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湖北郧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凌祖宏

[内容摘要]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普遍存在高耗低效和重读轻悟的现象。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有必要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找出合适的对策解决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

对策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文章的阅读,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形式。阅读既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知识越多,越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有些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特有的工具性。轻视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只顾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忽视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只专注于字词句和内容分析,而不注意深入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未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应试教育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思想已被功利主义思想所取代,而在功利主义思想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功利主义的阅读教学,片面追求教育结果,以考试的分数论成败,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学生价值的实现。功利主义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按照考试模式对课文进行讲解,把熟记、难写的字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完全不涉及原文的情、意、道。有的教师甚至将课文编成考题,要求学生在不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考题。

(三)重内容理解,轻人文熏陶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靠学习主体__学生感悟获得,而不是只靠教师讲解。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现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偏重于对阅读内容的详细分析理解,而轻视和机械进行人文教育。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教育,激不起爱美的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显然,这段话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强

调指出了培养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__“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__“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四)阅读缺乏体验性

在《月光曲》的教学中,我们研究发现单纯的介绍背景,告诉贝多芬的困苦往往不可以打动学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曾提到:“一切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现在学生大多生活宽裕,很少有经历过极度痛苦失望的时候,很多老师发现这一难题却没有十分可行的方式。他们深知缺乏体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距离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畏惧感。在这种情形下老师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处理,假若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以迷路时忽然得到帮助来类比贝多芬遇见盲姑娘时的心态,将文章的深层内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随着生活阅历的渐渐增加,激起学生思考科学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形成爱科学、讲文明的良好品质。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更新阅读教学理念,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转变自己角色的定位,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必须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由、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视野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

(二)把握阅读灵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灵魂。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地读,而是落实到每个学生潜心地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要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去作复杂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表达。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直至读出感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让学生获得个人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读书百遍了,其义也自见了。

(三)要“因材施读”,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有很大难度,范读很有必要。当教材中出现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艰深难读的片段,我们就采用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则由几个人或全班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为了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线索或提纲,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层次、捕捉关键词句,则引导学生细心默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则进行分角色朗读;对于句意连贯的句式或段落,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让学生能“以读悟文、以读悟情”,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敢于放手,“有扶有放”、“有错有纠”,让学生在“多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四)转变教师评价阅读教学的标准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不管学生会不会回答问题,老师都会说“你真棒”。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池,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一个“爱迪生”。

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所以教师要改变原有的重赏识轻批评、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步骤的阅读教学评价标准,建立一个严谨、公正、科学、多元化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总之,“学语文”最终目的是“用语文”,我们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认真落实新课标理念,让学生沉下心来阅读,让教师静下心来教阅读,少一些浮华和形式,潜心会文,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习语文、感悟语文、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相信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2、《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1.重“人文”轻“工具”。大部分语文教师上课时总是逐字逐句地分析, 不厌其烦地讲解,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情体验的生成上, 人文思想的熏陶上, 丢掉了语文学“语”习“文”的本质, 没有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 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强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应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学生要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熟练地从别人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 并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进行交流沟通。

2.重“知识”轻“实践”。教师为考而教, 学生为考而学, 应试教育对师生的影响深远。考试中的阅读短文和作文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综合检测。阅读短文的题目主要是从人文思想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而唯一的真正能体现语文综合实践的考试题目——作文, 却成了摆设。说到底, 还是教师的思想出了问题, 导致到了高年级的语文教学,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地指导学生写字、读词、体会句子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

3.读写分家, 没有发挥好“教材”的作用。阅读教学不提习作, 习作教学不谈阅读, 导致学生能明确习作要求, 有合适的素材, 却不知如何组织运用语言, 把内心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文章“写了什么”, 人人都能看得见, 而“怎么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 尤其是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阅读课的教学思路, 要更多地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尤其到了小学高年级段,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教师就要把阅读教学作为桥梁, 侧重指导学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和感悟, 充分挖掘和发挥好“教材”示范的作用, 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阅读教学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凸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学会熟练地、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人文性”是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 是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 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则是工具性的升华,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转变思想:既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 也要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

2.阅读教学要做到:回归语文本色。语文的本色就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言语表达的秘密:通过对言语表达形式的研读、品析、借鉴、运用, 促进学生选用正确的、恰当的乃至最富表达能力的言语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叶圣陶先生有言:语文课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借一篇篇课文作例子, 教会我们的孩子说话和写话。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言语表达的特点,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及需求的角度, 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总之, 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会通过哪些方法或手段凸显思想感情。会表达才是真正地学好了语文, 这样的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3.阅读教学要做到:为学生搭建实践语言的舞台。很多教师认为, 完成语文课本中规定的八篇习作就是实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 其实不是这样的。园地中的习作有些和单元主题相差甚远, 不能及时检验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情况。所以, 教师要充分有效地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练笔, 这样学生才能有法可依, 才能在练笔中有一种成就感, 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关键的一部分,它关系着学生未来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必须从小学就重视起来,用有效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对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还不够,填鸭式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大大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堂大多都是老师讲,学生在讲台下面一直被动地听,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虽然穿插着课堂提问,但留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太少,以至于学生不能深刻领会问题的要点,降低了课堂提问的效率。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当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的机会太少,老师往往会以自己的经验去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所要学习的文章,而不是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发挥想象,从而深入地领悟和体会文章的内容。整个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被老师牵引着,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完成阅读训练,没有提出自己对阅读内容的自我理解和感受。

(三)缺乏明确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之前往往忽略了对阅读教学任务的深入理解,大多数老师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中的一些建议来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缺乏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没有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就严重脱离了实际,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成性课堂。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思考以及交流讨论。例如,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老师可以提出“你觉得文章中哪些句子或者哪一段话最精彩,为什么?”“通过阅读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等问题,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思考与讨论的空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并自主思考以及交流讨论,通读完文章之后学生可以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与内涵。第二,老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实践中,从而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知、理解与感悟。例如,在讲授《秋天的树》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等不同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出秋天的美丽景色,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文章中鸟儿与树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基本的阅读技能,而且还大大增强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进一步开拓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精髓。例如,在讲授《小桥流水人家》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如“通过这篇文章的题目你们能想象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小桥、流水与人家之间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通过这些问题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小桥”“流水”“人家”来构建出不同的情景与画面,并提出自己创新性的观点。这样一来,不仅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三)拓展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途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学习内容,还应引进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活动,使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学习。比如,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定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朗读比赛、读书交流活动、经典名著阅读等,或者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校外图书馆进行参观和阅读,通过这些课外阅读实践,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与阅读的途径,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立足于实际,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总结以往教学的经验与不足之处,不断地改进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注重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唐雪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在我市已实施十年,特别是2010年实施规范化教学管理以来,经过实践与努力,我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方面均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现本人就工作中自己从小学语文备课、课堂教学和作业方面发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相应的对策做些粗浅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主要成绩

纵观全市小学教师备课教案、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作业等,整体情况较好。教师们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落实学科规范化教学常规,扎实双基教学,加强教学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一)教师在备课教案中既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坚持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发挥备课的作用。

2.多数教师备课态度认真,能写详案,教案书写工整规范。3.教案项目比较齐全,有成绩考查表、教学进度表、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流程、课内测试练习、教学反思等。

