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公司的特点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业型公司的特点(精选9篇)

创业型公司的特点 篇1

常有人问,公司新员工为什么经常会做错一些事,或者做了什么事不汇报,有很多公司认为这是员工执行力不佳的一种表现。

员工在一个公司里,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有时候会影响到他们的执行力,员工在做每一件工作过程中,不知道标准,也不知道应该向谁负责,应该是什么结果?这和中国的教育有关,中国孩子从小角色扮演少,并不清楚自己在一个团队中应该承担的角色,有时候像个运动员,站在球场上茫然四顾,不知道自己的球门在哪里,也不知道球在哪里,更不知道自己奔跑的范围。

所以很多的公司在制度没有员工关系这个课也是一种缺乏。

所以员工关系和汇报应该当成一项重要的制度,可以根据各个公司承担的不同产业范围来确定。

创业型公司的特点 篇2

一、科技创业型企业的特点与治理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部和科技部2007年联合出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中提到所谓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是指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 成立期限在5年以内的非上市公司。同时指出, 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是指企业的职工人数在300人以下, 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在10%以上;另外, 企业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下, 净资产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下, 每年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

根据上述政策的指导性描述, 我们可以看出科技创业型的企业, 其经济活动的策源点和生存依据就是依靠创新的高新技术, 一般表现为创业者拥有某项发明专利或专有技术, 然后形成独特的产品或技术服务, 针对特定的市场形成销售, 产生价值。显然, 这样的企业发展时间短, 资源积累不足, 人才、资金短缺, 技术更新快, 产品相对不成熟, 企业需要经受更为苛刻的市场检验和竞争检验。规律告诉我们, 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内部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根本作用, 这包括在企业组织边界范围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 也包括企业组织内的生产关系构建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而后者更是企业修炼“内功”的主要内容。

但是, 与传统成熟企业相比, 科技创业型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在这样几个方面产生问题。首先, 科技创业型企业的公司股权和资本结构比例比较难以稳定确立。由于科技创业型的公司在历史形成的原点上往往是由于围绕某项高新技术才组建成立, 因此, 拥有高新技术的人或团队天然地是企业实际的产权所有者。但是这样的产权与纯粹的资本投入相比, 在无形资产的定价上就具有很大的弹性和不稳定性, 而一般科技创业型企业的后续资本投入又十分重要, 因而其在融资过程中在资本结构方面的企业估值和股权定价就比较困难, 投资资本与技术团队在公司的股权和资本结构设计上需要考虑更多的变化因素。

其次, 正是由于科技创业型企业的公司股权和资本结构比例在历史形成的原点上具有复杂多变性, 导致在后面的公司治理和管理架构设计等方面, 诸如企业的收益分配权、经营权、监督权、决策权、实际控制权等一系列契约安排的复杂性。比如, 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或团队是科技创业型企业天然的实际控制人, 这种实际控制权在企业初创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并不会因为企业引进资本, 加强或改善资本结构而削弱。但是由于企业在引进资本后, 公司股权结构比例从法律意义上实际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对企业未来构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而言, 原先掌握核心技术的团队客观上就要求被减少其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控制权, 这种既出于形式又在本质上的固有矛盾, 使得原先的创业团队和后来投资方之间在争夺企业一系列权利方面的博弈显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 甚至有可能导致双向道德风险的发生。

最后, 科技创业型企业在公司领导团队的组建, 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上, 也会由于人的因素而极大地影响公司经营管理的绩效。由于经营管理一家企业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这里面最可变和最具有创造力的因素就是人, 正如风险投资业的一个普遍观点, 风险投资的最大风险和目标其实就是投资人。因此, 科技创业型企业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即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技术出身, 但是不善于搞经营管理, 在理念上又难以树立向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改进的思想, 导致在公司内部缺少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决策领导层, 进而难以聚拢人心、构建合理的企业组织架构, 同时在设计公司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又难以做到系统、规范和科学, 进而造成内部协调成本过高, 甚至道德风险发生, 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

二、对策建议

为此, 科技创业型企业为了要获得长远的发展, 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要逐步地改进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这里面要注重三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 要充分认清科技创业型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公司不仅要在专业的高新技术领域有专家团队的知识保障, 在企业对内、对外的经营管理方面也需要专业人才发挥专业作用。比如, 公司要有一定操守水平和管理经验的经理人团队, 要有熟悉财务和融资方面的专家。第二, 科技创业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推动。因此, 公司在创建最初, 就应该建立起一个公司发展规模与资本结构比例相匹配的成长模型, 在企业估值、股权溢价水平等方面寻找合适的依据, 这可以在未来增强和改善公司资本结构方面避免“知方”和“资方”可能发生的利益对立。第三, 在上述基础上, 科技创业型企业还应至上到下地形成公司系统性的管理架构, 并以制度和机制的形式固化企业各类决策行为和执行层面的规范操作, 这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由于内部因素而导致的各类风险, 进而保障公司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创业型公司的特点 篇3

创业板GEM(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 board)是指专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融资市场有着重要的位置,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板证券市场。在中国特指深圳创业板,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开市交易。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新科技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该类公司由于经营风险较大,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贷款信用度相对主板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而言呈现较低的状态。通过正常渠道进行负债融资的规模也会受到限制,因而融资结构会出现与主板市场的企业不同的状况。

