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习课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习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习课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数的认、读、写。

2、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方法。

3、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2、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数学家族“里的一位新成员--分数。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分数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师板书:

(1) 分数的意义。

(2) 分数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3) 比较分数大小。

(4) 分母相同分数的加减法。

3、请大家分别对每个知识点举1-2个例子,与同桌交流。

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订正练习三弟1、2题。第1题,提醒学生要数清总分数。

2、指导完成第3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困生。

3、指导完成第4题,鼓励学生直接写出答案。

4、指导完成第5题。

弄清每个人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再计算。

5.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第5、6题,然后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有难度的可以在小组内商量解决。

6.第7题不要求学生都会做,但却都要

去思考。可以启发学生用局部平移或旋转地方式,把复杂的图形变简单些,问题可能也会变得容易些。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说。 学生交换作业,互相批改,互相评价。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交流本单元所学知识。

2、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根据板书与同桌互相举例。

3、学生独立完成,指明验证答案。

4、理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学生独立完成第5、6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后,用自己事先准备的图局部平移或旋转。

可小组内交流,以好生带动差生。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解答教材第1题横排第3幅图时,出错比较多,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延长图中原有的线,在此基础上,学生能一眼看出把圆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站了其中的几分之几。看来有的土模需要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学生才会明白。

课题 整理与复习课时 五(35)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从直观图中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分数的加减计算。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理解第67页第2幅图两个杯子不一样大,各杯的三分之一不一样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看图联想,梳理活动

1. 出示教材69页第一幅图,问:你学会了什么?

2.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4. 这幅图与我们学过的哪部分知识有关?(这部分知识我们已整理过,学生翻书回忆)

板书:

分数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板书提问:

A.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

B.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举例说明。

6.整理学习方法。

你是怎样学习这一单元的?

指名口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看图,出示教材67页第8题。

1、完成(1)、(2)题。

2、同桌交流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三、直接比较分数的大小。

1.教材第70页第1题,说一说题的意思。

(1)出示第1题,告诉你的同桌两个分数的意义,并说明怎样涂色,比较它们的大小。

(2)独立做后2题,屏幕展示讲评。

(1)利用图(1)情境让两位同学示范喝水,比较二分之一与三分之一的大小。原因:这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2)利用图(2)情境,同桌2人实验,明白大杯的三分之一比小杯的三分之一多。原因:与这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不相同的。

(3)想一想;比较分数的前提是什么?

教师引导:如果分子都是1,如图上,第二幅图,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喝了1/3,为什么这两个1/3不相等呢?从而引出:这些分数大小时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四、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教材第70页第4题的第1、2竖行,先计算,再说明算理。

2、重点指出:四分之一加四分之三等于二。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看图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答案:

2、每个人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3、男孩子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4、穿蓝衣服的男孩先吃了四分之一,问还剩几分之几没吃?

理解:整体1可以是1个物体,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

是否把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4个小朋友每人吃了四分之一,问共吃了多少块蛋糕?

拿刀的小朋友把他的一份给另一个男孩,问另一名男孩比其中一个女孩多吃了几分之几?

进一步认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规律: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明白:动手实践是探索新知的重要途径。

学生独立填空,全班交流,验证答案。

学生可能提出:

1.跳小绳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跳大绳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跳绳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同桌相互说一说,明白5/8>3/8。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仔细观察、思考。

同桌之间互做实验,然后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

生1:分母相同。

生2:分子要是1。

体会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分数对应的整体必须相同。

独立计算,说算理。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

教材第69页的第一幅图要充分让学生开展提出数学问题的活动。67页的第8题也是非常好的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素材。

课题 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课时 (36)

教学目标:

1、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评估和反思。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单位间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合作学习,梳理知识。

1. 回忆在“面积”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

(1) 面积的含义

(2) 认识面积单位

(3) 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换算

(4)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依板书提问:在理解图形的面积含义时,应注意什么?

