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学习心得体会(共11篇)
古人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我们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想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我们偏偏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作教师,要懂得轻、重、缓、急。该放弃的就不要执着。这样你就会获得内心的一分宁静与平和,你会顿觉安详和自在,你的生活也就充满了几分诗意。我就认真阅读了《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读完全书,掩卷深思,感悟颇多。
生活在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里,不管是谁,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唯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尤其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更不能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提升。而阅读确是一种学习提升的好方法。歌德就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
诗意是一个教师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是教师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拥有一种“化繁为简,见素抱朴”的心态。教师的诗意在于关注和热爱教育。教师要学会从平凡的教育生活中看到人与人的交流,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与丑恶,看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要,看到教师在促进人的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当教师以欣赏者的心态看着学生的生命之树神奇成长的时候,当教师把批改作业认真备课当成一项事业的时候,教师这一职业也便赐予我们诗意。
在书中,作为教师,应该感受工作的幸福,师的幸福来自于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是教师施之以爱的过程。爱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观察学生的优点,扑捉教育契机,这是爱;教师信任学生,给学生一份支持,这也是爱;学生有一点点进步,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这还是爱……作为教师,要关注细节,抓住各种机会关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光明。教师付出了爱,学生回报给你的也是爱。在与学生深入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师生情意中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更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感受到的快乐。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成长,让学生的心灵可以自由舒展。在学生的进步与对社会的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达至的快乐。
作为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人说,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师资力量的竞争,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是团队凝聚力、执行力的竞争,这些个说法都不无道理,但这些因素的提升,归根结底,最终都将回归到原点——学习上,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学习,就不会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而终究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抛弃。
一、“以教人者教己”———做学习型教师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教人者不但能教人, 也应教己, 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 也能教人, 即人人都是教育者, 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 教师是“既当先生, 也当学生”。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假如教师对于课程理论把握不准, 认识不清, 教学就会迷失方向。
1. 与书本对话
教师成长如无读书积累做底蕴, 是很难快速成长起来的。我们开展了“读书伴我成长”活动, 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读书活动中, 我们以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精读与通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汲取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利用网络开展网上读书沙龙, 交流读书心得。结合工作开展开放式的、互动式的学习活动, 教师间互相推荐书目、读书演讲等。
2. 与同事对话
肖伯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与同事对话, 它有助于思维碰撞和启迪。教育随笔是教师平时教学的脚印。我们开展了“教育随笔”交流会, 让教师与身边的同事对话、交流、探讨, 达到共识、共享、共发展。在对话中我们听到了发生在身边的教育小事, 学到了同事们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来进行教学的。
3. 与专家对话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我们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指导, 构筑了与专家交流、反思的平台;我们与专家对话, 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向专家提出来, 在交流和沟通中不断充实自己。
4. 与孩子对话
我们鼓励教师蹲下身来看孩子, 与孩子对话, 共同谈论着孩子们关注的话题———蜗牛头上的触角是不是辫子, 西瓜虫是不是西瓜子变出来, 蚂蚁和芝麻是不是亲戚等。教师学习幼儿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分析问题的独特方式, 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做他们的朋友, 真诚地在情感方面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
5. 与家长对话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鼓励教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在赢得家长的信赖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后,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行是知之始”———做研究型教师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我们充分采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形式, 努力使我们教师“在做中学”。
1. 互听评课教研活动
教师的互听、评课活动, 可使个体教学理念重新建构与整合;可培养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教师在“教研实践课”中经过教学、组织、反思后, 对每一个活动进行了剖析和点评, 在肯定学生的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求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同时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 从一个新的起点进行自检、思考、重构。对于听者, 通过“听评课”活动, 可以学到别人的经验, 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 用别人好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
2. 区域活动设置与材料投放研讨活动
游戏和区域有效管理, 是保证幼儿的自主活动。因此, 我们开展了立足课程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研讨活动。
我们组织教师对区域活动进行再认识, 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 翻阅有关资料, 在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学习活动, 让幼儿在自立、自由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探索, 掌握知识。与此同时, 我们立足主题计划和幼儿的知识水平, 及时调整区域活动内容, 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适合的材料, 建立起和谐、自由、轻松的活动气氛。
在此研讨活动中, 我们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教师始终是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 在活动中给予支持, 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 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 及时地帮助与指导。
