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篇1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王淑梅 吉林省松原市油区教育处(13)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资源库和重要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素质教育在深入推进,书籍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读书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智力开发、陶冶情操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怎样发挥作用?

1学校图书馆在创设环境,塑造人格中的作用

学校图书馆是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不仅是学生补充知识的海洋,还是学生完美、健康人格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整洁、优雅的图书环境,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引人入胜的新书介绍,阅览桌上的阅读宣传标语牌,丰富多彩的新书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展览等,启迪学生的智慧,培育学生遵守纪律,专心致志,积极思考,力求上进的气质和精神。因此,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职能,号召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达到了以书教人、以书育人的目的,这样能使学生知识变得更渊博,思维变得更敏捷,品德变得更高尚,人格变得更完美。

2学校图书馆在培养品德、陶冶情操中的作用

学校图书馆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先进思想意识和理想的场所。通过对优秀书刊的阅读欣赏,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品德、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书是人类灵魂的窗户,书是知识无尽的源泉。它会帮助你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情,它能教会你尊重别人和自己,它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感情振作你的头脑和心灵。”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图书馆被誉为“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好宝库”,它在传播与交流人类先进思想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学校图书馆在扩展知识,开发智力中的作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使人充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富有哲理的名言,生动地说明了利用学校图书馆博览群书,对人们扩大知识、开发智力的重大作用。因为人的知识才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积累的.结果。通过广泛阅读健康有益的书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图书馆担负着配合课程、辅助教学的重要职责。

一方面,学校图书馆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各科课程的相关教参材料,供给教师使用,经过长期积累和科学整理的教学参考资料,使教师在备课中旁征博引,充实教学内容,在讲课时博采众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配合各科课程,又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读物,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这样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广泛的阅读,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能提高智力,意义重大。

4学校图书馆在利用资源,激发兴趣中的作用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多彩,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在阅览室自由选择图书。在这样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自主学习喜爱的内容,它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有兴趣。

5学校图书馆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中的作用

学校图书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通过图书宣传,图书馆使用法及读书法的指导,使学生培养查找和选择书刊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查找自己所需的知识点,从而养成独立寻找知识的能力。

第二:通过阅读可以启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意识的觉醒的思维能力。

第三:组织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心得,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书中的思想内容,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课堂教学使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条理化,而大量学生读物中渗透着歌颂善良美好、鞭挞邪恶丑陋的主题思想,感情色彩鲜明,并通过形象的说理和艺术感染力,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提高分辨是非和美丑的能力。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篇2

当前, 由于纸制的书刊杂志等传统馆藏依然是师生们借阅的主体, 许多人还没有养成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习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图书馆对多媒体资源的开发是否对路。能不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从内容到形式、措施为师生提供便利。让师生们真实地感到多媒体资源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和不可或缺的助手, 成功的推动力。

一、各学校多媒体资源要有自己的特色

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多媒体资源开发自然也要以自身的目标为主。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但现在的大学, 虽然有理、工、农、医、艺术、综合性、师范性大学等名称, 但实际上多数学校都是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并存的格局。但图书馆的馆藏仍偏重传统专业, 尤其是老旧的资源更是如此。在一般情况下, 原始专业仍是该校的特色, 但多媒体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设专业的短板, 通过网络协作把有关兄弟院校的相关馆藏通过馆际互借加以填补。也可以在信息资源上互通有无, 解决本校后续专业教学、科研方面的不足。

二、多媒体资源首先要为育人服务

德育一直是各级学校育人成才之魂。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只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图书馆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把不同时期爱国主义典型、革命英烈的事迹, 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 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帮助学生陶冶情操, 弃恶扬善, 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敢于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的历史同样可以成为新生入学后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历史悠久的高校时间跨度大, 内容丰富自不待言, 就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或恢复的高校, 在教育科研、育人成才、就业创业等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更容易引起新生的共鸣。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辅助教学作用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重点或核心, 它不仅包括专业课和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 还包括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在当今的电子信息时代, 各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教材和参考书相对稳定。要使学科教育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 多媒体服务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建立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型和学术型的多媒体资源数据库, 并且适时不断更新其内容, 做到常学常新富有吸引力。我们还可以把校内外的名师课堂、专家讲座纳入多媒体数据库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短板, 现在越来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师生的重视。但是由于时间短经验少, 各地开展的程度和取得的成绩仍参差不齐。我们可以将各地开展较早、较好的做法纳入多媒体数据库, 把他们成功的经验形象地展现在师生面前, 以便结合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 把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科学研究是高等学府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今天,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更新换代用高科技产品取代低附加值产品的关键时刻。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现代化, 提高生产力水平, 都离不开高端科学技术的支撑。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任, 同时也是国家非常重要的研发基地。我们要坚持自我研发为主, 同时也要借鉴全球各国的先进科研成果, 在学习中提高, 在实践中发展, 这方面依然离不开多媒体资源。

高等学校图书馆在各项科研活动中, 都可以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图书馆最大优势是拥有过去的和当代的各学科领域的图书、杂志、报刊和影视资料, 并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需求, 经过一次或二次加工, 把相关信息通过多媒体平台提供给相关的师生参考。除为本校师生服务外, 还可以走向社会, 可以无偿、有偿或合作, 入股等多种形式为工厂, 企业或其他单位服务, 参与市场竞争, 为学校和图书馆增加收入。

