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通用8篇)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篇1

执笔:六合区瓜埠镇中心小学 扬名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几乎所有的课堂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组织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回应,然后教师再对这些回应作出反应。

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用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教师设问出现了诸多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诸如随意提问,缺乏针对性;深浅不当,出现冷场;流于形式,效果失真、追求统一,缺乏开放性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在小学语文课堂里,提问是否有效显得十分重要,要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创造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作出新的努力。

本课题着重探寻如何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更加关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时间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深入我校各年级、各班级语文课堂,围绕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有效提问时机、有效提问技巧、对学困生提问艺术、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五个子课题,按照高中低三个年级段展开调查与统计,从而分析教师课堂提问的不良现状,指导教师正确解读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领师生有效对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本课题力求摸索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互动性、有效性的原则,对教师课堂提问提供卓有成效的帮助,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本课题得以有保障、有指导、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在研究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健全课题组成员,建章立制,保证课题有序开展

1、建设课题组骨干力量。由于教师流动,课题组的主持人和核心成员也时常更迭。为了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我们及时补充了有课题研究经验的青年教师,并做好了研究工作的交接。

2、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和教科研奖励条例。每学年伊始就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本学年的研究重点,制订研究计划和问卷调查表,确定区片镇校四级研究课,并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末均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分析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小结研究成果,上交课题研究论文或案例。布置下学期工作。

3、组织理论学习,加强备课指导。利用周二的语文组业务学习,集体学习有关有效提问的论文专著,充分利用周四的集体备课,在教师有效提问上花时间花精力,以切实提高课堂的提问效果,避免耗时低效乏味的教师提问。

(二)加强研究过程的监控和实施,提高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

1、开展调查问卷,如《自主提问认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小学语文课堂思考问题主动性的调查》等学生问卷,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问期盼、倾听习惯等,为教师有效提问提供依据,做到有的放矢。

2、落实问答式听课笔记。要求研究组教师真实记录教师课堂提问和学生即时反应与回答,准确分析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3、设计教师提问相关量表,如《问题目的指向》《提问与答问频次》《提问技巧类别频次》等,然后对课堂提问进行统计,多维度呈现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

4、撰写相关论文和案例。紧密结合教研课,执教者与听课者都要撰写教学反思、观察报告等。在校内评选的基础上推荐参加省市区三级评比。大量务实的工作,让我校的论文获奖呈现喜人景象,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5、开展学生竞赛。有效提问的研究,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提升,通过竞赛让学生展示这种素养,再激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形成良性发展,让学生爱上语文。

四、研究理论成果

通过长达五年的课题研究,语文组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开始注重课堂提问设计的质量,关注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时机,收获了有效提问策略。

(一)立足语文课堂,结合年段特点,正确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1、从疑开始,让学生敢疑会疑。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疑”。学生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文本学习的主人,形成平等的师生对话。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生疑问不读书。

(1)从课题质疑。很多文本的课题,其实就是文本的“眼睛”。教会学生从题目入手,学会探究题目中的“可疑”之处,抓住疑点走进文本。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第七册),这个“险”字就大有文章可做。让学生通过这个“险”字质疑,就可以很好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小稻秧遇到了什么险?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险”?又是怎么脱险的?

(2)从文本主旨质疑。特别是高年段的课文,主旨非常明确,紧紧围绕课文主旨质疑,就可以串联起所有内容,让课堂提问不再繁琐零碎。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灞河柳树名贯古今,引以为傲,然陈忠实没有讴歌她们,却说了这么一句匪夷所思的话“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读了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株柳树让我崇拜、敬畏?”,从而串联起高原环境之恶劣、柳树的存活与生长之艰难、柳树生命伟力之感召、依赖矫情与艰苦卓绝的反差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课堂就顺畅起来,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状态。

(3)从字眼中质疑。叶圣陶先生曾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清箩倒筐地说的。说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思维,才能领会它。”如《‘番茄’太阳》一课中有句话“常常听到“今天有太阳吗?”或者“来两斤太阳”这样的话,明明听到了就咯咯地笑,银铃样的声音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读后让学生质疑: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一下子跳到了你的眼睛里?(追)你想抓住这个字问点什么?通过对“追”的疑,体会明明的笑声和精神世界给我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2、指导筛选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

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有的与文本联系不紧密,有的价值不高,有的问题本身模糊不清,所以没有必要都解决。让学生学会筛选问题,其实就是对文本进行解读的一种能力体现。教师要交给学生筛选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自主提问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判断与选择应努力体现以下几点原则:

(1)探究性原则。这类问题比较有深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学生就课题提出“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

(2)趣味性原则。这类问题比较有情趣,适合低年段学生自主学习。如《怀素写字》因为,教师在简单介绍怀素之后,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这样的课题,小朋友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怀素写字好看不好看?”“怀素是怎么写字的?”等充满趣味性的问题。

(3)主旨性原则。这类问题扼住文本思想,是文本的重点,也是难点。如《天鹅的故事》一文,教师在教学了文章首尾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明白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之后,所提问题都直奔课文主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斯杰潘老人为何面对唾手可得的猎物,却未扣动扳机,甚至封枪不猎了呢?”

