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精选7篇)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3.5万家典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农民占其从业人员的92.4%,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但报告分析认为在各地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我们的报告是国内第一份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系统阐述的报告,现具体介绍其中的三种:
一、个体农户经营模式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个体农民经营模式是最简单和初级的一种模式,它主要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农民自出经营,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景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通常呈现规模小、功能单
一、产品初级等特点。通过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通过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目前,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的“农家乐”就是这一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阳赫山区的“花乡农家”和内蒙乌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过旅游个体户自身的发展带动了同村的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农户+农户模式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农户+农户模式是由农户带动农户,农户之间自由组合,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这也是一种初级的早期模式,只是通过农户间的合作,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远离市场的乡村,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农户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他们更信任那些“示范户”。在这些山村里,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并获得了成功,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农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就形成了“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是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
在湖南汉寿县的“鹿溪农家”,从2001年7月起开发乡村旅游,最初只有两户村民参与,在不到一年的旅游接待中,“开拓户”获纯利8000元,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到2003年全村30多户中有14户条件较好的农户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还有不少农户为旅游提供特种家禽、绿色蔬菜、山里野菜、生态河鱼等农产品和参与民俗表演,逐渐形成了“家禽养殖户”、“绿色蔬菜户”、“水产养殖户”、“民俗表演队”等专业户和旅游服务组织,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形成了“一户一特色”的规模化产业,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顺利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公司+农户模式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公司+农户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公司开发,经营与管理,农户参与,公司直接与农户联系与合作。这种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买断农户的土地经营权,通过分红的形式让农户受益。它是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实践中,由高科技种养业推出的经营模式,因其充分地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它通过吸纳社区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开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了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丰富了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了真实的乡村文化。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不良竞争损害游客的利益。
迁安是一座半山区城市, 既有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光, 也有重山叠翠的山区景色, 农业经营类型多样, 农业文化丰富, 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 生态保护良好, 旅游资源丰富, 处于京津唐秦承5座城市中心位置, 是最适宜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之一。
1.1 特色农业发达
迁安是河北省著名的“甘薯之乡”、“产油大县”、特色果品基地、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和京津蔬菜生产基地;是京东板栗的发源地和重点产区, 是安梨、银白杏的特殊产区。境内适宜种植甘薯、花生、玉米、小麦、蔬菜、杂粮等20多种农作物和苹果、桃、梨、李子、杏、板栗、核桃等10多种果品。2012年, 全市设施农业规模达到3000hm2, 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9.5%, 农业产业化率达到了68%, 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化、园区化、专业化的新趋势, 农业正在从单纯的生产功能向生态型、观光型、体验型转变。
1.2 旅游资源众多
迁安历史悠久,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 老马识途、伯夷叔齐让国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迁安, 是河北省26个发展旅游重点县 (市) 之一, 境内有国家AAA级景区2个 (白羊峪、红峪口旅游区) 、国家AA级景区5个 (灵山、山叶口、徐流口、成山、卧龙山庄) 、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 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有20余处。近年来, 随着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已经成为迁安市重要的旅游业态之一。
1.3 承载能力良好
到2012年底, 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2.2km2, 城镇化率达到51%。公路密度位居全省首位, 已形成镇乡与城区的15min交通圈, 公交车直通每个镇乡和重点风景区。市内建有星级宾馆7家, 其中3星级宾馆8家、4星级宾馆3家、5星级宾馆1家, 旅行社18家, 餐饮、购物、娱乐等各类配套设施齐全, 已具备了接待四方游客的良好承载能力。
2 迁安市休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2.1 把休闲农业纳入全域总体规划, 使之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特别是2010年6月份, 迁安市委四届九次全会首次把休闲农业纳入全域统筹规划的高度, 提出“用不平衡的发展打破发展的不平衡”理念, 把全市1208km2作为一个整体, 划分为西部工业区、生活服务区和农业生态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在西部工业区, 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生活服务区, 重点发展城郊高效农业;在农业生态区, 限制工业、不限制产业, 限制开发、不限制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 旅游兴市, 农业富民, 重点发展休闲农业。
2.2 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逐年加大, 改善休闲农业发展条件
