务,以提高游客体验。

(三)智慧游览

如今“旅游+互联网”模式已经开启,景区内应该保证无线的覆盖率与连接效率。也只有在此情况下,游客才会更愿意选择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进行游览,并在排队等候的时候降低烦躁情绪。

当今时代,游客对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跟团游选择自由行。自由行虽然为游客带来了自由空间,但往往他们对景区知之甚少,所以在游览过程中如果景区只是每人免费发放一张导览图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游客购票排队时间过长或盲目在景区内寻找景点只会带来游客体验的下降。这时景区触摸屏的重要性便体现了出来。然而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景区触摸屏的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道路显示的复杂化以及信息介绍更新慢,部分游客在访谈中提到在使用中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比较难找。其次就是线路设计比较复杂,对于整个过程中一些特色的活动没有明显标注。门户网站也会有游客去关注,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智能手机的便捷,使得更多的人愿意通过手机APP去充分利用,关注整个景区的动态和满意度。所以景区智慧旅游的建设应该在手机上多下功夫,从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入手进行个性化线路与产品的推送,提高游客体验。

(四)智慧管理

对于景区管理,应该充分利用景区的监控系统、电子门禁和车牌识别系统实时掌握景区人流变化。作者从四个方面调查游客认为景区需要完善的地方,发现游客最关注的就是对客流量的监控,其次就是客流预报,再之是拥堵指数预报,最后是GPS交通工具调度。不难理解,节假日期间,三大主题公园游客爆满,一个游玩项目等候一两个小时已成为家常便饭。而每个去景区游玩的游客所希望的是门票与景点带来的价值是相符的,所以,在人多到超过景区的承载量后,也就意味着带给游客心灵上的愉悦感大打折扣。所以对此,作者认为可以利用云计算,GIS等技术对游客客流量进行预测和播放、而对于拥堵指数预报可以通过游客的数量、来源、停留时间等数据,对景区重要景点拥堵的概率和程度进行预报。当游客数量超负荷时,便限制入园人数,并对景区内游客实行有效分流,减少拥堵。

四、总结

目前国内智慧旅游景区建设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国内的研究者大多基于技术和管理的研究,而本文认为,只有了解到游客的需求,根据游客体验对症下药的去建立景区才会达到智慧景区原本的效益——给游客个性化的管理。

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作者认为景区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好手机4G不断发展的趋势以及大数据的特点,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而针对游客最为担心的景区拥堵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通过云计算等与GPS结合然后放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APP应用软件等上,以达到实况转播的效果,而景区内LED显示屏的客流播放和拥堵指数播放更是必不可少。

总之,随着休闲度假时代的来临,游客对旅游个性化与品质化要求逐渐提高,中国应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与优势,将智能化与个性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这不仅对当前旅游景区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游客需求,提高游客体验以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经济下行压力下的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景区智慧旅游建设 篇3

关键词:智慧旅游;大连旅游文化;艺术品质;提升策略

0 引言

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促進智慧旅游发展指导意见》(2015),大连市政府出台《大连市城市智慧化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2014)。大连是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1),排名“十佳智慧旅游城市”第二位(2014)。大连智慧旅游发展迅速,但其旅游整体文化品质不高,景区规划设计的艺术性不强,这使大连智慧旅游缺乏核心竞争力。

1 智慧旅游背景下,国民最需要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旅游成为国民大众常态化生活选项。智慧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旅游业发展要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为落脚点。从景区经营的角度,主要涉及景区的形象设计、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这是适应旅游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老百姓对景区的需求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1]习近平同志强调“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旅游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最好方式”。这就要求各旅游景区要提供种类更多,品质更高,体验更深的旅游产品。

2 深挖旅游景区文化的艺术价值

2.1 艺术要用心灵之美诠释文化的内涵

艺术似乎成为人最好的创造方式或逃避方式,成为人富于人性的选择方式和存在方式。艺术之所以为艺术,首先在于其蕴含着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人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审美表达。[2]艺术精神属于文化精神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其审美特性能使人从日常认知经验中挣脱出来,进入艺术的审美认知中,实现人格心灵的“美化”。习近平同志强调,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只有艺术才给文化世界带来审美的意义,艺术用心灵之美诠释文化的内涵。

2.2 文化要用艺术之美表达旅游的本质

艺术美是文化魅力之本。从文化角度看,旅游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审美行为,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文化互动。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说过:从社会文化价值看,旅游具有非常明显的教育意义,它有利于智力、科学、技术、艺术和文学方面的创造。[3]由此得出,艺术创作可以表达旅游的文化之美。景区提升旅游文化品质是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加强旅游项目策划,通过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节庆活动等手段,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4]徐国宝认为,旅游应以文化为龙头。目前许多深层的旅游发展还是着力于文化方面,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枯燥乏味的。旅游的本质在于有艺术之美的文化体验。

2.3 旅游要用文化之形创造艺术效益

(1)旅游景区就是一件精心创作的文化艺术品。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分析,一个旅游景区的策划和开发,就是一件巨型文化艺术品的构思和创作。两者都要依靠人的智慧和审美素养进行创作构思,都要遵循艺术的创作规律进行设计制作,最终都要满足消费需求,产生经济效益。王柯平认为,旅游景观是具有审美信息、空间形式和时间立体性的外在观赏实体。从艺术产品的消费看,旅游景区和艺术品都是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审美需求。从艺术生产消费看,两者都是艺术劳动者运用艺术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创作生产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产品劳动资料,加工艺术劳动对象,创作生产丰富多彩的艺术产品来为满足社会的精神审美需求要服务。[5]

(2)艺术是一种特殊商品。艺术是一种特殊商品,笔者仅从艺术经济和旅游消费的视角去理解和论述。其“特殊”是指生产目的和交换方式是普遍状态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6]从旅游消费来说,其仅是景区内一种“艺术状态”的消费,是以自然实体(静态的自然景观)和人为实体(动态的艺术活动)呈现出来的,游客只能欣赏式、精神式“消费”,不能占有和使用,但能满足游客的精神消费需求,也能为景区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3)艺术是旅游文化的核心产品。艺术是旅游文化的核心产品,主要从艺术的社会价值角度来论述。艺术形象能够启迪人应变环境的智慧,累积生活经验,增强改造环境的能力和信心,开掘人的价值和潜能。在旅游过程中,高品质艺术产品会使人的精神得到美的享受,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得到身心的娱乐和休息。这是旅游及其文化最本质的目的。

3 大连旅游景区艺术性提升策略

3.1 用鲜活设计提升静态的艺术品质

(1)植被景观的鲜活设计。从植物的形、色、味、声等多方面分析,综合考虑四时景色变化及植物观赏效果。熟悉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包括大小、形状、质感和季相变化。常见的是利用原有“林窗”或结合森林抚育,群、块状补植适宜的色叶观赏树种,强调色块对比。注意植物之间及植物与其他构筑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使其具有柔和、平静、舒适的美感。考虑设计主题与绿地性质、功能要求,如庄严、宁静的环境植物配置宜简洁,自由活泼的环境宜富于变化,有个性的环境应以烘托为主,平淡的环境宜用色彩和形状对比强烈的配置。

