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长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长(精选5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长 篇1

那么, 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呢?在长期的毕业班教学实践中, 笔者摸索出了一套培养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积累文言常用词汇是基础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虽然有很多相通之处, 但文言文以单音节词汇为主, 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比较普遍, 这些给中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些障碍, 教师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就要善于用好手中的文言文教材,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常用词汇的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把课内文言课文当做例子,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调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 并组织学生用记笔记、背诵、提问、检查、做习题等方式进行积累, 以期达到熟记的程度。

以《<论语>十二章》第一章为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这一章中需要识记的文言常用词既包括了注释中的“时习、说、朋、乐、愠、君子”, 还包括了初学文言文要学习的“子、曰、学、之、亦、自、知”等。

初中人教版教材六册语文课本中共有45篇文言文, 大约13300 字。如果每篇文章学生识记40 个常用词的话, 即使去掉重复的, 45 篇文章最少也能识记大约1000 个常用词汇, 基本上能够满足中学生中考课外文言文对文言实词、虚词的阅读要求了。

二、进行课内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是必要环节

初中阶段教不教语法, 近几年来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比较纠结的问题, 古汉语知识更是被很多老师放弃不讲。那么, 文言文的语法常识应不应该讲呢?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 》 中明确规定:“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众所周知, 课内文言文教学的语言难点, 就是古汉语的语法障碍, 尤其是在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大背景下, 基本的古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教学是很必要的。因此, 下列几个句式在初中阶段有必要教给学生:

1.判断句式

2.省略句式

3.简单的倒装句

这三种句式, 在初中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学会以后基本上可以自主阅读中考中的“浅易文言文”。

同时, 有几个词语的特殊用法也要适当教给学生:

1.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

3.词类活用

这三类词语在阅读一些写景散文、说理散文等难度略大的课外文言文中会时常出现, 如果平时有积累, 学生会很快将其判断出来, 从而正确理解文意, 缩短学生的审题时间。事实上, 在现有的中考试题中, 已有部分省市的中考试卷考查这三类词, 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当然, 文言句式和特殊词语用法的教学一定要适度, 千万不要教得太深, 也不要贪多求全, 一定要循序渐进, 最好一节课以一个句式或一个词类为主, 并且适当重复, 以便巩固。例如, 用《陈涉世家》教判断句式;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使动用法;用《陈太丘与友期》或《桃花源记》教省略句;等等。

三、练习重迁移是关键

所谓的“迁移”, 是指学生在做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时, 能从课内已学知识中生发联想, 迁移到课外文段中, 进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迁移能力在课外文言文学习和解题中非常重要, 需要教师长时间、有意识地引导, 慢慢形成。

在日常做课外文言文习题时, 教师要刻意引导学生, 经常提醒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个词出自课内哪一篇文章?”“出自哪句话?它是什么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 这样的引导需要教师坚持经常。想要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 需要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 在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中不断引导学生。这种能力一旦形成, 学生在自己独立面对课外文言文时便会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也就拥有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四、放手是法宝

在课外文言文教学中, 老师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讲得太多:带着学生读、给学生翻译、逐题讲解, 恐怕学生学不会。其实, 我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作为中学生, 尤其是九年级毕业班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理解能力。同时, 经过长达三年的45 篇课内文言文的学习, 他们也同时具备了基本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教师的放手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培养。

(一) 放手让学生去读

这里的“读”, 不是教师范读之后的学生诵读, 而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对文言文文本的独立朗读。之所以这样强调学生独立朗读, 是因为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 一些老师在课外文言文教学中生怕学生不会自己学习, 总是沿用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先是由教师范读, 再让学生学习朗读。殊不知, 这个过程已经剥夺了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权利, 教师越是包办代替, 学生越是畏惧、懈怠, 进而丧失学习课外文言文的积极主动性, 这样做是培养不出能力的。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文言文尤其如此。在笔者的课堂上, 任何一篇课外文言文的初次朗读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读音, 处理节奏、停顿。为达到这个要求, 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 遇到不认识的字要么查字典, 要么同伴互助, 商议解决。学生初读结束后, 教师会选出一两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做范读。教师与学生再对一些特殊的文字 (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多音字, 例如“说”“女”“反”“为”“数”等) 的读法共同商议, 纠正误读。确定读音后, 再由学生独立朗读一遍。也就是说, 在初读环节, 学生至少要读三遍文章, 此过程还包括了对部分生词读音及意义的推敲。