4.教师认真解读教材,深挖“四基”,达到“四明确”,准确、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深挖每一课时所要落实的基础知识点、基本能力点、基本方法训练点和基本思想教育点,达到明确教学重点,明确教学难点,明确教材特点,明确教材疑点。

5.基本能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预设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安排好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如师范附小的教学设计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活动分开来写,把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凸显出来;还有的教师在教案中明确标出“知识点、能力点、创新点、设计理念”等,加强了具体教学环节的目的性。

6.能够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发,进行教学反思,课后小结的实效性有明显提高。如:能够从“成功经验”和“反思问题”两方面进行实实在在总结,为以后的教学做好了经验积累。

(二)课堂教学中,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1.课堂流程完整。课前执行教师候课制,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教室回荡学生嘹亮歌声;上课伊始师生起立,相互问好,进行课前一分钟训练;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下课前指导学生做好下一节课学习准备;下课后,师生起立,相互说再见,教师护送学生走出教室。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体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重点难点比较突出,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效果较好。

3.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学习。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比较正确地摆正主导与主体的位置,不但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更多考虑的是怎样为学生服务,怎样教会学生会学。工农小学张玉艳老师在讲《喜爱音乐的白鲸》一课时,能够组织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那种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正在正在形成,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逐渐增多,参与的热情日渐增高,教学效率也日益提高。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探索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

5.教学中重视语言文字训练,重视字词句教学,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本位得到了更有力的突出,教学时做到精讲精练。语言文字训练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一是重视语言的积累,字词句教学得到加强。如三台中心校曲会萍老师执教的《寄给青蛙的信》,老师把形声字、多音字归类在一起练读,并注重低年级说话训练。二是重视词句的理解,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多数教师注意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采用比较、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句,进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重视词句的运用,在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词句。兴隆中心学校张丽娟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设计了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的训练:“黄色花淡雅,生活就像黄色花();白色花高洁,生活就像白色花(),紫红色的花热烈,生活就像紫红色的花()。”在教学中落实了词语的运用和积累。

绝大多数课教师做到了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也进行了人文的熏陶。进修附小张秋红老师执教的《豆腐颂》一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豆腐的美积蓄在学生的心中,语言的美丽萦绕在学生的脑际。

6.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文本,朗读、默读、浏览多种阅读方式相结合,让学生读中悟,悟后读,课堂上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出现了学生的精彩感悟和回答。师范附小严文臣执教的《咚咚》、鸡鸣山中心学校于红伟执教的《捞铁牛》时,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朗读和默读、浏览结合起来,让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龙家中心学校衡占老师执教的《马》时,引导学生在品味中朗读,在朗读中思考。城子街刘春梅老师在《夜莺的歌声》教学中反复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7.注重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如课前,能够让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准备;课上,能够引导学生适时合理地运用资料。这样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基本适中,种类齐全,形式多样,既有单项作业,也有综合作业,题型设计灵活多样,不仅重视双基,更关注学生能力培养。

2.学生作业总体情况较好,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逐步形成。3.练习册能够及时布置,及时批阅,能够让学生及时订正,教师做二次批改。

4.作业批改得较细致,批改形式具体表现为详批详改、学生自改等。尤其是作文,基本能做到眉批与总评相结合,教师对于学生的好词好句均能够做上记号,并在总评中写好激励性语言。如其塔木中心校孙颖老师对学生李志刚的《老师的节日》习作批语这样写到:“小作者仅仅通过一件小事,叙述了自己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朴实的语言,细微的表达,给人以感染,若能注意语言精练一些,不写错别字,文章就会更好了呀,加油!”教师的批语中注意人文性,意见中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使批语更富有激励性,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规范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但长期以来,有些老师们对备课存有极大的应付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

1.备课与上课脱节,无实效。有的老师完全局限于教参,没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仅在教参和学生间起一个传声筒的作用;有的教师则把备课当成是应付领导检查的工具,备课时既没深钻教材,也没经过自己细致的构思,形成考虑周全、条理清楚的授课思路。多数备课是在抄教参,简单化、模式化严重,与上课基本是“两张皮”,没有实用价值;还有的老师,平时基本不备课,专等检查前突击完成,备课的作用完全没有发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很多学校提倡集体备课,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实现资源共享,但很多老师“发明”出“一人备课,多人使用”或者“分摊备课,集体共用”的轮流备课制,从网络上复制下载的现象十分严重。

2.备课只关注局部而忽视整体,只关注教材内容而忽视教学中的“人”。教师通常只注意思考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而忽视对一个单元板块或整册教学的研究和规划;即便是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经常也只是注意思考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只注重思考教师的教学思路,却忽视学生的课堂活动,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状态和需求,忽视学生可能做出的反应,只注意思考面向全体学生的划一目标和统一要求,却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研究及针对“具体个人”的弹性化设计研究,造成教学设计缺少规划性、前瞻性和创造性。

3.只重视当堂教学,忽视教学后记。教后记应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情况的及时反思,应是以反思为主的融理论思考、教学实践的反思型笔记,能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但多数教师未加重视,往往是三言两语应付而过,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4.教案缺乏完整性、实效性。

(1)教案项目不够齐全,少数教师没有写课前准备、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等。

(2)少部分教师的教案过于简单,只写大的教学环节,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优化措施体现少。

(3)存在少部分教师机械抄袭其他教师教案与出版社发行的现成书本教案的现象,教案缺乏独到见解的教学设计。

原因分析:

一是语文老师课时负担重,作业批改量大,且大都兼任班主任,日常教学事物繁杂,加之语文备课的时数太多,语文教材又频繁修订,老师的备课压力很大。二是很多教师未能正确认识备课的重要性,未能认识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对备课存在严重的应付心理及惰性心理,未能踏踏实实走进文本,未能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材处理、环节设计,出现了备课上课脱节的现象。三是学校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一般只看结果,对备课中出现的问题没有采取有效的杜绝措施,导致备课走入“恶性循环”。

(二)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准确、不全面

审视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有的老师不明白自己的教学目标,不知道自己的这堂课究竟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有的老师的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加重任务,拔高要求,脱离学生实际;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连续不断地讲话,连珠炮式地提问,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慌里慌张地对答,快速扫描式地观看,整堂课没有静心读书的时间,没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没有心与心的交流,没有情与情的激荡,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读书似小和尚念经。

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教学目标制定缺乏科学性。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目标制定不准。“不准”意味着要么偏高要么偏低,也就是与学生认知特点,现有水平不符,与教材要求有差距,出现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现象。如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读课文中学习识字,在读课文中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不少老师往往拔高要求,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地分析,有一年级教师教学《乌鸦喝水》这课时,让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很明显,这样的教学要求就是对年段目标、对教材要求把握不准。类似这种拔高教学目标的现象在“积累”的教学中存在更多,本只要求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的名人名言,偏偏要让学生背下句子的含义;本只要求熟读、大致了解诗意的儿童诗,偏偏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去解释。

还有个别现象是教师低估学生的现有水平,目标定位过低。如,三年级教学认读生字仍像一年级一样,由老师带着学生“声韵分开拼读”,目标定位不是“学”而是“教”。

②教学目标制定不全。新课标在教学目标制定方面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要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三维目标不能有机融合,顾此失彼。大多数教师注重知识的讲解、灌输,把考试作为终极目标,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忽视对所习得方法运用上的指导,忽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培植;或者三个维度的目标完全割裂,平均用力,一节课试图三方面目标同时实现,导致语文课成了“四不像”;或者过于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偏离了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

