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通用7篇)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篇1

论文关键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习环境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体系的构建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训练及培养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为养成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大多是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但要完成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基础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贯穿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其养成要求,通过教师的英语教育培养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修养,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用养成教育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即教学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明确了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全面研究,以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学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英语教学,因而使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表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有应用提高阶段,才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把四级的整体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因而导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于以提高四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上。虽然部分重点高校在完成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会使学生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它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共核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国内的ESP教学普遍存在缺乏协调性、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南昌工程学院级119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学科特点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工程英语阅读》等6门ESP课程,为学生高年级顺利接受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大学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也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三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紧密联系的环节,三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迅速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深厚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外语教师从3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最后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训基本分为3种:1)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科研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2)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3)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有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提及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应更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怎样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定期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讲座、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角、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从而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以及英语课外学习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的构建,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实践舞台,为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篇2

一、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理论研究型人才, 另一类是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进而物化为给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由此, 高等教育也从注重理论素养还是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角度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两种类型, 即基础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中,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大学层次的知识与智能水平, 又具有从事某一专业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 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

二、新时期高等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特征之一。

高质量的高级技术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社会支撑。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 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人类生活、教育方式的变革。因此, 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爆炸, 任何学校或专业培养出的学生都不可能是全才, 这就使得职业分工进一步细化, 对人才的需要就更趋于专业+特长型的应用人才。高等教育应对这种不断变化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2.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大众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条件。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已占同龄人口总数的55%, 欧洲、日本及韩国, 大学生也占到同龄人的35%~50%。中国面对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 面对高等教育多层次化的教育体系结构调整, 我们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主题, 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教学新思路, 正确评价教学质量, 着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等本科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研究轻应用的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规格、标准的要求形成了愈来愈大的反差,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重新分工和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有一个大的增长。中国地域广阔, 各地区自然、人文与经济社会条件差异较大, 不同性质的城市各行各业对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只有各高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才能最好地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 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 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服务范围是学校所在地, 因此,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所在地。影响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因素固然很多, 但最根本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设置的学科专业是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用;二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能用。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的主要特点

1. 突出的职业适应性。这主要反映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

养过程中, 在专业方向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和实践环节安排等诸多方面都考虑了职业实践的实际要求, 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做好到实践中工作的思想准备以及符合新时期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因此, 毕业生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职业实践的要求, 在职业竞争中争得首发优势。

2. 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采取通识教育加专业特长或素质教育加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 在专业方向设置上采用“一专多向”的设置方式, 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主—子模块”的设置形式,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打破学科壁垒, 采取专业基础与专门化课程“集成联动式”的组合, 目的就是培养专业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的人才。

3. 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入学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就业指导等环节中对教育主体普遍贯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理念,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了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扎根地方、深入职业实践一线的就业思想准备, 毕业生在毕业时就业定位明确, 不再出现不切实际的就业想法, 使就业问题基本能够顺利解决, 利于他们轻松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并踏实地开展职业岗位工作。再加之他们在校期间接受了更多的岗位实践锻炼, 使得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系统

1.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 坚持“师德”首位。道德乃做人之本, 师德乃教师之基。对教师个体而言、师德居于教师德、业、学、识、行诸素质之首, 它不仅决定与制约着教师其他素质的存在与发展, 也是提高教师其他素质的动力与源泉。在师德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把师德评价与师德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 师德评价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动力, 师德教育为师德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二者有机结合, 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2) 培育“双师型”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首先应是具有双工作岗位的内涵, 即从事某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 同时也曾在与所教课程紧密关联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工作过。其次应有“师”的水准, 即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不能把“双职称”与“双师型”等同起来。

2. 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建设系统。

地方本科院校普遍认识到加大投入, 快速推进教学基本建设是学校提升的基石。为使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科学、合理、有效, 必须制定资金投向原则, 创新建设机制, 规范项目管理。资金投入按照集中投入、资源共享、突出亮点、提高水平、满足教学需求的原则。项目管理以制度求规范, 以专家主导保障教学基本建设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做到项目建设成果与使用效能相结合, 注重使用结果。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再现职业场景、反复训练基本技能、突出重点、逐步配套、与办学规模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做好规划与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要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 采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 将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结合起来, 将实习实训与就业结合起来。

