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选址管理(推荐10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需要进行规划选址的建设项目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批准、核准或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批准、核准前,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其他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四条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工作应当符合城乡规划,遵循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五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对建设项目选址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六条 选址意见书实行分级核发制度。
下列建设项目由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 见书:
(一)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
(二)省政府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详见附件);
(三)跨设区市的建设项目;
(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省级风景名胜区内的重大建设项目(包括缆车、索道,公路,大型文化设施、体育设施、游乐设施,宾馆酒店,设置风景名胜区徽志的标志性建筑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包含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内必须异地迁移保护的历史建筑的建设项目。
其它由省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和跨县级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由设区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本条第二、三款规定以外建设项目的选址意见书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下放权限给计划单列市投资主管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由计划单列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但第六条第二款第(三)、(四)项规定的建设项目除外。
第八条 由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逐级提出审查意见。
第九条 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材 料:
(一)包含建设单位、项目性质、建设规模、选址意向等内容的选址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需要批准、核准的证明文件;
(三)建设项目依据的城乡规划的相关图件(包含建设项目在总体规划上的位置图、建设项目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专项规划上的位置图、标明拟选址位置的地形图及拟建方案);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对城乡空间布局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选址论证报告。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技术规定。
第十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选址论证报告组织专家论证。专家论证意见作为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参考。
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可以委托设区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选址论证报告的专家论证工作。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选址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前,应当在政府门户网站和建设项目现场等场所进行公告,公告期限不少于十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核发选址意见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将许可内容在政府门户网站和建设项目现场等场所向社会公布。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可以委托建设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现场进行公告、公布。
第十二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进行选址审查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应当先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取得选址意见书后一年内未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可以在期限届满前三十日内向原核发机关申请办理延续手续。申请延续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每次延续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逾期未申请延续或者延续申请未获批准的,选址意见书失效。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二〇一一年四月一日起施行。《浙江省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试行)》(浙建法〔2007〕71号)同时废止。
附件:由省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省级重大建设项目
附件:
由省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
省级重大建设项目
一、水利
需要省政府协调的省管河流、涉及跨设区市水资源配置调整的项目。
省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100万立方米及以上水库、百年一遇及以上海塘、300公顷及以上的滩涂围垦项目。
二、能源
省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电源项目、220kv及以上输变电项目。
省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接受、存储设施(不含油气田、炼油厂的配套项目)、输油输气管网及接受存储设施。
三、交通运输
省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铁路、公路、内河航道上500吨级及以上码头和通航建构筑物项目、1万吨级及以上海运港口码头、机场新建飞行区。
省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跨大江大河的独立公路桥梁、隧道项目。
四、制造业
省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炼油、化工、纸浆项目和有冶炼的钢铁项目。
五、城市市政公用
省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轨道交通、供水、污水处理、桥梁和隧道项目。
省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处置项目。
六、其他
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海洋成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依托。“十一五”期间, 天津市确权海域面积增长至272 km2, 年均海域使用金征收金额突破10亿元大关, 约占全国海域使用金征收总额的1/3。在支持海洋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海域资源与海洋环境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海域使用选址预审是海域使用权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的关键环节之一。2010年起国家实施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 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之中。海域使用选址预审作为围填海计划指标安排的重要形式, 对于贯彻推进适度从紧、集约利用的海域使用管理政策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选址预审程序, 加强建设项目用海监管, 实现与围填海计划管理有效衔接, 已经成为当前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的现实需求。
2 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审批管理现状
2.1 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管理的相关法规条例
2008年《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第十条规定:项目审批主管部门在对使用海域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时, 应当将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作为立项受理要件。从而, 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制度, 理顺了项目用海与立项审批的关系。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 加强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2011年6月天津市海洋局联合市发改委、市国土房管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围填海项目海域使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提出, 在天津市推行项目主体申报用海制度, 改变了以往经济功能区管委会申报项目用海为主的格局, 加强和规范了对落位项目的监管;针对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 通知要求用海单位依据海洋部门出具的用海预审意见, 到发改部门办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或项目申请报告核准, 以确保滨海新区大项目、好项目和基础设施的用海需求。同时, 项目用海规模要严格依据《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规模控制指导标准》论证和审批, 最大限度地集约节约利用海域资源。