③教学目标制定不明。有的老师目标随意性极强,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目标缺乏系统性、连贯性;有的老师甚至自己都不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去落实,目标制定极为模糊,教学目标的导向性无从谈起。

原因分析:一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定势及应试思想的影响。由于考试内容偏重知识体系,为追求高分数,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二是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尚模糊,不明确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而在处理过程中顾此失彼。三维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该是有层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仍是主体,在这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关注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另外,三维目标应是互相渗透、有机融合的,而不是将三个维度简单叠加。

2.教学策略选择不明确、不灵活、不恰当。

教学策略是教学的生命,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解决一系列教学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策略选择不明确,随意性大。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不能“吃”透教材,“析”透学生,策略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杂乱无章。(2)教学策略单调,缺少灵活性。面对新的课程标准,面对新的教材,很多老师沿用的仍是一两种陈旧的教学策略,课堂缺乏活力,气氛沉闷。(3)策略运用不恰当,不深入。存在“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杂”(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碎”(零敲碎打,忽略整体性)、“偏”(强调接受性学习,重视双基)等问题。

原因分析:一是教材没有“吃”透。教师课前没有深钻教材,对课文缺乏整体感悟,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没有有准确的把握,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二是学生没有“析”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没有分析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预设。三是预设没有“做”透。教师缺乏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对专业和知识的预先准备,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以上原因导致教师上课时随意性较大,要么教学策略单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么随意运用几种教学策略,走了一个“热闹”的过程,却无实际效果。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间缺少交流、互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无视学习的主体,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思维受到窒息,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消磨,个人发展被严重阻碍。具体表现在:(1)教师仍占主体地位,灌输式教学占了主流。课堂上仍然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更有的老师会将所谓的问题答案让学生抄写下来去死记硬背。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步骤都是围绕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学生只是一名听众,没有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可供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2)教师是为了成绩而教,学生是为了成绩而学。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重标准答案,重结果,重齐步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方法,缺少动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思维僵化,只读死书。(3)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浅尝辄止。在新形式下,有的老师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但由于教师对其研究不透,利用不当,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被采用,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浮华热闹,实效性差。

原因分析:一是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教师仍没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传统思想,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没有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没有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二是“成绩第一”的思想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片面追求教学成绩,把分数作为落脚点,只要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宁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影响了对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三是部分教师存在一定的思想惰性,习惯了墨守陈规,不愿去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3.语文双基教学不务实、不落实、不扎实

“语文双基”的时代内涵是什么?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双基。课程标准淡化“双基训练”,有的老师认为就不要双基训练了,这是对课程标准的一个误解。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打好基础,必须进行双基训练,这是良心。我们需要沉下来思考的是,我们要对“双基”赋予新的内涵。

以往调研,我们在每堂课结束前十分钟,都要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简单的小检测,做与课上讲解相关的小练习。检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字词书写不规范、不工整,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写或错别字多。一个小练笔,学生提笔有千斤重,半天动不了笔,即使动了笔,也写得语句不通,文不达意。

究其原因,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走过场,认认真真地搞形式,扎扎实实地“讲”与“问”,对“双基”教学不重视,对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不辨析字形,该认的字不认,该写的字不写;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该积累的不积累,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导致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把识字、写字教学摆在突出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小学各个年级都应重视识字、写字,都应重视词句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认识3000常用字,会写2500字,会用6000词,绝不能马虎。否则就会重点不重,基础不牢,长期下去将后患无穷。

4.五大领域教学费时多、负担重、效率低(1)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①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识字,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学生学习汉字回生率高,识字远离生活。②“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一视同仁,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到学习汉字很困难,枯燥无味,缺乏情趣,学生参与教学兴趣不高。

“语文课标”适当增加了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减少了写字量,确立了“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体现了“多识字少写字、提前进入阅读”的指导思想。长春版课标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标”的思想,采取“多识少写、识写分流、分进合击”的编排策略,为我们创新识字写字教学、大面积提高识字写字教学质量提供了资源、创造了条件。不少教师对这些编排意图和特点没有认真分析研究,没有把握住“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要求。(“认识”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整体认清字形,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读它,对识字处于整体感知水平;“会写”的要求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所以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出现识写不分,认识的字和要求写的字一起教,或者把要求写的字作为要求认的字来讲的现象。

③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没有突出出来

识字教学是要建立音、形、义之间的多向联系,而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平均用力的情况,这就有待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调查,确定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龄前儿童口头上会发很多音,了解许多字的意义,但多不能掌握字形。因此对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④不顾汉字自身规律,随意进行解剖、想象,造成符号与文化的割裂,造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方法层面的分离。

【案例一】老师:今天我们迎来一位新朋友“士”谁能用自己的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生:“十”字加一短“一”。生:“王”字去掉一“横”。

生:与“土”字相似,但下面的“一”要短。生:“上”下的上,往左出头了。生:“二”字加一“竖”。

生:我觉得它像一个小飞机的形状就记住了。生:我觉得它像墓碑上的十字架。

师:好,同学们不但说出了许多熟字,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表扬你们。

【案例二】一位老师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或“王大娘,白大娘,坐在石头上唠家常”。

汉字是具有历史文化范畴的文化符号,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识写过程中应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过于注重一些识字方法的研究、运用,忽略了文化意义在识字教学中的渗透,而在教学方法层面上造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隔离。像案例二中的识字方法,过于注重了简单的趣味性,只在字形上下功夫,过分追求形象性,忽略了汉字的构字特点,以致脱离了汉字本身规律。“碧”:从玉,从石,白声。本义:青绿色的玉石。我想,按照此法学生除了通过口诀记住了字形以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收获了。当然,寻求各种方法追求识字的高速度、高效率,以便尽快度过识字关,是符合孩子的语言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如果因此而忽略文化因素的渗透,汉字本身可能带来的人文层面的价值也就随之脱落了。好在“课标”注意到了这一点,以一、二年级为例:过去只简单地提出某个年级要求识多少字,而现在的要求首先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然后才提出识认要求。

表意文字凭借汉语语素的意义来构造自己的个体符号,属于音形义统一的符号系统。案例一、二都没有注重表意文字自身的特点,只是单纯在字形的识别上进行随意的解剖和想象。虽然案例一中利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以及形象化的想象等来分析字形,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也比较容易记住字形,可如果忽略了汉字自身规律,不了解汉字的字理及文化因素,学生记住的也仅仅是字形而已,而且回生率较高。

案例一、二中的有些方面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利用熟字同化生字,或者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适应了其形象化认知特点等。但不能不顾汉字本身的特点而牵强附会地甚至错误地拆解汉字,比如,“‘王’字去掉一横,‘上’下的上往左出头了,‘二’加一竖”。学生在打基础阶段,如果采用的方法违背了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就会误导制约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养成。

⑤忽视写字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人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也可以体现其文化素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但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都没有得到重视,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

