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阅读训练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莫言小说阅读训练

莫言小说阅读训练 篇1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莫言与余华小说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因素的细致分析,阐述了作者在阅读两位作家的作品时,所产生的不同阅读感受。进一步指明二者作品存在的不同之处与引人之处。

关键词:莫言 余华 阅读 比较

七年前买了本《莫言作品精选》,看了第一篇《月光斩》,感觉不对路,就撂下了,直到今年莫言狂潮席卷而来,被冲击得站立不稳,又买了莫言两本被提及最多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坦白地说,如果不是诺奖,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读莫言。七年前的那次短篇阅读,只能算对莫言的匆匆一瞥,所以是新读。

最早读余华是《许三观卖血记》,一口气读完,然后就毫不犹豫买了余华系列,《活着》《在细雨中呼喊》都读之欲罢不能,这个阅读经验说明,我更喜欢余华。

诺奖可以改变作者和作品的命运,但奈何不了读者的阅读口味。口味说起来好像只是感官的事,其实它很神秘地关乎一个人的性情,而性情既连着你的出生,又沉淀了岁月浇筑了阅历,说口味的时候其实在说整个人。

《丰乳肥臀》还没看完,难以做江河似的宏观评说,就拿局部的语言和余华做个比较吧。总的来说,余华的语言含蓄内敛克制,有着随意的精致考究,更耐品,更有张力;莫言的语言想象大胆,呼啸奔突冲撞,甚至恣意妄为,瞬间的爆发力让你读之胆颤心悸。如果说莫言的语言是穿膛裂石的利箭,余华的语言就是弦拉满月的强弓。读余华如温水煮青蛙,读莫言就是高空玩蹦极。莫言把想象写给你看,余华把想象指给你看。

比如《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分娩,莫言是这样写一对双胞胎出生的,先出来的是玉女,“婴儿又扁又长的头颅脱离母体时,发出了响亮的爆炸声,犹如炮弹出膛”;随即是金童,“伴随着鲜血,一个满头柔软的黄毛的婴儿鱼儿一样游出来”。我承认我被吓到了,不是被这样惊悚的生产场面吓到,而是被莫言敢想敢写的胆子吓到了,我愣在当下,不知该拒绝还是接受这样夸张的描写。如果“炮弹出膛”还嫌不够劲道,是不是可以改写成“犹如火箭喷射而出”?

再比如日本人在大栏镇报复性杀了很多人,摞满尸首的马车行进在原野上,这时莫言写道,“高密东北乡宽广地盘上的乌鸦全部到齐,像一团黑云悬在马车上空,它们呼啦呼啦地上下翻飞,发出兴奋的尖叫,排成各种队形,不断地往下俯冲。成熟的老乌鸦用坚硬的喙啄击着死难者的眼睛;缺乏经验的年轻乌鸦则啄击死者的脑门,发出‘笃笃’的响声。‘老山雀’(赶车人)用鞭子抽打它们,每鞭都不落空。有几只乌鸦跌下去,被车轮碾成肉酱”。不是乌鸦在上下翻飞,感觉是莫言那支放肆舞动的笔在上下翻飞。这段文字可以直接当成电影脚本,拍出的画面肯定让人?}得慌,感官刺激绝对强,但你会怀疑这样的效果是不是用电脑特技加工过的。莫言还觉不过瘾,又写道,“众人一拥而上,与乌鸦开战,骂声、打击声、乌鸦叫声、翅膀扇动声,混成一片。尸臭味、汗臭味、血腥味、淤泥味、麦子味、野花味,搅在一起”,莫言已经来不及细描了,我想象他两手齐上,握笔的手风车似地一阵狂舞,一副色彩斑驳、形象杂乱绝对重口味的人鸦大战图一挥而就。

莫言笔下的乌鸦军团使我油然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那只乌鸦,出现在小说《药》的坟地里,孑然一只,也只有一静一动两处描写。写其静:“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写其动:“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我至今还记得那只乌鸦。

又比如这几句,“司马亭看着我家院子里的尸首,夸张地感叹着。他的嘴角和嘴唇、腮帮和耳朵上表现出悲痛欲绝、义愤填膺的感情色彩,但他的鼻子和眼睛里却流露出幸灾乐祸、暗中窃喜的情绪”。这里莫言直接用褒贬色彩鲜明的成语来形容人物,而且两两连用,如果出现在中学生的优秀作文里,这是可以加分的句子,可作家通常会弃用这种直白的脸谱化写法。要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矛盾当然是有难度的,但这也是最见作家笔力的地方,你不能简单化地把人的嘴、腮帮和耳朵贴上好人的标签,同时又把鼻子和眼睛贴上坏人的标签。再说了,耳朵表现出义愤填膺,鼻子流露出幸灾乐祸,这想象也太匪夷所思了,这是一张人脸还是鬼脸?

小说中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词句,像硌脚的沙砾,影响了阅读的流畅。这些词句打乱了时代界限,也使人物语言的地域特色、个性特点变得模糊,好像不是人物自己在说话,而是作者在替他们说话。这是作者仓促草就还是有意为之?你要告诉我这是作者在玩魔幻或穿越,我也没有什么话说。

比如黑驴鸟枪队队长沙月亮看上大姐上官来弟,对她说,“……我率部作战的情形你看到过,那场战斗,是英勇悲壮、壮怀激烈、彪炳千古的……”,这是一个拿刀弄枪的粗人说的话吗?

写鸟枪队闯进教堂,莫言写那28匹黑驴,“结成14个对子,你轻轻地啃我的腚,我温柔地咬你的臀,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是班主任在给学生写操行鉴定吧。

母亲带着六个姐姐往地窖里搬运过冬的萝卜,莫言有这么一段描述,“母亲背着我在地窖和萝卜堆之间来回巡视,发布着命令,批评着各种错误,表达着各种感慨。母亲的所有命令,都是为了提高工作进度。母亲的所有批评,都是为了改进工作方法,保护萝卜们的健康,使它们平安越冬。母亲的所有感慨,都在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生活艰难、必须奋力工作,才能熬过严冬”,读起来太别扭了,这是写一个乡下农妇在三四十年代的生活吗?而且用的还是排比句式。

写两个妓女打架用了一页半的篇幅细描过程,不知用意何在。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她们已咬得犬牙交错,老鹰与鹞子打架,钩爪连环,难分难解”,这句话用了四个短语做补语来形容打的状态,用词堆砌,两个成语和两个自创语混搭,不伦不类。

写女兵小唐动员妇女们剪头发,她说“……我们不搞封建迷信,但我们要拆破一切网络……”,抗战期间革命军人对乡下媳妇这样说,她提到“网络”这个词!

写母亲思念大女儿,“她抱着上官来弟的孩子,心中车轮转,双目泪婆娑”,前俗后雅的句子,不管风格的一致了,谁说混搭不是风格呢?但“心中车轮转”还真有些费解。

写“母亲奶水充足,奶汁质量高级,催得我又白又胖”,像泛滥的广告腔调,“质量高级”简直刺眼,太随意粗糙的表述了。

写元宵节的大栏镇上“人与人之间洋溢着安定团结的气氛”,莫言写的是抗战时期的景象,可怎么看都像是从节庆新闻稿中摘录的句子。

写蒋政委舀起一勺绿豆汤诱惑上官来弟,“……高高举起,慢慢往下倒,让汤的优美展现,让汤的味道扩散”,句式太一致就不说了,“让汤的味道扩散”没问题,“让汤的优美展现”总觉得哪儿别扭。

莫言的语言真是到了我行我素、其奈我何的境界,从填补空白的角度说,这何尝不能算一种创造。他的想象力在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上走得更远更肆无忌惮。小说中写到大姐上官来弟旁观了黑驴鸟枪队伏击日本人那场惨烈的战斗,莫言写道“眼前模模糊糊地出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这句话可以用来大致说明莫言想象力所擅长的方向,这是不是也是魔幻的特点呢?