近年来, 迁安市每年投入农业的资金都在2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全市共实施站设施农业、林果业;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精品农业、有机农业、立体林业的蓬勃发展, 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解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等农村老大难问题, 自2003年以来, 迁安市累计投入资金11.8亿元, 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自来水等工程, 真正让农村硬起来、绿起来、靓起来, 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3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3.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按照构建四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立足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 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 带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一是都市农业区。在迁安市中部和南部区域, 以满足城市建设和人民现代生活多种需求与生态环境优化为主要目标和功能, 与城市融为一体, 兼顾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示范功能、娱乐功能。二是高效农业区。在迁安市东部区域, 以生态高效为主线, 发展以设施蔬菜、特色果品、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高效农业。三是西部生态农业区。在西部工业区, 以生态保护为主线, 通过土地流转,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经济林、生态林等, 打造西部生态农业区。四是休闲农业区。在迁安市西部山区和北部长城沿线, 以休闲农业为主线, 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 完善建设休闲庄园、旅游景区、特色民俗村等各类节点, 以点串线, 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典线路, 打造西北部休闲农业旅游长廊。同时, 与湖南休闲农业规划设计院合作, 抓紧编制“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结合迁安实际,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注重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把迁安市休闲农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2 突出重点, 强力推进
首先, 抓紧建设“三纵一横”四条“绿道”。“三纵”分别是:在滦河沿岸建设以湿地景观为主的中部绿道, 依托青龙河西侧建彭路建设东部绿道, 依托万太公路建设自太平庄成山景区到大五里山叶口、塔寺峪和蔡园灵山景区的西部绿道;“一横”即依托新三抚公路建设从徐流口到白羊峪、红峪口的北部绿道。按照“顺藤结瓜”的形式, 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公园、农业观光园、采摘园, 作为休闲绿道驿站, 并纵深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园区, 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田园景观, 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使绿道成为发展旅游经济之道、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同时, 迁安市将绿道两侧1km范围列为禁建区、禁采区、禁伐区, 切实营造最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绿道建设内容已经确定, 具体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其次, 重点抓好休闲农业旅游长廊建设工程, 建成“四山四口一湖一园”10大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我们将以红峪口景区、冷口景区、徐流口景区、瑞阳生态农业观光园景区等10大景区为重点, 抓好蔡园灵山地质佛教文化休闲旅游景区、以原始森林体验和农家乐为特色的云山峡谷休闲度假景区、黄台湖景区争创国家AAAA级景区等景区景点建设。
3.3 建立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机制
市设立休闲农业建设专项资金, 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旅游规划、宣传促销、节庆活动、人员培训、配套服务设施等专项经费;不断加强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将提升通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乡镇、村及农村旅游景区 (点) 的道路纳入交通部门工作的议事日程, 在路政审批等方面支持设立旅游交通标识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公益广告;建立健全休闲农业服务体系, 农业部门要支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规划、卫生、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要支持特色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改水、改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完善, 为农户和村集体办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执照提供便利, 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3.4 规范管理, 提升水平
摘 要 围绕建设“富强沂南、生态沂南、宜居沂南、文化沂南、和谐沂南”的发展思路,以推动经济文化强县建设为目标,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促进县域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经济文明全面提升,把山东省沂南县打造成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推动力的全新县域经济示范县。
关键词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山东省沂南县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2
1 总体定位
山东省沂南县依托三河六岸的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汉文化、智圣文化、沂蒙民俗文化的人文底蕴,从产品、市场、管理等方面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优化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打造休闲农业、现代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旅游精品,提升休闲度假功能;以"汉韵红风,智慧沂南"为品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为主导,构建"政府+企业,企业+农民"的合作营销体系,强化市场营销,扩大市场范围、提升市场层次;以促进产业融合为目标,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持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城市建设统筹发展的模式。
2 发展思路
(1)根据打造"富强沂南、生态沂南、宜居沂南、文化沂南、和谐沂南,建设经济文化强县"的目标,全力建设汇集山水灵气、彰显文化魅力的现代田园城市。
(2)立足"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智慧沂南"的地域形象口号和品牌,走产业与休闲结合、文化与创意结合、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发展之路。
(3)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定位为沂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大创意差异化,主题发展精品化,资源节约循环化,环境友好持续化,探索实践智慧型休闲农业,农业龙头企业领办休闲农业,农家乐转型家庭农场等新的发展模式。
(4)整合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行业资源与跨业资源,打造无边界富民强县支柱产业,使旅游强区、沂蒙山区、生态泉区、革命老区、新型新区沂南县借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县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3 发展战略
(1)确立一个理念:"政府主导、文旅融合、城乡统筹、全域发展"的沂南模式。
(2)推动两大产业: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高新农业、低碳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旅游产业由景区观光向休闲、度假、娱乐、科普及体验等全域旅游发展。
(3)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旅游产品的再造突破,多样化旅游资源整合与产品提升;二是农业品牌的营销突破,离散化产业形象归一与系统整合;三是产业联动的聚能突破,多样化社会资源整合与联动发展。
(4)重视四组关系:一是目标关系——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并重;二是产业关系——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现代服务业及文化产业互动;三是空间关系——县域四大产品带整合与联动;四是利益关系——政府、投资者、当地居民、旅游者兼顾。
4 总体布局
