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通用13篇)

好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 篇1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家庭。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位大家闺秀或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公子,但其他爸爸妈妈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力四射、热情似火。我们不能单纯的用自己的要求来衡量别人。如果真的担心孩子出现类似的模仿行为,不妨婉转表达“你看小哥哥肯定饿坏了,我们再等一等,我们的好吃的马上就来了”。请对别人的家庭保持尊重,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你就教会了孩子善良。

二、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不口出恶言伤害他们。

曾经有一位妈妈和我分享她和宝宝西西在游乐场的事情,西西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发现有个小朋友手里的小模具很好看,就请求那个小朋友把模具借给自己玩一会,小朋友同意后要求西西把小铲子借他玩一会。但西西拒绝了小朋友,两个孩子在游乐场僵持着,就在这时那个小朋友的妈妈冲上前来对西西说:“我们都把玩具借给你了,你也应该把东西借给哥哥对不对?要不然是不是太自私了?”

孩子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出现分歧和争执是正常现象,如果成人仅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等价原则来对孩子的友谊横加干涉,甚至口出恶言,非但不能调节好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或促进两个孩子的伙伴关系发展,也没有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请对别人家的孩子多一些善良和包容,不要口出恶言伤害他们。在不伤害他人的同时,你就教会了孩子善良。

三、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不贴标签。

很多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眼中的“好孩子”在一起,远离那些“坏孩子”。更有甚者会禁止自己的孩子和“坏孩子”在一起玩。我们给其他孩子贴的这些所谓“好”和“坏”的标签真的准确吗?每个孩子都是在犯错和改正过程中成长的。对某种技能和某种能力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掌握和发展程度。我们不能根据孩子是否听话、技能掌握的程度或能力发展的高低来评判孩子的好坏。不给其他孩子贴标签的时候,我们就给了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贴标签,你就教会了孩子善良。

好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 篇2

一、尊重, 深刻地改变了我对学生的基本态度乃至于管理学生的细枝末节

现在, 让学生帮着收发作业, 我会由衷地说一声感谢, 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视为理所当然;找学生谈话, 我请学生坐下来说, 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学生迟到, 我会做手势请他轻轻走进教室;学生犯错误, 我不会轻易使用“请家长”这一杀手锏……尊重学生, 改变一些教育管理时的习惯, 带来的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班级可贵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尊重, 深刻地影响我的课堂教学

现在, 讲课时我会捕捉喜欢“插嘴”学生智慧的火花, 而不是对他翻白眼;讲完课后我会习惯地问学生“我讲明白了吗”, 而不再是问“你听懂了吗”;我不会再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自顾自地赶进度, 而是根据课堂上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努力去创设真实、宽松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在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同时, 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了知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我正好赶在新课程改革的第一线, 我发现新课程的理念正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选修模块、研究性学习、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以尊重去解读新课程的理念, 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三、尊重, 更重要的是养成了我反思教育的习惯

平日里的我在教育工作中保持一颗真诚、敏感的心, 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咀嚼和反复琢磨, 并及时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教师节, 一个已经上大学的女生来看我, 一起聊天。她说到上小学时太胆小不爱说话, 上大学后很不适应, 如果上小学时我能够上课多提问提问她, 给她点锻炼机会就好了。我说:“你那时太文静, 提问题时总是脸涨得通红, 磕磕巴巴, 我怕你不好意思, 所以尽量少你, 只要你认真听课了就行了。”女生笑笑说:“我那时是特别怕老师提问我, 我站起来就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不过其实我又想让老师提问我, 毕竟对我也是一种锻炼嘛。”

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她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一直自认为当时自己少提问她, 少让她窘迫, 是在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现在重新反思一下, 这种尊重恐怕是太肤浅了, 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 只是自己想当然, 而且不提问这样的学生恐怕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省事, 怕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罢了, 骨子里还是教师为中心的习惯在作怪, 这种做法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六年了为什么还没有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呢?为什么不多给这样的学生搭建平台, 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呢?这个问题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教育的内涵;尊重教育规律, 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教育规律而不是按个人主观愿望去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发展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笔者在思考中学习, 在交流中成长, 在促进了学生人格发展的同时, 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尊重、反思, 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经过多年的教学, 我形成了一个工作成长的定式——尊重学生, 反思自己。要仔细地品味, 要以价值导向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就像林从德教授那句:“优秀的教师=教育过程+教育反思。”

对于这句名言我是这么理解的:在养成反思教育习惯的基础上, 在教育工作中保持一颗真诚敏感的心, 对那些细小的、微常的事情用心去体会, 用批评的眼光去审视, 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去发现、去咀嚼, 及时、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那么, 自己就会成长起来。比如我以前在课堂上经常问的“听懂了吗”转变成了现在的“我讲明白了吗”。按照课堂上学生的需要来讲课, 做到按需施教, 按照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我的课堂教学, 而不是按教材, 不是教材教人, 而是教书育人!

