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论文(精选8篇)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翻译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这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因此,“翻译工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部分”。(沈苏儒,1992)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黄友义,)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交流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一、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
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
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治、文献、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外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所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各种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影响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吃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翻译都可称为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Culture specific)交际现象,译者在翻译外宣材料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工作。
(二)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target reader)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外宣翻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所以外宣翻译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和牢记其目标读者的不同,才能很好地完成“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
翟树耀曾说“把外国人当作对中国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赵浩生先生也曾说过“美国一般的人民,包括大多数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对中国所知有限。”(赵浩生,)
关联理论的创始人Gutt指出,不考虑背景知识,而想把同样的思想传达给任何人,这是办不到的。面对不同的受众,我们往往不仅要改变说话方式,还要改变我们想表达的内容。所以,中国外宣翻译同其他类型的翻译不同的是,一定要首先采用读者易于接受的策略,以确保在宣传内容方面获得认同。
二、外宣翻译的策略和要求
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 “信、达、雅” 的标准),外宣翻译工作者还要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的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
对外宣传的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外宣翻译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其交际功能。交际翻译要求译者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跨文化意识转化,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取舍,调整文体,满足受众的接受心理,选择通顺易懂的语言,以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于杰,)
(一)了解语言差异,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删减,避免文字堆砌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规范,在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方面差异较大。从用词方面看,汉语表达趋于雅,英文趋于白;从句式结构方面看,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汉语侧重于意合(parataxis);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风格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汉语的宣传材料相对来说通常含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语,而英语比较注重客观事实,平铺直叙。外宣翻译时,译者要去掉那些不必要的修饰词,以保持外宣译文简洁直观的特点。
(祁世明, 2009)
例如,每场会议召开时总会出现“胜利召开”的说法,若直译成“ the meeting is now successfully convened”,而外国读者则会以为会议之前有许多阻碍。又如,“不切实际的幻想”若直译为“impractical illusion”就不是很恰当,因为幻想本来就不切实际。再如,“不幸的悲剧”若直译成“unfortunate tragedy”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悲剧本身就是不幸的。(林本椿,2004)
因此,汉语中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富有文采的表达在英语中都变成了非常客观简洁的表达“smash”(彻底粉碎)、“Travel a lot”(走南闯北)、“overjoyed”(欢天喜地)、“spotless/pure white”(洁白无暇)、“featureless/ordinary”(平淡无奇)。
一些拼写正确、语法也看似通顺、十分“忠实”原文的译文,因为其话语构建方式没有考虑译文语读者的接受心理,违背西方受众的习惯传统,同样在英语语境中格格不入,难以得到英语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陈小慰,)
例如:创造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莆田东方国际大酒店)译文为: Establishing Green Hotel Initiating Green Consumption。
上述翻译改为Green Hotel Green Consumption足矣。
再如翻译“地大物博”、“团结与进取”时,译为“vast territory”和“unity”, 采用了舍形保义的方法,使用简练的语言有效地传递了信息。以上翻译都遵循了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免了文字的堆砌,因此符合了读者的接受心理。
(二)增强跨文化意识,“中国特色”词语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为主
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显著的不同。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著名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也曾指出:“我们不可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能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段连城,1992:123)因此,对于汉语外宣稿件中的历史事件、地理名称、专门机构、政治术语和口号、行话和俚语、传统节日、特有的饮食文化等等,必须加予注释说明,这样外国受众看了才不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才能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如:“五·四”运动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against foreign imperialism and domestic feudalism; 西安 Xi’an, the place of the world-renowned Terracotta Warriors;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 China’s top legislature;希望工程 Project Hope, a program to collect money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 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Chinese New Year’s Day等等。
在外宣英译中,有时可借用国外熟知的典故、人物或地名等来比喻汉语中出现的相似属性的典故,即采用归化的方法。归化是指以原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用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如我们常将中国古代的凄婉爱情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Romeo”和“Juliet”。
张健教授在《新闻翻译教程》一书中指出:“归化是文化特性的诠释,而异化则是文化特性的保留,即译文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说了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展示原文是‘怎么说’的,以便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外宣就是要向国外宣传中国、介绍中国,为此,异化翻译和直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外宣翻译的特点,要求译者应具备“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注意内外有别,注重中外读者的思维和心理差别,根据英文表达方式及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即通过删减、增添、编译或重组等方法策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真正使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
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0-48.
[2]陈小慰.福建外宣翻译的现状与对策[C].福建省外事翻译研讨会,2007.
[3]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M].《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123.
