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政策变化分析(精选8篇)
一、新增了税收优惠项目
1、免税政策。根据财税[2008]156号文件规定,纳税人销售再生水;以废旧轮胎为原料生产的胶粉;翻新轮胎;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等自产货物的,自2009年1月1日起免税;同时规定对污水处理劳务免征增值税。
2、即征即退政策。实行即征即退的主要包括: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以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为原料生产的页岩油;以废旧沥青混凝土为原料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满足“在水泥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条件,通过熟料研磨阶段生产的水泥,包括采用旋窑法工艺自制水泥熟料和外购水泥熟料生产的水泥;满足沼气用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不低于80%,并且生产排放达到
GB13223?2003第1时段标准或者GB18485?2001的有关规定的沼气发电或供热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废旧物资回收企业按其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的一定比例(2009年为70%,2010年为50%)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3、即征即退50%的政策。主要包括六类产品:以退役军用发射药为原料生产的涂料硝化棉粉;以燃煤发电厂及各类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生产的副产品;以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为原料生产的蒸汽、活性炭、白碳黑、乳酸、乳酸钙、沼气;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为燃料生产的电力和热力;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4、先征后退政策。仅适用于以废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
二、取消的税收优惠政策
1、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的设备免税政策;
2、废旧物资回收企业销售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的政策;
3、自2008年7月1日起取消采用立窑法工艺生产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4、取消利废企业购入废旧物资时按销售发票上注明的金额依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
一、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主要变化
(一) 放宽了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条件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将一般纳税人认定分为强制认定及选择认定两种情形。其中:对年应税销售额超过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增值税纳税人, 实施强制认定, 要求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对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以及新开业的纳税人, 赋予纳税主体选择权, 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而且基于扩大一般纳税人队伍的考虑, 对此类申请认定的纳税人, 仅保留了经营场所及会计核算两项条件, 未设置应税销售额等其他标准。
(二) 简化了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程序
将原规定的申请、资料审核、实地核查、审批程序改为告知、申请、审批程序, 同时, 取消了原个体工商户一般纳税人由省级税务机关审批的规定, 统一将权限下放到县 (市、区) 国家税务局或者同级别的税务分局。此外, 凡属于办理税务登记时已提供的证件、资料或与一般纳税人认定无关的其他管理事项应报送的证件、资料, 在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时不再要求提供, 并大大消减了实地查验的工作内容, 仅保留对经营场所和核算能力的查验。
(三) 增加了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类型
在原来“企业和企业性单位”的基础上, 增加了个体工商户;将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由不得认定改为纳税人自行选择。同时, 改变原来“全部销售免税货物的纳税人不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规定, 将销售额达到一定规模且财务核算健全的纳税人, 不论是否免税都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
二、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 一般纳税人扩容延伸了增值税链条, 有利于减少税收流失
据统计, 截至2008年10月份, 全国1405.21万户增值税纳税人中, 仅有223.29余万户为一般纳税人, 八成多的增值税纳税人按简易办法征税, 严重影响了增值税抵扣机制的有效发挥。近年来, 随着增值税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及防伪税控系统在全国的实施, 进项税额的造假空间、税收流失漏洞大大萎缩。在多种技术保障条件下将一般纳税人认定策略由原来的“严进”转变为“宽进”, 将大量游离于增值税正常征扣机制之外的小规模纳税人纳入体系内, 使增值税的链条尽可能地延伸衔接, 更加完整。对于堵塞增值税税收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一般纳税人扩容促进了市场公平, 有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转变门槛, 扩大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权”范围, 将有效增加小规模企业参与正常交易的机会, 有利于其业务开拓和市场占领, 有利于促进小企业、个体户做大。据测算, 增值率17.65%为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税负的临界点。高于该临界点时, 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低于一般纳税人;低于该临界点时, 小规模纳税人税负高于一般纳税人。在当前增值率低于17.65%占较大比重的情况下, 小规模纳税人“升格”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后, 购进生产性固定资产可以抵扣进项税金, 如果有出口业务, 还可以实行退税, 税负水平将明显改善。
三、一般纳税人扩容的征管效应分析
(一) 基层税务机关的增值税征管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可以预见, 随着新办法的实施, 小企业、个体户进入一般纳税人行列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从总体工作量看, 小规模纳税人管理涉及的定额审批、催报催缴、代开发票、发票审批、出口免税认定等工作的存量部分将有所减少, 而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 一般纳税人管理涉及的资格认定、金税工程、发票审批、异常凭证核查、纳税评估、注销管理等工作量将大幅增加, 后续管理压力显著加重, 基层的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布格局也将相应发生明显变化。
(二) 部分纳税人逃避认定后税负增加的异常现象将显著增加
由于需要购置防伪税控系统、聘请会计、聘请中介机构代理记账等种种因素影响, 一般纳税人的总体办税成本高于小规模纳税人。新办法实施后, 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应申请但逃避认定的情况将会显著增多。特别是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整为3%后, 一般纳税人认定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一些不愿认定的纳税人完全有可能通过延期递交申请、不提供齐全材料、不配合核查等手段, 拖延或者逃避认定。如在申报方面, 采取零申报方式逃避新增加的税负, 再如在经营规模上, 有的纳税人可能会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 成立多家小规模经营户, 将业务交易分散处理, 有的纳税人甚至可能采取“注销-登记-再注销”策略, 在达到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前就注销登记, 随后再重新办理登记。对税务机关而言, 由于达标的小规模纳税人大部分是个体户, 把他们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 必然大大增加管理难度和征管成本。
