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论文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论文(精选12篇)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论文 篇1

【摘要】:探索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本人结合在物理教学中的经验,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探索性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探索性教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学取消了教学大纲,出台了《物理课程标准》,此标准确立了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改变以往的教学只是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强调以人为本,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一、探索性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开放原则

要改变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的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逐步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的物理基础不尽相同,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辅导方式也应该不同。

3、循序渐近原则

教学不能做到一步到位,物理老师要在教学中由最基础的物理知识来不断深化,不断拓展,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4、平等互学原则

每次教学都是老师与学生的一次共同学习的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课堂外的问题老师要和学生共同探讨,而不是不予理会,做到与学生互学共进。

5、师生互动原则

做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是保证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良好方式,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师生互动。

6、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

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

1、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突出新课改

科学探究式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的教材内容,还包括习题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拓展性的课外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应该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纯的教导学生应该掌握书上面的.知识点而提高考试成绩,而是真正的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物理定律这些基础知识,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引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解释和解决。在教学方法上要加以创新,用创新的教为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即使是老方法,只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更新,也是一种探索。在使用探究教学法时,要创设探究性问题情景,留有必要的创新意识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在不同的思维层面上领略创新的乐趣,引发创新的欲望,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若能提出一个问题,就标志着科学探究的开始,而创造性思维就始于对问题的研究。围绕问题展开相互交流,能形成竞争机制,相互启发能活跃思维,分析物理问题全面,形成合作互动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压力与受力面之间的关系时,我会让学生拿出一支一端削好的铅笔,让他们用大拇指和食指顶住铅笔的两端时,发现削好一端的手指比较疼,这说明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用较大的力时手指更疼,又说明接触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学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

2、探索师生换位,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根据探究性教学的师生互动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探索师生换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促使学生自主的进行科学探究。传统的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换位思考、思维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有计划、按步骤地训I练,使学生逐渐提高独自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强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会找一个学生先讲述什么是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中所包含的物理问题有哪些?有的同学最开始不好意思讲解,但是我一直鼓励他们参与,在后来他们能够很好的在课堂上讲述书上的知识点,并且还加入了他们自己的理解。

3、探索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实施物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图书馆、实验室、科技馆和专业参考书、录像片、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我会在在课余时间为同学播放科教片,例如有关于气压、光的折射方面的视屏,看后讨论回答,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强化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索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对于物理这种探索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式物理教学,为课堂提供了研究性学生的氛围,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再通过导趣、导思、导法,让学生多讲、多动、多猜想、充分自主学习、自由交流,真正体现探索和创新、理论和实践、讨论和动手的有机结合。

结语虽然我国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随着国家和教育机构对探究性教学的不断重视,探究性教学必然会很好的发展起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应该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了解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并能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将新成果、新信息融入物理教学,突出新课改精神,让“三维教学目标”既互相渗透又相互依托,在过程中体现方法和技能,在过程结束时意味着知识的获得,在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以促进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新乡、张德启《物理教学论》科学教育出版社版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论文 篇2

1. 突出教学主体的广度, 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学生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 帮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心理, 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不仅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 更能够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不断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 突出教学主体的广度, 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课程学习, 首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 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其次是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依据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让学生都能够在各自最近的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地学习发展;最后, 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通过体验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思维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以此来满足全体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例如, 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 English) 8A Unit 1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发展要求, 充分调动全班同学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了如下的旧爱呕血设计和安排: (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并要求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而进行尝试提高; (2) 要求全体同学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归纳出文章的大意; (3) 要求学生就“Reading B Choosing the best friend”中出现的题目, 进行同桌交流探讨, 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 (4)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 布置如下思考探究题目: (1) What’s the character of Betty? (2) Why is Max so funny? (3) Why can I tell May anything? (4) What’s the character of your best friend? (5) 笔者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 学习薄弱的学生完成前三个题目, 其余则全部完成。