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中, 放手让学生去读, 调动了学生学习课外文言文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拉近了学生与课外文言文的距离。而且, 学生在读中查、读中改、读中记的三遍朗读训练之后, 也就部分理解了文意, 这时再去进行翻译训练, 文意理解的难度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二) 放手让学生去译

翻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一定要循序渐进。

最初, 根据学生掌握的文言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教师要给学生降低难度, 这个阶段,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解释单字。例如, “在这篇文章中你会解释哪个词?”“你找到了哪个常用词?”“这个词出自课内的那篇文章?哪句话?”解释单个字难度不大, 学生一般都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

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和语法知识的积累,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翻译个别句子, 但是整篇文章的翻译还要由教师进行串讲。

教师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 尤其到了九年级, 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独立翻译全篇。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也可以针对文章中的个别疑难句进行单独或全班性质的辅导, 但全文的翻译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来做, 教师还要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课外文言文的翻译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 不要依赖老师。

(三) 放手让学生去讲

其实, 放手让学生去译, 也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讲, 这里面多多少少有“生教生”的意味。在代表全班同学翻译的过程中, 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自信心会逐渐建立起来, 由最初的畏惧, 逐渐到会解释个别词、会翻译个别句、会翻译全篇,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放手”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翻译, 习题更要放手让学生讲。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回顾课内知识, 拓展、迁移, 巩固文言常用词和语法常识。用课内教课外, 用课外印证课内。

总之, 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中考题为导向, 把能力培养作为终极目标, 扎实地进行课内文言文教学, 长期注重文言词汇积累, 适当进行语法教学, 着重培养迁移意识, 才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摘要:在课外文言文备考的大背景下培养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首先,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文言常用词汇的积累;其次, 应进行简单的课内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再次, 平时的练习指导应注重迁移能力的培养;最后, 在练习中教师一定要学会放手, 放手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去译, 还要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 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自信心才会逐渐树立起来,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中考课外文言文解题指导 篇2

读——即带着问题去读,这是解答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看到一则课外文言文材料,要先读问题,再读材料,使之有的放矢的去读,中考中所选的课外文言文段大多有注释,考生可根据注释通读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立意。虽不求字字过关,逐句翻译,但应该注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明确题目的考查意图,认真找准解题的突破口,为下一步准确筛选、提炼信息和组织答题要点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言默戒》这则课外材料,共考查四个题,包括重点词语的意思、关键句子的翻译、短文的主要意思和包含的哲理。我们对这些题点一一熟悉后,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材料,就能提高解题之效率。

思——即多角度的思考,这是解答问题的重要环节。思考过程是一个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考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考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程度。具体到课外文言文,除了思考必考的一些字词外,关键还要思考题目和选文的联系,思考问题的设置与答题点之间的联系,思考并找准那些关键性的句子,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解答问题做出了哪方面的提示。若能在读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一番,找出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如《言默戒》第3题: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从原文中就能找到关键性句子,即“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也就是说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问题就在思考中迎刃而解了。

联——即链接和反馈,这是准确解答问题的关键环节。从文言文的试题类型和内容看,虽然选文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绝大部分均来自课内,即“试题在课外,知识(答案)在课内”。回答问题时,一方面要通过考查的问题“链接”课内的相关知识点,一方面要根据问题“反馈”有关的知识点。其基本思路是:问题——课文——词句——知识点。例如《言默戒》第1题:“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 或旦而不鸣 或: (2) 皆足取祸也 取: ” 此题必须链接以往课内文章中出现过的这两个词的具体语境义,比如《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和“或旦而不鸣”意思完全一样,即“有的”; 而“皆足取祸也”中的“ 取”课内所学的文言文就没有和其意思一样的,我们还是用“联”的方式,即链接以往学过的成语,比如,“自取其辱”“咎由自取”中的“取”即“招致”的意思,这样课内课外的知识一链接,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合——即知识的整合,这是准确解答问题的落脚点。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筛选、组织、整合答案。同时回答问题时,要密切联系文章的主旨、思想情感及价值取向,尽量使用原文中具有概括性、典型性的词语和句子,且不要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及选文以外的信息随意带到答案中,除主观性的试题需要发挥外,答案力避随意性,每一问题都力求做到准确、简明和完整。如《言默戒》第4题:“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要解答此题,就要对选文的内容做出精确的分析和全面整合,由“鸡当鸣不鸣和不当鸣而鸣皆遭烹”的故事延伸拓展,以物喻人,就会得出浅显的道理,即“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比——即知识的前后参照和比对。这是解答问题的防护网。命题者拟题一般都是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的,几道题目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材料。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前后参照和比对,即是把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前后选项细加审读,看看几道题之间有无相互关联、相互暗示、相互启发、相互参照、相互印证的地方,注意了这些问题,答题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失误。