[4]范锋.浅谈外宣翻译中“译前处理”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25-127.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关键词:外宣翻译,“一体三维”
一、引言——兼论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外宣工作要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 努力赢得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 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为实现我国总体外交目标,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宣传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因此, 对外宣传的目的也就是外宣翻译的目的。
外宣翻译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窗口, 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而了解是通向理解的第一步。通过外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让其他国家的民众了解和认识一个稳定发展、和平友好、文明进步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国际声望的提升又能够增强该国民众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从而保障国家的政治基础。因此外宣翻译及其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传统翻译理论着重强调译文对原文“忠实”或与原文“等值”的翻译原则已经不能适应外宣资料翻译的客观要求。学术界分别从不同的着力点, 以相关翻译理论为指导, 结合外宣翻译本身具有的跨文化交际特性, 阐述了如何完善外宣翻译质量的观点, 初步构建外宣翻译“一体三维”的研究体系。
二、外宣翻译研究的主体——翻译者
翻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宣翻译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翻译者身上。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翻译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佐良的《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标志着翻译从纯语言形式的转换即以源语言为出发点发展到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即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翻译不光是语言上的对等, 而且是意义、文化上的对等。翻译者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即他要了解Ll和L2所代表文化的各个方面, 历史、社会发展、习俗、传统、经济、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成就、政治以及社会制度等。[1]
唐红指出,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其中, 交际翻译和我国翻译界提出的“编译”不谋而合。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 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 即信息传递的效果。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 以使译文地道、流畅。纽马克认为大部分实用文体应采用交际翻译。显然, 外宣材料是实用文体的一种。“交际翻译”或“编译”是由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决定的, 因为对外宣传是一种传播行为, 更准确地说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外宣材料的翻译“不是电报码式的转换, 而是沟通。实际上, 称职的译者不是词句转换的“对号者”, 而应是“沟通者”。[2]关世杰则认为, 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 “反馈是检验交流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尺度”。[3]
叶颖认为对外宣传材料一般都通过翻译中文材料而来。但是, 由于对外宣传和对内宣传的不同目的, 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必须能够满足外宣受众的审美需求, 使他们能够理解材料的真正含义, 这就对外宣材料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对中英文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4]
三、外宣翻译的三维研究——研究工具、研究视角、研究领域
(一) 研究工具
1.外宣翻译与功能目的论
美国当代翻译家、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思想主张翻译以目的语的语言中心为原则, 考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感受, 强调译者要使译文的表达方式能为目的语的受众接受, 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期待, 即使译文的读者应取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它的另一个优点在于为一些非常规的翻译策略、方法比如改译、改写等提供了理论依据。[5]此外, 德国学者费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和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也属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范畴。
冷锦英运用奈达的翻译理论, 着重于功能对等概念, 从语言学和文化翻译转向的双重视角描述和分析外宣英文翻译材料, 认为奈达的翻译理论建构在信息论的基础上, 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 尤其是中国对外宣传的英译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翻译策略。[6]
2.外宣翻译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由巴黎大学的斯波伯和伦敦大学的威尔逊共同提出的, 作为一门阐释交际的语用学理论, 关联理论的影响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语用学的领域, 它成了当前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威尔逊的学生格特出版了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 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格特认为翻译是一种翻译性行为, 译文就是在翻译性方面寻求与原文相似, 同时翻译行为受关联原则的制约。寻找关联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推理的过程, 是一个付出努力的过程。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对翻译的解释是动态的、辩证的, 它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的本质, 对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陈芳蓉认为外宣新闻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而关联理论正是一个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交际双方的“互明”和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因此, 要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在外宣新闻翻译中, 译者必须首先考虑外国受众的认知环境, 尤其是他们的语境背景、理解水平和兴趣爱好等, 并正确估计他们对译文的期待, 尽力寻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 然后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以使交际双方达到互明, 并实现译者意图与受众期待之间的最大可能的吻合。[7]
3.外宣翻译与翻译存异伦理
Lawrence Venuti提出的翻译存异伦理就是异化翻译, 反对“同一化”。他提出抵抗译入语文化的“少数化翻译策略”, 主张在译文中释放“语言剩余” (release language remainder) 从而形成“文化身份”引起大的社会影响, 比如, 能带来社会的再生长和社会变革。[8]
陈少敏从Lawrence Venuti的存异伦理的视角, 重新审视外宣材料翻译和中国英语在外宣材料翻译中的意义, 认为在外宣材料英译中, 应采用少数化翻译策略 (异化策略) , 在译文中释放“中国英语”不是“中式英语” (China English, not Chinglish) 以塑造中国的文化身份。[9]
(二) 研究视角
由于译者不能很好地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 外宣翻译中存在很多非语法拼写错误问题。李爱珍将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外宣翻译的语言误用认定为外宣翻译的“软伤”, 以区别那些“硬伤”, 即一眼就可以看出的错误, 包括拼音、拼写、语法、大小写等方面的失误与不足。外宣翻译的“软伤”是指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 如用词不当、母语迁移、文化错位等原因造成的错误, 诸如中式英语、用词不当、欠额翻译、译名混乱、常识错误、语气生硬等。[10]