(2)导向标识的鲜活设计。标识的造型设计要“生动式简约”。在《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国家标准评定细则中要求:旅游景区标识牌“外形别致,具有艺术感,图案直观明了,雅致大方”。景区标识的造型设计是“简约”,不是“简单”,要生动、别致,不要呆板、平庸。标识的色彩设计要“活力式简洁”。人的视知觉对色彩识别力最强,会对色彩优先产生第一印象。标识的色彩设计要“活力式简洁”,就是依据人的视知觉特点进行的。通过简洁的、有活力的色调与图形、材料的有机结合,来传递景区环境与标识信息。标识的文字设计要“幽默式严肃”。按规定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文字的设计要理性、严肃、简洁,要求用标准化的文字将游览信息表示出来,供游客查看。现在,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可以实现,但“愉悦功能”确实很弱。标识文字的设计要有“智慧”,要“轻松幽默些”,要让游客感受到“愉悦、关爱和尊重”。

(3)服务设施的鲜活装饰。垃圾容器一般设在道路两侧和公共场所出入口附近的位置,其外观色彩及标志应符合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选择能适合环境条件且有清洁感的颜色,形态坚固,构造简单,外观装饰感强。公厕外观要配合该旅游区的格调、地形的基本特点,不同旅游区厕所的外观应具有个性和特色,在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同时,对环境无干扰,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公厕应醒目,建筑造型与景观环境相协调,面材、质感和颜色,营造出贴近自然的装饰效果。

休闲设施是环境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人们休闲娱乐、观景不可缺少的设施,包括规则的座椅座凳、辅助性的花坛树池边缘,以及休憩台阶、栏杆、路牙等。休憩设施是旅游景区的一种文化符号,是游客对景区最直观的感受载体。因此,休憩设施也是景区传达意象,表现景区特色和当地文化的有效途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2 用鲜活体验树立动态的艺术品质

一个旅游景区里,如果没有“鲜活的”艺术体验活动就是一个死气沉沉的景区。如果说游览观光时旅游活动的基础,娱乐则是旅游活动的提高。在现代旅游活动中,娱乐活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景区的质量角度,要求是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

(1)景区要定期承办以大连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活动。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休闲娱乐意识的增强,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演艺作为一种休闲旅游时尚产品,已经成为丰富景区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旅游形象。要定期举办音乐节、音乐创作比赛和美术、书法、摄影创作展览。让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动态的文化艺术自然融入游客的旅行之中,成为独特的旅游文化,使其包含广泛的内容,蕴藏独特的内涵。旅游文化要接“地气”,来源于民间。旅游景区从实际出发,勇于探新路、善挖掘、求突破,就能找到一条适合本景区的文化之路。

(2)景区要大力宣传特色旅游工艺品创作的体验活动。这种体验活动必须是游客可见、可触、可感、可知的景象或氛围,才能调动起游客的兴趣,使游客带着某种与旅游产品相关的情感去探寻产品的更深层内涵,才能感染、感动、感化游客,启迪其思想,陶冶其情操,加深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喜爱和眷恋。缺少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是不具有体验经济特征的旅游产品。[7]旅游体验的最高境界是玩好、好玩。因此,旅游产品必须满足游客积极的趣味,带给游客酣畅的精神满足感,让游客觉得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消耗,以及产生的一切消费,都物有所值。

(3)景区要主动与国内高校共建艺术创作基地。景区要通过全新的方式对大连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为国内高校艺术师生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优质的创作资源和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艺术实践场所,促进景区的艺术资源与社会公众的交互式融合。黄山、宏村、張家界、北戴河等国内著名旅游景区都先后建立艺术写生基地,有效地提升景区的艺术氛围和品质。

4 结语

国内各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和开发质量不尽相同,对客源的争夺策略更是花样繁多。大连可以结合优越的自然资源,利用设计市场的人才资源,重新对旅游景区内的“静态观赏景观”进行鲜活设计。大连同样可以结合特有的文化资源,利用演艺市场的人才资源,大力开发独特的、鲜活的“动态欣赏景观”,大连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虽然景区整体开发水平不高,能为游客提供的高品质旅游产品不多,但也可以实现旅游人数和经济效益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 戴斌.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14[R].北京:中国旅游研究院,2014.

[2] 刘艳芬.艺术价值结构新探[J].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3.

[3] 曾博伟.旅游业对文化作用的思考[N].红河日报,2014-10-29(8).

[4] 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以成都为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4.

[5] 顾兆贵.艺术经济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150.

[6] 保罗·伍德.艺术的商品化[J].新美术,2007(3):6.

景区智慧旅游建设 篇4

1.引言

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Smart Earth)这一概念,建议奥巴马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基础设施。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即把传感器(射频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能耗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热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网上数字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1]。

伴随着“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景区”也孕育而生。2010年1月,章小平等在中国旅游报发表《“智慧景区”建设浅探》,首次提出“智慧景区”建设理念,他们认为“智慧景区”是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的创新型景区管理系统,并从信息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危机管理等五方面探讨了“智慧景区”建设路径[2]。后来,他们又以九寨沟景区为实证对象,进一步探索了“智慧景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及建设时需注意的事项[3,4,5]。随着“智慧景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智慧景区”逐渐成为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如邵振峰等(2010)讨论了“基于物联网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问题[6],党安荣等(2011)对“智慧景区”的内涵和总体框架进行了研究[7],邓贵平等(2011)讨论了视频巡航技术在“智慧九寨”建设中的运用[8],常少辉等(2011)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颐和园信息基础设施方案[9],梁焱(2011)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智慧黄山景区数据基础设施规划方案[10],左齐等(2011)设计了基于模式识别的智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安全防范系统[11],宋磊等(2011)设计了基于3D-GIS的智慧泰山景区信息集成平台[12],彭霞等(2011)还探讨了智慧 黄山景区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问题[13]。

“智慧景区”概念刚提出不久,其定义还存在较大争议,其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目前在中国已掀起“智慧景区”建设浪潮,智慧九寨、智慧黄山、智慧青城山、智慧泰山、智慧颐和园、智慧周庄等正努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因此,景区的深入实践迫切需要“智慧景区”理论研究的深入。本文将在前期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智慧景区的概念、主要特征、主要建设内容,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2.智慧思想的发展演变

古希腊人最初把一切知、教养、能力或机智称为“智慧”。在希腊化时代,智慧成了生活的艺术。到了近代,西方智慧概念的重心转到了自我认识上。苏格拉底要人反思自己的生活,笛卡尔把智慧等同于知识,斯宾诺莎赋予智慧以道德意义,莱布尼茨把智慧定义为一门幸福的科学,康德认为理论思辨的基础就是对智慧不停的追求。然而,从尼采开始,一些哲学家在摒弃传统爱智慧意义上的哲学的同时,也不再将智慧作为自己思想的主题。