当然,课外文言文的设题点一般要比课内文言文的设题点要容易些,如果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能恰当运用“读——思——联——合——比”这五个环节,并注意它们在解题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再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妙解课外文言文何难之有?

附文:(2011年广东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言默戒

杨 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或旦而不鸣 或:

(2) 皆足取祸也 取: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译文:

3. 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__________________

4. 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 2分)(1) 有的 (2) 招致

2. ( 3分)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 ( 2分)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 ( 3分)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长 篇3

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都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题,12分。四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体的题目是,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 “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题是 “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第三题和第四题是主观简答题。通常第三题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第四题多是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这几个词我们都曾经在课内学到过,而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因此答出这几题的关键在于同学们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九个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即,“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七个词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当然千万不能忘记“检验”,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以确保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你所做的是正确的选择。

2、组词法

简单的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第二题: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 “分点”。比如200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考的是 “白者频来顾视之”,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要翻译这句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词翻译出来,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频”并不在2009年考察的150个实词内,但是我们可以用组词法轻易的将它解释为“频繁”,或者用其他同义的词替代,如“多次”等等。而“顾”、“视”都能解释为“看”。当然,2009年的考题中“之”字加了点,结合2009年的考情,因为考前将常用虚词 “之”也列入了考查范围,因此,将“之”所指代的“黄小鸡”一并翻译出来也是关键所在。以上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翻译出来的词再“整合”成一句话。

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第三题:内容理解题

从近五年中考本类试题的形式上看,这五年的题目均为填空简答题。五年中有三年的题目后面带有答题要求。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

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第四题: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含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读者能从中领悟生活或人生的道理。这一题就是针对语段给人的启示或读者读后领悟的道理发问。

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主题不外乎这样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

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毫无抓手的胡乱总结更有效。

此外,也要适时的积累一些 “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派用场了。

[课外文言文]

(一)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

(二)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三)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4)。4.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鲁肃简公二事

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饮归,中使①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

鲁肃简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卷而已。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②也。

[注释] ①中使:即前面的宫廷“使者”。②裕如:宽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移时饮归().(2)中使具如公对().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3.根据文章分析,“中使嗟叹而去”,他嗟叹什么?

4.这篇短文主要表现了鲁肃简具有、的思想性格。

(五)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六)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掺④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峭直:严峻刚直。②干:求取。③允:与„„相当。④掺[shǎn]: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2)及后苑游猎().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 篇4

一、考点聚焦

(一)课外文言文选文特征

选取短小精悍,有教育性、趣味性、有相对完整情节的文段。如求学、做人、为官、人物传记、人物故事等。

(二)命题特点

1、虚词的辨认。(往往结合课内的文言虚词的句子及用法。)

2、文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等。)

3、概括中心及开放性试题。(评价、看法、感想、启示等。)

(三)解题步骤、技巧指导

(1)分析标题及选文的出处: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从出处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课文: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没注释的迅速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寻找依据。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地名、官职名、年代、人名、称号保留。

(3)浏览文后题目,回归文段。如虚词的辨析,往往与课内的虚词作比较,可首先确定课内句子的用法,将用法套入另一句话中,看看是否适用。

课外文言文实词理解

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实词。

1、课内学过,学会迁移。调动头脑中储存的文言词汇,想一想在那篇课文中学过,是什么意思,它还有哪些注释,在这里怎么解释最合适。

2、依据上下文推断。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三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4)文段理解题

紧扣题目,仔细答题。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回答。

二、真题回顾

(2009年广东)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注]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2)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说 拜 谢 退 而 约 客 客 至 期 毕 集 独 兵 部 侍 郎 陈 良 祐 不 至 说 殊 不平。

