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精选10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已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老师总是对该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大打折扣,没能正确领会该学科的真正教学目的,使该课程的学科价值不能充分体现.为此,总结多方面原因,我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即可以适当改变教材的内容,使其体现的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更具导向性;其次,任课老师一定要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真正教学目标,改变以往以计算机技术培训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命脉,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教学;最后,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用而必学,学有所用”的教学意识,让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尽可能起到最大的帮助.
作 者:王世贵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一中,甘肃白银,7306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633.67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 学科整合意识
一、对课堂驾驭能力有限
刚参加教学工作, 总觉得热情有余, 但课堂教学效果总不尽如人意。比如对学生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他们是我的学生”这一层面上, 认为他们是被我教的、他们应该听我的, 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的状况差异性大, 表现出的认知理解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是个别班级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家住城市的学生与从农村来的学生听课的表现就不同, 城里的学生一般都好动、调皮、表现欲强, 他们会有很离奇的想法, 做出超乎课堂允许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注意, 而农村的学生大都很腼腆, 上课反应慢, 有时甚至无法和他们互动, 调动这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困难, 因为在课堂短短四十分钟内根本来不及与他们深入交流, 自己也不敢分散注意力去跟他们沟通, 害怕顾此失彼, 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有的班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而有的班却反应木然, 我确实拿不准到底要采取何种教学方法, 只能根据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气氛过于活跃的班一般不助长他们的跳跃式思维, 而对反应平平的班却要很费力地激发他们的思维, 使之“活”起来, 但这样做有时也的确感到不是很得法。
我觉得调皮的学生虽然难管理, 但是这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 易接受新知识, 能和教师配合, 而课堂上坐得很端正也很安静的学生却是知识上“盲点”比较多的学生, 上课教师无法准确地评价教学效果。
二、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透彻
由于我所任课班级中学生家庭条件的差异及学生计算机基础的不同, 导致了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各异。曾经有学生说现在计算机的教学现状是:有用的不学, 学没用的, 简单的不学, 学复杂的, 有趣的不学, 学枯燥的, 先进的不学, 学落后的。可见, “学什么、教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又因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及授课教师来说是一门新课程, 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以指导, 所以“如何学、如何教”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又一个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突出的问题, 我认为它同传统学科的学习有所不同, 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 而信息技术则重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习;传统学科缺乏“随机性”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急学先用, 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学生来说, “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 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 而是一种工具, 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 “要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 不要难倒他们, 更不要吓唬他们”。道理很明显, 学语文要先学拼音、识字、句法、章法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 但一个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 他根本不懂什么是DOS, 什么是函数、什么是指针, 我们不教他这些, 直接教他操作WINDOWS, 教他打开文件, 教他存盘, 教他COPY, 教他变换字体大小, 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学会了。久而久之, 用得多了, 就越来越熟练了。同样, 对于一个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 我们直接教他学习如何上网去浏览一个网站, 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 然后下载、打印出来, 这样手把手一教, 他很快就学会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的问题、思想、创新只能在操作过程中产生。课堂上教师的“讲”要少, “练”要多;教师只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在学生相互讨论未果的情况下, 并且在教师指明解决的途径、方法后, 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时, 才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华。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学习, 适当展示自己的能力的地方。简单的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 对于共性的问题, 教师重点强调和点拨即可。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 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交流合作、拓展视野和勇于创新, 并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这是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但是教师在授课的时候, 很少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这同时也说明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及对教材的把握上还有偏差, 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还需加深认识。
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 教师要结合网上、报刊上优秀的案例资源驾驭教材, 同时要善于运用分层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如果在实施分层教学时, 让学生互相帮助, 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 不仅能让自己解放出来, 还会培养学生使用教材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几点想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 总体上感到学生对待这门课的兴趣浓厚, 但重视程度不够, 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教师, 我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要更新的知识确实很多, 然而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学习所有的新知识。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 在不失大方向的前提下, 按“即学即用”的原则, 正确地选择更新知识的切入点, 其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习计算机知识以提高教学水平:第一, 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 多媒体技术;第三, .网络技术;第四.加强教育科研, 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中各种教学媒体应用的先行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更应恰当地借助媒体辅助教学。如果说授课教师在用各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方面还值得肯定的话, 在其他方面的意识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如在授课过程中, 有些教师声音很小, 难以控制课堂, 却不知运用话筒。这些问题都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网络技术包括因特网及校园网的利用和开发。校园网包括教学网和办公网等。教师应该掌握在多媒体教室或教学网络中把设计好的备课笔记、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或资料等调出来供自己使用。更深一层, 教师还应学习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以及一门高级语言。
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前提下,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多与任课班级的班主任沟通。班与班的差别很难严格用具体的标准去细化, 但一个班整体的班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上课后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到班风好的班级学风就浓厚。尤其是高一阶段,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习惯, 班风的形成与班主任的引导和创建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不同个性的班主任所领导的班级的特点也截然不同, 所以任课教师要多和班主任交流, 了解班级的现状, 有助于因材施教、因生施教, 求同存异。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上机实践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上机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相关器材, 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某一操作反复地进行, 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 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 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以及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现行的上机课主要以机房操作练习为主, 课堂练习为辅。因为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要明确上机要求。上机前, 教师必须事先布置上机内容, 说明目的要求。学生要做好上机准备, 以充分利用上机时间, 提高上机效率;精选上机内容, 上机内容要根据上机目的、学生实际情况及学习上的需要加以选择。教师要不时指导学生上机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教学;学以致用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难题:教材中理论知识偏多,缺乏趣味性,学生进入课堂更多的是想到娱乐而并非学习。学生内心希望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上网、聊天等放松一下,而这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很明确地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为了逐步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学习培养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其他学科学习的有利工具。此外,由于信息技术需要会考,为了使新课改顺利实施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指的是通过训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并有实际收获的教学过程。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只要是能够对学生发展有利、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活动均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现在不少的教师存在诸多错误观念,如“灌得越多越有效”“秀得越多越有效”,将学生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什么东西都往里面灌,学生“灌”得越多,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还有就是常常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这些都与新课改要求背道而驰。
