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作文:道德论(精选8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泱泱华夏,五千年传承,留下了什么?曾经的荣誉?没有。曾经的富有?没有。曾经无数子民对我天朝的敬仰?没有!岁月流逝,只有人们心中残留的那份道德廉耻之心从未改变。中国是礼仪之邦,道德之都,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从春秋战国儒家的“天地君亲师”,到唐宗的以德服天下,中华大地无处没有道德的踪迹,因为它是我们千年以前令世人敬仰的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士宁死,德不失!
听人说,欧美等国如今是道德无处不在,无处不令人赞叹。中国人超速、闯红灯现象屡罚不止,可欧美各国这种现象确是少之又少;中国人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可欧美各国的地面是干干净净;中国人爱走后门,眼中无法,可欧美各国却是法律为天。就连那个连我们都无比鄙视的日本,那些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日本人,如今都被评为世界上最有礼貌的国家。我华夏大国,是礼仪道德的发源地,可此时却是如此之衰落,甚至世界上60%的花坛边都写着“请勿采摘花朵”都是英汉双语写的。写英语是为了大多数人能看懂,而写汉语则是强烈提醒中国人!
可恨,可叹。曾经的光彩何处?曾经的傲然何在?
复兴中华并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行动也并非只增强实力。大批量制造武器弹药、加强装甲兵器实力,虽然能使我们无忧,却无法让我们崛起。为何?因为我们要的不是战争!若想强起来,心就要先强起来。如果我们的心智仍停留在野蛮时代,就算武器领先世界了前一千年,又有何用?心是我们心动的基础,道德是一切的根本。无论是法律还是纪规,它们所参照的标准不就是一切道德的底线吗?道德是我们成就一切的前提,道德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只是道德究竟是什么?古人云:学贤良,成笃敬、会孝弟、受孤寡、善贫穷是为道德。仔细看来,如此简单的事情,竟然是现在那个令我们汗颜的`道德高度。
可悲,可气。曾经的谦逊何处?曾经的善良何在?
千百年前,我华夏面天地而称王的日子已是不在,五千年的岁月,不仅抹去了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热血,更是催散了中华大地那些令世人无比敬仰的大道德。如今的中国,固可称雄,可曾经那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气势早已荡然无存!如今的中国,精神危机已是步步加重,觉醒吧,龙的传人;觉醒吧,千年之中我们曾拥有的道儒思想。
一
大气候影响小环境,尽管大学校园相对独立于社会,但它是整个社会必不可少的组织部分,况且广大师生除了校园外,还不可避免地与世俗社会打交道,这就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带来了冲击,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出如下特点:
责任感缺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思想和理念激烈碰撞,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这对于不断提升人才的智能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渐脆弱。于是,许多学生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获取,只停留在个人名利得失上,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偏低,道德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薄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丧失积极性,常常出现一些散漫、懒惰、粗俗等不良行为;不少学生把入党、当学生干部,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要求,有的学生,一旦入了党,当了干部就放松下来,甚至比一般学生表现还差;有些学生缺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一旦遇到的阻力稍大一点,往往表现出不可思议的脆弱,甚至以极端不负责任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把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立起来,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本位行为[2]。
个人价值突出。伴随市场经济逐利性的日益侵蚀,部分大学生在具体价值选择上,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群体意识减弱,团队协作精神隐匿。不少学生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拼命学习,是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重实惠、求实用,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淖。在他们看来,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追求的就是逍遥自在的物质享受,活着就是为了自己,至于他人、民族、国家均可置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往往就是他们的座右铭。有些学生甚至将商品经济中的价值尺度简单同社会道德尺度等同起来,错误的认为只有获取实实在在的金钱、物质,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道德水准下降。大学生作为文明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理应成为遵守道德规范的模范,但由于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部分学生意志不坚,日益受其影响,成为校园内道德规范的破坏者。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能够尽快建立起公平竞争的道德规范体系和社会秩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一些学生就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进而出现了社会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学生考试作弊,求职简历弄虚作假等现象;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言语粗俗,不讲礼仪;自私自利;不爱护公物、不讲环境卫生、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道德行为与大学生的教养和文明程度极不相称,冲击着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大难题。