A、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而当前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是个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一”大都不到位: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着桌边;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对写字教学要求不严,导致学生写字习惯差。进入课堂,可以看到,学生写字时的坐姿和执笔方法非常糟糕,他们写字时奇形怪状,有的腰扭成了麻花,有的手掌根部前置手弯如钩,有的干脆以指关节作腕枕纸。写出来的字不是难以辨识,不堪入目,就是笔画硬如棍棒,张牙舞爪。汉字的美妙,在一只只小手下,被蹂躏得险象环生,惨不忍睹„„在教学调研中,我曾随机观察、调查过一些班级,发现写字姿势的正确率仅在30%。

B、写字课或写字的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弱化了。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写字教学一向不大被人们重视。教师都能理解写字教学对于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意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际工作中,个别老师并不重视写字教学。在语文课的课时中每周应安排一节写字课,按照写字教学的要求认真上好写字课。三年级写字教学的要求是: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但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写字课,按照课程标准让学生学写毛笔字的学校更少。很多时候,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下,看重的还是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想想看,在测试检查中,“看拼音写字词”、“抄写下面一段话”等等,学生写得不规范的字,又有多少扣分的呢?从这个角度上看,即便教师重视写字训练,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在教学评价上,却没有丝毫回报,谁又能长期坚持做这种只耕种无收获的劳动呢?翻开学生的作业本,学生写的字,老师的要求是只要字写对就行,不求写字质量,使《课程标准》提出的写字教学的目标落空。另外,小学教育受到批评的焦点就是学生回家没完没了地写作业,写生字词便是其主要内容之一;甚至把学生眼睛近视等问题也一并迁怒于写字上,一些家长由此认为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关键,写字好坏无关紧要,这就导致社会、家庭都不重视写字教学,这种误解势必影响到写字教学。

C、教师由示范者变成了陈述者

观察、模仿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老师是学生最重要、最直接的模仿者。老师的示范写字的行为能给学生最直接的观察,从而让学生纠正自己已有的不正确的写字行为,学会正确的写字行为。教师自身的写字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教师缺乏写字教学的基本功,上课时不进行板演,只进行解说指导,常常是教师讲一笔,学生练一笔,或是教师大讲特讲书写技巧,这种做法使教师由行为的操作者变成了行为的解说者,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2)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①阅读教学中,“三多一少”的现象普遍。

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其中“三多一少”的现象是:

1、空洞繁琐的分析多。80年代“问得碎”,90年代读得碎,后期发展为“练得碎”,现在形成了“析得碎”。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在语文老师上课,往往喜欢挑选出课文“精华”的句子、段落,与学生一起将它们分析得头头是道。把一个原本好好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即以教师为中心,用教师的“教”挤掉了学生的“学”。课堂缺失对文本整体感知的环节,一篇课文的学习由篇分割成段,甚至碎裂成词和句,这是违背阅读教学规律的。2008年我在指导进修附小石永红和2009年卢家中心校贾金艳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时,同课异构的两次教学设计让我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尤其是鸟与树三次对话的处理上:第一次:屏幕上依次打上三次对话,让学生读。分析每次对话,体会小鸟的心情,再读。学生读文程序化,情感始终游离文本之外。第二次:屏幕上依次打上三次对话,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情感激发做铺垫,最后学生回到文中分角色朗读。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分析”——让学生充分地、深刻地、一致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是“唤醒”,“唤醒”学生对整篇文章形成“感”的积淀而不是某个字,某个词。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是从整体入手到局部深化再回到整体,教师头脑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才能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学习思路。

2、不必要的提问多。课堂上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当中,而学生所得甚少;课堂上提问题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老师在不停地提问题,学生在不停地找答案。

3、不必要的形式多。新课程改革是要摒弃原来一些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展现全新的局面。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极端,一上课就合作,一学习就探究,热衷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因此就出现了阅读教学不以读书为重点,而是以讨论为主导。

4、学生潜心读书的少。主要表现在:读的时间少,读的形式少,读的指导少。

语文阅读教学中“三多一少”的现象非常严重,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不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习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我们语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把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要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读,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②朗读教学模糊化、形式化、机械化 【案例】《恐龙》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请大家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问同桌。

师:好,下面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把气势拿出来,有感情地读。生:(齐读,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很洪亮,整齐。下面谁想给大家再读一读。生:生纷纷举手。(师找了两个学生读)

师:好,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学生进行了纠正)刚才两名同学读得都不错,除了个别发音不准外,较为流利,很有感情。下面谁能告诉我你喜欢哪种恐龙,把你喜欢的恐龙的有关描写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纷纷举手(一生选择梁龙)师:你能说出梁龙的长吗?

一位老师在教学《恐龙》一文时,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气势”,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恐龙的句子。这种读就不禁让我们“叹为观止”了。这两次读既看不出教师布置朗读的目的是什么,也看不出朗读会起到何种作用,还没有尊重文本本身的特点。其实,《恐龙》一文属于常识类说明文,教学重点不是体味、感悟、积累语言,而且培养学生迅速搜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因此这篇文章的教学较之朗读倒不如默读或速读来得更加恰当。

分析老师们的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有的不足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二是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生A读了生B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老师读了学生们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三是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什么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意蕴。四是朗读评价单

一、抽象。教师的评价往往是“读得很流利”,“读得很有感情”等。这就违背了课标强调的“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③课外阅读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有阅读习惯者仅占5%。从这一点来说,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算不上成功。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课外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生活,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但是从我们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课外阅读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练习、试卷上。就是有的学生自己进行的课外阅读,由于缺乏教师的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3)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和综合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有些学生因为从小胆子就小,或已经有了自卑的心理定势,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有些学生是因为自尊心太强,担心答错了别人笑话,不敢交流。课堂教学中缺少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情境,激发不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忽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作文课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生活与训练处于隔离状态,习作的目的不是指向的学生的自身的需要,不是指向的是生活的需要,而是指向的是应试教育。学生怕写作文,习作时感觉无话可写,结果形成“编、套、摹、抄”作文现象。过分强调思想性,学生作文难说实话,造就了虚情假意。从教师习作教学情况来看,缺乏有效地习作指导和讲评。

综合性学习往往不甚得法,指导不力,效果甚微。

由于考试、评价的原因,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上,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受到了忽视,甚至很多老师对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一带而过,不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学习与训练,语文教学的内容只集中在阅读教学、识字教学上,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大缩水,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发展。

5.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一些最基本的学习习惯落实不到位,如:写字、执笔、读书姿势不正确;有些学生不会读课文,喊读、拖长声;有的学生作业本不整洁,书写了了草草;上课不认真听讲;语文学习方面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勤查字典,主动识字,勤于阅读等。

6.教学评价简单化,缺乏艺术性。好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起到指导、激励之功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之目的,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注重考虑自己的“教”(教什么,怎么教),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时的态度的关注,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及结果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读书答问后的评价表现不尽人意。一是评价内容单一,千人一词。一堂课课中只有几句“好”“你真棒”,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在几句简单的评价中被轻轻抹掉了。二是形式单一。过于注重教师的评价,忽略了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三是评价涉及面窄。评价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对教学内容其他方面涉及很少或根本没有,达不到课标的要求。

