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通用12篇)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篇1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传染病, 不同的年龄、职业、疾病过程、经济条件, 有着不同的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 患者心态极其复杂, 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多疑、自卑、易怒自私、消极悲观等心态, 有些心态轻则影响患者的康复时间、生活质量, 重则使病情恶化而影响寿命。笔者于2010年4 月~ 2013年10月, 对124 例住院病毒性肝炎患者通过心态调查、分析, 并针对不同心态进行心理护理,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院传染科2010年4 月~ 2013年10月共收治病毒性肝炎124 例, 诊断病例符合2000 年9 月第十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9 例, 年龄17~ 69 岁,平均35.1 岁, 女35 例, 年龄18~ 66 岁,平均37.2 岁。根据实验室检查参考指标异常程度:轻度86 例, 中度32 例, 重度5 例。患者中有一种心态23 例,二种75 例, 三种21 例, 四种5 例。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

2.1 焦虑此类心态主要为中、青年患者, 他们上有老, 下有小, 大多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担, 由于治疗时间长, 不能正常上班或从事体力劳动, 使家庭经济收入减少, 给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治疗费用高, 更加重其经济负担。有些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 出现意志消沉, 情绪低落, 焦虑不安。部分年轻患者尚可因就业及婚姻等问题, 而使心理负担加重。对此类患者应进行心理治疗, 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平静面对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坚持有规律地服药和生活。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语言修养, 及时了解病情及情绪变化, 还可通过放松疗法改变其焦虑心理。对次日作肝功能检查有焦虑心理的患者, 适当给予舒乐安定口服。对出现肝硬化腹水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患者, 要及时搬至抢救室或单人房间, 以减少对其他患者的不良刺激, 减少焦虑因素的产生。

2.2 恐惧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 患者对病毒性肝炎的预后有一定的了解, 非常担心肝功能异常及肝病的其他活动指标阳性, 既担心自己不能治愈, 又害怕传染给家人, 恐惧心理非常明显。由于这部分患者是家庭的支柱, 长期治疗致经济收入减少, 支出增加。患者虽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 但多半为一知半解, 对体内的变化较为敏感, 主诉多, 特别对肝区疾痛非常担心, 害怕发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癌, 情绪也随肝功能的变化而变化, 当有病情和自己相近或危重患者死亡时,情绪波动尤为明显, 极易联想自己的预后, 惧怕死亡。当长期的恐惧伴随他们时, 会引起神经、内分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改变, 从而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增加了肝功能损害程度, 使患者有沉重的思想包袱。青年人怕因此影响学习、工作、恋爱,中年人怕配偶嫌弃而影响婚姻、家庭。随着医学的进展, 病情的可愈性在增加,良好的心态对疾病的好转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做其丈夫的思想工作, 详细介绍患者病情和良好转归的可能性, 告诫他多关心体贴患者, 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并宣传防治乙肝的知识及如何进行消毒隔离, 最终使其丈夫回心转意, 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态, 病情逐渐好转, 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并一直稳定。

2.3 多疑、自卑病毒性肝炎久治难愈,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患者常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 用自己收集到不全面的关于病毒性肝炎的知识来解释躯体的某些症状和体征, 甚至疑为乙肝活动而大惊小怪, 有时医护人员的言语不慎或诊断不确切也给患者留下疑虑, 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传染病的常规隔离、防止交叉感染也可使有些患者不了解而产生多疑心理。另外, 目前由于乙肝防治知识了解不够和社会上一些人对乙肝的歧视和偏见, 致有些患者在恋爱、婚姻、家庭、就业等方面受到了影响, 个别患者在社会交际上受到疏远, 觉得自己不如他人而闷闷不乐, 产生自卑心理。对于此类心态患者, 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 主动介绍住院须知和隔离、消毒等规章制度, 宣传乙肝隔离目的, 使其有亲切感、平等感和未被嫌弃感, 要富有同情心, 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恰当解释, 同时说明安心休息、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4 易怒与自私由于病毒性肝炎难以根治, 病情反复发作, 肝功能反复异常。患者由于慢性刺激, 加之社会因素的影响, 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有些患者产生变态心理, 原来性格和蔼可亲者变得脾气暴躁, 容易激动, 非常自私, 对药物有强烈的依赖心理, 不顾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 不针对自己的实际病情而要求用好药, 用新药, 滥用药, 希望药到病除。此类患者因住院后与外界隔离, 与社会的接触减少, 给患者造成精神上的压抑后的心理反应, 心理护理关键,应针对性做好心理护理计划,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经济状况进行处理, 此时护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要利用空余时间主动和患者接近, 生活上多关心照顾, 护理人员必须在语言和行动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以端庄的仪表、亲切的态度、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依赖。

2.5 消极悲观病毒性肝炎目前无特效治疗措施, 部分患者呈慢性活动过程,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 疗程长, 患者了解乙肝的不良预后, 有些患者看到病友出现肝硬化腹水, 门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出血或重症肝炎肝昏迷死亡, 这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压力, 常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对治疗失去信心, 不配合甚至放弃治疗, 对此类心态患者, 护士在工作中态度要和蔼, 操作要熟练, 主动接近患者, 病情恢复较快、较好的患者作经验介绍, 以消除其精神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极其复杂, 心理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当把病毒性肝炎的心理活动与肝性脑病时精神障碍区别开来, 及时发现异常心理活动, 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 对提高医疗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篇2

关键词:重症肝炎,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重症肝炎为临床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 主要是指肝功能受损而导致患者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该病具有强传染性、病程长, 极易复发, 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1]。为有效提高重症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 本文给予重症肝炎患者采用必要的饮食以及心理护理, 分析实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2例重症肝炎患者, 男25例, 女17例;年龄17岁~77岁, 平均年龄为 (47±1.1) 岁;急性病毒性肝炎11例, 亚急性重症肝炎9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15例, 药物性肝炎7例。