2.2 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审批管理程序
2.2.1 建设项目用海选址申请批复
建设项目需要使用海域的, 用海人应当先向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选址申请, 并提供申请文件、宗海平面图和宗海位置图、用海项目相关协议和说明、海洋 (海岸) 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核准 (审核) 意见以及资信证明材料等5类材料。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需要使用海域的选址申请后, 组织现场勘察、海籍权属核查, 开展建设项目用海选址审查。审查通过的, 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批复文件, 并作为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和建设项目立项的依据。
2.2.2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评审
申请人委托有资质的海域使用论证单位完成海域使用论证报告 (送审稿) 编制后, 向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海域使用论证评审申请, 并提供申请文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送审稿) 、审批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立项文件。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召开专家评审, 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 形成海域使用论证报告 (报批稿) 。
2.2.3 海域使用申请受理批复
申请人通过办事窗口提交海域使用申请材料, 包括申请文件、宗海平面图和宗海位置图、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报批稿) 、法律法规规定的资信证明材料及其他材料等。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海域使用申请, 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审核意见, 并按照法定审批权限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或者经市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后, 报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2.3 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管理成效
2.3.1 制定海域使用选址审批程序, 建立与相关部委的审批衔接机制, 促进海域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 为加强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法律依据和保障[1]。为配合条例实施, 天津市成立了海域使用项目审核委员会, 形成了规范化的海域使用选址审批程序, 建立起与发改委等涉海部委的审批衔接机制, 促进海域使用审批的规范化管理。
2.3.2 创新围填海项目管理, 引导涉海项目合理选址, 推动海域集约节约利用
在落实国家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和文件要求的基础上, 创新性地提出了《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规模控制指标标准》, 建设项目用海的海域使用论证评审和项目用海审查都严格依据标准要求, 促进了用海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有效地推动了海域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2.3.3 严格依法实施项目用海审批, 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保障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实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海域使用选址审批程序, 有效调节海域资源需求与供给关系, 优化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临海新城、天津港东疆港区、南疆港区、中心渔港和北疆电厂等多个国家和天津市重大建设项目与规划得以落实, 有效保障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
3 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管理分析
3.1 建设项目选址预审的定位
《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对于海域使用申请审批, 规定了“选址”环节, 并将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选址意见书作为立项受理的要件, 而并未明确提出“预审”的概念。从《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和《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对用海预审的规定来看, 申请人在项目审批、核准前应取得用海预审意见。从两者在涉海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环节中的作用来看, 两者的内涵是可以对等的。
本研究的“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 是指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涉海建设项目申报审批、核准或者备案前, 对建设项目涉及的海域使用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是以原有“选址”审批环节为基础, 落实国家有关用海预审的新要求, 进一步完善选址预审审查的环节和内容, 从而加强对建设项目用海审批的监管和约束, 提升选址预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为涉海建设项目的立项、选址、规划、建设等审批环节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3.2 国家有关海域使用预审的规定
国家有关海域使用预审管理的要求, 主要在《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和《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3个规定和办法中有所体现。
《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规范了需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查和报批工作[2]。办法提出,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需要使用海域的, 建设单位应当在立项申请前提出海域使用申请, 经国家海洋局预审同意后, 方可按规定程序办理立项手续”。重大建设项目一般使用海域面积较大、周期长、投资多, 对海域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较大, 对周围其他相关产业用海影响较大;同时, 重大建设项目海域使用金缴纳数额较大, 对项目投资的整体效益也有一定影响。预审制度的建立, 有效解决了项目拟用海域与海洋功能区划发生矛盾、海域使用金没有事先纳入投资概算, 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效益评价等问题, 保证了项目审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第三章“用海预审”, 对用海预审的审批部门、审查程序、有效期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其中, 国务院或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 延续了《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的相关要求;对于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建设项目, 提出用海预审程序由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自行制定。这也是开展天津市建设项目选址预审研究和办法制定的基础依据之一。另外, 本规定对用海预审意见的有效性做了强制性规定, 也是地方用海预审审批程序和办法需要遵循的规定之一。
《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以整顿和规范围填海秩序, 强化围填海计划管理为目标, 是对海域管理的重要创新[3]。围填海计划指标实行指令性管理, 不得擅自突破。办法提出, 将用海预审意见作为围填海计划指标安排的重要依据。由此, 进一步提升了用海预审在建设项目用海审批环节中的重要性。
3.3 各沿海省 (自治区、直辖市) 有关海域使用预审的规定
从沿海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颁布的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来看, 仅有河北、山东和天津等少数几个省、市明确提出用海预审, 有关用海预审的规定均与《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相吻合, 明确了用海预审与项目立项之间的关系, 但未对用海预审的审批程序做出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围填海计划管理以来, 2010年5月河北省印发了《河北省建设项目用海预审管理暂行办法》, 对建设项目预审的审批程序和管理要求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但由于《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尚未出台, 该办法关于计划指标的使用与预审结论等方面的内容仍不明确;2012年6月福建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项目用海审批工作的通知》, 也对用海预审程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主要体现为将用海预审的程序调整至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评审之后, 便于在预审中出具更加明确的结论。此外, 浙江省苍南县等在海域使用权“直通车”试点推动工作中, 也将用海预审意见作为制度推进的一件利器。
