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推荐10篇)
语文教学用时多、成效差的弊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忧虑,乘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东风,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一门“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语文高级教师顾申予老师的精心指导和组织,一年来,这门课已显示出它的无限的生命力。学生在活动课中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他们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做”合一,“教”为“学”“做”的基础,“做”为“学”“教”的中心,而“学”,贯穿在“教”“做”的全过程。活动课起始阶段,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传授一些基础的、实用的新闻采访知识,剖析一些报刊杂志上好的报道文章,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如《纪录片编辑室》《名人访谈》等,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整个活动课程围绕“做”这个中心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提高。围绕“做”设计了2个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现场采访;二是指导学生自编报纸。为配合宣传上海市民“七不”规范,建设文明学校,形成文明校风,新闻采访组以“让世界清洁起来,使校园美丽起来”为主题组织活动,广泛采访学生、教师。采访活动针对农村学生胆小怯尝不善言辞的状况,分两步走,先在教室内练兵,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模仿;然后四、五个学生组成一个采访组,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办公室、走进校长室,广泛展开采访活动,采访提问从开始时写在纸上读,到围绕采访主题当场发挥,采访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也不断地培养起了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应变能力、速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生深有体会他说:“平时见到老师就脸红,如今竟敢面向老师采访,让老师回答问题,采访活动真是锻炼人。”
学生的新闻采访成果,需要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要让学生有一个展现自己劳动成果,发表自己文章的阵地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和成功感。我们设讨的第二 环节是指导学生自办小报,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采访成果,通过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排版设计、自己插图美化、自己设计各种字体的标题,编成各具个性的小报。学生在编报活动中,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我校的“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一年的实践,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新闻采访”活动课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活动课的两个教学设计,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自编小报,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改过去语文学习时的被动状态,面对着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面对一大堆丰富的采访素材,学生那种沉睡多年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列采访提纲,现场机敏的问答,采访素材整理,小报的设计编排,都得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自主性大力增强。
第二,“新闻采访”活动课落实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具有极大的实用功能,而语文教学的低效率的弊端之一,便是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旷日持久的架空分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吃力,读了十多年的语文,还是张口辞不达意,提笔难成文章。
我校从高一起开设了一门“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努力,一年来,这门课已显示出它的无限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做”合一,“教”为“学”“做”的基础,“做”为“学”“教”的中心,而“学”贯穿在“教”“做”的全过程。
活动课起始阶段,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传授一些基础的、实用的新闻采访知识,剖析一些报刊杂志上好的报道文章,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如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等,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整个活动课程围绕“做”这个中心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提高。
围绕“做”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现场采访;二是指导学生自编报纸。为配合宣传诸暨市区“七不”规范,建设文明学校,形成文明校风,新闻采访组以“让世界清洁起来,使校园美丽起来”为主题组织活动,广泛采访学生、教师。采访活动针对农村学生胆小怯场、不善言辞的状况,分两步走,先在教室内练兵,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模仿;然后四五个学生组成一个采访组,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办公室、走进校长室,广泛展开采访活动,采访提问从开始时写在纸上读,到围绕采访主题当场发挥,采访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也不断地培养了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应变能力、速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平时见到老师就脸红,如今竟敢面向老师采访,让老师回答问题,采访活动真是锻炼人。”
学生的新闻采访成果,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要让学生有一个展现自己劳动成果、发表自己文章的阵地,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和成功感。我们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指导学生自办小报,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采访成果,通过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排版设计、自己插图美化、自己设计各种字体的标题,编成各具个性的小报。学生在编报活动中,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我校的“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一年的实践,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新闻采访”活动课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活动课的两个教学设计,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自编小报,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改过去语文学习时的被动状态,面对着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面对一大堆丰富的采访素材,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列采访提纲,现场机敏的问答,采访素材整理,小报的设计编排,都得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自主性大力增强。
其次,“新闻采访”活动课落实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具有极大的实用功能,而语文教学低效率的弊端之一,便是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旷日持久的架空分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吃力,读了十多年的语文,还是张口辞不达意,提笔难成文章。
“新闻采访”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具有极大的针对性,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极强的实践环境中,“逼”着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采访的过程强化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自编小报的过程强化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活动课中,学得活泼,学得主动,学得有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一年来,活动小组的同学在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速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应变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最后,“新闻采访”活动课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活动课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的“新闻采访”活动课是探索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成功尝试,从过去那种纯知识传授转变到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上,通过教学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