而诸多学者也从分析文化差异的视角分析外宣翻译问题存在的根源。戊荪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的外宣材料称为“隐伤” (hidden injuries) 。影响外宣翻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中国式英语”也是由于翻译者把中文的语言文化习惯有意或无意迁移到翻译稿中的。[11]程镇球总结了汉文化对外宣翻译的三种不良影响:不符合目的语习惯;按中文规则自创的英语搭配;拟人。[12]
有学者采用传播学者经常使用的受众分析理论来分析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张英莉认为, 对外宣传的实际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国外受众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 有时一厢情愿地、强迫式地灌输自己的文本和话语, 这样自然容易令人产生抵制和排斥情绪, 结果良好的愿望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文化上的差异使得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接受心理与我们迥异的海外受众难以接受, 对这种宣传味太浓的传播从心理上加以排斥。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对象不同。对外宣传不是对内宣传的翻版, 要讲究内外有别。[13]
(三) 研究领域
由于翻译本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问, 关于外宣翻译与跨文化性的探讨也从宏观层面延伸到对外宣传相关领域翻译存在的问题上, 学者们熟练应用各种理论, 对如何完善各领域实践中外宣翻译质量、解决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有些文献单纯从语法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外宣英译的质量。许建平以《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的两种不同英译版为分析研究对象, 就对外宣传翻译中的遣词用字、习惯表达、语气口吻、句式重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基本没有涉及翻译理论和文化交际。[14]但宏观上讲, 翻译本身就是在处理文化差异问题, 因此这些探讨也依然没有脱离文化翻译的范畴。
汤富华则对企业外宣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5]蒲元明和潘卫民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外宣翻译做了具有建设性的分析。[16,17]林颖婷关注外宣材料的一个特殊类别——时尚界的产品目录 (catalogue) 和趋势手册 (trend book) 的翻译。[18]近年来, 文献关于外宣翻译的文化视角除了涉及中央政府形象外宣, 还涉及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集会, 视角投射到天津滨海新区、福建地区、南京地区等地方政府外宣, 涵盖电视、广播和报刊媒体。
四、结 论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影响力;政治性;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33-01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我们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如何对外有效的传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新主张,如何让中国历经沧桑的千年文化积淀得到世界的接纳和认可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力量。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未来我国的战略任务。而外宣翻译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有力武器,负责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中国优秀的文化、宣传中国崇尚和平的政治主张、向世界展示昨日之文明和今日之美好及明日之愿望是只有外宣翻译必须肩负的重任。
二、外宣翻译的定义
我们在参看西方有关翻译学理论时并不能发现对于外宣翻译的阐释,它是一个中国特有的概念。著名学者张健指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为对象的交际活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外宣翻译在我国存在有着它客观的需求,虽处于起步阶段却有日益蓬勃的趋势,但对于翻译的整体研究而言,它的发展历史很短暂且体系尚不完善,多数研究还需宏观视野、微观论证和系统整理。因为外宣翻译涵盖了几乎文体形式,任何语体都可以进入外宣翻译的范围,所以外宣翻译给人留下泛泛的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宣翻译没有自己的特点。外宣翻译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政治性和目的性。译文的质量关乎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我们必须重视外宣翻译。
三、外宣翻译特点
外宣翻译涉及跨文化交际,它是以外国读者为受众群体、以交际翻译为主要手段、将源信息转化成目的语信息的翻译实践。外宣翻译必须符合一般的翻译标准,语言应简单易懂、朴实精炼,为准确的传达原文内容信息服务。外宣翻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真实性:客观的反映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文化现状,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世界。
文化性:翻译本身就是种文化现象,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创造性:新生事物的翻译工作需要由外宣翻译者来完成,向世界创造性的表达当代中国。
政治性:外宣翻译文本政治性强,敏感度高,在严谨的翻译过程中,有策略的宣传我国的经济进展、文化进步、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是外宣翻译的基本要求。
单向性:外宣翻译从定义伊始就意味着信息有目的的输出,也就意味着这个工作只能由中国人来完成,只是由中自外的单向输出。
特色性:要从中国特色的大量文化内容、语篇修辞等角度来理解外宣翻译的特色性。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外宣翻译包含了大量中国特色的词汇、句子和俗语,特色鲜明。
明朗性: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基调是正向传达中国的成就和风采,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并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外宣翻译的诸多特点,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其中有政治立场是外宣翻译的重要特征。
四、外宣翻译要求
在翻译的过程中,外宣翻译不仅要遵循一般翻译的准则,更要有与其他翻译不同的要求。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交际因素选择合理的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外宣翻译过程中,须以目的语读者为翻译目标,提供源语言的背景知识以便于他们理解文本意思、消除文化障碍、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外宣翻译的着眼点是受众者而并非文本本身,这就要求译者讲求翻译方法和策略,不完全受制于源文本的字面意思,而是要深入挖掘文本内隐含的客观事实和历史现象,以受众者能理解的方式解读并展现出来。
其次,要提升外宣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其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有对国际事件的宏观领悟力和把握力,有开阔的视野和接纳的胸怀,除此之外还应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语言能力,有跨文化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了解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并能够熟练的运用英语表达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差异和受众需求,才能提升外宣翻译水平,让中国的文化走出去并走的更稳更远,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能力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
五、结语
作为对外展示和交流的媒介,外宣翻译工作直接决定着中国对外宣传的效果,也是我国对外交流水平和政治经济建设及人文环境规划的具体体现。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汇、向世界深入的介绍中国是外宣翻译工作者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中国在世界大舞台上能否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得到国际的认可都受着外宣翻译工作的制约。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外宣翻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使外宣翻译的针对性更强更有深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进而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向世界展现一个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着良好国际形象和文化主张的大中国。
参考文献:
[1]Bell, 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1.