二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将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实和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以儒家思想培养责任担当。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修身”、“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如果剔除其消极的糟粕,保留其合理的内核,可以说,这些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它们要求思维主体面向自身,以自我完成、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为目的,进行内在的自我体验和反思,不断完善自身,完成人格的美化,进而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从而有利于大学生道德高度自律性的形成,可提高大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提倡这些修身的德性,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准则、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立德立功立言”,如果对其用社会主义思想加以合理改造,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自行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决定自己的作为,完全可以走一条全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路。它们要讲的首先应是公德。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人会有很好的品行。这时候的立德,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人都是不可回避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这种秩序和规范需要人们自觉去维护,这甚至包括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对所交往的人讲诚信,救死扶伤等等。每个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立德”,就将形成真正文明的社会环境;“立功”从来就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做的事,而是平民百姓对社会的贡献,每个学生都可以立此志向。另外,儒家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道家思想提升人生境界。道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这就是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造成危险,以“知足”、“无欲”作为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在道家看来,多欲就是罪恶,不知满足就是祸害,贪得无厌则是最大的罪恶。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低谷时期,对理想、愿望要有一定的限度,量力而行,据情势而来,也就是要有一种视名利如过眼烟云的心态,能够安闲地度过淳朴闲适的生活。当然,高潮时期尤其要有这样的心态。这样就可以培养大学生远遁物欲,宁静致远的心态,成为一个胸襟开朗的乐观主义者。
道家关注人的生存本身,落实在个体的自由境界上。首先,应该不为名利所动所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欲壑难填,人如果去追求它们,那么就离自由越来越远。其次,应该去除外物之扰。只有洞察事物本性,从更高的层面,即天人合一的层面,从人与世界、人与天的和谐上去看待事物,从而意识到万物和自我,摆脱各种不自由的状态,从而达到高度的精神自由。破除执意的迷雾,我们可以从中寻求到精神世界的宁静与自由,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下社会,即使在校园也不可完全避免各种利益关系的纠结缠绕,如何做到超然于利益之外,这就要求大学生脱离出个人主义的窠臼,能够包容天下万物,体尽自然而自由自在,回到了生命的素朴、真实之境,以全局、整体的眼光看到事与物,去除了杂心烦恼,实现着对现实名利、财物、权势和礼制的超然洒脱。
以佛家思想平衡人际关系。儒道思想都是以“我”为本,为出发点,以此观照世间的人与事。无论是修身、立业,还是超越自我,与天人相合,都离不开“自我”这个执念。而佛家思想,尤其是大乘佛教,不仅要度己,终极的目的是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以“以身伺虎”的大慈悲“觉他”,超越了“自我”的困囿,达到了“人我”的平等。这就是说,从内涵的深度上,它有超越功利、道德和人造的种种理念,从而拥有了一种高于道德、大于道德的终极价值。从外延的广度上,它超越了民族、阶级甚至历史的界限,属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大宇宙。它完全拒绝人间世的等级分类,无分别、破对立,绝对确认众生平等,万有同源,不同生命类型可以并存并置。它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宽恕每一生命个体的缺陷。剔除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教育当代大学生以慈爱之心体尽天下万物带来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慈爱之心审视与人所处的共在之物,人与各种存在,包括人、社会和自然之间成为共生共荣的相互依赖、互相需要、互相支持的和谐发展关系,就能够不自私自利,越帮助别人越充足;越给予别人,自己越能得道多助。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面对多元思想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有选择、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新世纪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要:当下社会, 受消费文化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出责任感缺乏、个人价值突出、道德水准下降特点。为更好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应将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资源, 不妨以“拿来主义”的眼光, 将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有利于充实和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传统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 教学过程 特殊性 教学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课属于“修身课”。“修身课”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具备 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正确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不仅是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教师正确引导教学对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接受知识、信息的特殊过 程”
“所有的教学过程均是以教学对象的一定接受心理为基础而展开的”。然而,在思想道德 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对象的接受心理是比较复杂而微妙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思 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接受教师所给的有目的性教学内容之前,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诸多影 响而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意识的“过滤”作用,不仅有区别地接受知识 和信息,而且还不断地分解和反省自我意识,即在教师有目的性的知识传授和影响下,在学 生的自我意识形态中,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现实中的自我形象”,并且不断以 “ 理想的自我形象”对照“现实中的自我形象”。