3. 你们都学会了哪些面积单位?距离说明它们分别用来测量什么?拿出学具说给你的同桌听。互相交流。

4.请分组把你认识的面积单位从大到小排列,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生说师板书:

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评估、反思。

1.独立做第70页第3题。

2.小组自评,反思。

3.全班评估,反思。

三、综合应用知识。

1.出示第69页第2幅图。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

2.电脑出示铺瓷砖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镜,产生问题。

3.小组合作:提数学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4、全班交流,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认真倾听。

5.重点引导学生讲思路:为什么改写单位。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

平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 房间面积?

(2) 瓷砖面积?

(3) 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1) 面积的含义

(2) 认识面积单位

(3) 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换算

(4)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习课 篇2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的内容。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但如何巩固正确、灵活地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 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本质?如何渗透“变与不变”、“最大与最小”等数学思想,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曾家岩小学青年教师在参加重庆市渝中区小学数学科研课题《以案例为载体,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时, 选择了这一内容进行案例研究。

【设计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在数学学习中, 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设置“真实情景”的活动平台, 使学生在对数学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本节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通过手势比划、猜一猜、闭眼想象、画图、借助实物等活动, 给学生提供充裕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想像的探索过程, 感受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 渗透“变与不变”、“最大与最小”的数学思想,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情景】

一、复习引入,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1、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一个正方体棱长6dm, 再师生一起来比划这个正方体的大小。然后出示问题和图形: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计算出表面积6×6×6=216 (cm2) 体积6×6×6=216 (cm3) 教师追问:看来这个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是相等的? (不相等) 为什么?

【评析】师生一起比划棱长6dm的正方体的大小, 使物体的大小具体化, 第一次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供了载体。“一起比划”为还不太会比划的学生提供了示范, 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棱长6dm的正方体的数据选得巧,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结果都是216, 为老师“看来这个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是相等的”这个问题提供条件, 有意识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描述这个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是不相等的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含义。这个提问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平台。

2、如果把这个正方体的高延长, 想像一下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如果把高延长至10 dm, 用手比划一下这个长方体有多大?追问: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出示图形) 这时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出示数据) 如果把这个长方体的长延长至8 dm, 又变成一个什么图形?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评析】这个环节的三次想像, 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自己头脑想像的过程中构建图形表象, 正方体延长高以后变成特殊的长方体, 再延长长以后变成一般的长方体, 让学生在“边”的变化中感受“变, 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在学生大脑中一次又一次的生成。如果把正方体高延长至10 dm, (用手比划一下这个长方体有多大?学生再一次的动手比划, 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又提供了一次活动) 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先想像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图形----再说出图形中的数据, 这一过程体现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手段。根据语言描述说出长方体的具体数据使学生能做到数、形结合,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3、小结:刚才我们把正方体延长高以后变成特殊的长方体, 再延长长以后变成一般的长方体, 接下来把这个长方体继续变, 猜一猜老师会怎么变?是不是像你们说的这样呢? (出示课件) 老师不是把宽延长, 而是把这个长方体切开了。

【评析】这里既是小结, 又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这次继续想象, “猜一猜老师会怎么变” (学生已经体会到正方体边的变化后的情况, 所以学生很快就说出, 把宽延长的答案) 。这里一是让学生继续想象延长宽以后的图形, 二是马上把学生还停留在正方体“边”的变化中, 引到“切开”中来。“老师不是把宽延长, 而是把这个长方体切开了”。学生自然会想切开长方体后又有什么变化呢?学生会在“变”中继续思考着。

二、感受长方体切开后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

1、老师出示刚刚变成的长为8dm, 宽为6dm, 高为10dm的长方体及思考问题。

(1) 切一刀, 把它切成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 怎么切?

(2) 切成的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与原长方体比较有变化吗?体积呢?

(3) 如果有变化, 怎样变化?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评析】对于切法, 学生能意会, 但不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老师通过结合动手描述, 让学生会正确描述三种切法:平行于上、下面切开;平行于左、右面切开;平行于前、后面切开。

老师让学生借助文具盒、数学书、或是通过画图来帮助思考, 学生很快理解只是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了两个大小相等的长方体, 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和与原长方体的体积相比, 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变, 所以体积不变。表面积的变化通过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切开后原长方体的6个面依然存在, 又多露出了2个面, 所以表面积的和比原来增加了。并要求找出切开后增加的面在哪里? (2) 平行于哪两个面切开增加的面积就是那两个面的面积。闭上眼睛, 在头脑里想像一个长方体, 平行于上、下面 (左、右面、前、后面) 切开增加哪两个面, 老师要求学生用手势和语言来表示出:增加的这两个面的面积跟这个长方体哪些面的面积是一样的? (3) 探索怎样切, 表面积的和增加最大, 表面积的和增加最小。整个过程渗透了“变与不变”“最大与最小”的数学思想的数学思想。