[2]陈小慰. 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 中国翻译,2007, (1).
[3]段连城. 对外传播学初探[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4]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5]黄友义. 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
[6]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7]黄友义. 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
[8]张健.《外宣翻译概况》课程笔记.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基金项目:2014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文化决策的研究,项目编号:ZD14027。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宣传的原则,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新闻宣传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加强和改进新闻外宣工作,努力建立“指导明确、有章可循、监管有力、奖罚分明、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鼓励和引导全区各级党组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守纪律,为不断提高全区新闻外宣水平,为实现田
家庵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裕、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建立健全新闻外宣宏观管理制度
1、坚持新闻通气会制度。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局根据新闻外宣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新闻通气会,学习、传达、贯彻关于新闻外宣工作的文件精神,安排一段时期或某一阶段的宣
传工作重点,研究解决新闻宣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坚持新闻协调会制度。由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牵头组织召开新闻外宣工作协调会议,协调安排重要会议、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要事项、突发事件的新闻宣传;协调安排各学校组织开展的具有学校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事项、突发事件、重要工作的新闻宣传。
3、坚持重大典型宣传统筹制度。各学校需要推出先进典型(包括个人事迹),调研论证后,报教育局确定为先进典型需要进行宣传的,由协调新闻单位统一进行采访报道。
4、坚持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告制度。教育系统内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按照《关于改进和加强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库教发[2010]53号文件),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处
置事件的主管部门和事发教育局汇报。
三、纪律要求
1、严肃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纪律。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要在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由教育办负责组织协调。各有关学校不得自行向外发布未经核实、没有根据的信息和传言,杜绝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诱发不稳定因素的报道。
2、严肃教育办各学校对外宣传纪律。各学校宣传全校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活动、事件或利用报纸专版、电视专栏、广播专访的形式对本学校典型事件、典型人物进行宣传,内容要
经过教育局把关。各学校不得自行参与各类媒体组织的对外宣传工作。
3、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认真遵守和执行新闻外宣工作的有关规定,对坚
外宣基本工作之吾见:外宣部作为一个校职能部门,其存在的`主要任务是对校内重大事件,活动进行对外宣传。本其本,而后掘微情众理散趣以观外,故为文章书有其重,文随事出,情随理现,趣映其间,情妙奇新扬之有道。为外宣者,必正己心,断臆想,法新闻之则,不滥私观。继而有为者,明眸洞眼触微感,奇思妙笔铺情理。比于内宣,事广而受之者众,彰传识扬闻之价值认同。
外宣的性质及其意义:外宣工作其本身展现的丰富世相人貌,深情趣理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多姿百态在为文,为新闻一面就具巨大价值和无限精彩。外宣为宣:其在引导正确舆情走向,坚定社会公知立场的责任无贷,故而为,广人识闻,明人心智。
外宣为外:它是特定社会生活群体对外展示日常事态,生活面貌的基本手段,故而为,眼辩事理,文抒物态。吾此论大而为空,就校外媒来说:校外媒宣传部在向外展示我校管理教育工作,学校发展建设理念及学生基本学习生活面貌的工作持主要职能。
为了激发调动全镇新闻宣传工作者、文秘人员及大学生村官和有写作能力的干部积极参与对外新闻宣传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对外新闻信息宣传氛围,提高全镇跨越式发展的吸引力,扩大敖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新闻外宣奖励范围及内容
(一)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即: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发表稿件给予奖励,标准如下:
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上发表稿件(消息、通讯)及调研文章:
一版稿件:①300字以上头条新闻奖励5000元,其它新闻奖励3000元;②3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3000元,其他新闻奖励2000元。
二版稿件:①500字以上头条新闻奖励2500元,其他新闻奖励2000元;②500字以下200字以上头条新闻奖励2000元,其他新闻奖励1000元。
其他版面新闻奖励500元。
调研文章:1000字以上奖励2000元,1000字以下奖励1000元。
(二)在自治区级新闻媒体,即: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上发表稿件给予奖励,标准如下:
