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教学设计教案
(二)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信息窗2 第1课时 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新授)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3.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难点: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教具、学具:
教具:教学课件,大正方体 学具:每人六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商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但对于存放货物的仓库我们很少见过。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存放货物的仓库去看一看,好吗?请看屏幕。(出示书81页情境图)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王叔叔会看到几箱货物)为什么他们看到的结果不同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位置吧。说说他们分别站在这两箱货物的什么位置观察的。(正面、侧面、上面)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从不同方向看
,各是什么形状?
1.回顾旧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从不同方向看”指的是哪几个方向?(学生回答:指的是上面、正面、侧面三个方向。)
2.谈话:同学们看,我把图中小车上的货物给大家拿来了。(每人发两个正方体积木。)请你用小正方体代替货物,然后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一下,各是什么形状?
(操作后先在小组中互相说说,然后汇报交流,交流时多指名说,让学生畅所欲言。)
3.小结:刚才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小车上的这堆货物,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完成板书:观察物体)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三个正方体的组合图)
1.谈话:工人叔叔又推来了三箱货物,车上这3箱货物,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呢?
2.请你先用用手中的积木来搭一搭,然后观察一下,从不同方位看,各是什么形状?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发言,全班交流意见。)3.你能帮助他们把现在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教师贴好0头像,学生到黑板上板贴看到的图形。)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解决问题:如果车上有4箱,而且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怎样摆?
1.谈话:这一次推车的叔叔想考考你,他说:“我摆了4箱货物,从正面看形状是。你知道我是怎样摆的吗?”
同学们可以一边想,一边用手中的积木试着摆一摆。谁摆出来了?可以到前面摆给同学们看一下。(对第一个发言正确的学生要充分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是不是只有一种摆法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手中的正方体积木,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摆法多。
(学生到台前展示,老师用课件演示总结:我们可以在不改变正面形状的基础上,再在适当的位置添加一个正方体,摆在前面或后面,试图效果一样。)3.小结:同学们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并且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放的方法,看来在仓库里摆放货物也有很大的学问。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同学们,你想不想也来当一次仓库保管员,来摆放货物呢?不过,摆放货物是有要求的,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2页,一起看自主练习第1题。
要求:请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先用积木摆一摆,仔细观察从不方向看到的形状,然后说说每一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学生先在小组里摆一摆,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2.“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出示3幅图)看,这是我在仓库拍的三幅照片。请同学们根据照片完成书第83页第2题。填完后,可以用积木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填的对不对。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3.“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你能帮助这四名同学找一找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吗?如果你一下子就能看出来,那么就直接用线连一连。如果你不能马上看出来,就用积木摆摆看看,再连线。
4.小游戏:你说我摆。(“自主练习”第4题。)
介绍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抽出一张印有图形的图片,其他同学摆一摆,看一看有几种不同摆法,比一比谁的摆法多。(学生操作、交流)课后总结:
1、布置作业:今天的作业是“自主练习”第5、6、7、8题。2.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反思教学内容, 制订量表, 是课堂观察的关键
量表是否有效取决于观察点的设置, 因此如何确定课堂观察点就是进行课堂观察的关键。例如, 在“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课堂观察前, 我制订了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习惯的量表, 即反映学生讨论、笔记、计算、草稿、看书、查阅资料等状况, 以及针对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情况、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情况、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等多个方面的观察量表, 并用具体、详实的数字进行了记录。
二、明确分工, 是课堂观察的必要手段
课堂观察的过程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 每位成员既彼此分工, 又相互合作。通过合作, 分清各小组的听课目标, 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把握观察角度和观察重点, 并通过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 得到有力的数据证明, 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评论。争取每位观察成员都能根据课堂观察主题和不同的分工设计完整的观察量表。从开始的认识阶段到现在的应用阶段, 观察小组通常提前一周进行分工, 并进行观察前反思以及观察量表的制订。
三、重视反思, 实现课堂观察的有效性
