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乐学善学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使学生乐学善学(精选3篇)

如何使学生乐学善学 篇1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 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 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求解、延伸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

陶知行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研究性的问题, 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如何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作答。如何设问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需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情景等适时、适当、适量地设计数学问题。下面笔者列举一些例子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引入新课题, 可采用趣味式或悬念式设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是发展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哪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一堂课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一堂课的课题的引入尤其重要, 一上课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题引入时, 可采趣味式或悬念式设问, 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引入“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前, 设计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在一个月 (30天) 内, 每天给你100元钱, 而你只需在第一天给我1分钱, 第2天给我2分钱, 第三天给我4分钱, 第四天给我8分钱…, 按此规律直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同学们有谁愿和老师做这笔“交易”呢?学生会马上活跃起来, 并思考自己会给出多少钱?大多数学生可以表示出总共给出1+2+22+23………+229分, 却不知究竟是多少?此时写出本节课题——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水到渠成。

二、为巩固、深化抽象的数学概念, 可采用引申式设问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有些数学概念较难理解, 为了不让学生生硬地识记概念, 可对概念的教学采用引申式设问, 从而让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 掌握概念的实质。

如: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概念之后, 设计下列问题: (1) F (x) =2x (∈R) 是奇函数吗?F (x) =2 (x) {x∈ (-∞, 0) }是奇函数吗?F (x) =2x2+1 (x∈R) 是偶函数吗?F (x) =22+1{x∈ (-4, 2) }是偶函数吗?能归纳出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何特点吗? (2) F (x) =2x+1 (x∈R) 是奇函数吗?与F (x) =ax+b (x∈R) 与F (x) =ax2+b+c (x∈R) 分别为奇、偶函数时对系数有何要求? (3) 思考是否存在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又时偶函数?通过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学生也就领悟了奇偶性的实质, 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灵活性。

三、对重、难点知识, 可采用探索式设问

以学生的“发现来代替教师的“传授”, 让学生的“脑”来代替老师的“嘴”, 这样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如:在学习“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 可先让学生复习一元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等有关知识后, 设计如下问题:

(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与对应的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有何关系?

(2) 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与判别式有何关系?

(3) 如果函数图象上一个点的纵坐标y>0, 则这个点应位于哪几个象限, 与X有何位置关系?

(4) 若y=ax2+bx+c (a>0) , 解不等式ax2+bx+c (a>0) , 就是求当y怎么样时求x的取值范围?

(5) 若y=ax2+bx+c (a>0) , 解不等式ax2+bx+c (a>0) , 也就是求函数图象哪一部分所有点对应的横坐标x的取值集合?

借助图象, 数形结合, 教师一边组织学生用眼观察, 一边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充分体现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去主演, 从而以问题的方式, 让探索出一元二次方程解集情况。

四、对于复杂的例题、习题, 宜采取分层式设问

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 在通过分析后, 往往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所以教师在处理一些例题、习题时, 宜采取分层式设问, 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如:分式不等式解法的例题:

解不等式

如:解不等式可分解成如下问题来层层解决:

(1) 解不等式 (x-2) (x-1) <0是怎样求解的?

(2) 不等式又是如何转化的?它与不等式 (x-2) (x-1) <0有何关系?

(3) x2-3x-2与x2-2x-3如何进行因式分解?

(4) 你会解这个不等式了吗?这种“以分求合”的方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 分层细化, 各个击破, 达到目的。

五、为了防止出错或纠正错误, 有时需要明知故问或设陷而问, 为了加深印象有时还要反复追问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有:不顾条件、乱用结论、丢三落四、过而不思等。有时, 教师可以故设“陷阱”, 有意让学生在“理直气壮”的回答中“暴露问题”。对一些顽固性的错误要明知故问, 强化认识, 加深印象。通过纠错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作风和严密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学习了均值不等式并进行应用时, 可设计一个问题:请判断命题对“x∈R, 函数的最小值为2”的真假?从而强调均值不等式“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这一条件的重要性。