三、加强一般纳税人扩容后续管理的建议
一般纳税人扩容后, 基层税务机关将面临多重目标的考验, 一方面, 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办税条件, 贯彻“宽进”政策, 使大量的小企业、个体户进入一般纳税人的征管体系中, 另一方面, 在后续管理能力无法与人均管户数量水平同步快速提升的情况下, 税收管理员的管户责任和风险显著放大。税务机关必须及时调整征管思路和策略, 实施“严管”原则, 紧密监控纳税人的涉税行为, 堵塞征管漏洞, 维持并提升征管考核质量水平, 减少征管整体执法风险。
(一) 完善一般纳税人后续管理技术手段
全面加强一般纳税人管理, 一是要大力挖掘纳税人基本信息的比对潜力, 整合分散在各系统的涉税基本信息, 利用税务登时记2011年第7期中旬刊代、文书 (处总理第、发4票50使期用) 、申报纳税等全过程信息对纳税人进行T基i本m的e分析评价。二是要清晰标示一般纳税人的进项构成, 对应不同种类的抵扣凭证, 判断将要面对的不同等级风险。三是要及时发布申报指标分析异常信息, 每月征期结束后应及时统计当月异常指标信息, 并组织进行严密监控。此外, 要加快推进金税工程的覆盖, 最大限度缩短抵扣凭证的稽核时滞, 消除比对稽核与申报抵扣的时间差, 同时, 加快税控装置的推广应用, 并尽快与相关部门互联互通, 建立完善第三方信息数据库。
(二) 建立一般纳税人分类分级监控机制
在信息监控的基础上, 建立分层监控管理机制, 根据纳税遵从度, 对众多一般纳税人进行基本的分类管理, 采取有分别的措施, 最大限度压缩不法纳税人实施涉税违法犯罪的操作空间。比如可以按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会计核算情况、监控预警信息来分类, 将纳税遵从度较高、企业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财务核算健全、增值税核算准确、近三年无偷税、虚开 (或取得虚开的) 发票行为、异常监控信息较少的纳税人列为优级一般纳税人, 并适当减少跟踪管理的工作量;对纳税遵从度较差、会计核算混金乱融、税负水平异常、异常预警信息较多、甚至发生偷税N、O虚.开7 (, 或2F取i得n虚an开c的e) 发票行为的纳税人, 列 (为C劣u级m一u般la纳ti税ve人ty加N以O严.格45监管;对于其他纳税人, 作为中级一般纳税人管理。在上述基础上, 建立起分类评级的动态评估机制, 定期予以跟踪评估, 并适时进行调整。
(三) 加大一般纳税人会计核算后续管理力度
进一步细化财务核算健全的界定标准, 根据企业所有人及主要经营者的态度、财务人员水平、雇用兼职会计等情况, 采取不同的后续管理辅导措施。将纳税人的会计核算情况与发票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特别是要以纳税人的发票使用保管核算为切入口, 促使企业延伸凭证核算管理范围, 加强对车间、仓库账簿等物资流动的核算管理。
此外, 建立管查联动机制也是一般纳税人扩容后续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道防线。通过制定快速反应处理异常情况的应急方案, 最大限度阻止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行为。
摘要:2010年, 国家调整了一般纳税人主体资格认定办法。本文结合资格认定办法变化的主要内容, 分析了政策调整对增值税征收、小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并对新形势下加强一般纳税人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税收政策 资源配置 有效性
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白酒产业的税收政策,从政策实施的效果看,基本达到了以税收杠杆对白酒业进行调节的目的。但各项税收政策对资源配置效果的优劣却似乎被政策制定者忽略了。本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我国白酒业税收政策的有效性,首先讨论所得税政策变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然后讨论增值税、消费税政策变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第三部分是证据分析,最后是结论。
一、所得税政策变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我国白酒业所得税政策的变化是自1998年1月1日起,粮食类白酒(含薯类白酒)的广告宣传费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分析该政策对白酒企业行为进而资源配置的影响:
1.减少了白酒企业的广告支出。相关政策的出台使企业多支付(广告费×所得税率)的费用,理性的企业经营者将减少广告支出以使企业的广告费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否则将说明原有的广告支出不足)。另外,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规定广告支出属于费用而应计入当期损益,但广告支出对企业以后各期的收益却有正的影响(如大量广告形成的商誉),在亏损可弥补年限内,企业有动力不惜以亏损为代价,在当期多做广告以延续交纳所得税的时间,该税收政策的出台使企业潜在的避税收益减少,导致企业进一步减少广告支出。
2.降低了企业兼并可能存在的避税收益。亏损企业在被兼并前有可能不必交纳所得税(如果对广告支出已作纳税调整后其应纳税所得额仍然为负数),但在被兼并后,兼并企业可能要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广告支出纳税成本,使企业兼并的动机降低;与此相反,企业的分立则可能获得一定的避税收益。
3.促使过多的小企业进入。广告的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业内的竞争程度,意味着进入壁垒降低,使产业内小厂商数量增加。设想一个极端的“酒类广告完全非法”而又不存在其他管制的情形,可以预计,对此受益最大的将是散布各地的小酒厂,分隔的市场以及其在当地所拥有的市场势力将使它们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
从所得税政策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来看,直接后果是减弱了白酒市场的竞争程度,使地方性小酒厂在当地的市场势力加强,促进了地方性小酒厂的进入行为。这显然与“合理引导酒类消费”、“扶优限劣、扶大限小”的酒类产业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并不利于资源在白酒产业内以及产业间的更合理配置。
二、增值税、消费税政策变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我国白酒业消费税、增值税政策近年来的变化主要是:自2001年5月1日起,实行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其中定额税率为白酒每斤0.5元,比例税率为粮食白酒25%,薯类白酒15%,并停止外购、委托加工白酒及酒精已纳税款准予抵扣政策,停止执行对小酒厂定额、定率的双定征税办法,一律实行查实征收;自2006年4月1日起,取消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的差别税率,改为20%的统一税率。政策的实施使白酒企业单位产品实际负担的增值税率、消费税率大为提高,但相同的税率变化对不同成本企业的影响却不同。假设白酒生产企业A、B位于两地,成本不同(Ca 1.消费税率的提高对低成本的企业更有利。假设消费税率提高y%,不考虑税负的承担转嫁问题,此时两企业的出厂价格分别为:Ca×(1+x%)×(1+y%)、Cb×(1+x%)×(1+y%)。由于消费税只在生产环节征收,从而A企业的代理商以Cb×(1+x%)×(1+y%)的价格在B地出售A企业的产品时不必再次缴纳消费税,此时A及其代理商的毛收益为(Cb-Ca)×(1+x%)×(1+y%),是消费税率提高前的(1+y%)倍。A企业从而有实力采取降低价格或增加广告支出等措施以扩大其市场份额。 2.增值税率的变化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A企业代理商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则增值税率的提高对A(及其代理商)、B两企业具有相同的影响;如果A企业代理商为营业税、增值税小额、或定额税纳税人,则基本上对A企业代理商更有利。 3.进项税抵扣政策的变化减少了套利的可能性。如果B企业的原酒生产成本大于从A企业购买同等质量的原酒支出以及运输成本之和,那么B企业有动力从A处购买原酒,加漿、降度、灌装后以Cb×(1+X%)的价格出售,从而获得较自身生产原酒时更高的收益。