课堂观察中的反思, 不但要反思教者的教学行为, 更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观察不仅仅是观察教师和学生, 还有很多方面。而反思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可以反思教师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 课堂气氛对学生知识掌握是否有促进作用, 学生对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是否表现出焦虑或者不耐烦的情绪, 学生能否跟上教师的节拍, 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是如何处理上述这些情况, 并找出上课教师的优缺点以及可借鉴的地方。
课堂观察后反思的第一阶段是对观察量表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第二阶段是进行集体交流和讨论。对通过反思发现的新问题, 查找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通过共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使得达成共识的成果能更好地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 在“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课堂观察课后的交流讨论会上, 几乎都谈到这堂课用普通的听评课标准看已经很精彩了, 而在应用观察量表的课堂观察后, 竟然会发现很多之前被忽略, 但又很重要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均是在进行课堂观察后的反思时发现的。
在课堂观察的反思中, 观察员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能站在学生立场上体验课堂教学的好与坏, 优与劣。当观察员以教师的身份再次回到课堂时, 不但会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更近, 并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
总之, 只有对课堂进行不断地研究、反思, 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复杂化趋势;也只有明确以哪些标准去观察课堂, 才能明确以怎样的目标去计划课堂。只有这样, 课堂观察才能真正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 培养 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物理获取感性知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观察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本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现代资源管理理论认为,学习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观察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对于物理课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通过细心观察和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而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观察吊灯摆动而发现单摆的运动定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物理教师要结合教材,恰如其分地给学生介绍物理学史上成功的观察案例,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激励教育学生做一个观察的有心人,充分调动他们认真观察的积极、主动性。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观察
为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1.观察要有系统性。如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第一步,电阻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从而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二步,更换不同阻值的电阻,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以及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图像,观察图像,一个是正比例函数图像,一个是反比例图像。欧姆定律的概念就比较明确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了。
2.观察要有主次。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如托里拆利实验,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竖直管中水银柱高出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面有一定的高度差。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水银柱的长度有关。此时应该进一步观察,当玻璃管倾斜一个角度,管中水银多了一些,水银柱长度增加,但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仍然不变。还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大气压的大小与玻璃管的粗细有关,那就换用两只内径不同的装满水银的玻璃管重复上述实验,可观察到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都是同一个数值,这表明与管的内径无关。可见,这个现象中主要应该观察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
3.观察要有次序。对于复杂一些的物理现象,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观察。如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把外观相同的A、B、C三只乒乓球(分别装有不同质量的沙,同体积,不同重力)浸没水中。观察:A容器中的乒乓球上浮出水面,B容器中的乒乓球悬浮在水中,C容器中的乒乓球下沉到水底。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
4.观察要有选择性。选择观察即是从复杂的现象中选取个别特征为主题进行观察。如在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可以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进行。此时学生应分别观察斜面上小车下落的高度和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从而归纳得出结论。
5.观察要有持久性。有的观察要用多个感官反复观察,有的甚至要长期观察。如对液体或固体扩散现象的观察就需要长期观察。
6.观察时要细致、准确。观察是为了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因此观察的过程绝不单纯是动眼,而要多种感官并用。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时,引导学生观察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况,并进行比较。这时,要求学生做到细致、敏捷、全面、准确地观察。结果会发现:沸腾前,水内部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达到水面后破裂。通过水沸腾前、后的情况对比,可以得知: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都进行剧烈的汽化的现象。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机会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点拨作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相结合而导致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可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培养。