比如写三姐在其男友被抓走后的第三天,“好像她已变成了鸟,听不懂人类的语言”,人称“鸟仙”,鸟仙声名远播,开始为十里八乡前来求药问卜的人开方,还大显神通惩治坏蛋,这完全就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莫言版,可人家老蒲明说写的是鬼故事,莫言却是在写人。这一节鸟仙传奇甚至还有这样的话,“因为我们家的鸟仙,蛟龙河与辽阔的大海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如此宏观的叙述居然缘于一个荒诞的鸟仙情节。读到这里,我不得不思考想象力有没有边界的问题。

写司马粮小时候由母亲抚养,“他吃着草根树皮成长……经常能看到,一团乱草从他肚子里涌上来,沿着咽喉回到口腔,他便眯着眼睛咀嚼,嚼得津津有味,嘴角上挂着白色的泡沫,嚼够了,一抻脖子,咕噜一声咽下去”,读到这一段,我联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你必须要有现代派作品的阅读经验,才能接受和消化这样的描写。

写“我”(也就是上官金童),一个刚刚由爬行到可以站立的婴儿,说的第一句话是“操你妈!”,让人以为一个叱咤风云的混世魔王将横空出世。可这却是个有“恋乳癖”的家伙,让我们扫描一下莫言怎么把男一号和“乳房”这个意象高密度的扯在一起:

“我不关心萝卜来自何处,只关心萝卜的形状,它们的尖尖的头顶和猛然膨胀起的根部,使我想起了乳房”,有一首民歌中这样唱“红萝卜的胳臂白萝卜的腿”,形状上还有相似点。把萝卜想成乳房,这需要强大的扭力。

“我从乳汁的味道上,知道母亲内心波澜滔天”,“我”在展现尝乳识人的绝技。

“我的目光越过母亲的肩头,遥远地注视着那些奇怪的女人,但见一片乳房飞舞缭乱……”,这是金童趴在母亲背上看一群妓女在冬天的井边打水。接着写两个妓女打架“手臂挥舞,乳房横飞……”,我想起毕加索那些变形的现代派画作。

“沙枣花的嘴把母亲的乳头拽得像鸟儿韩的弹弓皮筋一样长……”,这是金童看沙枣花和他争食母乳。

“我扑到六姐身上,双手准确地揪住了她的乳房”,连打架都跟乳房干上了。

“她的双乳在黑袍中剧烈摇摆着,炸开着瑰丽的羽毛,好像两只刚刚交配完的雌鸟”,这是写金童看他大姐。

“从鸟仙的袍子我想到上官来弟的袍子,从上官来弟的袍子想到上官来弟的乳房,从上官来弟的乳房又想到鸟仙的乳房”,可以进行思维训练,看能不能把任何东西都联想到乳房。

“她的那两只乳房凶悍霸道,仿佛充满了气体,一拍嘭嘭响”,挂的是篮球吗?这是写金童看他五姐。和上一句在同一页。

“有一个双乳上拴着铜铃的女人格外引我注意,她跳着一种古怪的舞蹈,让乳房上窜下跳,让铜铃清脆鸣响”,这是写抗战胜利后大栏镇的欢庆场面,和南美桑巴舞的狂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抗战胜利了,但上官金童被乳房抛弃了。我想到了死亡。我要跳井,或者投河”,没乳房,毋宁死,第一次看到这样独特的人生信念。

……

这只是前两卷中的一小部分和乳房有关的描写。恋什么的都有,“恋乳”当然也没问题,但怎么写是个问题。要用一个字形容《丰乳肥臀》的特点,那就是“粗”。构思粗放,想象粗狂,语言粗疏。莫言说,因为“胸有成竹,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平均每天六千字是让人惊叹的速度。他的创造力跑得太快,气势奔涌,语言跟不上,难免斑驳混杂。一气呵成一首诗或一篇文,没大碍;要一气呵成一部长篇确实要警惕,至少是不是一口气跑到底后,再回头仔细修改打磨。莫言属于典型的“才人胆大”,即袁枚所说的,“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大才如海水接天,波涛浴日,所见皆金银宫殿,奇花异草,安得有泥沙污人眼界耶”。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葛浩文的翻译。葛浩文的翻译非常巧妙,不是逐字逐句逐段,而是整体翻译的,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规避掉作者的弱点。这是很学术很专业的看法。高产是莫言的长项,但写得太快也正是他的软肋。

莫言小说阅读训练 篇2

最早读余华是《许三观卖血记》, 一口气读完, 然后就毫不犹豫买了余华系列, 《活着》《在细雨中呼喊》都读之欲罢不能, 这个阅读经验说明, 我更喜欢余华。

诺奖可以改变作者和作品的命运, 但奈何不了读者的阅读口味。口味说起来好像只是感官的事, 其实它很神秘地关乎一个人的性情, 而性情既连着你的出生, 又沉淀了岁月浇筑了阅历, 说口味的时候其实在说整个人。

《丰乳肥臀》还没看完, 难以做江河似的宏观评说, 就拿局部的语言和余华做个比较吧。总的来说, 余华的语言含蓄内敛克制, 有着随意的精致考究, 更耐品, 更有张力;莫言的语言想象大胆, 呼啸奔突冲撞, 甚至恣意妄为, 瞬间的爆发力让你读之胆颤心悸。如果说莫言的语言是穿膛裂石的利箭, 余华的语言就是弦拉满月的强弓。读余华如温水煮青蛙, 读莫言就是高空玩蹦极。莫言把想象写给你看, 余华把想象指给你看。

比如《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分娩, 莫言是这样写一对双胞胎出生的, 先出来的是玉女, “婴儿又扁又长的头颅脱离母体时, 发出了响亮的爆炸声, 犹如炮弹出膛”;随即是金童, “伴随着鲜血, 一个满头柔软的黄毛的婴儿鱼儿一样游出来”。我承认我被吓到了, 不是被这样惊悚的生产场面吓到, 而是被莫言敢想敢写的胆子吓到了, 我愣在当下, 不知该拒绝还是接受这样夸张的描写。如果“炮弹出膛”还嫌不够劲道, 是不是可以改写成“犹如火箭喷射而出”?

再比如日本人在大栏镇报复性杀了很多人, 摞满尸首的马车行进在原野上, 这时莫言写道, “高密东北乡宽广地盘上的乌鸦全部到齐, 像一团黑云悬在马车上空, 它们呼啦呼啦地上下翻飞, 发出兴奋的尖叫, 排成各种队形, 不断地往下俯冲。成熟的老乌鸦用坚硬的喙啄击着死难者的眼睛;缺乏经验的年轻乌鸦则啄击死者的脑门, 发出‘笃笃’的响声。‘老山雀’ (赶车人) 用鞭子抽打它们, 每鞭都不落空。有几只乌鸦跌下去, 被车轮碾成肉酱”。不是乌鸦在上下翻飞, 感觉是莫言那支放肆舞动的笔在上下翻飞。这段文字可以直接当成电影脚本, 拍出的画面肯定让人瘆得慌, 感官刺激绝对强, 但你会怀疑这样的效果是不是用电脑特技加工过的。莫言还觉不过瘾, 又写道, “众人一拥而上, 与乌鸦开战, 骂声、打击声、乌鸦叫声、翅膀扇动声, 混成一片。尸臭味、汗臭味、血腥味、淤泥味、麦子味、野花味, 搅在一起”, 莫言已经来不及细描了, 我想象他两手齐上, 握笔的手风车似地一阵狂舞, 一副色彩斑驳、形象杂乱绝对重口味的人鸦大战图一挥而就。

莫言笔下的乌鸦军团使我油然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那只乌鸦, 出现在小说《药》的坟地里, 孑然一只, 也只有一静一动两处描写。写其静:“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 缩着头, 铁铸一般站着”;写其动:“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 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 一挫身, 直向着远处的天空, 箭也似的飞去了”。我至今还记得那只乌鸦。

又比如这几句, “司马亭看着我家院子里的尸首, 夸张地感叹着。他的嘴角和嘴唇、腮帮和耳朵上表现出悲痛欲绝、义愤填膺的感情色彩, 但他的鼻子和眼睛里却流露出幸灾乐祸、暗中窃喜的情绪”。这里莫言直接用褒贬色彩鲜明的成语来形容人物, 而且两两连用, 如果出现在中学生的优秀作文里, 这是可以加分的句子, 可作家通常会弃用这种直白的脸谱化写法。要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矛盾当然是有难度的, 但这也是最见作家笔力的地方, 你不能简单化地把人的嘴、腮帮和耳朵贴上好人的标签, 同时又把鼻子和眼睛贴上坏人的标签。再说了, 耳朵表现出义愤填膺, 鼻子流露出幸灾乐祸, 这想象也太匪夷所思了, 这是一张人脸还是鬼脸?

小说中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词句, 像硌脚的沙砾, 影响了阅读的流畅。这些词句打乱了时代界限, 也使人物语言的地域特色、个性特点变得模糊, 好像不是人物自己在说话, 而是作者在替他们说话。这是作者仓促草就还是有意为之?你要告诉我这是作者在玩魔幻或穿越, 我也没有什么话说。

比如黑驴鸟枪队队长沙月亮看上大姐上官来弟, 对她说, “……我率部作战的情形你看到过, 那场战斗, 是英勇悲壮、壮怀激烈、彪炳千古的……”, 这是一个拿刀弄枪的粗人说的话吗?

写鸟枪队闯进教堂, 莫言写那28匹黑驴, “结成14个对子, 你轻轻地啃我的腚, 我温柔地咬你的臀, 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 这是班主任在给学生写操行鉴定吧。

母亲带着六个姐姐往地窖里搬运过冬的萝卜, 莫言有这么一段描述, “母亲背着我在地窖和萝卜堆之间来回巡视, 发布着命令, 批评着各种错误, 表达着各种感慨。母亲的所有命令, 都是为了提高工作进度。母亲的所有批评, 都是为了改进工作方法, 保护萝卜们的健康, 使它们平安越冬。母亲的所有感慨, 都在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生活艰难、必须奋力工作, 才能熬过严冬”, 读起来太别扭了, 这是写一个乡下农妇在三四十年代的生活吗?而且用的还是排比句式。

写两个妓女打架用了一页半的篇幅细描过程, 不知用意何在。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她们已咬得犬牙交错, 老鹰与鹞子打架, 钩爪连环, 难分难解”, 这句话用了四个短语做补语来形容打的状态, 用词堆砌, 两个成语和两个自创语混搭, 不伦不类。

写女兵小唐动员妇女们剪头发, 她说“……我们不搞封建迷信, 但我们要拆破一切网络……”, 抗战期间革命军人对乡下媳妇这样说, 她提到“网络”这个词!