融资结构的特点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数额大于内部融资,但是内部融资的利用率很高。根据2009~2011年企业提供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中除去留存收益的部分之和要明显的多于企业的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总额(即为留存收益,且本文中的留存收益不包括企业的折旧)。即外部融资已经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来源。

之所以认为创业板市场上的企业内部融资的利用率高是因为:一方面创业版上市公司具有很高的留存收益率。从2009~2011年(以12月31日的财务报表为准)的平均留存收益率(留存收益率=1股利支付率)别为:100%、93.46%、100%。可见,这三年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所有盈余几乎全部留存于企业,几乎未进行对外发放。另,在从2009~2011年以来,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现金股利分配的企业占总当年上市企业总数目的比例为2009年为0%、2010年为1.96%(其中在该年上市的186家企业中只有两家分派现金股利,一家分派股票股利)、2011年为0%,几乎所有企业均不派发现金股利。

股权融资为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形式;创业板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较高,大多数的股票集中公司的高管人员手中。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11年6月发布的关于创业板投资者结构的研究中,截至2010年末,创业板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为62.3%,远高于主板与中小板。对此作进一步分析可知,在每家公司前5名股东持股状况中,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平均达到38.97%。有68.25%的企业第一股东为个人投资者,其所持公司的股票比率可以最高可达85.50%,且个人投资者中持股比例较高者均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担任重要职务,一般为公司董事、经理等企业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

在剩余的37.7%的投资机构中,风险投资公司或私募股权基金(VC/PE)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一种主要融资渠道。对2010年创业板上的186家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有94.71%企业都接受过风投的资金,在其中前5名股东中,风险投资总额占股权融资总额比例最高的为96.4%。风险投资公司平均持股比例为19.28%。在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中,既有境内公司也有境外公司,但境内公司的数量明显大于境外公司。

债权融资存在明显的失衡,流动负债成为创业板企业债权融资的主要方式。根据深圳证交所信息管理部2012年出具的《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财务汇总数据-非金融类(2012年第一期)》可知:创业板企业2011年流动负债总额为200.01(百万元),非流动负债为19.94(百万元);去年同期流动负债总额为148.57(百万元),非流动负债为14.80(百万元)。显然,流动负债远远高于非流动负债。

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其流动负债主要来源于商业信用与短期借款,且企业以商业信用为首要的短期债权融资方式,其次为短期借款。与主板企业有着明显不同的是,创业板上的企业缺乏长期银行信贷,多数企业采用激进型筹资政策,且绝大多数企业不存在应付债券。根据深交所提供的189家企业所示2010年资产负债表来看,有60家企业不存在任何非流动性负债(有些甚至也不存在短期借款),只有1家企业存在应付债券,有38家存在长期借款或长期应付款。即使在这38家企业当中,也只有1家以信用贷款的方式,其他企业是以抵押或担保贷款的形式进行长期信贷,且贷款总额占融资总额的比例也较低,不足10%。2011年情况与此相似。

绝大多数企业获得政府补助,且补助方式多样化。以2010年相关数据为例,据同花顺数据统计,274家创业板公司共获得政府补贴19.14亿元,占同期创业板公司净利润的10.32%。受软件增值税返还的影响,信息服务业所得政府补贴一度可达企业净利润的一半以上,其中,2011年刚上市的美亚柏科上半年所获政府补助竟达净利润的162%。

融资结构缺陷

企业融资风险较大。一方面,银行等其他信用机构对于短期借款的数额限制常常具有明确的要求,由于企业缺乏非流动性负债,企业在进行较大项目的投资时就会增大对经营性流动负债的需求,容易照成资金的缺乏。另一方面,虽然商业信用被视为“没有利息的借款”,但由于商业信用的信用期较短,企业无法将这笔资金用于长时间的产品开发,同时,如果不能合理解决商业信用的偿还问题,企业将面临声誉风险,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总之,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债权融资中短期借款与商业信用所占比例非常高,两者已经成为企业的债权融资主要方式,加大了企业对流动资金使用的风险。

企业缺乏长期稳定的信用资金来源,过于依赖股权融资。对于所研究的创业板企业来说其主要的长期资金来源为股权融资,且明显缺乏长期贷款,更不存在企业自身发行的公司债券。这不但加大了股东的风险,同时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也使得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大,在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一定的情况下,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另外,根据MM有税理论,在一定的约束下,考虑所得税的条件下,有負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随着筹资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对于缺乏长期贷款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其利用利息进行抵税的能力大大下降,所获得的抵税收益也相应减少。

原因分析

创业板企业之所以缺乏长期信贷资金,造成融资结构不稳定,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主板企业不同的是创业板企业常表现为“家族式”经营模式,容易产生“任人唯亲”,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第二,极少企业采取信用管理模式,在自身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企业对信用的重视程度不高,这在进行长期借贷产时容易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三,在现阶段多数企业仍以银行为主要贷款来源,无法摆脱其束缚。目前有少数创业板企业以自身有形资产进行担保或抵押贷款的形式进行长期借贷,受其发展状况所限满足条件的资产并不是很多。而我国目前缺乏其他形式的债务贷款,势必会造成企业缺乏长期借款,甚至缺乏短期借款。