(三)练习、作业设计与实施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业在设计上往往注重如何“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这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主要存在以下弊端:(1)题型多、题量大且内容琐碎。为追求高分数,教师总怕学生见的题型不够多,练的题量不够大,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设计各种类型的大量作业让学生练习,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担。(2)机械重复型的作业多,探究创新型的作业少。许多老师把机械重复的抄写、记忆当作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法宝。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抄写字词、默写课文、强记句子的含义,却忽略了尝试一些多样化的作业布置形式,如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去合作探究,去大量阅读,去搜集课本外的更为广阔的知识。(3)作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师总是设计面向全体的统一作业,没有考虑到一个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特长爱好。(4)作业批改方法单一,流于形式。作业往往是由教师一人独评独改,为节省时间,作业本上只有大大的“√”或“×”,甚至没有批改日期,没有一句鼓励提醒学生的话语,让学生感觉作业就是一项“冰冷的”必须完成的任务,失去了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大好时机。(5)部分学生作业书写格式不对,字迹潦草,有错别字现象。

原因分析:作业设计观念老化,局限于书本知识,认为作业只是服务于课堂教学,未重视拓展性、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未认识到作业应灵活多样,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今后,“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想法应坚决杜绝,作业绝不应是去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应布置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业,如读读课外书,提高语言积累能力;写写日记,提高观察表达能力;搜集一些资料,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等等。

三、解决对策

(一)注重备课的实效性

1.教师要加强教材解读。教师必须要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方式、体例以及教材所反映的教育理念,认真解读课标总要求,理清目标层次,确定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分析教材中每个字、每句话、每幅插图的价值功能,在教学中,立足于教材,又敢于超越教材,延伸教材的价值,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强调跨学科领域的学习。

2.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具有规划性、前瞻性和创造性。教学设计者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3.认真编写教案。教师要写详案,加强创新性,强调可操作性,并且项目齐全,要写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反思,从课堂的得与失方面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杜绝抄袭教案和无教案上课现象。

教师备课案例:

我是怎样备语文课的

刘健昌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这几年进步较大,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备课时有了长足的进步。下面谈谈自己在备语文课时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吃透教材

备课时,首先反复阅读教材、理解教材(通常对文章得熟悉5~8遍以上),寻找并确立教材的知识点(新旧知识衔接点、重点、难点)、兴奋点(情感共鸣点、生活切入点)、创新点(质疑问难点、拓展发挥点)。如我备《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在多次阅读之后,我逐渐确立了抓主人公情感由悲伤、不理解到着急、激动这条线来以读代讲的策略。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处理第八、九自然段,使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解决。

二、广开视野

收集与本课教材有关的资料:背景资料、影音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同类资料、拓展资料。如备《和时间赛跑》一课我先后在网上阅读了7个教学设计,又看了吉春亚、孙建峰几位名师的课堂实录。

三、梳理整合

如何处理资料?不能说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当说是根据自己的语言或者教学风格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扬弃,这样的整合才有效。

四、设计流程

所有课前的准备都是通过教学设计来体现。应该以怎样的流程来实施教学设想呢?我认为心中应该有十二个字:落实理念、放眼大局、雕琢细节。

(一)关于落实理念

新课标提出了很重要的理念,我们应该把这些理念当作自己行为指南。其中,我认为以下的“一、二、三、四”尤为重要。

一个过程:即课堂的40分钟是师生共度的过程。

两个基础:即教会学生做人的基础,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基础。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记,三个维度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孤立开来。请看以下两个教学情节:

(片段一)

师:孩子们画的树叶各不相同,但都很漂亮,我们可以做一片美丽的叶子吗?

生:可以。

师转身认真写“做一”,写到“片”,他只写了一撇,问:谁来写下一笔?对于“片”的书写顺序,孙老师就在这不经意当中规范了。

(片段二)师:谁来读读课题?不同的学生读法各不相同。这个题目的眼睛是什么?

生:“美的”

师:你能把题目的眼睛读亮吗?学生纷纷试读。孙老师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允许个性化理解,他的指导也是让学生可以操作的。

这样的教学就很自然地把三个维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四种权利:学生有参与的权利、出错的权利、越轨的权利、质疑的权利。

只有心中有正确的理念来导航,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注意营造氛围(宽松、民主、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关于放眼大局

即注重课堂的几个基本环节(导入新课、初读感知、熟读课文、精读体味、拓展延伸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自有城府。

(三)关于雕琢细节

教学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而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学生一生,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关注细节,雕琢细节。

⑴怎么导入?以激发兴趣为目标,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导入境界,达到一是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⑵怎么指导和评价阅读?当然要读得实实在在。怎么实在?一要保证读的时间(时间分布);二要调动读的兴趣(怎么调动);三要尊重读的个性;四要不苛求读的标准(因人而异,有效评价)。

⑶怎么设计能力训练点?语文能力集中在“听、说、读、写”这四个字上,其中尤以读、写最重要,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写,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⑷如何收集、整理材料?我想教师针对课型来考虑是安排在课前还是课后,至于读写结合训练点怎么把握,拓展阅读怎么安排,这些细节都应该在备课时反复斟酌。

总之,备课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教师用一辈子来悟的。无论怎样,我信奉这样一句话: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地去做。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该永葆热情,创造性地工作。

(二)找准制定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三个基本依据、三个必要思考、三个维度目标”

全面、科学、恰当的教学目标,在制定上要遵循 “三个基本依据、三个必要思考、三个维度目标”。“三个基本依据”,即依据课程标准对学段和知识领域的总体要求,依据教学资源特点和教师的理解,依据对学情的了解;“三个必要思考”,即思考知识学习的规律,思考学生的个体差异,思考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三个维度目标”,即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和谐发展。

语文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学语文就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制定“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力求达到的、可测定的教学效果”之目标,并使之统领全课教学各环节。我们要化繁为简,消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所以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抠“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把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变得简单,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明,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简约,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便。总之,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

首先,要细心研读《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领会其中的要义,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只有领会了课程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其次,要抓准三维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维目标是每个学科都必须关注的教学目标,具有共性。而知识和能力则是最具有学科个性的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成为学科的主要标志。所以,三维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其他两维则是融于其中的隐性目标,与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其三,领会编者意图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编者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语文教材都是单元板块式编排体系,一个单元板块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板块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板块导读提示、课后练习,并联系单元板块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领会了课文在单元板块中的训练目标以后,就不会“拣芝麻丢西瓜”。弄清了教材编写意图,定准了教学目标,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就会准确到位,教学就会不枝不蔓、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其四,把握课文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板块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把握课文特点是定位课文目标,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

除此以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要重视“精讲多练”。“精讲”,就是教师讲精华,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根据“二八定律”,一般情况下,80%的学习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只有20%左右的内容属于重、难点,需要教师挑出来,点拨指导,强化训练。教师教每篇课文,要十分明确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要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反复练习的。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教学的起点,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

(三)落实语文基础——重整合、抓积累,改方法

在小学,如果弱化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那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实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着力抓好。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意识,加强整合。语文教材一方面在编排上十分重视语文基础的教学,另一方面又为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自主权。作为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的这两个特点,增强落实语文教学基本要求的意识。汉语拼音、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习作等内容的教学都要关注这一点,但又绝对不能机械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精心捕捉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在“读”中相机渗透,在“学” 中巧妙整合,在“课”中解决问题。

