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建设研究(加快交通发展 构建和谐交通)(精选9篇)
—— 加快交通发展 构建和谐交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各级党委也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而xxx是一个集“老、少、边、山、战、穷”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欠发达,应该说对研究交通、发展交通更是一件极其紧迫的课题,交通行业要想取得大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交通事业发展水平,加强交通执政能力建设,营造更加和谐的行业发展环境。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研究构建和谐社会对交通发展的新要求,科学分析xxx交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发展机遇,努力构建和谐交通,不断促进xxx交通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和谐交通的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交通,和谐交通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因此,我们构建的和谐交通应该是一个能够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交通,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交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交通。
构建和谐交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交通作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行产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交通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交通,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构建和谐交通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党委精神的实际行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要求,各级党委也对构建和谐社会确定了工作目标。构建和谐交通是交通行业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党委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xxx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交通是实现“赶超”战略的基本前提。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要“赶超全州平均发展水平”的发展战略,而构建和谐交通正是实现“赶超”战略的基本前提。近年来,我县交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交通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我县还有许多乡镇尚未理顺交通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关系,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xxx交通的发展。因此,构建和谐交通,有利于消除当前xxx交通发展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为实现“赶超”战略当好先行。
构建和谐交通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交通行业作为直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窗口行业、服务行业,公益性、社会性很强,近几年交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乡镇客运配套设施建设和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使群众充分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实惠,但(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交通运输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而构建和谐交通,正是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二、和谐交通的目标任务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交通。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和谐交通也必然是一个法治的交通。构建和谐交通,必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一是以落实各项制度为重点,认真贯彻交通法律法规,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正确的执法理念深入每一个交通人的头脑,奠定依法行政的行动基础。二是以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关键,建立和完善“一个窗口”对外、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行政许可公示等制度,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三是以强化交通行政执法监督为保证,建立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大依法行政考核力度,认真落实执法“四制”,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交通行政许可实施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维护交通行政许可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四是以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为基础,加强执法队伍的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要求交通执法人员既要做到严格执法,又要自觉守法、文明执法,切实做到执法不违法。
全力维护稳定,建设平安交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平安是和谐的基础,全力维护稳定,建设平安交通是构建和谐交通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要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交通工作突出位置,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努力做好水上交通安全、道路运输安全和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工作,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二是要大力实施以“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安保(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工程,加强对危险路段的整治工作,完成干线公路全部现存危旧桥梁改造工作,全面消除干线公路安全隐患点。三是长期不懈地治理超限超载运输,规范运输经营行为,努力减少因超限超载运输引发的安全事故。四是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工作,提高交通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建立完善交通安全预警机制、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事前能够预防,事中能够应变和处置,事后能够妥善处理。
突出服务宗旨,建设责任交通。要在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养护、运营、路政、服务等各个管理环节,树立交通“为民、富民、安民”的思想,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侧重于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和管理的方便性,转移到更多考虑社会公众、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上来,立足全局办交通,跳出交通办交通,服务社会办交通,充分体现交通的四大服务功能。一是要服务基层。多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在建设、发展、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要服务群众。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和最直接的利益,努力提升服务层面,让老百姓在优质服务中感受到亲切和温暖。三是要服务经济。通过交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服务。四是要服务社会。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提升、构建和谐xxx、实现赶超战略作出贡献。
加强内外协调,建设合力交通。内、外部关系和谐,形成合力,才能促进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因此,一是要建立内部和谐关系,增强内部战斗力。要理顺交通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机构,明确各级机构各部门的管理职能,不断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加强交通班子建设,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注重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和整体效能的发挥,切实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通过交通文化建设,全面树立交通行业以人为本、质量为先、服务至上的行业价值观,形成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团结协作的行业精神。要合理利用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吸引机制、使用机制、考评机制和管理机制,坚持以发展凝聚人心,用事业检验干部,凭实绩选用人才,论素质建设队伍。二是要构建交通行业与外部的和谐关系,形成内外合力。要建立交通政务网站,进行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提高社会各界对交通事业的理解和支持。要不断优化建设环境,整合资源,引导全社会力量办交通,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加强联系协调与沟通,将各方力量转化为交通发展的积极因素,为加快交通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
三、构建和谐交通的举措