依托优势资源,整合优势产品,构建以红色文化、汉文化、绿色生态和乡村生态休闲体验为功能的目的地空间,形成"一核四带四区,产业支撑多点"的全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空间骨架。一核主要是指沂南县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增长极,综合服务中心、休闲中心、汉文化体验中心;将山水生态和人文历史元素融入县城建设之中,按照"东部提升、西部扩展、北部优化、南融市区"的构想,把沂河、汶河纳入城市水脉,开发沿河景观,建设汉风古韵与山水园林相辉映的特色生态宜居城市,使县城成为引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四带是指北部生态观光休闲带、沂河绿色农业产业带、汶河汉风古韵旅游带、山地红色文化体验带。一是依托沂蒙生态大道,串联竹泉村、红石寨、香山湖、凤凰石刻、三山沟及北大山林场等景区(点),以原生态的自然乡村风貌为特色,形成更具带动效应和规模效应北部生态观光休闲带。二是以林海花田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渔业示范园为节点,结合沂河沿线优质的生态环境,加大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建设集农业示范、观光、体验及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基地,打造成以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为重点的沂河绿色农业产业带。三是以汉文化和汶河生态文化为核心,整合诸葛亮文化旅游区、阳都故城、智圣汤泉、汶河漂流、东方葡萄酒庄园、颐尚温泉、十里汉街和玉树祥石等景区、景点,以汉文化体验旅游、滨水休闲度假、温泉休闲度假为发展重点,打造汶河汉风古韵旅游带。四是从马牧池乡、岸堤镇到孙祖镇、双堠镇、青驼镇,以沂蒙红嫂纪念馆、省战邮纪念馆、大青山战斗遗址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及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蒙山彩蒙景区等山地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红色文化体验、革命教育基地、山地观光休闲为发展重点的红色文化体验带;四大区是指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红色文化休闲体验区、汉文化休闲旅游区、温泉休闲旅游区。一是以铜井镇为核心,强化山水和田园的意境,塑造质朴乡土的情境,构建景色优美、风情浓郁的山乡生态画廊,以竹泉村旅游区、红石寨·香山湖、马泉创意产业园为基础,逐步完善配套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购物及娱乐为一体,功能全、品质高、环境优、服务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二是以依汶镇、马牧池乡、岸堤镇为核心,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做精红色文化产品,形成"红嫂"旅游品牌,借助于山东省最大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重点项目,打造红色文化休闲体验区。三是以沂南县县城为核心,东承智圣汤泉,西接诸葛亮文化旅游区,立足汉文化内涵,突出诸葛文化展示,充分运用汉文化进行景观设计,将智圣文化融合入智圣汤泉,充分利用山、水、园、林等资源做活诸葛亮汉文化休闲旅游区。四是温泉休闲旅游区——以张庄镇为核心,以颐尚温泉、松山温泉、东方葡萄酒庄园为基础,重点发展"温泉+葡萄酒"高端休闲经济,发展温泉小镇、度假庄园、主题酒店、休闲社区等休闲度假房产,形成集休闲、度假、养生、娱乐、会议及社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温泉休闲旅游区。
5 品牌构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竞争,发展到产品的竞争,并向品牌的竞争快速推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战略已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是旅游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域认知的总和,能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精神享受,给旅游地带来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增值,构建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的旅游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的旅游业作为接轨上海的一大重要工作有较大的进展。经过各级、各部门上下努力,我县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方式日益丰富,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旅游框架体系已初具雏形。
以来,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拥有××、××*、××等等游线,社会上由群众自发推出城郊结合部的土菜馆、农家菜与汾湖船菜等等深受大众欢迎的特色菜肴。总体上看,近年来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迅速,政府、群众积极性高涨,民间工商资本参与涌跃,在全县层面上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但是,分析我县目前乡村旅游业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滞后
我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大多呈现诞生后完善,往往是经营到有一定规模与市场之后,才来规划、规范。因此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风貌变更频烦,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规划滞后是我县乡村旅游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全县来说,缺少一个全县面上的总体发展规划。就具体乡镇来说,缺一个个性的具体开发建设规划。个体农民没有能力先规划再建设,工商资本有能力没有意识,往往是拍脑袋作决策,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恰好是经营败笔。因此,目前全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但是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
(2)配套设施不全
旅游的六要素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往往存在严重短缺现象,存在重餐饮,轻配套。由于要素支撑不足,配套不齐,因此难以承接外地及一定规模的旅游群体。现实中的乡村游往往是朋友几个、家庭几户结伴而行居多,而且大多以本地客源为主。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比较分散,往往东边一点西边一点,不成规模,范围小不说,游乐设施也少,无法提高游客的兴趣。
(3)季节性特别明显
由于农业产业特征,建立在农业产业基础上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大多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因此游客冷热不匀,给管理与经营带来许多矛盾,很少的旅游点能像古镇西塘一样不受季节、天气冷暖的因素干扰与制约,每年的浙北桃花岛的黄桃采摘期,游客达到五、六万多人次,人满为患,道路上停满车,但一过采摘期之后,游客锐减,季节性矛盾十分突出。
(4)缺乏××文化特色
全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自经营特色不明,虽然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类型不同,但经营方法、主打产品,包括环境营造等等基本雷同。没有有效的结合我县水乡、田园风光的特色,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周边地区相比,无特征优势,因此对大城市居民难以形成特殊的吸引力。
(5)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中存在较大盲目性,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的空气品质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日益下降。表现在:经营者环境意识淡薄,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缺乏合理的处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保护意识弱,目光短浅,只注意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真正把旅游资源的`保护当成旅游发展的生命线等。游客观光休闲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人们到观光休闲农园休闲度假,远离工作和城市的喧嚣,彻底放松,往往会放松纪律约束,经常会出现不爱护游玩设施,践踏草地、庄稼,采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推进发展的建议
(1)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解决“三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在此领导重视是关键。我县具有接壤上海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上海数千万人口都是我县发展旅游的潜在客户。为此,镇、村一级政府领导对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态度上必须高度统一,努力挖掘本地乡村资源,依托全社会力量,强化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与培训,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