尊重是阳光, 尊重是一朵朵绚丽的花朵, 尊重是桥梁, 尊重是天平, 尊重是魔方……尊重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奥妙。我在想:“用什么来形容尊重呢?”我想尊重就是一个“人”字的一捺, 所以能够成“人”字永远离不开这一捺, 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 老是就那么一撇, 那么他就不能称为完人, 人贵在相互扶持、相互支持。因此我想, 尊重学生也该归结为“人”的问题。尊重可引领我们师生走向一个和谐发展之路, 走向一个幸福人生之路, 这正是现在教育的关键问题。于是我进一步这体会到了尊重教育的内涵:尊重教育的实质——尊重教育规律, 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教育规律办事, 而不是按个人意愿去实施每一个教育行为。要把尊重变成自己自觉的教育行为, 是我从教20年来的经验总结。

培智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 篇3

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一个同学小磊,他在行为习惯方面着实让人头痛,上课时不是躺在地上就是钻到桌子下面。为了帮助小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努力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小磊爱动,我就让他负责打扫清洁区,他打扫得认真,我立即表扬他、鼓励他。上课时,我也会在他跑神儿的时候,想办法集中他的注意力,如请他到黑板前,握着他的手教他写字,他读词语或句子,做得好时奖给他一颗“智慧星”。我的这些激励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慢慢地,小磊变了,变得爱学习,也更有责任感了,上课时也能安稳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了。

我们班还有一位女生丽丽,她从小跟外婆一起生活,养成了依赖的习惯。每到第三节课,丽丽就变得心神不宁,又哭又闹,吵着要外婆。每到这时候,我总安慰她:“别哭,外婆一会儿就来接你了,你是个坚强的姑娘。”但这些话后来就慢慢不管用了。于是,我转换了思路。首先,我和丽丽的外婆约定:一定要准时来接孩子,让孩子信任大人,增强安全感。第二天上课时,我微笑着对丽丽说:“今天老师特别喜欢你,你知道为什么吗?”她笑着说:“因为我今天没有哭。”我说:“对呀!放学的时候外婆就会来接你,你要相信老师。”这一上午,她果然没有哭,到了放学的时候,丽丽看到外婆准时来到校门口接她,开心地笑了。在我的不断鼓励和外婆的按时接送下,丽丽两个星期没有哭闹,人也变得开朗、爱学习了。

尼尔说:“幸福是怎样获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你应该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小磊和丽丽就是这样,是我对他们的尊重,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觉得学习和生活没有压力、没有束缚了,才能够展开“翅膀”,张开怀抱来接纳教师,接受教师的建议,开心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班上和小磊、丽丽情况类似的同学还有一些,但我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让他们感受到周边人对他们的尊重与信赖,慢慢扭转他们的“不良行为”,让他们逐渐走上正途。总结经验得失,我认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培智班级的这些孩子们。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儿童就歧视他们,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名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相互信任和关怀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进步,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他们的各种表现。更关键的是,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的成长,等待学生的进步,而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好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 篇4

5月19日上午,我们非常荣幸地聆听了北师大钱志亮教授的专题报告《生命视野中的教育观》。钱教授语言幽默,诙谐风趣,博学精深,妙趣横生,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生命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去敬畏。钱教授用一组组详实的数据:每个人来到世界的机率近十亿分之一,每25个出生者中会有一个患先天缺陷,每40个孩子就有一人5岁前夭折……用一张张鲜活的图片:母亲自然分娩时的痛苦嘶喊,剖腹产时的刀割撕扯……向大家诠释每个孩子基于父母的那份美丽的.牵绊,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艰难,我们应该敬畏,应该感叹!

一个生命由于来到这个世界的路径、程序及种种遗传因素等等的不同,生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体差异,而这些差异左右着孩子未来体质、认知、情绪情感等多方面的一生发展的起点。

做为一个教育者,蛮干盲干,源于不了解生命。我们应当做一名“有心,有力,有情,有义”的老师,从生命的起源找到爱生的源动力。孩子是无辜的、无助的,我们有义务在尊重生命的存在与差异前提下,努力发现各自生命的价值与潜能,让其充分享受成长的幸福和尊严,将其带到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去,引领其做个有人性的人、有信仰的人,做个人格健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

教育要回到原点,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终极目标是“人”,过程也应该是“人”。一个孩子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如果学会了勤劳善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好学博爱、以礼待人、诚实守信、认真做事,那么即便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也只是暂时的,将来他一定会生活得非常充实与幸福,甚至大有作为。

好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 篇5

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家长来向老师请教,其实,家长们完全可以从小处开始入手,“戒吼”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会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循循善诱的引导孩子,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确开端!

怒吼孩子缘于现实挑战了理想

人的表达有几个层面:语言、情绪和身体。

大部分的家长会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理想化的孩子出来,当孩子没有按设计的标准发展时,家长会产生一种被挑战、失控的感觉,由此产生焦虑恐惧,从而把对孩子的担心无法正确表达出来。

至于呈现出来的是吼叫等行为,这实际上不是内心真正的表达,很多家长生完气后是内疚的。这份内疚会让很多人采取补救行为,这会让孩子不能明白爸爸妈妈到底是爱我还是不爱我,无法认同父母。

面对孩子的坏表现,家长产生怒吼念头时,要学会三步调节情绪,进行有效沟通:第一要暂停,明白孩子为什么发生这种状态;第二创建链接,明白为什么之后,建立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链接,创造一个安全的可以沟通的状态或环境;第三步去探索,放下自己的评判和标准,和孩子去探索。

和孩子交流过程中要有策略:首先是看到孩子说话过程中关键的、重复的信息,看到信息背后真正的需求,围绕孩子的需求展开讨论。

网友:“吼孩子”是大人情绪有问题

@小宝:每次发完脾气之后都特别自责和内疚,孩子可能并没有听清楚我在教训他什么内容,倒是学会了我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后来,我想发脾气的时候,我就数“12345”,数到五就抱着他说“不生气啦”。后来,他也能这样做,我觉得还蛮好的。