“外购白酒及酒精已纳税款不予抵扣”的政策实施后,B企业这种套利行为承担的纳税成本大幅提高,这直接促使了白酒生产企业的后向一体化行为(自身生产原酒、酒精)以及向利税高的高档次白酒生产的转型。免税农业产品(包括酿酒所用的粮食)的进项税额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的政策变化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的差异,在原酒的酿造上某些地区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每百斤粮食的优质酒出酒率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别。与资本、技术、原料等投入要素不同,造成这种差别的气候和土壤等因素是不可复制和迁移的,增值税、消费税政策的变化打破了酿酒企业之间原有的市场均衡,使表现为成本差别的地区优势在竞争中所起到的作用显性化,增强了高效率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将最终促进酿酒资源在全社会内的重新配置。 三、经验证据分析 我国1993年以来的白酒产量如下表所示。从1993年~1997年全社会数据来看,1996年产量达到高峰,次年下滑,由于统计标准的不一致性,无法与1998年~2000年的数据相比较,但2001年的产量超过1996年,在2002年又有下降。从1998年~2002年间的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年以近7%的速度下降。由此可得到的基本信息是:全社会的白酒产量在此十年间先大幅上升,后平稳波动(缺1998-2000的数据);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量则是逐年大幅下滑,可推知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中小白酒生产企业的产量逐年上升。 税收政策调整虽不是白酒产量变化的惟一决定因素,但应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表一的数据表明,1998年所得税政策的变化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生产销售产生了很大的抑制作用,而对小企业却影响不大:一方面源自对小酒厂实行的定额、定率的双定征税办法、税务部门有限的征收管理能力、小酒厂的偷税漏税行为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使小酒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大企业广告宣传的减少扩大了小酒厂的生存空间,造成各地小酒厂在数量上一直有增无减。2001年消费税、增值税政策发生变化后,对于主要生产低档酒、面向农村市场的小酒厂影响则更大,税负承担更重。从2002年的数据来看,社会总产量同比下降9.4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同比下降9.89%,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也改变了以前产量稳中有增的趋势,同比下降8.98%,政策效果明显。 四、结论 虽然有关税收政策的出台基本达到了以税收杠杆对白酒业进行调节的目的,但各项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性却不同:1998年广告费不得税前扣除的所得税政策降低了市场的进入壁垒,不利于企业间的兼并行为,使得低成本企业竞争优势丧失,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2001年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高效率企业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有利于酿酒资源在全社会内的重新配置。本文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当前应对白酒业所得税政策进行调整,改变广告费不得税前列支的政策,对于消费税、增值税税率则应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2](美)沃尔特. 亚当斯,詹姆斯.W.布罗克:美国产业结构[C].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 [3]刘志彪安同良王国生: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单项选择题 1、2009年我国增值税实行全面“转型”指的是(由过去的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2、我国2009年以前采用的生产型增值税,具有(确定法定增值额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价款)特点。 3、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旧货,适用(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4、自2009年1月1日起,工业盐适用(17%)的税率。5、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的增值税类型属于(消费型增值税) 6、按照对外购固定资产处理方式的不同,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最少的增值税类型是(消费型增值税)。 7、纳税人一经放弃免税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其生产销售的全部增值税应税货物或劳务均应按照适用税率纳税)。 8、某企业2009年2月购入机器设备一套,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0万元、增值税17万元,当月专用发票认证合格并作为进项税额抵扣。2009年12月,企业将机器设备出售给设在异地的关联企业,零售价98万元。该业务应缴纳的增值税为(14.24)万元。 9、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的自产综合利用生物柴油是指以废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柴油。其中,废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用量占生产原料的比重不低于(70%)。 10、对符合退税条件的纳税人2009年和2010年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分别按(70%;50%)的比例退回给纳税人。 11、某大型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在技术更新的过程中淘汰一批机器设备,将一台使用三年的机器设备销售,售价96 000元。已知该设备账面原值90 000元,为2007年6月购进。该业务应缴纳的增值税为(1846.15)元。 11、纳税人以1日、3日、5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几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几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5日;15日)。 12、小规模纳税人统一适用(3%)的增值税征收率。 14、法定增值额与理论增值额一致、理论上最合理,但是却缺少实用性的增值税类型是(收入型增值税)。 15、某小规模电器修理部2009年10月取得修理收入20600,当月应纳增值税为(600)元。判断题 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仅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正确)2、2009年1月1日起,食用盐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错误) 3、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适用免税规定的,可以放弃免税。放弃免税的,24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错误) 4、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必须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错误) 5、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新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不可以按照现行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错误) 6、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较少的,可申请以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错误) 7、自2009年1月1日起,以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的规定仅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正确) 8、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正确) 9、自2009年1月1日起,金属矿采选产品、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由13%恢复到17%。