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正负数课后反思(精选5篇)
本节课的情境内容源于实际生活,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同时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收集生活中的有效素材,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正、负数表示两个正好相反的意义,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正数可以表示零上、增多、高于等意义,负数可以表示零下、减少、低于的意义。
对于知识背后折射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忽视,只是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讲解。生活中的负数这个内容如果把握不好极易片面理解,单单强调负数而忽略另一方面。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观点。通过这个教学内容可以传递给学生的也是这样一种思想,可以提到这样一个高度上来认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缺少和孩子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亲近感,过于严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和孩子交流,融入其中,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
“课后反思”也称“课后反馈”“教学反思”“课后总结”等, 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后产生的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思想等引发的思考和感悟, 是教师立足实践, 及时整理和记录自身的实践感悟的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它既可以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由执教者当众陈述, 也可以由教师本人课后记在教案里, 更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经验写入教学日记。它是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很多教师对课前的准备和设计方面较为重视, 但在课后反思方面却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 除了客观上的, 比如农村小学教师工作量大, 每周18~24节课外, 主要还是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有把课后反思作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林崇德教授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 课后反思应当成为每个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下面就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 谈谈对课后反思的一些认识。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后反思
1. 课后反思可以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能让教师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 一名教师只有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情况, 注意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成败与得失, 他才能总结出完美的、正确的教学规律, 尽快形成自己的经验, 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 为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好积淀, 打好基础。
2. 课后反思能让教师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意识
学习、研究意识的养成, 是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人才的基础, 要搞好课后反思,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了解新理念, 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 这样写出来的课后反思才有深度和新意, 所以课后反思能不断地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
3. 课后反思能促进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教学改革
课后反思首先是“课” (即教学活动) , 这是实践的过程,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 认识、熟悉实际工作中的种种现象, 比如成功之举、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的闪光点、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反思”还是教师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发现得失成败, 这是教师教学理念提升的过程。教师通过运用理论对教学实际进行分析、总结, 可以不断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样教学反思便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这样的相互作用, 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实践和指导依据。
二、课后反思反思什么
1. 反思成功之举
它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的预设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学高潮的做法, 教学中应变得当的举措,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新教学理念的渗透与应用, 教育学、心理学一些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运用,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例如, 在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 抓住重点词句自学, 了解故事内容, 弄懂故事寓意, 我只做相应的点拨和引导。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同样了解了故事内容, 弄懂了故事寓意———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 不但办不好事情, 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办糟。这个设计运用了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2. 反思不足之处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或失误之处, 课后对它进行回顾和梳理, 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 使之成为自己今后在课堂教学上的经验, 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例如, 我在教学“整10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中, 在课堂小结时把课题写成“整10数减一位数的减法”。一位学生问我:“老师, 32也是整10数吗?”我发现了自己的失误, 并及时做了纠正。反思诸如此类的失误与教训, 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3. 反思课堂教学机智
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往往会偶发一些事件或情境, 形成“教学梗阻”, 此时教师会产生瞬间灵感, 化解“梗阻”。这些灵感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 教师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间过长而遗忘, 如果把它写下来, 就会不断积累教学灵感, 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评一道测试题时, 发现很多学生做错了, 讲解时学生还是不理解题意, 难以解答。这时, 我看到自己所拿的粉笔, 于是灵机一动, 就从粉笔盒中分别抽出9枝红色粉笔、11枝绿色粉笔、16枝白色粉笔摆在讲台上, 然后设置问题:用2枝红色粉笔、2枝绿色粉笔、3枝白色粉笔组成一组粉笔, 讲台面上的粉笔最多可以组成几组粉笔?之后抽5个学生到讲台上动手操作演示, 其余学生在座位上演算。学生通过操作演示, 一下子就解决了这道难题。通过“触类旁通”的教学机智, 终于化解了我的“教学梗阻”, 我和学生都得到了收获。
4. 反思学生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这些难能可贵的“闪光点”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例如, 我在教学“年、月、日”中, 让学生判断“2009年是不是闰年”时, 绝大部分学生都说“不是”, 只有一位学生说“是”。他的话音刚停, 学生们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他, 然后又注视着我, 有的还发出了嬉笑声。我也感到不解, 本想批评他“捣乱”, 但转念一想, 何不让他说说理由。于是我叫这位学生说出理由。他接着说:“有人找我爷爷看日子, 想在5月办酒, 我爷爷说5月有两个月, 不如到秋收后再办更好。多一天是闰年, 多一个月也应该是闰年。”原来他说的是农历, 我事先真的没有想到, 于是我表扬他勤动脑子,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之后再解释公历的闰年与农历的闰月的由来和区别。同学们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我看到了这位同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我不仅保护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更给予了他继续勤于思考的鼓励。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 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我相信, 这位同学不只是快乐两个月, 而是两年、20年, 甚至是一生。