(4)整合性原则。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融合,变成覆盖面广的大问题。例如《小草和大树》一文,学生可以问出许多问题,例如小草和大树各指什么,为什么用小草和大树做题目,小草能不能长成大树等问题,整合后的问题就是夏洛蒂三姐妹这无名之草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

(二)关注困难学生,注意问题坡度,激发参与意识,感受自信与快乐。困难学生往往在在语文课堂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公开观摩课中甚至隐身。这部分学生假若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往往会自甘落后,隐匿起来,久而久之就无药可医。所以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参与面广、参与意识强、参与效果好的课堂,学困生在答问或质疑环节中呈现闪光点。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开始就要加强提问的趣味性,让学困生有参与的欲望。其实许多学困生往往并不是头脑笨,而是学习习惯差。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往往并不落后,有的甚至还会有亮点。所以要创设轻松的氛围和恰当的情境,让这部分学生广泛参与进来,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舞台。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中有这样一句:“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想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这里的“燃烧”显然是另一层意思,指心里暖暖的、兴奋的心情。可以设问:这句话让你想到了杜牧《山行》中的哪一句诗?(霜叶红于二月花)。其实榛树叶子也红于二月花啊。看见了这样红这样美的榛树叶子,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你曾经有过吗?这就是心也给燃烧起来的感觉呀。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无论是古诗的回顾,还是生活中心里温暖的感觉,都是学困生可以回答出来的,也是愿意回答的。

2、难易适度,加强点拨

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应该是由浅入深,逐级而上,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文中提出:“据统计,有70%-80%的问题要求的是知识的简单回忆,只有20%-30%的问题要求进行澄清、扩展、归纳和作出推理。”所以教师应当以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做出新的努力,从而融入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学困生答问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以求作出有效回答。

3、积极评价,正面引导

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中人物的形象也往往的多面的,如果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衡量,文学作品也是没有生命了。例如《三袋麦子》一文中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赞同谁的做法都行,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了。这样的问题,往往可以给学困生以表达的机会。

(三)有效设问,激发创造性思维,追求课堂灵动智慧生长。

创造,往大处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往小处说,也是一个课堂的生命支点。教条式的提问只会让沉闷的课堂更加死气沉沉,学生毫无答问欲望,更无智慧生长。语文课堂的创造性思维往往表现为学生个体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发明性。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也会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

1、建构矛盾。矛盾本身更具有引发思维碰撞的作用,教师善抓文本中的“矛盾”设问,能够让学生有效思考,让课堂迸发创造的火花。例如《金子》一课。彼得既然没有找到金子,为什么还要以“金子”为题目。你认为题目中的“金子”是指什么呢?这一开放式问题的答案有很多,如勤劳、坚持、梦想、善于思考等等。这样的文本解读无疑比教参中提出的“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来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有深度。

2、巧设悬念。“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令人欣慰的境界。倘若在课堂上,让学生能产生如此感受,就能让学生学习的质量大大提升。因此教师要学会巧设悬念,抓住课文中有探究价值,能够让学生在产生思考欲望的地方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题目后设疑“这里的醉真的是告诉我们诗人是在醉中所作吗?”理解全诗后,我们又可以得出,山不醉人醉,人醉皆因景,诗人陶醉其中的新解。

3、善用迁移。迁移是一种能力。孔子云,“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高效的语文课堂应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于最后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理解。可以设问: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我们曾经在李白的哪句诗中体会过?表达时不同之处又在哪里?一种是夸张的手法,一种是连续的动词,都表明空间转换快,心情之急迫。

4、追求开放。文本解读是一种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让其对文本解读更为准确和客观,但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往往也能让文本解读另辟蹊径,所以不能轻易扼杀或否定学生的答案。

5、适度拓展。所谓拓展,就是呈现文本之外的内容,通过引证、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解读文本。例如《牛郎织女》一文,学生很容易就抓住了“暴跳如雷”“拽”等词语认识了王母娘娘的蛮横无情,但假若呈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原文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就不会那么认为了。设问:这两处的描写所展现的王母娘娘截然不同,造成牛郎和织女不能长相厮守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思考,感受天规与自由的冲突,再去领悟织女的勇敢无畏与向往爱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6、抓住空白。这里的空白包括两层:一是某些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破折号等,譬如《爱之链》一文的结尾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二是未言之语,如人物的内心世界,譬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遭遇厄运的谈迁是什么样的心里。“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又是怎样勉励自己的等。

(四)把握时机,追求思维深度,学会辩证深刻思考。

1、有效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所谓“有效追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后,学生能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如《三打白骨精》一文,理解二变八旬老妇片段时,“闪”字就可以通过追问让学生找寻到理解到位。师可设问:中国有句古话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水浒》中李逵要杀假李逵,假李逵说自己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母,让性格那么暴烈的李逵都心软下来。更何况唐僧呢?多可怜呀!你能声情并茂地表演出来吗?让学生读后问:悲吗?可“悲”的背后是什么?学生立刻就抓住了“闪“字,体会到了可疑、狡诈等。关于这个“闪”字,可以选择的策略有很多,例如直接提问它的意思,或者用换词的方法,又或者直接提问“从‘闪’字,你体会到什么?”等等,这都背弃了学生的独特发现与理解的原则。“一个‘悲’字的背后是什么?”这个追问的有效性显而易见。

2、拨偏矫正。学生的答问受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制约,在对文本解读中难免出现错误或偏差,教师不能含糊其辞一带而过,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善于发现答问中的逻辑方法、思维方向和要点,肯定其合理要素,并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就能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例如《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一课,关于聂荣臻将军亲自喂小姑娘的关怀小情节,这段感人的场景由于特殊的背景而容易引发学生的争论,这种友好是不是没有原则了,怎么能对日本鬼子的后代那么优待。故而本课的教学策略就应以“仁”为主旨,不要强行否定学生的认识,而是引领学生去了解中国的仁爱传统,通过仁爱的传承和这种对仇敌无声的批判,让学生感受中国人的博大胸怀与仁爱精神的光芒。

3、兼顾“首尾”。“首”即课之始,“尾”即课之终。好的导语提问能很快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而好的结语设问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和引发更新的思考。一般来说,教师普遍更关注课的导入,而忽视了课的收尾与质疑。其实课末的设问也能另辟蹊径。例如《鞋匠的儿子》一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了林肯的的尊父、宽容、智慧、平等等。可以设问:假如让你为林肯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在林肯的人性光辉中,你被他的哪一点所震撼,为什么?这样的收尾既可以总结课文,也可以适当拔高文本解读。