教学中, 以实实在在的“闭上眼睛, 在头脑里想像、用手势比划, 语言描述”为载体, 使学生空间思维具体化, 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进行进一步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有效的, 有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在这里老师给了学生时间和空间, 同时老师也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 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 才能逐渐养成研究的习惯, 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老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2、如果切成两个大小不相同的长方体, 表面积的和和体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追问:切一刀, 增加2个面, 切2刀呢? (4个面) 切3刀, 5刀、7刀会怎么样?切n刀呢?

不管切几刀, 表面积的和增加, 体积呢?

【评析】从切一刀, 把它切成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 到切成两个大小不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和和体积有什么变化?再到切n刀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体现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三、分层练习

1、将长是15厘米的长方体截成两段, 这样原长方体的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厘米, 这个长方体原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明明去新华书店买来两本现代汉语词典, 每本词典长13cm, 宽19cm, 高7cm, 如果要用包装纸包装这两本词典, 用的包装纸最少是多少cm2? (包装纸接头部分不计)

3. 把一根长9分米, 宽2分米, 厚1分米的木料锯成3分米长的小段, 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4. 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拼成了一个新的长方体, 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40平方厘米。原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评析】1题是本课知识学习跟进的一道巩固练习。题目出示后老师首先提问:增加的8平方厘米是哪里来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切一刀后, 平行于哪两个面切开增加的面积就是那两个面的面积的理解。理解到8平方厘米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2题这道练习题, 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 是要把两本词典拼起来包, 用的包装纸才会最少。前面我们学习的是把长方体切开, 现在是要把长方体拼起来, 方式相反。学生能否运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 课前研究时, 有的老师提出:思维的跳跃性这么大, 可能不行。也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的思维来一次迁移, 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好机会。练习时, 学生都知道要把最大的两个面拼在一起, 用的包装纸才会最少。得出了三种方法:有学生一本一本分别包装后再相加的方法 (一本词典只算五个面) ;有计算两本词典的表面积之和后, 再减去两个拼在一起的面的方法;还有把两本词典重叠在一起后, 找出新长方体的长、宽、高后, 再计算出表面积的方法;也有少部分学生没有找到计算方法或方法是错的的学生。事实证明放手让学生探索实践, 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学生是能行的, 我想这次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思考, 培养了能力, 即使没有找到方法或方法是错的的学生, 我想在大家的交流过程中也学会了。3题和4题是提高练习题,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

“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练习十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整理面积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面积的有关知识,加深对面积知识的理解。

3.在探索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发展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三、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展示台。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知识归类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综合楼和乐学楼示意图,我想知道综合楼和乐学楼哪个建筑物占地的面积大。想要解决这问题,我们需要用到所学的哪方面的知识呢?

生:面积。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面积”的知识进行整理和练习。(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与练习)

2.知识归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稿纸,把你想到的与面积相关的知识点写下来。

(二)讨论难题,群体互补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所写的知识点在小组内汇报交流,在汇报的过程中,小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修改。

预设:学生汇报的知识有:面积的定义,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各小组内把所有组员的知识点按相关联的知识整理在一起。整理要求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老师指名让先完成的小组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并说说理由。)

(三)展示交流,查漏补缺

1.根据汇报,形成知识网。

师问(1):借例说说什么是面积?

预设: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师问(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问(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生: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问(4):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问(5):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变式练习,强化认知

(1)面积

师:请大家同桌合作互相指一指数学课本的面积与周长,并说一说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面积单位:填上合适的单位。

师:请大家完成课本74页第5题。

大树高( ) 字典厚5( ) 蜡笔长1( )

学校占地面积是9000( )

小结:我们在填单位时要看清是填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请大家完成课本73页第1题。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00厘米=( )分米

(4)面积的计算。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刚上课的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出示题目:乐学楼是长45米,宽16米的长方形;综合楼是40米的正方形。哪个占地面积大?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

(五)综合应用,总结提升。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师:请大家完成课本74页第9题。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 )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3)用8个正方形平常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 )

2.解决实际问题。

(1)请大家完成课本74页第8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洒水6分钟后,洒水的地面是什么形状的?它的长和宽是多少?