可以看出,有效教学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需要我们着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并挖掘学生的潜能。新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而对操作性的内容比较热衷。因此,如何解决学生重操作轻理论的难题、缓解学生期望和教学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
三、解决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过程即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真正对其产生兴趣,才会激发其自主探索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对兴趣的作用非常重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体验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讲“元件的概念”时,这一概念对Flash应用非常重要,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对学生不会有很大的吸引力。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便先制作了很多简单的运动渐变动画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看了这些动画之后都很喜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便根据他们的学习状态布置了实践任务,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来制作运动渐变动画。学生各个小组都感觉非常有趣,积极通过已学知识进行积极探索。然而没有一个小组制作成功。这时候学生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能做出来我们就不能呢?这时,我适时提出了元件的概念并告诉他们元件在Flash动画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通过刚学到的知识均做出了精美的作品。
2.教学跟实际应用相结合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为了应用的,理论的知识只有和实际联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理论的内涵。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是如此,将理论的知识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其实用性。
比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节课程是“自选图形”,这只包括一些基本的鼠标操作,学生掌握得非常快。在书本的课程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大多数只是在那没有目的地画画,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在此堂课的教学中,我便下达了任务。例如,通过于应用自选图形绘制数学几何中的图形、物理力学题目的附图、组织结构图等。这些比较有难度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通过完成这些任务真正学习到了自选图形的应用方法。与此同时,通过练习还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学生知道了信息技术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其学习就有了动力。
3.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种结果,它首先是一种思考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收集资源利用自己的思维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并重新构建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职责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布鲁纳曾经指出:“人唯有凭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方法。”学生经过这种实践的积累过程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找到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协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团队学习策略,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来实现班级的整体目标。各个小组中的学生可以将自身学习和问题探索过程中的资源、材料甚至问题和班级其他成员分享。这与我们提倡的有效教学的观念非常吻合,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在小组中通过对话、协商和讨论的形式将问题发现并解决,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4.课外扩展
有效教学的过程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堂外也需要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其实课堂上的许多知识都是现实中实践过程的经验和积累。伴随着国家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对人才的信息素养愈发重视。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去“用”。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外,通过自身亲自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例如,教学课程中有一节是“配置台式机”,这节课我就要求学生亲自到电子城进行咨询并找到最佳配置。这种实践活动单纯的讲解不会给学生留下多少印象,而通过这种实践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利用业余或周末的时间去电脑城查看电脑配件的品牌和价格,搜集资料为本小组的配机方案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这种课外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资源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对未来课堂教学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需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进行各种各样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李艺,党好政.高中技术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3.
[2]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教育部基教司、师范司.技术课程标准研修(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王华军,男,汉族,1981年9月10日出生,就职于江苏省东台中学,中教二级。
谢小坚永新县实验小学
[内容提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就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地位,作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思考策略教师 角色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步成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在诸学科中更是一门新兴学科。笔者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甚至是信息技术教师也都这么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微机)课;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电脑培训;信息技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使用计算机,会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等等。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课教学浅谈几点拙见:
一、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电脑培训班吗?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很多人片面地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等同与电脑培训,我认为这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认识是不对的。
1、信息技术课有别于计算机课。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信息技术从定义上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相比之下计算机的概括范围就窄得多了。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当今中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课如果还继续使用“计算机课(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计算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所以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2、信息技术课更不是电脑培训班。对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培训班的说法,曾有位学生家长曾说:我的孩子信息技术课不上也无妨,到电脑培训班培训一下照样还比其他同学操作强。对此,笔者走访了某一兄弟学校,有一学生很苦恼地说:“我自己家里有电脑 ,老师没教之前我就会用 ,而现在也得在课上听讲 ,下课还要我做作业。”还有几名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 有的是从一点不会开始的 ,学起来稍嫌吃力, 学校上机时间短 ,家里又没机器 ,他们说:“好在,也不是主科,不用太下功夫。高年级学生说到考试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我们姑且不论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处于什么样的主、副科地位 ,单就“信息技术课应教给学生什么”这一问题,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一位老师对笔者意味深长地说 :“什么是信息技术 ,难道学生会用电脑打印文件、制表格、画几幅图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成果吗?如果是这样 ,那么真的几个月的电脑培训班就足以做到 ,又何必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呢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肯定是有别于计算机课,更不是电脑培训班。
二、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
这是问题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得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最常用、最实用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如汉字处理软件Word、WPS,电子表格Excel,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Authorware等;其次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编程(即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技能,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编写程序学生才有发展,才能发挥计算机的相应功效;第三,还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思考并探讨这样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 ,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使信息技术课有别于电脑学习班的重要标志。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材仍然像“软件说明书”,教师们仍然还是以教授软件操作方法为主 ,受教育者在老师的示范下采用记忆、模仿式学习方法 ,但是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不容忽视的未来发展方向,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 ,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 ,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三、信息技术课上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是什么?