3. 主题环境创设研讨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主题与环境的融合”是我园多年来的研究内容。我们围绕“春天”的主题开展了创设主题环境的研讨活动, 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第一, 撰写主题环境创设的方案, 并组织大家共同就方案进行思考, 找出存在的不足, 大家同思考、共修改。第二, 利用班级博客、家校通等手段让家长了解课程的进程, 为家园教育的配合架起互动的桥梁。第三步, 教师、幼儿、家长三者的共同参与呈现孩子的学习痕迹。
我们围绕主题根据小、中、大不同年龄段, 设置不同区域, 创设各具特点的主题环境, 使教师践行了“在做中教”;孩子们参与同一主题下不同区域活动以及主题环境的创设, 使孩子践行了“在做中学”。活动最后, 每位老师都萌发了对主题环境创设的新感悟: (1) 关注主题活动的目标。环境的创设和材料提供是为实现主题目标服务的, 是在预设、生成、预设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使环境越来越丰富。 (2) 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提供的环境如果脱离了孩子, 就不能成为孩子自己的环境, 幼儿就无法介入与之产生共鸣和信息交流, 环境创设就形同虚设。 (3) 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只有关注幼儿, 才能读懂幼儿, 在发现孩子的需求后及时完善环境创设, 使其与幼儿产生互动, 促使孩子得到发展。
三、“劳力上劳心”———做反思型教师
陶行知认为:“真正之做是在劳力上劳心。”这里的“劳力”对教师而言是教学实践, “劳心”在教师而言就是反思。倡导做反思型教师是课改新理念, 也是教师成长的需求。
1. 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是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和分析的过程。
在自我反思时, 常常把自己充当“他人”, 用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 用儿童的眼睛看待自己的教育行为。当一个老师上了一节课后她会进行反思, 当一个班主任处理班上突发事件后她会反思, 当一个人看了某本书后也会进行反思……当活动结束时候的一刹那, 抓住你的所想———在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立即记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你会发现那是一笔不小的宝藏。
2. 集体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通过集体教研, 观察教育实践, 在相互听课的基础上, 每个教师都写教学反思, 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思考, 把同事的实践活动当做自己的镜子折射自己的影像。就是在这样的与同事的交流中使得原来为个人的经验成为共享的资源, 同时促使大家各自检查, 思考、重构自己的经验。
摘 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持续自我更新的过程,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与对话学习中生成的,是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我与世界、他人、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过程。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只有通过与课程文本、与他人、与自己对话,才能真正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对话学习;高校教师;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改进和拓展自己的思想修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素质的行为过程。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从高校青年教师的学习特点出发,以对话编织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与课程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以及与自己对话,提升其专业化素养和职业伦理,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对话学习的意涵
对话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基于认知价值,在学习中与客观世界、他人及其自己展开对话,在对话中重建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探究对象意义”的过程。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话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其目的是通过对话获取知识,批判和重建知识,实现经验交换、意义生成。
第二,在学习的过程上,学习主体不仅要深入地与学习文本、他人对话,还要与自己对话,以实现有效的学习。
第三,对话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多样的思想碰撞,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在学习的组织上,既要展示学习者个性,又要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
第四,在学习的成果上,通过与学习客体的对话,反思自我,“超越既有的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
对话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平等交互性
对话不是自说自话。对话学习本身蕴涵“平等”的价值观预设。“没有平等,就成了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就好像水遇到了油,谈不上对话和交流,也撞不出美丽的火花。”学习主体必须尊重对方的主体意义并平等相待,不得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人,要带着自己的心灵,带着惶惑、探寻,带着自尊和敬畏,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习主体、学习文本、客观世界等各方构成自由、和谐、开放、互动的体系,在合作与互动中相互启发,“一起共享知识”,弥补“独白”学习的不足,实现学习的最优化。
(二)自主建构性
“作为目的的对话追求的是不断挑战高于自身水平的人,即学习就是要追求能与高于自身水平的人(专家、学者、师长)对话。学习本是基于沟通的社会过程,学习的实践就是对话的实践,学习便是为能与高于自己水平的他人进行对话、展开对话、深入对话,不断提升自己的对话力。”知识是建构的,不是灌输的;学习是主动建构意义,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学习主体在学习中,不仅要重构自己与外部世界、他人的關系,而且要“通过自我内的对话,改造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重建自己的内部经验。”
(三)开放性
没有开放宽松的氛围,就没有对话。学习是对话的过程,也是主体之间相互开放的过程。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学习主体不再固守自己的观点,而是摆脱条条框框的限制,以任务为指向,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与学习文本、与客观世界、与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在交往对话中形成共鸣和默契,实现智慧的生成,知识的共享。
(四)生成性
对话的伟力在于发现科学的真理。对话学习关注的不是形式上的交流和沟通,也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传递给他人并获得他人的认同,它是思想的流动、思想的共享与创新。对话学习是学习主体之间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交融,是思想的共生共荣。对话促使学习主体不断解放观念,主动反思社会、世界、他人和自我,“上下求索”自身智慧,探寻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重构自己与世界、社会、他人、自我的图景,提升自己的价值,收获学习的动力。
二、在对话学习中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与对话学习中生成的,是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我与世界、他人、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过程。高校青年教师只有通过与课程文本、与他人、与自己对话,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一)在理解中与课程文本对话
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没有经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基本功训练,踏进高校大门就被安排上讲台,教学“跟着感觉走”,漠视所授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教学抓不住重点、难点, 教学缺乏组织性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之一在于教师专业化成长乏力,课程意识淡薄,将“理解课程”简化为课程设计者意图的“文化复制”,忽视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生成者。