综上,创业板企业可以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信用管理,改善缺乏长期借款的现状;而银行应针对创业板企业特点放宽贷款限制,促进企业发展。

[1]郭学谦,中国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思考[J],商业会计,2009.02

创业型公司的特点 篇4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起了几年前和一位同为创业者兄弟的谈话。他的公司当时其实资金充裕,但念及自身是创业型企业,要做的事很多、要花的钱更多,所以一直和团队强调要勒紧一切可以勒紧的带子过日子,甚至发展到了拖欠员工工资数月的程度。后来由于管理层带头表达不满,导致团队矛盾尖锐,直至分崩离析。他特别委屈,觉得那些带头闹事的人怎么能如此不理解他,简直是枉为高管。

我觉得这位兄弟创业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员工薪资理解的问题。

直至今日,我依然觉得,当老板的可以讲企业文化、可以讲团队合作,但无论如何,准时发工资,这是当老板的最基本的职责。

创业公司如果把自己招募人才的标准框定在低薪、高强度、高技能,这本身就是在为自己设定一个假想的理想创业环境,即便偶尔有机会撞到了几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特别优秀的人才,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在一起,但这样的状态能持续多久呢?连因为爱情而在一起的人都经不起面包的考验,为什么要强求员工为了老板的梦想而承受这样不合理的薪资带来的低生活品质呢?

工作心态与习惯——致85后与90后的“比”一代

归根结底,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上天为你关上了一扇窗户,你要自己去学会打开一扇门。无论在哪个类型的企业,想要发展机会和待遇的提升,都需要拿你的贡献值说话。在争取的路上,为艰苦奋斗的适用人群提点小建议:

不浪费时间

·尽量少看娱乐性电视节目、电视剧,那些是给有钱有闲有基础的人们准备的。

·不要经常参加无效社交聚会,在没有基础的时候,很多社交聚会都没有任何意义。

·在吃喝玩乐方面尽量减少时间。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银两,你的朋友或许可以,但你未必。

有效利用时间

·看电视与电影,要选择能够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增加谈资、让内心变强大的节目。最好,观看的节目还能和工作相关,观看的同时还能有目的地学习与借鉴。

·每天上下班交通时间平均2小时,不可多得的碎片化时间。可以用来梳理思路、接打电话、布置任务;千万别仅仅是听音乐、刷微博、微信或是看电影。思路清晰才会提高效率,效率高才能节省时间去做更多更大的事情。

·少看大众媒体,多看行业相关小众媒体。

养成好习惯

·白天多沟通多观察,晚上多琢磨,多学习。

·对于自己,当日事当日毕,无论多晚,养成这种习惯,工作执行力会得到飞速提升。·对于团队,工作尽量往前推进,能当天促成的,千万别推到第二天。

新员工来了又走,为何呆不长久

入职后的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是新员工的不稳定期,企业对新员工有考察,新员工同样对新公司有考察,如果他们觉得这个企业的文化或者这个岗位不适合自己,就很可能选择离开,或是有骑驴找马的心态。而且,新员工刚入职时的所看所想,会投射到他未来的工作中,并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演化。虽然新员工在之前的面试过程中和入职前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进行过一定的了解,但入职后才开始“亲密接触”,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好新员工的入职引导工作。

让新员工在陌生的新环境中感到温暖

怎样让新员工感到温暖?这体现在很多小细节中。比如,你不该这样欢迎新员工:他/她被领到了一个积满灰尘、乱糟糟的办公桌前,一开电脑,被旧主人设置的密码给卡住了,问人事,人事不了解;问技术,先等等,技术在忙着??请想象一下,新员工是什么感觉?

对新员工的培训与发现

为了让新员工尽快熟悉工作、融入角色,入职培训就必不可少,不要因为是初创企业就跳过了这一关键环节。没有时间、财力做系统、深入的培训,也要针对企业文化、产品或服务、团队等做精要的培训。而且,这个培训不是随便指派个人就可以做。

硅谷归来,七大感触——You Only Live Once

硅谷来得越多,感触就越深,虽然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但硅谷带给我的感触已经非常深了:

You Only Live Once——你只活一次

今天的大部分中国经济支柱人群,其实somehow都是在为别人而活,为了父母,为了子女,为了朋友。有些时候,看似你自己选择了你的生活,其实不然,你活在别人为你塑造的形象里,如果你今天对你的生活状态不满意,八成是你没有为自己而活。其实把你自己活好,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Rules & Disruptive——规则和破坏

一个好的规则设计,只要大家都遵守,就可以让大家的效率都提高,人人都获利。在创业领域,你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好的规则框架下创新,你会更加有效率,不用担心遭人“暗算”。

创业失败者的几大特点 篇5

创业,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显得很茫然,不知道方向所在,因此,这类人往往也最容易失败,通过在阳光巴士智业机构长时间的观察,发现有5类人群比较容易失败。

1、没有主见的人

很多创业者来到阳光巴士咨询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或者道听途说某某行业很赚钱就贸然投资进去,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很盲目。