3. 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 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是维护教学秩序, 保证教学质量, 突出办学特色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建立各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制定《课堂教学工作规范》、《实验实训课教学规程》、《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 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执行、教学安排、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做出详尽的规定;制定《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教学名师工程实施办法》、《特色学科评选建设意见》等激励性文件, 鼓励院系和全体教师争先创优;制定《教学事故界定处理办法》等约束性文件, 约束和惩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错误行为。通过管理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规范、约束和激励作用, 使教师懂得了每教学环节应该怎么做, 不能怎么做。把严格规范的制度体系变成广大教师能够接受并自觉执行的良好行为习惯, 从而形成制度文化。 (2)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内容:质量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实训课教学规程》、《考试工作规范》、《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规范》等。执行人员:教学校长、教务处、教学院长、教学管理科、系主任、教师、学生。运行过程:教学安排、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考试、毕业设计 (论文) 。 (3) 处理好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 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学管理能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目前, 本科院校遵循的最高质量标准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 该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并未区别对待, 而是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而学校在自评过程中, 往往更注重规范、统一, 而忽略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区别和特点。应用型人才的毕业环节, 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让学生到企业中去, 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技术应用能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就生产实践中的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 其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报告、总结、论文、工艺流程、产品、方案等。

4.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教学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建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实践教学测评办法》、《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办法》、《督导员工作条例》等文件, 对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和监控。 (2)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3) 教学质量监控结果运用。将教学质量监控结果与教师个人及院系考核、职称职务聘任、工作量计算挂钩, 与优秀学生和奖学金评选等相结合。 (4) 终端监控。由于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毕业生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比较后的偏差反馈上, 这一反馈有利于直接调整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因此, 对毕业生进行终端监控、跟踪调查, 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反馈意见,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 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向市场, 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 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素质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的主要特点,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系统方面进行了探讨。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篇3

【关键词】 本科会计教育;会计人才素质;教育理念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我国会计本科教育过程中,因受环境影响,加之相关概念和目的不明确,在会计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环境分析入手,探讨了会计人才素质的三要素以及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理念,提出了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

一、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面临的环境和问题

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培养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加剧,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日益明显。伴随着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生存环境逐步恶化,竞争日趋激烈残酷,部分上市公司舞弊案件的出现使会计职业界在公众心目中的诚信度降低。此外,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影响,以及国际人才流动加速,我国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教育环境方面,会计专业教育面对的是经过十余年基础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形成。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环境始终得不到改善,应试教育的氛围依然浓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较差。而且,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毕业生众多的现实带来的就业压力给学生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使得他们不得不疲于应付各种资格考试,由此形成了轻视素质培养、急功近利的学习风气。另外,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和学校都被一系列量化的指标考核所束缚,加之不合理的师生比,使得教师工作压力巨大,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匮乏,这些都给会计人才素质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其表现有: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向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与互动,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从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角度来构架,以会计职业的知识需要展开教学,学生所学的知识局限于满足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要求。

二、需要认识的会计人才素质观

对会计人才素质缺乏应有的认识,是导致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现状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明确会计人才素质这一概念,必须从素质、人才素质进行分析。

关于素质与人才素质,1998年5月,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召开的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已进行了讨论。各素质教育试点高校对素质概念达成的共识是:素质是人们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为如何做人,表现为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等等(罗嵘2004)。

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罗洪铁2002)。可见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带来有价值的成果的人即为人才。而要完成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创造性劳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内在素质,这些必备的内在素质即为人才素质。具体分析,人才素质包括不同的具体要素。如,钟志贤(2004)指出,知识时代在不忽视人才的基本素养(读写算能力)的前提下,比较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兼容能力、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九大能力。

由人才素质的含义可以得出,会计人才素质是指能够在会计领域完成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创造性劳动的人员应该具备的内在素质。相关的机构和学者对会计人才素质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很多研究。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布的《国际教育准则第9号》中,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三类。同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沟通技能、交流技能和理性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质。

有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会计职业界、会计教育工作者以及会计专业学生等利益相关方,总结归纳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林志军(2008)通过因素分析,从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多项不同素质中总结出几点最重要的要素,分别是商业/管理技能、商业/管理知识、核心会计知识、个性特征(personal characteristics)、基础知识和技能(general knowledge and basic techniques)。

根据人才素质的定义,总结之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会计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多个具体要素,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具体要素不尽相同。

可以认为,会计人才素质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基本要素:

(一)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一方面调节从业人员的内部关系,加强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提出了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项目。特别指出会计人员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应当指出,会计职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还应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提供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判断和服务。