一版稿件:①600字以上头条新闻奖励2000元,其他新闻奖励800元;②300字以上6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800元,其他新闻奖励500元;③200字以上3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500元,其他新闻奖励300元。④200字以下其他新闻奖励200元。
二版和地方新闻版稿件:①800字以上头条新闻奖励800元,其他新闻奖励500元;②500字以上8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500元,其他新闻奖励300元;③200字以上5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300元,其他新闻奖励200元。④200字以下新闻奖励100元。
其他版面新闻奖励100元。
(三)在鄂尔多斯市级新闻媒体,即: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晚报、鄂尔多斯电视台上发表稿件给予奖励,标准如下:
1.在鄂尔多斯日报上发表新闻稿件(消息、通讯)及调研文章(蒙汉文不限):
一版稿件:①800字以上头条新闻奖励1000元,其他新闻奖励500元;②600字以上8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500元,其他新闻奖励300元;③400字以上6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300元,其他新闻奖励200元。④200字以上400字
以下头条新闻奖励200元,其他新闻奖励100元。⑤200字以下新闻奖励80元。
二版稿件:①1000字以上头条新闻奖励500元,其他新闻奖励300元;②800字以上10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300元,其他新闻奖励200元;③500字以上8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200元,其他新闻奖励100元。④200以上5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100元,其他新闻奖励80元。⑤200字以下新闻奖励50元。
其他版面新闻奖励50元。
图片新闻:一版奖励100元,二版奖励50元。
调研文章:1000字以上奖励500元,1000字以下奖励300元。
2.在鄂尔多斯晚报上发表新闻稿件(消息、通讯):一版稿件:①500字以上头条新闻奖励200元,其他新闻奖励150元;②300字以上5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100元,其他新闻奖励80元;③200字以上3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50元,其他新闻奖励30元。④200字以下新闻奖励20元。
二版稿件:①600字以上头条新闻奖励100元,其他新闻奖励80元;②600字以下300字以上头条新闻奖励60元,其他新闻奖励30元;③200字以上300字以下头条新闻奖励50元,其他新闻奖励30元。④200字以下新闻奖励20元。
其他版面新闻奖励10元。
图片新闻:一版奖励20元,二版奖励10元。
3.在鄂尔多斯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发稿件(蒙汉文不限):
2分钟以上头条新闻奖励1000元,其他新闻奖励300元。2分钟以下头条新闻奖励500元,其他新闻奖励100元。
(四)在网络媒体,即:新华网、人民网、新华网内蒙古频道和内蒙古新闻网上发表稿件给予奖励,标准如下:
1.在新华网、人民网上发表头条新闻稿件,奖励2000元,其他新闻500元。
2.在新华网内蒙古频道和内蒙古新闻网上发表头条新闻稿件,奖励1000元,其他新闻奖励200元。
(五)在旗报和旗电视新闻发表头条新闻稿件,奖励300元,其他新闻奖励100元。
二、干部信息宣传任务。
(一)从事文秘工作人员信息宣传任务:每季在旗级新闻媒体发表各类信息4篇,市级新闻媒体发表各类信息2篇。超出任务每条按信息宣传奖励办法给予奖励,未完成任务的,旗级每少完成一篇扣1分,市级每少完成一篇扣2分。具体人员有:阿日并那顺、李彩云、姜国强、黄彬、胡小君、苏嫒、高凤叶、尉慧、陈小慧。
(二)大学生村官信息宣传任务:每季在旗级新闻媒体
发表各类信息2篇,市级新闻媒体发表各类信息1篇,未完成任务的,旗级每少完成一篇扣1分,市级每少完成一篇扣2分。超出任务每条按信息宣传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三)各部门信息宣传任务:以本部门每季在旗级新闻媒体发表各类信息2篇,市级新闻媒体发表各类信息1篇,未完成任务的,旗级每少完成一篇扣1分,市级每少完成一篇扣2分。超出任务每条按信息宣传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包括本部门开展活动记者报道)
由此可见,旅游的对外宣传在促进旅游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外宣资料的撰写和翻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本文从英汉语言的对比和英美读者的期望度入手,分析我国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一、旅游外宣资料及目前英译本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外宣资料不同于文学作品,它具有强大的信息功能,其翻译的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相比中国的旅游资料,英语旅游宣传材料大多行文简明实用、语言直观、词语朴实,因此翻译中文材料时应注意内外有别,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
其次旅游资料具有感召功能,即通过对旅游景点的细致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读者产生“为之神往”的感觉。但较之国外的旅游手册,我国的宣传资料喜欢借景抒情,表达对仗工整,行文整齐,节奏铿锵,充满了诗情画意,翻译时如一味讲究英汉的“等值”,将会使外国游客如堕五里雾中。正如Pinkham (2000)发现的,中式英语在中国的各类问题中极为普遍,主要是冗余的词语(冗余的修饰词,同意复指)和异常的句子结构(名词泛滥型,逻辑混乱型等),使宣传的预期功能难以实现。
总而言之,恰当得体的旅游对外宣传资料不仅有助于开拓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而且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增加民族国家之间的了解,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旅游外宣资料犹如景点的广告,撰写或翻译得当才能让外来游客一读倾心,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宣传资料要想迎合英语游客,达到他们的期望值,翻译中文文本时就应做出诸多改动,“既实现意义对等,又实现形式对应,这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转换中是根本办不到。基本上,汉外互译必须放弃拘守的形式而倾全力于意义”(刘宓庆,2001:78)。如下方法常用于外宣资料的翻译。
1. 注解(Interpretation)