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所产生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课教学过程内在的基础和目的,而教师的传授活动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 的条件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隐含的这些特性,明确地提示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即使教师 的知识传授搞得再好,如果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的教学目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培养情感、意志、信念 、人格的特殊的“情感教育”过程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存在的“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依存性 ,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把知识与理论的开启与对意志、信 念的培养紧密地统一起来。在这里需要再三强调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必须重视知识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外,还要注意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因为学生主体人格的 形成往往依靠教师所传授的古今中外典型形象的感化,有时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直 接形成。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在学生主体意识活动的“直觉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现 象。这时,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形象,而是已经提升 为能够起到感化作用的典型形象。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不但要努力掌握丰富的理论知 识,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情感、信念以及情操,以渊博的理论知识魅力和高雅的人格魅力引 导、教育学生,使他们达到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形成价值观的特殊过程
一般地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 力的过程”。所谓的“是非判断”能力就是指分清什么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什么是违背 客观实际的谬误,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以解决认识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认知关系。所谓 的“价值判断”能力指的是,要分清什么是具有肯定价值的东西,什么是具有否定价值的东 西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解决价值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上述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 相当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为了搞好教学,应该及时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各新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以便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教 学工作的预见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理”,即必须通过讲理论来(用逻辑 的力量来)说服人,征服人。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不断地掌握和充实理论知识,但 “决不能只局限于把握一般的是非理论,而是要更加有效,更加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 义价 值观的理论知识,并且以出色的教学艺术和非凡的气质,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他们 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利益矛盾问题”。
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的
实践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和基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才能获取对客观事物的正确信息,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 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也只能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才能真正形成和 表现出来,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品德的源泉,也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和归宿。“在社会实 践中,人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地改造环境。在长期的 社会实践基础上达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从而形成某種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上述四个方面特殊性,实质上是道德 品质的形成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可是,学生主体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绝不是经 过简简单单的一两次教学过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 过程才能得到实现。所以,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把握和运用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律,组织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 学效果,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逻辑思路[J].高校德育科学,1996(3)
[2]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秉公.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摘 要: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相应道德体系的支撑,需要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重构。曾国藩家训中道德思想以孝为基本核心,包含居家美德、个人道德修养、交接之道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这有助于形成一个公平正义、诚信互爱、简朴清廉、忠义有孝的社会环境。对现代化进程中公共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关键词:现代化;伦理道德;曾国藩;积极作用