(二)知识素质

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会计专业知识。一般性知识包括数学、语言等基础知识,是进行思考、交流、逻辑思维、判断、分析、决策的必备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是指有关企业、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性质和运作的知识,以及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原理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使用、管理、评价、设计信息系统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指会计学科体系内的具体知识,是直接指导具体会计工作的理论和技术规范。如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通过调查发现,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知识要素。会计工作的要求不同,应具备知识素质可以有一定的差别。

(三)能力素质

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是指从事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中将职业能力定义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规定的标准承担某一工作角色的能力。从事不同层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不完全相同。近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的会计职业能力素质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等。

三、需要确立的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理念

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和基础教育在某些重要环节的缺失,以及会计人才素质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在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中要确立终身教育、创造性教育以及人本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理念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期间着重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这种热情和习惯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依然能够根据变化的环境,不断地去主动学习。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面对基础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欠缺,在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中必须树立创造性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做出及时和恰当的判断,最大化企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人本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也即人的应有地位、作用和尊严,需要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这种理念下,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会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于经济生活发展变化的兴趣和关注度,培养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趣味。同时,在学生个性被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特点,结合会计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依据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理念,笔者认为,我国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施思路为:

(一)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教育环境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本科教育的生源质量、不同院校的教育资源都存在差异。高等院校可以根据会计本科人才的需求情况、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设定差别化的培养目标。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例如,生源质量较高的院校,可以设定培养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的目标,确定的具体素质要素可以偏重于高层次经济管理知识、数量分析知识、研究能力以及思维决策能力等。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可以提高会计本科教育的效率,利用优势教学资源以及办学特色有重点地进行某一会计领域人才的培养,从教育主体来看有利于实施人本教育,有利于会计本科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整合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

目前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财经类公共课程、会计专业课程和会计专业方向课程。可以根据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整合教学资源,调整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会计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应该是相互交融与促进的,需要从会计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的具体方面进行整合。其中会计知识掌握主要以“会计学原理”课为起点,从各门会计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展开;会计诚信品格塑造以属本科公共课程的“伦理道德”课、属会计专业课程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课为主线,并融合在“会计学原理”以及各门会计专业课程与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中实施;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形成则应从“会计学原理”课着手,融合在各门会计专业课程与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中实施。

(三)创新会计本科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确定以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是体现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关键。这一过程同样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以及生源情况进行具体设计。1.创新教学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即要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探索式、研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拓宽知识领域,逐渐形成独立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2.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服务。除此之外,通过网络系统可实现与国家教育网络乃至国外教育网络的链接,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等各种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来自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学生知识内化、能力拓展、创新精神的形成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方面。会计实践教学应围绕会计人才素质构成要素设立具体教学目标。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是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开展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包括会计实验与实习、案例分析、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特点进行差别化的设置。

五、结论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利于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因素,同时环境的特点也为会计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要求和挑战。本科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依据经济环境、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会计人才素质的具体要素,依据终身教育、创造性教育和人本教育的理念,整合会计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创新会计本科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适应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嵘. 论国民道德素质及其特征.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11 (2):98-100.

[2] 罗洪铁. 再论人才定义的实质问题. 中国人才,2002,(3): 23-24.

[3] 钟志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会计研究, 2004,(9):72-81.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篇4

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湖北理工学院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

 

文/崔丙存 喻 昕 吴盛卿

摘 要:在当前药学专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主要从重点学科的角度来探索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体系。分析了目前的专业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思考。

关键词:药学;人才培养;自主学习

药学行业近年来一直是热门就业行业。随着医药工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学行业对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药学专业建设,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为此我校在已开设的药学本科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以应用型高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高校―企业”双螺旋药学教育新模式,致力于服务地方医药产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满足国家、社会对应用型药学人才的需求。

一、药学学科发展概况

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药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1月,湖北理工学院药学学科获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目前药学重点学科建设主要以“肾脏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充分利用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黄石市中心医院)、黄石市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华润三九(黄石)药业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平台,依据我校办学定位,通过对药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的全面布局和全方位建设,紧跟药学科研前沿,密切与地方企业联系与合作,不断为鄂东南药学教育及鄂东南区域药学领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自药学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以来,一直采用“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第七学期到企业轮换岗位实习,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通过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适应企业的运作模式,从而做好人生定位,并保证了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独立工作。

8月,我们以问卷及座谈的形式对黄石地区的生物医药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主要了解用人单位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及对药学人才的素质要求。月,我们以调查问卷和网络沟通的形式通过对在不同单位就业的届和届药学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主要了解毕业学生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等。通过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调研分析,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程设置深度不够