注解,即在翻译必要时添加适当的解释。在旅游宣传资料中,有大量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名人的身份,即音译的人名、地名、物品名和官名,作为目的语读者的英美人因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如果直译这些内容,就会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影响到信息的有效接受。适当地注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例:
原文:吴宫大酒店是一家旅游涉外三星级酒店,坐落在闹市的中心特色文化街福州路上,东靠南京路,南临城隍庙,西近人民广场……(上海酒店宣传册)
对于大多数西方游客而言,他们并不知道“城隍庙”的含义,如果直译就会失去原名中所包含的文化蕴意和地方特色。因此为了传达原语中的文化特色,译者有必要做出一些注解,也为宣传城隍庙做铺垫。
注解:Yuyuan Garden and Yuyuna Bazaar (Yuyuan is also called Chenghuang Temple, a popular Chinese traditional shrine for City God.Chinese people used to believe that the shrine and god could protect the whole city and city dweller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
2. 省译(Deletion)
适当的省译在翻译旅游外宣资料中十分必要,在处理时译者要压缩大量重复和堆砌的词语,删改华美言辞做到简练平实,多运用口语化的表达以软化僵硬呆板的语气。
例:
原文:张家界的山,奇峰叠翠,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上,生长着茂盛的灌木;舒卷飘逸的云雾缠绕在山腰,时而升腾,时而泻落;山顶上长满了苍劲的松树,参差错落,非常壮观。张家界山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猛兽,有的像剑戟,有的像窈窕淑女,有的像关西大汉。
译文:Zhangjiajie is best known for its towering peaks, cloaked in cloud and mist, and covered in different shades of green.Thick shrubs cover the cliff surface, and pine flourish on the mountain tops.Various shapes can be discerned in its peaks———of animals, swords and humans.(张家界旅游宣传手册)
在该译本中译者省去了大量四字词语使之更加符合英美人的审美习惯和阅读方式,突出了信息量,又不失适当的描述。
3. 重构(Restructuring)
在翻译某些特殊文本时,译者常常会为了避免中式英语或翻译痕迹而对文本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这就是翻译中的重构。这种方法通过删除或增加并重新组织原语的方法传达原语文本的精髓,通过这种方式,译者会改变或重组原语文本的内容或结构,以改进原文本,使之更加通俗易懂便于接受。
重构体现在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上最重要的是对篇章和句式上的重组和构建,译者应当打破汉语原文的构篇模式,依据英语习惯的规范重新构篇,符合逻辑,讲究条理;在句子翻译上应找出句子的中心,用主谓形式将它表示出来,作为句子主干,把其他的“主谓结构”转化成分词,动名词,不定式,介词结构,以及从句等附属在句子的主干之上;在用词上,要尽量压缩主观性的评述和想象,精简修饰性的成分,少引用诗词警句,力求客观精练地呈现景观的原来面貌。
例:
原文:位于福州市中心的榕山宾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装潢典雅,设施豪华,是理想的商旅之家。
宾馆拥有豪华套房300多间,环境清洁,幽静。6个装饰精美的餐厅提供各式中西美味,服务周到,气氛舒适。全套休闲健身设施,使您白日驰骋商场的紧张神经得以放松并享受锻炼的乐趣……
(许建忠:149)
译文:The Rongshan Hotel, situated in the beautiful central district of Fuzhou, Fujian Province, is ideal for business travelers and tourists, with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ttractive décor and modern facilities.
The over 300 luxury suites are clean, quiet and private.Six lovely restaurants serve a variet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isine, offering courteous service and a relaxed atmosphere.The complete leisure and fitness facilities provide the fun of exercise and a proper break from the day’s stress...
(许建忠:150)
由此可见,译文在重构篇章时只取了原语中的重要信息,用分词短语、介词短语把原语中的四字词语连接在一起,并用口语化的词句代替了修饰过盛的语言,如“装潢典雅”、“驰骋商场”和“事半功倍”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词语翻译,译者用“attractive decor”翻译“装潢典雅”,用“will make doing business away from office efficient and easy”传达“使您白日驰骋商场的紧张神经得以放松并享受锻炼的乐趣”中的含义,这样目标语既传递了原语的审美观,又成功地给读者提供了信息。
综上所述,旅游外宣文本英译时应尽可能考虑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的不同,翻译时对中英语言进行研究,增强跨文化意识,增强目的语读者和篇章规范意识,并注重平时的积累,在大量的英语平行旅游文本中研究英语作者在类似的场景频繁使用的举行和词语进行模仿,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旅游外宣资料的写作和翻译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Pinkham, Joan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Jiang Guihua.The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曹鹏.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现状调查与导游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经济, 2008, (12) :164-165.
[3]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78.
[4]许建忠.工商企业翻译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149-150.
[5]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http://www.cnta.gov.cn/.