(一)“十五”期间我县交通建设现状、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县公路建设紧紧围绕通边达县、形成网络的发展目标,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公路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逐步实现了我县公路由普及向提高公路等级转变,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一纵一横”为主骨架的公路网路面等级得到了改善, 但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十五”时期,我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698.532公里,通车里程比“九五”时期增加了739.902公里,全县四级以上公路履盖率36.81公里/百平方公里,村社公路覆盖率77.57%。“一纵一横”主骨架公路路面等级得到了有效提高。“十五”时期,我县完成了漂富县际油路(xxx段)改造106公里,麻船四级油路改造27公里,油路通车里程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06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北上州府xx接323国道,南下国家级xx口岸到xx,横贯我县东西部经济走廊至xx下xx的便利通道,极大地改善了我县交通出入环境。绝大(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部份通乡公路实现了路面硬化目标。改造通乡弹石路89公里(全县12个乡镇中有4个乡镇因客观原因不宜急修弹石路外,其余乡镇均通了油路和弹石路,极大地改变行车条件,拉动我县投资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xx口岸交通功能进一步得到完善。口岸交通功能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发展。边境公路得到了有效改善,通车里程进一步增加,对繁荣边疆经济,巩固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部份县与县连接公路得到了增加和改善,促进了县与县之间经济、物质和文化交流。乡村公路得到了上级资金的大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稳定。站点建设逐步推进。“十五”时期,我县建成封闭式二级客运站一个,搬运装卸公司一户,货运物流2户,xx客货运站正在建设中。
xxx县属典型山岭区地形,具有承东启西、左递右传的战略地位。交通运输十分落后,唯一靠公路运输与外界开展经济、文化和物质文化交流,公路的发展是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的首要条件。县境内无国道经过,省道仅有55公里,其余均为农村公路(农村公路是指除国道省道主要经济干线和专用公路之外的所有公路)。到目前为止,xxx县境内共有公路总里程2698公里(含简易公路),覆盖密度为1.03公里/平方公里,按人口计算每万人89.1公里,按耕地面积计算每公顷0.13公里,全县综合密度仅为0.0382公里/万人平方公里。县内技术标准达到三级路标准的仅有41.68公里;县道长708.88公里,其技术标准均属四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36.13 %;乡道长282.529公里,通行率为98.9%,路面铺装率为18.6%。专业养护里程731.166公里,占总里程的30.33%,乡道公路基本是等外公路,是半径小、纵坡大、无路面的公路。交通运输量的持续增长对现有公路网的过载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县道路交通的总体现状是:路网布局不合理,道路等级低,断头路多,形不成路网,抗灾能力弱,过载能力差,晴通雨阻的公路占63%。存在问题集中表现在:(1)公路网布局不合理,断头路多、技术等级低,晴通雨阻现象严重;(2)公路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脆弱,建设质量不能保证,抗灾能力弱;(3)公路建成后,缺乏养护资金,特别是乡道无固定养护经费,导致道路通行能力差,道路服务水平低;(4)地方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不合理,功能不全,特别是乡道无专门机构,无资金进行管理养护。因此,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特提出以和谐交通为主题,实现公平共享、法治有序、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环境友善的交通。
(二)“十一五”交通建设思路及重点
1、以发展促进和谐,筑牢构建和谐交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要靠发展,实行经济崛起要靠发展,构建和谐交通也要靠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加快交通发展和构建和谐交通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xxx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够、发展不快是最大的问题,加快交通发展是我县交通部门最大的政治、最根本的任务。构建和谐xxx交通,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高举发展的旗帜,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赶超全州交通平均发展水平。当前,我们要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构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好机遇,以“十一五”规划为主导,以融入文砚平三角经济圈为契机,以构建“主骨架公路”为主线,按照“目标上靠、重心下移,外抓对接、内促循环”的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是即:开工建设xx高速公路100公里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开工建设(或是完成前期工作)xx至xx(xxx境内)二级公路179公里为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构建起我县公路交通的“主骨架”。在城市交通方面,应以构建“立体交通”为主线,打造一个坚实的“心脏”,形成环城高速公路(高架路)40公里,东西纵穿城区(高架路)15公里,形成“一圈一线”城市交通网,提高城市交通的通畅水平,并为构建新型城市框架打下基础。动脉不通,则毛细血管不通,骨架不坚,形如瘫子。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将主骨架公路作为构建和谐交通的重点。同时逐步推进通乡油路和通村泥结碎石路面公路建设,构筑“二脉一脏一网”的公路网络,即“一条大动脉,一条主动脉,一个城市交通心脏,一个农村公路网”,促使xxx经济提速发展。
2、以改革推动和谐,激发构建和谐交通的体制活力。改革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县面临着交通发展的大好机遇,但也存在着许多影响和谐交通发展的不利因素,例如运输服务质量不高,公路建设负债沉重,工程质量存在隐患,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还未建立,只建不养、重建轻养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扫除交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改革势在必行。结合xxx实际,构建和谐交通,要突出抓好三项改革。一是深化交通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局属各部门、经营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大对高文凭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公务员队伍,打造一批交通建设的领头羊,为构建和谐交通提供保障;扎实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面对交通建设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对测量仪器、公路设计软件、质量检测设备等进行全面的更新换代,使交通建设正规化、规范化、流程化、数字化;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等途径,激发局属各部门和每个从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推进养护体制改革,改善农村公路环境。逐步建立健全乡、村公路管理体制,在所有乡镇设立交通专干,并列入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从现有地方段的段部管理人员中进行调动,切实解决乡村道路“由谁管、怎么管”的问题。县地方段纳入财政预算后,段部管理人员及养护工人还未曾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大部份还停留在先养人再养路的这种旧思维上,因此要将(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现有段部人员进行轮流调动到各乡镇任专干,从局机关事业站所选调有才华的年轻人至地方段充实领导班子注入新鲜血液。在农村公路管养中,要想解决“有人养、有钱养”的问题,要重点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县交通局业务主管部门(或是养征)征收的拖拉机养路费原则上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县乡人民政府应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保证农村公路的正常养护。明确公路责任主体,落实管理机构,县级的管养范围为县到乡、乡到乡公路,乡镇管养范围为乡到村、村到村公路,将乡到村、村到村公路纳入乡镇的目标管理体系,实现由单一的行业管理向县级、乡级、村级分级管理的模式转变,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公路的正常养护和使用。三是构建交通融资平台,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跳出交通谋划交通、跳出交通发展交通,把部门工作转化为政府工作,把行业行为转化为社会行为,逐步形成“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滚动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十一五”期间,我县公路建设还将继续面临资金不足、筹措异常艰巨等困难,应把拓展资金渠道作为交通发展的重中之重。构建全县交通融资平台,是我县公路建设有效可行的集资机制。同时,交通融资要不断创新,要规范融资行为,增强承贷能力,建立融资信用机制,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大规模引进多元化建设资金,把“行业办交通”转变为“社会办交通”。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交通建设的水平高低和交通关系的和谐与否既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又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 交通设施的完备是交通发展的硬件和基础, 交通关系的理顺则是交通发展的软件和灵魂。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公路到铁路, 从水上到航空, 交通硬件设施的配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 在交通硬件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如何对待发展与改革的关系,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只有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才能正确处理交通发展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才能使中国的交通硬件建设从“又快又好”的发展思路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转变。只有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从现阶段中国交通发展的现状出发, 以政治文明为依托, 以立法效益为中心, 以交通执法和司法的公平、正义、平等、效率为价值目标, 不断提高交通立法效益, 提升交通执法水平, 才能促进中国交通立法在数量、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上协调发展, 才能促进交通行政执法与政治文明的制度追求和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和谐发展, 才能促进中国交通法治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