“理解课程”的能力集中体现了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反映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存在状态。“理解课程”意味着课程变成了一种“文本”,对这种“文本”的不同解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当今的课程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课程开发的程序的论争,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教师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是把个体的感悟和经验纳入课程文本之中,进行解构的过程。因此,教师理解课程文本,不是单向度的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意义文本的重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行为,而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与课程开发者一起去沟通、交流、合作、分享,这种沟通、交流、对话就成为了课程本身。但是,在意义生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的“前理解”与现实教育场景的干预。这是因为在实施课程中教师可能因为暗含着教师的“前见”和自身的领悟而不能忠实地传播课程内容。加上情境、视域的差异,必然要求教师重新诠释课程文本。教师在理解、实施课程文本时,虽然不一定能完全真实再现课程开发者的文本原意,但是可以通过与课程文本对话——理解课程达到彼此“视域融合”。这一“视域融合”过程要经历“积极健全的课程主体自觉”“日常课程教学批判创造”和“‘实践理论构建”3个阶段。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唤醒自己的课程主体意识,理解课程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然后以课程主体身份对课程文本加以批判,摆脱预定课程文本忠实实施者的束缚,实现意义的创造和生成。
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能否履行好教师角色,根本在于其专业化素养;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履行好专业职责,第一要务是明确课程意识与专业化成长关系,确立课程意识,从学生发展需要和自身专业化成长出发,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参与课程决策,理解并内化课程,实现“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的飞跃。
(二)在反思实践中与自己对话
高校青年教师在学科专业上有一定的造诣,但是由于教龄不长,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中经常会遭遇这样一些冲突:教学方法单一;误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无法自如调控教学环境等等。這些矛盾冲突往往在不经意间引发教师职业焦虑感乃至倦怠感。古希腊先哲人苏格拉底曾说过:“生命如不诉诸于批评的省察,这种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教师成为自主的反思的人。
反思是指对教育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并评价这些决策的后果的过程,是提高教学效能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化发展更为积极的重要工具。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途径,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获取外在的技术性知识,而在于通过“反思”,促使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依赖于说教式教学,而反思性教学实践更多依赖辩证式的学习,包括对话、讨论以及不同想法的批判性和开放式的分析。在提出问题、挑战思想过程中,学习者理清思路并加深理解,特别是当存在智力冲突的时候,对话与反思就更有价值了。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带入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时分享来自同行和学生的认识与观察所得,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和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反思性训练、行动研究法、分析性思维实践法、个案研究法、辅导法、反思日记、课堂活动与讨论等等。高校青年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开展反思实践,提高反思能力。
首先,要促进学生的参与。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师生的角色实现了互换。学生确立学习进程,主导解决问题方案的搜寻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专家变为协助者,其任务是提出问题,主动地参与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支持与相应的所需资源。教师既要扮演好戏剧演员角色,又要扮演好坐在观众席上观看和分析整出戏的评论家的角色。
其次,要检视个人教育理念、知识和经验。从根本上说,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以个人、学校和社会的价值观和目的作为参照,对个人和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作出批判性的评估。它需要关注看得见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清楚地了解自己做了什么、自己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第三,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积极学习、内化由教育专家生产的教育理论。思想是从原典中反思、反省所提出的问题。囿于知识结构、教学科研任务、生活环境等因素,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很难像教育专家一样提炼问题,形成具有普适性、科学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在反思实践中,青年教师既要尊重教育专家的看法和意见,又不能盲从,要在对教育专家及其教育理论的批判性学习中,改进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主动建构教育理念。
第四,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需要一个支持环境,需要创设一个组织环境来鼓励开放性交流、批判性对话和合作,增强教学效能感。
(三)在合作学习中与“他者”对话
当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大部分时间被课堂教学占着,教师上完课各自走人回家,加之一些教师在知识、经验、方法等方面交流上存在的自我封闭心态,课堂上的教师“独白”,教学上的“单兵作战”几乎成了不少青年教师的工作常态。而忽视对教师的团结协作、学术道德等因素,注重对个人教学、科研业绩的考评,过分强调区分功能的教师评价机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单兵作战”模式。
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引导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合作学习,在互动共进中学会与“他者”对话。这种教师合作学习在学校内部涵盖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学校外部涵盖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教师与政府部门的教育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者之间、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人士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互促,加深了解和对话,弥补“独白”式教学之不足。
近年的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即便他自己的课程意识再怎么完美,教学行为再怎么得体,他自己都不能脱离“他者”而单独存在。强化合作学习,聆听“他者”的声音,吸取“他者”的智慧,以完善自己的课程教学,是教师实现课程理解向教学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教师而言,教育专家、同行教师和学生是其专业生活中“他者”的核心要素。课堂教学见证着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共同的生命成长,见证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和智慧启迪的风雨历程。课堂教学是鲜活而又发展的,也是在与“它者”对话之中不断完善的。假如一个青年教师缺乏谦卑和倾听的心态,缺乏悦纳“他者”的情怀,缺乏与“他者”对话的诚意和能力,教学创新就无从谈起,同时也就丧失课堂教学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那样的教学当然很难有所作为。
三、结语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高等教育新常态对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青年教师要适应变幻多彩的教学情境,教书育人,必须不断地与课程、客观世界、他人以及自己对话,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教师专业内涵,提高教师专业水准和教育智慧,达到教师专业成熟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曾国华 于莉莉.专访佐藤学:“学习是相遇与对话”[J].中小学管理,2013(1).
[2]论对话的内涵、特征及原则——基于几种经典对话理论的解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2).
[3]彭杜宏.浅论对话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4]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何菊玲.论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0(2).
[6]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7).
[7][9]程良宏.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其向教学行为的转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3(1).