@叶子:孩子三岁多,有一次睡觉之前吵着要吃零食,怎么讲都不听。我火气一来,骂了他一句“你胖得跟头猪一样”。听到这句话,他哇哇大哭。事后,很后悔,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比打他两下更大。这件事也会让我牢记一生,以后不能如此粗暴处理孩子的问题。

@轻尘: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当自己心情不好时,孩子的一点点不如意都能让我雷霆大发。所以,很多时候,对孩子大吼大叫,并不是孩子犯的错有多大,而是我们自己的情绪有问题。

@影子:骂完孩子,吼完孩子,有时候甚至动手打完孩子,其实内心是无比自责的。而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原本温顺的孩子也变得有些暴力。家长是孩子的表率,这话一点不错。

南京学校:倡议家长定个戒吼30天小目标

近日南京一所小学也给家长们发出“戒吼”倡议书:

戒吼30天,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发生在孩子身上,发生在家里……倡议书被家长们分享在朋友圈、QQ群之后,南京的不少家长在反思,在尝试。

身为父母的您,一定有过对孩子极其不耐烦的时候,一定有过大声冲孩子吼叫的经历,一定有过想要狠狠揍孩子的冲动……

请您认真回想一下,大部分时候您对孩子大吼大叫的主要原因是源于孩子本身的问题吗?是不是由于您的私事,如公事繁忙、身心疲惫而导致的情绪濒临失控,而孩子只是最后压倒您的一根稻草,是导致您发泄的最后一个诱因?如果是,下回“河东狮吼”之前,请记得在心中对自己精神喊话:“你不是真的跟孩子生气,不需要大吼大叫。”

作为家长,只要开动脑筋,总会找到比发脾气,比大吼大叫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心态平和的家长会让孩子建立越来越强的情绪自控能力。您不妨也给自己立个目标:戒吼30天,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发生在孩子身上,发生在家里……

如何“戒吼”:

1、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观众。

如果你只有私底下才会对孩子大吼,你会发现孩子随时在查看你是否言行合一。而他们的评价才是你最该在意的——在孩子面前当理性的父母,远比“演”给陌生人看更重要。

2、孩子也是人,他们不可能永远都听话或不犯错,有时他们也有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成人也会犯错,难道我们就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别人对我们大吼大叫?

3、不能控制孩子的行为,但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就连成人都无法忍受总是照着别人说的做,怎能奢望孩子事事都跟我们心有灵犀。当孩子不听话时,“暂时走开”冷静过后再用新方式沟通,会比不断吼他“快点收玩具!”更有效。

4、狂吼无用。

只会让场面失控,况且孩子也听不清楚你在骂什么。

5.不再错过重要亲子时刻。

小孩该入睡了却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打扰到你珍贵的“独处时光”。此时若你冷静按兵不动,可能会有意外惊喜——他来其实只是想撒娇,跟你说“我爱你”或“猜猜我有多爱你”之类的甜蜜告白。

6.善用“还好”、“幸好”、“至少”,让怒火转弯。

忍住不骂小孩真的很难,因此不妨把这三个转念词当成内心的新口头禅。

7.留点时间顾好自己,别总对孩子耳提面命。

你总是顾别人却忘了自己,你对孩子的耳提面命:早点睡觉、多运动、多吃蔬果,也正是你所需要的(你的妈妈若逮到机会也会这样说)。留点时间和自己的好友聊天、做自己喜欢的事,经常这样“小宠自己”会让你比较放松、心情愉快、容忍度提高,遇到突发状况也更容易冷静,对先生或太太说的话更好听。

8.“戒怒吼”不仅自救还能增进家庭温暖

机遇从尊重别人开始 篇6

一只蚂蚁被风刮落到池塘里,命在旦夕,树上的鸽子看到这情景赶忙将叶子丢进池塘。

蚂蚁爬上了叶子,叶子漂到池边,蚂蚁得救了。“她很感激鸽子的救命之恩。

过了一段时刻,蚂蚁看到有位猎人用枪瞄准了树上的鸽子,但鸽子一点儿也没察觉。就在猎人开枪之际,蚂蚁爬上了猎人的脚,狠狠咬了一口。

猎人一痛之下,子弹打歪了,鸽子逃过一劫,蚂蚁报了鸽子的救命之恩。

小蚂蚁也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大忙!

动物世界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每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位高低、身份贵贱、财富多少、潜质大小,都有他存在的好处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很容易去尊重上司,尊重那些名门望族,尊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但是,却往往会忽视身边的某些人,比如那些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勤杂工,觉得他们衣着简陋,面容沧桑,根本就懒得拿正眼瞧他们,更不用说去尊重他们了;甚至觉得和他们打招呼、说话简直都有失身份。但是,总有一天,这些势利行为会付出代价的。

有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去公司,孩子一向流鼻涕,她就拿出纸巾给他擦鼻涕。擦完鼻涕随手便把纸巾丢在了干净的`地上。

这时在旁边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什么也没有说。

女士又把一张纸丢在地上,老人还是静静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

当女士再次把纸巾丢在地上时,老人依然没有说什么就把它放进垃圾桶里面。

可这位女士瞥了一眼老人后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发奋学习的话,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就像那个人一样,要干这些肮脏的活,被人瞧不起!”

老人这时候走过来,说:“那里是某某公司,只有公司职工才能够进来,请问您是怎样进来的?”