(2)请大家完成课本75页第10题。

注意提醒学生先想象,再解答。对于空间观念发展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长方形学具拼一拼,再解答。

使学生明确: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用知识网整理知识点。

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习课 篇4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

(2)能够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与所求面对应的棱。(3)通过练习学会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练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练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与所求面对应的棱。

教学难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回顾旧知

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1、要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根据给出的数据可以求出哪些面的面积?

2、要求表面积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中列式计算→小组内互相检查→个别汇报

二、变式练习探索本质

1、课件出示图片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表面并不总有6个面,老师带来了一幅图,请看,这些物体的表面各有几个面,缺少了哪个面?

2、学生看图判断,口头回答

师:同学们的判断真准确,也就是在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判断要求物体哪些面的面积,而不能盲目地列式。下面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同学们先判断是求物体地哪些面,然后再列出算式。

3、课件出示题目

杂货店售米用的木箱(上面没有盖),长1.2米、宽0.6米、高0.8米,(1).制作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木箱放在地上,占地多少平方米?

当我们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首先要判断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缺少了哪个面;再确定所求的面对应的棱的数据,这样才不至于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3).如果木箱外面四周都刷上油漆(底面不刷),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学生独立列式→同位互相检查→集体讲评

下面这道题,你们又能不能找准求哪些面,对应哪些棱呢?能准确判断地同学请列出算式。

(4).在木箱的四周贴上商标纸,宽度是0.2米,贴这个木箱要用商标纸多少平方米?

学生尝试列式→提出审题困惑的地方→了解商标纸的“宽”实际上就是长方体的“高”发生了变化,长和宽都没有变

我们刚才围绕售米用地木箱,解决了4道题,这4道题有的是求5个面的面 积、有的是求1个面的面积,有的是求4个面地面积,所以我们再解决有关题目地关键在于判断要求哪些面,找准与面所对应的棱。

三、检测练习巩固强化

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橡皮擦的外包装长3厘米、宽2厘米、高0.5厘米,做这样一个外包装至少要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

(1)3×2×2+2×0.5×2()

(2)(2×0.5+3×0.5)×2+5×2()

(3)3×2×2+3×0.5()2

(4)(3×2+3×0.5)×2()

(5)(2+0.5)×2×3()

学生独立思考做出判断→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四、综合练习发展提高

同学们真不错,不仅能自己准确找到求哪些面的面积,还会对同学的错误进行判断说理,那你能够用你地本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题目:

学校要给美术室重新装修,美术室长8米,宽6米,高4米。

1.工人叔叔给美术室的地面铺上地砖,铺地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每平方米用4块地砖,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块地砖?

3.粉刷教室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20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至少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独立完成→小组中进行互评、说理→选取代表说说小组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五、全课小结

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2,培养灵活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梯形面积的概念,能较熟练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画图(图:一直角)

问:你看到什么 两条边上分别标上长度:4厘米,2厘米

你能联想到什么图形 面积是多少

(1)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4×2=8平方厘米

(2)三角形,底4厘米,高2厘米,面积:4×2÷2=4平方厘米

(3)梯形,补充算式”(4+3)×2÷2“,指名画完该图形.

关注细节:(1)在计算时,最后的单位名称不要漏写

(2)画图时,要把关键长度的数据标出来.

(3)题目中,最后问题带” “的要写答句.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看图计算梯形的面积.要让学生明确互相平行的两条边分别为上底和下底,并不是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确定了上底和下底之后再确定高.

2,学生有困难的题:用58米长的篱笆,在靠墙的地方围一块菜地(图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指名说说梯形的面积,师板书.

对照公式,找已知条件和所缺条件.

明确:还缺上底和下底的和,通常可以用上底加下底,但这题中要用三条边的长度减去高.