骨干教师培训开始,老师发给我们一本《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
成长》,我一看书名,就有些不屑,这肯定是哪个无病呻吟的作家瞎编的,教师如此苦、烦、累的生活,还能谈何诗意?可当我静下心品读书中的内容时,我却被肖川博士通俗而深刻的观点、精辟而简洁的语言深深吸引。尤其是第三章第九节的《给老师的建议》部分,对我很有启发。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养,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不断追求幸
福
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
念,加强学习,提高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因为只有丰富了文化底蕴,才能提高理解教材、驾驭教材、课程开发的能力,也才能创造真诚、深刻和丰富课堂,从而带给学生更广博的文化浸染,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正如“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
另外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教师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工
作,如果专业素养很高,就会举重若轻;反之专业素养差,就会感到非常吃力,别人干的很愉快的事情,自己则感到很吃力。而且如果你专业素养很高,你就更能够得到领导的信任,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正如肖教授说的那样“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诗意生的营造可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好循环。一个能够感受到生活幸福的教师也更有可
能以更积极和光明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快乐地工作
态度决定成败,心情决定幸福。书中说:“人生就是一项自己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就决定了明天事业的成败。”如果我们每天都心存报怨,心怀厌烦,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的眼睛里都会看不顺眼,一切工作都会显得了无生趣、索然无味;那样的人生注定是黯淡无光的;反之,如果我们时时刻刻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经常对自己说:“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那你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充满自信!这样一来,在教学工作中,即使疲惫写在脸上,我们也会感觉到幸福如午后的阳光懒散而宁静。只要带着爱心走进课堂,那么再调皮的学生也会是可爱的;只要带着快乐走进课堂,那么再枯燥的课堂也会变得快乐。
三、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更多真诚的鼓励
一个喜欢观察并擅长发现学生闪光点,给予更多真诚鼓励的老师
是快乐的,而他的学生也必定是幸福的。因为你在给予别人肯定和鼓励时,你的内心也充满着爱和希望,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活力的、美好的人生!而你的学生将在你的一次次鼓励中不断进步,走向成功,获
得幸福。回忆我们成功的经验,哪一次成功离得开别人的鼓励和支持?虽然说鼓励不能是所有人都成才,但每个成功人毫无疑问都离不开鼓励。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一个人信心的获得、价值观的确立,还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鼓励无疑都是非常重要。鼓励会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多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提高一个人的自尊。当然要给予学生鼓励就需要对生活中的闪光点进行敏锐的捕捉,做生活的有心人。
轻轻打开书本,“幸福”两字就映入眼帘,颇为心动,细细看来,幸福还有指数来具体显现名为幸福指数,指数越高也就意味着幸福感越强。而影响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至少有17个原因,诸如待遇、学校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劳动强度、教师的物质生活环境、对教师的评价等等。真没想到,对于教师的幸福感衡量竟有这么多的名目,那我曾经的幸福呢?
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跳橡皮筋、跳房子,从傍晚一直到路灯亮起,是一种幸福;拿着饭碗,在院子里从这家吃到那家,吃着这家的青菜那家的萝卜,是一种幸福;最幸福的可能就是吃到了酒心巧克力了吧,至今那股香醇、甜美还在舌尖回味,萦绕在记忆深处。那是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次跟着父母来到了烟糖商店,在长方形的玻璃柜里,我看到了一个鲜艳的彩色盒子,里面静静地躺着12个拇指大小的“小酒瓶”,外面包裹着彩色的锡箔纸,那么漂亮可爱,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售货员阿姨告诉我,那叫“酒心巧克力”,外面是好吃的巧克力,里面还有美酒呢!从此,心里就有了牵挂,梦里就有了新的内容,终日缠着母亲要买。终于有一天,母亲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答应我考到了好成绩就帮我买。拼命努力,终于“酒心巧克力”来到了手中!小小的身影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如获至宝地捧着,许久才小心地拨开彩色糖衣,慢慢地放进口中,先是巧克力的甜蜜而后是白酒的清冽,甜得入心,香得醇美,儿时的我认为那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了,而我也因此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长大以后参加了工作,每天紧随着搭班老师的`脚步,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在办公室同事的关怀中,感受着温暖,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人。直到那一天,我才知道幸福竟是如此顾恋着我。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一个夏日的中午,我和同事们在办公室里休息,同事们一边吃着水果一边聊着话,而我因身体原因只是静静地坐着,偶尔插上几句,这时传来“笃笃”的敲门声,随即一张胖嘟嘟的圆脸探了进来,一双圆圆的大眼睛朝我眨巴着,我一看是我班上的男孩——林彬,赶紧叫他进来。他背着双手轻快地来到我面前站定,随后从身后捧出一个大大的苹果,扬起红红的小脸说:“顾老师,你吃苹果。”我一愣,他见我不明白,赶忙说道:“顾老师,这是我爸爸给我的,要我中午吃。我给你吃。”见我一脸迷惑,他向前倾了倾,凑近我耳朵,“我看到她们都吃,你没得吃,我给你吃。”说完朝我狡黠地眨了眨眼睛,将苹果往我手里一塞就跑出了办公室。抚摸着苹果,回味着刚才的那一幕,听着同事们的赞语,心里满满的,只觉得幸福!
结婚生子后,老公的体贴,儿子的微笑,父母的健康,家庭的温馨和睦,让我感到了幸福。工作中,同事的理解,领导的关怀,学校的温暖融洽让我感到了幸福。回首过往,真诚付出,幸福每天都在我的身边。感谢曾经的每一天!