妇女很自豪地说:“我就是公司营销部的经理!”老人听了,拿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随后便出来一位青年,老人说:“我推荐你重新思考一下营销部经理的人选是否适宜。”

青年尊敬地回答:“好的,我会慎重思考您的推荐。”原来,那清洁工是公司的总裁!

最后老人蹲下来,微笑着对小孩说:“孩子,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知识产权教育:改变从孩子开始 篇7

刘老师介绍, 这次到老舍茶馆参观共去了10所学校, 其中有四所中学和六所小学。因为这次活动办的比较成功, 接下来还会再组织去一趟老舍茶馆, 走一走大栅栏。这些地方有着众多的老字号, 当真正走进老字号企业时, 我们发现老字号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无论是外界还是老字号企业本身,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上都有欠缺。这次的活动让学生们认识了最典型的知识产权, 因为老字号企业会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商标、专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知识产权问题。有些老字号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需要学, 有些老字号自己都意识不到。这次活动既帮老字号做了宣传, 又帮他们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此同时, 学生们也树立了知识产权意识。学生们有兴趣了解, 企业乐于参与, 这样的活动还会办下去。

活动激发兴趣

2004年东城区定了8个知识产权示范校,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是其中之一。而东直门中学校外办主任刘盈老师一直负责推进知识产权普及工作。

在讲述学校在学生中开展知识产权普及的工作历程时, 刘老师感慨良多, “最初提到要进行知识产权普及时, 只是感到一片茫然。因为单单看知识产权的三要素专利、商标、著作权, 这几样东西对于中小学生而言, 离他们的生活以及学校的实际工作, 相距甚远。如果只是直接为学生灌输知识产权知识,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不可能让学生们产生兴趣, 没有兴趣, 学生根本不会留下任何的印象, 也就产生不了任何的效果, 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同时不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是行不通的。所以最初在‘4·26’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时, 领导让做些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布置了什么工作我们就照做, 一般就是张贴一些广告、宣传画之类的, 或者开个会, 工作很被动。”

这一情况直到2007年, 在东直门中学参加了北京市百万家庭知识产权电视大赛后, 这项工作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这次大赛中高三1班张澍同学和他的父母获得总决赛第二名。传统意义上, 大家都会理所当然的认为高三是最忙的阶段, 除了学习之外, 任何事情都是多余, 但这位同学仍积极地参与。刘老师解释道:“因为学生有兴趣, 他本人非常喜欢文化方面的活动, 而张澍的爸爸妈妈都是知识分子, 家长对于知识产权有一定的了解, 也非常支持他参与这项活动, 学校就愿意提供这个平台, 事实证明这项活动并没有影响他的课业, 张澍目前已要大学毕业。从这点就不难看出, 凡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 他们是不会在乎课业是否繁忙的, 于是总结出学生工作的重点在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当然大前提还是要结合学校实际, 不给学生增加负担。”

说到此处刘老师兴致很高, 他认为学校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的地方。

就这样从07年开始, 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开始摸索出一些成果, 从08年就开展了“走进老字号”这个活动, 08年第一年是东直门中学自己做的, 与其合作多年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走进吴裕泰、保护老字号”的课题研究。将知识产权普及工作和茶文化结合, 结合茶艺课, 做茶文化相关的活动。2009年东直门中学参加了东城区蓝天工程寒假活动, 这次活动内容是在寒假期间号召中小学生走进老字号企业, 在做汇报工作时, 学生们根据在这次活动中的认识和学到的相关知识产权知识, 创作并表演了小品。

东直门中学学生表演的《陈老板的口红》讲述了商标注册中的问题, 什么商标不能注册, 什么商标可以注册。表演生动有趣, 引得台下的阵阵笑声。刘老师认为这种寓教于乐的普及活动, 对孩子们非常有效, 孩子们都很有参与的热情。

就这样09年东直门中学带动了四所学校进行知识产权成果展示, 到2010年数字就增加到了14所学校参加。刘老师在这个进步过程中的体会是各个学校已经不单单是因为教委发了通知, 而是因为孩子们确实对活动有兴趣, 而这个兴趣传递给了其他学校及老师, 于是都积极参加了。

传统文化是载体

东直门中学不但自己将知识产权普及工作做的有声有色, 还带动了整个东城区的知识产权普及工作。这其中是有其背景的。

刘老师很自豪的说:“目前看到东直门中学的知识产权普及活动比较成熟, 感觉做了很长时间才有了这样的积累, 实际上我们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工作做的时间并不长。只是因为学校一直支持搞传统文化活动, 我们从1999年开始做胡同文化、茶文化相关课程和活动, 与吴裕泰的合作也已经有十来年了。”说到这里刘老师立刻带记者参观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 茶艺室, 科技发明创造等活动室。活动室非常的宽敞明亮, 可以容纳十几, 二十几人, 室内布置的颇具特色, 例如传统文化展示室, 乍一看恍如进入了北京的胡同, 红墙灰瓦。茶艺室更是古香古色, 让人凝神静气。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很真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提到传统文化活动, 刘老师眼里闪烁着光芒, “说起来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自07年才算正式开始的, 我们只是在传统文化活动的原有基础上加上知识产权的内容, 因此活动做起来是轻车熟路的。知识产权教育毕竟在教育中是很小的一部分, 开始我们谁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但我们知道知识产权就是灌输两种意识, 第一不侵权, 第二懂得保护自己的权利。要从长远的知识产权战略考虑, 而不是功利的看当下会有什么用, 立刻能见什么效益。而通过我们的活动, 学生们不但可以形象地了解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 认识哪些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东西, 原来知识产权就在他的生活中, 他可以从生活中随时寻找的到。活动之后老师会布置作业, 例如在课下找找哪些是知识产权的东西, 哪些是知识产权没有列入保护范围的。学生们都很有兴趣去主动认识, 并且会介绍给家长和朋友。知识产权意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教育最怕的是为了宣传而宣传。”