写母亲思念大女儿, “她抱着上官来弟的孩子, 心中车轮转, 双目泪婆娑”, 前俗后雅的句子, 不管风格的一致了, 谁说混搭不是风格呢?但“心中车轮转”还真有些费解。

写“母亲奶水充足, 奶汁质量高级, 催得我又白又胖”, 像泛滥的广告腔调, “质量高级”简直刺眼, 太随意粗糙的表述了。

写元宵节的大栏镇上“人与人之间洋溢着安定团结的气氛”, 莫言写的是抗战时期的景象, 可怎么看都像是从节庆新闻稿中摘录的句子。

写蒋政委舀起一勺绿豆汤诱惑上官来弟, “……高高举起, 慢慢往下倒, 让汤的优美展现, 让汤的味道扩散”, 句式太一致就不说了, “让汤的味道扩散”没问题, “让汤的优美展现”总觉得哪儿别扭。

莫言的语言真是到了我行我素、其奈我何的境界, 从填补空白的角度说, 这何尝不能算一种创造。他的想象力在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上走得更远更肆无忌惮。小说中写到大姐上官来弟旁观了黑驴鸟枪队伏击日本人那场惨烈的战斗, 莫言写道“眼前模模糊糊地出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句话可以用来大致说明莫言想象力所擅长的方向, 这是不是也是魔幻的特点呢?

比如写三姐在其男友被抓走后的第三天, “好像她已变成了鸟, 听不懂人类的语言”, 人称“鸟仙”, 鸟仙声名远播, 开始为十里八乡前来求药问卜的人开方, 还大显神通惩治坏蛋, 这完全就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莫言版, 可人家老蒲明说写的是鬼故事, 莫言却是在写人。这一节鸟仙传奇甚至还有这样的话, “因为我们家的鸟仙, 蛟龙河与辽阔的大海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如此宏观的叙述居然缘于一个荒诞的鸟仙情节。读到这里, 我不得不思考想象力有没有边界的问题。

写司马粮小时候由母亲抚养, “他吃着草根树皮成长……经常能看到, 一团乱草从他肚子里涌上来, 沿着咽喉回到口腔, 他便眯着眼睛咀嚼, 嚼得津津有味, 嘴角上挂着白色的泡沫, 嚼够了, 一抻脖子, 咕噜一声咽下去”, 读到这一段, 我联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你必须要有现代派作品的阅读经验, 才能接受和消化这样的描写。

写“我” (也就是上官金童) , 一个刚刚由爬行到可以站立的婴儿, 说的第一句话是“操你妈!”, 让人以为一个叱咤风云的混世魔王将横空出世。可这却是个有“恋乳癖”的家伙, 让我们扫描一下莫言怎么把男一号和“乳房”这个意象高密度的扯在一起:

“我不关心萝卜来自何处, 只关心萝卜的形状, 它们的尖尖的头顶和猛然膨胀起的根部, 使我想起了乳房”, 有一首民歌中这样唱“红萝卜的胳臂白萝卜的腿”, 形状上还有相似点。把萝卜想成乳房, 这需要强大的扭力。

“我从乳汁的味道上, 知道母亲内心波澜滔天”, “我”在展现尝乳识人的绝技。

“我的目光越过母亲的肩头, 遥远地注视着那些奇怪的女人, 但见一片乳房飞舞缭乱……”, 这是金童趴在母亲背上看一群妓女在冬天的井边打水。接着写两个妓女打架“手臂挥舞, 乳房横飞……”, 我想起毕加索那些变形的现代派画作。

“沙枣花的嘴把母亲的乳头拽得像鸟儿韩的弹弓皮筋一样长……”, 这是金童看沙枣花和他争食母乳。

“我扑到六姐身上, 双手准确地揪住了她的乳房”, 连打架都跟乳房干上了。

“她的双乳在黑袍中剧烈摇摆着, 炸开着瑰丽的羽毛, 好像两只刚刚交配完的雌鸟”, 这是写金童看他大姐。

“从鸟仙的袍子我想到上官来弟的袍子, 从上官来弟的袍子想到上官来弟的乳房, 从上官来弟的乳房又想到鸟仙的乳房”, 可以进行思维训练, 看能不能把任何东西都联想到乳房。

“她的那两只乳房凶悍霸道, 仿佛充满了气体, 一拍嘭嘭响”, 挂的是篮球吗?这是写金童看他五姐。和上一句在同一页。

“有一个双乳上拴着铜铃的女人格外引我注意, 她跳着一种古怪的舞蹈, 让乳房上窜下跳, 让铜铃清脆鸣响”, 这是写抗战胜利后大栏镇的欢庆场面, 和南美桑巴舞的狂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抗战胜利了, 但上官金童被乳房抛弃了。我想到了死亡。我要跳井, 或者投河”, 没乳房, 毋宁死, 第一次看到这样独特的人生信念。

……

这只是前两卷中的一小部分和乳房有关的描写。恋什么的都有, “恋乳”当然也没问题, 但怎么写是个问题。要用一个字形容《丰乳肥臀》的特点, 那就是“粗”。构思粗放, 想象粗狂, 语言粗疏。莫言说, 因为“胸有成竹, 情感充盈”, 仅用了83天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 平均每天六千字是让人惊叹的速度。他的创造力跑得太快, 气势奔涌, 语言跟不上, 难免斑驳混杂。一气呵成一首诗或一篇文, 没大碍;要一气呵成一部长篇确实要警惕, 至少是不是一口气跑到底后, 再回头仔细修改打磨。莫言属于典型的“才人胆大”, 即袁枚所说的, “人称才大者, 如万里黄河, 与泥沙俱下。余以为, 此粗才, 非大才也。大才如海水接天, 波涛浴日, 所见皆金银宫殿, 奇花异草, 安得有泥沙污人眼界耶”。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葛浩文的翻译。葛浩文的翻译非常巧妙, 不是逐字逐句逐段, 而是整体翻译的, 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规避掉作者的弱点。这是很学术很专业的看法。高产是莫言的长项, 但写得太快也正是他的软肋。

摘要:本文通过对莫言与余华小说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因素的细致分析, 阐述了作者在阅读两位作家的作品时, 所产生的不同阅读感受。进一步指明二者作品存在的不同之处与引人之处。

小说阅读训练(2) 篇3

走出沙漠

沈 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

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

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

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

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唆!”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①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的地涌向湖边……

②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知道我为什么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吗?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有删节)

1. 小说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有何特点?

2. 请简析画线句子的作用。(任选一句作答)

3. 请概括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 结合文本,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小说阅读训练(2)第2页

二、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3题。

证书丢了

刘吾福

欧阳老师接到学校办公室的电话,说是要他将教师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交到办公室去,欧阳老师高兴地问,是不是要评绩效工资了?办公室主任回答说,是的,是的,是县人事局要搞绩效工资的评定,所以要对教师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进行验证。 

据说,评绩效工资后,每月要多开三百多元钱呢!欧阳老师打开抽屉寻找证书,可是翻来覆去地找,始终没有找到那两本证书。 

欧阳老师这才想到,他今年已经五十九岁半了,前一段时间已经办了内退,不上班了,因为再过一个多月他就要退休了。 

也许是欧阳老师以为证书对于他这个行将退休的老教师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因此,他的证书在搬进新家的时候被弄丢了。 

欧阳老师在电话里将情况向办公室主任解释,办公室主任“哎呀”了一声,焦急地说,这两本证书可丢不得呀!它可以证明你是一个教师,还可以证明你是高级教师,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你现在评绩效工资,它可以让你每个月多开三百多元钱呢……所以呀,这两本证书是千万丢不得的! 

欧阳老师听了,一下子就急了。

看来,只有去人事局补办证书了。当天,欧阳老师就乘公共汽车赶到县人事局,找到档案科。他将情况一说,档案科的同志也挺替欧阳老师着急的。

可是……可是……档案科的同志思考了一下,说,欧阳老师,您是高级教师,高级教师补办证件必须要申报到省教育厅才行。 

欧阳老师就问,到省里补办要多长时间? 