(2)做好科学可行的规划,推动有序发展。
在全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进程中,规划先导作用巨大,必须倾听专家的建议意见,开发建设出切合市场的产品,从而确保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按规划要求,滚动推进,还能极大的提高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效益,提高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格调与品味,能较好解决错位发展,更好形成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确保产品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3)努力推进形成全县联动和多行业支撑的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最困难的是启动阶段的投入问题,为此精心选择目标,汇聚全社会有限的资源,集中一点,重点突破,可释放出无限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潜力,目前,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着明确的目标与资源,妥善利用、谋划好方案,可让局部先行,在全县范围内起到以点带面的功效,如环保局的生态村创建、交通局的康庄工程、水利局的生态河道整治工程、乡镇的村庄整治工程、农经的商效农业与科普线上的科普示范基地、旅游局的路牌指示系统、农办的农家乐工程、农业旅游特色示范村工程等等,如果这些集中到某点上,那么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格局就能形成。
(4)瞄准上海大都市白领阶层的休闲游,定位我县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我县地处长江冲积平原,一马平川,景观单一,生态恶劣。但是我县有广袤的田野,有丰富的农作物,有充满野趣的水乡。因此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切入点要放在水乡、田园的特色,做好特色营造。由于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大都市白领阶层,因此建设的策略应该是以水来吸引周边大城市的游客,以田园风光吸引本地客源。由于旅游的要求与吸引力是差异性,因此我们熟视无睹的小水沟正是大城市居民眼中的梦里水乡,因此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过程中切忌单评个人好恶,随意设置与取舍,要多做市场调研、多听专家意见、多注重保留自身特色。可以从农家风光、农耕文化、农家小吃(鱼文化)、农居生活、农时劳动等方面着手,结合当地的资源,推出我县特色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来吸引来自大都市的白领阶层。
(5)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加强引导支持。
乡村旅游是一个新生产物,由于村级经济相对薄弱,工商资本进入乡村旅游的收益不明,持观望态度为数不少,因此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要形成相配套的投入政策,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县镇二级政府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基金,在投入上,特别是启动阶段,确保与体现政府的投入主导作用。
为进一步鼓励会社会关注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当地农民的参与,县政府应建立考核、奖励的政策,从机制与体制上为导向;另一方面,县级相关部门要形成全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切实为镇、村级政府和工商业主提供技术要素支撑。
(6)注重文化,提高品味。
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属农业范畴,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因此要十分注重项目的策划和创意,不断提高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知名度,不断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保护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还应特别强调乡村和资源的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性,人文景观的质朴与原始性,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特质,一旦消失,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也就没有吸引力。因此,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中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充分挖掘区域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景观、深厚的民俗文化的同时,要考虑到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防止破坏性的开发,以确保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景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7)加强管理、培训、宣传,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县里应建立统一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进行统一的谋划和管理,牵头设立必要的准入门槛和标识等,对参加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要根据××的县情,统一制定出台符合××实际情况并能促进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标准”。组织人员对外宣传,对我县的旅游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宣传,产品要有特色,要讲究“绿色”,要突出个性,要体现××的农耕文化内涵。
为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适应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耒阳市下冲村深入挖掘整合镇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和渐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黄金旅游景区。
一、主要做法及进展情况
(一)高起点规划。耒阳市下冲村集生态高效、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知名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下冲村聘请了设计公司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制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细化2008年重点建设工程,做到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建设与全镇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主要通过社会集资、大户承包、银行贷款、上级财政扶持等渠道筹措资金,计划3-5年建设完成,今年3月份开始已投入200余万元,全面启动观光项目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下冲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二)高标准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高点定标、一步到位”的思路,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观光路在沿路北侧60米、南侧50米建成速生林带的基础上,以“三网绿化”为契机,在观光路两侧新植树木1万株,种植蜀葵1万米,并及时加强后期管护,进一步增强了绿化效果,优化了项目区环境。迎宾门入口区管理房已完成主体工程,位于景门入口区南侧占地35亩、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近期签订合同并开工建设。水果采摘区已具雏形,年内主要任务是提升采摘园周边环境。在巩固原有冬枣采摘园的基础上,新发展冬枣大棚3个,大棚冬枣面积达到10亩,同时加大冬枣技术管理力度;对千亩苹果园采摘路进行了拓宽和整平改造,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园内新配套建设建筑物10座,改建园区内管护房8座,全面优化了采摘环境。钓休闲规划区,多次联系水产品开发公司等镇域内水产品经营企业,正在进行规划设
计,为建成水产品经营园创造了条件。田园牧歌餐饮区就引进特色餐饮项目多渠道进行了联络。农耕劳作体验区和人文展示区正在细化方案。