另外, 刘老师还提到, “广东在全国知识产权普及工作做的不错, 我们就去学习, 发现广东主要是宣讲, 然而我们不能照本宣科, 一定要结合当地文化, 而北京的传统文化是最大的特色和优势, 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资源, 结合本地实际, 是普及工作的前提。因为就目前而言, 知识产权教育最困难的地方还是怎样将知识产权工作和学生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现在找不到一个切入点。”

教育,从尊重开始 篇8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管知识多寡、外表美丑、地位高低,任何一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学生,就是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鄙视、不羞辱、不体罚学生,像孔子说的那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还要善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表扬和激励能激活学生心中那颗向善向上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作为教师,爱学生是本分,尊重是爱的起点,没有尊重的爱有时候更多的是同情或喜欢。

尊重学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要接受学生现有的水平,包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不能以现有的分数或表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从门缝里瞧人。发光的不总是金子,银子、花朵、水滴,甚至顽石,只要有太阳,也会发出熠熠光彩。何况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也许有些人在起步阶段落在别人的后面,但是后面的路很长,谁能坚韧顽强直到终点?谁在途中会收获更多的风景?谁是最后的赢家?现在言之,为时过早。

尊重学生,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人说应该把“教室”改为“学堂”,我以为不无道理。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参与者。所以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解疑的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培养能力,而不是“只见知识不见人”地一味地灌输、填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会越来越强,作为教师,尊重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尊重是教育的开始;没有尊重的教育可能是苍白的。我们面对的是学生,也是朋友,所以要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同时,学生又是一个个有着不同个性、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待发展的“人”,待之“真心”“忠诚”和“尊重”,乃是现代教师的应有之义。

批评请从尊重开始阅读答案 篇9

C.批评要从尊重开始,才能让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批评,反省自己,达到批评应该有的效果。

D.批评若失去了尊重,批评也只会带来不满和怨恨。

8.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表达了作者对批评的界定,指出现实中不以尊重为基础的批评往往演变成恶意行为。

B.文章②——④段中,作者概述了网络上热议的“地铁蹲”事件,并表达了作者对该事件的看法。

C.文章⑤⑥段叙述了作者本人求学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两段截然不同的被批评的经历。

D.文章第⑦段总结全文,照应全文开头第①段,深化主旨。

9.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整体的行文结构为“总——分——总”,完整、严谨,语言表达流畅、准确,内容上层层深化。

B.本文②③段综合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旨在论证批评是否能被接受,往往取决于批评者所用的方式、用词和地点。

C.本文第④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作用,并且本段还综合运用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D.文章⑤⑥段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正反对比论证:以尊重为基础的批评更容易达到批评的目的。

【参考答案】

7.C

8.B(解析:第④段跟该事件无直接关系,此外,作者表达的是对“年长者批评”的看法,而非该事件)

好照片从基础开始 篇10

第一、拍出好照片的持机方法

首先,为防止拍摄时相机在从手中滑落,需要套上附带的挂绳。拍摄时,将挂绳套在手腕上,双臂夹紧,双手将相机牢牢拿住。卡片机轻便小巧,单手持机拍摄也很方便,只不过,单手持机按下快门按钮时,容易使相机抖动。特别是昏暗场景下,这是造成图像抖动的“元凶”,需要特别注意。另外,食指最好时常轻轻放在相机快门按钮上。按下快门按钮并不是通过指尖敲打,而是使用指肚轻轻按下。

第二、怎样避免照片模糊

一般来说,照片拍得模糊不清晰的原因有3个,

其中之一是所谓的“焦点模糊”,即未能合焦于预期位置的状态。不过,相机的对焦操作十分简单,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小。

使照片模糊的主要原因是“手抖动”和“被摄体抖动”。这两种抖动都容易在较昏暗且未使用闪光灯的场景下发生。手抖动是拍摄时相机发生摇晃造成的。针对这一点,需要注意持机的稳定性,在昏暗处拍摄时,可以将相机放置在某处固定或采取其他方法。另外,利用手抖动补偿机构也能防止发生手抖动。被摄体抖动则是在拍摄瞬间由于被摄体本身发生移动而引起的。在光线较弱且不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拍摄时,使被摄体保持短暂的静止状态能够有效避免该现象的发生。

第三、选择烘托氛围的色调

平时我们所见到的光线,其实是由各种颜色混合组成的。比如,相对太阳光的白色,白炽灯呈现为橘黄色,而荧光灯则是绿色色调。相机中的白平衡功能可以应对这些色彩各异的光。基本上, “自动”白平衡可自动将色彩调节为接近眼睛看到的真实色彩,可应对大多数的场景。

但有时,比起真实色彩,使用更加夸张的色彩可以活跃气氛。这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白平衡。