3.4 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管理的建议
在比较分析国家和其他沿海省 (自治区、直辖市) 海域使用预审管理规定和程序的基础上, 结合天津市海域管理的客观情况来看, 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应进一步加强如下4个方面的管理。
3.4.1 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管理在政府审批决策环节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天津海域开发利用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实施城镇化、工业化的政府行为。海洋管理面临着保障海洋经济发展和保护海洋资源的两难局面。与土地、矿产等管理相比, 海洋管理的约束能力尚较为薄弱。在建设项目用海立项审批环节中, 海域管理理应处于链条的前端, 然而实际则对于涉海建设项目的立项、选址、规划、建设等方面的话语权有限。选址预审意见作为依法规定的涉海建设项目立项受理的要件, 应进一步加强其对于建设项目用海的管控作用。同时, 以此为契机, 为推进海域使用权证书“直通车”制度、鼓励用海项目直接进入规划和建设程序的尝试做好铺垫。
3.4.2 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管理在围填海计划管理中的关卡和闸门作用仍需进一步提高
用海预审意见是围填海计划指标安排的重要形式, 在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这一宏观调控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天津市在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管理流程中, 海域使用选址预审位于最前端。海域使用论证的评审意见等项目审核意见均无法反映在海域使用选址预审意见中。在管理实践中, 也存在有个别选址意见中审定的项目用海面积、位置、用海类型等关键信息, 在海域使用批复中发生较大调整的情况。此种情况, 一方面对选址预审意见的权威性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围填海计划管理切实发挥其调控管理作用。
3.4.3 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管理在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引导海洋产业布局等行政调控中的约束力和导向性还有待加强
依据《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将选址意见书作为立项受理要件, 但并未对选址预审审核的具体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在当前海域管理实践工作中, 选址预审阶段对建设项目所做的审核, 主要是以海籍权属资料的核查和功能区划的符合性为主的原则性审核, 而有关用海面积与使用方式的合理性、对资源环境影响程度、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审核相对较少。作为海域使用申请审批中的关键环节, 其在行政约束力和政策导向性等方面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4.4 进一步发挥塘沽、汉沽、大港海洋管理处, 以及技术支撑队伍在海域使用选址预审管理中的作用
由于滨海新区行政建制的调整, 原塘沽、汉沽和大港海洋局调整为塘沽、汉沽、大港海洋管理处3个派出机构, 负责受理海域使用选址申请, 提出选址意见;同时, 天津市海域动态监管中心、天津市海洋咨询评估中心等技术力量不断壮大, 应充分发挥其在项目选址初审、实地测量核查和技术审查等方面的优势, 进一步提升海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4 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管理办法制定的初步思路
4.1 进一步提高选址预审在围填海计划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围填海计划管理的核心是指标安排。将建设项目选址预审意见作为项目立项的要件, 切实发挥预审选址意见在计划指标安排中的关卡作用, 既可以满足国家重点基础设施、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和民生领域用海需求, 也可以加强对围填海增长规模过快的遏制, 更加有利于贯彻集约节约用海的管理要求。
依据《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和《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 由天津市及市以下人民政府发改委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 属于属地受理、逐级上报国务院批准的, 由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项目用海选址的初审, 报国家海洋局审批。同时依据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的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评审结论, 由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出具项目用海选址预审意见, 包含填海造地用海方式的, 原则上占用市级年度围填海计划指标;市及市以下人民政府发改委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 属于天津市人民政府审批权限内的, 由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项目用海选址预审。选址预审意见应作为围填海计划指标安排的重要依据, 明确安排指标的年度、类型和额度。
4.2 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的审批程序
从国家和地方海域使用项目审批流程的调研分析来看, 将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环节置于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评审之后, 可以更好地吸收和采纳海域使用论证形成的成果和结论。特别是实施《天津市建设项目用海规模控制指导标准》以后,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对建设项目填海面积方式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论证, 也由此保证了围填海计划指标的有效使用。
调整后的建设项目选址预审审批程序应包括选址预审申请、选址预审初审、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评审, 以及选址预审批复4个环节。在选址预审初审阶段, 应委托项目所在区域的海洋管理处开展现场勘查, 同时积极调动技术部门力量开展提交材料的技术审查。初审合格的通知申请人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取得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意见后, 申请人可向市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市海洋局办事窗口提交申请材料, 其行政审批流程沿用现有模式。
4.3 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的审查内容
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应遵循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符合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划、科学合理和节约集约利用海域3条基本原则。选址预审的审查应主要依据相关部门意见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审查结论等, 重点开展项目用海选址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划、项目用海选址是否合理;用海规模是否符合围填海规模控制标准;用海的界址是否清楚, 有无权属争议, 对国防安全和海上交通有无影响;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策,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结论及专家评审意见是否切实可行等方面的审查[4]。
通过选址预审项目用海, 出具的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意见中应包括:项目用海基本情况、与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情况、海域使用权属情况、与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情况、围填海计划指标安排情况、项目用海标准和总规模的合理性等相关内容的审核情况, 以及对用海建设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4.4 逐步推动建设项目用海审批体制机制创新
将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管理作为开展依据海域使用权实施基本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建设项目审批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加强与发展改革、建设、规划、国土房管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逐步推进依据建设项目用海选址预审意见和海域使用权证书办理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开工、监督、验收、登记等相关手续的制度措施, 从而实现用海审批和项目基本建设审批同步穿插进行, 既有序可控, 又提高了建设效率。
参考文献
[1]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Z].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部《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的批复[Z].2003.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海洋局.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Z].2011.