第四辑 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培训时间:2013年5月20日
培训地点:综合楼三楼多媒体教室
培训教师:
培训科目: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
培训学时:1学时
培训内容:教师的学习与成长(1-6)
参训人员:全体教师
培训过程:
1、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
有更多的学习,其价值是十分间接的、潜在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
2、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熟,其途径大体肯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这样四种形式。
3、教师的“六个学会”
教师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
4、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
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我们通过反思,彰显那些被日常生活的不屑和平庸给遮蔽了的事情的本真面目。
5、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在学校、在教室,教师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和教育情景,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而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教师应该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学校、在教室这个“文化生态圈”中,教师角色应该被办公室为“平等中的首席”。
6、教育试验的文化解读
关键词:英语备课组建设学习型备课组教师专业成长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指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在学校层面上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从英语学科来看,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备课组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最基层单位,笔者认为学习型英语备课组的建设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英语备课组的作用,提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何谓“学习型备课组”
学习型备课组是学习型组织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能够支持和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开展集体备课,集中研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不断体现个体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绩效的教研组织。
二、如何建设“学习型备课组”
(一)策略之一—强化学习力
教師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持续性的特点,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接受进修与学习,才能确保知识、能力、观念符合时代的需求,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建设学习型备课组的首要策略就是强化备课组成员的学习力。一个备课组是否有很强的学习力,完全取决于这个备课组的动力、毅力和能力。
1 动力——构建备课组共同愿景
备课组共同愿景是在组内进行宣传、调研、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组内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一个备课组是否有很强的学习力,首先取决于这个备课组织是否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例如,组织各种活动,创造各种机会,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骨干教师、名师的培养等。学习动力还包括教师个人发展愿景。教师个人发展愿景是教师实现共同学习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是在备课组共同愿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设立的。挖掘教师潜藏在内心的愿望和价值,理清教师发展的愿景,是增强教师学习动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
2毅力——树立组内教师的学习意志
学习的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只有当教师学习的意志很坚定的时候,备课组才有“能学”的可能性。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不能简单地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备课组能否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讨论的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操作性既是吸引教师持续参加备课组活动的内在动力,更是树立组内教师学习意志的重要前提条件。
3能力——积极创造平台,为不同时期的教师发展提供机会
学习的能力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备课组应该为教师能力的培养创设全方位的条件和氛围,使其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备课组应为组内教师自主发展提供榜样,及时显示教师自主发展的每一步成就。例如,备课组中优秀骨干教师的成长经历、个人成就等,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促进组内其他教师在团体内的观察学习。同时,备课组还可以通过公开课、论坛、讲座、教学比赛等多种渠道,不断将组内教师的成就展示出来,培养教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接受磨练,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激发他们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动机。其次,备课组要重视对组内教师的培养。要求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合课程与教学经验进行自我总结与理论提升,重唤事业的激情,并承担起帮教青年教师的任务。鼓励、支持组内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使他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研究,提升专业水平。
(二)策略之二——构建快乐工作文化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低的一层是温饱,第二层是安全感,第三层是归属感,第四层是尊严,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生命的意义,即实现快乐工作。快乐工作文化就是要为组内教师创造一种快乐工作的氛围,使所有教师快乐地、自愿地、竭尽所能地工作,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在实现个人生命意义的同时为备课组甚至学校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1 避免怪圈,营造互助共享氛围
有些传统的备课组往往阻碍组内教师获得自己的生命意义,诸如“枪打出头鸟”、事事搞平均主义、越平凡越受重用等现象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备课组中,教师们一般都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实现生命意义,获得专业发展可能就是天方夜谭。因此,学习型备课组要避免出现这些怪圈,努力营造一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氛围,让组内教师明白备课组是因共同愿景而一起学习的组织,大家要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其次,在备课组内坚持自主和分享。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智慧贡献者。每一个人在备课组的活动中受益,也为备课组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2 践行快乐工作理念,营造一种快乐氛围
学习型备课组要向组内教师传送感恩、积极的心态、包容、快乐的工作理念,营造一种快乐工作的氛围,使人人都能感觉到生命的美好。(1)感恩。也就是教师个体要对备课组及组内其他教师提供的培养和帮助心存感激,只有懂得感激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2)积极的心态。一个成功者必然是一个始终拥有积极心态的人,总是悲观绝望的人很难获得成功。(3)包容。教师要想实现完美,就要允许自己或其他教师出现失误。只有允许失误,才能刺激创新,才能不断地接近完美。(4)快乐。就是快乐工作。
(三)策略之三——致力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学习型备课组仅仅有学习力、有快乐工作的环境是不够的,备课组的学习一定要转化为实际的创造力,才能使教师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发展教育。
1 创设便利条件,让教师获取最新教育信息
追求全新教育观念的能力是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为了使教师这种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备课组可以为教师创设各种便利条件,为教师提供有关教育创新的理论、成果、技术和方法等信息,促进教师视野的开阔、教育观念的更新。如购买相关的教育书籍,为教师提供现代化信息获取设备,增加教师出外学习、观摩、研讨的机会,邀请专家讲座、指导等。
2 培养反思习惯,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总结出经验,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和不足,才能思考新的方法和途径。一个人反思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备课组应让组内教师形成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的习惯,要求组员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对阶段性工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新的方法和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已不只是一个教育的施行者,更是一个教育的研究者,其创新素质也自然的得到了提高。
3 营造民主氛围,为教师创新“松绑”
教师不仅是教学人员,而且是“求真、求实、求新”的教学研究人员。备课组应营造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学术研究上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求同存异;在教学管理中,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求实创新、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及风格;对教师的管理不仅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还应体现对教师个性的理解和尊重,为教师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充分信任和尊重他们,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总而言之,学习型备课组的建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组内全体教师拥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并全身心投入教、学、研,不仅能帮助教师实现个人生命意义,而且强调把教师的学习转化为创造力,实现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朱立新学习型备课组建设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研究[C]苏州大学,2009