教育,从倾听孩子心声开始 篇11

教育需要倾听,教师对每一个心灵的谛听,源自于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理解、接纳、赏识与期待。“二十四番花信风”,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都有不同的成长姿态和花期。有的花儿开的早,有的花儿开的晚,但不论花期早晚,要相信每一朵花儿都会盛开在春风里,都会在对的季节、对的气候开放。我们要做的就是 静听花语,做“花儿”的“知音”,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和养分,静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感受生命律动,做个“赏”花人,让“花”为悦己者容。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慢追逐的脚步,让孩子自己慢慢走,学会在成长中守候孩子,用倾听滋养孩子的生命,才能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花期里悄然绽放。

面对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心灵,在您实施教育教学之前,您都一一倾听孩子的心声了吗?倾听本身亦是一种教育。它不是单向和封闭的,教师在倾听中,在和孩子的共同学习和成长中会不断地对自己心性、学养进行砥砺,进行修炼;在倾听中,自己的德行、学问得到不断完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路“有来有回”,我们认真倾听和引领了孩子,孩子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他们也在用儿童世界的真、善、美引领我们,亦会认真倾听我们的教育之音。

教育需要倾听,需要平等对话。需要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明亮的眼睛是小小的,纯洁的心灵也是小小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小”的身心特征,不揠苗助长,不想当然地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用成人的思维来要求他。蹲下身心,放下架子,丢掉既往的思维偏见,每天多倾听一会儿,听听孩子对事物的理 解、感受,听听孩子的诉求,听听孩子的困惑、疑问,听听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爱,了解其内心世界、生活习性、学习境况……以走进孩子的生活、语言、 心灵和思维频道,寻找生命成长的密码,这一切都将从耐心地倾听开始。

孩子成绩下滑你先不要批其心不在焉、玩物丧志等,要先静静聆听。这是因为孩子的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和教师的问题,还是自身问题所致?如此,瞄准耙子,对准核心部位,方可“一击即中”,对症下药。

两个孩子打架违纪,请您不要不给孩子任何辩解的机会、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连珠炮式的痛批痛骂和定性评价。请您先丢掉既往偏见和思维定势,不要急着“否定”孩子,请静静倾听这些孩子的心声,让他们把话讲完。听听他们各自的“道理”“理由”,理清来龙去脉,找到事情根源,而后加以牵引、疏导,动情动理,用一颗同 理心去换位思考,宽容接纳,用教育大爱去触及学生心灵,实施心灵的教育,使学生受到教育感化,从而祛草除根。

……

俯下身心静静倾听孩子的内心,你就会懂得孩子的苦和累,懂得孩子的需要、追求和幸福,能够真正“读”懂孩子这本书,“读”懂教育的发生应该是自内而外、自下 而上进行的。不是教师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说教和灌输,真正的教育是应先触及孩子的心灵,唤醒其灵魂,而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多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一点也勉强不得。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这时候,我们需要静静地倾听、陪伴和等待。

听懂孩子的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会先进行心理换位体验、心理品尝、自我测试,而后再实施恰切的教育。这样,教师不会为了追逐分数而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课外 家庭作业来填满孩子的课余时间,让学生苦不堪言;不会老拿别人的优秀、长处来对比自己学生的缺点和短处;不会认为自己的学生无可救药,否定其一无是处,不会对自己的学生求全责备,动辄发怒、泄气,而会理解、宽容学生,爱护、接纳学生。

孩子是一部永远鲜活的书,我们必须经常地去翻阅它,倾听它,思考它,才会知道他们的欢喜,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教育才会对症下药。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学)

课堂互动从尊重开始 篇12

一、尊重学生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的互动话题, 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 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互动氛围。所以在互动中, 问题的选取除了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外, 要注意它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让学生有话可说, 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学生处于一种被动被迫状态。

二、尊重学生思维

当前课堂互动看起来十分热闹, 教师一呼, 学生百应, 可是许多情况下提出的问题缺少思维价值, 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问题或是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的判断题, 即使是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 也缺乏教师的深入启发、循循善诱, 学生思维受阻, 难以深入, 自然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 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懈怠、疲惫感和懒惰性, 降低互动的价值。

为了避免这种简单化、机械化、形式化的互动, 要求教师提高设问的技巧, 激发学生的兴趣。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朱熹将其解释为:“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 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这对于互动教学无疑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探究空间, 多运用有利于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如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 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找准学生思维的矛盾点和突破点, 因势利导, 从而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三、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的差异有两种, 一是个体差异, 二是年级差异。

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有调查指出, 各种差异的存在使师生互动产生垄断性。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了教师积极方面的言语, 而弱势群体垄断教师的消极方面的言语。对于学业有成者, 教师多采用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 在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质量上提的要求也较高, 在互动时间上, 教师也会表现出极大的耐性和宽容;对于学业不成功者, 教师则倾向于采用专制的、否定的、控制性的言语, 在互动中很少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和表达时间, 且提问的要求较低。这种差别对待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共同进步的。在互动中, 教师应始终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 运用鼓励性言语, 多给予学生定性评价, 避免“标签效应”和“定势思维”, 适当给予学困生更多的信心、耐心和爱心, 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年级差异决定了学生的自控力、注意力、生活经验、背景知识、思维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如低年级的学生, 由于其自控能力较弱, 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基础知识不完善, 并不适宜频繁使用互动教学, 教师应以讲授法为主, 且使用互动教学会增加教师的管理难度, 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高年级的学生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且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不断提高, 互动应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以期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学生自尊