不同的社会产生不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观念,中国社会正处于走向现代社会,同世界接轨的转型期。从宏观上看道德是经济关系的反映,经济关系进步必然导致道德发展进步,但是中国在经济极大发展的条件下,却不断发生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事件,值得现代人们去思考。曾国藩伦理道德体系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其完整的理论精华与实践经验为现代公共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曾国藩是充满矛盾的一位晚清大儒,他向世人推崇仁爱、提倡清廉、主张以诚待人,教人刚坚勇毅、告诫后人重视忠孝,而自己却在仁爱于残酷中间徘徊、清廉与贪腐之间游刃、至诚待人与见风使舵中互扮角色、刚坚勇毅与自寻短见间矛盾而悲剧。这样的他在后世受到许多人的推崇,上到政治人物下到农家百姓都喜欢他的官场灵活之道、居家立身之德和待人为学之法。他的孝悌立家伦理道德思想影响着每个家庭,对现代公共道德建设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
一、独孝友则立获吉庆
孝为百行之首,曾国藩在其家训中称:“孝为家庭之祥瑞”这确实是不错的,不管古代传统的家庭还是现代的家庭,子女不孝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造成不和睦的必然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在变化,由传统的多人大家庭变成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人之间的关系渐渐非人性化而趋于利益化,年轻人为了追求优质的生活,成为了房奴、车奴„„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没时间去顾及父母的生活。在《曾文正公全集》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1]。此言虽表现在了因果报应循环,但不难看出曾国藩对“孝” 和“友”的重视。他不只指出孝的重要性,还通过自身实践经验给出尽孝的规范:“凡子之孝父母,必作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族赖之,远近服之、然后父母愈爱之,此孝之大者也。若作人毫不讲究,办事毫无道理,为亲族所唾骂,远近所鄙弃,则贻父母以羞辱,纵使常奉甘旨,常亲定省,亦不得谓之孝矣。敬神者之烧香酬愿,亦犹事亲者之甘旨定省,实无大益。若作人不苟,办事不错,百姓赖之,远近服之,则神必鉴之佑之!胜于烧香酬愿多矣”[2]。从此段话我们知道,为人子对父母尽孝不一定是说让其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而是为人子不光在物质上还要在为人处世上要让父母满意,要做事规矩,远近之人都能依赖,从而在精神上给予父母最大的支持,这才是大孝。在社会主义转型期,旧的传统伦理道德的摒弃丢失,而新的道德体系还不健全,从而导致子女认为只要给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这就是孝顺,不管父
母独居是否寂寞失落、精神上有没有支柱,为此我们要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寻找适合这一时期的道德体系加以发扬,为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作出理论参考。
二、守寒素家风,乃惜福之道
崇尚勤劳简朴家风,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历代的贤能之士都会把简朴、勤劳作为居家之道的重要内容,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他也不例外,在他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将勤俭置于所有居家美德的首要位置,他言:“家国之,皆有克勤克俭所致;能勤成敬,家业未有不兴者”[2]。曾国藩虽然位处将相,高官厚禄,但他把简朴当做是惜福的一种方法,始终保持简朴。在他的居家篇中写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相将,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当守此俭朴宅风,亦惜福之道矣”[3]。当曾国藩位高权重时,看到儿孙衣着朴素,袖藏经转,甚是满意,告诫说:“我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夫人亲自添柴做饭。当今我已为官,享受厚禄,我常忧恨的是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 节俭,是现代社会及以前几乎所有社会形态都推崇的道德价值。在物质极大丰富,人民脱贫走富,这样的一个商品经济人口大国中,时代的丰裕激化了人的贪欲,从而导致了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同时也浪费了地球资源,使人类处于比匮乏更不堪的境地。因此,重新体悟节俭的人性价值,警觉贪欲的人性和环境后果,是现代人,现代社会,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更应该记住《曾文正公全集》里所写的:“唯
俭可以养廉,唯勤可以生。明此二语者是好做官的秘诀既是做好人的命脉。”
三、忠义之将,可横行天下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4],“教人以善谓之忠”[5]。“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7]。曾国藩在他的家训中写道:“今日 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耿耿精忠之寸哀,兴斯民相对于岳血渊之中,冀其塞色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万一有补”[8]。忠于职守是现代从业人员的最基本要求,从业人员要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不取私利、不能有规不循、有法不依、执法违法;还要刻苦钻研、正确理解有关政策法令,忠于自己的工作,对工作中同事及社会一切人要重义。他还在书信中写道:“其带勇之人,概求吾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这秘者,与之共谋”[9]。忠于职守是现代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部分,是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重要方面。“忠义”犹如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钥匙一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首先要对社会、对人民要忠且有义,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献上一束启程的花环。
四、心诚则志专气足,可久可大
在曾国藩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对诚实有着与众不同的解释,他认
为没有诚实,就没有一切。人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诚实呢?他指出,“天下至诚,就是天下的至虚”。他说:“天地之所以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小,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诚,具体怎样做?他说:“不欺者心无私着也,无私着者,至虚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 在《曾胡治兵语录.诚实》中提到:“凡正话实说,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汗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10]。诚信在中国自古即为修身立国之根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1]。意思是一个人不讲诚信,那么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同的社会产生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而社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过程,不能短时间内建设社会大众认同的伦理道德体系,所以在这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在利益的驱使下重利忘义,欺诈造假,食品含毒。