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推荐12篇)

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篇1

汇报材料

在*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委员会的有力指导下,**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会议精神,深入辖区了解实际,更新社会管理工作理念,创新性将街道行政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分开,创新“*前移*主动”工作机制服务群众和提升社会行政管理水平,建立“**服务中心”倡导社区自治和解决自身造血功能,构建和谐稳定新**。

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一)建立组织机构,做好基础工作

一是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办公室,明确了工作职责,绘制了“南山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网络示意图”并上墙,先后召开了工作启动会、辖区单位协调会、困难分析会等会议,确保街道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如期推进。二是印发了《**街道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方案》(*东*工委„2011‟*号)、《**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职责分工方案》(*东*工委„2011‟10号)等文件,工作思路清晰,责任分工明确。三是在区创新办指导下,以项目化管理推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严格时间节点,稳步推进项目落实。四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社区党建,加强地企共建,辖区**小广场改扩建项目已顺利开工。五是利用辖区宣传栏广泛宣传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了解居民服务需求,收集整理信息30余条,为街道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信息支撑。

(二)“三前移九主动”夯实辖区社会管理职能 街道以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为突破口,以区12个工作小组职责分工为指导,整合各科室分管工作和资源,形成了“综治布点、党建阵地、主流宣传”三项前移和“辖区民生、特殊群体、流动人口、青少年健康成长、虚拟社会、两新组织、维稳调解、民族宗教、重点地区与行业”九项主动的工作机制,提升行政效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创新行政管理巩固党的基础执政地位,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社会新南山。

1.网格化管理,促进综治布点前移

为加强社会管理,街道创新办以苑区分布为基础,以网格化精细管理为指导,将辖区划分为9大网格(8个苑区和-23 服务,优化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空间,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权益维护和犯罪预防的法律政策环境,夯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基层基础。二是对青少年群体开展调查摸底,就其教育、救助和管理等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和建议,着力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犯罪预防工作。三是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服务和救助的工作意见,探索对各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生活帮扶和正确引导新途径,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目前已和辖区**中小、南山幼儿园等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主题教育2次。

8.主动做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工作

指导辖区运营商建立网吧实名上网制度,发挥“五老”义务监督员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检测、信息发布、信息公开、新闻发言人、舆论倾向监测与判断、重大案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目前已有14名“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活动。

9.主动做好两新组织管理工作

深入辖区两新组织,摸底调查基本情况,建立工作台账,引导党组织建立与运行,协调与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企业成长与社会回报。已建立了发展、建设、服务、监管“四位一体”的管理服务工作体系,“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工作制度。

民生、务求实效”的原则出发,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客运中心秩序、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严密治安监控,有效确保了客运中心的安全稳定。

(三)建立“**服务中心”拓展公共服务职能 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街道变管字当头为服务先行,注重工作职能转变,建立社会服务中心(**街道**服务中心接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服务于街道公共事业发展,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服务,促进辖区和谐,下辖行业协会发展、社区服务站点、社会筹资和财务部),倡导社区和居民自治,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自行运作、自筹经费、自我完善、政社分开、群众满意”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

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篇2

1 互联网既是加强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 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 截至2011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人, 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 311万个爆发增长到1.95亿人, 增幅高达208.9%,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 增至36.2%。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渗透和互动作用正在与日俱增, 成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彰显, 可以说,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管理不好互联网, 就管理不好社会, 互联网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

同时, 互联网又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格局的形成。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 网络反腐、网络信访、网络问政、网上新闻发言人、政府微博等新的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创新性力量正逐渐为人们所认同, 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正由点及面逐渐系统化。互联网正成为社会公众利益表达的新途径、了解社情民意的新窗口、民主监督的新手段、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渠道。

认识互联网的内在规律, 管理好互联网、利用好互联网是当前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十二五”期间, 既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 也要充分发挥好互联网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平台作用和创新作用。

2 网络执政能力概念的提出

2008年以来, 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上网与网友面对面在线交流, 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互联网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积极探索互联网的创新作用, 在实践中形成了网络舆论监督、网络反腐、网络信访、网络问政、E两会提案、网络人大代表、网上新闻发言人、政府微博等多种创新模式,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互联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件新生事物, 可以预见,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 随着互联网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深度融合, 新的模式还将不断涌现, 也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上述创新模式虽然形式各异, 但本质上都是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利用互联网平等、开放、参与的特性, 促进社会管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为了更为系统化地表述和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管理创新, 可将上述模式概括为网络执政新模式。

3 推进网络执政新模式的重要作用

早在2004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即明确指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近些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但是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仍然非常突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管理体系运行效率低, 各项政策执行落实难, 地方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不足;二是对各级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导致社会管理权力的滥用, 造成干群矛盾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三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公民的利益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难以有效保证;四是第三方组织发展不健全, 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社会自治能力非常薄弱, 各种社会力量还无法协同联动以实现对社会的共同治理。

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均衡决策框架下, 以网络执政新模式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可以在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知易行难、推进缓慢的现实困局下另辟蹊径, 优化不合理的社会话语权结构, 以新的利益表达机制释放社会风险, 为长期难以解决的社会管理难题提供新的动力机制, 能以较小的改革成本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协同。

3.1 促进更为合理的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形成

哈贝马斯的商谈民主理论指出, “在达成社会共识实现公共决策民主化的过程中, 存在来自市场的金钱权力和来自行政系统的公权力对公民话语权的侵害” (分别被称为金钱暴力和权力暴力) 。我国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很大程度上即源自公权力的滥用以及金钱权力对行政体系和公民话语权的侵蚀。互联网以其自由、平等、开放的特征, 使得公民在行政系统和经济系统之外找到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渠道, 能够有效屏蔽金钱暴力和权力暴力的干扰, 形成自由表达的公共话语空间, 实现对公权力和金钱权力有效的制衡, 促进更为合理的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形成。这正是互联网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新的利益表达渠道释放社会风险

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实现社会真正和谐的基础, 互联网能够消除现有制度化途径的现实性障碍因素, 有助于改善公民个体利益表达无力的状况, 有助于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沟通和交流, 也能避免群体参与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更加理性化, 使得社会管理更加符合公共利益, 有效释放社会风险, 达成社会共识, 促进社会和谐。