在古汉语中,“知”与“智”通,单独一个“智”字也有“智慧”的意思,智慧有时也被写作“智惠”。孔子认为智慧不是对事物的客观的知识,而是一种澄澈无比的精神状态。孟子把“智”定义为“是非之心”,是对如何生活和怎样生活的洞见和判断。荀子一方面赋予智慧以洞明宇宙真理的意义,另一方面坚持它的实践特性。董仲舒强调智慧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认为“若没有智慧,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契在与知识相对照的语境下将智慧定义为有关宇宙人生根本原理的认识,是关于性与天道的理论[14]。江畅教授认为智慧是适应人更好生存需要形成的正确观念、丰富知识、卓越能力和优秀品质在经验基础上实现有机协调的,注重整体观照、恪守推己及人、践行中庸之道、既入世又出世的,明智审慎并重、使所有活动恰当合理的综合统一机能和活动调控机制[15]。

综上所述,中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认为智慧不同于理性、理智、聪明,它与知识和能力有关,同时,他们都强调智慧的实践性和伦理性。3.“智慧景区”概念与特征

“智慧景区”是指将先进管理理论同现代科学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的景区。这样的景区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景区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然而,景区本身没有生命,也不会思考。我们说某些景区具有一定智慧是指景区的管理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使景区发展 能力显著增强,在景区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具有更强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能够恰当合理地处理与景区发展和保护相关的事务,并最终能实现景区环境、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智慧景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持有先进的理念。智慧以德性为要求,以正确观念为前提。建设“智慧景区”始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重视代际之间公平、同代人之间的公平,还要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其实质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又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另外,在建设“智慧景区”时还应努力发展低碳旅游,走节能环保之路。

(2)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智慧是生活的艺术,也是管理的艺术。管理艺术是管理者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管理者所具有的知识文化对实践的指导和运用,是其自身智慧和能力的充分体现,是时势和环境所造就的管理技巧。“智慧景区”的建设需要景区管理者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掌握先进的景区管理手段和管理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知识、经验、直觉和智慧,及时、恰当、有效地解决景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3)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知识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智慧景区”建设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GPS和北斗导航技术等,他们有助于增强人类对景区的感知、控制和管理能力,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

(4)具有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人才队伍。知识是对一切对象的客观认识,具有普遍有效性。智慧高于知识,是知识和能力在理性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有机综合统一。智慧景区的管理人员应具备发展旅游和保护生态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技能应用于景区的发展实践中。

(5)在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是成功的。智慧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具有将知识、能力运用于实践的要求。因此,如果景区的旅游发展水平不高或生态环境保护不好,那就很难谈及智慧。4.“智慧景区”建设主要内容

“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创新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又需要将科学技术同先进理论集成。“智慧景区”的建设是对景区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的全面提升,应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和工程体系、景区云并融入旅游行业云。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旅游发展、信息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和危机管理。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碳排放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6]。“智慧景区”建设必须以德性为要求,以正确观念为前提,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倡导低碳旅游。低碳旅游发展内容包括:编制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管理制度、改变能源结构、加强生物固碳、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活动等。

景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景区管理中来,即把智能传感器装备到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并且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云计算、泛在网构成全IP网络架构的物联网,实现对景区事物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等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能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及时、准确、全面地为景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信息管理平台和综合决策平台。

彼得·圣吉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大家通过不断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达到真心追求的目标,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愿望的组织”,强调通过学习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17]。景区需要通过个人、团队和组织不断的学习来掌握“智慧景区”建设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景区创建学习型组织时应以建设“智慧景区”这一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学习加激励”为基本表现形式,以“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学习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增强全员总体素质,实现景区健康发展”为目的。此外,还需要对景区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进行变革。

业务流程优化是针对景区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利用科学技术对它进行清理、简化和整合,以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景区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景区实际情况,突破原有思维方式,进行观念再造;以环境保护、社区居民和游客利益为出发点,优化和再造工作流程并实行标准化管理;打破组织结构边界,减少信息孤岛,畅通信息渠道。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济实力的企业,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或联盟竞争优势,在自愿、互信、互利、互补的基础上,通过协议或股权参与等策略的实施,而结成的一种企业联合体或相互依存的企业网络[18]。“智慧景区”建设技术含量高,周期长,投入巨大,景区需要通过组建战略联盟节省成本、整合资源、降低风险。

“智慧景区”的建设不仅要加强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危机是“智慧景区”建设成败的试金石。危机管理是为了 预防、摆脱、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景区健康发展、使景区脱离逆境、避免或减少财产损失的积极主动行为。危机管理是对危机潜伏、形成、高潮、消退的全景式管理[19]。景区应在先进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利用科学技术建设智能监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以有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瘟疫、恐怖袭击等社会事件对景区发展造成的冲击,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5.“智慧九寨”建设实证

九寨沟景区在探索中起步,在变革中创新,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期致力于发展低碳旅游,以标准化建设优化业务流程,以学习型组织创建提升团队素质,以战略联盟整合各方资源,以先进技术推动科学管理,从“数字九寨”到“智慧九寨”,一直走在中国旅游景区发展前沿。5.1低碳旅游发展

九寨沟管理局长期致力于发展低碳旅游,科学编制低碳旅游发展规划,精心打造低碳产品,全面完善低碳设施和不断优化低碳服务,努力塑造低碳品牌。

早在1999年,九寨沟就开始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2001年,九寨沟管理局关闭了景区内所有宾馆,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减轻了游客食宿等对九寨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同年7月1日起,九寨沟开始实施游客限量政策,较大程度缓解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大量游客活动之间的矛盾。2006年,九寨沟管理局开始实行办公自动化,减少了纸张使用。此外,各部门还签订了节能减排协议并纳入绩效考核。2009年,九寨沟管理局成立了“绿色小组”,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督察节能减排活动。2010年,九寨沟管理局与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一起成功申报国家自然基金跨国合作重大项目“面向西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景区集成管理模式研究”,探索旅游和环境和谐发展的低碳景区集成管理模式。同年5月,九寨沟管理局又邀请四川大学任佩瑜教授对“九寨沟如何发展低碳旅游”进行了专题讲座。2011年1月,九寨沟以“移动性管理与低碳旅游”为主题举办了第二届“智慧景区”国际论坛。2012年,九寨沟景区荣获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称号。

九寨沟管理局还着力打造扎如沟生态游、曲那俄沟科考游、栈道徒步游等,这些低碳旅游产品已受到美国discovery等著名媒体的关注。九寨沟管理局还重视能源结构的优化,景区居民已停止使用薪柴,改用电能、太阳能作为生活能源。九寨沟广场路灯和景区内厕所照明、环境监测仪器除使用水电外,还以太阳能和风能作为辅助能源。九寨沟管理局还强调生物固碳,1999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00hm2。除此之外,还较好地实施了 景区监测保护工作,有效防止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加强了植树造林,以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来固化二氧化碳,最大程度地抵消旅游活动产生的碳排放。5.2信息化建设