算式:(58-10)×10÷2=240平方米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四: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拼成的三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指名读题,比画该题.学生列式交流.

2,下面图中哪几个梯形的面积相等 为什么

观察,问:这些梯形有什么共同点 (高相等)

利用这个特点,你觉得可以怎么找面积相等的梯形 为什么

(方法一:分别算出四个梯形的面积.

方法二:只要看上底与下底的和是否相等.)

学生数一数,算一算,交流最后结果.

3,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算出它们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银苏号"滑翔机模型的尾翼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观察图后说说自己准备怎么算

交流方法:方法一,梯形面积乘2.方法二,移动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第5题,学生读题后解决.讲评时要注意(1)计算方法的指导;(2)单位的转换.

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习课 篇6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昨晚看到了天空有风老师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练习课的课件,正好和我的进度吻合,今天上课借鉴了一把,感觉真好。

练习题的设计非常实用,如计算面积的第2小题,已知一个底是8分米,另一个底是6分米,这个底上的高是4分米,解这道题学生要选择对应的底和高,6分米和4分米,8分米这个条件在计算面积时没有用到,要让学生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对应的底和高相乘。接下来,让学生算出8分米的底所对应的高,用刚刚计算过的面积÷底=高。解决问题的第2题:有甲、乙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乙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分米,高是底的一半。甲的高是2分米,它的底是多少分米?这种变式练习,很有必要,学生先求出乙的高,然后底×高=面积,再用面积÷底(8分米)=高。解决问题的第3题:一块底边长24米,高10米的平行四边形地面要贴瓷砖,每平方米需要贴6块瓷砖,这块地面一共需要多少块瓷砖?和第4题:一个平行四边形停车场,底是63米,高是25米,平均每辆车占地15平方米,这个停车场可停多少辆车?这学生通过对比,知道求了面积之后,什么情况用乘法?什么情况用除法计算。最后的考一考和比一比,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大;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的。

面积和面积单位练习课 篇7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适切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中概念多较为抽象, 整堂课不仅要解决“面积”的概念、感受常用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还要体验“用正方形作单位面积比较合适”, 既而再认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内容之多, 难以在40分钟内有效完成。基于以上想法, 我对教材进行了三方面的处理:

第一, 简化“面积”概念的认识

教材中将“面积”概念定义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叫做它们的面积”, 十分抽象。于是我以关键词“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为突破口, 依赖学生的知识经验.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获取“面积”的概念, 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 而且课堂气氛活跃, 效果较好。主要环节如下:

师:这节数学课让我们先一起来理解两个名词<板书:物体表面封闭图形>

师:物体表面是指什么?谁来摸出个物体的表面? (学生摸出各种物体的表面)

师 (出示排球) :摸一摸排球的表面,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物体表面可以是平面, 也可以是曲面。在摸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它们有的大、有的小, 看来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

师:那什么是封闭图形呢?你能说出一个封闭图形吗? (生说各种认识的封闭图形)

师:看看这里哪几个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图略)

师:封闭图形就是用线围成的首尾相连的图形。它们也是有大小的。

师:在数学上,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或的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一般都要以一定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 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以上过程, 师生共同呈现了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并在这些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逐步理解了“面积”的本质特征, 建立起了“面积”的一般表象, 并形成概念。

第二, 弱化对“用正方形作单位面积比较合适”的体验

教材中继常用的比较面积大小方法之后, 紧接着就安排了这一环节。在我第一次试教中也安排了这一环节, 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形状的单位面积:圆、正方形、三角形, 请同学们用这三种单位面积测量我所提供的另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哪种形状更合适?毫无疑问, 学生通过摆一摆, 议一议马上得出是正方形最合适。但是很明显的一点是老师是进行过预设的:我提供的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正好是正方形单位面积的整数倍。这样的探究其实已经不具有普遍性, 也就失去了探究的真正意义。再者, 测量面积有时候并非用正方形最合适, 采用正方形作为单位面积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人为规定。所以在课常上探究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大的必要, 而且也十分费时, 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面积和面积单位》有很多老师进行公开教学活动, 大家都回避了这一环节, 我想, 原因也在于此吧!在我最后上课的教学设计中就只是在“数格法”比较面积时让学生稍加体验:用正方形进行划分, 根据格数的多少来确定面积的大小。