档案科的同志掐指算了算,说最快也得要两个月时间。 

欧阳老师大叫一声,糟了!绩效工资的评定工作在一星期内就要结束,看来要等省里补办这两个证件下来肯定是来不及的,而且,一个月后他就要退休了,退休后就由社会养老保险站发退休工资,不再参加绩效工资的评定。欧阳老师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

欧阳老师就问档案科的同志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档案科的同志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除了到省里补办证件,他们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

欧阳老师就泄气地从人事局走出来。走在大街上,他突然看到墙壁潦潦草草写的“办证”黑广告。他灵机一动,找那些地下办黑证的人,办两个假证来——实际上,欧阳老师本来就是老师,本来就有高级职称嘛!办这两个假证也就为了应付一下这次的验证。想想,这也是唯一的办法了。 

欧阳老师就赶快到照相馆照了两张数码快照,然后拨通了墙壁上的手机号码。不一会儿,就来了一个贼眉鼠眼的年轻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每本证书五百元钱,两本证书先交定金四百元。 

欧阳老师交了定金,办假证的约好第二天上午在市人民广场西边的那棵大树下交货。 

第二天上午,欧阳老师准时到了大树下,那个办假证的也到了那里。两个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证书。年轻人拿到钱后,一溜烟就淹没在人群中不见了。 

欧阳老师看了看两本证书,竟然跟真的一模一样。 

欧阳老师就不露声色地将那两本假证书交到了学校办公室。 

隔了两天,人事局通知,叫欧阳老师去一趟档案科。 

欧阳老师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急匆匆地来到人事局。档案科的同志很严肃地对欧阳老师说,请问这两本证书您是从哪里弄来的? 

开始,欧阳老师红着脸说,是……是……是学校发的呗! 

不对!档案科的同志说,经过我们验证,这是两本假证书!你看——这上面的编号跟我们的电脑存档上不同,还有,封面的颜色也有差异,假证的封面颜色浅一点……欧阳老师只好低头承认这是自己找办黑证的人办的假证书。 

欧阳老师接着反问,既然你们的电脑档案上储存了我的全部资料,为什么不可以给我办理绩效工资呢? 

档案科的同志摇摇头,认真地解释说,对不起呀欧阳老师,要验证两本证书——这是文件规定的,这是原则问题,对于原则——我们也是实在没有什么变通的办法呀。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0年第4期)

1. 全文围绕“证书丢了”展开情节,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使情节完整。

发现证书丢了—— —— —— 

2. 有人说,文中三处“着急”用墨极少(画线部分),却又效果极好,试作简析。

3. 小说揭示了何种社会现象,对我们有何启示?

小说阅读训练(2)第3页

三、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让鬼子兵回家

萨 苏

在广岛曾经听过一个日本“衣”兵团老兵渡边淳的演讲。

在战败前,渡边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山东武定。当地经常有抗日军队活动,渡边所在的部队每天的事情就是忙着作战。但是,战场形势的变化,即便封锁,也不可能瞒过所有人。渡边和他同伍的士兵,也暗中谈论过日本如果战败会怎样这类的话题,最终结果无非是自杀或者潜伏下来抵抗这两种而已。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渡边所在的部队一片哗然,投降还是继续打下去,军官们争论不休。但在渡边等士兵心里,只有对未来的绝望和担心。

与同伍的士兵谈了半天,烦闷的渡边走出炮楼,在田埂上一边走,一边抽烟,但心情始终如是。

日军的据点旁边,是一个小村子,渡边忽然鬼使神差地走进村子,走到一家中国人的门前。

这家中国人他是记得的。几个月前,他曾和另外几个日本士兵到这家“征集粮秣”。当他们要把这家人的粮食全部装上大车拉走时,这家的老汉死死拉住最后一袋粮食不放,口中还不停地叫骂着,是渡边上来一脚将他踢倒才把粮食夺下来的。日本兵用刺刀对着那个老汉的胸口,而倒在地上的老汉依然对渡边怒目而视。老汉的儿子一边用力拉着父亲的手臂,一边对日本兵叩头求饶。

那一次,渡边他们并没有杀这个老者,因为当时日军下令:不要在驻地的村庄随意杀人,以免更失民心。但是,渡边对那个一直怒目而视的老汉却印象深刻,觉得他是个“好汉”。

这次,渡边就笔直地走到了这个老汉的家门前。

非常巧,那老汉正坐在自家门前吸着旱烟,看到渡边走来,冷冷地转过头去不理他。

渡边以立正的姿态站在老者身后,许久不知道该说什么。

老汉始终没有转过身来。

最终,渡边鼓足勇气,对老汉说:“我们打败了。”

老汉微微侧过头来,眼里有些疑惑,有些戒备。看到老汉仿佛没有听明白,渡边尽量放慢语速说:“我们,日本,打败了;你们,中国,打胜了。”

说完,他很紧张。

最终那老汉似乎听懂了,转过头来,看着渡边,也是慢慢地说:“哦,你们打败了啊……”他的身体慢慢放松,填上一锅烟,看了看渡边,说:“那你就可以回家去了啊。”

渡边惊讶地看到,那老者的目光竟是十分平和的。

那老者又重复了一句:“那你就可以回家去了啊。”

那一刻,渡边的心头仿佛被重重地一撞,一时百感交集。

令他更惊讶的是,听明白老人那句话里“家”的意思,自己的眼里竟然有了泪。

渡边在演讲中这样说:“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终于明白——在那一刻,我,又重新成了一个人。”

(选自《读者》2009年第11期)

1. 联系全文,说说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面对怒目而视的老汉,为什么渡边反而觉得他是一个“好汉”?

2. 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渡边这一人物形象的,结合文本,试作简要分析。

3. 当“听明白老人那句话里‘家’的意思,自己的眼里竟然有了泪”。试分析“竟然”一词的表达效果,并体会渡边眼里“泪”的内容。

4. 如果把题目《让鬼子兵回家》改成《一个日本老兵的演讲》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四、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厨 王

孙兴运

清晨,雪在寒风中飞舞。 

寒意透骨。衣衫单薄的他冻得脸色发青。

和他一起在风雪中等待的还有十七人——十七个厨师。他们在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张财主每年一度的赛厨、招厨。 

张财主好吃,也吃精了。菜肴被他瞧一眼、尝一口,他能说出用料的缺憾,能道出烹制的纰漏。所以,张财主极少吃到十分满意的饭菜。 

张财主常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穿衣为人看,吃喝自己乐。于是,吃精了的他便不惜重金聘请高厨。 

为聘得高厨,每年灶王节张财主家都举行厨师比赛。所有应聘者须同台竞技,张财主只择优聘用八人,薪酬也会依次序而定。 

难得吃饱饭的年月,加上重金诱惑,周边的厨师便云涌而至。 

雪中的张宅白茫茫一片,愈发幽深庄严。管家已经命人清扫了大院内的积雪,在空旷处布好了十八座灶台。 

又过了半个时辰,用完早膳的张财主被家人搀扶出来了。堂檐下摆好了桌椅,张财主在太师椅上坐定,悠然地品起了香茗。 

少顷,管家跑过去请示。张财主摆了摆手,沉重的大门便在吱呀声中打开了。 

门外久等的村民潮水一样挤进了大院。 

一切就绪,管家嘶哑着嗓子宣读了赛厨规则。激烈的赛事便开始了。 

其他厨师开始洗菜、淘米,紧张地备料了。他心里却泛起一丝不安。 

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厨艺,御厨之王绝非浪得虚名。他担心露一身绝技,东家会少聘多少人。 

自出了皇宫,他一路餐风露饮、饥寒交迫,屡次投身豪门,惹得数人差点被辞。身怀绝技却与饥民争食,他感到羞愧不安。于是,他又开始了漂泊。 

可漂泊非长久之计啊。身心疲惫中,他又一次来张家应聘。以张财主的富有,多聘一人理应不难。他安慰自己。 

管家嘶哑着嗓子报了菜名,惊醒了正出神的他。人家已忙于烹制了,他才动手。他凝神静气之后,将刀舞成了一团白光。白光跳跃了片刻,菜就成了片、丝、末,整齐地码放在盘中。院内的气息顿时凝固了,人群呆立相望,满脸的惊讶、仰慕。 

炉火映红了他的脸。加料、翻炒,瓢中的菜如蛟龙出海般腾起落下,矫健、优美、协调、流畅。 

菜熟了,满院飘香。张财主看见他的菜时,略微愣了一下,夹口菜尝了,眼中便有了赞叹的笑。 

管家面无表情地宣读了名次,末名厨师黯然离开了,留下一声重重的叹息。他知道,每道菜评完,都会淘汰一位厨师,直到剩下八人为止。 

管家继续报着菜名,继续冷冷地宣读着名次。他的名字总排在首位,但他已浑然不觉。他眼前不断浮现出离去的厨师,那哀愁、忧伤的眼神,刺得他心隐隐地痛。 

惭愧和不安再次袭来,他想退出。但这或许是他摆脱苦难的最后机会。能多聘厨师吗?他抬起头看着张财主,满眼的慈善和期望。 

张财主读懂了他的心思,但目光却极为冷漠。 

雪愈下愈大了,赛场剩下九人了。雪花穿过青色的油烟,融化在沸腾的油锅中。在一片噼啪声中,沸油顿时四溅开来。 

随着一声惊叫,有厨师捂着被烫伤的手,痛苦地低下了头。盘子碎了,遍地是滚落的生肉丸。接着,人群中一老妪突然跌坐地上,恸哭道,天啊,这以后咋活呢?她身旁一个小女孩也满脸是泪地跑到那厨师身边,扯着厨师衣角喊,爹,俺饿。 