1.2 选取标准

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确诊疾病。

1.3 护理

1.3.1 常规护理

首先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休息, 控制病房环境的温度、湿度合适, 环境安静、整洁, 营造一个适于患者休养的环境。实施必要的基础护理, 要求餐后采用生理盐水漱口, 按时刷牙, 防止患者出现口腔感染以及牙龈出血。对存在皮肤瘙痒的患者, 可先采用苦参煎水外洗, 之后于病患处涂抹炉甘石洗剂;并注意定期更换被褥以及清洗衣服, 协助患者进行翻身, 防止出现压疮。同时注意做好必要的护理观察, 便于及时实施对症护理。

1.3.2 饮食护理

控制患者的饮食, 应以天然食物为主, 减轻对肝脏造成的损伤, 针对病情发展, 需要叮嘱患者少食多餐, 注意饮食清淡。对于有肾功能、腹水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 控制患者摄入水、钠盐、蛋白质。若有肝昏迷者, 应给予患者鼻饲巧克力、藕粉以及葡萄糖, 并控制患者摄入蛋白质。在患者进入恢复期, 可增加维生素以及营养, 脂肪量每天小于40 g, 蛋白质60~90 g, 热量增加为7531~8368 k J, 可逐渐从西红柿蛋汤、瘦肉、肉汤、少量鱼汤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要减少食用油腻、煎炸食物, 叮嘱患者戒烟戒酒。

1.3.3 心理护理

一是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随着掌握其情绪变化, 并坚持以人为本,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二是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做好必要的预后准备, 帮助安抚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三是每天日常护理时, 有必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排遣患者的孤独寂寞;在谈话时, 应考虑到患者的心情变化, 疏导不良心理情绪, 告知患者通过深呼吸, 指导性松弛, 平复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以及精神压力。

1.4 观察指标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 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病死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护理后患者的SDS和SAS自评量表与护理前相比, 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病死率

治愈4例, 改善30例, 死亡8例 (19.0%) ;发生并发症10例 (23.8%) , 分别为肝性脑病2例, 出血4例, 感染4例。

3 讨论

重症肝炎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多因病情严重, 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担忧治疗效果, 表现为焦虑、恐惧等一系列不良心理状态。因此, 临床护理中首先应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 改善患者焦虑担忧心理状态;控制患者的饮食, 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以及机体免疫力[2]。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实施护理后, 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下降, 表明实施护理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良好。且实施饮食以及心理护理, 治疗效果显著, 病死率为19.0%, 并发症发生率为23.8%。

综上所述, 给予重症肝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饮食以及心理护理, 可有效改善其不良心理情绪, 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胡玉兰.重症肝炎的临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 :405-406.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篇3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46例的重症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早日康复的目的;方法:通过与46例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按恐惧忧郁型、悲观自卑消极型、易激动型、否认心理型进行分类,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46例患者都能接医嘱服药、消除了心理障碍,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肝炎病人的心理状态复杂,只有在注重药物治疗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肝炎病人;心理状态;分析;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2008年收治的46例肝病患者,其中男30例,年龄45~62岁;女16例,年龄42~59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划分为恐惧忧郁型8例,悲观自卑消极型7例,易激动型8例,在注重药物治疗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提出相应护理措施,使患者情绪稳定,能积极配合治疗。

2 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2.1 焦虑恐惧心理:焦虑是由紧张、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觉交织而组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1]。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地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恐惧绝望常使重肝病人表现出烦躁不安,精神紧张。由于本病住院时间和疗程较长,经济费用高,使许多家庭坠入困境,甚至举债,特别是自费患者思想压力大,加重了心理顾虑,导致病情加重。

2.2 自卑消极悲观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病人一般少言寡语,说话小心谨慎,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上普遍缺乏对肝炎传播途径的了解,对肝炎病人表现出过度的无原则的“避而远之”。加之住院期间的隔离治疗,使病人产生孤独感和遗弃感,整日愁眉苦脸,不愿与人交谈,不积极配合治疗。

措施:

2.3 易怒心理:由于肝炎病毒无特效药物,病人久经治疗,化验结果长期不能转阴,加上工作,家庭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在情绪易激动,动辄就对医务人员或家属发脾气,事后又后悔。加之重肝病情发展快,来势凶猛,自觉症状明显,使患者表现出恐惧不安的情绪,惟恐病情加重,而出现急于求成、药到病除的心理。若未达到自己预期效果,则表现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失眠等,将治疗效果归因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低,工作不负责任。此种情绪如不及时纠正,正确引导,可加重病情,使疾病更加恶化。

2.4 否认心理:多见于自觉症状较轻的患者中一些“老病号”,认为自己“并没有病,怎么会得上这种病。”患者对自己患有肝炎的现实给予否认。除表现不遵嘱服药和休息外,还自行购买广告推销药品,对疾病不予以重视,久而久之耽误治疗,使病情发展。

3 护理措施

3.1 加强护患间沟通与交流:医护人员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耐心倾听,适时加以引导,有选择性、针对性的进行解释和疏导[2],解除心中思想顾虑,及时纠正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因素,减轻心理压力。

3.2 加强医护人员医德修养 

3.2.1 尊重病人,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现代护理新理念中整体护理的宗旨,体现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而人文关怀是其核心所在[3]。护理人员护理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体现尊重人、关怀人的护理理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树立起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依赖感和安全感,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3.2.2 对情绪极低的患者要严加看护,不要在心灵最脆弱时候冷落患者。同时注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使其感到温暖,减轻病人精神负担。