2、贪大求新的人

创业者有野心是好事,但是过于贪大就是坏事了,一来就幻想着做多大的企业是肯定不现实的,甚至有些创业者资金问题都得不到解决。

3、喜欢打价格战的人

在一个圈子内,通常一个行业的价格都是比较固定的,而有的商家则喜欢大价格战,不断降价吸引消费者,最终导致自己也得不偿失,甚至在价格降低后为保证利润出现很多偷工减料、保证不到质量的现象。

4、不注重软件投资的人

对于一些大型店面甚至企业而言,只注重硬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服务质量、人员素质、管理等等软件措施才是要投资的重点。

5、缺乏法律意识的人

在中国创业具有五大特点 篇6

政府鼓励年轻人创业,为他们提供了资金和信贷支持,但中国的教育没有跟上这些政策。李开复表示,毕业生在独立创业之前,应该先通过“创新工场”或其他方式加入创业公司;如果刚毕业就自己创业,几乎肯定会失败。

2. 父母的限制:老一代的中国人仍然很保守,包括一些新兴企业家的父辈,他们都的创业持怀疑的态度。李开复表示,他不得不说服一些年轻人的父母和亲友,告诉他们加入“创新工场”是正确的选择。

“创新工场”的工资水平只有微软、谷歌和百度的一半,而且存在较大风险。在一个十分重视稳定和名声的文化中,说服年轻人进行创业是很困难的。李开复表示,一些家长在回信中曾表达了“我儿子的成功就全靠您了”之类的话。

3. 害怕失败:在硅谷的创业文化中,失败甚至是值得庆祝的。很多成功的企业家表示,失败教给了他们最多的东西。一些风险投资人也更愿意投资有失败经历的团队。在中国却并非如此。他说:“人们不理解风险和失败。”在中国,创业公司的失败意味着放弃,而不是重新开始,这限制了企业家的经历,阻碍了创新。

4. 一切从人开始:李开复说:“Y Combinator在中国将很难经营,因为很难找到合格的投资对象。通常要调查几百家创业公司才能找到两家出色的。”在中国,先要找到合适的人员,然后再研究创业项目。目前,“创新工场”正支持两家外部的创业公司,另外五个项目是“创新工场”内部建立的。

李开复表示,随着企业家获得更好的培训,优秀创业公司的比例会增加。在建立“创新工场”时,他与Idealab的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进行了讨论,决定为其支持的所有创业公司提供一些相同的模式,包括集中的人力资源、监控服务和其他工具。

创业型公司的特点 篇7

一、创业型经济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业型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和创业,这是现代经济持续成长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推动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则是高等教育与创业型经济的结合点,是创业型经济作用于高等教育的重要变革。

1. 创新型经济催生新的教育形态的出现

“创业型经济”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出现,也就标志着新的教育形态,即创新、创业者教育的出现。创业型经济需要千万个创业者的推动,创新、创业者的培养是创业型经济运行的关键。创新、创业者的培养倡导的是一种差异化的教育,这种能力的训育在于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并通过有效地资源配置方式,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知识效用的最大化。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必然需要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 创业型经济催生新的办学模式的出现

职业教育要从适应型教育走向创业型教育,这是创业型经济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责任。致力于培育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走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创业型大学发展道路,是职业型院校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即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向大众式的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和区域经济体系内部的创业土壤联系起来,通过应用性、职业型创业者的培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意识,焕发创业精神,提升岗位迁徙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努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适宜企业创新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办学模式下的创业者教育

唯有创业型大学,方能实施创业者教育。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通过建立“专业法人”制度,形成了“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高职教育办学新模式,通过应用性、职业型创业者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探索出了创业型大学建设之路。

1.“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为创业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认识到让学校融入市场的最佳切入点,是支撑学校发展的专业,要突破以资源主导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常规办学观,围绕市场开专业,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学校制定了“专业法人”制度,要求每一个专业(类)都要建有自己的专业公司,让自己的学生在专业公司里熟悉自己未来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学院现有20多个校办企业,建成了“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而且还积极参与和社会企业间的合作,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使学生在毕业时已经成为企业里的熟练技术人员,做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工作。

2.“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为创业者教育提供了真实的职业情境

为了实现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体验到真实的职业环境,理论联系实际,学院于2003年创设了“第三学期”,即将每年的6至8月份独立地设置为一个社会实习实训学期。学生从大一开始,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引领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岗位技能。同时,在教学上实行“项目教学法”,实现“教学任务工程化,工程任务课程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真实的生产、管理、服务的现实与发展问题,寻求其解决办法和途径,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在实习、实践中配备由创业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使大学生在职业情境体验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熏陶和方法的导引,实现学生在创业路径和职业角色定位的可行性与真实性。

3.“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为创业者教育提供了“学做合一”的体验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实践性,我们在课程开发上坚持从学生实际“行动”出发。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观念形成、实际操作熟练、掌握技能这样几个过程。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实践中,本着“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学做合一;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中做,产生了体验;在做中学,提升了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操作,形成经验。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契,真正做到学做合一,帮助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办学模式的启示