(正确) 10、自2009年1月1日起,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除个体经营者以外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正确) 11、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的粘土实心砖、瓦,既可按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也可选择采取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错误) 12、对符合退税条件的纳税人2009年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按80%的比例退回给纳税人;对其2010年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按50%的比例退回给纳税人。(错误) 13、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限于个人和企业。(错误) 14、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正确) 1、问: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和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为预防出现税收漏洞,将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排除在上述设备范围之外。同时,作为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将相应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2、问:纳入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具体指什么?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能否允许纳入抵扣范围? 答: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因此,转型改革后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仍然是上述范围。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不能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3、问:纳税人自用消费品和用于个人消费的进项税额是否允许抵扣? 答: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在内的个人消费,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4、问:纳税人购入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是否允许抵扣? 答: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允许抵扣,但专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不允许抵扣。 5、问: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的抵扣凭证是怎样规定的?应怎样记账核算? 答: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8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的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简称增值税扣税凭证)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其进项税额应当记入“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6、问: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的抵扣时间是怎样规定的? 答:纳税人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实际发生(含1月1日,下同),并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 7、问: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怎样纳税? 答: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 (一)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二)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8、问: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发生条例规定不予抵扣情形的怎样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答:纳税人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发生条例第十条 (一)至 (三)项所列情形的(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 相关的应税劳务;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在当月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适用税率。 固定资产净值,是指纳税人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计提折旧后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值。 9、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发生视同销售行为无法确定销售额的怎样计算纳税? 答:纳税人发生细则第四条规定固定资产视同销售行为,对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无法确定销售额的,以固定资产净值为销售额。 10、问:纳税人购买的扣税范围内的机动车应怎样认证抵扣? 答: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买机动车取得的税控系统开具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属于扣税范围的,应自该发票开具之日起90日内到税务机关认证,认证通过的可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扣税凭证。 11、问:纳税人取得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开具的废旧物资专用发票应怎样认证抵扣? 答:自2009年1月1日起,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废旧物资,不得开具印有“废旧物资”字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纳税人取得的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废旧物资专用发票,不再作为增值税扣税凭证。纳税人取得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开具的废旧物资专用发票,应在开具之日起90天内办理认证,并在认证通过的当月核算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申报抵扣。 12、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和相关规定作了哪些调整? 答: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和相关规定的调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将现行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标准分别从100万元和180万元降为50万元和80万元;二是将现行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统一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规定,调整为年应税销售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自然人)继续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而非企业性单位和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13、问:一般纳税人会计核算健全的标准是什么?