1、 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这也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比如在初上信息技术课时,先询问学生如你们能用电脑作些什么?学生回答肯定多种多样:像打字、画画、上网、聊天……。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一个阶段之后,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电脑打字、听音乐、写信、上网了。随着这一个个任务的落实,一个个目标的完成,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回自信,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学不再给学生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而是始终让学生在光明和自信中前进。又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Windows98的基本操作,可以事先布置一些基本计算机设置方面的任务,如桌面墙纸、屏保程序、计算机时间日期等的设置,也可以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在讲字处理软件时,可以给学生布置有关电子写作、小报编辑等一类任务。
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还要灵活使用这一教学法。要注意任务的提出、任务确定、任务实现和任务的评价方法。例如讲网页制作这一章,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先展示我校同学在奥赛中的获奖网页作品,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热情;第二步就是提出任务,即本章学完后每位同学利用网页编辑器将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等相关内容用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第三步就是在本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室的局域网向学生提供大量网页素材,让同学们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就是任务的实现过程。第四步是任务评价,就是将学生做好的作品在同组之间或全班进行交流,评出一、二三等奖,对获奖的适当地给予报廊宣传或奖励等。这一步其实对于任务教学法成功的实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总体说来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3、以用带学、以用促学,达到学以致用。
学习了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要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和其它学科有机整合,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这样一个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个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资源管理器中文件的“路径”表示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在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如果在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
4、正确、有效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它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对计算机机房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对计算机的可操作性要求很高,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又快。所以,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正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具体评价和反馈手段有: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和评价学生作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现代性。评价学生作品就是给定学生某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到网上去搜索相应素材,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作品,评价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如小组竞赛、机器评分、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和学生自评,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可以将学生做好的作品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大胆创新。
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那些单纯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信息技术老师已远远不适应也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了,要想跟上步伐,那就得转换角色,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要真正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归纳起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以展,在中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11.07)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00
[3]、《新版教材教师培训》(江西省吉安市电化教育馆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融合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教育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操作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计算机的课堂氛围中去,更多更全面地接受多方面教育。使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方面。新教材比旧教材变革比较大,新教材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让学生学习书面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拓展,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以来就增加了老师在上课时的难度。如果一味讲解书面知识会是学生感觉到课堂枯燥无味,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一味讲解应用步骤,就会使学生不知道所学科目的意义,不知所措。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期间,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好个度。这既是考验老师的时候,但也是老师自我提高的一种方法。
2.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现状。中学学校中,特别是高中学校中的学生有来自乡镇、市区的学生。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收到的教育也有一定差异。面对这个不同的群体,在教学中学校要下很大功夫,因为这些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化教育起点截然不同。市里的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大部分接触过电脑,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乡镇的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和学习电脑知识机会相对城市中学生较少,因此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全体学生接受情况会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会影响老师的授课效果,假如不认真处理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方法
1.教学内容的安排。信息技术教学不但要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可以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不能生搬硬套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要根据自身学校实际计算机硬件情况来确定,同时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对每个学生照搬教学大纲。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做到教学内容新颖化、教学内容应用化、教学内容过程化、教学内容整合化。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参与性。很多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不认真,主要是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不够重视。现在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网络游戏和电脑聊天比较热情,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缺少必要的重视,感觉信息技术课枯燥无味。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使老师在教学中缺少激情,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只有引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才可以使教学过程良性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在课堂上有效地设置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
在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要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然后把信息技术课的前景和使用价值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生活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在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第一课时就要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以后必备的技能,让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吸引到学生。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感觉到本课程的乐趣。同时也要使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随后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传送到网络上。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极大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学习效果会更好。