九寨沟以科学技术引领景区可持续发展,不断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进信息化建设。

2002年,九寨沟管理局开始实施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示范项目“数字九寨沟综合示范工程”,先后建成旅游电子商务系统、门禁票务系统、OA办公自动化、GPS车辆调度、多媒体展示系统、景区智能化监控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和LED信息发布等八个系统,创新性地构建了“资源保护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旅游服务人性化、产业整合信息化”的集成应用体系。到2005年,初步实现景区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使景区整体管理效率提高38.03%。2009年,九寨沟管理局与四川大学、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起开始实施国家“863”重大专项“基于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式的RFID技术在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应用”课题,将RFID技术引入景区管理,自动采集和监控游客信息和景区旅游资源信息,使预测、决策、计划、调度和控制更加准确和科学,促进九寨沟景区的各项管理更加精细、全面,对景区保护更加科学和高效,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2011年,九寨沟管理局与导航战略联盟单位一起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智能导航搜救终端及其区域应用示范”项目,将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等现代智能服务技术引入景区智能化管理,通过安装伪卫星和设置CORS基站实现景区导航卫星信号全覆盖和提高定位精度;通过集成综合服务、应急处理、救援救助等功能,开发智能管理、搜救、环境监测等系列用户终端,不但能够为景区游客提供不同定位精度的智能位置服务,还支持动态监视、求助信号发送、搜救位置双向确认和搜救调度。

此外,九寨沟还同武汉大学一起研发了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九寨沟景区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平台,正在建设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系统、景区车辆门禁管理系统、景区管理实时电子巡更系统、景区无线WIFI网络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景区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系统、数字旅游服务系统等。5.3学习型组织创建

近年来,九寨沟管理局通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不同内容的培训活动等创建学习型组织,注重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一是利用淡季时间,对景区员工进行集中培训,员工培训覆盖率达100%;二是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美国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局内员工和社区居民开展专题讲座;三是先后派出22人到美国优山美地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克罗地亚、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外的著名自然保护区和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四是高度重视引智工作,全力聘请高新技术领域领路人。2010年10月29日,“智慧九寨”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中 科院院士陈俊勇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教授受聘成为专家顾问。五是分别以“探索景区发展新趋势、探讨景区管理新模式、展望旅游发展新未来”、“低碳旅游与移动性管理”和“空间信息化技术与景区智能化管理”为主题成功举办三届智慧景区国际论坛,邀请知名院士、专家学者、企业精英、景区管理者等围绕“智慧景区建设”、“远程目的地对现代游客移动性的响应”、“低碳旅游发展”、“空间信息化技术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截止2012年1月,九寨沟管理局现已自主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其中在读5人),海归硕士研究生5人,现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18人,本科145人,大专204人,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的75.7%;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5人,高级经济师6人,中级职称人员92人,助理级专业技术人员116人。

5.4业务流程优化

九寨沟以环境保护和游客利益为出发点,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功能部门、被分割成许多工序的流程整合成单一流程,删除不能增值的过程和活动,将交叉、重叠、断裂的流程改为并行的流程,从而畅通信息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

2010年,九寨沟管理局成功申报并入选“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和“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2010年下半年,九寨沟管理局成立标准化办公室,联合四川大学和武汉大学对各处室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修订完善了2009版《九寨沟景区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功能归口型结构,从纵向分为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大类,从横向分为保护管理、营销管理、建设维护、保障管理、运营管理、辅助管理六大板块,并将标准化建设纳入绩效考核,通过监督检查、评估奖励等制度有效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强化了品牌价值和竞争力,能够为游客提供更规范、更安全、更贴心、更优质的服务。

2010年4月,九寨沟管理局与武汉大学深圳研发中心开始合作研发景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在景区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可视化的智能管理和运营,包括建设景区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格化的景区信息管理平台与综合决策支撑平台。根据管理需要,将景区进行网格划分,使管理时效更加高效、精细化和智能化,走向实时、准实时;对基础设施和管理单元进行分类和编码,实现精细化管理;根据管理流程分类,把景区管理分为保护管理、开发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保障管理和辅助管理等类型;针对每类具体的处理类型,进行标准流程定制;建立九寨沟唯一的数据中心,实现存储数据集中统一管理;技术手段进一步可视化,从电子地图走向可量测实景影像;以旅客满意度为目标的服务,功能从管理走向服务。目前,九寨沟管理局已经投入100台“景管通”3G手机到景区一线,正努力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5.5战略联盟

近年来,九寨沟管理局已在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酒店、旅游运营商、航空公司、IT公司、培训机构、NGO组织等团体选择了与九寨沟景区保护和发展战略目标一致、资源匹配性高、市场相似性强的单位和企业与其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智慧九寨”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如2006年,九寨沟管理局联合四川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优山美地国家公园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2009年,成功设立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1年,上海师范大学在九寨沟设立研究生实习基地。2012年1月,九寨沟管理局先后与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2年,科技部批准九寨沟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九寨沟主要战略合作伙伴见下表1。

表1 九寨沟主要战略合作伙伴

类别 科研 技术 媒体 酒店

航空公司 旅游运行商

培训

主要合作伙伴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密歇根大学、昆士兰大学、蒙纳士大学等

武汉大学遥感与测绘国家重点实验室、IBM公司、九洲集团等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四川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旅游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

九寨沟喜来登国际大酒店、九寨天堂洲际大酒店等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四川航空公司等

春秋航空、港中旅、中国青年旅行社、康辉旅行社、日本交通公社株式会社(JTB)、哈拿多乐(HanaTour)等

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新东方等

5.6危机管理

九寨沟管理局在行政办公室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在科研处下设防灾减灾办公室和国家级森林病虫害监测站,在保护处下设护林防火办公室,制定汛期、护林防火、维稳24小时值班制度,编制地质灾害、火灾、森林病虫害、群体性事件等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多次组织地质灾害、火灾救灾演练,开展地质灾害、火灾、森林病虫害、食品安全等监测、检查与治理,通过举办培训、张贴宣传画等多种方式提高游客、景区居民和工作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灾能力,有效保护了景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6.结论 “智慧景区”建设是中国旅游景区抓住新的机遇和迎接新的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国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智慧景区”不是“智能景区”,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还包括低碳旅游发展,学习型组织建设、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和危机管理。九寨沟景区在“智慧景区”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建设“智慧景区”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长期不懈努力,需要集结众人智慧,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本文对“智慧景区”概念、主要特征和重要建设内容进行了探讨,对“智慧景区”的评价体系将另文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2):127-134.[2]章小平,邓贵平.智慧景区建设浅探[N].中国旅游报, 2010,01.