3.3 网络监督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

网络监督以其快速便捷、影响广泛的特点, 是常规性民主监督制度极为重要的补充, 能够为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社会管理难题提供新的动力机制。一是改变领导干部只唯上的局面, 促进其尊重和敬畏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有利于加强吏治;二是能促进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工作效率的提高、政府行为的规范。

3.4 以较小的成本和可行的方式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但目前社会管理体系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网络执政新模式能够在不改变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 以较小的改革成本和风险, 在互联网社会管理创新的软框架下会聚民智民情民意、整合社会各种力量, 促进社会管理难题的柔性解决, 渐进式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为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有效渠道。

4 推进网络执政新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对网络执政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

目前, 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互联网对社会管理的巨大影响, 但是对网络执政新模式的内在机制、管理规律和重要意义还认识不足, 多数还停留在网络舆论监督的认识层面。同时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对互联网持有消极抵制的态度, 不善于同互联网打交道、不知道如何同网民正常互动交流。人民论坛杂志的调查显示, 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60%的受调查者表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 影响前途”。

4.2 管理创新模式个性化色彩浓, 缺乏制度保障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同网民交流, 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2008年被称为网络问政元年。之后, 网络反腐、网络问政、网上新闻发言人、网民人大代表、政府微博等不断涌现, 但这些管理创新模式大多是在少数开明官员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 实施和影响范围还仅限于局部, 没有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 缺乏规范的制度保障, 存在着虎头蛇尾、难见实效、人走政息的风险。

4.3 不合理的管制影响了互联网的自由公正性

一方面,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而复杂的公共空间, 其开放性也导致了不良信息、网络暴力、影响社会稳定等消极面的出现。由于仍没有建立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很多地方采取删帖、封站、雇佣网络写手操纵网络舆论、压制网民参与等手段干预网络, 以达到扫除消极现象、维持表面和谐、逃避网络监督的目的。然而其过当的管制无异于因噎废食, 在抑制了消极现象的同时也扼杀了网络活力;虽然掩盖了矛盾却积压了民怨, 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也削弱了网络执政新模式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 互联网也正在受到金钱权力的侵蚀,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出现了一些删帖公司、网络水军和网络写手, 试图控制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 这些不好的苗头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4.4 实际工作对虚拟模式的配套不到位

要使互联网在社会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做到网上工作和实际工作相配套, 形成以虚拟网络促进现实工作的动力机制, 否则新模式就会流于形式, 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面对这一新生事物, 各级政府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处于接受、试点和适应的阶段, 网下实际工作还未根据对网上新模式的要求做出调整和优化, 网下和网上脱节、不配套的现象比较明显。比如一些地方“网络发言人制”就出现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的情况, 难以实现跨部门快速反应, 无法适应以新模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

5 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存在、积极发挥互联网的创新推动作用。因此推进网络执政能力建设非常必要。这有利于统一各级政府的认识和步调, 推动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加大实际工作同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衔接配套, 发挥电子政务的基础纽带作用, 促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格局的形成。

5.1 统一认识, 营造宽松民主的网络环境

正确认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 把握其运行机制和管理规律, 在扫除网络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等消极现象的前提下, 注重引导和规范, 避免行政权力对互联网的过当干预和管制, 遏制金钱权力对互联网的操控和侵蚀, 营造宽松、民主的网络环境, 构建有序合理的公共话语空间。

5.2 形成机制, 使网络执政新模式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认真总结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发言人、政府微博等管理创新模式的经验和规律, 逐渐将局部性、试点性的创新实践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并在更大的范围之内大力推广实施, 使创新的火花上升为全局性的变革。

5.3 加强引导, 开创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新局面

以更为积极和开放的心态引导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管理, 加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互动性, 开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一是要加强网络问政, 会聚民智民情民意, 尽可能让社会公众便捷地参与到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 鼓励有识之士、热心网友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管理。二是引导公务员个体采用以网络联系群众、以网络服务群众的新模式, 鼓励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党员、大学生村官等通过新模式参政议政、化解矛盾、反映民情, 弥补现实体制程序复杂、层级过多的不足, 使其成为观察员、言官、服务者, 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建立自我管理的网络志愿者服务体系以实现社会互助, 引导网络社团的发展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5.4 虚实互动, 促进实际工作和虚拟模式的衔接配套

以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为动力, 以新的标准和要求切实推进实际工作的优化和改进, 做好实际工作与网络执政模式的衔接配套, 使民智民情民愿在网络上会聚,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和落实,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渐进式改革。

5.5 调整方向, 以电子政务为纽带促进网络执政能力的提高

电子政务是网络执政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变电子政务建设重内部管理轻社会服务的倾向,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建设开放性、服务性、协调性、参与性更高的电子政务系统, 以实现电子政务同网络执政新模式的平滑对接, 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网络化。

参考文献

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篇3

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如何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系统谋划社会治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社会管理新课题。

2011年8月22日,由《信息化建设》杂志社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协办的2011年《信息化建设》杂志编委会会议暨电子政务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坛在呼和浩特召开。130多名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办公厅和地方信息化主管单位的负责同志,也是杂志社的新老编委们,共聚一堂,就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电子政务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并为《信息化建设》杂志如何更好地打造成为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交流平台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电子政务处处长、信息化建设杂志社副社长章晓杭从“需求十分迫切”、“技术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直面一系列挑战”三个方面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形势作了简明扼要而又深刻精辟的分析,并指出在此形势下突出推进的重点工作:一是要加强围绕政府部门职能履行能力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尤其是地市和县,要从现在平均电子政务对智能业务覆盖力的20%-30%逐步提升到50%-60%;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全国电子政务应用的整体发展,探索解决条块行业和地方之间的应用矛盾。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保障民生电子政务应用的发展。要把加强县级政府政务服务的推进作为保障民生的主要内容。四是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电子政务应用发展。要在人口管理、社区管理、食品管理、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应用的作用。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各级政府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研讨会上,代表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北京、上海、青岛、广州、济南、浙江、内蒙古、江西等地方典型代表和信息化应用企业典型代表与大家分享了建设经验和应用感悟。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信息化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会议紧紧围绕电子政务助力改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的主题,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既有系统阐述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也有运用电子政务全面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综合实践;既有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中的电子政务创新运用,还有关系加强执政能力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最新成效。虽然侧重各有不同,但都始终贯穿以信息化发展为主线,以方式方法创新为途径,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重要理念。这些探索实践的结晶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对理清今后的发展思路,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有着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研讨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议题准、效率高,是一次基于信息化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集思广益和碰撞智慧,是一次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会议。

