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自主课堂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信息技术自主课堂(共10篇)

初中信息技术自主课堂 篇1

论文关键字:信息技术 初中 自主学习有效性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趣味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开展自主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更强,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便捷的学习机会、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本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作相关研究。

一、引言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有效最快捷的场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必要可行的。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1.阅读策略

(1)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策略。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确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学生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是知识的爆炸,在浩瀚如海的信息面前,一定要教会学生区分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2)概括信息策略,即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或说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原文章的主旨。

(3)激活原有知识经验策略。阅读认知过程的一种重要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

2.PBL策略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learning)的能力。PBL支持的自主性学习流程分为选择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学习评价等六个阶段。

3.反思策略

反思策略主要是指反思的技能和技巧,如敏锐地感知问题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对教学活动的监控、评价、预测能力等等。反思方法主要是指导教师和学生有效进行反思的手段和方法,如教学日记法、描述―解释法、观摩法等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4.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它包括教师为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它不仅约束、控制着有碍学生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

5.激励策略

在学习中,学生对榜样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而且会在实际的学习中去模仿,如果榜样的某种行为得到奖励或惩罚,那么就会使学生的模仿行为发生强化或削弱。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用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结束语

“自主学习”在我国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习论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当前我国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深化对它的研究,明确其内涵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蒋碧艳,梁红京编著.学习评价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4-36.

[2]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8-248.

初中信息技术自主课堂 篇2

一、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把每一堂课讲生动, 让学生学懂弄通, 使其对你讲授的课程感兴趣。 同时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不断激发求知欲, 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 学生学习表格时使用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热门目标“蜡笔小新”, “蜡笔小新”一出现学生比较感兴趣, 然后利用“蜡笔小新”的疑问 (表格制作、编辑等一些问题) 进行学习, 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 步步设疑布难, 同时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灵活综合采用以旧引新、设疑激趣、启发、讲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与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使学习活动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启发思考, 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 启发诱导。 有质疑才有创新, 好的问题比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 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探索氛围, 促进学生探究、发现、“再创造”。 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 尽量多让学生做。 例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引导学生探索时, 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信心, 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好信息技术。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启发, 引导学生思考。 可以将一个问题细分为一系列小问题, 这也是将大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小任务, 逐个击破的方法, 使学生经历这样的分析过程, 了解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 让每个学生根据探究问题,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理解知识, 发现学习方法, 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 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关键处让学生自我设疑、自我挑战,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是取自多方面的, 不仅来源于教材, 而且来源于生活, 来自突发事件, 来自学生。 比如, 教师节时, 学生喜欢送贺卡给我, 我便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电子贺卡从网上发送给老师。 许多学生爱玩游戏, 还有学生喜欢在网上进行QQ聊天, 这时我就把握机会教他们如何安装一些常规的软件和在网上如何申请的操作。 把有代表性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更大, 学习空间更广, 内容更多, 这样学生学习的精神会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再次是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基础文化课学习, 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展示其个性才能, 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 增强自信心。 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有效开展自主学习。 “有问题找百度啊”, 现在这句话已为人们所熟知。 当然, 教学中使用因特网这个平台可以让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

当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点经验。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信息技术老师, 我深刻认识到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是促进学科教学, 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 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能力。信息技术课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耿广尧.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J].学生之友 (初中版) , 2011, (01) .

[2]李惜娥.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8) .

[3]王显静.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新课程 (教研) , 2010, (02) .

初中信息技术自主课堂 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教学 课堂

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自行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得出理论的一种方法。与传统式教学相比,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在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以及團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有了质的突破。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要不断创新,否则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急剧下滑。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式教学,只有及时将探究式教学运用于课堂上,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提供自主探究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教师提供的资源太过单一,学生会对信息技术课感到乏味,会觉得这节课也就这么回事,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也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因此,教师对于自主学习资源的选择要慎重。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喜好来选择相关资源。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带图片的文稿;有的学生喜欢包含动漫视频的文稿;有的学生则是文字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注意资源形式的多样化,尽力让自己带上课堂的资源不被学生无视。

其次,学生对资源内容也很挑剔。有些学生喜欢那些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实用的内容,当然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内容学生也照收不误。对此,教师所提供的资源还需内容多样化,满足学生的需求。