如何使学生乐学善学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 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内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兴趣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成为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一切有效率的学习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我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平时的教学,浅谈如何优化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化学。

一、重视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化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在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课堂的演示实验、学生课堂实验、学生的家庭实验以及为解决学习问题所开设的实验,我认为都要重视,要有侧重点,但不能有所忽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我没有先讲性质,而是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一高一矮蜡烛的烧杯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其次,我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浓。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我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此外,我还指导学生做家庭实验。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课本,做几个有趣的实验,例如:“变色水”、“清水变牛奶”等,此时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然后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指导学生学会鉴别“假黄金”(铜锌合金)和真金;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大量事实表明,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使他们自己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能更好的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在学课外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能力。例如,用天然鲜花制作酸碱指示剂;用废旧物品制一个简易净水装置;从废旧电池中回收锌和二氧化锰等。此外,还组织学生听化学讲座,观看化学科普影片,参观化工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了解酒是如何酿造的,自来水是如何净化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习兴趣

面对教材中教学难点内容,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在教学中不及时化解这些难点,就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出现两极分化。在教学中我把握好教学的难点内容,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能有效地提高和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教学时,我采取分批识记,积少成多。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我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化学式写得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我将常见元素和根团的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编成口诀了帮助学生识记。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中的有关计算,应重点授予方法,“授人以渔”,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和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我平时指导学生多归纳,多总结。另外,我还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来突破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在讲分子和原子知识时,我借助多媒体模拟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等抽象的知识。在教学中我认为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就可以不断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并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了化学实验、课外活动的多样、教学难点的化解,就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从而让学生爱上化学这门学科,乐学善学化学。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如何使学生乐学爱听 篇3

一、营造良好氛围

1.把微笑带进课堂

课堂上,教师的心境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师上课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热情诚恳,学生就会产生对老师的亲切感,课堂气氛就会宽松和谐。每次上课,我总是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把微笑带进课堂。学生与我越来越亲近,他们喜欢我,也喜欢上了我上的语文课。

2.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掌声

“来,胆子再大些!”“对,再跨一步试试!”人就是在这样的鼓励、期待、夸赞和掌声中,跨出人生的第一步、第二步的。同样,在人生的学习起跑线上,我们不妨也多来点鼓励和掌声。“你的朗读很有感情,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会更好。”“我们向他(她)学习!”热情洋溢的鼓励和掌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好学、乐学。

二、讲究教学方法

1.问一问

课堂上,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读的兴趣。如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时,我再叫两个同学(并且是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给对方听,然后说:“今天学的课文中讲的也是‘说说我的家’,可是既然是同学、同桌怎么会受拘束呢?”学生便带着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开始介绍起来,在课堂中,学生自然就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从中得到了听和说的锻炼。

2.画一画

用简笔画直观形象地画出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也是使学生爱学、好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如,在教《秋姑娘的信》一文时,先画一排整齐的大雁在天空中飞翔,再画一群欢快的小松鼠在树林中准备过冬的粮食,最后画一群山村孩子给小树裹上冬衣。学生学习课文时自然感到生动、形象、有趣,上课自然而然就会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了,课堂效率也不会低了。

3.唱一唱

儿童喜欢音乐,课堂上适当的引入音乐,能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教完《大海睡了》后,我播放了一段抒情的乐曲,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把课文读进去。在欢乐的歌声中,学生“唱”出了课文,也背出了课文。

三、注重课外延伸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本,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语文课本上,而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累、运用。我鼓励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平时生活中学,读读街头巷尾的拼音汉字,说说身边的生活琐事;逛逛令人耳目一新的书店书摊……

总之,老师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和学生家长一起指导孩子,让写字好的学生学学书法;让能说会道的学生练练口才;让聪明调皮的学生当当“小老师”……学生的才能被得到充分肯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语文就会更好学、更乐学。

上一篇:江苏省公务员笔试时间下一篇:散文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