3.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3分)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3分)

(2010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闺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l|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1)盗贼:(2)于成龙:

(2011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或旦而不鸣 或:(2)皆足取祸也 取: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2012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选自苏轼《东坡杂记》)【注释】 1.武阳君:苏轼的母亲。2.鷇 kou:初生的小鸟。3.忮zhi: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虚词“于”的用法整理: A、介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

“受制于人”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5、表原因,“由于、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三、模拟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1分)

阮孝绪传(节选)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②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③,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⑤之及。”竟获免。(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王晏:南朝齐尚书令。后因贪财专权被杀。③绵纩(kuà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坐:因事入罪。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闻者咸叹异之 ____________(2)不服绵纩 _____________ ..(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A.屡至其门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9分)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②贮录:储存,收存。③遗(wèi):给予。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⑤未展:来不及。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母好食铛底焦饭 ________(2)袁府君即日便征 ________ ..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0分)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善回人主意 __________(2)故中辍耳 __________ ..(3)外皆严装已毕 __________(4)上尝得佳鹞 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10分)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选自《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 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长 篇5

1.徐大理庭争(第三页)38.2.陈仲举礼贤(第四页)39.3.秀才买柴(第五页)40.4.为者常成(第六页)41.5.误认(第七页)42.6.宽容狄仁杰(第八页)43.7.购秘法者(第九页)44.8.李存审戒子(第十页)45.9.蒲松龄博采(第十一页)46.10.囊萤(第十二页)47.11.农夫耕田(第十三页)48.12.唐伯虎识破术士(第十四页)49.13.李勉埋金(第十五页)50.14.范张约期(第十六页)51.15.赵简子放生(第十七页)52.16.蔡顺母子连心(第十八页)53.17.元载荐书(第十九页)54.18.屠豕贵侯(第二十页)55.19.钱可通神矣(第二十一页)56.20.饭后钟(第二十二页)57.21.太子承乾(第二十三页)58.22.59.23.60.24.61.25.62.26. 63.27.64.28.65.29.66.30.67.31.68.32.69.33.70.34.71.35.72.36.73.37.74.75.113.76.114.77.115.78.116.79.117.80.118.81.119.82.120.83.121.84.122.85.123.86.124.87.125.88.126.89.127.90.128.91.129.92.130.93.131.94.132.95.133.96.134.97.135.98.136.99.137.100.138.101.139.102.140.103.141.104.142.105.143.106.144.107.145.108.146.109.147.110.148.111.149.112.150.徐大理庭争

原文

徐大理有功,每见武后杀人,必据法廷争。尝与武后反复,辞色愈厉,后大怒,令拽出斩之,犹回顾曰:‚臣身虽死,法终不可改。‛至市临刑得免,除为庶人。如是再三,终不挫折。朝廷倚赖,至今犹记之。其子预选,有司皆曰:徐公之子,岂可拘以常调者乎? 译文

徐有功大人每当见到武则天快要杀人了,一定会依据法律在朝廷上同皇帝争论是非。曾经他同武则天再三争论,言词和态度越来越严厉,武则天大怒,令人把他拖出去斩首,他还回头大叫:‚即使我死了,法律也是不会改变的。‛到了刑场,临刑时才被赦免死罪,但还是免了他的官贬为庶人。这样好几次,他都不屈服。朝廷因为他的持正不阿,到现在还怀念他。注释

徐大理有功:(徐有功曾任大理寺卿——最高法官)

色:神情,态度。

据:依据

尝:曾经

犹:还是。

顾:看。

至:到达。

市:刑场。

拽(yè):拖,拉。

挫折:屈服。

文中徐大理(徐有功)具有怎样的品质?