再者,教师也不能为了内容多样化而将诸多资源一股脑地全塞进去。杂乱无章的内容只会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分类是很重要的,例如:按文件的格式可分为:doe、PPT、视频文件等等,当然也可将不同复杂程度的资源分为简单、一般、困难,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方便的浏览这些资源。当然,探究式教学也需要充足的时间,不可因急于求成而走马观花,欲速则不达。

二、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探究式教育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内容要有一定的情境,过于枯燥无味的资源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充分的情境设置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做的就是及时带领学生切入主题并对主题展开讨论,趁热打铁。也可以让学生先自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看法提出主题。设置情景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就在于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投入到了问题当中。如果只是按照要求去讨论,学生自己没有投入,那讨论出的结果也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东西。

三、利用任务驱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内容多样化的科目,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否则会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进一步磨灭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这就是运用于大多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例如,教师在教学《网络基本服务》的时候,列出了三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外国节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任务,随后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的义务并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对作品进行展示与评价,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教师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更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下的课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总结的过程,教师和同学需要通过对所展示的作品进行总结并评价,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这也是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师往往要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种种表现给予评价,并将评语系统的记录在报表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成绩报告单。作为教师,在评级方面应当用星级评价代替分数评价,就不会让表现落后的学生感到难堪。当然,评价是每天都要做的,这么做是为了让学生及时进行改进,毕竟习惯是积累下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星级评价中,满五颗星可以升级为一个月亮,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对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认知发现、探索与创新以及自我改正的评价,教师不难发现学生间的差距。针对这些差距。教师也可以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善,及时给落后的学生以鼓励,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上发挥的更好。

初中信息技术自主课堂 篇4

靳俊杰

结合英语学科教学实际,总结课题老师的教学反馈,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自主学习中出现一些现象,现总结如下:

一、能让学生爆发激情,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容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学生依然是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激情,培养兴趣,从而最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网络的世界自由驰骋,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教学相关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让学生单纯地模仿,按着老师的思路走,如此一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无止境的,教只是下一步学习的根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能否有效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付诸实施,逐渐摆脱教师和教材的限制,不断学习、吸收新知。信息技术环境下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三、个性化可照顾到每个个体。个性化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实施多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学习目标,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来制定进度和学习方法,确定一定的内容,利用适合自己的教学媒体,通过自我评价来肯定自己,渐渐完善学习中的不足,让学习效果最大化。学生可从实际出发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给与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了“齐步走”现象,有利于改进教与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四、师生、生生互动及教师的督导。学习的互动性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通过网络,学生进行网上的实时文字或语音交谈。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学生可利用网络中的视频、音频进行模仿练习,影视、歌曲等,全方位展现真实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最好是受控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了教师的指导,效果会更好。自主学习时,老师要予以监督,防止个别学生利用网络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同时,教师要检查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听写、提问、抽查、单元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不足,使学生主动承担学习责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始终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及手段,我们应当适时、必要时使用它。一、一切从课堂所授知识出发。信息技术是为丰富教学而存在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是一种手段,不能把信息技术当成万能的工具,过分地依赖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单纯追求信息技术化,教材的所有内容都用电脑来完成,一旦停电或多媒体设备出现问题,课堂教学就无法正常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未必能改善课堂教学,也不是多多益善,还应该考虑应用的条件,如何合理的使用等。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活动虽然有所减少,学生的自主活动大大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教师依然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在相对时间较少的情况下,这就要求教师要控制好教学过程,合理表述自己,处处体现主导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真正的桥梁作用。

三、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把学生被感知的对象直观的展示出来,运用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展示中,教师要对所选材料精挑细选,找到那些切合学习目标的网络资源。由此,在课件的制作中,要围绕学习目标,避免随意性。

四、课件制作要精益求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教师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录入,简单地把以前的黑板板书变成了电子版的文档,这就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初衷南辕北辙了。因此,教学课件的制作,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精心制作,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5

刘琼

(深圳市宝安区文汇中学,广东 深圳 518133)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标体系下初级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有其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但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却有着娱乐而非学习的潜意识反应,此反应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学;引导;自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务必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必修课,该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作为深圳特区的初中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上,早就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经过多年的实践,特区的初中信息技术老师们都不得不清醒的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的愉悦更多的来源于他们面对电脑与网络的第一反应是娱乐而非学习,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课让他们玩玩电脑游戏、上网聊聊天„„课程的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内心反应仿佛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协调这一对矛盾,让教学更有效?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

二、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思考

(一)生动有效的问题引导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潜在意识决定很少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能够自觉学习,老师必须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才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

如在“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一章中《色彩的调整》(由深圳市电教馆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7月第3版《信息技术》初中二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教材)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入教学情境的。

师:(投影一张自己穿着蓝色条纹衫的生活照)这是谁?她穿的衣服什么颜色的?