2. 丰富教学方法的途径, 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学习的主体基础不同, 教学方法的模式也应该不一样。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要求, 笔者以为, 丰富教学方法的途径, 一方面, 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度, 体现多元化教学思维模式;另一方面, 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帮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知识和技能, 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笔者以为, 丰富教学方法的途径, 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应该在围绕教学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可运用如下方法: (1)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习惯,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 让学生能够有所思, 有所悟。

例如, 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 English) 8AUnit 4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中, 笔者就通过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首先, 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归纳出文章大意;其次是, 要求学生就“The growth of Xi Wang”中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最后, 请学生以“My favourite wild animal”为题目, 进行表达交流。这样, 学生不仅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 还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关注学生学习策略指导, 提高学生生成发展技能

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建立合理的学习策略, 一方面, 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另一方面, 能够帮助他们构建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笔者以为, 关注学生学习策略指导, 提高学生生成发展技能, 应该在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前提下, 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等方面, 让学生能够在综合学习中不断地发展提高。这种策略指导, 不仅要突出学生学习的自觉主观能动性, 还应该让学生养成自我内化生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 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要求教师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依据学生的学习认知差异, 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这就是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姜春波: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6年6月.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预习之我见 篇3

首先,在我看来,无论在教学中采用何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它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预习部分、课堂教学部分和课后巩固部分。这三部分在实施过程中是一环扣一环的,前一部分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对后一部分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况,对课堂教学部分和课后巩固部分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预习部分可以说是很薄弱,甚至可以说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预习的意识。根据“五严”规定,学生的在校时间将大幅度减少,所以只有学生真正预习到位,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课堂效率。这么说来,不是把原来在学校要做的事转为在家里做,还是没有真正地减负?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能够把给学生的预习任务精心准备成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想做并乐意做的事,那么预习也就不再成为负担。

其次,预习可分为自主型预习和任务型预习两种,自主型预习是比较理想的预习方式,但对我们的学生不太适用。我们的学生能把任务型预习真正落实到位,那我们教案的实施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而学生能不能主动地完成预习的任务这就要看这个任务是怎么布置的。所以,预习的关键就落在了教师对学生预习任务的布置形式上。预习的内容肯定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关键是同样的内容我们要给他穿上新的外衣,而且是学生喜欢的外衣。

就初中物理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在的学生其实对生活的观察是很不够的,很多的想法和行为都是脱离实际的。为此,我们应让学生去观察他们身边的生活。比如在学习《物质的物理属性》这一节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回家看看家里常用的调料品哪些是液体,哪些是固体,并对他们进行分类,在深入一些可以要求他们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又比如学习《声现象》时,可以要求他们观察身边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并用适当的方法使他们发出声音,辨别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让学生能很自然地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还有一个方面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小制作或小实验。比如在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回家动手做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说实话,在布置任务时,我没有对学生抱太大的希望,在我看来这个作业几乎是没有学生会认真去做的。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错的。不但有学生去做,而且学生做得非常出色,即使让我做,我也不见得能做得这么好。在弹簧的选择上有的用小的弹簧,有的用橡皮筋,这些都可以。而且他们都做了刻度板,他们主要就是在刻度板的制作上让我感到惊喜。为了避免弹簧和纸板之间的摩擦,学生把纸板中间挖去一块,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比我们现在实验室使用的弹簧测力计更科学,使得弹簧能自由伸缩而且弹簧和刻度板之间就没有了摩擦。这个制作最难的就在于刻度的确定,有几个学生做得非常好。他们在弹簧上挂两个鸡蛋,原长处标为0牛,挂两个鸡蛋处标1牛,以这个线段长为标准,依次标上2牛,3牛,4牛等。这样,一个简易的弹簧测力计就完成了。通过这个小制作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真实地感受到力的大小与伸长量成正比的关系。同时他们也牢牢记住1牛大约是两个鸡蛋的重。这样的动手小制作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但如果直接完全让学生自己做,可能难度比较大,我们可以在预习时把关键的地方提示出来,指导他们去制作,在课堂上让学生比较各自的成果,把知识点稍加深入就可以了。