景区智慧旅游建设 篇5

汇报

黄山风景区信息化建设和创建5A级旅游景区

情况汇报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2006年12月25日)

尊敬的江局长、尊敬的省旅游局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受程迎峰书记的委托,在这里重点就景区信息化建设和创建5A级旅游景区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关于信息化建设情况

黄山风景区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近几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快了建设步伐。目前,景区现有数字化建设项目已经通过国家“十五”科技示范工程验收,并被建设部确定为“城市数字化示范应用工程研究”的示范工程。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我们有几点做法和体会。

第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2004年,我们邀请专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2005—2010年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总体目标是:以国家旅游信息化建设理念为指导,以黄山风景区旅游信息化建设现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完善景区资源保护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旅游安全防范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内容,充分运用新兴的科研成果,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数字化、应用网络化、服务智能化的管理和应用。总体架构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三大平台、五大系统”。“一个中心”指黄山风景区信息中心,它是整个黄山风景区信息系统管理、运行维护、指挥调度的中枢。“三大平台”指信息网络、数据库和空间信息技术平台,它们与多媒体技术平台共同为“数字黄山·景区”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五大系统”,指资源保护、旅游服务、经营管理、安全防范和持续发展。这五大系统以三大平台为支撑,既相对独立又有机集成,形成完整的数字景区。目前,景区正按照这个规划要求,认真抓好实施。

第二,系统推进各项建设。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目前,景区已经建成了一系列专项系统,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信息化体系。主要包括:黄山风景区门户网站、供水工程自动监控调度系统、气象要素自动监测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世界遗产展示系统、监测管理系统、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与黄山大门车辆监控系统、有线电视光纤传输基础工程、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与通讯服务平台、景区视频监控系统、黄山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等。

黄山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是集门票预定、索道票预定、酒店预定、线路预定、在线支付、租车联系、旅游网络营销、旅游政策发布、旅游信息交流的旅游交易平台。旅行社和客户还可以通过该平台预订酒店,为自助游或自驾游的客户提供线路安排。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将能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为完善的综合旅游信息服务。2005年9月,股份公司成立了黄山途马旅游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在互联网上搭建了具有网上交易功能的电子商务型网站。正式上线运行一年多时间,已实现网上交易金额累计达2亿元。目前,市内90%的旅行社通过该平台预订景区门票,已占门票售出总数的1/2强。

今年下半年以来,黄山风景区正在建设保护管理指挥调度中心。该中心是全山的数据中心,承担着整个景区的信息管理、命令发布和综合管理调度任务。目前,涵盖了DLP大屏显示系统、会议决策系统、三台合一系统、视频监控系统、GIS电子地图系统和软件平台系统。今后,将整合各项已建和待建的应用子系统,实现共享。届时,指挥中心将发挥森防监控及报警、水电调度管理、人员定位管理、客流及车辆调度管理、门户信息发布管理、电子政务管理、酒店经营管理、公安接处警等功能。指挥中心在软硬件建设完成后,将实现各类信息的采集、传输、接受、存储和处理,通过打造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和指挥调度体系,实现信息数字化、应用网络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从而树立新的黄山旅游形象,提升景区旅游服务质量和整体管理水平,为景区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认真谋划工作重点。近一、二年内,黄山风景区将根据旅游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工作重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LED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确保在主要节点能通过大屏幕实时发布天气预报、交通线路、客流情况和全国主要景区的信息。二是实施旅游电子政务工程,推进旅游管理部门加快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旅游监管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快电子商务系统二期建设。主要是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网的交易和资讯的各项功能,实施酒店管理系统和酒店经营的集团化管理系统,建立股份公司的中央预定系统,对外进行网上、网下互动的订房业务。四是实施游客“网上观景”。在黄山管委会门户网站开设“网上观景”栏目,借助视频监控系统,选择主要景点和景观(如迎客松、梦笔生花、云海、日出、冬雪等),将图像、声音实时传送到门户网站,使游客通过“网上观景”栏目欣赏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黄山美景,为黄山旅游宣传促销创新手段和方式。五是开发数码语音导游机。针对日益增多的散客和自助游,开发和提供数码语音随机播放、多语种选择、便携式自助导游机等等。

二、关于创建5A级旅游景区情况

今年,国家旅游局关于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部署以后,我们按照省旅游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围绕创建标准,认真谋划,精心组织,深入开展了“品牌提升年”、“优质服务年”活动,切实狠抓了“硬件完善”和“软件提升”,推进了景区各项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12月22日至23日,由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吴文学担任组长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试点验收组来黄山风景区检查验收5A创建工作。

检查组一行通过现场检查、资料审核、抽样调查游客等方式,对黄山风景区的旅游交通、游览服务、旅游安全、卫生与环境、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八个方面,216个评定要点进行了严格的检查验收。

在验收结束后的通报会上,吴文学司长指出:黄山的发展已经从起始阶段、规划建设阶段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成为了一个不同于其它景区的著名风景名胜区。景区的5A创建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表现在党政主导,领导有力;全员参与,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子项清晰;措施有力,狠抓落实;成效显著、效果突出。这样一个成熟的景区在创建过程当中,都能够这样认真地对待,何况其它景区。作为国家旅游局,要认真总结黄山创建5A的经验,要认真推广黄山创建5A的一些有效做法。我认为黄山是中国的绝品,是世界的精品,是我们业内示范的作品。黄山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我们要把它高高地举起来,要永远地竖立起来。

在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中,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力营造创建工作氛围。今年以来,黄山风景区将创建5A级旅游景区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齐心合力,齐抓共管,形成了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发动。管委会从创建工作开始就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管委会党委书记程迎峰书记为组长、党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处室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创建工作领导组,并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15名精干人员组成“创建办公室”。同时,建立了各处室局和集团公司、股份公司责任到人的分工负责体系,确保创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几次召开全山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动员大会,进行动员和再动员,并通过多种载体和渠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广大员工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创建工作变为全山上下的自觉行动和统一行动,形成了“人人关心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格局。

二是细化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责任。对照创建标准和国家旅游局的要求,管委会通过自查和摸排,确定了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重点,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补缺补差工作。我们共排出了144项具体工作,就每项工作进行分解,明确了牵头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了创建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三是完善创建机制,狠抓工作落实。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制定了《黄山管委会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奖惩办法》,将争创工作与干部任用、员工考评、年度考核、奖金分配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在全山范围内聘请了15名“5A创建监督员”,明确其权利和义务,授权其对创建工作进行动态监督与管理。创建办组织精干力量,采取定期、不定期和特殊时段集中检查的方式,对创建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督促与检查。全山各单位每周上报创建情况,实行“一周一汇总,一周一通报”。按照“全山联动、全员参与,奖惩并举、奖惩有据”的原则,建立了“创建工作保证金”制度,将创建与全山职工的切身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根据创建工作需要适时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前一阶段的创建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创建工作形势,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四是加大经费投入,提供坚实保障。在创建工作启动之初,管委会根据《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所排定的100多个创建项目,一次性给5A创建办下拨了2600万元创建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确保“重点工作优先,补缺补差到位”。此后,又追加专项资金600万元,主要用于保证金的奖励。这样,直接用于创建工作的经费达到3200万元。同时,管委会要求集团公司、股份公司以及各经营单位创建经费单列,保证投入到位。加上温泉地段综合整治、管委会办公区和生活区下迁、北大门综合开发、云谷索道改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今年我们用于创建5A级旅游景区的直接和间接投入达到1.98亿元。