生:(停止干其他事情,看照片,评头论足,高兴)老师!蓝白条纹的!

师:确定吗?(点击切换照片,同一照片,衣服却变成了紫白条纹、绿白条纹)

生:(糊涂了)咦?到底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呀?

师:想知道吗?老师不会变魔术,只是用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利用Photoshop软件对照片进行色彩的调整。具体如何实现的,老师给大家10分钟,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本第37页至40页,利用老师所给的素材尝试调整色彩,10分钟后请完成的同学上来揭密。

学生们开始阅读课本并动手探究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色彩调整。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是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学习现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许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但这才是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的源动力。

(二)科学明确的任务设置

依据信息技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被普遍应用。“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的任务化,在营造的情境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通过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或形成技能。这无疑是较为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取得实效,有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任务设置的科学性,即任务设置不宜过难,也不宜过易,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层的任务设置与同学间的合作互帮,让每一位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第二个关键是任务目标的明确性,初中学生不同于成人,不能要求他们时刻都清醒地知道每个45分钟要完成什么任务,这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对于才十岁出头的初中学生来说,除了“诱惑”与“要求”,有时还难免带点“强迫性”,诸如“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下课前你们必须将„„作业给小组长检查”“没完成任务的同学,这次作业记不合格,纳入平时成绩”等带有“命令”与“强制”的话,并非在新课改背景下就必须被“改革”掉的。下面再举一笔者教学的实例加以说明。

同样是“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的教学中,教材仅仅是以PHOTOSHOP软件为例教学生如何进行色彩的调整、蒙版的使用、滤镜的设置等。没有综合的运用,学生只能形成一些零散的知识点,遇到实际问题该如何综合、灵活运用技术与技巧,学生往往很茫然,所学的知识最终不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慢慢遗忘和丢失。为此,笔者自主设置了这样一节以任务为载体的综合运用课。

师:(提供一张破损不堪的老照片)家里有这样的老照片吧?

生:有/没有。

师:照片坏成这样了,还有没有办法修复呢?

生:(思考,七嘴八舌)

师:我们前期学过Photoshop软件的色彩的调整、修复工具的使用、蒙版的使用、滤镜的设置结合起来就可以完成了,这节课我们的目标就是结合前面四节所学将旧照片翻新,来,试试看吧!

生:回顾所学,查阅课本,自主尝试。(10分钟)

师:展示几个完成的比较好的作品,请1位同学谈做法。

生:看作品并听同学的发言,思考„„

师:听了同学的解说后,请大家再一次尝试自己将相片翻新,实在做不到的同学,可以参阅老师提供的教程网页,10分钟后,小组长检查,老师抽查(提供一个事先准备的介绍相片翻新操作过程的网页)。

生:参阅网站,再尝试。(10分钟)

师:检查完成情况,给已完成的学生以评价,并请他们做“小老师”分任务辅导没有完成的同学。生:没有完成的在“小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完成,“小老师”辅导有困难的同学,并给他们的作品以评价。(10分钟)

师:评价整体的完成情况,给辅导同学有成效的“小老师”与进步特别大的学生加“操行分”(文汇中学学生日常表现的量化评分)。

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综合前期所学、自学与互帮可以达成的任务设置,加上在提醒、强调与监督下始终明确的任务目标,保证了教学不失方向。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老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格局必须改变,而“学生不是科学家,在面对任务与问题的时候,他们不是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1],怎么办?教师应随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生成性问题等变化而动态调整教学方式,需任务驱动则任务驱动、需讲授则讲授、需演示则演示、需交流则交流、需合作则合作„„学生则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任务与问题选择科学且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知识需要先听老师讲解就先听讲解,有的问题具有探索价值就亲身探索,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就要多给思考的机会,有的学生的程度仍停留在观察模仿上就不应强迫其盲目探究„„

就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已被普遍应用,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的不同,又怎能说哪一种教学方式是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呢?如前述的两个教学案例均采用的“任务驱动”为主,但也必须辅以讲授法、演示法、合作法等。再例如《初识计算机网络》(由深圳市电教馆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7月第3版《信息技术》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的教学中讲到“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如果采用常规的操作式的“任务驱动”教学则无从下手,仅仅是讲授也很难讲得清楚。笔者在该部分的教学中则采用先提出问题,再将学生带到学校的网络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讲解,将教材上的知识与现场的实物一一对应,教学效果很好。