3.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但是在上实际应用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将电脑用于娱乐。因为实际操作课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就要告诉学生在上课时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操作上。通过耐心讲解,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做到专心致志。
老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机会,对基础书面知识在每一阶段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耐心给学生讲解清楚。对操作部分进行测试时,合格的学生安排进行操作下一部分,不合格学生的进行单独指导,直到合格为止。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总结,对容易失误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小结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同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目前,我县小学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开设《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课时;学生使用的《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为循环使用教材。自从我县教育局从2008年左右,牵头带动了各中心小学添置了远教设备及一批学生机;为电脑教师搭建了一个有利于电脑课教学的硬件平台。
就笔者的了解,由于资金的短缺等诸多原因,乡镇中的多数村校还没办法跟上硬件的添置,仅有的几台电脑有只够学校办公之用。唯一可以常规化使用的,就是那个“锅”(卫星接收器)和一台大屏幕电视。
在乡镇的各中心小学中,电脑课的执教教师还能让学生到电脑室上上课,看看《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本的文本知识,多多少少让学生接触一些电脑的基本常识:如让学生认识一下电脑的各种硬件,学会正确开、关机,学习打字、QQ聊天、查找资料,申请电子信箱,认识并初步使用microsoft office的三大基本组件„„
到了期末,《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算是副科,学生的成绩也是由电脑课的执教教师或者班主任随便给个分数了事;基于这样的状况,电脑课的执教教师上课“放放羊”,让学生自己“游戏娱乐”是常有的事;学生抵挡不住电脑那“神奇的魔力”的吸引,一到电脑课时就从教室“百米冲刺”——一路狂奔到电脑室去准备上电脑课。
笔者现在“服役”的学校是城区学校,学校对电脑课的专任教师有严格的考评量化方案。每学期末,学校会让一些“神秘”的老师出好《信息技术》期末试卷,做好保密工作,然后到电脑课的专任教师执教的班级中,随机抽取25名学生来完成《信息技术》期末试卷(包含上机操作题)。这样,经过“层层把关”的各项统计数据就出来,这个数据就是电脑课的专任教师本学期的教学成绩。
在这样的体制下,电脑课的专任教师就有了“无形”的压力,一方面不知道《信息技术》期末试卷到底要考哪些内容;另一方面就是要解决好“一边冷、一边热”的矛盾。在笔者看来,“一边冷、一边热”的矛盾才是教师要真正面对的现实,“一边冷”就是学生对《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文本知识和老师的理论讲解持不屑一顾或者漠然置之的态度;“一边热”就是老师对教学的热情高涨,总想多教一点知识给学生,特别是《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文本知识。
笔者这几年也执教过电脑课(兼的),同时也执教数学课(主要的),面对这样的现实,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学期,笔者接到学校的“密令”,出一份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期末试卷。到考试后,还要当场批改、登分、统计;这一系列的程序都在“学校领导”的“眼皮底下”进行。
试卷详况(请点击下面):http://220.162.193.181:8000/u/liuhongling/archives/2011/6474.html,结果出来了,这个成绩是不容乐观的。要想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学校如何看待这些考查科目?教师如何面对?教师持什么样的教学观?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作为一个电脑课的专任教师有责任进行反思一下,如何使学生快乐学习必要的《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文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轻松快乐自己?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
1、转变教学观念,电脑理论课走进课堂。
多数的电脑教师总认为:电脑课就是在电脑室中上课,没有电脑就上不成电脑课。其实,这是一个片面的观点。
教材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没有做过多的论述,占用篇幅较少,知识的系统性比较薄弱;学习内容较艰涩难懂,缺少趣味性。这部分知识的内容既没有网络世界的缤纷多彩,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体验不到在使用工具软件中的创作激情和作品成功后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远不及能带给他们创作激情的应用软件,更不能与掌握后能让他们在网上尽情畅游的网络知识的热情相比。针对这种情况,寻找形式多样、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传授方式,把理论知识的内容融合在学生掌握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中,是信息技术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任务。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多样化学习。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老师同样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广泛的、相关的学习资源。这里的学习资源既包括有关的书籍、课件、网络资源、实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为学生提供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等。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资源,并非将各种形式的材料堆放在学生面前,而是要针对某一主题,对资源进行整理、组合、设计,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后再提供给学生。
3、教师对学科“边缘材料”知识的合理整合,渗透情感教育。
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计算机知识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发展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边缘材料,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所谓边缘材料主要包括:计算机史实、计算机人物、计算机界的大事等。边缘材料的选取还要有一定的讲究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
我国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有多年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通过相关信息课程, 使大量高中学生了解了计算机基础知识, 掌握了相关技能, 并对健康上网有了深刻认识。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一大特点就是更新变化速度快, 随之而来的相关网络文化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因此原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实际情况, 而其中不足之处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目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落后, 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缺乏热情。
(一) 教学内容落后
教学内容落后是当下高中信息技术最为明显的问题之一。教学内容发展往往难以适应计算机领域发展速度。由于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 加之在日常实际生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相关使用经验, 使得其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储备已经较为丰富。然而, 在很多情况下,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水平依然停留在基本计算机操作层面, 缺乏一定的难度, 使得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 在教学所使用的相关软件往往也落后于实际, 这就使得学生即使习得相关知识, 在进行应用时依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学校依然在使用Windows2000操作系统, 而这种操作平台早已开始从实际应用领域中淘汰, 因此学生在实际使用计算机时就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
(二) 教学方式单一
信息技术课程中包含多媒体、编程等课程,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 多媒体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应该是五花八门、丰富多样的。然而, 事实上由于缺乏重视或者是教师自身水平限制, 使得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常与其他文化课程一样, 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只围绕书本知识进行讲解, 然后让学生按照书本指示完成实验即可, 并没有进行相关扩展。因此, 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缺乏全面认识, 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三) 学生反应冷淡
根据前文, 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不足, 使得学生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反应冷淡就成为了必然。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是利用教学用计算机进行游戏、上网, 而不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加之由于高中课业压力, 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往往被其他学科所占用。因此使得学生最终无法有效学习到相关知识, 从而背离了开始信息技术课程的初衷。
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差异
“差异性教学”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 正逐渐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差异性教学”核心思想是“因材施教”, 通过分析学生之间具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情况, 在整体授课基础上, 对不同学生进行相关有针对性指导,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由于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个人素质等因素, 使得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兴趣差异、基础差异、态度差异。
(一) 兴趣差异