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中来寻找适合现代化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共同面对解决这一问题。曾国藩在他的官场交接之道中写道:“人之主也直,交注之道贵诚。”我们更应该以诚待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个人以诚立身,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其间有许多人有自己的道德思想。曾国藩有着自己道德伦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形成了独有的道德伦理体系,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传统伦理道德显示出与之不相适应的方面,面临现代化的转型扬弃,必须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重构,他的道德伦理体系中有着可弃之处但也存在着可扬之道,这对适应现代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伦理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参考文献:
[1]曾文正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2]马道宗.曾国藩全书·曾国藩家训[n].光明日报,2004-01-01.[3]马道宗,冰鉴,释.曾国藩传世经典.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4]《论语·学而》 [5]《孟子·滕文公》 [6]《论语·述而》 [7]《孟子·梁惠王》
[8]马道宗.曾国藩传世经典[m].冰鉴,释.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9]曾国藩书信:咸丰三年十一月初一日 复林源恩
雷锋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它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激发人们的进取心;作为一种精神支柱,是激励和促进个人、民族、国家进步的内在力量。几十年来,尽管时代变迁了,社会的道德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但雷锋精神以其巨大的道德魅力始终矗立在人民心中。雷锋精神深深融入人们的灵魂深处,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雷锋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
体现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是雷锋精神鲜明的民族性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勇于牺牲的道德传统,造就了无数令人仰慕的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其公而忘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道德追求,形成了以集体为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恭、宽、信、敏、惠”的道德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信条,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诸如尊敬师长、友爱兄弟、诚实守信、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种道德产生的强大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沧桑而不衰。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传统中一朵亮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雷锋精神融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以极大的.凝聚作用汇入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中。
二、雷锋精神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着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自觉追求。
雷锋精神源于时代,但它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越了时代,并被历史定格为代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雷锋久孕着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形成了以拼搏奉献为特征的高尚道德精神,这种精神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时代造就了雷锋精神,是雷锋精神引领了一个时代。雷锋勇于克服困难,自觉为国分忧、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奋发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道德需求,高扬了社会的主旋律。
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雷锋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创造了广阔的舞台。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运作理义中,蕴涵着许多同雷锋精神相通的因素。首先,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个人越来越离不开群体,整个社会结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道德环境,有利于强化人们的群体意识、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经营者追求的是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能否在市场交换中实现,主要取决于该商品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千方百计地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再次,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型经济。商品生产经营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遵循诚实守信、平等互利、合法经营等原则。由此可见,雷锋精神具有与市场经济相通的特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与要求。
三、雷锋精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黑格尔说过,传统美德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越大。纵观历史的发展,人民推崇一种精神,是因为它能够造福于人民,给人民带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从实际生活感受来认识雷锋精神价
试论佛教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从道德教育手段的角度
中国佛教的道德教育手段是非常多样的,而且大都具有通俗化、形象化的特点,它不但能够弥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在手段上的不足,而且也给予中国传统道德的教育及其传播以很大的`影响.