我们要尽可能地把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要引导学生动手去做,有指导性、有步骤地完成预习的内容。由于预习的内容是在家里完成的,有时不妨也给家长布置些任务,要求他们帮助自己的孩子完成相应的内容,这样家长既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又可以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第三,预习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家长的督促到位的话,教师的检查就可以是普查和抽查相结合。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再进行教学,那么在教学内容上就可以更深入,在教学进度上就可以更提前。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预习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也是大有帮助的。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论文 篇4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作者:刘爱国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高中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的大环境下,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教学应要充分体现教育的基础工具性以及发展性。高中的数学课程应面向的是学校的全体学生,具有普及性,它与传统的教学要求相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课堂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呢?下面我就这个课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领悟教科书要有效

领悟教科书是组织数学教学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它要求教师要对教科书展开切实有效的研读,真正领悟到教科书的先进编写理念和编者的意图。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个人方面和集体方面,其中个人方面注重个体的研究学习,要求教师要吃透教科书、领悟教科书的真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展开集体研读活动。通过集体的集思广益,很好的补充和扩展了个人在这方面的不足。

通过个人对教科书的研读,使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课改的精神和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视教科书的研读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教师在深刻把握教科书精髓的同时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和加工,使教科书变得不再是课本上的生硬的知识点而应该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再现。应该提到的是,对教科书内容的更改,并不是要教师摒弃课本,而是要在教科书原有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有效二次加工,使之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从而激发了高中生的探究热情。

在个人研读教科书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集体研读活动,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吸取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使自己对教科书的领悟更加的彻底和完善。进而提高教师对教科书把握的有效性。

二、研究高中生的现状要有效

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根基的,为此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的研究,已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设计服务。那么如何开展学生学情现状的研究呢?我想不外乎是要多关注学生当前的知识体系结构现状、学生学习能力现状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发展的切入点更好的对教学进度展开适当的调整,选自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我想通过对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不同学生学习诉求;更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这些都为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制定教学目标要扎实有效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科学地制定三维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的处理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目标之间具体的关系,弄清楚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要达成的各方面的目标。同时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以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改,使之更能够与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达成的程度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高中生的成绩进步。

四、设计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有效性。

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展开的,教学活动承载着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活动的设计决定着教学任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是关乎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质量也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每一位教师都会格外的重视教学设计。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呢?我想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本的学情出发。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俄他们的困难,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达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开篇导入的有效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遵从设计的有效性;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要及时,同时适时地调整练习题的难度,以适应学生的需要;知识点的总结要到位,要与目标相联系,易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选择合适的教具,使教学具有有效性

自从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老师们都在尝试着使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期待着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使用中,不难发现,并不是多有的课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有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并不比粉笔教学的效果好。所以教具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来取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六、设计合适的练习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课堂练习可以有一定的反映;同时好的课堂练习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练习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重视设计与高中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所学知识相联系,这样有助于高中生掌握知识、启发知识的好的练习题目。

新课程之我见 篇5

晋江市南岳中学刘建庭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我想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师生角色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等。

【关键词】:新课程、品味、体验、身体力行

首先,学习新课程,改革师生角色定位;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其次、学习新课程,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

1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和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第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以我们物理科为例,现在更强调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兴趣。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论文 篇6

关键词:丰富生活自主习作多元评价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将这一理念体现到作文教学中呢?教师只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丰富学生的生活,注重自主习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语文课程课标》强调:“为学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将这一理念体现到作文教学中呢?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下列方法帮助学生收集生活素材。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结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利用班队会、课外活动时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训练同步。如为配合学校开展的“学雷锋、学赖宁”的教育活动,我设计了“读介绍英雄的书籍”、“讲有关英雄的故事”、“唱颂扬英雄的歌曲”、“学英雄的优秀品质”等系列主题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为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作好了铺垫。