(三)大力度推进。一是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下冲村高度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抽调农业办、新型社区办工作人员组成专门的办公室,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成立了下冲村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制定下冲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和对外宣传工作,承接项目招商和推进。二是广泛宣传,多渠道招商引资。下冲村生态休闲观光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做活下冲村观光项目的开发建设,扩大项目区的知名度,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在多种媒体发布招商信息。
(四)模式丰富多样。
1、利用果木园林发展观光游。广泛发展园林经济,大面积种植果木经济林,配合“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还出现了一些远近闻名的葡萄园、苹果园、梨园、枣园等特色产业村。增强了园林观光旅游的观赏性和参与性。主要做法是:在园内建设各种景点,不同季节推出不同的旅游项目,如踏青、赏花、采果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已有较高的知名度。
2、利用农村民居开展民俗游。从2000年以来,下冲村以农村家庭为主体,开展以“三同”(游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特点的民俗旅游。利用闲置的窑洞、房间开办家庭餐馆、旅馆,吸引游客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发展了多项产业,年创产值6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3、建设新型民宅开展休闲游。利用县城郊区,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等环境优势。在政府的指导下,村民自筹资金建设家庭旅馆,吸引游客观光。在我们调研时,有将近百名各界人士进入农家乐休闲娱乐,据悉,仅此一项每户农民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4、建设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发展科技游。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品种,使园区内的果木、花卉、蔬菜等植物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园内分为多个区域,如育苗区、栽培区、温室区,果木、花卉按种类又分为多个特色的种植区,别具一格,各具特色,游客对此感到十分新鲜。
5、建设绿色旅游带开展生态游。以某种特色产业为主体,发展生态旅游带,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
二、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薄弱,发展较慢。近年来,由于下冲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金缺乏、政策引导力度不大、宣传不够,加之思想
观念陈旧,对待新事物欠缺认识,从而导致我县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缓慢。
(二)规模较小、景点单一。下冲村销售收入过100万元的休闲农业仅有8家。这些企业要么以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吸引游客,要么以“吃”突出,休闲娱乐偏少,缺乏相关的项目配套联动。由于旅游景点过于简单、单调,又受季节性影响,淡旺两季分明,客源极不稳定。
(三)氛围不浓,服务质量需提升。景点缺少文化内涵,休闲旅游的品味不高,休闲旅游宣传意识不浓,缺少包装宣传;经营管理服务意识不强,旅游服务方法传统,优质服务差距较大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四)员工总体素质不高。下冲村休闲旅游农业除部分员工经过一定的筛选、培训外,其余休闲旅游农业员工80%均是初中以下文化的职工和农民工。素质参差不齐,在经营服务、开拓创新、管理上员工素质有待进一步学习、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水平,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增强员工服务意识,适应发展需要。
(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绝大多数只注重眼前发展不注重长远规划,没有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使已初具规模的品牌产业不能形成合力形成规模效应。
三、建议、对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投入不足始终是困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发展休闲农业配套产业。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转让股权、出让冠名权、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带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大力完善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使之休闲旅游企业发展更快,农民直接从中受益。结合下冲村实际情况和外地区休闲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休闲旅游的发展,需要坚持市场化原则,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以及对地方和企业发
展休闲旅游的激励措施。下冲村需要加快研究制定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优惠措施,在土地、税收、金融、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等多个方面加大扶持。
(二)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目前下冲村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认识不一致,影响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研究、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各级关部门及社会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切实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考虑,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旅游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要坚持突出特色,提升旅游品位。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要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因此,要指导和帮助经营者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将富有农业特色休闲旅游项目引入农庄企业,打造特色招牌。休闲旅游农业园区建设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保、农事体验于一体。要注重吸引游客参与,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深入开展“果园观光、采摘”、“原生态文化”、“天下名城”三大品牌建设,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挖掘民俗文化、发挥土特资源、开展农事参与活动,丰富和拓展休闲旅游农业活动内容。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协调,全面提升农业休闲旅游品位。
(四)拓宽旅游市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科学设计线路,优化产品组合,编印宣传手册,加大对休闲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包装和宣传、推荐力度,提升休闲旅游知名度,更加广泛地吸引外地游客。着力在“里耶秦城”“果园观光、采摘基地”等项目开发上做文章,不断地丰富休闲旅游要素,吸引不同需求的游客。
(五)坚持优化服务,规范经营管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工作合力,要自觉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供优质服务。要十分重视休闲旅游农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休闲旅游农业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休闲旅游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农业、旅游部门要整合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明确各自职责,建立紧密型工作机制,共同承担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典型推广等工作。与“劳动力素质培训”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和星级评选制度。促进休闲旅游依法规范经营,健康有序发展;整合旅游资源,促进休闲企业及各景区景点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产生规模效应。