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篇4

工 作 汇 报

中共xxx委员会

xxx人民政府

2011年8月24日

xxx位于xx县东南部,西距县城22公里,东距xx市区70公里,西江水路、321国道均经过该镇,全国名胜古迹之

一、素有“蓬莱仙境”美称的三洲岩座落境内。全镇总面积15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山地面积13.4万亩,有林面积8.72万亩,森林覆盖率65.1%,森林活立木总蓄积326541万立方米。辖1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至2010年底总人口32711人。镇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蕴含丰富的花岗岩、石灰石、瓷土、锡矿等1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待开发的花岗岩储量约为23000万立方米,待开采的瓷沙土储量约210000万吨。另有优质的矿泉水资源。201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7万元,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9.49万元。

近年来,xxx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强化组织保障、优化资源配臵、创新1

工作机制,全力开创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现将我镇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近年来,完成了xxx等一批项目工程,加快了上垌三洲联围后续工程建设。二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和省级卫生村创建工作。全面开展省级卫生村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创建了生态文明村54条和省级卫生村21条,大大地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三是切实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难问题。完成xxx等7个村委会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农村居民饮水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四是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完成xxxx等300人以上自然村8条总长24公里的硬底化建设。

(二)统筹兼顾,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近几年来,我镇加快建立和完善我镇社会保障制度,宣传和发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民政救助、优抚、救灾等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二是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帮扶责任,加大帮扶力度,创新扶贫举措,加快工作进度。至今,全镇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做好扶贫开

发工作,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其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三是强力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完善了文化中心大楼软硬件建设,xxx文化站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接通了县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对圩镇的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更换主干电缆,开通了数字电视;成立甘力文化大户,满足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使村民从中获得了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了村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良好村风民风,创新了新时期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思路,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镇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省市县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转变观念,创新社会管理

(一)创新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理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构建以村、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创新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实行了“零距离”管理服务新机制。一是实行零距离服务,编织亲情服务网。发挥警务室、村(居)委会及计生部门前哨作用,对流动人口居住集中的单位和场所实行预约服务、现场办公,节省外来民工办证时间,提高暂住人口登记办证率。二是实行零距离接触,打造违法犯罪防火墙。对辖区房屋出租户和外来人口进行分类登记和管理,对放心户每月上门检查核对一次登记资料,对重点户坚持每周上门检查核对一次,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三是实行零距离管控,突出双向追究责任链。加强对房主的管理,明确房主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明确房主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治安责任,捆绑制约,多措并举有效提高了流动人口登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升了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和治安防控水平。

(二)着力加强和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

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缠访人员等易诱发违法犯罪和社会矛盾高发的重点群体,镇党委政府在和谐创建活动中通过提升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体系,有力推进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通过抓好“四落实”,明确特殊人群管理责任 :一是抓好组织落实。镇、村建立健全了特殊人群管理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安臵帮教网络体系。二是抓好制度落实。建立健全了登记建档、协议帮教、首次谈话、法制宣传、回访谈心、生产扶持、定期排查、学习培训、情况汇报、目标管理、责任承包等一系列特殊人群管理制度。

(三)坚持以深化平安建设为抓手,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一是以“平安xxx群众工作站”和维稳综治中心建设、检察工作联络室、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代访代言制为载体,形成多种渠道疏通各种社会群体的诉求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畅通和拓宽干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二是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包案责任制,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充分发挥行政、司法、公安部门以及群众自身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形成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的整体合力,并把工作重心向基层一线延伸,力争将矛盾化解在一线,着力构建群众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格局。

(四)创新模式,着力构建文明和谐社区。

按照“一强六好”平安和谐农村社区标准,镇委镇政府积极筹集资金,完善社区居委会内社区警务室、人民调解室、党员电教室、培训室、资料档案室、社区卫生室、计生服务室、文化娱乐室、多功能活动室、星光老年之家、残疾人康复所等社区服务活动场所和服务项目。目前,全镇已有12个村委会已基本达到“核心强、党建好、自治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一强六好”农村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本配备了“一厅一场二站六室”,即综合服务大厅、户外文体广场、农业技术咨询站、农资配送服务站、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社区警务室、书报阅览室、社区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党员活动室、文体娱乐室(星光老年之家)、残疾人康复室等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交通、通讯、教育、卫生、文体、广电、物资供应等基础设施齐全,村容村貌基本达到了“六化”,即:村庄规划化、道路硬底化、交通便利化、卫生清洁化、能源节约化、生活现代化。近年来,社区内无重大刑事

案件、无重大群体事件、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无计划外生育,居民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区内家庭和睦,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了村民文娱活动需要。

(五)简政强镇,全力打造服务型社会。

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情况汇报 篇5

—**街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情况汇报

**街道地处**市新北城**九路东段,西临**中心,东靠**生态区,南接**公园,北临**,地处**市**核心区域,面积9.3平方公里。覆盖8个行政村、2个社区、服务人口约6万余人。在行政中心迁入新址办公后,**街道作为新的城市核心区,如何保证和谐稳定,如何为行政中心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成为当前首要责任。面对现实,**街道从创新社会管理入手,不断提升平安建设工作水平,平安建设工作实现了良好态势,很好地维护了辖区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

一、高度重视,夯实责任,构筑责任体系

首先是成立以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副职领导为副组长,机关科室负责人和村、社区、驻地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5名工作人员,全面负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其次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我街道建设质量高、实用性强、作用发挥好宣传阵地,有制度、有人抓、有人管,受到了各级的肯定。新投资60余万元,填充配套设施,配备了户外大型LED彩色显示屏,对一楼便民服务大厅进行了高标准装修,安装了一套监控设备,电脑9台,打印机、传真机、文件柜、桌椅等办公设施一应俱全。最后在资金支持力度上加大了投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及平安建设费用,实行实报实销,使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经费得以保障。