互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 而是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讨论、一起学习的角色。教师应当做好角色转换, 积极关注学生, 以一种尊重、平等、共情的态度与学生互动。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仅是智力领域的促进, 更是一种情感领域的交流。

互动的尊重从细节开始于细微处, 点点滴滴感染学生。如教师可以从改变位置开始, 走进学生。互动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 融入学生, 与学生一起探索。有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一定是口头上的, 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一个肯定的微笑, 一个轻拍肩膀的鼓励, 都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爱。

五、尊重学生生命

由于互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互动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所以教师应当明确互动目的, 对于互动话题有一个宏观把握, 遇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于教师预先设定回答时要充分发挥教育机制, 把握好时间, 收放自如。毕竟互动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生命的过程,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时间, 浪费不得。

课堂互动从尊重开始, 真情交流, 理智碰撞, 共同体验互动的乐趣, 让课堂成为一种生命的运动, 师生共同获得生命品质的提升。

实现优质课堂从尊重学生开始 篇13

一、尊重学生, 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蹋的东西。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 有的是在脊椎骨上, 有的是在神经上, 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 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的人格尊严上。”一个从小失去尊严的孩子, 长大后很难堂堂正正地做人, 很难拥有健全的人格。

其实, 每个教师都应该知道,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尊重学生就要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遗憾的是, 教师侮辱学生的事件仍屡屡发生, 有的甚至令人发指。学生也是人, 而且是独立的人, 尤其对未成年人, 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人没有了尊严, 哪里还谈得上自信、自强?而学生对尊严的理解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亲身感受才能慢慢领悟的。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去做引导者, 而不能去做践踏者, 而唯有尊重学生才是引导的起点。

二、尊重学生, 是“以人为本”的真谛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 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同样有尊严, 并且由于他们还不能完全独立, 他们自尊心更强, 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在提倡教育“以人为本”的今天, 只有真正改变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 不再以“教官”“判官”的面孔, 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 而换之以平等交流的态度、语气, 换之以耐心、细心、将心比心的心态去对待学生, 这才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作为老师一定要把学生真正看成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充分尊重学生, 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 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亲近老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 真心热爱, 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才能用正确的方式去尊重学生。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老师都去尊重每一位学生, 就一定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也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铺就一条崭新的道路。

三、尊重学生, 能让学生找回自信

自信源于个体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充沛的自信心是个人成功的源泉不竭动力。学生正处于自信心形成与确定的初期, 教师的每一份尊重和信赖, 都是洒向学生心灵的阳光与雨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对于教育服务者而言, 就是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努力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要让学生懂得尊重, 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在实践中我尝试运用“请学生坐下来谈话”“不从窥视孔中看人”“不用‘差生’一词”“先向学生问好”等做法;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 给他一句真诚的鼓励;当学生违反纪律时, 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增强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并积极把握教育契机, 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享受成功的快感, 在自信中成长。

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尊重呢?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 而不能对学生进行随时随地地关心。而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 那就必须要求教师细心、敏锐地捕捉学生脸上的“晴雨表”, 于细节处, 于无声处给孩子尊重。

1.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对待, 全面细致去了解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家要多方面来培养人, 那么他首先应该从多方面来了解学生。”而从我们实际教育过程来看, 很多时候, 学生出现各种异样的时候, 都是因为家庭或者自身心理出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变化。而这个时候, 作为老师如果没有在以前进行过深入细致的了解、沟通, 那么他在处理这些异常情况时就会武断, 甚至进一步伤害孩子。所以我们要去全面了解学生, 也就是既要了解学生本身的过去和现在, 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 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或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 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包括他们的喜怒哀惧。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对症下药”, 收到实效。

2. 教师的言行要注意掌握分寸

一句粗暴的话语, 可以让一颗良知尚存的心灵彻底毁灭;而一句充满信赖的话语, 又可使一个正在沉沦的灵魂得到拯救。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 就要礼貌地对待学生, 不能用“笨蛋”“傻瓜”……这些带有侮辱、挖苦的字眼刺激学生, 使他们失去自信和自尊。

多少年来, 我们的教育似乎铸就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就是:“我是老师, 你就得听我的”,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尊重教育”却让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苦口婆心”“经验之谈”代替不了学生的成长。成长需要时间, 成熟需要磨炼。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 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空间。

在一些老师的眼里, 维护自己的尊严要比维护学生的尊严重要得多。甚至当迎面而来的学生喊你“老师好”时, 有的老师要么熟视无睹, 仍然与同事谈笑风生, 要么目不斜视, 把头抬得高高, 别说点头微笑, 更别说回礼“你好”了。许多体罚、变相体罚现象的存在, 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教育的目的, 而只是老师维护自己面子的产物。所以, 老师应该转变观念, 尝试着去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 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 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能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老师能够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热爱学生, 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 只要老师投之以李, 学生就会对老师报之以桃, 当您走到学校马路上, 学生们会微笑着轻轻地走过来, 亲切地向您发自内心的问候一声:老师, 您好。当您从商场购物, 一个人两手提着大包小包匆匆忙忙在大街上蹒跚行走时, 有一双温暖而有力的手接过手中负担, 定睛一看, 是您几年前的学生, 虽然, 您可能会记不起学生的名字, 但学生对您的称呼依然那么响亮, 那么悦耳, 那么充满爱意, 那么令人感动。