另外,新课程倡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的广泛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机会和无数个观察实例。如生活中让学生观察电子表针的转动研究匀速圆周运动;观察房屋窗子上的双层玻璃探究物体的隔音效果;观察游乐场中的过山车探究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等。还有,自然界也蕴含着无数的物理现象,如观察雨、雪、冰、霜、雾的形成,研究物态变化等。
总之,培养观察能力,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要求观察得准确、全面、细致、敏捷;在头脑中形成全新的物理表象,构造出全面的物理情景,才能为准确应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仁大中心小学 王红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立体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画实物、立体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李白诗《题西林壁》,导入新课《观察物体》。2展示课题。3呈现学习目标。二 新授
1、学生阅读配套练习册P24精要点拨,明白要注意的方法,并划出关键词。
2、师生集体学习。(课件展示。)
3、学生自行做课本P38例题1后集体订正。(展台)
4、学生做课本P39例题2后集体订正。(展台)
三、动手操作
1、学生说出实物圆柱体、长方体、球体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面。
2、学生简笔画出实物圆柱体和长方体组合后从正面、后面、上面、左面看到的面,小组讨论订正。
3、学生简笔分别画出茶杯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面,小组讨论订正。
4、学生简笔画出长方体和球体组合后从正面、后面、上面、左面看到的面,小组讨论订正。
四、课堂巩固练习完成课本P40的1、3题。
五、课后作业
活动目的:
1、在观察小动物的生命现象中,在扫墓祭奠亲人或英雄活动中,在访问老一辈的过程中,在采访医院的经历中,进一步认识生命从中得到体验和感受。
2、培养正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小动物进一步感悟生命。
设计意图:
生命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现象。有了生命地球才显得多资多彩。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让我们去了解生命,探索生命,描绘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本课的设计旨在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小动物的生命现象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价值。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学生自悟自得,体现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活动过程:
一、准备
1. 分组讨论并拟定活动方案,如:拟定活动内容,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
如果扫墓要了解程序,应注意事项等;如果观察小动物要准备好笔各纸,随时记录现象、心情等;如果采访,要先拟好写作提纲。
二、活动
1、清明节扫墓,缅怀先辈,思考怎么样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2、参观动物园,植物园,观察植物及小动物的出生、成长,感受生命力量的伟大。采访敬老院或者医院,了解老人的过去,了解病人与病魔的抗争,体会生命的坚强与脆弱。
3、开个故事会,讲一讲有关生命的故事,知道生命来之不易,知道生命是爱和奉献的结晶。
三、习作交流
1、可以是命题作文,也可以是话题作文,但要以生命为主题。
2、可以写这次活动的体会、感受,也可以讲述与生命有关的故事。
教师小结:(略)
四、分享成果:
把好的的作品进行张贴展示,或装订成册后大家浏览。
五、教师总结:
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在观察、实践中,了解生命,探索生命,描绘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教学后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欣赏黄山风光图片
师:想拍照吗?
教师示范,学生用手势拍照。
师:介绍一下拍到什么?你的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老师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
1、教学例1
出示教科书94页例1中的两张照片。
师:哪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摄的?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并说明理由
师:这两张照片的一样吗?都是在教室里拍的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虽然都是在教室里拍摄的,但是由于拍摄的位置不同,所以拍出的照片也不同。
想想做做1
出示两张校门的照片
师:哪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教学例2
拿出玩具小猪,并将小猪的脸朝着1号位的小朋友放好。
每个小朋友在自己的座位上给小猪拍照。
师:仔细观察,你拍到小猪的哪些部位?
小组交流
师:说说你拍的小猪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小猪的哪一面拍摄的?
出示从4个不同的角度拍摄的小猪的照片。
师:从小猪的前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后面吗?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从小猪的后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脸吗?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从小猪的右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连朝着哪一面?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从小猪的左面拍摄,能看到小猪的连朝着哪一面?
也就是屏幕上的哪张照片?
师:每个小组的四个小朋友看到的照片一样吗?
师:为什么给同一个小猪拍照,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学生换座位拍照。
小组交流,说说拍到小猪的什么,是哪一张照片?
学生再换位置为小猪拍照。
师:一共拍了几张小猪的照片?这四张照片一样吗?分别是在小猪的哪一面拍摄的?
师:拍左侧面的时候,小猪的脸朝哪一面?
师:拍右侧面的时候,小猪的脸朝哪一面?
师:同一个小朋友为同一个小猪拍照片,为什么照片不一样?
进一步强调:由于拍摄者的角度不同,拍到的画面的也就不同。
3、连一连
出示书上小猴图,学生连线。
师:先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师:说一说第一张照片是谁拍到的?小兰拍到了小猴的哪一面?
师:说一说第二张照片是谁拍到的?小猴的脸朝哪一面?
师:说一说第三张照片是谁拍到的?他拍到了小猴的哪一面?
师:说一说第四张照片是谁拍到的?小猴的脸朝着哪一面?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想想做做2
学生连一连。然后在小组里说说想法。集体核对。并说说每个人拍到汽车的哪一面?