3.3 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

3.3.1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全过程中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掌握病人的心理状况,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以其言语和行为影响和改变病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提高病人认识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进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向去发展[4]。重肝患者疗效不确定,患者担心病情、传染性、工作、生活、对家族的影响等,应对患者进行正确引导,积极暗示,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既来之则安之,处病不惊。

3.3.2 对悲观抑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表现出最大的同情心,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情绪。

3.3.3 争取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良好的家属和社会支持能有效地缓冲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维持情感的完好状态,获得精神安慰。

3.4 重视患者用药心理,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3.4.1 加强疾病知识和药物知识宣教,使患者认识疾病治疗和转归过程。

3.4.2 收集正规用药和积极配合治疗治愈病例讲解,必要时请治愈患者进行言专身教,避免患者盲目滥用药物,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4.3 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要使病人懂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3.5 注意情绪调节: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遇事自我宽慰,避免情绪过激而诱发或加重病情。正确看待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利于疾病的恢复。

4 结果分析

4.1 评价标准 

4.1.1 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障碍消除

4.1.2 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增加

4.1.3 患者住院天数缩短

4.2统计方法: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对所得的计数采用X2检验。

5 讨论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篇4

【摘要】近年来,突发性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本病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由于造成突发性耳聋原因不明,并且发生具有突然性,让人猝不及防,发生时患者会有一定程度听力下降,同时还会伴有耳鸣及眩晕的症状出现,再放发生后的数小时或数日内,听力的丧失程度达到最高峰,甚至出现彻底的耳聋现象,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对此可以进行预防和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并且会对患者的生活、学习等造成不良影响,心理也会由此产生很大的创伤。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总结,并提出对应的心理疏导为主的护理对策,以期可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心理反应分析;护理探究

一、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心理反应分析

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反应,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耳鸣,严重的会给患者身体与精神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使患者寝食难安,这样一来,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患者的进一步疗效。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的学习生活压力以及自己的社会,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耳聋耳鸣的程度及其心理反应,采取适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这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良好的影响。

通过分析发现,心理反应类型与年龄的有很大的关系,青少年及中青年中大多数都变现的十分焦虑,而老年患者当中积极乐观的心态所占的比例较大,这可能是因为患者本身的社会角色不同而造成的,青少年及中青年患者常常是因为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的影响,对良好的听力更加具有依赖性,而耳聋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也是其身体老化不可抗拒的地方,另外加之学习工作上面的压力明显低于中青年群体,因此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耳聋的事实.二、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护理措施

(一)语言疏导

尊重与信任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它们是治疗心理创伤的良药。同事一声还要对患者同情与鼓励,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鼓励患者,让他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之处,更加的振作精神。还可以通过介绍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从而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恐惧型及悲愤型的患者心理创伤会更加明显,要注意对其有一定的和安慰。对焦虑和抑郁型更要注重鼓励,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及中青年患者在自己的生活圈中充当着很多的角色,他们大多数都害怕因为耳聋而失去白己原有的社会角色,从而出现焦虑抑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通过鼓励来使得他们增强治疗信心,让患者重新回归白我,积极地配合治疗。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篇5

关键词:乙型肝炎患者,异常心理,心理护理

当今心理学在医学领域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对于乙型肝炎患者来说则比一般患者的心理更复杂。笔者调查了31例乙型肝炎患者在隔离治疗期的心理状态, 并就乙型肝炎患者产生绝望心理的原因及护理作一简单探讨。

1 31例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分析

为突出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 以性别、年龄构成基本一致的甲型肝炎患者作对照。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各取31例20~60岁患者, 甲型肝炎男27例、女4例;乙型肝炎男25例, 女6例, 其中伴肝硬化4例。具抑郁和绝望等不良心理状态者甲型肝炎3例, 占9.68%;乙型肝炎12例, 占38.71%。二者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7.12, P<0.01) 。可见乙型肝炎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比甲型肝炎占比例大。

2 不良心理形成的因素

乙型肝炎患者的不良心理是由病情的迁延反复逐渐转化形成的。

2.1 社会因素

社会上大多数人通过网络、电视、电影、杂志及其他宣传资料对乙型肝炎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对乙型肝炎形成一种恐惧、回避心理, 部分人认为患上乙型肝炎最后结果必然是肝硬变、肝衰竭、肝癌;而且社会上对乙型肝炎患者产生种种制约, 如减少其社会活动, 使乙型肝炎患者与周围人群保持一定距离, 使他们正常的生活规律受到干扰, 随之产生抑郁、绝望等不良心理。

2.2 疾病因素

由于乙型肝炎病程长, 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 无特异性的药物治疗, 辅助治疗效果也欠佳。加之部分患者对本病一知半解, 唯恐转化成肝硬变、肝癌;同时随着病情的进展与反复, 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 于是产生抑郁、轻生情绪。

2.3 个人因素

乙型肝炎患者多数都喜欢查阅一些有关的医学资料, 由于文化程度层次和理解能力不同, 对乙型肝炎存有不同的认识。少数患者总担心乙型肝炎预后不良而心情抑郁, 加之不能与亲人团聚, 不能与周围人群自由交往, 产生孤独情绪。由于乙型肝炎患者长期受到社会、疾病、心理三种压力, 往往使他们丧失生存信心而产生轻生念头。

3 心理护理

3.1 医护人员应强化心理护理意识

要充分认识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 除了“身”的护理, 更应该做好“心”的护理。因乙型肝炎属自限性疾病, 虽然病程长无特异性药物治疗, 但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药物的辅助治疗, 绝大多数能够康复。而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前提是良好的心理状态。