再望张财主。张财主将头扭了过去。 

他心抽搐着,酸楚的泪珠滚落了下来。犹豫了片刻,他捧了盘焦黄酥香的丸子走过去,一颗一颗地喂给了小女孩。 

随后,他站起身,向四周拱了拱手便默然离去了。单薄的身影在雪地里消失后,留下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

这天夜里,寒风凛冽,大雪纷纷。野外的一座破庙中,他蜷缩在柴草堆中瑟瑟发抖。忆起往事,他顿感悲哀。宫中权势倾轧,非安身之地,流落乡野,又难与饥民争食。 

何处才是归宿啊?他发出一声微弱的叹息。 

第二天清晨,有人发现了僵死的他。 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0年第4期)

1. 小说几处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文中插入老妪和小女孩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3. 简析厨王的形象。

4. 试分析以“厨王”为题的好处。

(参考答案见网站)

小小说阅读训练 篇4

一、黄风

⑴麦子一熟,风的颜色就变了。王九是个老庄稼把式,用不着到麦田里去看,一瞅窗外的风,就知道麦子熟了没有。村里人都说王九牛,牛得很,王九也得意,说,这不是吹牛哩。村里人说,不是吹也是吹。王九说,说吹就吹吧。

⑵王九种地种了五十多年了,收麦子也收了五十多年。前面二十年是给生产队里收,是给人民公社收,后面这三十年,就是给自己收的。他家里的田地,除了种麦子和玉米,再不种别的。村长劝他拿出些田地来栽苹果树,说那东西来钱。王九说,不栽。我就爱种麦子。结果村里人一百家九十九家都栽了苹果树,没几年都发财了,就王九家不栽,日子一下子就让人给比了下来。王九也不在乎,攥着一把沉甸甸的麦子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哩。到时候看你们没了粮食吃,啃苹果去吧。那个顶饭哩„„

⑶别人家的苹果卖了好价钱,拿出些钱来买了麦子吃,剩下的还有好一摞。有人图省事,想就近买王九家的麦子,王九不卖,说,粮食是个宝哩,不卖。王九家的麦子除了自己吃,开头几年国家强制收购时卖些给国家,后来国家不强制收购了,王九就在家里存放着。心想,哼,看哪年闹饥荒了,你们咋个活„„

⑷饥荒一直也没闹起来,有苹果园的人家几乎年年发财,王九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倒是麦子攒了一囤又一囤。

⑸再有人到集市上买麦子,王九就拦了人家说,到我这里买吧。我种的麦子又好,价格也公道,也不用走那么远的路。有人过去瞅瞅王九家的麦子,拈一粒放嘴里嚼嚼,噗地吐出来,说,看看你家的麦子,都叫虫子掏空了„„王九嚼开一粒瞅,果然只剩下一个空壳壳。扒拉开囤子瞅,十有七八都成空壳壳了。王九叫声我的麦子啊,眼泪就哗啦一声流出来了„„ ⑹王九损失了一万多斤麦子了。村长给他算了一笔账,这一万斤麦子如果卖出去,只怕差不多会有一万块钱的进账。这倒好,便宜了虫子了。王九泪眼婆娑,说,我的万元户啊„„ ⑺可王九还是喜欢种麦子。只是种了不敢再囤起来,留下一家人够吃的,剩下的都卖给了国家。日子么,还是过得捉襟见肘。

⑻儿子娶了媳妇,第二天就闹着分家。家一分,儿子就在麦田里挖了许多坑,栽上果树。王九想管,再想想,管不着了,就叹气,叹过了去瞅自己的麦苗,绿油油的可爱。王九说,我的麦子啊!心里舒坦了许多。

⑼今年这边建飞机场了,王九的麦田被上面征用了去。王九想不给,但拗不过人家。眼看着刚刚返青的麦子被推土机哗啦哗啦推没了,王九心疼得直跺脚。可是有什么用处呢?没有。看着村里人欢天喜地的样子,王九说,没了地就没了麦子,看日后吃什么?

⑽征地的钱还没发下来,村里人结伙上去找。他们叫王九,王九不去。钱找回来了,分钱的时候,大伙都说王九没去,不分给他。王九说征了我的地,毁了我的麦子,要不分钱给我,我就死给你们看。

⑾没人害怕王九会死,但到底钱里面有王九一份,还是分给他了。搂着钱,王九一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有时候想起田里的麦子,过去想拔拔田里的野草,看见的却是一大片裸露的泥土。王九心里一紧,坐在地头好久也起不来。

⑿王九看风就知道麦子熟了没有的本事,如今一点用处也没有了,在村里也没人跟他说这话了,王九早就牛不起来了。除了一摞没用处的钱,王九再也没有什么了。

⒀有一天中午,王九坐在炕上吃饭。吃着吃着,瞅见窗外一片黄乎乎的风刮了过来,他的精神一振,一跃而起,眼睛亮亮地跳下炕就往外跑。老伴说你干什么去这是?王九慌慌张

张地穿鞋,说,麦子熟了,要收麦子了。我得赶紧过去„„老伴吃了一声,说,收个屁麦子。王九说,你瞅瞅这风。麦子熟了哩这是„„老伴说,收麦子收麦子,你的麦田哩?

⒁王九怔住了,木在地上。

⒂可是王九还是相信麦子熟了,只是熟的不是他王九家的麦子而已。

(《百花园原创版》4月号)

1、王九作为本文的主要人物,作者主要从什么角度进行了刻画?

2、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一处细节是:

3、请你谈谈文中第⑼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4、试分析文中第⑾段画线处人物的心理活动:

5、请你说说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心理描写。

2、“有一天中午,王九坐在炕上吃饭。吃着吃着,瞅见窗外一片黄乎乎的风刮了过来,他的精神一振,一跃而起,眼睛亮亮地跳下炕就往外跑。”

3、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村民与王九面对征地的不同态度;用村民的“欢天喜地”、唯金钱是图来反衬王九的本分及与土地的深厚情感;用王九的担忧来暗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农民利益得不到维护的现状。

4、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庄稼把式王九,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面对眼前一片裸露的泥土,心里充满了失落与心疼、无奈与辛酸。

5、本文通过刻画本分老实的农民王九在失去土地前后面临的辛酸与失落,揭示出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广大农民利益为前提的这一事实,表达出对广大农民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1、材料过长,且不太适宜学生阅读,换材料重新;

2、第二题过于宽泛,学生会有答题障碍;

3、小说阅读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题;

4、最好有一个创新题。

风吹不掉的红榜

文/葛俊康

上高二那年,我十八岁。当时,在老师的心目中,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扶不上墙的差生。其实我不是天生就是如此。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成绩还蛮好的。只是升入高中后,由于爸爸的去世,我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爸爸是镇中的老师,一次,为了救一名落水的学生永远地离开了我和妈妈。爸爸的死让妈妈成了镇中的临时工,专门负责打扫学校的教学楼。从此,我们家就住到了学校。

母亲是农民,没有读过书,在学习上帮不上我,只知道在生活上让我吃好穿好,平时回家什么都不让我做。所以,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后,我第一个觉得对不起的就是母亲,不敢回家面对母亲的眼神。母亲问考试情况,我只好含糊其词地说,考得不好。母亲往往会叹口气,说:“康娃,你爸走了几年了,妈现在就只有你,妈的希望全部都在你身上,你无论如何要

给妈争口气。”

母亲的这些话,常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我知道母亲也是望子成龙,希望我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终于,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我进了年级的前50名,名字终于上了学校的红榜。看着贴在教学楼前面墙壁上的红榜,我的心里不知是种啥滋味。

放学回家,我告诉母亲我的名字上了红榜。母亲的脸上立即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忙说,真的?快,马上带我去看看。说完,母亲不顾锅里正在炒菜,把火一关,拖着我就往教学楼跑。

看着红榜上我的名字,母亲的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

那晚,母亲的笑意一直挂在脸上。母亲很久没有这样笑过了。看着母亲的笑容,我的心里多少也感到好受了一些,不久就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快要天亮的时候,我被外面的风雨声惊醒了。原来外面下起了大雨。

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我有了一些尿意,忙起床往卫生间跑。走过母亲的房间,我发现母亲的房门是开着的。往里一瞧,床上却没有母亲的身影。

我想母亲是不是也去了卫生间,我就在外面等。等了好长时间,没见母亲出来。我忙推开门,哪有母亲?我的心一下就慌了,在这大风大雨的夜晚,母亲一个人会到哪里去呢?我忙拿上手电筒出门去找。

走到教学楼的时候,我看见一个人影正站在那里用手扶着墙壁。我忙走了过去,发现竟是母亲。只见母亲两手紧紧地压着下午才贴上去的红榜。

看着母亲的样子,我十分不解。母亲看着我,说,你来干啥?快去睡,明天还要读书!我问母亲那样压着红榜干啥?