2、想象做做3
出示一个茶壶,老师介绍茶壶的各部分名称
每个小组拿出茶壶,并从信封里拿出四张茶壶的照片
学生为茶壶拍照,并选出照片。
师:1号照片是哪些小朋友拍到的?你拍到了茶壶的什么?哪些那些小朋友也拍到了这张照片?你能看到壶把吗?
师:2号照片是哪些小朋友拍到的?你拍到了茶壶的什么?哪些那些小朋友也拍到了这张照片?茶壶的壶嘴朝你的哪一边?
师:3号照片是哪些小朋友拍到的?你拍到了茶壶的什么?哪些那些小朋友也拍到了这张照片?你能看到壶嘴吗?
师:4号照片是哪些小朋友拍到的?你拍到了茶壶的什么?哪些那些小朋友也拍到了这张照片?茶壶的壶嘴朝你的哪一边?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面对面的小朋友交换位置,拍照选照片。
师:说说你拍的照片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师:猜一猜,其他的小朋友拍的是哪张照片?
小结:
教学目标:
●To talk about times by using“to”or“past”.
●To master some verb phrases to talk about your timetable.
词汇和短语:past, half, quarter, run, clean the room, take a walk
教学步骤:
Step1.Greetings and lead-in.
Enjoy a song and lead-in.
设计思路:利用上课前播放的歌曲“What time is it?”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热情, 并通过问候, 与学生拉近距离。
效果反馈:学生注意力集中, 对这样的开篇饶有兴趣。
Step2.Presentation.
I’ve known about your day?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y day?
Help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imes by using“to”or“past”.
设计思路:通过对自己一天活动的安排, 引出时间的间接表达方式 (“to”和“past”的用法) , 并进行不断地渗透, 同时教会新的单词和短语。
效果反馈:由于展示的图片都很直观, 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 学生都能一一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Step3.Teamwork
Show the article about my day.Ask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设计思路:为了巩固时间的间接表达法, 把第二步中谈论的话题以短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要求填空。加强“to”和“past”的用法。
效果反馈:通过快速地回答, 发现学生的记忆力很强, 回答也令人满意, 这样低要求的操练, 使学生从刚开始的胆怯, 慢慢有所放开。
Step4.Memory challenge
Show the times quickly and ask them to say them out quickly by using“to”or“past”.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当场检测并巩固学生对时间间接法的掌握, 并以此进一步提升课堂氛围。
效果反馈:练习正确率较高, 通过小奖品的奖励, 课堂氛围一下子提升了很多。
Step5.Show time
Show the times on Thomas.
What time is it?It’s eigh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eight?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help show the times to others, and ask the questions.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放手让学生动起来, 自己调时间, 自己描述该时间所从事的活动。以此进一步带动课堂气氛。
效果反馈:由于一开始指令说得不是很清楚, 再加上调时间的学生时间调得不准, 又看不清, 学生有点茫然, 而且这一环节有点浪费时间了。
Step6.Section B, 1a
When do students usually do these things?Match and write down the numbers.
设计思路:通过课本上的小练习, 检查所学内容。
效果反馈:学生对这些问题回答的正确率是100%, 让人很满意。
Step7.Listening practice, 1c, 1d
Let’s know something about Tom’s day.
设计思路:通过对另外一个家庭的介绍, 引出课文当中的听力练习。
效果反馈:练习的正确率较高。
Step8.Pair work
A:When does Tom usually get up? B:He usually gets up at half past five.
When does he…? A:…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的设计, 通过两个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熟悉听力内容, 并操练所学过的句型。
效果反馈:学生基本上能准确地进行对话, 但一定程度上的拓展还不够。
Step9.Role play
Imitate the conversation.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主要是操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和口语水平。
效果反馈:在请学生表演时, 用了一些道具, 使表演更形象了, 学生也很投入。
Step10.Watch a video about Peter.
Watch a video about Peter’s activities.
Ask students to take out the form and write down the times or activities he does.
Check the answers.