对于学生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所学课程具有一定兴趣, 才能帮助加深对课程体系的理解。虽然目前电脑游戏、手机应用等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青少年需要对相关技术领域有更加深入理解, 则还是需要其对信息技术具有浓厚兴趣, 才可以促使其进一步进行探究。但是高中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文理科划分, 这就使得学生对自身兴趣所在和未来发展方向已经有了一定认识, 就使得在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学生出现了兴趣上的差异。
(二) 基础差异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与实际应用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 只要通过大量应用实践, 就可以提升相应基础。因此, 如果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有机会经常接触到相关电子产品, 或者家庭成员中有相关技术人员, 那么学生就有机会获得锻炼提升和专业指导, 其信息技术基础就较为理想, 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而如果条件相反, 那么学生缺少学习机会, 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就较为薄弱, 需要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给予更多关注。
(三) 态度差异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只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全面提高。对于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包括对于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同学、作业等方面的综合态度。不同学生由于其兴趣和基础上存在差异, 使得其在学习相关课程时的态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态度, 才能帮助教师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课堂改进策略
在“差异性教学”体系中, 了解和掌握学生之间差异只是相关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 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改进策略, 从而使学生可以对相关课程产生学习兴趣, 加深其理解。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其主要改进策略包括教学因材施教和提升课堂趣味。
(一) 教学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奉行的原则, 也是“差异性教学”的基本特性。教师通过了解和观察不同学生之间差异, 找出相应教学策略。对于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教师需要加强对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对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需要在其进行实际操作时, 给予更多指导。由于教师能力和课堂时间限制, 在实际授课中, 教师几乎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讲解。因此, 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针对不同小组之间差异, 对教学进行相应调整。
(二) 提升课堂趣味
提升课堂趣味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 而不用完全按照教材进行, 对于一些过于枯燥和过于简单的内容, 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删减, 同时, 加入一些与实际生活更为相关或者趣味性强的实验,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对于高中课程体系, 虽然信息技术并不是高考考核科目, 不影响学生最终升学。但是信息技术却是与学生实际生活最为相关的一门课程。通过信息技术教学, 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从而在今后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磊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设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1.
[2]张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差异性教学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 2013 (28) :96-9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创新方式 有效教学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人们工作、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用人单位对人才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中作为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对人才的信息技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诸如硬件设施不齐全、教学内容较枯燥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显著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一、改善教学方式,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趣味性
就目前来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趣味性较差,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比如,不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只是照本宣科,采用的仍是较为原始“一块黑板、一本课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以及感受,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长期如此,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不去,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厌烦情绪,从而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以至于无法学习并掌握到足够的信息技术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想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师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多引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将之与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比如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入当前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再说明火箭的发射以及我国登月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这样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趣味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
二、关注课外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较多,对于课外学习的关注和要求则较为有限,显然,光靠每节信息技术课上的45分钟难以达到让学生掌握足够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具备一定实践运用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课后以及课外学习,以此来达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布置一些课外自主探索课题,让学生能在课后花时间来了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比如,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可布置“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样,学生就会通过上网、询问等各种方式来查找资料,从而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更加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若是长期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如可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小组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多进行信息技术的讨论和实际操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建立更加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而据笔者了解,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采用的都是较为统一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简单地将学生的成绩分为A、B、C、D等,没有任何评语和鼓励性话语。长期如此,会使得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挫败感,逐步丧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育。因此,教师应建立更加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如在每一次成绩评定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评语,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并依据成绩考核反映的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关注,从而有效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效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不管是为了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都十分有必要来思考如何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要想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效果,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是关键,而当前我国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存在课堂教学趣味性不强、教学资源较为缺乏以及教学方式和内容不合理等问题。新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改善教学方式和内容、关注课外学习以及采用更合理的成绩评定体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信息技术教育的趣味性、激发并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康学梅.新课程改革前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对比[J].新课程:教研,2010(9).
[2]段伟慧.注重教学方式创新提升信息技术效能——浅谈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3]王二春.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7).