母亲看着我,认真地说,我这样压着,它才不会被风吹掉。

听完母亲的话,我还是不理解,我想,即使吹掉了又怎样?

母亲看着我困惑的样子,说,我就是想让大家明天再看看我儿子也上了红榜。

母亲一说完,我的心里竟猛地震动了一下。母亲,这就是我可亲可爱的母亲。此时,看着母亲在风雨中扶着红榜的样子,我的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了出来①。

我走上前,紧紧地抱着母亲,任泪水肆意地流淌。

一年后,我终于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走的那天,母亲送我到车站。火车开动的瞬间,看着站台上母亲那花白的头发,我的眼中又开始湿润了②,我觉得我最对不起的就是我母亲,因为我第一次上红榜的成绩全是假的,是作弊的结果。

《阅读》2011年6月

5、请按照小说情节的四个部分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

6、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我第一次上红榜的成绩全是假的,是作弊的结果”,请你把它找

出来:

7、试分析文中“我”的两次流泪的原因各是什么?

8、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这个题目没有什么意义,出一个语言品析类的题)

9、请你谈谈对文题“风吹不掉的红榜”的理解。(回避这种命题角度)

参考答案:

1、开端:上高二时,父亲去世,母亲艰难供我上学。

发展:我在期中考试时因舞弊上了学校的红榜。

高潮:风雨夜中,母亲冒雨守护那张红榜。

结局:我被母爱触动,发奋学习考上了大学。

2、“看着贴在教学楼前面墙壁上的红榜,我的心里不知是种啥滋味。”

3、第一次流泪:我靠舞弊让自己的名字上了红榜,母亲不知情,却因儿子的成绩而骄傲,全心保护着红榜,我为此而感到内疚不安。

第二次流泪:是母亲的那份骄傲让我努力学习有了今天,看到母亲为此艰辛地付出,我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4、母亲。因为我今天的成绩是在母爱的感召下实现的,本文是为了歌颂母爱的伟大。

5、“风吹不掉的红榜”是本文的线索;也是全文感情抒发的载体,作者借母亲守护“红榜”来表达母爱的质朴与伟大。(意思相近即可。)

莫言小说阅读训练 篇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的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来说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字)

(1)(2)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该题取答区间在全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交代乌米连续第七个年头在海边唱着歌等丈夫和孩子归来,从不间断,这种坚持,这种不懈,只能概括为“坚忍”或者“执著”;后半部分着力写她充满希望、喜悦、快乐,所以只能概括出“乐观”。由于题目要求概括出人物性格特征,所以一般性的表心理活动的词语是不太合适的。

答案:(1)坚忍(执著)(2)乐观

2.指出第⑤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说明景物描写所用的手法,简析其作用。段中“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这句话非常重要,它暗示考生,这里所写的一切景物都跟“形成气氛”相关联,那就只能是“烘托”。除此之外,写景还讲究顺序,前半部分由近及远地写,后半部分由远及近地写,有条不紊。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1)请用一句话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取答区间在②、⑦、段。在这些段落中,作者反复强调自己体会到的乌米的歌声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作者反复写她的歌声,首先是为了塑造人物,是为了表现她的心理,展示其性格;其次是借此渲染氛围,凸现其悲惨遭遇,突出她的忧怨,引发读者的同情之心。

答案:(1)忧怨中充满希望。(2)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取答区间主要在②、③、④、⑦、⑨、段。题干富有启发性,它告诉考生,这个“我”和《祝福》中的“我”相似,考生联系所学旧知识,对照本文内容,就可以分别从“我”的形象特征以及“我”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上去赏析。从作用方面看,用第一人称叙述,会使人觉得这件事真实可靠;“我”贯穿全文,起到了线索作用;还借“我”的口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思想;同时“我”对乌米的态度起到衬托其形象特征的作用。

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衬托乌米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决斗

欧洲曾流行过一种风俗:决斗。

当两人发生了龃龉或冲突,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时,便约定时间地点,并邀请证人,兵戎相见。显然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的决斗中死去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一个好端端的生命为什么要让它在决斗中毁灭呢?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间便倒下了,倒在了他人的咒语和狂笑里,倒在了别人的谈资里,倒在了死不瞑目的时间里,还有比这更残忍的吗?——这样的斗法,形式上虽然废除了,但实质还在。

这便是精神上的决斗。

自己跟他人,自己跟自己。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跟自己,两个“我”之间的争斗和较量。这里虽然没有《战国策·秦策二》中所说的“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的惨重,却也不乏刀光剑影,鹰瞵鹗视,兔起鹘落。这样的决斗,常常在静默中进行。当一种想法不尊重另一种想法,一种做法不苟同另一种做法,一种观念不赞成另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不欣赏另一种眼光,一种存在不承认另一种存在,一种梦想不欢迎另一种梦想时,矛盾便种下了,仇恨便发芽了,决斗开始了。只是这样的决斗,没法约定时间地点,它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证人在场,或者说只有“自己”这个既是决斗士又是证人的双重角色在场,或者说只有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证人在场。输赢也便常常是模糊的,说不清楚的。——当然那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有定论的。

这样的决斗,使用的当然都是隐性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怀,比如学养,比如智慧,比如意志,比如觳力。一来二去,也使见出了高低。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武器实在是称得上定夺乾坤的将军、元帅。凑手的武器,只要有钱是能够买得到的;称心的武器,花再多的钱也未必。要得心应手,自己动手铸造武器是惟一的好办法,把自己的骨血、心跳、体温、气息、汗水、泪水、抗争、隐忍、渴望、呼唤、祈祷、祝福等等统统融在一起,加上天地之神气、日月之精华,加上先哲之睿智、圣贤之明慧,一把好剑就铸成了,或一支好枪就做好了。铸器的目的,当然最终还是使自己也成为一种武器。一种“非手、非竹、非丝、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的上好武器。

愚公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和愚公的“傻气”颇有些相似的西西弗斯也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阿基米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的贝多芬,在苦斗中高喊着“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桑提亚哥,“把神的恩赐发挥到极致”的阿甘,无一不是一件上好的武器。

我听说一位老人,八十多岁了,还坚持每天去登山,二十多年了,风雨无阻。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还听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着常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边上学读书。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曾在报上读过这样一个特写:一位像百合花一样年轻的生命,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窥视着她,觊觎着她,折磨她,依然平静地、坚韧地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散文,还有一部长篇„„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热闹。它像地火似的,燃烧着,突然一个耀眼的火光,那是它的灵感,或激动。

我理解这样的决斗。

一个优质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趋于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优秀传统。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地球也就变成了零。

1.本文论述的重点是“精神决斗”,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精神决斗”的特征。

答案:(1)精神决斗的对象主要是自己。(2)精神决斗的起因是思想观点上的矛盾。(3)精神决斗使用的武器是隐形武器。(4)精神决斗从来都拒绝热闹(或:精神决斗常常在静默中进行)。(5)精神决斗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6)精神决斗只有自己或时间这个证人在场。(7)精神决斗的输赢常常不是马上能够决定的。(任答对六点得6分,语意相近即可)

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阿基米德和桑提亚哥都被作者称为“上好的武器”,他们分别是靠什么把自己铸成了“上好武器”的?

(2)结合文意.概括说明一个人怎样才能把自己铸造成为“上好武器”。

答案:(1)阿基米德靠的是对科学的自信;桑提亚哥靠的是永不言败的勇气。(2)①把自己的身心情感意志希望等融合在一起;②吸取自然的精气;③吸取先哲的智慧。

3.怎样理解“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地球也就变成了零”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这样的传统”指的是自我精神决斗的传统。如果这种勇于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传统没有了,就不会产生优质的生命,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精神空虚之中。

4.简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文章由欧洲的决斗风俗引出精神决斗这一话题,然后阐释精神决斗的基本特征,再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形象阐释精神决斗,最后点明精神决斗的意义。这样安排的好处是:(1)形象生动,吸引读者;(2)逐层深入,思路清晰,便于读者深人理解精神决斗的内涵及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生命的节日

①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②一进入七月,一种赌徒的真正感觉袭击了我。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押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渴望着太阳和雨水的滋润,尤其像我这样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与恐惧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痛苦的折磨。③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和许多父亲一样,我的父亲一大早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那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他递给我钱的时候,有些迟钝,手有些颤抖。而我接过那带着父亲体温与汗香的十元钱时,手颤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想表现得自信一点,结果越是要表现得自信,手就越发地颤抖,像深秋里的树叶一样,以致连我的身体也抖起来。我遁逃似的离开了那双眼睛。虽然我知道那双眼睛是善良的仁慈的宽厚的,但我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④我一步一步地走向学校,内心的恐惧正在加剧。经过村庙的时候,我不由得走来走去,跪在了那泥像前,我想没有人比我更加虔诚,没有人比我叩的头更响。

⑤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对我说,如果中了,就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父亲的话总是这样直接。可因为仅仅差了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我带着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就越沉重。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都弄够了,我那时候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个三五百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有努力学习。第二年七月的“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放在父亲面前的时候,父亲火了。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来打点种田以外的事啊。开学了,父亲说再读!父亲依然没有多余的话。可那每个字都像石头一样,把地能砸出个坑来。他亲自送我到四十余里以外的乡里上学。父亲走在我的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劳,甚至是麻木,那已经驼了的背越发弓得厉害,仿佛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非要这样将背弓起来似的。他已经是年过花甲之人,应该是歇歇享福的年龄了。

⑥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怎样不是活一辈子呢?我的朋友、我的同学不都输了个精光回来了吗?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看看我,他的目光里不再有那种凝重,反而凶恶起来,仿佛被激怒的老虎,一甩手,鞭子狠狠地抽在我的脸上。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走自己的路了。我的脸火辣辣地疼痛,可是我心里却踏实了,我想至少父亲对我发怒了。

⑦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

⑧父亲一转身走向了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我想父亲会转过身来给我一烟锅、两烟锅„„我渴望这样。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又装了一锅烟,吸了一锅又一锅。我对父亲说,爹,你再给我一年时间!