3.2 做好心理转化工作

产生绝望心理的患者多数是肝硬变、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活肝的患者。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宣传、开导、劝慰、鼓励等心理教育, 使这部分患者对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转归有全面的认识, 对治病产生坚定的信心, 可化绝望心理为积极心理。通过消除心理障碍, 增强体质, 促进肝功能恢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医护人员的仪表、语言、态度、知识、技术等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患者认为你的一言一行都是诚恳的。产生依赖感, 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 以解决心理需要。由于每例乙型肝炎患者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不同, 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异, 虽然同患一种病, 但其心理活动和产生绝望的因素却不同。如因疾病迁延不愈或受人歧视, 社会活动受到限制, 失恋等因素都可产生绝望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只有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去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 才能根据不同的致绝望心理因素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 加以消除。

3.3 做好家属的配合工作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篇6

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是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心理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06-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大约1.2亿,其中3000 多万是慢性乙肝患者[2];由于慢性乙肝目

前尚无根治的治疗方案,如不正规治疗,病情迁延不愈,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减轻肝脏炎症,阻断肝硬化,预防肝癌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是目前慢性乙肝治疗的首要选择[3]。目前公认有效的抗 HBV 治疗药物是干扰素和以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为代表的新一代核苷类药物。但抗病毒药物具有用药时间长、费用高等特点,干扰素疗程一般需9个月,拉米夫定疗程至少 1年,因此做好首次抗病毒治疗患者心理护理,争取患者配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是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证。现将我科 20例首次确诊住院并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2年 10月~2013 年 12 月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首次在我院肝病专科接受干扰素或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其中应用干扰素治疗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 22 岁~55 岁;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治疗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0岁~72岁; 职工医保病人18例,其它医保病人2例。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抗病毒药物。干扰素采用基因重组每支 500 万 U肌内或皮下注射,首月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疗程 9 个月~12个月;拉米夫定100mg+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疗程2年~3年。

2 心理分析

2.1 恐惧心理:首次入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人一听说自己患有乙肝,顿时难以接受,感到前途渺茫,他们中以中青年多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医学常识一知半解,担心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更感觉恐惧不安;同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看到周围病友病情病情反复或加重,并发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甚至死亡等,常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害怕自己的病情加重,担心治疗效果,整日寝食难安,处于紧张恐惧之中。

2.2 忧虑心理:乙肝患者害怕把疾病传染给家人,担心此病不能治愈,担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尤其是自费病人,经济压力更大),对慢性肝炎的发作与转归不甚了解,客观上慢性病治疗效果欠佳和反复发作等特点也使他们感到焦虑,主要表现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症状。

2.3 猜测、多疑心理:抗病毒治疗时间长,接触医务人员,对各种化验、检查结果和药物疗效比较熟悉,有的还翻阅有关肝病知识的书籍,对慢性肝炎疾病有定了解。但常一知半解,病情稍有好转就欣喜若狂,病情一有反复或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得不到明显改善时,便产生“恶变感”,情绪下降,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从怀疑医疗方案与护理程序开始,进一步发展为对医疗环境提出过高要求,不尊重医务人员的工作,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都是因为对疾病认识不够,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3 护理对策

3.1 建立相互信任、理解、和睦融洽的护患关系。 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因注意保持与患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耐心听取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做好患者的心理调节,积极疏导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使医患关系处于良性循环中。

3.2 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期间,在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把疾病的病因、发生和用药后的转归详细讲解给患者,还要讲解必要的传染病知识,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临床出现的症状。告知患者既要合理饮食,又要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较全面的认识,解除思想顾虑,主动配合治疗。病情稳定后,不能因为侥幸心理而中断治疗,而是要坚持服药治疗。出院后要定期回医院复查,巩固治疗效果,即使是痊愈也需要恢复和巩固的过程。上述这些问题需医务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好宣教工作,并使之成为患者自己的意识行为,方能起到治疗效果。

3.3 针对不同心态的患者开展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于吸烟、饮酒已成为习惯行为的患者,应侧重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而不是去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对于具有偏执心理的患者,应经常巡视其病房,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缓和医患关系。

3.4对于因经济因素而欲中断治疗者,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争取家人的配合,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认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安心静养。同时帮助患者认清此病的诱因,如饮酒、劳累,不合理用药及不良情况等,提醒患者按医嘱服药并定期进行有关检查,加强适当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总结:良好的沟通和人文关怀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增强患者对疾病诊治的依从性,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本疗程最少1年,有的甚至需要2~3年或更长时间[4],并且还有复发及耐药的可能;药品价格较高,治疗费用较大;担心疾病加重和疾病的预后等,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充分理解患者精神上的苦闷和心理上的需求,给患者发自内心的关爱、尊重和帮助,采用劝解、疏导、暗示等心理支持方法,增强患者心理应对能力,缓解其悲观、抑郁情绪,使患者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引导其正规正确地就医,有针对性、系统地按疗程、按剂量完成抗病毒治疗,达到最佳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4):301~304

[2]張饶,束梅英,张韬.乙肝治疗药物研究进展及市场前景.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3034.

[3]周先珊,万漠彬 . 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25(11):700 ~702.

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篇7

关键词:老年人,癌症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11-02

一?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

当病人被确诊为癌症后,普遍会有震惊?否认?埋怨?愤怒?悔恨?恐惧?沮丧等等情绪,其心理反应主要取决于本人的性格和既往对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应变能力?有的人可以正确对待,采取积极的态度配合各种检查和治疗;有的人则绝望消沉,产生恐惧?抑郁?愤怒等情绪,给治疗带来消极的影响?

当癌症患者被确诊后的心里一般是恐惧感,感到心慌,惊恐,眩晕,茫然,这称之为“休克期”,癌症患者往往精神极度紧张,彻夜不眠?有点甚至感到悲观?绝望?不思饮食?拒绝治疗,听天由命,等待死亡的来临?