第三, 调整面积单位的教学顺序, 先突破1平方分米

试教时, 我是先教学1平方厘米的, 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因为1平方厘米比较小, 这样的小正方形拿在手上很不起眼, 而且还要摸一摸、说一说, 直观效果不好。所以我进行了调整, 先进行1平方分米的教学, 并由1平方分米形成对l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的知识迁移, 效果比较好。

二、数学活动的渗透——充分

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 神秘难懂的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由此可见,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必须依赖于数学实践活动, 只有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 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几何初步知识, 无论是线、面、体的概念还是图形特征、性质的概念都非常抽象, 因此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

在我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中, 数学活动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

首先, 在面积的概念认识中, 通过学生摸一摸、辨一辨发现物体表面有的是平面、有的是曲面, 从而建立了他们对物体表面的全面认识 (具体环节见本文第一部分) 。

其次, 在“比较面积大小的常用方法”这一环节中, 我让学生进行两个三角形的重叠, 引导学生体会当观察法不能一眼看出面积大小的时候, 可以用重叠法。

再次, 在引导学生认识1平方分米的时候, 我设计了如下的一个数学活动:

师: (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这是一个正方形, 猜猜它的边长。 (生猜并答)

从1号信封拿出一个来, 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 汇报。

师:像这样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l平方分米。

……

出示长方形纸。

师:这张长方形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呢?请你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下。

师:谁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好吗?

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认识, 为他们建立l平方分米的空间概念提供了方便。

接着, 在引导学生认识1平方分厘米的时候, 我又设计了如下的一个数学活动:

师:猜一猜l平方厘米是怎样大小的正方形?

师: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究竟有多大呢?请你把它画出来, 并剪下来。

师:谁制作得更准确呢?请你把自己制作的正方形和2号信封中的1平方厘米正方形比一比, 看看你对1平方厘米大小的认识准不准确。

……

同桌合作:用1平方厘米正方形在下列图形中摆一摆,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摆后反馈:面积相同, 形状不同。

师:那么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呢? (媒体用红色线条在第一个图上出示周长。)

师小结:面积相同的封闭图形, 形状可以不同, 周长也不一定相同。

以上活动的安排不仅对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间概念有帮助, 同时也将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渗透在面积单位的认识过程中, 将知识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提高了教学效率。

最后, 在认识了1平方米以后, 我又安排了一个数学活动, 那就是:平方米的面积上究竟能站多少个人?从让学生猜到实际站一站这整个过程, 学生兴趣盎然, 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获得经验, 感悟到1平方米原来是很大的一个面积, 同时也为这节课的数学活动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

数学活动设计得当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 它犹如润滑剂, 对学生的数学理解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数学概念的巩固——应用

在概念教学中, 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 形成概念, 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 实现概念的应用。学生是否牢固掌握了某个概念, 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 而且还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 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 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我都在认识新知识以后安排了相应的巩固。例如:认识1平方分米以后, 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白纸的大小;认识l平方厘米以后,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下列图形中摆一摆这些设计, 既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数学活动, 同时也是巩固概念的一种很好的应用。再如:课程结束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运用于生活实践的综合题:

明明家要装修房子了, 他写了一份计划, 这份计划中有的地方不完整, 有的地方还有错误, 你能帮他找出错误并解决问题吗?

计划书

(1) 装修设计图中单位名称“米”和“平方米”可以随便用, 反正都有个“米”字;

(2) 装修中要买很多材料, 比如地砖、木地板、电线等等, 计量它们用的都是面积单位;

(3) 客厅面积比较大, 需要买20 () 的地砖铺地;布置客厅的墙面需要买三幅面积大约为18 () 的装饰画;

(4) 书房书橱的门要用一块长80 () , 宽40 () 的长方形玻璃制成;

(5) 餐桌的桌面是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 () , 要在桌面的四周钉一圈橡皮条, 橡皮条一共有 () 长。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 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认识表面,直入新知