五、为全校师生业余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服务

传播正能量, 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 优秀的典型鼓舞人, 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人。革命歌曲、新人力作、京剧名段、地方戏的精粹, 以及学校比赛中的获奖作品, 见义勇为和好人好事的动人事迹, 尤其是发生在校园之内的感人故事, 都应当重点挖掘整理。通过图书馆网页推荐给全校师生;使他们在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了解学校, 热爱学校, 为成为学校的一员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在奋发向上、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中, 全校师生是创造的主体, 也是参与享受的主体。图书馆则通过参与、加工、提炼、制成精品收入多媒体数据库, 再向师生提供网络化服务。

总之, 多媒体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是信息时代学校, 教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 对图书馆而言更是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化服务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以储存信息量大、占用空间小、查询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逐渐受到师生的青睐。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图书馆的产生, 多媒体资源日益丰富, 在教学科研育人和丰富师生业余生活等领域的作用日益突显。本文拟从多媒体资源建设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建设,作用,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蔡荣生.浅谈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视频与音频信息采集[J].图书工作与研究, 2010, 5 (32) .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篇3

一、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意义

1.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健康情趣。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因此中职学生有更多的课余自主支配时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普遍感觉空虚无聊,因此如何丰富中职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中职学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竞赛型、指令性的兴趣小组活动又缺乏吸引力,而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主组建的社团活动将成为丰富课余生活的一贴良方。

2.增强学生信心,提高整体素养。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升学观念和对中职学校的片面认识,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整体素质较差,在学习方面往往表现为基础相对薄弱,在性格心理方面往往表现为自卑、敏感,在行为能力方面往往表现为盲从、平庸,但他们爱好广泛,活泼好动,有自己的特长。因此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在不断尝试中得到锻炼、获得提高,怎样把他们的爱好表现出来,把他们的特长展示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培养组织活动能力,充分展示个人才艺,使他们对学习、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信心。

3.拓宽专业知识,夯实就业基础。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引导学生组织开展与专业、就业、创业相关的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专业知识,为实习就业、今后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中职学校有效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切实保证社团活动场地、设施和经费。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家境比较困难,因此学校除提供必要的社团活动场地和开放实验实训设施外,还要切实保证社团活动必要的经费,用于购置活动设备、耗材及其他支出,努力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组织。

2.加强对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与高校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活动能力较弱,为有效开展好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学校必须加强指导和管理工作,由社团自主选择和学校指派相结合确定工作认真、精确业务、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以校团委为主体建立社团管理组织,加强对社团的过程管理,确保社团活动健康有序地展开,定期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总结评比工作,表彰优秀社团和优秀指导教师,促进社团工作的全面优化。

3.充分展示社团活动的成果。为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校要创造条件帮助社团多种方式积极展示社团活动的成果,如开展综合性的社团文化节、社团单项成果展览等,还可以动用各种展示媒体,全方位介绍社团组织的基本情况和活动成果,如学校网站可以开辟社团活动专栏、宣传窗可以定期组织专版、编印社团活动专刊等,对于成绩突出的社团组织,还可以联系当地的新闻媒体,如电视台、报社等,进行采访报道,进一步扩大社团组织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4.正确处理好社团活动与主体教育活动的关系。社团活动作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明确其作用和地位,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社团活动和主体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要避免出现注重社团活动、荒废主体教育的偏面做法,教育学生正确把握好尺度,把在社团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迁移到主体教育学习中来,真正发挥社团组织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5.确保社团活动持续开展。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流动性相对较大,学生除在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外,还要深入企业见习、实习,这给社团组织的正常活动带来了冲击,为确保社团活动的持续开展和社团组织的延续性,社团组织要及时做好纳新和衔接工作。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目的意义,结合中职学校和职校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对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管理,提供良好的社团活动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篇4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高度重视廉政教育,坚持和强化党校在党风廉政教育中的阵地作用,把廉政教育作为各类主体班次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必修课,逐步建立健全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廉政教育培训体系,并积极通过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法,把握好了三个“关系”,做好了三个“结合”,切实增强了廉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到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廉政意识是基于个体特定的观念形成的,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观念系统的核心,它们与廉政意识是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对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示范和导向作用。所以,我们在每个培训班次均设置了廉政教育的专题,以此凸显廉政教育、培养学员廉政意识,同时,不是孤立地看待廉政教育,而是将其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性锻炼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教育等相结合,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学员的头脑,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锤炼道德操守,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警惕性和鉴别力,使廉政意识有了深厚的根植土壤,从根本上增强抵御腐朽思想的“免疫力”。

二、把握好专题学习与贯穿始终的关系,做到深入性与长效性相结合。在培训班次组织学员进行廉政教育的专题学习是有必要的,能够使学员接受到深入、系统的廉政教育。但是,专题学习毕竟是有限的阶段性学习,为了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效,我们把廉政教育贯穿于各主体班次的始终,把理论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纪律教育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反腐制度渗透到各个培训班次教育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做到重点抓与经常抓相结合,使学员在“和风细雨”的潜移默化中党性受到锤炼,思想受到震撼,精神受到洗礼,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进而长期持久地影响行为。

三、把握好学习与成果转化的关系,做到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学习是一个观念重构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是要学以促变。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廉政教育的形式、要求及效果评价等,增强了廉政教育的实效性。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篇5

警示教育基地是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法制宣传的重要平台。警示教育是检察机关利用自身查办职务犯罪的办案优势,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剖析发案原因和危害,警示教育党员干部,预防职务犯罪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也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库车县检察院就是充分利用警示教育基地这个平台“做文章”,在建立警示教育基地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创新,推进警示教育基地的阵地化建设

为了积极探索如何把警示教育基地变成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的有利阵地,我们在警示教育基地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做到了“三个突出”:

(一)在工作部署上突出一个“联”字。切实加强对整个警示教育基地开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了县纪检委、县预防办牵头,检察院具体组织实施,各预防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开展的警示教育活动格局。