徐大理(徐有功)是个不服于强权,秉公执法的人。

陈仲举礼贤

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①,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③,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④:‚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⑤。‛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⑥,席不暇暖⑦。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注释

①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按:这一句说他的言行是士人、世人的榜样。士:读书人。则:准则,标准。

②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揽,拿,提;辔:套马的缰绳。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太守汉代行政单位郡的长官。徐孺子,名雅,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为人高洁。

④主薄:掌管文书的官使,是属官之首。白:报告,禀报。府君:对太守的敬称。

⑤廨:官署。

⑥ 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式,通‚轼‛,古代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商容是商纣时的大夫,当时被认为是贤人;闾,指里巷。

⑦席不暇暖: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秀才买柴

原文

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①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②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者而去。

赞曰:秀才们咬文嚼字,干的甚事,读书误人如此。有一官府下乡,问父老曰:‚近来黎庶如何?‛父老曰:‚今年梨树好,只是虫吃了些。‛就是这买柴的秀才。翻译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材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走了。

秀才虽咬文嚼字,但什么事都不干,读书就是这样误人。有一个官吏到乡下去,问一个老人:‚最近你们的生活怎么样?‛那个老人说:‚今年的梨树很好,只是有些虫子。‛就是和买柴的秀才一样。注释

①荷薪:背着柴的人。荷:担,背;薪:柴。

②损:减价。

为者常成

原文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翻译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比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达目的地。我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经常做了便不(轻易)放弃,经常行走便不(轻易)停下罢了。‛ 心得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说,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就永远成功不了;走路未必 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远到不了。尝试了,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功,但不尝试,则百分之百不会成功。因此,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要付出行动而不是空谈。做与不做就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事在人为,坚持不懈是成功的重要前提。注解

梁丘据: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大臣。

晏子:齐国的相国晏婴。

至:到达。

为:做。

成:成功

置:放弃,停。

而已矣:罢了。

不及:比不上。

及:赶得上,达到。

婴:晏子的名。

闻;听说

为者:不断地实践的人。

至:达到目的地。

非有:没有。

异于人:跟别人不同。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先生‛,此指晏婴,句中指你/您。

于:介词,表比较。

休:停止。

故:同‚胡‛,怎么。

误认

原文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译文

卓茂曾经有一次(坐马车)出门。有一个人说那马是他丢失的。于是卓茂问他:‚你丢失马多久了?‛回答说:‚一个多月了。‛卓茂这匹马已经养了好几年,心里知道不是这人丢的马,但还是卸下马给了他,自己拉了车即将要离开,回头对那人说:‚如果这不是你的马,请牵来丞相府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个人在别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丢的马,于是到丞相府把马还给了卓茂。注释

卓茂:人名,字子康,宛(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元帝时,以博学为通儒,曾任丞相府史事、侍郎、给事黄门等职。东汉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

尝:曾经。

认:误认

顾:回头看。

公:对人的尊称。

幸:希望。

至:到达。

归:归还。

亡:丢失。

诣:到……去(见),谒见。

解:通假字,同‚卸‛ 诣:造访;去

句子翻译:

1.必知非是,解以与之

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宽容狄仁杰

原文

太后谓人杰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太后深叹美之。译文

太后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干的不错,有人诋毁你,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拒绝说:‚您认为我错了我就改,认为我没错是我的幸运,我不知道谁诋毁我,还能把他当朋友。所以我不想知道是谁。‛太后很赞赏。问题

1,狄仁杰为什么不愿知道诋毁他的人是谁?

因为他当时要专心治理政事而不是与人勾心斗角,而且他很宽容。

2,他这样的做法给你什么启示?

启示是要专心干事而不要在意太多其他的东西,对人要宽容。

购秘法者

原文:

杭州吴山有售秘法者,一人以三百钱购三条,曰‚持家必发‛、‚饮酒不醉‛、‚生虱断根‛。固封慎重而与之,云:‚此诀至灵,慎勿浪传人也。‛归家视之,则曰‚勤俭‛、曰‚早散‛、曰‚勤捉‛而已。大悔恨,然理不可易,终无能诘难也。译文:

杭州吴山有卖秘法(秘技)的人,有个人拿了三百个钱买了三条秘技,分别是‚持家必定发财‛‚饮酒不醉‛和‚灭虱子要术‛。(老板把秘技)封得严严实实地很慎重地交给他,说:‚这法子灵到了极点,千万不要胡乱传给别人啊。‛(那人)回家一看,(秘技上)说:‚勤俭‛、‚早散场‛、‚勤捉‛而已。(那人)非常悔恨,但是这秘技说的道理确实是至理名言,到底还是无法责难卖秘技的人。解析:

简单地说,因为一个人用三百文钱买了三条众人皆知的空道理,家履方中说的,都是不可更改的真理呀。他终于也没有找到理由责备人家,更不能去找人家卖秘法人的麻烦。‚勤俭‛必会‚发家‛;酒筵‚早散‛,少饮自然‚不醉‛;‚生虱‛只要日夜不停地捉,也有‚断根‛的时候。吴山上的老神仙一不鬼画符,二不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所宣传的都是‚不可易‛之‚理‛,虽不说一句顶一万句,至少一句顶得一句,也的确‚不能诘难‛,想反对也反对不了,平心而论,还算有点具体内容,不是纯粹空对空的百分之百骗人的鬼话。

但问题在于,道理虽然放之四海而皆准,却代替不了勤俭发家的经验,代替不了醒酒石,甚至代替不了一抹灭虱膏但是,用于日常家中,空洞的大道理却是一文不值的。此人却花了三百文才买得三条,难怪回家拆开一看,要大呼上当,悔恨不已了却又无可奈何。

李存审戒子

原文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译文

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曾经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这中间死里逃生的不止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一百多次了.‛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命令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同意了。注释

1、出:出身

2、寒:贫困。

3、微:地位低下。

4、少:年轻时。

5、去:离开。

6、乡里:此指家乡。

7、极:达到。

8、出:脱离

9、破:剖。

10、镞(zú):箭头。

11、凡:一共

12、授:授给,给予。

13、诺:答应。

14、出:出身

15、提:带

16、镞:箭头

17、藏:收藏,保存

18、命:命令

19、尔曹:你们

20、膏粱: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21、皆:都。

蒲松龄博采

原文

蒲留仙先生作《聊斋志异》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缸,中贮苦茗,具烟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成。译文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大瓷缸,里面储藏着浓茶,准备一包烟,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他看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说一些奇异的传说,随便经过的人聊什么都可以;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有时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好玩的事,回去在文笔上加工润色记录下来。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注释 志:记述 苦茗:浓茶。

陈:铺设。粉饰:指文字上的加工润色。

具:准备

方:才

置:放置

畔:边,旁边

9临:到

囊萤

原文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曰者:“无他,以扑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日下帷,孰诣之哉? 译文

有个读书人因囊萤读书而闻名于家乡,一位同乡仰慕他的品行,便在早晨去拜访他。他的家里人向同乡道歉,说他出门了。同乡说:“哪有囊萤夜读而早晨却外出的人呢?”家里人说:“不为别的,是为捕捉萤火虫出去了,申时将回来。”现在天下所敬仰推崇的人,定是那些“囊萤”读书的人。假使读书人白天闭门读书,谁又会去拜访他呢? 注释

1、里:乡里。

2、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3、下帷:放下帷幕。指闭门读书。

农夫耕田(又名农夫与行者)

原文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②见而哂③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④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⑤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⑥,气竭⑦汗雨,喘喘⑧焉不能作声,且仆⑨于田。谓⑩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译文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一个月也干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困难。‛农夫说:‚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注释

1.息:呼吸。

2.行者:过路的人

3.哂:嘲笑;讥笑。

4.竟:满;竟月即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5.术:方法。

6.移时:不多时。

7.竭:完;尽。

8.喘喘:气喘吁吁的样子。

9.仆:倒。

10.谓:对〃〃〃说。

11.亦:也(是)。

12.然:这样。

13.服:心服口服。

14.退:走了。

唐伯虎识破术士

原文

有术士干谒唐六如,极言修炼之妙。唐云:“如此妙术,何不自为,乃贶及鄙人?”术士云:“恨吾福浅!吾阅人多矣,仙风道骨,无如君者。”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城北,甚僻静,君为修炼,炼成两剖。”术士犹未悟。日造门,出一扇求诗。唐大书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译文

有个术士求见唐伯虎,极力地说修炼的好处。唐伯虎说:“如此高妙的道术,为什么不自己干?反而要赐于我?”术士说:“只恨我自己福气浅薄!我看过的人很多,有福气的人,没有比过你的.”唐伯虎笑着说:“我只出仙福,在城北有一间房间,非常僻静,你到那边修炼,练出以后各得一半。”术士还没有醒悟,每天到唐家来,拿出一个扇子求唐伯虎题诗,唐伯虎写道:“破布衫中穿着破布裙,碰到人就会说会炼银,那为何不烧一些自己用?还要到河边担水卖给别人。” 注释:

(1)术士:本指有道术的人,此指修仙烧炼金银的人。

(2)干:求见。

(3)唐六如:即明朝苏州才子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4)极:极力。

(5)妙:好处。

(6)贶:赐予。

(7)鄙人:自己。

(8)恨:遗憾,不满意。

(9)仙风道骨:此指仙人的气质,即有福气的人。

(10)但:只是。

(11)甚:十分。

(12)两剖:平分。

(13)悟:领会。

(14)担水河头卖与人:在河边挑了水再在河边出售给人。

(15)阅:看过。启示: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唐伯虎遇到的那个“术士”,谎称能烧炼金银,说要把这种方法教给唐伯虎。唐伯虎当然不信,并题诗嘲弄之。然而时至今日,此类骗子改头换面,且上当者不少。有人谎称在西安某处地下发现古代宝物,希望对方斥资60万元合伙开发,结果骗了钱逃之夭夭。有人冒名台商,说是能将100元“变”成1000元,于是有人拿出30万元让他“变”,企图瞬间发财,结果又是受骗上当。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看了上面这则故事,糊涂的人该醒醒了!

李勉埋金

原文

天宝中①,有一书生旅次②宋州③。时李公年少,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④,遂至不救,临绝⑤,语⑥公曰:“某⑦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⑧死,其命也。”因出囊⑨金百两遗⑩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⑾金奉之。”勉许⑿为办事。及礼毕,置⒀金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⒁洪州牒⒂来,而累⒃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⒄开封,诘⒅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选自《尚书谈录》)。

注释

(1)天宝中:天宝年间。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

(2)旅次:在旅行中暂时停留。次,停留。

(3)宋州:今河南商丘、安徽砀山一带。

(4)作:发作

(5)绝:穷尽

(6)语:告诉,对......说

(7)某:我

(8)且:将,将要

(9)囊:口袋

(10)遗:交给,留给

(11)余:剩下

(12)许:答应

(13)置:放置

(14)赍(jī):携带

(15)牒:文书、文件,这里指消息

(16)累:沿着

(17)诣:往……去见

(18)诘(jié):询问

译文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有一个书生游学停留在宋州。当时李勉年纪小又贫穷困苦,和这个书生同住在一家店里。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无法医治。书生临死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这是我的命啊。”并从口袋里把百两金子给李勉,说:“我的家丁仆人,没有知道这个的,你为我处理完后事,剩下的钱就送给你了。”李勉答应为他办理后事,等到葬礼结束后,(李勉)把剩下的金子放在坟墓里。几年以后,李勉担任了开封县尉。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寻找书生的行迹不停止。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书生办理了丧事,专门到开封去见他,寻问金子的下落。李勉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给了他。

范张约期

原文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言未绝而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便,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赵简子放生

作者介绍

赵鞅(古本《竹书纪年》载简子卒于晋定公十七年,为公元前458年,《春秋左传》载简子卒于晋定公三十七年,为公元前475年),世称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期晋国六卿大夫之一,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奠基人。原文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

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

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

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以:于

然:对

过:错误

故:原因 ,缘故

示:表示

生:放生

然:这是对的 鸠:斑鸠鸟 译文

有邯郸的民众在正月元旦这一天将他们捕获的野鸡献给赵简子。赵简子非常高兴,赏赐给了他们很多东西。门客问简子这样做的原因,简子说:‚在正月元旦这天将猎物放生,是一种恩德。‛门客说:‚民众知道您想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着猎取它们,反而使它们死了很多。如果您想放生,不如禁止人们捕猎。捕猎之后再将它们放生,恩德是弥补不了犯下的过失的。‛简子说:‚你说的对。‛

蔡顺母子连心

元载荐书

原文

元相载在中书日,有丈人自宣州货所居来投,求一职事。中书度其才,不任职事,赠河北一函书而遣之。丈人惋怒,不得已,持书而去。既至幽州,念破产而来,止得一书,书若恳切,犹可望。乃拆而视之,更无一词,唯署名而已。大悔怒,欲问。心念:已行数千里,试谒院寮。问:‚既是相公丈人,岂无缄题?‛曰:‚有。‛判官大惊,立命谒者上白。斯须乃有大校持箱,复请书。书既入,馆之上舍,留连数月。及辞去,奉绢一千匹。翻译