二、既要找准突破点, 又要统筹兼顾, 认真研究
并妥善处理交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总体要求
交通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认真研究并妥善处理交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才能构建真正和谐有序的交通环境。
首先, 应把交通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来看待和研究, 正确处理好交通发展与交通改革的关系。随着大部委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坚持改革创新, 以改革促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前提下, 搞好交通改革工作, 以改革促发展。这主要涉及到交通建设管理体制、交通投融资体制、交通规费征收管理体制、道路养护体制、道路运输场站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 要倾听群众呼声, 率先改革那些群众意见大, 反响强烈的问题。比如, 交通建设投资融资制度改革, 如果不认真对待, 交通行业的重大腐败案件就不会杜绝, 交通发展的成绩就会被由于体制不科学不完善所产生的黑洞吞噬掉。
其次, 应处理好交通效率和交通质量的关系, 不能只重发展速度而忽略或者是牺牲发展质量。我们追求高速度, 但绝不应是盲目的追求数字的增长。质量是交通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建设高质量工程就是科学的发展, 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就是最好的节约, 建设低劣工程就是最大的浪费, 出现豆腐渣工程就是对人民的严重不负责任。交通作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部门, 一定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 高度重视交通建设的内在质量, 建优质工程, 建精品工程。一方面要抓好设计环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对比、优化和选择, 提升设计质量;要以人为本, 设身处地为司乘人员、沿线群众着想。另一方面应加强施工管理。将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环节, 抓住关键环节, 严格管理。对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 坚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自检、社会监理、业主监察、政府监督”的质量控制体系。此外还要加大奖惩力度, 严格落实业绩信誉和“黑名单”档案制度, 对违规施工企业和玩忽职守的人员坚决清理出交通建设领域。
再次, 应正确处理好交通发展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和新的发展阶段, 交通的快速发展, 改革的全面深化, 对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转变职能, 创新管理理念, 加强行业监管, 提供优质服务, 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在加快交通建设的同时, 必须加强交通行业管理, 不断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效能, 向管理要效益, 最大限度地发挥建成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在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养护、运营、路政、服务等各个管理环节, 要树立交通民本思想, 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管理理念, 强调人本需求, 体现人文关怀, 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不断提高交通行业公共服务水平, 把侧重于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和管理的方便性, 转到更多考虑社会公众、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上来。
第四, 应牢固树立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 正确处理好交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加快公路建设的整体进程;又要加强环境资源保护, 努力建设节约型行业。既要在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中, 注重节约土地, 少占耕地, 合理选线, 优化设计;又要在公路建设的实施中强化环保监控工作, 落实环境保护的法规、措施, 避免人为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以最少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搞好公路建设。既要融入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人文景观要素;又要增加科技含量和环保投入, 提高建设水平, 注重交通基础设施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使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获得和谐统一。严峻的资源约束要求交通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因此,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转变交通运输的增长方式, 要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贯穿到交通发展的各个环节。
三、积极推进交通法治的可持续发展, 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制度保障
交通法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交通立法既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速度, 又要保证其质量和水准;既要充分考虑现阶段的社会承受能力, 又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保证交通法律法规结构的内在平衡, 又要保证交通法治发展与中国社会总体发展的平衡, 进一步扩大交通法律法规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空间, 使交通法律法规的价值功能得以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 使中国的交通管理理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向现代、从人治向法治的重大转变。交通法治可持续发展强调交通立法速度、规模与立法效益之间的平衡, 强调法律结构的内在平衡, 强调立法增长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平衡, 强调法律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在交通立法层面, 应改变那种只强调立法数量, 忽视立法质量, 只强调立法规模和速度, 忽视立法效益, 只强调立法的外在威慑作用, 忽视立法结构内在平衡的功利性交通法治发展模式, 构筑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交通法治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交通行政执法层面, 一方面应着手解决执法资源稀缺的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应加大监督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交通执法资源的作用。在交通司法救济层面, 应排除干扰, 认真贯彻《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 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交通行政执法中, 行政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 其合法权益时刻面临着被行政权侵犯的可能。当公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执法机关或执法人员的非法侵害时, 他们应该获得必要的司法救济, 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四、培植健康向上的交通文化, 是构建和谐交通的精神动力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 交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理念, 而且是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奉和倡导, 并在交通建设、运输和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的价值理念。
交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要明确交通发展的使命, 重点是要明确交通发展的目的和目标、任务和宗旨、责任和义务等。这些使命一旦为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干部职工所接受, 就成了广大交通员工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就成了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的旗帜, 就可以提高广大交通员工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唤起广大交通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交通文化建设的另一核心内容是发掘并弘扬行业精神。行业精神是体现现代意识和行业特点的精神追求, 是交通行业全体员工或多数员工的意识状态和思想境界, 是交通长期发展与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精神财富。发掘和弘扬行业精神, 就是要发掘交通行业的先进典型, 树立交通行业的特色文化, 弘扬交通行业的浩然正气, 以此激发广大交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之成为实现交通员工价值、推动交通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交通文化既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 更是一种重要的黏合剂, 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体现的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 更有利于构筑行业内部的和谐关系, 更有利于孕育交通员工的自觉意识, 更有利于增强整个行业的团队意识, 从而有利于提高交通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交通文化建设中, 应树立“交通文化就是生产力”的新型交通文化发展观, 彻底转变把文化和交通发展割裂开来的落后观念。深化对交通文化地位和作用、交通文化发展方向和动力、交通文化发展思路和格局的认识, 坚决冲破一切妨碍交通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 坚决改变一切束缚交通文化建设的做法和规定, 坚决革除一切影响交通文化建设的体制弊端, 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 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 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的基本要求, 建设和谐向上的交通环境。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指导思想, 只有切实贯彻这一思想, 才能正确处理交通发展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既要找准突破点, 又要统筹兼顾, 认真研究并妥善处理交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总体要求;培植健康向上的交通文化, 是构建和谐交通的精神动力;积极推进交通法治的可持续发展, 是构建和谐交通环境的重要制度保障。