(二)在配套设施上 突出一个“细”字。在警示教育基地的软件方面:从基地的构思策划、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典型案例的筛选、以及相关内容的校对都做到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在硬件方面:警示教育室的图片展分为决策篇、惩治篇、检察官风采

篇三大部分,内容包括国家三代领导人关于反腐倡廉的精辟论述、腐败分子庭前受审的真实图片、近年来库车县院办理的职务犯罪典型案件图片等;在警示教育电教室配备了八十个人使用的电教播放设备和桌椅,以及大量的警示教育电教光盘;警示教育基地的内部及外部场地都进行了绿化美化。同时,隆重举行了警示教育基地的揭牌仪式,地委委员、县委书记高克平,地区检察分院检察长帕塔尔〃吐尔逊亲自为基地揭牌,县委、政府、人大领导到现场指导工作,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乡镇场、各大型企业的领导共计一百多人参加揭牌仪式并接受警示教育,库车县广播电台、电视台都争相做了宣传报道,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宣传声势。

(三)教育形式突出一个“活”字。警示教育的形式一般就是参观典型案例图片展、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听一堂法制讲座等内容。为了增强警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在教育现场设有专人现场解说,用丰富的解说词弥补图片资料的单纯罗列,解说员的悉心引导也实现了图片板块的有效衔接,避免了参观者走马观花,真正发挥图片教育作用;二是选择的警示教育电教片都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再加上电教设备的音响效果,使观者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三是开展法制讲座所选的案例,大都锁定在我院办理的案件上,通过深刻剖析这些发生在身边活生生的典型案例,更增强了教育的震慑力;四是到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的人员,都送上一本我院自己编印的《来自检察官的建言》一书,书中图文并茂的重点解说了《自治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和

各类职务犯罪的立案标准等内容,通俗易懂。

二、立足长远,健全警示教育长效机制

警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要利用警示教育基地的影响制造出响鼓重锤的阶段性效果,更要立足长远,实现警示教育经常化,从而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基地的延伸作用。

(一)健全管理机制,我们制定了《警示教育基地管理方案》、《廉政警示教育接待日程安排表》、《警示教育基地接待方法》、《警示教育参观须知》等,将每月15日设定为警示教育工作日,对警示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组织形式、参加人员均做出统一规定,从而推进警示教育基地的良好运行。

(二)健全考核机制,把警示教育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年终目标考核范围,把党员干部接受警示教育情况存入个人档案,以此形成长效机制,确保警示教育规范有序开展。

(三)警示教育进机关。突出一个“重点”,即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做到“四个延伸”,即把教育对象延伸到重点领域,关键部位、重要岗位及腐败易发多发的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延伸到全县领导干部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延伸到拟提拔重用人员;延伸到乡、镇场领导及普通党员。2011年以来,我们组织了全县14个乡镇以及40多个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党员干部,其中包括县委党校四期的干部培训班学员,共计3000余人在基地接受了警示教育。

(四)警示教育进企业。近年来,我们为深入开展预防职务

犯罪工作,我们与库车供电公司、库车国电、青松库车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中石化塔河分公司等各大企业开展了“检企共建”活动。为有效维护和促进国有企业员工公正、廉洁、忠实的履行职务,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合作机制,除法制互动、文化合作等内容外,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教育培训,通过我们与企业不定期以法制讲座、案例分析、参观教育基地等多种教育形式,让企业员工接受警示教育,增强国企员工的法制意识,特别是参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工作人员,我们均组织进行警示教育,防患于未然。

(五)警示教育进学校。我们与教育局联合组织库车二中、库车六中的教师和学生到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通过警示教育,大家感触很深,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为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为建设文明家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实效,预防警示教育成效明显

警示教育基地的建立,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此同时也为库车县的反腐倡廉的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活生生的事实,刻骨铭心的教训,让每个参加教育的人员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许多党员干部在接受教育后,都普遍认为这是人生不可缺失的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不仅是对自身的教育过程,同时更是净化心灵的过程。纷纷表示要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大家在思想深处都更懂得了珍惜,珍惜过去的努力,珍惜现在的拥有和未来的前途。

(二)各单位工作作风进一步优化。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尤其是对一些典型案件当事人,步入犯罪的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增强了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防范职务犯罪的意识,思想涣散的少了,积极上进的多了,贪图个人利益的少了,顾全大局的多了。大家更乐于互相监督,并主动接受组织、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各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过去有些单位对预防工作存在模糊认识,认为预防工作与己无关,对预防工作不主动、不配合。但通过参加警示教育,看法就改变了。有些单位领导接受教育后,立即要求组织单位人员到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并积极要求预防工作人员到其单位开展法制讲座;有些单位则针对本单位制度不完善,有可能引发职务犯罪入手,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的单位则进一步加强了内部防范机制,把预防职务犯罪的关口前移,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进一步树立了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社会上有些人,包括单位上的一些人对我们检察机关的受案范围不了解、对预防

职务犯罪工作不理解。随着警示教育的深入开展,接受教育面的扩大、人员的增多,大家看到了检察机关惩治腐败、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看到了检察机关为预防职务犯罪所做的大量工作和付出的努力,使社会各界对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了解更多了、理解更深了,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篇6

《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 (2000年版) 称“公民教育是旨在使人们成为健全公民的教育。最广义的公民教育可指个人成为一个健全公民的所有教育。次广义的为旨在形成符合社会所需的品性教育, 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性格教育等。狭义的仅指公民意识 (包括公民权利和义务) 教育。一般取其广义。” (1)

二、实行新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公民教育的内容随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前, 当听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时, 教师们的反应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国家对公民的意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05年两会期间,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其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培养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能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素质的公民, 有这样素质的公民才能称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这就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素材, 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历史教育当成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在21世纪初进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 我国的高中历史教育日益全面承担起公民教育的重要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 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

农村高中的学生在阅读量、知识面、理解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 而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又比较有限。那么, 如何在农村高中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开展新公民教育呢?