5. 对下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创造性反思
一节课下来, 教师静心寻思, 自己课堂上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有何新举措, 对学生的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 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是否突破,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及时总结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扬弃, 设计下节课的教学思路和设想, 可以使今后的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什么
1. 课后反思要及时
只有及时才能把教学中的成败与得失、机智与闪光点、感悟与心得如实地记录下来。否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淡忘。
2. 课后反思要实际
进行课后反思, 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 更不能把它当做一种负担, 这点对农村小学教师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把它视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反思的内容必须真实, 对今后的教学才有促进作用。
3. 课后反思要深刻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做好记录, 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不同情况,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进行分析, 从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4. 课后反思内容要灵活
在研讨活动或写教学笔记时反思内容应全面, 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写在教案后或时间不充裕时, 可选两三点重点写, 其余简略写, 待后再认真整理, 形成教学笔记或心得。
一个教师一生的教学生涯或许有30年, 但如果没有课后反思, 也只是一年经验的30次重复。没有课后反思, 就没有进步和提高;没有课后反思, 就没有飞跃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 作为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只有重视“课后反思”, 做好“课后反思”,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和创造性, 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需要,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熟悉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正负数》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对正、负数的概念、读写法等内容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讨论交流,不仅学会了查找资料的方法,还体验了尝试探究,合作学习。正、负数是两相反的定义,在教学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明晰正、负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正负数》教学反思》。正、负数与零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并且认清零在正、负数之间所处的位置是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的关键。在教学时,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温度计量入手,先让学生对温度进行分类,零上温度分为一类,零下温度分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它们分别高于零度和低于零度。这样,学生在学习正、负数的概念之前就已经对正、负数与零的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负数<0<正数,并且为后面学习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做好了铺垫。在认识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图例和练习明确正、负数表示两个正好相反的意义,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正数可以表示增多、高于、正方向等意义,负数可以表示减少、低于、反方向的意义。让学生表述日常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事物时,一开始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我给学生举了两个例子“妈妈买来的苹果用正数表示,吃掉的苹果用负数表示;朝杯里倒牛奶用正数表示,喝掉的牛奶用负数表示”,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寻找正、负数。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最大的问题在于放手不够,引导太多,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够,很多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归纳的知识点都没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由此也造成了前半节课节奏紧张,速度太快,学生适应时间不够,而后半节课富余时间又太多。
其次重点更突出。旧教材中上海和北京的温度分别是+4℃和-4℃,新教材三亚和哈尔滨的温度分别是+20℃和-20℃,对学生读数的要求降低了,基本上人人都能掌握。新教材将学习难度降低还体现在温度计读数的练习设计中,旧教材在试一试和练一练环节都有读数的练习,并且要求学生学会读正负十几、二十几、三十几……的数。这是教学的难点,整堂课需要花掉比较长的时间,也没法让全部学生学会读数,而且往往使得例2的教学匆匆忙忙,有时练习部分也完不成教学要求,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半生不熟。新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明显能突出重点,每个练习都紧随着例题的学习,难易适度,更加体现整节课是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中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而不是重点让学生学温度计的读数。
最后形式更新颖。新教材将原来旧教材中数轴上的数的认识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练习,而是将其融入例4的教学中,把相反方向的路程与数轴上的点联系在一起,不仅帮助学生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建立对正负数的认识,建立更加清晰的正数和负数的表象,而且学生对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更加明晰,能感知整数、有理数的序列,建立数感。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06
——贴近生活,认识数学
(郴州市六完小 张文生 收集整理)
本课教学中,我是以“感知——认识——寻找”这三个环节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在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教材的温度作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小组交流,发现了有比零度还低的气温,要有一个比零还小的数来表示,让学生感受到负数的产生。接着我通过几个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从中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还体会到了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概念课的教学上,学生只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但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待加强。
1、活用课堂动态资源。在教学中总想着教案里的活动或知识点应该到哪儿了,对于学生及学生回答问题不能够及时把握,不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2、学生亲身经历感悟。在观察温度计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大小,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为下节课比较正负数的大小以及认识数轴做 1
【认识正负数课后反思】推荐阅读:
认识正负数观课报告、教学反思11-10
认识负数听课反思11-22
《认识负数二》教学反思06-27
负数的认识教案及反思03-26
认识负数教案人教版06-16
负数的认识重难点12-25
五年级数学认识负数教案01-26
《正负数》课程教学反思09-23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_负数的认识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