(五)讲究策略,注重批判推理和创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

1、不喧宾夺主。知识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不过引领者、参与者、指导者,决不可越俎代庖。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沦为课堂的听众,久之就会置身课外。

2、不急于求成。一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潜心会文,二是应相信学生的思考深度,保持足够的耐心。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而挤压学生读书时间思考时间,也经常急不可耐地否定一个学生的回答,重新选择下一位或者直接教师代答,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不急于求成就是要在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选择回答、教师理答、停顿。

(1)选择回答方式:避免集体回答,这显然是一个低效问题;加强目光巡视,给学困生回答的机会;加强追问,不轻易换叫其他学生。

(2)教师理答方式:不打断学生回答或敷衍回答、消极批评,要善于倾听;不随意鼓掌或大肆表扬,让掌声自发响起;不重复学生回答,要扼其要领,刨根问底;不走师问生答的教条,鼓励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更新的问题。

(3)停顿方面:不立刻肯定或否定,给答题学生重新表述或其他学生补充的时间;不“一视同仁”,而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停顿时间。

3、不千篇一律。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自主发问,其类型应是多样的,包含记忆类、推理类、创造类、批判类、管理类等。高效课堂所呈现的有效提问应是多元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和想象、表达、记忆能力的发展。

(1)减少提问数量,提高提问质量,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提问数量的减少,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本对话中来,潜心合作探究与交流,避免繁琐倡导简约,让参与欲望强烈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精彩生成连续不断,让学生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学语文。

(2)激发创造性、批判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感知与体验。加大创造性、批判性问题比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三袋麦子》一课。问:你更赞同谁的做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赞同小猴的做法,即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满囤的粮食,但也有学生说,赞同小牛的做法,因为加假如没有播种的经验,也许颗粒无收,还有的赞同小猪的做法,因为它虽然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可它并没有只做这两种食品,而是做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或许这些食品就是为来它家拜年的客人准备的。多好的学生思维,我们不应该给他们以掌声吗?

五、研究实践成果

在五年的研究时间里,我校的语文教师素养得以提升,形成了拥有一名区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一名教坛新秀及若干名区镇级骨干教师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七年获得区级综合质量评估二等奖。课题研究也硕果累累,主要包括:

1、有45篇语文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2、有22篇语文学科案例或教学设计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3、有8个市、区级教师个人课题结题。

4、共开设了45节镇、校级研究课,22节市、区级公开、观摩课,2场语文教学讲座。

5、有11人次在市、区级教师专业竞赛中获奖。

6、有百余人次学生在国家级、省、市、区级征文、写字、演讲等竞赛中获奖。

六、研究后的思考

“一切为了孩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也是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提问所追求的目标。教师精心设计有效提问,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合理探究,自主学习,形成互动,通过教师有效提问和学生自主提问相结合,无疑能建构形成自身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高效课堂。有价值的提问,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把文本、师生融为和谐的整体,让对话多维度有深度,让诸多能力在对话与思考中提升。但这一切应基于以下几点:

1、文本的准确解读。文本解读是首要,是前提,也是一节课好坏的关键,这是教师的一种能力,也是一个大课题。解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和作者对话的过程,2、学情的正确定位。既要了解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既要面向全体,更要关照两头。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篇2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 是知识构建的载体之一, 在课堂中,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课堂诸多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归结起来:课堂提问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那么, 如何把握课堂有效提问, 使提问成为学生知识达成的催化剂, 从而求得“高效课堂”昵?我想要聚焦两点:一是提问能力, 二是提问技巧。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一项基本功, 是教师必须加强的教学素养。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口语表达能力。二是书面表达能力。三是形体语言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既有相对独立的功能, 又相互支撑, 而实现提问的功能大多要语言来完成, 而课堂提问主要涉及到老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形体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主要以口头语言为主, 因此, 要求应更严、更高。

(一) 语言要准确、发音要标准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 面对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 这就对老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 老师选用词汇要科学、要通俗易懂。词句要完整, 系统连贯, 逻辑性强, 重点要突出, 观点要鲜明。这样, 学生就不会出现听不懂或是听不清问题的情况了。提问的语言一般不会太长, 大多以基本句式来实现, 这就需要教师的问语的指向性要明确, 要具有穿透力, 同时能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二) 语言要具有教育性, 有修养、讲文明

课堂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 在课堂上老师应为人师表,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讲出来的话要有教育意义, 要富于感情, 做到用健康高尚的情感激发学生, 感染学生。特别是在提问的时候, 尤其要注意问题的教育意义。教师不能将社会语言、网络语言在课堂上随意使用。不然, 会将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思绪引向歧途。

(三) 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富于表情、语调适当

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中, 还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具有艺术性, 要富于表情, 抑扬顿挫, 语调语速适当, 并以手势和姿势辅助说话, 使之生动有趣、富于幽默感, 也就是说口头语言要准确, 肢体语言要丰富, 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所谓的艺术性就是指教师的提问语言凡而不淡, 完而不竭, 具有鲜明的感染力、号召力, 比如《卖火柴小女孩》一课中小女孩形象, 很多老师都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可怜不可怜?如果说单从提问的角度考虑, 无疑它是一个问题, 但是缺乏一种艺术性, 没有冲击力, 学生的思维也被禁锢在寒冷, 贫穷的范围之内了, 也就是说只看到了路有冻死骨, 未想到朱门酒肉臭, 如果把提问改为在圣诞夜、一座狂欢的楼下小女孩默默地死去, 你的内心是何感想?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涌而出, 学生不但会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 还会在强烈的对比下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 下层阶级的悲惨遭遇。提问时, 如果再加上教师的表情辅助, 语调的变化, 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做好提问的预想策略