“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深层次的创新,它完成了稳固的校企合一,实现了多层面的校企融合,而不是单纯的资源整合。“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模式实现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校企文化共同育人的新机制。当然,“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不是把所有的专业都办成产业,也不是要求学校自己办的企业越多越好,更不是学校和企业的合并。而是,通过建立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关系,将学生植入真实的生产和运营情境中,感悟职业道德,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职场竞争力,学生在生产中作为一个“职业人”进行职业素质的磨砺,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摘要:创业者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与创业型经济的结合点, 职业教育要从适应型教育走向创业型教育, 这是创业型经济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责任。“校企合一、产学一体”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创业型经济时代下对“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职教模式深化、完善、发展的深层次创新;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推进校企合一, 开展多层次, 多类别, 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 既符合创业型经济对高校的要求, 又是职业型院校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创业者

参考文献

新兴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治理模式 篇8

关键词: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创业;治理模式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大学职能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者也是大学的使命。而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职能开始融人大学的使命,即大学被要求在创造高新技术产业和促进创业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大学应通过不同的创业教育来培养潜在的创业者。大学也应通过衍生公司和技术许可提供新技术并得以创业化。大学还应为初创公司提供一系列支持和服务,如企业孵化器、技术和企业咨询等。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是韩国第一所以科学工程为研究重点的研究院,始建于1971年,在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年的“建校50年以下大学”排行榜上均占据第三的位置,并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列第52位。在韩国国内大学评估中,KAIST依据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名列前茅。在国际评估上,KAIST在2006年《泰晤士报》评选的世界技术大学100强中排第37名。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热衷于培养创业人才,在过去的5年中就有11.4多万名学生(其中超过50%是研究生)参加了创业活动。根据政府数据,这些创业活动产生了54.5万美元的财政收人,金额位列所有韩国大学的第一名。

为了满足不断改变的社会需求,KAIST的三种使命——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有了新的定义。教学的新定义是教育和培养高规格的、拥有理论和专门实践技术的科学家及工程师。研究的新定义是参与中长期政府项目及其他基础应用项目的研究,以提升韩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社会服务的新定义是为其他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研究平台。KAIST一直坚持履行这三个使命,致力于促进韩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表1)。

二、KAIST的创业治理模式

KAIST自1971年建立以来,便被认为是为韩国产业界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员和技术创业者的摇篮。本文主要从政府支持、企业合作和大学创新三个层面论述其颇具特色的创业治理模式。

(一)政府支持

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而韩国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出的科学技术人员仍无法跟上这一趋势,原因之一是缺乏高水平科研能力的优秀教职员工。这就是韩国第一所以研究为导向的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由此,KAIST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一,为了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韩国政府于2004年出台了“新大学区域创新”计划(New University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roject,NURI),决定今后教育财政投资采取绩效拨款机制,在那些与区域发展相关技术研究领域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同时,韩国政府推出了与“新大学区域创新”计划配套的“高等教育一产业合作一中心大学”计划,通过公开遴选的方式选定一批最能支持附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大学,被选定的“中心大学”将获得超过5年的补贴,地方政府和企业每年都需拿出超过年度财政预算5%的现金投入到该计划的基金中。此外,政府设立了致力于“产、学、研”合作的专门教授席位,将改善大学结构和建立合作绩效评价体系纳入大学评价体系,以此来鼓励高校参与合作。

第二,为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韩国政府在研发资源配置中不断增加科学技术投资。虽然韩国科技政策是由科学技术部制定和协调的,但其他的政府部门也逐步开发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特定技术研发项目。大部分研发的目的是通过向研究机构提供研究资金获得先进技术和知识。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政府制定了新政策来鼓励大学和公立研究机构的创业活动,如政府研究机构的教职员工和研究者们可以在特定时期内离开其工作岗位,创建新公司。

第三,为了实现大学的技术企业化,韩国政府于2000年颁布了《技术转移促进法》。根据该法律,大学和公立研究机构可以建立正式组织团体,处理技术许可和知识产权问题。不久,大部分韩国大学便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TLO)。该法律在2005年得到修正并详细指出发明者的报酬应当多于技术使用费的一半,而发明者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实现新技术的转移和企业化。《技术转移促进法》在2006年12月改名为《技术转移和企业化促进法》,同时韩国政府进一步鼓励技术许可办公室在其组织内部建立相关协会,以获得更多的公司股份。

第四,在韩国政府颁布的促进创业的政策中,企业孵化器已成为最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同时,科学技术部为技术企业孵化器的运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在科学技术部的支持下,KAIST技术企业孵化器在1994年建立,是韩国第一个以大学为基础的企业孵化器,也是韩国最大的企业孵化器。其拥有许多高水平技术初创公司,公司从中获得的收益如下:更便宜的办公室租金;企业设施、通信和网络许可;与KAIST教授和研究者的合作项目;金融、市场和知识产权管理的特殊项目;企业间的网络交流。自KAIST企业孵化器创立以来,共有311家初创公司成立。