课程设置存在不足,部分课程由于自身的系统性而导致课程间存在内容交叉现象。使用的部分教材(最新版)内容较为陈旧,无法体现药学研究的前沿。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数量略显不足,对行业的前沿工艺设备和技术手段扩展不足。

2.学生实践能力仍需加强

由于实验设备陈旧落后等原因,(www.fwsir.Com)药学专业实验课部分实验内容无法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不高。同时实践教学也存在学时较少的现象,导致高校培养―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学

生综合能力有所欠缺。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课程教学中,大部分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专业知识。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足,自学能力差,难以形成开创性的思路,遇到新的技术难题往往束手无策。这种能力也往往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

4.学生敬业精神不够

我国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应用轻理论,重知识轻素质”的特点,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我们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分析中,大部分用人单位将“敬业精神”放在首位。部分大学生存在责任心不足、团队精神缺乏、眼高手低等缺点。

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思考

针对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区域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优化课程设置

基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强能力、高素质”药学人才的目标,药学专业除开设基本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外,针对专业方向调整(撤销或增减学时)部分基础课程(如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整合为《无机及分析化学》),开设与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课程,建设具有药学特色的`精品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编写具有专业教育特色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材以及药学专业实验实践实习指导教材。对专业精品课及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立体的教学资源库。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纸质教材(包括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教材和实习指导)、丰富的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课程录像和试题库)及网络教材(包括网络课程资料、仿真课件和在线指导在线测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

药学重点学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药学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修订实验教学内容,使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达到80%。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近年来药学专业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0余项,参加开放性实验多项,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药学专业本科生成功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获得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有1篇获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另有4篇获得校级大学生科技论文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药学专业学生还积极参加湖北省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其中1人次荣获一等奖、2人次荣获三等奖。

改变原有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践的单一模式,加强“政产学研用”的合作,以应用型高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高校―企业”双螺旋药学教育新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实践优势和学校专业人才优势,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无缝对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3.加强就业培训

当前高校教育应紧密与社会现状结合,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也应引起重视,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么做事的道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关注全面发展,又注意个性差异,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湖北省医药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湖北省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实现我省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医药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黄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扶持和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等8个“百亿元”新兴产业集群。湖北理工学院地处医药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武汉副中心城市黄石市,汇集了劲牌公司、华润(黄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黄石市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内外著名的医药企业。目前,黄石市正面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大好机遇,医药等产业的高速发展,对药学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这些对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药学人才培养上要针对地方发展要求,做好专业内涵建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满足国家、社会对应用型药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勤,张志荣,黄园,等。依托重点实验室优势构筑药剂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08):9-10.

[2]段远源,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01):21-24.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篇5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淮海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总思路以及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思路,并提出本专业后续发展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响应“卓越计划”及应该解决的生源保障、经费保障、教学管理等问题。

关键词卓越计划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一、卓越工程计划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要求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高等院校要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计划要求高等院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命力在于其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从总体要求上看,其人才培养应当具有“上手快,后劲足”这一基本特征。在具体的知识要求上,应当是“业务精、学识广”,在具体的能力要求上,应当是“适应强、转型快”,在具体的素质要求上,应当是“作风实,口碑好”的。淮海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应当如何培育自己的特色,如何培养面向地方、面向基层、满足“上手快,后劲足”要求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建设特色不鲜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几乎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特色。许多高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区分不明显,区域性不强,不能很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专业建设追求表象。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名称与内涵不符,存在专业改革只是变化一下名称,而没有在实质上对专业建设进行内涵的改造。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或者沿袭传统模式,或者照搬别校模式,没有真正依据社会需求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调整,出现专业建设与内涵不符,人才培养目标无法落实的状况。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重灌输、轻自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不适应。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实际为背景、以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为主线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确实是值得教育界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国家“卓越计划”大力推进的背景下,淮海工学院将“立足于市场,着眼于社会需求,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作为本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一所院校的特色来自于专业的教学特色。淮海工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本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适应国家“卓越计划“的要求,率先在本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力争将市场营销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