二?老年癌症患者被确诊后的护理

2.1对病情紧张恐惧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首先我们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他人来住院,用亲切礼貌的语言详细介绍责任护士?负责医生?同室病友?饮食制度?探视制度等,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引导和协调患者之间?护患之间关系,鼓励他们适应新的群体生活或发扬互帮精神?其次我们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病情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2对于忧虑怀疑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我们要利用术前接触患者机会多的有利因素,把握时机,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想,如要让他想想现在遭受疾病折磨,忍受一时开刀之苦,可免除长期的病痛?对他们的询问和质疑要“百问不厌”,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进行疏导?解释?满腔热情地介绍同种疾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并邀请术后的患者现身说法,可通过这种交流,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同时客观地介绍主刀医师的高超技术,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依赖,耐心地讲解麻醉方法及麻醉效果,千方百计地消除患者忧虑怀疑心理?

2.3 对于焦虑不安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我们要有极大的同情心,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了解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适当?适时安排家属探视?针对经济困难的事实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与手术之间的关系?手术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手段?手术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使你不再为疾病而担忧,生活能自理,这样可以减轻家庭或单位负担?通过解释和安慰,消除老年患者焦虑不安心理?

除此之外,我们不应忽视对家属和所在单位方面的工作,主动向他们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使他们愿意出钱支持患者手术?鼓励家属合理安排好工作,关心照顾好患者,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三?老年癌症患者手术前后护理

3.1 术前心理护理

作为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的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应具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理解?并以高度的同情心安慰家属,首先使患者家属克服悲观情绪,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另外,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简单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药物的副作用及防范措施与注意事项,消除其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以取得密切配合?

3.2 术中心理护理

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反应及时处理,主动关心体贴和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多作解释以防止患者情绪波动,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总之,术中适时的关切询问?简单亲切解答询问,尽量用语言安慰病人,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平衡,使手术顺利进行?

3.3术后心理护理

我们把对患者的同情和关怀延伸到手术室之外,通过随访,了解患者使用造影剂及化疗药物后的反应,经过相互交谈加深患者及家属与护士之间的理解?信任?完善护患之间的关系?

在对老年心理护理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敬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突出的心理需求是受重视和尊敬,因此护士称呼老年患者要有尊敬之意,言谈举止要考虑老年人的感受,耐心地与之沟通,老年患者喜欢谈及往事,切忌生硬打断,而且听其讲话应专心,回答询问要慢而响亮?清晰?切不可奚落?挖苦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2? 关心老年患者

关心老年患者需给予其精神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可因原已习惯生活方式改变而倍感方便,但又不肯经常求助他人,因此老年患者的住院生活更需要得到护士的细心关照?护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还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和习惯,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处,考虑老人的饮食特点的同时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强老人接受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设备和布置也需考虑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

3 ?调节老人情绪

安排老人参加些集体运动,可起到调节老人情绪?克服孤独感之功效?对老年患者独特的不良行为如易忘事?刻板?古怪等,可在短期内有所改变的,应积极给予帮助,如帮助老人制定日常生活时刻表,按时提醒,以保持其日常生活的计划性;不易在短期內改变的,只要不影响其他患友和疾病诊治,则应避免过度关注,可通过赞扬?肯定等方式使其强化积极行为,忽视消极行为,切忌生硬强迫老人改变日久形成的癖好?

4?加强社会联系

老年人独居缺乏照顾,往往会造成老年人性情孤僻?焦虑?多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社会联系,避免孤独就尤为重要?要鼓励组织他们热爱生活,心情舒畅?热爱社会,关心公益,积极参加有意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鼓励其老友?老同事及单位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亲人?朋友?同事的探访有时仅几分钟,对老人却是莫大安慰?但护士需提醒探望老人者切莫谈论强刺激性话题,以免他们因过于激动发生意外?

因此,医者父母心,作为医务人员,我们不但要解决患者身体上的疾病,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应重视患者细微的心理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予以疏导?安慰和支持鼓励,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08年5月~2008年12月接诊的急诊患者458例, 其中, 男276例, 女182例;年龄16~72岁, 平均 (44.0±13.4) 岁;病因分类:创伤223例 (48.7%) , 慢性病危急发作120例 (26.3%) , 酗酒打架斗殴46例 (10.0%) , 急腹症48例 (10.4%) , 服毒自杀21例 (4.6%) 。

1.2 调查方法

由经过医学心理学习的心理咨询师和急诊高年资护师通过临床观察, 根据急诊患者典型的行为和语言、表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1]。 (1) 焦虑、恐惧:典型表现为情绪过度紧张, 惊慌失措, 大汗淋漓, 全身发抖, 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和护理。 (2) 急躁、愤怒:典型表现为情绪过于激动, 对医护人员大声吵闹, 言语和行为富有攻击性, 难以自我控制毫无理智的发泄。 (3) 抑郁、绝望:典型表现为攻击性情绪而转为攻击自身, 沉默不语, 表情淡漠, 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构成比描述患者每种心理状态类型。

2 结果

经分类统计, 本组458例患者心理状况分类情况详见表1。由表1可知, 创伤、急腹症、慢性病急性发作组以焦虑、恐惧心理为主, 酗酒打架斗殴组以急躁、愤怒为主, 服药自杀组以抑郁、绝望为主。

3 讨论

3.1 患者常见的心理分析

3.1.1 焦虑、恐惧

此种心理最多见于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和急腹症患者。原因在于瞬时袭来的意外疾病突然发作或慢性疾病病情急剧加重等, 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 出现心理异常[2]。例如, 创伤多数是遭受天灾人祸, 对创伤所致疼痛、伤残等缺乏思想准备, 加之医院环境陌生表现为恐惧万分、紧张过度;急腹症患者发病急, 疼痛剧烈、难忍, 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 迫切要求止痛治疗。