一般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应怎样计算纳税? 答:会计核算健全是指能够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核算。一般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或者不能够提供准确税务数据的,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14、问:纳税人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不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怎样计算纳税? 答:纳税人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未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15、问:增值税转型改革后,纳税期限是如何变化的? 答:为了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缓解征收大厅的申报压力,将增值税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同时与增值税条例衔接,将消费税和营业税的纳税申报期限也从10日延长至15日。 16、问:纳税人按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销售额的,其销售额应怎样计算纳税? (五)1.差额征税。您好,我单位在地税是差额征税计收入,从事货物代理业务,现在到国税是一般纳税人,增值税是销项减进项缴纳,还能差额计收入吗?期待解答! 答: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附件2《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一条第(四)项规定,除经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延续使用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之外,增纳税一般纳税人均按照一般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 2.营改增前的留底税额怎么处理。我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并兼有物流辅助中的装卸搬运服务,前期留底税额金额较大,营改增后留底税额怎样处理?单位收取的标书费及技术培训费是否属于营改增范围?请帮忙解答,谢谢! 答: 一、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附件2:《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兼有应税服务的,截止到本地区试点实施之日前的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不得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 抵扣。 二、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文件第八条规定,应税服务,是指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应税服务的具体范围按照本办法所附的《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执行。 因此,如你单位的标书服务及技术培训服务不属于营改增试点范围。 3.进项税抵扣。取得的运输业营改增发票怎样抵扣计算进项税,是按11%还是7%。取得的信息技术营改增发票,是按6%计算进项税吗? 答: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文件有关规定,自2013年8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服务增值税专用发票,应按照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抵扣进项。 由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具的货物运输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为11%、信息技术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率为6%。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到税务机关代开的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 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均为3%。除铁路运输费用外,7%扣除率已经取消。 4.我是一家快递公司,具有快递业经营资质,取得国家邮政局和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按照交通运输业交营业税,被纳入营改增后,税务局要按交通运输业交增值税,请问我公司是否可以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指引 (二)》第四条按照“物流辅助——货物运输代理”交税? 答:如你公司取得国家邮政局、山东省邮政管理局颁发的《快递业经营许可证》,且在有效的经营期限内,可以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指引 (二)》第四条要求,暂按“物流辅助——货物运输代理”缴纳增值税。 5.应税服务试点纳税人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业务如何办理? 试点纳税人申请汇总核算增值税,暂按照“遵循原征收方式,确保平稳过渡,收入分配不变”的原则,具体可参照以下以种情况执行。 一、试点纳税人原征收营业税时,财政部门、地税部门审核批准进行总、分支机构统一核算的,试点纳税人提供相关审批资料,并到主管国税机关备案,暂按原方式汇总核算增值税。 二、试点纳税人由总机构统一收款并开具发票的,暂由 总机构汇总核算缴纳增值税。 三、试点纳税人符合《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业户总分支机构增值税汇总纳税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9号)和《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转发<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业户总分支机构增值税汇总纳税税有关政策的通知>的通知》(鲁财税[2012]30号)要求,申请汇总纳税的,报省财政厅和省国家税务局审批。 四、除上述情况外,需要进行增值税统一核算的试点纳税人,省内跨市汇总核算的,由省局审批,市内跨区县的,由市局审批。具体增值税统一核算方式,根据试点纳税人业务实际,可以采取“总机构统一核算、分支机构按月预征、定期清算分配”的增值税核算方式,也可以采取“总机构统一核算应纳税额、每月按分支机销售收入分配税款”的增值税核算方式,具体采取何种方式,由各地自行确定。 6.挂靠车辆征收管理问题。 一、出租车挂靠的问题仍按照省局营改增政策指引 (一)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货物运输企业暂按照“紧密型”、“松散型”进行分类管理: “紧密型”,即符合财税[2013]37号文件 “由被挂靠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被挂靠人承担法律责任” 的规定,由被挂靠人做为试点纳税人进行统一管理,被挂靠人按其收取的 全部应税服务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同时挂靠车辆购油、维修等以被挂靠人名义取得的进项税额均可抵扣,挂靠人购入车辆取得的防伪税控系统开具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上的接受方为被挂靠公司的,且车辆按照被挂靠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其购入车辆的进项税额允许抵扣; “松散型”,即挂靠车辆与被挂靠公司无直接法律关系,系临时性业务关系,这种运营模式下,挂靠人购买车辆、购油、维修等费用均由挂靠车辆承担,被挂靠人取得挂靠人上述业务的进项税额,不能申报抵扣,也不得为挂靠车辆代开发票。被挂靠人支付应税服务费用,并取得挂靠人依法从税务机关代开的专用发票可以抵扣。 一、基于多环节涉农增值税的政策概述 当前我国涉农增值税政策非常复杂, 为清晰地研究该问题, 本文先将涉农环节分为投入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四个环节, 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大致见下图, 并围绕这四个环节来概述相应的增值税政策。 1. 投入环节涉农增值税政策。 投入环节涉及基本生产资料产销, 该环节当前的增值税政策可以概括为: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免税。 《关于农业生产资料征免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1]113号) 、《关于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1]121号) 、《关于农药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1]186号) 、《关于饲料级磷酸二氢钙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国税[2007]10号) 、《关于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 (财税[2008]56号) 等文件对涉农投入环节增值税政策作出了具体规定。凡符合条件的增值税纳税人有农膜、农机、化肥、有机肥产品、农药、种子、饲料生产销售行为的免征增值税, 但是国家对免税的农业生产资料范围有着严格的规定, 详见表1。 增值税变化点解析-继续教育 篇4