作 者:汪增相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安徽,阜阳,236032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年,卷(期):“”(4)分类号:B94关键词:佛教 道德教育手段 传统道德教育 传统道德
探讨企业的道德责任必须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说起。学术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认为,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 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狭义的观点则认为,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因为这两者属于自律的范畴, 需要通过企业的自我约束来实现。
笔者更倾向于广义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因为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应该以是否属于自律范畴来划分。企业履行经济责任, 向社会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公道的产品, 不仅仅是为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也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企业遵守法律法规, 依法经营, 履行法律责任, 不仅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保证, 也是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法律环境的体现。无疑, 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总之,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履行法律责任) , 遵守起码的道德规范 (履行道德责任) ,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履行经济责任) , 并在此基础上, 量力而行, 履行慈善责任, 满足社会对企业的较高期望。其中, 履行经济责任是企业的本分;履行法律责任是法律对企业的强制性要求,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慈善责任是不具有必然性要求的责任, 它反映了社会对企业的较高期望, 并非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 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履行的责任;企业的道德责任虽然不能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履行, 但又是企业责无旁贷的, 无论其规模大小、盈利与否都必须履行的义务。为此, 关于企业的道德责任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企业道德责任是企业这一特殊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承担的没有写入法律规范中, 其内容存在于一定社会道德意识之中, 往往通过人们的言行与道德评价表现出来, 即靠企业自觉履行且以国家强制力以外的其他手段, 如责任主体的责任感以及教育、规劝、鼓励与舆论等作为其履行保障的责任。
企业的道德责任是社会成员及社会组织基于一定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而对企业的一种道德期待。对企业来说, 它是一种道义上的使命和义务, 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加之道德建设是以提倡、劝诫、建议为手段的。所以, 行为主体有自主选择权, 即可依自己的意愿选择遵德或背德, 社会根据企业履行的情况, 将其分为道德型企业和不道德型企业。总之, 从个体的选择来说, 道德主体有意志自由。但是, 对社会发展而言, 作为基本的社会组织, 承担道德责任, 任何企业都不可推卸。
二、企业必须承担道德责任
企业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 是作为人格化组织的内在要求, 是企业自身发展、经济有序发展及社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 企业承担道德责任是人格化组织的内在要求
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可能沦为普遍冲突的无序社会。所以公民作为社会的个体应该承担一定的伦理道德责任, 以节制个人的特殊利益, 而将社会集体利益放置首位, 当道德规范普遍渗透于个体意识并有效制约着个体的行为时, 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企业是人格化的经济组织,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公民, 企业和其他公民一样, 都对社会负有伦理道德义务, 理所当然地就应该承担道德责任, 并将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作为企业的内在追求。企业如果具备了信守诺言、公平互利、对其他个体的尊重等良好品格, 就会克制利己冲动, 每当企业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就会优先考虑社会整体利益。这样, 不仅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 企业承担道德责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赢利性的经济组织, 每个企业都需要履行经济责任, 实现利润最大化, 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存在的理由。但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看, 企业还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 其实, 履行社会道德责任与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对企业来说, 承担道德责任, 虽然增加了当前的经营成本, 但这些成本的支出并非毫无意义。相反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会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企业承担了对员工的道德责任, 可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效率, 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同时承担道德责任符合公众对企业的期望, 可以赢得社会的认同, 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与社会信誉, 为自身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并最终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潜在的利益。道德责任缺失的企业可能一时会增加利润, 但往往得不偿失或名誉扫地。
总之, 承担道德责任是企业获得社会承认的有效途径。任何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只有在它拥有为社会、至少是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道德理念时, 才能被大众视为是正义的, 才能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 并成长壮大。所以承担道德责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 企业承担道德责任是经济有序发展的保障
经济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作为市场主体的每个企业的支持。作为经济组织, 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个体行为对整个经济的运行有着重大的影响。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同时又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行为,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市场秩序, 并进一步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所以要保障经济的有序发展, 企业有责任在市场竞争中严格遵守市场规则, 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对自我利益的关心与追求, 但是, 如果每个企业都以绝对利己主义作为其价值追求, 那么, 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就会无节制, 这样势必会导致市场主体间竞争的不公平, 也会损害作为市场中弱势群体的消费者的利益, 从而引发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最终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 经济运行的无序。当然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 法律在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中, 在某些新的经济领域, 客观上存在着一些法律空白, 而在这些领域恰恰需要道德力量发挥主要的调节作用。同时, 制定及实施法律的目的不仅仅是对违法者的制裁, 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律规范的约束培养市场主体的守法意识, 而企业守法意识与其道德状况密切相关, 因此法律终极目标的实现, 需要以自我约束为价值追求的道德规范来支撑。
(四) 企业承担道德责任是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