(一) 课堂提问预想“层层深入”

教师所提的问题若比较杂乱, 缺乏连续性, 同时教师在提问时随意性较大, 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不能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教师提问如果过于简单, 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过难, 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

所以我预想在设计问题时, 按照由浅到深, 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在设置或提出问题时应做到难易幅度不大, 层次分明, 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 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同时, 问题要做到前后呼应, 环环相扣, 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现实课堂中常常有教师提出问题, 而学生难以作答, 出现卡壳的现象, 究其原因就是问题的设计出现了偏差, 或难易不当, 或逻辑混乱, 提问不但没有达到推进课堂的效果, 反而制约了课堂的进程, 甚至造成整堂课的失败。

(二) 课堂提问预想“启而勃发”

现实课堂中有的提问题太空洞, 难度较大, 学生不好回答, 缺乏思维导向。只有给学生构建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 才能深入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 预想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法, 让学生分别饰演文中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和我, 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乘学生情绪高亢时,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你们觉得父亲的话说的对吗?你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顿时, 台下同学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一位学生说:“我觉得父亲的话很有道理, 他在赞美花生时, 其实也在说做人的道理, 他告诉我们人不能只讲体面, 而要做像花生一样对别人有用的人。”另一位说:“我觉得父亲的话不全对, 为什么不能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我觉得我们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既讲体面, 又具有花生品质的人。”正是这样的启迪引起了同学的勃发。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中, 难道学生对课文的体会和领悟会不深刻吗?

(三) 课堂提问预想“因人而异”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 应用于课堂提问中, 即为因人施问。我在预设问题时, 往往根据学生情况, 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 可让学习程度落后的学生来回答,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 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 以促其思考, 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 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 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 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这里仅以案例为证, 再讲《老人与海鸥》一课时, 对海鸥在老人遗像前徘徊久久不离的情节时, 我设汁了一组问题, 一是, 当老人的遗像出现时海鸥的举动怎样?二是, 海鸥为什么有如此举动?三是, 如果人类都像老人一样善待动物这个世界会怎样?这三个问题分别由不同层次学生作答, 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创设良好情境

任何问题离开情境, 就没有支撑点, 也就没有了方向性, 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 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 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尴尬局面,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 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 过于宽泛, 学生容易“跑调”, 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 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 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一) 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

提出问题是关键, 完美地解决好问题才真正体现其价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 当你读着那些文章时, 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会让你浮翩联想, 会给你广阔的思维空间, 从而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中,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各式各样的树, 有郁郁葱葱的松树、有盘根错节的柏树、有秀丽多姿的女贞、还有苍翠挺拔的雪松, 其间还配放悠扬的乐曲, 尽可能把全体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 待他们赏析之后, 我问学生:“那么多不同风姿的树木展现眼前时, 你有什么感受昵?此时的想法又是什么?”

这样一来, 孩子们解决问题思路拓宽了, 随着问题的不断延伸, 学生的心绪随之进入了课文。

(二) 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他们就乐意去思考, 去理解, 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反之你提的问题学生丝毫不感兴趣。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中, 我让学生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亚里士多德在当时的反响又如何, 伽利略对权威的反对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最后结局如何?一石激动千层浪, 针对所提的问题学生互相合作, 学生各抒己见, 很快就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例如, 我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 通过动画导入, 一座有鸟儿的欢叫, 花儿的竞相开放, 瓜果飘香的花园立刻把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出来。在孩子们兴趣正浓的时候, 我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座美丽的花园在巨人回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完课文你就能找到答案了。”顺利地把所有孩子的兴趣转移到了课文。

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这一不争的事实已被大多数语文教师接受。“我的地盘我做主”,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应摒弃“穿新鞋走老路”“一言堂”, “满堂灌”等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解决好上述问题靠什么?其中教师的提问是不可或缺的,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 而不是教师练口才的场所。所以,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以打开学生的心扉为主, 帮助他们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为此, 我尽量通过科学的提问创造各种机会, 给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机会。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活动的时间,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来展示自己。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 两名同学读完后, 我问同学们:“大家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 这时大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同学在评价“铁罐”读的不好时, 不仅说出理由还自己示范读起了铁罐的话:“我就知道你不敢, 懦弱的东西!”, 边读还边学着铁罐的样子撅起嘴、皱起眉,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其他同学再读铁罐时都能读出铁罐的傲慢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 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 不但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 而且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同时, 学生学得愉快而有效。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62-01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采取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不管是在传授新课,还是复习旧课;不管进行阅读教学,还是进行写作教学,语文教师都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虽然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提问的次数很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师生互动有所加强,对于扫除教学障碍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少教师不注重掌握提问的技巧,不注重把握提问的时机,使得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没有显现出来,影响了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下面本文围绕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策略展开论述,以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在掌握语文教材深度的基础上对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整体性进行正确的把握

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讲内容和教材深度进行有效的把握,把握重点和难点,对课文所显现出来的言外之意加以把握,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充分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小鹰学飞》一文时,在把握课文内容后提出了一个能够对全篇起到“关照”作用的问题,即“小鹰在三次学飞中有何种心情和想法,这些心情和想法有何不同?”提出这样的问题后,让学生自由探索、整体把握,学生就容易找到答案的突破口,在使学生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提问的有效性。

二、在掌握语文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应用课堂提问技巧

1、围绕课题进行有效的提问

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读透,对课文的主题加以掌握,从突破口入手来设置将要提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课文的题目就概括了写作内容、写作对象或是写作主题,因此,可以将课文题目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以吸引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对于课文题目,教师还要注意抓住“题眼”,再进行全文分析,这样能够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注重在内容的重复处进行精心的提问