3.1.2 急躁、愤怒

此种心理最多见于酗酒和打架斗殴的患者, 原因是这类患者对当时受到的创伤难以承受, 承受能力下降, 易产生急躁心理, 随时稍有不顺, 就会怨气很多、脾气暴躁, 甚至对外采取攻击态度[3]。例如, 酗酒的患者往往失去理智, 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创伤, 不待简要了解受伤过程就大怒, 总以为未及时处理, 常常借机寻找泄怒对象和机会, 因而出现暴躁行为, 甚至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等过激行为, 无法配合治疗。

3.1.3 抑郁、绝望

这类患者多发生于慢性疾病时间长, 病情反复迁延, 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和医疗费用的困扰, 对生活失去信心, 产生悲观、失落、绝望的心理, 从而产生服药轻生的行为。还有一群年轻患者, 由于学习、工作、感情受到挫折处于不能和不愿意接受改变人生状态, 从而产生消极、悲观心理, 瞬间产生绝望轻生行为。

3.2 护理对策

3.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由于急诊患者的特殊性, 多数情况下, 第一个迎接患者的是护士, 护士应积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 建立起信任和和谐的护患关系, 形成良好的氛围。急诊患者的病情急剧、危险、复杂, 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且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 对疾病的预后无法预知, 而且对医院环境、检查设备和各种操作感到陌生, 因此沟通是建立护患关系的桥梁。护士应亲切、耐心询问, 对患者细心体贴, 关怀周到, 应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抢救室环境, 应用角色转换并理解、体谅患者, 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 鼓励患者,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使患者感到在危险时遇到了救命亲人, 护士在各种治疗操作前要清楚告知相关内容, 说明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护患接触的短时间里, 护士可观察病情同时了解其心理状态, 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 消除不良情绪,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同时理解家属的心情, 协调好与家属的关系, 护士应将患者的病情与家属做好客观解释, 让其了解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各种检查的治疗目的, 使之懂得在这种特殊情况下, 他们的情绪激动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及治疗, 要让他们以冷静、乐观的态度陪护患者, 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从而为抢救赢得时间。

3.2.2 提高护士的整体护理水平

急诊护士娴熟的护理技术, 人性化的接诊流程, 严谨的工作态度, 恰到好处的细节处理, 无需言语就能向患者家属展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内涵, 这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 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 从而获得安全感, 这就是最好的心理护理效果。为此护士必须提高自身整体护理素质和知识内涵[4,5], 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急救预案, 其次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各种培训和再教育,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从而不断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心。

3.2.3 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本文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类型特点, 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急诊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 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6]。具体对策如下, (1) 对于焦虑、恐惧为主的患者, 护士应冷静、敏捷、沉着、情绪稳定, 做到有条不紊的处理各种复杂情况。一方面在抢救工作中镇定自若, 操作准确无误, 取得患者的信任而使之产生安全感, 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另一方面用温和语言安慰患者, 告知患者病情。治疗措施, 尽量多与患者交流, 以减少不必要的担心。例如急腹症患者, 一方面要迅速给予患者正确的检查, 尽快明确诊断, 并耐心说明勿随便使用止痛药物, 以免掩盖病情;另一方面要理解患者疼痛难忍的心情, 陪送患者做检查, 鼓励患者坚持片刻, 就会很快得到彻底治疗, 以激励患者配合诊疗, 信赖医务人员,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对于急躁、愤怒的患者, 护士应采用宽容、隐忍的态度理解患者的心情, 尽量少说多听, 让患者的愤怒和压抑情绪得到适当的释放, 用亲和的语调疏导患者, 使他们尽量配合治疗, 但对于严重出格和违法的行为, 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护士要善于保护自己, 避免正面冲突, 必要时可运用法律手段。 (3) 对于抑郁、绝望的患者, 护士应同情、关心、体贴、将护病、护身、护心有机结合起来, 尊重患者, 同情患者, 在护理上重视用耐心和真诚的态度感化患者, 有意识让患者倾诉苦衷, 消除抑郁情绪。用语言护理艺术生动、热情、耐心、细致地与患者交流, 尤其是服毒自杀的患者, 更应耐心劝说, 重新点燃其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引导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 从而消除心理负担, 使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治疗效果同步奏效。

4 结语

急诊患者发病突然、意外、病情危重, 造成急诊患者复杂的心理状态, 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在抢救工作的同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 用爱心、细心、耐心去温暖、感化每一位急诊患者, 使其达到最佳心理状态, 能够在短时间内积极配合诊断治疗, 以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胡辉莹, 郭凌燕, 刘诚.心理学在急诊急救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 (12) :898-899.

[2]胡佩诚.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2:575.

[3]耿连侠, 邱丽敏.急诊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7) :175.

[4]孟进霞.急诊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1) :77-78.

[5]郝文慧, 徐秀梅, 卢明淑.急诊护士在畅通急诊绿色通道中所起的关键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3) :41.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入院顺序选取本院自2013年1月~2013年9月以来收治的86例住院老年抑郁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中关于抑郁症的相关标准,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同意自愿参与研究,均为首发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患者21例,女患者22例,有配偶32例,无配偶9例,年龄范围65~82岁,平均年龄(73.5±8.5)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年;观察组男患者20例,女患者23例,有配偶30例,无配偶13例,年龄范围62~81岁,平均年龄(71.5±9.5)岁,病程1.5~3年,平均病程(2.25±0.75)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其具体的护理措施为:(1)集体健康宣教。每天抽取1 h进行健康宣教,主要以集体授课的方式,其他方式进行辅助,其授课的主要内容为如何安排生活、生活中一些应急事件如何处理、如何面对现实生活及基本精神卫生知识。护理人员耐心倾听抑郁症患者的心声,给予及时开导。(2)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每星期开展两次,2~3 h/次。讲解一些成功案例,增强患者信心,鼓励及支持患者与外界接触。对于一些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1]。(3)丰富娱疗活动。每周开展三次娱乐活动,2 h/次,将所有抑郁症患者集中一个室内,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如举办书法、棋牌及唱歌等多种娱疗性活动。打开患者心扉,与邻近人交流,消除孤僻及孤独心理。(4)护理人员可要求家属及朋友来访视,给予心理安慰,感受家庭温暖。