(二)企业合作

为了促进大学技术企业化,KAIST在以下七个方面做出努力并部署了具体行动方案。第一,明确其与产业界合作的使命,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并与产业界保持密切联系。第二,教学和产业界的研究开发项目进一步融合,以使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职能上保持平衡。第三,教师的总监角色在实现大学技术企业化方面是非常关键的,可在引领技术企业化和营造创业文化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第四,研究实验室是技术企业化的贮存器。一些实验室创建了很多初创公司。第五,政府提供强有力且一致的支持来实现技术企业化。第六,创业园、企业孵化器和技术许可办公室等的创业环境及制度可有效促进技术转移和实现技术企业化。第七,注重私人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技术企业化中的重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KAIST与和韩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群——大德研究开发特区(Daedeok Innopolis)合作,特别是大德研究开发特区促进基金会在技术医院、技术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的重要支持。其中在技术医院方面,2006年共94个项目,2007年共134个项目,2008年共199个项目;在技术管理方面,2009年技术咨询项目为97项,管理咨询为267项。

自创立伊始,KAIST就注重产业界的需求并把自身的研究领域拓展到新兴领域。与产业界的通力合作帮助KAIST更好地理解产业的技术要求,并开发适合他们的应用技术。不断增加的研究项目和多样的培训项目使得大学与产业界的关系更为紧密。这些联系使得KAIST在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并提供给KAIST更多在所需领域中设计相关课程和进行研究的机会。大多数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都与产业界的最新需求相关。KAIST与产业界的合作有多种方式,如合同研究、专业培训和教育项目、联合研究等。KAIST的研究产量也从2006年的1115项增加到2015年的2001项(见表2),技术转让合同数从2004年的15个增加到2013年的46个,收人从2004年的4,2百万韩元增长到27.9百万韩元(见表3),孵化企业数目及其收入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见表4)。

KAIST主要的合作公司包括国际知名的韩国公司,如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和sK电信。KAIST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和非学位的开放教育项目使研究者有机会与来自产业界的科学技术个体保持联系,并了解他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KAIST也通过与不同产业和不同研究领域合作来满足社会需求。KAIST一直在调整其研究方向和主题,以探索更多新的并具有不确定性的高水平领域。KAIST的研究注重于将对社会和产业界具有最大影响力的基础科学和技术创新,并建立了8个学院以提升其在特定高水平领域中的研究能力。这8个学院都属于学院层面的独立研究中心,能获得资金和教师等支持。

在技术初创公司的初步阶段,KAIST通过为企业创建革命性的生态系统和提供多样的孵化器服务,帮助其发展为全球性的一流企业。2012年,共有491家公司正在孵化中,大约有450家公司在过去3年年均产值达到74亿韩元。

(三)大学创新

KAIST自身在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促进校园内创业文化的有效形成,从而为教师和学生的创业行为提供有力支持。

1.创业治理机构

KAIST的技术企业化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还没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式的合法注册。KAIST于2000年成立了独立团队来负责知识产权和技术许可相关事宜。同时,通过多次管理知识产权的试验,管理团队积累了技术企业化的相关经验和知识。然而,还是只有小部分人负责处理技术企业化的所有进程事务,并没有正式的专利法定代理人,也缺少研究企业发展的专家或有企业经验的人员,也没有技术专家来评估技术价值和与产业界协商许可等。

技术创业园团队是大学一产业合作办公室下属的另一个组织,负责处理KAIST创业园的一些管理事务。KAIST在对技术创业园的建立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在1994年建立第一个韩国创业园。1997年,在政府对创业园的支持下,KAIST的创业园增加了办公室空间,培养更多的创业者,并改名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以培养初创公司,为其提供服务。此外,KAIST校友捐赠了1000万美元建立了新的校友企业大厦,为创业者提供了35个办公室。2002年,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建立了新的拥有40个办公室的大厦,所有的企业化团队活动都在这里举办。

随着KAIST的许可进程逐步正式化,其与技术许可相关的主要进程和活动也已实现制度化。为了处理不断增加的发明和专利,管理团队以美国的经验和实践为标准,把总进程编成正式文件。随着专利申请的正式化,管理团队成员定期开展关于如何撰写发明成果报告和专利申请的培训项目和研讨会。同时,采用正式的激励机制来分配技术使用费。10%的技术使用费用于企业化团队的行政费用,63%直接奖赏给发明者,27%给大学总部。在国内专利申请中,KAIST超过96%的申请能成功获得资助,而其他韩国大学大约只有50%。就国际专利而言,KAIST有75%的专利申请能成功获得资助。这些专利的所有权都是以研究合同为依据的。

为了促进技术许可,KAIST改变了专利管理体系和技术许可机制,开发了新的信息系统,减少行政管理程序,降低管理成本,以提高专利申请效率。虽然只有4%的许可专利能应用于产业中,但70%的技术在专利还未审核归档前就得到了产业界的许可,由此大大增加了其从发明中获得的许可收益。

大学一产业合作办公室下设技术企业孵化中心、技术商业化中心(TCC)两个机构,其目标是实现创业及技术商业化。技术企业孵化器中心提出有效的创业生态系统和完整的可循环的创业,以使承担韩国经济未来的杰出的技术和有创造性的想法转化成初创公司。技术商业化中心是连接大学内开发的技术与企业的有效方式,致力于通过战略性专利管理来便利技术转让,是技术扩散的可靠搭档,是联系技术供应商和客户的桥梁。同时,KAIST成立了初创公司研究院,并设有专门的运营团队和初创公司支持部来管理初创公司。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KAIST就和校友建立了创业公司的基金,1994年,KAIST成为韩国第一所建立技术企业孵化器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大学。由此,KAIST因其引领作用、实施各种新创公司项目、提供系统的支持和培养技术公司而成为国家创业公司的摇篮。1997年,KAIST得到科学技术部的支持而建立了新技术创业支持中心。通过2002年创建的技术竞争力评估中心和技术转让交换中心,KAIST得以创建技术转让和企业化的根据地。2006年,新技术创业支持中心改名为大学一产业合作办公室并建立了技术医院,为解决技术难题扫清道路,追求与产业的项目合作。2007年,KAIST被亚洲企业孵化器协会选为最好的创业孵化器中心。2012年,KAIST被韩国中小型企业管理部选为卓越机构。[11]