三、实践探索:公民教育在农村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

1. 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时机进行新公民教育

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 提高公民素质。因此, 历史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内容, 挖掘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其一,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 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教材中的公民教育素材, 找准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如学习中国古代史, 可以感受祖国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古代文明, 增强民族自尊心;学习中国近代史, 体味屈辱挨打、抗争探索的艰难历程, 增强民族责任感;学习中国现代史, 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折与成就, 增强民族自信心。学习世界史, 了解各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 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树立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世界意识;学习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可以体会民主法制的精髓和诚实信用的法则, 增强人文主义观念, 进而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全面把握历史教材与公民教育的结合点, 才能使公民教育在必修课的教学中落到实处。

其二,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紧扣“结合点”, 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或故事, 力求使渗透的内容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达到理想的目的。如在学习完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后, 许多学生都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不逃跑, 不抵抗?30万人啊!面对学生的困惑,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出示了两段材料。第一段素材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一个台湾老兵———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他们2000多人被5个日本兵押到草鞋峡去屠杀, 在行走的路上他感到不对, 就和其他人商量拼上几十条命杀掉5个日本兵大家逃命, 然而回答他的除了沉默还是沉默。不知道那2000多人面对日本人的机枪是怎么想的, 要不是那个老兵躲在尸体下面逃过了这一劫, 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故事。第二段素材是关于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斯大林格勒被围900天, 苏联军民死亡90余万人, 是南京大屠杀的3倍, 但是他们消灭了20多万的德军。更重要的是, 他们决不后退, 即使在城市大部分被德军占领的情况下也顽强战斗, 最终将德国人赶出了斯大林格勒。然后我让学生对比这两段材料分析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他们都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团结协作, 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 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我随后进行了总结:让我们耿耿于怀的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但也正是由于国家放弃了人民, 军队放弃了士兵, 每个人都想在别人的羽翼下保护自己, 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才会出现这样束手待毙的情况。在一个集体中, 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主人, 只有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能认识到“我是这个集体的一部分, 我就代表这个集体”, 我们才会主动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这个集体也才会团结和强大, 个人的权利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通过这次讨论, 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 达到了良好的教育目的。

其三, 善于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意外问题”, 运用教育智慧, 及时进行新公民教育。在学习历史上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或者“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时候, 为了说明这种困难的严重性, 我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据统计,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中国饿死了上千万人口。列举这一数字, 我的本意是想说明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可是, 有学生听到大量人口饿死之事, 却在底下议论起来:这样正好能有效地减少人口。面对这样令人震惊的问题, 怎么看待呢?我适时引导学生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上, 既宏观地思考:“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饿死那么多人的原因是什么?以饿死的方式来控制人口是不是人类控制人口的最合理方式呢?又微观地假设思考:倘若当时饿死的人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家人或亲戚, 你是否会愿意?经过这样的引导、思考和讨论, 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漫长的文明演化史不是追求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弱肉强食法则, 实际上,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类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及自己的同类生活得更好, 我们“今人”不能简单地拿现实社会的人口压力来比附历史, 我们“今人”应该设身处地对那些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饿死的人抱有一颗真诚的同情心, 认识到尊重人的生命是做人的起码准则, 并反思个中原因, 吸取历史教训, 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2. 讲究渗透的方法

针对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新公民教育主要有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朗诵法。

(1) 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我校历史教学中公民教育主要采取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的长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能够控制整个教育过程, 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有计划地传递大容量信息。加上教师的系统讲述, 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思路, 澄清思想上的混乱, 提高分辨美丑、真假、善恶的能力。当然, 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众所周知的, 即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体现。因此, 在运用讲授法时, 教师用语既要通俗易懂, 又要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同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选取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 运用具体事例进行科学讲述。如介绍历史人物孔子的仁爱、华盛顿的谦逊、孙中山的坚毅、拿破仑的胆略、毛泽东的气魄、甘地的奉献、马克思的志向、邓小平的远见、爱因斯坦的聪慧等都对于培养中学生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塑造健全的人格,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增强经受挫折、学会生存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2) 讨论法

讨论法的好处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激烈的讨论中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如在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当时德国一位有名的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他攻克了合成氨这一世界难题, 他的发明使大气中的氮变成了生产氮肥的廉价来源, 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 但是他也因发明化学武器、指挥毒气战而导致一战中有130万人受到化学战的伤害。接着, 我让学生们发表议论:你认为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吗?你是怎样评价哈伯的?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 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 他虽然具备科学家的天赋, 却不具备科学家的道德, 因为他利用科学给人类带来了摧残和伤害, 对人类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也有学生认为, 哈伯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但不能否定他对科学的贡献。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们都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用于正义的事业, 也可以助长邪恶的势力, 这一切取决于科学发明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逐渐养成坚持正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朗诵法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运用课本中的引文或寻找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和赏析, 对于表现人物的精神、体验历史氛围、引起学生的共鸣、烘托课堂气氛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讲秦末农民起义时引用“帝王将相, 宁有种乎?”讲谭嗣同殉难时引用“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 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历史人物的思想精髓, 感受到历史人物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又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后,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朗诵《甲午风云》:“甲午风云/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中华民族将记住1894……”在朗诵中, 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心灵再次受到震撼,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3. 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民主的公民是通过民主的环境熏陶出来的。课堂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就是现代社会公民环境的缩影。实施公民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建立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理解学生的差异,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采用启发、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 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 师生共同参与解决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的“天方夜谭”, 使学生在及时的肯定激励中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勇于创新、开拓进取。自由民主的历史课堂, 不仅能培养公民的自信和自尊, 而且能促进公民民主观念的树立。