金山镇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金佛山南麓,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南部,东连头渡镇,西接綦江区的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邻贵州省桐梓县狮溪镇。距南川城区47千米,面积11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 340米,最高海拔2 067.4米,辖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0个村(居)民小组,人口14 600人,全镇森林覆盖率65%,有大小河流2条、小型水库1座。主要盛产金佛山贡米、方竹、金山土鸡、山羊、玄参、天麻等,属典型的山区村镇。
二、村居选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金山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居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建设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调查组利用周末于2012年3月对金山镇小河坝居委的龙渡河流域、院星村的土垭、龙山村的龙洞和山岔、玉泉村的泥马和邓坎、金狮村的梁家坝等地的村居选址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收集和掌握了第一手原始资料,并对该镇新农村村居选址建设中的相关专业问题查阅和咨询南川区金山镇人民政府、区国土房管局、区建委和区规划局的相关档案资料和专家,经整理分析得出:当地部分群众在村居选址建设中仍存在防灾意识不强、选址随意、地质灾害隐患突出等问题,甚至出现个别农户因村居选址不当或违规选址引发地质灾害导致农房垮塌,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恶性事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乱挖乱填诱发地质灾害。金山镇辖区90%面积属山地,居住环境较差,当地群众为改善居住环境,大多依山面谷而建房。在建房过程中,为追求场地的平整,多采取后削坡、前填方的办法,由此形成许多挖方、填方边坡,给当地的滑坡埋下隐患。填方厚度较大时,又导致地面和建筑物基础不均匀产生沉降问题。
(2)随意兴建池塘诱发地质灾害。在村居建设中,当地农民为了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常常新建池塘。但少数池塘没有经过合理的选址和设计,当滑坡体或不稳定斜坡发生变形拉裂时,池塘的水体极易渗入,加剧滑坡的形成,埋下地质灾害隐患。
(3)轻视基础设施建设诱发地质灾害。一方面,在村居规划建设中,生活废水和雨水的排放设施不配套,由此形成长年不断的入渗水源,致使坡体稳定性大大降低,地面裂缝增加增大;另一方面,村居的排水设施,特别是位于村居后山的山水排放设施多被忽视,如遇暴雨时不仅发挥不了排水作用,反而引发汇集地表水渗入坡内的恶果,造成安全隐患。同时,建房平场或道路切坡后,未能对边坡合理加固,极易引发较大范围的滑动。
(4)选择绿化植物不当诱发地质灾害。一部分当地农民在建房后,习惯性地在房前屋后栽植一些过高、过密的乔木树种进行绿化。当斜坡较陡、表层土体松软时,过密的植被、过高的乔木在大风大雨中容易摆动,树木的迎风摆动会加剧土体松动和促进水体渗入,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进而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5)山地过度开发改变地质构造。金山镇着力打造中药材产业和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积极鼓励当地农民搞山地综合开发,但不当的行为也会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有些村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种蔬菜、种玄参、种天麻数量越种越多且越种越高,超坡开发,过度开发,人为破坏自然植被,改变地质结构,增强潜在的致灾危险性。
三、村居选址建设的对策
针对金山镇村居选址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调查组认为金山镇在新农村村居选址建设中应科学选址、安全建房。
首先,合理选址。在村居选址建设前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迁建的村居应尽量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带,特别是洪涝、山体滑坡隐患、地下水流动活跃和岩溶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和不便于进行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域。建房应尽量选择在地方政府确定的规划区或者地势平坦、不靠河边、不削山坡的地质稳定地段,严禁在村镇规划确定的禁建区内选址建房,不能只考虑到靠近公路、河边等方便因素而忽视地质灾害隐患。
其次,科学规划。地方政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与减灾防灾相配套的建设规划,以指导和规范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同时建议在每年雨季来临前,全镇开展一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活动,根据排查出的隐患情况,认真落实应急预案、防灾方案和群测群防等措施,明确专人负责监测,一旦发现险情、灾情,及时设立警示标志,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不适宜居住、地处地质灾害险区及江河、水塘边兴建的危房,要制定计划尽快动员搬迁或及时采取治理措施,避免险情发生。
再次,正确引导。科学选址、安全建房是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威胁的关键,地方政府和村社要大力加强新农村村居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力度,适度开发山地自然环境,并引导农民在工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建筑物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防抗能力。同时延伸触角,为农村房屋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建议地方政府成立农村建房工程技术指导服务机构,对其选址、设计、施工等环节提出指导性或指令性建议。在建筑质量上,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农村建房基本技术标准和要求。
最后,加强监管。地方政府包括村社要把科学选址、建设安全住房作为利民大事来抓,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加强辖区农民建房的巡查,并对农民建房做到审批前实地查看选址、审批后到点划线定桩,同时要严把质检关,决不允许出现因不合格工程加剧地质灾害的情况发生。对在地质灾害易发点建房,相关部门要及时干预制止,真正引导农民科学选址、安全建房。
摘要:本文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讨论该《办法》的应用,及对一些条款的理解,着重围绕核发选址意见书的条件、原则、审批制度以及申报的程序和所需材料进行解读,并对一些可能引起地方执行争议的部分进行分析,以期达成共识,更好地在以后的实践中运用该项法规。
关键词:《办法》解读争议分析运用
一、《内蒙古自治区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的内容梳理。
该《办法》共十七条,第一条说明了制定的目的、依据:第二条说明了该《办法》的适用地域及项目范围;第三条是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及要求;第四、第五条是项目选址的规划管理制度;第六、第七条是选址申报的程序及要提交的资料;第八条是进行审查核发选址意见书;第九、十、十一条专门针对选址研究报告的一些编制及审查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规定要征询相关部门的意见,体现了城乡规划法中部门合作的要求;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了选址意见书的有效期;第十四条为选址意见书变更的要求;第十五条明确了选址规划管理的严肃性,未取得选址意见书或已经失效的均不能办理后续的规划手续;第十六条是选址规划管理过程中对于违规行政人员的罚则;第十七条是办法颁布日期。
二、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原则、审批制度
<一>、原则把握:灵活掌握选址原则,分析其项目性质与周边环境、交通的关系,符合项目所在地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并考虑环保、节约、集约发展,促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等方面。