⑨父亲抬起头看看没说什么,他只是抽着烟凝望着天空。

⑩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驮着铺盖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却听到了更多的语言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走在我的前面,他的背驼得愈发厉害了,让我想起门台上那棵旱了多年的弯脖榆树来。我的泪一直流到了学校。

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有一斤的勺子,有半斤的勺子。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是即使再廉价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它就是节日。除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很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父亲醉了,把我也弄得醉意朦胧。他拉着我的手直叫我兄弟。这让我想起他拉着我家的那头老牛叫兄弟的情景。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我让他跟着我受了四年的折磨,如果我第一年就考上,我的父亲或许不会醉成这个样子,更不会喊我兄弟的。

从考上大学到毕业,我一直奔波于尘世之中,往来于凡俗之间,忙着娶妻生子,忙着房子、儿子、票子以及多彩的人情礼仪,几乎挤不出什么闲钱来买名贵的酒。后来我终于挤出点闲钱来买了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是当父亲听说这酒一瓶就四百多元时,说酒没有贵贱,只是心情有贵贱。我点点头,父亲没有文化,更不是哲人,可是他说出的话常常让我要思考许久许久„„ 那瓶酒至今还放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因为父亲自己喝觉得没意思,拿出来招待人却又觉得太奢侈。

1.为什么说“那个七月”是“我”“生命的节日”?

2.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1)第(2)段中的“开牌”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12)段“父亲醉了,把我也弄得醉意朦胧”,“我”“醉意朦胧”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高考结果的公布(2)受父亲感染,为考上大学兴奋,为父亲因自己求学受苦感到愧疚。

3.文中多次出现“十元钱”,这“十元钱”有什么特殊含义和作用?

答案:特殊含义: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殷切希望,希望我能考上大学,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作用: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十元钱”的去留,一家人的心情起起落落,“十元钱”见证了一家人从希望到绝望再到重燃希望的过程,陪伴着“我”和父亲长达四年。

4.选文在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上独具匠心,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例:(1)肖像描写:驼背、眼神的变化,对儿子给予厚望,为了儿子再苦再累也值得,一个一心一意为了孩子的成功甘愿付出一切的父亲。

(2)语言描写:言语不多,没有多少文化也讲不出高深的道理,但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鞭策和人生启迪。

(3)动作描写: “打了我一巴掌”,爱之深恨之切,不愿意看到儿子这样消沉,试图用极端的方式激励儿子不要放弃,要满怀信心坚持到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技巧:①衬托(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③多角度写景,视觉听觉嗅觉结合。作用:①烘托欢快、愉悦气氛。②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③暗示人物获得自由的兴奋和舒适心情。(技巧与作用各写出两点发即可得满分。)

2.划线句“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

答案: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深层是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地来得猛去得快,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3.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

答案: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4.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

答案:这里的门与窗,具有象征意义。“门”折射出女主人翁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翁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门”和“窗”,在结构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流浪的二胡

①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如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②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梁、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③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贬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④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就开始了。当二胡宿命地遇上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也停不住流浪的步伐。

⑤《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流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凉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⑥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的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路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定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坛。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忍、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中,二胡也许最有悲剧性格。⑦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作者在文章的第②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写,这是想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结合全文回答)

答案:一方水土和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或“乐器时代和地域文化的魂魄”,答案意思应当与第⑦节第二句相关)

2.文章第⑥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怎样理解“极致”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阿炳是众多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中最出色的。

3.文章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

答案:①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②是一种忍耐和坚忍,一种奋进和抗争。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试概括本文在表达技巧方面的主要特点。

外国小说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篇6

过河拆桥

[阿根廷]博尔赫斯

圣地亚哥的一个教长想学巫术,他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了离此不远的特莱多市的巫师堂伊南是个高手,就上门求教。 他找到堂伊南家时,正是中午,这位巫师热情地请他吃饭,饭后又为他倒上了难得喝到的法国咖啡。教长这才得到机会,说明了来意。堂伊南站起来走了几步,说,我不收弟子。教长很执着,再三要求。堂伊南说,我已看出你将会有远大前程,但教你巫术以后,我怕你会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所以不能教你。教长忙起誓,那是不可能的事,假如我真的发达了,我一定会报答你,上帝可以作证。堂伊南听他说得很有诚意,就相信了他。

堂伊南先叫来女仆,吩咐她晚饭准备烤乳鸽,但别忙着烤,等他发话时再烤。然后他掀开房中的一块大铁板,示意教长跟来,他们就顺着石板梯子下去,堂伊南解释说学巫术最怕有人打扰,所以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石梯很长,走了约有十分钟才到了尽头,来到了一间放着各种巫术器具的实验室,教长觉得他们似乎已经来到了地底深处。

堂伊南拿来一些巫书,正要给他讲解,有两个牧师匆匆而来给教长送一封信,信上说他那个当地区主教的叔叔病危,要他赶回去见最后一面。教长急得像热窝上的蚂蚁,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他还是不愿放弃学巫术的机会,就写了封回信表示慰问,让来人带给主教。两天后,几个着丧服的人来了,说主教已经病故,正在选继承人,而教长也有中选的希望,还说教长不必赶着回去,因为他本人不在场被选中则更加说明他是深孚众望。

果然十天后,两个衣着华丽的牧师来了,一见面就匍匐在地,吻他的手,称他主教大人。堂伊南也是喜出望外,一边向他祝贺一边为自己的儿子谋求空出的`教长职位,主教对他说,教长的位置已经留给了主教的弟弟,不过可以另给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圣地亚哥。

三人到圣地亚哥上任。六个月后,教皇派使者来宣旨,任命他为洛萨大主教。堂伊南忙请求把空出的主教位置给自己的儿子。大主教说这个位置已给了自己的叔父,不过可以另给他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托洛萨,堂伊南只得同意。

两年后,教皇又任命他为红衣主教,堂伊南立刻提醒他以前作出的承诺,并为自己的儿子请求那个空出的大主教职位。红衣主教说这个位置已经留给了自己的舅舅,不过可以另给他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罗马,堂伊南无法可想只得同意。他们到了罗马受到了隆重接待,还举行了弥撒和游行。四年后教皇逝世,红衣大主教被选为教皇。堂伊南听到这个消息,又一次找到教皇,他吻了教皇陛下的脚,提醒他以前的承诺,为自己的儿子请求红衣主教的职位。教皇闻言大怒,让手下把他投入监狱,说他一个小小的巫师竟敢要挟教皇。可怜的堂伊南连连认错,请求宽恕,并说自己与儿子这一辈子都在外荒废了,现在只好准备回老家,因路途遥远,请教皇给一点路上吃的东西,教皇不予理睬。于是堂伊南站了起来,在教皇鸦雀无声的森严的大堂上,旁若无人地大声说道:那我只得吃我为今晚准备的烤乳鸽了。

女仆应声出来开始烤乳鸽。教皇这才发现自己实际上还在特莱多的一个地下室里,只是圣地亚哥的一个小小教长。他为自己的食言而羞红了脸,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好。堂伊南不再请他吃烤乳鸽,只是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出了地下室。

1.试分析第二段我怕你会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所以不能教你这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2.博尔赫斯的小说情节充满想像力,请对该小说的情节加以简析。(4分)

3.小说富有想象力的虚构情节与中国的哪个故事非常相像?通过这一虚构的情节它们所表现的主旨有何不同?请加以简析。(4分)

4.有的译者将这篇小说的标题译为向后靠的巫师,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5分)

5.结合作品内容,赏析文中教长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①小说围绕这句话展开想像,推动了情节发展。②通过梦的考验,证明教长是一个忘恩负义之徒,点化了人物性格。③与最后一段形成首尾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2.作家将复杂多变的故事浓缩在一个梦里。在梦中,教长连升三级,由教长升为主教,由主教而升为红衣大主教,由红衣大主教再升为教皇,三次拒绝了巫师为儿子的求职。梦的设置使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顺序的约束,女仆和牧师可以在别人的梦中进进出出,迷宫式的地下室里离奇的情节和现实生活并置共存,亦实亦虚,亦幻亦真,引人入胜。