参考文献

[1]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7

为了更好地完成小教师资的培养任务,为小学教育输送更多合格、优秀的人才,高师教育不仅要发挥显性课程的优势与作用,更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功能。

一、充分发挥物质资源优势,增强感染力

学校建筑物、文化设施、自然环境、班级、教室等是隐性课程的外在表现。和谐、优美、积极的学校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可以塑造人的美好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激发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约束与控制不良风气与行为,增强学校的向心力与凝聚力。高师教育更应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现有物质资源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开辟艺术画廊、科技橱窗,名人名言、校规校训、荣誉榜、广播站等,使学生在优美、积极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积极向上因素的感染和鼓舞,以利于更好地投身于光荣的教育事业。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优化交往模式

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的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建立上,包括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育人活动的顺利进行。高师教育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而且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小学教师的重要使命,人的培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将来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我国教育发展的速度。因此,高师教育要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做起。学校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文化、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同时,增强民主、互助、合作意识,并使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这样,民主、平等、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就会在一种良性循环中得以体现和发展,直接推动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又是使师生间、生生间更大接触、展示自己、了解对方、互相取长补短、建立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的最有效途径。

三、突出学校精神,发挥集体作用

学校精神是经过学校全体成员的长期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发展而成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等,是影响学生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并通过规章制度、行为守则、校训、校风等外显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个性特征起着非预期的、隐蔽的、不规范的影响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校精神的集体作用(包括舆论、学风等),充分支持与鼓励一切道德的、美好的言行,给不道德的言行一定的压力,使其自动转化,以实现自我调控。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样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强大的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一个良好的校集体,是一个巨大的熔炉,可熔化后进生的缺点和毛病,净化灵魂,唤起进取心,使积极向上的学生更加拥有勇气和动力,快速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精神的集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突出人的非理性作用

人的非理性因素包括人格、情感、期望效应等。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说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情感因素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心理体验。教师的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师对丑恶现象的不满、愤慨乃至深恶痛绝,对美好事物的赞许、热爱与执着追求等无一不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教育中的期望是指教师对学校中的人和事的前途有所希望和期待,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心理相融,对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期望值,然后通过各种活动作用于学生,使学生自觉行动,逐步接近期望目标,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教师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的目标就越大。所以,教师合理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篇8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一种发现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创新性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重复和照抄照搬。现在有些人望文生义,认为注重学习的组织就是学习型组织。这是不准确的,也是片面的。历史上注重学习的时代很多,但那时的组织并不是学习型组织。目前,社会上推广学习型组织的机构良莠不齐。有的把学习型组织形式化庸俗化,使创建活动偏离科学轨道。譬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要旨在于提高城市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动员市民去看书学习。现在不少城市千市一面,规划雷同,发展模式趋同,没有想象力、创造力。这些外征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

学习型需要学习,但单纯的学习并不是学习型。学习型的核心是把学习寓于工作当中,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创造力。这种学习具有特定的内涵:第一,它是与工作紧密相连的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不是个人兴趣性学习。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学习本身也是一个工作的过程。第二,它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学习,是一种积极性的学习,而不是破坏性的学习。现在有人提出,带着问题去学,在学习中反思,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和落脚点,我完全赞同。第三,它是一种团队学习,而不是个人学习,这是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重要标志。过去是精英学习,少数人学习,现在强调的学习一定是团队学习。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人之间思想相互激荡、开展有效交流,形成共同愿景,才能激发创造力。第四,它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而不是封闭性的学习。强调从简单的向书本学习转变为向书本、实践、群众学习。第五,它是一种长期的、不间断的学习,而不是暂时性、间歇性的学习。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与以往的组织相比,学习型组织具有3个明显特征:一是学习是组织存在的基本形式。一个组织一旦停止学习,也就不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学习工作化、学习生活化,工作学习化、生活学习化,学习必须成为工作和生活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组织结构扁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减少,权力重心下移,让最下层通过学习自主解决问题。成员不再是被动执行者,而是主动应对者。现在突发性事件多发,其原因从表面看是应对延迟,实质上是一线与上级的信息时滞或不畅通。学习型党组织的党员是主体,处于组织的最前端,如果能够适时自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中,上级就没有“突发”之虞。三是不断创新和超越。学习型组织通过全体成员持续的研究性学习,一方面,促使成员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推动组织自身在管理思想、机构、方法、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进而提高组织整体的创造力、回应力,确保组织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实现共同愿景。

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为关键。这是由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也是由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性决定的。从领导干部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他们是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所起的作用是一般干部和党员不能比拟和取代的。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性来看,第一,它具有规模性。去年,仅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就直接培训干部220期,14000人;指导地方培训干部1500万人次。第二,它具有快捷性。能在短时间内集中表达党的意志,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得到迅速贯彻落实。第三,它具有共享性。干部教育培训是以班来组成学习团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领导干部集中在一块,研究共同的问题,可以经验共享、成果共享、相互启迪,达到学学相长的目的。第四,它具有示范性。领导干部集中学习,能够产生良好示范效应,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比如近年来中央政治局几十次集体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学习热情,带动了各级领导“团队”的学习。

目前对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主要集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国浦东、井