(四)经历实践的探究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学生的探究,前面举例提到的讲解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色彩调整的时候,如果不是让学生先去主动尝试探究,发现问题后再由老师来点拨,而是教师先讲解色彩调整的具体步骤,再让学生模仿,谁又知道枯燥的讲解有几个学生会认真听?学生又怎会知道老师讲解的就是他将要遇到的问题?老师又怎能将变化迅速的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讲的穷尽?又怎能要求学生在迅猛的变化去不断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这种工具性学科的教学,必须强调“做”,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活动中,亲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才能实现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

(五)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非常重视评价的多元化,在此笔者们先不讨论如此大的论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主选择、有效的主动实践,教师是可以在评价上玩一些“小花样”的。

以笔者自己的课堂为例,初一的学生特别重视加“操行分”,笔者就以完成任务前三名、做“小老师”特别有成效、小组整体表现好、学困生进步大等项目“加分”来激励他们;初二的学生特别喜欢展示自己,笔者就以展示优秀作品作为一种正面评价;有的学生特别“好为人师”,笔者就以如果他任务完成的好就请他做“小老师”来促进他;有的学生基础弱、胆子小,笔者就每节课多到他身边辅导几次并为他降低标准;教学内容重要的课就评价他们的目标完成情况;需要合作交流的课就评价小组的合作成果;以主动探究为主的课就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以观察模仿为主的课就评价谁“静得下来”„„

勿容置疑,教师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起着“风向标”般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新课标体系下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这些特点,达成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做好以上五个方面也许可以实现教师的指导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学生的学习也能够既有自主性又不乏实效性。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既不是老师一讲到底的“独角戏”,也不是让学生们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的“放养场”,只有在老师正确有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让课堂成为“教”与“学”的互动场。

参考文献: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探讨论文 篇6

一、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1.教师要做好备课这一基本的教学环节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兼生活和技能的创造性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设计,还要注意学生对生活艺术的感受。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系统地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造。作为教师拿到一本新到手的教材,不能局限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备课,还要通晓整本书的结构体系和系统脉络。因为信息技术的技能结构和知识结构是交叉的,在教材设计上,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特点进行再创造。引导信息技术课堂生动活泼,发挥出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出教材的闪光点,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给学生生活带来的乐趣。

2.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情境,合理地选择情景素材,借助激活知识和技能为教学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积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创造能力,教师的教学目标就能得到实现,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3.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协助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把一个课题作为教学任务的载体,就需要帮助学生分组或者学生之间自行组合,通过小组这个集体合作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学生的协助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能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感化,小组合作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保障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4.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这些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也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有效教学之前,就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开展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态度;其次,就是正确对待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的差异性,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再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的学生家内没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家内安装有计算机,这就需要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信息技术作业,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最后,是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程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了解较多,有的了解较少。这些因素都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最适合的教学。

二、结论

初中信息技术自主课堂 篇7

计算机教学实践中, 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钻及求知欲、成就感非常强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材特色, 在五备 (备学生、备自己、备教材、备教法、备语言) 的基础上, 采用“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讲授”的教学原则和“任务驱动”的授课方式, 尝试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新模式。

一、设计好导学案,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最初接触自主高效课堂时, 并没有真正理解导学案对学生起到怎样的作用, 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 非常浅显的“设计”几个问题, 现在想一想, 这样没有用心“设计”的题, 就我们教师而言, 也会看的一头雾水的。导学案——顾名思义——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发给学生人手一份的。导学案可以看作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 它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任务, 也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自学、交流、展示和总结,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养成读书习惯, 扩展知识面必不可少的途径。自学时阅读教材,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自由调整学习速度, 实现个别教学。但我们想想, 学生该怎样通过导学案来自学呢?怎样体现这个“导”字呢?我在设计的过程中, 在每题下面会有必要时会出现“温馨提示”的字样, 告诉学生通过什么方法去自学, 甚至细化到自学教材第几页的部分, 来获得知识, 有必要时在导学案上插入软件截图, 这样更加直观, 一目了然, 让学生学的没有压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有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 抓住关键, 突出重、难点,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二、学生当众演示, 教师全面辅导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演示, 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示教设备 (如幻灯机、投影仪、大屏幕彩电等) 向学生进行展示和示范, 并配合讲解和指导。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 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 形成深刻的印象, 这对于计算机操作是很有帮助的。在进行了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之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十分钟左右自我操作和自由练习的时间, 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实际操作。自主练习环节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当众演示操作过程以及软件的应用, 通过学生的演示, 教师提出一定的设计方案, 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还可以就此向其他学生提问, 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 并进行适时的讲解和评价。