社会本位思想的提出, 使法律观念中绝对保护个人权利发展成为相对限制个人权利以求得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发展。社会本位思想不仅影响着立法理念, 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 我们强调企业承担道德责任, 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企业的绝对自由和权利。以牺牲企业个体利益来换取社会利益是符合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 是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 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企业则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基本单元, 所以企业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企业自身活动是以社会为背景的, 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利益和企业目标就不能不受社会利益和社会目标的约束, 这种约束使得企业利益和企业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要服从于社会利益和社会目标。反过来企业行为会对社会造成种种影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整个社会的发展。如果片面强调经济责任而忽视道德责任, 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进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企业和社会的这种彼此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要求企业积极承担道德责任, 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应当承担哪些道德责任
如前所述, 企业道德责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之外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各种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员工、债权人、客户、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整个社会等。其中员工在企业中处于弱势地位, 消费者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资源、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长远的利益。为此, 本文主要关注和探讨企业对员工、消费者及整个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企业不仅要依据《劳动法》对员工承担强制性的法律责任, 还应对员工承担法律之外的道德责任。具体包括企业应给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反对歧视:实施比法律规定更为严格的安全、卫生保障措施, 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实行相对公平的薪酬制度和保障员工的各种福利;尽量做到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时间、工作条件以及保证员工辞职的自由性;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及水平等。
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没有缺陷的产品, 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对企业的强制性要求。除此之外, 从产品的设计直到销售掉为止的整个过程中, 企业都应对消费者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中, 应对消费者的消费意愿细心琢磨, 在产品外形和功能设计上迎合消费者的兴趣爱好。产品生产中企业内部执行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高的产品质量标准, 积极进行产品质量认证, 以便生产出符合消费者意愿和兴趣爱好的高质量产品。产品销售中在遵守《广告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市场规制法律, 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 不搞虚假广告宣传的基础上, 最大可能地满足消费者对企业所销售产品的其他信息需求, 使消费者在全面了解产品的性能、用途等信息的基础上, 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企业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售后服务措施, 如送货上门、一定的折扣、免费安装调试、保修措施等。同时, 企业对已经进入消费领域的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应实行召回制度并给予消费者合理的补偿, 并积极应对顾客的投诉。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又一次以血的教训告诫这些消费者给予厚爱的企业,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把关, 不能一味把“国家免检产品”作为自己的护身符而忘记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同时, 在事件发生后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弥补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及物质上的损失, 而不是遮遮掩掩妄想蒙混过关。
企业对整个社会履行道德责任, 主要体现在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些关系到全局性的子孙后代利益方面承担除法律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 如更高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进行绿色产品的开发, 淘汰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减少污染物排放、废物回收再利用、使用清洁、可替代能源, 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及保护生物多样化、增加就业岗位, 分担一定的社会就业压力, 为政府解决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等。
四、结论
关键词:优良道德规范;道德需要;人性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13-02
一、优良道德规范的内涵
关于优良道德规范的研究,是伦理学的主要问题。王海明先生在《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伦理学的理念,突破了以往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的局限,强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如何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这一观点也被学界称为“优良道德论”。它强调优良道德只能通过社会创造道德目的,从人的行为事实中推导、制定出来。我们所制定的道德规范之优劣,“取决于对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制定道德目的之真假[1]4。”新伦理学明确了道德目的是为了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它提出:“评价一种道德的优劣好坏,与评价一种政治和法的优劣好坏一样,决不能看它本身如何;而只能看它实现道德目的的程度如何,只能看它对道德目的的效用如何;只能看它把社会的经济和科教搞的如何,只能看它增进每个人利益的程度如何,只能看它给予人的利与害的比值如何[2]155。”在这里,经济、科教等属于社会整体利益的范畴,同时更注重了“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强调保护个人合法利益的重要性。表明优良道德是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要维护个人正当的、合法的利益需要。由此,笔者认为所谓的优良道德规范就是:符合普遍人性要求的,既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充分尊重个人利益的道德规范。
二、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重要标准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优良道德规范,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应符合以下标准。
1.优良道德规范应突出强调社会的“善”
新伦理学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以往道德只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局限,突出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社会的“善”。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开篇就写道:“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一种善即或对于个人和对于城邦来说,都是同一的,然而获得和保持城邦的善显然更为重要,更为完满[3]4。”在这里,所谓的城邦即是指社会。因此,优良道德规范体现在社会功能上就要突出强调社会的“善”。它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使社会在良好道德的引导下健康的发展。并且作为人类社会,它也应维护个人的利益,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而不是限制和制约个人的发展。这就是社会的“善”,而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就应该体现社会的“善”。
2.优良道德规范应维护社会秩序健康运行