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问答 篇5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指引(五) 篇6
增值税政策变化分析 篇7
2. 生产环节涉农增值税政策。
生产环节涉及农产品生产和非农产品生产, 该环节当前的增值税政策可以概述为:农产品生产进项不抵, 销项不征;非农产品生产进项不抵, 销项征税。
就农产品生产这一普遍涉农行为而言, 根据2008年11月10日修订后的《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根据实施细则的解释, 农业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农产品仅仅是指初级农产品。同时,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8]81号) 规定,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 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等免征增值税。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投入环节国家对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免税, 所以在生产环节, 由于无法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 农产品生产的进项就得不到抵扣。
就非农产品生产这一特殊的涉农行为而言, 其内涵就是利用购进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一些非初级农产品的行为, 其不属于增值税免税的范围之内, 同时也由于投入环节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免税的缘故, 单位和个人无法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 故而进项不能抵扣, 同时销项正常征收增值税。
3. 加工环节涉农增值税政策。
加工环节涉及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产品深加工这一涉农核心步骤, 该环节当前的增值税政策可以概述为:在进项抵扣方面, 凭票抵扣和核定抵扣相结合;在销项计税方面, 按初加工和深加工的不同性质差别计税。
农产品初加工与农产品深加工的界定, 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划分标准, 而是由《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 (财税字[1995]52号) 列举出相关初加工应税项目。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分别适用13%和17%的税率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
在进项抵扣方面, 现行涉农增值税政策实行凭票抵扣与核定抵扣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购进农产品, 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 均可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由于在生产环节免税, 但是在加工环节涉农增值税纳税人可根据收购凭证抵扣13%进项税, 在这个环节的抵扣失控, 会造成加工环节的增值税税收收入大量流失。于是, 从2012年4月6日开始, 国家对部分行业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改革, 根据《关于在部分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通知》 (财税[2012]38号) 规定, 自2012年7月1日起, 以购进农产品为原料生产销售液体乳及乳制品、酒及酒精、植物油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纳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 纳税人购进农产品不再凭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而是采用投入产出法、成本法、参照法进行抵扣。此外, 购进农产品适用的扣除率同时也统一为销售货物的适用税率。这意味着部分行业不再以差别税率计算销项税额, 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增值税进项与增值税销项适用税率得以统一。
同时, 随着试点工作不断深入, 中央赋予地方一定权限, 可自行选择部分行业进行增值税核定扣除试点。目前, 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已将有关涉农行业纳入了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的范围之内, 详见表2。
4. 流通环节涉农增值税政策。
流通环节涉及农产品内销和农产品出口外销, 该环节的增值税政策可以概述为:内销采用差别税率方式, 外销实行免税并退税政策。
在国内农产品销售方面, 国家采用的是差别税率的方式计税, 3%、13%和17%三档税率并行。对于一般农产品, 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分别适用3%和17%的增值税率;杏仁油、葡萄籽油、动物骨粒、玉米、花椒油、干姜、姜黄以及属于财税字[1995]52号文中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中的有关农产品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储备大豆、部分鲜活肉蛋产品、蔬菜等免征销售环节增值税。
在出口农产品外销方面, 国家采用免税并退税的方法。油料植物、花生果仁、黑大豆等以及农业生产者自产农产品 (属于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之内的农产品) 出口的免征生产环节的增值税。同时, 经过数次调整, 现行农产品出口的退税率为5%、13%两档。
二、现行多环节涉农增值税政策的隐忧
1. 税收立法方面的隐忧。
(1) 从立法形式来看, 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仅以暂行条例的形式对各项条款做出具体规定, 说明我国的税收立宪进程还只是停留在设想阶段。此外, 各项补充规定繁杂不堪,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地方政府的各种通知、公告五花八门, 即使征管人员也无法立即掌握。
(2) 从立法权限的划分来看, 其最大的问题倒不在于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上, 因为作为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 中央显然不会过度下放立法权给地方。最大的隐忧反而在于地方间的立法竞争问题上。为了争夺税源, 地方间涉农增值税的补充规定和公告往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以目前加工环节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的地区扩围为例, 根据《关于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的通知》 (财税字[2013]57号) 相关规定, 各地区可结合具体实际选择相关行业进行核定扣除试点。目前, 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已选择相关行业进行试点, 可以想见, 地区间行业试点的不同会吸引不同企业进驻不同地区, 导致资本的流动, 形成政策洼地。恶意税源竞争问题可能愈演愈烈, 直到全国所有涉农加工行业都纳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行业范围才会得到遏制。