二、源头预防,加大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

我们坚持事前防范、事中疏导、事后处理“三位一体”工作模式,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源头排查、苗头化解工作。加强各类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和调解员、信息员等工作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定期排查、分级负责、归口办理、领导包案、跟踪督办、定期回访和考核奖惩制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坚持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约访制度。坚持每月15日领导干部到村组、企业下访和定点接访、上门寻访制度,通过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干部下访为群众家访,变群众家访为息诉罢访,不仅使老百姓有苦有处诉、有难有人帮、有事有人办,而且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共接待处理各类问题100多起。

(二)加强社会矛盾的源头预防和治理。针对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广泛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出台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明确严格的评估程序,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制。我街道在去年对联合村城改项目成功进行了评估,今年计划对袁雒村、新光村的城改项目进行评估。对经评估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事项,不予批准实施或暂缓实施。

三、综合治理,积极工作,全力维护大局稳定

(一)整合资源,与未央区人民法院合建未成年人关教基地。为强化社区帮教,预防犯罪,在区关工委的指导下,我街道与**区人民法院合建未央区第一个未成年人关教基地。5月18日下午,**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在我街道**大酒店召开公开庭审大会。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打击,既对其起到了震慑作用,又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群众对本地区的社会治安满意率不断提升。

(二)坚持务实战略,技防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我街道综治办、**派出所、**派出所与8个行政村、各单位建立了完善的治安防控网络。在辖区重点地段、单位安装监控探头413个,今年新增监控探头54个,实现了对主要干道、重点场所的全程监控,辖区单位内部防控网络健全,各单位都确定专人负责治安防范工作,人防、物防、技防落实到位。在 7所中小学建立了警务特派室,派驻了警务特派员,确保了校园及周边的社会治安稳定。

(三)专职群防队运转好,群防群治显神威。我街道吸纳10名年轻专职巡逻队员,增加投入,改进装备,增强整体联动力量;经常性对巡逻队进行严格的培训,对新招聘的队员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及体能测试。对群防队、社区保安、单位内保人员有效组合,确保了辖区内的社会稳定。

(四)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积极推行“在监有人教、出监有人接、回归有业就、社会有人帮的“四有”安置帮教新模式,建立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无缝衔接机制,积极解决地区刑释解教人员在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五)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建立司法所牵头组织,相关科室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组织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建立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制度,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使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我街道的社区矫正人员每月首先到村(社区)工作人员谈话、签字后再到司法所进行汇报思想,从而避免了发生脱管、漏管、重新违法犯罪等情形。

(六)建立健全了重点人员、特殊群体档案。确保流动人口、吸毒人员、重症精神病人、组织策划集体上访或缠访闹访滋事人员等重点人员特殊群体档案,切实做到不漏登、不脱管。对上述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目标管理,并与各个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

四、下一步计划

1、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在各行政村、社区及驻地单位大格局不变的情况下,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范围覆盖”为要求,建立了“组、村、街”三级网格,从上到下形成完整的信息传递和决策执行网络。

2、建立数字信息平台。我们将在街道机关设立“电子信息服务中心”;在各网格片组建立信息工作站,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等设备。建立基础信息,组织指挥,应急处置,维稳防控,安全保障 “等五大系统”。

3、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下一步要准确登记流动人口的各类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实现网格内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工作模式。同时,强化对流动人口的就业、就学和计生等服务,全面提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控能力。

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篇6

政府负责,就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当前,紧要的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政府的服务意识更加增强,使政府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对于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必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切实对人民负责,体现出人民政府的本质。政府要把更多的钱用于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把更多的钱花在民生上。

社会协同,就是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社会事务,千头万绪,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既做不到,也行不通。政府从过去“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逐渐退出,把该市场做的事还给市场,把该社会做的事交给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职能将不断强化,但政府职能的履行方式需要不断创新,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比重将逐步缩小,通过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将逐步扩大。

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财税体制,税务征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部署, 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新战略和新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 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 统筹各种社会资源, 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财税问题历来都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 是全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集中体现, 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我国的历史看, 财税政策得当、税赋公平和“轻徭薄赋”使社会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 整个国家出现繁荣发展的太平盛世。可见, 财政政策和财税体制对于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一、税收和税务工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税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中, 是大有可为, 也应该大有作为的, 任重道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税收和税务工作至少应该发挥三大作用:

(一) 支撑作用。毫无疑问, 构建和谐社会, 需要政府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比如:要巩固国防, 维护社会稳定, 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施有效的社会救济等等, 都需要有强有力的公共财力作支撑。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税收收入的情况如何, 直接影响到公共财政的实力, 影响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和质量效果。公共财力越强, 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就越多、服务质量就越好, 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力就越大, 反之则越少越差越小。可见, 税收和税务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是非常直接而明显的。这一点, 我们必须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

(二) 调节作用。除了为政府取得收入这一基本功能以外, 税收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调节经济、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20多年改革的实践证明, 在政府所能掌控的所有经济调节手段中, 没有什么手段能够与税收的调节功能相媲美, 税收是政府最得心应手、行之有效而且最适宜于市场经济环境的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充分认识并正确运用好税收的调节功能, 让税收更好地担当起调节经济、调节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是每一个税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三) 促进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是需要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的宏伟事业, 每个行业单位、每个人都应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事实上, 税收和税务工作在履行组织收入、调节分配职能中, 已经在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除此以外, 税务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还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通过加强税法宣传, 推进依法诚信纳税, 不断优化税收法制环境, 促进全社会在法治基础上的和谐;二是通过不断深化税收改革、优化纳税服务, 逐步建立和巩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从而促进总体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通过加强税务机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税务系统内部的和谐来促进全社会的文明、和谐。

二、加强和改进税收和税务工作,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来推进税制改革。首先, 要通过税费改革, 从总体上减轻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税费负担, 进一步激发起他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其次, 通过增值税转型,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改进和完善个人所得税, 取消农业税, 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等措施, 为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财税制度基础。通过简化税收和优化征管, 减少资源配置中的扭曲, 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公平和效率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通过税制改革为各类纳税人提供了一个规范、公平、透明、高效的税收环境,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格局进行适当的调整。目前我国财政支出中“越位”与“缺位”并存, 还没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真正体现和落实在每一项具体的财政支出上。例如在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方面, 财政支出的保障一直不够, 此外, 财政对解决城乡差距、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的事业, 也长期存在较大的“欠账”。财政预算作为反映政府活动的“镜子”, 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行有进有退、有保有压的调整, 优化支出结构, 把有限的钱花到急需解决矛盾的地方, 尽量消除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隐忧, 消除各种不和谐现象。