师:请拿出数学课本,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要全部摸过来,再摸一摸课桌的面,也要全部摸过来,你有什么感觉?生:课桌面大。师:的确,课桌面比课本封面大,那黑板的面呢?生:更大。师:墙面呢?生:更大。师:像刚才摸到的课本封面、课桌面,还有黑板面等都叫做物体的表面(板书)。

二、操作感知,理解面积含义

1.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叫做桌面的面积,你能像这样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吗?生:窗子的面积,门的面积等(师加以纠正)。师:找的可真不少!其实生活中所有的物体表面都有一定的面积,比如操场表面的大小是操场的面积,整个山东省地域面的大小是山东省的面积。

2.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黑板的面积,如果把黑板的表面画下来是什么图形呢?生:长方形。师:钟表呢?(圆形)这是什么?魔方其中的一个面呢?这些图形哪个大,哪个小?生:长方形大,正方形小。师: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都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封闭图形有大小吗?(有)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大小是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大小是正方形的面积,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为什么?生:没有,没接住口,师:怎样让它变成封闭图形呢?生:接住口。师:对呀,围起来。师:所以以后研究图形面积时,只考虑封闭图形的面积。两部分合起来可以这样描述(课件,生齐读)。

三、动手操作,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

1.操作比较面积大小。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认识了面积,大家表现特别出色!可灰太狼听说后特别不服气,大家敢不敢和他比一比?(敢)把它请出来吧!还耍明星大牌呢,刚一露面就又藏起来了,猜猜看藏在了那个图形后边了。(生猜)他不在面积最大的图形后边,也不在面积最小的图形后边,肯定不在哪两个图形后面?生:面积最大的是蓝色的正方形,面积最小的是圆形。师: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生:(看)师:厉害,用你的已有经验直接观察出来的。感觉真准确!看后边藏了谁?灰太狼就藏在剩下的两个图形中面积较大的图形后边。(生猜)还能一眼就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生:不能。师:有没有办法比出哪个图形面积大一些?生:重叠起来,师:这主意不错,重叠后能准确看出那个图形大一些吗?生:不能。师:那到底有什么好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呢?生思考。师:有些难度,没关系,我们先来看大屏幕,这是两块铺满同样大小砖块的墙,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生:要想知道两块墙谁大谁小,我们可以数一数砖块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生:我们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时,可以摆在上面同样大小的图形,数一数图形的个数,个数多的面积就大,少的面积就少。师:思维多么清晰多么敏捷,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具袋,里面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一些小图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摆一摆,试一试,先看要求(课件,生读),看哪个小组最有秩序,完成最快,开始吧。生小组合作。小组汇报:生1:正方形摆了9个圆片,长方形摆了10个圆片,所以长方形面积大。师:你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生:有空隙,没全盖过来。生:用正方形摆。师:看看你们的摆法。生2:分别摆了9个和10个正方形,长方形面积大。生3:分别摆36个小正方形和40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大。生4:先重叠,然后比较剩下的部分,分别摆上正方形。师:这种方法更简洁地比较出了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小结:大家的方法真不少。咱们一块看看吧(课件)有的同学用圆片摆,还有的用正方形摆,更简洁的方法是先重叠再比教剩下的部分,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长方形的面积大。看来灰太狼藏在……到底是不是藏在长方形后面呢,咱们拭目以待。(课件)正方形后藏着谁呢?(喜羊羊)它为聪明的你们竖起了大拇指呢!

梳理方法: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比较出了各个图形的大小,回想刚才比较的方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比较出了最大的和最小的图形?生:用眼看。师:用观察法比较出了最大的正方形和最小的圆形,这两个图形不能直接观察出来,有同学想到了重叠的方法,最后借助学具拼摆间接比出了图形大小,像观察法、重叠法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

2.统一面积单位,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到了用圆形摆和正方形摆,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合适呢?