KAIST的技术转移和知识开发主要有三种方式(见图1)。第一种是一般的技术转移,称为“推力策略”。当KAIST的研究者公开了其发明并申请专利,技术许可办公室正式将信息和专利清单传递给对这项新技术感兴趣的潜在客户。潜在客户可以与技术许可办公室和研究者就技术转移的细节和条件进行磋商。另外一个策略是“拉力策略”,也就是客户先在KAIST的专利数据库和技术清单中寻找他们所需要的技术和专利,然后与技术许可办公室取得联系。这种情况下,潜在客户主动要求技术转移。最常用的技术转移方式是“自治策略”。在专利的具体条件成文前,研究者和客户在没有技术许可办公室的参与下相互沟通。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和客户早已认识并就个人需求和已开发技术的潜力进行沟通交流。依据具体情况,研究者通过不同渠道与新技术的潜在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如招收研究生、与校友保持密切联系、召开学术会议和公布新发明的公共信息等。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超过360家初创公司是从KAIST衍生出来的。就大学衍生公司的数量而言,KAIST是领先的,这种现象与KAIST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是一致的。

KAIST对韩国的初创公司的创建有着关键性的影响。KAIST的校友在1995年创立了KAISTCO,这是一个培养初创公司首席执行官(CEO)的组织。KAISTCO是建立韩国企业联合协会的基础,这个协会在政策制定和网络组织上起着重要作用,在研发支持系统、企业资本、资本市场、税收等问题上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并得到政府的采纳。

KAIST的创业文化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非正式活动和创业课程来体现的。在KAIST校园里,对新生企业感兴趣的本科生形成了一个学生协会,即KAIST企业俱乐部。就正式项目而言,KAIST开设了一些创业课程,邀请成功的校友和CEO共享他们在创建初创公司方面的经验。

2.创业主体

在KAIST创业文化的影响下,许多研究者对技术和知识的企业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业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校友(往往是在企业积累了数年经验后创建了自己的企业)。

KAIST自建立之后,共经营着1809项研究项目,总研究费用为28.65亿韩元;已注册的国内专利项目为718项(共申请了1747项);已注册的国外专利项目为242项(共申请了331项);技术转让合同48项(平均每年1.35项);拥有着8套研究设备、51个研究中心。2012年,KAIST的委托合同研究总额为26.85亿韩元,大约每位教授4.5万韩元;共申请了企业产权1381项(国内项目1139项、国外项目242项);已注册945项(国内项目850项、国外项目95项)。在学术研究方面,1971-2012年KAIST国内外学术论文发表成果总数为59654篇(国内15085篇、国外44519篇);SCI论文发表成果总数为35148篇,2012年就有2281篇。2012年,全职教授国内外学术论文发表成果(至2012年12月31日,共有597个教授)总数为2599篇(国内234篇、国外2365篇),每位教授约4.35篇;SCI论文发表成果总数为2203篇,平均每位教授3.69篇。这些成果的研究领域分布情况如下:信息技术(IT)占27.2%,生物技术(BT)占16.7%,纳米技术(NT)占12.7%,环境技术(ET)占7.3%,太空技术(ST)占6.2%,文化技术(CT)占1.5%,其他占28.4%。

以应用技术为中心的研究以及与私人企业的联系为教师和学生们提供理解什么技术是对产业界有益的、在私人企业中是如何进行技术企业化的机会。大学研究者从大量的研究项目中了解私人企业的特定技术要求。这种方法也为大学研究者提供了机会,使他们的技术得以企业化。由此,在之后37年里共有400多家衍生公司得以创立。对校友和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所获得的创业经历为其之后创立自己的企业和开发更有吸引力的技术提供了重要基础。KAIST的教师也注重发展技术项目团队或新产品开发团队。而实验室作为技术开发和学术研究的中心,每个教师都带着一组学生在这里进行研究。由于教师有不同兴趣,实验室的研究和操作指示存在着很大不同。例如,若这个实验室是处于对基础科学感兴趣的教师的指导下,那么其研究主题主要是基础科学领域的。而若是处于对创业感兴趣的教师指导下,则更注重专利申请和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KAIST教师的角色与私人企业中产品总监的角色是相似的。大学教师影响着实验室的创业环境、研究主题和学生正在进行的技术开发,以及从外部赞助商所获得的研究基金。教师的不同兴趣导致了教师间和研究实验室间在技术企业化方面的不同业绩。几乎所有的研究和技术开发都是在这些实验室中进行的。在教师的领导下,实验室成员获得了该领域的先进知识并能参与到不同的研究项目中。在实验室内部的学习机制与学徒制相似,通过高年级学生把知识转移给低年级学生。实验室成员能获得该特定领域的前沿知识并积累在实验室中的经历,如频繁的研讨会、研究项目合作和学术论文的合作发表等。他们也可以建立终身的人际网络,使得他们在离开KAIST之后也能学到先进知识并保持与他人的合作。研究实验室的组织环境和特点对技术企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来自同一实验室的学生和校友团队可共同创立衍生公司,使他们的技术得以企业化。