(3) 从立法的规定来看, 相关条款过于苛刻、界定不清。例如, 投入环节的部分生产资料产销免税, 但又对免税范围规定过于繁杂苛刻, 以饲料为例, 单一大宗饲料、混合饲料、配合饲料、复合预混料以及浓缩饲料等属于免税范围, 其他饲料正常征税, 但这对实际征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税务人员审核稽查的行政成本过高;加工环节中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界定不清, 仅根据是否属于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中的项目来列举农产品初加工的范围, 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
涉农优惠政策往往收效甚微,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投入环节的涉农增值税政策。由于投入环节对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免税, 生产环节中进项就得不到抵扣, 这会导致两个重大的问题:其一, 农业资料生产行业税负明显低于其他行业, 有违税收公平原则;其二, 生产环节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农民, 购进生产资料的进项无法抵扣, 加大农民负担。
2. 税制设计方面的隐忧。
(1) 税率设计不合理。加工环节除部分行业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抵扣外, 其他凭票抵扣进项税额的企业仅可以按照计税凭证上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这会导致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税负不公问题, 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按照17%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 但仅按13%的税率计算进项税额, 存在高征低扣问题, 这不利于产业一体化的推进。除此之外, 出口退税率过低, 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2) 征免税及其抵扣范围不合理。我国税制改革的总体趋势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 涉农投入环节生产资料征税免税范围规定苛刻, 涉农加工环节, 增值税进项核定扣除行业范围狭窄等问题都反映出当前涉农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不合理。
(3) 计税依据不合理。仍以加工环节为例, 首先在凭票抵扣行业中, 进项税额是指以计税凭证上的买价与13%的扣除率来计算, 该买价是含税价格, 而销项税额却是按销售价格与适用税率计算而成的, 该销售价格是不含税的, 二者计税方式显然不同。其次, 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的行业其现行规定是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增值税进项与增值税销项适用税率统一, 均按13%或17%进行计税。但是由于农产品初加工与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 加工企业往往存在计税依据不同, 企业税负不同的问题。最后, 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行业中, 不同地区对增值税进项税额规定不同的扣除标准, 其进项扣除在地区间也会有所差别。
(4) 抵扣方式不合理。加工环节凭票抵扣是指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13%的扣除率进行进项抵扣。但这又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纳税人按买价直接计税, 实际税率就为13%, 而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的纳税人要先换算成不含税价格后再计税, 其实际税率为14.69%。也就是说, 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进行进项抵扣比采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抵扣更为有利, 两种抵扣方式的存在显然是不合理的。
3. 税收征管方面的隐忧。
税收征管涉及纳税人、征税人、用税人等相关行为主体, 现行涉农增值税征管方面的隐忧导致三大主体间不断博弈, 税基遭到侵蚀, 税源不断流失, 征管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1) 纳税人方面。纳税人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会在合理避税和有意偷漏税之间进行权衡。 (1) 合理避税主要存在于涉农加工环节。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适用税率不同, 这给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同时, 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的实际税率不同, 理性的纳税人会偏向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 以获得更多的进项抵扣。 (2) 所谓有意偷漏税, 通常会表现在纳税人虚开农产品购进项目, 虚构农产品数量等, 以骗得更多的进项抵扣和出口退税。
无论纳税人选择何种方式, 都将是现行涉农增值税征管的巨大隐忧。
(2) 征税人方面。由于现行涉农增值税规定较为繁杂, 相关涉农企业界定困难, 收购业务难以实地监督等, 这些在客观上都对征税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在主观方面, 某些纳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或自身文化素质有限, 难以有效地进行税收监管。
(3) 用税人方面, 这里的“用税人”指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部门 (与税务相关的区别) 。纳税人能否依法纳税, 征税人能否依法征税, 在相关程度上取决于用税人能否有效用税。下面仅分析用税人间的博弈问题, 以当下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扩围为例, 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自行选择投入产出法、成本法、参照法进行进项核算, 各地区对不同的农产品规定了不同的扣除标准, 并可以自行选择部分行业进行试点。如何解决用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带来的恶意竞争问题值得税收征管当局反思。
三、我国多环节涉农增值税政策的完善路径
1. 涉农增值税政策立法层面的完善。
从立法形式来看, 尽快进行增值税立法是当务之急, 将增值税各项规定上升到法律高度是必要的。当然这部增值税法不仅仅是对各项税收条款进行规定, 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立法权限、收益权限等的具体划分, 杜绝立法主体多元化, 政策规定随意变更等践踏法律精神的现象。
具体到立法权限的划分上, 地方间的通知公告要经中央严格审批才能实行, 而不是地方出台一项公告随即向中央报备即可。中央要严格把关、协调地区间的税收竞争问题, 尽量使各地做法得以统一;同时, 中央和地方要明确立法主体, 规范授权立法行为, 尽量做到法要从简、法要惠民。
就立法规定而言, 当前迫切要解决的是清理繁杂的税收优惠问题。税收优惠的乱象, 一方面对税收征管提出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也使得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 有违税种设计初衷。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清理税收优惠问题, 中央和地方应该严把关, 清理不必要的优惠规定, 在“宽税基、低税率”的基础上, 将大部分涉农行为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之内。
除此之外, 具体到一般税收规定层面, 以例举、注释的形式规定征税范围不可取, 农产品征免范围、初加工深加工企业划分等一系列涉农重要问题需要给出相关的具体标准, 出台新的涉农增值税条款规定以解决当前征税范围界定不清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2. 涉农增值税政策税制设计层面的完善。