第二,切实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对照5A级旅游景区8大类216个子项标准,我们逐一进行检查。达到要求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有差距的,及时采取得力措施进行弥补。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实施了温泉地段综合改造工程和北大门综合开发项目,建成了景区公路“生态安保工程”;改造和新建了3个游客中心,开发了“黄山旅游信息”软件系统;增设了导游全景图、分区导览图,全面更换了线路指示牌、古树名木及植物群落介绍牌。按照三星级以上标准,改造了全山15处水冲式旅游公厕;清理整治了商业广告牌、卷帘门窗、铁皮棚屋和架空杆线、裸露管线。全面更换了磁卡电话,增设了移动通信基站;出版了新版黄山邮票纪念册(珍藏版);完善了邮政纪念服务功能。

二是进一步加强了管理保护。规划管理方面,在严格进行管理的同时,开展了《总体规划》的修编申报工作以及相应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编制了《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秩序管理方面,编写了《黄山旅游解说文本》,合作开发了便携式语音导游机,组建了景点讲解员服务公司;健全了投诉处理机制,实行了旅游投诉先行赔偿制度;开展黄山风景区旅游容量研究,完善了索道分时售票和三条索道相互调节的综合管理方案。旅游安全管理方面,建立了覆盖全山的视频监控系统,对景区游览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交通状况进行重点监管;对游道安全护栏进行了加密和生态化处理;开展了“平安黄山”系统工程建设。景区红十字会被国家红十字总会评为“全国卫生救护先进集体”。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在全国风景区中率先实行了污水统一处理;景区垃圾处理做到了“日产日清”并及时清运下山;开展了“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活动并通过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验收。

三是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编制了游客公共休息设施专项规划,增设了游客休息廊与观景亭;进一步完善了特殊人群的服务项目。在景区各出入口及各种小品景观上增设了黄山山徽;设计开发了“黄山风景画陶瓷”系列旅游纪念品,对具有本地区旅游特色的旅游商品进行了分类、整理、包装。

四是进一步扩大了品牌影响力。今年5月,黄山与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结成“友好公园”,揭开了中美两国公园结盟的序幕;黄山与少女峰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省委郭金龙书记、黄山市委王启敏书记亲自参加签署仪式,扩大了黄山在欧洲的影响;成功接待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夫妇,根据安南的提议命名了“雨伞松”;在香港、上海等地举办了“黄山冬游”促销活动,在北京举办了“黄山旅游国际化”新闻发布会;举办了第二届“黄山国际登山大会”。开展5A创建工作以来,景区的保护、管理、经营等各项工作得到了各界人士和广大游客的高度称赞。在中央电视台《移动七昼夜》特别节目中,得到10枚“笑脸”标志,在参评的七个城市和景区中高居榜首。在11月30日结束的首届“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评选中,黄山入选“中国青年喜爱的10佳旅游景区”。

第三,努力促进工作协调发展。黄山风景区在创建工作中,防止出现就创建抓创建的现象,以创建为抓手,着力提升景区各项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创建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始终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当前,黄山风景区在发展上有两个重要目标,即“打造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和“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这是推进黄山旅游大发展、提升旅游发展层次的迫切需要。我们在创建过程中,注意将创建目标与这两项发展任务结合起来,一同部署、一并安排,确保了创建工作有序、协调推进。

二是始终突出“和谐”这个核心理念。在创建工作中,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景区,不断提高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力度,通过加快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保护。同时,在管理方面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由“以环境为中心”转变为“以环境为前提、以游客为中心”,时时处处为游客着想,尽可能地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方便。

三是始终强化“特色”这个重要观点。在近一年来的创建工作,我们充分注意与黄山的实际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在创建要求上,提升了前进标杆。一直以来,黄山风景区就是全国旅游景区的一面旗帜,因此,我们提出不仅要确保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首批进入”的目标,而且要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为同类景区提供示范、树立标杆,把黄山风景区建设成标本式的5A级旅游景区。其次,在创建形式上,开展了主题活动。在创建中,我们组织开展了“打造旅游精品,提升品牌形象”主题实践活动,集中挖掘、提炼黄山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体现人性化,彰显人文关怀。第三,在创建重点上,形成了新的亮点。如:在新建与改造旅游公厕方面,我们坚持“严格要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确保景区旅游公厕100%达到三星级以上的标准;在新建与完善游客中心方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宗旨,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注重现实利益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景区点旅游厕所建设项目建议书 篇6