2.参观访问。当学生对某些题材缺乏细致了解时,可指导他们到实地去参观访问。如我们学校位于窑厂附近,大多数学生的家长在窑厂上班,但很多同学对窑文化的了解十分贫乏。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窑厂,并布置学生回来写游记。游览时,我指导学生注意厂房中各种设施的名称、特点,认真观察“烧砖”的程序,仔细采访劳动模范王师傅,并作好笔记。通过参观、调查和采访,学生既受到了乡土文化的熏陶,又丰富了作文素材。

3.观察积累。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的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学生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长期坚持观察积累,就能充实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阅读内化。学生作文材料有的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阅读时,引导学生做好记录,养成坚持写读书笔记、观后感、摘抄妙词佳句等良好习惯,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自主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自主作文是指在自主积累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科学的指导,根据一定的要求,自主选材,积极能动、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具

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自由选材。作文的素材是很多的,学生作文时,教师要把选材的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写起来得心应手的材料。如在布置学生写一篇反映祖国变化的作文时,一位同学留意了爸爸车子的变化:最先爸爸骑老式的“凤凰牌”自行车,接着换成了款式新颖的电动自行车,最后爸爸购买了名牌摩托车。这个小而平常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小作者根据这一素材写《爸爸的车子》一文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2、自由想象。童年时代是最富于幻想的时代。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着力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多写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哪怕是异想天开。在以保护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讲述了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同学们很快编出了童话故事《小树哭了》、《石桥河的倾诉》、《一个塑料袋的流浪记》„„生动有趣地揭露并谴责了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表达了自己保护美好家园的愿望。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世界中,不知不觉地踏上了“自主作文”之路。

3、自由表达。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关于作文教学的阐述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注重自我表达,发展学生个性。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拘一格地表述。第一,要营建自由、欢乐的写作氛围。建立起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搞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不挫败他们的自尊心。第二,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体裁选择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张扬个性、巧妙表达,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思考的个性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自主评批。所谓自主评批,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进行点评、修改、鉴赏等。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在作文批改中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作文水平。自主评批一般要完成以下任务:点评—评语(眉批、总批等);修改—推敲(遣词造句、段落修正等);鉴赏—选赏(佳词佳句、优美段落篇章等)。

三、多元评价,促进主动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充分发挥习作评价的激励、调整、反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享受习作的乐趣,体验习作的情趣。

1.交流式的学生互评。(1)组织学生自主评批习作。这种同伴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能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点评、修改、鉴赏能力。(2)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发现汇报会”“习作交流会”等活动。在交流中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2.反思式的学生自评。反思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它有效地促进了学习的深化,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听了或看了同学、教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后,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步骤,勤于阅读、留心观察、自觉修改。

3.反馈式的家长评价。定期把读书卡——语言材料积累本,观察卡——习作素材积累本,习作卡——学生优秀习作选带给家

长,让家长参与评价,做孩子的热情读者,为孩子写评语。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促进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和沟通,有力地督促学生课外阅读,主动观察,又避免了学生习作胡编乱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实践、习作的良好环境。

4.综合性的教师评价。(1)教师对习作的两次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修改、鉴赏能力。(2)学生各种交流活动中,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口头上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5.激励性的展示评价。(1)读书笔记交流展示会。(2)观察积累交流展示活动。(3)开展佳作交流会。(4)班级优秀习作选,每次交流的佳作、精彩片段都抄录在上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5)发表学生习作。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论文 篇7

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枯燥、乏味的,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 数学才是活的, 富有生命力的,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 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 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 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景, 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也能使学生去掉对数学的恐惧, 从而觉察到数学的可爱, 从本质上让学生真正地热爱数学, 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例如:一个由3个大人和4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去某个地方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4张全票, 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 按原价的3/4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100元.这个家庭选择哪家旅行社所花的费用少?比较随着孩子人数的变化, 哪家旅行社的收费更优惠?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即是数学.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性动机, 使同学们兴奋异常, 思维活跃, 算的算, 议的议,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加了讨论, 实现了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提高了对问题的整体认知水平.