(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休闲旅游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充分利用法“公司+产品”的模式,为农户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上下功夫。走出家门,学习外地休闲旅游农业成功的经营管理方法和运做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各自发展的新路子。开发产品,提升休休闲旅游农业的品味。积极引导扶持休闲旅游农业,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工艺品为主的纪念品。如将腊肉、豆腐乳等土特制品,布鞋、绣花鞋垫等手工制品,呈列销售,不仅能满足游客需要,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能提升休闲旅游品味,扩大知名度。加快以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配套服务,使游客真正感觉休闲自在,乐在其中的知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四、结束语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
河北省涉县、围场县
山西省长治市郊区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集安市、珲春市
黑龙江省铁力市、宾县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如皋市
浙江省桐庐县、遂昌县
安徽省绩溪县、宁国市
福建省闽侯县、漳平市
江西省井冈山市
山东省沂源县、烟台市牟平区
河南省鄢陵县、新县
湖北省洪湖市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岳阳市君山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
海南省保亭县
重庆市大足县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汶川县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凤县
甘肃省敦煌市
青海省贵德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
青岛市平度市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名单
北京市
北京金福艺农番茄联合国
北京市延庆县井庄镇柳沟村
北京鹅和鸭农庄
北京市密云蔡家洼休闲农业集聚区
天津市
蓟县穿芳峪镇毛家峪村
北辰区双街镇龙顺庄园
西青区杨柳青镇杨柳青庄园
蓟县下营镇常州村
河北省
邢台临城蓝天生态观光园有限责任公司 邯郸永年县文兰种养有限公司
山西省
临汾市尧都区卧虎山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区 晋城市城区仕帝生态农业观光园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九成宫旅游景区
鄂伦春民族乡鹿鸣山庄
辽宁省
盘锦鼎翔农工建(集团)有限公司
辽阳新特现代农业园区
沈阳农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乐农庄园)吉林省
吉林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悠闲公司
吉林省扶余县官地泡生态园
黑龙江省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
兰西黄崖子关东民俗旅游文化村
上海市
上海前卫生态村休闲农业旅游聚集区
上海淀山湖金龟岛渔村
上海联怡枇杷生态园
上海崇明明珠湖景区
江苏省
南通市海安县中洋河豚庄园
张家港市永联村
南京市高淳县银林生态园
泰州市江苏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浙江省
嘉兴碧云花园有限公司
台州市三特渔村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温州市瓯海白云山农业观光园区
安徽省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
蚌埠市禾泉农庄
凤阳县藤茶山庄
福建省
南安市香草世界度假村
南靖县云水谣
宁德市上金贝畲家寨
江西省
江西得雨生生态园
江西新光山水开发有限公司
山东省
山东冠县梨园生态旅游有限公司
山东莱芜吕祖泉旅游区
德州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省
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
河南中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湖北省
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山庄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安福桃缘景区
京山丁家冲村休闲农业 观光园
湖南省
长沙市滴翠山庄
郴州市桂阳县奇秀山庄
岳阳市君山区虹宇生态农庄
常德市安乡县土生源避暑山庄
广东省
广东长鹿环保度假农庄
珠海市一棵树休闲农庄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北流绿满地提子观光园
三江侗族自治县丹州村休闲农业旅游区 南宁乡村大世界
梧州市藤县石表山休闲旅游景区
海南省
三亚小鱼温泉
兴隆热带植物园
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
文昌文亭休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龙泉乡园)重庆市
江津区四面山镇四面村
长寿区“福村”香耕村文化体验园
綦江县永新镇梨花山
四川省
成都双流县元聪万亩生态休闲农业田园区 西贡市自流井区飞龙峡景区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硐景区
绵阳市北川县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贵州省
贵阳市开阳县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
遵义市务川自治县龙潭仡佬丹砂古寨旅游景区 遵义市湄潭县四品君旅游有限公司-茶海生态园 云南省
丽江拉市海美乐旅游度假有限公司
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
宣威市虹桥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陕西省
汉中市城固县桔园镇刘家营村
榆林市神木县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
铜川丰润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阳光绿都休闲山庄 渭南市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
甘肃省
甘肃省临夏州观滩沟生态旅游经济开发有限公司 酒泉市肃州区生态农业观光园
青海省
湟源县西石峡乡村生态旅游园
湟中县万聚源生态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金凤区盈南生态园
宁夏贺兰县宁夏园艺产业园
宁夏盐池县哈巴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阜康市瑶池休闲农业园
库尔勒市普惠休闲农业园
岳普湖县达瓦昆沙漠休闲风景区
昌吉市杜氏休闲农业庄园
大连市
普湾新区东沟农业旅游风景区
庄河市冰峪酒庄生态园有限公司
青岛市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
青岛藏马山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地
宁波市
腾头村
宁海县欢乐佳田农场
厦门市
厦门市同安区丽田园农家乐专业合作社 厦门市海沧区青龙寨果园观光有限公司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享受生态自然、田园牧歌般的“世外桃源”生活是旅游消费的发展方向,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的农耕文化休闲旅游是旅游消费的兴奋点,五个小长假和周末双休制度使短途、经济、易达的城市郊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重庆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顺势而为,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在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下,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从郊区到山区、景区到农区、零星到集群、观光到休闲快速扩张、转型发展态势,正逐步成长为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到目前,全市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8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1个、最美休闲乡村3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表1列出了这41个县(村、点)。
2 主要措施
2.1 抓规划引导
2006年市农办、市商委、市国土、市财政、市旅游联合出台了《重庆旅游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原市农办投入800万元分别在南岸的南山、渝北的玉峰山、江北的铁山坪、九龙坡的白市驿进行试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1年市农委、市旅游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意见》,提出了发展原则和政策措施,并从2010年起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2014年又出台了《重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和《重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2013—2020)》,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2.2 抓主题推进