[6]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http://www.cnta.gov.cn/html/2011-7.
[7]Enjoy the Central America.http://www.enjoycentralamer-ica.com/.
关键词:旅游广告 语言风格差异 外宣翻译
1 旅游宣传语的语言风格概述
旅游广告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各种媒体手段,通过有形的视觉效果或劝服性的宣传途径,以迎合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为目的,广泛宣传和推广旅游产品,有效地推动旅游产品的销售,突出旅游产品中隐含的无形服务的价值,展现旅游产品中的文化渊源和形象内涵,诱发受众的旅游需求并促进其最终采取行动。出于共同的目的,汉英旅游广告在遣词造句方面也表现出一些旅游广告共同的特征。
1.1旅游宣传语的语体特征—口语化突出,简短易记,节奏鲜明
现代旅游广告突出的语言特征就是口语化,口语化的语言可以留给旅游者亲切、自然、没有压迫感的印象。如上海旅游广告语“新上海、新感受”,一语道破上海优势;大连的“浪漫之都,中国大连”这些广告都充分体现了旅游广告口语化语言特点,这些简短易记的广告语可以使旅游者在轻松记住该广告的内容精髓和意图。
1.2 旅游宣传语的用词特征—文化影响下的词性差异
旅游广告的目的是鼓励即时消费和预订,促进旅游者对旅游机构的好感以及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促使游客采取行动。所以英文旅游广告总是动词先行,如美国运通的广告,假日酒店集团广告,等皆以动词开头,呼唤旅游者立即采取行动而汉语旅游广告反而是名词罗列比较突出,因为汉语旅游广告大多是以托物寄情,以美好情景的描述带动旅游者对旅游地以及旅游产品的向往,同时中文中名词可以根据需要的意思和语境动词化,既能达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有符合中文思维方式与习惯。如“长沙-多情山水,璀璨星城”“东营-齐鲁神韵,豪情山水”“南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旅游广告最常用的代词是“你”和“我”。人称代词“我”和“我们”的使用的目的是更好的向旅游者提供一份真诚的承诺,一种充满信心的保障。而代词“你 ”的使用可以达到提高旅游者对特定广告的下意识反映和注意,提高旅游信息提供的针对性的语用功能。如世界之窗“世界与你共欢乐,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 宋城“给我一天,还你千年”,这些广告都针对“你”而发,呼唤“你”的行动。
1.3.旅游宣传语的修辞特征
旅游广告宣传语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旅游机构产品的特点,或使用比喻如海口“椰风海韵 南海明珠”,杭州“爱情之都,天堂城市”,或使用双关,使旅游者产生广告设计者期待的联想意义,如“昆明天天是春天 ”, “乌镇-古老的神话”,“中国新疆:掀起你的盖头来”,西班牙旅游局针对欧洲潮湿地区推出 “阳光普照”等都使用了双关修辞手法;或使用对比,突出自身优势,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美國佛罗里达棕榈度假区的 “尽善尽美”;或使用排比,增强句式,如成都的旅游广告“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美国洲际航空公司的 “ 努力工作,安适飞行 ”;或使用重复,如福州“福山福水福州游”,乐山“乐山乐水乐在其中”;或使用夸张如广州“一日读懂两千年”,锦绣中华“一步跨进历史,一日畅游中国”一语道出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汉英旅游广告都大量使用了这些修辞技巧,起到了形象生动,促进旅游者的购买欲望的作用。
2 英汉语旅游广告语言风格差异
2.1汉语托物寄情,英语写实直观
一般来讲,汉语措辞往往侧重华丽词语的描写,而英语则侧重明快的陈述。在主观情理和客观物象的关系上,汉民族突出通过物象表现情理,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托物寄情,遗形写神(贾文波,2000,73)。汉语喜用虚空之词写景抒情, 多凝练含蓄、音韵和美。汉语深受儒家哲学和美学传统影响, 遣词造句多空灵叵测、虚幻神异, 利于营造意境, 因为“ 意境创造的极至就是创造含蓄美、朦胧美, 也就是模糊美” ( 孙迎春, 2002) 。最典型的是红树林的旅游广告“鹤舞白沙,我心飞翔”,湖北武汉市“高山流水,白云黄鹤”皆强调“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美”。而西方哲学则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强调更多的是摹仿和再现。西方民族的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是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如法国航空公司的“我们的目标更高远”,新加坡章仪机场的 “享受当下”都是比较写实的语言的典范,其句式结构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自然简洁,充分体现了描述可感的特有风格。
2.2汉语多修饰词,英语多写实词
汉族螺旋型综合式思维方式与西方直线型分析式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在语言使用上。中国传统哲学观是综合、系统或整体的观念。而西方哲学和文化则侧重将整体分为部分进行研究和探索。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中英的语言结构和语言风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在了旅游广告语言的使用上。