二、课堂教学的“活动化”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 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每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亲自实践, 大胆探索, 给学生以尽可能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 给学生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有机会交流.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大胆交流, 活跃学生思维, 使其乐于发表意见, 大胆创新.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测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 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能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 在“七巧板”教学中, 应用创新中的分组讨论, 建立了“个人—小组—全班”, “学生—教师”二维立体的动态过程, 在整个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 不仅让学生学会拼各种有趣的图样, 锻炼学生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而且让学生会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 如:什么是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通过这种活动, 让教师与学生交流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展, 从而达成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三、课堂教学的“自由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先, 立足于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学好知识,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之间在自由讨论中相互补充, 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最后让学生交流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仅仅扮演点评的角色, 由教学舞台上的“主演”转变为探索活动中的组织者,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这种“自由化”给学生显露已有观念的机会, 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 要注重过程教学, 充分暴露学生的表现, 尤其是想法.只有重视观念改变教学, 才能准确判断师生之间在认知上处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什么状态, 以采取有效的教学调控策略.教学中应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 教师不仅可以借此机会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真实思想, 并且外部的表述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反省, 而后者则正是观念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

四、课堂教学的“情感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的动态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投入得多少、强弱,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优劣和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中教师要发挥“集思广益, 智力互激”的优势,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 整节课中处处要显示出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教学民主, 情感共振.在课堂中教师要当好向导, 角色的定位要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 热情鼓励学生.

不会赞美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赞美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长剂.富有激情和赞美的话, 可以一下子拉近师生心理之间的距离, 增强学生展示自我、各抒己见的信心和勇气, 激活了课堂气氛.

新课程下的初中美术教学之我见 篇8

【摘要】 为适应新课标即将全面实施的需要,作为新时期的美术老师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修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把新课标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教研中去,努力工作,方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学习兴趣;审美个性;参与意识;藝术创造

美术教学方法很多,在教学中应注重一个原则,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参与意识,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智育的培养。但在教学中我认为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艺术创造力是学生学好美术课最关键的一环。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握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图案作业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三、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遍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

总之,中学美术教学的特点决定了美术教学的原则,其特点和原则又确立了符合美术教学规律的方法,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只有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遵循中学美术教学的原则,灵活机动地选择最佳之教学方法,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方能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9

贵州省独山县望城中学唐应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尺度,应当十分重视。”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忽略了作文教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就远远提不高,什么时候重视了作文教学,语文教学质量就会有显著的提高,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作文教学有着深刻的体会,深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是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的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是讲究科学,有目的,有计划,因人施教,方法得当,作文教学是有序可循的。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会逐渐提高上来的。

一、初中学生作文的训练,多是命题和半命题进行,以单项练习,仿写为主,以创造性综合练习为辅。具体地说,就是以课本中的单元为一小阶断,每一阶段中的练习,包括题型仿写,材料仿写,片段练习,然后有一次创造性的综合练习。如表现初中集体生活的作文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片段如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场面描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班级活动-------全校活动-------“惜别”,等等,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递进式地进行。通过这样的设计来练习,学生避免了“不会写”的苦叫,即使是较差的同学,也能沿着课文的架式写成一篇有所内容的文章。这样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注意下笔前的指导。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是教育学生认识“为什么写”,启发学生明确“写什么”,指导学生懂得“怎么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写作任务。鉴于以前忽视作文前的指导,只是简单地提出几点要求给学生,结果学生冥思苦想无法下笔,茫茫然不知所写,咬咬笔头一筹莫展的情况,而今注意了下笔前的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里顺利完成。如前面提到的《惜别》一文的写作,下笔前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此文,主要是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身边发生的,舍不得分别的事件(或是一个场面)进行条理以后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场面描写表达出双方依恋之情,充分调动心理、动作、场面等描写手法,表达得生动感人。通过这样多层次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启发学生明确“写什么”--------我们生活中,难免有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的“舍不得分别”的场面,而分别时往往都会产生出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只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可以选择其中之一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然后再指导学生懂得该“怎么写”-------这就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框架,注意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交待好记叙的要素,以夹叙夹议的形式来表情达意。通过这样认真的指导,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勃发了写作此文的兴趣,把内容迅速地组织起来,不用很多时间就能把文章写出来了。