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也有利于师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学生可以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勇于探索, 寻求解决的方法, 而不是完全依赖教师的帮助。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 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进行演示和互动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秩序, 突出重点和难点, 及时归纳和总结。

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教师巡回辅导

在课堂演示和互动的环节结束后,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上机操作任务, 让学生练习和操作。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巩固, 学生才有可能更扎实地掌握学习的新内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培养, 也要通过实践和应用才可以实现。教师在布置上机任务的时候, 要注意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深度和广度, 既要涵盖学习的重点内容, 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在学生进行练习和操作的时候, 教师不能不管不问, 要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巡视和辅导,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督促, 避免玩游戏以及浪费时间的现象。在学生遇到操作困难的时候,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培养克服困难、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不要只是简单地帮学生操作和解决。

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 教师布置笔试作业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 教师要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下复习和回顾, 这样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地巩固, 避免迅速遗忘, 这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另外, 教师还要布置一些课后的笔试作业, 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原理有个系统化和理性化的认识, 可以通过文字和语言对操作过程进行描述。

总之,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避免大量的讲解, 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探析[J].山西电教.2008 (02)

[2]、陈三林.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操作任务设计的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 (04)

[3]、张小洪.透视信息素养的内涵促进信息技术的教学[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2010 (06)

初中信息技术自主课堂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美术;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31-02

1 前言

美术属于艺术类的范畴,美术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初中学校对美术课程并不重视,学生对美术也兴趣泛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实现初中美术自主合作探究,越来越受到美术界教师的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实践效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基于以上认识,对初中美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思路进行探究。

2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初中美术自主合作探究的思路

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美术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美术资源的支撑,需要学生动手进行创作。因此,在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符合美术课程的特点。

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导入课题过程中只是单纯利用粉笔画图,或利用一些美术挂图,备课的时候需要搜集大量挂图资料,不仅耗费时间,而且课题导入效果不好。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素材的搜集任务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把它作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第一步[1]。利用计算机可以制作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将多媒体课件通过投影仪展示,就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

以“海报设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国内外知名海报赏析》视频,并根据视频风格搭配音乐,给学生良好的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海报制作的具体形式、版面设计等,从而对海报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视频中的海报进行点评,以此来导入课题——海报设计,并提出学生自己如何设计海报的探究式问题。这种应用信息技术的课题导入方式比口头的讲述效果更好,避免了课题导入和探究式问题提出的生硬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检索素材——拓展思路 因为初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很少能够接触到美术作品,所以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难免缺乏创作思路。互联网有着开放性的特点,其中蕴含丰富且优质的美术资源,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来检索美术资源。学生在自主检索美术资源时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品,拓展美术资源面,对一些优秀的作品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就拓展了创作思路,在检索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学习的自主性[2]。

如在“中国画学习”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室中自主搜索一些代表性的中国画作品,并对不同类型的中国画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主要风格,如人物画的生动传神、山水画的飘渺出尘、水墨画的自然写意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作品导入电子平板中,在课下也可以细细品味。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美术文化,还能够让学生拓展中国画的资源面,拓展自己的创作思维,创作的艺术性和精神高度得以提升。

分组交流——促进合作 在素材检索完毕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来整理获得的资源,梳理创作思路。学生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因此创作思路肯定是不尽相同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创作思路,通过讨论进一步激发创作灵感[3]。在安排课下创作作业时,教学可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打破信息传输的时空限制,应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课后的在线交流,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在这些交流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对美术知识和创作思想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在线交流平台来留美术创作作业,将创作的模板等以文件的形式共享到QQ群中,在线上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线上辅导,实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可以将每组学生的作品用幻灯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学生作品的艺术性,之后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再以“海报设计”这一课程为例,在素材检索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和讨论,分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一般4~6人为宜,这样既能够保证讨论的热烈程度,又能保证不出现讨论混乱的情况。学生对于海报的理解不同,因此创作思路也不尽相同。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海报创作思路,如创作的主题、内容等,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去倾听和借鉴。