不少语文课文中都会重复出现一些词句。这些词句的重复出现意味着作者在对某种情绪或某种主题进行强调。不过,这些重复的语句并不是集中出现的,而是散落在各处,稍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现不到这些重复语句所强调的含义,削弱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在内容的重复处进行精心的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并深入思考。例如,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反复在课文中出现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语,适时设问:“为什么文中三次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会对课文内容进行反复的研读,并通过这些类似的话语慢慢感受到父亲对诺言的坚持以及儿子对信念的坚守,这样的提问利于学生对全篇内容和表达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充分发挥了课堂提问的作用。

3、注重在课文空白处进行精心的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中包含许多空白因素,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余地。语文教师若能够在课文空白处进行精心的提问,则将可以对学生的求异思维加以激活。例如,在讲授《穷人》时,教师可以利用文中最后的结尾的那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来进行精心的提问,问学生:“20年以后,桑娜收留的两个孩子将会怎样呢?”这样不但可以对课文内容加以丰富,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想象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

4、保证提问的延时性

当提出问题后指定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没有马上给予回答时,教师不要急于重复问题或者让其他学生回答,而是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只有教师适时耐心地候答,才能使学生经积极思考后给予更加准确、更有深度的回答,才能减少学生说“我不知道”的次数,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三、给予学生多一点的赏识和鼓励,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学生给出的答案如何,教师在评价学生时都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回答问题比较慢,教师也不要着急催促他,而是要慢慢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使其有继续回答问题的勇气,增加回答问题的信心;如果教师出现一些标新立异的想法,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对他们的这种表现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敢于想像、乐于想像,在批判中勇于创新。

四、语文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叫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总是局限于叫一些肯定能够回答出问题的学生,而是应当随机叫答,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此外,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对其进行提问时变换提问的策略和方法,并对提问的难易程度加以把握,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所得、有所获,使学生的能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总之,有效、恰当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得以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 课题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出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对小学数堂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通过调查我们才能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可以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不但有依有据也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2、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践加反思”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在边实践边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反思、总结。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分阶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研究提供依据。

3、案例分析法:搜集数学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技术分析、比较、诊断等。

4、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0年,我申报的县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获得立项。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对课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很好地指导了课堂教学。

(一)深入调查,细致研究,揭示矛盾现状。

首先,我通过本校8名教师的课堂提问现状进行了考察,通过课堂观摩、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们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教师教学时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 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有些教师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等。

问卷调查和课堂观摩显示,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偏多,很多是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的现象,而提问的有效性偏低,仅为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而且提问欠考虑,随机提问、临时提问很多,优质、高效提问很少。提问时机把握不太好,提问切入点把握不准等状况。在积累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我撰写了调查报告《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调查报告》。

(二)查阅资料,读书学习,提升认识。

找到了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课题研究的前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将阅读情况写在博客上。围绕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研究

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的情况均反映在读书笔记中,同时认真调查了解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状况,积累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资料,为撰写读书笔记和案例分析打下基础。

我借助网络资源认真查阅大量的资料,充分利用时间阅读了《学习的革命》、《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堂提问的艺术》、《教学论》、《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现代教学论基础》等十几本教育教学书籍。一本本经典的书籍,让我茅塞顿开,开阔了眼界;走近名师,精湛的教育艺术让我为之折服,探名师成长之路,让我的许多困惑烟消云散。

(三)理论指导,实践革新,丰富认识。

在认真阅读教育专著,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坚持网络阅读、自主阅读,坚持写好博客文章,引发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并及时取其精华。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阶段总结论文和读书笔记,如《让艺术性的提问贯穿教学始终》等。

在深入调查与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多次走进教室,听教师上课,与教师学生一起座谈,并在学校中选取两位教师和两个班级为实验班,并将课题研究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我还坚持观摩华应龙、黄晓华、张建新等教育专家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暑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向名师请教我的困惑与课题中的问题,倾听专家们的指导,特别是张兴朝校长对我的课题研究提出的改进意见,让我少走了弯路,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在工作之中,我及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阅更多的资料,从而保证课题研究吸纳最先进的理论精华,使课题研究始终站在理论的最前沿。

(四)归纳整理,总结成果,深化认识。

根据课题研究进程,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下,根据大量的调查、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并根据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细致的理论检验,查阅大量理论资料,吸取更多的理论精华,坚持撰写博客文章和读书笔记,并及时根据相关理论修改丰富课题研究成果。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显示:

1、关于课堂提问的新认识。

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认为如果一节课中的课堂提问共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常规管理性问题,它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能够顺畅进行下去。第二类是记忆复述性问题,它主要是勾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复述整理的作用。第三类是判断说理性问题,这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它能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第四类是引导探究性问题,这几乎是每节课提问的主体,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引发学生思

考,不能引导学生探索,那么它不能算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第五种问题是自问自答式问题。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这五类问题所占的比例要恰当。注重判断说理性问题和引导探索性问题,将零碎的问题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具有思考空间和价值“块状”问题。将其余三类问题有效压缩,从而使整节课不再是“问题轰炸式”的满堂问,2、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课堂提问要高质量。○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不能过易、过难、无意义重复和表述含糊。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提一些铺垫型、思考型或提醒型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核反应堆,它的答案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要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仔细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这样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2课堂提问要适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要注意“适时”、“适度”、“适量”,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所谓的“适时”。是指提问要讲究时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

3、课堂提问要有层次。○

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反而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引领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一个个问题像上台阶一样,一个高似一个地拾级而上。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逐步获取新知。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提问的“坡度”和提问的“难度”。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的启发下才能进行探索,从而不断地迸发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简单明了,层次分明,这才是我们呼唤的课堂提问。