加强领导正确决策
在定边县农村公路建设中,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财政、交通、审计、监察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公路建设沿线乡镇书记、镇长任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交通局,具体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的计划制定、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合理制定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根据省市对通达工程的要求,路面设计按路基宽6.5米、路面宽6米,路面结构为15厘米厚天然砂砾石。同时完善边沟和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强化管理质量第一
搞好统一协调,确保质量控制。在队伍管理上,优选施工资质等级高、施工机械设备符合施工要求、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严把材料的进出关,为农村公路的整体质量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在通达工程的设计上,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对路线进行合理规划,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出行的基础上,尽量科学地规范建设长度和线形。
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在资金管理上,不断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并按规定设立了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帐户,实行专户存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严格实施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帐核算。严格实行合同管理,坚决按进度和质量验收合格后计量支付的方式支付工程资金,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加强试验检测,规范科学施工。为使农村公路建设出精品、创优质,该局坚持以质量控制为中心,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保障体系。为确保质最控制,该局成立了中心试验室,在施工中,认真按规定频率进行各种配合比、集料级配、标准击实和结构强度等试验,并及时采集各项施工数据、建立合帐、准确填报,确保以科学、准确、严谨的试验数据指导施工,确保了农村公路的内在质量。
管养结合钦铸辉煌
建养并重、管养结合是农村公路得以巩同、改善和提高的基本保证。为此,在农村公路发展上,该局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养护管理在农村公路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积极改革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护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养护管理质量,提高农村公路的服务水平。
管理规范化。为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养护规章制度,该局报请县委、县政府颁布实施了《定边县乡村道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资金筹措等方面的职责和标准。县地方站根据该文件精神和上级有关要求,制定了《地方道路管理站养护管理制度》,对县道和乡村道路的养护管理严格实行三定原则(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该局按照上级要求,率先在全县14个乡(镇)成立了“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所”,明确一名乡镇主要领导负责。在人员聘用上,采取公开招聘、个人意愿、乡村推荐等多种方法,本着就近原则,优选了一批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热爱公路事业的养护人员,真正做到了乡有主管领导、村有主管干部、路有专门养护管理人员的多层次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地方道路的养护管理。
养护精细化。在实施养护工作中,该局明文规定了养护职责,明确规定任何责任段内必须做到道路、桥梁路面整洁,无堆积物、积水、积雪,路肩坚实平整、边坡顺直,排水设施通畅。严格要求养护工人对路和桥做好登记和巡查纪录,做好日常养护。加强汛期、雨雪天气和危险桥梁、路段的特殊养护,确保农村公路畅通。
——在2011年全国农村公路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2011年2月10日)
尊敬的李盛霖部长、尊敬的翁副部长、冯副部长,交通系统的各位同仁: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将我省加快农村交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要做法及下一步打算汇报如下:
一、浙江农村交通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的正确领导下,浙江省交通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交通运输部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结合浙江交通“三大建设”的实际,努力培育和推广“嘉善经验”,按照建管养运一体化的原则,全面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运输,基本建立了农村公路网、安全保障网、养护管理网和运输服务网“四张网”,全省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夯实城乡统筹发展基础。不断加大对城乡交通发展的资金投入,连续五年投资居全国首位,全省公路里程达到11万公里,覆盖全省、贯通省外的大路网基本完善。其中,农村公路达9.89万公里,占到公里总里程近90%。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力打好通村公路建设扫尾攻坚战,截至 2010年底,累计建设通村公路3.3万公里,全省所有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通上等级公路并实现路面硬化。同时,实施水上康庄工程,建成陆岛码头项目67个,完成撤渡建桥建路和渡埠改造项目414个。
(二)加强农村公路管养,提高安全通行水平。出台《浙江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及实施意见、《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在每年一般预算中按照每公里1000元标准安排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补助。各地按照不低于省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将公路养护地方配套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落实管养机构和人员,切实做到有路必养、有路必管。积极实施公路安保工程,重点整治临水、临崖、高落差路段,“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完成1.3万公里临水临崖路段的护栏建设,维修加固1828座桥梁、123座隧道,治理省级认定的事故多发点(段)500多处。
(三)积极发展农村客运,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统筹发展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按照集约化、网络化、均等化的要求,分类指导,分步推进,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相互衔接、畅通便捷的城乡客运网络。在发达地区,推广以公车公营、全区域统一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模式;在较发达地区,推广冷热捆绑、分区域运营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在欠发达的山区、海岛,推广因地制宜、灵活运营的山区农村客运模式。按照“路、站、运”相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城乡客运站场。截至 2010年底,全省农村客运通村率达到91.6%,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48.6%,全省等级公路客运站达到556个,港湾式停靠站达到2.1万个。
(四)探索发展农村物流,完善城乡货运配送体系。依托日渐完善的农村公路、水路网络和农村客运体系,引导物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小件快运、特色配送、货运专线等多种农村物流组织形式,逐步完善城乡货运配送体系,提高物流服务“三农”的能力。截至2010年,农村货运场站近300个,农村货运车辆25万辆、60多万吨位,其中专业配送的厢式货车4万余辆。在衢州,我们还试点由专业物流公司组建“城乡物流集结”项目,充分利用现有的乡镇客运站、货运站、交管站、邮政、供销社网点、烟草、医药、报刊配送网点和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设立农村物流网点(简称“十网合一”),以自营、加盟形式构建农村物流网络,实行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布局、统一结算、统一运作、统一管理)。
(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乡交通统筹水平。结合“大部制”改革,积极探索城乡交通统筹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2009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促进农村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省政府专门召开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交通统筹发展步伐。各地也积极探索,譬如:嘉善县在全县各乡镇建立公路站;龙游等县将村道管理列入政府对乡镇考核范围;金华、萧山等地由政府出资收购城乡公交;绍兴县建立“政府出钱买服务”的准公益性城乡客运模式;长兴县利用现有农村客运班线发展县城至乡镇村小件快运配送模式。