正确认识和理解税收和税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有的重要作用, 对于明确我们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增强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十分必要的, 实现税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税务部门的依法治税和纳税人的诚信纳税。围绕上述三大作用的发挥, 我们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中, 始终牢记“聚财为国, 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 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坚持不懈地把组织收入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要加大组织收入工作的力度, 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 千方百计堵塞税收漏洞, 认真落实各项增收措施, 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为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快速增长、不断增强公共财政实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 大力推进依法治税。“民主法制,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六条标准中的两项重要内容, 税收法制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税务机关而言, 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要严格依法征税。税收是一个法制特征非常明显的范畴, 税收离不开法, 征税必须依法,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纠。对违反税法规定偷、逃、骗、抗税的行为, 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决不手软;二是对内要严格规范税收执法。防止税收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以税谋私等行为的发生, 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围绕推进依法治税,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税法知识的了解, 提高税法的遵从度。同时, 要加大税务干部的业务培训力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收执法责任制, 严格实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不断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水平, 促进税收法制环境的全面改善。

(三) 全面落实各项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税收法律法规的具体化, 是国家意志在税收领域的直接体现, 也是政府调控经济、调节分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国家根据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税收政策, 今后, 随着形势发展特别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还将会陆续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作为税务机关,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税收经济观, 认真负责地、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落实。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促进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税收政策, 尤其是深入研究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可行措施, 最大限度地支持经济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要贯彻落实好调节社会分配作用明显的个人所得税政策, 切实抓好高收入个人和高收入行业的个人所得税征管, 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 在增加税收收入的同时,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 切实优化纳税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纳税人群体的不断增加, 税收的征纳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和突出。作为征纳关系主体之一的税务机关, 一定要找准定位, 在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税务部门要把服务理念融入税收工作中, 充分依托信息化建设基础, 提高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 强化服务观念, 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一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税收知识宣传和纳税辅导, 搭建税务机关与纳税人正常沟通的良好平台, 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切实加强税务机关的自身建设, 在不断提高税务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同时, 不断改善纳税服务环境, 借助现代信息手段, 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更有效、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三是逐步完善纳税信用评估体系, 引导纳税人诚信纳税、共同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要注意发挥税务中介组织的作用, 不断拓宽纳税服务的渠道, 共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多方面的积极努力, 促进纳税服务的不断优化, 促进社会主义税收征纳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推动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五) 建设先进税务文化, 促进税收事业和谐发展。构建先进的税务文化体系, 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头脑, 在税收工作实践中探索和培育严格依法治税的法律文化, 严格征管和优化服务有机结合的执法文化, 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文化, 通过建设先进税务文化, 促进税收事业和谐发展。引导好、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加强制度建设,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民主监督, 促进机关内部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廉洁高效;切实推进税务机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方卫平, 黄琼.税收电子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魏国宏.我国税务信息发展的宏观思考[D].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学报, 2004

[3].李显著.税务行政管理信息化构想[J].税务研究, 2006, 9

[4].钱国玉.积极推进税收征管专业化与信息化改革[J].税收经济调研, 2001, 12

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篇8

关键词 创新 城市 社会管理

2010年以来,中央多次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这充分表明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四次提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摆在各级政府和部门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转型带来大量新的社会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的利益不同,诉求也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说企业劳资纠纷、城市拆迁改造、农村征地拆迁、失业问题或者说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等,这些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需要有新的社会管理办法与之相适应。

(二)城市各类社会组织迅速发展

近几年来,城市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社会作用不断增强。到2010年底,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达44.6万个,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组织发育还不够成熟,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社会组织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亟待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引导得好,其积极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甚至破坏作用。依法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三)互联网给舆论传播带来新的困扰

互联网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便捷、高效的交流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网络环境净化、虚拟社会的应对、网络信息安全等等,都需要管理者加强研究、趋利避害,从而实现信息网络的规范引导和有序发展。因此,建立法制化的网络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化管理,引导公众参与及行业自律等,已成为当前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大格局。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为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参与社会管理搭建平台和渠道,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社会管理大格局中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目标的实现。

(一)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是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大事。据调查,现有的政府机构设置和社会管理职能配置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的新形势,集中表现为:社会管理职能分散化,综合管理和协调部门“缺位”等等。这次“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充分说明国家在社会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和加快社会管理改革的决心,我们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相关部门职责,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二)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能力。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加强社会管理理论和社会公共政策的学习研究,使各级干部成为既懂经济建设、又懂社会管理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各类民间组织管理

政府应该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支持和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形成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加大对非法、违法、违纪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打击邪教组织、黑社会、非法传销组织和社会敌对组织,保证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公众自我管理能力

“公众参与”中的“公众”是多元社会管理主体中的重要成员。一个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水平,与当地公民的文明程度以及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把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作为全面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民主法治、和谐正义、共同富裕等领域的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使公民确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通过严格的制度建设,保障公民实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管理事务中去。

(五)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诉讼机制和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指诉讼程序之外的其它纠纷解决方式,主要包括民间解决纠纷机制(人民调解、仲裁)、行政纠纷解决机制(信访、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加强和完善诉讼机制外,重点应建立和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尽可能地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形成由民间、行政、司法构成的“三位一体”解决机制,应成为重构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途径。

(六)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过渡,社区是许多人除工作之外的主要活动领域。社区不仅是居民自治组织,还肩负着相当部分社会管理任务,比如治安、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卫生防疫等。尽快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加大支持力度,使社区工作逐步专门化和专业化,建立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新管理机制。妥善规范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基层社会管理合力。

(七)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在互联网管理方面,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综合管理格局。各级政府和部门应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来自网络的讯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虚心倾听来自民间的各种声音。

街道社会管理创新经经验交流材料 篇9

集里街道地处浏阳市区西北,辖5个城市社区和7个行政村,总面积5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5千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随着近年来城市开发建设的加快,流动人口倍增,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街面、居民小区治安案件频发。2009年,街道全面实施“平安小区”建设工程,居民小区管理有序,发案率明显降低,但街面偷盗、诈骗案居高不下。为此,街道工委、办事处领导深入基层走访,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街道实际,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出开展“平安街店”创建活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自我管理、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科学谋划,确定创建目标