在北京大学教工运动会上,她每次都参加不少项目,如百米、铅球、跳高、篮球等,每项都是前几名。她很喜欢读书、思考问题和写作。她认为一名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高度决定了其事业的高度。她很重视教学实践。她的教学理论、模式和方法都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的。
30年来,她是一个不断攀登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高峰的开拓者和引领人。她是国家信息技术课标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信息技术学科“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她20多年的研究成果“中学信息技术整体教学模式”获得国家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多年来,她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上百次新课标培训和信息技术教师国家级培训。作为首席专家,她主持和主讲了全国继续教育网和中央电化教育馆的信息技术国培课程,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对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就是李冬梅老师,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一位普普通通,又能30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辛勤耕耘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一线教师。她教学思想的核心是:
第一,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在学生比较深入地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第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同时解决好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建设、课堂组织与引导和教学评价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好说难做。只有深入理解其本质,深入理解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才能将其落到实处。从1982年开始,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着这个学科的价值和定位。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定位问题是一个有关学科存亡和发展的大问题,必须经过深入、全面、科学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定位是由学科价值决定的,而学科价值又是由学科内容、特点和现代信息社会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所决定的。关于学科内容的构建需要专文讨论。本文仅根据自己30年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从信息素养、思维方式和创新素质三个方面,谈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价值的几点思考。
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首先是由它的基本内容和信息社会对它的需要程度决定的。毫无疑问,现代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这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价值。
我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也是指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一个人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否遵守相关的信息法律法规,能否遵守社会信息伦理的道德规范。简言之,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能否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决定能不能把想到的做到、做好;信息道德决定在做的过程中能否合理、合法。这三个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在此主要展开讨论信息能力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初,中学刚刚开设计算机课程时,主要讲程序设计。随着应用软件的出现,程序设计渐渐被软件教学替代。重视基本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有其合理性,但是,把软件教学看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是,破坏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性,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科应有的重要价值。事实即是如此:当信息技术课成了常用软件教学的地盘,当教材成了说明书时,对学科不太了解的人就会认为,这个学科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因为许多学生自己就能学会软件的使用。这是不曾考虑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把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片面地理解为就是会操作各种工具及软件,同时将其片面地当作学科唯一价值的错误认识。
其实,仅仅会使用一些常用软件,远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着的信息社会的需要,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体系也相差甚远。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学生虽然从小就会上网,但不知搜索引擎有多少种,不知搜索引擎的原理是什么,对于搜索策略和搜索技巧也知之甚少,更不会甄别信息的真伪;虽然从小就看动画,但不知动画是怎么制做出来的,它的原理是什么;虽然天天听着MP3,但不知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芯片可以存储海量歌曲;虽然可以熟练地点击软件中的按钮,可以熟练地触摸屏幕,但不知如何恰当地运用工具和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内容、表达观点„„学生只是停留在对信息技术表层的理解上,只会简单地操作与应用,不能较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的魅力和重要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系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理解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和一知半解的。这将严重制约学生对未来信息社会的认识,制约其在信息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鉴于此,我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价值,重点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搞好本学科系统知识和技术的教学,二是全力提高学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一,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来看,为了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系统地、合理地规划设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循序渐进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构建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信息技术学科体系。使学生通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后,能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如信息的数字化表示,信息的组织与存储,文字的压缩与解压缩原理,图像、声音的压缩与解压缩原理,动画的设计与原理,网络知识,算法与程序设计,等等;能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技能有较深入的运用,能够恰当地选择工具和软件来表达内容和观点。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必修模块的内容还比较空泛、零散,缺少系统的学科知识。我们迫切需要重新调整并丰富中小学各学段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原理与技能,形成一套逐步递进、螺旋上升的系统学科体系,一套现代信息社会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所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必修模块不应取消,而是要重构,提炼学科真正不变的基本内涵,使之更加系统、完善。让一个人经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教育后,能够建立起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因此,我建议把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必修模块调整为两个模块,4学分。
第二,要全力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要发挥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特点的优势,让学生在信息处理的实践中学会运用技术与工具,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很明显,这样的要求远远高于工具和软件的简单操作,所重视的是深入运用技术与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我让他们在课堂上都要经历如下过程:(1)创设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内容,去寻找可以解决的问题。
(2)设计方案:分析创设的问题,设计能够让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解决问题:将方案提交计算机,经过不断调试、诊错、运行,最终实现方案,问题得以解决。