一个项目能否充分发挥它的经济、社会效益,能否持续发展,其选址至关重要。作为规划管理人员一定要深刻理解选址的一些大的原则,项目性质不同分析的侧重点不同,比如一条高速公路的选线与一个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注重点就有所不同,高速路的选址要考虑整个范围内的交通路网规划、起止点的合理布点、沿线所经地区的资源保护利用以及两侧居民的要求等等,而填埋场要着重考虑的是与城市居民区的关系,要综合防止污染和公害,保障公共安全、卫生等方面。<二>、选址审批制度:建设项目选址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哪些项目应该核发选址意见书在《城乡规划法》三十六条中有明确规定,我们新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第三十一条也明确规定了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的项目。
《条例》原文: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规定需要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按照下列规定向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一)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所在地盟市、旗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并逐级上报,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二)城市、旗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同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我区是先有的这个《办法》而后颁布的《条例》,在选址管理这方面都与城乡规划法中规定一致,并且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规定。
这里明确规定了两种情况下要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的。一是需要国家、自治区或市、旗级发改委等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项目,即需要以批准或核准的方式立项的项目,需先来规划单位办理选址意见。至于哪些投资项目需以批准或核准的方式立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投资项目类型。二是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需要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三、申报的程序和所需材料解读
《办法》原文:第六条 建设项目选址的申报程序。申请人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选址申请,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城乡规划,按照分级管理的规定提出审查意见,或向上一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第七条 办理建设项目选址,应提交如下材料:(一)申请人关于建设项目选址的请示文件;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上一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请示文件;
(三)有关部门同意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文件或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
(四)《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五)有关图件。
建设项目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总图上的选址位置图,包括相邻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平面布置图。
(六)法律、法规及国家、自治区规定的其他资料。第九条 各类工业项目,重要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公共设施,以及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进行选址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
第十条 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编制选址研究报告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定。
第十一条 对编制选址研究报告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选址研究报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论证。技术论证的意见,作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建设项目选址管理的主要依据。
第十二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审查时,按规定需事先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应当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这几条是我们实际办理项目中最常用到的条款。程序自不必说,是严格遵循的。在材料提供上大部分都没有疑议,但是对于选址研究报告的提供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选址项目应一律提供《项目选址研究报告》,以供规划决策;另一种认为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提供应该按项目的类型、规模、重要程度以及是否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而进行分别对待。前一种意见对规划管理来说是只有好处,但是给一些小而简单的项目增加了程序及费用,在大力宣称提高行政效能的情况下是否合适,第二种情况充分考虑了行政的合理性原则,认为有些不需要的可以不进行编制,但是这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多大规模需要编制,规划区外的用不用区分项目规模、性质情况进行编制,还是只要是规划区外的就得编,什么样的项目必须编,这些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单凭规划部门来衡量,难免会出现裁量权的运用难以控制的现象,这也是规划部门所不愿意触及的事。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尚没有更为完善的解决对策。
四、选址意见书有效期的问题
《办法》原文: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有效期自核发之日起 1年。有效期内未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的,可以申请延期。需要延期的,申请人应当在选址意见书有效期届满前 30日内向原核发机关申请延期。对已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但建设项目最终未得到审批或核准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自动失效。
《条例》原文:第三十三条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或者选址意见书过期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项目。
选址意见书有效期为一年。确需延期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期满前三十日内向核发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可以延期一次,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在《办法》中未对延期的次数做出规定,在新颁布的《条例》中予以了明确规定,只许延期一次,并不得超过一年。
在实际工作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核发选址意见书后,立项过程中需要用地的审批,由于土地供给相当紧,土地手续常常不能在一年之内办下来,导致选址意见书失效,虽然也知道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是必须办理延期,总会有些人由于疏漏而忘记申请延期,过后几天或一段时间才来规划部门办理,导致选址延期管理的松散。