二、“十二五”主要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转型发展这一主线,按照“三个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嘉善经验,科学编制并认真实施《浙江省“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强化政策保障、技术保障和安全保障,以农村公路为重点着力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重点任务
浙江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抓住一个龙头,完善两张网络,强化三项保障”,即:抓住规划这一个龙头,形成统一的城乡交通建设规划、运输发展规划,加快实现城乡交通资源布局的一体化;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客货运输服务这两张网络,加快实现城乡交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强化组织领导、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这三项保障,加快实现城乡交通要素投入的公平化。
(二)主要举措
一是深入试点,以点带面。进一步深化嘉善试点工作,推动交通管理权限下移,探索建立镇(街道)交通综合管理站,建立县域“大交通”管理体制,探索综合执法模式,并以此为示范和标杆,以点带面地推进我省城乡交通统筹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政策保障,对农村交通发展继续给予倾斜扶持,逐步统一对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财政补贴、税收、信贷支持、保险费率政策,努力破除城乡交通政策壁垒。
二是优化路网,促进集聚。以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的对接、行政村之间的衔接,形成城乡一体、干支衔接、畅通生态的县域公路网络。重点加强对全省200个中心镇、420个中心村的交通设施配套,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进程。新改建农村公路9000公里,其中县乡公路2000公里,加大对省级规划中的港站、物流、产业集聚区的重要集疏运公路和农村生态旅游重点骨干公路的建设与改造;建设农村联网公路7000公里。
二是健全机制,加强管养。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养护资金补助纳入政府一般预算,实现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快解决农村公路危险路段、病危桥梁整治和渡口渡船改造。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5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2000座。努力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全覆盖。
一、构建和谐交通环境面临的五个问题
隆安县目前常住人口将近40万人,散居在10个乡镇,全县道路里程总长1124公里,机动车保有量40921辆,驾驶人44950人,在编交通民警24人。近年来,隆安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转变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做了大量工作,保障了交通安全与畅通,得到社会各方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道路交通管理和为经济社会服务方面还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主要是:
(一)部分民警在交通管理中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方法、手段、形式还停留在旧模式中。
(二)道路交通面广,警力不足无法管控到位。
(三)群众的交通法规意识仍然薄弱,县乡道路交通违法现象比较突出。
(四)交通管理设施装备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五)交通管理的理念、水平和手段亟需提高。
二、构建和谐交通环境应实现五个转变
(一)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部门民警习惯于以管理者自居,缺乏服务意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点必须改变。要教育引导民警尤其是领导淡化权力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不断拓宽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二)实现全能型管理向有限型管理的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权限让渡与缩小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要把该管的、必须管的管好,自觉放弃那些不该管的,管不了的、也管不好的事情,干好份内业务。
(三)实现封闭型管理向公开型管理的转变。交通管理工作直接面向社会群众,是政府和公安机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因此,交警部门要进一步实行警务公开,自觉接受司法审查和监督,充分体现执法的公开、严肃和公正。
(四)实现审批型向长效机制型转变。在日常的车辆管理、驾驶人管理、事故处理、交通违法处罚等交通管理工作中,经常有一些人为的审批权力,要把这些审批项目纳入依法办理的范围,把方便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作为改革审批的方向,要依法设定审批项目,减少审批行政权限,加强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使其遵循合法、合理、效能的原则,逐渐实现审批型向长效型机制转变。
(五)实现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靠经验、凭感觉管理的做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今后,要建立健全符合现代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手段,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
三、构建和谐交通环境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要严格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严管交通秩序。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秩序。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管理经验,依法严管是制止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严管,才能维护交通法律、法规的尊严,才能创造良好的交通秩序,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近年开展的各种交通管理整治活动实践证明,通过依法严管,形成依法严管的态势,严重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就会明显减少,人民群众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就会普遍提高,交通秩序就会明显好转。
(二)要以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为载体,加强源头管理,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恶性交通事故发生。近几年来,我们以遏制群死群伤恶性事故为重点,加强了客运车辆和驾驶人的源头管理,加大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完善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探索出了对客运车辆和驾驶人包保责任制、车辆检验倒查制、防止客车超员、超速和驾驶人疲劳驾驶检查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这一点,交警部门要长抓不懈,形成一种机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交通战线的同事们,大家好!
我叫,来自哈密运管总站,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交通事业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引擎”。
演讲开始前,我想先问在座各位一个问题,如果父母马上要过生日了,特别是适逢以整十年计算的华诞之喜,我们做儿女的最想做的一件事
是什么?我敢肯定,绝大多数人都会和我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除了给奉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外,就是在老人家面前谈成败、话得失,尽表做儿女的骄傲与感恩之情。
今年10月1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华诞,牵着祖**亲的衣襟,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过了60个春秋冬夏。伴随着共和国成长与壮大,新疆道路运输业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地处中国西北最边缘,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复杂,境内冰峰耸立,沙漠浩瀚,盆地众多,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社会经济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时,全疆仅有317辆破旧不堪的汽车和一个设备简陋的汽车修理厂,而截至底,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81.8万辆,是解放初期的2580倍。
更值得骄傲的是,在全区民用汽车总共81.8万辆的保有量中,营业性运输车辆已达25.03万辆,占总数的30.6%。公路运输量、旅客周转量、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均是超常规发展,基本形成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良好格局。与此同时,道路运输行业带动或推动其他行业创造增加值221.72亿元,对自治区gdp的总体贡献率达10.40%。道路运输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创造就业岗位23.3万个,对自治区就业的总体贡献率达4.83%。道路运输每完成1亿元产值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490个,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创造就业岗位1770个。
或许单纯的数字有一些枯燥,那我就给大家拉拉家常。53年前的1956年,我父母辞别繁华的上海前来到新疆哈密从事运输工作。有一年,他们非常想到美丽的巴里坤大草原去一览草原风情。如果放在现在,这也许是再轻松惬意不过的事情,而在当时,却是需要在精神和精力上有相当准备的。因为就当时的条件,去肯定是去得了的,但去了之后是否有游玩的心情的却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从哈密到巴里坤虽然只有100余公里的路程,但仅有的交通工具只是每天一趟的大篷车,唯一可供选择的通行线路是铺着石子的搓板路。车况和路况的“差差联合”,使得仅百余公里的路程需颠簸7个小时不说,到达时还一定是灰头土脸,一身疲惫,哪里还有游玩的心情?