冈山、延安干部学院等,培训和教学在不断创新,力求教有所用、学有所益。首先是班次有针对性。过去办班往往是按照级别划分,好处是权责相似、交流平等,但弊端也十分明显,由于同级别干部工作性质特点不同,如:有人分管计划生育,有人分管民族宗教,有人分管文化建设……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性修养、品德教育等内容外,能力方面的培训不可能千人一面。这就好比有人要吃川菜、有人要吃粤菜,有人要吃甜的、有人要吃酸的,简单划一怎么行?因此,我们在培训班次的组合上大胆创新,按照工作特性而不是按行政级别来组织专题培训,大部长和小部长、大局长和小局长可以跨级别坐在一起学习,这样既便于上下交流,也便于上一层级加强宏观指导。再如一些分类的主题班次,如政法系统、纪检系统、县委书记等班次的开办,因为属于同一工作性质、同一行业,学员们都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效果也非常明显。其次是培训时间集中,形式多样。时间上高强度、高密度,下午、甚至晚上都充分利用。形式上,讲座、实践报告、研讨交流等,相互补充,集中把一个问题研究透彻。如,前不久对县委组织部长的集中培训,我们就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分解出来,逐条分析给他们听。他们感到务实管用,对工作指导性非常强。

当然,建设学习型政党,仅仅靠培训是不够的。我们党有7000多万名党员、600多万名公务员,要使他们成为学习型组织的主体,还必须积极倡导和推动自我学习。现在,干部每天在用不同方式学习,比如听课、读书、看报、上网、研讨等等,这些都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中央颁布试行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提出建立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并要求干部所在单位提供必要条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前不久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要求,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改进干部在职自学。这些规定和要求有利于推动干部自我学习、多元学习。学习没有内生动力,学习型政党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进步。过去,干部内生动力不足,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不爱学习,不愿学习,没有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方式,而是凭经验、凭感觉、凭惯性去推进工作。二是学习的内容或者说目的不明确,凭兴趣学,脱离工作实际,缺少学习的针对性、系统性。

过去常听到有人“跑官要官”,没有人“跑学要学”。但现在这种情况有了明显转变,学习之风兴起。不少干部“跑学要学”,利用假期去听课,自费去听讲座,通过各种形式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今年我们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中进行自主选学试点,报名大大超过预期,到课率90%以上。我觉得这是建设学习型政党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第一,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干部在工作中压力越来越大,感到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善于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工作,这是主要压力和动力。第二,现在对干部的使用,竞争性选拔比重越来越大,需要推荐、考试、考察、考核,多元并行,立体筛选,需要有真才实学和突出的综合素养。第三,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与下属、公众的位差在缩小,“势”逐步呈式微趋向。这就迫使领导干部的知识能力水平要不断提高。中国古代曾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原因是官吏的德识要求必须高于社会。今天的领导干部要获得人民群众认可,亦必须具备高于社会大众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准。

当然,也还有一些干部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参加学习培训。解决这个问题,除对领导干部组织需要、岗位需要,如党性教育、大政方针政策等培训强化硬约束外,还可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干部切实感到,参加学习培训管用解渴,有利于推动工作,有利于自身成长;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干部选拔的民主性、公开性、竞争性,使干部切实感到,要进步就得靠本事、靠业绩,而不是靠跑门子、拉关系,从而使干部更加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培训。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篇9

2011年是xx分公司“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保险业在谋划发展大计的同时,在营销体制、经营主体、承保盈利、银行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则是全行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不得不思考的。随着企业的发展,职工人数越来越多,并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工人阶级新军,然而,工会的自身建设却未能与时俱进,出现了许多困惑。工会工作与企业职工的要求不相适应,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不相适应,与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需求不相适应,严重的制约着工会组织的发展。

一、当前工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普遍侧重业务发展,对工会组建重视不够。认为建不建工会对公司经营发展影响不大,甚至认为建立工会可能不利于自己对职工的管理;再者就是认为本公司“管理渠道畅通,职工福利能按时发放,民主管理健全”,没有必要建立工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成立工会要依法上缴工会经费,会增加负担。

(二)建会思路传统、单一。新公司组建后,首要目标是先将公司规模做大,将业务做强,等一切成熟了,才建立发展工会组织。造成工会组建相对滞后,成为公司稳定发展后的产物。

(三)工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目前工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软弱涣散。已经建立工会组织的,随着形势的发展,人员变动和分流之后,未能及时换

届和改选,致使工会组织呈现瘫痪状态。二是工会组织开展工作不力。一部分工会组织没有开展工作,会员几乎感觉不到工会组织的存在。其中既有些单位领导不重视、工会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业务或其他工作过多,无精力顾及工会工作,或无经费保障,无办公室和无职工活动场地,因此无法开展工作。

二、对策与建议

(一)党政重视支持,是做好工会基层组建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建带工建互带互促。在班子建设上带,壮大工会队伍。在政治思想上带,提高会员素质。在活动载体上带,实施工作联动。在示范带动上带,发挥表率作用。在长效机制上带,实施制度联创。同时加大对工会组建工作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有效解决建立工会人力、财力不足的矛盾。

(二)创新建会方式,是工会基层组建工作的思路保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在建会思路上,由原来的“成熟一家,发展一家”转变为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就必须建立工会组织”的组建原则,认真开展依法建会活动。二是在建会程序上,由原来的按部就班的单一模式,改为“边组建,边充实、边完善、边规范”的灵活方式,对企业工会组织采取“先组建、后规范、再收费”的工作思路,一切服从于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三)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精神,切实加强《工会法》、《劳动法》、《企业工会条例》、《劳