三、淮工市场营销专业依托行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1.依托医药行业改革人才培养的背景。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和企业密切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完全和“卓越计划”的要求相一致。所以在“卓越计划”的指导下,凸显本专业特色,本人根据连云港地方工业特色,大胆提出依托连云港医药行业培养营销专业人才,将“卓越计划”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解为卓越营销师培养。根据《2010-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结论,中国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医药工业物质基础,医药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7%。中国药品出口额占全球药品出口额的2%,但是中国药品出口的年均增速已经达到20%以上,国际平均水平是16%。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以及新一轮投资热潮等众多有利因素保证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2009年,中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4.9%,同时我国医药外贸总体运行良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53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业内知名人士如是评价。以化学药、中成药为主体,以医药包装材料和器械为辅翼的现代医药产业集聚而成的“中国药港”正在黄海之滨的国家级连云港开发区迅速崛起。作为迅速成长的“中国药港”,连云港开发区的新医药产业以其“强、大、新”的独特优势领跑同行业。淮海工学院地处连云港,与本地的龙头行业联合培养高等工程人才的战略思路是切实可行的。

2.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改革总思路。本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结合医药行业背景,立足地方,辐射全国,依托连云港市医药行业,结合我校化工学院和海洋学院的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海洋科学等专业的资源,对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设立一个专为医药行业输送营销人才的营销专业。拟将连云港恒瑞、康缘、豪森和天晴四大药企建设成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四大药企能够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医药知识,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知识,部分专业课程,如客户关系管理,推销技术学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完全可以在企业顶岗完成。通过实施“卓越计划”建立同连云港四大药企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市场营销专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能够在行业背景下更有针对性的接受技能训练,真正实践“上手快”。计划第一届营销专业招生40人左右,成立一个试点班,根据行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密切配合,加大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切实实践淮海工学院“上手快,后劲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商学院“1+1”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和江苏康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多轮磋商,目前已经建成了以“康缘”为实践基地的双方合作办学的试点班。根据“康缘”人才需求的地点和数量,经与淮工协商后确定该班的招生情况,并于2011年秋季招生。

3.师资建设思路。在师资建设上,聘请企业制药工程师、营销管理人员等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本专业的部分课程。对本专业专职教师采取进企业锻炼的形式,加强专职教师对该行业的研究,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医药企业能够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医药知识,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知识,专业的部分课程,如客户关系管理,推销技术学等。

4.课程建设的思路。在课程建设上,通过和医药行业的专家充分沟通,有针对性的开设对学生切实有用的课程,并对课程进行合理建设,如大纲、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本校在和“康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康缘的需求确定了诸如中药学、病理学、中医基础理论等17门课或专题讲座。为了便于管理,拟定将该课程集中于第6学期开设。

5。专业后续发展的思路。在专业的后续发展上,可以考虑为以医药行业为依托的整个医药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培养市场营销人才,不断扩大营销人才需求容量,逐步实现本专业的专业建设的全面改革。所以在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上,力求能够与目前连云港市的四大药企合作,后续可以延伸到该产业链的其他企业。就目前和康缘的合作形式看,本专业的其他实习基地如太阳雨太阳能有限公司对这种合作形式非常感兴趣,愿意明年和本专业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所以本人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后续发展中,可以在每年的上半年与意向企业磋商,根据该企业的需求定制下半年的招生计划,同时制定本专业本届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本专业不仅可以依托连云港市医药行业,新能源行业,甚至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与意向企业进行合作。本专业的后续发展空间将大大增加。同时依托不同行业,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行业进行跟踪研究,若干年后,该营销管理教师可能成为该行业某一方面管理问题的研究专家。

四、淮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行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系统知识,熟练掌握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的技术,拥有市场营销策划、推销和商务谈判的实务技能,有较高的营销沟通、关系协调及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较好的外语基础,能在医药相关行业或其他行业从事市场营销实践,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性复合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本专业拟培养学生三种基本技能,即:市场调查与研究技能、商务谈判与推销技能和市场营销综合策划技能。围绕该三种基本技能设计相关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了三种基本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本专业除了企业认识实习(康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外,特设三种技能的实习环节(可以在校内或企业进行),另外第7和第8学期学生在康缘制药有限公司顶岗实习,锻炼营销综合技能。

五、淮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上采取“3+1”式,即三年理论学习加一年实践锻炼。压缩一定的理论内容,从大一开始逐渐增加行业知识,开设化学、医药方面的课程,请合作单位的工程师到校开设相关课程,讲解医药企业的相关知识和组织体系。大二大三阶段大量增加营销专业知识,开设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推销、公关、策划和谈判技能。在实践环节方面,认识实习时到医药企业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大四阶段送到药企顶岗实习,由销售区域经理指导从事销售实践工作,同时完成营销策划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甚至毕业论文形式可以修订为综合策划方案的撰写。