现如今,去巴里坤游玩只不过我们简单的周末旅游计划而已,因为去那里,再也不用翻越那蜿蜒跌宕的盘山公路,再也不用乘坐那“车开动兮灰飞扬”的大篷车,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中巴和穿行于山谷、径直通向目的地的高标准公路,整个行程只需不2个小时的时间。不仅如此,便捷而快速的交通,还使得工作在巴里坤居住在哈密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有朋自远方来,随时可以带他们上玩鸣沙山,浏览巴里坤古城。而这要是放在以前,则根本无法想象。常听妈妈讲,由于交通不便,经常有产妇生产在颠簸的路上,病人等不到车开到医院就死了,大雪封山一封就是半年……
从哈密到巴里坤交通的今非昔比,只是我们新疆交通及道路运输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新疆道路运输事业,可谓一路走来现彩虹。现代道路旅客运输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各族人民多元化的乘车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道路客运事业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全区不仅实现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往返于各地州及所属县、市的无障碍互通,还实现了各地州市内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无障碍互通。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其稳步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行业管理和规范化的市场化运作,更离不开行业管理者的运筹帷幄。多年以来,在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紧紧围绕“建设大交通,发展大物流,搞活大经济”的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多方投资、加强监管、城乡统筹、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网络化、全覆盖的道路运输市场,引导广大道路运输经营者规模化、集约化、体系化经营,以法律手段为主的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宏观调控机制渐趋成熟,客运车辆覆盖面广、运力充足,现代道路旅客运输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道路旅客运输向着高速、舒适、便捷方向发展。
抚今思昔,我区交通事业一路胜利走来;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对新疆道路运输业以全新的姿态又好又快的发展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又提出了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些都对新疆交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心言至此,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在祖**亲60华诞之际,什么才是我们作为交通人奉上的最好礼物?我想大家肯定会同意我的回答,那就是让我们所从事的交通事业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1.1 和谐交通的内涵
和谐社会是由个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社会各系统与各阶层之间, 以及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组成的。和谐交通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 体现公平共享、法治有序、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环境友善的特征。和谐交通强调的是, 基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交通, 有效服务于全社会, 即构建以人为本、安全、便捷、高效、舒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交通。
1.2 和谐交通体系的组成
和谐交通体系是由构成交通的关键要素即人 (交通参与者) 、交通工具 (车、船等) 、交通设施 (路、航线等) 、环境 (自然与人文环境) 四个方面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 和谐交通体系应该包括交通与人的和谐系统、交通与社会的和谐系统、交通方式之间的和谐系统、交通与自然的和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又同时并存于城市交通、农村交通、区域交通之中。本文主要着重于研究交通与人的城市和谐系统。
2 城市和谐交通体系的现状 (以重庆市为例)
近年来, 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城市居住人口迅速增长, 人们的交通需求也逐渐旺盛, 导致了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重庆市委市政府也将破解“交通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大力投入改善交通设施, 实行“错时上下班”、“公交优先”等一系列新型交通管理制度, 城市的交通拥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之处:
2.1 “车主人辅”的现象愈来愈明显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加, 车辆似乎成为了城市交通的主角, 在城市交通的舞台上, 在交通管理部门的眼中, 对车辆的畅通越来越重视, 而对行人的方便似乎越来越淡漠。
(1) 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设计得不够人性化。
为了让车流通畅, 减少斑马线上日益增多的交通惨剧, 交通主管部门在一些道路修建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 这些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投入使用, 确实提升了百姓出行的安全性, 但由于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的位置离交通路口都比较远, 很多百姓为了避让车流, 不得不绕一大圈过马路, 而且有的人行天桥的坡度设计得很陡, 老年人或行动不方便的人登上天桥都比较困难, 如南坪很多公交车站的路口过街斑马线被取消, 人行天桥与路口的距离有50m左右, 且没有方便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上下的辅道, 百姓过街很不方便, 导致很多行人不得不冒着生命财产安全损失的危险, 与车争道。
(2) 行人过街红绿灯时间过短, 使人车争道现象严重。
红绿灯是维护城市交通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 也是市民安全出行的保障, 灯控的目就是有序疏导车流人流, 降低车流速度, 达到安全有序畅通。灯控秒数的设置应该是人性化的, 充分考虑到市民出行的具体条件。但是我们常在一些过街人行横道处看见, 行人为了在十几秒的红绿灯时间内过到对面, 要快跑前进, 遇到较宽的公路, 还得在行人过街安全岛上等下一次红绿灯时间, 给行人过街造成了很大不便。
(3) 行人权益经常被无辜侵犯。
为了保持交通通畅, 有关部门设置了港湾式停泊系统, 供公交车辆停靠, 这使原本就不宽敞的人行道雪上加霜。除此之外, 人行道上还设置了众多的治安岗亭、书报亭、消防栓、路灯、电线杆、电话亭、广告牌、人行天桥以及停车位等, 这些都给行人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2.2 公交优先却不先, 影响大众出行效率
(1) 公交专用道不专用, 公交出行效率无法保证。
重庆市很早就设置公交专用道, 但由于公交专用道沿途经过的岔道多, 进出岔道的车辆与公交车辆混杂一起, 交通管理部门处理违章的成本非常大, 也就只好默许违章行为的合法化, 法不责众的后果使得公交专用道形同虚设。致使公交出行时间不定, 很难保证乘客对时间准确性的需求。
(2) 公交服务不优, 降低其对市民的吸引力。
我市部分公交的管理、服务不佳, 公交司机作为城市文明窗口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却屡屡曝出不文明现象, 如超速、拒载、违章停车、辱骂殴打乘客;在上下班高峰期, 公交车超载严重, 车厢内乘坐环境恶劣;公交车票价较贵, 低收入阶层负担加剧;公交运行线路过长、公交线路曲折, 无法实现快速、高效运行;公交尾气排放超标, 被市民声讨为“乌贼车”等, 均降低了公交对市民的吸引力, 市民选择其他出行方式的意愿不断增强。
(3) 公交线网不均衡, 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公交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 实现点与点的连接。目前, 重庆市主城区常规公交线网覆盖率低、非直线系数高等问题突出, 导致公交吸引力低。例如, 当我们去市区逛街的时候往往都要步行至很远的地方才能转到车, 这样给居民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 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和谐交通体系的措施
以人文本是构建城市和谐交通体系最基本的保障, 无论是在初期的交通规划还是在后期的交通管制过程中, 都要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交通, 可以协调处理好交通与人的关系, 实现交通与人的和谐, 为构建城市和谐交通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
3.1.1 以人为本交通理念的正确认识
城市交通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 实现人性化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既是构建“和谐城市”的现实要求, 也是解决当前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之一。“以人为本”常常被挂在嘴边, 但是人们对它的内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以什么人为本?怎样以人为本?这些都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过去, 人们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仅局限于简单狭隘的层面上, 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某些强势利益群体的特殊利益为本, 就是要强调维护少数人的个人权益。现在, 人们渐渐意识到, 以人为本强调的就是公正与和谐。“以人为本”的立足点应该建立在以保证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为要务, 以保证不同群体、不同个人之间享有最大限度的公平, 尊重全体公民的人权, 增强每个人的发展能力, 为他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发展条件为天职的理念上来。