对于初中生来说,一幅标准的海报设计一个人完成比较困难,且不同学生的美术功底不同,这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合作完成一幅海报作品,不仅提升海报的创作效率,而且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他们探究精神的培养。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采用绘图软件進行创作,在创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也可以在线询问教师,打破教师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美术的主体性。

共享成果——交流学习 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公开展示,让学生共享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学习,提升美术技能。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在展板上展示作品,有一定的局限性,作品的展示数量受到限制,且不利于学生交流、教师点评[4]。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中,这样学生就能够互相留言,共享作品成果,实现在线交流,教师也可以实现在线点评。学生还可以将作品共享到QQ群文件中,在QQ群中学生相互交流、探讨,评价各自的作品,方便作品之间的比较。通过同学的在线评价和教师的在线点评,学生能够知道自己作品的优点和缺陷,也能够借鉴其他学生作品的优点,有利于取长补短,实现美术技能的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机、录像机等设备将自己的创作过程记录下来,以便于之后的经验总结,从而升华学生的美术能力。

3 结论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美术课程有着艺术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实现。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的课题导入、素材搜集、合作探究、成果共享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教师只有把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要点,提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初中美术的自主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媛媛.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亓振红.信息技术教学中“激趣导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李文丽.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整合及其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3):133-134.

课改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篇9

韩川婧

(陕西省定边县第三中学)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能力,而且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思想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好转变工作,要确保课改基本理念的高效落实,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以最大化地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价值。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下,我们该做好哪些方面的转变工作呢?(1)做好课堂地位的转变。其实,课堂地位的诠释好比拍戏,教师是导演,是配角,甚至是编剧,但是,主角只能是学生。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认识到以往主宰课堂带来的弊端,要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进而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信息技术课程魅力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积极性。(2)做好教学目标的转变。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设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以促使学生从学会、会学向乐学的转变。总之,教师要做好转变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工作可以说是课改后教师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的主要方面。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将以往“一言堂”的课堂转变成多样化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的课堂,进而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任务教学方法

所谓的任务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实践、去创新。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任务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幻灯片”的相关知识时,我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任务:打开演示文稿,将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置为“随机”,并将第一张幻灯片的版式改为“处置排列标题与文本”,该幻灯片所有对象的动画效果设置为“玩具风车”,退出设计为“飞旋退出”,声音设置为“风铃”,然后将文稿中最后一张幻灯片移动到文稿的第一张幻灯片之前,选择版式改为“标题幻灯片”,键入“×××”,字体设计为“楷体、44磅、居中”……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去对给定的幻灯片进行自主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演示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在教授新课的时候,我们通常就是教师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进行演示,然后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但是,这样的过程一是留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太少,使得学生并不能及时地将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二是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改变演示教学方法,要将演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将知识演示给其他学生,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Excel表格”时,我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针对这节课的相关知识,比如排序、图标制作、函数应用等知识点选择学生进行演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学生还能在这样的演示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做好课改的转变工作,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环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初中信息技术自主课堂 篇10

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作出巨大变革,如果我们还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必将无法跟上课改的浪潮。而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因此,如何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就必然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难题。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信息时代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当代中小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常识和操作技能。

然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能型学科,要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进而转化成一种技能,非一朝一夕之功能为;同时,信息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用型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应用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当中。如何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这都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农村小学,各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情况及教学实际情况良莠不齐,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这给我们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教学难题。比如,教师要在每节课中穿插讲授一些学生本来应该在小学阶段学过的知识,无形中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教师考虑到要照顾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需要放慢教学进度,这都与教学课时本来不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将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现实问题,甚至是教学难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条件,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是我们关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重点问题。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校已经多次更新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从而大大改善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条件,目的在于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电教媒体设备绝对化或简单化的理解和运用,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由于受资源、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由此我们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将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还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因此,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比如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有了良好的基础,但有部分学生在之前很少接触信息技术课程,连基本的汉字输入都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下来,都应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了解得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有机整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学习方式单

一、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问题,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信息技术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五、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必修课,所以我们必须高效利用课堂的45钟。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

1、精讲细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留2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最后5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

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微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信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理论性较强。这些课程中知识的巩固,如果采取一般的方法,是单调的,但可以做成课件,如随堂测试、填空等练习形式,还有图片进行匹配,既生动活泼又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设计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小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大的任务可以分小组协作完成。然后将学生们每个人的表现在班级学习网上给予肯定,对作品进行发布,有优秀作品、进步作品、特色作品等。恰当地应用多种形式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上一篇:外部环境下一篇:施工单位工程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