一、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范围: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二、申报材料:
1、建设项目选址申请;
2、批准类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核准类建设项目的拟报批的项目申请报告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标明建设项目拟选址位置的地形图(附征地测量成果);
5、使用拟选址用地,对城市安全、周边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供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营业执照、机构代码、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高新区规划局:
我单位拟建 项目,用地选址于,项目占地面积约 公顷,建设规模约 万平方米,计划投资 万元。项目建议书已经 部门批准通过,特向贵局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特此申请。
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出让)
高新区规划局:
我单位已通过出让方式取得 土地使用权,用地位于,用地面积 公顷,拟用于建设 项目,拟建设规模约 万平方米,计划投资 万元。目前项目已获 部门备案通过,特向贵局申请办理该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特此申请。
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划拨)
高新区规划局:
我单位拟建 项目,用地位于,用地面积为 公顷,拟建设规模约 万平方米,计划投资 万元。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得 部门批复,并已取得国土(用地预审、地质灾害备案确认)、环保(环评批复)、林业、水务等相关部门意见,特向贵局申请办理该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特此申请。
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
高新区规划局:
我单位拟建 项目,用地位于(具体位置),用地面积 公顷,建筑面积平方米。目前已取得该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或土地使用证)。现申请核发 等 建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特此申请
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规划验收合格证》申请
高新区规划局:
我单位 工程已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内容建设完成,自检符合规划验收条件,现申报要件已齐备,特向贵局申请办理《规划验收合格证》。
特此申请
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1羊舍建设的选址
1.1建设用地应符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
1.2选择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选址最好有天然屏障, 如高山、河流等, 使外人和牲畜不易经过。高燥、背风向阳、既有利于防洪排涝而又不至发生断层、陷落、滑坡或塌方, 地下水位2米以下, 以座北朝南或座西北朝东南方向的斜坡为好。切不可建在低凹处或低风口处, 以免汛期积水及冬季防寒困难。
1.3有充足水源电源;水源合乎卫生要求、取用方便。水质良好, 无污染, 确保人畜安全和健康。并有电源设施, 便于饲草、饲料加工。
1.4交通运输方便, 远离居民区、闹市区、学校、交通干线等, 便于防疫隔离, 以免传染病发生。场区周围3000米内无大型化工厂、屠宰厂等污染源;距离干线公路、村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应在500米以上。
1.5有充足的饲草、饲料资源, 有条件的可考虑建立饲料生产基地。
2羊场的基本建设及设施
羊场的基本设施包括:羊舍、运动场、牧草地、饲料加工房、青贮池、兽医化验诊断室、防疫消毒池、消毒通道、净道、污道、动物无害化处理及沼气池、羊粪堆积发酵场等无害化处理设施、饲料仓库、管理房等。
建设规模化羊场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因地制宜:羊场的规划、设计等绝对不可简单模仿, 而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场址的形状、地形地貌、小气候、土质及周边情况进行。
适用经济:建场修圈不仅要适应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工艺流程的需求, 而且投资必须要少。该建的一定要建, 并且必须建好, 与生产无关的绝对不建。
急需先建:羊场的选址、规划、设计好以后, 不必等到全部场舍都建设齐全以后再开始养羊。而应当根据经济能力, 先建设必须的建设项目, 预留出以后要建的地点和场所。
逐步完善:一个羊场, 特别是大型羊场, 基本设施的建设一般都应该分期分批进行的, 若为复合式经营, 可先建一些功能比较齐全的带仔母羊舍, 可以先用作其他羊舍。
3羊场设计与建设的布局
3.1羊场的布局原则
从实际出发, 做到安全可靠, 经济合理, 节约用地, 布局紧凑, 科学实用, 有利于防疫和安全生产为原则。
3.2功能区的划分
羊场建设按照功能划分为生活办公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和隔离区。
3.2.1生活办公区是羊场养殖人员和管理人员生活的区域, 主要包括门卫、值班室、办公室、职工宿舍, 会议室等。位于养殖区的上风向的区域。
3.2.2辅助生产区是为生产服务所产生的区域, 包括饲草饲料间, 饲料加工间, 青贮池, 配电室, 水房等, 位于生产管理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
3.2.3生产区是羊场的核心区;主要包括羊舍, 并根据养殖规模, 养殖方法, 生产用途分为母羊舍、公羊舍、产房 (产羔舍按基础母羊占地面积增加20%~25%计算。) 、羔羊舍、育成羊舍和育肥羊舍。并且依据羊舍用途设计适当的运动场, 建设净道和污道, 净道和污道相互不能有交叉, 并且在场区入口处建设消毒通道, 内设消毒更衣室。进出场区的车辆消毒池。位于生活办公区与辅助生产区的下风向。
3.2.4隔离区是病畜隔离治疗的区域, 主要包括兽医室、病畜隔离舍、沼气池, 无害化处理设施 (深埋井) 与生产区保持在50米以上防疫距离, 建在养殖场的外下风向, 在养殖场外不少于100米, 建粪便堆积发酵场。
4羊场建设
4.1羊场设计建设的原则
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生产需求和防疫、防火安全、经济节约、经久耐用的原则。
羊舍建设应当以坐北朝南, 东西走向为宜, 羊舍长度不宜超过50米。以单列式或双列式布置。各栋羊舍之间留3~5米的通道, 产房, 羔羊舍建设应选用具备良好的隔热、防寒、保暖、通风及采光性能建设。
4.2羊舍设计的主要参数
4.2.1羊舍面积:成年种公羊为4~6平方米/只;产羔母羊为1.5~2平方米/只;断奶羔羊为0.2~0.4平方米/只;其他羊为0.7~1平方米/只。产羔舍按基础母羊占地面积的20%~25%计算, 运动场面积一般为羊舍面积的2~3倍。
4.2.2温度和湿度:冬季产羔舍最低温度应保持在10℃以上, 一般羊舍0℃以上, 夏季舍温不应超过30℃。羊舍应保持干燥, 空气相对湿度应低于70%。
4.2.3通风与换气:封闭式羊舍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换气性能, 能及时排出舍内污浊空气, 保持空气新鲜。
4.2.4采光:采光面积通常是由羊舍的高度、跨度和窗户的大小决定的。在气温较低的地区, 采光面积大有利于阳光照射, 提高舍内温度, 而在气温较高的地区, 过大的采光面积不利于避暑降温。设计时, 应按照既利于保温又便于通风的原则灵活掌握。
4.2.5长度、跨度和高度:应根据所选择的建筑类型和面积确定。单坡式羊舍跨度一般为5~6米, 双坡单列式羊舍为6~8米, 双列式为10~12米;羊舍檐口高度一般为2.4~3米。
羊舍长度以50米为宜。羊舍地面高出外面地面20~30厘米, 有5~10度的坡度, 便于排水。
4.2.6饲槽和饮水设备;饲料槽应表面光滑, 耐用, 可用水泥或木板制成长槽, 一般上宽25~30厘米、下宽15~20厘米, 深10~15厘米, 槽底呈弧形, 最好留一个向外的出水孔。饮水设备沿墙设置, 可选用自动饮水器, 每3米安装一个, 也可安装水槽或水盆。
一、总则
1.1 为规范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编制,根据山西省建设厅《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编制,其他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申请可参照执行。