一、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教科书。教材里的作者挥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有的文章表现自然环境美,如《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有的文章表现人文景观美,如《赵州桥》《人民大会堂》;有的文章表现社会生活美,如《亲人》;有的文章表现人物形象美,如《她是我的朋友》《飞机遇险的时候》。诗歌中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让人回味无穷;故事童话中的人性美、人情美,给人的心灵以熏陶:散文中的词藻美、意趣美,给人以精神享受。总之,这些表现真、善、美的教材,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的艺术珍品,我们要凭借和利用这些教材,把握其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领悟,让学生在阅读这样的文章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在创造着大量的美,这也是审美教育的一种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那精辟中肯的分析,形象生动的描述。优美准确的语言,机智适时的点拨,精彩完美的示范,整齐精要的板书……乃至教师本身的品格、风范、形象。都构成教学艺术的美。
二、引导“美读”。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选择准确的语言文字,把人事风物有机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真实地表达出纷繁景物的形状、色彩、情态和人物独特的风貌。并通过各种文字修饰。传情达意,产生了和谐的、多样统一的诗意美。使语言文字朗朗上口,节奏鲜明,自然活泼。要指导学生读好文章,感受其中的美。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美读”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过: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美读”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有效方法。教师“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并结合图画再现,配以音乐等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使文章的人事风物跃然纸面,浮现于学生眼前。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美读”练习,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文章的内容,进而与作者心灵相通。从而悟出文章的美。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三、品味体会,启迪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必须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人手。分析课文所表达的人事风物,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体验它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1、抓住美词佳句,品味体验语言美。汉语语言文字本身就富有音乐感,不论语言、构词、造句、修辞等方面都富有审美特征。教学中要抓住美词佳句,引导学生品味体验文中之情,以诱发学生的美感共鸣。如讲授《桂林山水》时,让学生边听教师“美读”示范边划出美词佳句。教师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语调打动学生的心,再配上音乐朗读使学生进入诗情画意之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边品味欣赏美词佳句。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以达到鉴赏美的境界。
2、透过想象联想,品赏体验情感美。有的课文,学生在感知形象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恰当的想象和联想来进行品味体验,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作家把自己曾经体验的情感传递给别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想象体验。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这种审美过程中由感知形象美到感受情感美,是阅读的加深,也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如《月光曲》中读了那些描绘皮鞋匠兄妹在聆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引起联想的句子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体验。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到的审美感受应是多层次的,不仅能感受到月光照耀下大海的意境美,而且能感受贝多芬对鞋匠兄妹的热爱和鞋匠兄妹对美的追求的情感美。
3、创设审美情境,品味体验意境美。语言文字是学生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教师要努力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做到眼看、口读、耳听、脑想,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气氛中去品味体验意境美。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身,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因此,对于那些戏剧因素较浓,语言动作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创设表演情境,充分发挥儿童爱表现的天赋,让他们在即兴表演中体验情趣,锻炼才智。此外,恰当地运用图画。幻灯录像甚至音乐伴奏等,都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获得多种审美愉悦。
四、训练习作。拓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般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美好的学习生活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并通过习作训练表现出来。这是审美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
1、结合课文,模仿写美。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课文是阅读分析的例子,也是学生学习如何表现美、创造美的例子。文章丰富的表现美的手法是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好材料。从有利于学生审美创造力形成的角度讲。语文教学应重视读写结合,因为“模仿是创造的起始”。让学生由摹仿课文开始,学习表现美的方法,训练表现美的技巧。
2、细心观察,留心寻美。通过习作训练学生创造美时。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而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更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鼓励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社会,让自然美、社会美融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留心寻美的过程中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表现美。
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课外科技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文中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提出课外科技活动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素质.
作 者:张跃聪 ZHANG Yue-cong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刊 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年,卷(期):“”(4)分类号:G642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二、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共和思维方法的并成,培并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法。一是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 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二是多向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三是外向思维,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譬如面对《夜》这个题目,可想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昼伏夜出的动物,加班加点的工人报门入室的小偷,街道巡逻的等等。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削铁兴起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对名人故居的讲解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进行机械而简单的介绍,不能把握名人故居讲解中的精髓,未能给游客以真善美的体验.对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名人故居导游讲解”教学过程,具体分析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性,以及导游讲解的人文性与独特性.