六、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实施“卓越计划”,与有关行业建立同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市场营销专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能够在行业背景下更有针对性的接受技能训练,真正实践“上手快”。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源保障问题。随着企业合作的增加及合作的深入,仅仅依靠每年从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中统一招生(本校本专业仅40个名额)可能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本人认为可以定期面向全校各类专业,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选拔,激励优秀学生自觉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学习。为了激励学生愿意报名参加该试点班,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措施,但最重要的激励措施是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政策和经济导向作用,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提升工程师文凭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同感,使参与“卓越计划”的毕业生成为企业用人的首选。

2.经费的保障问题。如果真正按照“卓越计划”进行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生均教育成本和教师的劳动付出必定会大大提高,只有建立一种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卓越计划”实施才能持久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提高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生均拨款标准,学校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收费标准或企业资助等形式。

3.教学管理中政策保障问题。合作过程中,企业教师的工作决定了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管理。校内教师进企业锻炼时如何管理,这还需从学校层面出台校外教师管理细则和校内教师挂职锻炼的管理办法。而这些办法需要国家、学校出台系列激励措施,如给合作企业税收优惠、要鼓励研发与生产相结合,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或挂职;要从以往过分强调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转移到重视工程背景、工程经历和工程成果上来。

4.顶岗实习学生的安全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形式和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学生在顶岗的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如何细化,怎样共同管理,还需细商。这种问题可以通过三方(学生或学生家长、学校和合作企业)协议的形式解决。

七、结语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卓越工程师培养不仅局限于工程领域,在管理、经济领域中同样需要培养卓越营销师、卓越物流师、卓越经济师等优秀人才。应用型高校要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国家、企业的大力支持,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走一条有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篇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各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高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因此, 高等教育应该是国家创新的主体和基础, 不能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没有高等教育的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只能是一纸空文。

1 教育理念的确立

教学实践的开展应当获得教育理念的指导。现行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的完整性和课程的系统性。全国实行统一的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要求大致相同, 缺乏对不同行业背景和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指导, 缺少个性和特色。新建本科院校是套用老牌本科院校的模式还是沿袭过去专科教育的老套方法, 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 根据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案例分析, 我们认为新建院校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而又不固守原有的办学模式, 借鉴和学习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而又不照抄照搬他们的办学模式, 应该采取“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强调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坚持产学合作, 校企联合, 校校联合, 让企业参与制订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 并获得知名高校的指导, 培养适用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立足于应用型办学目标, 适用社会发展要求,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质量人才。

1.1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

(1) 较为悠久的办学历史。如重庆科技学院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 由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积累了较为深厚文化传统和办学经验。

(2) 有明显的行业背景。大多数学校均依托于具体行业办学, 与行业关系紧密。如湖南工学院依托建材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和学生能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习锻炼, 同时学校能方便地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和参与教学。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即时修改和调整培养方案, 满足企业用人需要。

(3) 注重实践动手能力。把能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办学目标, 注重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培养的学生具有“上手快, 留得住, 能干活”的特点, 得到用人单位好评。

(4) 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大都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1.2 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技术应用型的人才通常具有以下的特征:

(1) 具有较为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背景。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 工程背景知识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

(2) 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

(3) 具有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开展分析和研究, 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应用型本科与专科的本质区别。

(4) 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沟通交流能力。拓展知识面, 增强交流、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应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和提升的基础。

1.3 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人才, 即应具备:博、专结合的较为充分的知识储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主导的自由发展的个性, 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

应用型本科工程创新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1) 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是工程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区别与其他人才的一个重要能力特征。

(2)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应用型工程教育对创新和创造人才的教育目标应侧重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

(3)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工程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所从事的大都是生产一线的工作, 常常面对实际工作中的设计、规划、决策及应用和运作, 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 都需要团队的创造、合作, 信任、合作以及默契等协作精神是工程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必备品质。

(4) 具有全面的素质发展与扎实的专业业务素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应用型本科工程创新人才的能力不能局限于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 还要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化的良好适应性。

2 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就必要要有完善的实施方案来指引, 因此,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提成体系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而方案的最终落实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核心环节是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必须要在课程体系上下功夫, 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为教学服务。我国在近些年来, 关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做了很多研究和探索, 并研究出了一些有效的成果, 但是, 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离不开学术的圈子, 少量的实践性的课程明显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具体表现为:

(1) 课程设置仍然以理论为主, 缺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

(2) 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仍然以学科知识为主要的组成, 偏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线, 忽视了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的关系;