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批改。平常评改作文,除了用到的详细改、重点改、当面改、书面改等方式外,主要地的还是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的习惯和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据此,批改的形式有老师提示后学生自改、同座位交换改、小组讨论改等;评改的内容有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指出文章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找出自己认为文理不通的句子,当然能够改正更好;就作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出看法,写眉批和总批等等,都是渐次进行,逐步提高的。一般是,改前教师根据情况,从学生中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教师边范读边评点,然后再选一篇文章让学生读,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进行全班性的议论评改。这样提供给学生(或小组)评改的范例,就可放手给学生去进行。例如教到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有关知识时,先让学生写完议论文习作后再自己找出哪是中心论点、论据,怎样进行论证并兼顾到其结构------引论是如何提出问题,本论如何分析问题,结论是怎样解决问题等。第二次又由小组评改;先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从结构上去眉批,总批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写作题材和生活积累,开阔了眼界,又能从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的比较中,可以得到启发,学生仔细批改文章的过程,也是辨析词语、订正错别字、修改病句的综合练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的过程,一方面老师也能从改作文的“苦海”中挣脱出来,减轻了负担,腾出了很多时间精心教改的问题,师生各得其所。

四、注意讲评。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与命题、指导、批改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必须全面考虑,统一安排,是不能把作文讲评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的。学生批改完后,老师还要检查核分,作些必要的记录。凡习作中的通病,作些简要的记录,在讲评中提出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即可。一次讲评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要求,集中在一两个问题,不能面面俱到。我在讲评中一般都有计划做好的,讲评时按步骤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成为被动的听众。有时让学生进行评议;有时先让习作者介绍写作简况(包括写作目的、构思、立意、选材等),然后在进行议论;有时刻一篇优秀习作以便让学生借鉴;有时结合有关的写作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理论知识,等等。总之,讲评也要求多样化,不搞呆板形式,搞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不但懂得了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改,从而提高写作知识。

经过了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后,学生们提高了写作能力,语文水平就有了显著的提高。

初中美术愉快教学之我见 篇10

友谊中学 邱炼

愉快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愉快中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关于“愉快教学”,古今中外不少有见识的教育理 论家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通过教师的愉快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持久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从而彻底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在愉快的感受中做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

一、初中美术愉快教学的具体措施

美术课的愉快教学,就是要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本人一直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工作,围绕着美术课的愉快教学,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一)教师的教态应亲切自然,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 1 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快感中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相应情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老师自始至终贯彻积极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二)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上《墨与彩的韵味》一课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同步演示法,即老师边讲边辅导,此法直观性很强,很适合水彩画的教学。但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各不相同,老师“断断续续”地示范、讲解、辅导,画得快的同学想“开快车”,而画得慢的同学又因跟不上而显得手忙脚乱。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这幅画的作画过程拍录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及解说,在进行同步演示前先放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先看到了这幅画的作画全过程,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这样,画得既好又快的同学就可胸有成竹地作画,心里没底的同学也可跟着老师的示范慢慢进行。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 2 手段,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

(三)重视导课和结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 设计。

例如,在上《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我从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因穿衣服的颜色而左右她一天情绪的几个生动例子导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为新课的展开作好了辅垫。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开始要引人入胜,而且结尾也要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课的强烈欲望。

我在上《墨与彩的韵味》一课是这样结课的:“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画了一幅中国画——泼墨图。星期天,你可以背上画夹去写生,去把生活中的人间仙境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结课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

(四)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辅导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过程中的具体指导。辅导在美术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术课一般要求教师在15—20分钟之内作少而精的讲解示范,余下的20—25分钟是学生作业。所以,辅导在 美术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教师需付出一定的精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 3 所授内容,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溶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 ;对个别作业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启发提示;对好的作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可让该生谈谈其作业的构思、方法等,使其他同学从中得到启发。由于作业时间较长,课堂气氛容易显得沉闷,为使学生保持一种愉快状态,作业时可用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经实践,音乐用于辅导环节,效果很好。通过音乐情景激发学生情趣,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课堂结构也优化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作画兴趣和愉悦心理的目的。