元相载在担任中书时,他的岳父卖掉房子从宣州来投奔他,想谋求一个职务。中书大人考虑他的才能,不能担任任何职务,送给他一封写给河北官员信就打发他走了。他的岳父内心愤怒不已,但迫不得已,只能拿着信离开了。已经到达幽州,想到变卖家产而来,只得到一封信,如果信里言辞恳切,尚有希望。就拆开信看,却没有一言半语,只有署名罢了。非常后悔愤怒,想回去质问他。心里又想:已经走了几千里了,试着拜见院寮吧。判官问:‚既是相公的岳父,为什么没有书信?‛回答说:‚有‛。判官大惊,立刻命令他上前报告。不久有个大校手拿箱子,又请把信放入箱内,已经放入箱内,让他住入最好的房子,留连几个月。等他离开时又奉送一千匹细绢。注释

①元相载:即元载,唐代宗时任宰相。②中书:官署名。③货:卖掉。④河北:即河北道,辖境在今辽宁与河北一带。⑤院寮:节度使官署的佐僚。⑥斯须:一会。⑦大校:武官名。

屠豕贵侯

原文

胡旦①文辞敏丽,见推一时②。晚年病目,闭门闲居。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传。其人少贱,尝屠豕③。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之又难为辞,相与见旦。旦曰:‚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④莫不叹服。([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译文

胡旦作文言辞机敏澡丽,在他那个时代很被推崇。在他晚年时候害了眼病,闲置在家。一天,史官们在一起商议为一个贵侯作传,但是那人小时候贫贱曾经做过杀猪的营生,史官们认为应该避讳这点所以就不想录入这部分事实却又难以推脱,史官们就商量着来见胡旦,想让他拿个主意。胡旦说:“为什么不说:„他年轻时曾经用刀杀伐,就表现出了主持天下的远大志气。‟呢。”在场的史官们没有不为他的言辞叹服的。注释

①胡旦:字周父,宋太宗时进士,曾任秘书监,知制诰。

②见推一时:一时间很受推崇。

③屠豕(shǐ):杀猪。豕,猪。

④‚何不‛二句:暗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的典故。陈平,汉初名臣,年轻时贫贱,曾为里社乡亲分割祭神的肉,分得很公平,受到称赞。陈平叹息说:‚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钱可通神矣

原文

相国张延赏将判度支。知有一大狱,颇有冤滥,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狱吏严惩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许了。”明日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复见一贴子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明日复见帖子来,曰:“钱十万贯。”公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之,公曰:“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受也。” 译文

唐朝时,张延赏即将担任度支使。他知道有一宗大案子是个冤案。每每提起这宗大案都扼腕叹息。待到张延赏担任度支使后,召见掌管讼案、刑狱的官吏严加训戒,并且责令他们说:“这宗案子拖得太久了,你们必须在十天之内将它审理完。”第二天来到府衙办公,见桌案上放着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三万贯,请你不要过问这宗案子。张延赏看后大怒,更加督促这宗案子。第三天,又在书案上看见一张便笺,上写:出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更加气愤,责令两日内必须审理完毕,结案。第四天,书案上依然放着一张便笺,上面写着:钱十万贯。张延赏看后再也不过问这宗案子了。衙役们得知这件事情后,找机会问张延赏为什么不继续过问这宗案子啦?张延赏回答说:“钱出到十万贯,能通神啊!没有不可转回的事情。我恐怕遭到祸患,不得不接受了!” 注释

①大狱:重要的案子。②乞:求

③侦:探问。

饭后钟

原文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慧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行经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阖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译文

唐代王播年少时孤贫,曾客居扬州慧昭寺木兰院,随僧人一道吃饭。僧人厌烦,于是提前吃饭,等王播听到钟声。来时,饭已吃过。后王播官居高位,又出镇此地,重游木兰院时,见旧日所提之诗以碧纱罩护.不禁感慨,写诗讥讽今昔变化: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行经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阖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太子承乾

原文

初,太子承乾喜声色及畋猎,所为奢靡,畏上知之,对宫臣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退归宫中,则与群小相亵狎。宫臣有欲谏者,太子先揣知其意,辄迎拜,敛容危坐,引咎自责,言辞辩给,宫臣拜答不暇。宫省秘密,外人莫知,故时论初皆称贤。译文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生评语下一篇:我的同学我的班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