设计思路:观看一段关于学生Peter的录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 不但操练时间的表达法, 同时, 也让学生熟练运用一些动词短语, 加深学生的印象。
效果反馈:这是个总结性的活动, 通过自己拍摄的录像, 加上轻松的背景音乐, 很吸引学生的眼球。
Step11.Writing Practice
Write an article about Peter’s School Day.
Share the articles.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主要是操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并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有效地梳理。完成写作后, 要求学生当堂进行作品的分享。
效果反馈:书面表达的正确率很高, 做到了动静结合, 效果很好。
Step12.Homework
1.Write a report about your partner’s school day.
2.Collect some proverbs about time.
课后反思:本人对该堂课事先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 也尽可能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各种活动。但具体实施起来, 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是存在不少。在这里谈谈上完这节后的感受, 希望从反思中进步, 在反思中成长。
做的好的地方:
1.多媒体运用到位, 使课堂生动、活泼, 并且提供了大量必要的信息, 体现了实用性。小奖品活跃了课堂气氛。
2.课文的内容的呈现使用视听法, 用自己拍摄的VIDEO给学生创造了真实的Peter’s Day的情景, 调动了学生的耳、目、口、脑等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把课文真实、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每一节课只要用心找总能有情感渗透, 引起学生的共鸣。在Presentation中, 对于时间的间接表示法“to”和“past”的使用, 一开始, 部分学生领会不清楚, 但经过再次耐心地演示, 学生还是很快能够明白使用方法。
4.每一个步骤之间的过度, 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过度相当自然, 而且也把握住了一堂课的整体性, 能做到层次清晰, 首尾呼应。
不足之处:
1.对于时间的间接表达法, 个别学生还是无法做到运用自如。由于班额较大, 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各个击破。
2.还应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克服畏怯的心理。比如, 在Show time中, 学生的反应还是略显迟缓, 应鼓励学生放开胆子, 用所学知识来表达自己要说的、要做的,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而且得心应手。
3.自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其实在多媒体运用中, 好些片段和图片应该还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 更直观一些, 但能力有限, 无法做到最好, 这也是很令人遗憾的事情。
当然, 一堂好的任务型教学课, 要更多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下来, 作为老师的我讲的还是过多。其实很多时候, 教师需要放手让学生多说、多练, 我想, 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吧!
参考文献
[1]周启加.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关键词]观察物体 几何体 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69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2~33页。
【教学重难点】
1.注意结合观察与操作,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经历活动后能有条理地进行观察,有根据地作出判断,能结合观察和操作进行简单的直观推理,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课件所出示的校园风景图。
师:你们看到的景色美吗?(生:美。)课件中出示的几幅校园风景图是我们在学校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视角所拍摄的。看,我们的校园多么的美丽!你们平时对这些美丽的景色留心观察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
【评析:以校园的风景图片入题,学生感到熟悉而又亲切,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之中,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环境”。通过设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巧妙地揭示了课题,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动因”。】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丰富多彩、各式各样,而从不同角度去看这些物体时,也许会看到不一样的形状。这节课我们就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长方体。(板书:观察物体)
引导思考:可以从哪些方向去观察物体呢?(正面、侧面、上面)
1.观察有明显特征的物体
活动A:认知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①师展示教具——图书柜:你们说一说它的正面、侧面还有上面,然后用手指一指、摸一摸,好不好?(生指认)
师:他所指认的面对吗?他说出了几个侧面?(生:两个)真棒!通常物体有门的那个面是正面……
②教师随意指一指书柜不同的面,请学生判断所指的面是书柜的正面、侧面,还是上面。
③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等着我们去观察它、去认识它。(课件展示:洗衣机)说说它的正面、侧面、上面的样子。
④师(课件展示:电冰箱):你们一定知道它的正面、侧面、上面了吧,请画出来。(分小组画)
小组交流后展示作品,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评价。
【评析:通过观察具有明显特征的物体,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它们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使之明白,何为正面、上面和侧面。再通过学生的说、画、交流、评价等具体活动,加强实践、巩固认知,使得学生学在其中,动在其中,乐在其中。学生不仅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物体时,所处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观察没有明显特征的物体
活动B:观察长方体的各个面。
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你能说出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是什么颜色的吗?