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街道的现实提出的客观要求。“平安街店”无现成模式可循,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参照“平安小区”建设工程创建标准,以促进街道道路和门店平安稳定为重点,以路段为单位,以门店经营户为主体,切实解决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经营秩序、人口管理等突出问题,成立了“平安街店”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平安街店”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平安街店”“五有”(有一块醒目的工作标牌、有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有一支群防群治的巡逻队伍、有一盏室外旋转式警灯(路段)、有一套管理台账(经营户、流动人口))、“五好”(社

1会治安好、城管卫生好、经营秩序效益好、党员作用发挥好、人口计生管理好)的创建标准,明确了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

二、精心组织,确保创建有序

街道社区分级指导。各社区制定了工作规划,摸清辖区内的街巷、道路门店及经营者底数,并详细登记造册,按路段划分片区,确定好试点,安排好各片区的具体责任人。并对“平安街店”建设进行全方位宣传、发动,充分提高业主和租赁户对各项工作的认识和参与热情。街道指导各街面店铺按小区业主委员会产生办法和相关程序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组建群防群治队伍,落实试点实施方案。组建高素质队伍。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在实施“平安小区”建设工程过程中我们运用在群防群治模式和人民调解模式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群众在“平安街店”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走访考察的基础上,我们举荐一批热心于公益事业、有责任心、能力强的经营户进入管委会,管委会成员分岗定责,明确管委会七大职责,公示责任岗位牌。管委会成员不计报酬,工作负责,既当情报信息员又当矛盾纠纷调解员,既当义务巡防员又当清洁工,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辖区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抓好阵地建设。一是抓办公阵地建设。管委会挂牌成立后,由条件好的经营户提供办公场所,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根据道路门店又划分若干个片组,每个片组设一名组长,对每个店铺建档管理,实行一店一档制,并签订好《自治公约》。二是抓宣传阵地建设。在道路门店醒目处设置宣传栏,及时公布管委会信息、宣传防盗防骗防火及一些法律知识。三是抓治安岗亭建设。在街面重要位置设立治安岗亭,悬挂旋转式警灯,安排公益性岗位人员执勤、巡逻,用电子喇叭提醒商户加强防范,重点照看街道两边停放的机动车辆。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办事处各线办、站所分工负责,加强对各管委会的工作指导和督查。其中党政办负责建立和健全社区党建工作网络,管理好流动党员,开展好党员活动;综治办、派出所负责加强街面店铺联防网建设,做好各店铺治安防控工作;计生办负责道路门店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动态台账;城管中队和城管办负责道路门店“门前三包”和城市管理;财政所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平安街店”创建活动的培训和奖励,年终召开评比表彰大会。

三、众志成城,平安创建显成效

由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平安街店”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一是改变了工作格局。由原来分散管理到“街道监督指导、社区牵头组建,管委会自我管理、片组具体落实、门店自治协作”的集中管理,形成了“街道—社区—管委会—片组—门店”的五级管理格局,方便了街道各项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降低了发案率。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由于治安岗亭的电子喇叭和义务巡防队员的时刻提醒,道路门店入室盗

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篇1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典型经验材料的通知

各党(工)委、党组、区直属党总支:

根据省、市委组织部通知要求,在全区范围将广泛征集基层党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典型经验、案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送数量

各乡(街)党(工)委各报送典型经验材料2篇,即:乡(街)党(工)委典型经验材料1篇,所辖的农村(社区)党组织典型经验材料1篇。

其他党(工)委、党组、区直属党总支各报送典型经验材料1篇。

二、报送内容

近年来所报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典型经验、案例,特别是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改进作风、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应急管理;服务群众、排忧解难;服务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提高社会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经验。

三、报送要求

1、报送材料要在案例描述、经验启示、问题对策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力求内容翔实、案例丰富、事迹突出,反映问题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字数在2000字以内。

2、报送截止时间为2011年7月3日。

3、各党(工)委、党组、区直属党总支对这项工作要高度重视,严格把关,选好典型,按时报送。

四、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梁正纲 联系电话:0351-3382142 电子邮箱:xhlzzbzzk@163.com

中共太原市杏花岭区委组织部

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篇11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D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96-01

当前,新的形势对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面临新机遇、新要求、新动力。加强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研究,找准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定位、运作载体为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提供参考。转变工作观念,创新管理理念,找准自身定位,探索完善长效机制,着力破解重点难点,教育引导高校团员青年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助推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缺乏,持续发展探索不够。高校共青团在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1)参与创新水平和行动的要求有差距,高校团员学生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弱;(2)参与人员素质和现实要求有差距,存在参与服务项目与民众的需求不对等;(3)参与创新规模和服务群体的要求有差距,高校共青团把参与建设管理的主要力量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对参与社会项目的宣传推广普及工作仍需加强;(4)社会支持度和参与创新的行动发展要求有差距,资金和投入较少;(5)保障机制和参与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有差距,广大高校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管理并没有真正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而第5项是最难点。

国外高校学生参与服务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将服务活动纳入常态管理,以支持和保护服务人员的工作和权益。如墨西哥政府就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6个月的社会服务活动,把之作为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韩国规定其中学生每年必须参加社会服务40 h,并作为升学考核、选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东城的高校共青团创新思路、积极利用优质的高校资源,参与东城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全面推进高校共青团在社会建设领域发挥的作用。与地方团区委资源整合,共同搭建合作平台,把高校社团、团支部引进社区,共同开展文艺体育、科普兴趣、政策宣讲、志愿公益等活动,形成“五进社区”体系—— “支部进社区、干部进社区、文化进社区、科技进社区、服务进社区”。西安市新城区共青团组织大力实施“新城青年科技培训工程”,以新城区青年联合会为依托,培养青年人才队伍。衡阳市共青团组织着力打造好三大平台、办好三件实事模式,在夯实基层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外出务工团组织建设以及发挥青企协作用、打造平台建设等方面总结出了新的模式,以提高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主线,着力打造好“三大平台”、办好“三件实事”,围绕“组织显活力”纵深推进,积极探索“基层团组织格局示范片”工作思路,大力推动以衡阳市青少年宫为主阵地的全市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发展。[1]宁波共青团通过购买服务和政策支持,丰富惠及青少年的公共服务产品;通过引入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广州市成立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模式。它为青年自组织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让更多的青年自组织入驻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旨在“联系青年、影响青年、带动青年”,是广州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重要举措,是广州共青团介入社会管理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