这样的课堂,强调的是发现并解决“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挑战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信息意识,锤炼的是学生的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开放的主题还可以让学生随时遭遇信息道德问题,考验学生的信息道德。长期经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信息素养自然会得到明显提升。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1972年图灵奖得主艾兹格 W 迪科斯彻曾经说过,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目前也有不少学者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研究信息技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有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算法思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又提出“计算思维”的概念,将计算机科学中进行信息处理的各种思维进行了高度概括。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她认为,机器学习已经改变了统计学,计算生物学正在改变着生物学家的思考方式,计算博弈理论改变着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纳米计算改变着化学家的思考方式,量子计算改变着物理学家的思考方式。我认为,尽管大家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特点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都肯定了它的重要作用。本文在此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谈谈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的几个特点。第一是细致的分析性。当学生运用信息知识与技术去解决问题时,首先要理性地分析问题,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若干便于解决的简单问题。通过细致的分析,可以自上面下,逐步求精,不断将问题分解,直至计算机可以解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方式。第二是整体的结构性。通过分析问题,学生可以看到不同的层次和每个层次上不同的单元。这些层次和单元实际上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只有从整体结构看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不同层次和单元的地位、作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第三是严谨的推理性。了解了问题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就可以进行严谨的推理。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求解,直到问题的整体解决。计算机“一丝不苟”的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训练缜密思维能力的机会;在不断发现方案中的错误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人机互动过程中,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故障诊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第四是精确的计算性。借助计算机强大、快速的计算功能和海量的存储功能,能够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表达概念,而不只是给出主观的、笼统的说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精确的计算思维。
确实,分别看来,上述这些特点不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独有的,但它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有充分和鲜明的体现,都是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所不可缺少的,也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能够深刻感受到的特点。
此外,将任何事物均转化为二进制数表示,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发散的、另类的思维方式。如5个手指在常人看来可以表示5、50、500等,但具有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的人就可以用它来表示0~31共32个数字,在生日蛋糕上插上5支蜡烛,就可以表示1~31间的不同年龄(《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等等。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体验并逐步建立起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呢?显然,它不是用几节课的时间,专门训练一下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通过每节课的学习逐步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在每节课上都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学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打破现有的以一个个知识点、技能点为主线,按知识(技能)点将学习内容分块的教学组织方式,打破目前流行的“讲一点、练一点”的几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现在采取的教学步骤如下。首先,从学科的特点和深层价值出发,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形成既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以项目的方式为每个单元设计课堂作业,每节课或每个单元完成一个项目任务。
其次,每个项目任务的内容设计为完全开放的主题,或者确定一个大的主题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决的信息技术问题,从中选择出合适的问题作为项目主题。然后,综合应用知识、技能、能力来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让计算机完成方案,得出结果。这种开放的问题设计、开放的问题解决方案、开放的结果也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好锤炼。当每节信息技术课学生都在经历这样的过程,他们的学科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就会逐步建立并强化起来。
再次,重组信息技术课堂结构。我主张信息技术课要一次上两节,实现90分钟连排课。开放的项目主题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创造的空间,与此同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实现想象的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因此,常规的45分钟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两节课连排,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而且,在连排的课堂上要以教师精讲为基础,以学生的实践为重点。这样,把课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习新内容,精讲,约占整个课堂的1/3时间;另一部分完成项目作业,深层学习,约占2/3时间。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感受到思维方式上的锻炼与收获。有的学生说: “老师上的第一节信息课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李老师非常重视我们思维的过程,让我们深刻地理解电脑程序的工作原理,而不是只会使用。这让我很感动„„我以后的工作可能需要的不是信息技术中的一个个零碎知识点,比如某个按钮的作用之类,而是一种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于电脑这种现代人离不开的工具的深刻理解。” —— 北大附中14届学生 万雅兰 在30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价值还特别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信息技术学科是集知识、技术和能力为一体的学科,实践性与创新性突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特殊的优势。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这个问题。
一方面,基础教育应该真正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因为创新素质高低决定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只有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才能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落到实处。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削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去,不少人认为培养创新能力是大学的事,中小学就是学知识,打基础。这种观点源于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肤浅认识。现在,许多学校都在纷纷谈论创新教育,谈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做得也远远不够。30年来,我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我逐渐明白:虽然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常常是在成年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明显表现出来的,但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要从幼儿园抓起。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最佳时期。那么,什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呢?简单地说,创新意识就是从新的角度发现和观察问题,用新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创新素质是有利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分为观察力、想象力、自信力、思考力、意志力、行动力等不同方面。如一个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人一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坚定的自信心、独立的思维精神、辩证的思维方式、大胆的冒险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具有承受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品质,具有突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我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及鲜明的学科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突出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要构建创新的学习环境。
一是资源环境。因为任何创新性学习都需要以丰富的知识、技能为资源基础,丰富的创新资源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创新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是独立学习环境。因为创新性的自主学习首先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发表独到见解。这是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保证。