2.注重积累,抓好背记。积累与感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的两大主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对各年级的积累背记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在积累背记方面,老师们除了落实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之外,还可以抓没有此项要求课文的熟读成诵,结合“以读为主” 的阅读教学新要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多读促进背记。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引背课文的好方法:如提示法、接句法、填补法、想象法等等。以便让学生多背记一些课文中的佳词妙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此外,还可以开展“课前背记古诗文” 的活动,精选诗文,日积月累。

3.活化练习,提高兴趣。落实“双基”离不开训练,而传统的语文训练往往是机械重复的多,动笔抄写的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负担重。老师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改变一下训练方法,不再一味地抄抄写写,而是将口说、心记、脑想、手做,眼看、笔写等各种形式并举。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练的效果。

(四)重视朗读,培养语感——读足读实,精选练点,形式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读的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第一,要科学安排时间,具体明确地要求学生把书读足读够读到位。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课上的初读,要求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虚晃一枪,走走过场,草草收兵;重点语段的品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朗读后要评价,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第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我们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第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一定要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五)精心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几方面来讲: 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要遵循“识写分流、先识后写、识多写少、优化写字”的原则。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在读短文、诗歌的过程中主动识字,逐步做到文熟字悉;应针对生字的特点,进行各有侧重的教学;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集中与分散识字相结合,分步落实识字教学的任务;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出科学的识字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提高识字的效率。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扩展阅读,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巩固识字,利用学校资源,创设各种识字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识字天地,为他们打开生活经验以外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教师要重视学生识字的障碍点,学生认识250~500个汉字后,会产生一定的识字障碍,可能还会有短暂的停滞,此时,可适当放慢识字速度,强化识字环境,重视对所学汉字的梳理与巩固,科学合理地进行复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缓缓地通过障碍点。三~五年级应引导学生在读写的实践活动中自主扩大识字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基本的词义,并能根据学习要求,默写一定量的生字词语。一、二年级的写字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在描摹过程中注重训练正确的执笔方法,端正写字姿势,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偏旁部首和笔顺规律,在虚宫格内正确描摹汉字。三~五年级,应着重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在横线上书写,并有一定速度的要求。

阅读教学应注重整体感悟,加强语言实践。文章的内容、情感、结构、表达方式和主旨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应将其视作一个整体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摒弃多余的分析、繁琐的谈话、机械的问答,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鼓励和尊重学生在整体感悟中的个性化体验,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应正确处理感悟与语言文字训练之间的关系,学生对文章情感和主旨的感悟是建立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拓展自主学习、思考和体验的时空;应以教材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为抓手,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当与规范,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应依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随文学习适度有效的语文知识。如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和辨别词义、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别比喻、拟人、反问、排比、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方法等。总之,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听、读、说、写等语言实践过程,教师应促使学生在动态的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规范,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起到指点路径,解答疑惑,纠正错误,引导思考的主导作用。

写作教学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要从二年级起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由词到句的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动笔摘抄简单的词句,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感受写一二句简单的句子。中高年级要处理好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与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淡化写作知识、技巧的传授,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加强写作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并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观察、想象、思考、发现,丰富写作题材,写出感情真实、想象合理、内容具体、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在学生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梳理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除此以外,对作文要精心命题,要能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要重视写作前的指导,写作过程中的修改,并通过写作后的面批、眉批、个性化的评语和讲评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评语要以鼓励为主,成为一种平等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作文应努力在课堂内完成。

(六)增强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开放性和典型性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应充分考虑到:

作业的层次性,即作业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

作业的开放性,即完成作业的条件、策略、答案具有相对的开放度,并有相应的选择性,可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达到深层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性。

作业的典型性,即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筛选,布置典型性强的作业题,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作业的布置建议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相结合,坚决摈弃机械、反复地操练。一二年级布置书面的回家作业在10分钟左右,三~六年级的作业量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七)课外读写必须同步跟进

无论从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来说,还是从给每个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来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写,是我们的份内之事。老师们会问:时间从哪儿来?课外书在哪儿?时间从阅读课中省一点儿,自习课、活动课借一点儿,一周集中安排两节课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老师做一些推荐图书、指导阅读、组织交流的工作。可以不定期地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或推介读物,或进行阅读指导(怎样读书看报看杂志,怎样作摘记,怎样写心得„„),或进行展示交流,召开“班级读书会”。在小学阶段,如果使自己的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做到“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样的老师功得无量。

书呢?学校买一点,同学凑一点,一人拿出一本,全班就是几十本。再不然,组织学生捡废品换钱买书,再不然,把文章抄在黑板上,抄在报纸上让学生读。要营造读书氛围,持续开展课外读写,是新课程的要求。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八)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进行多元、多层、多角评价

教学目标的三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层,教学过程的开放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角。为促使学生们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特别关注对学生及时反馈,讲究评价的策略。

1.坚持多元评价。一般来说,显性的目标,如“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容易反馈,而隐性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往往难以检测,就此我们可采用观察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来进行整体评价。比如,要了解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就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否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们的意见,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和讨论等等来获得。

2.坚持多层评价。三维目标要达到什么程度呢,对每个个体来说结果肯定不一样,我们就确保全体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们根据学生上、中、下三个水平层次,采用A、B、C三套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在“过程与方法”上,我们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即对于不能按时达到标准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制定改进提高的计划,对他们实行延迟评价。

3.坚持多角评价。所谓多角评价就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自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共评。如朗读、背诵、作业,可以开展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用“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还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等等评价语,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能力。

(九)关注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扎扎实实培养好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老师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好学生的课堂教学常规,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细节,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真正使每位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教学都能得到提高。

回首研究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十年来的坎坷历程,对于它的感受和一首歌的歌词比较吻合:朦胧模糊 收获与困惑共生 快乐与烦恼并存 实现自我超越之后,教学展现一派勃勃景象。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成果名称: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一、小学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研究成果主要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哪些问题,有哪些创新点?

(1)本课题的研究,不只局限在语文方面的阅读,希望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带动思品、科学、数学等学科的阅读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帮助学生树立,通过阅读探求事物规律或基本理论的志向。

(3)结合阅读内容、情感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丰富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并形成文学记录下来,为提高写作打基础。

(4)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博览群书,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营造“书香校园”,让校风更纯、学风更浓。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阅读学习的认识,重视阅读学习习惯的养成,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力争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家庭、社会等对学生阅读学习的高度关注。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以书为伴,以书为友,终身学习。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成果

1、课内阅读教学严重制约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和价值取向,研究过程中加强课内阅读教学的研究,产生阅读的正能量。

2、文学作品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研究过程中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参加各种阅读写作竞赛,检验课外阅读成果。

(二)操作成果

通过将近一年的研究实践,初步形成切合小学学生实际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使学生认识中外文化的丰厚博大,能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知书达理”的文明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效率提高了,加上各种读书活动、激励措施,学生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课余时间,人人争着借书,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看书或讨论书中的问题。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2、教师正确的引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经常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这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因而,要将课外阅读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长远目标和短期计划,切实抓好。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要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训练才有可能形成习惯。所以应遵循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读多——读深——读透”的步骤进行。

读多,就是海阔天空,什么都可以读,只要觉得有意思,可以不求甚解,随心所欲地猎奇。读深,就是对所读文章,从作者生平情况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从文章写法到语言风格等有一个基本了解。读透,就是精读,要求选择几篇篇幅不长的诗文,反复读,力求寻找所谓“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和“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感觉。