景(区)点旅游厕所建设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 概 况 1.1项目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四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古浪石峡,南靠祁连山麓,北抵腾格里沙漠,西临茫茫草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目前按地理分布已形成了5条黄金旅游线。区内有以“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的文庙,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和雷台,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葬舌之地罗什寺,海藏禅林海藏寺,大云晓钟古钟楼,以及西郊公园、南城门楼、东关花园、海藏公园等为主的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线路;东线有以全国第一座沙漠公园,西部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以及延寿寺、设施农业、皇台葡萄基地、高沟堡古城遗址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旅游线路;南线有以西藏正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等景点为主石窟塔寺旅游线路;西线有以莲花山寺、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等景点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北线有以名胜古迹松涛寺、西宁王碑、下双大庙等为主的寺观庙宇旅游线路。这里有迷人的西部戈壁田园风情,有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有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有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有高效设施农业,有万亩葡萄长廊和中国悠久的葡萄酒文化,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文化访古、旅游探险、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近年来,凉州人民为打好“中国旅游标志之都”这张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服务质量,凉州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不少旅游品牌已在全国甚至国外打开了市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凉州区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景点厕所卫生条件极差,环境较好的旅游厕所几乎没有,部分景区(点)甚至没有厕所,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旅游景区(点)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从根本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的问题,为中外游客营造一种卫生、清洁的旅游环境,依据《武威市旅游事业“十五”计划》、《区域分析与规划》以及区内自然条件、给排水条件、游客日流量等因素,拟对凉州区内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全部更新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和免冲式环保厕所。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的拉动了西部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旅游业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号召,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专门设立了旅游国债资金,投资建设西部旅游、生态旅游、扶贫旅游等重点项目,特别对西部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厕所加大了投资力度,争取和利用好旅游国债资金对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九五”以来,凉州区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和修复了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点),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尽快新建旅游景区(点)的高档次旅游厕所迫在眉睫。 1.2.3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建设高标准的.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旅游景区(点)服务档次,美化景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2.4环境保护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环境保护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保证,发展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条件。旅游厕所的修建,既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又可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形象,实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1.2.5旅游者消费需求发展需要。 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旅游不仅要求愉悦、放松,还要求舒适、卫生。高标准的旅游厕所不仅能丰富景区(点)的内涵,而且还能满足旅游者的各项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城市和景区(点)的品味与形象。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修建高标准的旅游厕所可以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排水、电力设施,修建成本相对较低。 1.3.2以“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产业正在凉州区如火如荼地兴起。 乘着西部开发的东风,雷台公园的扩建工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天梯山石窟修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特色旅游形成专线,观光农业形成规模,交通通讯不断完善,民俗风情丰厚浓郁,各种景点争奇斗艳,为凉州旅游业的发展推波助浪。 1.3.3各种装饰优美的造型厕所也是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又点缀了景区景点。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2.1各景区(点)的厕所现状。 武威市凉州区现有160多个景区(点),除文庙、雷台公园各有一个普通的水冲厕所外、其余景区(点)基本为一些结合本地条件而建的旱厕、土厕,既不卫生又不美观,无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区内尚无符合景区标准旅游厕所。 2.2日客流量分析 根据旅游景区(点)最大日客流量和厕所使用情况,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点)厕所厕位按最大日客流量的5‰估算,全区共需要设置厕所52个,厕位305个。具体估算表见表(一)。 2.3建设内容及规模 2.3.1新建水冲式旅游厕所21间,其中:2厕间5厕位13间,2厕间8厕位2间,2厕间10厕位4间,2厕间12厕位2间。 2.3.2新建免冲式旅游厕所10间,其中:4厕间5厕位8间,8厕间10厕位2间。 2.3.3新建太阳能免冲式厕所18间,其中:4厕间5厕位9间,3厕间3厕位6间,2厕间4厕位3间。 2.3.4购置移动型4厕间5厕位免冲厕所3辆。 2.3.5改造现有给、排水设施。 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30万元,详细预算见表(二)。 3.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地方配套430万元。 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期及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二年,即6月至12月,分期分批建设。 第一期:206月至10月。完成武威市凉州区各景区(点)高标准厕所规划设计方案并立项,完成文庙、雷台、西郊公园、海藏寺院、海藏公园、东关花园、南城门楼、大云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旅游厕所的建设。 第二期:月至月。完成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园、莫高旅游度假村、邓马营湖、莲花山风景区、清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区、高坝智能农业示范区、沙产业室、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皇台葡萄基地、二坝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旅游厕所建设工作,沙漠探险区购置3辆可移动免冲厕所。 第五章 项目效益评估 5.1社会效益 5.1.1项目建成后,各种造型优美的厕所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能方便游客,又能吸引众多游客到武威观光旅游; 5.1.2厕所内的个性化服务预计到年能增加100个就业岗位,对旅游基础设施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5.1.3项目建成后,不仅能保护观光旅游区环境,还能为观光旅游区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提供大量的肥料来源。 凉州区景点高标准旅游厕所建设估算表 表(一) 凉州区旅游厕所建设投资估算表 表(二) 二OO三年六月十日

景区智慧旅游建设 篇7

1. 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市场特点

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市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散客和自助游客的比例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以团队为主的旅游模式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而自助游和散客在游客总量中的比例呈现出逐渐增长的变化趋势, 而这一情况的产生正是由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旅游产品更能够满足游客在衣、食、住、行、购、娱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所导致的; (2) 旅游方式的自由化、休闲化发展。当前, 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趋向于自由化和休闲化, 而在旅游方式上, 游客则更倾向于通过上网咨询和下载旅游软件等智慧化的手段出行, 以便提高自身获取旅游景区信息的准确性和便捷度。

2. 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弊端

2.1 外部经营弊端

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外部经营弊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宣传方式过于僵化。对传统旅游景区宣传模式进行分析可知, 其大都以海报宣传、电视广告以及旅行社营销和节会活动为主, 在宣传方式上过度机械化, 且在付出较高宣传成本后, 无法获得预期效果, 从而形成了对景区经济效益增长的严重制约。二是客源渠道狭窄, 传统旅游景区的客源渠道大都来源于旅行社以及旅游市场自发的门票经济, 然而, 在当前旅游市场由团队逐渐向散客转化的过程中, 大多数游客则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获取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 相应地, 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传统客源渠道已难以满足景区自身发展的需求。

2.2 内部治理弊端

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内部治理弊端主要表现在: (1) 景区服务水平较低。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可知, 其较一般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强, 例如, 在旅游安全保障方面, 相关安全防护基础设施不仅涉及建筑、电气、水利等诸多层面, 而且还需配以相应的技术进行建设, 已出现安全保障不完善的情况, 从而增加安全隐患。还需说明的是, 对于旅游景区而言, 其无法像其他企业一样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企业文化规范人员行为和提高服务质量。 (2) 旅游资源的保护能力较弱。目前, 我国个别景区仍然存在破坏性建设的情况, 而客流疏导和对游客行为规范工作力度的缺失也进一步加剧了旅游景区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和文物的破坏。

3. 智慧旅游理念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3.1 外部经营手段的优化

首先, 旅游景区应进一步强化旅游产品的新媒体营销, 通过借助新媒体营销手段来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 通过加强同旅游专业网站、旅游论坛和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 使游客能够对其相关旅游产品和服务予以充分了解, 在此基础上, 依托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扩大推广范围,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进而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其次, 智慧旅游理念强调以网络平台作为旅游景区客源的核心平台, 通过搭建旅游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 从而满足游客在衣、食、住、行、购、娱方面的需求, 以网络选购的方式强化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 拓宽客源渠道, 为旅游景区提供可靠的客源保障。

3.2 内部治理手段的优化

智慧旅游理念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应用的另一体现即内部治理手段的优化。首先, 智慧化旅游理念要求旅游景区进一步提高其服务水平, 一方面, 通过构建并完善景区网络通信设施和安全基础设施, 从而为景区经营管理的智慧化转型奠定通信和安全基础, 通过优化地区无线网络、配置智能终端和构建门户网站, 为游客提供通信、信息查询等诸多服务, 满足游客旅游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 通过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引入景区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中, 并辅之以向英国的考勤办公系统和可视对讲系统, 进而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处理和信息管理效率, 为其各项决策、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其次, 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 智慧旅游理念下, 旅游景区应与相关技术部门展开高效合作, 积极构建客流网络管理系统和景区电子监控系统, 利用电子门禁、智能监控、人员定位和车辆追踪等系统功能引导游客流向并规范游客行为, 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同时, 提高景区服务水平。

结论

本文通过对智慧化旅游时代下旅游市场的特点进行说明, 并针对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弊端, 对智慧旅游理念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做出了系统探究。智慧旅游理念更加侧重旅游景区新媒体营销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 通过完善通信、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构建客流管理与电子监控系统来提高景区服务水平和保护景区资源, 对于促进旅游景区及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效率, 促进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本文引入智慧旅游理念, 通过对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市场的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进而分析了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弊端, 在此基础上, 对智慧旅游理念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景区,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徐.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景区管理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0 (15) :220-221.

[2]党安荣, 张丹明, 陈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 2013, 09 (08) :15-21.