3. 尊重学生必须以宽容为怀

要尊重学生, 就得学会宽容, “宽”就是宽容大度, 是对学生非本质性错误的宽容、对批评教育反思时间的宽容、态度上的宽容和处罚方式上的宽容。本着教育从严, 处理从宽的原则, 切忌重提旧错或指出与此无关的事一并处理。“以己之身, 及人之身”, 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 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 以热情换取信任, 以坦诚换取信任, 以信任换取信任。唯有在这种状态下, 师生情感才易于引起共鸣, 才容易实现心理沟通, 从而构建和谐的班级。

人无完人, 学生犯点错误或者违反规定是难免的。如果我们能宽容以待,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例如, 我们班有学生欠交作业, 我并不生气, 更不会去惩罚他们, 而是先询问学生欠交作业的原因, 是没时间做还是不会做, 不会做的让他们请教老师或同学把它做好, 再表示自己的关心和担心, 因为偷懒而没有做的, 晓之以利害关系, 最后添上一句“下次别欠交了”。我一直觉得, 没有哪个学生愿意故意欠交作业, 肯定是有原因的, 惩罚他们改变不了什么, 对其他同学也起不了警示作用。虽然没有惩罚,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我们班很少有人欠交作业了。

当然, 宽容错误绝不是纵容学生犯错, 更不是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不管不问。宽容学生的错误是说在掌握了学生成长规律和懂得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错误不大加声讨, 不苛责学生, 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这些错误。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尚且犯错, 何况学生呢?学生不是完人, 更不是超人, 因缺乏自控力他是会犯错误的。犯错误应该是学生的一种权利, 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有谁从小到大一点错误没犯过?从某种意义上讲, 成长的过程就是犯错改过的过程。再说这些错误也并非一无是处, 有时它可以起到一种反面教材的作用。吃一堑, 长一智。凡是犯过错吃过亏的地方, 大都积累了教训, 对自己以后的行为能起一种规范和警戒的作用。适当地允许学生犯错, 宽容学生, 有时是一种教育艺术。我有一学生特别粗心, 平时作业常犯低级错误, 家长为此不知说过他多少次, 但他就是不当回事, 小错不断。后来我和家长商议暂不要管他, 让他吃点亏。到了期末考试时, 他的粗心害得他丢了不少分, 名次也下降了不少, 他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以后每次作业、考试他都很谨慎地认真检查。对这样的错误要大声说“不”吗?这样的错误难道不可以被宽容吗?

4. 尊重学生可以借助课堂,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常常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否的态度上, 存在偏差, 好像学生答对本身就是应该的, 答错就不能理解, 存在这种观点, 实际上没有做到了解学生, 没有去真正地爱学生, 不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也没有去尝试过要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所以, 这样的老师可能也不会为学生的点滴成功而感到自豪, 为学生的丰厚回报而激动过, 为学生的回答而满意过。老师在课堂上, 也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 有些老师只重视几个学生, 而忽略大多数学生, 好像整个课堂是给几个学生上的, 即使这节课你讲得多么生动, 多么有趣, 多么条理, 那也是一堂失败的课, 这与素质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课堂上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 如“你回答得真完整”“离结果很近了”“你愿意试吗”等, 班上曾有个女生学习成绩很好, 可是在课堂上并不积极发言, 为此我常常给她创造机会, 展示自己, 并不失时机地鼓励她, 为她喝彩, 慢慢她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碍, 课堂上积极发言, 并带动了部分学生, 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 那一刻你能感觉到你的伟大, 充满成就感。对于学生的失误, 老师要循循善诱, 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空间, 用真理、历史、经验引导他们明辨是非, 从而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我们应该极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学习氛围, 这样学生就会先从课堂上接受你, 会认为你是一位可敬的老师, 继而在人格上会尊敬你、接近你, 把你视作生活中的朋友, 困难时让你分忧, 快乐时与你分享。这样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师生之间关系越真诚、越浓厚, 你的问题也就越容易解决, 这样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 尊重学生我们老师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努力, 如适时向学生学习, 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个体的自尊得到满足就会心情愉悦、舒畅, 就会激发活力和兴趣。抓住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请教”, 和他们“同学”, 使他们真正感觉教师的平等相待,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活力, 让他们感受“我能”, 体验“自尊”。我们在学习《学会交往天地宽》中的“交往应谨慎, 避免盲从”这一话题时, 针对“追星族”进行了讨论, “粉丝”这个词不断地出现, 我说“粉丝这个词, 不断地在媒体中出现, 我却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的话还没有说完, 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给我解释:这是英语单词“FANS”的译音, 就是“追星族”的意思。我显得恍然大悟, 说:“今天向同学们学习, 和你们交流, 我长了见识, 学到了新知识, 我以后就不在老土了, 谢谢你们。”学生们高兴得笑了。这既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求, 又突出了“交往”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实现优质课堂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不仅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水到渠成, 更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 所谓“亲其师, 而信其道”。让我们都来尊重我们的学生吧, 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原来, 我们的学生是那么的可爱!

摘要:“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也”, 教育是一门情感艺术。著名作家杨东平说:“在西方的很多学校, 最典型的是蒙特梭利学校, 它有个最基本的规范:教师与学生谈话, 必须蹲下来, 与学生平等。”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孩子, 我们应该热爱学生, 信赖、尊重他们, 理解、宽容他们, 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从而为教育赢得一把成功的钥匙。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 我们老师也能从以往因教育孩子而腻烦、厌恶的情绪中走出来, 从教育过程中找到一片温馨。

上一篇:高中女生的毕业感言下一篇:清明假期趣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