[3]罗玉英,卢久红备课组应具备哪些功能[J]现代教育,2007,2
[4]宋廣文试论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03,23
[5]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
张晓美
教育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了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它是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倡导以师德为先,重视教师能力提升。“用生命点燃生命”不记得何时听到这句话,只感到这句话中蕴涵的那种崇高感情。做了教师之后,常常思考教师能做作什么,教师对社会能有多大的贡献?尽管知道很多溢美之辞都和教师有关。但真正自己走上了讲台,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后,心中难免有怀疑。真的是“灵魂工程师”;教师职业也真的是“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之魂。这种爱出自教师的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在学生还对教师不是很信任的时候,只有有全部身心去爱学生,只有发自真心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因为爱从来就是相互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身心,才使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当听了名师教育教学经验介绍,深深地吸引着我、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潮起潮伏,让我的心灵震撼。让我从全新的视觉角度审视“我”、“教师”这个职业,好多以前处于朦胧状态的问题迎刃而解,眼前豁然开朗。我收获最大的是体会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倾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才能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教学素质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才能在自己的专业素养上成长起来。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
可以给孩子以心灵的温暖,爱,可以让孩子更自信。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献出一点爱,时时、事事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与孩子共同享受教育的美丽。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爱”字。我想,我们做为一名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照搬书上的东西,要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宽容的心境,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困难要不断的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与同事要互相关心、和睦相处。
通过与城七校合作办学交流学习后,我的师傅罗老师教会我作为人师者,在工作中如何追求与奉献,在生活中如何投入与面对,如何使自己的观念不断地体现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也让我学会自省,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回过头来看过去。我愿意做“教师成长”中的一名成长教师。我想,不只是我,我们全校许多同事都将在这次学习中逐渐成长起来。
以前我常忽略这样或那样的事情,通过学习后,让我了解到了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日益成长。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就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成功的教师!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教师比做“红烛”、“春蚕”。然而,新时代的教师不应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凉形象,教师也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生命在于创造。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在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也在收获,而且
是巨大的收获。因为,他能体验到双倍的幸福:向学生所付出的积极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快乐,而且学生给予的回报也让教师自己感受着绵延的快乐;不仅在教学活动中享受着学生进步带来的幸福,而且在职业活动中感觉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可以说,只有把教师这一职业看作是发挥自己才能的形式,看作是值得自己奋斗的事业,看作是自己参与社会历史创造的途径,看作是个人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教师职业便成为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无法舍弃的部分,成为个人幸福生活和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教师才能心中始终充满爱心,体验到爱意。才能感到工作着,是美丽。
课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有爱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爱护,有爱心才能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有爱心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充满激情,才能把教书育人平凡的职业做成“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来。
李庆祥
2013年 2月23日上午,在临沂三十中学有幸听取了民进济南市副主委、《山东教育》特约编辑黄明教授的“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报告。
黄教授的报告有思想,也有实践。以“教师是谁、何为专业、怎样成长”,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让我从全新的视觉角度审视自我,使我眼前豁然开朗。我收获最大的是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倾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才能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
黄教授把教师定为“教书人”,而不是春蚕、蜡烛、教书匠、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等,把教师从高高的位置上请下来,不再做道德的模范,让教师成为生活中的平常人。的确,现在的教师,在当前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少,每天白天很少有自己的时间思考。上课、批改作业、学生管理,以及各种应付事务等,被动应付太多,搞的教师身心疲惫,课余时间有时还要备课、处理白天未完的事情。在这种状况下,很难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教师、没有思想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一大批独立思考的学生。我们不能再做没有思想的“松鼠”。
比爱更高的境界是理解。爱,可以给孩子以心灵的温暖,理解,可以让孩子更自信。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爱”字。我想,我们做为一名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照搬书上的东西,要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
1.从“游离”到“参与”——环境适应
新手教师一踏上教学岗位,首先面对的便是一所学校的新的校园文化与人际环境网,他要面临环境的转换,从“学习环境”到“教学环境”,从“游离”于教学环境之外到真正“参与”到教学环境之中,这便涉及到环境适应,这是新手教师首先要面临的挑战。
2.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
“一个师范生的书桌与一位教师的书桌之间的距离,虽然在直线跨度上很短,但是它却是这些年轻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所要跨越的最长的心理上的历程。”[1]从师范院校到任教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角色参照、角色期望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这是重大的角色转换,是新手教师面临的根本性的挑战。
3.从“理论”到“实践”——知识应用
新手教师经过在师范院校的学习,掌握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但是与专家型教师相比,他们不仅存在知识量上的差异,更在于知识在他们记忆中组织方式的差异,不能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知识运用。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知识的运用是新手教师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
4.从“学习”到“教学”——能力发展
师范生在师范院校里,承担的主要角色是学生,根本任务是学习,但成为新手教师,在其任教的学校里,其主要的角色则是教师,根本任务是教学,从“学习”到“教学”,对于新手教师是重大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发展多种教育教学能力,如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如何尽快地形成和发展这些能力,在学校里站稳脚跟,实现从“学习”到“教学”能力发展,这是新手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实现
面对从“游离”到“参与”环境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从“理论”到“实践”知识应用,从“学习”到“教学”能力发展这多重的挑战,新手教师一般存在三种发展可能。一种可能是新手教师渡过了艰难的求生期,真正参与到新环境之中,掌握了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重大角色转换,并形成了开放态度、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到学校环境之中,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并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养成探索教育教学的习惯,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为师之乐,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踏上不断自我创新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道路,很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第二种可能则是,新手教师经过几年的摸索,获得了求生的技能,进入稳定和停滞发展状态,但他们很快得到满足,专业发展的热情下降,专业成长动机缺乏,专业知识能力难以得到提升,仅仅是关注自己的教学,无视教育发展与学生的需求,在新挑战面前畏缩不前,得过且过,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缺乏进取心,碌碌无为,敷衍塞责,进入了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高原期。第三种可能则是,新手教师很难适应学校新环境,长期游离于新环境之外,不能运用专业知识与能力,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重大角色的转换,在现实的冲击之下,感到巨大的失望,情绪衰竭,长期极度疲劳,对工作、对学生表现出消极冷漠,成就感降低,产生较强的自卑感,不免产生职业倦怠,他们很可能会离开教师职业,寻求其他的发展机会,寻找失去的自信,从而造成新手教师的流失。