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机体,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中才能正常运转,从而需要相应的社会控制系统[4]41。社会控制系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国家法律、政治、制度等,但仅仅依靠这些强制性的手段是不够的。道德也是社会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重要的调控力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始终植根于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保持着行为“应当”的价值内涵,以行为“该不该”的评价方式而存在和发展着[4]39。道德借助人们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评价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通过这种潜在的规范作用,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由此,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必然要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偏离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一定不是优良的道德规范。
三、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重要依据
1.符合人的道德需要
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人是个体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种个体存在物,这是由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机体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任何人绝不是“纯粹的个人”,而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这就是说,人同时又是一定的社会成员,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的二重存在性决定了人的道德需要。道德与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十分复杂。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是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他们的需要即是他们的本性。”意思是说要想知道人们的本性如何,就要看他们的需要如何,他们有什么需要和以什么方式、怎样来满足这些需要;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情况如何,人的本性也就如何。就哲学意义而言,人的需要既是人的本性。人的任何活动及其结果,都是由需要来激发、推动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正是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基于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人的道德需要,既是指人对于一定道德的需要,人没有道德就不能从事人的生活。而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就要满足人的道德需要。他应根据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复杂性,以调节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为目的,最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满足人性发展的要求
人是道德需要的唯一主体,道德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需要。因此,只有符合人性的要求、满足人们根本目的、根本利益的规范,反映人性本质的道德规范才是优良的道德规范。如果道德规范不符合人的最根本利益的实现,对主体不是根本性的“好”,那么这些规范便可能是不合理的、多余的。因此只有全面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内涵,才能制定出真正优良的道德规范。那么,何谓人性?正如王海明指出:“人性乃是人生而固有之本性。”说到底,就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人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方面,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这是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人性概念;另一方面,人性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伦理行为与道德行为一样,是道德所规范的行为,“人是社会道德的主体”。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的利益。人类之所以创造道德,就是为了保障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道德规范作为道德的外在形式,也必须反映人性的要求,反映着人们一定的利益需要及价值追求。只有这样,这种道德规范才能真正促进人类的存在和发展。
3.保证人能自觉遵守
在社会的整个规范体系当中,道德规范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必要的限制,对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促进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一方面的作用是限制,限制那些有悖社会所允许的行为。另一方面是保护、鼓励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必须要保证人能自觉遵守,只有这样的道德规范才能称得上是优良道德规范。
四、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意义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存在着各种领域。因此社会就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形成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优良道德规范都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1.优良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进步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时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人们的道德要求也就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任何社会或国家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体系。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正常运转。现阶段我们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样一套道德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社会主义建设在稳定中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2.优良道德规范促进人的发展
优良道德规范是在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反应普遍人性的要求下制定出来的,因此它能促进人的发展。这表现在,它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它通过社会舆论和主体的内心信念等方式,去唤醒人们的良知、羞耻感、内疚感,从而使人们实践良好的行为;它能调节规整人的行为,优良道德规范能够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从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榜样感化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化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和情感,当个体遵从了这种道德规范,他就会产生愉悦的体验,从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评价;反之,如果他违反了这种道德规范,那么他就会在心里产生负罪感或羞耻感,从而给自己一个否定的评价;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鼓舞和激励的作用,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帮助人们认识自我与人生,确立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它能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人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能促使人们自省和完善,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使人们不断完善自我,克服自身的弱点,如贪婪、自私、懒惰、肉欲等,并帮助人们形成正直、善良、勇敢、高尚的品德。总之,通过优良道德规范的积极作用,最终会促使人向着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C]//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全集(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道德的作文:道德论】推荐阅读: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11-16
人的道德作文11-26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论析09-16
论网络道德文明工程建设11-01
道德的优美段落作文07-09
能力与道德的作文12-05
雷锋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作文07-20
关于道德品质的作文800字10-30
试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论文11-05
高三以道德为题的作文700字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