“十一五”以来,围绕“千年巴渝,多彩乡村”,从2007年开始,市里相继推出了生态游、乡村游、名镇游等主题年活动,实施“三百工程”,完成旅游招商投入100亿元,开工建设100个主题年项目,开展100项旅游营销活动。通过主题年活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深入发展,建设了北碚美丽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区、巴南区桃花岛旅游度假区、江北双溪村都市农业示范园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了合川涞滩古镇、九龙坡白市驿等一批旅游名镇。如北碚生态农业旅游区,引进重庆商社集团投资3亿元,建成占地面积67 hm2,集乡村印象、花卉园艺观赏、嘉年华体验、美丽湖水上运动及乡村度假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农业旅游景区。
2.3 抓政策支持
为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文件明确:都市功能拓展区要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城市发展新区要着力打造城郊休闲旅游;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构建特色旅游经济带;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建成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指明了各功能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方向。2015年,全市共整合各类资金约5亿元,支持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旅游扶贫产业发展。
2.4 抓结合配套
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农村重点工作结合起来,配套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突出“四结合、四配套”。
2.4.1 四结合
(1)与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结合。(2)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3)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结合。(4)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结合。
2.4.2 四配套
(1)农业产业配套。(2)基础设施配套。(3)体制机制配套。(4)公共服务配套。
2.5 抓营销推介
近些年市和区县旅游、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加大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策划了“四季歌”活动,围绕“春季踏青赏花”“夏季休闲避暑”“秋季采果”“冬季温泉冰雪”四个季节主题,开展了潼南·陈抟故里菜花节、石柱黄水国际民俗生态旅游节、中国大巴山(重庆城口)消夏节等80多个乡村旅游活动,形成了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节、巫山红叶节等一大批知名旅游节庆活动。2014年市农委制作了“巴渝·醉美乡村”网和微信公众号,并于国庆前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面向社会推出了50条精品主打干线和25条精品支线,包括都市行、涵养行、生态行、沿江行、山中行和最炫民族风“五行一风”线路。覆盖全市500多个乡镇,全方位、多渠道、跨平台开展宣传造势,扩大影响力。2016年开始,分季节推介精品线,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
(1)都市行。区域主要是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集中推介以都市现代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科普农业为载体的精品路线,适合广大市民以周末游的方式认知现代农业、感知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2)涵养行。区域主要是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集中以生态农业、库区特色农产品、原生态自然景观为载体的精品路线,适合广大市民以长假及周末游的方式选择性体验。
(3)生态行。区域主要是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集中以生态农业、民俗文化、山地特色农产品、扶贫开发为载体的精品路线,适合广大市民以长假及周末游的方式深度体验。
(4)沿江行。区域主要是在重庆范围内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流域的区县。集中以观光农业、特色农产品、原生态自然景观为载体的精品路线。
(5)山中行。区域主要是在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集中以山地农业、高山蔬果、山珍产品、纳凉避暑、赏雪观景为载体的精品路线。
(6)最炫民族风。区域主要是在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集聚的区县。集中具有巴渝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风民俗、古镇、古街、古寨和当地的名特优新农产品。
“吃住行游娱购”体现了休闲观光的六大元素,“醉美乡村网”推荐具有深厚乡村特色的农家菜、小吃、农家乐、生态园、农产品、农事体验、观光等信息,开心吃、舒心住、安心行、尽心游、欢心娱、放心购,为“精品线路”提供辅助性信息。
一是开心吃,二是舒心住,三是安心行,四是尽心游,五是欢心娱,六是放心购。
据统计,2015年国庆期间,利用“巴渝·醉美乡村”精品路线出游的市民508万人次,营业收入6.59亿元。同时,制作发布《重庆乡村旅游电子地图》,将全市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纳入其中,指导游客到乡村旅游。
3 发展形势
目前,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势头较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3.1 集群式发展迅速
全市所有区县或大或小都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由原来的单个叫卖发展成抱团经营,休闲农家由原来的星星点点发展成集群连片,有的区县发展趋势已经明显,示范作用突出,当地村民或经营、或保障、或服务,产业链逐步形成。发展乡村旅游景区景点3000余个,休闲果园5300多个,休闲渔业3267 hm2,高山扶贫纳凉村177个,农家乐2万余家。初步形成了都市功能拓展区以都市农业和特色村落为代表、城市发展新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乡村田园景观和特色农业为代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民俗风情为代表的组团式发展格局。
3.2 发展类别类型多
由原来只能提供游客吃饭的农家乐,发展成观光旅游、田园休闲、山地景观、民俗风情、景区依托、生态文化、农事体验、产业基地等多种类型,以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全市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示范点18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7个、名村2个,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0个、名村10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20个;已由以前单一的农家乐休闲方式逐渐发展为田园农业休闲、民俗风情休闲、名村古镇休闲、度假纳凉休闲、农庄农家休闲、科普教育休闲、回归自然休闲等多种模式。
3.3 投资主体多元化
由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由原来的农民自筹资金到村镇集资开发,再到现在的乡镇企业家、工矿企业主、房地产开发商、外资企业等多元类投资开发经营。据统计,目前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
3.4 经营管理逐步规范
随着各级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区县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的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健全了各种规章,加大了对经营服务水平、卫生和价格的管理,经营方式逐步走向规范。
3.5 休闲产业日趋形成
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加快融合,产品日益多样,内容日益丰富,链条日益完善,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27亿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近230亿元,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50万人、农民脱贫致富20余万人。去年的国庆长假7天,市农委推出75条美丽乡村精品游线路,旅游人次达到508万,旅游收入56872万元。
4 发展优势