动合同法》、《中国工会章程》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党政领导、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对工会工作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地位的认识,使全社会切实认识到工会基层组织建设,是整个工会组织建设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必须长期坚持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建立以吸引、服务职工为主要内容的长效机制,激发职工入会的积极性。既然工会组建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那么就必须要建立组建工会的长效机制。一要不断完善党建工建互促互带制度,应当明确工建是党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基层组织与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工会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在困难帮扶、评选先进、福利发放等方面对工会会员进行倾斜,使广大职工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工会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别,进而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吸纳到工会组织中来。

三、围绕转方式、促发展,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广大职工主力军作用。以围绕转方式促发展、强合规增效益为工作主基调,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职工的理念,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努力打好转方式促发展这场硬仗。

1.工会组织要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观点。围绕江苏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以公司工作任务及要求为中心,广泛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建功立业活动。

使广大职工在推动转方式促发展,强合规增效益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激发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创一流的工作热情,促进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2.工会要充分发挥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就是以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代表和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协调和维护职工权益,优化和改进企业发展环境。一方面,要把职工的愿望和诉求及时表达好、反映好、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把公司的政策、要求和企业发展的目标传达给职工,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进一步构建共同愿景、共创和谐、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和谐氛围。要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各项制度的制定,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搞好调研,提前介入,提出意见建议。

3.以人为本,积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将对“人”的工作放在企业管理的首位。企业中的“人”是能动的,具有创造性,而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最大化的让员工发挥其自身能动性,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公司每月的“合规自查”活动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在试行初期,在广大干部群众里广泛征求自查方案,“合规自查”活动中全员齐行动,各部门间互查,公开提出疑问、不足及整改建议,让全体员工充分参与到公司日常管理中去,让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当员工能够视企业为家时,企业的荣辱也就会被看成是自己的荣辱,无论酸甜苦辣都能够和企业一起去分享,他们就能主动开展工作,企业内部环境达到和谐。

4.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促进职工整体素质提升。工会坚持将分公司安排的各项学习活动,如“日读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健康险大讲堂”、反洗钱知识问答等活动坚持长效,根据工作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组织一些专业知识学习、读书心得分享等活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努力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持,为实现公司和谐稳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5.关心员工生活,维护员工权益,努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

(1)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为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员工队伍的凝聚办、向心力,公司工会组织开展户外拓展训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文艺演出、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如公司今年初组织员工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办羽毛球馆年卡等,通过这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了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树立了公司良好形象。

(2)关心员工生活和身体健康。对员工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关心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维护员工队伍稳定的有效途径。工会从关心员工吃饭问题入手,让员工工作之余无后顾之忧,可以亲切感受到家的关怀。今年将免费组织妇女职工到定点医院进行各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将一些可能的重大病症扼杀在萌芽之中,受到员工高度认可。

(3)有效开展“送温暖”活动。公司工会坚持以“温暖、关心、帮扶”为内容。一是员工生日时送上生日慰问金、蛋糕或鲜花,充分体现公司人性化管理氛围,使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二是对出现紧急困难、特重大病困难的职工,及时走访、慰问,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三是重要节日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带去浓浓节日问候。通过对员工的亲切关怀,使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工会组织的温暖,从而增强了对公司的向心力、凝聚力。

(4)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公司工会从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和集体合同、工资福利、集体协商机制出发,帮助职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劳动关系,加强信息工作,及时预防发现和处理矛盾。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过程中,着重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力度,使维权工作的声音更加响亮、力度更加强烈、措施更加得力,真正在维护公司大局和长远利益的同时维护好员工群众的具体利益,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员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护好、发挥好员工群众的积极性。

四、创优争先,获取支持,全面推进工会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1、领会精神,敢于创新。认真学习领会“转方式促发展、强合规增效益”这个重大战略决策的深刻内涵,找准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组织各种工会活动,技能竞赛、知识竞赛,创新竞赛内容,丰富竞赛形式,完善竞赛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吸引到竞赛活动中来,充分发挥竞赛对于凝聚职工力量、振奋职工精神、激发职工斗志的作用。要以创建“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把创建活动贯穿于竞赛的始终,使创建活动与竞赛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要统筹安排、注重实效。把组织职工开展竞赛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公司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统一起来,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推动建立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2、要选树典型、表彰先进。大力宣传工作及各种竞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进一步弘扬中国工人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积极引导职工学赶先进、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发愤图强,为转方式、调结构多做贡献,再立新功。

3、工会组织应全面推进“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1)、工会干部要成为学习型的工会工作者,才能更好的肩负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从当前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来看,以学习促发展,对工会干部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掌握知识结构的总量不断扩展,工会干部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创新原动力,成为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的学者和专家。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创建“学习型小组,争当知识型职工”,以此推动全体职工的学习,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2)、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学习效果

创建学习型企业,提高职工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种因素互相关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有系统的运行机制作保障。第一,建立领导机制,公司行政领导及工会干部带

头,形成各种通力合作的整体机制;第二,建立目标机制,设臵具体的考核项目,完善评价体系,目标要量化。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激励机制,对那些组织管理开展得好,学有成效,贡献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以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并作为人才考核,使用的一项重要依据,使提高职工素质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3)、以更新观念为前提,引导职工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互动力。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学习为本理论”既学习力是企业生命力之本。传统观念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无非是市场、产品、技术、质量、服务的竞争,而这些竞争的背后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其实这种观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生了变化,人才竞争说到底是学习力的竞争,要引导企业职工自觉把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把接受教育的过程作为终身学习的过程,就要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把工作和学习对立起来的认识,转变为以学习的成果来指导工作,促进工作。