3.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南柯一梦也可。南柯一梦表现人生虚幻无常,用以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而已。而《过河拆桥》则通过对教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讽刺批判了现实中那些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人,揭露了他们丑恶的灵魂。

4.过河拆桥这个标题更好,因为这个标题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忘恩负义的人性弱点。/向后靠的巫师这个标题更好,因为这个标题能具体地呈现巫师的可怜相,而且能生动地反映出正统主流的教会冲击下民间巫师的窘境。

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 篇7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篇章都是以女性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女性的生活、理想以及她们在社会、人生海洋中的挣扎、呻吟, 塑造了许多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在这长长的女性形象的画廊中, 有野性奔放、热情美丽的“我奶奶”, 有善良淳朴、漂亮单纯的孙眉娘, 有坚强勇敢、忍辱负重的母亲上官鲁氏, 有赫然屹立着敢于承担苦难的担当的暖和杨玉珍……她们是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作家赋予了她们善良、敏感的内心以及个性的独立、张扬和自由。透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他传达出的是他对乡土中国的人文关怀以及他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

一、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

一部成功的作品, 往往得力于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红高粱家族》以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引人注目、丰满鲜活的女性形象, 那就是“我奶奶”。“我奶奶”是个有着花一样容貌、火一样性格的女子, 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 浑身洋溢着风流情性, 以义气为热血的勇敢女子。她被迫嫁给一个麻风病人, 面对世俗的礼法世界曾经绝望地痛哭过, 然而却又绝处逢生。她出嫁途中与颠轿、杀蒙面盗救她的轿夫相识, 他们两心相悦, 因为爱, 她接受了高梁地里与余占鳌的野合。因为憎恨父母将其嫁于麻风病人而将其父拒之门外;她为了拯救自己与占鳌, 集中生智, 拜县长为干爹, 逃过一劫;她为了维护爱情, 赶走了恋儿;她为了支持抗日, 让唯一的儿子前去战场, 她自己也玉颜埋没高粱地。在那样一个封建保守、女性意识受到压制的年代, 她确实算得上是个了不起的奇女子。“我奶奶”这个充溢着生命活力与性的诱惑的风流女子红高粱般通红的性格由此成形。

莫言作品中另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是在长篇小说《檀香刑》里塑造的孙眉娘。《檀香刑》围绕女主人公孙眉媚娘的情爱故事, 对男欢女爱的描写直接浅露, 在小女人的家庭琐事、情爱纠葛中, 穿插了大清的改良变法、袁世凯掌权、外族入侵、保卫家乡的民族斗争故事。孙眉娘这个乡村女子被推上了血与火、恩与仇的情感的焦点之上, 在亲情、爱欲、家仇、国恨的情感中挣扎的她, 极尽周旋却爱莫能助, 她在错综交杂的权利关系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着, 被压抑的心灵日显个性意识。

孙眉娘和“我奶奶”一样, 婚姻生活很不如意, 美丽纯朴、风情万种的她, 性格泼辣豪爽, 富有牺牲精神。“我奶奶”、孙眉娘等朴素无华、有着民间乡土气息的女性是女人中的佼佼者, 她们不囿于世俗的观念, 敢爱敢恨, 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勇于追求自由的爱情, 具有坚毅的品质和在苦难中生存的耐力, 努力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她们面对外来的压迫, 敢于抗争, 不惜一切代价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生命的广阔天地中恣意地遨游, 让自我的叛逆个性尽情地飞扬。

二、具有传统精神的母亲形象

在东方的神话、史诗当中, 有许多关于母亲形象的原型如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地母悉多,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蜗等都属此类;她们的共同特征是博大宽容, 慈悲为怀, 用大地一般宽厚的胸膛养育、容纳子孙。莫言对丰乳肥臀的崇拜不仅是因为母亲使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 还因为母爱与博爱相连。

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蕴含了作家丰富、沉重的感情, 以及他对生命、母亲、社会历史与时代问题的新颖的思考与探索。母亲上官鲁氏, 一生忍辱负重, 几乎经历了中国整个由苦痛、灾难、屈辱和创伤组成的20世纪, 她勤劳勇敢、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顽强不屈地生活着。她急人所难、乐善好施、爱惜生命, 以坚忍的生命韧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养育了上官家一群儿孙。她对所有儿孙一视同仁, 不论是共产党的、土匪的, 还是国民党的后代, 只要是生命, 她都想方设法地抚养、呵护。鲁氏一生为孩子操劳,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摧毁她的母爱。母亲这一形象体现了乡野粗民人性的柔韧与深厚, 显示了乡野精神的平实、善良、坚韧与深沉。小说讴歌了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 在弥漫着历史、战争的硝烟背景中, 讴歌生命的本体意义, 是一部苦难母亲嘶哑的悲歌。

莫言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是美丽与丑陋、生育与毁灭、生长与衰亡、高雅与卑俗等的结合体。母亲将生育与埋葬、颓败与生长, 吐故与纳新混合在一起, 孕育着民间不朽的主题、永恒的历史, 母亲所体现的生存和爱的力量, 是什么也不能比拟的。《粮食》中的梅生娘、《姑妈的宝刀》中的孙姑妈、《欢乐》中的母亲、《儿子的敌人》中的孙寡妇……都是一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旺盛的生殖力的形象, 她们默默无闻、忍辱负重地活着, 这不是一种个体形象, 而是一种集体形象。这些故事中的母亲是特殊的, 也代表天下的共同母亲, 饱经苦难、勤劳勇敢的母亲, 忍受着非常的痛苦, 顽强不屈地生存着, 成为中华民族的真实象征。

三、不屈服于苦难的女性形象

《白狗秋千架》延续了一个古老的主题, 讲述了一个回乡探家的青年男子, 遭遇初恋情人暖后的种种心路历程。作品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诠释着人生诸多无奈。作品塑造了暖这个勇于承担苦难、不屈服于命运的农村妇女形象。

小说中, “我”是个受过教育、抽暇返乡的年轻的大学教师, 故乡贫瘠伧俗依旧, 并不能带给我任何美好印象。只有在高粱地边巧遇儿时的玩伴、与小时候的“我”两小无猜的暖时, 才勾起“我”的一些青梅竹马式的回忆。只是昔日的漂亮女孩暖已被生活腐蚀得面目全非, 当年的少女自秋千架跌下, 一只槐针扎进了眼睛, 瞎了一只眼, 委屈自己嫁了个哑丈夫, 生了三个不会说话的小男孩。小说的结尾, “我”匆匆离乡而去时, 遇到了暖的白狗, 是暖让白狗把“我”带到了她的面前, 她对“我”只有一个请求, 帮她生一个会说话的孩子, 她把高粱地压了一个圈:“我正在期上……我要个会说话的孩子……你答应了就是救了我, 你不答应就是害死了我了。”

杨玉珍是莫言塑造的另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农村妇女形象。杨玉珍是一个被丈夫抛弃农村妇女, 她独自带着儿子以捡破烂为生并最终建起新房和全村最气派的大门。杨玉珍身上有着传统社会深深的烙印。在丈夫和人私奔后, 她曾经忍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母亲抽泣起来, 喉咙呼噜呼噜地响, ‘有多少次, 我把绳子都搭到梁头上了, 不是有个小通牵挂着, 有十个杨玉珍也死光了……’”丈夫回归之后, 她的生活苦尽甘来, 正是她有着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真挚热爱, 生活中充满了苦难, 但是活下去就是胜利。对生命和生活的珍惜, 使她在没有理想的情况下, 为自己塑造、树立了一个目标, 就是盖上大瓦房, 为了这个“盼头”她开始像男人一样劳作。她的存在显示了普通农村妇女对于苦难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承受力。

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描写, 莫言多是撷取她们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片断, 这样人们就可以从她们身上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女性生活的历史侧面, 看到作者对成就她们的美丽传奇或造成她们的灾难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探索。正是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中发出异样美艳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莫言.什么气味最美好[M].珠海:南海出版公司, 2002

《小说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篇8

2.第一,大刘是一个十足的赌徒。他嗜赌成性,输掉了家里的所有财产。最惨的一次,输得只剩下一条内裤。从此,人送外号“刘一裤”。

第二,大刘曾经很能干,能吃苦。夏天种地,冬天去货场给别人装货,日积月累,存了一些积蓄。

第三,大刘有过自责与愧疚的时候。他看着自己女人的举动,深深地内疚起来。这么多年,女人一直跟着自己吃苦受罪,却从没有半点怨言。

第四,大刘能够改过自新。大刘用这最后一笔没有下注的钱,买了个三轮车,给别人送货,慢慢地,日子重新走上了正轨。

3.内容,这一段对油画的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文章内容充实,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旨:这一段描写看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不大,而实际上却正好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任何赌博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的,油画的内容与眼前的景象很相像,所以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

艺术:这一段是插叙,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同时也为文章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文的展开做了一定的铺垫。

上一篇:十周年同学聚会致辞下一篇:大学生干部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