教师随意转动长方体,再引导学生说出它正面的颜色。
师(设疑):为什么正面的颜色不一样了呢?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加以小结):观察没有明显标志的物体时,通常把正对着我们的面叫做正面。
【评析:先通过观察静态长方体,认识其正面、侧面和上面,再通过转动长方体教具,让学生从各个面颜色的变化中,感知到正对自己的面的变化情况,从而使之在操作中感受到只有当那个面正对自己时,这个面才是正面,有机地渗透了辩证思想。数学的概念、命题力求准确、完整和精辟,因此让学生跟着课件学习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
3.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面不一样
活动C: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面可能是不一样的。
(1)小测试。
师:下面看看同学们谁的反应最快,谁的眼力最好。
测试1:这个图书柜是老师从哪个班借来的?
测试2:这个图书柜里面有多少册图书?
测试3:这个图书柜是由哪位同学来保管的?
分别让坐在教室左右两面的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说说为什么。
坐在教室中间的一组学生因为正对图书柜所以看不到两个侧面。
探究观察结果: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物体的面可能不一样。
(2)实践感知,合作探究。
教师拿出相机,准备给图书柜拍照。
提出要求:(1)只能拍到图书柜的正面;(2)只能拍到图书柜的正面和左侧面;(3)图书柜的正面、右侧面和上面都要拍到。
请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完成拍照。主要让学生说说如何拍到第三张。
师(小结):再一次说明了观察物体时,随着观察的方向、角度不同,看到的面也可能不同。
【评析:利用图书柜这一现成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借测试(巧妙设问,产生疑惑)和拍照(瞬间定格)等实践活动,从不定格的想象到一看了之,再到定格的“永恒”图片,清晰地阐释了“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面不一样”这一知识点,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这一多彩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使得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起来,所呈现的知识也变得浅显起来。】
三、观察思考,运用新知
师(设疑):刚才我们都是正对一个物体的某一个面来观察这一物体的,如果随意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一次最多能看见几个面呢?现在就以观察一个长方体为例,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明确观察活动要求:坐在座位上不动,让学生说说看到长方体几个面。
师(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有时也能看到两个面,但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评析: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有效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学生观察得很充分,体会和感受也很深刻,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看到3个面。】
四、拓展练习,内化新知
1.找一找
师:你们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送给每个小组一个礼物(两个正方体),藏在抽屉里,请大家找一找。
(1)先看一个正方体,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2)如果把两个正方体横着拼在一起,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图形?课件出示:
(3)如果把两个正方体叠起来拼,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图形?和第(2)问有什么区别呢?
2.猜一猜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猜猜看。
(1)从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去观察;(笔记本电脑)
(2)换个角度去观察;(马头)
(3)考眼力。(两个老人头像、一个杯子、一个持琴人、一个顶物者)
师(小结):看来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我们才能了解得更加全面、更加具体。
【评析:本环节教学活动,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紧紧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问题要全面。在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基础上,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六、总结升华,梳理新知
师:通过今天观察长方体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呢?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多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的奥秘。
【评析:“谈收获”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谈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更是关注了学生探索的过程。这样做有意识地把学生当成了知识构建的主体,从而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为整节课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以二年级观察实物为基础,这也是学生进一步观察多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前提。教学这一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图书柜开始观察,抽象到一般的长方体,认识了正面、侧面和上面。从具有明显特征的物体到没有明显特征的物体,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符合学生的认知坡度。
2.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物体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看,而是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教师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一定的观察物体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十分必要的。
3.围绕几何体与其他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练习。要求学生先观察1个正方体,明白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再增加到2个,横着与竖着都摆成了长方体,注重比较从这两个长方体的侧面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会这些相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总之,整堂课中,教师充分发挥课件与自制教具的教学功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38--43页观察物体
二、要点解析
1、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的过程,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单个及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可能是不同的。
4、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5、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会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立体图形,辨认形状。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观察物体的形状。
四、策略实施
1、注重数学活动