4.1 资源丰富
重庆地貌复杂,形态多样,巍峨山川、起伏丘陵、苍翠森林、坦途平坝、幽深河谷、纵横河流等相间分布境内,山、水、林、泉、瀑、峡、洞等各具特色,自然景色绮丽,地理条件适合。重庆又是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并存,立体气候明显,农村地域广阔、农耕文化深厚、农事活动多样、农业景观丰富。
4.2 交通便捷
交通是旅游发展的首要条件。重庆有长江黄金水道、3个机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500 km,路网密度居西部第一;铁路运营里程超过2000 km,形成了“一枢纽六干线二支线”网络格局;乡镇通畅率和行政村通达率均达100%,行政村通畅率达83.9%。便捷、通畅的交通条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
4.3 市场需求旺盛
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城镇常住人口1780多万人,城镇化率达60.9%。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到乡村休闲观光、避暑纳凉,已成为放松身心的一种全新的体验。每逢节假日和周末,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成群结队云集农村,流连忘返于乡村田野之间,欣赏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农家菜肴、体验农事活动,展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旺盛需求、巨大潜力和广阔市场。
4.4 有大景区的带动
多年来,重庆坚持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集中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品牌和精品景区形象宣传,成功创建“世界温泉之都”,打造了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大足石刻、酉阳桃花源、石柱黄水等一批旅游精品。这些景区吸引了大批旅客前来旅游,并带动了周边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3.92亿人次,同比增长12.2%;旅游总收入2251.31亿元,同比增长12.4%。
4.5 有消费能力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会全面扩张。从重庆城市居民生活看,逐渐出现了有票子、有闲时、有需求的“三有”好势头。“有票子”:201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8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239元,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居民的收入比过去高了,休闲旅游的底气更足了。“有闲时”: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公共假期有115 d,还不包括5~15 d不等的年休假,加起来全年约有1/3的休闲时间。“有需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到乡村休闲和旅游能使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特别是对出生并成长在城市的居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对从农村迁徙到城市里的人来说,是对曾经十分熟悉的农村生活的一种温故知新。长假只有10多天,大部分是周末和短假,要出远门旅游不现实,于是到城镇郊区休闲、观光、体验则成为市民首选。因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可以增加农民的“农外”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5 主要特点和突出问题
5.1 主要特点
重庆市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民俗文化和农业生产结构,造就了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鲜明特色:(1)避暑休闲成亮点。(2)采摘赏花成爆点。(3)四季休闲成沸点。(4)民俗体验成热点。
5.2 突出问题
从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发展现状来看,远与北京、上海和江浙一带相比,近与相邻的四川、云南、贵州相比都还有很大的差距,面临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发展层次较低,特色不够突出。(2)经营方式单一,综合开发利用欠缺。(3)监督管理不到位,生态环境受到影响。(4)服务质量较差,食宿卫生有待提高。
6 加快发展的必要性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都市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重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符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央政策导向,也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中央鼓励发展的重点领域。(3)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一是可促进城乡统筹。二是可促消费扩就业。三是可促调结构稳增长。(4)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7 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全市要以培育农业景区和休闲农庄为两大抓手,促进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努力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田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重点在“六个一批”上下功夫,即着力打造一批农业休闲度假区,推出一批农业旅游产品,办好一批农业节会,建设一批农业旅游项目,培育一批农业旅游市场主体,研发一批农业旅游商品。
7.1 基本思路
按照“五大功能区”的定位,大力发展以“千年巴渝,多彩乡村”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1)在都市功能拓展区,以满足城市需求、服务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园艺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打造以都市闲情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
(2)在城市发展新区,围绕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2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以巴渝乡情为主题的现代农业景观示范区。
(3)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围绕建设“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大力构建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打造以山水真情为主题的滨水生态农业体验示范区。
(4)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打造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武陵山民俗特色农业休闲示范区。
7.2 主要目标
(1)创建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创建3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一批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和最美田园。
(2)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区县20个,市级示范乡镇200个,市级以上示范点600个。
(3)围绕全市“五大功能区”划分,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思路,在完善“巴渝.醉美乡村”常年推介精品线基础上,分季节推介精品线,即春踏青、夏避暑、秋采果、冬年节。结合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打造10个以上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到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到2020年,达到500亿元,带动就业50万人。
7.3 总体要求
(1)统筹科学规划。(2)突出区域特色。(3)抓好典型带动。(4)实施提升行动。
7.4 政策支持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荐阅读:
休闲农业美丽乡村07-24
休闲的农业意义与价值12-06
都市休闲创意农业旅游浅析12-14
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研07-26
县域发展休闲农业论文12-21
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06-28
1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06-01
休闲农业市场报告07-24
休闲农业问卷调查11-15
休闲观光农业市场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