景区智慧旅游建设 篇8

关键词:青海湖;旅游解说系统;现状;建议

2003年建设部发布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第十七条规定:风景游赏规划应提出景区的景观特征和游赏主题,并提出游赏景点以及游赏路线、游程、解说等内容的组织安排。这标志着旅游解说在我国已得到了专业认可。

青海湖是我国最美的湖泊,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宝库,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青海旅游网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外游客最想去青海的哪个地方?”的调查,结果显示青海湖景区位居榜首。如此之桂冠和中外人士向往,使青海湖成为青海的招牌景点。然而,青海湖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却并不与之匹配。尤其是青藏铁路开通后,作为进藏旅游前必到之地的首选景区,现有的旅游解说系统远远不能满足旅游需求,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旅游解说系统是青海湖景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解说概述

(一)旅游解说的含义

旅游解说是为了实现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等和各种媒介之间的有效沟通而进行的信息传播行为。

(二)旅游解说的内容构成

从解说系统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向导式解说系统和自

导式解说系统两类。如图1

图1 旅游解说内容构成图

向导式解说系统亦称导游解说系统,以具有能动性的专门导游人员向旅游者进行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导为主要表达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双向沟通,能够回答游客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因人而异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由于导游一般掌握了较多的专业知识,向导式解说系统的信息量一般非常丰富,但它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确定,这要由导游员的素质决定。

自导式解说系统形式多样,包括牌示、解说手册、导游图、语音解说、录像带、幻灯片等,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但由于受篇幅、容量限制,自导式解说系统提供的信息量有一定限度。旅游者获取自导式解说系统提供的信息,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体力自由决定获取信息的时间长短和进入深度。自导式解说系统容易受到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

二、青海湖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现状

笔者经过多次带团和考察,发现景区设有导游部,其导游人员都是省内外各高校的毕业生或者实习生,基本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在景区检票口和十字路口设有明显的牌示。游客购买的门票上面有关于青海湖景区的简单介绍,景区内有少量的关于本景区的书籍出售。在景区出口处有一游客中心,里边有国家领导人或者名人参观时的照片,以及当地的民俗展区。

(二)问题

1.解说人员素质较低,数量不能满足旺季游客需求

青海湖景区设有定点导游人员,其数量基本满足游客需求,但在旅游旺季解说人员偏少。这些人员中只有少部分为旅游专业毕业生,其中英语定点导游1人,在旅游旺季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针对高学历和研究型游客,不能提供深入而科学的讲解。办公地点在景区十字路口简单搭设一下,而没有正规便捷的导游部,也没有明码标价。

2.自导式解说方面

(1)旅游解说标识牌不够完善,内容覆盖不全面,缺乏环境教育方面的解说标识

同其他景区一样,青海湖景区也有简单的旅游解说标识牌,但非常不完善。

①只有在景区入口处有一处卫星地图并配有简单的景区简介。整个景区内部再无一处导游示意图,很难帮助游客在景区内定位。

②景区内指路牌也较少,而且有些指示牌陈旧破损严重,有的字迹模糊不清,有的设置位置不明显,难以对游客进行引导和指示。

③解说牌示内容覆盖不全面,缺乏环境教育方面的解说标识。青海湖地处高原,其生态环境及其脆弱,游览线路相对平坦,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绝佳场所。但青海湖151景区目前的解说标识中,除对青海湖总体上的介绍外,(下转第52页)(上接第14页)其他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介绍极度缺乏,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例如关于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的习性、生长环境、生长条件以及其在科研方面对人类的贡献等等,在景区里根本看不到。游客只能从导游传达的信息中略知一二,而大部分信息不是这种鱼的习性、科研价值、生物链价值的介绍,而是它的口感、美味和价格的昂贵。

(2)自导式解说内容单一

笔者在多次实地调研访谈后发现解说媒介十分单一。游客中心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与游客的访谈中发现,游客中心是最容易接受的解说方式。然而在青海湖景区游客中心也几乎不能找到更多的相关影视DVD,文字图片出版物等有助于游客了解景区的辅助手段。在这里的陈设主要为图片和物件展示。现在大部分游客游览完青海湖景区后都说门票和景区内容不符,如果早知这样不进景区也能看到青海湖。

除此之外,景区内和西宁市主要游客集散地缺乏可供游客携带阅读的旅游解说材料,如导游图、录像带等。在汽车站、火车站、公交车站等游客集散处很难见到供游客携带或阅读的相关青海湖景区的解说材料,而在这些游客集散中心发的旅游广告价目单大部分却是青海湖景区的内容;在青海湖景区的游客中心或售票服务处,供游客购买的解说材料如视听节目、出版物也很少;景区内的主要宾馆(青海湖帐房宾馆)、饭店处更是难以见到青海湖景区的介绍。

三、青海湖景区解说系统建设对策

(一)增加向导式解说员

1.招募旅游专业学生做兼职解说员

专职导游员作为景区的在编人员,景区为其所花费用巨大。但是如果能够招募旅游专业学生做兼职解说员,这样既可以满足游客聘请导游员的需求,优化旅游解说的结构,增加向导式解说的比例,又可以减少景区的运行成本。同时,作为青海省王牌景区,也可以为本省市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为培养青海省优秀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2.定期学习培训

培训员工做景点解说员,既提高员工素质,又能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如能够安排员工为游客进行滚动讲解并且回答游客们提出的疑惑,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旅游解说的深度,避免自身文化底蕴欠缺的游客来到一个景点只是走马观花,而不知道要看什么。尤其是如青海湖祭海、青海湖科学成因以及对科研的重要作用、青海湖生态系统、青海周边的社区居民等。

(二)规范和完善自导式解说

1.规范和完善旅游牌示系统

通过调查、评估景区资源,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兴趣,确定解说内容和主题。同时在设计和选址方面要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对解说牌的设计要突出解说主题,合理编排解说文字、图片等内容,达到吸引旅游者兴趣,使旅游者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为了使解说牌的功能更加完善,同时也利于旅游者观看解说牌,有必要在解说牌周围建立一些附属设施。如在牌示附近设置长椅、饮水器、观景台等,都有利于吸引旅游者观看解说牌。另外,重视解说牌的无障碍设计,在解说牌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小孩、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旅游体验。如解说牌的安置高度不应过高,解说区域应该有供轮椅者停放轮椅的空位等等。

同时,还应注意牌示种类、语种、数量、科普教育、当地民族特色以及和当地环境的融合等方面。

2.增加音像品和印刷品的宣传

首先,在前往青海湖的途中景点如日月山,或者青海湖景区购票处,可安置免费手册发放处,这样可以使游客在购买门票时就对景区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具体安排自己的游览线路和游览时间。

其次,景区应在入口处、游客中心、购物中心等处增加宣传,材料要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准确,制作精美。

3.发挥游客中心的作用,增加现代化解说手段

游客中心应加强建设,通过模型、讲座、音像制品和幻灯片的放映,使游客更深入的了解景区关于地质地貌、水文特征及其形成等具体的知识,满足游客对景区知识的需求,以此提高游客中心的解说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立明,胡道华.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钟永德,罗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

上一篇: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策划书下一篇:辅导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