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来提高阅读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只要我们从学生的需求考虑——阅读的需求、体验成功的需求、完善自我的需求,精心组织课外阅读活动,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3、大量的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书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常常问我:“老师,我做完这个作业可以看书了吧?”得到我的许可,他们往往特别高兴。的确,读书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学生从书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书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同时还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启迪,净化了学生心灵,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养成。正如有个同学在谈到课外阅读的收获时所说:“课外阅读已成了我的习惯。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她使我的心胸变得宽广,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充满快乐;她就像一股清泉,畅饮泉水,我的心也变得玲珑剔透。”

4、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能。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不难发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大量的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首先浏览序言、目录、后记,然后通篇浏览,以确定是精读还是略读。如果是单一的一篇文章,开始应通读浏览,稍加意会即可,以便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基本情感。对于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应加以精读、反复吟咏,并随时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不受老师、同学的影响,把自己阅读中独到的体会、感悟真实地写下来,甚至还可以是自己对文章的故事改编。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让学生真实地不拘泥任何形式地记述阅读感悟,才能进一步达到理解文化、提升品位、开拓思维、综合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目的。

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和研究之后,本学期期初,我对本校参加实验的三至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从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类型、午读情况等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通过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变化。现对本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如下:经过三年的实践,93.3%的学生喜欢上了阅读,和实践前相比,人数大有增加;但是仍然有6.67%的学生不喜欢阅读。阅读的时间比较充足,每周有86.67%的学生阅读时间达到甚至超过1小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阅读了。学生对读物的兴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参与实验的学生全部爱读文学作品。而之前喜欢的文字内容与图画相辅相成的读物的比例降低为32%。但是 “功利性” 的课外阅读仍大有人在。学习辅导类读物,如作文书占86.67%,可以看出,部分家长和老师仍极为重视这类“知识型”书籍的阅读,但是因为阅读的内容更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和实践前相比,内容丰富了,语言生动了,感情真实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变,做到不懂笔墨不读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最可喜的进步。学生的阅读量也是大有增加,这也更看得出学生喜欢上了阅读。

5、困惑与反思

在深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一些喜悦,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不少困惑:(1)我校留守学生较多,读书氛围较为淡薄,托管家长的课外阅读意识不够强。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社会环境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而且单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所以应该把阅读社会化。

(2)小学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独特性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受教师的直接影响更大,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明显,因此,语文教师的改革意识、阅读品位、兴趣爱好、自身的语文素养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方案的实施效果。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指导中,如何让更多教师也投入到书香中去,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去研究的问题。

(3)实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研究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学习兴趣与潜能得到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夯实,视野更开阔,发展速度愈快,从而加速了班级的两极分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4)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今后,我们将继续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课题所取得的成果。

三、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 学生方面:

(1)可以通过对阅读兴趣的培养,感受读书的乐趣,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使自己的语文素养、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从多角度来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教师方面:

(1)老师们将更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带领学生走上健康积极的人生轨道。

(2)课题的研究,将大大提高老师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3)本次《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一课题的探讨,扩大老师的视野,丰富老师的学识,让他们思维变得更敏捷,语言变得更生动,课堂变得更灵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便于以后更好地、更有成效的开展教学工作。

学校方面:

(1)在全校掀起多识字、多读书、多积累的语文学习热潮,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学习型校园。

(2)让学校书声朗朗,更充满朝气和活力,把我校兴办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好学校。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可以提高学生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效果欠佳的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 朗读训练 存在问题 教学对策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而一部分老师没有正确认识朗读的功能和作用。他们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极其令人担忧。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1、教师因素

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对孩子们的朗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评议,导致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文义。还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学生因素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其它因素

①朗读时间不够多。

40分钟的课程教学,学生的朗读时间往往不足10分钟,匆忙的朗读练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预习朗读中,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连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却叫学生停下,转入下一程序,以过渡环节取代。

②朗读目的不明确。

教学中,针对一篇课文,老师只叫学生读,但在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点评,学生只是为教师的读而读,用心程度不够,事倍功半的朗读,导致学生缺乏目的性。

③朗读范围偏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上的朗读训练,大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几个优生,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当听众,造成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读练习,导致朗读教学质量落不到语文实际教学中去。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

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学生在朗读的过 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后,学生会更加愿意去声情并茂地朗读。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二)改进朗读方法

1、足时朗读

教师要根据年级、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充分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读准字音,不破句,让全班学生读完,读好,读出感觉,读出情趣,做好读后评议,建立朗读的奖励机制,以表扬为主,不断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采用单一的阅读方法,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意境,形成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的良好氛围。

2、精选朗读

学生要想在阅读中真正能读出情感来,需要老师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比如教给学生阅读时停顿、轻重音、语调、速度、语气的方法。在课前要用心选择朗读训练点,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以提高课堂朗读教学质量。

3、是多样化形式朗读

朗读的形式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功能和适用范围不同,要充满激情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范读、引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段落内容、层次内容;对于情趣较浓课文,特别是对话多的课文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课文渲染气氛的段落可用齐读。

总之,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字、词、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

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2] 罗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朗读训练方法尝试,2005年10月第5期.[3] 张立.重视朗读教学 培养学生语感.中国教师,2006年6月第3期.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

3、《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拓展材料存在的问题

1. 拓展材料关联性不足

有的教师往往只注重阅读教学中拓展材料的艺术性而忽视与课文主旨的相关性。所选拓展材料的主题与所学课文的主旨相去甚远。这样的拓展阅读只会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 没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如《斑羚飞渡》一文, 文章本来是讲述老斑羚为了种群的延续毅然甘做天梯护送年幼斑羚安全跳到悬崖对面的悲情故事。但是有的教师却在拓展部分调用了大量的主题为“人与动物”的多媒体材料, 以告诉学生不应该捕杀珍惜动物, 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共建美好家园, 以此达到对文章主题的“深化”。甚至,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援引了黄继光、董存瑞为国献身的例子, 强行对文章的主题“升华”。这些拓展都有些出“类”。阅读教学应该是立足文本、解读文本, 进而超越文本。任何与文本无关的拓展只能是画蛇添足, 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 拓展材料语文性匮乏

语文课的教学往往要突出对“情”的体会、感悟和表达, 一篇篇文质兼美、立意深刻的课文所表达的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发人深思的事件或是启迪心灵的哲理。为了实现与文本有效的情感共鸣, 有些教师就把一些图文并貌、声话同步、多姿多彩等与本文有联系的多媒体材料堆砌在一起供学生欣赏以达到“入境入情”、“真实感悟”的效果。岂知这样做恰恰是南辕北辙。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具备语文性。具备语文性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进行推敲、对文本进行探究、对情感进行感悟, 这样才能达到对语言的准确把握、文本的科学解读、对情感的真实体验。文学是用文本语言表达的抽象性的艺术。纯形式化、纯形象化的另类表达只会偏离语文教学的语文性。

如在教学《触摸春天》时, 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下载或制作了“千手观音”舞蹈、残疾人在奥运会勇夺金牌等视频或动画, 每个多媒体拓展材料都精心打造, 十分“精致”, 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多媒体拓展材料的泛化使用无疑会造成无关信息的干扰, 原本有效、真实的语文课堂由于过多的多媒体材料的应用变得怪味十足, 荒了自家地、种了别人田。