3、严格规范教师的提问行为。

1把握“问度”,精问。○课堂提问数量不等于质量,不分析教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一味贪多图快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设定一定范围,抓住教学重点和学生容易产生疑问之处设计问题,使问题更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这样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提问的艺术,并不是多问,而是要讲究善问、巧问,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只有恰当、适时、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功能,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找准“问点”, 巧问。○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要找出“问点”,即在知识的疑难处,转折处,设计问题加以引导。之间的本质联系,恰到好处的让学生解决了问题。所以课堂提问“问点”要精,结构要简单合理,才能使学生明确提问的目的,更好地回答问题。

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多变的,只有适时而问,才能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A在学生兴趣点设问。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B在思维阻滞点设问。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自然成为教师的问点。此时设计问题,此时设计问题必须要有启发性和诱导性。要交给学生思维的“拐杖“,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C在课堂高潮点设问。每节课都有高潮,在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上设问,可以使学生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把教学的重点与学生思维的高潮点融为一体。

3改变“问式”,趣问。○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策略,便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角度的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教师提问角度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解决了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人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五、课题研究成果:

1、我充分利用一切时间阅读了《学习的革命》、《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课堂提问的艺术》等十多部教育教学书籍。

2、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走访、听课、观摩等,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撰写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及引问策略》的调查报告。

4、深入课堂实践,观看名师展示课录像,并在此基础撰写了《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优化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等论文。

5、课题组教师在我的带动下,主动调整、规范自己的课堂提问行为,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的研究也带动了许多教师和我一起实验、研究,他们也从研究中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都在积极准备参加下一轮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我本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养成了每日读书,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并注重结合实际工作反思、感悟,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问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的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我们的教学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持续深入而长足发展。

附:教学案例: 《让课堂提问更高效》

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5

肥乡县辛安镇中心学校霍永涛 有效提问是相对于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而言,它应该能够引起学生适度的焦虑、紧张、困惑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与飞跃。有效提问体现了师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使教学成为双边的全方位交流过程。课堂有效提问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全面发展。

1.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教师是整个教学的领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提出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引导提出问题的方向,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乐于学习;最后,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能更清晰的、准确的、简洁的表达,让学生能一下就能听懂,回答问题具有可能性。

2.发掘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小学生受到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经验积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接受能力。这样的差异直接制约着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全面地、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做针对性提问,特别是要考虑到提问的各个层次、各个水平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探究时间;对中间层面的学生,教师要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问要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加提问的机会,耐心引导;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乐于参与提问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不断成功中提升学习的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3.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篇6

就小学语文课堂而言,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要能引导学生思考课本中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自我构建与运用。然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诸多弊病,主要体现在:提问的目的性差,很多设问与课本内容没有多少关联;提问的难度把握不准,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饱”;满堂问,教师提问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教师“自演自导”,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的低下。

有效提问的关键和前提是科学地设计问题。那么,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使其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设问要能激发互动,实现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一方面,实现有效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旦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新意,照搬书本,这样就难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因而创设认知冲突是关键;另一方面,交流与互动必须是双向的。当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思考和解答之后,教师应给予及时有效的问题反馈。就教师的反馈而言,学生答题的正确性只是一个方面,还应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进行客观反馈。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对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加以点拨,旁敲侧击,激发小学生的共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例如,笔者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进行了如下的设问:

师:本课中,阿炳跟随他师傅来到二泉边,师傅告诉他可以听见非常奇妙的泉水声音。阿炳师傅所说的“奇妙的声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十分神奇美妙、悦耳动听的声音。

师:课文第四小节,十多年后阿炳双目失明了,师傅也去世了,此时的他再一次来到二泉边,听到的却是叹息声、哭泣声、倾诉声、呐喊声……这声音奇妙吗?为什么?

生:不奇妙。这与阿炳不幸的身世有关,他坎坷的身世决定了内心所能听到的声音。

在这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很好地抓住了“师傅说泉水声音很奇妙”与阿炳“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一对矛盾冲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探究,具有很强的思考价值。既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又在矛盾冲突中实现了知识的有效生成。

二、有效提问要少而精,紧扣教学重点

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中,教学没能把握问题的思考价值,不论问题是否与课文教学密切相关,不管问题是易是难,都进行满堂问,课堂看似热闹非凡,但是很多学生都是在随声附和,回答没有经过自己的严密思考,并不能真正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事实上,过多的提问只会增加学生的思维负荷,浪费宝贵的课堂四十五分钟。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必须符合教学的需要,要能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并启迪思维;必须改变“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克服“满堂问”的缺点,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一要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二要精,要直插要害,要有利于学生思考,能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

例如,《空城计》一课中,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课文的重点。为此,笔者紧扣改重点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空城计”是指什么?②诸葛亮设“空城计”的原因是什么?③诸葛亮的“空城计”收到了怎样的战略效果?④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能奏效?这几个问题针对性十分强,都是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提出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阅读,加以分析和思考,都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使课堂教学抓住重点,练在实处,课堂效率得到了有效保证。

三、有效设问要以课堂教学为根据,切实把握提问时机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注重提问的时机,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才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顿悟,突破思维的难点。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必须找准时机,做到启于愤悱之际,问在矛盾之时。至于在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则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如讲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军神》一课,在讲到课文中人物细节描写的部分之时,笔者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问:“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小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学生对军神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恰当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可以有效地突破课本的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实现精彩的课堂生成,收水到渠成之效。