从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来看,第一种发展可能是新手教师最理想的发展状态,第二、三种可能则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但如何让大多数新手教师朝最理想状态发展,真正实现其专业成长与发展呢?这需要从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等方面做出努力,具体地说应该做到:
1.社会——新手教师入门指导计划
新手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是重要的关键的入门阶段。要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必须给予新手教师这个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以特别的关注与培养。社会有必要而且是必须为新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近年来美国普遍实施的“新手教师入门指导计划”(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就是有效实现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教育改革方案中行之有效最成功的一项,值得我们借鉴。
“新手教师入门指导计划”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产物。人们对新手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进行长期大量的研究,得出颇为一致的结论:初入教师行业的头两年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困难和考验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经验直接影响教师今后的发展。积极成功的经验可帮助教师坚定职业志向,而这一时期的困难挫折也往往使一些新手教师从此丧失信心。[2]因此应给予新手教师更多的帮助与支持。研究还发现,在美国新手教师入门指导计划实施好的地方,教师的保持率高达93%,参与培训的新手教师不仅教学水平明显提高,而且在专业发展,自身提高方面表现得更为自觉积极。[3]
“新手教师入门指导计划”其最基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刚走出校门,初次任教的教师提供支持与帮助,以减轻他们在过渡阶段可能遭遇到的挫折与孤独感,减少教师流失,稳定教师队伍。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新手教师初期阶段常见的问题而定,内容十分广泛,如学区情况介绍、课堂管理、学校情况介绍、组织纪律、教学教育方法、教学计划、学生评估、资料来源、课程、与家长合作等等。更重要的是为新手教师提供更为系统并有具体计划的学习机会,以帮助他们实现从职前到职后,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培养他们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成为自觉的教育实践者。“新手教师入门指导计划”有导师制、指导小组制等丰富的组织形式,高等教育机构的介入也是计划的一个发展趋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新手教师入门指导计划”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对新手教师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新手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有不同的需求与发展特点,面临不同的挑战,社会应对他们有充分的重视与认识,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促进新手教师迅速地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
2.学校——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新手教师进入任教学校,学校环境便以具体而实在的方式折射出对他们的规范要求与角色期望,因此新手教师的培养应以实地为本,学校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地。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实施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制定具体而详实的培养内容,对于顺利实现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环境包括学校的整体物质环境和整体人际环境。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新手教师与校长、与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校长是新手教师直面的学校人际环境的代表。校长是学校的主聘方,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浓缩了社会的期望并将之具体化,时时制约着新手教师的行为表现,推动他们一步步地融入学校的环境。[4]校长应在新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有意识地让新手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增强其角色意识,推动其顺利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新手教师在其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得到其他教师的帮助与支持,形成和谐合作、共同发展的同事关系对于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手教师应善于向其他教师学习,虚心求教,取长补短,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形成专业信念,实现专业角色转换。新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其专业成长与发展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关系,从关注生存到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实现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专业发展的初期,新手教师往往忽略与学生形成平等、尊重、信任的民主和谐、心智交流、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新手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实现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施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可以激起新手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强烈动机,可以调动实现其成长与发展的积极性,是顺利实现其成长与发展的重心所在。按情境化认知论的观点,学习就是一个学习者作为观察的艺徒从实践共同体的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获得工具,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使用工具的情境。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是新入门者适应实践共同体的实践文化的过程。教学的学习是最适应情境化学习观的领域。[5]因此新手教师的培养模式应以校本为主,培养模式应灵活多样,具体包括以下模式:1)导师制。为新手教师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其专业成长与发展,是最普遍、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新手教师缺乏教学法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导师制加以传递和获得,通过导师制新手教师可以获得大量的从师所必需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实用的教学法知识。2)集中培训式。集中对新手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培训时间不一,有长有短,培训内容系统,学习时间集中,这是我国目前常用的培训模式。3)观摩教学式。让新手教师进入其他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可以是导师,也可以是其他经验教师,还可以是其他新手教师。通过观摩、听课、交流、反思、研讨等活动促进新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4)教学研修式。新手教师以研究问题的方式实施进修的培养模式,可以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新手教师的素质水平。5)专业发展学校式。加强中小学与大学的合作,融新手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模式,主要目的是实现专业合作和反思对话,为新手教师提供临床性的实践训练,积累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促进其成长与发展。
制定具体详实的培训内容。新手教师的培训内容应直面多重挑战,根据其面临的常见问题而定,体现其发展的需求,针对性强,真正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培训内容应包括教育政策、学校情况,环境适应、角色转换、专业知识运用、专业能力发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具体而详实的培训内容可以帮助新手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环境之中,坚定专业信念,形成专业知识能力,实现角色转换,真正实现其专业成长与发展。
3.个人——充实完善发展自己
社会为新手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制定了入门指导计划,学校为新手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实施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制定具体详实的培训内容,但关键还在于新手教师个人不断地充实完善发展自己。新手教师阶段是艰难的,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新手教师坚定信念,付出努力,掌握广博的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发展多种教育教学能力,完善从师素质,顺利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迅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Indith C. Christensen & Ralph Fessler.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Buil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J]. Allyn & Bacon,Boston,1992. p60.