1.3 观察指标

自制抑郁自评量表(SDS),有20个项目所组成,每一个项目5分,分为4个等级。引导患者将自评量表的含义弄清,独立进行自我评定;对于年龄大的患者若看不懂题意,可念给患者听,在读懂题意条件下进行评定。详细记录患者护理前后的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护理干预前后的SDS评分采用t检验,组间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后SDS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前后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3讨论

大多数抑郁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及心情低落,老年抑郁患者的临床表现不突出,多数患有焦虑以及烦躁,精神恍惚及身体不适等。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2],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社会心理及生化等因素相关,约有40%~7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即可能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有抑郁家族史。尤其老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的遗传负荷低于早年期的患者。另外,我国社会正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其心理功能也随之“老化”,心理防御及适应能力逐渐减退,当患者生活遇到不顺,得不到家庭及社会的认可,心里就会发生不平衡,加剧老年抑郁。还有相关研究者发现[3],老年生化代谢及神经内分泌异常也可导致抑郁症状。其明确病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老年抑郁人数在不断增加,通过SDS评分可清楚了解老年患者抑郁心理,大多在临床中表现有失望、内疚、恐惧及焦虑等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疏导,严重时会产生自杀心理,出危及患者健康。为此,应根据老年患者的抑郁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最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针对性护理措施,其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通过护理干预有效减轻患者抑郁情绪,培养乐观的生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患者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应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在临床中已出现以SSRI为代表的新一代抗抑郁药,与传统抗抑郁药物相比,其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佳,患者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根据老年抑郁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其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抑郁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随机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住院老年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后SDS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前后SDS评分有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根据老年抑郁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老年抑郁,心理特点,护理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华洁.住院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11,23(6):742,745.

[2]张文艳.老年人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22-324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篇10

【关键词】康复;心理护理;脑卒中;偏瘫;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65-02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等特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演变为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近年来,有报道,运用早期康复和心理护理,可以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2]。本研究中,我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肌力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07月至2011年0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i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符合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确诊为脑卒中偏瘫。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4.2~69.8岁;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55.6~70.4岁。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方面,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

1.2.2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除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由康复护理人员给予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Barthel(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指数评分及肌力,进行检测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使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与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都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45.18±12.31)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64.57±13.04),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x±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0)26.47±10.0264.57±13.04*,#对照组(n=30)27.11±11.4545.18±12.31*注:*:与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都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

2.2 两组患者肌力比较:与治疗前肌力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力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的上、下肢肌力>II级所占比例(46.7%和43.3%)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下肢肌力>II级所占比例明显升高(83.3%和86.7%),P<0.05。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肌力比较(例数,%)

组别上肢肌力>II级下肢肌力>II级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0)13(43.3%)25(83.3%)*,#10(33.3%)26(86.7%)*,#对照组(n=30)12(40.0%)14(46.7%)11(36.7%)13(43.3%)注:*:与治疗前肌力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力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上、下肢肌力>II级所占比例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力>II级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5。3讨论

脑卒中发展为偏瘫是,患者的运动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该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4]。脑卒中发病急,病情重,急性期患者会有较多痛苦,护理人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通过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减轻致残程度[5]。部分患者对早期康复存在错误的理念,不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应耐心向其讲解相关知识,并讲述早期康复治疗的成功病例,尽可能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稳定后,除了给予心理护理外,同时还要进行康复训练[6]。要注意体位的正确性:急性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加强对患肢的规律性按摩,动作要缓慢、轻柔,根据患者的肌张力的高低程度,选择适当强度进行按摩。患肢给予被动运动,活动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对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进行康复训练。

总而言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给予康复训练和有效的心理护理,明显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瑞兰,安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J].西部医学,2009,2l(2):308-308.

[2] 尹晓宁,牟娟娟,徐晓飞。早期康复和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偏袒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12):2476-2477。

[3] 张进如,杨晓兵。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袒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08,7(3):47-48。

[4] 夏娟芬,舸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135-136.

[5] 陈海燕,蔡娜.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09,49(20):116-117。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2年2月本院诊治90例保守治疗宫外孕患者, 年龄18.5~33.0岁, 平均 (24.5±2.0) 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 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宫外孕。

1.2 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 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 (1) 告知患者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 以及阴道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病情, 并报告医生, 做好相关记录。 (2) 由于患者对宫外孕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一旦出现宫外孕, 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等负面心理情绪。所以, 要与患者及其家属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耐心介绍宫外孕保守治疗的相关知识, 其间详细介绍保守治疗的成功病例, 解除其负面情绪, 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3) 告知患者, 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 (4) 由于患者阴道流血, 需要定期消毒会阴垫, 告知患者清洗会阴, 每日两次。同时, 告知患者注意阴道有无出现排出物, 如果出现排出物, 及时告知医生, 并送检。 (5) 患者出院时, 嘱其注意休息, 避免重体力活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嘱患者定期复查, 发现妇科疾病, 要及时治疗。宣传避孕知识, 引导正确的避孕方法。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 病灶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或者加重, 血β-h CG水平未降低, 病灶无缩小或者扩大[4]。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生理改善情况