四、有效设问要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发展阶段,小学语文课堂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充分发展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捞铁牛》这一课时,鼓励学生思考打捞铁牛的其他办法。“想象一下你当时也在场,对于如何将笨重的铁牛打捞上岸,你能想出什么好的点子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林同学说:“换作我的话,我会准备两艘大船,前面一艘满是划桨的船夫,后面那艘装满砂石,双柱铁牛,前面的船员划桨,后面的砂石船卸掉砂子,水的浮力加上人力,一定可以将铁牛拔上来。”同学生纷纷鼓掌同意。这样的语文课堂设问,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课堂教学充满了思维的灵动和创新的火花。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初探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提问 策略 问题评价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启发为主的教学模式,使许多教师自主地在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为了避免“满堂灌”,语文教师想方设法,充分使用了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但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常会看到教师带领学生按照自己教案中设定好的问题去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并且为了让学生得到标准答案,教师会多方引导,甚至是拐弯抹角地让学生遵循自己的思路去思考,不找到标准答案不罢休。学生其实缺少自主的思考,没有可贵的探究。宝贵的课堂时间被浪费,完整的课文被肢解。表面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并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且学生还会因为习惯了教师的引导,自己懒得去动脑筋,养成了不爱思考的不良习惯,他们坚信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没有了怀疑、质疑、探究,只等着教师把这口现成饭喂给自己。

语文课堂需要教师的点睛讲解和适时的提问,设疑提问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以此激活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语文课堂更加充满生命活力呢?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教师是有效提问实施的源头活水

(一)教师应树立学生本体的教育观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各自沉睡潜能、共创奇迹的过程。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应当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提问,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就是“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又不可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设计既要能够充分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而相机诱导、即时处理,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通过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还能再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有了这样的理念前提作保障,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会得到丰富多彩的展现。

(二)教师应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有效提问的出发点应该体现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掌握什么就问什么,而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呢?就是依据课标下放和落实在不同年段,不同年级,不同篇目中的教学任务。即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及每一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甚至是各个教学环节分步目标。课堂提问应该紧紧围绕着这些目标进行。只有一步步地实现目标,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也才能确以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怎样才能提出这些有效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钻研什么?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不仅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还要研究它在课本中的位置,揣摩编者意图,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等。要有从材料中挖掘问题的本领,教师研读材料的能力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一篇文章如果教师能仔细研读,细细品味,那么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如果教师对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能够准确把握,并且与作者对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体会,产生个人对文章独到的见解。如果能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习得,那教师一定会提出有效、有意、有味、有价值的好问题。

二、主问题的设计是有效提问实施的关键

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之后,就要找准课文的主问题。所谓的“主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要害问题。它是相对于偏枝末节、零敲碎问、信马由缰、明知故问、不断追问等无效提问而言的。任何一篇课文都会有那么一个或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般来说,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提问,是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它们不仅是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且还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组织课堂教学,那么就能够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集中深入地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就能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如果抓住了这些问题,就可以祛除课堂中的碎问碎答,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就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和交流互动;就可以实现预设和生成的课堂教学。自然就能够提高问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教学更轻松、更有效!

三、基于学情的评价鼓励是有效提问实施的落脚点

有问就有答,课堂提问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有效提问应该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问是否有效,最后应该看学生的反应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们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映。提出问题之后,要专注地看着学生,耐心地等待学生思考,仔细地倾听学生的发言,给学生中肯、公正、有指导性的评价,从学生回答中反馈学习的状况,捕捉学习的信息,给予方法的肯定和指导,调整后面教学的策略。一句肯定的话语,一声由衷的赞叹,一缕信任、期待的目光,一丝欣赏、喜悦的微笑,是对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莫大鼓舞。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那对和错的答案,都将是课堂生成的宝贵资源。

有效提问能巧妙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有效提问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效提问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问题引领,使学生徜徉于文本,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让有效提问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篇8

题组组长:课题组组员: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使用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为广大兄弟学校的教师们提供使用苏教版等实验教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

3、形成高中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高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4、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5、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6、通过实验研究,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学科骨干教师。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与学之后,使学生有所进步或发展。我们从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模式,并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出有价值的建议,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通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能精心设计教案,从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和训练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向数学课堂要效率,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后评价的指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1、有效教学关注问题情境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有效教学关注训练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题目应注意层次性,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从2007.9起在我校实践历时三年。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数学素养明显提高,教与学的方式有了大的变革,数学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故本课题在我校已初步具有理性思考的框架和实际操作的经验。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坚持边学习、边思考、边调整的原则,不断地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围绕“学——练——讲——练”和“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总体教学思路积极地开展了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1、(一)准备阶段(2007.9—2007.11)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研讨总体教学思路,确定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预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组织力量集体备课。对学生举办学校自主学习讲座,积极进行学

法指导,掌握基本要领,主动配合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教学现状分析调研报告由蒋伟红、肖钢、陈婧朱小青、潘清等具体负责。

课题研究的原则应体现:

(1)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科学结合;学生的智力发展、个性张扬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科学结合;发现、探究、尝试、实践活动与学习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讲授科学结合。

(2)学习目标的发展性: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力求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思考:“我认为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将向更高层次发展。

(3)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课堂教学预设模式为:先学后讲,讲后再练,即:学——讲——练。

(二)实施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9月。

1、.课题负责人定期召集研讨会,协调有关工作,依据实施方案开展研究,有计划地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及时分析、总结课题阶段实施情况,随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修改教法,调整教学模式,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及阶段成果。

2、对课题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反思、评价自己的课堂实录,写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做法,并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不断积累总结、完善,形成我校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9月

(1)、系统整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传播、推广有效课堂教学经验和模式。

(2)、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结题报告。

(3)、申请结题。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进行总结,完成课题报告请专家鉴定课题研究成果及结题报告。

(4)、举行结题论证会,邀请主管部门及专家鉴定。

四、课题研究的启示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促使数学素养的形成,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巧学,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向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在课题的整个实践过程中始终进行着“教的有效性”、“学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的有效性。

(一)“教”的有效性

要上好一堂高中数学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讲解例题多变化、分析思路常规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在本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必须体现:

1、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2、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教学设计重过程体验,积极开展研究式自主学习,要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4、充分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行为。高中数学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是,它们的呈现形式是隐蔽的,我们要在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中积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升华。