(1) 税率设计要权衡税收公平原则, 在投入环节全部生产资料的产销都要统一纳入征税范围, 这不仅可以使不同行业的税负得以平衡, 同时能有效解决生产环节进项不能抵扣的问题, 同时国家应当以补贴的形式同时给予投入环节的有关行业一定的帮助, 缓解企业压力。但是生产环节中农民的负担会加重, 这就需要国家相当长时期的支农惠农政策的倾斜, 对农民进行财政补贴。加工环节中, 初加工企业与深加工企业税率要保持一致, 统一为13%, 有效推进产业一体化进程。在销售环节, 我国出口退税的税率较之国外普遍偏低, 为提高产品竞争力, 上调出口退税率刻不容缓。
(2) 征税范围的选择是涉农增值税税种设计的重点, 当前随着增值税扩围和营改增的不断推进, 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的行业越来越多。当前与农业有关的诸如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研投入等高新涉农技术行业无疑也需要纳入涉农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内, 以完善涉农产业化进程;同时, 当前涉农增值税免税范围过大过宽, 人为地割裂了增值税抵扣链条。因此, 将免税项目纳入征税范围也是下一步税改的重点。
(3) 计税依据的统一。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税负的统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农产品收购发票的选择是解决计税问题的核心。其一, 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不同, 计税方法不同, 需要计算出二者平均税负, 并根据具体业务进行调整, 对负担较重的行为人给予一定的补贴。其二, 凭票抵扣问题需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行业不断扩大来解决, 直到所有行业均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 发票选择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 加快行业试点是突破凭票抵扣枷锁的根本途径。抵扣方式的选择问题也会随着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行业不断扩大而得到根本解决。
3. 涉农增值税政策税收征管层面的完善。
纳税遵从度和税法认可度是就纳税人角度完善税收征管的决定因素, 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既需要完善现行税制和征管制度, 又需要从纳税人角度提高其法律认同感。就制度因素而言, 现行税制亟须完善, 条款界定、税收优惠、立法主体等问题急待解决;征管制度也需改革, 农产品收购需实地监管, 以合作社为单位为农业生产个人统一管理购货发票, 加强涉农增值税纳税监管评估, 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就纳税人因素而言, 定期的法律宣传、税法知识普及、纳税服务下乡等配套措施也需积极开展, 只有纳税人自觉遵守税法, 才能有效地解决税收征管问题。
基于征税人角度而言, 征税工作既需要自我内化的职业操守进行责任鞭策, 又需要完善的外部激励奖惩制度予以监督。从征税人员主观因素而言, 定期的职业培训、业务竞赛等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征税人员的业务素质;就外部奖惩激励措施而言, 有效的监督不能过分地强调入库税收的多少, 而是看征管效率的大小。以各地区为单位, 将效率指标落实到个人, 优胜劣汰、定期考核, 将效率指标与个人集体福利等挂钩。
至于用税人之间的博弈, 可以通过立法权限的规范以及中央纵向的转移支付得到解决, 税收收入的合理分配可以打破地区间恶意的税源竞争。当然, 地区间的差异也不能仅仅靠中央来解决, 落后地区需要进一步开拓财源, 吸引资本的集聚。同时, 适时地研究和革新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政策也是现代财政发展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庞凤喜, 张念明.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操作路径解析.税务研究, 2013;2
[2] .张亚连, 刘铭茗, 刘东卫.农产品增值税征管现状及对策探析.税务研究, 2012;10
[3] .文小才.我国农业税收优惠政策现状考察与优化建议.财会月刊, 2011;12
今年4月,成都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工作方案》。《方案》指出,该市2014年实行小升初网上登记;2015年100%的公办义务教育段学校实现划片就近入学;2017年,民办学校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的行为将被杜绝。
《方案》规定,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生源情况、学校布局等因素,划定小学、初中招生范围。小升初划片实行“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相结合,所属优质初中纳入“多校划片”范围。其中,优质初中“多校划片”范围的确定,既要体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公平性,也要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得将划片范围扩大到所属行政区域全域。
《方案》较以前的入学办法最主要的变化是:特长生招生办法的调整——特长生招生比例要逐步减少,2014年降到10%,2015年降到8%,2016年开始降到5%以内。成都市第十一中学等学校实行网上报名、随机派位录取,在2014年减少50%的特长生招生计划,到2015年不再招收特长生;民办学校招生办法的调整。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到2017年,民办学校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的行为要得到杜绝;高中指标到校生录取办法的调整——规定从今年起,新入学初中择校生毕业时,不再享受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政策。
《方案》要求: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向社会公开具体政策,包括每所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划片范围、招生计划、办理程序以及工作咨询方式、监督举报平台、信访接待地址等,招生期间要主动公布招生结果等相关信息。学校也要主动公开重要信息。
家长反馈
“四处打听招生政策,奔波于各种培训班,报名参加‘小升初讲座。”家住成都武侯区的张平贵,这样说起自己一年多以前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不管到哪,他们一定是手机不离身;只要有空,就会坐在电脑前刷新各校官网的招生信息……这种“小升初综合征”让张平贵记忆犹新。那时候的张平贵,每当手机响起,就莫名紧张。那时候各学校报名信息都是通过手机发送,网上也不好查询。“越是临近报名时间,自己就越紧张。我是手机不离身,只要有短信过来,就期待是学校传来的信息。”张平贵说。
从那时起,张平贵就开始关注成都的“小升初”政策。“虽然孩子已经上了初中,但是还是养成了习惯。”张平贵说,很羡慕现在的家长,起码这样的忧虑会少很多。张平贵认为,划片入学,让家长心理负担减轻很多。“以前可以择校、培优,如果不给孩子做这些,自己会感觉到愧疚,对不起孩子;现在划片入学,如果实在买不起学区房,起码自己能做到问心无愧,以后也不会后悔。”张平贵认为,这就是就近入学给家长带来的最大的好处。现在,划片信息都能很方便的查询到,自家孩子属于哪个小学,未来会升入哪个初中都能知道;不像以前,只能做无头苍蝇,到处向专家打听。“起码,现在的家长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用力。”
也有家长表达自己的看法。网友“包子爹爹”说,就近入学打破了自主招生的规律,从此,所谓的民办好学校招的学生不见得多好了。生源平均化会造成名校的高考升学率下降,名校的头衔将会渐渐失去。其实,名校也就是因为招了好生源才成其为名校,事实上与教育水平并未成正比关系。就近入学后,好学生差学生都在一起。好点的会更有自信,差一点的也会迎头赶上,因为差距不会太大。以前,若进不了名校,从孩子的心理上首先就有被否定的感觉,对没考上的孩子成长极为不利。从长远的教育上讲,应该坚持就近入学的政策,虽然还需要很多配套的措施要完善。
本刊述评
【增值税政策变化分析】推荐阅读:
税收优惠政策增值税09-18
合作建房的增值税政策11-03
增值税减免税政策依据05-30
增值税税收政策及相关会计核算06-27
解读: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继续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05-29
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现状分析11-04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09-23
增值税制度12-31
应交增值税教案06-26
增值税习题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