3. 拓展材料探究性欠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通过网络资源共享,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可以实现实时与非实时的相互交流, 观点在沟通中融合、认识在碰撞中深化、情感在协作中升华。在给学生提供了拓展阅读材料后,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就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探究挑战材料在写作方法、文章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拓展材料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更要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 探求文章写作的真谛。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的限制, 拓展材料在选择时务求精益求精, 这样, 学生、教师、文本间才可以实现真实的、有效的交流。

如在教学《玲玲的画》[2]时, 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题材多样, 有童话故事, 有中外历史故事, 有历史人物等。文章有《聪明的小羊》、《<一千零一夜>的由来》、《冰海脱险》、《寻马有术》、《田忌赛马》、《草船借箭》、《狮子和山羊》、《陈平过河》、《八戒智激猴王》等。大量的拓展阅读可谓五花八门, 教师的初衷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但是这样多篇目的“个性化阅读”只会增强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学生对每篇文章只会走马观花, 无暇顾及拓展材料的写作特点, 更别提和同学、教师的交流了。最终的结果也只会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导致真实的探究、交流流于形式、草草了事。

4. 拓展材料针对性不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涵、感情、形象、语言的不同突出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某一方面, 或注重感受文章、或注重理解文章、或注重欣赏文章、或注重评价文章。主题式的阅读教学可以将知识与技能专一化、过程与方法真实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化。拓展材料的主题性缺失只会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功利性和随意性。

如在《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单元教学中, 教师在每节课都安排几篇介绍我国的“世界遗产”的文章供学生赏析。但这样赏析目的都是千篇一律, 即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认识“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没有引导学生对不同文章说明方法的精妙、词语运用的恰当、感情表达的得体进行主题性探究。导致“三维教学目标”的单一性、片面性, 学生无法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解决策略

1. 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信息化社会, 语文教师除了具备必须的语文素养、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也需要具备适当的信息素养。教师某一素养的低下就会导致教学中某些方面的不足。拓展材料的关联性不足表现了教师语文素养的缺失, 拓展材料的语文性匮乏体现了教师信息素养的不足, 拓展材料的针对性不强映射出教师教学设计的低效, 拓展材料的探究性欠缺则反应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

为此, 教师需要增强语文素养, 正确解读文学作品;提高信息素养, 科学获取和交流信息;转变教学理念, 追求“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境界;创新教学设计, 演绎精彩课堂。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要参照“木桶原理”, 达到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 避免顾此失彼。

2. 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专题研讨

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以往,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研讨中研讨内容泛化, “眉毛胡子一把抓”, 致使轰轰烈烈的教学研讨由于目的不明确、主题不突出而效果低微。

专题式研讨可以有效解决整合中特定的问题。教学研究或管理部门就整合中的特定问题开展观摩展示、交流研讨、评比评选, 共同分析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课例, 建构先进的教学理念, 推广有效的教学策略, 探求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切入点”。

3. 构建学习共同体

有时, 教师由于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效果低下。为此, 构建学习共同体, 教师们共享成功案例、分享先进理念, 探究整合真谛、探求教学创新, 合作设计课程、协作完成课题。在学习共同体中, 每一位教师既是先进经验的传播者、奉献者, 又是精彩课堂的观赏者、受益者。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更使得每位参与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和讨论。难怪有参与者说“我有幸走进了‘教师学习共同体’, 于是, 不再‘孤芳自赏’, 不再‘孤军奋斗’, 我如痴如迷一般。与人是交流, 是促进, 是激励!”[4]

4. 强化自我反思

反思是联系教师先前的知识、技能、经验与现实以及今后的教学行为之间的纽带, 它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反思, 对自己之前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系统的整合, 内化新的教学理念, 建构新的教学方法, 掌握新的专业知识, 从而科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 反思不是“面壁思过”, 而是教师以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解读、思考、评价教育或教学问题。通过不断的螺旋式的检验与修正, 教师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的理想与信念变成现实。

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需要各级教研部门长期不懈的研究与创新, 更需要教师不断实践与理性反思。只有这样,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才能实现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语文课程标准[DB/OL].http://www.being.org.cn/ncs/chn/chn.htm, 2009-2-10.

[2]白杨.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玲玲的画》 (第二课时)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3) :48~50.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阅读;有效教学;问题;策略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却处于低效之中,学生并不能通过阅读促进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非常重视阅读教学,提出了快乐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教学理念,这正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那么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等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的兴趣不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往往是没有任何的情感铺垫就直接让学生来展开阅读。而兴趣作为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繁重的任务,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束缚学生的思想,学生只能消极而被动地来应付。这样的教学自然难以成功。

2.阅读以教师讲解为主。阅读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即使对于需要学生用心来体会的情感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传达。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失去了阅读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学生的理解只是浮于文字表面,仅限于教师所机械传授的知识点,而并不能深入文本,实现深刻地解读。

3.阅读教学高度程序化。阅读并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所展开的自主探究性活动,而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展开,将生动优美的文章生硬地分割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作者简介等,每篇文章都是按照固化的模式展开,将教学限定在固定的条框内,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个性,千文一面,千课一面。

4.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阅读往往与写作脱节,各自为战。阅读就是读,而与写作割裂开来。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还会制约学生的写作水平乃至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前教师要粗心设计,以激起学生对阅读材料浓厚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思维更活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情感的提升与美的熏陶。如音乐渲染。音乐是一门艺术,以特殊的形式来传递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更加富有感染力,这样更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进而激起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兴趣,实现学生的快乐阅读。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来引出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在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下产生阅读的兴趣,展开主动阅读。又如悬念吸引,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以实现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展开主动阅读。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要取得成功就要实现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到以学生思考为中心的转变,要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线来展开阅读。为此教师要在讲解、分析与阅读、思考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计阅读活动,为学生的自主阅读与独立思考预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取基本信息,展开独立的思考与充分的想象,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与作者进行直接对话,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为此教师要转变师生角色,确立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将教师角色定位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要善于运用提问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问题来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延伸学生的认知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深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主体性开展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

3.引领课堂动态生成。程序化的阅读教学只能将学生的阅读限定在文字层面,在学生眼中每一篇文章无非就是知识点的堆砌,这样的阅读脱离了学生,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写照,包含着作者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对文章进行条缕分析,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对教学进行个性化设计,以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使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样才能让静止的文字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在阅读中才不会盲目地迷信教材与教师,而是能够真正地将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能够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才能引领课堂生成,使阅读教学处于不断地动态生成中。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4.阅读写作有机结合。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根本,而写作则是阅读的延伸与扩展。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阅读与写作教学不能独立开展,而是要将二者的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等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教学契机,通过仿写来加深学生对词语、句型、修辞法的理解与运用,通过缩写、续写等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实现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改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为指导性思想,加强理论层次的研究与实践层次的探讨,以新思想新观念来指导阅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创新,这样才能营造愉悦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阅读,在阅读中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实现阅读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青兰.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2015(1).

[2]顾祎.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小学校时代:教育研究,2014(4).

上一篇:焊接公开课教案下一篇:核安全文化随想