三是合作与交流环境。合作与交流能够保证学生克服单独学习的局限,扩大视野,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要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的课堂核心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不是小练习,也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而是学习了当堂内容后,让学生带着所学知识、技术和工具去寻求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好奇心和独立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效的锤炼。在解决自己创设的问题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是坚持还是放弃?每位学生必须经历和做出正确选择。由于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再难的问题、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这是对学生独立思维、大胆冒险、顽强意志品质和自信心的磨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思考,并随着学生的思路行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要构建创新的评价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肯定并展示学生的创意和个性,是强化学生创新学习动力,固化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我的许多学生在总结中都谈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对于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作用。如: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它是一门奇妙的学科,需要我们大胆创新、大胆想象、大胆尝试。” —— 北大附中14届学生 周艳晨
“当VB中显示报错的时候,我的心情总是无比沉重,当发现了错误又不知如何解决时,往往第一想法就是求助于老师。但我总是强迫自己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因为总有那么一瞬间,问题会被迎刃而解。从中我提升了面对困难的信心,坚定了信念、磨炼了意志。这是在任何其他科目中都无法达到的。”
—— 北大附中14届学生 孙博远
督制约的几点思考
————永宁县公安局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开始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从而引发了社会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信息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种新型警务模式——情报主导警务模式,进而引发了警察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根本变革。关乎公平、正义、稳定具有司法和行政双重属性的公安机关的警察权力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警察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制约就成为日益紧迫的课题。
一、主要做法及现状
近年来,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但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监督和制约,增强监督实效,解决监督力量不足、监督方法不多、监督内容不全的状况,永宁县公安局积极探索警务监督新途径,提出“向科技要监督,向监督要警力、要形象、要战斗力”的目标,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干警违法违纪中的突出问题和队伍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坚持“公安机关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执法质量”和“队管质量”。
在县局四楼指挥中心,构筑了集视频监控系统、350M集群寻呼系统、巡逻警车GPS定位、单警GPS定位、应急联动等警用地理信息等系统为一体的警务监督体系,监视大屏幕上各项实时视频一目了然,对公安干警的考勤情况、服务态度、依纪依规办案、作风建设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化监督。
一是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服务质量监督。建立窗口服务监督系统、移动警务系统和数字审讯系统,在基层所队与服务窗口安装45处固定摄像头、给单警配备100部有外置摄像头的移动警务终端,随时督察接处警、执勤巡逻、执法办案、户政、治安、派出所服务大厅及交通违章受理窗口的民警在岗在位、按规定着装、执法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和服务窗口内务情况,纠正违规行为。
通过基层所队值班窗口350M集群寻呼系统随时呼点值班所领导、值班民警以及备勤民警在岗在位情况,同时通过应急联动系统,督察各单位值班民警在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咨询服务中处警是否及时、妥当。通过车载GPS定位监督各执勤巡逻车辆是否在本辖区处于值班备勤状态。
二是围绕民警违法违纪中的突出问题,加强执法质量监督。针对少数民警在执法工作中不作为或乱作为,徇私枉法等问题,应用了执法办案和数字审讯系统,通过对整个执法办案流程的系统监督,督察刑事、行政、交通等案件的报案、立案、调查情况;采取强制措施的原因和依据,各级责任人审批过程是否合法,涉案物品扣押、保管和和移交、返还等情况;结案(调处)以及移交起诉过程中的报告、审批、办理流程情况。通过数字审讯系统,督察被盘问人留置是否超过时限,是否进行刑讯逼供,是否违法使用械具等,是否指派不具有人民警察身份的人员从事有关盘问工作,是否单个民警预审、盘问置留人的行为,是否将不同性别的被盘问人关入同一个候问室等情况,督察在押人员超期羁押及其原因,取保、减刑、假释、保外就医、请假等是否合法等情况。通过交通违法处理系统,督察各单位领导擅自“改单”问题。有效地将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每起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每个办理部门和每起案件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办案区内配备了同步录音录像设备,在办案过程中,通过纸质、电子、音视频资料证据多重印证,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对整个办案流程无死角全程监督,确保审讯活动所获证据的合法性,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保护办案民警的合法权益。
三是围绕队伍管理的难点问题,加强队管质量监督。队伍作风是影响公安机关各项任务完成的关键问题,依托队伍管理监督系统,通过车载GPS督察巡逻车民警是否按规定时间、规定路段、规定着装和规定装备执行巡逻任务和超时停靠、越界、在巡等情况。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监督系统,督察各参会人员是否按规定时间、规定人员、规定着装参加电视电话会议情况以及遵守会场纪律情况。
二、收得的效果
信息化创新了警务监督的手段和方法,使督察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静态为动态,变广度为深度。“全天候巡察、多方位监控、网络化运作”,有效规范了民警执法执勤和内部管理工作,实现了群众对窗口服务和派出所值班民警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根本好转。
主要体现在强化依纪依规,干警作风建设明显加强。有效遏制了违反程序办案问题,民警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将受理群众咨询、办证、求助、报警等服务纳入警务活动监督之后,督察民警通过视频和音频系统实时巡察各窗口单位值班民警的工作情况,内部管理制度和窗口服务标准得到了落实,干警作风得到明显改善。
其次是坚持保护和惩处并重,有效地调动了干警的积极性,有力地维护了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对于群众举报的民 警违法违经问题,对于有音视频资料的,通过播看音像资料,为干警澄清了是非。督察部门在工作中,通过警务活动对电话录音信息、图像监控信息和执法办案信息进行专项分析研判,并下发通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警防范和督促整改,使警务督察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科技化轨道。
另外是实现了网上督察和现场督察的有效互动。县局纪委和县局督察大队采取现场督察和视频督察相结合的方法,使网络督察与现场督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有效解决了督察警力不足与督察任务繁重的矛盾问题,增强了监督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三、当前影响和制约此项工作开展的制约因素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1、没有形成纵向和横向的综合应用体系。各种监督手段还是仅从本手段出发,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权力监督系统,从而不能综合发挥各系统的综合监督效能。
2、还存在着权力信息化监督的真空地带。在整个警务活动过程中,虽然实施了一些监督活动,但相地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对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着差距,还有相当一部警务活动,仍然依靠传统的监督手段进行监督,没有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化权力监督的格局。
3、人员较少,资金不足。在永宁县局中从事警务活动监督的是二名局领导,而没有具体的工作人员。再加上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警务督察的专题项目和专项资金相对不足。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和措施。
1、建设永宁县公安局督察中心,对全局民警的执法活动实行24小的信息化监督,从而杜绝因督察缺位导致信访群众在8小时以外信访或申诉困难的现象发生。
2、对全局的各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发挥各应用系统在警务督察工作的作用,通过开发督察专用的应用系统,进一步加大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警务活动进行监督的工作力度。
3、系统梳理现有警务活动中还未运用信息技要进行监督的部位和环节,查漏补缺,健全整个信息化警务督察的体系。
4、争取专项编制和专项经费,为信息化的警务督察解决人员和资金等方面的瓶颈性难题。
参考文献:
1、《论 “信息不虞”和警务督察信息化的实现 》;
2、《公民权利保障视野下的警务信息化》;
3、《保证监督权力同行 福州警务监督网络信息化》;
4、《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执法科技含》。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07-13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06-21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07-06
高中艺术班 班主任的几点思考06-26
加强基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07-13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论文07-16
感悟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07-16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