与护理干预前相比, 患者的心理、生理方面都出现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2.2 护理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90例保守治疗的宫外孕患者中, 治愈85例, 无效5例, 有效率为94.4%。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宫外孕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 (1) 紧张、焦虑:患者入院后, 随着对宫外孕相关知识的了解, 对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抉择, 处于两难的选择中, 有人担心保守治疗的时间长, 短期内疗效不明显, 如果保守治疗失败, 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大大增大了患者的负担。 (2) 恐惧:患者进入一个陌生的医院环境, 又要接受治疗, 会产生很大程度的恐惧心理, 害怕治疗, 又担心治疗失败。宣教时, 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注意卧床休息, 有些患者过分在意休息, 而不敢进行活动, 这种对于休息的错误理解, 往往加重患者的恐惧心理[5]。 (3) 自卑:宫外孕患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 很多患者尤其是没有生育过的妇女及其家属会担心生育问题, 害怕以后不能生育或者再次出现宫外孕, 形成极大自卑心理。 (4) 烦躁:由于多种复杂情绪, 加之疾病本身的困扰, 很多患者出现烦躁心理, 影响正常休息和生活。

近年来, 随着性开放程度的增加, 宫外孕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宫外孕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多种负面心理情绪, 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疗效[6]。对于不良心理情绪, 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能够显著提高疗效,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中, 与护理干预前相比, 患者的心理、生理方面都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治愈85例, 无效5例, 有效率为94.4%。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总而言之, 评估患者的心理特点, 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宫外孕保守治疗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本院诊治的90例宫外孕患者全部给予保守治疗,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于护理前、后分别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心理、生理改善情况, 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护理干预前相比, 患者的心理、生理方面都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治愈85例, 无效5例, 有效率为94.4%。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评估患者的心理特点, 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宫外孕,保守治疗,心理特点,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梁改花.宫外孕保守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11) :3070-3071.

[2]吉丽丽, 邱涛.宫外孕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4) :22-23.

[3]黄蕙.宫外孕保守治疗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9) :107-108.

[4]杨玉平.宫外孕保守治疗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4) :155-156.

[5]揭秉贞.宫外孕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1) :186-187.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要点 篇12

【关键词】 心理特点;护理对策;外科手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97-02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护理发展,在外科手术中心理护理占据重要地位[1]。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并进行分析,帮助患者纠正其不良的心理行为以及满足其心理需要,对于完成手术成功率及促进尽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研究主要针对2010年10月——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外科进行手术患者104例,分析其心理特点并进行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外科进行手术患者104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24-70岁,平均(42.8±7.2)岁。

1.2 心理特点

1.2.1 焦虑、恐惧 患者面对手术时,担心手术不成功,甚至可能导致残疾或死亡,从而会使患者产生心理焦虑不安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进食以及睡眠质量,并会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1.2.2 疑虑 患者对周围事物感觉尤其敏感,特别是诊断不明及慢性患者最为明显。同时,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技术也存在质疑,若病房内看到别人低声私语,一般情况下认为在对自己的病情议论;此外,还有一部分患者对主管医师也存在疑虑,对于医师的医疗水平高低在心理常会进行揣测,手术是否能够很顺利,诊断水平是否准确,同时对护理人员的经验也存在很大程度上担心。

1.2.3 抑郁、孤寂 医护人员的情趣以及病房的特殊气味等均会致使患者情绪不稳定,同时也会引起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如抑郁、烦躁,患者的康复受到严重影响。

1.2.4 依赖性升高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创伤以及手术后的疼痛均会引起不同程度上的依赖心理,对于个性较为懦弱的患者则依赖性表现更为强烈。手术后患者不愿早期进行活动,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均依靠护理人员及家属完成。

1.2.5 不适应角色的转变 有些患者通过确诊为某种疾病,但不承认患病。有时在手术大的压力下,导致患者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常会表现易激动、愤怒、否定及震惊。并且患者会把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在护理人员及家属身上,甚至拒绝进行治疗。

1.3 护理对策

1.3.1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消除与缓解患者由于疾病而引起的悲观与恐惧心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将手术基本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手术中麻醉的作用及方式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增加患者安全感。

1.3.2 常与患者交谈与接触。护理人员应对于患者感觉猜疑及很敏感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释,同时医护人员在查房巡诊时尽可能避免在患者与他人低语,防止患者产生焦虑情绪。

1.3.3 在患者入院前,医护人员应加强入院介绍,并对手术成功病例、医师的素质、医院的医疗条件及住院环境进行介绍。

1.3.4 对患者必须采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鼓励及安慰,并告知患者手术很顺利,已将病灶成功切除,患者能够进行大胆排痰及咳嗽。同时嘱咐患者可早期进行下床活动能够促进肠蠕动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

1.3.5 护理人员应尽快帮助患者进入角色,并按照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正确认识该疾病,面对现实,只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医师的治疗,才能够尽早康复出院。

1.3.6 对于患者的要求要尽量地满足,并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必须进行耐心的解答,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患者紧密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至新的生活中。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 果

本组104例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表明,其中68例患者满意,所占比例为65.38%;31例患者一般满意,所占比例为29.81%;5例患者不满意,所占比例为4.81%。总满意率为95.19%。总满意率为满意率与一般满意率之和。

3 讨 论

外科手术中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对于手術治疗成功率尤为重要[3]。在外科手术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从而促进患者消除顾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进行手术[4]。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04例患者对护理满意68例,一般满意31例,不满意5例,总满意率为95.19%。综上所述,只有首先对患者可能存在心理行为表现进行了解掌握,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工作,采取合理及周密的护理措施,最终确保患者手术的成功以及安全性,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苗秀英.外科手术患者常见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0,3(7):93.

[2] 张小萍,刘飞飞.正颌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12):22-23.

[3] 杨洪真.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及身心护理[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5):236-237.

上一篇:工程增加费用申请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儿童教案送小动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