3.1.2 “人权”高于“车权”的意识
“人权”是指行人的通行权, “车权”是指机动车的通行权。“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就是强调交通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 其核心理念是把人当作交通系统的第一要素, 确立“人权”高于“车权”的原则。
“人权”高于“车权”首先要明确机动车与行人间的权利、义务分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为了维护机动车一方作为少数主体的自由和权利, 即机动车能够在路上高速、顺畅地通行, 行人和机动车驾驶人必须要履行遵守交通规则的义务。同时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 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通过人行横道, 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 遇行人横过道路, 应当避让。”, 可见, 行人在人行横道上享有绝对优先权, 从法律上明确确定了“人权”高于“车权”的原则。
“人权”高于“车权”的意识是“以人为本”交通理念的充分体现。在处理“人”和“车”的关系上, 根据“优者危险负担”原则, 即通过确定“优者”地位并让其承担相对更大的责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进行交通规划、设计以及交通管理时, 把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等为代表的交通群体作为重点保护, 从而保证“人”是“车”的主人, “人”是“路”的主人。
3.1.3 绿化美化交通景观环境
交通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两个方面。对于交通自然景观, 特别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线路, 由于其延伸很长, 沿途自然环境变化多, 只要因势就形, 加以建设和改造, 就可以形成赏心悦目的公路交通景观环境, 使人们长途出行心情舒畅。此外, 交通景观环境离不开人造设施环境。人造设施环境是交通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合理性组织和点缀, 可以改变交通线路和交通设施单调、枯燥的特点, 增加人们出行的乐趣和满意度。一个合理、有序、美观的交通设施环境体现了交通“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3.2 采取TOD (公交导向) 开发模式
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 , 作为一种从全局规划的土地利用模式, 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也是在当前国内外交通规划、建设中得到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建设模式。
一直以来, 城市交通以及城市空间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众多大城市政府的一项策略, 从效果来看, 轨道交通确实能够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状况, 发展轨道交通是引导和实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绝不能仅仅将轨道交通作为需要政府补贴的改善城市交通的公益性设施, 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作为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公交导向开发” (Transit-Orient Development-TOD) 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3.2.1 TOD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我国大多数城市为单一中心发展模式, 混合型用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 具有进行TOD开发的良好基础。但是, 现在很多大中城市正在向无序蔓延、用地单一化发展, 大量的城郊低密度居住小区开发, 使现有的密集混合发展优势逐渐丧失。我国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城市规模必然还会继续扩大, 许多城市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像重庆等一些特大城市正在进行城市规划和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 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 这为实施TOD提供了良好的切机。
3.2.2 TOD的指导原则
(1) 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
(2) 将商业、住宅、 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
(3) 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 将各建筑连接起来;
(4) 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
(5) 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 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6) 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
(7) 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3.2.3 实施TOD的措施
(1) 地方政府应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2) 公交企业应加强自身发展;
(3) 轨道交通、快速公交 (BRT) 、常规公交应合理规划发展;
(4) 增加公众与私人的参与和强化“共识”的理念。
3.3 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 (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 简称TDM) 是通过采取政策、法规和经济杠杆调节作用等方式, 来提高公交上座率、私车乘座人数、调整交通出行方式、改变出行时间、减少交通需求等手段, 从而使交通运输系统的通行能力最大化的理论和方法。简而言之, TDM就是各种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策略的总称。
3.3.1 交通需求管理的基本策略
(1) 通过对交通源的调整来减少交通发生量
这是从源头上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佳方法。对土地利用的规划配置, 综合控制城市各行业在不同区域地块里的发展规模, 合理地引导人类出行活动的方式和方位, 将人类活动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分布, 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长距离出行以求有效地降低出行需求总量。
(2) 通过对交通方式的引导和私人小汽车的高效利用来减少汽车交通量
①合理设置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客运枢纽和物流中心;
②合理引导适合的交通方式, 加强公共交通吸引力。
(3) 通过对出行车辆的出行时间和路径的诱导来使交通在道路的时空上均匀分布
均匀交通流的时空分布如图1。
3.3.2 交通行为各阶段的交通需求管理主要措施
交通需求管理的主要措施遍布在交通行为的各个阶段:
(1) 出行产生阶段
用家庭办公、工作, 调节生活、工作活动, 替代出行, 计算机网上购物等措施减少人们的出行产生量。
(2) 出行分布阶段
用交通影响分析技术, 控制、调整大型人流、交通集散地的分布, 使之从交通拥挤区转向不拥挤区;就近就业的土地利用规划, 以“公交为主”的土地发展规划等方法缩减或均衡出行分布量。
(3) 出行方式选择阶段
①通过实施公交优先政策, 发展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配备停车换乘设施 (P+R, Park and Riding) 、配以停车管理政策、运用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引导人们使用轨道交通、公交出行, 或由原来小汽车全程出行改为由小汽车从家到轨道交通、公交车站的短距出行换乘轨道交通、公交车的长距出行。
②组织汽车合乘、配以合乘车停车优先、开辟大容量客车专用车道 (High-Occupancy Vehicle Lane, 简称HOV Lane) ;改善自行车、行人系统、开辟轨道交通站行人直达通道等减少路上的小汽车交通量。
(4) 路径选择 (交通分配) 阶段
运用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路线导行系统、拥挤收费政策等在路网上均衡分布汽车交通量;用改变工作时间来分散高峰时段的交通量。
(5) 其他
建立物流系统以减少城市货运交通量;用货运车辆定时定线行驶等措施减少交通敏感时段和地段上的货车交通量。
4 结语
和谐交通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和谐交通的构建又是以人为本的, 因此, 城市中不和谐的交通现象大多都是因为交通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引起的。本文提出实施以人为文的交通, 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其次要采取公交导向开发模式 (TOD) ;第三, 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减少车辆出行, 均衡交通分布, 鼓励乘坐公交, 动态引导车辆行驶。通过这些措施, 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交通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持, 进而形成健康、有序、高效的城市和谐交通及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交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受到关注。介绍了和谐交通的内涵和和谐交通体系的组成, 并以重庆市为例, 提出构建城市以人为本和谐交通体系的措施, 以促进和谐交通、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交通,和谐交通体系,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杜迈驰.和谐交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 :13-15.
[2]周伟.构建和谐交通促进交通发展困[N].中国交通报, 2005.7.1.
[3]樊娟娟.北京市和谐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7.
[4]付蕾.浅谈我国城市交通的人性化现状及发展[J].经济师, 2010 (10) .
[5]张伟.机动车事故无过错责任的探析与适用[J].法学, 2006 (3) :91-94.