(3) 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顺序, 不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 新知识出现后, 学校盲目的增加课程, 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大, 减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以上这些课程体系中的问题, 对于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影响, 如果解决的不好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未来发展及就业水平。因此, 我们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 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真正的让新型课程体系服务于学校, 服务于学生, 服务于社会。

2.1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则“理念与实践”、“应用

与创新”、“通识与专业”三者的关系能否处理好, 关系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体系的构建。

(1) 要坚持加强基础和强化实践的结合, 并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也应当表现出较好的理论应用能力。

(2) 要坚持培养应用素质与创新素质相结合, 处理好应用和创新的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够只培养学生应用的能力, 也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尤其注重创新和应用相结合。

(3) 要坚持强化素质教育和强化专业能力相结合, 并处理好通识与专业的关系。

在处理好以上三个关系的基础上,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 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部分:在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强调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宽, 在保证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以一个或多个工程项目为背景, 完成项目的构思、设计和运行管理的系统训练, 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逐步深化和加大任务难度, 实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在素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 通过公共选修课程拓展知识面, 通过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和各种竞赛等,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 通过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模拟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2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的建构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包括素质课程、专业技术、创新课程、创业规划四个模块, 结构如图1。

素质课程模块根据高校教育教学规律, 整合资源, 建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生活素养相结合的子系统、通过改革公共选修课, 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专业技术模块涵盖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教育、专业主干教育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内容。贯彻工程文化教育理念, 将实践、创新精神融入专业技术教育之中。

创新课程模块侧重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的精神。

创业规划模块通过教育创新、自主规划等一系列的活动,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 探索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

3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出路

按照目前的市场形势, “专升本“模式的院校不能够模仿老牌的本科院校和知名高校的培养模式, 他们注重培养学科型的, 学术型的和研究型人才, 但是由于专升本院校和这些院校在生源上是有差距的, 从当前的市场需求来看, 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知名高校培养的高水平人才, 也需要着大量的能够胜任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的应用型的人员。正是因为这种需求的多样化, 才能够为专升本模式打开一条特色道路, 扬长避短, 走自己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如果都要培养科研型的人才, 在竞争上, 专升本模式的院校肯定不具备和知名院校竞争的实力, 而正是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刚好能够让专升本院校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都去培养同样的球员, 不仅会造成就业的压力, 影响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还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从高校录取开始, 应用型本科就和知名高校有了差距, 生源的差距在40到60分左右, 因此, 如果两种高校以同样的方式, 同样的目标来进行教育, 显然应用型本科没有任何自身的优势, 在竞争上完全处于劣势。因此, 要需求发展就必须要避开锋芒,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在日常的教学中, 适当的减少理论知识在教学中所占的份额, 增加学生的实践性课程, 这种教学方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还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对填充社会应用型人才的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要将传统的办学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但是也不能够固步自封, 要学习并借鉴知名院校的发展经验, 但也不要盲目模仿其发展路线。要从市场需求为突破点, 并发挥自身的优势, 在知名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需求自身的发展空间, 与二者展开错位竞争, 建立起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知名院校培养的是科研型人才,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在企业一线的技术型人才, 因此, 应用型本科的院校要以培养一线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为目标。要分析市场需求, 并结合学校的自身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 致力于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专升本模式的本科院校, 与企业的联系比较多, 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 并且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观摩学习, 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如黑龙江工程学院提出“错位发展”的发展观,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立足校情, 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全、不照搬照抄、不简单延伸、不降低标准, 发挥自身优势, 开辟了本科教育新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把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 构建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研究和探索培养途径,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能力,素质,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先富.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J].池州师专学报, 2006, (8) :96-99.

[2]李伯聪.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7) :36-39.

[3]朱传义.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3) :32-33.

[4]杨叔子, 吴昌林, 张福尼.面向工程, 打好基础, 全面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7) :4-9.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篇7

[关键词]应用型 本科商务人才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黄玉丽(1957- ),女,福建厦门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100025)冯虹(1957- ),男,重庆人,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管理。(北京1001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32-02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能够培养造就出什么规格的人才。按照应用型本科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应具有明显的职业、行业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仍带着浓厚的传统课程体系的色彩,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形式难以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突出應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它既不同于以往的高职高专,又有别于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本文借鉴了英国地方性商学院本科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应用型本科商务人才课程体系提出了以下构建思路。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1.坚持“全人”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本科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全人”的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也应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因此,应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使他们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还要具有合作沟通能力,具有商务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环境;最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能力。理论是应用的基础,扎实、广博的理论知识是应用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应用型本科商务人才不仅要精通专业,还应具备并掌握相关知识,紧紧围绕专业的宽口径教学使学生基础扎实、专业面广、业务能力强。因此,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必须重视基础、特别是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充分而扎实的掌握,使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基础上接受比较深入的专业化教育,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之间达致一种平衡,使学生成为既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通才,又具有一定专业能力能够随即上岗的专才。