(4)、运用各种有效载体,构筑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平台。一个学习型企业的创建,要有若干不同形式的单元“细胞”组成,创建学习型企业应当由创建学习型部门,学习型小组,争做学习型职工等若干层次组成,要通过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实现创建成果的整合;从职工个人入手,让职工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把学习作为自身行为的要素之一,不断为自己“充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继续教育成为每位职工的内在需要,并学以至用,争当新一代的知识型职工。为构筑学习型企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4、保险行业要更好地发挥工会对劳动关系预警机制

据有关资料显示,保险业是金融领域从业人员平均教育程度最低的行业,大多数保险营销人员在行业内不同岗位多元发展的机会很少。加上“大跃进”式的增长模式形成的误导和“乱”、“假”现象,导致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严重受损。正是由于存在社会地位和个人发展的不平等,大多数保险营销员的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与保险业务收入的高速增长成反比。这就导致保险营销岗位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保险营销行业成为低端劳动人口的职业避风港,较高的流失率也使保险营销成为最不稳定的职业。

面对这样的现状,保险行业应更加注重建立以工会为主、吸收公司行政代表共同参加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自愿原则下对争议进行调解,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劳动争议,把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另外,还要工会从履行劳动法律监督职能入手,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和全方位的检查,监督聘用合同中有关条款的执行和落实,及时制止和纠正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和问题。工会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职工工作、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制度等,把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劳动权利,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发挥应有作用。

5、工会应加强对劳动者的帮助,将法律援助切实深入到劳动者中去。

1、做到矛盾随时调处,方能有助于劳动争议的化解。工会作为劳动者利益的切实维护者,必须将法律维权实现于劳动合同的全部过程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督促用人单位守法用工。同时,也能将一些可能的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2、支持劳动者维权行为,方能最终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化。《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都赋予了工会支持劳动者通过司法程序维权的权利。这也是工会保障劳动者权利的最后一种手段。但正因为这种手段的有效存在,才能真正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才能使用人单位真正正视劳动者权益。

充分发挥晨读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晨读 ; 重要性 ;内容 ; 组织及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2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03

很多中职学校都把晨读当作一堂早自习课来对待,在自习上通常由教师安排学生来背诵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并没有充分发挥晨读的教育作用。我所说的晨读是指在早自习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安排学生“集体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好处多多。

一、我校中职生晨读现状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大多通常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原因不是他们的智力差,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就读,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纠正,在学习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不能很好地利用早自习来学习。在早自习上,有一部分学生也在认真读书,而有一部分则无所事事,还有些学生则在打瞌睡或是说话、打闹,纪律较差。这样下来,早晨的宝贵时间就被浪费了。

二、晨读的重要性

(一)集体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若要使中职学生很好地将早自习的时间利用起来,在自习一开始安排学生集体读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集体朗读式,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朗读的魅力,那整齐、洪亮的朗读声会深深的打动学生,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不会再有疲倦感,使他们将精力集中在朗读文章上面。尤其是那些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集体朗读对他们有很好的带动作用,能使他们跟上大家的节奏进行朗读。这样一来,自习课上,就不会有无所事事和说话、打闹的学生,人人都有事干,长期坚持下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这样的学习主动性会逐渐地向其他课堂渗透,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早自习上集体朗读的时间通常可以安排在15到20分钟,通过集体朗读,学生的精神振作起来,在接下来的自习时间内,学生可以记忆各门课程的知识。早自习这段时间,大脑的记忆性是最佳的,大脑经一夜的休息,疲倦的脑子得到了恢复轻松,记事也特别快。这样一来,早自习上学生背诵知识的时间虽然少了,但是记忆的效率提高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朗读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早自习上集体朗读的内容多样,可以涉及一些优秀的记叙文、议论文、散文,或者说一些优质的高考作文,通过朗读,学生可以领略到文章的构思,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学识渊博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通过朗读将会使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同时,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培养语感,使得他们在与别人交流时,语言流畅,讲起话来不费思索,通达顺畅,无形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晨读可以促进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

从事过中职教育工作的人大多都能体会到,中职学生不好管。这是因为中职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学校里经常会发生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看,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对于教师和家长的批评不能正确对待,同时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引诱走上歧途。因此,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工作?利用晨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可以在晨读内容里面涉及一些国学经典,或者当代的一些歌颂中华传统美德的文章,让学生在晨读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养慧静心,提升自身的德育境界。

(四)晨读可以促进中职学生的外语学习

从事过中职教育的人大多都知道,学生不喜欢学习外语,他们厌倦了单纯的背单词和语法,在考试中外语成绩也很差。这是因为他们不爱说外语,没有体会到外语口语表达的乐趣,没有领悟到学习外语的语感的重要性。要想纠正学生学习外语的这个误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晨读。可以在晨读的内容里面涉及一些优美的短文和口语,让学生大声地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语感,促进外语的学习。

三、晨读的内容

晨读的内容是多样的,学校和学校之间都不同,其实也没必要千篇一律,相互模仿。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辑适合自己学校的晨读读本。除了前面所说的各种优秀作文、国学经典、外语短文和口语,还可以涉及唐诗宋词、寓言故事、爱国经典诗文等等。可以将这些晨读内容分类,形成不同的章节,让学生在晨读中反复朗诵。这些文章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积累了智慧,扩充了写作的素材,陶冶了情操。

四、晨读的组织及形式

要想充分发挥晨读的作用,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靠学生的自觉行为是不够的,要有教师来组织。教师可以让学生全班集体朗读,让学生从中领略节奏感,欣赏韵律美。为了搞活晨读气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朗读比赛,采取领读、自由读、接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使晨读气氛变得活跃,让学生在晨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愉悦,从而对晨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出喜欢晨读的好习惯。也可以教师与学生一起晨读,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大声更认真地读。

上一篇:我做到了550字作文下一篇:小班科学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