本单元教学有大量的观察、搭拼等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充分利用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观察、猜想、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强化数学思维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要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教材的体例编排正式体现了这一特点,有物体到图形逐步抽象;内容的呈现也是由整体到部分。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要通过学生眼看----脑想----心记----口说----手做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五、共性点击
1、站在任意位置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
2、观察立体图形时,视线要垂直于所要观察的平面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
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新课程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有量,再有数,从量到数是人类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并由此产生了算数的理论。随着生产的发展,用数来表达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就显得无能为力。于是必然引起数学史上的第二次抽象,即用字母表示数。有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方程出现了,数学中的定理、性质、定律、法则、运算定律等也能用字母公式简洁表达出来。采用字母表示数摆脱了使用具体数字研究问题的局限,提供了揭示数量关系一般性的可能,有助于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在探索事物的表达方法、解题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由此揭开了代数篇章。本章的学习,正是由算数向代数过渡的桥梁。作为算数向代数的承上启下的转折,本章的学习将引领学生的思维经历第二次数学认识的抽象,作用重大。
本章的研究重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世界,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1、抽象性。
用字母表示数,本身具有强烈的抽象性。习惯了运用数来描述来计算的小学生,在初步接触本章学习时,往往感到很难理解研究的对象,尤其容易混淆字母与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米有多长,1小时是多久,学生有具体的认识,而对a米,t小时就很难把握和认识。又比如,对用字母表示数的任意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时的取值限制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对确定性特点,用字母表示数的规范性特点等等,要求具体情景具体分析,学生会感觉枯燥抽象。
2、符号化思想。
法国数学家韦达被西方称为“代数学之父”,在他的成名作《分析入门》一书里,把代数看作一门完全符号化的科学。作为数学符号系统中的元素符号,字母早在低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指代图形的边,用字母表达式来概括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有比较初步的感受。用字母表示数,作为今后学习的用字母表示代数式的基础,再向上学习,即是符号表意思想。那么,本章的学习除了引导学生对字母这种符号在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时,进一步体会符号的简洁易记的特点外,还要明确的教会学生使用这些符号和表达式描述数量关系,进行表达、交流与解决问题。
3、情境与模型
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需要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来实现。教材的编写也注重了情景的创设。在学习含有字母的式子时,教材创设了年龄关系的情景,比年龄,探究年龄关系,从具体的数量变化中,发现数量之间内在的本质关系没变,从而使用字母来描述数量关系,构建数学表达式。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可组织大量的现实情景来引领学生体会字母表达式描述数量关系的科学性。比如,猜身高,比速度,求发行量等等。
三、学生的学情
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中低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边,比较熟练的使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公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学生也接触到字母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有初步的体会。对于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已经熟练掌握并且记忆深刻。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第一次接触用非具象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的数量,对他们仍然是一种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学生已经习惯于一般常用的加减乘除号,并习惯了以往的书写算式的顺序和方式,在接受字母公式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表现方式时,受已有知识经验的负迁移影响,学生不太适应。比如: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数字与字母之间乘号略写时的规定,字母或数字与括号相乘时的书写规定。以及关于带单位的代数式的书写格式的规定等。比如a米与(a+b)米的区别。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学习中,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常见数量关系的字母表示方法,会有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3、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符号化意识,培养初步的创造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m×m0.1×0.1a×63×nχ×8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S=a×aC=a×4
可以写成:ab=ba或ab=baS=a2C=4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内容:教材P47-P48例4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a×714+ba÷7a×a5-x0.6×0.6
二、新授。
1、教学例4(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t=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ut=150×30=4500(注: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二)
例4(1):例4(2):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法2:a+30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6a=6×15=90
a=30=11+30=45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三)
教学内容:练习课,教材P51-P52练习十第7-13题
教学目的: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1)a+a=()a×a=()
(2)当a=5时,2a=(),a的平方=()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bcs
×9
scba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第九册数学教案
双沟小学孔艳
【观察法教学设计教案】推荐阅读:
借助工具观察教案09-12
科学观察的教案10-17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案10-25
《观察日记》教学设计07-25
观察物体 教学设计07-26
七年级生物教案:观察细胞的用具06-19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10-05
动物的观察日记教学06-09
《观察的范围》教学反思06-18
关于《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