作 者:吴云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劳动技工学校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20) 分类号:G71 关键词:
关键词:语文 心理素质 语言文字 因势利导 竞争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其中。
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因此,语文心理素质要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结合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阅读训练,注重观点、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以情动人。以《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为例,这篇讲演辞激昂慷慨,爱憎分明,充分表现了闻一多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高尚品质和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前途和胜利充满信心的坚定态度。教师在讲读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讲演辞本身的特点,首先搞好范读,力求逼真的扮演好讲演者的角色,表现出讲演者沉重悲愤、激昂慷慨的情绪,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另外,教师可在强调学生课外反复阅读,仔细体味,做好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举行演讲比赛。然后,教师再适时请学生谈理想、谈信念、谈人生。这样育人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造就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教师在分析和评价作品中说理育人时,力求渗而有度,透而有力,使学生“闻而知味,吃而识味”。比如《俭以养德》一文从道德品质的高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提倡节俭的观点。教师应从把握中心论点、分析文章的层次入手深挖,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本身的育人优势、心理优势,深入浅出的讲清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而且可以联系学生“吃零食、扔馒头”的摆阔气的心理,指出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与本文背道而驰的浪费性行为。然后让学生针对自己找差距,谈体会,因势利导进行育人,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更有利于他们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提高思想觉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在参与竞争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其能力,增长其才干,在教学中经常搞活动,开展竞赛。如课前5分钟讲演、故事大王比赛,普通话比赛等,在活动中,让学生首先肯定自己:“我是个正常人,在各方面不比别人差”,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使其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避免因失败而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尊重、关怀、信任学生是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罗散塔鲁教授说:“我的实验,证明了教师和学生间有巧妙的交互作用。教师通过说话声音,面部表情,无意中把他的期望传给学生,学生接受这些信息后,就会寻求改变自己。”可见,教师作用不可低估,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大有裨益。
利用文学社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文学社团的成员在走向生活、观察生活,参加夏令营、访问老红军等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激发自己的情趣,磨练自己的毅力,培养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能使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
朗读激发情感,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写作抒发情感。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写日记、作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培养心理素质的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状况,有意识地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比如在考试过后,为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可以布置一篇“谈成功”类的文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再比如《孟子二章》这一课教学完成以后,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篇“怎样才能成才”类的作文,通过作文,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说出自已的看法,教师从中加以引导,及时加以疏导,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成才观,引导他们成才。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如第五册中的课文《岳阳楼记》,主要表现了作者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体现了范仲淹身处逆境,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我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他做这篇记的目的是什么?他自已当时的处境怎样?从中看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从而让学生领会到他的那种身处逆境而不消沉,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已的学习实际思考:怎么看待学习上的失败?如果你现在身处逆境,你会怎么办?以培养学生的正确对待逆境,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
其次,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观看、收看电影、电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为此,我设计每堂课的课前五分钟课堂,每天有意识地设计一个有关意志培养的题目,通过第一位同学的上台演讲,既达到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口才的训练要求,又是对学生意志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
当然,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很广,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也很多,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意在抛砖引玉,与众位同仁共同探讨,使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一、巧设问题,激发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观潮》(本文所举课例均出自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但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它是如何形成的。学完本课后,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总结:为什么钱塘江会形成天下奇观的钱塘潮?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和课后查阅资料,就会概括归纳出钱塘潮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科学家做的实验是分别蒙住蝙蝠的眼睛和嘴巴,塞住它的耳朵,得到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实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抑或是科学家的疏忽?鼓励学生去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增加探索的乐趣。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造福于人类。针对这一发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作出贡献等等,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的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二、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就非常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独立地梳理所学知识,并能把这些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口头和文字表达中更有条理,更符合逻辑。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身边的事物,有的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关联,其实并不是这样,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动手、动脑、动口,又加强了思维的训练。可以说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三、升华思想,培养科学的品德
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科学并从事科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至关重要。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来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是介绍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所做的一次著名的实验。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一生精心研究数学、物理和天文。他不仅有顽强的事业心,而且勇于向宗教迷信和错误思想作斗争。他25岁时,用求实精神批判了当时已经在科学界统治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在教授本课时,我们可以在揭题时,较为详细地介绍这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体会伽利略当时面对的种种困难及他为了验证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反复实验,最后才决定向世人公布的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对他勇于质疑、大胆地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科学的伟大的精神有深刻的了解,对他产生敬仰,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他们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不盲目迷信权威,顽强奋斗,不断进取。