[2]曾德琪.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美国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J].外国教育研究.2004,(4):46.
[3]Weiss ,E.M. & Weiss,S.G. 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 [R] ERIC Digest.Washington,DC:ERIC DIGEST,ERIC Clearinghouse 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AACTE,1999.
[4]钱扑.新教师成长的环境因素剖析——兼谈美国对新教师社会化问题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5(9):19.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自从接触了新教育实验后就一直在探索新教育实验,应该如何开展?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发展?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丁老师的讲座中提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职业认同。对于这一点,我十分的认同,教师的成长直接关乎着教育的未来和对学生正确的教育引领。对于我们的现状来说,教育局和学校都在为每位我们的成长提供着专业的培训平台,定期举行培训,让教师共同成长。比如开学初教育局举行的全区教师培训,邀请教育名师为青年教师做指引,带领大家共同学习,提高专业成长。丁老师的培训中还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在她们的学校,“洪湖学社”的成立,从开始的大家不想发言,只能采取抓阄决定谁来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到最后大家竟都纷纷抢着发言。每次活动时间都不够,大家畅聊读书。试想这个过程的转变是为什么呢?那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所有参与的教师都从中获得了益处,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都想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读书会的开展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成长。所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活动是非常受益的。只有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才能提高教学学生的见识。
回想自己第一年来到四小的时候,学校也组织过读书会,自己也被安排过在读书会上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近期读过的书。那时候的自己就是害怕发言,因为从小到大不喜欢读书,再加上是学理学的原因,更喜欢接触一些算式,所以脑子里没有什么“墨水”,所以那时候的自己是强拉硬上被迫读书的。参加几次读书会之后,看到同事们在读书会上的发言是那么的好,知识是那样的渊博,我意识到我要开始读书了,听了校长和魏主任的推荐书目之后,开始读书,学校开始新教育实验后,也给过一些书,读了一些,但是,没有坚持多久,又被搁置下,其实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没有做到为人师表。学校为学生开设了阅读课程,让学生多读书,为学生建设了三层的读书角落,让学生坚持阅读,可是自己却没有做到坚持阅读,坚持读书。听到丁老师说每天都会坚持一小时的读书,就算外出做培训自己晚上也会坚持,哪怕一小时做不到,半小时也要做到时,我更深感惭愧。身为一名青年教师,正是提高自己的大好时光。可是自己却没有坚持读书,坚持每天反思。
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中,尽快让自己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坚持每天读书,每天反思,我相信,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发展空间还很大,所以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成长。为新教育实验做努力。
教师专业化成长学习心得体会2今日学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专业成长》,有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通过对自己专业的学习,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教师专业化成长学习心得体会3我校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大家听得认真。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个教师要从事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动态,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更应强调自主学习。教师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唤醒自主学习和成长意愿,克服等待和依赖的惰性的想法与习性,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依据自身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研修,促进专业的自我发展和成长,持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首先,给自己制定出学习计划,每周学习一篇教育理论文章,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并作学习笔记;多看现成的教育报刊杂志,及时掌握学校教育科研的新动向、新思路和热门话题,多了解各种专门性的科研信息,为日后进行科研选题积累资料。在学习时要注意方法,以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作为衡量标准,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梳理,确定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实践;同时,用适当的和理解的方式,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做积累性的记录,把这些记录整理成学习文件夹,这样不仅可以作为自我学习的评价,还能帮助自己认识学习的实力、缺点、倾向、习惯以及下一步的学习需求;此外,还可以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角度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在书的边缘空白处写下评语、随感等的阅读习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借鉴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理念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来审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以优化教学。
“一次充电,永远放电”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师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弄潮儿。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所以,让我们彼此共勉:在研究中发展,在改变中进步吧!
教师专业化成长学习心得体会4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我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更感责任的重大。我要不断地思索,不停的探讨,永不停止的实践,把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1、学习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新课程改革的上场,不得不促使教师们参加到学习中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钻研,要使自己的观念能够与世界教育发展同步,用心来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
2、敬业精神。教师要把办好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3、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向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怎样学习,更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教师承担着培养各种能力、塑造完美人格等许多重任。因此,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止境,也无法用尺寸计量的。他们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默默无闻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学的热爱,源于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并由此感到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价值。
4、创新精神。教育改革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二、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新课程倡导“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理念。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钻研教材中,尽量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灯片,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评价观念,注重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生活中的诗意高二作文06-21
爬山,让生活充满诗意作文12-12
肖川报告: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07-20
诗意与感动散文06-01
学习《教师快速成长的10个要诀》心得体会06-21
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10-24
杂诗的诗意06-16
有诗意的网名06-20
忆江南的诗意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