二、实践愉快教学的效果

两年来,我一直对初中美术的愉快教学进行尝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狠下功夫,尤其是善于激发学生对枯燥无味的课产生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学生普遍喜欢上美术课,认为上美术课心里没有压力,而且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有部分学生强烈要求参加美术课外小组活动,并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比赛。两年来,有不少人获了奖。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论文 篇11

关键词 音乐教学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124-02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初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在新课程的教学下明显提高,我们要做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以下是一些浅见:

一、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

大多中学生对文化抱有厌倦的心理,但对音体美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此,我们认真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我在给学生上欣赏课——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前,并没有给学生讲解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品分析,而是先将学生拉到了沂河畔、树林间、田野中,让他们亲身去体验来自大自然的花香鸟语、空山鸟鸣。在这里,他们可以在畅游大自然的同时,展开海阔天空的畅想,与自然对话。之后,再来欣赏这首《空山鸟语》,这其中的意境,不是来得比教师讲解更迷人、更真实吗?再如,教唱《七色光》这首歌。的确,那跳跃动感的旋律、真实流畅的歌词真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歌曲中那种活泼欢快的情绪、生活在温暖阳光下的幸福感呢?教唱完这首歌曲,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或让学生去干巴巴地体会、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思想内涵,而是为歌曲编排了几个律动动作,并教给学生。然后,将学生拉到操场,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边唱着歌曲,边向正反方向交替转圈,并做学会的几个律动动作。大家转呀!跳呀!唱呀!笑呀!我也与学生们一起,融入了欢乐的海洋。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我想,根本就不需要再作什么歌曲情绪、思想内涵的总结了;而且,还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恰当分析发声的关键之处,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口形、喉咙、呼吸、情绪以及共鸣控制不当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口型对发声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新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此前没有进行过比较正规的训练,也没有进行过比较系统的学习。而急于求成的学生在演唱时,往往是盲目模仿“明星范儿”,片面地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几首甚至是一首高音歌唱下来便会脸红脖子粗。教师很容易听出来,这些声音在学生的口腔里是散的,严重缺少共鸣,但是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却很难听出来。为此,我将学生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放大后,让他们感受自己的声音,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所在,之后便采取“弱声训练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将口腔打开而不发音,让声音从鼻子发出。在这个环节,着重进行口形控制和共鸣训练。尤其要纠正“喇叭状”口形和发声位置过于靠前或靠后的情况。在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唱高音、中音和低音时,分别采用什么共鸣,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共鸣。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切身体验总结出:唱高音时主要要强化头腔共鸣,唱中音时要强化口腔共鸣,唱低音时要强化胸腔共鸣。当然,与此同时分别要辅以其他的共鸣。这样的共鸣,才能在换声区不留痕迹,才能使高音高亢明亮,中音圆润流畅,低音低沉雄浑。

三、重视创造的作用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为此,音乐课程标准设置了“活动与创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这种创作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如在《音乐鉴赏》——生活之音一课,要求学生在欣赏谭盾的“水乐”中找寻灵感,结合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纸来创造“纸乐”。在《绚丽的世界音乐——乐器篇》中,能够设计出心目中的乐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认真领会课改理念,分析学生的爱好心理。为完成大纲的要求,真实实现教学目的。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老师在其中只不过起着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平.音乐欣赏的心理感知及其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体育新课程教学之我见 篇12

1. 要钻研教材教法。

首先要明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目的性, 分析教材内容的特点、教材的难易程度、运动量大小、发展哪些素质、影响身体的部位及其教学效果等。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确定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进一步考虑安排课的组织和采用相应的教法措施, 还要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实际情况, 选择有效的运动项目。