四、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当中,人文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人文素质在不断降低。怎样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因此,需要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转变观念,提高人文意识
跟普通高中教育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特色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倘若单纯地理解高职院校就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育,那么就会阻碍学生以后的发展。怎样保障高职教学的质量,最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倘若高职院校仅仅是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那么这种教学模式是经受不住时间检验的,由于学生缺少人文素养,在以后的社会实践当中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师需要清楚学生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专业课。然而,它的作用通常都是间接的、隐性的,这会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不够重视,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转变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
二、教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手段,不管学习什么内容都需要阅读,阅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在高职语文课本当中需要阅读的部分不多,但是高职图书馆拥有大量的藏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要求。在图书馆,学生能够阅读到激励自己精神的图书,学生可以阅读名著,以了解更多人的人文精神,在人文精神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需要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语文教师不可以有浮躁的心理,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去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记忆一些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单纯地依靠灌输和说教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当中,自我感受,互相感染而实现的。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归根结底,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以素质提高素质、以灵魂提高灵魂的过程。这种教育的影响力,不应当仅仅是建立在教师所拥有的权利和权威上,而是依靠教师积累文化素养、提高道德情操、显扬审美气质和施展高超的技艺来影响学生,这种隐性的、间接的影响超过了语文教学本身。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去除功利,保留一颗平静的心,去倾听那天籁之音,在花花绿绿的世界中,保持住心间的那份宁静,做一个至真至善的性情中人,到汨罗江和屈原共吟,到南山下和陶渊明一同劳作等,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饱读诗书,一展才华,跟学生一起谈论社会、谈论生活、谈论文化,才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到那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三、挖掘语文教材当中的人文内容
语文是传承社会文明的载体,在语文教材当中具有丰富的道德因素与人文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最为理想的素材。高职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清楚语文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清楚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直接能够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教师需要以认真、踏实的心态来开展语文教学。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由初中生转变为综合素质都比较高的社会专业技术人才,教师只有以此为指导思想,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于是,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所要教授的语文基础知识、写作的特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段落大意的划分等内容减少了,而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美、感受美和欣赏美。那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奔放、“渔舟唱晚”的恬静等等,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异彩纷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释放自己的情怀,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教材当中的道德因素,倾心尽力地教授学生,学生就可以得到熏陶、感染与震撼,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就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
首先,教师要具有关爱学生的情怀。教师的这种关爱是大公无私的,是对学生的关怀、重视和尊重。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宽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重视学生的潜力与智慧,要理解学生的思想与感受,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要指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并且牵涉多个领域,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掌握更加广博的人文知识,学习多个领域的社会文化,熟悉诸子百家,略知天文和地理。只有这样,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才可以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以自身对社会、对历史和对生命的理解去启发学生形成一定的人文观念,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自己的人文魅力。再次,教师要具有时代精神。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深一步地观察与体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信息内容,教师要进行辩证与思考、启迪与感悟,以形成一定的审美品格。这种品格表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上,也更表现在语文教学课堂方式的选择、程序的设计和知识的呈现上,进而做到以美育人、以美立德、以美生情和以美言辞。最后,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对于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讲,自身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所有的语文教材。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由外而内的,更是学生自己的领悟和感受。人文教育和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应用人文性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意义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是被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掌握语文知识,学生不需要去探索与怀疑,因为都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应对考试、怎样做笔记和怎样听讲,这样,失去了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一定要摆脱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用人文性的学习方式,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和富有情趣。这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用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创造美、欣赏美和感受美。具体来说,需要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可以说教无定法,比如,教师充分地应用好课堂上的前十分钟,讲一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读一些精彩的片段,或者是进行成语接龙和诗词背诵。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感悟与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与此同时,让学生得到了熏陶,当教师在讲一些感人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大受感动,流下眼泪。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与情感素养。比如,教师在讲解散文单元的时候,选用一些适合的音乐作为背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体会到课文的人文气息。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职的语文教师,我感觉到非常庆幸。当中学教师在忙于怎样才能够把语文教学和考试结合在一起而不断思索的时候,我却具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去指导学生创设活跃、愉快、和谐的人文氛围,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使学生驰骋在语文的天地里。
參考文献
[1]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2]利维斯·F·R.伟大的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2.
[3]蒋承勇.英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赖光明,蒋莉霞.语文文化教育的价值导向及操作策略探析[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5]狄更斯.艰难时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推荐阅读:
新闻采访中的换位思考01-05
新闻采访作业12-31
新闻采访案例01-10
新闻采访提纲范文06-03
新闻采访要点一览07-25
新闻采访与写作09-17
新闻采访与写作总结06-08
新闻采访策划与选题07-18
513新闻采访技巧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