从教的方面来看,我们强调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发展者,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注重“五导”,即:导向、导趣、导疑、导法、导馈。导向:教师根据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全面设计教学目标。目标预先给学生整体感知并被认同,善于对目标实施科学的揭示和分解,导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引导学生个性的张扬,为自己的学习活动定向。

导趣: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而适度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善于撩拨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课堂开头新颖,有吸引力,中间有高潮,使学生心境不衰,结尾有余味,富有悬念,使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导疑:教师要善于激起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学生发现的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设计的和学生发现的问题的讨论,引发思维,要尽量做到延迟评价,使学生拥有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并努力引导学生求新、求异。

导法: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深刻反思,对所学知识形成比较清晰的整体印象,形成立体型知识网络。通过总结反思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

导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高质量的练习,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技能。通过练习,借助同学们或老师的帮助,反馈学习状况,正确评判自己,及时矫正,及时补救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要适时、得法,贵在点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优化组合,使学生的“学”少走弯路,更具效益。

(二)“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起作用,只有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起来了,我们的教学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开展的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研究才能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这个目标。我们对“学”的研究的侧重点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涉及到学生自身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的主客观两大方面的诸多因素,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实践研究:

1、对学生进行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专题讲座。什么是有效学习?开展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目的和现实意义是什么?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师、学生担当怎样的角色?对学习者有哪些新的要求?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其掌握基本要领。当然,学法指导单靠举办几个讲座是不够的,学法指导应融入课堂,贯穿在整个教学工作中。

2、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在“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必须先于“教”,因此,我们必须突出“学”,使“学”更具“主体性、自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改变学生“学”的方式。我们课题组

成员把指导学生科学地“学”放在首要位子,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主动“学”的重要性,同时具备“学”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条件和环境的同时,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学法指导工作。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通过实践,学生的“学”的方式有了彻底的改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平凡,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状况。

3、发挥教法对学法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科水平、教学风格等对学生有很大的渗透性和影响力。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教师的教法必须科学、灵活,起到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要尽可能展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初始的、原汁原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来体会,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从学的方面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在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活动过程中自觉自愿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用科学的方法来操纵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指导学生逐步达到“五学”,即: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愿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毅力和较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

乐学:视学习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学得轻松愉悦。

会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新知的学习,有较强的领会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效果较好。

善学:善于选择合理的方法来学习,善于自主、自控、自励,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巧学:学习技能和方法灵活、娴熟,学习省时省力效果好、效率高,能创造性地学习,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的有效性

基于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以提高课时效率为抓手,同时考虑到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可接受性和教学的可操作性,在课堂教学预设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实践,确定了“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巩固延伸性训练的有效性→课后辅导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按照“五导”和“五学”的要求,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去操作,展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以“学习导引”为开端,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去预习新知、回忆旧知;整个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围绕新知和具体问题积极思维、自觉训练,在训练中掌握新知、学会方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理念。

进行“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估计能力、应变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导”至关重要,简明扼要的点评和总结至关重要,要真正实现设计的意图。

五、研究成果

1:)课题组开设研究课共50多节。大多数能自觉地结合课题的要求,开展相关的公开课教学观摩课。教师们在平时能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备课,积极探索,在教学中

2.)围绕课题研究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案例、调查分析报告

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课题组 成员撰写了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个案分析、教育故事、教育故事共篇,这些论文案例均能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有的做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有的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总结,虽然够不上经典,但许多论文在各级论文评选活动中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其中杨宽的《关于课堂提问技巧》在09年获“师陶杯”三等奖,徐丽锋老师的《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案例分析》获师陶杯二等奖,宗冬娣老师《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获市二等奖、《给学生一个真实,有效地空间---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获师陶杯三等奖,吕红范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获蓝天杯三等奖等,除此之外,老师们还撰写了的心得、研究案例和调查报告,大多都有值得推广交流的价值。并有课题组成员宗冬娣老师为新北区名教师培育室开设“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讲座,聘请专家为数学组作“中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讲座,我校有两名数学教师获得常州市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三等奖,同时我校也被评为组织奖,这也为学校课题研究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1.2009年李玉凤被评为常州市骨干教师

2.2008年李玉凤的《数列》被评为常州市精品课

3.2007年李玉凤获新北区“骏马杯”二等奖

4.2008年徐丽锋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

5.2008年吕红范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

4)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内容及方式上,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进行探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有机结合和促进,既不让“学”围绕“教”转,也不让“教”围绕“学”转。教师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与学生积极互动,参与讨论、点拨问题,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索中,教师眼观六路,顾全大局,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引导者,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

5.)以上这些都是显性的成果,但本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隐性的成果,这些并不是能以简单的数据或成绩来体现出来的。自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数学组的教师积极探索,探索出了符合本校学生的各种类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例如在概念课中,我组的数学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为了教学任务,也不再是仅仅为了高考,而是从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学案,为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今年我校高考再创辉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六、值得再研究的问题

“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获得的收获是大的。但反思整个过程,我们在如何更好的帮助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很好的办法。高中学生的基础已经经过了九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基础很弱的高中生,要求他们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面对的困难比老师“手把手”地教要大的多。我们作了努力,但效果不明显,需要再研究。

我们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好,教师的综合素养会越来越好,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会越来越高。我们倡导“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我们要培养学生使之终身受益,锻炼教师使之成为研究者。

七、主要研究人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李玉凤负责课题设计及主要研究工作。副组长:蒋伟红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协助组长工作,协调各项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潘清:负责课题前期准备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肖钢:协助组长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陈婧:负责课题前期准备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朱小青:负责课题前期准备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殷爱萍 :负责课题中期评估报告的草拟工作及经验总结文本

宗冬娣基本信息收集整合秘书

程燕、徐利峰:协助组长工作,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等工作。

鹿文文、吕红范:协助组长工作,监督课题实施,负责课堂录像、编辑、刻制光盘等工作。

上一篇:铁路工务段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下一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