高校团员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成为广大高校共青团在培养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加强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实践探索,重点是打造共青团组织自身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平台。紧紧抓住区域发展的有利契机,以高校共青团探索共青团员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管理模式为切入点,用项目催生孵化、基地固化吸引、制度培育提升、资金扶持整合一大批高校服务社会的青年组织。通过成立公益基金联谊会、青少年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中心等青年社会组织。构建“团干+志愿者”的服务模式,募集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金,扶持初具规模的志愿者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项目,打造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平台,为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2]

对高校和地方基层团组织而言,以“购买服务”形式,探索社会管理的创新方式,打造校地团组织和项目平台,有助于(1)增强高校共青团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意识,发挥其强大的教育引导功能;(2)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的社会合作服务项目的开展,为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和项目培养;(3)在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不仅减轻了高校团组织的工作压力和服务成本,而地方基层共青团解决地方机关人手不足,人才培训少等问题,通过购买高校服务和政策支持,丰富惠及青少年的公共服务产品。该方式加强和创新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推进机制创新,探索设计更多参与面广、符合青年时代特点的新载体,体现出高校共青团自身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新价值。[3]

在高校共青团与地方共青团之间架设起对接平台,实现高校服务项目与地方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有机衔接。管理模式如下:(1)地方县区团委根据该区的实际需求,作统一部署,向学院团委发布志愿服务队招募信息;(2)学院团委对各社联、各系团委、团学组织发布招募信息、项目信息;(3)学院团委对各社团组建的服务队提出的方案进行评选,对最终投标成功的服务队进行培训;(4)地方县区团委审核服务组织的组队情况和实施方案;(5)该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活动;(6)学院团委和团区委对活动进行总结评选,并完成活动使用经费的发放。

通过过程控制、绩效评估、服务培训,提升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力度;借助高校资源、实践服务基地等,发挥出补充政府公共服务的作用。加大对地方政府,企业的管理对接交流,在“社会协同”寻找新的工作载体和路径,探索出了高校共青团、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循环服务的有效模式,带领和引导高校共青团员积极参与到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积极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向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曉刚.新时期市辖区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2]杨怡然.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2.

街道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篇12

一、检察建议的概念、性质、特点和作用

(一) 检察建议的概念

2009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 (试行) 》对检察建议进行了较为全面详细的界定:“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为促进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 结合执法办案, 建议有关单位完善制度, 加强内部制约、监督, 正确实施法律法规, 完善社会管理、服务,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一种重要方式。”[1]也就是说, 检察建议是人民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 对有关单位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为建章立制, 加强管理, 以及认为应当追究有关当事人的党纪、政纪责任的, 向有关单位正式提出的意见。

(二) 检察建议的性质

从检察建议的性质来说, 它具有法律监督和服务社会的双重性质, 既包含有法律监督的内容, 又不是适格的法律监督形式和法定的监督职权, 它同时满足于辅助法律监督目的的实现, 弥补法律监督手段的不足和服务社会, 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两种需要。[2]

(三) 检察建议的特点

检察建议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权威性和指导性。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基于法律监督职能提出的, 代表司法机关。因此, 检察建议虽然没有法定的约束力, 但具有权威性。另外, 对被建议对象存在的管理漏洞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效果,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2) 针对性和实用性。检察机关结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 能够针对发案单位或有关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可能诱发、滋生职务犯罪的现象, 提出行之有效的法律解决方案, 给有关单位带来实际益处,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 规范性和合法性。《人民检察院建议工作规定 (试行) 》, 明确规定了检察建议的提出原则、发送对象、内容要求、适用范围、提出程序、制发主题、审批程序等, 具有规范性。另外, 检察建议的内容合法、有理有据, 具有合法性。

(四) 检察建议的作用

检察机关结合执法办案, 积极利用检察建议的形式参与社会管理, 督促有关部门健全制度, 完善机制, 堵塞漏洞, 有效推动了社会管理的创新。可以说,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 参与社会管理, 促进管理创新的最直接、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国家机关工作制度中存在的可能诱发职务犯罪的缺陷和工作人员情节轻微的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 通过检察建议的提出, 可以使被建议单位认识到存在问题的严重性, 唤起被建议单位对职务犯罪危害性的认识, 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 早解决, 减少犯罪, 避免造成严重后果。[3]二是通过检察建议向重点行业和单位通报职务犯罪发案情况, 帮助其认清引发和促使职务犯罪发生的薄弱环节, 督促其认真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 查漏补缺, 建章立制,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可以减少或避免干部职工发生违法违纪现象。三是检察建议可以引起有关部门或者政府领导层从较大的范围、较高的层次关注那些存在职务犯罪隐患的计划、部署等因素, 认真审视并修改工作规划和部署, 调整政策, 健全制度, 补充或增加防范职务犯罪的内容, 从而促进社会管理的创新。

二、检察建议适用的基本情况、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 基本情况

2010年以来, 金乡县检察院结合办案中发现的问题, 共向有关部门发送检察建议30件, 其中向乡镇政府发送19份, 向行政执法部门发送8份, 向公安机关发送6份, 向法院发送2份, 向事业单位发送2份, 向企业发送1份。从发送对象看, 向行政机关和乡镇政府发送检察建议所占比例较大, 共19件, 占63%。从发送内容看, 职务犯罪预防检察建议发送比例较大, 共22件, 占73%。从落实情况看, 检察建议的落实情况较好。30件检察建议均得到书面回复, 回复落实率达100%。被建议单位对提出的检察建议均表示认同并给予了书面回复, 绝大多数进行了积极整改。