1.3 建设项目选址,应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并遵循如下原则。
⑴ 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
⑵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⑶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
⑷保障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
⑸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
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
1.4 建设项目选址研究的重点:
⑴项目建设的依据和必要性;
⑵与城乡规划关系研究;
⑶选址方案场地条件与外部条件研究;
⑷选址方案的比较及结论。
二、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2.1 项目概况
⑴项目建设的依据与必要性;
⑵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用地规模、运输量及运输方式、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用热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噪声情况;技术装备先进性情况;职工人数、配套生活设施情况;
⑶选址要求,包括区位、用地条件、外部条件及项目的特殊情况。
2.2 项目建设区域概况
项目拟建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同类项目的有关情况。
2.3 城乡规划要求
项目拟建地区城乡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情况。
2.4 项目选址研究的依据与原则
项目选址研究的法律、技术、政策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2.5 项目选址方案
项目选址过程、选址方案及各方案的基本情况。
2.6 选址方案分析论证比选
⑴对城乡功能、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宏观影响分析;
⑵是否符合相关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及用地布局安排;
⑶场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洪水、地质灾害等情况分析;
⑷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外部条件及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情况分析;⑸是否符合生态和环境、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及景观要求;
⑹对城乡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及直接关系人利益影响分析;
⑺对机场净空、微波通道、军事设施保护及国家安全等特殊要求的分析;
⑻定量和定性经济分析;
2.7 结论与建议
⑴统筹考虑各种因素,通过方案对比分析,提出推荐选址方案,并对其合理性、可行性与否等相关内容提出研究结论;
⑵提出按推荐方案进行前期工作和建设的条件和建议。图纸
项目选址研究报告包括下列图纸:
⑴在有关城乡规划图中标示选址方案的选址位置图;
⑵反映各选址方案及周边地区现状和城乡规划有关规定、要求的选址条件图;
⑶其他相关图纸。附件
选址研究报告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设项目选址行政许可的重要技术依据,研究报告成果必须加盖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章、技术负责人章、资质专用章、技术专用章,并对成果结论的科学性、可行性承担相应的技术责任。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内建规[2009]338号,2009年9月3日)第七条规定: 办理建设项目选址,应提交如下材料:
(一)申请人关于建设项目选址的请示文件;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上一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请示文件;
(三)有关部门同意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文件或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
(四)《建设项目选址研究报告》;
(五)有关图件。
建设项目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总图上的选址位置图,包括相邻的重要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平面布置图。
当前, 我国各城市已建的保障性住房多选址在城市边缘区域, 居住在这些保障性住房中的低收入家庭所享受的交通、医疗、娱乐、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大幅下降, 这事实上是违背了住房保障政策的根本目的。上海市一项利民工程的例子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低收入家庭居住在城市郊区弊大于利的现实。上海市政府曾提出过要建设1, 000万平方米的配套商品房和1, 000万平方米的中低价商品房 (即两个1, 000万计划) , 但自提出仅一年之后, 这项利民工程便很难继续。原因在于这些住宅主要位于宝山、南汇、奉贤等郊区外环线以外的区域, 与市区距离较远, 家庭入住后将面临严峻的通勤问题。此外, 这些地区的周边配套设施也还很不完备, 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居住意愿。
不少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证明, 城市发展往往要经历一个从“把穷人赶出市中心”到“把穷人搬回市中心”的过程, 其中损耗的社会成本难以估算。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初期, 应当充分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认真重视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工作。
一、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选址现状
1994年7月, 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1994]43号) , 要求“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由此拉开帷幕。但最初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由于考虑到地价等因素, 大多选址在城市边缘、交通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区域, 导致低收入家庭入住后生活成本增加, 甚至影响到就业问题。这违背了住房保障制度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的根本目的, 于是, 近年来, 全国各地包括陕西省均开始重视保障性住房的选址问题, 目前已有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址在市中心区域, 如西安市的东方星苑经济适用房小区位于东关正街, 处于市中心区域。汉中市保障性住房“民乐花苑”项目选址在市中心城区西北角, 新体育场以北, 规划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 总投资6亿元, 其中保障性住房12.5万平方米 (廉租房5万平方米共1000套, 经济适用房7.5万平方米900多套) , 总投资2.5亿元, 项目建成后可解决近2000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但这样的项目在所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实在屈指可数。大多数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选址仍集中在城市边缘区域。经济适用房是当前陕西省保障性住房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从分布和所在区域来看, 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外围附近, 距离城市中心相对较远。这些区域除了交通不方便以外, 还存在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 容积率高、绿化率低、居住人口多等诸多问题, 同时保障性住房与周边商品房在建筑质量、建筑外观、建筑品质上也有很大的反差, 与商品房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安市目前几个大型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均距离市区较远, 如珠江新城在北二环外, 鸿基新城在丈八路, 浐灞新城在纺渭路。表1列出了2009年西安市出售的主要经济适用房项目, 从其选址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仍建在城市外围区域, 远离市中心。