2. 要熟悉和了解学生。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 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 只有这样, 教学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体会, 那就是同熟悉的人讲话时感到亲切, 而与一个陌生人讲话时感觉就不一样了。同样, 教师熟悉学生, 了解学生, 学生就会对教师亲热, 也会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 甚至会同教师谈心里话, 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熟悉和了解学生, 那么, 我们的教学就会有针对性, 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变得顺利, 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体育课上, 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所以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地集中起来, 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用下列办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有效的。

(1) 选择的教学地点应当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2) 严格的队列练习, 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体育课上来。

(3) 选择一些简单但不用心又会报错的各种报数比赛, 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报数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转到课堂教学上。

(4) 要求学生听教师的信号, 看教师的手势或跟着教师做各种有趣的徒手操, 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高度集中, 而且气氛活跃, 兴趣浓厚。

(5) 在练习过程中, 可以采用各种针对性的教学游戏比赛, 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6) 在教学中, 如果遇到纪律或秩序出现问题时, 教师可突然提问, 或故意停止讲解, 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来。

4. 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一个项目的多次重复, 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 在教学中要避免形式的单调呆板。如耐久跑这个项目, 学生一般不太感兴趣, 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教师在教学时如能根据教学任务, 结合场地条件, 不断改变组织形式, 就可提高和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常采用队形变换跑、定距跑、接力跑、追逐跑, 此外, 还采用校园地形地物跑等。这种同一教材采用不同形式的办法, 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不觉得单调、枯燥。

5. 教师示范要正确, 语言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和鼓励性。

教师做示范动作时要力求姿势优美、动作利落, 这不仅对学生有吸引力, 而且能引起他们模仿教师动作的兴趣。但必须注意, 学生往往只注意模仿教师的动作, 不重视教师的讲解;只注意看, 不注意听;只重视动作的表象, 而忽视动作的特征。因此, 教师的讲解要讲究艺术, 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多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讲清动作的重点、难点、关键及注意事项, 使学生能注意观察动作的细节、结构和意义, 领会动作要领。教师还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 并善于发现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 有的学生在做某一动作时, 当他自己认为做得很认真或做得很成功时, 他会看看教师是否在注意他, 其目的是要老师对他给予肯定和赞赏, 如果这时教师能及时加以表扬, 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不仅能提高做动作的那个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也能使其他学生跃跃欲试。

6. 教学的要求要适当, 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要求过高, 学生望而生畏, 缺乏信心, 也就没有积极性;教学要求过低, 学生不需任何努力, 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 那也不会有什么兴趣。只有提出使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教学要求, 才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如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与竞赛性活动, 我们就应该多采用这些形式。这样, 学生活动劲头就大, 练习的情绪就高。

7.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有些学生对某些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其活动方式虽然缺乏直接的兴趣, 但为了取得好成绩, 为了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为了应付考试, 也会积极锻炼, 这就是间接兴趣。如女生考查跳箱时, 第一次试跳评分可紧些, 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第二次试跳评分略松些, 使她们看到自己成绩有提高, 教师再给予鼓励, 这样她们就更有信心在第三次试跳时创造好成绩。总之, 对学生要利用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多加鼓励,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8.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 进行因材施教。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 虽有很多共性, 但也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在体育教学中, 有的学生活泼好动, 有的安静沉着;有的大胆勇敢, 有的胆小怕事;有的意志顽强, 有的意志薄弱;有的腼腆、拘谨;有的刚毅等等。教师如能准确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可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中, 经常碰到一些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存在一种自卑的心理, 教师对于这种学生不能苛求, 不要多去批评, 而是要通过表扬或暗示, 使他们看到自己还有潜力、有长处, 从而提高他们活动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体育基础比较好, 但自尊心又特别强, 对于这种学生, 该表扬时要表扬, 但不能老是夸奖;该批评时要批评, 但批评时要顾其情面, 并要留有余地, 既要抓住他们的上进心, 又要使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以利改正。对吃软不吃硬的学生, 教师要力求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 防止顶牛。对吃硬不吃软的学生, 教师教育时要严肃, 不能迁就。

上一篇:关于严格执行请假报告制度的通知下一篇:生活演讲稿:服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