二、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原则。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能力,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增强自身的就业和谋生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应面向市场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需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适应市场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2.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原则。能力本位指的是课程的开发、课程的标准、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考核评价等应体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就是要强调课程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核心。应从强调理论的目标转向强调实践的目标,应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和创新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

3.以核心知识为主线原则。核心知识指的是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学科专业核心知识为主线,就是要打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 对学科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整合与优化,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阶梯式发展,最终做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4.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的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这就要求在课程中一方面更多地充实有关思维方式、知识形成、认知方法等内容,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多地增加学生自己探究与发展新知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整个知识和能力结构,构建淡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形成综合、贯通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使课程的结构体现专业核心知识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并贯穿于大学四年教学全过程,为此,我们提出培养应用型本科商务人才“平台+选修”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平台课是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商务核心平台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主要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做好实际准备。选修课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所有课程呈阶梯递进式逐渐上升,无论哪一阶梯都始终围绕着职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从浅到深而开展。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商务核心平台课程实行共享,专业平台课程和实践环节注重综合性、实战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基础知识与能力(如英语、计算机基础、数学、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口头表达等)。该平台作为通识教育基础,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高素质本科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其下阶段进行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2.商务核心平台课程。主要包括商务环境、商务决策、商务调查分析、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商务活动的基本规律,具有从事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商业意识和理解力,熟悉商务的一般操作流程,通过实践给学生以思维、行为规范、基本技能和基本商务环境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商务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能力,具有对商务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3.专业平台课程。主要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以及必要的实践环节。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专业平台课程,以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以及专业能力的基础性和延展性,使学生在专业上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工作创新性和社会适应性,以及较强的完善自我和再就业能力。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以上三类课程作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4.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等,体现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5.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科学研究活动、第二课堂等。

四、应用型课程内容的特征

1.课程内容前沿化。课程内容应包括知识的应用、热点问题的探讨以及学术的研究,做到让学生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课程内容应包括反映时代脉搏的资料信息,吸取前沿知识,使课程内容紧跟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同步,使学生能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信息,在有限的大学时光高效地学习专业课程及其相关的背景课程。

2.课程内容职业化。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就业的需要,高等教育过程与职业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化、实用性成为应用本科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课程内容不但职业适应性要强,而且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范围要大,更要紧密联系职业生活,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敏锐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就业的需要。

3.课程内容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商务类大多数课程的国际通用性越来越强,因此,应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组织教学内容,让大量国外信息进入教学过程,以国际问题为主题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体现高等商学教育的国际共性。

五、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學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贯彻到课程的各项实施环节中去。无论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选择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提供空间。

2.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能力标准的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新的教育观,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做什么”。对于培养现代商务人才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地进行评价的能力、对工作情况进行展示的能力,以及具有进行专业性的口头表达展示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3.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模式,是把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融为一体,实践教学渗透在课程教学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达到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实践、研究的过程,实践、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主要的教学模式有: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工作的学习等。其中基于问题的学习和项目教学不但能很好地实现分科课程的整合,还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培养结合起来。

4.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彻底改变学习就是听课的陈旧观念,减少课堂讲授学时,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讲解本课程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而比较微观的内容则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消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主要学习地点从教室转到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场所和社会。学生通过资料收集、问题分析、提出观点和解决方案、归纳整理结果等环节,不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力、灵活性和创造性,可改善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5.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依据课程性质不同采取多种形式,如闭卷考试、课堂测验、项目论文、论文演讲、讨论课表现、实验操作等。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在成绩评定标准上,课程论文应着重考核学生是否有个人见解和是否具有批判性的观点,是否有创见,知识面是否广博。闭卷考试应以主观论述题为主,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总之,灵活多样的成绩评定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个性。

总之,培养应用型本科商务人才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首先,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及时反映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其次,是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彻底改变目前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进行学习,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应用型本科商务人才“平台+ 选修”的“递进式”课程体系,能较好实现通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综合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满足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和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冯虹,黄玉丽.英国苏格兰西部大学本科教育特点的分析及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114-117.

[2]高林,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6(10):8-9.

上一篇:庆祝教师节主题升旗仪式下一篇:《比本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