资料来源:搜房网
《咸阳市住房建设规划 (2008—2012) 》中将经济适用房的选址重点放在了城市外围区域, 规划中提出经济适用住房应重点在沣西文教科研组团南侧、北部一道塬上和茂陵片区北部工业组团内发展。延安市2010—2011年规划建设的九个经济适用房小区的选址区位中, 有四个小区选址在各方面配套设施均缺乏的南川和西北川, 这些小区建成后将给入住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2009年12月29日, 西安市目前最大的廉租房项目———米家崖廉租住房项目开工, 这一项目的选址定在十里铺米家崖, 远离主城区, 规划建设总规模29.5万平方米, 建成后将有5201户低收入家庭入住, 这里交通不便, 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备, 配套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相对滞后, 因此, 可以预见的是, 住进小区后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将大大增加。
资料来源:《延安市住房建设规划 (2008—2012) 》
二、保障性住房选址不当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了节省开发成本, 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甚至外围, 通常在城市的城郊结合部, 这尽管能解决一些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但却带来了许多影响低收入家庭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尤其是居民就业困难的问题。
(一)低收入群体就业受到的影响
低收入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就业培训不足,其就业岗位多为服务行业,服务业通常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如果居住地距离就业地过远,又没有有效的通勤工具可以利用,则可能使一些低收入人群不得不放弃已有的工作,这就变成了保障性住房解决了住房问题,却造成了生活生计问题。如一些以低端服务业为生的低收入家庭,在搬迁到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后便出现了再就业困难问题。
( 二 )低收入群体通勤成本大大增加
理论研究证明, 低收入阶层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很大, 公共交通是他们主要的通勤工具。而城市边缘地区公共交通相对数量少, 线路单一, 服务标准低, 这就大大降低了低收入群体出行的方便程度。同时由于其居住地和就业地的空间距离拉大, 通勤费用大幅度上升, 这必然会减少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 对于低收入者来说, 这种影响有可能是严重的。
(三)低收入群体的通勤时间大大增加
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调查, 经济适用住房居民平均通勤时间为58分钟, 无论是采用公交还是私家车作为通勤工具, 通行时间在45分钟以上的比例均超过北京市的平均水平。低收入群体的通勤时间大大增加, 就会过多占用其可自由支配时间, 那么其用于补充知识和接受进一步培训的时间就会被挤占, 使其工作技能难以得到提高, 从而可能会加剧其贫困的现状。
(四)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城市边缘地区通常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文化、学校、卫生、电信等不配套, 而由于保障性住房住区内低收入群体自身规模及消费能力所限, 达不到相应邮局、银行等机构设置相应设施的“最低门槛”, 或者设置的设施规模过小, 功能过于简单。这样, 由于住进了保障性住房, 反而失去了从前居住在市区的种种便利, 生活质量最终是降低的。
三、对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选址的建议
合理选址对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应当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便利和相对优良的居住环境, 保障性住房的布局和规划, 应当与医院、学校、卖场、菜场、公园以及交通等设施的体系相适应。具体来说, 陕西省今后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决策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应邻近大运量城市公交系统, 采取TOD (公共交通为导向) 的发展模式
大运量城市公交系统 (包括轻轨、地铁、BRT等公交系统) 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尤为重要, 其相对低廉的票价和稳定高效的运力为低收入人群出行, 尤其是就业通勤出行提供了便利, 因此低收入人群在收入水平的限制下对公共交通的依赖程度较高。从国内外经验看, 采取TOD (公共交通为导向) 的发展模式, 沿公共交通走廊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 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引导作用, 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出行效率, 因此, 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应在公共交通干线和站点周边优先安排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
国家住房建设制度建议稿 (2010版) 中也提出, 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开发与建设, 应当按照交通顺畅、公共配套设施齐备的原则选址。城市中心区与近郊区是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区域。深圳市已经将这一发展模式写入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 (试行) 》之中, 提出保障性住区选址应结合交通导向开发 (TOD) 模式均衡布置, 不宜过度集中, 并与就业机会就近匹配。保障性住区主要出行方式应以大运量公共交通为主, 道路资源配套公交优先, 应与慢行交通方便接驳, 提高出行效率。
2.部分项目应选址在老城区
部分保障性住房项目应在老城区进行选址, 这是因为, 一方面, 在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 第二产业不断外迁, 导致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高度积聚在市中心区域, 低收入家庭赖以生存的低层次就业岗位主要由老城区提供, 另一方面, 老城区的服务配套等城市资源状况最佳,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应避免使其由中高收入阶层独享。但老城土地资源有限, 并且地价昂贵, 因此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可以选择在拆迁地块中抽取, 可以借鉴天津市的做法, 由各地市政府明确规定每一年必须将本年度拆迁多块地块中的至少一块用来解决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3.借鉴香港经验, 选址在有发展潜力的新城
【建设项目选址管理】推荐阅读: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申请报告07-14
路桥建设项目管理11-24
建设项目管理规定06-16
建设项目规划与管理09-18
工程项目建设内控管理06-03
重点建设项目管理06-06
项目建设管理长效机制07-16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09-08
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图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