生:小正方形,因为圆形有空隙,正方形可以铺满。师:看来都同意用正方形来摆。这个小组用了9个正方形,这个小组用了36个正方形,为什么同样大的正方形用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一样呢?生: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师:原来同学们用的测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结果也不一样。为了方便,我们比较面积大小时需要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统一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师:课件:1厘米的线段。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1厘米,数学家规定: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师:请迅速找到你桌子上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举起来,老师看,厉害,感觉可真准确,都找对了。师:仔细观察一下,同学们1平方厘米与1厘米有什么区别呢?师:厘米是长度单位,平方厘米是测量面积的。请再仔细观察1平方厘米有多大,闭上眼睛思考1平方厘米的大小,睁开眼睛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生:食指或大拇指指甲盖表面的面积……师:真善于观察。估计一下橡皮最大面面积大约多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生量:6平方厘米师:看来测量较小物体表面面积用平方厘米。师:那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你有什么感觉?生:太小了,需要换一个大点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分米

师:知识的迁移,了不起。你认为边长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生: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师:(课件)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请举起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找找看身边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是1平方分米。生:开关面。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学具袋的面积。生量:大约2平方分米。

(3)平方米

师:请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吧!生:太小,用平方米,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生: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师:(举起)看,是这样吗?这就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平方米)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和它差不多呢?生:1块黑板的面积。4张课桌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师:估计一下黑板面积大约多大?估计水平可真高。师:那你猜猜看1平方米大约能站多少人?生猜测:2个,4个等。找生站起来感知1平方米有多大。哇!还真不小!师:那就用平方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山东省的面积吧?看来还有更大的面积单位,以后我们会继续研究。

四、巩固练习

师: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课件:下面3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生猜测。师:那怎样准确判断出谁大呢?生:给它们摆上同样多的正方形。师:都同意?师:像这样行吗?生:不行,因为小正方形的面积不一样,需要同样大的正方形。师: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师:看这样行了嘛?生:行。师:如果一个小正方形代表1平方厘米。这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生:14平方厘米,14平方厘米,18平方厘米。师:你是怎么得到的?生1:把左边大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右面,组成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一共有18个小正方形。师:了不起,用了割补法,把不容易数个数的图形转化成熟悉的容易数个数的图形。割补法是我们以后学习面积公式推导和求图形面积时经常运用到的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方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同样运用割补法,把左下面小三角割补到左上角,右下角的三角割补到右上角,也转化成了一个1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师:思路清晰,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准确。

五、回顾梳理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本P71-7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概念,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2.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对面积产生相应的认知。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拼拼剪剪,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到面积的意义,对面积单位大小有一定概念。难点: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大小不一致的不同纸,学具 教学内容: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当中会碰到很多需要比较大小的问题,那么我来考考大家,黑板和我手上的课本,谁大谁小? 生:黑板大

师:嗯,这两个大小形状还是差挺多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是这两张纸片呢?看起来好像差不多大,那要怎么比较呢? 生:把两张纸重叠起来。(红纸长宽大,绿纸长宽小)生:红色的大

师:你们是通过比较什么大小来判断的? 生:纸表面的大小。

师:像这样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我们叫它面积。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发到两张纸,一张较细较长,一张较短较宽,还能用刚刚的方法比较吗? 生:不行

师:请大家开动小脑经,怎么在不破坏纸的前提下,进行比较?

2.探究新知

师:大家的学具里有很多小正方形、小长方形和小圆形塑料片,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利用学具来比较这两张纸的大小。生:……

生:用都用小正方形来拼,然后数哪个小正方形多。师:说说为什么你要选小正方形?

生:圆片铺不满,会有很多空出来的地方。

那如果有小长方形,我可以一个用小正方形铺,一个用小长方形铺吗? 生:不可以,小正方形和小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不一致,不能比较。

师:比较这类无法用重叠法进行比较的图形时,我们可以把图形分成一小格一小格再进行比较,而我们把这种小格叫做面积单位,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很多面积单位,最常用的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大家猜猜,我们刚刚用到的小正方形学具的面积是多大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边成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厘米。师:那么我的手比划的这个正方形呢? 生:……(1平方分米)

师:边成1分米的小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分米。师:那么请几个小朋友来围成一个1平方米的形状。生:……

师:大家来猜猜,我们的指甲的大小,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还是1平方米?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周围哪些东西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还是1平方米? 生:…… 3.巩固与发展

师:接下来我跟同学玩个小游戏,我来说出一个面积,请同学们快速用手比划出来。生:……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面积有了一定了解,那么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厘米,分米,米

师: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区别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

上一篇:前进中的蒙医医院[医院介绍]下一篇:啼笑皆非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