自政府颁布正式的制度政策并允许教职员工有3年的离职期后,教职员工创建的衍生公司在1999年得以正式制度化。大多数教职员工的衍生公司是在2001年前逐步创建起来的。教职员工的衍生公司从许多院系分离出去,其中排名前三的是电子电气系(7个企业)、电脑科学与软件系(6个企业)、机械工程(4家企业),其他院系包括化学工程和企业(3个企业)、材料物理系(2个企业)(见表5)。大多数KAIST的教职员工在申请3年离职后更乐意维持他们的教职并继续留在大学,以实现学术和企业化的双重目的。

超过700个初创公司是由KAIST的学生和校友创建的。KAIST的初创公司根植于不同院系,从电子电器到企业学校再到自然科学。初创公司的涌现预示着创业文化在各院系盛行。在学生和校友的企业创建者中,50%的人拥有硕士学位,36%的人拥有博士学位。KAIST的初创公司不断创造出新产业和企业模型。学生和校友的初创公司早期是为了实现其研究成果企业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早期,大量的初创公司开始规划抓住与网络相关的企业机会,如内网人口、在线游戏和社会网络服务,成为新产业(如数字录像机和生物技术)的先驱。KAIST的创业历史和创业文化在其他韩国大学中是罕见的。这种创业文化把KAIST与其他大学区别开来,并使KAIST在技术企业化方面显示出重要优势。

三、结论

创业型城市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篇9

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11个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重点指导推动工作基础较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相关扶持政策,在组织领导、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河北省隶属中原地区,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建设创业型城市的号召。目前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张家口等城市都在积极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建设创业型城市对于促进城市科学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在建设创业型城市时,需根据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以更好促进河北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在对创业型城市建设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创业型城市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创业型城市定位问题——主动还是被动

创业型城市定位是要解决为什么进行创业型城市建设问题。创业型城市建设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被动地适应环境变化。当前我国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转型、就业压力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压力,抓创业就业不仅是解决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更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的关键;第二,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社会整体环境变化包括技术环境、文化环境、融资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商业机会,进行创业型城市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商业机会,整合城市资源,把商业机会转变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服

务,以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因此,本人认为创业型城市建设本质上应该是主动的将城市优势资源与外部商业环境相匹配的过程。对于河北省而言,不仅仅要通过创业解决就业和经济困难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现和识别京津冀商业圈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创造性的整合河北省现有资源,以创新为原动力,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创业环境核心要素——城市创业文化问题

根据全球观察项目,创业环境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九个方面。创业环境是进行创业型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而其中文化与社会规范又是创业环境中的关键要素。一个城市的创业文化是指一般市民对创业的容忍态度,因为创业在精神层面是指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具体是指积极主动的发现机会、创新的思维、对新事物的态度、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等。在我国一些创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如杭州、温州、苏州等,城市居民大多数具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吃苦耐劳、敢闯天下的精神,城市创新意识强烈,商业文化成熟,创业氛围浓厚。而河北省在历史上一直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政治色彩,例如张家口在历史上有过声名显赫的繁盛时代,作为北方重镇、塞外商埠和京师锁钥的张家口曾目睹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和社会变迁。这种政治色彩的文化体系与当今的创业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是控制和集权,这比较适合大企业发展;而创业企业需要分权和创新。因此,河北省进行创业型城市建设,必须首先倡导创业的观念,培育创业文化,鼓励创新,容忍风险,营造创业氛围,鼓励创业行为。

创业导向问题——依赖还是创新

河北省是个资源大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靠资源求发展长期以来成了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这对于创业型城市建设而言又是一个限制,因为创业型城市的建设要依赖广大民众,要依靠人民,广大市民是创业的主体。依赖自然资源进行创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受政策环境制约非常大,而且风险非常大,这对于个体创业而言是难以实现。因此,河北省在建设创业型城市必须从资源依赖走向群众创新。创新增长点来源于群众,要普遍开展对“创新增长点”的调查、发现、扶持活动,从群众性的创新实践中去寻找发展路径“转型”的转折点和起跑点。在河北省改革之初,就出现过两个闻名全国的不以依赖自身自然资源而崛起的发展典型——北有蠡县,南有清河,可惜的是最终未能形成河北发展模式的主流。但是,这表明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只要能激活市场主体,推进“全民创业”和“群体创新”活动,运用政策、资金、制度、人才等措施开掘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里的创新源泉——创新人、创新点、创新单位,然后推而广之,就能把河北省创业型城市建设好。

创业教育问题——创业导师缺乏

创业教育对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创业者通过接受创业教育,可以了解创业的过程,学习创业技巧,学会创业方

上一篇:江西法检面试下一篇:描写妈妈的手小学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