中文旅游广告总体体现了中国人重“意合”的思维方式,汉语词汇词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的行文风格、谋篇布局以及谴词造句完全依据语义逻辑决定词语和句子的排列顺序。汉语广告撰写倾向于提供作者从整体出发抽象概括出的信息,让读者接受旅游景区或服务的整体印象。但对许多重要的旅游信息分项内容,如景区的周围环境、到达的途径、游览的最佳线路则一笔带过。又因汉语行文用字的习惯,因而语气所到之处常常出现一连串的并列修饰词语;在汉族人民看来,汉语这种多修饰词语的表述方式十分贴切,符合中华文化,如若删去则意思表述欠完整。而英文旅游广告则多写实词,句子结构严谨。
2.3汉语独特的四字结构法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双单音节问题初探》中指出:“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他还指出:“四音节的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里大量存在着四音节成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 近年来,四字格结构也进入旅游广告中。四字格在广告语言中的出现,使现代广告普遍具有口语化的特征,简洁易记,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有现场感,传物传情,语言时尚,脍炙人口。(金惠康,2004,414-418)如东方之珠;远离尘嚣;活力北京等。汉语的四字结构非常盛行,因为其工整对仗,词义丰富,文采华丽,语气连贯,读起来给人畅快淋漓之感,同时,四字结构结构整齐,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如:“长沙:多情山水,天下洲城”“东营:齐鲁神韵,豪情山水 ”皆以整齐的结构,第一时间吸引游客眼球。
旅游广告常见模拟生造新词的情况。因汉语词汇词组灵活性强,故汉语旅游广告多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四字成语、俗语改换如“山西-晋善晋美”;随遇而安——随寓而安(宾馆)。这样的改写,在语言上形成闭合的逻辑,并给受众逻辑想象的空间,形成一种回味悠长的感觉,给人以深刻印象。
2.4.语音特征差异
旅游广告句式常使用节奏明快、合乎韵律的语句来达到让人琅琅上口,过耳不忘的效果。汉语广告语常常通过音节的重叠和押韵来实现音韵美。重叠是汉语所特有的, 押韵为旅游广告所共见;如黄鹤楼旅游广告“天下名胜处处游,心中唯记黄鹤楼 ”采用了押韵的方法起到节奏明快、使人耳熟能详的效果。“乐山的广告:乐山乐水乐在其中”;“福州市:福山福水福州游”而诸如此类的音节重叠, 富有节奏美,也给人以美妙的音乐感、韵律美, 便于口头宣传。
3.旅游广告外宣翻译策略
3.1本土文化的传真—异化原则
纽马克( 1988: 10) 指出: 翻译不仅是知识的传递, 理解的创造, 而且是文化的传递。译者应该敏感、仔细地反映这些层面。中国灿烂的文明与悠久的历史, 一直是国外游客注目之焦点。在翻译旅游宣传广告文时, 应尽可能保留原文化, 即孙致礼先生所言之“ 文化传真”, 将源语中蕴含的所有文化信息尽量完备地传达到译语中去。( 孙致礼: 2002: 43) 。例如在上海世博会各主体展馆地区形象宣传语翻译中广东宣传语:广东骑楼, 绿色生活翻译中“骑楼”这一个文化词采用了音译Qilou。,骑楼这一词字典中目前尚未收录, 外国网站上也很少有出现。在世博会这个特定环境中将它直接音译,配上展馆中的相关图片和说明, 这个音译词也是向世界宣传广州特有文化一个很好的机会,这种异化处理的方法可以满足海外游客对中国文化求知、求新、求奇的心理。同时在尽可能缩小理解距离的同时, 努力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
3.2. 思维与句式结构的差异—归化原则
翻译汉语旅游广告时,也应灵活使用“归化”之原则,充分考虑目标语言接受者的文化心理与文化习惯,用符合英文习惯的、贴切的、准确的译文表达。如在兰溪济公纪念馆有关济公传奇中文介绍如下: 济公劫富济贫, 深受穷苦人民的爱戴。 译者在济公专有名词进行音译后加上解释,把济公比作英美文学中的侠客罗宾汉。这一译法将文化预设置于受众认知域和对异域文化了解的期待范畴内, 从而满足了他们来华旅游期待了解华夏文明的猎奇心理期盼, 使西方人看到就立刻產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
3.3美学风格的等化
旅游广告强调生动形象、 引人入胜、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促销力。因此, 在广告文的创作上, 为渲染景点气氛, 酒店优势等, 旅游广告文多重以华丽的笔墨, 高雅的格调作用于潜在游客的视觉, 以唤起其美的享受和购买冲动。在旅游广告外宣翻译中,应尽量进行美学风格等化原则下的翻译。
四、结语
旅游广告属于“情感诉求”和象征元素大量使用的文本,涉及到广告目标群体和受众群体之间的文化,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心理期待和实际需求的差异,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的差异进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rentice Hall,London,1988
[2]陈宏薇 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4]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04-419
[5]孙迎春 意境0 译法探索[M ] . 中国翻译, 2002,5
[6]许渊冲 美化之艺术[ J] . 中国翻译, 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