当前跨区域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是规划衔接困难。跨省的城际铁路项目被分割在不同省级规划中,即便是同一个跨区域的规划项目,由于分别审批,批复的项目在建设时序等方面也存在不一致。
二是项目前期手续审批难。因跨区域城际铁路项目一律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相应的规划、土地、环评等也将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这使得项目实施的审批难度较大。
三是项目建设协调难。跨区域项目涉及两个省辖区,受项目受益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推进项目需要协调的事项多、难度大,国家层面也缺乏相关政策鼓励此类项目建设。
当前跨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让地方在项目建设上有更大的主动权,并制定政策,支持和鼓励地方联手建设跨区域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从而加快发展步伐。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在项目规划上给予支持。国家主管部门在审批各区域城际铁路网规划时,对跨省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牵头加强统筹和协调,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
2.在项目审批上给予支持。对已纳入国家批准的区域城际铁路网规划且小于100公里的新建项目,国家将项目核准权限下放到省级,由省政府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批准的城际铁路网规划分别审批或联合审批,而且在项目建设时序的调整上,也由省级审核、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
3.在项目政策上给予支持。为进一步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的两个积极性,建议国家能对此类项目在投资主体组建、项目建设融资、税收政策、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责编/齐尚
一、营造交通“法制型”农民 所谓“法制型”农民,主要是指农村农民积极学习和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树立交通安全法制意识,村民从单纯的方便出行向依法出行、文明出行、安全出行方向转变。我们都知道,困扰着农村发展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法制意识缺乏,交通安全法制并不例外。在一些农村中,农民对交通法规虽然有所了解,但缺乏深刻认识,没有从象赌博犯法、偷盗违法犯罪等的高度去认识、遵守交通法规。在一些农民眼里,想当然认为我驾车惹着谁了,我自己的事,我负责。再则,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滞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一些交通违法放纵泛滥,如在乡村中,大多都知道无证驾车是祸患无穷的,但谁也不会去关注,去制止,一些年青人在购买了摩托车后,稍加摆弄就骑车上路,开起车来风驰电掣,不顾后果。一些长者对自己的小孩驾驶摩托车上路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家长还引以为荣,大肆炫耀。从而造成无牌无证、超速行驶、超载滥载、酒后驾车等现象随时可见,引发不少交通事故,影响农村生产生活,阻滞农村交通发展。显然,加强农村交通法制教育是一个不可容缓的大课题。作为基层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提高对农村交通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农村交通安全法律的宣传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抓实抓好,结合工作实际,抓住有利时机,从深、从细、从实方面下功夫,着力提高农村的交通法制意识,花大力气普及农村交通法律常识,营造“法制型”的新农民。举措一:抓住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有利之机,在各级政府的协调下,与司法、教育、综治、村委等部门单位密切配合,扩大交通安全宣传,使村民加深对交通安全的认识,增强交通法制观念。举措二:创新交通安全法制教育。根据农村实际,利用风俗节、唱山歌、小品、戏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交通法律知识融进农民日常生活,引导农民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举措三:从实效上下功夫。通过创建的示范村,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把交通安全有关法规知识送到乡村、到家庭,增强村民交通安全自我防范意识。举措四:以交通事故危害为切入点,以案说法。通过组织一些典型案例、典型事故巡回乡村展播,使群众深刻认识到交通事故的危害性,从根本上促进农民抵制交通违法,抵制交通事故。
二、营造交通“文明型”农民 在一些边远乡村,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村民缺乏文明行车走路意识,认为“山高黄帝远”,交警难得管理一次。再则,有些村民认为乡村道路是我们的天地,要怎么走,就怎么走,任怎么行就怎么行,乡村交通违法“陋习”随处可见。交通安全法律有多严都难以凑效。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加强交通法规宣传的同时,应从道德教育,伦理关系的教育方面加以引导,把交通安全文明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乡村交通文明建设。同时,可以发挥镇级村级交通安全助理、交通安全信息及村干部或村族中德高望重者作用,把现代交通文明意识融进乡里乡风进行传授,树牢文明交通良好观念,使村民交通出行时,关爱自己,尊重别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使村民在乡里乡间也养成人人讲法规、人人讲安全的良好风尚,群众乘车出行,驾车上路,时时讲安全、讲文明。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乡村交通“陋习”,抵制各种不良交通现象,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营造交通“发展型”农民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工作的一个主流,农村的发展缺少不了交通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理顺交通安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交通安全方面营造“发展型”农民,大力推进农村发展转型。俗话说:路通财通。目前,大多数农村都实现村村通公路,这为新农村建设迈出可喜一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车辆不断增多,轻便快捷的摩托车已进入千家万户,这对于新农村发展而言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如果缺乏交通安全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不解决交通安全与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是极不和谐的。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深入探索乡村交通安全管理的新路子,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乡村交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村交通和谐发展,使农民深刻认识到安全才是财富,平安才能发展的硬道路。针对农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一)抓好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在镇、村设立交通安全管理组织,通过镇、村普查登记,对新购的车辆实行“台帐化”、“户籍化”管理,长期督促办理牌证,强制培训考试,将大量“黑车、黑户”明朗化,使农民大大方便上路行驶,提高群众出行安全感,真正体现“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文明行车”的现代交通文明理念,扭转失管失控局面。
(二)加大摩托车和拖拉机安全管理力度。据了解,随着摩托车的增多,摩托车事故时有发生,已成为危害村民出行安全一大隐患。因此,我们在日常的交通管理工作中,应合理安排警力,严查摩托车交通违法和拖拉机违法载人,坚持杜绝无证驾驶、无牌无证上路行驶,形成严查严管的态势,消除群众侥幸心理,使群众认识到无证驾车对社会的危害性和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提高群众遵章行车的自觉性。
(三)采取惠民便民措施,促进农村交通良性发展。由于农民收入有限,消费有限,在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采取惠民便民措施,采取降低税率,从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入手,尽量为农民节约开支,降低费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提高办理车辆入户、办理牌证的积极性,这对于推动乡村交通良性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交通建设研究(加快交通发展 构建和谐交通)】推荐阅读:
南宁市交通建设与发展07-09
“培育合格驾驶员,共创首都和谐交通”06-19
交通建设09-29
轨道交通经济发展09-09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06-21
浙江交通建设工程07-20
区交通局创建全省交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示范单位交流材料11-08
交通建设工作述职报告10-04
交通建设工作总结不足10-09
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