(二) 取得成效

近年来, 金乡县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建议在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执法办案和预防工作中发现的事关全局的社会管理问题, 通过个案分析、类案总结, 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的工作建议, 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检察建议关注保障民生。在严厉打击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犯罪案件的同时, 密切关注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 及时提出检察建议, 帮助有关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针对2011年查办的“地沟油”案件, 该院及时向食品监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 对全县食品油市场进行了质量抽查, 严肃处理了违规经销商, 规范了食品油市场经营秩序。今年央视等媒体曝光“毒胶囊”事件后, 又及时向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彻底清查的检察建议书, 相关部门接到建议后, 迅速集中对全县药品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医疗机构开展了一次“地毯式”排查, 清理下架了问题胶囊, 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二是通过检察建议促进规范执法。针对在全县成品油经营情况的专项调查工作中发现的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以罚代管、不作为、乱作为等失职渎职问题, 向税务、工商、安监等部门发送检察建议书5份, 督促有关部门进行了整改。另外, 针对在办案中发现的县公安局干警存在违法办案、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向公安局发送了检察建议2份, 确保了严格规范执法。

三是通过检察建议预防职务犯罪。结合办案, 对发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 帮助解决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和措施不落实等问题, 促进相关单位加强内部管理。近年来, 该院对所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深入细致剖析, 向案发单位提出检察建议22件, 全部被案发单位采纳, 最大限度地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四是通过检察建议促进综合治理。以检察建议为载体, 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 帮助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综合治理, 提升社会管理能力。2011年, 在办理一起金乡某高中学生故意伤害、聚众殴斗一案时, 针对该校在对学生管理中存在责任心不强、法制观念的教育不到位等问题, 向该校发送了建议加强管理的检察建议。该校收到检察建议书后, 高度重视, 专门召开了会议认真查检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分析原因, 总结教训, 同时制定了包含摸排学生思想现状、细化校园安全管理、强化法制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八项措施的详细整改方案, 全面改进和提升了该校学生管理及德育工作整体水平。

五是通过检察建议服务新农村建设。在2011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 该院针对办案中发现的一起被剥夺政治权利的被告人仍担任村主任的违法情况, 依法向有关乡镇发送检察建议书, 提出了对所辖村庄进行一次全面清查, 对新上任的村两委成员进行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活动的建议, 严防没有选举权的人参加选举和没有被选举权的人被选为村“两委”成员的情况发生, 依法规范村委换届选举工作。被建议乡镇对此高度重视, 对照建议积极落实, 确保了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该院还针对查办的基层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 向涉案乡镇发送了检察建议, 使各乡镇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工作人员法制和廉政教育,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促进了农村稳定和新农村建设。

(三) 存在问题

从金乡县检察院近年的工作实践中, 笔者发现检察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检察建议制作质量不高。个别干警为了应付这项工作, 制作检察建议往往不深入发案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找出犯罪的根本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而是就事论事, 既没有情况分析, 更没有预防对策。不少检察建议大话套话偏多, 有建议性意见的少;泛泛而谈的多, 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少;个案建议较多, 归类分析综合建议较少。二是有些单位和部门对检察建议存在片面认识。认为检察建议没有法定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因此对检察建议敷衍塞责, 虽进行了书面回复, 但对建议所提出的整改措施置之不理, 导致检察建议书形同一纸空文。三是承办部门对检察建议督促落实不力。检察建议发送后, 承办部门一般比较重视被建议单位的反馈情况, 但对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却往往不闻不问, 没有深入进行跟踪, 使检察建议仅仅反映在书面的监督上, 没有达到预防犯罪、促进社会管理的良好初衷。

三、更好发挥检察建议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作用的建议和措施

从近年来检察建议的适用实践来看, 要充分发挥检察建议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既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 也需要抓住要领, 做到有的放矢, 依法规范, 注重实效。

(一) 要强化认识, 提高做好检察建议工作的主动性

要充分认识检察建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始终做到把检察建议工作作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措施来抓, 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干警的责任意识,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 不断增强运用检察建议的能力和水平。

(二) 要明确重点, 提高检察建议的针对性

开展检察建议工作不能停留于个案监督, 要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重点地区、特殊行业中存在的治安管理方面问题, 以检察建议的形式, 督促相关单位堵漏建制, 加强整改。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 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事关全局的薄弱环节,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主动向党委、政府报告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推动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提高整体管理水平。要始终将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重要任务, 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问题, 开展检察建议工作, 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在保障民生中的作用。

(三) 要转变方式, 提高检察建议的前瞻性

检察机关要不断加强预防性、预测性的工作, 逐渐从案后预防为主转向事前监督预防为主, 将监督预防的关口前移。在查处职务犯罪过程中, 虽然有一部分线索不能成案, 但是对象所在单位在管理上也存在着问题, 可以探索运用预防职务犯罪检察建议, 积极帮助整改, 真正贯彻“事前监督”的方针。同时可根据人民群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 针对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 及时防范, 真正做到事前预防。

(四) 要注重调研, 提高检察建议的准确性

在发送检察建议前, 必须预先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 提高检察建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要深入实地调查分析, 全面了解案件、事态的全貌, 把握发案的规律和特点, 找出问题的实质和根源。要结合执法办案的具体情况, 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充分阐明提出建议的理由和依据, 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注意措辞得当、方法适当、切实可行, 使检察建议符合实际需要, 从而提升社会接受度和采纳率

(五) 要加强落实, 提高检察建议的实效性

在发出检察建议前, 应采取座谈、实地查看等多种方式与被建议单位交换看法, 征求意见, 达成共识, 共同研究整改措施, 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促进检察建议内容的落实。在检察建议发送后, 建立完善跟踪督促机制, 积极开展回访活动, 及时了解被建议单位对检察建议是否重视、是否研究整改, 整改效果如何等, 同案发单位在落实检察建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提供深化落实的建议和帮助;提高检察建议的效果。对于回复整改的, 在回访中重点关注被建议单位有无将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是否建立起预防犯罪的长效机制。对于未获回复的检察建议进行重点回访, 查找原因。对检察建议不重视、敷衍塞责的, 可向其上级机关或主管部门反映, 共同督促落实。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党中央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需要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担当国家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 对部分社会管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 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中, 笔者结合近年来金乡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的适用情况, 试从检察建议的性质、特点、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等方面, 浅析如何更好地发挥检察建议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检察建议,创新,社会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规定 (试行) [S].2009-11-17.

[2]郭蕾.浅议检察建议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J/OL].正义网, 2010-9-28.

上一篇:法院庭审旁听报告下一篇:“百日行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